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12-02 01:41:44

郑板桥的小故事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1

很想走进郑板桥的内心世界,可是他,却总让人琢磨不透。正如他画的竹子和兰花,时而高洁清秀,时而狂放不羁,每一笔每一枝,都有其独特的灵性。

有时候的他,顽皮的就像他画中的嫩竹叶:诙谐处更显才学,幽默中不乏机警。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关于他的故事才多如春笋,鲜嫩嫩地夹着几百年的文化内蕴,从他们那个时代钻到我们这个时代来。对于目不识丁又欲附庸风雅的暴发户,郑板桥不动生色地题之:竹苞堂“即“个个草包”,对于不可一世的傲慢富商及仗势欺人的权贵,他又从容挥下怪画妙讽。这一切不仅表现了他高洁傲岸的情操,更使我们眼中的郑板桥显得十分可爱。他虽然十分聪明,却也不免上当。比如扬州一盐商求画,他却说什么也不愿去作。盐商无奈之下,得知他喜欢吃狗肉,便定下一条“狗肉计”。郑板桥闻到肉香,很快来到一抚琴老翁的家中,只觉得院子中布置得干净整洁,老翁弹出的曲子也侍奉宁静悠远,好似天籁之音。郑板桥以为遇见了知音,就挥毫泼墨,连字带画作了好几幅。等到盐商大摆宴席邀请宾客欣赏郑板桥的字画时,他才知道上当了。如果没有听到这类故事,郑板桥便显得有些脱离世俗,高高在上,可有了这些故事传说,他就和邻家哥哥一样亲切了。

郑板桥号称“书画印三绝”,无论哪一方面,都表现出他高超的技艺。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他的诗如”和君胸次有幽兰,竹影相扶秀可餐。世上哪无荆棘刺,大人容纳百千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夷,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总能融情入景,由最朴素平常的东西中透出真理来。他的印,随心所欲,尽显狂士风采。有些虽读起来十分可笑,但转念一想,却能品味出郑板桥独有的自尊与个性。如“雷婆婆同日生”、“麻丫头针线”等,有些则是他为纪念自己遇到的一些事而作的。这些印,真实记录了郑板桥的一生。还有各种闲章,字体大多收缩有致,就如画儿一般潇洒自如。他的书法(尽管我不太懂)字体劲秀,画中题款大都别出心裁,既平衡了画面,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时隔百年,每当想起郑板桥,想起他代表的众多传说故事,众多名作古画,以及他如竹般的节气,如兰般的灵气,如石般的傲气,都令我产生了想早生些年,亲自拜访他一下的遐想。然而,时光是不可逆转的,我也无权选择,那么,既然找不回当年的郑板桥,就努力使自己成为“郑板桥”吧!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初一:钟荧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2

本文通过分析其画、其诗、其书,通过郑板桥诗、书、画中渗透的思想性格,进一步来探讨其独特丰富内涵,总结其艺术追求与精神境界,从而更加全面的认识郑板桥,力图探求其艺术指归。

关键词:郑板桥 ; 纯真 ; 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真实生活与真实艺术

(一) 真实生活

郑板桥(1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 2年县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不过性格直率的郑板桥还是因为受不了官场的黑暗和很多官员不作为,最终辞去官员,回归属于他的简单、自然生活。

(二)真诚仕宦之失败与真诚艺术之成功

郑板桥在《会宴突泉》里说到“原原有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难人辨识”[1](P370),这首诗里显示出了郑板桥无法忍受官场的肮脏,社会的混杂使得好人坏人都分不清楚了。只有充满生机的场所,才是他的理想归处。他的这一思想在他的不少诗词当中都有体现。《画兰》中“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1](P397)

这首诗以喻洁身自好,而不同流合污的心境。为仕的困惑加上自身的性情使得郑板桥的退隐之情愈发浓烈。

在郑板桥看来官使他失去了自由,只有“乌纱掷去”才能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在他没有做官之时就写下“欲买扁舟从钓叟,一竿春雨一蓑烟”,体现出了寄情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一贯的追求。可以说,他选择归来,是对人生道路的选定,离开了他渴求过、期待过、甚至愿意为之献身过的仕途,而重新回到不会让他失望,能够发挥他才华的艺术之路上。这是郑板桥在经历了不断选择,内心的斗争和彷徨,在花甲之年,才终于使自己的精神灵魂找到了归宿,安放好自己。“一官归去来”成就了他的“三绝诗书画”。

二、将自然纳入胸怀

郑板桥“适天应性”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在审美趣味方面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小生活在有竹的环境中让他对自然之美欣然向往。

郑板桥认为,竭力表现“物性”为环境所造,以此表达君子当离官场而回到自然、回到民间的思想。题《兰》诗曰:“鱼以水为家,无水是无鱼也;鸟以树为家,无树是无鸟也;兰以石为家,无石是无兰也。水愈阔,鱼愈巨;林愈茂,鸟愈多;山愈深,兰愈盛。故兰有百年之根,数尺之箭,有数月之花,有数十里之香。人之过之者,闻其香而莫知兰之所在,此则山中之妙也。为之诗曰:蝶蜂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评说郑板桥曾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心,曰真趣;“真气”代表的是板桥的真性情,“真意”是就其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而言,“真趣”是代表了诗中的无限趣味和神韵。其实,“真”这不仅是其艺术创作的风格,更是其为人的风格。

而这都源于板桥先生钟情于自然,过着最本真的生活,才有这样的真性情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作品来自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三、郑板桥的文学主张与艺术旨归

郑板桥的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实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言前古哉?

郑板桥的这一宣言,反映了他文学思想中创新、发展的观点,对当时的拟古主义风气无异于当头棒喝,仿佛是黑洞里的一丝光亮、死寂里的一声锣响,具有振聋发聩的进步作用。

他的诗文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不仅仅是直面的、追问的,而且是深切的、激励的,这体现出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他敢于直面现实,反映社会,这与他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及儒家思想的塑造是分不开的。郑板桥在十六岁以前随父就读,经常收到父亲的教诲并亲炙风范,所以他接受了比较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对他就是不容易动摇的人生信条。他以为最要紧的是能够“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劳,剖析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之疯猷,目的是“以达天地万物之情,国家得失兴废之故”。他自觉地继承了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提出了“纵横议论析时事”的主张。

当然,郑板桥的文学思想也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例如他的“真“,毕竟代表反映了地主阶级之真,其同情民间疾苦,为人民大声疾呼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着剥削阶级趣味的流露。但是,这些局限性,并不能掩盖住郑板桥文学主张中积极的、正面的光芒。他的诗文理论比起当时盛行的格调说、性灵说、神韵说,至少在对待人民大众的态度上是更多积极和进步的,在艺术上也有很多真知灼见。

四、结论

郑板桥文学思想特点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这些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思想,另外一方面他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郑板桥处在那样的风气之中,然后其作品都是从实际出发,师法自然,保持着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没有磨灭自己鲜明的个性――“真”、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有力的抗争着统治者的文化专制,虽然板桥众多“模电无多泪点多”的感人肺腑之诗作,在当时可能激不起轩然大波,在正统的文人学士眼中不足道,但诗画文中的“真”是其生命力所在,有着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2]郑燮,立人选注。《郑板桥诗词文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张树俊.《郑板桥思想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5

[4]郑燮.郑板桥文集[M].刘光乾,郭振英,编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5]曹惠民.《郑板桥诗文书画全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

[6]王同书.《郑板桥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7]胡发贵. 试论郑板桥的思想特征[J].扬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8]叶衍兰,等.清代学者像传[C]//周积寅.郑板桥[M].长春: 吉林关术出版社,1996.

