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范文

时间:2023-11-11 17:09:41

五柳先生传篇1

关键词:五柳先生传;古文翻译;不等值性

由古至今,古文翻译就是一项重要的翻译活动。不同时期的古典文集带着那个时代的文学的语言特征。而译者跨时代翻译,难免出现一些缺漏补失。文化典籍作为一项具有文化特色的遗产,兼顾着精神文化的传播,其中文字的瑰丽与严谨要实实在在地翻译成有文采的现代文字,着实也不是一件易事。

一、 五柳先生传的重要意义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将其自身醉心田园、超然世外的习性志趣以五柳先生的身份抒发出来,文风恬淡,构思独特。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许多人不折手段,社会充斥着虚伪与欺诈,在此期间陶渊明作了《五柳先生传》。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随世俗,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更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二、 不等值理论的出现及发展

翻译业界一直有着一位不可撼动的人物,那就是尤金奈达,他提出的著名的翻译概念功能对等。奈达于1986年把 “动态对等” 改为 “功能对等”, 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动态” 一可能引起的误解[1]。他在 《翻译科学探索》 这本书里说道:“形对等在形式内容上注重的是信息本身”。因此,译者关注度是 “诗歌对诗歌的对等, 句子对句子的对等” [2]。国内译界因为“动态对等” 引起翻译理论狂潮。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期九十年代初期,直至本科毕业,大批以尤金奈达理论指导的论文到处可见。但事无完事,翻译理论也如此。当各种各样冠以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的文献出现得有视觉疲劳的时候,各位译者又纷纷开始寻找各种反例来论证奈达理论的缺陷,把奈达的理论推上全盘否定的道路。这种做法令人堪忧。译者应该正确地辩证对待某一理论,没有哪个理论是放于四海而皆准的。奈达的理论也不例外,它是某一时期的产物。自然会出现新时代新标准之下,后人对此理论的不认同,不等值性。钱冠连先生就认为,“对翻译的可译性与等值的完美性,不抱乐观态度”。其后写到“原因有三:一是翻译中的发源语在转换中文化亏损,二是由一种认知感系统向语言符号转换时的换码亏损,三则是解释学偏离”。[3]古文翻译的不等值性通常产生于原作与译作语言参数的差距,以及有关语言文化背景差距,更与译者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和风格与原作的差距有关,由于译者本身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差距,又或者社会审美观的影响,原作与译作完全等值是理想。译者所能够做的就是在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下,使译文与原文在形式,风格与感彩上尽量争取最大等值则地翻译使之达到成功。

三、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不等值性分析

根据分类法,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跟符际翻译。[4]而古典文学的翻译兼具有语内翻译跟语际翻译两种特点。正是由于译者对古文里某些词汇,句式必须有一个解释翻译的过程,就使得等值性也发生偏离。举个例子来说,《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一句的翻译。孙大雨所译的版本里,Bare walls enclose his quarters, defending him not from blustering winds and hot sunshine,其中“环堵萧然”采用了Bare walls enclose his quarters的意译,“不蔽风日”采用从不能遮挡大风雨跟烈日的反面来进行了增译。其中,“不蔽风日”被译为Bare...defending from winds and sunshine;但事实上Bare...defending from是转了个弯把原文“不能遮挡”这一动作转换成了“墙壁几乎不能遮挡的”一个定语。经过翻译后译者在理解的层面上将句子的语序换了,方便外国读者更清楚的理解因为房子的破烂而使得太阳跟风雨都不能遮挡的困境,更加突显五柳先生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方重的译本里,则是译为Four bare walls enclose his rooms; the wind and sun find free acess through the roof and the chinks,前半句采用直译,忽略了否定。而后半句提到风跟日头能轻易吹进屋里,让读者难以理解,既然有瓦遮头为何还不避风日呢?

再来看短文中“短褐穿结,箪瓢屡空”里关于“瓢”的翻译。到底瓢是一种舀水的工具还是个储存食物的器皿呢?两个版本的翻译中,孙大雨翻译成gourd shell,一种葫芦状的壳,简单直白的向英语世界读者解释了在古代有这么一种器皿,大概是用葫芦做的装盛食物的器具。很明显的,古典书籍里出现的许多是不等值的翻译的,译者只能在从读者的视角出发,试着去解释翻译,那么读者才有可能懂得古文里那些特殊词汇。而观之方重翻译的版本,直接把“箪瓢”二字意译成dishes,虽然译出了简洁跟易懂,却少了那份古言所特有的韵味,更没能把东晋时期,人们常用的两种日常生活用具向读者解释,缺失的这部分文化背景更加凸显不等值性在古文翻译中的重要。

四、总结

中国古文在于简洁精练,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最广阔的含义,最意合的文字。而英文是形合的文字,重视逻辑和理性。加上两种语言生长的文化背景大相径庭,将古典中文的作品翻译为英文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缺失,即译文的读者无法完全体会到原文读者的感受。译者能做的就是通过对两国文化背景熟练掌握,将这种文化缺失降到最低。所以译者在把中国古典作品译为英文时应该注意到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不等值性。而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对等,采用一些意译,删减或者增译方法,虽然能从某种角度上使读者在某一种角度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但是其精髓跟寓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也会大大地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导致其信息传递的大量的缺失。总而言之,中国古文翻译受到特殊性影响,期间要经过语内翻译跟语际翻译两个过程。本文以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两个版本做比较,举出不等值性在翻译过程中所带来的差异与影响。古典文集这一中国的文化瑰宝,要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其价值的道路还需要各位译者多探索,在实践中得出自己的宝贵经验。(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晏晓喻.从英汉文化差异评述“等值翻译”理论[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2):65-66.

[2]屈妮妮,孙景欣. 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文化差异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303-304.

[3]郑延国.语用翻译探索 [J].上海科技翻译,2002.

