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夜宿古寺范文

时间:2023-10-29 17:26:34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1

【关键词】语文;情境;语用;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9-0056-03

【作者简介】1.陈玲,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宿迁市名教师;2.卓成金,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江苏宿迁,223800)局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之“苦”,感受人物以苦为乐、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精神。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关键词句,体会其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学习课文以苦写乐、以景衬人的写法。

【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实践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无论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着眼点、归宿地。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境性。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身情感的融入、生动语言的渲染、影像资料的介入等,可以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开展对话。

语用为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本质应是语用教学,而语用教学的本质则应是语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捕捉文本中的语用教学点,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多写,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把握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唤起感知

师(出示李时珍图片):还记得他是谁吗?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课文中有些生字词很难认读,有信心挑战一下吗?

复习生字词:安徽、轮廓、青苔、舀水、砚台、胭脂、呃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

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苦

二、品“苦”悟“情”,深化认知

师: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主人公的“苦”?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1.“住”得苦。

生读: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边读边想象,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指导朗读。)

师:李时珍师徒就要在这里留宿,你觉得――

师:李时珍却笑着对弟子说――(出示句子,生读)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2.“吃”得苦。

生读: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师: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啃”能换成“吃”“咬”等字吗?说说理由。

师补充:古人远行,基本是靠步行,随身携带一些大饼、馒头之类的面食。这些面食时间一长,就风干变硬了,就像砖头、石头一样。你从“啃”字中悟到了什么?(启发:李时珍一路上的饮食很粗劣,作者用词准确形象,表达了对李时珍师徒的深深敬佩)

师:可是,李时珍觉得苦吗?(再次出示李时珍对徒弟说的话,学生充满感情地读)

师:像这样的辛苦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出示:长年累月,生读)怎么理解?

学生想象说话: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李时珍?(以苦为乐、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师小结:李时珍的“苦”,是为了老百姓的“福”。正是因为他心中有“为民造福”的信念,才能如此“以苦为乐”啊!

教师再次出示李时珍的话,齐读。

三、“景”中品“人”,学习写法

师: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房子里。奔波了一整天的李时珍并没有休息,他说――(出示句子:庞宪,趁着大好月色,我们把今天寻访所得记下来吧。学生读)

师:李时珍要做什么?“趁着大好月色”可见――(没有灯可以照明,可见条件艰苦)不仅没有灯,也没有桌椅可用。他们就“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这样的桌子平整吗?稳当吗?用起来舒服吗?

师(出示图片):认识它们吗?这就是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

出示句子,读: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消暑解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师(出示图片):根据李时珍的描述,猜猜看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药材?

师小结:这些文字记录了药材的名称、外形、生长、用法、功能等,多准确,多具体啊!来,把@些文字再读一读,读得慢一点,清楚一点。

师:李时珍写着,写着,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出示图片)看,这两种药草实在是长得太像了,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出示句子,生读。

师:抓关键词品悟:端详、扯下、嚼嚼、若有所悟。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时珍?

生: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一心为民。

师:破败的古寺内,李时珍正在孜孜不倦地记录着、思考着、研究着……寺外呢?(出示课文的结尾,齐读)这结尾,写了哪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一个“移”和前面的哪句话照应,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表达情感,这种写法叫“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在我们的习作中,如果也能尝试运用这种写法,会让我们的习作更加生动、精彩。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百草,查资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学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光荣使命。

作业:把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推荐阅读:《本草纲目》《李时珍传说》等。

【评析】

近期,笔者听了陈玲老师的课。陈老师运用对话策略,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上出了浓郁的语文味儿,本节课是一节优质的阅读课。

1.注重情境创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的一个维度是“境”,这是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另一个维度是“情”,情感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语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让学生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教学中,陈老师始终融入自己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从神态、表情、动作到说话的语气、语调,她力求引导学生感悟李时珍师徒行路之苦、饮食之苦、住宿之苦。她反复充满感情地追问:“这样的条件,你们觉得苦吗?李时珍觉得苦吗?”这促发了学生的思考,突出了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对于文中提到的几种药材,学生是非常陌生的,缺乏形象的感知,如“金银花”“鸡肠草”“鹅肠草”等,教师相机补充了药材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这些药材的外形、功能和用法,加深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

2.教学思路明晰。

教学思路是教学的蓝图,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往往就体现在教学思路上。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思路紧扣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复习导入―“苦”中悟“情”―“景”中品“人”―课外延伸。其中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教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通过角色转变,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感悟人物以苦为乐、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品质。学生对“苦”的感受越具体,对文本的内涵、人物的形象感悟就会越深刻。

3.立足素养提升。

这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品词析句。品词析句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既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科应当重点落实、着力培养的能力。

这节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如教师抓住“啃”字,让学生跟“吃、咬”进行比较,补充介绍古人出远门所带的食物多是馒头、大饼等面食,容易风干变硬,想象李时珍师徒“啃”干粮的样子,指导学生体会师徒的饮食之“苦”。这么一番品析,这个“啃”就在学生心里刻了痕,扎了根,生了情。

拓展想象。想象是阅读和写作的翅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入和作文内容的创新。教师抓住“长年累月”,提供句式让学生拓展想象:

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师徒( );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李时珍师徒( )。

