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04:17:10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 贵州人 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1-90-95

《地理环境影响着该地域民族的气质与个性的理论,在中国早就已流行,“地灵人杰”四字就有很深的意涵。二十世纪初叶,梁启超先生将这种史论以形象生动的例证来解释不同地域人类的性格特质,在其《中国史叙论》中,梁先生认为:中国北方“寒带之人常悍然”,南方“温带之人常文弱”,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以长期进攻中原,给汉族封建政权造成巨大威胁,原因是他们“长于猎牧之地,常与天气与野兽战”,养成了“好战狠斗”的性格,“不喜土著而好侵略”。

笔者对此观点颇有兴趣,亦想借此探究“贵州人性格特质”之所在,为此潜心史册,广阅文献,通过多年之研究,终于悟出了贵州人性格特质的内涵真谛,那就是“坚忍不拔,雄直清刚,聪明睿智,敢为人先”。随着时代的进步,贵州人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时俱进,在具有的“大山性格”中注入新的原素,使之符合时代的期望,更好的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

地理环境拉大了与中原的差距

贵州地处西南,山重水复,跬步皆山,自古以来被人视为“蛮烟梥雨,鸟道蚕丛”的荒服之地。地理环境的恶劣,限制了贵州人与外界的交往,拉大了与中原地区的差距。在中原士人眼中,贵州地处“天末”,落后贫穷,是朝廷流放谪官的去所。连那些醉心于仕途的官员,当听到被外放到贵州当官时,莫不为之心惊,视为畏途。唐宪宗时,柳宗元与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贬谪为远州刺史,柳得柳州,刘得播州(今遵义地区)。柳宗元于是有:“播州,非人所居!梦得(禹锡字)有老母,何能往”之叹。明代哲人王阳明,激于义愤,抗疏援救谏官戴铣诸人,因此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谪戍贵州龙场驿。在山川阻隔的异乡,阳明先生亦哀伤地写出了“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的《瘗旅文》。在柳宗元与王阳明的文中,不难看出贵州的地理环境之恶劣,行道之艰险。

地理环境之恶劣,行道之艰险,限制了贵州与外部的交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境内土司长期统治,中央王朝的政令难以进入“王化未及”的“苗疆”,致使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始终处于原始状态,不仅仅经济落后,而且文教不兴,较之中原发达地区有天壤之别。

《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汉朝的使者到了西南的滇与夜郎,滇王与夜郎王都问:“汉孰与我大?”由此可见滇王与夜郎王不知汉王朝国力之强,疆域之广,足显其思想意识落后,坐井观天,妄自尊大。自隋唐、宋元至明初的七百余年间,因山川阻隔、交通闭塞和可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制约,贵州经济发展较之内地及平原地区有天壤之别。史继忠先生在《贵州文化解读》所言:“在唐诗大盛之时,贵州仍是‘俗无文字,刻木为契’。唐代的长安城相当繁华,而贵州却是‘散在山洞间,依树为层巢而居’,羁縻州均‘无治所,散处山谷间’,‘无城堡,散为部落而居’。虽然土气郁热,多霖雨(连绵大雨),稻粟再熟,可是耕作仍很粗放,‘畲山为田,每岁易’,这是因为尚不知施肥,‘刀耕火种’或者‘水耕草蓐’,地力下降了,不得不易土而耕。中原的地主经济已相当发达,可贵州还停留在领主经济阶段……”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经济实力远逊于其他各省,“贵州虽名一省,实不如江南一大县,山林之路不得方轨,沟渠之流不能容船……即平居无事,商贾稀阔。”《贵州文化解读》经济困窘、交通不便,财政一直靠四川、湖广协济,这样的状况延续到清代。文教方面,明清两代,贵州虽兴办了大批书院、官学、私塾,但较之舟车四达、经济繁荣的发达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笔者以报纸为例: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国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而四十年后贵州才创办了第一份《铎报》,可见贵州与东南沿海地区在文化上相距甚远。

山门紧闭导致贵州人识见不高

有人说:朝廷的政令下达至贵州要经历千山万水,贵州人要走出去何尝不是这样!东汉时期,贵州士人尹珍,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走出黔山,向“五经无双”的中原硕儒许慎学习《五经》,学成归来,创务本草堂,始开黔学之风。尹珍从贵州到中原到底走了多久,史册没有记载,我们亦不清楚。然而在无飞机、火车、汽车的封建时代,仅靠两条腿在瘴气弥漫、野兽出没的“鸟道蚕丛”的山道中行进,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建省,然而乡试附于云南,贵州士人得赴昆明去参加考试,“盛夏难行,山路险峻,瘴毒浸淫,生儒赴试,其苦最极”,那些贫寒士人无以为资者,幼弱不能徒行者,不耐行途辛苦而返回者,以及冒瘴毒而疾于途次者往往有之。明清之际,贵州士人上京赶考,来回就需半年之久,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不堪其苦。以“西南巨儒”之郑珍为例,当年他赴京会试,取道黔东人湘西清浪滩时,写下了“下藏万千剑,欲(用刀刺入)暗中刃。一刻失要害,立见头腹进。”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摆渡时险象环生的情景。

宋代文学家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云:“其居家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说明地理环境对人才的的孕育起到重要作用。

贵州山多林茂,落后封闭,无大江大河,无热闹城市商埠,无深厚的经济基础和久远的文化积淀,无学术浓厚大师主持的学院;崇山峻岭阻碍了贵州士人与外界新思想的接触,欧风美雨难以吹拂和沐浴黔中大地。由于天高皇帝远,读书人难以了解朝廷的政治动向,以致造成孤陋寡闻、识见不高、意识滞后的弊病。

以下事例足以证明: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高倡“通经致用”、“更法”“改图”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时,而贵州最优秀的学人郑珍、莫友芝正埋在故纸堆中潜心汉学。又如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瓜分危机,割地狂潮,从而激起了全国上下要求变法、挽救危亡的强烈愿望。正在前夕的《状元策对》中,大魁天下的贡士夏同和(贵州麻江人)对现实视而不见,凭借自己早年的儒学素养,提倡法祖,反对革新,认为“为治莫先于法祖”,指责维新派“竞言新法”是“塞源求委,舍本治标,补苴之图,圣贤不尚”。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其脑中根深蒂固,使其不了解国情,更不清楚维新变法是当前赖以生存之要务,由此暴露出贵州士人“知中不知外,知古不知今”的弊病。

我们拿近代贵州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和所出的人才相比,就非常清楚了。珠江三角洲与香港、澳门比邻,这里土地肥沃,河渠纵横,珠江水碧波荡漾,南海潮日夜澎湃;这里是欧风美雨的登陆地,最早接触西方先进思想;这里民风强悍,民众觉悟最高,反抗意识最强;这里的读书人视野开阔,往往能挣脱封建桎梏,吸纳西方先进文化与思想,然后将中外制度、历史、文化作比较。我们拿贵州才俊夏同和与珠江三角洲造就出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巨人相比,其中的优劣显而易见。

清代康熙年间贵州进士陈法在《黔论》一文中,以自己的观察,阐述了地理环境对贵州人人格特质的影响。他指出:“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无论仕宦者视为畏途,即生长于黔而仕宦于外者,习见中土之广大繁富亦多不愿归乡里。”接着他认为贵州人有“五病”,那就是“陋”、“隘”、“傲”、“暗”、“呆”。究其原因,还是与黔人身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其所谓的陋,是见识不广;隘,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傲,是固执己见,意气用事;暗,是不知人心险恶,世事复杂;呆,是不合时宜。然而要疗治“陋”、“隘”、“傲”、“暗”这“四病”,陈法提出了具体的药方,那就是“凡子弟就塾,先讲明小学,使朝夕习弟子之仪,则长而傲可化也;博之以经史,使之从明师益友讲习讨论,则陋可文也;浸灌之以先儒理学之书,事识义理之宏阔,集古今名臣列传以开拓其心胸,则隘可广也;亲戚有仕宦于外者,使从之游于通都大邑,见大人先生,聆其议论,日阅邸报,与闻世事,则暗可通也……”换言之就是“受教育,增见识,广交游,拓眼界”。至于“呆”病,陈法却认为“宜宝之”,这是黔人可贵的品质。其日:“若夫呆者,朴实而不知变诈,谨伤而不随诡随,此黔人本色,天真之可保守而不失,以之任事,则实心可取;以之事上,则直道犹存……”陈法所说的“实心”和“直道”,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敬业”与“忠诚”,这种品质植根于黔人骨血,却是贵州人的骄傲。

磊落群山赋予黔人雄直清刚之气

清代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在其所著的《黔书》中有如是之言:“天下之山聚于黔,其山磊落峻拔,雄直清刚之气,一钟而为巨人。”而之后的曾国藩曾对来自贵州学者莫友芝有“豪英不地囿,十九兴偏邦”之叹。照田雯和曾国藩的话来说,地处西南崇山峻岭的贵州,洋溢着“雄直清刚之气”,孕育着世代具有“大山性格”头角峥嵘、嵌崎磊落的贵州人。