五柳先生传篇2

关键词:柳永;现实;矛盾;悲剧

词,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隋唐之际新兴的音乐“燕乐”而写下来的歌词,最初称为“曲子词”,别称长短句、曲子。其产生于唐,兴盛于五代,至两宋达到顶峰,上自唐下迄明清千余年间,词家辈出,然在文学史上争论之最大者,毁誉之最大者,当属柳永及其词作。这位在正史中未曾记载的词人,却在文坛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推崇备至者称其为北宋正宗,更有甚者将其词作与杜甫诗相提并论;有贬之极者称其为卑俗放荡,之音泛滥导致雅奏断绝。至今对于柳永的生卒年仍未有定论,据唐圭璋先生考证柳永生于太宗雍熙四年(约公元987年)或太宗雍熙二年(约公元985年)福建崇安五夫里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好为艳冶之曲,仁宗临轩放榜,特绌之。后改名为永,字耆卿,于景佑元年(1034年)进士及第,因排行第七,又称之“柳七”。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是开北宋词之大家,婉约派代表人物。其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出殡时,群妓合金葬柳七,轰动满城,之后每年清明节歌妓相约去祭祀,称之为“吊柳会”或“吊柳七”。柳永为何被世人冠以“风流浪子”其词又被称为“浅近卑俗”?为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一生的悲惨结局?笔者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加以考察分析。社会唯实论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事实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大部分人类的意向,不是自己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受外界熏陶、引导下生成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之中,其思想是经社会的塑造决定的,并不服从于个体之理性,这确切说明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刻影响。

1 柳词文风之继承性

词一直被视为艳科,为“娱宾遣兴”的工具,题材多集中在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等方面,与孔子主张的雅乐背道而驰,被称为之音。自晚唐五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华丽香媚词句,词风脂粉气息浓郁。柳永《乐章集》213首词中关于描写歌妓作品的就有103首之多,其中《菩萨蛮》十四首充分体现了“花间鼻祖”温庭筠声律和谐之特色。尹鹗词云:“其写冶游,写情思,均分明如画,不避详琐,《柳塘》以为开屯田俳调,洵为知言”,由此可知,柳永的《乐章集》对《花间集》的词风题材得到了继承。《云谣集》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词集,其浅近鄙俚的词体为柳永提供了作词的蓝本,在此基础上柳永凭借超群的音乐天赋与文学才能,对词的声律句式加以革新突破。柳永以宋玉自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从柳永《乐章集》中可以看出其铺叙展衍之功,其风流悲情正是继承了宋玉之风。

2 北宋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北宋之初,为了加强其统治地位,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官的兵权,且优待官吏,赐良田钱财,让他们安于享乐,以此消磨锐气。宋太祖曾对当朝大官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①,于是大官们纷纷依旨奉行。处在太平昌盛的北宋时期,举国上下无不笼罩着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上起朝臣下至百姓,皆热衷于写词唱曲,宴饮游乐,据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张先“多为官妓作词,而不及靓。靓献诗云:‘天与群芳十样葩,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子野于是为作词也”。在这种糜烂习气的熏陶下,对于柳永性格以及创作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更容易的理解他为何毫不掩饰的往返于妓馆的行为。

3 儒家思想的追崇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政教经典,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成为儒士追崇的理想人格。士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决定了其与政治不可分割的必然性,“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柳永恰恰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士大夫家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同许多士子一样,以考取功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根本。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二十岁左右便离开家乡崇安到繁华的汴梁参加应试,然而一切并不尽如意,蹉跎了近三十载。宋仁宗景佑元年特开恩科,柳永借此机会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为官后的柳永,尽忠职守,曾被《大德昌国州图志》列为“名宦”,而被此书记为名宦者寥寥四人,柳永位列其中。足可见柳永在为官期间的政绩被世人称道,并非是一个空腹才情的词人。

4 个人原因

柳永天性浪漫,狂放不羁,出生于传统士族家庭,思想行为受到了儒家“克己复礼”教条的束缚。当他来到汴梁应试,这里繁华的市貌,无不吸引着这位好奇痴狂的少年,他的心如脱缰之马,肆意纵情于歌舞声色中。柳永从小便赋有卓越的才情,宋人杨《古今词话》中所载,有一《眉峰碧》一词,“柳永少读书时,遂以此词题壁,后悟作词章法。一妓向人道之。永曰:‘某于此亦颇变化多方也。’然遂成‘屯田蹊径’”,柳永自幼颇爱民间词,这也是其经常出没市井教坊,其词曲通俗的根源所在。当时的北宋笼罩在一片奢靡享乐的生活气息下,大部分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擅于创作艳词媚曲,并且官员府邸有专门跳舞唱曲的官妓,为其宴饮助兴。然在儒家传统观念盛行的北宋,都以儒家“诗教”规范自己,克制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敢肆意张扬,偶有越轨,也都遮遮掩掩。对于一个生性狂傲,并且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背景下的柳永,最终导致其被冷落于官场之外。据《柳七》记载吕夷简六十寿辰,派人向柳永讨词,曾作一首《江西月》,当吕夷念到‘纵教疋绡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笑曰:‘当初裴晋公修福光寺,求文于皇甫,每字索绢三匹。此子嫌吾酬仪太薄耳。’当念到‘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便怒斥曰:‘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从此衔恨在心。然仁宗见之,亲笔批道:“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他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柳永因其恃才高傲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仕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多种需要未能满足之前,首先满足的是迫切需要,只有在该需要满足之后,后面的需要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柳永一生漂泊不定,在其失意、煎熬的之时迫切需要栖息之地,以及被人欣赏理解的渴求。在北宋吟词唱曲的市井小巷,柳永只能寄情于秦楼楚馆,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得自身存在的价值,柳永在自觉不自觉的意识中,被推向了风口浪尖,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色彩。

注释:①《宋史》卷二百五十《石守信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 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J].文学研究,1957(3).

[2] 唐圭璋,潘君昭.论柳永词[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3).

[3] 叶嘉莹.柳永及其词[J].南开学报,1982(3).

[4] 丰家骅.柳永思想评价刍议[J].学术月刊,1985(5).

[5] 曾大兴.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

[6] 曾大兴.试论柳永的创作道路[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1).

[7] 村上哲见.柳耆卿词综论[Z] .词学(第五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五柳先生传篇3

本文以《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中的除初级曲以外38首柳琴独奏曲为依据,将其按照年份和柳琴改革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从他对柳琴的改革以及创作的作品两个方面出发,探求其创作技法特点和艺术特色以及他对柳琴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以其作品中的旋律、节奏、弹奏的主要技巧等方面结合他对柳琴改革内容进行初步分析、论述。

一、早期(50、60年代)