这个练习,让学生在想象中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在语言描述中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充实了学生对“长年累月”的感知。

领悟写法。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模仿运用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有效地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篇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景色描写,如“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地移到了中天”,课文为什么用这段景色描写作为结尾呢?教师先启发学生说说“山风呼啸”“猫头鹰尖叫”给他们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有点儿怕人”,有的说“很恐怖”,有的说“天气真冷”,有的说“环境恶劣”等等。再让学生思考最后一句写月亮的话与上文中的哪句话呼应,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寺外,环境恶劣,夜深人静;寺内,李时珍在干什么呢?”“结尾的景色描写,衬托了李时珍勤奋刻苦、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这种写法就叫‘以景衬人’或‘借景写人’。希望同学们以后在习作中也能学着运用景色描写来表现人物,表达情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学习写作、学会表达的过程。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6-01

引发儿童学习动机的方法很多,利用故事的教法,确实是比较容易收效的。在教学中利用故事,在于引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起来。语文教学就应该回归儿童的本真,教师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课始有故事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授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开课就讲起了“评书故事”:“话说,北宋政和年间,纲纪败坏,贪官污吏把持朝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下豪杰,纷纷起义。这便引出了你们所见的……”窦老师设计的故事导语,不仅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而且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课中有故事

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中,回忆了四年级时教他语文的田老师讲一首小诗的过程:“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当时刘绍棠“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他却仍在故事中的情境。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获得了有益的启迪。

著名特级教师祝禧在教学神话故事《哪吒闹海》时就是讲故事。

(播放一段音乐前奏,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接着聊故事。)

1故事中什么最有意思?

2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故事吗?

3这个故事“神”在哪里呢?

师:老师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够好,你有比老师讲得更好的地方吗?

让学生表演“嗷嗷直叫”和“气势汹汹”。

生:故事“神”在法宝。

学生聊“乾坤圈”“混天绫”等兵器的厉害。

生:故事“神”在虾和螃蟹都能打仗。

生:故事“神”在哪吒的神力无比,以及东海龙王“兴风作浪”的神力。

5学生练习读故事、讲故事。

教师巡视指导。

笔者在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时,为帮助学生体会李时珍尝百草的冒险精神,教学中补充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李时珍拿着‘山茄子’回到家,搞清了这种草药的学名叫曼陀罗。为了解药效,李时珍把曼陀罗泡在酒里。酒泡好了,李时珍把家人和徒弟找来,嘱咐了几句话,就喝了许多药酒,不一会儿就失去了知觉……”故事文字浅显,内容感人,加深了学生对李时珍的认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采用故事化的处理方法,则可化繁为简,让学生听得舒服,学得开心。

三、课末有故事

小学语文有很多课文有“复述”的要求,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训练语言组织能力。例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结课时笔者安排了复述故事的环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故事想象。

太阳渐渐下山了,李时珍和他的徒弟庞宪……(夜宿古寺)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喝水、啃干粮)

皎洁的月亮升起来了,李时珍……(记录、辨识药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不觉月亮已移到了中天,李时珍……(继续撰写)

师:怎么样,头脑中有画面吗?看着黑板上的时间提示,把脑中的情景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说出来,同桌合作练说。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复述,师生评点补充。

寓言故事《一路花香》在结尾处留下了一个故事空白,结课时笔者便安排了一个续写环节,引导学生借鉴前文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作适当的续写,既锻炼表达能力,又加深对该寓言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

四、课外有故事

在学习课文以后,有些内容相近、教育意义相同的故事,教师可以提供或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阅读。如学习了《司马光》,体会到了司马光机智、勇敢、从容不迫、多谋善断的优秀品质,可以向学生补充《跳水》等机智人物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和心理品质。再如学习了《鲁班和橹板》,可以向学生推荐鲁班发明锯子,瓦特发明蒸汽机等故事,充分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激发了创新意识与阅读兴趣,大大地丰富了知识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故事,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引导学生,让知识更容易为学生们接受,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3

一、 在还原体验中认知

写景状物类文章,通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种修辞手法,更应让学生领悟运用这种手法的妙处,让学生心理认同,真正受用。如苏教版三上《石榴》一课中,作者多次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趣味性及形象性。笔者尝试帮助三年级学生,让其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石榴“咧开嘴笑了”;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句子的本意――石榴成熟后,裂开了一个个口子,有的口子大,有的口子小;接着,教师将学生的表达整理出示,与作者的语言进行比照朗读,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学生找出了原生态语言和运用修辞格语言的差异,很容易体会到作者把石榴当成人来写,让石榴有了人的动作、情感,变得更可爱,更有活力。这样,学生在理解、还原、分析,一系列体验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了作者表达的方法,也感受到了辞格的魅力。渗透于无痕,让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深入学生心中。

二、 在想象转化中感知

写人叙事类文本常常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刻画人物,但有时也会通过环境来烘托人物,这种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具有艺术性。学生由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不平衡性,他们在阅读时,很难将人物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影响了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的认识、了解。笔者认为,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发学生想象联想,实现环境与人物之间的转化,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环境表达的效果,并真正领悟。如四上《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结尾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品质,笔者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悟这一写法特点。

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闭眼想象)

生1:我好像看到月亮已经升到半空,天很晚了,但李时珍还在记录寻访所得。

生2:我好像听到北风呼啸,天气很冷,可李时珍将滑落的衣服披好,继续记录着。

师:同学们,课文结尾,并没有写人,而是写了古寺外的环境,可我们读着寺外环境的句子,能联想到古寺内的李时珍,你觉得这样的结尾好在哪?

