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星的诗范文

时间:2023-10-05 11:54:54

关于星星的诗

关于星星的诗篇1

其一:“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

这是一副传统的婚联,旧时常出现在新婚人家的门楹上。“杜甫其三句”是指杜甫《四喜》诗之第三句“洞房花烛夜”。据传杜甫作《四喜》诗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诗中所言确实是人一生中的四大喜事。“周南第一章”是指《诗经・周南》中的第一首诗《关雎》。《关雎》是《诗经》开篇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

其二:“三星在户,五世其昌”

三星,即“参宿三星,是猎户星座中组成猎户腰带的三颗等距离明星,中国民间称之以“福、禄、寿”三仙。福星怀抱幼孙,禄星高冠博带,寿星高额白眉,都给人以吉祥感,从而增添结婚时迎祥祈福的喜庆气氛。其实,“三星在户”出自《诗经・唐风・绸缪》。这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二句分别是“三星在天”、“三星在隅”和“三星在户”。“三星在天”是说三星已经在天,星月皎洁;“三星在隅”是说三星正在天之一隅;“三星在户”是说三星闪烁映门户,已至子夜。这里景中有时间的推移,而这时间的推移,正倾注了夫妻新婚之夜的畅快、喜悦、幸福和甜蜜。

“五世其昌”,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于京。”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齐大夫懿仲想将女儿嫁给他,事先预卜婚配吉凶。占兆说:这是凤凰,和鸣锵锵,有妫姓的后裔,将要到姜姓处长。五世以后将会昌盛,与正卿的地位相当。八世以后,没有人能比他地位更高的。于是,懿仲就把女儿嫁给了完。这副婚联里用了“五世其昌”,实际是一种祝贺之意,是说男女双方的结合美满而幸福。

其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于星星的诗篇2

关键词:诗意;想象;情感;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45-02

儿童诗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构思新奇、想象独特,是最适合低段儿童的文学样式,也是练习儿童语言最好的启蒙教材。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可以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三方面要求也正与诗歌的三大特点相对应。但具体的课堂教学,“想象如何展开,情感体验如何激发,感受到的语言美怎样表现出来”才算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就《鲜花和星星》这篇课文对儿童诗有效教学做了一次探索和尝试。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思考。

一 、入境,流淌一份情

儿童诗那短短的诗句中,流淌着一条情感的河流。这河流,从诗题处起“源”,到结句还未断流。在教学《鲜花与星星》时,笔者从开口说第一句话起,就用不同的手段激情、聚情、传情,带着学生融入课文,透过一词一句,理解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情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1.导入处激情。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猜猜是什么?

生:鲜花。(多媒体出示漫山遍野的鲜花画面)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鲜花?

生:鲜花很美丽。

生:五颜六色的鲜花真漂亮。

生:千姿百态的鲜花美丽极了。

师:是呀!这些花儿呀,虽然很小,有的还叫不出名字,可它们快乐地绽放着,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来,举起手,让我们带着感激写好它们,(板书:鲜花)读好它们。

生:(读) 鲜花、一朵鲜花、一朵朵鲜花、鲜花朵朵。

课始,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引发了他们的兴趣。漫山遍野的鲜花图,那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带着夏的热烈情怀,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这是从感官上激情;随即,笔者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当学生个个抬起小手,一起端端正正地写“鲜花”时,满怀着对鲜花的喜爱之情,这是从体验上激情;当学生带着先前的感受,第一次读完“鲜花”这个词语,笔者这样评价:“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花儿一个个挺直了腰杆,展开了笑脸,好美呀!能让我再看一次吗?”看!学生也挺直了腰,微笑着再读,这是在评价中激情。这三次激发过后,学生的情已流露于眼眸间,流露于微笑中,这情感的闸门,无疑已经訇然中开。

2.高潮点聚情。当学生的真情在课堂中流淌起来,教师就要借机推波助澜,起处要助势,伏处要烘托,并适时积聚,以掀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

【片段二】

师:谁来读第二句?你想告诉大家鲜花怎么样?

师:谁也想读读,告诉大家花朵的感受?

师:远远望去,花儿连成一片,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走近看看,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多媒体出示一朵一朵的鲜花)

师:花儿怎么样?

生:花儿很美。

生:花儿太美了,看得人入迷。

师:如果你就站在这么美的花朵面前,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还想做些什么?