1.乐器改革

此为柳琴研制的探索起步时期。1958年底,为了满足民族乐队演奏各类乐曲的需要,充实弹拨乐组的高音声部。王惠然先生在山东临沂深入生活之时,受戏曲伴奏的民间柳琴的启发,与徐州乐器厂制作师合作,通过无数次试验,在保留民间柳琴原有风格、充分发挥优点的基础上,成功的研制了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此三弦柳琴针对民间柳琴音域较窄、不便转调、音色欠美等不足,对柳琴的制作做了大幅度的改革。(1)提高了定音,固定了定弦。王先生与徐州乐器厂的制作师通过缩短琴身了改变琴腹结构的办法,使柳琴的外弦定音从原先的a1改为d2 ,提高了四度,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高音乐器,填补了弹拨乐声部无高音的空白;(2)拓展了音域,完善了音位。原先的柳琴只有二弦七品,而改革后的柳琴在保留传统五度定弦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根弦,定弦为d1、g1、d2,音域从d1―d4,由原来的一个半八度达到三个八度,使柳琴分为清脆、明亮、穿透力强的高音区(一弦)和优美柔和的富于表情的中音区(二、三弦),形成音色上色彩对比。而品也从七品增至二十四品,并且可以按照十二平均律排列可以任意转调,弹奏各种各样的和音、和弦,使柳琴的表现力大大增加;(3)革新了技法,美化了音色。民间柳琴是用右手中指戴一柳琴套(竹制圆筒),由大拇指捏住进行演奏的,但是这种柳琴套质脆、易裂、触弦点过宽、发音较钝、有杂音,技巧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此王先生使用透明的赛璐璐(或尼龙、玳瑁)三角形拨片代替了柳琴套来演奏柳琴,大大美化了柳琴的音色,使其发音清脆、洁净,更有利于演奏者控制演奏的力度、速度、音色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这种三角形拨片弹奏长轮既快又密,既有颗粒性又有连贯性,如果以每拍四个十六分音符,=200为单位来计算,每分钟快速弹挑可达800次,成为柳琴演奏技法的一大特色。此外,用此拨片还可以弹奏快速的三小轮、四小轮,十分轻快灵巧,充分体现了弹拨乐的特性。

2.作品

为了体现三弦柳琴的优越性,王先生特地为柳琴移植改编创作了七首作品。它们分别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1958)、《柳琴戏牌子曲》(1960)、《银湖金波》(1960)《游击队歌》(1962)、《我是一个兵》(1962)、《到敌人后方去》(1965)、《云雀》(1961)。

由于此为柳琴探索时期,这一期间的作品,大多改编于一些脍制人口的歌曲和戏曲音乐,创作技法以模进、重复、加花的民间传统创作技法为主。调性也比较简单,大多为G调。为了体现新改革柳琴的优越性,乐曲中大量运用了空弦和音,和弦,充为体现了拓展音位的三弦柳琴,可以演奏更种度数的和音和弦的优点。而根据罗马利亚民间乐曲移植的《云雀》这首乐曲,这首乐曲大量运用变音,充分体现新改革的柳琴十二平均律排列的优点。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中级曲目,运用了一些中外弹拨乐曲的演奏技法,如右手内弹挑、扫拂,长轮,各种小轮,琵音,但左手技法较少,只有少量的沥音,打音,带音出现。

二、中期作品(70年代)

1.乐器改革

此为柳琴继续探索,并且逐渐定型、成熟的发展时期。王先生为了进一步增加柳琴的表现力,在三弦二十四品高音柳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个高音品,和一根低音G弦。第一、二弦采用钢弦,第三、四弦采用合金缠弦,使柳琴拥有了自己的低音区,其音域由g-g4,达四个八度,使演奏的琵音和弦更为方便。此第四弦浑厚结实,余音颇长,极善表现吟、揉、推拉等左手技法,推动了柳琴演奏技法的完善。

2.作品

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只有五首。分别为《幸福渠》(1970)、《春到沂河》(1971)、《在北京的金山上》(1975)、《欢腾的天山》(1977)、《木棉花开》(1979)、《毕兹卡欢庆会》(1978),但是首首都是柳琴作品的精品,充分体现柳琴的演奏技巧,出现了一些如右手的外轮内弹,右轮左带,快速换把等具有一定难点的演奏技法;左手上出现了打、带、吟、推拉、上、下沥音等使乐曲充满韵味的的演奏技法。其中最杰出的是《春到沂河》这乐曲,它由沂蒙山小调改编而成,极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成为柳琴的代表之作。特别是中间的慢板段,此旋律以山东琴书和山东柳琴戏的音调为基础,通过调式调性的变化,演奏上大量运用推、拉、吟、揉的技巧润饰,与前后两段形成鲜明对比,富于韵味,充分体现了新改革的四弦柳琴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较长的优点,成为柳琴乐曲中的精典之作。而《毕兹卡欢庆会》是第一首柳琴协奏曲,它借鉴西洋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创作,打破了民间传统曲式,标志柳琴的作品逐渐从小型走向大型。

王惠然先生就是在这几首乐曲的基础上,把这些演奏技巧规范化了,出版了《柳琴演奏法》这是柳琴第一部专业书籍,从而确立了柳琴的形制、演奏方法、技巧训练,使柳琴演奏从戏曲乐队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流传到世界各地。

三、盛期,80、90年代至今

1.乐器改革

由于柳琴制作已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柳琴内改革成果深受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认可和好评。在1988年柳琴改革成果获得了全国乐器改革的最高奖。而198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作品

此为王惠然先生创作的鼎盛之期。他更进一步开拓和发展柳琴的演奏技巧,扩大柳琴演奏曲目的范围。在2001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中,这一时期的作品达24首之多,分别为:《芬兰波尔卡》(1980)、《野蜂飞舞》(1980)、《故土情愫》(1981)、《我们永远在一起》(1983)、《战士组曲》(1984)、《唱支山歌给党听》(1984)、《波浮的港》(1985)、《塔吉克舞曲》(1985)、《田野琴声》(1985)、《三六》(1986)、《打虎上山》(1986)、《春情》(1987)、《关山月》(1987)、《夜深沉》(1988)、《山乡恋》(1988)、《节日的拉萨》(1988)、《江月琴声》(1989)、《嵩山印象》(1992)、《高原欢舞》(1992)、《流浪者之歌》(1994)、《查尔达斯舞曲》(1994)。其中《塔吉克舞曲》获全国民乐展播作品一等奖,《悠悠故乡情》获首届中国艺术节纪念杯奖。

此间创作的作品除了数量多外,体裁也趋多样化。即有类似小品的作品如《塔吉克舞曲》,也有大型的协奏曲《江月琴声》;既有组曲形式的《战士组曲》,还有二重奏形式的大协奏曲《篙山印象》;既有移植于古琴的乐曲《关山月》,也有移植于京剧曲牌的《夜深沉》,还有大量移植外国乐曲的作品如《波浮的港》。从旋法来看此期间的作品不仅仅是在协奏曲《江月琴声》中旋法上打破规整的四句体,出现了长短不一的长短句。这一时期作品的调性布局也趋多样化,不再是G 调还出现了bB、F、A等调。