贵州磊落峻拔的群山,雄奇壮观,钟灵毓秀,洋溢着“雄直清刚之气”,自古以来造就了头角峥嵘、嵌崎磊落的贵卅1人。这些优秀的贵州士人,忠于国事,不畏,以铮铮铁骨闻名于政坛。究其原因,这与贵州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是大山压缩了黔人的生存空间,遏阻了他们向外发展的企图,然而大山雄奇壮美、屹立不倒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入黔人脑海,进而影响他们思维,在其人格中注入了新的内容。对大多数贵州士人来说,人的一生要像大山那样卓然独立,人格特质亦要具有雄直清刚之气。既不能愧对祖先,更不能有负家国。进入仕途后,面对污浊腐败的官场,他们不攀附权贵,不广植羽翼,不贪赃枉法,不营私舞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率真质朴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就是陈法所说的“呆”病。

他们往往蔑视官场所谓的游戏规则,常常有惊人之举,令人瞠目结舌,震撼不已。明代正统、弘治年间的黄绂,“廉峻直执,遇事飙发,正色山立,即重忤时贵无恤”,被人誉为“硬黄”;“骨鲠之臣”徐节,敢于“忤犯”祸国殃民的大宦官刘瑾,即令“削职罢官”亦在所不惜;万历年间的陈尚象,多次弹劾宦逆佞臣,即令是面对至高无上的明神宗,亦敢于犯颜抗争,试图打消其“废长立幼”动摇国体的举措,彰显了诤臣的风骨。清代嘉庆年间的花杰,“持正不阿,气骨峻峋,风棱峻迈,直声震天下,风纪为之一肃,时人谓之“殿上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天津知府石赞清,在英法联军进占天津、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时,不畏,维护国权,凛然难犯的形象及刚毅不挠的民族气节,赢得了国人的敬仰与赞誉;光绪年间的李端棻,悲国势之颓弱,悯民生之多艰,不顾身家性命,投身,事败谪戍新疆,虽历经磨难而心志愈坚;在有关中英“片马问题”的谈判时,中方代表陈灿,以捍卫国权保土保疆为职志,笑对英方的威迫恐吓,揭露其伎俩与图谋,从而使国家大片山河得以保全;其弟陈田,持正不阿,直言进谏,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纳贿擅政的庆亲王奕勖与权倾一时、飞扬跋扈的袁世凯,时人将其比作明代弹劾奸相严嵩的杨继盛。他们的身上洋溢着贵州人的雄直清刚之气。

生长在边远山区的贵州的少数民族,世代战天斗地的生活状态更涵养出他们的铮铮铁骨和“雄直清刚”的人格特质。清代嘉庆年间布依族女英雄王囊仙,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英雄张秀眉,侗族英雄姜映芳,水族英雄潘新简等,从他们反清抗暴的业绩及宁折不弯的个性中,我们不难发现“雄直清刚”的人格特质。

以上黔人的作为,我们从清代同治“中兴名臣”丁宝桢的两封信中得到佐证。在《送薛季怀(福保)之浙序》中,丁宝桢这么写道:“今吏治纷然糜杂,便捷者为才华,依阿者为练达,纵恣者为阔大,纷饰者为精明。”因此造成了“瓦缶雷鸣,黄钟毁弃”的社会现实。他进而言之:“且丰草蔽谷,幽兰自芳;举世混沌,清士乃见”,“藉此官威,作德于民”;勉励朋友不能灰心丧气,要洁身自好,要有所作为,要以雄直清刚立于朝,以名节清操显于世。在另一封家书中,丁宝桢告诫儿子丁体常,日:“我之做官,志在君民,他无所问。官可被参而罢黜,断不可依阿而从俗,而自坏身心,贻羞后世也!”丁宝桢绝非讲大话空话之流,在他的一生中确实认真践行其主张,。还在山东按察使任上,他曾以气慑万夫之势,力挫不可一世、滥杀无辜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之后又诛杀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安德海,致使天下震惊。曾国藩对此赞叹日:“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积翳(白内障)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字)真豪杰士也!”;李鸿章闻讯后,“矍然而起,传示幕客,字呼:‘稚璜成名矣!”

在朝野人士的心目中,丁宝桢是一位“严刚有威”、凛然难犯、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的“凶神恶煞”,然而《翁同和日记》给我们提供了他真实的形象:同治八年(1869)春,山东巡抚丁宝桢在京拜访国子监祭酒翁同和后,翁同和在其《日记》中这么写道:“晚,丁稚璜中丞来,颇率真,无外官习气。”这是对贵州士人最准确的评价。

坚忍不拔激活了黔人的聪明才智

贵州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五,丘陵占百分之十,而盆地与河谷平原则仅占百分之三。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贵州经济十分落后。自明以来,贵州是自给不足、缺额最大的省份,兵饷和官员的部分俸廉靠朝廷指定富裕省份按计划拨解饷银济入。而普通的贵州人谋生更不易,常年销磨精神日力奔走于衣食之中犹恐不及,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发展了。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地理环境迫使贵州人穷则思变,在与天斗、地斗和人斗的过程中激活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了生存,各民族同胞在这个山地的王国披荆斩棘,刀耕火种,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为贵州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教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生活在大山中的民族,聪明睿智,才华卓异。他们的民居、刺绣、服饰、银器及民风民俗,多彩多姿,极具特色。在文化领域中,他们表现不俗,苗族的龙绍纳,彝族的安吉士父子、余氏家族中的余家驹、余珍、余昭、余达父,以及女诗人安履贞,侗族的龙起雷等,他们才华横溢,文名远播,为贵州各民族之骄傲。

明清之际,随着中央王朝经营西南,大批“吴楚优良之族”进入了贵州。他们坚忍不拔,勤劳勇敢,筑城池,修民居,建驿路,治水道,使一座座城镇崛起于黔中大地;他们兴学育才,务农经商,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作出了贡献。然而面对山川阻隔的故乡,他们无限怅惘,每当父辈谈到祖辈生活的地方,常常引起他们的遐思。对读书人而言,慎终追远,不忘根本,荣归故乡,祭祀祖宗的坟莹的愿望就更加强烈。另外,京城的繁华、江南的富庶、中原的文化以及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要想荣归故里、了解外部世界,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惟有敦品力行、笃学求仕。在以上思想的驱使下,贵州士人穷尽一生,面壁苦读,在科举的道路上拼搏奋进。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士人身处山国,放眼华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不自悲、不沮丧,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智慧,走出大山,角逐于明清的科举场上,书写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不俗业绩。

在这些贵州进士中不乏优秀人物。明清两代的政治人物前面多有提及,这里不必赘述。我们将视线转向才华横溢,头角峥嵘的贵州人,如明代被汤显祖引为知己的“天末才子”谢三秀;被誉为画坛“金陵九子”、诗坛“崇祯家”之一的贵州才人杨文骢;被清代孔尚任誉为“其人其诗似屈原、杜甫”的大诗人吴中蕃;被人誉为“力持风雅,领导群彦”参与编纂《康熙字典》的文坛领袖周起渭;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以汉学崛起黔北的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翰墨丹青大师严寅亮、夏同和、何威凤、姚华等,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烁在贵州乃至华夏文坛及学界的星空中。

躁动心态驱使的敢为人先

过去人们谈及贵州近代史时常说:“贵州人是高原上的民族,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敢为天下先。”笔者认为这种观念过于浮泛,难以说服人,“敢为天下先”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地理环境中分析论证,不同的结果与之关系的人所处的地位、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梁启超先生说:人民、地理环境与历史的关系“恰如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的一样密切。由此可见,贵州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孕育了贵州人的人格特质。

贵州自明代建省、清代前期“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政治改革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之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民众亦满足于一度安定的生活。然而鸦片战争之后,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下,清王朝统治危机加剧,难以为继。为了维系统治,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大众所实行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与日甚俱增,沉重的地租、田赋和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

在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贵州农民终年劳苦仍不得温饱,生活无法维持下去。咸丰初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鼓舞下,贵州各地相继反清起义,随之形成声势浩大的各族人民大起义。这次大起义规模甚大,范围最广,时间之长,破坏之巨,为前所未有。在二十余年的腥风血雨中,贵州“全省几无完土”,“无一县瓦全”,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城镇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惨遭浩劫。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贵州咸同大起义的各族人民,无文化,无知识,无明确的治国理念和革命纲领,无领导魄力和战略思想,他们与流寇一样,以泄私愤图报仇为诉求,所过之处,摧毁城镇,洗劫商民,留下一片废墟后扬长而去。笔者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反抗专制暴虐的政府,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些长期被压抑的贵州各族民众,一朝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反应过度,躁动的心态驱使他们做出不智之举,对社会造成巨大破坏。正如马克思在一八六二年六月写的《中国记事》所言:“他们(太平天国)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亦有如下见解:“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倒退几个世纪。”他们的话适用于贵州咸同大起义。

另一个事例是“青岩教案”。这个被不少学者称为“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教案,而且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是《北京条约》签订后第一个影响深远的教案”,并对此赞誉有加。笔者难以完全认同以上观点,因为,真实情况是:

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十二日,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贵阳城南五十里处的青岩镇的民众与教民发生了。青岩团务道赵国澍闻讯后,迅速派团丁包围了天主教大修院,抓捕了四名闹事修士。之后,赵国澍又奉贵州提督田兴恕之命,烧毁了大修院,处死了三名修士。一时间,中法外交冲突再起,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青岩教案”。