生:小花呀!你真是太漂亮了!我真想变成一只蝴蝶,和你一起翩翩起舞。

生:这么美的花,我真想也变成一朵小花。

生:我想天天给你浇水,让你越开越鲜艳。

……

师:再听老师读读,想一想,除了花多、花美,你还有什么感受?(师范读)

生:我感觉到了,花儿很香。

师:把这三种感受分别送进这句话中,再读读。

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情,就要将学生与作者的情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情绪场,即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的课堂环境,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

片段二中,学生情绪高涨,当学生跟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进画面,“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香”,那对鲜花的喜爱之情也就愈发浓烈,愈发深厚,积聚在心头,凝聚成那一句句赞美,一个个心愿。而这一切,正是从孩子心底流淌出的情感的自然表达。

3.结束时传情。诗句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似乎情尤未尽,于是顺势引导孩子模仿课文格式编小诗。学生很快产生了移情体验,将诗歌学习过程中积聚的、流淌着的情感,一下子转移到真实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上,那一首首充满稚气、又充满灵气的小诗,透着同样浓浓的情,一直向课外延伸。如此一来,学生的情在导入时被激发,在流淌中起高潮,在结束时又从文本流向生活,实现了语文向生活的回归,从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也将会是刻骨铭心的。

二、诵读,感受那份趣

诗是美的载体。诗的语言在排列形式上的美、音韵节奏上的美、创设意境上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还有儿童诗独特的质朴美和稚拙美,要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鲜花与星星》教学中,笔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文字中诵读穿行,读正确、读流畅、读出独特的体验、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片段三】

师: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满天都是;天上的星星还很美丽,一闪一闪的,好像在眨眼睛。你愿意用亮晶晶的星星装扮天空吗?

生:(齐声)愿意!(学生拿着“星星”装扮“天空”)

师:(指着黑板上学生自己贴上去的星星)喜欢这些星星吗?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星星多亮啊!它们好像在眨眼睛。

生:因为天上的星星真多,它们在做游戏呢!

生:那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还是我贴上去的呢!

师:我们来读第二段课文,你想怎么读?

生:我一边读,一边想。

生:我一边读,一边记。

生:我一边读,一边表演。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课文第二段)

师:你刚才是如何读的?

生:我是一边读,一边记的。(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

师:你真是一颗聪明的小星星!大家表扬他。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有的一边读一边表演,有的一边读一边谈感受。)

师:真是一群智慧星!喜欢星星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朗诵第二段。(学生起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儿童读。加强儿童诗歌的朗读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强化记忆。儿童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精彩的语句绝大多数是诗句,加强朗读是达到快速识记的有效途径。二是能渲染抒情。很多儿童诗通过反复朗读能逐步渲染出抒情效果。三是有利于诗意的理解。只有再三诵读,才能使诗歌所表现的生活情趣显露出来。

关于星星的诗篇3

一、考辨正误,品评优劣。“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曰:“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说,“文”为文章典籍,“献”为贤,贤才也,即博学多识、品德高尚之人[2];孔子之论,即认为征引文献以证礼乐典章制度,以加强其权威性,故征引文献为历代学者文人所重。文献征引的原则之二是“精”“核”,即征引须典型、准确,不得断章取义。人教版《语文》在文献引用中时有明显错误,在注释中亦有不妥之处,有优劣之分。教师当有质疑精神,不唯上,不唯书,查阅原典,认真阅读,明正误,辨优劣。《迢迢牵牛星》的注释的第(1)条,有两处引文不精审,引刘勰《文心雕龙》评《古诗十九首》语为“五言之冠冕”,误,当为“实五言之冠冕也”[3];引钟嵘《诗品》评语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误,“天衣无缝”当为“无缝天衣”,语出王士祯评语,曰:“《十九首》之妙,如无缝天衣。后之作者,顾求之针缕襞绩之间,非愚则妄。”[4]“一字千金”语出《诗品》,当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5];二语出于不同作家评语,当征引准确精审,且各自评论的侧重点亦不同,王士祯评《十九首》之诗结构密合无间,起承转合,无为而为,珠连壁合;钟嵘评《古诗十九首》文词温厚婉丽,意蕴悲怆清远,诗文“精警”而富有感染力。又本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特别是叠词的运用,质朴清丽,使这一想象力丰富的浪漫爱情故事真挚感人,凄怨缠绵。人教版教材在课后的“作业”处理要求之一就是需要指导学生体味“六个叠词的艺术表现力”。《迢迢牵牛星》叠词的运用极其“自然”,达到“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6],即叠词的运用变化多端而又和谐统一,极尽情态,各尽其妙。人教版教材对诗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两句的解释未作“互文见义”处理,于文意未佳,当商榷,首二句互文,且文词不可互换,河汉清浅,一水相隔,但对不能长相厮守的牛郎织女来说,近在咫尺,形同天涯,即为“迢迢”;一年只有一次相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在情人的眼中,对方永远皎皎,明亮美丽。“纤纤”状织女的美态,“札札”写织女织布之声;“盈盈”,据袁行霈先生考释,其意当为状织女之“端丽”,甚确[7];“脉脉”,相视无语貌;末尾二句则写美丽的织女在清浅的天河边含情相视一水相隔的牵牛,心涌情愫,满目含情,与银河之水交相映照,仿佛二人深情充盈水间,摇曳生姿,美丽动人。