最让人新鲜的是王先生在乐曲中运用了许多特殊音响效果来增强柳琴的表现力,如弹面板、码下音、绞弦、煞音等等,还在创作和演奏手法上借鉴了各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方法,如模仿古筝水声、琵琶绞弦、日本三味弦演奏音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王先生一直是把柳琴的改革,创作,演奏放在一起同步进行的,这五十几年来柳琴改革的成功及其事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王先生创作改编的大量优秀的柳琴作品。

四、王惠然先生柳琴作品创作特点

1.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民族特性强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如具有山东地区风格的有《银湖金波》《春到沂河》;具有新疆风格的《田野琴声》《塔吉克舞曲》《欢腾的天山》;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木棉花开》《毕兹卡欢庆会》。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他的作品被众多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2.简炼、朴实的加工,改编手法

他的作品往往取材于一段大家熟悉的民歌、戏曲音乐,运用此最经济的音乐素材作最充分的展开,忽拉长,忽加快,做着各种变奏:比较稍微颠倒一下音序,或在节奏上作各种各样的变化,或者在高、低不同音区进行鲜明对比,从简到繁的层层递进,将音乐主题变化交织成一首富有内在逻辑发展的乐曲。

3.曲中充分发挥了柳琴的演奏技巧

王惠然先生是我国柳琴改革内创始人和柳琴艺术大师,因而在创作中能谙熟各种技巧并使之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积极借鉴中外乐器的演奏技法,充分表现柳琴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独立的演奏学科。

结语

此为笔者从乐器改革和乐曲创作演奏两个方面对王惠然先生五十多年来对柳琴的改革、发展所作的贡献所进行的一个梳理,作为一个初步的探索分析,希望老师、同学多加指正。

参考文献:

[1]王惠然.《王惠然柳琴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2

[2]刘再生.《凝炼精绝,小中见大――评柳琴独奏曲〈塔吉克

舞曲〉》.人民音乐 1994.8

[3]王惠然.《柳琴改革与柳琴艺术发展》.中国音乐 1990.4

[4]杜庆云.《柳琴引起世界上注意的第一人》.人民音乐 1987.5

[5]王惠然.《柳琴演奏法》(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7.3

五柳先生传篇4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谈谈我对广西几个城市的一些看法,其中也包括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几点不成熟意见。

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根基来说,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两市,合称“桂柳”)的年代要比其他城市悠久的多。即使不用刻意的研究和探寻,我们就可以把柳州的历史简单地上溯到唐代中期。当时,一代文豪柳宗元被贬黜到柳州任刺史多年,留下了许多的传世佳作,至今犹为世人所传诵。而桂林成名的时间更早,诗圣杜甫曾经写下“五岭皆炎热,怡人独桂林”的诗句,说明当时的桂林已经很有些名气了。从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期,桂林在如此长的时期内一直都是广西府治所在地,是整个广西以至周边广大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基于这些原因,桂柳在很多方面与广西其他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比如语言,南宁及其以南地区多讲“白话”(即粤语)和客家话,桂柳人所说的却是“桂柳话”。据当地人讲,两种方言的差别很大,基本上不能直接交流。语言差异如此,文化上的差别似乎更大,桂柳集中了广西最主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而南宁虽然作为首府,文化根基却相对较为浅薄。

历史、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两个区域人们在生活、行事上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桂柳人大多显得文雅而含蓄,桂南地区的民风则多多少少仍有一些粗蛮之气,在记者到过的南宁和北海,常常见到商家以粗暴的语气呵斥顾客,而那里的迷信活动也颇为兴盛。

目前整个广西的经济状况差别不大,但就一些机关、部门的工作作风而言,桂柳工作人员的素质显然高出许多。初到南宁,记者首先是被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的一位处长委婉地挡了驾,将一场事先已商定的采访变成了无谓的闲扯;接着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记者楼上楼下转着圈的找不着能接受采访的负责人,几个“仅存”的工作人员带搭不理的把我支来支去,却就是不肯告知领导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事后得知,原来这里正在调整中层班子,人心浮动而恍不自安;更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北海港务局,在那里我见识了一位神气如同监狱看守长的门卫,态度之恶劣使人大开眼界。(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该单位接受采访的领导热情而真诚,最终使我的采访获得成功。)

类似这样的情形,我在桂林、柳州一次也没有遇到。

或许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谈谈柳州的情况吧。坦白地讲,柳州目前的城市面貌不是很好,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显得有些破烂。然而柳州人告诉我,10年前的柳州是全广西基础设施最好的城市,只是后来由于经济滑坡,城市发展停滞,才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近年来,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下大力气推动柳州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普遍呈现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带动了城市建设重新起步。

柳州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甚至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柳州经济就总量来说居广西第一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柳州工业的根基很深,拥有柳钢、柳工、五菱、建工(欧维姆)、金嗓子、两面针等一批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上规模企业。而作为广西第二大工业重镇的南宁,产业布局有意与柳州形成差异性互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柳州保持其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

如今,柳州市一批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而这些企业大致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其中,柳工、五菱的信息化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柳钢、建工、柳江造纸等几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广西也小有名气。

与整个广西一样,柳州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搞的,其建设重点首先是企业,并由重点大型企业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比如作为柳州新兴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产业龙头是五菱和东风柳汽,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则达上百家,这些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企业没有网络、没有CAD,更没有管理系统。为此,柳州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科技局、经贸委等部门积极为这些落后企业想办法,从基础建设、技术应用到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如科技局每年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经贸委则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搞建设。

企业如此,柳州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柳州是广西除南宁以外唯一开通了城域间内部办公网的城市,并已建成土地规划、交通管理、医疗保险等几个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柳州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与国内现今城市相比的差距依然很大。从一个立足于发展工业的城市考虑――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5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也就是要将现有数百亿的工业产值翻一番――今后的建设任务可以说非常重。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依托,柳州的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深层次的推动力,城市发展也就有了较足的底气。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柳州的城市性质与桂林、北海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的工业化城市,似乎怎么开发建设都不为过,建得越现代化越好,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看法。

五菱与科尔

“五菱汽车”既是广西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汽车品牌,而“科尔数字化制造”这个名字即使在柳州也是知之者甚少。这点并不奇怪,因为科尔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而且刚成立了一年半。

为什么要将这样两家不成“比例”的企业放在一起来讲?这里先不做解释,我们先说五菱。

柳州五菱始建于1958年的年代,算得是国内第一波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有关资料,当时全国除、宁夏两个自治区外,各地都有生产汽车的企业,总数达上百家,但除长春一汽的产能过万辆外,其他厂家合在一起也只生产了1100多辆汽车,平均每家只有10辆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柳州五菱会是怎样的一种规模。