生:夜已深,天气冷,更能衬托李时珍不怕吃苦。

生:更突出李时珍调研工作的严谨,一定要记录好了才休息。

生:这么晚不睡,就是为了修编《本草纲目》,更衬托他为民造福。

教学中,笔者并未告知,而是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创构文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引发学生想象。当时特殊的环境与李时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想象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还原成画面,由景联想到了相关的人,实现了景与人的自由转化,自然而然感受到了环境描写的妙处。

三、 在比较发现中习得

对于同一人物或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描写角度与表达方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体。文体不同,表达方法必定不同。在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运用比较能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思辨中发现规律。如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是说理文,文章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事例简洁,论证有力,这也是说理文语言表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李时珍事例时,出示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表达的不同:《李时珍夜宿古寺》写得具体,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等进行了细致描写;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李时珍的事例写得简洁概括。强烈的对比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同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一个写得具体,一个写得简洁?学生通过讨论,不难理解:《滴水穿石的启示》列举李时珍的例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只要将他的“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概述表达即可。在学生发现这一表达特点后,让他们试着写一写谈迁、诺贝尔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在实践中再次感悟说理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运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语言表达的特点,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如五上《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是典型的写人叙事类文章,作者通过两件事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是首例。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两件事进行比较,说说异同。学生在对比、思辨中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写人离不开写事,选取两件有关联的事例来表现人物时,要一详一略,从而更突出重点。可见,通过对比,引发思考,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方法,学以致用。

四、 在取舍重锤中强化

课文是例子,是学生学习表情达意的例子,是学习表达运用的例子。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渗透文法的重要,但有些老师会把自己钻研教材时悟出的文章写法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挤占了学生品读文本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渗透文法要根据文体的特点适度取舍。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居多的写人叙事类文本为例,重点应渗透人物刻画方法及叙事方法。很多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写人叙事,因此,在关注文体的同时,还要兼顾文本的特点,合理取舍,彰显训练重点。《装满昆虫的衣袋》可侧重渗透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天火之谜》可侧重渗透对比衬托人物的写法;《最后的姿势》可重点渗透通过环境及他人表现,侧面烘托人物的写法;《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渗透运用数字表现人物的写法……每篇课文围绕一个训练点重锤敲打,让学生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掌握,从而丰富学生对相关文法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五、 在前后勾连中提升

同类文体的写法往往存在相同之处,在教学中注意前后勾连,让学生在反复中加深印象,由篇及类,总结规律,形成能力。如五上《诺贝尔》一课,选取典型事例、运用细节描写、有详有略地刻画了人物。在学完本课后,让学生勾连本单元的《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两课,找找文中的典型事例、详写的事例及细节,让学生在勾连反复中认识到写人叙事文本的一般规律。

对于同类文体文法的教学,既要于勾连反复中总结规律,也要根据学段特点有所侧重,让学生得到提升。教学说明文,重点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说明的方法。三年级《恐龙》一课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五年级《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也运用了这些方法。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表现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语句,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写几句批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体会方法的巧妙。如,学习语句“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五年级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列数字、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然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后半句能不能删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同时运用两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更有说服力;紧接着,笔者故作疑惑“作者为什么不把金字塔和东方明珠比较,却和40层高的摩天大厦比”,学生纷纷表示:东方明珠不是人人都见过,而十几层的楼房大都见过,可以推想出40层高的摩天大厦。在此基础上,笔者顺势小结:作者把金字塔和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也更能清楚地说明金字塔特点。看似两次小小的追问,把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学习推向了高度,让学生不仅知道了作比较的表达效果,更明白了选取怎样的事物作比较更真切形象,为今后自己的说明文写作积累方法。这样渗透,既体现了文法的序列性,又凸显了学生的学段特点,让学生的能力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有所提升。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4

茶马文化价值非凡

来到剑川县沙溪古镇,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恍若时光倒流,回到遥远的茶马古道,徜徉在沙溪镇几百年岁月风雨洗涤的石板路上。古老的马店驿站接踵而至,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马鞍、马镫、马鞭、马铃、马灯,灶台与饭桌、板凳,就连那被油灯和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都被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本的模样。

犹如庞贝古城。被火山爆发凝固成永恒,沙溪古镇被岁月尘封。

因为她偏僻,所以被遗忘;因为她贫穷,所以免遭建设性破坏。没想到,偏僻与贫穷,竟然成为古镇的幸运。这也是茶马文化的幸运:完整保存了这唯一的茶马重镇。还因为剑川人对茶马文化那依依不舍的眷恋,自觉自愿的精心呵护。2005年,沙溪古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见过了一些古城的过度商业开发。古街变成喧嚣的商业街。古色古香黯然失色。便越发被沙溪的宁静所震撼,踩着石板路,站在古戏楼下,置身兴教寺的大殿内。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十分荣幸,有一位“特殊导游”为我们引路。他就是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他出版过多部专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8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国学大讲坛”多次做学术专题演讲。他的满腹经纶和生动讲解让我们大开眼界,亲切地称他“董博士”。

为什么茶马古道对沙溪古镇情有独钟,慷慨地给予她昌盛繁荣、璀璨似锦的奢华?