二、旁征博引,追溯源流。文献征引原则之二是“博”“约”,在广博的基础上力求精约、典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文献征引时,有不典型或者不全面之憾,甚至有遗漏之处,需要教师追溯源流,掎摭利病,以求引用全面准确,或补充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资料。如《迢迢牵牛星》课后的作业处理要求之一是需要学生联系牛郎织女的传说,诵读诗歌,体会“盈盈”二句激发怎样的想象。这就需要查询资料方能解决。追溯源流,牵牛与织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关于此的记载,就现有典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8]织女与牵牛为星宿名,织女三星和何鼓(即牵牛)三星分别在天河南北,隔河相望,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于此有翔实的记载。《大东》之诗乃“刺乱也”[8](《毛诗序》),诗人仰观俯察,天人相系,织女星“终一日历七辰,有西而无东,不成织法报反之文章”;牵牛星,“虽则有牵牛之名,而不曾见其牵牛以用于牝服大车之箱也。”二星皆有名而无成也,以二星为比,“五官司徒见列于朝耳,何曾有用乎?”[8](孔颖达正义语)在这里,只是拿织女牵牛的形状作比,尚未有将此二星宿作拟人化的描写。汉代班固《两都赋・西都赋》有“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描写,李善注引《汉宫阙疏》曰:“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9]《三辅黄图》卷四“汉昆明池”条引关辅古语亦云:“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10]张衡《二京赋・西京赋》亦云:“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9]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武帝发谪吏穿昆明池,池边立有织女牵牛石人象,两两相对[11]。从以上典籍所载来看,在汉代人们将牵牛织女二星宿作神人看待,且两两相对,关于二者的关系内容尚难确考。在其后的建安文人诗歌中,曹植《洛神赋》有“叹瓠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之句,曹丕《燕歌行》中有“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之句,李善在对二诗文作注时,引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9]综上所述,在建安时牵牛织女演变为一对情深意厚的夫妻,其爱情故事凄美而缠绵,至此以后关于此的诗文蔚为大观。马茂元先生认为:“把牵牛和织女说成夫妇,而且给他们之间的爱情染上一层悲剧色彩,使这一故事显得分外的优美动人,则完成于东汉末年,见存历史文献里,这首诗是最早而最完整的纪录。”[12]由此可见《迢迢牵牛星》一诗在牵牛织女故事的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且本诗想象丰富、优美,构思奇特,具有浪漫色彩,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这一故事演绎的缠绵悱恻,“写无情之星,如人间好合绸缪,语语认真,语语神话。”[13]并且,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文人五言诗的想象,不同于汉乐府民歌想象的质直、粗野、浅近、离奇,既追求意境优美空灵,又力求含蓄深邃,具有很深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文人精美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转引: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王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6]顾炎武.日知录[M].皇清经解[Z].清道光九年(1829)学海堂刊本.

[7]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8]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9]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3]李因笃.汉诗音注[M].关中丛书:第七集[Z].

关于星星的诗篇4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冰心奶奶的一本书:《繁星春水》,这本是冰心奶奶22岁时出的书。

没有花季时的躁动与不安,磨去了尖刻的棱角,依旧是热情如火的岁月,却平添了几丝温柔和沉静。

这本书当中冰心多以花朵、小草、清流、、流星作为铺垫来诉说一个个藏匿在细心处的信念或是箴言。看似温柔天真其实揭露了社会动荡时的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现象。也许,冰心常常轻抚花瓣细数花纹静赏花艳倾听花开花合的细微声音,所以她的文章才如此细腻精致温婉馨香。

因为冰心女士同自然融为一体。她在享受自然的时候也使自己文字的无限魅力散发出来。我喜欢她的诗篇,可爱小巧;我喜欢她的人,温柔沉静;我更喜欢她的文笔,细腻清新!

读繁星春水有感300字(二)

上个星期,我品尝了一本书,使我到了冰心先生的诗国里遨游了一圈。

这本书叫做《繁星春水》,是冰心先生的着作,虽然是几首诗,但里面却蕴含了许多珍宝。

在春水这首诗中,蕴藏了对孩子的喜爱;对青年人的关心等,不同的诗都融入了冰心先生的爱,与其说这是一首诗,还不如说是冰心先生真挚的爱

从这首诗中,我可以从中看出冰心先生对孩子的爱,从“小麻雀!休飞进田垄里。垄里,遍地弹机正静静地等着你。”这首诗里“小麻雀”暗指儿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呵护与爱的感情。

请大家也来读一读!