[9]郑板桥.郑板桥集诗方超然[M].吴译顺,注.长沙: 岳麓书社,2002.

[10]朱长文.续书断[C]//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1]郑板桥.郑板桥集论书[M].吴泽顺,注.长沙: 岳麓书社,2002.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3

郑板桥,即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他的诗书画更是堪称一绝。他画的竹子瘦骨凌风,孤傲不羁,却有一种刚正不阿的铮铮铁骨,为后人所崇敬!

我下面要谈的是一曲新编小戏《告洞房》,剧中只有两个人物,男主人公就是郑板桥,女主人公就是新纳的妾――饶氏。该戏讲述的是郑板桥不惑之年续纳妻妾,不料在洞房花烛之夜,新婚妻子却将他告上一状,令郑板桥措手不及,大惊失色。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如何来把郑板桥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这就看演员自身的文化涵养和平时的基本功了。文化涵养是体现在演员理解角色和塑造角色深浅程度上,理解的越深,塑造的角色就更贴切生动,惟妙惟肖,就能把主人公的塑造的尽善尽美。

开场的画面是郑板桥趟着醉步,拉着红绸将新娘牵出来,满怀喜悦。唱词里有“不惑之年做新郎”,可以看出此时的板桥,面对着娇媚的小妾是何等心情!所以在这里的表演就要表现的略带醉意,醉眼中透出几点春风荡漾,满怀急切的心情。所以接下来有急于揭盖头,急于搂抱的动作。当板桥去抱其妾饶氏时,饶氏却急忙躲开,这里有个表演就是板桥的笑声,应该怎样笑?是哈哈哈哈……大笑?还是嘿嘿……的冷笑?二者都不是。由于男主人公是不惑之年,40不惑嘛,加上醉意朦胧,他的笑声是慢节奏的,轻声的“哈哈哈……”觉得饶氏这种行为有点可笑,附着的表演是用手中的扇子朝着饶氏的方向,慢节奏的上下指点着,边笑边摇头,心里的语言就是“你呀,你呀,都是我的妻子了,还怕什么羞?”就这一点诙谐幽默的表演,就能体现板桥的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潇洒形象!演员对每个不同角色的琢磨,应该从各个角度,综合全面的去深挖,来塑造更完美的人物,展现在观众面前。当饶氏向板桥敬酒,而且要喝三杯时,已经略带醉意的他,得知第一杯是交杯酒时,觉得应该喝,便一饮而尽,于情于理这都得喝。饶氏敬第二杯酒时,说感谢板桥收下她这个礼物(把自己比作礼物),板桥纳闷啊:“诶!你这是什么话?小猫小狗可以算是礼物,你这么个大活人,怎么能算是个礼物啊”?前半部的问句应该稍带责备和爱惜的语气来说,我堂堂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妻子怎么能讲是个礼物呢?后面的问句是带好奇的语气来问,觉得又有点可笑,明明是个大活人,怎么是个礼物呀?当听饶氏说,板桥的门生――曹睿,为感谢板桥举荐之恩,将身为曹府的丫鬟侍女――饶氏,送与自己为妾时,板桥的表情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先是醉意绵绵,春风得意,这时却无以对答,就像唱词里写的:“郑板桥花烛之夜变成了贪官受贿的人”。这时的表演应该是双眉紧促,甚是尴尬。思考着这个女人不简单,到底是要干什么?听到饶氏说贪官受贿有善恶之别时,这里我在“啊”字后面加了一句既爽朗又略带幽默讽刺的大笑。觉得此时的饶氏像个孩童,天真可爱。觉得她讲的新鲜,问她是怎样理解受贿的善恶区分的?当觉得饶氏有嘲讽自己的意思时(大人若是年年举荐,月月举荐,这收到的美妾不是与来越多吗?),这时板桥的表演应该先是忍到恼羞成怒的情绪,所以才有“拉倒吧,你!……你哪里来哪里去,这事拉倒……”“有冤有屈明日公堂到,郑板桥照样为你做主撑腰!”,这句唱词引来饶氏“大人你果然还没变,还是个青天!”。这时板桥的“嘿嘿!”是幽默可笑的语气,刚才说我是受贿,这下又说是青天,你说可笑不?

故事的高潮是郑板桥得知饶氏要在花烛洞房状告自己。这里的表演首先是一个字“你”,紧接着是一声爽朗的大笑:哈哈哈……体现出郑板桥“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坦荡胸怀。这个“你”字欲言又止,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有怒,有讥讽!毕竟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大清进士,所以马上用一句豪爽大笑,带有嘲笑讥讽之意,开启下文,而不是愤怒力争。这段的表演应该表达康、雍、乾三朝元老的郑板桥狂傲不羁,心怀坦荡、自信为主调的情感色彩!以洒脱自如,玉树临风的姿态来美化这位诗书画的全能天才的人物形象!当板桥听到自己的门生曹睿是个贪官污吏时,一个“哦”字表达板桥的严肃、严重的浓重情感,这个“哦”字和将状纸“陈上来”的语气要厚重、急切,这样才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看到状纸,得知门生曹睿鱼肉百姓,横征暴敛的罪行时,主人公的表演我处理的是,对曹睿是咬牙切齿的愤怒!如唱词:“曹睿阿曹睿,我要让你这个坏种――云散烟消!”对自己的失察之罪感到懊悔与后怕,“板桥我失察之罪,罪不小”。而对妻子饶氏则充满敬佩与感激之情,饶氏“舍身为妾”为黎民的生死大计来举报曹睿,同时也挽救了郑板桥自己的前程。这样的复杂情感要一一表现,面面俱到,才能尽善尽美的刻画郑板桥的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光辉形象!正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4

敬廉崇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兴国安邦之源,也是当今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在“十·一”长假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完了《廉洁教育读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书中一个个正直不阿的仁人志士的故事所感动,对一些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所不耻。

其中《一层不染的郑板桥》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板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为了让老百姓不挨饿,他私自开仓,果然救活了许多人,但因此也被罢了官。行走时,他只雇了三头毛驴,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郑板桥便写了一首诗已表留念: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度过了他贫寒而又颇有骨气的一生。他一生只画兰、竹、石。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我们感受到兰竹的生机勃勃。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思绪万千,郑板桥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人。记得与他同时代的金农说:“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近人邓拓说:“它不止流行于当时,二百年来都一直很流行,历久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杨守敬说:“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康、杨虽看不惯板桥体的“怪”,但毕竟看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革新,诚如郑燮自己所说:“蹊径一新,卓然名家。”瞧,郑板桥不但为人廉洁,画也画的颇有名气!值得我们学习。