小是小了点,但从此开创了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柳州五菱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微型车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产量一度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25%。1998年,五菱微型车年产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9年8月,五菱微型车已累计生产50万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突破50万辆大关的企业。

2001年7月,已经在两年前上市的柳州五菱汽车股份出让75.9%的股权,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以“中中外”方式合作,共同组建了“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实际是原柳州五菱的整车装配部分,余下的零配件部分则重组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公司”),而我采访的就是后者。

五菱公司技术中心计算机室的高光辉副主任已经在原来的柳州五菱工作了许多年,对两家公司的根底知道得颇为清楚。他告诉我,柳州五菱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是在企管处下设了一个计算中心,初步建立起一套生产管理系统。大致也是从那时开始,柳州五菱开始应用CAD,90年代更进一步,与美国的ED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汽车C3P(CAD/CAE/CAM/PDM)开发系统”,该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于2001年通过鉴定。

同年,两家公司分开(指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后分出了五菱公司),企业原有的计算机系统通通留给了合资公司,五菱公司则参照原来的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系统。

前面已经谈到,五菱公司的性质是原企业将部分资源优化用于合资,而将优化下来的部分进行重组建立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的降低。目前五菱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上汽通用五菱生产零配件,同时自己也能生产整车。2003年,五菱公司推出了一款旅游景点观光专用车,由于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间仅为半年。

高光辉介绍说,从柳州五菱到上汽通用五菱再到五菱公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以五菱公司为例,成立至今每年保持500~800万元的投资,目前各种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虽已基本完备,但公司还要继续做一些大项目,这里就说到了科尔。

科尔的企业名称里虽然没有五菱的字样,其实却是五菱公司控股的企业,除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外,其他几个股东也都是五菱公司的相关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科尔的业务必定与柳州的汽车行业尤其是五菱公司关系密切。事实是,科尔不仅是由五菱公司投资控股,其人员也几乎完全来自五菱的技术中心和模具中心,而其业务就是为五菱公司及下属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服务。

具体说来,科尔的核心业务是用数字化设备将汽车部件通过逆向设计生成模具,供给生产企业进行批量加工,用专业的话来说是“逆向工程”。

逆向模具生产在广东的东莞和深圳等地并不鲜见,主要用于仿造国外玩具。这似乎是一种“偷”的技术,但实际上在全球汽车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区别“偷”还是“没偷”的前提,是有否得到原设计厂商的授权。科尔当然是得到了这种授权的。

组建科尔共耗资1800万,几乎完全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投入。五菱公司所以要花费这么大一笔钱,为的就是能够迅速达到整车厂商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因为在通用公司进来之后,必然要带过来一些新的车型,五菱公司则要为之做大量的零部件配套生产。按照过去的设计方式,将一个部件翻制出模具往往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则不会超过几天。

在科尔公司的一个工作间里,我看到一台车床一般大小的三维扫描仪,技术人员将一个部件放上去之后,旁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很快就出现了精细的三维数字图像。

令人惊喜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科尔的组建方式和运作模式,即由最大的买主投资控股,企业面向社会独立运作,以先进的技术带动上游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据悉,五菱公司有意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科尔的实力,将其模具中心整个并入科尔,而模具中心仅设备资产就高达上亿元。

陪同我前往采访的柳州市信息产业局何日兆科长告诉我,市里对科尔的这种技术及其运作模式极为赞赏,正计划组建另一家与之相类似的企业,但具体做什么他却不肯透露。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有感触,什么才是不充门面、不做假相的信息化?什么才是既实用又先进的信息化?什么才是能够带领企业腾飞的信息化?就在眼前――科尔。

欧维姆的故事

要讲欧维姆(全称“柳州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预应力以及预应力构件。说实话,我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准确意思,但大概其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力学原理的工程配件,上世纪80年代末始进入我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水坝和高速公路建设中。

欧维姆就是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商,这点我在走进欧维姆厂区的时候还不知道。更不知道的一点是,柳州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市场排名前三位的三家厂商都在这里,其中的两个已经合并了,因此准确的说应该是两家。

合并的企业就包括欧维姆,合并的对方名叫海维姆,而两家合并后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没定,也许还是什么“维姆”。

欧维姆、海维姆都是英文缩写的汉化――OVM和HVM,因此欧维姆的真实名称应该是“东风胜利机械厂(Orient Victory Mechanic)”。其实欧维姆和海维姆原先本是一家企业,即柳州建筑机械厂(简称“柳州建机”),后来因为与英国合资,独立出去的合资企业需要另命名,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海维姆。

2003年底,欧维姆和海维姆同被深圳华强所收购,由于两个企业的产品基本相同,没有必要继续“分而治之”,重组的结果是前者主管销售、后者从事生产,但名称目前尚未统一。

欧维姆前身的柳州建机是60年代成立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小,原来是柳州工程机械厂的配套厂。直至80年代末,柳州建机的年产值仍只有三四百万元。

企业发展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正计划修建两座国内最早的斜拉钢索桥――杨浦大桥和黄浦大桥,建桥所需的预应力构件实际当时国内尚无厂商生产,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这个上亿元的大订单最终给了柳州建机。百万级的企业面对着亿万元的订单,柳州建机惊喜之余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此,柳州建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柳州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

企业扩大、产能提高、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必须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息化。1994年,柳州建机与北京的利玛公司签约,开始建设一个制造业管理系统。

现任欧维姆信息中心主任陈森介绍说,这个系统分三期搞了三年,至1997全部建成,一期上进销存,二期上财务,三期上的是MRPⅡ。当时的利玛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制造业管理系统开发商,而欧维姆则是其最早的十几家客户之一。

陈森说,利玛的系统做得很好,但到2000年的时候就感到不够用了。7年时间,一些技术已经明显落伍,因此从2001年开始,欧维姆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2002年与北京的另一家软件开发商达成协议,引进其具有自主产权的ERP系统。

按照陈森为ERP实施拟定的计划,2003年末应该做到一期上线,但不巧的是遇上了非典,因此工期大概要调整至今年的6月;二期上线的日程原定在今年年末,陈森不想再往后拖,要求供应商一定要按期完成。

陈森说,整个ERP工程完工后,欧维姆的信息化建设在管理层面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电子商务。

五柳先生传篇5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语文课让审美积极参与,必能产生完美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呢?

