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英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8:01:35

聚会的英文

聚会的英文篇1

非正式的英文聚会邀请函范文

how time flies. as you know, we have agreed that on every july 5th we will stay together in the same classroom, for class 1 grade 3. the day is near, i am so proud of being one of the organizers. i am here to send this invitation to you, to join such a significant meeting. on that day, we could have free talks and discussion, and share our stories of the passing year.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wishing you all could come and join the meeting.

time: july 5th,20xx

add:

organizers:

charge of activity:

英文聚会邀请函范文

dear [mr. harrison]:

[you and your wife] to be present at a celebration to mark the occasion.

please confirm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attend by advising us of your time we can

arrange for you to be met. all arrangements for your stay [overnight on april 10] will, of course, be made by us at our expense.

yours faithfully,

英文聚会邀请函怎么写

hello!eeveryone, the new year is coming, are we expecting to have a wonderful,memorable,special time to welcome new year? do you want a crazy party? or do you want to just relax and enjoy? come with me, here is heaven and you can do everything your like!lets share classmate heart at xxxx(time place). come on! where is your passion? i am looking forward you! happy night and day! happy xxxx (class) day!

英文聚会邀请函格式

july 25, 20xx

dear xx,

its three years since we left no. 1 high school.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seeing all of your old classmates again some day? heres a chance for you to meet them. the address is no. xxx taiping street. take bus no. xxx and get off at taiping street. you cant miss it. please note: if you cant come, write to this address or call me up(tel: xxx)and leave a message. any good suggestion should be sent to us by next weekend.

聚会的英文篇2

关键词: 《四库全书荟要总目》 《总目》 永乐大典本

《四库全书》的修纂是有清一代文治的最高峰,开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荟要》的修纂是“四库”编纂工程的一个环节。二者在修书宗旨、组织编纂、缮录校订、图书贮藏等各方面都有着一致性,但其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兹就二者同名书中“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作一分析。

《四库全书》的开馆是由《永乐大典》的辑佚引起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乾隆帝下令将《永乐大典》中“实在流传已少,其书足资启牗后学、广益多闻者,即将书名摘出,撮取著书大旨,叙列目录进呈,俟朕裁定,汇付剞劂”[1],并将辑出应刊、应抄各书勘定赶缮正本进呈。乾隆三十八年四月,首批辑本四种:《易纬八种》、《汉官旧仪》、《魏郑公谏续录》、《帝范》刻印告竣。但随着《四库全书》工程的展开,不仅《永乐大典》,且各地所搜遗书中的秘籍也越来越多,刊刻工作量越来越大。金简提出活字印刷的办法,由内府组织工匠雕刻木活字。刻成后,乾隆帝认为“活字”称谓不雅训,因以“聚珍”名之。因此用这套聚珍版活字印行的书籍称为“聚珍本”。初刻本四种与“聚珍本”版式基本相同,故统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四库全书》采辑自《永乐大典》的书目,众说纷纭,据曹书杰先生调查统计[8],《总目》中著录永乐大典本的数量计516种,此外还有《四库全书》未采用的《永乐大典》辑佚本若干;《荟要》中辑《永乐大典》的书,多以聚珍本为底本,以《永乐大典》本校正。其中著录依聚珍本缮录的有17种,依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永乐大典》的辑佚在四库工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荟要》是从《全书》中选出的精本,然《总目》中对应的各书的版本来源著录并不完全一致。

1.《荟要总目》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计12种:《易象意言》、《易纬乾坤凿度》等、《禹贡指南》、《春秋辨疑》、《水经注》、《直斋书录解题》、《春秋繁露》、《傅子》、《帝范》、《农桑辑要》、《五经算术》、《墨法集要》。

以上,《荟要提要》、《总目》均提及来自于《永乐大典》的辑佚或据《永乐大典》葺而补之,事实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绝大部分为《永乐大典》辑佚本。凡此,《荟要总目》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的,《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又《墨法集要》,《荟要》本与《全书》本系不同版本。《荟要提要》“凡为图二十,附载图一,每图各为之说。”“原本诸图皆以施功先后为序,惟‘样制图’后附以‘印脱’之势,未免参错不伦,其形制亦颇未合。今以二十图列于前,而以‘印脱’之式重加订正,退置卷末,庶端绪秩然而体例尤为尽善云。”而《总目》阙此段文字,只云“凡为图二十有一,每图各为之说。”二书亦依此例缮录。《荟要》本前有《御题〈墨法集要〉》、《目录》(“印脱”分列于最后);《全书》前有《目录》(“印脱”在“样制”后,未分列),无御题。其正文虽文字相同,然所附各图,其图式各不相同,当为不同版本。《全书》未冠御题,盖书成时御题未就。且从“印脱”一条看,《荟要》的分列更为合理,是在《全书》本的基础上的调整,故《荟要》抄在后。盖《全书》据《永乐大典》辑本直接缮录,而《荟要》实据辑本修订后付诸刊印的聚珍版本缮写,有修订故更为精当。此为“武英殿聚珍版本”与“永乐大典本”的细微区别。