这样的廉洁之人有很多,比如,拒收礼品的毛泽东、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等,他们都是那么的清廉。

廉洁是美德之一,当一个人廉洁了,他就会有一定的操守,自身的素质就会在潜移默化下提高,他的处事态度也能让人们信任他,做什么都顺利多了。廉洁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含而喻了。其实廉洁也有一定的社会效应,当每一个人都大公无私地为人们付出,而不是追求个人利益时,社会风气也将逐渐改良。古人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培养廉洁意识,使它在你的生灵上生根、发芽,如同信仰般根深蒂固,最后绽放出美丽的奇葩,使我们的灵魂不在腐朽,使我们的精神不再空虚。

我喜欢这本书,它让我知道,做人要光明正大,应当有骨气,不能拿着俸禄而无所作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读了这本书,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更加铭刻在我心中!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5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故事会民间讲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故事会民间讲故事1传说四川峨眉山上,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西;飞到哪里,就在那里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一个和尚,因为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的清规,所以人们都叫他疯和尚。有一天,疯和尚得知中午辰光,那座奇怪的飞山将飞落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他担心山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就五更爬起身,奔进村庄,挨家挨户地告诉说:“今天中午有座山要飞到这村庄上来了,大家赶快搬场呀,迟了就来不及啦!”

老头儿听了直摇头:“疯和尚,你又来寻开心了,山是顶重的东西,谁见过会飞的山呀!”

当家人听了叹口气:“我们穷佃户往哪里搬家呀!要是真的有山掉下来,压死也只好怨命啦!”

小伙子听了哼鼻子:“别编谎话吓人啦!山压下来就拿肩膀顶着,我们不怕!”

小伢儿们嘻嘻哈哈地跟在他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

疯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人信他的话,更没有一家人准备搬场的。

太阳越升越高,中午眼看就要到了,疯和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忽地听到“的的打,的的打”吹唢呐的声音,赶紧顺着声音奔过去。一看,好呀,原来有一家结婚,人进人出,热闹极了。疯和尚搔搔头皮想一想,就推开众人,钻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抢出大门往村外飞跑。

新娘子头上的红披巾还没有揭掉,忽然糊里糊涂地叫人背着飞跑,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吓得哇哇叫。疯和尚抢新娘子,这还了得!人们抓门闩的抓门闩,抡扁担的抡扁担,挥锄头的挥锄头,举钉耙的举钉耙,没命地追赶上来。一面追,一面喊:

“抓住疯和尚!”

“前面快快拦住呀,别放他跑了!”

这一下,把全要都哄动了。也不管是亲戚不是亲戚,是朋友不是朋友,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村人都追了出来。只有村东一家财主没有动,倒反站在门前看热闹,讲风凉话:

“出家人抢新媳妇,真是件新鲜事,嘻嘻!”

疯和尚背着新娘子,一个劲住前奔。他跑得真快哩!大家一直追出十几里路,还未追上他。等到太阳当头,疯和尚站住脚,不跑啦。他从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座,摇着扇了扇风凉。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却不料一霎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大风刮得呼呼地响。突然“轰隆”一声,人们都被震得跌一跤,大家爬起来一看,已经风停云散,太阳刚照在头顶上了,却见一座山峰刚刚落在他们的村庄上。人们这才明白过来:疯和尚抢新娘子,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

村庄被压在山底下,大家都无家可归了。有的人急得捶胸顿脚,哇哇大哭起来。疯和尚说:“哭什么!你们不知道,村里的财主已被压死在山下了,今后你们各人种自己的田,还怕盖不起房子!”

人们被说得高兴起来,欢欢喜喜地正想散去,疯和尚又讲话了:“别走别走,大伙听我说,这座山峰既然能从别处飞来,也就会从这儿飞走;飞到别的地方,以会害死许多人命脉。我们在山上凿它五百尊石罗汉,就能把山镇住,不让它再飞往别处害人,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听了,一齐说好,马上就动起手来,锤的锤,凿的凿,“丁丁当当”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罗汉就凿全了,山上山下布满石龛佛像。只凿了罗汉的身躯,却来不及凿出眉毛眼睛。疯和尚说:“我有办法,让我来!”他不用锤了用凿,只用他长长的手指甲到石罗汉脸上去划。半天工夫,便把五百尊石罗汉统统都安上了眉眼。

从此,这座小山峰就再也不能飞到别处去,永远留在灵隐寺前面啦!因为它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就叫做“飞来峰”

故事会民间讲故事2南宋年间,有一年,又逢三年一次的大比之期,各地学子纷纷云集京城临安,城中旅店早已人满为患。

却说“西湖十景”印月井旁的吉祥旅店里,住着严州府睦州文昌的一位学子何梦桂举人,早在三月前就离开石峡书院来这里复习迎考。有道是“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何举人一边紧张学习一边掰着手指头数着愈来愈近的考期。

就在临考前三天的晚上,他忽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左手拿着几棵白菜秧,右手提着锄头在自家院墙上挖坑种白菜。不一会儿,天空下起雨来,他想起父母还在田间劳作,便戴上斗笠撑着雨伞出门送雨具去了。回家来推开院门,一眼望见院子里站着表妹鲁秀英,不由又惊又喜,因为父母早年就给他和表妹定下娃娃亲,双方约定考中后即成亲。晚上,他和表妹俩人背靠背同榻而眠,可不知怎么的,任凭他怎么使劲想翻身同表妹好好亲热一番,就是动弹不得,急得他火烧火燎,心中不由十分懊恼,“唉”地长叹一声。

岂料这一声长叹倒把何举人叹醒了。他这才知道自己在做梦,不由心中奇怪。因为他平常很少做梦,这大考在即梦到这些也不知是什么兆头。天亮后,何举人梳洗完毕,便上街想找个看相算命的先生给解解梦,没走多久就在街旁遇到了一位,卦摊上写着“铁口直断李半仙”。虽说这李半仙是个瞎子,可他知道的事却比明眼人要多得多。何举人将昨晚之梦说给他听,李半仙听后沉思了一会儿摇头晃脑道:“举人,你梦见自己在墙壁上种白菜,这不明摆着预兆你种(中)不了嘛,说明你此次科考无望;你雨天头戴斗笠又打着雨伞举在头顶,正所谓多此一举;既然你和表妹赤身裸体同睡一床,却又无法行那云雨之事,岂不就是空欢喜吗?举人,你看我如此解梦是否恰当?”

