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唱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01:37:17

大合唱作文

大合唱作文篇1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进行大合唱比赛,先是一(1)班,他们唱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浆》,紧接着是一(2)班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他们的歌唱得让我们禁不住一次次地鼓掌。终于轮到我们班唱了,我和班里的同学快速走向舞台,排好队形,随着音乐响起,我们唱着刚劲有力的《国歌》,还唱了一首深情舒缓的《虫儿飞》。比赛结束后,老师公布了比赛成绩,虽然我们班没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为我们班感到骄傲,因为我们都尽力表现了。

今天真是个高兴的日子。

大合唱作文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长效训练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50-02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的作用和意义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成为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招生规模已达到699万人,这样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青年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对美有着迫切的追求,他们渴望学习相关知识,更希望能够亲身感受美、创造美。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合唱这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弥补了现阶段大学生艺术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学生可以学习、欣赏到很多极富艺术性、民族性特点的合唱作品,体验到合唱的魅力、音乐的魅力,帮助他们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大学生合唱团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组建和训练大学生合唱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这是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也是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加强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的发展现状

目前,合唱团已成为我国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形式,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普通高校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大学生合唱团的水平层次表现得十分参差不齐,很多合唱团的组建与训练缺乏系统性、长期性、规范性与科学性,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合唱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唱团的音乐素质整体水平较低,合唱队员对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识谱能力情况不乐观;(2)合唱团的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受众面较窄、影响力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远没有达到校园普及的程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突出;(3)合唱团的同学们对经典红色合唱作品、通俗合唱作品很感兴趣,而对艺术性的合唱作品兴致不高,因此影响合唱团品质的有效提升;(4)合唱团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师资编制不齐全,远不能满足校园普及的需要;(5)高校领导没有正确认识,未能足够重视,合唱团的管理体制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专职的管理人员。

因此,如何建立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的长效训练机制、如何更好地组建与训练大学生合唱团,成为各普通高校有效实施艺术教育的迫切需要。

三、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的长效训练机制

1.加强合唱教师队伍建设,组建由合唱、声乐、钢琴等专职音乐教师和部分优秀音乐专业学生组成的合唱训练小组,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大学生合唱训练。同时,普通高校要积极创造合唱教师优越的工作环境,充分考虑其职称晋升、奖励和待遇等条件,在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调动合唱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合唱教师多与外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合唱艺术教学和组织水平。

2.坚持科学训练,注重启发引导,突破重点难点。首先,以强化合唱欣赏教学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合唱兴趣。把一些中外优秀合唱作品的欣赏结合到大学生的合唱训练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通过对各声部旋律与和声效果的仔细聆听,使学生的听觉得到训练,合唱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要着重训练大学生的音准、节奏与多声部协调能力,合唱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以良好的音准和准确的节奏为基础,训练过程应先抓视唱练耳中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按照先开展简单的音阶练习和节拍练习接着进行小的视唱和音程练习训练,这样由简到繁的程序。把二声部的练习和四声部的练习放在最后,由此能对学生最终形成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感觉有所帮助;再次,要经常训练大学生掌握和巩固科学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先教学生歌唱姿势,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无论站姿还是坐姿都要保持身体正直,肩、胸自然展开的状态,并且颈直放松和略带笑容两眼平视。接着,可以对学生进行歌唱呼吸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多种呼吸练习法,让学生把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熟练掌握好,有效避免有换气耸肩、吸气过满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最后,合唱团由基础延伸到提高的阶段,合唱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应放到音色统一与声部平衡上。要做到这些方面,合唱教师必须训练合唱团能够自如地掌握合唱中速度、力度与音色的变化,并努力使大学生合唱团体的声音形成自觉的、自然的共性特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采用直声唱法,发声后,要求声音平直不要波动,保持气息状态的稳定。

3.制定规章,严格管理,科学选拨合唱教师,用心营造和谐合唱氛围。普通高校应对大学生合唱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合唱团的日常排练、工作流程、奖惩办法等方面,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来执行,努力使合唱团的训练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合唱团要加强对艺术指导老师和人员管理的选择,艺术指导是合唱团的核心与灵魂,作为一名优秀合唱团的艺术指导,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对音乐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和较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在专业方面,具备良好的音乐听觉、持久的音乐记忆力和熟练的音乐技能。同时,合唱团的指挥者,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帮助老师并和老师共同管理合唱团;普通高校大学生合唱团相对于专业的合唱团体,整体要求与专业性较低,通过较短的训练时间,就能使学生能走上舞台、演绎合唱,这样能更快地让合唱队员感受演出的成就感和兴奋感。合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位队员有着全面的了解,结合每一位队员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特点的恰当训练方式、排练深受学生喜爱并适合他们演唱的合唱作品,不断促进师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融洽,只有老师、合唱团员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包容和对合唱艺术有着共同的追求,才能促进合唱团的整体提高和不断进步。要使每一个合唱队员对合唱团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使合唱团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都成为同学们的骄傲和自豪。

参考文献:

[1]田晓宝.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6,(9).

