章程修订案范文

时间:2023-10-19 22:52:43

章程修订案

章程修订案篇1

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是指特定国家机关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修订、废止法这种特定的社会规范的活动。作为立法重要组成部分的法的修订,是通过对现行法的内容加以修缮改动,使法臻于立法主体预期达到的完善状态。随着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使法的修订成为今后包括档案立法在内的整个国家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之所以需要对法进行修订,主要原因和意义在于:第一,法以调整社会关系和适合社会关系的需要为使命。社会关系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相对变动性。当现行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重要变化时,对调整这种社会关系的法加以修订,使其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关系的需要,就是必要的;第二,由于立法时考虑不周,现行法中有不科学之处,如不明确、不确切,容易引起歧义,或有遗漏、不协调、不切合实际的毛病,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些问题已带来明显的甚至较大的弊端,难以执行、适用、遵守,因而有必要加以修订;第三,现行法本身是暂行的或试行的,经过一定阶段的实践,有必要加以变动,以便从暂行或试行的形式过渡到正式的形式;第四,一个重要的新法出现了,或一个重要的法修订了,也要引起或可能引起对另外一些法的修订。就当前国家档案法规体系建设的现状而言,上述情况在现行档案法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法的修订既要及时,又要慎重。及时才能使法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法的体系的协调一致,消除法中的弊端,有益于执法、司法、守法的进行;慎重,才能维护法的权威性,保证法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当前档案法规修订的及时性不够是一个突出问题,相当一批档案法规是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前制定的,与处速变革中的社会环境和档案工作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距离。许多档案法规执行情况不好,档案法规的规范效应下降,与档案法规没有及时进行修订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时代背景下,档案立法应高度重视档案法规修订在进一步完善档案法规体系中的突出作佣。

为增强档案法规制修订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与统一性,2011年6月国家档案局制发了《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该方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18项档案法规纳入待修订的法规项目中。在该方案的附件《需要修订、制定、调研论证以及需要由规范性文件上升为法规、规章的档案立法项目》中,“需修订的档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部门档案规章”被列为今后档案立法的首要任务。

章程修订案篇2

第二条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授权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和省国资委出资设立的企业(以下统称“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制订、修改、审批、审核和备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制订和修改的基本要求:

(一)应当符合《公司法》、《监管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省属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章程,还应当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要求。

(二)省属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载明《公司法》第二十五条所列事项;省属企业中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必须载明《公司法》第八十二条所列事项。

(三)原则上按照本办法附件《国有独资有限公司章程范本》和《国有控股有限公司章程范本》(以下统称“章程范本”)作为起草省属企业公司章程的样本,在不违反《公司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就具体事项作其他规定。

(四)省属企业凡涉及《公司法》第二十五条或第八十二条各项内容发生变化和省国资委要求修改时,应当及时对公司章程进行修改。

第四条公司章程的制订、修改、审批、审核、备案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国有独资公司由省国资委授权董事会制订本公司章程,非国有独资公司由股东(大)会制定本公司章程。

(二)省国资委授权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制订公司章程按照下列审批程序进行:

1、公司章程草案由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筹建中的公司由公司筹建组)起草并报省国资委初审,由企业改革与发展处(以下简称“企改处”)征求委内相关职能处室意见,相关职能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章程范本对送审的公司章程草案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2、由企改处根据相关职能处室审查意见研究提出初审意见,经省国资委领导审定后,与相关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沟通;

3、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根据省国资委的初审意见,对公司章程草案进行修改完善;

4、国有独资公司以正式公文形式向省国资委上报公司章程的请示(附待批公司章程原件八份和电子版文档),由省国资委发文批复。其中涉及与章程范本有重大变动的,由企改处将公司章程提交省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

(三)省属企业中非国有独资公司股东(大)会制定公司章程按照下列审核程序进行:

1、非国有独资公司制订或修改公司章程草案后,在提交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前,由省国资委派出的产权代表将公司章程草案提交省国资委审核;

2、由企改处征求委内相关职能处室意见,相关职能处室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章程范本对送审的公司章程草案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3、由企改处根据相关职能处室审查意见研究提出初审意见,经省国资委领导审定后(涉及与章程范本有重大变动的,提交省国资委主任办公会议审议)形成省国资委审核意见,告知产权代表;

4、产权代表按审核意见与非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沟通,并在股东(大)会上表决;

5、公司章程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后,由省国资委派出的产权代表将生效的公司章程报省国资委备案。

第五条省国资委对公司章程主要审核下列内容:

(一)公司章程是否符合《公司法》、《监管条例》的规定,是否载明属于出资人审议批准职权范围的事项,以及属于产权代表与出资人签定的《业绩考核责任书》规定应事先得到同意的事项等。

(二)公司章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的合法合规性。

(三)出资人或股东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权的表述。

(四)公司的宗旨是否符合出资人审定的公司发展和战略规划。

(五)股东(大)会(或国有资产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职权结构的完整性、定位准确性及相互间权属界限划分的合法合规性。

(六)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会议有关重大问题的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科学与健全。

(七)法律赋予公司章程自由规定的内容是否清晰界定。

(八)依法应当由省国资委审核批准或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本办法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章程修订案篇3

《刑法草案(修订二稿)》的起草

《刑法草案》的起草工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由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着手进行,并先后起草了《刑法大纲草案》和《刑法指导原则草案》。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起草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室继续进行。法律室又拟出《刑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于1957年6月报请中央书记处审核后,提交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会议决定:由人大常委会根据人大代表和其他方面的意见进行修改后,作为草案公布试行。但因很快就开展了反斗争,这个决定未能实现。1962年3月,指出:“不仅刑法要,民法也需要,现在是无法无天。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根据这个指示,由中央政法小组主持,对《刑法草案》重新进行了多次修改。1963年,《刑法草案》第33稿还经中央政治局审查过。后来因形势有了变化,加以法律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的干扰破坏,致使刑法修订工作停顿了10多年之久。

