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数学范文

时间:2023-09-19 02:37:37

新课标数学

新课标数学篇1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余的就是抓紧时间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②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⑤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四、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当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1,2)、(2,4)、(0,2),试求顶点D的坐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的基本理念,概念教学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概念课教学,力求使学生明确:①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产生背景;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的条件,它们与以前的什么知识有联系;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④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⑤运用概念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等。目前,课时不足是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这会使概念教学受到严重冲击。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只有理解掌握了概念,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双基”,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进一步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新课标数学篇2

1 现实与课标的差距

中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习数学态度、情感关注较少,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学生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我禁不住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如此课堂教学使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而学生学习数学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更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新课改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内容上强调现实性和挑战性;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形式;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 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更关注情感态度,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更要关注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3 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任务。学生则通过规定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因此,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破除师道尊严旧俗,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探索,鼓励主动自由思考、发问、选择,当好学生的顾问,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看问题,怀“童心”想问题,以“童趣”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4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类型很多。例l: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每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天全部售出,售价是每千克20元。问题:①如果放养χ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χ的函数关系式;②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一收购成本一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

新课标数学篇3

关键词:思维;研究性学习;新课标

一、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解决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二、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数学篇4

关键词:创新性课堂教学;课堂环境;自主探究与合作;求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31-02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因为“创新”关系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与成败,所以,创新不仅是数学教学所具有的功能,也是数学教学提高效率、扩大效益的内在动力。新课标强调,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而教育方式的不同则会自然而然的培养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为己任,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就在于改变了知识、能力、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所以“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以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违背了数学本身特有的学科性质,只是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真正实现。鉴此,第一,教师必须精心创造教学情境,创设宽松、和谐、多变的课堂环氛围,使学生勇于创新、主动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宽松、多变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为他们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这样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才能让自主探究“利益最大化”。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的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教师就教学内容应设计出具有探究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对学生适时进行指导,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创新。

二、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诱发创新灵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所以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导致了当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让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进而产生创造的火花。例如,《统计》一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调查一个书店的售书情况。①根据你的调查数据,制成一张统计表或统计图。②根据统计图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③如果你是书店的经理,在进书时该如何考虑。④各小组选出最佳售书方案和最佳经理人选。

三、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7~12岁处于具体运算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实的支持,只能把逻辑运算扩展到抽象概念中。因此,小学数学必须开放小课堂,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分类”时,我让学生将物品(如萝卜、胡萝卜、西红柿、马铃薯、苹果、香蕉、雪梨等)分类,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这时,大部分学生会按水果和蔬菜分成两类,而有的学生将西红柿分在水果一类中。他们认为,西红柿是可以当水果吃的。还有少数学生按能否长在地里为标准分类等。只要有道理的,老师就给予了肯定。分类方法多样,这就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首先,教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一是课本知识点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去理解。二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统一知识点的感受是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的审视知识点的立意,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次,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的方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如填错一道题,应分析错误的原因,认真订正,但也应引导学生怎样改正题目才能使自己的答案正确。教师在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时,应向学生强调,逆向思维要准确提示题目的内涵,要合乎情理,不能随意求异,随意逆向;同时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不能脱离实际。

新课标数学篇5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就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教者应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人艺术,特别是新课的导入。

关键词:新课 小学导入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教者可以以旧引新。营造“启”、“发”氛围。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人.看到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人家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作铺垫,过渡到新知。可以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巧用素材,故事引入

学习的动力源于学生的需求。巧用故事引入,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师:“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个故事你们能接着往下讲吗?生:能。师: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生:总是重复不断地讲下去。师:像这样,依次不断地重复,叫做“循环”现象。揭示课题。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师:一个渔村有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两人从4月1日开始打鱼。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你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朋友要想他们都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好。同学们,你能帮他选一选吗?试一试。

三、创设语言情境导入

绘声绘色地描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猜谜语或谈日常见闻等。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导人,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课伊始,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正方形和长方形俩兄弟找不到它们的大哥.哭着去找聪聪和明明帮忙。他们说大哥跟他们有一点像,有四条边,对边也相等,就是很容易变形。有时很正直,有时当墙头草两边倒,就是这么一个人,你能在数学的王国里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大哥吗?简单的几句话,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故事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四、表演导入