[2]叶文辉.对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若干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2).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序号:284);201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以群众合唱助推和谐文化建设之实施策略研究》(编号:13YBA115)

大合唱作文篇3

关键词:群众性合唱;指挥艺术;群众文化

群众性合唱是集体的歌唱艺术,是当今较为活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活动,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和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性合唱与比赛活动随之蓬勃兴起。群众性合唱对增强集体荣誉感、加强团结协作精神,提高音乐素养等具有很大的意义,并且使合唱艺术走近了民众,推动了合唱的发展。

一、群众性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合唱反映了我国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对参与者而言,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既愉悦了精神、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对社区而言,合唱艺术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还培养了合唱参与者协调一致、服从全局的好品质,这种协作精神正是建设群众文化的宝贵财富。因此,合唱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合唱艺术的普及对广大群众保持身心健康、提高音乐修养、增强团队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群众渴望表达自己、展示自己、交流学习,在合唱中他们的参与热情被点燃,群众合唱这种形式已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卡拉OK和流行歌星为主要形式的“歌厅文化”一度充斥全国城乡文化市场,但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有品位的高雅的文化生活,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合唱团等文化现象,就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当前,许多省市都把大力发展群众性合唱当做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这是很有远见的。群众性合唱的繁荣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很多社区的群众性合唱活动不再是为了参加什么级别的比赛,更不是为了在显赫的场合拿大奖,而是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要,是千家万户、社会各界的一种共同追求。

2、群众性合唱是城市文化的新标志

现如今各阶层大众参与歌唱的热情非常高涨,他们以“歌咏”这一最质朴的艺术形式,抒发出自己对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这种奋发向上的歌声给人以熏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展示出了新时代市民的精神风貌。不少群众对歌咏的热心与执著,已经让群众合唱这种简单而寻常的文化活动,遍布全市,成为新型的娱乐休闲方式,成为市民提升生活情趣、调整心态的重要的精神追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标志。自发、持久、多形式、多年龄段,是群众业余合唱的特点。在现场听这样的合唱,你会被那份热情和真诚感染。歌者神情专注,充满激情。唱到兴头处,他们会分成男女声重唱、多声部混合唱。而在高难处,指挥会让大家停下,教一教发声,大家一遍遍学,果然效果见好,唱的人越发有了兴致。在合唱队伍里,大家来了就唱,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唱一首歌,相互笑一笑,彼此间很默契。歌声把这样的口号化作点点滴滴的力量,渗透进每个歌唱者的内心。在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合唱终于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歌咏,而是与市民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成为市民调整心态、提升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了,它以非常体恤的方式,滋养着歌唱者的内心。

二、群众性合唱的特点

群众性合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临时性:社会各单位部门通常都是为了举办某项活动而临时集中排练;二是广泛性:群众性合唱活动,形式多样、参与性强、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差异性:参与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接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有非专业、有从事过合唱演唱经历的人,也有从没有接触过演唱的。

三、演唱曲目和合唱队员的选择

1、演唱曲目的选择。曲目的选择是群众合唱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选的演唱歌曲难易程度要根据队员的演唱水平而定,曲目太简单,不能体现演唱团体的水平,难度太大,演唱者们又驾驭不了,因此,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曲目,将是群众性合唱成功的关键所在。

2、合唱队员的选择。在合唱中我们总提到声音要统一,要唱得像一个人,那这就需要音色的统一,除了训练以外,合唱队员本身也应该具备明亮、较为松弛的声音。所以在挑选合唱队员时决不能忽视队员的音色。其次,声音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我们挑选的是合唱队员,而不是独唱演员,因此最好挑选那些声音具有共性、融合度好的。

3、确定演唱声部。根据合唱队员演唱水平和声音特点来划分声部:女高音特点:声音明亮、清脆、高亢的音色;女低音特点:声音饱满浑厚、宽广;男高音特点:声音高亢、雄壮有力;男低音特点:声音饱满、低沉。

四、群众性合唱的排练和指挥

(一)对指挥的要求

开展合唱艺术活动,指挥是关键。指挥既是合唱团的组织者、领导者,也是合唱团艺术的指导者和实践者。套用一句俗语,“没有不好的合唱团只有不好的指挥”。虽然是业余的队伍,但是在艺术水准上却没有业余的标准。群众性合唱团的指挥不仅只是完成作品的排练和指挥演出。还更应该是很好的老师,担负起传播和普及音乐文化的责任,像教学生一样的传授知识与技能。因此这个指挥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教师职业素质的优秀指挥。

(二)对管理的要求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团结骨干力量

指挥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工作者和领导者。群众性合唱大都是一些音乐爱好者组成的,最大的愿望就是唱歌。但是由于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工作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使得这个看起来很容易组织的队伍变得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些差异恰好又是合唱的大忌。因此如何让大家紧密的团结起来,在指挥的带领下完成艺术作品,创造完美艺术形象呢?在笔者担任指挥的合唱团中除在传统意义上的设立艺术总监、团长、副团长声部长以外,还设立理事会和团务委员会。团里的重大事情决策,如团长的选拔、曲目的选择、团的发展等都在团务委员会的基础上由理事会上来决定,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群策群力的优势。把那些热爱歌唱、热爱合唱的积极分子选拔成理事会成员使之成为铁杆的合唱迷。再通过这些理事来传达团的宗旨和发展纲领,尤其是通过理事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聚会等来协调和沟通团员之间的感情,增进团员之间的友谊从而达到稳定队伍的作用。

2、抓住兴趣爱好、稳定团员队伍

能够主动来参加合唱团的人员必定是对歌唱有很高的兴趣、热爱唱歌、喜欢合唱的人,只有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个兴趣爱好,并不断巩固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够留得住人。指挥要通过排练和教学使他们能够学到东西,有所收获,通过演出获得成就感来鼓励和推动他们不断向前发展。这样的合唱团才能够凝聚人心,稳定队员从而逐步走向专业水准。

(三)对艺术上的要求

虽然是业余的队伍,但是在艺术水准上却一点也不能够业余。在艺术上必须做到业余队伍专业化要求。因此群众性合唱团的指挥不仅是一个指挥还更应该是很好的老师,是一个具有良好教师职业素质的优秀指挥。

1、加强识谱能力的训练

识谱本应是基本的艺术素养,然正这个问题成为了很多业余合唱团水平提高的瓶颈。在开始的训练中从最基本的单声部试唱开始,选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不是先唱旋律而是先唱歌词,借助熟悉的歌词再来寻找旋律之间音与音相互的关系和感觉。当然这样的练习不宜太多。再是选择熟悉的旋律让队员唱,钢琴则弹奏相对应的不同旋律,使其能够慢慢的建立多声部的概念。第三再开始音程的练习、二声部的练习以及逐渐的和弦、四声部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队员感受到多声部的音响效果,也让队员学会了识谱。