1978年,是粉碎“”后的第二年,党中央抓紧落实政策,冤假错案,一批革命老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当年6月,陶希晋奉中央调令从广西调北京中央政法小组任职。由于“”的严重破坏,各项工作亟待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政法战线和法制工作领域更是“重灾区”。陶希晋到中央政法小组后,即向政法小组和中央建议尽快召开法制座谈会;尽早恢复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尽快系统地编辑、关于法制建设的论述,恢复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局、中国政法学会、全国法律院系及法律出版社等;还建议成立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整理研究董必武的法学思想,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同年10月,中央批准由政法小组召开法制建设座谈会,会上确定了一批急需立法的项目,即刑法、刑事诉讼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逮捕拘留条例等,并确定由陶希晋负责,具体由他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等有关方面及法律院系的专家学者,抓紧调研、起草和修订上述立法,草案稿形成后,报中央政法小组审定,然后再按法定程序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争取第二年春天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或通过试行。

这次会后,陶希晋召开了草拟刑法、刑事诉讼法、“两院”组织法、逮捕拘留条例等立法工作会议,并抽调王汝琪、陈守一、郭纶、陈希、李光灿、高西江、王岷灿、杨春洗、高明暄等法律界知名的刑法和其他法律专家以及公检法等业务部门骨干40余人,组成强有力的刑法草案修订组,从1978年10月底开始,在招待所集中了近两个月时间,在《刑法草案》第33稿基础上,根据十几年来特别是“”以来新的情况和问题,同时参照借鉴许多国家的刑法典,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形成《刑法草案》讨论稿,再到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征询。经过多次征集意见,上下结合研究,写出了《刑法草案(修订一稿)》。后又编成10个小组分赴14个省市邀集省、市、地、县各级有经验的同志进行座谈讨论。回京后又根据上述省市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再次进行修改。在此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陶希晋立即组织刑法修订组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陈云等领导同志的讲话。在学习中,他让大家着重领会三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讲话中有关民主与法制问题的论述,即“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陶希晋要大家以三中全会公报和邓小平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认识,对《刑法草案(修订一稿)》进行逐条讨论,并汇集各地区、各部门的意见认真修改,最后形成上报中央政法小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当时,陶希晋曾几次找中央政法小组副组长黄火青商议开会审议该稿事宜,由于政法小组专门开会讨论该稿有困难,加之时间比较急,陶希晋要我们把由他签署意见的稿本分送给政法小组各领导成员审阅。我记得,除纪登奎外,其他领导成员均书面或打电话反馈了意见,同意报送全国人大审议。1979年2月26日,黄火青将《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呈报彭真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审议。

1979年3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召开第一次立法会议。会议由法制委员会主任彭真主持。陶希晋作为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始时,彭真还让陶希晋坐到前排去。会上不少委员手里拿着中央政法小组送去的《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当时有委员提出应讨论哪个稿本?会上有同志提出只讨论原来的33稿,但胡乔木、王首道副主任以及聂真等委员说,他们将两个稿子都看过了,认为陶希晋主持搞的《刑法草案(修订二稿)》也很重要,它吸收了“”以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司法工作经验,可以与原33稿互为补充,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经过讨论,最后彭真总结说,1963年的33稿是经过中央政治局审查过的,而修订二稿中央政法小组没有讨论,因此,还是以33稿为基础进行审议,修订二稿中好的、新的内容予以吸收,经过讨论修改,再提出法制委员会综合整理的刑法草案修订稿报人大常委会审议后作为正式草案,提交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刑法草案(修订二稿)》的内容

1978年10月至1979年3月近半年时间里,由陶希晋领导的刑法草案修订组,对《刑法草案》做了大量调研、草拟、修订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这对当时刚成立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刑法草案》的修订及对1979年刑法的出台起了重要积极作用。有人说:《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加进了不少‘以阶级斗争为纲’指导思想下的内容,把应由党纪、政纪处理的问题混进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刑法中,打击面宽得惊人,有把打击锋芒引向人民内部矛盾的危险”。我认为,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共16章241条,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总则规范了刑法的任务与适用范围、犯罪、刑罚及刑罚的具体运用等内容。分则规范了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侵犯公民民利罪、诬告陷害罪、侵犯财产罪、贪污罪、妨害婚姻家庭罪、妨害管理秩序罪、渎职罪等内容。附则规范了刑法的适用问题、死刑复核制度以及该法未明文规定的某些类推必须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原则等内容。

我粗略算了一下,《刑法草案(修订二稿)》与原33稿相比,新增加的条文有61条,新增加的章节主要有“侵犯公民民利罪”、“诬告陷害罪”和“贪污罪”三章。

“侵犯公民民利罪”一章共8条,主要规定: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或者其他方法,破坏民主选举或者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虚报选举票数或者以其他方法,有意使投票发生不正确结果的,对舞弊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剥夺政治权利。国家工作人员或者集体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压制民主,对控告人、申诉人、检举人、批评人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剥夺政治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非法搜索他人身体、住宅的,处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函、电报,侵犯公民通讯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劳役等。

“诬告陷害罪”一章共6条,主要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作虚假告发,陷害他人的,是诬告陷害罪。不是故意陷害他人而错告、错证的,不是诬告陷害罪。犯诬告陷害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但对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诬告陷害罪,即对他人进行政治陷害的,为逃避罪责嫁祸于人的,栽赃诬告的,因诬告陷害引起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篡改、偷换、伪造、非法销毁档案材料,捏造罪证材料或者伪造犯罪现场陷害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侦察、审判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案件的重要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陷害他人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主使、胁迫或贿买他人进行诬告陷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等。

从《刑法草案(修订二稿)》增加的这两章内容可以看出,这些严重侵犯公民民利和进行诬告陷害的犯罪行为,不仅仅是党纪政纪处理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问题,当违法违纪行为达到犯罪所指的那些要件,即行为构成刑法中的“主观故意”、“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实时,肯定要追究刑事责任。这绝不能被说成“打击面宽得惊人,有把打击锋芒引向人民内部矛盾的危险”。客观地说,增加这两章是顺乎民意的。“”时期,在、“”的破坏下,故意诬害好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利,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至于非法打人关人、克扣口粮等情况,不少地方已习以成风。因此,当时增设这两章是有大量事实依据的。