何举人听了,觉得他说得十分有理,便付过谢银转身走了。一路上,他想:我何某人在严州府睦州石峡书院,可是数一数二的学生,大家都认为我这次科考一定能高中。若真如梦中所兆墙壁上种白菜“中”不了,传扬出去,岂不名誉扫地?既然高中无望,那又何必去参加这次考试,做那无用功呢?我还是早点回家寻个学馆教书过日子算了。

何举人主意已定,当即回旅店收拾行李准备回乡。旅店老板杨成龙看到,心中诧异,忙问道:“何举人,大考在即,你收拾行李却是为何?难道是嫌小店招待不周要往别处投宿?”何举人见杨老板误会,只好解释道:“杨老板此言差矣,学生并无他意,只是不想参加这次考试,打算回家乡去了。”杨成龙一听,追问道:“这又是为何?”何举人这才将昨晚之梦及刚才街上李半仙的话细细说了一遍。不想杨成龙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何举人见状问道:“杨老板因何发笑?”杨成龙一本正经道:“何举人呀何举人,你可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你想,一个梦就能决定你一生?那李瞎子为了混饭吃,随口编的胡言乱语你也相信,那你这十年书岂不白读了?再则,你所做的梦在我看来完全是些好兆头,不信请听我解一解此梦如何?”

何举人听了半信半疑道:“那依你说又是怎样呢?”杨成龙手拈胡须慢慢答道:“你梦见墙上种白菜,说明你此次科考定能高种(中);下雨天头戴斗笠手撑雨伞出门,说明你复习准备得相当充分,正所谓有备无患啊;你和表妹背靠背同睡一床,说明你翻身和表妹面对面的时候已经不远了,你们的婚姻大事马上花好月圆。何举人,此梦这样解说也很合乎情理,你说是不是?再说,咱抛开此梦不说,大考就在眼前,这是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时刻,你若不参加这次考试,就根本没有考中的机会了,岂不白费了十年寒窗苦读,辜负了父母和教育过你的师长?你若参加这次考试,就有了考中的机会,一举成名就在此一搏。”

听了杨老板的话,何举人顿觉眼前一亮,细想想觉得有道理,自己复习得如此充分,岂能临阵脱逃?于是马上打消了回家的念头,继续在“吉祥”旅店认真复习。考试那天,他信心十足地走进考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高中探花。

同样一个梦,由于两种截然不的解说,却使何举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使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

故事会民间讲故事3防风氏是古越先祖,夏禹时代杭嘉湖一带的一位部落首领,治水英雄。

大禹治好地上洪水,来到会稽茅山开庆功会。各路治水的领头人陆续前来。

到了开会的日子,只缺一个防风氏。

防风氏个子非常高大,曾经和大禹的阿爹一起治过水。因为他们治水只堵截,不疏导,治水失败了。鲧被砍了头,防风氏侥幸留下。

后来,防风氏又跟大禹治水,不愿跟随大禹去挖河,说让他带些人仍到山间去筑坝拦洪。大禹心里虽不高兴,还是同意了。

防风氏带了些人在四明山筑坝,把四明山北坡的水全拦了起来。这回他以为大功告成了,就头枕在山巅,脚搁在坝上,呼噜呼噜睡起大觉来。

不料转身时脚一蹬,大坝倒了一大截。山洪哗啦啦往下泻,搞得余姚百姓死伤惨重,等到防风氏重新把坝筑好,已是大禹在茅山开会的第二天了。

防风氏懊懊丧丧来见大禹,大禹十分气愤,就问身边执法的人道:“损坝泻洪,毁田伤人,该定何罪?”

执法的人答道:“立斩!”大禹点了点头便叫随从把防风氏绑了去杀头。

因为防风氏个子高大,跪在地上,执刑人的刀子还够不着他的项颈。

于是大禹就叫人建造了一个刑堂,堂中央设立高台,让防风氏跪在刑台下,执刑的人站在台上,这样手起刀落,才把防风氏的头斩了下来。

大禹斩了防风氏。立即带领一行人赶到余姚去挖江,引洪入海。

当地百姓便把防风氏的尸体葬在附近。

后来老百姓在治理镜湖时,还掘出过一根七尺长的人骨,据说便是防风氏的脚骨。于是人们在那里建了一座“七尺庙”,纪念防风氏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有的学者认为,禹王杀防风的主要目的在于杀一儆百,借以削弱本地区部族势力,有利于夏王朝在太湖流域的统治地位。他们认为,公元前2198年,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首领夏禹巡视江南,在今绍兴会稽山召集各地诸侯会议。因防风氏曾劝阻并反对禹企图破坏原始邑主禅让制度、传位于其子启的决定,于是禹借赴会迟到之罪杀害了防风氏,制造了我国历第一桩千古冤案。

故事会民间讲故事4大清朝乾隆年间,在一个冬日,正逢潍县县城的集日,人来人往的闹市里,一片繁华景象。

突然,衙门外传来“咚咚”的连续不断的击鼓声。

县官郑板桥稳稳端坐在县衙的大堂上,两班衙役手持杀威棒分列两边,班头大呼:“升堂!”只见外面跑进来一个人,由于走得匆匆忙忙,差一点跌倒在地。来在堂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老爷,为我做主啊!”板桥定睛一看,这个人是自己在书画方面的老相识,潍县有名的“韩记”大当铺的大当家韩老六,便和气地说道:“韩老六,起来说话。”

韩老六慢慢从地上爬起来,细细向郑板桥叙述了他的冤屈。原来去年有人在他的当铺里典当了一件物品──一幅明代画家唐寅的书画《江南烟雨图》,这幅画价值连城,事关重大,老板韩老六亲自验的货,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货是真品,他也就收下了。但如今人家持当票来赎回物品时,却发现物品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典当的人要他赔偿损失──要价三百两白银──这简直就是要他的命啊。

板桥听明白了,急忙让班头带人把这一幅《江南烟雨图》带来衙门。板桥亲自打开匣子外面的锁头,再拆开一层层的丝绸,才拿出一幅画:画面上一片空白,空空如也,哪里有画的半点影子。韩老六还给郑板桥指出,自己曾经在这幅画的背面做了一个不被人发现的标记──画轴上藏进去了一枚小小的银针,如今这枚银针依旧完好无损地镶嵌在画轴上,可是这画上的《江南烟雨图》却不翼而飞。况且放置这画的匣子是上了锁的,这钥匙还紧紧地挂在身上。可是……韩老六搔着脑袋瓜,一脸茫然地看着郑板桥:“老爷,到时候你可要给我讨个公道啊!”这事情弄得郑板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韩老六为人老实本分,不可能给老爷我开这个大玩笑吧?可这若不是玩笑,又作何解释?

“这东西你先把它留在这儿,我要好好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若那典当的人去了,你就说老爷我帮你管这件事了,把他领到我这儿。你们两个,不是你的问题,那就肯定是他的问题,老爷我一定要弄个明白不可!”