2、加强专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首先补上合唱的基本常识和基本乐理这一课,让队员知道如何开始合唱,这包括怎样认识音符、节奏,怎样读谱,怎样发声、咬字吐字等。其次是让合唱队员感受合唱的魅力。通过赏析经典的合唱作品,观看优秀合唱团队的演出等加强对合唱的认识,使大家对合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样就可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合唱排练了。

3、统一声音概念

业余的群众合唱团员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声乐训练,声音往往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作为指挥就要明确合唱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合唱需要的是打开喉咙、气息支持、高位置而又有色彩的具有较好穿透力的直声。这样的声音将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声部的声音特点。这和独唱中讲究更多泛音共鸣、追求声音特性的要求有明显的区别。这样的声音概念可以通过欣赏不同的合唱作品、不同的合唱团的演唱来感受。在欣赏的基础上开始学着演唱继而形成自我合唱团的独特风格和演唱特色。

4、培养和谐感

合唱的最高审美标准应该是“和谐美”。和谐首先要融合,解决合唱团“融合度”问题是使业余合唱团向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业余合唱团由于队员在音色、声音统一上的差异使得合唱的声音融合度很低,这也是所有业余合唱团的最困难的问题,不仅不能表现合唱声音张力还会相互抵消致使合唱队没有声音。一个上百人的业余合唱团的音量还比不上专业音乐院校几十人的声音音量就是这个原因。

5、加强低声部的训练

男低音声部是合唱团所不能够缺失的重要声部,没有这个声部就如同大厦没有基石一样,没有这个声部合唱的厚度就无法得到保障。从而使得合唱显得轻飘而缺乏立体感。女低音声部作为内声部是使合唱丰满的重要声部。这个声部将决定合唱是否很饱满,是否具有较好的宽度。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要发掘几个低音来充实声部,尤其是在演唱无伴奏合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业余合唱中加强低声部的训练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五、结束语

大合唱作文篇4

一、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的历史回顾

完全原生态的广西少数民族合唱已有悠久的历史,壮族、侗族等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样式;本文仅就“合唱艺术民族化”――经过科学训练或辅导的团队对合唱艺术民族化的探索进行回顾。1958年,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贺绿汀先生在开学典礼上以极兴奋的神情告诉大家:“我刚从广西回来,那里有许多民间合唱,其中还有着很美的大二度音程,这是我们特有的音乐!”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特有的音乐”到了1986年6月才由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组成的合唱团参加第二届北京合唱节得以展示,这是广西首次在全国合唱比赛的舞台上用壮、瑶等少数民族语言演唱,《万点星光亮了天》等7首无伴奏合唱一度引起轰动,获得专业组二等奖。闭幕式上,合唱团作为特色节目汇演,还被邀请到中南海为中央首长演出,时任中国音协副主席的李凌先生发表文章写道:“不管在创作题材上、表现形式上、新风格的缔造上、表演艺术的演变上,都有所开拓,并结出一些令人欣慰的新果实。……这许多新异的、充满生气的、有特色、有个性,而又有艺术、有意境的新作,开始向新的多种多样的天地进发。”①《第二届北京合唱节综述》写道,“……音乐家们精心地采用少数民族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大二度音程的突出运用,使得这些来自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歌,为第二届北京合唱节增添异彩,使人们为我国有如此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少数民族合唱之花赞叹不已。”②此外,《北京日报》、《广西日报》等媒体也作了特别报道。1998年7月,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合唱团在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用壮、苗、侗、京等4种民族语言演唱《赶歌圩》等4首各具特色的民歌无伴奏合唱,再次获得好评,荣获最高奖。

进入新世纪,在世界、中国各项合唱比赛中,广西各合唱团演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云飞天不动》、《迷人的壮山》等广西民族风情的作品,分别夺得各种奖项。近年来,体现广西合唱发展的代表性团队广西艺术学院合唱团异军突起,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CCTV青歌赛、“金钟奖”合唱比赛中以《花帽了沙沙》、《黑衣壮的酒》等作品展现民族特色,获得较好成绩。该团还应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等演出,引发关注与好评。在其影响下,广西其他高校及地方合唱团也在不断探索合唱艺术民族化的道路。

合唱艺术民族化的地方代表之一广西那坡黑衣壮合唱团,自2001年来,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舞台刮起“黑旋风”,该团领唱黄春燕认为,“黑衣壮之所以引起世人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2003年,武鸣县“尼达妮”合唱团作为对外展示的亮丽名片被“打造”出来,在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中国儿童音乐节、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大赛、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该团成员多为5至12岁的小学生,“从娃娃抓起”,让我们看到壮乡合唱的新希望。他们在“青春中国青少年艺术展评”获得6个一等奖后,评委赞叹:“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想你们就是世界的,你们的水平代表中国的最高水平!”③

作为广西的民族合唱艺术,一方面在继承民族传统之优长,一方面在推陈出新。同时,通过不断地参加比赛、演出、交流等活动,弥补自身的不足,使民族合唱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二、合唱艺术民族化的重要启示

(一)合唱形式的民族化――合唱不只是“正襟危唱”

一段时间,合唱作为“严肃艺术”,演唱形式单一,几乎是“正襟危唱”,“新形势下的合唱艺术如何向前继续发展,怎样摆脱形式呆板、趣味单调的现状,思维上的改革意识是尤为重要的”。④其实不管是无伴奏、有伴奏合唱,“与生俱来”的与后期编排的载歌载舞、边唱边奏等,可以更好地体现民族风情与作品内涵。