董增旭说。这首先是由沙溪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沙溪古镇坐落在黑漶江西岸鳌峰山北端,古镇的中心寺登街就在“鳌头”所在的缓坡上。是沙溪位置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大气磅礴,是沙溪古镇茶马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沙溪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交通要冲。从这里北上可达我国康藏地区并进入印度;南下经大理、楚雄连接“五尺道”进入中原腹地;向西连接“博南古道”、“永昌道”,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

现在的寺登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叫做“南坛”,意思是南面的佛坛。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寺院。明朝永乐十三年,寺院扩建后名为兴教寺。从那时开始,“南坛”的地名就改为“寺登”了。

为什么叫“寺登”呢?“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寺登”,就是“兴教寺所在的地方”。白族人将“集市”称为“街子”,以兴教寺为中心的茶马古道集市形成以后,这里就叫寺登街。意思就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子”。

沙溪古镇既不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不是茶马古道的终点。为什么唯此地一枝独秀,成为一串项链中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那块宝石呢?

从地理位置和物质准备上来说,她是“鬼门关”的进出口,也是即将走向雪域高原的马帮商旅最后的补给站和休养所。由这里走出寨门,踏上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不是抒情诗,而是悲壮曲。马帮在“锅头”的带领下,穿行在高山峡谷、跋涉在激流险滩、挣扎在沼泽和原始森林的恐怖中,命悬一线。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

茶马古道旁。埋葬着多少马帮客累累的白骨?马帮客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撑。寺登街上的兴教寺与古戏台就成为连接神圣天堂与世间繁华的不二选择。

佛教寺庙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仙境,为什么在沙溪古镇上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答案就是:精神需要。寺院里的佛祖神灵守护着古镇的百姓和在茶马古道上艰难跋涉的马帮商旅,马帮商旅供奉香火,虔诚跪拜,祈求佛祖神灵保佑,一路平安……对于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攀过雪山、涉过激流、走出峡谷,回到沙溪的马帮商旅来说,寺登街就是“人间天堂”,他们要尽情欢歌、享受生活。准备着再闯“鬼门关”。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所谓“茶马互市”就是以物易物,用我国康藏地区的特产马匹、皮毛、麝香、藏红花、贝母、虫草等与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布帛、糖等生活必需品,通过马帮驮运进行交易。《太平寰宇记》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汉用绸紬、茶、布,番部用椒、马之类。”因为藏民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最大。所以“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

董增旭说,茶马古道及其茶马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是一部让我们常读常新的史书。比如,我们以往对茶马文化的认识,更多局限在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贸易通道,这就未免忽视了它在国家政治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

藏族人民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这是高海拔、寒的干旱地区,缺乏蔬菜、水果,饮食以乳肉、青稞、糌粑为主。在滇茶入藏之前,藏族先民只能采集一些树叶或一些植物的根茎,用土碱熬制代茶。不仅取之困难,而且难以人口。云南、四川盛产茶叶。沙溪古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盐井开采,使得这里成为茶叶和盐巴的最大集散地。

滇茶入藏最早应在唐(吐蕃)时期,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就带去了茶叶。茶叶最早是作为宫廷药用。继而成为高官、贵族的饮品,后来才渐渐传播到民间。

茶叶为何如此珍贵?因为茶叶可以分解油腻,帮助消化。解毒祛病,补充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滴露漫录》记载说:“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由“关国家大经”这5个字可知茶叶和盐巴的重要性已经同康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起来。要知道,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的作用就相当于后来的坦克战车,吐蕃为什么肯用马匹换取茶叶和盐巴?史料中有许多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记载。没有茶叶,消化不良,人就生病,没有盐巴,人就浑身无力。藏族地区的民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从这一角度讲,茶马古道进一步密切了藏族人民与祖国母亲的血肉联系。

兴教寺的文化内涵

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大殿的重檐九脊顶也是兴教寺的特色之一。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最大皇家建筑。房屋建筑总共有9990多间。但是。重檐脊顶的只有太和殿、中和殿等几处宫殿。因为在古代建筑规范中。只有皇帝用于大典或规格较高的寺院才能使用重檐脊顶的建筑。这座大殿俗称万佛殿,但殿内原供的是五方佛。五方佛是佛教密宗最主要的本尊。其规格之高从大殿的重檐九脊顶就可以看出。

一座兴教寺,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殿正面门楣上的《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壁画,整幅画面人物众多,蔚为壮观,人物比例精当,造型生动,神态栩栩如生,各呈异彩,绘画风格具有唐宋遗风,与现存博物院的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是兴教寺现存20多幅壁画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我们花几十万元修复一幅古壁画,有的人看了觉得值吗?怎么感觉跟没修复的差不多?这是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最小干预,修旧如旧,能够使壁画得到最好保护,延年益寿,让后代子孙欣赏古典文化之美。