读繁星春水有感300字(三)

冰心一生信奉于“爱的哲学”。所以便有了《繁星春水》。以母爱、自然、童真为主题,以幽柔的语气诉说了“爱的哲学”。

读《繁星春水》就是读冰心的思想。那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是作者的真思想、真性情吗

她说;诗人,是世界幻想上最大的快乐,也是事实中最深的失望。简单的一句话,便把人的思想引到现实。幻想与事实,快乐和失望。不正相反吗 难到不应该细读《繁星春水》吗 她如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拥有母爱的真,童真的善,自然的美。引你走向心灵的深处,净化那心灵的污点。

读繁星春水有感300字(四)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告诉人们革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人们应该热情地去迎接未来的美好的生活,创立自己辉煌的人生。这也是诗人革命乐观,热情精神的写照。

总之,我觉得冰心奶奶的诗是在茫茫夜空中闪耀着晶莹亮泽的星星,是散落在忘河之滨的点点小花,永远散发出沁人的馨香。

关于星星的诗篇5

“轩辕”是人名,也是星名。然而,对于《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一句中之“轩辕”,从王逸开始,历代注家均只注为“黄帝名”。如果“轩辕”只是人名,那么,如何理解《远游》中“不可攀援”四字?王逸、汪瑗等以为“黄帝以往,难引攀也”,或曰“盖 谓高阳邈以远矣,轩辕不可攀矣,而王乔庶几或将遇之而从之娱戏也。”此说以“时间久远”来解释“不可攀援”,但无说服力。因为轩辕固然历史久远,而王子乔乃春秋时人,离屈子至少也有二百多年,难道不也久远吗?焉能“庶几或将遇之而从之娱戏也”?胡文英则认为轩辕“以帝王尊严,不得娱戏从游也。”此说以“地位尊卑”来解释“不可攀援”,亦属牵强附会。要之,只将“轩辕”注为历史人物的名字,对于合乎逻辑地理解诗句原意颇多滞碍。

实际上,在楚辞中,人名与星名,神名与星名,往往兼容,不必一定分开。星宿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存在,其名字乃后人所加。星宿本身可能早已存在上亿上万年,《星经》之类书籍为重黎羲和之后诸多先秦天文学者如石申、甘德等辈所著,星名亦乃此辈根据一些神话传说所附会加上。诗人们作诗时写到这些星名,似乎往往带有双关含义,注家们一定要根据诗歌原文仔细领会,不可武断。如“太一”、“司命”,王逸均注为“天神”,而“五臣”、洪兴祖等均注为“星名”,对于理解原诗含义就更容易些。洪兴祖在《大司命》这个题目下甚至根据诗歌原文尖锐地指出:“(司命)其非宫中小神明矣。”同是《远游》中“奇傅说之托辰星兮”一句中的“傅说”,如果解释成人名,恐怕就很难理解诗歌原意,即使注为寓言,全句也是滞涩难通;而注成“星名”,则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如果换个角度来解释《远游》中的“轩辕”,即将“轩辕”释为星名,前后诗义就可贯通。因为轩辕星在遥远的南天空中,永远不会降落人间;而王乔为仙人,有时还会“乘白鹄住山颠”,因此,一心想成仙远游的抒情主人公“庶几或将遇之而从之娱戏也”。如果作这样的解释,那么《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两句的含义,读者是否就能更容易理解些?

三、“辰星”考

《远游》云“奇傅说之托辰星兮”,此句中的“辰星”,方位究竟在哪里?《淮南子·天文训》云:“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神为辰星,其兽玄武”。《史记·天官书》云:“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罚出辰星,其宿命国。”此句“索隐”引《元命苞》曰:“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纪,故辰星理四时。”“正义”引《天官占》云:“辰星,北水之精,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汉书·天文志》云:“辰星,曰北方水,知也,听也。知亏听失,逆冬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这些汉代经典的天文学文献,明确指出:辰星是北方之宿。

然而,从王逸开始,直到当代,诸多著名骚学注家,均将辰星注为“东方之宿”。如,王逸在此句下注曰:“辰星,房星、东方之宿、苍龙之体也。”洪兴祖认同此说,并加证明曰:“大火谓之大辰。大辰,房、心、尾也。”这两句是照抄《尔雅·释天》原文。《尔雅·释天》乃迄今为止保留先秦天文资料最为可靠的典籍之一,借此来“证明”王逸之说,似乎很有说服力,所以,其后,朱熹、汪瑗、蒋骥直至当代诸多著名注家,均沿袭此说。然而,这个说法确实与早期经典天文学文献相悖。

首先,辰星无“大辰”这个别名。“辰星”有不少别名,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载曰:“兔(星)七命(按指名字):曰小正、辰星、天Z、安周星、细爽、能星、钩星。”其中没有一个叫“大辰”。其他一些典籍中也写到“辰星”的别名,如《天官占》云:“辰星,……一名细极,一名钩星,一名爨星,一名伺祠。”其中也没有一个叫“大辰”。可见“大辰”不是“辰星”,是另外一个概念。