“贪污罪”一章共7条,主要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或者集体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套取国家或者集体财物,强索他人财物,收受贿赂以及其他假公济私违法取利的行为,都是贪污罪。犯贪污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对于国家、集体事业和人民安全有严重危害的,泄露国家经济情报的,贪赃枉法的,敲诈勒索的,集体贪污的首要分子,为逃避罪责而销毁罪证的,为消灭罪迹而毁坏公共财物的,为掩盖贪污罪行而嫁祸于人的,屡教不改的,以及其他特殊恶劣情节的,都要从重处罚。对于利用职权,大量挥霍公共财物,用于私人享受的,也以贪污论。对利用职权,擅自把工农业产品低价自销或者削价私分,给国家或集体造成严重损失的,对主管人员以贪污论,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劳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等。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贪污贿赂行为,对于严重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犯罪行为,应该专章规定并追究刑事责任。令人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个犯罪刑种,并没有列入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但也应该指出,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机关并没有丝毫放松对贪污贿赂行为的打击力度和立法准备,不仅颁布了惩治贪污贿赂的决定和法规,还由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全面修订了刑法,明确将“贪污贿赂罪”作为专章列入。它不仅吸收和采纳了《刑法草案(修订二稿)》中关于“贪污罪”一章中的大部分内容,而且根据新的情况和司法实践,大大充实和完善了贪污贿赂罪的内涵。

章程修订案篇4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8]赵子龙.非语言形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

章程修订案篇5

基本案情

2003年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以下简称“进出口银行”)与借款人四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四通集团”)、保证人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彩集团”)就2001年发放的1.8亿元贷款签订《贷款重组协议》,约定贷款重组金额为1.6亿元;四通集团保证按约定还款计划分期分批偿还债务;四通电信有限公司提供北京一处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光彩集团对四通集团在重组协议项下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期间为重组协议项下全部债务到期之日起两年;若四通集团未按约定偿还债务并支付利息,或未能在2004年6月30日前办理房地产抵押手续,则进出口银行有权宣布全部债务到期,并要求四通集团、光彩集团立即清偿全部债务。四通集团董事长代表四通集团在该《贷款重组协议》上签字。光彩集团向进出口银行提交了有两名董事签字的、为四通集团1.6亿元借款继续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董事会决议。进出口银行随后按约为四通集团办理了1.6亿元贷款手续后,但四通电信有限公司未按约办理房地产抵押手续,四通集团也未完全按承诺的还款计划偿还贷款。2005年9月,进出口银行宣布全部债务到期,并向法院要求四通集团和光彩集团清偿全部债务本金1.36亿元及利息。

法院裁判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贷款重组协议》中进出口银行与四通集团关于贷款关系的约定合法有效,四通集团应归还贷款本息;但光彩集团以董事会决议形式做出为股东四通集团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决定,违反了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修订前《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关于“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强制性规定;由于该规定既针对公司董事,也针对公司董事会,在法律未明确规定、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无授权时,董事会亦因法律对各个董事的禁止性规定而无权做出以公司资产对股东提供担保的决定;从光彩集团公司章程来看,参会董事人数未达到章程规定召开董事会的最低出席比例,程序上存在严重瑕疵亦导致做出担保的董事会决议无效,因而《贷款重组协议》中保证条款也应属无效;进出口银行明知四通集团董事长担任光彩集团董事,仍接受光彩集团为其股东四通集团提供的担保,对保证条款的无效亦有过错。据此,一审法院判决四通集团偿还进出口银行借款本金1.36亿元及相应利息;光彩集团对四通集团不能清偿部分承担1/2的赔偿责任。

进出口银行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高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光彩集团的公司章程未规定公司不得为股东进行担保,该公司为四通集团提供担保的董事会决议上签字董事持有该公司91.2%股权,亦符合公司章程规定2/3以上的标准;董事会决议加盖了董事会公章,《贷款重组协议》上加盖了光彩集团公章,应当认定光彩集团签署《贷款重组协议》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并不违背占资本绝大多数股东的意志,该保证行为亦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为有效;光彩集团未能提供两次董事会的纪要或原始记录,其对董事会召开未达到公司章程规定人数的主张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且即使董事会决议有瑕疵,也属其公司内部行为,不能对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效力产生影响。据此,二审法院改判《贷款重组协议》中保证条款合法有效,光彩集团应对四通集团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分析与点评

本案是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公司为股东担保问题做出的一个重要判例。在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存在大量公司为其股东及其他个人的银行贷款债务提供担保的情形,但由于公司法修订前,关于公司为股东提供担保法律效力这一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导致银行大量贷款担保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并实质性影响到银行贷款的安全以及将来银行对贷款担保的审查标准。而最高人民法院就本案做出的上述判决,则清楚地解答了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指导和帮助银行依法办理信贷担保业务,确保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银行业予以关注和重视。

修订前《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修订前《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第四条规定:“董事、经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在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前述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带有诸多困惑,究竟是禁止公司为其股东及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还是禁止公司的董事、经理以公司资产为股东及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或者禁止公司的董事、经理违反章程、股东会(大会)或董事会授权规定以公司资产为股东及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在审理“福建省中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州市闽都支行借款担保纠纷案”((2000)经终字第186号)时,曾经在判决书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对公司董事、经理以本公司财产为股东提供担保进行了禁止性规定,中福实业公司的公司章程也规定公司董事非经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批准不得以本公司资产为公司股东提供担保,因此,中福实业公司以赵裕昌为首的5名董事通过形成董事会决议的形式代表中福实业公司为大股东中福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行为,因同时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中福实业公司章程的授权限制而无效,所签订的保证合同也无效。”对此,主流学者的观点认为,在我国《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的法律规定的背景下,公司为股东担保受到法律限制,即公司董事、经理以及公司董事会无权决定以公司财产为股东提供担保,除非公司章程对此有授权或者股东大会同意此项担保。

在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实际上是在“福建省中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州市闽都支行借款担保纠纷案”判决的基础上,针对《公司法》修订之前公司为股东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问题,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解释,即修订前《公司法》第六十条第三款是对公司董事、高管人员未经公司批准,擅自为公司股东及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的禁止性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了限制大股东、控股股东操纵公司与自己进行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以维护资本确定原则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但该规定并非一概禁止公司为股东担保,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符合公司章程,经过公司股东会、董事会批准,以公司名义进行关联担保,修订前的《公司法》并未明确加以禁止,对经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同意以公司资产为小股东进行担保当不属禁止和限制之列;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考虑,在平衡公司债权人与公司股东利益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即使董事会决议有瑕疵,也属其公司内部行为,不能对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效力产生影响。