兴教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寺院。关于它的宗教活动提及的人很少,而明代杨升庵和李元阳游兴教寺所题的《海棠诗》却是历代沙溪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学美谈。杨升庵是明代状元,曾当过嘉靖皇帝讲经的老师,后来因为“议大礼”而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郡,终身不赦。李元阳是明代进士,官至“翰林庶吉士”。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借故辞官赋闲。“杨李”同是官场失意的才子,经常结伴同游吟诗作赋,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赋。

明嘉靖九年。二人游览石宝山后到兴教寺住宿,恰逢寺内两株海棠盛放,艳而不妖,丽而不媚,不开在京师,博取显贵青睐。也不开在高官大户的花园中,却与世无争地独自开放在这乡村古寺之中,眼前的这一景象使落难当朝的状元郎杨升庵感慨万千。于是,挥毫题诗于寺院墙壁上: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杨李”二人住宿山倌(兴教寺)时,刚从石宝山下来,累得大汗淋漓,满面灰尘,有几位教书先生在里面谈今说古,吟诗作赋,没搭理他们。此时,李元阳看到杨升庵的题诗,于是赋诗二首。这一首是写给山倌中那几位瞧不起人的教书先生,诗云:

意浓姿淡浣新红,山倌相逢二月中;

区别要君重着眼,野桃篱杏烂成丛。

意思是说。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中与你们在山倌中相逢。本来是很好的缘分,但是以衣冠取人实在不应该,并调侃这样的教书匠,就像路边随处可见的“野桃”和“篱杏”一样。

李元阳的另一首诗是回赋“京华一朵千金价”。愿把自己的才学向海棠一样奉献给边疆百姓的杨升庵,诗云:

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词玉署郎。

第二天清晨。几位教书先生看到了寺壁上的题诗与落款,自觉有眼无珠,惭愧难当,仰慕很久的“国色名花”到了身边竟然不知道,而且还看不起他们,赶紧跑到街上到处找,但高人已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如此美诗美谈世代相传。

“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沙溪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有无数的马店分布在以寺登街为中心。以四方街为辐射的各个巷道中。这些马店的特点大都是前铺后院,既可以经商,又可以住宿。马店有大小,等级有高低。董增旭把我们领进一个深宅大院。这就是被誉为寺登街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据欧阳家谱记载,其祖上欧阳子群是江西庐陵郡人,明代官宦,奉旨开垦西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沙溪的望族。清朝末年,马锅头出身的欧阳景成为沙溪首富。于是建造了这最为气派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在寺登街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超越了单一的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双重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由相当紧凑的三座“三坊一照壁”连贯而成,整个建筑构思精巧。有分有合,气度不凡。南大院是家居,中院是供马帮商旅住宿的“上等客房”,北院为马厩。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欧阳大院大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沙石雕砌而成,门墩、门面雕琢精细,处处充满变化,稳重中显出大气,门头上左右两边的题诗,表明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右边题诗为:

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

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

表达了主人追求与崇尚汉文化的思想。左边题诗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道出了主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织布种桑,童孙帮耕”其乐融融的田园农耕生活。

大门上雕刻有“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的“嵌字联”。主人还把处事治家格言,在大门上用马、羊、虎、犬四种动物的雕刻给予形象体现,并分别旁题:处事忠为主、为人孝作先、节乃见志坚、心直义能全,以此对应儒家忠、孝、节、义四种传统美德。

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厚实高大的照壁突然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仰望才能看到照壁的顶部,照壁上绘有“务农为业”和“读书生涯”等众多人物山水画,还书写有“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的《朱子家训》。照壁中间“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则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置身庭院,犹如处于深宫。主人生活的起居场所,正中堂屋雕刻有“百福百寿”的六扇木雕格子门,雕梁画栋,高大气派,极其宽敞。

从大院进入作为厨房的右天井,这里古井依旧,古灶犹存,古厨具、壁柜里一应用品琳琅满目,古灶上遗留的松脂垢。诉说着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照明的方式。这间巨大的厨房并非主人一家单独使用,而是提供给往来的马帮商客共同使用,深井、巨灶……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往昔人声鼎沸、旅客盈门的繁华。

如果不是“特殊导游”董增旭的指点。我们想不到在厨房过道顶上。还有一间设计巧妙的密室。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两个人站立,墙壁夹层是中空的,那是提供给马帮商旅储藏金银财宝的“保险柜”。

大院两边是厢房。推开右边厢房的过道格子门,绕过屏风,展现在面前的院落比大院稍小,但是更为精致。这里花草相间、苔痕处处,迎面精巧的照壁上题有“秀霭庐陵”四字行楷,寓意沙溪欧阳家与江西庐陵欧阳修家乡一脉相连。到了庭院中回头一望,屏风前的小天台就是欧阳家的戏台。庭院两边装饰有精美木雕门窗的厢房就是欧阳大院里的小包间。每个包间的床铺底下都设有专门供马帮商旅储藏金银盘缠等贵重物品的墙壁暗柜,那是供客人专用的“保险柜”。为了防御土匪打劫,保证住店旅客的生命安全。院内设有一个可以容纳20人藏身的秘密地下室。这个院落就是用来接待往来富商和地方名宦的“上等客房”。

在“上等客房”的北面是一座“三坊一照壁”的马厩。马厩的门头上绘画有“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寓意“弼马温”在此看管马店。商客尽管放心睡觉……

在古镇繁华与土匪横行的年代。独具匠心的欧阳大院。既能为长途跋涉的马帮商旅提供舒适歇息的住所,又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在洋溢着浓郁“耕读”文化气息的马店包间里边看戏、边饮酒、边品茶……哪一个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旅。可以抵御得住这“五星级”马店的诱惑?