1.无伴奏的形式。无伴奏是合唱的“高级形式”,自从青歌赛、金钟奖、世界合唱节等比赛通过现代媒体传播,人们惊叹于无伴奏的美。可将壮、瑶、苗、侗、京等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无伴奏合唱进行挖掘、整理、改编,或汲取民族音乐的养分创作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特色的无伴奏合唱。“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纯人声的演绎也是天籁。

2.载歌载舞的形式。2006年8月,“中国56个民族合唱精选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该团指挥认为,民族特色是“根”:“边唱边跳的体态律动,出神入化地体现了各个民族的风格、韵味、风情、民俗……”⑤在民族特色的合唱中,让我们舞起来,舞得水融,制造视听盛宴。载歌载舞的合唱,也是与世界合唱比赛“伴舞蹈民谣”组别接轨。但在最近三届合唱奥林匹克比赛中,即使作为东道主在厦门、绍兴举办的第四、六届世界合唱节,我们擅长的“民谣”、“伴舞蹈民谣”也没有获得冠军,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不是什么歌曲、什么风格都可以“动起来”,形体、舞蹈要为合唱添彩,而不是画蛇添足。

3.加入特色乐器伴奏的形式。广西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可以加入到合唱中来添彩。口哨是不花钱的“乐器”,运用到合唱当中也会取得奇效,如壮族三声部民歌上方加一个口哨声部,形成“四部唱吹”,虽然口哨的音量与歌声很难平衡,但这来自生活的艺术,壮族人民很喜欢,三个强有力的歌嗓声部不会掩盖飘扬在它们上方的口哨声部。

(二)合唱作品的民族化――“你们的路子走对了”

合唱的形式也会促进合唱作品内容的创新,如广西作曲家、指挥家苏以淑创作的《迷人的壮山》,从“四部唱吹”想到壮族的高腔山歌,这种山歌男声用真嗓唱到c3甚至e3,显示出民歌的魅力,也是壮族民歌的闪光点与出彩点,作品让一个男高腔在强大的合唱队上做即兴式的自由“缀唱”。在2006年第四届世界合唱节上,苏以淑创作的瑶族风格的《羊角追》、壮族风格的《嫁给哪样人》获得演唱银奖,作品被征入《世界民歌精粹》。中国评委张以达教授对合唱团说:“这阶段比赛中国曲目你们最好,基本与国际接轨,我身边的印度评委都赞不绝口,你们的路子走对了。”广西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早在1962年,壮族歌唱家李志曙先生就精心收集整理了壮、瑶、毛南、仫佬诸族多声部民歌集《广西二重唱民歌三十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首次以五线谱形式公开出版,值得我们好好“温故而出新”。

(三)合唱语言的“三化”――民族化、普通化、国际化

民族化还要主动开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你不开放、不传播,别人怎么会知道你?自1986年广西少数民族合唱进京参赛引起轰动以来,为什么当时那么“动听”的合唱歌曲至今没有传播开来?

合唱语言的民族化是用纯正的民族语言演唱,如《花帽了沙沙》用壮语无伴奏演唱,《蝉虫歌》用侗语演唱等。民族的旋律、和声配上民族的语言,体现民族特色。民族语言正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用民族语言演唱,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歌唱可以保留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没有文字,历史何以记载,口头文学与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历史的考证。要想唱好“原文”,民族合唱艺术需要请真正懂得民族语言和民族音乐的老师、民间艺人、客座教授等来指导。

此外,合唱语言还要推进“普通化”与“国际化”。“普通化”就是用普通话演唱,黑衣壮合唱团近年来演唱的创作作品,同时用壮语和汉语演唱,让更多的人听得懂,人们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被感染得唱起来。“国际化”就是民族合唱如果走向国际舞台,还可以尝试“双语”版。中国的合唱作品译成外文的太少了,今天我们的合唱团唱有大量的外国歌曲,而很少见到外国合唱团演唱中国作品,不要等别人翻译,自己要有推广意识。

(四)合唱声音的民族化――关于“唱法”的问题

民族合唱艺术的“用声”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并在今后长期讨论的课题。受到学院派或外来合唱影响的合唱团,往往就是学习或借鉴所谓的“美声唱法”,在具体演唱民族特色的作品及接近原生态的作品时,或运用“直声唱法”,或靠近原生态风格。

1.民族合唱用什么“唱法”?无论什么“唱法”,都要服务于我们最擅长的、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演唱;同时,作为训练有素的合唱团,在把民族化放在首位的同时,尽量掌握全面的合唱技术,把握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人声很奇妙,经过一定时间科学训练的人,可以灵活调整自己的声音,什么风格的歌曲就调整什么样的歌唱声音,几种“唱法”都可尝试,只不过更擅长哪种而已。如那坡黑衣壮合唱团,是民族合唱艺术继承原生态、又追求现代市场的一种运作,不同于侗族大歌等完全由民间歌手组成的“天然嗓音”。

2.“直声唱法”怎么操作?田玉斌老师归纳非职业合唱团在声音运用方面,粗略地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合唱团,在声音运用上一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音色特点”。⑥本文“合唱艺术民族化”的理念正是要追求这种类型,笔者认为这种类型还可分为原生态合唱团及接受过学院派训练的少数民族合唱团。不管哪种唱法,灵活运用是关键,如2006年柳州夕阳红合唱团参加中国第八届老年合唱节演唱瑶族、壮族风格的作品时,开始偏美声化,后由指导老师改用音色明亮的“直声唱法”,演员们找到了感觉,唱得很出色,取得优异成绩。