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退堂!”站起身来,拿着盛放着那个什么《江南烟雨图》的大匣子回了书房。

来到后宅,只要无事可做,郑板桥就把那幅画平铺在自己的书桌上,仔仔细细地欣赏。一连几天,板桥只要吃过饭,就端坐在书房里品着茶,看着这幅空空的画纸出神,可是却百思不得其解。

已到了就寝的时间,书童给郑板桥打来了洗脚水,满满一桶的冒着腾腾热气的热水瞬间让这间小小的书房里呈现一派云雾缭绕的景象,犹如进入了令人神往的仙境。板桥也懒得挪动地方,就在书桌前脱下长靴,刚把双脚放进洗脚桶,就有了新的发现:书桌上的那幅画在热气的氤氲下,好似有了一点点的变化。上面开始模模糊糊地出现了一些暗影。板桥大惊,急忙让书童把画拿起,两个人手持画卷,放置在水桶的正上方,以便让热气更多地熏蒸着这幅画。随着时间的流逝,画面上模模糊糊的暗影也越来越清晰,渐渐有了一点画的模样。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水桶里水的温度渐渐凉了,画面上刚刚显现的东西又开始慢慢消失了。

板桥从桶里把脚拔出来,顾不得擦洗,就急急忙忙穿上靴子,拿着画卷,来到后厨,让厨娘烧上了满满一大锅水。时间不长,水开了,掀开锅盖,他和书童再把画卷展开直接让水蒸气熏蒸。一炷香的工夫,烟雨缭绕的江南风景就历历在目,跃然纸上:飘拂的长长柳枝在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一座座亭台楼阁在雨丝中若隐若现,远处的群山青翠欲滴,几只白鹭飞翔在空中,一个牧童骑着水牛行走在梯田边的小路上,甚至还能看得到有几只蝉藏匿在一棵柳枝上,似在“吱吱”长鸣。旁边,唐寅的印章清清楚楚地盖在画作的一边,唐寅的落款落落大方,笔意如流水般顺畅。看到这儿,板桥忍不住惊呼:“妙啊!实在是妙啊!这唐寅真不愧是一个‘怪才’。”

“大人,何妙之有?”书童在一旁问道。

“我是说这画有‘二妙’。‘一妙’,‘妙’在画得好,你看,这画上的景物那叫一个栩栩如生;二‘妙’,这纸也用得‘妙’,只有用这样的纸,才会有这样奇特的效果。才能骗得过我们这些凡人的肉眼。若不是唐寅这绝世怪才,绝想不出这主意。也绝不会有这样的奇画传世。”板桥对唐寅的这幅画作是赞不绝口。

等他们回到书房,再看这幅画时,画上的一切又不见了,只剩下一张光秃秃的白纸。板桥这才明白,这幅画的奥秘在于这张画纸。为人怪诞的唐寅肯定是用了一种特殊的宣纸,这纸具有在达到一定湿度的情况下,吸足了水分,才能把墨迹显现出来。直到此时,郑板桥才感觉到靴子里湿漉漉的,两只脚冻得快要麻木了。这才恍然记起,刚才光顾得欣赏画作,没有来得及擦去脚上的水,在这滴水成冰的时候,靴子里的水几乎要结成冰了。

第二天,郑板桥派人把韩老六叫来:“你这幅画什么时候收进来的?”

“去年夏天!”

“具体说一下当时的情形。”

“去年夏天,我们这儿阴雨连绵,几乎天天下雨,穿在身上的衣服甚至都可以拧出水来。就是那么几天,有一个公子哥模样的人把这幅画当了进来。”韩老六答道。

“这就对啦!”郑板桥听到韩老六的一番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韩老六一脸茫然。

“你回吧!若是那人来了,你便带他来见我,包你一两银子也不用赔他。”郑板桥挥挥手,让韩老六回去了。

不几天,韩老六带着一个衣着光鲜的商人来到衙门,请县官郑板桥评理。

在大堂上,那个商人依旧让韩掌柜赔偿他三百两白银。郑板桥不慌不忙,拿起狼毫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让手下递给商人。

商人接过来一看,纸上写着两行字:雨中来当宝,雨中来兑宝。

故事会民间讲故事5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6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居住在扬州,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尤其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这其中,又以画竹的成就最为突出,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享年72岁,这在清代已经算是长寿者了。那他何以能如此高寿?其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在郑板桥位于江苏兴化老家的厨房大门上,有一幅由郑板桥亲手所书的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茶”,寥寥几个字,高度概括了郑板桥以粗茶淡饭为主的日常饮食生活,而这也被视为他获得健康长寿的一大原因。

郑板桥出生于物产丰富、烹饪发达的江南水乡,但由于家境贫寒,他自小吃的就是粗茶淡饭,而且安于这种饮食习惯。他喜欢吃荠菜,并有诗句称赞这种野菜的美味:“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可以看出他对清雅鲜爽的荠菜有多么偏爱。事实上,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把素食青菜保健列为第一位的。比如他所做的诗文“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便反映了这一点。

即便是后来生活有所改善,郑板桥在饮食上也一直保持着粗茶淡饭的习惯。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郑板桥的饮食观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崇尚“左竿一壶酒,右竿一尾鱼,烹鱼煮酒恣谈谑”,这和他的哲学观和美学观是一脉相承的。

郑板桥还喜欢饮茶,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有一幅他题的对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竹根煮菜根”,可以看出喝茶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吃的是青菜、萝卜、糙米饭,喝的是天然水浸泡的茶,用的是平常古朴的瓦壶……郑板桥极富平民色彩的饮食生活也让他获得了身强体壮和健康长寿。

青州千层豆腐皮的来历

青州千层豆腐皮是山东益都的传统名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做法也不复杂:将磨好的豆浆过滤,点成豆花,再一层布、一层豆花地放入木柜内,压除水分,制成约半毫米厚的豆腐皮,最后添加调料煮制,晒干即可。青州千层豆腐皮之所以有名,还源于一个故事。

明朝成化23年,明宪宗的第7个儿子朱佑被封为衡王,在青州(现在的山东益都)建立了藩国。公元1644年,清朝的顺治皇帝带领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衡王的第7代孙也被全家抄灭,他那些无家可归的妃子、男仆和女佣们被每人裹着一床席子进行了公开出售。

当时在益都的城南门,有一对以卖豆腐为生的母子,他们家境贫寒,尽管每天辛苦劳作,却仍然入不敷出,儿子已经年近30岁,却仍然尚未娶妻,母亲为此十分着急,听说王府的家仆被出售的消息后,便拿着东挪西凑的五两银子去买回了一裹席。可是等到母子二人打开席子一看,却傻了眼,席子里面竟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妇。儿子大失所望,心里寻思自己连一个老母都还养活不起,如果再添上一个老妇人,那可怎么办呀,马上就开始愁眉不展起来。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7

郑远桥又嗅到了那种奇怪而又熟悉的味道,市委书记老黄正在讲话,这是五年一届的换届大会。奇怪的味道从何而来呢?莫不是身体出了问题?