其次,洪兴祖补注所引《尔雅》文字中讲的“大辰”,与“辰星”毫无关系。《尔雅》《十三经注疏》本对《尔雅》中洪氏所引两句均有诠释。对“大辰,房、心、尾也”一句的诠释是:“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对“大火谓之辰”一句的诠释是:“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至焉。”并“疏”曰:“大辰,房、心、尾之总名也,辰时也,”这些诠释明确指出:“大辰”,“以为时候”,本是“辰时”之代称。另外,古人对“大昕”一词的解释很可参考。《礼记·文王世子》“大昕鼓征”句注曰:“大,犹初也。昕,犹明也。征,犹召也。谓初始昕明,击鼓以召学士。”“大昕”犹言“天刚刚亮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再来分析《尔雅》中“大辰”一词的含义就能比较准确了。“大”者,犹“初”也,最早也。“辰”者,“辰时”也,即地支之“辰”。“大辰”,即一天中最早的时候。“房、心、尾”是东方之宿,太阳出现在“房、心、尾”的时候(所谓“龙星明者”),就是一天中最早的时候,因此,《尔雅》借此来总称“房、心、尾”三星,即用时间概念来指代星宿名称。这就是洪兴祖所引《尔雅》文字的本义,显然,这与北宫辰星毫无关系。

再次,从《远游》诗句本义看,“傅说”确“托辰星”,非“托大辰”。辰星是北方之宿(今日称之为“水星”),这无可质疑;而另外,辰星还是行星,并非恒星。《史记·天官书》早已明确指出这一点:“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既然提出了“位”的问题,就说明辰星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太史公接着写道:“是(辰星)正四时:仲春春分,夕出郊(按:训作”现“。下同。)奎、娄、胃东舍,为齐;仲夏夏至,夕出郊东井、舆鬼、柳东七舍,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东四舍,为汉;仲冬冬至,晨出郊东方,与尾、箕、斗、牵牛俱西,为中国。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类似记载。原来,辰星的位置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而且秋冬之季就会出现在东方房、尾、箕等星宿的旁边。而《远游》描写的恰恰正是秋冬季节,其曰:“恐天时之代序兮,耀灵晔而西征。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又曰:“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本来,辰星是北方之宿,但诗人在秋冬季节的晚上观察天上星宿,居然发现辰星移到了东方,所以自然会“奇傅说之托辰星”,从而使成仙升天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更加迫切。洪兴祖补注所引《音义》“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尾。今尾上有傅说星”,所引《庄子》“傅说得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等等,这是正常情况。如果把“辰星”训为“东方之宿”,屈子只是看到傅说星附着于箕、尾(“大辰”)之旁这种平淡的正常的情况,恐怕也就决不会有那种“奇”的感觉。

关于星星的诗篇6

一、 以读养诗情

此处所说的“读”,应该是诵读。课堂上,笔者主张学生在第一遍读准全诗(不读错音、不漏字、不添字)后,根据自己对诗的初步理解,用铅笔描缓急、分节奏、注重音、标升降调。有些学生开始很随意,也毫无章法,可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会不断修改。如《雨说》一诗,部分学生对诗第七节的朗读节奏的把握就经历过一番变化。初读时,学生的朗读节奏基本是“三分式”:“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三分朗读法并非不行,句子并未被读破。可是当学生领悟到“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副标题的意义时,有同学便对原来的朗读节奏提出了质疑,认为“二分法”更好:“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提出质疑的同学认为“三分法”朗读过于严肃,带有较浓的长者说教味;而“二分法” 节奏轻快,更能表现“雨”把自己当做是与孩子们平等的知己,更加符合“蹲下身子与孩子们交谈”的姿态。

反复训练后,学生渐渐摸索到现代诗朗读的一些技巧,如意象及其修饰语,读重音的感觉比读轻音好;一般的问句读升调比读降调好,因为一种谦和或引领就从上扬的音调中演绎出来。如《雨说》中:“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为什么”“走”及“拍子”声调上扬,不仅符合对孩子问话的口吻,亲切温和,而且可以让人联想到“雨”微笑着招手想引领孩子们漫步的美妙意境。但是《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朗读却不能遵循问句声调上扬的原则,只有将“为什么”和“泪水”读至重至沉的降调才能表达诗人艾青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感。若将它读成轻飘飘的上扬升调,全诗的基调就完全被打破了。而且,不同学生有时会因为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朗读处理法。

学生读中有悟,悟了再读,反复实践,收获颇丰。很多同学养成了拿到一首诗就愿意开口读的习惯,部分学生还能相互交流自己对诗的节奏、气韵的把握。从课堂起步时的初读到教学结束时的诵读,学生以读促进对诗的理解,又随着理解的深入而更好地诵读。