3.“美声唱法”有影响吗?合唱艺术民族化需不需要学习“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会影响民族风格吗?少数民族地区的合唱团有自己独特的训练声音与风格的方法吗?从当前看来几乎都是受到学院派的影响(完全原生态的合唱有自己的传承方法和仪式等)。中国声乐界“从最初把美声唱法理解为是具有‘美好的声音’的唱法,提升到是一种‘美好的歌唱’的认识,这是我国声乐发展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作为非原生态的合唱团,经过挑选和训练,成员具备一定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能,完全可以借鉴“美好的歌唱”,“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掌握多种演唱技能,以求能演唱多种风格的合唱作品”。主要是用来美化我们的不失去民族特色的歌唱。个人的声音可以调节,集体的声音也可以调节达到音色的转换。如同交响乐队,不同的指挥可以调节出不同的声音效果。

(五)合唱服饰的民族化――传统而有创新

为了突出舞台效果,演唱哪个民族的作品穿戴哪个民族的服饰,更加绚丽多彩,为合唱艺术添光。如《花帽了沙沙》鲜艳的花帽,是壮族姑娘们展现美丽的传统方式,体现壮族服饰特色,亮丽的服饰与鲜艳的花帽丰富了曲子的意境,起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如黑衣壮合唱团服饰仍然是黑衣壮的服饰,但现在的服饰看起来既″民族″又比土服饰″漂亮″,是因为头巾上加了一朵布花,采用了大花纹和大袖边以及现代布料。“尼达妮”合唱团是该县精心设计的名为“镜面青天衣”的壮家蓝色服饰,光彩靓丽。舞台服装原则是不失民族特色,不能搞得不伦不类。

(六)合唱指挥的民族化――规范而有特色

民族合唱指挥需要民族化,如同民族合唱的形式、用声、语言、舞蹈、服装等。当然,它首先要遵循合唱指挥动作“准、省、美”的规范原则,在此前提下,针对民族合唱歌曲的特点,设计独具特色的手势乃至身体言语、面部表情、传情眼神等。如苏以淑老师在指挥广西多声部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时,根据不同的民族音乐特色而采取不同的手势,灵活生色、独具一格。田玉斌先生在评价当今中国合唱指挥的情况指出,“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部分指挥的手势都比较规范,动作优美,手上的语言比较细腻;在准确地把握作品风格以及深刻地挖掘作品内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⑦值得注意的是,指挥的服装也要民族化,不能一味的燕尾西装,这与合唱队的民族服装不相称。

(七)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而不失传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讲到,“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画家吴冠中先生在《我负丹青》一文中提出“油画必须民族化,中国画必须现代化”,对于合唱艺术民族化是有借鉴意义的。除原生态没有受过学院派及外来合唱影响的合唱团,其它或多或少经过“美声唱法”训练出来的合唱团,学习外来艺术掌握一定技法来演绎民族风格的作品,如同用油画的技法进行民族题材的创作。根据原生态改编或创作的作品,“现代化”是避免不了的,即使是无伴奏的作品,经作曲家改编、创作,难免现代化;有伴奏的作品,如用钢琴伴奏、用电声乐器伴奏、用MIDI音乐伴奏等,也是现代化的表现。当然,不管怎样“现代化”,不是完全“去传统化”,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元素,更好地为作品服务,使作品既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又不失传统的民族性,让人一听就觉得这就是那个民族的风格。

结 语

“我国的合唱发展到今天虽然形势喜人,但是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以求达到更高的水平”。⑧从合唱艺术民族化回顾的启示,让我们加强经验的总结,争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组织与尊重创作队伍,引进与培养合唱与指挥人才,切实调动群众参与合唱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民族合唱气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使我们的民族合唱艺术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展现异彩,在现今国内、国际舞台上展示魅力。

①李凌《北京合唱节的感受》,《人民日报》,1986年6月10日。

②苏以淑《飘香的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206页。

③曾永联、张华勇《蓝色精灵 壮歌嘹亮》,《广西日报》,2010年3月18日。

④王湖泉《音乐厅里“看”合唱――大型情景合唱音乐会创导构思》,《人民音乐》2008年第12期,第47页。

⑤周正松《中国56个民族合唱唱响世界――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探索》,《人民音乐》2007年第6期,第38页。

⑥⑧田玉斌《合唱艺术与美声唱法――谈合唱的声音训练与运用》,《人民音乐》2007年第7期,第43―44页。

⑦田玉斌《改革开放三十年 合唱艺术谱新篇》,《人民音乐》2009年第2期,第20页。

大合唱作文篇5

1 前言

高职合唱艺术实践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建合唱团、排练合唱曲目、举办合唱音乐会、合唱艺术讲座、参加各类音乐演出、校内外的合唱比赛、组建师生互联网小组、建立音乐博客、声乐园地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将教??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思想,丰富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就其现状来说,院校对合唱重视的层度并不乐观,要想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更多了解合唱艺术,就要从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寻找突破口,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普及合唱艺术教育。

2 高职高专院校合唱存在问题大都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职业院校合唱团队建设重视的层度普遍偏低

职业院校合唱活动现状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基本不重视合唱团的建设,合唱团组成形式多半是临时搭建,无专业指导教师团队,无教材,活动目的、表演形式单一,表演水平缺乏艺术性,院校对合唱重视的层度不容乐观。

2.2 艺术活动模式的公式化,制约合唱的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必定不是艺术院校,对艺术的要求有待提高,如:迎新晚会、新年文艺晚会、五四表彰大会、七一表彰大会、校园歌手大赛、校园合唱比赛等,活动场地立体音响效果很差,不能满足合唱声部的发挥,音箱话筒的设备数量有限,完全不能按照合唱舞台音响效果进行调配,这些活动的举办对合唱艺术的要求仅仅局限于活跃和丰富舞台形式,对合唱技术的要求并不高。

2.3 学生音乐基础薄弱,歌唱水平欠缺

目前在高职生中能找到具备基本音乐理论的学生几乎没有,歌唱水平仅限于通俗模仿阶段,对音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音区的把握极为有限,要建立完整的合唱体系非常困难。

3 如何从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入合唱的发展,加强高职校园活动与齐唱表演的实践是提高合唱实践艺术水平的首要途径