“青岩教案”的爆发决绝非偶然,它是中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强烈碰撞,正是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冲突最终导致行为上的冲突,演变为外交冲突。对法国人而言,根据鸦片战争后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内地传教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的传教得到了清廷认可,是具有合法性的。而之后发生“青岩教案”,中国地方当局不走司法程序,没有审判,没有控辩双方,没有法律依据,仅个人意愿就可草菅人命的做法,对崇尚“法治”和“人权”的西方人来说,是万难接受的。对清王朝的各级政府官员而言,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播“异端邪说”,不仅是对中国的侵犯,而且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他们虽然憋屈地接受了朝廷颁发的传教合法化的命令,然而多方抵制。如贵州巡抚何冠英在接待法国天主教贵阳教区主教胡缚理时,极其冷淡地说:“汝等来此传教,可谓不逢其时,现在省内情况混乱……黔省教门已多,实无增加教门必要。”贵州提督田兴恕对胡缚理的拜访则借故不予接见。之后,他派兵三次进入贵阳北天主堂驱赶教徒,查抄经像祭品,并没收了胡缚理的书籍衣物。何冠英与田兴恕还不就此干休,他俩联名向省内各级官员发了一份“秘密公函”,指斥天主教为“异端邪说”。要求各级官员,在其治地,“无论城乡,一体留心稽查,如有外来之人,不必直说系天主教,竞以外来匪人目之,不得容留。倘能藉故处之以法,尤为妥善。”为了配合“秘密公函”,后补道缪焕章特别撰写了反教的小册子《救劫宝训》,号召“屏黜异端”,刊印后散发全省。这样一来,贵州官方与法国天主教在黔势力的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了“青岩教案”。

我们再看一下赵国澍这个人:他早年就读于省城著名的贵山书院,深受传统思想的熏陶。然而赵国澍思想复杂,态度反复,他曾与法国传教士合作,在青岩创建大修院。然而得知何冠英、田兴恕的反教态度后,他立即与省府大员保持一致。当“青岩教案”发生时,他躁动的心在强烈涌动,认为这是老天赐给他打击外国传教士和向大府邀功请赏的绝佳机会,于是不顾后果,亲率团兵包围了天主教大修院,抓捕了四名闹事修士。之后,他又奉田兴恕之命,烧毁了大修院,处死了三名修士,最终导致中法外交纠纷,迫使清廷向外人妥协:最终田兴恕被“发往新疆,充当苦差”;赵国澍被撤职;何冠英因病故而免遭劫难。

从何冠英、田兴恕、赵国澍身上,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地域的关系,当时的官场和贵州士人意识滞后,没有觉醒。他们不了解西方的情况,还是秉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传统观念,排斥与抵制其它文化的侵入。这种“敢为人先”的行为实为不智之举,仅是逞一时之意气,遗无穷之祸患,不值得后人赞美与效仿。

然而翻过了这一页,当贵州士人走出大山,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后,他们的视野为之广阔,思想得以更新,他们对国家的积弱,外人的侵凌有了深刻的认识。当国家处于大变局的紧急时刻,他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敢为人先的豪情壮志蓦地涌起,勇敢地担负起救敝起衰、挽救危亡的责任。笔者以三例证之:清代洋务运动时期,丁宝桢因时而变,敢于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学习西人富强之道,先后创建山东机器制造局、四川机器制造局,并大胆革除川盐弊制,实行于国于民有利的“官运商销”法。其识见之高远,气魄之宏大,深受朝野之敬仰;前,李端棻目睹列强鹰瞵虎视,瓜分豆剖,痛感国运维艰,朝不保夕,于是寄望于教育体制改革来挽救危亡。在上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他提出了“一经五纬”的主张,以设立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及各省中小学为主干:措施有:设立藏书楼,创仪器馆,开译书局,广立报纸,派遣游历西洋者,以此扩大“西学”的传播。《请推广学校折》为人们全面系统地阐述、规划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全景,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从而揭开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序幕。“”时,李端棻站在政治改革的前列,大力支持新政,为“清大臣言新政者第一人”;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覆灭之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西方列强的鲸吞蚕食,康有为、梁启超等趁着人京会试的机会,联合十八省举人,发动了“公车上书”。在这次震惊中外的事件中,共有603位举人签名,而贵州占96人,凸显了贵州士人敢为人先的爱国心……

结语: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2篇

A.56 B.57 C.58 D.59

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汉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______。

A.91.51% B.80% C.75% D.95%

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______。

A.11% B.23% C.8% D.8.49%

4.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

A.瑶族 B.京族 C.壮族 D.傣族

5.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______。

A.塔塔尔族 B.保安族 C.门巴族 D.怒族

6.献“哈达”是______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象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A.毛南族 B.藏族 C.独龙族 D.东乡族

7.孔雀舞是______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舞蹈。

A.傣族 B.藏族 C.独龙族 D.东乡族

8.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是______的新米节。

A.彝族 B.藏族 C.佤族 D.东乡族

9.丰年祭是______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水族 B.彝族 C.佤族 D.高山族

10.端节是______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水族 B.京族 C.独龙族 D.东乡族

11.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______的节日。

A.纳西族 B.水族 C.独龙族 D.东乡族

12.“目瑙纵歌”是______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景颇族 B.保安族 C.门巴族 D.怒族

13.“花儿会”深受______人民喜爱。

A.门巴族 B.鄂伦春族 C.景颇族 D.土族

14.东巴文是______的一种古代文字。

A.纳西族 B.水族 C.独龙族 D.东乡族

15.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是______的节日。

A.撒拉族 B.京族 C.水族 D.蒙古族

16.扳棍和颈力赛是______传统的体育活动。

A.彝族 B.达斡尔族 C.纳西族 D.东乡族

17.过年节是______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布朗族 B.保安族 C.景颇族 D.土族

18.“同填”或“同顶”是______人民喜欢的体育项目。

A.锡伯族 B.京族 C.水族 D.毛南族

19.踢踏舞是______的一种民间舞蹈。

A.俄罗斯族 B.保安族 C.景颇族 D.土族

20.驯鹿被______称为“林海之舟”。

A.傣族 B.藏族 C.独龙族 D.鄂温克族

21.鲜花节是______的传统节日。

A.门巴族 B.保安族 C.怒族 D.土族

22.哈节是______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瑶族 B.京族 C.壮族 D.傣族

23.______人民能用鱼皮制作成衣服。

A.独龙族 B.赫哲族 C.门巴族 D.珞巴族

24.______主要聚居在门隅地区。

A.门巴族 B.京族 C.壮族 D.傣族

25.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在______市。

A.银川 B.吉林 C.呼和浩特 D.沈阳

2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在______市。

A.银川 B.沈阳 C.拉萨 D.乌鲁木齐

27.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在______市。

A.银川 B.沈阳 C.呼和浩特 D.吉林

28.自治区的首府在______市。

A.哈密 B.日喀则 C.拉萨 D.乌鲁木齐

29.珠穆朗玛峰在______。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四川省

C.吉林省 D.自治区

30.黄果树瀑布位于______。

A.贵州省 B.四川省

C.自治区 D.吉林省

31.______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藏族著名诗人。

A.四 B.五 C.六 D.七

3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______作家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

A.满族 B.京族 C.壮族 D.傣族

33.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______。

A.辽宁省 B.吉林省 C.黑龙江 D.河北省

34.《格萨尔》是______的民间史诗。

A.满族 B.京族 C.藏族 D.傣族

35.《嘎达梅林》是______的叙事歌曲。

A.蒙古族 B.京族 C.壮族 D.傣族

36.《阿诗玛》是______的民间叙事长诗。

A.汉族 B.京族 C.彝族 D.傣族

37.《玛纳斯》是______的传记性史诗。

A.汉族 B.柯尔克孜族 C.壮族 D.傣族

38.《艺山红梅》是______的传说故事。

A.满族 B.京族 C.藏族 D.白族

39.《日月潭》是______的传说故事。

A.汉族 B.京族 C.高山族 D.傣族

40.《江格尔》是______的英雄史诗。

A.门巴族 B.京族 C.壮族 D.蒙古族

41.东巴文属于______。

A.象形文字 B.汉字形变

C.音节文字 D.拼音文字

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______族。

A.布依 B.壮 C.满 D.水

43.“五四”运动中,与等共同领导了天津爱国运动的刘清扬是______族。

A.回 B.满 C.蒙古 D.朝鲜

44.高山族人民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雾社起义爆发于______年。

A.1928 B.1929 C.1930 D.1931

45.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是湖南省桃源县人,______族。

A.苗 B.土家 C.回 D.维吾尔

46.1953年11月在______市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84年被国家民委、国家体委定为“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呼和浩特

47.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于______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

A.2001 B.2002 C.2003 D.2004

48.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珍珠球是源自______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A.回 B.蒙古 C.满 D.土家