一、温柔贤淑美

温柔贤淑是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描写女性这一美德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阅读、理解,能直接感受这种美。例如,文学大师胡适笔下的《我的母亲》可以说是描写女性温柔贤淑美的典范。文中有三个典型细节:(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3)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母亲深感教子责任的重大,爱子情深,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作者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真诚道尽了母亲宽容、善良、温和、贤惠的品格,读来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阿娜多姿的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优秀的游记散文往往就因有成功的景物描写而得以流芳百世。欣赏其中的深情赞颂。联想那阿娜多姿的美态,就能把握作品的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

例如教学《满井游记》一文,笔者抓住“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句话引导学生鉴赏品评,这句话运用白描手法,不夸张,不渲染,不烘托。写出了初春之时万物复苏的特点,柳枝初展的神韵,鲜明如画。在品评的同时,我还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串串下垂的柳条在风中摇曳翻飞的图景。正好与文中的文字描写相匹配,这样,文字的信息就可以从视觉上感知了,学生们对杨柳的阿娜多姿美就更深入理解了。

三、高雅脱俗美

司空图的《典雅》中写道:“玉壶,赏雨茆屋……眼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从淡如菊。”其中的“玉壶”和“从淡如菊”则体现了作者摒弃利禄、淡薄功名、脱俗超逸的人格理想,后来,文学家把它运用到文学中去,表现雅士的清脱风雅的生活情趣,以脱俗为雅的美的范畴就建立起来了。

例如《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作如下描述:(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塑造了一个不尚交往,不喜应酬,不慕荣利,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书中求乐的五柳先生。(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我们看到一个淡薄名利的五柳先生。(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全文二百余字,作者用凝炼简朴的语言反映了深刻的内容,一位不慕荣利,富含高雅脱俗美的隐士形象就呼之欲出。

四、滑稽诙谐美

“滑稽是善压倒真的真善统一形态。它激起主体的优越感。”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是指现实生活中失去存在理由的不合理的滑稽现象。这些现象可在喜剧中看到,并且它带有一种滑稽诙谐美的美学意蕴。

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们饱览了一场滑稽闹剧,作品写了一个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嗜新装成癖。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两个骗子有机可乘,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美丽的布的花纹,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全身在大街上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这则滑稽故事中的皇帝和大臣是渺小的。他们的言行显得非常不合理和荒谬,但又自炫其美,他们机械、呆板、蠢笨、可笑的特征暴露无遗。剧情带给读者的是笑,是对皇帝大臣们的否定性的笑,读者们此时能发现了皇帝大臣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皇帝大臣们的蔑视嘲笑,笑声中充满了喜剧色彩,在笑声中提高了与扩展了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五、崇高悲凉美

“崇高是真压倒善的真与善的动态统一,它往往激起主体力量的高扬。”崇高是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形态,它以毁灭的形式颂扬人的永生价值。”悲剧也是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来源于崇高,笔者认为两者叠加起来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了崇高悲凉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斑羚飞渡的过程,欣赏斑羚的伟大悲壮。斑羚们为了使整个种群免遭灭绝,在镰刀头羊的带领下,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年老和年轻的两拨,一老一少配对,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老的在下,年轻的在上,向悬崖间跑过去,老斑羚为年轻斑羚作跳板。最后年轻斑羚跳到悬崖的对面逃生了。老斑羚却坠落到悬崖底下粉身碎骨。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本文所描述的是动物界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老斑羚是故事的主人公,它们虽然牺牲了,但,年轻斑羚的生命得到保存,它们的奉献却作为永生形象留传下来,使它们的永生价值在毁灭中得到肯定。一代老斑羚倒下去了,然而,斑羚种群的不屈不挠的崇高形象却站立起来了,伟大不只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世界也如此,悲剧性的毁灭,凄风苦雨的生命遭遇,诞生了斑羚的崇高形象,从而使学生们在其身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六、真善和谐美

真善和谐美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优美,优美行为中的真善和谐统一,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正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真善和谐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较高级别的美的形态。课堂教学过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

例如:教学《老王》一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美,文中的真善和谐美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风尚的美。主人公老王是一名人力车夫,年老、孤独、体弱、多病,他给“我”家送冰,“代我们放入冰箱”,车费减半;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临死前将节省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老王对“我”的所作所为毫无功利性。体现了老王的朴实、憨厚、真诚、善良、知恩图报。反之亦然,“我”让女儿给老王送鱼肝油:“我”一家经常坐老王的车,帮衬他的生意;老王死后,“我”感到平时关爱他不够。感到愧疚。作者杨绛先生对老王同样是真诚和善良的。老王和“我”的关系纯粹是一种真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和启发学生多角度发掘作品的美,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在写作中创造美,用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劳承万.现代美学原理纲要[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181-207

五柳先生传篇6

仅凭粗浅的文献调研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要给柳州旅游现状作出诊断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难免主观成分居多,但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开展,我们先把需要论证的初步思路整理出来,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柳州旅游的初步诊断及几点建议

一、从区里到全国,柳州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过去也没有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经营:

1、至今柳州给人们的最一般的印象一是棺木二是铁路枢纽,三是工业城市,如柳工、五菱等。初始印象仍是“死在柳州”,以及历史上享誉天下的名贵棺木,其次是现代知名工业品牌,如柳工、五菱、金嗓子、两面针等等。很少人想到柳州来旅游,也很少人知道柳州有什么精彩、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产生旅游冲动。

2、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生活,及以产业配套、工业布局、工业产品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为中心内容的贸易与物流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为之配套服务的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脱胎于工业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自发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后工业社会的要求。上海从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向以金融为核心、信息、商贸、交通与旅游并重的新兴城市转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而柳州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工业社会的传统理念已成为柳州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这是造成在旅游发展战略制订以及实施运作方面,柳州与桂林、南宁、北海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柳州一直都未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反,它一直被视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此,在多年的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中,也就未能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强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与营销。

4、新近编制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已经确立了将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的理念。但政府是否能将旅游产业视为更具战略意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并加大规划和策划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柳州旅游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

二、城市工业化后遗症大,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1、在工业化理念下形成的柳州城,存在人居环境上的许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布局失衡、建筑高密、建筑物结构与色彩、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等等。

2、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自我空间;道路承载了太大的物流;文化艺术尚未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非物资生产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客流停留时间较短。

3、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体现城市旅游功能(特别是占据现代旅游主流位置的度假休闲功能)的软硬件条件较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实质内涵存在较大距离。

三、产品老化与资源低层次低程度开发问题

1、早期建设的景区景点如鱼峰山的刘三姐传歌处和连通马鞍山的缆车,大龙潭的民族园(苗家深处、侗族鼓楼等),贝江榄口渡口及勾滩苗寨的游赏方式等等项目,产品老化严重,游客参与性低,驻留时间不足,消费环节贫乏,急需进行升级换代。