表演导入类似于写文章的倒叙法,即先将学生掌握新知识或技能后会发生的行为变化由教师表演出来,使学生看到新知识或技能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用处,领略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美,感受到新知识和技能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诱发学生急于想知道新知识和技能的心境。其基本做法是让学生考教师,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考题)的过程中展示出新知识和技能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这样导入: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找出黑板上的一组数哪些能被3整除。然后“挑战性”地宣布:“老师不用算或者说只用心算,就能判断出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不信,你们可以随便说出数来‘考’老师。”于是,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出一些较大的数来考老师,我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知道老师使用的是何种方法。这时导入新课必然水到渠成,一举成功。

五、关注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开始学习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导人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尽力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经过新课导入各有所获,顺利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如《运算定律》的导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交换的意义,课前老师就设计了一个情境:有两个小朋友在独木桥上相遇了,桥很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后面跟来了一位老伯伯,肩上挑着两个空箩筐。如何才能让两个小朋友同时过桥呢?生动有趣的画面,富有挑战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各抒己见,最后大家推举最佳方案:两个小朋友分别装进两个箩筐里,然后伯伯用扁担在肩膀上换下方向,小朋友分别再跳出箩筐,这样就可以同时过桥了。教师再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让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深刻感受到交换的意义和便利。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对现实的生活材料和经验进行再创造和数学化,要设计丰富的、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莉,陈秋宾编著.《做创造的教师》.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3]孔企平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新课标数学篇6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评价策略 评价手段与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堂教学“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确定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学生个体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水平的不同,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更应关注其心理、意志、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培养。既要关注大多数学生可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要注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既要评价学生的学,又要评价老师的教。

2.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良好的导向性,应体现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注意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在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不应强化横向比较,要多注意个体在纵向发展上的比较。

3.客观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科学、客观。既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评价,要求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

4.有效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符合课堂教学特点,体现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为教学双方所认可,要操作性强,能反映教学目的,体现教学规律,丰富教学手段和内涵,使评价活动顺利开展。

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针,是教和学的方向。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能反映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及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创设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比以往更加强调对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的教学,更加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正确地理解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教材强调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情境创设应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考,激励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讲授数列求和时,可先向学生讲述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收到好的引入效果。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应关心课堂教学的结果,更应关心课堂教学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现代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表现其能力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形成独特创造力。

再次,教师要通过师生互动,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技能。

最后,教师要承认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分层要求,异步达标,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同时形成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4.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教学效果。

(1)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喜悦。

(3)通过师生互动、主动探究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以及合作、分享的社会性的形成。

三、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与形式

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1)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2)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3)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4)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等等。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为基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中学阶段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能否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体会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能否用文字、字母、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能否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否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4.注重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新课标数学篇7

一、制定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学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客观过程。它又可分为本质学情和具体学情。本质学情指的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指的是一个学生或一类学生甚至一个班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体的学习特征。教师在钻研教材、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设计教案,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主观盲目性。

二、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不应当把课堂当成教师的一言堂,而应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觉主动地观察、思考,并让学生动手做、动口说。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求答案,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加强学法指导,积极开发学生智能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智力,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摆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加强学法指导。为此应抓好以下几个主面:如何看书、预习、听课、做笔记;如何做作业、复习、小结;如何发现问题、质疑;如何有效思考等。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学到广博的知识,进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四、引入新课的方法

1.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 (x+1) (x-1) = ?

(2) (x+1) (x-1) =?

(3) (a+2) (a-2) =? 转贴于

(4) (3a+b) (3a-b) = ?

(5) (4+a) (4-a) =?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2.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 x 2-x-4=0的一个根为x =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 = ?”教师可以先给出提示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应有的效果。

3.“开门见山” 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4.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新课标数学篇8

备理念

1.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显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备课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把自己当学生。以往老师上课前关心的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经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常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机械、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应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

备目标

备课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

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

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

这是因为学生虽然掌握数学知识,但不等于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更不等于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数学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经历相应的动手实践这一教学环节。

备导法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研究、共同创新、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师职责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互动的课堂。

备教材

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1. 知识内容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与老教材相比,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很浓的儿童情趣,容易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

2. 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一般的教材不可能把新有的教材内容讲得十分详尽。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课堂活动的场所。

3. 教学的内容生活化。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备课时我们要使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进实践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

上一篇:黄鹤楼诗句范文 下一篇:掌声响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