马帮文化与禁忌

马帮文化是茶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董增旭介绍说,由于马帮文化的特殊性。史书史料鲜有记载。多为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这就越发显得其珍贵,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遍访知情老人,记录下口述历史。

茶马文化的精髓。就是闪烁在茶马古道上的人文精神——冒险与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征服精神。

赶马帮就是冒险,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只要走上马帮路,是死是活,是挣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就全靠马帮的运气和能耐了。

什么人能赶马帮?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哪个民族,那都是些勇敢无畏、能吃苦不怕死、意志坚韧、身体强健、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赶马帮必须冒险,但是,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孤注一掷,狂赌一回。还需要有非凡的胆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临危不惧巧于周旋精于算计的行程指挥、诚信为本的经商人脉,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成为马帮的首领——马锅头。

为什么叫马锅头呢?一支马帮从沙溪出发奔向拉萨等地。行程4000多公里。要走3个多月110多天。一路风餐露宿,就靠一顶帐篷、一口锅,架锅造饭,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也是保证行程的根本,马锅头就管这最根本的东西。何处露宿、何时造饭、何日赶到哪里交易?遇到土匪强盗怎么办?全靠马锅头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勇气来处置。

马帮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鬼门关上走一遭。生死之间,命悬一线。当今有些职业探险家重走茶马古道,他们对先辈马帮的冒险精神和超凡生存能力叹为观止、深深折服。因为马帮是在没有任何现代保障措施、通讯手段、供给后援的情况下孤独前行的。茶马古道,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激流险滩、原始森林、沼泽泥潭、风霜雨雪、毒蛇猛兽、瘟疫疾病……大自然的冷酷和异常危险。随时随地都能置人于死地,更有十分猖獗的土匪强盗劫财害命。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令现今的我们无法想象,一路惊险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茶马古道上流传着许多苍凉凄美的故事。董增旭讲述了一个“女马锅头”的真实故事:一位年轻英俊的马锅头爱上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结婚后不久,马锅头就出去赶马帮,临行前他许下诺言。这次赶马帮回来,就再也不去冒险了,和她在家中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因为赶马就是生死冒险,在当地就有“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不嫁赶马人;你要娶我莫出去,你要赶马莫娶我”的歌谣,所以当地姑娘都不愿嫁给赶马人。男人出去赶马以后,新娘日日翘首以盼,马帮终于回来,却不见了马锅头的身影。马帮们说,锅头变心了,看上另一个女人,在当地结婚,不要她了。其实,是马帮遭遇土匪,为保全马帮,马锅头绝命荒野……新娘不信,非要随马帮出征,来到丈夫的殉难处,竟连白骨也找不到一根。新娘痛哭之后,发誓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在生下了马锅头的遗腹子后,削发做了一个女马锅头,一辈子把自己当男人。这个著名的女马锅头就是寺登街上欧阳家的老祖母,她一直活到2005年,去世时94岁,终生未再嫁。

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组成。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关系密切,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往往亲如一家。马帮经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要给予帮助。路断了,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也会相互接济。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客户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这是马帮最忌讳的。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祈求顺利。在路上,马帮禁忌很多。比如“开亮(露宿)”时,饭勺不能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马匹掉入水中)”,饭勺不能敲锅边,否则途中会有吵架、马匹摔坏等不祥事件发生。他们还崇拜山神,替身是草果。在野外露宿,要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粒草果在火塘中。马帮还崇敬路神,标志物是草鞋,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如果遇到中途迷路、大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就可以上路行走。

赶马人有许多语言禁忌,比如:打尖是途中稍歇,开稍是吃晌午饭,开亮是野外宿营……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就借用它字代替,比如“三”谐“丧”,以“神”字代替。有些含凶义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比如,老虎叫高鹰、大猫子,蛇叫老梭。狼叫山兵,如果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送葬叫送财神、进财,其含义就是讨个口彩的意思。

马帮还有衣食禁忌,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路过,一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喂它。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5

西湖是天下第一美湖,很多名人都喜欢到西湖游玩,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写下诗句以表对西湖的热爱。 范文.先生网从网上搜集汇总了一些描写西湖诗句。

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晓出净慈寺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李白

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杨巨源

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

潮色银河铺碧落,日光金柱出红盆。

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杭州祝涛头二首 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 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经杭州 顾非熊

郡郭绕江澹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题杭州孤山寺 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观杭州柘枝 张祜

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

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

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摧。

看著遍头香袖褶,粉屏香帕又重隈。

题杭州天竺寺 张祜

西南山最胜,一界是诸天。上路穿岩竹,分流入寺泉。

蹑云丹井畔,望月石桥边。洞壑江声远,楼台海气连。

塔明春岭雪,钟散暮松烟。何处去犹恨,更看峰顶莲。

题杭州灵隐寺 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中秋夜杭州玩月 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杭州开元寺牡丹 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项斯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登杭州城 郑谷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登杭州秦望山 马湘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游杭州圣果寺 王安石