书声琅琅的现代诗课堂上,学生的诗情是可以得到滋养的,读拉近了他们和现代诗的距离。

二、 以品觅诗味

对于初学者来说,诗歌的味道主要在情感和语言上。“从领悟意象入,从寻找差异出”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

1.从领悟意象入,理解诗人情感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我们无法直接触摸诗人心中的感觉,但是诗作中的意象给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向诗人内心的桥梁。我们可以借助意象,加上我们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试着去揣摩诗人内心的感觉。

《星星变奏曲》中,学生初读时很快就会发现主体意象是“星星”,诗中还有它的同类意象“蜜蜂”“萤火虫”“睡莲”等,有对比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等,一类代表光明美好,一类代表黑暗寒冷,作者是想表达对光明的向往。孩子们的解读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是粗浅的、模式化的,未能真正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的课堂若止步于此,那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讲的是学生本来就懂的。将现代诗阅读引向纵深化还需要老师的适时介入。就在学生自认为已经完全读懂了这首诗时,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请学生从诗作中找出“星星”这一主体意象出现背景的诗句。学生很快找到了两节诗的首行“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明白了黑暗笼罩下的星光才显得尤为珍贵。于是课堂上对这行诗的朗读重音有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但一致的看法是这个假设句是诗人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当我再引导学生将两节诗的顺序置换时,课堂上的思考更深入了,最后的结论是:向往美好是人之常态,了解现实的残酷却又不失坚定才更显可贵,所以诗人将“星星”的对比意象放在了第二节,又在诗末幻化出了“金黄的星星”,表明自己愿为追求光明而奉献的决心。至此为止,孩子们越来越贴近诗人的内心,再简单让他们了解一下“朦胧诗”出现的背景,那么“理解诗人情感”这一教学目标也可以算是达成了。

现代诗学习中,不能只是对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行模式化解读,意象的组合、变化、递进中,都有诗人情感的暗流在涌动。课堂存在的意义应该是学生的需要,所以从学生立场出发,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是那些他们应该学会眼下却没有掌握的知识或方法。

2.从寻找差异出,学习诗歌的语言智慧

余光中的《乡愁》历来被认为是他同类主题的诗歌中最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可九年级学生的心弦不见得能被拨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经典意象在初读时并未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也许和他们的年龄心智有关,和他们的生活阅历有关。我尝试着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流沙河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揣摩余光中创作这首诗时的思维历程,在揣摩过程中,让学生动笔,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将诗散文化,如填补少年等待家信的留白等。学生在创作后发现,散文的抒情更直接,更容易,而诗歌传达情感的方式要隐忍得多。当他们将意象及修饰语重读时,发现了诗人故意将意象缩小,“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性叠词以及“一枚”“一方”“一湾”这几个数量词,其实都是诗人故意为之,特意将意象缩至极小,来与乡愁的深浓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且诗中意象之小与现实中物象之大的差e是越来越明显。学生再读时,被那些看似容易克服实则无法解决的难题给震撼了,特别是读到诗的第三节“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教室里的氛围是一种让人揪心的宁静。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去解读。

现代诗借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象和极具差异性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解读空白,而这种留白,应该是诗歌创作者对读者参与诗歌的一份嘉奖。若我们能够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孩子们身上或多或少会被熏染上一点诗味吧。

三、以写育诗心

在教材中,“研讨与练习”部分常有要求学生仿写的练习,如《星星变奏曲》中: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企盼。《蝈蝈与蛐蛐》及《夜》后的第三题也有写几行小诗的要求。“写”不仅有助于刺激学生去主动观察,发现美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渐渐把学过的别人比较高明的处理语言文字的能力内化成自己的。除了教材中的小练笔,诗歌单元结束后,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举办“诵读自己的诗”这样的诗歌朗诵活动,特别是九年级下册现代诗的学习基本是在春暖花开之际,这时让学生读诗、写诗、会诗,真是一件比较美妙的事。

关于星星的诗篇7

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

夜晚

我爱天空点点明星

白天

我爱天空飘飘白云;

无论什么夜晚

天空总会出现了星;

无论什么白天

天空总会漂浮着云。

星不怕黑暗

云不怕天阴;

点点的星

能扩大了人生

片片的云

能象征着自由。

2016年12月18日,台湾高雄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大觉堂,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颁奖典礼上,一群孩子吟唱起这首《星云诗》。这首诗由星云大师1951年创作于台湾新竹青草湖。诗意即是“星云大师”法号的来源,源于大师当年在镇江焦山佛学院看到《王云五先生大辞典》里的一幅星云图。

“桂冠诗人特别奖”的颁奖词称:“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创作直达心灵,开悟大众,居功至伟,对两岸诗歌和文化做出贡献。”

星云大师何时与诗歌结缘?在他寻找佛陀的历程中,禅诗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大师写出了怎样割不断的两岸情思?