3.1 齐唱表演是适应学校艺术活动推动合唱普及的有效途径

艺术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切合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艺术实践。学校举办各种文艺活动需要大量的音乐人才,学生会、团委会、各个社团在学校开展各项艺术活动中,节目内容仅仅限于通俗音乐的表现,表演场地、音响、灯光是以大众舞台表演为主,艺术表演水平都普遍不高,文艺骨干的欠缺造成工作效率和艺术水准十分低下。从齐唱表演这种歌唱的形式入手,调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多样化训练培养歌唱兴趣,普及和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提高舞台艺术表现效果,既满足学校的要求,又达到了舞台的效果,是引导学生迈向合唱艺术提高学生整体艺术审美情趣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一个逐步推动合唱事业发展的文艺舞台。

3.2 齐唱表演对学生普及歌唱技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高职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限制,对音乐的了解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乐理常识,而学生们仅仅对一些结构简单、节奏强烈的流行乐曲比较感兴趣,进行合唱训练分声部进行完全没有基础,难度系数相当大,这也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就要结合实际水平进行科学的声音训练,我们只能通过统一的从单旋律简谱视唱过渡到简单的多声部;从单一的节奏训练过渡到简单多声部的节奏组合;从单一的歌唱技巧训练过渡到多声部和声训练;由此看来学生的歌唱技能都是从最简单的方式入手,基础合唱方式大多以齐唱训练为首要途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提高了歌唱的技术能力,为多声部合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齐唱表演对学生普及合唱表演水平创新了艺术的思维

高职院校开展和组织各种文艺活动或各种表彰大会,一般以群体活动为主,合唱是院校首选的表演形式,但演出的条件和设备并不具备合唱表演的条件,一味追求高艺术高品位的合唱是无法满足活动的要求的,齐唱表演填补了高职院校开展艺术活动的空缺,既可以达到活动现场的声音技术要求,也达到了活动现场的表演技术要求。根据不同活动要求,齐唱表演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创新,完成作品的要求和速度快效果好,如:领唱与齐唱;齐唱与轮唱;齐唱与队形变化;齐唱表演唱;男、女声齐唱;齐唱与舞蹈表演等多样组合,大大满足和丰富了了学校文化活动的表演形式。齐唱不是一个人的蛮干,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音乐弱声的音量和气息控制,强音的兴奋与激情把握,在演唱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处理技巧,是齐唱教学中培养高职生表演创新思维的时间手段和平台。

4 总结

大合唱作文篇6

【关键词】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3-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业余文化生活,群众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异军突起,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蓬勃发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唱团队人员构成相对不合理,团队组织意识不强

社区群众合唱艺术组建的团队大多数是自发组织的民间团队,这些人员借用社区的场地进行合唱训练,既缺乏经费支出,也缺乏统一管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构成也是相对不合理,不仅老龄化问题严重,而且性别比例失调,女多男少的问题非常明显,这些团员参加合唱团队主要是为了消遣时光,导致团员出勤率也很难保证,教学效率很低,团员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着群众合唱艺术的持久性。另外,男女声部比严重失调,因为声部不全,严重影响着合唱团队的演唱效果。还有,许多团员对于合唱演出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团员日常排练时,团队组织意识不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导致所学知识没有连续性,整体合唱水平很难提升。

(二)合唱观念比较陈旧,合唱队员音乐文化基础差

合唱理念太陈旧,抗战歌曲、革命歌曲、政治歌曲等一系列传统的合唱歌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合唱声音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许多人认为,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许多群众合唱时不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对音准、节奏、呼吸、共鸣、语言等把握得不准,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民众从整体上看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团的团员,表现更为明显,许多团员都不认识国际通用的五线谱,有的团员甚至简谱都不认识,合唱训练主要依靠指挥一句句地教唱。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解决措施

(一)正确认识合唱艺术,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参与

合唱艺术有其自身艺术个性,训练合唱,要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如:合唱时,各队员间必须互相配合,音色寻求共性、音量必须均衡,声部间彼此关注衬托,声音追求和谐统一,强调音乐的整体效果。所以,社区群众合唱艺术要想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合唱艺术,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参与。正确认识合唱艺术,不仅指要加强合唱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还指歌曲选择、平时训练、指挥与团员配合等多方面,不仅需要指挥老师耐心地排练授课,还需要团员长期积累学习,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才会逐步提升。由于大部分群众合唱团员缺乏合唱的基本常识,要保障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必须聘请专业指挥与专业教师介入,群众合唱艺术才能少走弯路。

(二)选择有时代气息的歌曲,加强团员基础知识的掌握

目前,从整体上看,全国群众合唱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社区群众合唱艺术,优秀作品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在歌曲选择上,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尽量选择脍炙人口的、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这样,有利于调动团员的演唱积极性。对部分难度较大的作品,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可以将其改编,简化和声难度,提高演唱水平。另外,还要加强团员基础知识的掌握,要重视团员的基础素质,规范其声音、气息、节奏、音准。音准问题是音乐的基础,而提高演唱水平,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歌唱气息,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提高个体的演唱水平。适当参加舞台实践是促进社区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地区、社区要多为群众合唱团体提供展示机会,通过不定期举办群众合唱比赛,加强团员的学习动力,提高演唱水平,促进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

三、结语

群众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认识社区群众合唱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宁波.以群众合唱助推社区和谐文化建设之新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2]周先智.群众合唱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大众文艺,2013(18).

[3]贺洁琼.简论群众合唱的发展及社会功能[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4]陈晶晶.群众合唱艺术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J].群文天地,2012(17).