修订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改的《公司法》(以下简称修订后《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公司法》对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作了重要修改,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上述规定表明:

(1)修订后《公司法》没有像修订前《公司法》那样通过对公司“董事”、“经理”这类特殊主体的模糊性限制来对担保进行规范,而是在“总则”中提纲挈领地明确规定,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一人公司在内所有类型的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作为市场民事主体,依法具有对外提供担保的资格和权利。

(2)修订后《公司法》并没有对公司担保对象的范围做出禁止性规定,被担保人可以是其他所有的市场民事主体,既包括企业,也包括个人;既可以是公司的股东,也可以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3)修订后《公司法》没有对公司担保的方式做出限制性规定,担保方式可以是一般或连带责任保证,也可以是抵押或质押。

(4)对于为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提供的担保,修订后《公司法》赋予公司章程极高的法律效力,即公司应当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章程所规定的限额。

(5)对于为公司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提供的担保,修订后《公司法》为避免发生大股东操纵公司实施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担保行为,对担保的条件作了非常严格的限制:第一,此类担保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无效;第二,在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进行决议时,被担保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所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第三,表决事项必须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对银行的几点启示

在银行发放的贷款中,存在大量公司为股东、个人及其他单位的贷款提供担保的情形,不仅涉及修订前《公司法》的相关规定,也涉及修订后《公司法》所作的新规定。由于《公司法》修订前后的规定不完全相同,为确保有关贷款担保的法律效力,有效避免和防控因担保瑕疵引发的贷款风险,银行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在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实施之前发生的贷款担保行为,应当适用修订前《公司法》有关规定;2006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贷款担保行为,则应当适用修订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2)对于2006年1月1日之前公司为贷款提供的担保,不论被担保人(债务人)是否属于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只要担保决议的程序符合公司章程规定,其法律效力应当得到确认,否则银行应及时要求担保人对有关决议瑕疵进行弥补或完善,或者重新提供新的担保。

(3)对于2006年1月1日之后公司为贷款提供的担保,银行应当首先通过公司章程、工商登记材料、公告、半年报或年报等资料审查确认被担保人是否属于该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并区分不同情况注意审查以下内容:

第一,如果公司是为其无投资或控制关系的企业担保时,银行需审查公司章程就对外担保所作的规定,根据章程要求提供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如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对外提供担保不必经过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则银行可直接接受担保;如章程中对担保没有规定,则银行从审慎的角度考虑应要求公司至少提供董事会决议。此外,银行还应对照章程审查公司担保金额是否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

第二,如果公司是为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银行需审查该公司是否提供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被担保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所控制的股东是否参加表决,该项表决是否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公司担保金额是否超过公司章程规定的限额。

第三,鉴于证监会、银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证监发[2005]120号,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规定须经股东大会决议的担保对象范围(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比修订后《公司法》规定的范围(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要大,因而银行在审查上市公司提供的贷款担保时,还需注意遵守前述规定,拒绝接受上市公司违规出具的担保。

章程修订案篇6

第一条为规范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加强立法协调,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起草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开展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协调,制定、修改和废止部门规章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应当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与开门立法,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四条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协调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计划

第五条政策法规司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要求,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拟订国土资源部立法规划草案,报部务会议审定。

拟订立法规划草案时,应当听取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

第六条政策法规司根据国土资源部立法规划,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的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在每年年底前组织拟订下一年度立法计划草案,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

拟订立法计划草案时,应当听取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部有关司(局、厅)应当提供拟列入立法计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拟设立的重要制度、争议的焦点等相关材料。

第七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分为出台类、论证类和研究类。

出台类项目是指经过研究论证,立法条件成熟,各方意见协调一致,在本年度已完成起草工作并能够在当年提请部务会议审议的立法项目。

论证类项目是指立法条件比较成熟,各方意见基本一致,但尚需进一步协调、论证,正在进行起草工作的立法项目。

研究类项目是指立法条件尚未成熟,基本制度尚需深入研究,需要进行储备的立法项目。

第八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由政策法规司根据部机关各司(局、厅)的职能分工,确定起草负责单位;立法项目内容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司(局、厅)的,由政策法规司确定一个司(局、厅)作为起草牵头单位,其他相关司(局、厅)参加。

第九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按照出台类、论证类和研究类的顺序实行滚动管理。

没有形成条文的项目,原则上不列入出台类;已列入立法计划,但连续两年未启动起草工作的立法项目,原则上不再列入下一年度立法计划。

第十条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政策法规司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调整规划和计划的建议,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

没有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但实践中又迫切需要出台的立法项目,由有关司(局、厅)向政策法规司提出调整计划的建议,政策法规司组织论证,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后,开展相关的立法工作。

第三章起草和审查

第十一条立法项目的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要求制定起草工作方案,确定专人或者成立工作小组从事起草工作,并及时向政策法规司通报起草中的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年度立法计划的要求如期完成起草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的起草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单位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单位起草。

第十三条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的内容应当包括制定的依据和宗旨、适用范围、调整对象、主要制度、法律责任、施行日期等。送审稿的每条内容均应有说明本条内容的提示语。

部门规章的名称为“规定”或者“办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关系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管理关系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

第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概念明确、文字简练、规范。

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分条文书写,冠以“第×条”字样,并可分为款、项。款不冠数字,空两字书写,项冠以(一)、(二)、(三)等数字。

草案内容繁杂或者条文较多的,可以分章、分节。必要时,可以有目录、注释、附录、索引等附加部分。

第十五条起草司(局、厅)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应当征求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职责的,还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六条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听取意见。

采取听证会形式听取意见的,依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的程序进行。听证结束后应当制作听证会纪要。

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审查时,应当附具听证会纪要或者论证会的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起草司(局、厅)根据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听证会等情况,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时,将不同意见一并提出并说明情况和理由。

报送的材料应当包括送审稿、起草说明、汇总的主要意见及采纳情况。起草说明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和依据、起草过程、需要说明的问题。

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前,起草司(局、厅)应当报经主管部领导同意。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司对符合本规定要求的送审稿,应当及时审查。在审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起草司(局、厅)修改:

(一)不符合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程序要求的;

(二)意见分歧大,主要制度需要作较大调整的;

(三)内容违反上位法的;