49.“阿西跳月”是______族的一种民间舞蹈。

A.白 B.苗 C.彝 D.纳西

50.回族运动员马艳红是我国第一个______世界冠军。

A.游泳 B.体操 C.田径 D.跳水

51.“乌鲁木齐”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意为______。

A.优美的牧场 B.青色的城

C.日光之城 D.平坦的地方

5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确认最晚的是______。

A.保安族 B.普米族 C.基诺族 D.毛南族

5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年10月1日。

A.1952 B.1953 C.1954 D.1955

54.______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

A.宋 B.元 C.明 D.清

55.______族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的作品《中国人民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军歌。

A.朝鲜 B.满 C.回 D.土家

56.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______。

A.渔潭会 B.三月街 C.火把节 D.芦笙节

57.以表演孔雀舞而蜚声海内外的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是______族。

A.白 B.傣 C.纳西 D.基诺

58.我国元代著名女纺织家黄道婆,把______族的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A.苗 B.黎 C.壮 D.白

59.仫佬族主要聚居在______。

A.云南省 B.贵州省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四川省

60.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是______族。

A.鄂温克 B.鄂伦春 C.赫哲 D.塔吉克

61.以下四部话剧中,______是满族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A.《日出》 B.《雷雨》

C.《北京人》 D.《茶馆》

62.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各民族之间早已形成了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如下关系:______。

A.少数民族可以离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汉族可以离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D.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可以相互分开

63.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总的原则之一是______。

A.民族聚居 B.民族斗争

C.民族自治 D.民族平等

64.实现各民族权利的平等,一方面要禁止任何民族享有任何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少数民族的______。

A.风俗习惯 B.语言文字

C.平等权益 D.经济权利

65.我国民族平等特征的完整表述是______。

A.按照人口多少确定地位

B.民族团结、互助与和谐

C.履行义务就享受不到权利,享受权利就不必履行义务

D.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彻底性、完整性,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66.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是______。

A.民族分布地域广 B.少数民族聚居

C.民族平等 D.民族区域自治

67.党和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是______。

A.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B.坚持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领域的平等

C.各民族自由

D.各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

68.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______。

A.废除民族压迫制度

B.各民族的绿色环保行动

C.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D.废除民族歧视制度

69.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是______。

A.各民族的民族自决 B.各民族的团结合作

C.各民族的各自为政 D.各民族各走各的路

70.______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党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7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______。

A.政治权利 B.经济权利

C.选举权利 D.自治权

7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条件是______。

A.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B.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C.我国各族人民相互团结

D.我国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73.我国设立的三级民族自治地方分别是______。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B.自治州、自治县(旗)、自治乡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乡

D.广西、内蒙古、宁夏

74.我国各少数民族全面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可靠的政治前提是______。

A.祖国的统一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和谐发展 D.国家富强、民主、文明

75.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是______。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只能由______担任。

A.汉族公民 B.瑶族公民

C.壮族公民 D.回族公民

77.要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______。

A.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吸引外资到本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B.依靠外援,大力拓展援建项目,在本地区从事合资经营、联合生产,发展经济

C.依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发展本地区经济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自已的“造血”功能

78.在我国,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______。

A.自由政策

B.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政策

C.个人通信自由政策

D.在各民族中积极推广普通话政策

79.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的特点是______。

A.政治性、文化性、经济性

B.群众性、民族性、区域性

C.特殊性、民族性、文化性

D.群众性、民族性、文化性

80.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除了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等五个方面外,还包括______。

A.不得改变少数民族任何风俗习惯

B.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C.尊重少数民族不良生活习俗

D.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81.下列符合我国自由政策的是______。

A.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教堂传教

B.在学校里宣传宗教教义

C.在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

D.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

82.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在独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积极与世界各国宗教界进行友好交往和学术文化交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______。

A.我国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B.我国宗教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

C.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

D.这有利于我国宗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8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我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原则

B.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

C.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的特点

D.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84.在新疆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______,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A.反对,促进民族平等

B.反对恐怖主义,维护社会稳定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85.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______周年。

A.30 B.20 C.50 D.40

86.广西首个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是______。

A.龙胜各族自治县温泉系统

B.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系统

C.贺州姑婆山生态系统

D.桂平西山生态系统

87.“中华”这个词是由______两个词演化而成的。

A.“中国”和“华夏” B.“中华”和“华夏”

C.“中国”和“中原” D.“中原”和“华夏”

88.明朝中期,桂林古田壮民大起义的首领是______。

A.韦朝威 吴凌云 B.吴凌云 覃万贤

C.韦朝威 覃万贤 D.刘永福 覃万贤

89.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实行的一种______制度。

A.中央集权 B.因俗而治

C.以夏变夷 D.军事专制

90.西瓯、骆越是______的先民。

A.苗族 B.壮族 C.瑶族 D.彝族

91.自称“全胜堂大将军”的壮族农民起义领袖是______。

A.洪秀全 B.覃万贤 C.吴凌云 D.韦朝威

92.下列壮族农民起义不是发生在清朝的是______。

A.吴凌云起义 B.李文彩起义

C.李锦贵起义 D.韦朝威、覃万贤起义

93.吴凌云领导壮族人民起义后建立的政权叫______。

A.延陵国 B.凌云国 C.陵延国 D.大成国

94.孙中山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后,在广西境内发动的第一场武装起义是______。

A.镇南关起义 B.钦廉起义

C.上思起义 D.钦防起义

95.明朝初年蓝受贰、侯大苟领导的大藤峡起义,参加起义的主体民族是______。

A.汉族 B.苗族 C.瑶族 D.侗族

96.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攻占______后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A.武宣县东乡 B.永安城(今蒙山)

C.桂林 D.南京

97.“西林教案”中下令处死勾结歹徒、横行霸道的传教士的知县是______。

A.李鸣凤 B.周鸣凤 C.刘鸣凤 D.张鸣凤

98.在“永安教案”中被处死的传教士名字叫______。

A.马赖 B.苏安宁 C.白满 D.曹桂英

99.“西林教案”是清朝地方官员和各族人民反对外国传教士侵略活动的斗争,同时,这一事件也成为法国勾结英国联合对我国发动______的借口。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抗日战争

100.吴凌云起义失败后,余部由刘永福率领,后来发展成著名的抗击法国侵略军的队伍,名叫______。

A.白旗军 B.黄旗军 C.黑旗军 D.红旗军

101.北宋时期,为抗击交趾(今越南)入侵而率领邕州军民共同抗敌的邕州知州名叫______。

A.冯子材 B.苏缄 C.王守仁 D.刘永福

102.瓦氏夫人是明朝一位杰出的抗击外来入侵的少数民族女英雄,她所率领的军队抗击的入侵者是______。

A.英国人 B.法国人

C.美国人 D.日本人(倭寇)

103.明朝杰出的抗击外来入侵的少数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是______的壮族女土官。

A.新宁州(今属扶绥县) B.田州(今田阳)

C.廉州(今合浦) D.邕州(今南宁)

104.率领由壮族、汉族子弟组成的“萃军”奋勇抗击法国侵略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清朝老将军是______。

A.刘永福 B.张鸣凤 C.冯子材 D.苏缄

105.孙中山在策划镇南关起义时,任命壮族人______为“镇南关都督”、凭祥土官李幼卿为“副都督”,具体指挥镇南关战役。

A.黄明堂 B.韦拔群 C.刘永福 D.张云逸

106.抗日战争时期,在“昆仑关战役”中,国民政府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是______。

A.第四军 B.第五军 C.第六军 D.第七军

107.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抗战文化城”的广西城市是______。

A.南宁 B.桂林 C.柳州 D.北海

108.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首任军长是______。

A.邓小平 B.韦拔群 C.李天佑 D.张云逸

109.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的首任军长是______。

A.邓小平 B.韦拔群 C.俞作豫 D.张云逸

110.“龙州起义”后成立的红色武装队伍是______。

A.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D.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111.中国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的总指挥是______。

A.邓小平 B.韦拔群 C.李明瑞 D.张云逸

112.______是大瑶山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和社会组织,同时也是一种社区管理制度。

A.石牌制 B.石碑制 C.保甲制 D.长老制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反映广西剿匪的、广西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

A.《英雄虎胆》 B.《刘三姐》

C.《山村复仇记》 D.《林海雪原》

114.1951年11月柳州各界人士为抗美援朝捐款8.2亿购买的飞机被命名为______。

A.柳州号 B.柳江号 C.柳城号 D.龙城号

115.广西______是将军之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涌现了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共和国第一代将军,成为闻名全国的革命将军县。

A.凤山县 B.东兰县 C.武鸣县 D.田东县

116.按照政策规定,个人的民族成分,______周岁以后原则上不能再更改。

A.20 B.18 C.25 D.23

117.他大半生在两广从事教学,被誉为“两粤宗师”,是清末广西最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______。

A.岑春煊 B.韦丰华 C.刘定 D.郑献甫

118.壮族革命诗人______,广西蒙山县人。他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年仅十三四岁便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1926年,他奋起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年仅23岁。

A.韦麟阁 B.韦继新 C.韦绣孟 D.韦杰三

119.“百色起义”胜利后成立的红色武装队伍是______。

A.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

D.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

120.他出生在广西东兰县,曾参加百色起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他就是______。

A.韦国清 B.韦拔群 C.李明瑞 D.张云逸

121.经过民族识别,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国务院正式批准“京族”定名的时间是______年。