2.《荟要总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为各家采进本,计3种:《郭氏传家易说》,《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浙江郑大节家藏本”;《老子道德经》,《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鹖冠子》,《荟要总目》作“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作“两淮马裕家藏本”。

《郭氏传家易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查《四库采进书目》,浙江郑大节亦有进呈本。《荟要提要》与书前提要一致,与《总目》所述基本一致。然诸提要中均未提及《永乐大典》本的辑佚。翁方纲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一月上《传家易说》稿云:“宋郭雍《传家易说》十一卷,凡八册,山阴祁氏澹生堂藏钞本”[4],乾隆四十年正月所上的聚珍本即以此本为依据。核聚珍本,除了编次稍异,提要奏上时间不同外,聚珍本与库本书内容并无差异,则聚珍本与郑大节家藏版本相同,大约也是依据山阴祁氏澹生堂藏钞本,非卢文弨称所见的《永乐大典》辑本。[10]大约翁氏辑出《大典》本后,又得原本,遂舍辑本取原本付聚珍排印并缮录。故此聚珍本非《大典》辑本。《荟要》本与《全书》本实际版本相同。

《老子道德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纪昀亦有进呈本。《荟要提要》明言:“此本乃从明华亭张之象本录出……今谨据《永乐大典》所载本详加参校,考订同异,阙其所疑。”可见此以永乐大典本为参校本;《总目》:“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可见二者同源,均来自张氏刻本,只是二者来源不一。

《鹖冠子》一书,马裕有进呈本。《于文襄手札》中也记有乾隆三十八年六月于敏中与陆锡熊讨论《鹖冠子》事宜:“昨送到马裕家书十种,内《鹖冠子》已奉御题,先行寄回,即派纂修详细校勘,其书计一百三十余页,约须校勘几日,似宜酌定章程,将来虽诸书纷集,办之自有条理,其期不可太缓致有耽延,亦不可太速而失之草率。书内讹舛甚多……校勘成,即一面缮写红格《全书》正本及《荟要》本,一面酌定刻样。查原书篇数流水,甚不画一,卷上卷中则并序同编,卷下则另编,无此体例。现办写刻篇数,自应各卷各编,卷前首冠御题御制诗合注再行录寄,以便恭裁。次及原序,附以提要。此二页不必编篇数,流水即刻本亦须写此两页作标。其余止须卷上写行数刻本样,首行写‘鹖冠子卷上’,次行作宋此字旧无,应增陆佃解,三行作‘博选第一’标题似止须低二格写,四行‘王鈇’云云顶格写,五行‘王鈇法制也’云云低一格写,板心:‘鹖冠子卷上一’流水处签明各卷各编大致如此。”[5]

于敏中,字叔子,谥文襄,四库馆正总裁,总理馆内一切事务。既在军机处办理军务,又兼内廷笔墨之事,还数次随銮木兰,但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依然十分费心:“所有体例之订定,部居之分别、去取之标准、立言之法则,敏中均能发纵指示,密授机宜,不徒画诺而已。”(陈垣《书于文襄论四库全书手札后》)[5]《手札》中多次提到《鹖冠子》的编订,关于其版本的选择、其缮录格式等均作了说明,其成书也大致按照拟定的方案执行。且乾隆帝曾下谕旨:“其进书百种以上者,并命择其中精醇之本,进呈乙览。朕几余亲为评咏,题识简端。复命将进到各书于篇首用翰林院印,并加钤记,载明年月姓名于书面页,俟将来办竣后仍给还各本家自行收藏。其已经题咏诸本,并令书馆先行录副,将原书发还,俾收藏之人益增荣幸。”[1]《鹖冠子》既已得到皇帝的御题,乃精醇之本,且拟收入《四库全书》及《荟要》。

但《荟要总目》记载有差异。《荟要》本“依武英殿聚珍版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欧阳清本恭校”,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有《鹖冠子》条。《荟要提要》与书前提要同,与《总目》所述基本一致,但各提要均未提及《永乐大典》的辑佚之事,亦未见任何《鹖冠子》辑本信息。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二十六日王际华、英廉、金简奏上高宗的折中说道:“今续行校得之《鹖冠子》一书,现已排印完竣,遵旨刷印连四纸书五部、竹纸书十五部,以备陈设。”[9]推算时间,聚珍本《鹖冠子》即以马裕家本为依据排印告成,以《大典》中所载片断为参校。因此聚珍本即为马裕家藏本,实际上即是同一版本。

3.《荟要总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总目》未著录的图书有2种:《钦定淳化阁帖释文》、《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总目》中,凡敕撰文献,其版本来源情况一律未著录。但提要行文中多涉及到版本情况:如《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乾隆四十三年,侍郎金简以石刻贮在禁庭,自宣赐以外,罕得仰瞻,乃恭录释文,请以聚珍板摹印,俾共窥八法之精微。”《钦定武英殿聚珍板程式》:“金简述其程式,以为此书。”由此,《总目》虽未著录,但事实上此二书版本确为“武英殿聚珍版本”。