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

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

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

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苏轼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

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鲁迅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忆西湖 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西湖留别 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重别西湖 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送唐中丞开淘西湖夏日游泛因书示郡人朱庆馀

萍岸新淘见碧霄,中流相去忽成遥。

空余孤屿来诗景,无复横槎碍柳条。

红旆路幽山翠湿,锦帆风起浪花飘。

共知浸润同雷泽,何虑川源有旱苗。

离岐下题西湖 吴融

送夏迎秋几醉来,不堪行色被蝉催。

身随渭水看归远,梦挂秦云约自回。

雨细若为抛钓艇,月明谁复上歌台。

千波万浪西风急,更为红蕖把一杯。

春日西湖作 齐己

一水绕孤岛,闲门掩春草。

曾无长者辙,枉此问衰老。

移居西湖作二首 齐己

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峰。

白汗此时流枕簟,清风何处动杉松。

残更正好眠凉月,远寺俄闻报晓钟。

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

官园树影昼阴阴,咫尺清凉莫浣心。

桃李别教人主掌,烟花不称我追寻。

蜩螗晚噪风枝稳,翡翠闲眠宿处深。

争似出尘地行止,东林苔径入西林。

西湖杂诗 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次林伯玉侍郎韵赋西湖春游 陆游

西湖一别不知年,陈迹重寻麦岭边。

山远往来双白鹭,波平俯仰两青天。

残骸自觉难支久,一笑相从亦宿缘。

旅食京华诗思尽,羡公落笔思如泉。

西湖杂感 钱谦益

板荡凄凉忍再闻?烟峦如赭水如焚。

白沙堤下唐时草,鄂国坟边宋代云。

树上黄鹂今作友,枝头杜宇昔为君。

昆明劫后钟声在,依恋湖山报夕曛。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

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

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

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夜泛西湖五绝 苏轼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

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

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

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西湖春游 陆游

灵隐前,天竺后,鬼削神剜作岩岫。

冷泉亭中一尊酒,一昌可敌千年寿。

清明后,上巳前,千红百紫争妖姘。

冬冬鼓声鞠场边,秋千一蹴如登仙。

人生得意须年少,白发茏锺空自笑。

君不见灞亭耐事故将军,醉尉怒诃如不闻。

与儿辈泛舟游西湖一日间晴阴屡易陆游

逢著园林即款扉,酌泉鬻笋欲忘归。

杨花正与人争路,鸠语还催雨点衣。

古寺题名那复在,后生识面自应稀。

伤心六十余年事,双塔依然在翠微。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岳鄂王墓 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冷泉亭 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

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蝶恋花 西湖感旧 叶森

小院闲春愁几许。

目断行云,醉忆曾游处。寂寞而今芳草路。

年年绿遍清明雨。花影重帘斜日暮。

酒冷香温,幽恨无人顾。一阵东风吹柳絮。

八声甘州 戊申再到西湖 张野

忆湖光,醉别几经春,千里每神驰。

恨无穷烟水,无情岁月,无限相思。

万里风沙梦觉,山色碧参差。

忙对玻璃镜,照我尘姿。

欲写从前离阔,便安排画舸,准备新诗。

见六桥遗构,烟雨强撑支。

怨东风、红消翠减,比向来、浑是老西施。

如何得、刘郎双鬓,长似当时。

鹦鹉曲 忆西湖 冯子振

吴侬生长西湖住。舣画舫听棹歌父。

苏堤万柳春残,曲院风荷番雨。

草萋萋一道腰裙,软绿断桥斜去。

判兴亡说向林逋,醉梅屋梅梢偃处。

摸鱼儿 春日西湖泛舟

涨西湖、半篙新雨,麴尘波外风软。

兰舟同上鸳鸯浦,天气嫩寒轻暖。

帘半卷。度一缕、歌云不碍桃花扇。莺娇燕婉。

任狂客无肠,王孙有恨,莫放酒杯浅。

垂杨岸,何处红亭翠馆。如今游兴全懒。

山容水态依然好,惟有绮罗云散。

君不见。歌舞地、青芜满目成秋苑。斜阳又晚。

正落絮飞花,将春欲去,目送水天远。

锦堂春 西湖 刘迎

水漫汀洲新绿,云开崦嶂微青。

残红不见成阴后,寂无声。

笑傲坡公一梦,风流杜牧三生。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6

01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02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03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4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05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6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最全经典古诗名句,中小学生必背,值得收藏!

 

07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08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09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处:出自《越人歌》。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出处:出自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处: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处:出自元稹 《离思五首》。

 

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出处:出自温庭筠的《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出处: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出处:出自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8、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出处:出自卓文君的《白头吟》。

 

9、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出处:出自两汉的《上邪》。

 

1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出处:出自郑愁予的《赋别》。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7

最近偶读一些庐山的古代诗歌,有一点感想。读后觉写得最好的是晋代,其次是唐代,宋代次之,元代又次之,差者为明、清,明代灵逸不足,清代语言繁缛。怎么回事?是我的误觉?莫非历史里在诗的想象力、气度上愈来愈卑弱?还是我们迷信晋、唐使然?