闭幕午宴上,他向黄书记请假,说是老能闻到一种奇怪的味道,蓝城的耳鼻喉科是弱项,要去外地检查。黄书记顿了一下说,政府组成人员等着你常委会下任命,但身体要紧,还是抓紧去检查吧。

本次换届,省里本来确定老黄退,到人大当主任,郑远桥接任书记,不知哪里出岔子,五十八岁的老黄留任书记,五十五岁的郑远桥却到了人大,省里派了一个叫何阳的年轻干部来蓝城当市长。

其实,郑远桥主要想借着看病的由头到外地走走。人大秘书长王义和周老板陪着他到了上海。四年前,郑远桥招商引资把周老板从大连引到蓝城,两人走得很近。周老板通过朋友联系了一家上好的医院,给郑远桥做了体检,结果基本正常,只是肺部有一处阴影还需确诊。

郑远桥让王义对外先不提检查结果。把所有来电话询问的人都记下来。

这期间,郑远桥也接了几个电话,分别是老黄、何阳和王梅打来的。王梅是他担任副市长期间在故乡灞县发现的一个人才,后来改行当了东山宾馆经理。

夜深,他在床上辗转反侧,突然想到戴老。当市长期间,作为省里实权派的戴老给他介绍了一个客户,想开发改造蓝城中心广场,他很重视,让规划、土地、城建等部门都提前介入了,如果这个开发商真的有实力,同等条件下应予以关照。结果项目招投标时,牌被别人给摘了。

事后,开发商阴阳怪气地打来电话,怪蓝城政府一开始就没想把项目给他做。这话着实没根没据,郑远桥早料到这个项目是块群狼撕咬的肥肉,他不想在这个项目上弄脏了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暗箱操作。他给戴老打了个电话,想解释一下原因,但戴老说不记得给他介绍过人。他心里有点忐忑,谨慎地注意着蓝城换届前的风向,当省里传出这次换届让他接任市委书记的消息后,他觉得自己真是多虑了。

换届前夕,戴老来蓝城搞调研,他请戴老去腊头驿吃了一次河豚。腊头驿原来是王梅开的一个小店,王梅调到东山宾馆任经理后,酒店由她父母经营。王家祖上做过扬州知府的家厨,烹调河豚是祖传技艺。戴老在腊头驿坐下后便雅兴渐高,他说,吃河豚是吃一种精神,我分管干部工作多年,我认为在吃河豚问题上顾虑重重的人需要考察他的胆识。

当羊脂一样色泽的压轴菜端上时,戴老一双睿智的眼睛忽然充了血一般:西施乳!戴老很高兴,讲了很多典故,版本有诸多新意,比如卧薪尝胆,戴老强调的是另一种含义:人不能总是装孙子,有仇不报非君子,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省委关于蓝城换届的人选公布后,和事先设计的版本有了较大出入,郑远桥出人意料的到了人大。关于这种安排,说法不少,他在省里的关系也暗示他,高层在他的使用上似乎产生了分歧。

郑远桥离开上海想到扬州讨几天清闲。周老板的朋友朱女士带他们去郊外的瓜洲吃晚餐。酒喝到好处,朱女士隆重推出了一道菜,正是西施乳。郑远桥想起了6年前在腊头驿那顿晚餐。

那时他担任市委副书记,也是换届前夕,省委组织部考核组来到蓝城。组长姓乔,过早地白了头,被称为乔老爷。

对于这次政府换届,身为市委副书记的郑远桥没有动过念头,因为换届前市委书记老周在常委会上说过,省委领导已经打过招呼,本次换届是大局稳定,局部微调。什么是大局稳定?也就是说人大、政府、政协的三个巨头不会动。

乔老爷和郑远桥谈话,问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关于市长老孙。他给了老孙高度评价,说他有能力、有魄力、会干敢干,能担重任。其实郑远桥对老孙有些意见,老孙一门心思抓GDP,在预算方面对党群口是能减就减,但这是换届考核,他必须维护市委班子的团结。

谈完话已是饭时,乔老爷说想换换口味,郑远桥带他去了腊头驿。这个小店是市评剧团下海的王梅所开。王梅人生得标致,一袭白衣早早地就在门口迎候。郑远桥歪打正着,乔老爷就喜欢吃河豚。

乔老爷告诉郑远桥,这是他第二次出来,第一次市委书记老周请,不好不出来,这次是自己主动要郑远桥请。郑远桥问孙市长没请?乔老爷停顿了片刻道:老孙忙,一市之长嘛,那天谈话,四十分钟他接了七个电话。

菜上来了,两人边吃边聊。乔老爷说,换届的事情虽然大政方针已定,但天下之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事在人为。

郑远桥叫王梅进来敬杯酒。酒至三瓶,王梅和乔老爷已经谈得很熟了,王梅虽是评剧演员,却喜欢越剧,现场来了段《西施断缆》。

压轴菜上了,乔老爷夹了一块来吃,一入口,感觉鲜美无比。好吃!乔老爷禁不住赞美了一声。

这是河豚的精囊,只在特定的季节里才会有,王梅解释着这道西施乳。

乔老爷临走时给郑远桥打了个电话,他说:老郑啊,有朝一日别忘了再请我吃西施乳,那个腊头驿的王梅是个人才,有朝一日应该用用。

让蓝城上下没有想到的是,省委对换届的班子做了较大调整,市长老孙突然调整到人大当主任,新一届市长是副书记郑远桥。老周五十七岁,次年市委换届时退下来,邻市市长老黄过来当书记。

郑远桥每年都请乔组长来蓝城吃一次西施乳,并让市政府秘书长李正把王梅调来东山宾馆任总经理。王梅调走时把父母从灞县接来接管腊头驿。

郑远桥认识王梅很偶然。十几年前,他还是蓝城主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春节回故乡灞县省亲。几个中学同学拉着他聚餐唱歌,老拿他和同桌孙小杰开玩笑,当年就他们俩考上了大学,现在他是蓝城的副市长,孙小杰在蓝城师专当历史系主任。

在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当民警的大桩安排了地方,大桩是郑远桥在灞县的死党,郑远桥一回来,大桩就成了他的专职秘书。那天,一身白衣白裙的王梅进了他们的包房,为大伙点歌服务。

郑远桥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越剧是和孙小杰学的。初二时,孙小杰转学来到班上,和他成了同桌,作为班长他自然就担负起呵护新同学的责任,但他从来没向她表示过什么,孙小杰曾试图戳破窗户纸,刻了一枚高山流水的闲章赠他,郑远桥明白是知音之喻,却没敢越雷池半步。大学毕业后,孙小杰回蓝城师专当了历史老师,郑远桥留在省城娶了领导的女儿,几年后,作为省直机关的明星他被派到蓝城担任副市长。

大桩问王梅,听说你是戏校毕业的,来一首怎么样?从不陪唱的王梅居然也来了段越剧《西施断缆》,唱得十分专业,恍惚间,郑远桥觉得她特别像孙小杰。

王梅是省戏校毕业的,主攻评剧,选修越剧,没找到工作,在歌厅打工。郑远桥马上就想到了蓝城自己分管的文化系统的评剧团,他觉得这女孩是个人才,就给推荐去了。王梅也长志气,几年后就成了评剧团的当家花旦。后来,剧团改制,她下海开了那家腊头驿。

王梅进入蓝城评剧团后,她的父母非要表示一点心意,郑远桥坚决不要任何东西,他听说王梅的父母是厨师,就到灞县她家开的小店吃了一顿野生河豚火锅。王师傅说自己有道祖传的厨艺,如果弄到材料一定给郑市长展示一道西施乳,当时郑远桥就记住了这个菜名。