当日,追随大师多年的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介绍星云大师的禅诗路,以及他的第一本诗歌集《诗歌人间》因缘际会出版的故事。

“此前,师父已经出版了350多本著作,加起来有6公尺多高,独独没有一本诗歌集。”如常法师回忆:2013年9月25日,作家莫言受星云大师邀请来台,出席第二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当天,莫言谈着他的佛法因缘,谈兴正炽,星云大师请妙广法师吟诵起他刚完成的一首诗《佛陀,你在哪里?》。在座的台湾著名出版人高希均、王力行突发一想,为何不为星云大师编篡一本诗集?

后来,《诗歌人间》的序中有这样一句:“今日与莫言、与大师同座赏诗,已是千古之响,如以同为千古之功的书籍相映,见证这段因缘,佳话美事。”

“我善于利用零星的时间,总会在奔波的行程片段中,写一些东西来争取生命的延长……古人有云:‘诗能言志’,我只是想把所思、所想、所怀写出来呀!”星云大师在书的自序《如是如是》中写道:“年老了,忽然感到对佛陀更有一种难以抑止的情绪,不禁写了《佛陀,你在哪里?》”。

如常法师解读说,这首星云大师2013年在佛光山开山寮写的禅诗,回应了他1953年4月8日写作的《伟大的佛陀――为佛诞献诗》,两诗相隔60年先后呼应,记载了星云大师苦修寻找佛陀的心路历程。

《佛陀,你在哪里?》诗中写道:

终于

我知道了您在哪里

您安住在每个人的心中。

原来

把人完成了

才能和您相应哦。

如今,每位走进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玉佛宫的信众,都会聆听这首星云大师大觉大悟的禅诗,探寻生命的开悟。

星云大师的诗歌,涵盖了他对生命的各种感悟,其中对故乡的怀念无异于常人。2013年1月他写下《星云,和应余光中先生“行路难”》,回忆共同的青春之地南京,其中写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雨花红叶回首难忘。”

周云蓬:用声音重塑文字

绣花绣得累了

牛羊也下山了

――周云蓬《不会说话的爱情》

周云蓬可谓是中国的鲍勃・迪伦。他是歌手,也是诗人。

2011年,周云蓬获得人民文学诗歌奖。这是一个在文学界颇有分量的奖,由《人民文学》杂志颁出,一年一届。

颁奖词称,作为一个盲人,这个世界对周云蓬来说虽然模糊不清,但他却纵意驰骋、行走无疆,他的写作和他的行走是同步的,获奖作品《不会说话的爱情》歌词“融合着人间的烟火与沧桑,又有脱尘出俗的清新与天真,对汉语精髓有着新鲜的理解与把握”。

颁奖典礼上,时任《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亲自为周云蓬颁奖后,周云蓬还现场演唱了他的获奖诗作《不会说话的爱情》。对于获奖,周云蓬说:“我很庆幸自己的荣誉是那种缓慢亮起来的曙色,就像当初缓慢黑下去的失明。”

《不会说话的爱情》是2003年写的,当时他失恋一年多,云游各地回到北京,写了这首诗,用来沉淀自己的心情。虽然是因爱情而写,也表现了他当时整个生活状态。后来这首诗被谱成曲子录成歌,收到他的音乐专辑《牛羊下山》中。

2010年,周云蓬出版了一本诗集《春天责备》,受到文艺青年的推崇。乐评人邱大立与周云蓬结识多年,他说:“中国民谣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技术化、精品化,但从2007年开始,周云蓬就选择了一条背道而驰的坎坷路。透过他冷暗的墨镜,我们反而看到了锐利的双眼。反抗混沌的现实噩梦,反问虚脱的现代文明――以诗为鞍,以歌为剑。”

周云蓬说:“诗是有声音的,甚至有口音,正如我靠听觉认出说话人是谁一样,能在诗歌里贯穿一种特有的语气或者语感,那一定是一个找到了自己风格的好诗人。”

他指出,本世纪开始,诗与歌这对失散已久的结发夫妻有久别重逢的征兆。在周云蓬的眼中,民谣歌手万晓利唱顾城的诗《墓床》,迟缓幽深,如人入山林脊背发凉,他唱出了顾城诗歌深处的宿命恐惧。诗人廖亦武写的《苍山问》,由歌手欢庆唱出:“一个鬼搂着一个鬼,一个人爱上一个人,苍山问,这是为什么?苍山问,这是为什么……”传承了中国古代悲歌的传统,歌里有苍山风雨声作为音乐背景,单一的人声洞箫声天上地下地呼应,长歌当哭远望当归。

诗与歌在分离了许多年后重新走到了一起,除了唱诗,他还沉浸在读诗的声音中:“我也很想听海子当年在小酒馆里怎么念诗换酒,顾城是怎样读诗的,或者穆旦晚年一生繁华褪尽,重新回到抒情诗的起点,他念着:‘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可叹那时的中国,诗的空气稀薄,诗的声音只能在窒息者的心里隆隆作响。”