回想年轻时第一次登庐山,1983年冬,由于秋雪及当年尚少有“旅游”二字,从山脚爬到牯岭沿途只见寥寥十数人,百灵鸟还有什么鸟在绝崖上群群叫唤。1997年夏,又去了一次庐山,发现山上山下面貌大变,总体感觉是商业日盛,而草木日非。算一算,这中间时隔仅才14年呀!远不能与古时一个朝代动辄百年甚至二三百年时段相比。由我个人体验可见匡庐今古绝非一回事。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701-762)生活在距今1300多年前,而前此距今1600多年前的东晋、南朝时代的诗对自然风貌描述更有不同。李白在唐代所赞美的庐山,还正当庐山的“青春自然期,”故大自然光华四射;而晋、及晋之前则是庐山地理自然苍莽青绿的“少年期”,一片混沌朦懂、山川神秘的初凿景象,请看南朝谢灵运(385-433)所写:

“客游倦水宿,风潮俱难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滬露复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入彭蠡湖口》

这首诗距李白上述诗早300年左右。宋之问、张九龄、孟浩然、李颀、杜甫、张继、韦应物、顾况、李贺、贾岛、白居易、郑谷……等都迹存匡庐,并留下诗篇;其中白居易(772-846)最多,有15首,因他做过江州(今九江)司马,那里距庐山最近。白居易生于李白没后10年,他写作时空与李白有数十年差距,故他笔下庐山风景情境(除了个人艺术风格、表达方式不同外)已与李白所见略有不同,但仍然可见森木蓊郁,幽溪潺湲;但已开始有人类耕植痕迹略显—

“……二月匡庐北,冰雪始消释。

阳从抽茗芽,阴窦泄泉脉。

熙熙风土暖,霭霭云岚积。……”

《春游二林寺》(指东林寺、西林寺)

人文愈前演,自然愈后退。延至到了宋代,岳飞(1103-1141)于戎马倥偬中途经庐山,已是感叹繁纷世事、混乱人世,“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了!(《寄东林慧海上人》)。(其实唐、宋时,我国只约有五千万人口)宋文人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十朋、杨万里、陆游、范成大、朱熹等均有庐山游,诗中涉及原始与自然已大大少于唐人。这里除了宋代国运沧桑、社会演绎更形剧烈外,可能与庐山自然变迁亦深有痕连。

录一首以画、书法著称的米芾的诗,看看他眼里庐山:

“度峡扪青门,临深坐绿苔。

水从双剑下,山挟两龙来。

春暖花惊雪,林空石迸雷。

尘缨聊此濯,却去首重回。”

《开先寺观龙潭》

前此的青、古、神,以及雾渺云虹等多已经不见,而代之以一幅山水伴人寰的与“世井”仅百步距离的画图了。

台湾70年代经济起飞,大修其路,有文人惊呼原淳朴山区、村镇,“路一通,人心就变了”。而自然是:人一逼近,风景就后退。从这里我们可理会元代的山水画为什么是古典绘画里最好并最后的(元人已开始懂得怀念山水)。这里除了社会形态对人心理影响原因外,人类周边环境变迁可能占了相当大比例。由此我们可破译为何明、清承平盛世(加起来七八百年),却写不超前人的道理。

诗,与自然风景有关。离开了自然的神力相助,人无法独立写出最好的诗来。——这也是瑰丽神幻新鲜活泼生命充沛的道家学说高峰一旦竖起,后世永无法超越的原因。

其实明、清时,匡庐不少处尚大体山深林茂,清涧潺潺、不乏其幽深,可能还有虎,但已无白鹿、长猿等与“青春匡庐”时代同存的灵兽了,而其它珍卉草木,更不知绝迹多少!但从根本生产力说,彼时人们尚无力量把庐山自然美全然毁灭。可是即使那时代庐山已进入“中年期”了——自元代开始,我国自然地理已经大体上已全面进入半衰落的“中年期”。

明、清两朝大自然已“无奇”,故诗人眼中庐山自然亦缺乏前此种种神诡瑰丽,高远的早期“天人理想”摔落下来,化成俗世稻粱。

“……才过古涧怀三峡,直上高峰补九奇。

随意朱花稀点点,荡眸黄稻熟迟迟。……”

(明代潭元春《从栖贤入山再游》)

李时珍夜宿古寺篇8

0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03画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04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5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06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年级下册

01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2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0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4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0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06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07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二年级上册

01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02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0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4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06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07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年级下册

01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0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03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0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05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06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07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三年级上册

0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02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03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04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05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0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0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0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9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三年级下册

01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0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03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04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05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06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0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08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09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年级上册

01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02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03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04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05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06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07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08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09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0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年级下册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02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0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04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05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0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07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08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09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五年级上册

01蝉

【唐】虞世南

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02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0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04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0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06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07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8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09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0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1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五年级下册

0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02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03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04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5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06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0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08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09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六年级上册

0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0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03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0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05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06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07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08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09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0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1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六年级下册

01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02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03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04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05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06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07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08采薇(节选)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09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3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6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7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上一篇:冯梦龙情史范文 下一篇:关于教师节的小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