4.《荟要总目》、《总目》均著录为永乐大典本的有3种:《禹贡山川地理图》、《禹贡说断》、《帝王经世图谱》。

《禹贡山川地理图》、《帝王经世图谱》,《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未收录。然据提要所言,二者确实辑自《永乐大典》。《荟要提要·禹贡山川地理图》:“《通志堂九经解》既访刻其前后论,而所谓《禹贡山川地理图》者,惟叙说僅存,图目亦止三十。今以《永乐大典》所载本校之,则祗阙其《九州山川实证》及《禹河》《汉河》对出图,而其余二十八图岿然具在,诚自明以来未觏之本也”,《总目》同;《荟要提要·帝王经世图谱》“是书原止十卷,《永乐大典》所载析作十五卷,遂至门类舛混,原次已不可寻。今略加釐正,依类排比,分为十有六卷。”《总目》亦同。虽二者均辑自《永乐大典》,但并未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故《荟要总目》著录时只称“永乐大典本”。

《禹贡说断》收录在《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然《荟要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不知何故。

5.《荟要总目》著录为其他版本,《总目》为永乐大典本,计2种:《旧五代史》,《荟要总目》著录为“内府刊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周髀算经》,《荟要总目》著录为“江苏巡抚萨载所上本”,《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的辑佚被公认为是《大典》辑本中最好的一本,系五征君之一——邵晋涵所辑,原本已佚不可见。此书进呈后受到乾隆帝的大加赞赏:“《旧五代史》进呈后,昨已蒙题诗,劄子亦俱发下,暇时尚欲请述旨意,以便刻入卷前也。今日召见极奖办书人认真,并询系何人所办,因奏二云采辑之功。”[5]因此《四库全书》选用此本在情理之中。《荟要提要》:“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惟明内府有之,见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臣等谨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依原书卷数,勒成一编。”很显然,《荟要》本源自《永乐大典》。辑本奏进不久,即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即殿本。“内府刊本”主要指的是武英殿刻书,此书实际即是殿本。二者虽著录版本说法不一,但实为一书。

《周髀算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著录,系戴震辑自《永乐大典》。然《荟要总目》著录为“今依前江苏巡抚臣萨载所上明赵开美刊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恭校”,《荟要提要》云:“此书刻本脱误,多不可通。今据《永乐大典》内所载详加校订,补脱文一百四十七字,改讹舛者一百一十三字,删其衍复者十八字。”《总目》同,则可以判断所依版本为赵开美刊本,以永乐大典本参校。而《总目》著录版本为“永乐大典本”,与提要所述有差别。《总目》版本著录中,凡以永乐大典本为参校辑补之本的,为彰显《永乐大典》辑佚成果,均著录为“永乐大典本”,此处亦是。

综上:一、四库修书尤重《永乐大典》辑佚本的选用。大凡经见之本有误的,皆据《永乐大典》改,如书名的确定:“朱彝尊《经义考》有寅所著《禹贡详解》二卷,通志堂尝刊入《九经解》中,而《永乐大典》载其书则题曰《禹贡说断》,并无《详解》之名”(《荟要提要·禹贡说断》);卷数的确定:“世无传本,其体例之旧不可见。《永乐大典》所载,与诸家注解散附经文各句下,今缀录成编,釐为四卷。”(《荟要提要·禹贡指南》)或有佚书不可见,而据《永乐大典》辑出而存,甚至流传至今起到很大作用:“此书久佚,惟《永乐大典》全载之,诚希觏之本也。”(《荟要提要·直斋书录解题》)或注重其善本价值:“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荟要提要·水经注》)

二、《荟要》虽为《四库全书》纂修的副产品,但其编纂过程与《全书》还是有区别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荟要处,区别于四库馆。且其告成时间在先,其图书的著录必然有很多不同于《全书》的地方,如《总目》关于敕修图书均阙图书版本来源,而《荟要总目》均完整著录;又如对于来源于《永乐大典》的书,《荟要》一律著录为“武英殿聚珍版本”,而《全书》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一方面由于《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存在及流传,另一方面由于《荟要》图书的编纂面向帝王,必然迎合皇帝的喜好,《永乐大典》的辑佚乃清高宗尤为重视的一项,且“聚珍”之名乃为皇帝所赐。因此,著录完整赅备该特点在《荟要总目》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三、《荟要总目》和《总目》均著录图书版本来源,但相比而言,《荟要总目》更详细地记载了版本情况,不仅著录每部图书的版本,而且注明校对所参照的版本。如《周髀算经》,《荟要总目》著“今依前江苏巡抚臣萨载所上赵开美刊本缮录,据明永乐大典本恭校。”《总目》只著“永乐大典本”。而《总目》的著录更能体现图书采进情况。如库本所采马裕家藏本《鹖冠子》,虽然聚珍本、《荟要》本均同,但《荟要总目》著为“武英殿聚珍版本”,系马裕家藏本付聚珍排印后所得,没有能更好地反映出图书来源,而《总目》却直接著录马裕家藏本。这一点,笔者认为“记名表彰”[7]一说很有道理。《总目》面向的是大众,乾隆帝为表彰积极进呈图书的私人藏书家以及积极采办的官员,于是在版本项中注明藏书家或是图书采进者的姓名。可见,有时候二书著录的版本不一,并不代表著录有误,也不表示选用了两个版本。事实上,荟要处的设立时间很短,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期后,便由武英殿直接接办,乾隆四十四年(1779)初期,又由武英殿归到了四库馆。因此二者图书版本选择上有着一致性。这才会出现众多图书所选底本著录相同,即便著录不一,但实际上还是同一底本的情况。