A.1958 B.1968 C.1990 D.2000

12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地方分为三级,下列选项不属于一级自治政权的是______。

A.自治区 B.自治州

C.自治县(旗) D.民族乡

123.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当时确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为每年的______。

A.3月5日 B.3月13日

C.3月15日 D.12月11日

124.1956年7月,经过民族识别,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国务院批准,居住在广西环江的主要少数民族毛难族得到正式定名确认。后将“毛难族”更改为“毛南族”的时间是______年。

A.1966 B.1976 C.1986 D.1996

125.下列自治县中不是瑶族自治县的是______。

A.都安 B.融水 C.大化 D.富川

126.国家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的发展,支持广西发展经济,打通西南出海通道,1990年起进行建设的全国最大的扶贫项目是______。

A.南宁―钦州铁路 B.南宁―防城港铁路

C.南宁―昆明铁路 D.南宁―肇庆铁路

127.国家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是从______年开始实行的。

A.2000 B.2001 C.2002 D.2003

128.1952年8月,广西首个订立民族团结公约――“大瑶山团结公约”的地方是______。

A.都安 B.金秀 C.大化 D.富川

129.“依饭节”是______的传统节日。

A.仡佬族 B.毛南族 C.仫佬族 D.苗族

130.广西壮族自治区于 年恢复推行使用壮文。

A.1980 B.1990 C.2000 D.2010

131.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学生占本民族人口的比例仅次于朝鲜族的民族是______。

A.仡佬族 B.毛南族 C.仫佬族 D.苗族

132.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在壮族聚居地区部分中小学进行壮文进校实验的时间是______年。

A.1981 B.1991 C.2001 D.2011

133.下列文化遗产中,______不是广西向国家推荐的世界文化遗产上报对象。

A.宁明花山崖壁画 B.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C.兴安灵渠 D.三江程阳永济风雨桥

134.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时间是______年。

A.1975 B.1985 C.1995 D.2005

135.下列民族传统节日与民族对应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三月三歌节――壮族 B.芦笙节――苗族

C.花炮节――侗族 D.盘王节――仫佬族

136.被国家文化部称为“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音乐剧”的作品是广西的民歌音乐剧______。

A.《白莲》 B.《百鸟衣》

C.《妈勒访天边》 D.《刘三姐》

137.反映广西布努瑶生活的瑶族第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

A.《彩云归》 B.《瑶妮传奇》

C.《百鸟衣》 D.《波努河》

138.荣获第九届文化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西民族歌曲是______。

A.《山歌好比春江水》 B.《壮乡美》

C.《挑着好日子山过山》 D.《三月木棉红绯绯》

139.2014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第______届。

A.11 B.13 C.16 D.17

140.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的广西大型新编历史壮剧是______。

A.《妈勒访天边》 B.《瓦氏夫人》

C.《百鸟衣》 D.《刘三姐》

141.参加百色起义的主体部队是______。

A.广西警备第二大队 B.广西警备第三大队

C.广西警备第四大队 D.广西警备第五大队

142.参加龙州起义的主体部队是______。

A.广西警备第二大队 B.广西警备第三大队

C.广西警备第四大队 D.广西警备第五大队

143.在百色起义中被围歼的驻右江地区的反动部队是______。

A.广西警备第二大队 B.广西警备第三大队

C.广西警备第四大队 D.广西警备第五大队

144.龙州起义爆发后,盘踞龙州的法国侵略者对红色革命政权发出威胁性照会,为此,左江革命委员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将法国领事驱逐出境。被驱逐的法国领事叫______。

A.马赖 B.嘉德 C.华莱士 D.利马

145.近代,广西人民为反洋教,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下列“洋教案”不是发生在广西的是______。

A.上思教案 B.西林教案

C.永安教案 D.巨野教案

146.广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的时间是______。

A.1949年10月1日 B.1949年12月11日

C.1950年2月8日 D.1951年8月19日

147.他出生在广西东兰县,曾参加百色起义,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他在担任空军第五军政委时,外出开会和下基层工作很少用专车,常常挤公交车、搭便车,人称“便车政委”。他就是______。

A.韦国清 B.韦祖珍 C.李明瑞 D.张云逸

148.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从民族平等的原则出发

B.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从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

C.任何个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D.任何民族均能以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

149.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重点扶持,优先发展”。下列对发展民族教育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A.设立管理民族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为发展民族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B.在高校招生时实行适当降分录取的特殊照顾政策,但毕业分配时则没有相应的特殊照顾政策

C.对民族教育经费投入给予倾斜

D.允许和要求民族教育运用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教学方式

150.出身于广西博白县的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他的名字叫______。

A.吕叔湘 B.王国维 C.罗尔纲 D.王力

151.被评为“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之一的“体操王子”是广西壮族运动员______。

A.李小鹏 B.李宁 C.黄群 D.杨威

15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给予什么处罚?______。

A.判处死刑

B.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C.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D.视情况而定

153.“民族、宗教无小事。”这句话是哪位领导人说的?______。

A. B.邓小平 C. D.

154.“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句话是哪位领导人最先说的?______。

A. B.邓小平 C. D.

155.清朝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______。

A.满族 B.回族 C.蒙古族 D.汉族

156.民族乡的乡长应由什么民族的公民担任?______。

A.不分民族 B.少数民族公民

C.汉族公民 D.建乡少数民族公民

157.1991年11月,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______市举行。

A.南宁 B.长沙 C.广州 D.乌鲁木齐

158.______民间故事《百鸟衣》,讲述了贫苦农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抢掠,古卡射百鸟,用羽毛制成神衣,趁送神衣之机杀死土司,夫妻团圆。它歌颂了反抗、争取自由的精神。

A.苗族 B.瑶族 C.壮族 D.土家族

159.芦笙是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常用乐器,它是用______做成的。

A.木头 B.竹子 C.铜管 D.塑料

160.铜鼓是岭南壮、瑶、苗、侗、水、布依、仡佬等少数民族喜欢使用的民间乐器。在古代它最初是由______发展而成的。

A.用作炊具的铜釜 B.打仗用的铜鼓

C.求雨的神器 D.储水器

161.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明代杨慎曾分别被贬放到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当地人民纷纷建立祠堂纪念他们。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就建在广西的______市。

A.玉林 B.柳州 C.梧州 D.桂林

162.抢花炮被誉为______,是侗、壮等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在广西、贵州、湖南三省交界地区比较盛行。

A.东方水球 B.东方足球

C.东方篮球 D.东方橄榄球

163.广西、贵州、湖南的苗族都有在“龙船节”“龙王节”赛龙舟的习惯,他们的龙舟是用______。

A.普通渔船改装的 B.竹排改装的

C.三根长杉木挖槽捆绑而成的 D.独木舟做的

164.京族最盛大的节日是哈节,哈节是什么意思?______。

A.吃海鲜的意思

B.哈是“虾”之意,哈节即是捞虾节

C.就是治疗打哈、祈求健康的意思

D.哈是京语“歌”的意思,哈节就是“歌节”之意

165.到壮家做客用餐时,须等______入席后方可开饭。

A.最年长者 B.小孩

C.主人的祖母 D.主人的妻子

166.下列哪一个不是广西的风景名胜区?______

A.漓江风景名胜区 B.西山风景名胜区

C.黄果树瀑布风景名胜区 D.银滩旅游度假区

167.下列哪一个不是广西的文物古迹?______

A.兴安灵渠 B.真武阁

C.金田村太平天国起义遗址 D.武侯祠

168.祖籍桂林,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与主席争论过治国方略的著名学者,他的名字叫______。

A.马君武 B.曹禺 C.季羡林 D.梁漱溟

169.他是广西苍梧人,曾任黄埔军校重要职务、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民革中央主席,是中国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是______。

A.李济深 B.马君武 C.李宗仁 D.白崇禧

170.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 ______。

A.党委和人民政府

B.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

D.政府和政协

171.广西世代居住着壮、苗、瑶等______个民族。

A.10 B.11 C.12 D.13

172.下列所列的都属广西世居民族的项是______。

A.壮、汉、仡佬、水、瑶 B.苗、回、布依、毛南、侗

C.京、彝、苗、藏、傣 D.仫佬、壮、彝、满、蒙

173.2002年在百色盆地右江河谷发现的______入选“2002年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新发现”。

A.百色铜鼓 B.百色手斧

C.右江石斧 D.右江石磨

174.______时代,对壮侗语诸民族先民的称谓非常复杂,有“仓吾”“西瓯”“骆越”等。

A.战国 B.后汉 C.先秦 D.唐宋

175.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是______。

A.横县 B.宾阳县 C.钟山县 D.靖西县

176.被誉为“壮乡故宫”的文物建筑是______。

A.恭城文庙 B.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C.桂林王城 D.容县真武阁

177.蚂节是______的节日。

A.壮族 B.瑶族 C.侗族 D.仡佬族

178.剧目______全面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劳动和爱情的崭新面貌,是第一部完整体现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艺术精髓和民族风情的经典剧目。