(四)条文内容不明确,适用性、可操作性差的。

起草司(局、厅)修改后再送政策法规司。

第十九条政策法规司应当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对属于有重大分歧、影响较大、专业性强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政策法规司可以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充分论证。

第二十条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不宜公开的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和中国国土资源法律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政策法规司应当在研究采纳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报部务会议审议的草案,提请部务会议审议。

在送审稿审查阶段,有关司(局、厅)对草案的内容不能协调一致的,由政策法规司报部领导裁定。

第二十二条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和部门规章草案应当经过部务会议审议。

部务会议审议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和部门规章草案时,由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作起草说明。

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政策法规司按照部务会议的决定进行修改,形成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草案,报部长签发后提请国务院审议。

第四章、修改和编纂

第二十三条部门规章草案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政策法规司起草国土资源部令,报部长签署,颁布部门规章。

与国务院其他部门联合颁布的部门规章,由各部门联合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部门规章应当在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和中国国土资源法律网予以公布。

部门规章的标准文本由政策法规司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政策法规司应当按照《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规定,将部门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第二十五条部门规章的修改,包括修订和修正。

对部门规章进行全面的修改,应当采取修订的形式。

部门规章因下列情形之一需要修改的,应当采取修正的形式:

(一)基于政策或者事实的需要,有必要增减内容的;

(二)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修正或者废止而应当做相应修正的;

(三)规定的主管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发生变更的;

(四)同一事项在两个以上部门规章中规定且不相一致的;

(五)其他需要修改的情形。

部门规章修改的程序,参照本规定第三章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部门规章的编纂、汇编工作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汇编工作,由政策法规司负责。

第二十七条政策法规司负责部门规章实施的后评估工作,定期对部门规章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部门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废止:

(一)规定的事项已经执行完毕,或者因情势变更,不必继续施行的;

(二)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废止或者修正,没有立法依据的;

(三)同一事项已由新的部门规章规定并施行的。

第二十九条修改或者废止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通过,由部长签署国土资源部令予以公布。但因第二十八条第(三)项原因废止的除外。

第五章解释和翻译

第三十条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关于部门规章具体应用的请示,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解释草案的起草工作,报部领导审定。

拟订解释草案时应当听取有关司(局、厅)的意见。

凡部门规章已经明确的内容,不予解释。

第三十一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英文译本由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牵头组织翻译,在行政法规后20日内,部门规章后30日内,将英文译本送审稿送政策法规司。

行政法规英文译本送审稿由政策法规司负责审查,经部长审定后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部门规章英文译本送审稿由政策法规司负责审查,经部长审定后正式对外。

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可以委托专业翻译机构承担英文译本的翻译工作。

部门规章以中文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章立法协调

第三十二条政策法规司、部有关司(局、厅)应当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做好国土资源部上报的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的审查工作。

在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审查期间,政策法规司应当会同有关司(局、厅)认真准备关于送审稿的相关背景材料,包括国家相关规定、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征求意见协调情况、国外的相关立法情况等。

第三十三条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的,由政策法规司会同有关司(局、厅)开展协调工作。

立法协调意见由政策法规司汇总后报部领导审定。

第三十四条部领导列席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政策法规司应当会同有关司(局、厅)收集以下材料,并及时送办公厅: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

(二)该草案过去的办理情况及相关材料;

(三)国土资源部对该草案反馈的修改意见;

(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起草的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草案和部门规章草案,报国土资源部审议,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协调、修改,报部务会议审议。

法律、行政法规由国土资源部向国务院报送送审稿草案。部门规章以国土资源部令,由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监督执行。

章程修订案篇7

第一条为规范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程序,加强立法协调,保证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结合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土资源部起草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开展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协调,制定、修改和废止部门规章的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应当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与开门立法,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第四条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协调国土资源部立法工作。

第二章规划和计划

第五条政策法规司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立法工作要求,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拟订国土资源部立法规划草案,报部务会议审定。

拟订立法规划草案时,应当听取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

第六条政策法规司根据国土资源部立法规划,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的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在每年年底前组织拟订下一年度立法计划草案,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

拟订立法计划草案时,应当听取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部有关司(局、厅)应当提供拟列入立法计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拟设立的重要制度、争议的焦点等相关材料。

第七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分为出台类、论证类和研究类。

出台类项目是指经过研究论证,立法条件成熟,各方意见协调一致,在本年度已完成起草工作并能够在当年提请部务会议审议的立法项目。

论证类项目是指立法条件比较成熟,各方意见基本一致,但尚需进一步协调、论证,正在进行起草工作的立法项目。

研究类项目是指立法条件尚未成熟,基本制度尚需深入研究,需要进行储备的立法项目。

第八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由政策法规司根据部机关各司(局、厅)的职能分工,确定起草负责单位;立法项目内容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司(局、厅)的,由政策法规司确定一个司(局、厅)作为起草牵头单位,其他相关司(局、厅)参加。

第九条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按照出台类、论证类和研究类的顺序实行滚动管理。

没有形成条文的项目,原则上不列入出台类;已列入立法计划,但连续两年未启动起草工作的立法项目,原则上不再列入下一年度立法计划。

第十条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政策法规司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出调整规划和计划的建议,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

没有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但实践中又迫切需要出台的立法项目,由有关司(局、厅)向政策法规司提出调整计划的建议,政策法规司组织论证,报部长办公会议审定后,开展相关的立法工作。

第三章起草和审查

第十一条立法项目的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的要求制定起草工作方案,确定专人或者成立工作小组从事起草工作,并及时向政策法规司通报起草中的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年度立法计划的要求如期完成起草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的起草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单位参加,也可以委托有关专家、单位起草。

第十三条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的内容应当包括制定的依据和宗旨、适用范围、调整对象、主要制度、法律责任、施行日期等。送审稿的每条内容均应有说明本条内容的提示语。

部门规章的名称为“规定”或者“办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管理关系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管理关系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

第十四条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概念明确、文字简练、规范。

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分条文书写,冠以“第×条”字样,并可分为款、项。款不冠数字,空两字书写,项冠以(一)、(二)、(三)等数字。

草案内容繁杂或者条文较多的,可以分章、分节。必要时,可以有目录、注释、附录、索引等附加部分。

第十五条起草司(局、厅)形成征求意见稿后,应当征求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部有关司(局、厅)的意见,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职责的,还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十六条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司(局、厅)应当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听取意见。