2、真正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三江县的侗族多声部合唱、芦笙等艺术形式,节庆活动,抢花炮、斗牛、斗马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原生态村寨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柳州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层次和程度很低,可进入性和居留条件都较差。这包括山景中的元宝山、圣塘山等,村寨中的瑶、苗、侗老寨子,同时缺少一条优美的水景风光带(比美于桂林阳朔)。

四、资源潜力巨大,尤以民俗风情为独特性卖点

1、柳州虽目前尚未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但通过这次短暂的考察,我们认为:柳州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市场通道,完全具备成为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2、柳州城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基础,具备饱含岭南文化意味的闲适、平和的氛围,具备包括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在内的旅游产业主要链节(需要重新分别加以精心设计和提升),具备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通过对资源、景观、产品、服务、形象、品牌等产业要素的全新整合,完全可能形成城市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强烈吸引力。同时,龙潭、都乐、洛维等区域,经过创新策划和设计,具备整合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充分条件。

3、三江侗族建筑艺术(知名品牌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大歌(多声部合唱艺术)、节庆民俗及侗寨美丽并且具有新鲜原生形态的独特魅力;金秀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美景(大瑶山)与世界知名的瑶族风情,融水元宝山美景(大苗山)与原生态苗寨风情,贝江水景及勾滩苗寨风情基础,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动人传说与壮族对歌,都是别具魅力的民族风情。虽然周边竞争对手较多,但没有一个地方拥有如此全面生动的四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及浓郁的民俗风情。这就使得柳州打造“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成为可能。

五、突破僵局需出奇制胜,战略与魄力尤其重要

1、目前柳州旅游,仍处于局势未开的僵局状态。从何下手,才能迅速突破,形成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理念、总体形象和龙头项目,四两拨千斤,带动全局,快速产生综合效益和良性循环,是柳州旅游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2、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指导文件,但对政府而言,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是必然选择。因此,尽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立目的地形象,形成中心主题;锁定重点目标客源市场,推出主打旅游产品及线路安排;运用先进的整合传播营销战略,策划并实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使炒作与促销形成轰动效应,从而出奇制胜;同时围绕中心主题,策划精品项目,加紧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

3、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柳州市政府应抓紧作好以下工作:

首先,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理念与主题;

第二,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创意设计形象口号,策划形象传播计划;

第三,确定三年内的主打产品,完成策划,制定并落实产品升级换代计划、产品创新开发计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四,确定目标、机会市场,形成近两年的主攻客源市场目标;

第五,制定营销战略与营销实施方案,包括战略、营销渠道、促销活动、宣传与炒作计划等等;

第六,开展形象传播、营销(包括促销)、节事活动及项目招商引资运作。

第七,广西旅游大篷车是迄今为止我国全程旅游策划、整和营销最成功的范例,它开创了国内旅游宣传促销的先河。

柳州的形象营销,可充分借用大篷车这种吉普赛人巡游的传统民族理念,一路放歌、一路起舞、一路宣传,一路收获,这种载歌载舞的巡游方式也是切合“风情柳州”的总体形象的。

2002年广西旅游大篷车活动采取市场运作,以280万元将冠名权出让给柳州两面针集团公司,这次大篷车活动标志为4大特色: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北海银滩为代表的北部湾风光,以苗、瑶、侗、壮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以及中越边关风貌。

因此,柳州等于作了冤大头,柳州花了280万元,对自己没有任何形象宣传。“风情柳州”应该设计进广西大篷车巡游中,这是非常实际的资源。

柳州有许多知名企业,如,两面针集团、柳微、五菱、金嗓子喉宝(最切合“风情柳州”歌舞之乡),因此,通过冠名权的方式也是柳州营销的重要选择之一。

六、桂林、南宁、北海旅游已全面开花,挤压之下,柳州旅游上台阶已成必然

在桂林、柳州、南宁、北海这条广西轴心带上,桂林是旅游龙头,作为支柱产业,已经成功进行了二次启动,进入了新的良性循环阶段;北海将旅游放在了带动性产业的位置,以旅游来推动消化,开发热的遗留问题,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南宁以民歌节为促销手段,结合城市建设,在没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柳州居于桂南之间,在周边旅游热流的传温下,在政府主导的推动下,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一两年之内必将上一个大台阶。

(二)柳州旅游形象与营销的策划思路

一、重点客源市场:

1、今年的主打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港澳;

2、明年的扩展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湖南、贵州、上海、北京、福建、港澳台、韩国、日本、越南;

二、营销战略:

1、与桂林的捆绑销售战略:

着眼于大桂林旅游圈,与桂林进行线路串联及产品组合的捆绑营销,以珠江三角洲、港澳旅行商为主要分销商,以桂林旅行商为辅助分销商,以散客市场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以旅游分销为重要辅助销售渠道,调整产品以便适应桂林旅行商和其他旅行商及散客市场的要求;在桂林进行促销与宣传炒作,从而由桂林引进客源;引进桂林旅游专业人才、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发景区景点和旅游纪念品。成立桂柳旅游协作委员会,桂前柳后,以桂林为红花,柳州作绿叶,签定桂柳联合营销协议。

2、风情营销战略:

五柳先生传篇7

【清明节农谚】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清明前挂金钱,清明后挂铜钱。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小满立夏,寒死老郎爸。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螺,抵只鹅。

“清明前后,安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是人们最常提及的谚语。此外,有些谚语中虽提到清明节或寒食节,但仍然是从节气和节令角度来讲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丢下篮儿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过七十天,就可收麦。“风吹十六灯,雨打清明坟”,指正月十六刮风,往往会清明时节下雨。这些谚语多与农事相关,属于农时节令谚语。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这条谚语上“三月”是约指,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往往在夏历三月初,有时也在夏历二月底。“燕燕钻满圪枣林”则包含了介子推焚死绵山,民众寒食禁火冷食的习俗。“燕燕”,民间又称“寒燕”、“子推燕”等,巧手妇女们用白面捏制成形状各异的雀雀燕燕,点以眉眉眼眼,捏上翅翅腿腿,染成红红绿绿,栩栩如生,可在寒食禁火期间冷食。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等说得是清明戴柳和插柳的风俗。相传,介子推被焚烧死于一棵大柳树旁,柳树也被烧焦。第二年,晋文公登绵山祭奠,看到那棵柳树死而复活,抽枝吐叶。于是,拽了一条柳枝,编成柳圈,戴在头上,又把那棵树赐名为“清明柳”。上行下孝,老百姓也折柳戴头。插柳,说的是清明上坟后,在野外折些柳条,插于自家门上,既有盼春之意,也有辟邪观念。

五柳先生传篇8

关键词:唐五代词 柳意象 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88-02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所以作者在传达审美情感时自然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意象,从作者选择的审美意象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趣尚。