从蒙森到丘吉尔: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与文学

从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颁奖历史来看,瑞典人把奖项颁给非文学圈人士并非没有先例:三次颁给哲学家,一次颁给历史学家,一次颁给政治家。鲍勃・迪伦的获奖只不过再一次证明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什么人完全取决于委员会对奖项创始人诺贝尔遗言的理解和阐释。毕竟“创作出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是一个足够宽泛的概念。

1902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德国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蒙森。蒙森获奖主要是因为他的历史巨作《罗马史》。他原本计划将著作写成五卷,最终只完成了四卷。但这丝毫不阻碍瑞典文学院把《罗马史》视为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史学杰作。

颁奖词中写道:“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这是诺贝尔文学奖正式颁奖的第二年,一开始就对获奖对象是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不很在乎。

蒙森还曾是德国显要的政治家,是自由派领袖,其主要政敌为首相俾斯麦。蒙森在《罗马史》中有意贬抑庞培,对恺撒高度赞扬。这被认为意在抨击俾斯麦的暴政,以恺撒的民主形象来反衬俾斯麦的专制。

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继特奥多尔・蒙森之后又一位文学圈外获奖者。这在当时似乎就引起了舆论的一片争议,以至于奥肯不得不在领奖时做出这样一番解释――他说,他曾经潜心研究过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定,认为自己的获奖符合一切必备的条件,而他的作品将在全世界越来越“热门”起来。

1927年,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因《创造进化论》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书1908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时即引起轰动。

柏格森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这一思想深深吸引了文学巨擘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发展出的意识流笔法广泛影响了后世文学。

毫无疑问,在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前,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一直是该奖项历史上跨界跨度最大的得主――现如今这个头衔似乎要让位给鲍勃・迪伦了。1953年他凭借《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在1945年就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那几年他刚在大选中被工党击败,身份仅是一名国会议员、在野党领袖,以及一名不折不扣的职业作家。下野六年中,丘吉尔专注于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其最后一卷于1953年问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完成的,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在颁奖典礼上,宣读颁奖词的瑞典学会会员席瓦兹不乏溢美之词。他说:“大政治家和大战士难得也是大作家。我们想起恺撒、马库斯甚至拿破仑。……丘吉尔的政治和文学成就太大了,我们忍不住要将他刻画成拥有西塞罗文才的恺撒大帝。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历史领袖人物两样兼备又这么杰出,跟我们如此接近。”

关于星星的诗篇8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

【前言】

《酬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约作于天宝六载(747),是李白答赠崔侍御而作。诗中李白以东汉不臣天子的隐士严光自比,充分展现了李白的傲岸性格,李白的志向在于“济苍生”,“安黎元”,如果唐玄宗真正重用李白,李白是愿意跟随他干一番大事业的。诗中所说的向往隐居其实也蕴含着一种无奈的情绪。

【注释】

(1)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后因事被贬职到湘阴(今属湖南)。曾作有《赠李十二》诗赠李白。

(2)严陵:即严子陵,名光,东汉人。少曾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严光变更姓名隐遁。刘秀遣人觅访,征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万乘:指帝王。按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

(3)碧流:指富春江。

(4)客星:指严子陵。严子陵与光武帝共卧,足加与帝腹。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见《后汉书。严光传》

(5)元非:原非。太白:指太白金星。

(6)扬:扬州与金陵相近,三国孙吴置扬州于建业,及隋平陈,始移扬州于江北之江都。见《元和郡县图志。润州。上元县》此以扬州代指金陵。

【翻译】

严子陵不愿意做汉光武帝的随从,回归富春江,醉卧空山,闲钓碧流。我也像老WWw.sLkJ.org严一样,客星辞帝座,回归江湖,并不是太白金星醉卧扬州。

【鉴赏】

此诗运用严子陵的典故:“严陵不从万乘游”。理解诗歌主旨的关键在这个“游”字,李白虽然颇受唐玄宗所赏识,供奉翰林,但唐玄宗只是把他看成一个文学侍从,这就是李白表示自己羡慕退隐江湖生活的重要原因。

作品第三四句“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太白”与上句“客星”对举,又与李白字“太白”相同,一词两指,并运用对偶手法,表现出作者的隐居其实也包含着一种无奈的心情。”元非太白醉扬州”答崔诗“金陵捉得酒仙人”,前后进行照应。

此诗清浅可爱,如出山泉水,虽一望透底,却并非一览无余,清澈的诗句里隐藏着无穷的诗意。李白不知后世对他的仙化,但他对当时谪仙的称呼欣然认同并引以为自豪。在这里,李白把自己醉饮江南之事,与太白酒星醉游人间相比,其戏谑疏狂姿态可掬。

上一篇:西游记的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顾城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