郑远桥正在扬州江边一个鱼塘垂钓,王梅打来电话,李正已经正式通知她,市政府接待体制要改革,东山宾馆将改制,她打算去北京开一家河豚馆。郑远桥觉得这事太突然了。

改制是他和老黄之间没有公开的分歧。老黄是个贯彻上级文件不走样的书记,来蓝城后,一直在推动国企改制。郑远桥并不抵触上级政策,可做为市长,自己手里一定要有牌可打,为此,他坚持留下了三家效益好的企业。

百密一疏,老黄在忽略了眼皮底下的东山宾馆。一次公务接待,老黄发现了这一疏忽,他对李正说,吃喝接待完全可以社会化嘛。李正回来向郑远桥一传达,郑远桥笑笑,未置可否。李正看出了门道,东山宾馆改制的事就一直拖着没办。好在老黄工作忙,也没再过问此事。

郑远桥等着李正来电话,王义的来电记录里没有李正。他也想过,新市长刚刚上任,身为秘书长李正跑前跑后一定忙得不可开交,或者是李正处于一种不被信任的危险境地,所谓内官不用旧臣,这样想,李正急于改制东山宾馆就意图明显了,无非是想向老黄和何阳表明一个态度。

王义接了个电话,回来后告诉郑远桥,家里正在动干部,李正要由秘书长改为发改局长,这显然不是一个好安排。

郑远桥发话,明天回去,但不是蓝城,回灞县。

回到灞县,郑远桥下榻在县政府的白洋淀宾馆,他以身体不适拒绝了灞县领导的所有宴请。疑惑的话传来传去,便传出郑远桥肺上长了个东西的说法。

组织部苏部长受黄书记委托,给郑远桥带来了一份名单,征求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构成意见。李正果然是发改局长的人选,而政府秘书长由原财政局长季卫东接任,财政局长则新提拔了一个副处级干部刘清。郑远桥问:这个刘清是谁啊?苏部长说,刘清不是政府系列的干部,是市委政研室的副主任。郑远桥知道这一定是老黄提名的人选了。郑远桥表示对名单没有大的异议,只是有些重要的综合部门,还是要用一些能看准的好干部。苏部长明白话里的含义,表示会将意见向黄书记转达。

五一是郑远桥的生日,大桩张罗着要找几个人聚聚。郑远桥让大桩打电话叫上李正。过了约定的开饭时间,李正还没有到。郑远桥不动声色,王义起身到外面打电话,不一会回来汇报,李正说有事,来不了了。

郑远桥在灞县逗留的日子,又接到两条让人烦心的消息。一个是东山宾馆的改制停止了,新任命了一个经理,听说有点背景。另一个消息是周老板被检察院立案调查了,原因是偷漏税。

王梅已经辞职去了北京,周老板的事却不能不管,蓝城上下都知道周老板是他引进的企业,这个时候拿周老板问罪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王梅打来电话说自己准备订婚了,对方是个姓单的高干,大她20岁,以前在省里当厅长时去腊头驿吃饭便相识了,后来他提拔到了北京。不久前,他在车里看到王梅新开业的腊头馆,进门问有没有西施乳这道菜,就遇到了。

王梅在电话里说欠郑远桥的,她一定会想办法补偿,还问了他在周老板身上有没有闪失,郑远桥说他的座右铭是:女人和钱,是从政的两条高压线。

郑远桥接到上海专家的电话,经过会诊,他肺上的黑影是个钙化点,并无大碍,也无需治疗。

郑远桥来到黄书记办公室销假,表示身体检查正常。关于政府组成人员名单,郑远桥说蓝城总体上是吃饭财政,收支压力大,何市长又刚上任,这个时候换局长,可能不太合适。黄书记表示新选的财政局长刘清虽没有财政工作经验,但是个可造之才。

郑远桥本意是虚晃一枪,谈判的艺术就在于有选择地放弃,自己真正想说的是李正的使用问题,他不希望李正改任发改局长,政府秘书长的位置等于准副市级,离开了这个位置,将来提拔就没了优势。他端起茶杯似乎很随意地问:李正同志由秘书长改任发改局长,从使用的角度讲是平调偏下,他会同意吗?

黄书记笑着说,这个要去问李正自己。郑远桥噎住了,难道到发改局去是李正自己的想法?

下午,市长何阳来了,他坚持要给老市长接风,去腊头驿吃河豚。郑远桥没想到何阳来了不久就知道了腊头驿。何阳说要感谢李正,五一节那天陪着自己去那儿吃了,真是一绝。郑远桥明白自己生日那天李正缺席的原因了。

腊头驿还是老样子,只是不见了一身白衣的王梅。郑远桥到后厨和王师傅见了个面,王师傅的老伴心直口快,让他小心那个李秘书长,上次吃饭,服务员听到李正和新市长说他和王梅的坏话了。

郑远桥在办公室开始了他的谈话。第一个谈的是人大副主任老柳,老柳表示自己到什么时候都是个忠臣,郑远桥怎么说,他怎么画圈。郑远桥微微叹口气说:有些干部,只有靠时间去检验。没等郑远桥说完,老柳便打断了他的话,道:老市长你甭说了,我明白,其它几个主任你也甭说了,我来打招呼。

接下来,郑远桥又找了一些人大常委谈话。这些常委来自党政群企各个阶层,除了一些法定的职务常委外,其它常委都是经过他同意才进来的,对他很尊重。谈话着重强调了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免干部的重要性,他说既要讲大局,在政治上和市委保持一致,又要对政府负责,对于那些群众不认可的干部,使用后对政府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干部要敢于说不。郑远桥这种谈话不是常规的出牌方式,是一种不是动员的动员。

市委出了个上访事件,被拘留的周老板的夫人是省城文化系统的干部,人脉丰富,她带了四个知名网站的记者来上访。周夫人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如果企业在税收方面有问题,税收稽查部门为什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即或有问题,企业任罚任杀就是了,为什么要抓人还不允许保释?负责接待的老大姐,没有接待媒体的经验,信口说连刘晓庆偷漏税都能抓,你丈夫怎么就不能抓?不抓怎么顺藤摸瓜?这些话被记者们在媒体上炒了起来,弄得沸沸扬扬,倒救了被拘留的周老板,使他得以取保候审。

人大常委会如期举行,43个常委悉数到场,所有的议程进行都十分顺利,但在人事任免事项上出了个问题。其它政府组成人员基本高票当选,包括黄书记很担心的财政局长刘清。谁也没想到平调偏下的李正却没通过,差两票不够半数。问题是他的政府秘书长免职却通过了,季卫东也顺利当选为新的政府秘书长。这样,李正的任职就成了大问题。

散会后,老黄把郑远桥和何阳召集到一起商议。何阳说李正是老市长的秘书长,还是老市长拿主意。郑远桥说,这事出乎意料,李正是平调偏下,按理通过没问题,我们人大党组都力保刘清当选,这也是黄书记交给我的政治任务,谁想跟了我五年的秘书长却翻了船。