四、“四库”修书是一项大工程,其中的疏漏在所难免。如《禹贡说断》虽亦为聚珍本,但《荟要总目》著录为永乐大典本,与其著录惯例不一致;《旧五代史》虽为辑本,按惯例应著录为聚珍本,但《荟要总目》著录为“内府刊本”。又如《周髀算经》,据提要永乐大典本应为参校本,但《总目》却直接把永乐大典本视作图书版本来源。但总的来说,“四库”系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且保存了大量典籍,其功绩非常巨大。

参考文献: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2007.

[2]江庆柏等.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1.

[3]吴慰祖.四库采进书目.商务印书馆,1960.

[4]翁方纲.四库提要分纂稿.上海书店,2006,10.

[5]于敏中.于文襄手札.北平图书馆影印,1933.

[6]史广超.《四库全书总目》未载四库馆《永乐大典》本辑佚书考.文艺评论,2011(2).

[7]江庆柏.《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文献价值初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

[8]曹书杰.《四库全书》采辑“永乐大典”本数量辨.图书馆学研究,1986(01).

聚会的英文篇3

近几年,文坛瞩目的曼・布克奖冷门迭出,被看好的名家宿将常常铩羽而归,名不见经传者往往最后称王。2005年,名气不大的爱尔兰人约翰・班维尔以《大海》征服评委;而麦克尤恩、石黑一雄、朱利安・巴恩斯、库切、拉什迪等文坛大腕们纷纷落马。2006年,初出茅庐的印度小说家基兰・德赛摘取桂冠,获奖小说是《失落的遗产》;而初评入围的南丁・戈迪默、彼特・卡里、巴里・恩斯沃斯、戴维・米切尔等人未能进入决赛。2007年11月,不起眼的爱尔兰女作家安妮・恩莱特(Anne Enright)凭借《团聚》(The Gathering)出人意料地夺魁;而麦克尤恩的《翠柔海滩》虽然得奖呼声很高,最终名落孙山,复制了史诗巨著《赎罪》的相同结局,再度让英格兰本土读者心痛牙痒。

《团聚》是安妮・恩莱特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关于记忆与爱尔兰家庭秘辛的小说,出版后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论名望与资历,安妮・恩莱特难以与当红作家麦克尤恩一比高低;论人气和影响,令人“笑中带泪”的《翠柔海滩》已经卖出了十几万册,而《团聚》只有区区三千的销量。除了麦克尤恩外,新西兰实力派小说家劳伊德・琼斯、巴基斯坦“70后”作家默辛・哈米德也是夺冠大热门:琼斯的《皮普先生》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南太平洋的小岛上,一位白人教师在动乱的环境下,指导当地学童阅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创造了文学改变生活的当代传奇;而哈米德的《无奈的穆斯林》则描写“9.11”之后美国人对伊斯兰教徒的怀疑与不信任,表现了美国巴基斯坦移民的身份困惑与价值迷惘。因此,《团聚》最后折桂,不仅令热衷于预言的坊间评论家们跌破眼镜,而且也让未抱任何希望的小说家本人大感意外。

不过,文学作品若无不俗的实力,很难凭一时之运气而侥幸中奖。久负盛誉的曼・布克奖有一套严格的评选程序,《团聚》能连闯初评、复评与决选三道难关,绝不可能是乏善可陈的平庸之作。在决选阶段,此届评委会还独创了一套更加合理的决策机制,在评估、排序与票决三个环节,《团聚》均毫无争议地名列六部参评小说之首。就作品本身而言,《团聚》的情节虽然简单,内涵却极为丰富。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关于历史与记忆、情感与欲望的“家庭史诗”。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讲述了女主人公维罗妮卡在料理沉海自溺的哥哥的后事时,从纠结的记忆深处挖掘家族内部隐秘的欲望历史,同时在连绵的意识流动中审视女性自我复杂的内心焦虑与精神创痛。恩莱特的笔调阴郁、阴沉,甚至有点阴暗,但笔力相当犀利老到,文体略带粗砺但不失细腻优美。用评委会主席戴维斯的话来说:“《团聚》用硬朗而出众的语言对一个伤悼的家庭进行了毫不畏怯的观照。”

安妮・恩莱特1962年出生于都柏林,早年就读于古老的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后来求学于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师从著名小说家布莱德伯里和安吉拉・卡特,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恩莱特毕业后曾在爱尔兰电视台工作多年,1993年开始成为职业作家。短篇小说集《迷你处女》(The Portable Virgin)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出版后深受好评,被她的文学导师卡特称之为“高雅、精细、睿智、绝对原创之作”。除了《团聚》外,恩莱特还发表过另外三部小说:《父亲的假发》(The Wig My Father Wore)《你长得像谁?》(What Are You Like?) 《喜不自禁》(The Pleasure of Eliza Lynch)。这些作品均以描写女性心理而见长,在圈内不乏赏识之人,而且也捧得过好几项文学奖杯,但它们受关注的程度极低,文学影响力也非常有限。