作者简介:

周 涵(1982-),女,汉族,湖南省冷水江人,硕士,讲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

大合唱作文篇7

关键词:合唱 声音观念 科学性 风格 色调

合唱究竟应该怎么唱,什么样的声音演唱训练才合乎国际合唱比赛评委的尺度,对合唱声音观念的认识和要求是否唯此一个标准,对于各国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特点,合唱作品演唱应该把握哪一种声音,在我们的合唱教学训练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声音训练方法等,这些一直是围绕合唱艺术发展经常提出的问题。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从中悟出和找出一条合乎合唱艺术要求的声音训练标准,对提高我国合唱水平,接轨、靠拢国际高级合唱水平,研究探讨合唱声音的发展及建立完整规范的系统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对这些问题略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合唱声音的艺术内涵

纵观合唱发展历史,从中世纪(800—1400年)开始的单声部合唱形式基础上产生了多声部合唱,历经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年)、巴洛克时代(1600—1750年)、古典时代(1750—1820年)、浪漫时代(1820—1900年),至21世纪的今天,合唱艺术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合唱艺术的起源与西方宗教中的天主教、东正教这两大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主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拉丁语系,其声音位置靠前,运用半声、假声控制的演唱很多,演唱的地域从罗马到西欧及北欧;而“东正教”的合唱发声方法属于希腊语系,声音特点是洪亮、宽广,演唱的地域在东欧,主要是俄罗斯。由于欧洲人是伴随教堂音乐长大的,所以他们无论怎么唱,发声始终保留着唱诗班的痕迹,在合唱演唱中较完整地继承了古典的belcando的艺术风格。毋庸置疑,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是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也是当今全世界声乐比赛的评判标准。世界各国的合唱声音训练也都是以意大利的美声发声为基础,较完整地继承了古典的belcando的衣钵。它是柔美的“直声演唱”,音质优美,达到松弛圆润、柔和连贯,呼吸通顺流畅,音色明朗典雅,尤其是很好地把握了演唱合唱歌曲与艺术歌曲、歌剧的发声状态区别,是以混声、半声和轻机能为主,柔和而富有弹性,控制能力较好,演唱时声音的整体线条非常清晰,抒情性强,理智地参与演唱,多用柔和的音色,用积极控制的音量以半声为主状态的直声演唱,使得合唱变得丰富多彩,合唱的整体音色更加协调统一。无论表演欧洲教堂唱诗班那天使般美妙的合唱,还是贝多芬具有英雄史诗般的《合唱交响曲》《欢乐颂》,都充分展示了合唱艺术的魅力,展示出人声的力与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从而达到庄严肃穆、气势辉煌的神圣境地,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恢宏壮丽的典范,把“贝九”所体现出的宗教虔诚与人类大同理想融为一体,化为伟大的坚定信仰,成为音乐哲学的纪念碑。

二、我国合唱声音现状

我国的声乐训练早期一直深受俄罗斯声乐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合唱声音方面受其影响更深一些。主要表现在声音饱满、雄壮,但往往吐字不清,声音位置不高,过于靠后,因而歌唱的声音线条不清楚,和声浑浊,高音上不去,演唱中强调激昂情绪和气氛渲染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合唱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将意大利美声唱法应用于合唱之中,讲究用气息支持歌唱,讲究声音的控制,合唱的声音不再是一片口号的吼声了,有了抒情和柔美,欧洲的合唱曲目也走上了舞台,合唱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各大专院校,音乐院校的合唱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吸收欧洲传统唱法的训练,尤其是我国一些较高水平的合唱团在国际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但再仔细聆听欧洲合唱团的演唱,我们会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非常清晰、轻松,弱声、假声的控制非常细致,声音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保持高位向前移动,演唱和声清新饱满,浓郁醇厚。与此对比,我国的一些合唱团,在演唱一些外国歌曲时感觉就不怎么像,总是中国味的外国合唱曲。印象最深的还是合唱声音过于响,过于亮,合唱队员很卖力,始终在用一种“响亮”的声音色彩来演唱,总是残留着俄罗斯派的痕迹和英雄主义视死如归的气概,声音很难弱下来,或弱下来就虚掉了。因此,合唱的强弱处理不明显,缺少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我们在处理合唱声音的平衡协调上,总是有的人声音个性太突出,没有很好地形成统一的发声状态,演唱不清晰,音效模糊。问题在于合唱声音观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热情有余,过于卖力,唯恐自己的声音不大,害怕别人听不到,都想把个人的演唱技巧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样的演唱极大地破坏了合唱的音响效果,使合唱在整体方面变得不协调、不统一,这是合唱声乐艺术中最为忌讳的不良习惯。

我国专业性的合唱团寥寥无几,长期以来由他们演唱的曲目、声音的唱法似乎成了我国众多合唱团队所效法的楷模。以《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为主,在中国近20年以来演出场次之多、阵营之大、声势之旺,远远超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远远超过了合唱艺术本身的价值,使人们知道合唱只是一种斗争武器,一种宣传说教的服务工具。似乎合唱也只能用这样一种浑厚呐喊的声音演唱,因此对合唱声音概念有了误解。当然,我们对非专业性的群众歌咏活动则应该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首先是一种群众艺术,不能求全责备,但我们要引导正确的歌唱声音,使合唱水平逐步提高,在演唱曲目方面,不仅能唱《黄河大合唱》之类,而且能唱欧洲古典经典作品。我们不是说《黄河》不好,《黄河》也是应该唱的,而实际上,近年来合唱团体演出《黄河》在合唱声音的追求和运用上也是有发展和进步的。尤其是比较我国建国初期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文革”时期,声音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但绝不能只会唱这一类作品,在文艺水平上固步自封,以高水平自居。我国的合唱事业不应停留在作为一种宣传工具出现,而是应作为一种艺术,多方面接触,重视对古典曲目的排练演唱,进一步开拓艺术视野,相信在合唱声音的观念及其运用上都会有一个新的起色和台阶。