采取听证会形式听取意见的,依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的程序进行。听证结束后应当制作听证会纪要。

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审查时,应当附具听证会纪要或者论证会的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起草司(局、厅)根据征求意见和专家论证、听证会等情况,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时,将不同意见一并提出并说明情况和理由。

报送的材料应当包括送审稿、起草说明、汇总的主要意见及采纳情况。起草说明应当包括立法目的和依据、起草过程、需要说明的问题。

送审稿报送政策法规司前,起草司(局、厅)应当报经主管部领导同意。

第十八条政策法规司对符合本规定要求的送审稿,应当及时审查。在审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起草司(局、厅)修改:

(一)不符合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程序要求的;

(二)意见分歧大,主要制度需要作较大调整的;

(三)内容违反上位法的;

(四)条文内容不明确,适用性、可操作性差的。

起草司(局、厅)修改后再送政策法规司。

第十九条政策法规司应当在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对属于有重大分歧、影响较大、专业性强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政策法规司可以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充分论证。

第二十条除涉及国家秘密或者不宜公开的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送审稿应当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和中国国土资源法律网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政策法规司应当在研究采纳各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形成报部务会议审议的草案,提请部务会议审议。

在送审稿审查阶段,有关司(局、厅)对草案的内容不能协调一致的,由政策法规司报部领导裁定。

第二十二条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和部门规章草案应当经过部务会议审议。

部务会议审议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和部门规章草案时,由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作起草说明。

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政策法规司按照部务会议的决定进行修改,形成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草案,报部长签发后提请国务院审议。

第四章、修改和编纂

第二十三条部门规章草案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政策法规司起草国土资源部令,报部长签署,颁布部门规章。

与国务院其他部门联合颁布的部门规章,由各部门联合签署命令予以公布。

部门规章应当在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和中国国土资源法律网予以公布。

部门规章的标准文本由政策法规司统一印制。

第二十四条政策法规司应当按照《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规定,将部门规章报国务院备案。

第二十五条部门规章的修改,包括修订和修正。

对部门规章进行全面的修改,应当采取修订的形式。

部门规章因下列情形之一需要修改的,应当采取修正的形式:

(一)基于政策或者事实的需要,有必要增减内容的;

(二)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修正或者废止而应当做相应修正的;

(三)规定的主管机关或者执行机关发生变更的;

(四)同一事项在两个以上部门规章中规定且不相一致的;

(五)其他需要修改的情形。

部门规章修改的程序,参照本规定第三章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部门规章的编纂、汇编工作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汇编工作,由政策法规司负责。

第二十七条政策法规司负责部门规章实施的后评估工作,定期对部门规章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部门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废止:

(一)规定的事项已经执行完毕,或者因情势变更,不必继续施行的;

(二)因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废止或者修正,没有立法依据的;

(三)同一事项已由新的部门规章规定并施行的。

第二十九条修改或者废止部门规章,应当经部务会议通过,由部长签署国土资源部令予以公布。但因第二十八条第(三)项原因废止的除外。

第五章解释和翻译

第三十条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关于部门规章具体应用的请示,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解释草案的起草工作,报部领导审定。

拟订解释草案时应当听取有关司(局、厅)的意见。

凡部门规章已经明确的内容,不予解释。

第三十一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英文译本由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牵头组织翻译,在行政法规后20日内,部门规章后30日内,将英文译本送审稿送政策法规司。

行政法规英文译本送审稿由政策法规司负责审查,经部长审定后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部门规章英文译本送审稿由政策法规司负责审查,经部长审定后正式对外。

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可以委托专业翻译机构承担英文译本的翻译工作。

部门规章以中文文本为标准文本。

第六章立法协调

第三十二条政策法规司、部有关司(局、厅)应当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做好国土资源部上报的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的审查工作。

在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审查期间,政策法规司应当会同有关司(局、厅)认真准备关于送审稿的相关背景材料,包括国家相关规定、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征求意见协调情况、国外的相关立法情况等。

第三十三条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征求国土资源部意见的,由政策法规司会同有关司(局、厅)开展协调工作。

立法协调意见由政策法规司汇总后报部领导审定。

第三十四条部领导列席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法律、行政法规草案的,政策法规司应当会同有关司(局、厅)收集以下材料,并及时送办公厅: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

(二)该草案过去的办理情况及相关材料;

(三)国土资源部对该草案反馈的修改意见;

章程修订案篇8

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党员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细则(试行)》学习会议辅导讲稿、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大家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现在,我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下《细则》主要修订了什么。介绍过程中,如果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细则(试行)》共有6章33条3500字,修订后,增加了1章、11条,共7章44条5000多字。这次修订,涉及文字修改300多处,其中实质性修改50多处。下面,我逐章给大家进行介绍。大家可以看会前印发的《细则》,前面是《细则》原文,后面是新旧《细则》的对照。看新旧细则的对照可能更直观点。

第一章:总则。总则是对发展党员工作目的、要求和原则的概括。这次修订,将原来的第三条与第四条合并,修订后,总则共3条。主要修改内容有2点。

1、关于党员的基本条件。在第2条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中,增加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提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因此,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中增加这些内容,是落实中央精神、注重思想入党、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具体体现。这个地方虽然增加的字不多,但是内涵非常深刻,内容非常丰富。

2、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原则。这次修订,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原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第3条中,包括4点:一是贯彻“五个基本”。发展党员工作应当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五个基本”,发展党员工作才能保持正确方向。

二是遵循“十六字”总要求。这十六个字是2013年1月份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时候提出的,2013年4号文件已经做出明确规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好“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把“十六字”总要求写入《细则》是这次修订很重要的内容。

三是落实“三个坚持”。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前两个“坚持”是新增加的内容,就是贯彻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突出政治标准,强调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四是做到一个禁止、一个反对。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一贯要求,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坚持。

第二章: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党员的基础和前提。修订后,这一章从第4条到第12条,共9条,其中5、6、7、8、12条基本上是整条增加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出现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重视。在这一部分,需着重说明6个问题。

1、关于申请入党条件。第5条是把党章第一条完整地写入《细则》,规定了申请入党的5个基本条件。一是年龄在十八岁以上的中国公民;二是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三是必须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四是愿意执行党的决议;五是必须按期交纳党费。这5条是申请入党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