A.《百鸟衣》 B.《八桂大歌》

C.《刘三姐》 D.《瓦氏夫人》

179.现在,______等4个自治县是广西苗族主要居住地。

A.宾阳 上林 横县 钟山

B.融水 隆林 三江 龙胜

C.田阳 龙州 天峨 巴马

D.合浦 苍梧 隆林 全州

180.除了壮族,毛南族、瑶族、仫佬族、______也主要聚居在广西。

A.藏族 B.傣族 C.京族 D.白族

181.广西的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6个自治县是广西______的主要聚居地。

A.瑶族 B.壮族 C.水族 D.仡佬族

182.经中央批准,从2014年起,每年的“三月三”成为广西法定节日。“三月三”是指______。

A.每年公历的三月三日

B.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

C.每年三月的第三个周末

D.每年三月三十日

183.______是仡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A.三月三 B.火把节 C.古尔邦节 D.八月节

184.“京族三岛”是指______。

A.防城港、钦州、东兴

B. 尾岛、巫头岛、山心岛

C.北海、广州、泉州

D.秦皇岛、青岛、黑瞎子岛

185.下面哪幅图是红瑶群众在欢度红衣节?______。

186.广西的简称是______。

A.邕 B.桂 C.壮 D.宁

187.“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是古代诗人______的诗句。

A.杜甫 B.苏轼 C.王安石 D.韩愈

188.新中国成立后,壮族最开始的名称是______。

A.布庄 B.布侬 C.僮族 D.弄族

189.壮族的自称在不同的居住地方叫法不同。1965年根据______的倡议族称改为“壮族”。

A. B. C. D.

190.与蜀锦、云锦、宋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的是______。

A.十字绣 B.汉锦 C.苏绣 D.壮锦

191.铜鼓纹饰中,青蛙造型具有壮族的民族特色,而反映壮族受中原文化影响,与汉族之间形成融合与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的纹饰则是______。

A.花卉纹样 B.水波纹 C.云雷纹 D.鱼纹

192.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对外商品贸易的海上通道,秦汉时期兴起于______,唐代开始东移,宋元时期北移。

A.广西合浦 B.广东广州

C.福建泉州 D.山东青岛

193.世界稻作农业史的研究表明,广西的______等民族属于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一批民族。

A.京、汉 B.苗、瑶 C.水、彝 D.壮、侗

194.“金滩”“银滩”是广西沿海著名的旅游景点,“银滩”在北海,“金滩”在______。

A.东兴 B.防城区 C.钦州 D.凭祥

195.广西民族大杂居、______、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广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

A.小杂居 B.大聚居 C.小聚居 D.散居

196.壮族以“那”为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______为主。

A.水稻、玉米 B.玉米、林业

C.水稻、渔业 D.玉米、茶叶

197.苗族、侗族和水族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和林业并重发展,兼营______。

A.手工业 B.牧、渔业

C.商业 D.牧、渔、手工业

198.毛南族聚居的山区田地面积小,但气候温和,草木茂盛,适合养牛,是广西菜牛生产基地。该民族的生产特点可以归纳为______。

A.农业为主,以商补农 B.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C.种田耕山育菜牛 D.渔业为主

199.铜鼓上的云雷纹在结构上通常以______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A.单独花样式 B.四方连续式

C.四角花样式 D.圆环式

200.广西的______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A.金秀 B.罗城 C.三江 D.环江

201.下图中所跳的舞蹈是______。

A.师公舞

B.地牯牛

C.蚂舞

D.簸箕舞

202.下面属于苗族服饰的是______。

A. B.

C. D.

203.下面哪个歌手是苗族歌手?______。

A.德德玛 B.宋祖英

C.克里木 D.布仁巴雅尔

204.毛南族最盛大的节日是______。

A.达努节 B.花炮节 C.依饭节 D.分龙节

205.壮语分为______两大方言。

A.东部和西部 B.南部和北部

C.中部和西部 D.东部和南部

206.______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壮族地区推行使用壮文。

A.1949 B.1955 C.1957 D.1958

207.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分布着带“那”字的地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学术界称之为“______”。

A.稻作文化 B.那文化

C.农耕文化 D.乡土文化

208.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始建于元代,完工于清初,由当地壮族、瑶族人民历经______年建成,这是壮、瑶民族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共同改造大自然的结果。

A.3 B.30 C.300 D.3000

209.在宋代,广西曾大量运往北方的农产品有______。

A.大米、苎麻 B.大米、高粱

C.火麻、黄豆 D.玉米、菠萝

210.从秦代开始,广西先民就疏浚河道,发展水路交通。到清代,广西形成了以______为干线的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网。

A.左江―右江 B.郁江―浔江

C.漓江―柳江 D.西江―桂江

211.邕江由______汇合而成,它一路向东,流到珠江,注入大海。广东各族人民和广西各族人民共饮一江水。

A.柳江和桂江 B.左江和右江

C.漓江和湘江 D.浔江和郁江

212.______是我国南方较大的山脉之一,横跨上林、马山、宾阳、武鸣4县,周边聚居着壮、汉、瑶等民族。

A.猫儿山 B.圣堂山 C.金鸡山 D.大明山

213.金秀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山内居住着茶山瑶、______、花蓝瑶、坳瑶、山子瑶5个支系的瑶族。山内瑶族内部与山内外各民族友好往来,互通有无。

A.红瑶 B.白裤瑶 C.盘瑶 D.过山瑶

214.广西古代三大运河是指潭蓬运河、相思埭运河和______。

A.灵渠 B.京杭大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红旗渠

215.1915年,广西壮、汉等民族的民工修建了广西的第一条公路,叫______公路。

A.桂海 B.南百 C.邕武 D.钦防

216.广西的青铜铸造始于商代。右图为在广西出土的青铜器之一,名叫______。

A.铜鼓 B.扶桑灯 C.盘口鼎 D.凤灯

217.瑶族具有成年礼性质的仪式叫做______。

A.戴帽 B.度戒 C.穿裙 D.纹身

218.20世纪90年代,一位汉族士兵用真情和执着,打破了瑶山世世代代“女不读书”的戒律,一个个红瑶女童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位汉族士兵就是广西武警总队融水中队指导员______。

A.孔繁森 B.何方礼 C.靳开来 D.朱月华

219.根据历史记载,在______时期,广西少数民族便开始与汉族通婚,此后一直没有间断。这种通婚往来加速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同化和演变。

A.唐宋 B.明清 C.秦汉 D.民国

220.地头水柜,又称______,就是用水泥和石块砌成的蓄水池。因形状像柜子,又大多建在田间地头,当地人称之为“地头水柜”。

A.蓄水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工程 D.集雨浇灌工程

22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的基础上,广西各族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奋斗,修建村屯道路累计______千米。

A.4.82亿 B.4.82 C.4.82万 D.48.2万

222.京族举行“唱哈”的固定场所是______。

A.吊脚楼 B.鼓楼 C.哈亭 D.干栏

223.早在宋、元时期,田东芒果就作为地方名产进贡朝廷。1996年,田东县被命名为______。

A.“中国芒果之乡” B.“广西芒果之乡”

C.“中国芒果基地” D.“广西芒果基地”

224.下图中的服饰是______的传统服饰。

A.壮族

B.仡佬族

C.水族

D.汉族

225.瑶族主要居住在______。

A.平原 B.山区 C.海边 D.沙漠

226.仡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______。

A.那坡县 B.田阳县

C.凌云县 D.隆林各族自治县

227.______的京剧具有世界影响力,是中国的国粹。

A.汉族 B.壮族 C.瑶族 D.苗族

228.下面的乐器中, 是马骨胡。

A B C D

229.下面的乐器中,______是独弦琴。

A B C D

230.______的乐器除贵重的铜鼓外,还有牛角、长号、唢呐、木叶等。

A.侗族 B.瑶族 C.苗族 D.壮族

231.独弦琴是______特有的乐器。

A.瑶族 B.京族 C.苗族 D.侗族

232.瑶族最有特点的舞蹈是______舞。

A.扁担 B.竹竿 C.长鼓 D.芦笙

233.______以善于吹芦笙、跳芦笙舞而闻名于世界。

A.仫佬族 B.瑶族 C.苗族 D.壮族

234.下面少数民族服饰依次为______。

A.侗族、瑶族、苗族、壮族

B.壮族、瑶族、苗族、侗族

C.壮族、苗族、瑶族、侗族

D.侗族、苗族、瑶族、壮族

235.广西的建筑很有地方特色,其中属民居建筑的是______。

A.干栏 B.风雨桥 C.鼓楼 D.牌坊

236.流经广西15个县市的珠江主干流、被誉为“壮族的母亲河”的是______。

A.邕江 B.红水河 C.漓江 D.鸳鸯江

237.退耕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生态工程,为了改善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广西积极参与该工程。该工程于______年在全国全面启动实施。

A.1999 B.2000 C.1979 D.2002

238.据勘测,红水河的水能总装机容量为136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610亿千瓦时,占广西水电资源的______,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

A.68% B.38% C.70% D.56%

239.壮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如今广西科技人员正大力推广水稻______、旱育稀植、机械化收割等新技术,不仅大幅度减轻水稻种植的劳动强度,还使水稻的单产量不断提高,古老的稻作文明正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A.脱粒 B.免耕抛秧 C.插秧 D.种植