老黄提议任李正发改局党组书记兼副局长主持工作,过段时间再推荐上会一次。郑远桥很坚决地摇摇头道:这样不妥,虽然按规定可以推荐两次,但这是人大第一次常委会,第一次,要有严肃性,市委要求重点保的刘清同志尽管很多人有意见,却一票不少,说明人大常委和市委是保持一致的,李正的问题也许是大家认为他应该走上更高的岗位才不同意这么安排,是一种民意,如果硬要让他副职主持工作,势必和代表们顶起牛来,不仅以后工作不好做,再次通不过的话也把李正彻底毁了。另外,大家都知道,李正是我当市长期间的秘书长,和我关系不错,对此我更应该慎重,否则,我在人大不好说话。

郑远桥建议由组织部在市委所属的部门里给李正找个位置,既体面又不用选举,也不耽误今后的使用。后来李正被调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一年多没有去过省城的郑远桥在次年蓝城市委换届时被省委任命为市委书记兼人大主任。老黄因年龄问题,调回省城工作,享受副省级待遇。当戴老代表省委来蓝城宣布这一决定时,郑远桥一时没有转过弯来,他觉得运气这个东西真是不可捉摸。

孙小杰来电话,要约他吃饭。郑远桥走进腊头驿看到了王梅,这是她离开蓝城后他们第一次见面。王梅说报答他的愿望算是还上了。原来,王梅通过她老公帮郑远桥做了不少工作。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上次政府换届前,省委的戴老吃了腊头驿的西施乳中毒了,回去病了好久,那天王师傅有病没有亲自上灶,让徒弟加工的,估计汤中带进了河豚卵。

王梅说,戴老并没有怪你,这次我老公找他时,他说了,让你当人大主任本来就是一个过渡,将来省委要求各市人大主任和市委书记一人兼,才会这样安排。

郑远桥又嗅到那股神秘味道,他知道,让他荣辱交汇的那道菜又上来了。

郑板桥的小故事篇8

中国历朝的墨竹画家不计其数,他们都通过画竹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中的感悟,不仅有感于自然之竹,更有画竹过程中无限情感的表达。文同是墨竹画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郑板桥则是清代最为著名的画竹大师,他们的名字都是和竹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文同和郑板桥两位墨竹画大师为主要代表,来说明中国人对竹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竹;文同;郑板桥

中国文人与墨竹的不解情缘

如果要选一种中国人最喜欢的植物,竹子应该位列其中;如果要选一种中国文人最喜爱的花鸟画题材,我想墨竹也应该首当其中。大自然的竹,理论家们所描绘的竹,以及文人画中的墨竹,共同缔造了我们对于竹子这种经典绘画题材的审美习惯。

中国人对竹的喜爱已经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在苏轼看来,居住的环境没有竹,对于一个人的心灵修养是有坏处的,就好象营养不良一样。苏轼曾赞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之所以能呈现出无穷的清新境界,关键在于“其身与竹化”了,就是说文同自己与竹“同化”了一般,而竹也被文同“人格化”了,画中墨竹的实质其实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历来的画竹高手都是如此,不拘于模拟自然,而在于一种拟人化,追求人与竹化,自然之竹被画家“迹化”为画中之竹,同时画家自己也“竹化”,达到竹人合一的境界。

“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获得于象外。”[1]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文人墨竹画家早已悟出了画竹即是画人,而不是简单的将自然之竹转化到纸上简单的模仿。由于每个画家的审美理想不同,文化修养也不一样,因此所画之竹,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文同表达的是意有所不适而以墨竹遣之,坡表现的是失意后的通达,赵孟借竹表达的是积怨中的洒脱,郑板桥借竹表现的是浊世里的清廉。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们栽竹养竹,崇竹敬竹,写竹画竹,爱竹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情缘!

文同―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又称文湖州,是苏轼的表兄,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画竹名家。他画竹并且爱竹,他称赞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将所画墨竹称之为“墨君”。文同画竹形象具体,惟妙惟肖,因为文同强调“胸有成竹”。文同爱竹,居室周围常植竹木,朝夕观察,所以早已对竹的形象把握得很透彻了,其所画之竹也就很工整细致,是其胸中之竹的表现。文同写竹是法与意、物与情的高度统一,绝不是信手涂抹。[2]这是一种身心的竹化,与竹相遇之后的迹化,正如石涛“山川与我神遇而迹化”。且“胸有成竹”的提出,成为后来写意画中的一种术语,也成为至今被广泛应用的成语典故。

坡在形容文同的墨竹时:“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人与竹都化为一体了,我既是竹,竹也是我,所谓“无我之画,有我之境”。且文同的墨竹中,已体现出了文人画风格,为后世文人进入画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文、苏等的倡导,宋元间画墨竹之风大盛,名家辈出。元代赵孟、李衍、倪瓒,明代王绂、夏昶等均以文同为宗师,后人称之为“湖州竹派”。墨竹也就此与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板桥―胸无成竹

郑板桥是最广为人知的画竹大师,他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融会贯通,以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31岁郑板桥就开始到扬州卖画,持续十年左右,他有一方印文的描述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这样的经历,使他对微贱者充满了同情。郑板桥擅画竹,常借此而抒胸臆,因为他感到,“竹可代予而言”。他的墨竹,往往劲挺孤直,笔法瘦劲挺拔,形象生动。郑板桥曾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是尊重自然的,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子的文化象征意义在郑板桥的作品里,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自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尉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他题《衙斋听竹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的竹画含有一种人道主义情怀。这也是郑板桥与其他历史上的画家重要的不同点。他还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3]这与郑板桥的“胸无成竹”论也是相通的,郑板桥画竹不是将自然的竹子照搬到纸上,对此,板桥自己有一段非常精妙的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而经过了艺术化的竹子,是具有丰富内涵,要表达民间疾苦的。

墨竹画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竹本是自然界再为普通不过的一种植物,但是中国的文人却赋予了其如此丰富的内涵,他们往往不会执着于自然物的表象,他们所描绘出的,乃是高度艺术化了的艺术形象,客观事物的表层的迹象无法束缚他们,文同、郑板桥所画之竹都是其人格化了的墨竹。宋黄山谷《题杨道孚画竹》:“观此竹可知其人有韵”。

中国当代人物画家钟孺乾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生活是是高粱,艺术就像是酒,高粱仅能满足温饱的问题,而真正能“醉”人的事酒。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精神粮食。艺术为人类精神之粮食,即人类精神之营养品。[4]中国人的墨竹也不只是画面上表层形象的竹,乃是具有精神的竹,是画家和我们宝贵的精神粮食,不管“胸有成竹”还是“胸无成竹”都是有画家无限寄托的竹。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注解:

① 引自《宣和画谱•墨竹叙论》

② 《梅兰竹菊绘画艺术》P52

③ 杨樱林,黄幼钧.《郑板桥》P69

④ 潘天寿.《听天阁谈话随笔》

参考文献:

[1] 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04

[2] 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迹象学于中国书画美学[M].中国书店.2006-12

[3] (清)石涛.译者:俞剑华.石涛话语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4] 杨樱林,黄幼钧.郑板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2

上一篇:感恩教师黑板报范文 下一篇:感恩母亲图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