2、关于向哪个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问题。第6条规定了入党申请人可以向哪个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共涉及5个党组织:一是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党组织,二是居住地党组织,三是单位所在地党组织,四是单位主管部门党组织,五是流动党员党组织。这一条文字不多,但分2段,采取“一般+个别”的方法,重点解决了流动人员中的入党申请人申请入党的问题。

一般人员申请入党,主要向前2个地方的党组织提出申请。流动人员申请入党,除可以向前2个地方的党组织提出申请外,还可以向后3个地方的党组织提出申请。一般情况下,提出入党申请时,应当按次序向上述党组织提出。比如,流动人员如果有工作、学习单位的,就应当向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只有工作、学习所在单位没有党组织时,才能向居住地党组织或单位所在地党组织、单位主管部门党组织、流动党员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3、关于党组织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第7条规定,党组织接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在一个月内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申请入党是一个人政治上的重大选择,申请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后,党组织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问,必须派人与申请人正式谈话,对其入党要求给予肯定,介绍党的基本知识,说明入党的条件、要求、程序等,同时对其年龄、入党动机和其他情况进行了解,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这样的规定,既体现党组织对入党申请人政治上的关心,也使发展党员程序更加严密。

4、关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第8条规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要做到“两推一备案”,即采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产生人选,由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报上级党委备案。入党积极分子报上级党组织备案,目的是使上级党组织对基层支部的情况有所掌握,对具体人员进行把关,同时保证本单位发展党员计划的顺利实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这一点也有利于上级党组织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质量。

不是说到了接收预备党员这个环节,拿到新党员名单的时候把各种情况一汇总,这时候再调整结构再提高质量。而是应该提前入手,在入党积极分子的时候就把工作做足,就要有所考虑。特别是有些地方,个别的党支部,责任心不强,支部书记是老好人,凡是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支部也不把关,全部都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这种做法是回避了眼前的矛盾,因为申请人总找他,啥时候给我列为积极分子啊,他全部都给列为入党积极分子,规避了眼前的矛盾但是给后期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5、关于培养联系人的主要任务。第9条规定了培养联系人的4项主要任务。培养联系人一般由经过一定时间党内生活锻炼、能够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比较好的一至两名正式党员担任。实际工作中,培养联系人有名无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次修订,通过明确他们的职责,细化他们的任务,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培养教育。基层党组织要经常了解培养联系人的工作情况,经常问问怎么联系的,现在情况怎么样,尤其是在确定发展对象的时候,要充分听取培养联系人的意见,只有给他责任,他感觉到受重视,他才会积极地开展工作。

6、关于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教育。第12条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学习所在单位(居住地)发生变动,应当及时报告原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原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应当及时将培养教育等有关材料转交现单位(居住地)党组织。现单位(居住地)党组织应当对有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并接续做好培养教育工作。

培养教育时间可连续计算。这一条规定了在入党积极分子单位(居住地)发生变动时3方面的具体责任:一是入党积极分子本人要及时向党组织报告变动情况,二是原单位党组织要及时转交材料,三是现单位党组织要认真审查并接续培养。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不断持续、不断深入的过程。考虑到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加的实际,《细则》作出了这样的规定,目的是不因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变动而影响入党进程,同时又保证培养教育效果。

第三章: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发展对象是指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通过一定程序,基本具备党员条件、准备近期发展的人员。这次修订,将发展对象从入党积极分子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章,对于加强发展对象的教育考察、保证新党员质量、落实发展党员计划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章从第13条至17条,共5条。这里,重点强调3个问题。

1、关于发展对象报上级党委备案。第13条增加了发展对象须报上级党委备案的内容。确定发展对象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在程序上有所不同: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先由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再报上级党委备案;确定发展对象,则必须先报上级党委备案,再列为发展对象。这样规定,体现了党组织对确定发展对象采取更加慎重的态度。这是《细则》在发展党员程序方面做出的重大调整,大家要引起足够重视。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是由下而上,先由基层党支部确定,然后逐层上报;确定发展对象是先下后上,先把人选出来,但是你不能定,报到上面再由上而下,基层党委同意了再列为发展对象。这样操作既是体现党组织对确定发展对象态度更加慎重,同时也是为发展党员总要求“优化结构”的顺利完成。

2、关于政治审查。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是发展党员必须履行的手续之一,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一贯要求,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这次修订,在第16条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必须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没有经过政治审查或者政治审查不合格的,不能发展入党”;“政治审查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注重本人的现实表现”。

开展政治审查时,既要全面了解发展对象及其社会关系情况,又要避免过于繁琐。通过调查,重点要把发展对象本人的政治历史了解清楚、把与本人有密切联系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历史了解清楚。这一条的修订,有两点需要大家重视:一是在政治审查内容中增加了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情况。

基层反映,有的流动人员在外有违法犯罪行为,回到本地申请入党,党组织政审时调查不深入,结果被吸收为新党员;有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群众看法普遍不好,也被吸收为新党员。这就要求在政治审查中注意考察这方面内容,从入口上严格把关。二是对流动人员中的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时,还应征求其户籍所在地和居住地基层党组织的意见。

3、关于短期集中培训。开展短期集中培训,是强化发展对象党员意识,端正入党动机,增加他们对党的基本知识的了解,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这次修订,对短期集中培训作出2点调整。一是培训主体,规定基层党委或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这里加了县级党委组织部门,主要是根据一些地方做法作出的调整,但是因为人数较多、集中不方便,大家不要光等着组织部来开展培训,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培训的责任。

二是培训时间,将原来规定一般为五至七天(或不少于四十个学时),改为一般不少于三天(或不少于二十四个学时)。考虑到农村、非公企业等领域发展对象的实际情况,这次修订适当缩短了集中培训时间。需要强调的是,保证培训时间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保证培训质量。短期集中培训必须搞,尤其是在效果上要多下功夫。

第四章:预备党员的接收。预备党员的接收是发展党员的关键环节。第四章从第18条到第28条,共11条,是《细则》中条款最多的一章。这次修订,对这部分内容修改比较多、也比较重大,重点有6个方面。