240.广西各民族历来有养水牛的传统。经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广西的水牛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2004年底,广西共有水牛438万头,约占全国水牛总量的______。

A.四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二分之一

241.火把节是______族的重大节日。

A.傣 B.彝 C.侗 D.苗

242.他是博白县第一位共产党员,曾组织成立学生联合会,出版进步刊物《五月花》。他就是______。

A.李天佑 B.韦祖珍 C.韦国清 D.朱锡昂

243.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于今年______在南宁举行。

A.10月1日至12日 B.10月3日至12日

C.10月2日至12日 D.10月3日至22日

244.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的两个吉祥物形象以广西的______为原型,并融入了壮锦、祥云、朱槿花等元素,分别取名叫“______”“______”。

A.白头叶猴 南南 宁宁

B.白头叶猴 云云 宁宁

C.白头叶猴 南南 花花

D.白头叶猴 壮壮 宁宁

245.下面服饰中,______为京族服饰。

A B C D

246.下面服饰中,______为回族服饰。

A B C D

247.______的建筑,以鼓楼、风雨桥而闻名于世界。

A.侗族 B.瑶族 C.苗族 D.壮族

248.______编制的“花竹帽”精致美观。

A.侗族 B.仫佬族 C.苗族 D.毛南族

249.北部湾边上的防城港东兴市江平镇是______的主要居住地区。

A.瑶族 B.京族 C.彝族 D.侗族

250.广西少数民族和汉族相同的节日是______。

A.春节、火把节、盘王节、清明节、重阳节

B.春节、元宵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C.春节、端午节、中元节、泼水节、中秋节

D.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泼水节、中秋节

251.《传扬歌》是壮族的哲理长诗,被誉为壮族的“______”。民间常以它作为教育下一代的“教科书”。

A.史诗 B.经诗 C.道德经 D.育儿经

252.侗族的“喊寨”是一种______的方式。

A.呼唤人 B.关心集体、关爱他人

C.驱赶飞鸟走兽 D.请人避让

253.广西各族人民自古就把公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从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古今都有村民义务凿路、架桥,方便他人行路的事迹。最近,广西电视台推出一档电视公益综艺节目《______》,呼吁大家扶贫济困。

A.新闻在线 B.焦点访谈

C.法治时间 D.第一书记

254.广西上林县白圩镇的不孤村,村民崇学重教,平均3人中就有1个大中专生,被誉为“______”。

A.小康村 B.尊师重教村

C.幸福村 D.岭南状元村

255.广西各民族都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有客人来访时,除拿出力所能及的好饭菜招待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待客之礼,如瑶族的“挂袋子”,回族的“当面茶”,苗族的迎宾酒与芦笙舞,侗族的“______”等。

A.竹竿舞 B.筷子舞 C.多耶舞 D.扇子舞

256.在欢度“三月三”节日时,壮族人民会备有丰富的食品招待各方来客。其中有一种特色主食是必备的,那就是著名的______。

A.五色糯米饭 B.粽子 C.馕 D.大米饭

257.民族服饰是“一本穿在身上的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标志。下列图中,______是苗族服饰。

A. B.

C. D.

258.______每年有一次隆重的拜树节。

A.水族 B.彝族 C.苗族 D.仡佬族

259.______是京族的民间传统文娱活动,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之一。

A.跳芦笙 B.跳月 C.多耶舞 D.跳竹杠

260.侗族将手艺超群、巧织侗锦的老年妇女尊称为______。

A.探娃杂 B.桑滩杂 C.探娃公 D.桑条公

261.在壮族地区,一直流行着一种换工互助的习俗。这种换工互助,不计劳动力的强弱,不计男女,不计报酬,互相帮助干活,人们称这种习俗为“______”。

A.打背工 B.打短工 C.打零工 D.打助工

262.壮族先民很早就非常重视教育,远在______时期,就开始办有学校了。

A.先秦 B.东汉 C.唐宋 D.春秋

263.壮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美誉,寓教于歌是壮族进行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教唱《______》时,传授天文地理、生产技能等知识,让儿女养成艰苦奋斗、勇敢坚定的高尚品德。

A.含羞草 B.传扬歌 C.百鸟衣 D.布洛陀

264.“______”是瑶族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瑶族通过各种歌谣、山歌的教唱、对唱,使青少年们领会家规、公德和修身处世的道理。

A.耍歌堂 B.坡歌会 C.歌圩 D.对歌

265.______是壮族最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的器具最早是古人在狩猎和战争中运用的一种兵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今天用来传情达意、娱乐身心、竞技强身的器具。

A.抛绣球 B.滚铁环 C.扔沙包 D.踢毽子

266.广西各族民居以“干栏”式为主,下列图中,______是“干栏”式壮族民居。

A. B.

C. D.

267.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创作了一批反映各族劳动妇女勤劳勇敢的电影作品,其中取材于广西民间传说的电影作品是______。

A.《五朵金花》 B.《刘三姐》

C.《阿诗玛》 D.《李双双》

268.______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描述了壮族始祖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记载下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习俗等,可以说它是壮族的创世史诗。

A.《格萨尔王》 B.《布洛陀经诗》

C.《诗经》 D.《苗族古歌》

269.引导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倡导富强、民主、______、______,倡导自由、______、公正、法治,倡导______、敬业、诚信、友善。

A.文明 和谐 平等 爱国

B.和谐 爱岗 爱校 爱国

C.文明 和谐 爱国 平等

D.爱国 和谐 平等 文明

270.广西有______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全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属于人口较少的民族。

A.3 B.2 C.5 D.7

271.南越国王赵佗采取了利于民族团结的______政策,有利于广西边疆稳定和社会发展。

A.羁縻制度 B.优惠赋税

C.改土归流 D.和辑百越

272.我国现有民族自治州______个。

A.30 B.31 C.28 D.25

273.古壮字也叫______,至少在唐代已经产生,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

A.鬼字 B.土俗字 C.乡土文 D.抄写文

274.他是中国早期农民运动三大领袖之一、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百色起义领导者之一,他是______。

A.邓小平 B.韦拔群 C.刘永福 D.张云逸

275.纪念牌坊上的题词有“雄关铭勋,毅魄长雄”的战役纪念地是______。

A.友谊关 B.镇南关 C.昆仑关 D.大南关

276.“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文书写正确的是______。

A.GUANGXIZHUANGZUZIZHIQU

B.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C.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D.GuangXiZhuangZuZiZhiQu

277.个人要变更民族成分的,不需要经过的手续是______。

A.要经本人所就读的中小学确认

B.要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居住地区的街道办事处调查核实

C.要经本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调查核实

D.报经县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审批后,才能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手续

278.不是我国民族识别标准的是______。

A.根据民族特征来识别民族

B.根据民族意愿来识别民族

C.根据民族历史来识别民族

D.根据民族穿戴来识别民族

279.下列对我国的民族识别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B.进行民族识别时,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可以由别人来任意确定

C.民族共同经济生活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

D.进行民族识别时,要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去综合分析

280.下列表述,不符合我国民族识别政策的是______。

A.对单一的少数民族单位采取随时确认、随时公布的方式

B.对某个民族的一部分,弄清楚它与所属民族的关系,根据待识别群众的意愿,报请民族事务机构批准,国家承认所属民族的成分

C.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填写自己的民族成分

D.对争议比较大的族群,暂时不作结论

281.下列表述中,不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的是______。

A.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B.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C.不受国家宪法、刑法管束的权力

D.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282.2012年在广西______发现的感桑石刻文字,成熟程度与殷商王国的甲骨文相近,但与甲骨文是不同的系统,这表明壮族先民曾有自己的造字历程。

A.平乐县 B.象州县 C.柳江县 D.平果县

283.广西古代造船术非常高超,可以制造十多米长的帆船,最有名的要数宋代广西先民制造的______。

A.龙舟 B.独木舟 C.木兰舟 D.竹排

284.______,原名北帝岩,因岩内原设北帝庙而得名,是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A.伊岭岩 B.列宁岩 C.通天岩 D.将军岩

285.下列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各民族的社会地位是由该民族居住地的面积大小来决定的

B.各民族的社会地位是由该民族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

C.各民族的社会地位是由该民族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

D.各民族的社会地位不由该民族居住地的面积大小、人口的多少、发展的程度来决定,各民族都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3篇

(一)一年连丢五颗印

抗战期间,特别是后期,政府政治黑暗,战场上节节败退,加以滥发钞票,形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孔祥熙却凭借职权,垄断金融机构,操纵市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恨。特别是1943年鲸吞美国公债等揭出后,反孔声势愈演愈烈,马寅初、黄炎培、傅斯年等联名提出质询,要求政府严惩贪污犯。政学系办的《大公报》和CC系办的《中央日报》连篇揭露孔祥熙家族营私舞弊、贪得无厌,利用职权鲸吞美金,夺取外汇自肥等等。

孔祥熙在的纵容庇护下,于1944年派往美国,出席国际经济货币金融会议,以逃避国人咒骂。宋美龄以赴美看病之名,由宋霭龄陪同出国了。孔祥熙出国并没有挡住世人对孔的愤恨,于是,不得不假惺惺地接受国人要求,于1944年11月25日免去了孔祥熙的财政部长职务。但在免孔财政部长职务时却采取了巧妙办法,在歌功颂德高奏凯歌声中演了一出让孔高高兴兴把官丢的闹剧。