对记忆与自我的解构

形成于17世纪的英爱文学(Anglo-Irish literature),即爱尔兰英语文学,由于历史渊源与文化亲缘的关系,经常被纳入英国文学的范畴。但不可否认,英爱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每个重要阶段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家。尤其是在20世纪,英爱文学群星璀璨,流光溢彩,曾有4位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叶芝、贝克特、希尼。此外,王尔德、乔伊斯等人的文学成就也极为骄人,在世界文坛享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声誉。

爱尔兰英语文学与现代爱尔兰民族的复兴运动密不可分。爱尔兰民族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奥利里说:“永恒的英爱文学的发展,取决于一个作家是否能够和愿意把民族主义事业视为己任……没有一种伟大的文学可以脱离它的民族而存在。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了伟大的文学,也就无法确定它的特性。为了摆脱英国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束缚,爱尔兰作家必须为发展爱尔兰独特的民族想像力创造条件。”(陈恕《爱尔兰文学》)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大诗人叶芝从爱尔兰的英雄传奇与歌谣中挖掘诗歌素材,从古老而丰富的爱尔兰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创作出颇具爱尔兰文化特色的现代主义诗歌。同样,以乔治・穆尔和乔伊斯为代表的爱尔兰现代小说家,正是因为对民族前途、民族命运深表关切和忧虑,才创造出了表现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重构的爱尔兰现代主义小说。

就《团聚》而言,安妮・恩莱特部分地继承了爱尔兰现代主义小说传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爱尔兰民族想像力。有评论家发现,《团聚》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不无相似之处。乔伊斯曾经说过:“我要为我的国家写一章道德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小说背景,因为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作为乔伊斯的崇拜者,恩莱特则通过对三代都柏林人心理创伤的描写,试图揭示当代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状态与道德困境。《团聚》的家族小说题材,棺柩、守灵、葬礼等小说意象,意识流手法,以及回忆的视角,也无不打上爱尔兰现代主义小说的深深烙印。不过,与爱尔兰现代作家有所不同的是,恩莱特所面对的是一个后天主教时代、后现代的爱尔兰:政治独立、经济繁荣、民众富裕、宗教宽容、社会飞速变化、生活节奏加快,而人的道德情感与精神世界却遭遇更大困境。因此,在《团聚》中,恩莱特用抒写心灵伤痛的个人叙事消解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民族认同或文化建构已不再是小说家表现的重要主题,对记忆与自我的解构取代了传统的对宗教矛盾与文化冲突的再现。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女性作家,安妮・恩莱特还成功地续写了爱尔兰女性小说创作传统。她把深沉而细腻的女性经验带入爱尔兰文学创作领域,有力地消解了传统文学中由来已久的男性意识形态话语。具体地说,《团聚》用独特的视角回忆了三代爱尔兰女性――祖母、母亲与女主人公本人――的情感生活,准确地再现了她们或沉溺于爱恋与欲望,或自陷于家庭烦扰,或迷失于虚幻和忧虑的精神世界,深刻揭示了复杂家庭关系中女性生存的迷误。就题材与主题而言,《团聚》与老一辈女作家玛丽・拉汶、埃德娜・奥布赖恩、朱莉娅・奥法莱恩和珍妮弗・约翰斯顿等人的小说一脉相承,但摒弃了爱尔兰女性小说中常见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它的表现技巧更接近于爱尔兰女作家伊丽莎白・鲍恩的小说,即注重心理分析,擅长使用意识流技巧,探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的复杂微妙心理和情感历程上的挫折与磨难。但是,“60后”作家恩莱特与19世纪末出生的鲍恩毕竟不同。《团聚》用诗意的语言、抒情的文体、梦幻的意境,以及回忆的视角,展示了细密、伤感、忧郁、多层次的女性精神世界,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美学风格。不过,《团聚》中过多的性描写则颇为评论家们所诟病。

撇开争议归正途

此届曼・布克奖决选前,曾有批评家断言:安妮・恩莱特夺冠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评委会绝无可能在三年内将此项大奖颁给第二位爱尔兰作家,而印度女作家基兰・德赛又刚刚捧走了上一届奖杯。但是评选结果的最后揭晓,让流传已久的“地域平衡说”与“性别考量论”不攻自破。与龚古尔文学奖不同的是,曼・布克奖自创办以来,从未组建过常设评委会,评委也不搞终身制。它的5位评委年年更新,每位评委第二次入选的机会极低。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一届评委都不会背上任何历史包袱,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单部小说的审美判断上,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开了一些非文学因素的干扰。