三、作品风格与声音观念的关系

我们强调合唱声音训练的欧洲传统模式的科学性,是为求得合唱音色统一、声部平衡和谐,取得美妙的合唱音响,达到淋漓尽致地表现合唱作品艺术内涵的境地。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以线性体现旋律的一种横向进行,一种单旋律的齐唱形式;而欧洲的传统音乐是在教堂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堂音乐的发展,创造出了用不同声部进行演唱的形式,它经过了从非常平直到按不同声部演唱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特点的不同,使得我们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和作品色调、声音训练的观念方法不同。因为合唱的色调是由合唱本身所具有的风格、民族特色、表现形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作品风格。

风格随着时代在变化,而风格又是以方法来得以体现的。所以不同风格就有不同的方法,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音色和色调处理方法,像柴柯夫斯基的《金色浮云》、舒曼的《梦幻曲》、勃拉姆斯的《摇篮曲》,中国合唱作品《半个月亮爬上来》《飞来的花瓣》等,基本上是可以用同一种合唱音色进行演唱,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民族风格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这些作品在基本色调的把握上具有明显的不同。

演唱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作品,就要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民族风格和特点。比如演唱《阿拉木罕》,就要了解和掌握新疆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该地区音乐风格特点和作品风格,掌握维吾尔族民族热情活泼、风趣俏皮的民族性格。首先在节奏上要把握准确,演唱时吐字清晰,音色要甜美、明亮,音量控制在中强为宜。还有其他一些中国合唱作品,如《祖国颂》《长江之夜》《长征组歌》,少数民族优秀合唱作品《赶圩归来啊哩哩》《赶牲灵》《三十里铺》等,这些合唱作品无论从音色、音量、气息控制还是基本色调的处理,都和欧洲传统唱法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民族特点的不同所决定的,符合我们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我们在排练和演唱时要充分把握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合唱作品的基本风格和民族特色,在声部音色统一和追求合唱整体协调统一的基点上,充分利用色彩处理手段解释和演绎合唱作品,使合唱更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总之,合唱声音的训练并不是说唱什么作品都强调只能用一种声音,因为音色是由作品内容引发人的感情,并由感情形成的一种生理状态,在这种生理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才是合唱需要的声音和音色。我们认真研究、探索合唱声音的观念和内涵,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握合唱声音的真谛,为更好地表现合唱作品服务,从而创造出群体和谐柔美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韩斌著:西方合唱音乐纵览[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

[2]修海林: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肖白:合唱艺术对话[j].合唱艺术,2005年总第28期

大合唱作文篇8

(一)符合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要求

全球化趋势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美声唱法是典型的西方音乐文化的代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的唱法分类已经不再适合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界限不再分明,因此,将美声唱法与传统的民族唱法相融合的研究符合时代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多元化文化发展的潮流。

(二)增强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美声唱法与传统的本土音乐文化融合促进了新的声乐学派的产生,例如俄罗斯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等。在中国,美声唱法的与本土音乐文化的融合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新的学派产生。但是,自从五四运动后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声乐艺术家们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将美声唱唱法融入到传统的音乐创作中,创作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作品,例如《我爱你,中国》、《黄河大合唱》、《大海啊,故乡》等。两种唱法的相互借鉴增强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能让我国的声乐发展与世界接轨。

(三)有利于本土音乐的发展

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声唱法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认可,这种唱法的科学性有助于声乐艺术家们更好地诠释歌曲的内在感情。本土唱法在高声区的发音方法上存在缺陷,将美声唱法与传统唱法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民族唱法的局限,使得本土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二、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研究

中国声乐教育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将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其中有三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一是把握真正准确的声音概念;二是中国语言是否适合美声唱法;三是如何实现演唱艺术歌曲。

(一)把握真正准确的声音概念

中国的声乐界有着复杂的声音概念,声乐艺术家准确把握声音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美声唱法受到世界上多个声乐学派的影响,其中俄罗斯声乐学派在世界美声唱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俄罗斯发音中辅音占大多数,发声位置靠后导致容易出现喉音,这都不利于俄罗斯声乐学派的发展和传播。除此之外,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歌唱方法,声音概念上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的声乐艺术家如果不了解俄语美声唱法中的发音问题和发音特点,用相同的方法来演唱中国本土音乐,必然将产生不好的效果。

(二)中国语言是否适合美声唱法

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语言的特点是语音清晰且富有节奏感,大多数的词都以元音结尾。意大利悠久的声乐传统和语言特点促使美声唱法的出现。优美的音色和清晰的发音是衡量美声音乐家是否优秀的标准。长久以来,在中国的美声唱法领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汉语不适合歌唱。意大利语才是歌唱的语言。”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早在汉代末年,研究韵学的学者就借助印度文字分析出了汉字的字音。现代的汉语拼音方法是我国的声韵学家和语言学家参考西方文字和拉丁字母的发声经验创立出来的。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结合的,语言上没有元音和复辅音,具有声调。从这点上来说,汉语是适合歌唱的语言。着名的维吾尔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能用汉语等多种语言演唱中外名曲。由此见,美声唱法适用于演唱中国歌曲。

(三)如何演唱艺术歌曲

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要求对歌曲做好艺术处理,加强艺术表现形式。感情在歌曲的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国的艺术歌曲演唱时。演唱歌曲前,必须要充分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基本结构,多思考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最后多加练习。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要进行歌曲的多次联系,因为想和唱是不同的,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个人因素外,外界因素对歌曲的演唱效果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例如伴唱、伴奏、伴舞等。因此,完善好个人的练习后,要去注意个人和整体的配合是否协调,做好演唱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那么一定能很好地演唱艺术歌曲。

三、结语

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世界上各种声乐流派也在不断地发展、融合、交流,世界主流声乐文化的概念逐渐清晰。中国声乐艺术家们要学会和掌握与世界声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能固步自封。结合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特点,将美声唱法融入进来,创造更好的歌曲演唱方法,真正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声乐流派。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范文 下一篇:春秋阅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