一、柔美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意象不可避免地会将作者的主观情意融入其中,所以审美意象的选取也就必然成为作者审美趣尚的映射。朱光潜先生就曾以“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两类典型的审美意象来概括阳刚、阴柔两类不同性质的美。柳自从作为一种意象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诗经・采薇》后,它的袅娜姿态、柔弱内质便永远刻在后代文人墨客的心里。很显然,柳是阴柔美的典型代表意象,无疑属于“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象系列。

在唐五代,有大量词作含有柳意象,甚至有不少词作以之为词牌名,如《杨柳枝》《柳枝辞》等,由此可见,唐五代士人对柳这一极具阴柔美的意象格外青睐。在唐五代词中,借柳婀娜之态、柔弱之内质来营构柔婉意境、传达柔情的词作不胜枚举!如:

皇甫松的《梦江南》“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桃花柳絮满江城”,梦中的秣陵有满城的桃花、柳絮,红绿交相辉映,春景如此动人,与下句“双髻坐吹笙”梦中安静的女子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景美、人好的梦中春景图。本词中“柳”和“花”意象组合,意境柔婉,将梦者的感情融注在画面里,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温庭筠的《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中柳被人格化,袅娜无力地下垂着,好似那刚刚送走了情人、毫无头绪的女子,此时的柳与女子达到了物我同一的状态,被移注了别离之人的柔情。

细细品读,不难看出,这些词作的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唐五代士人对阴柔美之崇尚。

柳作为一种柔美的意象,被高度频繁地用于唐五代词中,用以营构柔婉的意境,传达士人们的柔情。这一文学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柳意象是唐五代士人们审美选择的结果,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唐五代士人们以柔为美的审美趣尚。

二、俗艳美

唐五代士人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发现了柳具有柔之特质,所以频频借柳传达内心的柔情,并且体现了他们重要的审美取向即以柔为美。但以柔为美并不是柳意象所提供给我们的唯一审美取向,从唐五代词中柳意象的运用还可以发现士人们另一个审美取向――“俗美”,在中唐至五代的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柳意象中所展现的以俗为美,主要表现为以俗艳为美。因为词在创作初期的内容以描绘男女相悦的情事以及荒淫享乐的景象为主,所以词形成了“香艳”的特点,“词为艳科”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艳”,实际是指一种女性化的美感,是由词“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从柳本身的形象看,其主要特点是垂曳,因其具有纤细的外表、婀娜的风姿以及柔弱的内质,所以后来常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唐五代词作中,就有大量作品以细长的柳来形容女性的秀眉和细腰。如王衍的《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写女子的秀眉恰似这细长的柳叶;顾椤逗梢侗》:“腰如双脸柳如腰”,将柳比作女子的柔软的细腰,尽显女子体态之妖娆。除了以柳比喻女子的眉、腰等局部外,柳在唐五代词人笔下已经成为女性的代名词,后甚至以特定的柳喻风尘女子,如韩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一词成为娼妓的固定代称,多次出现在唐五代词作中。

柳无根,古代女性的命运也多如柳一般无根无依,嫁为谁家妇,就为谁家妻;沦为娼妓,命运则更加不堪。柳枝柔软,随风摇曳,就像女子在当时社会环境中,身不由己。柳因其无根柔软的外在特质与女子甚至娼妓密切联系,增添了柳意象的俗艳感,读者读后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充满女性气息的审美感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以俗为美的审美取向在此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和挖掘。

三、悲美

以上两部分分别论述了柳意象在唐五代词的运用中所展现的以柔为美和以俗为美的审美取向,这两大审美取向结合柳意象本身的特质以及词体的主要特点很容易理解。而这一部分所要解读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则需要结合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去挖掘和理解,它是一种更显深刻和敏锐的审美感受。“以悲为美”向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有言曰:“欢愉之言难工,愁苦之言易好”,不少寄托愁苦之言的词作也不例外,经久不衰。缘此我们来看唐五代词中的柳意象,唐五代士人们常常把留别、离恨、相思之情寄托于柳意象,并且在表达特定的游子思乡、女子伤春主题时,柳意象也颇受创作者喜爱。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能敏锐地感知柳意象哀婉悲凉的美感: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无重数。”如烟一样浓密的杨柳、阴森的庭院、无重的帘幕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使得内心本就充满忧怨的思妇,心情更加烦闷、压抑,词境也显得无比悲凉。

徐铉《杨柳辞十二首・十》:“一帆归客千条柳,肠断东风扬子津。”游子虽然已经离开故园十载,但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却从未停止。似乎这千千万万的柳树就是他们思念的见证者,柳承载了游子断肠般的思念之苦。

柳意象不仅在表达个人的儿女情长、悲欢离合时可以带给我们哀婉悲凉的美感,当它裹挟着浓重的历史背景进入唐五代词时,我们可感受到它奠定的更加浓厚的感伤基调。悲悯亡国、吊古咏史,是垂柳在唐五代引发的另一种悠远情思。我们从以下这首词来感受:

张泌《柳含烟》:“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词人借柳起意,采用反讽的手法,斥责了隋炀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所以词人在看到隋堤旁的柳树时,不禁感叹历史,滋生起浓浓的春愁,同时也寄希望于当朝的统治者,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不再让悲剧重演。

在唐五代词中,除借隋堤柳吊古伤今外,“台城柳”也作为一种特定的意象常常喻示历史兴亡、世事频更:

f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柳作为一种客观物象,本无情感,但因“台城柳”寄托了词人对历史的感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所以被指责为无情。实则,词人是借不变的柳感叹变化的历史,使人顿生强烈的物是

人非之感。

无论是“隋堤柳”还是“台城柳”,都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柳树,而是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作者悲悯亡国、警戒后人之意的带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柳意象,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让人产生浓厚的伤感之情,这也是唐五代士人对其悲美审美特质的发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以柔为美、以俗为美和以悲为美是唐五代词中柳意象的主要审美取向。柳意象是审美选择和文学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柳意象所表现的美学内涵符合时代的审美趣尚,因而得到了广大文人的认同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时代的审美趣尚选择和造就了词中的柳意象。唐五代士人们对阴柔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再加之中唐五代的文人士大夫因为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理想难以实现而产生的沉重失落、压抑感,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色阴影和感伤色彩,而形成了以追求官能享受和俗艳婉媚为主的美学情趣,这使得唐五代词作品中的柳意象带有这一时期特有的以柔为美、以俗为美、以悲为美的美学印记。

参考文献: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杨海明.唐宋词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挫折范文 下一篇:志愿者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