当然,文学作品不同于体育竞赛,难以用分秒之差或高低长短来判定输赢。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因此,任何一届曼・布克奖的评选,都很难取得媒体、专家或读者的一致认同。可称道的是,曼・布克奖的宗旨即在于奖掖严肃小说创作,激发读者大众对严肃小说的兴趣。《团聚》的胜出,在很大程度上顾及了此项大奖成立时的初衷。不难预见,《团聚》将会借曼・布克奖的光环凝聚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人气与读者。此外,未必稍逊一筹的5部落选作品同样也将受益匪浅。《翠柔海滩》获提名后销量大增即是例证。而劳伊德・琼斯、默辛・哈米德等人的提名小说也将为更多的读者所熟悉。

聚会的英文篇4

蛋糕是从西方引进的,外国人的蛋糕用“英寸”来做划分,生日蛋糕引入国内后,为了便于理解,国人用“寸”向顾客介绍。

蛋糕尺寸对照表:

6英寸=15.24cm:1-2人左右食用,适用于1个人的享用;2人世界的场景。

8英寸=20.32cm:2-4人食用,适用于一家人的生日享用、各种节庆,探亲访友。

10英寸=25.4cm:5-8人食用,适用于小型生日聚会。

12英寸=30.48cm:8-10人食用,适用于办公室享用、中型生日聚会。

14英寸=35.56cm:12-14人食用,适用于公司活动、同学聚会。

16英寸=40.64cm:14-16人食用,适用于各类中型庆典活动。

聚会的英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专业英语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中专业词汇较多、专业知识较强、中西文化差异大。本文在分析了科技英语特点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从扩大学生词汇量、分析句式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以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来提高学生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水平,使高分子材料专业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是一门以英语为工具的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以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知识为主,以学术英语为辅,目的在于帮助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使用英语,直接学习和接触国外相关专业信息。这不仅要求顺利阅读、听懂英语,同时还要求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信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简述了科技英语的特点,以求在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能够用目的语忠实而通顺地再现原文内容。

一、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特点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文体与修辞手段与文艺小说、新闻报道等迥然不同,具有以下特点: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在阅读或翻译时要注意其行文特点和写作规律,以便更好理解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文章。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专业英语文章侧重叙事推理,强调客观准确。第一、二人称使用过多,会造成主观噫断的印象。因此尽量使用第三人称叙述,采用被动语态,例如:When a low-molar-mass by-product is formed, the adjective ‘condensative’ is recommended to give the term condensative chain polymerization[1]。(建议推荐,缩合连锁聚合)

(二)重要信息前置

专业英语表达方式往往和中文句式颠倒,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例如“……are charged into a 500 ml reaction kettle equipped with a mechanical stirrer and a reflux condenser”(向带有机械搅拌器和回流冷凝器的500 ml 反应釜内加入……)。

(三)动词的名词化

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专业英语的特点之一。因为专业英语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专业英语中名词化句子可作主语、宾语、介词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定语、同位语和状语等,换言之,除了不能担任谓语外,可以用作句子其它一切成分。例如:Such solutions can often be concentrated by freeze drying. This is done by bringing the surface of the solution in close contact with a cold condenser and applying high vacuum to the entire apparatus so that…… (冷冻干燥)[2]。

二、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课程为大学第三或第四学年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学英语课程和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方面教学实践活动:

(一)扩大词汇量

英语单词的数量虽然庞大,但构成单词的元素———词根、前缀、后缀的数量却是有限的[3]。这就要求在英语单词的学习中,通过掌握词根、前缀与后缀来学习新的词汇。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中,常见的词根主要包括各种元素等,如hydro (氢), chlor (氯),amino (氨基),carbo (碳),oxy(氧),fibro (纤维),kineto (运动)。常见的前缀主要包括各种基团、基团的数目、地位等的表示,如poly-(聚,多),deca-(十或癸),non (a)-(九或壬),mono-(单、一),macro-(大的、宏观),micro- (微的,小的),per-(高,过,全),ethyl-(乙基),phenyl-(苯基),benzyl-(苄基),aryl-(芳基),alkyl-(烷基),metyoxy-(甲氧基),iso-(异,等,同),ert-(叔),ortho-(邻,正,原),ultra-(超、极端),super-(过度、过多),co-(共同),ant (i)-(反,抗)。常见的后缀主要包括各类聚合物的表示等,如-ene(烯烃的后缀),-ylene(亚基),-ide(化合物的后缀),-ate(盐或酯基的后缀),-ester(酯),-ether(醚),-form(仿),-glycol(二醇),-one(酮),-nitrile(腈),-sulfone(砜),-wise(方式)。

polytetrafluorethylene(聚四氟乙烯)可以拆分成poly(聚) 、tetra(四)、fluor(o)(氟)、ethyl(乙基)和ene(烯)几部分,分开理解则容易记忆。hydrogen peroxide(过氧化氢)中hydrogen表示“氢”元素,per表示“过、高”,oxide表示“氧化物”。

(二)分析句式结构

对于课文,应突出重点,讲究长句的翻译技巧[4]。系统地阐述和分析翻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巧,使学生中掌握翻译的技巧,有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当学生碰到具体的问题时,就能够从语法现象、专业内容、修辞等方面灵活处理。如看到一个长句,先不要急于逐字逐句去看这个句子,先找出这个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或系动词)、宾语(或表语),然后再看其余的修饰成分(也许是几个修饰词,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分析它们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在主干中加入这些修饰成分。这样的翻译技巧和步骤适合任何的长句翻译。