1、关于发展对象预审制。第19条规定,支部委员会应当对发展对象进行严格审查,经集体讨论认为合格后,报具有审批权限的基层党委预审。基层党委对发展对象的条件、培养教育情况等进行审查,根据需要听取执纪执法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党支部,并向审查合格的发展对象发放《入党志愿书》。预审制是基层的创造,通过上级党组织对发展对象的审查关口前移,更好地保证质量、控制数量、优化结构。

2、关于办理接收预备党员手续的时间要求。第19条第三款规定,发展对象三个月内将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这主要是针对当前流动人员不断增加、就业岗位频繁变动等新情况,针对一些学校等单位在学生临近毕业前突击发展党员等问题而作出的新规定。这一条在原来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问答里面,也进行过解释,也说过发展对象原则上3个月内要离开工作学习单位的,一般不再办理接收预备党员手续。但是这次作为《细则》的内容予以明确,是从一般的工作指导上升为制度规定,力度不一样。很有现实意义。

3、关于召开支部大会。第20条对此作出规定,有两个具体问题需要把握。一是参加人数,召开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人数的半数。原来对这项内容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各地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询问。这次修订,对到会人数提出明确要求。(关于这一条,省里的《关于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的若干问题具体要求》提出开会的时候上级党组织要派人到会,进行业务上的指导。这方面基层也基本上都在这样做。)二是票决,在讨论接收预备党员时,原来规定可以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这次修订明确规定,统一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我县也一直在这样实行。

4、关于审批权限。第23条对审批权限作出重大调整。原来规定,“县以上党委直接领导的独立单位的党总支和大型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直属的分厂、分校党总支,经县以上党委授权,可以审批党员”,修订后,这项规定取消了。今后,所有党总支都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但应当对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的预备党员进行审议。

同时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基层党委的审批权限,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即乡镇(街道)党委所属的基层党委,也不能审批预备党员。作出这样的修改,主要考虑,一是通过提高预备党员审批权限,充分体现从严治党、严把入口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党委的职责和把关作用;二是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发展党员总量调控的任务;三是适应当前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变化。这里还要强调一下乡镇党委审批的严肃性,一定要按照第25条的规定,做好党委会会议记录。

5、关于党委审批预备党员后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主要考虑是,审批预备党员的职责主要是乡镇(街道)一级有审批权限的基层党委,县一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承担着调控总量、优化结构的重要职责。通过县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实行总量调控等情况,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这不仅是在规范把关,保证质量方面做工作,也能通过这一环节调控总量、调整结构。

6、关于直接接收党员和追认党员。直接接收党员,党章第5条第六款有明确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可以直接接收党员”,《细则》直接拿过来作为第27条,党章明确规定,《细则》进行重申,应该是理所当然。追认党员,中组部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问答》中也作出过解释。这次修订,增加第28条,对追认党员的条件、程序、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把握追认党员这一条,一是要严格掌握;二是要省一级党委批准。

第五章: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规定接收新党员要有预备期,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说已经加入到党组织之内,但是预备党员不能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更不能把预备期当成保险期。在这一阶段,党组织不能放松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本章从第29条至37条,共9条。这一部分着重说明2条规定。

1、关于转入的预备党员资格的认定。《细则》第35条规定,党组织对转入的预备党员无法认定的,报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批准,不予承认。这主要是根据从严管理要求作出的规定。有些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流动过程较长、流动情况较为复杂,个别的甚至材料不全,基层党组织无法对其预备党员资格进行认定。对于这种特殊情况,基层党组织可以作出不予承认的决定。为慎重起见,这种情况要报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批准,确保这项工作的严肃性。

2、关于转入的预备党员的转正。《细则》第36条规定,基层党组织对转入的预备党员,在其预备期满时,如认为有必要,可推迟讨论其转正问题,推迟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转为正式党员的,其转正时间自预备期满之日算起。这是从实际出发作出的规定。随着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加,预备党员的流动性也在加大。为适应这种新情况,发展党员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地对此提出相应措施,既可以使预备党员不因为流动而影响按期转正,又可以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有时间充分了解预备党员情况,发挥好把关作用。

第六章: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责任主要在党组织。本章第38条至第42条,共5条。这次修订,作了3个方面的调整和补充。

1、关于进一步强化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责任。对此,《细则》作出了4项明确规定。一是各级党委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二是市、县党委每半年检查一次发展党员工作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每年检查一次。

三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发展党员工作情况和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如实反映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和对违反规定发展党员的查处情况。四是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对具备发展党员条件但长期不做发展党员工作的基层党组织,要求上级党委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必要时对其进行组织整顿。以上这四条领导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给我们做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让我们做发展党员工作更有底气。

2、关于进一步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和不正之风,进行严肃查处。二是对不坚持标准、不履行程序、超过审批时限和培养考察失职、审查把关不严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应当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

三是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并在支部大会上公布。四是对采取弄虚作假或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这次修订后,《细则》对党组织责任的规定更加全面系统,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对相关责任人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了。这其中,组织部门的责任尤其重大。

3、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印制管理。《入党志愿书》是履行入党手续所填写的正式材料,是党组织接收和审批党员的重要依据,也是党员的一种永久性档案材料。加强对《入党志愿书》的管理,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行发展党员总量调控的有效方法。

中组部曾于2004年对《入党志愿书》进行了修订,2012年进行了改版。在《细则》中对入党志愿书的制定和印发作出规定,有利于增强权威性,更好地发挥《入党志愿书》的应有作用。具体到基层,我们就是要填写好《志愿书》,一个是态度上要严肃,要把填《志愿书》的过程也作为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个过程。另一个是填写要规范,发挥永久性档案的价值。

第七章:附则。第43条、第44条,是关于解释权和实施时间的规定,要求也是很明确的。

用了这么长时间,逐章对《细则》重大调整做了讲解,希望帮助大家了解修订《细则》的有关情况,特别是修订的重要环节,了解《细则》的新精神、新规定、新要求,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

总的看,新修订的《细则》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严”,坚持严字当头,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穿发展党员工作全过程,做到标准更严、程序更严、责任更严、纪律更严。二是“实”,对入党申请、培养教育、考察审批、责任追究等作出了更加具体、详细的规定,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实务操作规程。

同时,立足发展党员工作实际,针对流动人员发展党员难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许多务实管用、操作性强的措施要求。三是“新”,充分体现中央对发展党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总结吸收基层探索创造的新经验,在许多方面作出了新规定。

上一篇:当代文学作家范文 下一篇:月球探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