(三)补充学习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教材的课文专业词汇量大,复杂句子多,如果死记硬背,学生会感到吃力也会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补充学习专业英语的方法。对于高分子材料词汇规律性而言,如词头poly-是多和聚的意思;词尾-ane 是指烷烃,-ene一般是指烯烃,-one 酮等;一些基团如methyl(甲基),ethyl(乙基),propyl(丙基)都是以-yl 结尾。那么在遇到生词polypropylene(聚丙烯)时,学生就可通过掌握的规律轻松记住单词,做到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组织课堂讨论,注重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让位”,把讲台让给学生。例如,在学期的开始就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提前布置课堂总体学习内容,让大家课下做一定准备,上课时临时抽查小组中的成员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指定段落,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是听众;讲解完毕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和其他小组的学生均可补充;教师做总结,对遗漏、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一个学期结束,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至少有一次上台讲的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更重要的一个方面,给学生一个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锻炼机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后,学生普遍反应良好,特别是对于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的同学,认为经过这样的参与,自己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也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的应聘求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

总之,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多引导学生做规律性的总结,熟悉句法技巧,并在考核方式上有所侧重,这样才有可能使专业英语的教学更加有吸引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揣成智.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8.

[2]曹同玉,冯连芳.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203.

[3]蒋争.英语词汇的奥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4.

聚会的英文篇6

1、研究背景:

前不久看了著名作家虹影的长篇小说《英国情人》又名《k》,故事的时代背景正是发生之后,一位来自英国文艺圈子(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青年朱利安·贝尔,想要弃笔从戎来到中国想要投身革命,在中国青岛结识了郑教授、郑教授妻子林、卞之琳、闻一多、陆小曼、胡适以及徐志摩等一干新月社的文艺青年,对中国神秘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并爱上了西方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兼具的林,与林展开了疯狂而又热烈的恋爱,并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妈妈范奈莎·贝尔和姨妈弗吉尼亚·伍尔芙。但小说最终并没有让朱利安和林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而是让林承受婚外恋的流言蜚语最终香消玉殒,男主角朱利安则战死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用一封早已写好给母亲的遗书来引述他在中国的故事。

文中朱利安时常与母亲范奈莎·贝尔互通书信,将自己在古老中国的见闻经历艳遇都一一详述在信里,并以西方人的视角打量比较中国新兴的新月社。

虹影在书的前言中声明了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这是小说,但是她创作此书的契机,是在了解到一段真实故事然后进行艺术创作。但后来还是被牵扯进一桩“先人名誉”是否遭受侵犯的案子。

无论是小说情节还是小说外的纠纷都让我很感兴趣,于是延伸阅读,来探讨一下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与中国的新月社间的友谊。朱利安的母亲范奈莎·贝尔和姨妈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著名布鲁斯伯里文化圈(the bloomsbury group)的核心姐妹花。而文中的女知识分子林和郑教授均属于中国的新月社文化圈。

2、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

这是一个英国二十世纪初号称“无限灵感,无限激情,无限才华”知识分子的小团体。其实并没有很多成员,最初成立时有点像cambridge同学会,一帮谈得来的朋友们聚在一起聚餐。伦纳德·伍尔夫在自传《重新开始》中,写道:“布鲁姆斯伯里艺文圈从以前到现在都被用来——通常是滥用——指称一群多半是想象出来的人,以及多半是想象出来的目标和人格特质。”弗吉尼亚接着以典型的自相矛盾语气表示:“我是这圈子的一员,我也是这一小撮人之一,这一小撮人最后去世形成一群住在伦敦某区或附近的朋友,该区的法定名称就叫做布鲁姆斯伯里。”[1]

那个圈子,是英国一个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画家与美学家特别多,也有作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而这个团体的核心,正是伍尔夫和她的姐姐、画家范奈莎·贝尔。[2]他们在这个小圈子里,经常进行聚会,谈论美学、文学哲学,进而促进诸位的创作。后来,由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病,需要到乡下敬仰,他们夫妇二人搬离了热闹又繁华的伦敦,弗吉尼亚的丈夫伦纳德担心妻子的身体和精神,开办了霍加斯出版社,印刷朋友们和自己新创作的诗集和作品。

显然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形成的时间远早于新月派

的成立时间,但也相差无几十年左右,但这个群体对政治领域显然没有像新月派那样急于表现,更多的时间这些作家们在创作关注内心及个人的文艺作品,以及在热闹的客厅里闲聊。

2.1主要思想基础:

哲学家g.e.摩尔 《伦理学原理》、自由主义

2.3英国当时时代背景:维多利亚社会的消逝,大英帝国的没落,两次世界大战。

3、新月社

新月派是一个以五四前后英美留学者为主体的、具有多源和多元性文化族群和文化派别。[3]20世纪20年代初,在北京的中、上层社会中,“生日会”、“聚餐会”的风尚日渐兴盛。这种将西方社交方式与中国饮食文化奇妙混合在一起的活动,在那些留学生中间、大学教授以及政界、商界的新派人士中,风行一时。徐志摩、胡适等人的“聚餐会”就是在这养的氛围中产生的。大约1922年前后,徐志摩回国后不久,他们“拉了一些朋友,一些真正的朋友”,其中有“在北平的一些教授”,“没有领袖,七八个人,几乎是轮流着到各人家里聚会谈天”。[4] 这些人里面由学者胡适、诗人徐志摩牵头,“民主斗士”闻一多、文艺批评家梁实秋、作家林徽因、画家凌淑华、散文家陈西滢、书法家叶公超也都是聚会的常客。

由此演化出一种结构松散,但又较为固定的人际交流模式,一种以文化和次文化上的某些共同点为基础的小群体,取名“新月”。

3.1主要思想和社会活动:

新月社结社以后主要进行社员间的社交活动,这是“聚餐会”的延续,另外就是戏剧活动。但这仅仅是表面上的活动,更多的活动是在思想上的,他们致力于将西方新思想新文明通过戏剧的形式,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而他们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特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对英美现代自由主义、改良主义思想精神奉若前行的灯塔。

3.2同时代中国时代背景:

1926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着不约而同的变化,广州的北伐战争迅速推进,让国民革命的势力大踏步地北进;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化阵营也向南移动。

4、两个群体的共同性及差异

大部分成员的思想基础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就其思想核心和全部出发点而言,是个人本位,即在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其思想本质在于保护个人不受任何无理的外界限制。经济领域,表现为维护私有制;政治领域,体现为自由民主;在个人行为和一般社会生活、思想领域,它具体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要求,以及昂扬的个性解放呼声和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他们都同时对艺术、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充满了兴趣,并将这些思想动态体现到自己的文艺创作中去。

聚会的英文篇7

【摘 要】本文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英语素养。本文分别从在英语教学中引导观察,再现情景,分析比较,质疑探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英语教学;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英语新课改中的重点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是把知识、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由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形成和提升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并形成形成语言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引导观察,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聚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聚合思维要求学生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在一起,朝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其主要特点是求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变化时,不直接把变化规则告诉学生,而是先给出例子, eg:long— longer—longest;brave—braver— bravest; big— bigger—biggest;dirty— dirtier— dirtiest; important—more important—most important; slowly— more slowly— most slowly…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变化规则。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又牢固掌握了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则变化,更锻炼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许多得出规律性结论的如动词的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变化规则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二、再现情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形象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意思。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实物、图画、音乐等再现情景,把学生带进所学情景之中,启发、引导学生描绘情景,根据情景理解、掌握所学的语言内容,同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学中的“房屋装潢设计”,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不同的装潢设计图形,再配上《我是小小粉刷匠》的背景音乐,来显现房屋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装潢,让学生在具体、形象、鲜明的情景再现中学习该单元应掌握的语言,同时丰富学生对房屋设计的各种形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使学生达到运用语言与形象思维发展同步进行。如进行“请你向班上学生介绍学校教学大楼”的写作指导时,可适当出示教学大楼、阅览室、计算机房、科学实验室、语音室的图片以及单词,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调动知识积累,运用联想和想象,顺利地完成作文。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英语造句、作文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自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英语教学是一个积极主动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感性认识积累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复抽象提炼的过程,能挖掘诸多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特征,发现某些用词遣句的特殊性等。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承载的任务,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便能在顺利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状语从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语法概念,特别是状语从句与简单句的互相转化,又有多种情况,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困难。如果硬把状语从句与简单句的互相转化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一定会感到茫然无措。学习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抽象概括,效果会非常显著。如分析比较“ This English problem is so hard that I can´t work it out.”与“ This English problem is too hard to work it out.”便可得出“so…that”与“ too…to”相互替换;比较“She could sing when she was three.”与“She could sing at the age of three.”“I must wash my hands before I have meals.”与“ I must wash my hands before meals.”“We´ll go shopping after school is over.”与“We´ll go shopping after school.”又可抽象得出由“When、before、after”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可以把从句用合适的介词短语来代替,反之亦然。还有由if引导的表示否定的条件状语从句改为由 without引导的介词短语,由 because 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可改为 because of 的短语,“as…as…”结构有时可改为“be of the same+名词”等情况,都可以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抽象出来。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等。学生既掌握这些知识,又培养了抽象思维能力。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及独创性,将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既能很好地完成语言学习的任务,又能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达到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相平衡。

参考文献

[1]黄建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教师,2010,S1:425.

聚会的英文篇8

蛋糕尺寸对照表:

6英寸=15.24cm≈1磅:1-2人左右食用,适用于1个人的享用、2人世界的场景、也可以是情人节这样的浪漫节日。

8英寸=20.32cm≈2磅:2-4人食用,适用于一家人的生日享用、各种节庆,探亲访友。

10英寸=25.4cm≈3磅:5-8人食用,适用于小型生日聚会。

12英寸=30.48cm≈4磅:8-10人食用,适用于办公室享用、中型生日聚会。

14英寸=35.56cm≈5磅:12-14人食用,适用于公司活动、同学聚会。

上一篇: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内容范文 下一篇:童年的水墨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