这年11月1日,600多名高级要员和财政金融界骨干汇聚在重庆中央礼堂,专为孔祥熙就任财政部长十周年举行庆典大会。

孔祥熙西服革履,佩着淡蓝色领带,坐在主席台的正中位置上,洋洋得意,不时招手或向台下点头。特邀贵宾孔夫人宋霭龄紧挨孔祥熙坐着。

庆典开始,鸣放鞭炮,锣鼓齐鸣,乐队高奏,把个礼堂震得嗡嗡响。在这欲聋的响声中,给孔祥熙和宋霭龄胸前各别了一朵大红鲜花,然后为孔祥熙颁布颂词,颂词中说:

度支之任,经治国用,遭时艰虞,厥责弥重。

未战之先,为战之血,革法圜法,实惟至计。

文战之时,肆应益劳,排除万难,黾免夕朝。

冉二十载,鬓发已苍,继是戮力,为国争光。

下关民力,上计邦储,自强不息,日居月诸。

祝贺后,宋子文贺。宋子文说:"孔兼部长,为国辛勤奋斗,不但军事需要不虞匮乏,就是经济建设,也能齐头并进。这种成就,实在是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为历史上显著功绩。"

宋子文贺完,军政部长何应钦贺。何应钦说:"现在前方将士,士饱马腾,军粮无缺,均为孔兼部长所赐。我谨代表全国陆海空军将士,向孔兼部长致以十二万分的谢意!"

何应钦贺完,居正贺......一个接着一个,祝贺踊跃,把个孔祥熙吹得天花乱坠,登云驾雾。在欢庆声中,孔祥熙频频致谢,连连拱手作揖,说:"领袖和各位台爱,祥熙愧不敢当,愧不敢当!"他接着大讲充任财政部长10年内,做了10件大事,得出3大理财诀窍,还有两个收获。孔祥熙讲完,第一个鼓掌,庆典会达到高潮,这时台下的人们纷纷走上讲台,向孔祥熙献鲜花、字画、珠宝等。贺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戴笠送的特别算盘,这个算盘长一丈许,宽一人高,横梁上烫着十个大字:"民国铁算盘,理财第一人。"

隆重的庆祝大会结束后,孔祥熙回到家仍沉浸在无比兴奋之中。宋霭龄放低声音告孔祥熙:"以我看,这出戏不是好兆头!""此话怎讲?"孔祥熙问。"这场戏像似1939年你丢掉行政院长时的味道。"宋霭龄分析。"难道老蒋要耍什么......"孔祥熙说。"故伎重演,我看你这个部长当到头了!"

这里提到的1939年蒋免孔行政院长时,也是采取了先歌颂后免职的办法。那年9月,政府差不多的官员和社会名流聚集一起,为时任行政院长的孔祥熙60岁寿辰祝寿,祝寿规模之大,高官之多实属罕见。首席开场祝寿词,题目是《孔院长庸之亚兄先生六秩寿序》,吹捧什么"艰难支柱,于兹两稔,忧劳况瘁,非寻常可堪"。"继主政枢,总持大计,其所规划,不止一端,困心衡虑,有非前史所可比拟者"。吹完,大员们接着捧,弄得孔祥熙乐哈哈,笑嘻嘻。祝寿声还在耳边回绕时,找孔祥熙,要孔让出院长权位,还不等孔回话,早已在报纸上宣布孔祥熙辞去行政院长之职。

不出所料,孔祥熙正在沉思这出戏时,电请孔祥熙一谈。这时,控制的报纸头版消息已报道:孔祥熙辞去财政部长职务。

孔祥熙辞去财政部长后,反孔浪潮并未平息。懂得,反孔祥熙就是要反掉蒋自己,所以采取"舍车保帅"的一招,于1945年5月免去孔祥熙行政院副院长职务。但国民参议会召开时,代表们再次要求政府严办贪污犯孔祥熙,要求"杀晁错以谢国人",监察院于佑任也提出对孔祥熙的弹劾案。孔祥熙威信扫地,已失去为蒋家王朝使用的条件和价值,于是于1945年7月免去其中央银行总裁和四联总处副主席,10月,又免去其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职务。

孔祥熙在一年里痛失五颗大印。这五颗大印,就是五个权势,哪个权势不值几个亿?但没做绝,还是给孔祥熙留了两个头衔以示安慰,即中国银行董事长和中央执行委员。

(二)重操旧业

孔祥熙没有什么实权了,他与宋霭龄除经营"中国裕华银行"外,把捞钱发财的希望寄托在儿女们身上,指挥长子孔令侃继续利用"中央信托局"的招牌,走私贩私,协助次女孔令俊当好总经理,经营好孔祥熙交给她的"祥广茂联总处"的生意。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孔祥熙夫妇俩一扫下台丢印的苦闷,立即将"中国裕华银行"及"祥广茂联总处"迁回上海,促使孔令侃成立"扬子公司",孔令俊成立"嘉陵公司",与美国有关公司挂钩,在宋美龄支助下,利用海运、空运倒贩汽车、棉布等,囤积粮食,高价出售。

孔祥熙夫妇还运用雄厚的资金,杀向股票市场,他们利用国人抗战胜利的喜悦心理和持旧股票的中小企业家的疑虑,仍采取欺骗造谣手段,说"战前债券停止付息"等,于是持股票者纷纷跌破票面价抛出,孔祥熙夫妇趋势大进大吞,待财政部宣布按债券票面付息,股票上涨时,孔祥熙夫妇又在市场上大出大吐。这一进一出,一吞一吐,短短几个月,获利1500亿元(法币)。孔祥熙夫妇身手不凡的炒股业绩,却使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市场混乱不堪,不少持股者破产,资不抵债,走投无路跳楼自杀。

孔祥熙夫妇不仅炒股票,而且经营起房地产生意来。他们买进四川路的嘉陵大楼、淮海路的培恩公寓、新康花园、武康大楼、永嘉路的庸村,时值约在大几百万美元。

抗战胜利了,并没有给这些受日本侵略军占领过的城市带来什么好处,带来的却是物品缺乏,物价飞涨,苛捐杂税重重。孔祥熙夫妇感到蒋家王朝末日来临,于是清理财产,能带走的全都转移到香港和国外,准备到国外长期居住。他们带着无限留恋而凄凉的心态,对上海、南京进行了浏览,看望了几个老朋友,在上海万国公墓拜谒了宋霭龄父母的陵寝。1947年,宋霭龄先行一步,从上海虹桥机场搭机飞美国"看病"去了。

(三)祭祖惜别

孔祥熙送走宋霭龄后,匆匆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山西太谷。来到孔氏坟地。

坟地没有多大变化,只是那两排石人、石马、石羊、石柱之类的陈列物,没有1934年那次祭祖时光亮了,爷爷、父母坟头的野草被风吹得摇摇晃晃,飒飒作响,67岁的孔祥熙呆站在坟地里一动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在孔老七的挽抚安排下,才开始祭祖。

根据孔祥熙的吩咐,祖父、曾祖父等的墓堆前,放了一张桌子,桌上摆满了点心、水果之类的祭品,孔祥熙父母墓前、结发夫妻韩玉梅墓前还多摆了四盘四碟猪、牛、羊、鸡及布匹等,这是太谷地区祭祖表达孝心最讲究的供品。孔祥熙站在孔老七等几个人的前头,"扑嗵"一声,双膝跪在墓前,上香、烧纸、洒酒、叩头。待孔老七去挽扶他时,孔祥熙却站不稳了,眼眶里浸满了泪水。

祭祖毕,心事重重的孔祥熙草草观看了原铭贤学校的校址,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步出铭贤校园,坐着汽车进入太谷城,仍按1915年迎接新娘宋霭龄时所走的路线驶过。进东门,过鼓楼,一直到西大街,然后返回鼓楼,向南经南大街出南门。过去这三条大街够热闹的了,如今好多店铺关闭,买卖冷清萧条,街上行人不见一丝笑容,人们向他投来冰冷鄙视的眼光,一股股寒气刺过他的心扉。孔祥熙坐在汽车里不愿看下去了,连他购置的孔宅大院、救过洋人的福音院和出生地程家庄村也懒得去了,命令司机出南门向北拐,离开太谷飞驰而去。他怎么也没料到,他离开不到五个月,太谷便解放了。

孔祥熙离开山西太谷,驶进北平城,看望了朋友,主持了担任名誉校长的燕京大学毕业典礼,拜会了军阀吴佩孚的老婆。不久,他接到宋霭龄"病重"的急电,于1948年夏末,急匆匆乘飞机离开中国大陆,飞往美国。

(四)官迷心窍

孔祥熙一年失掉五个捞钱的职权后,闷闷不乐。政府迁回南京,召开国大会进行选举。宋霭龄鼓动孔祥熙竞选:"给孔家再贴道金,更显得脸面光彩,不是免职,而是辞职不干!要去得体面,这样走了,黑锅背不起。"于是孔祥熙在宋霭龄的密谋下,请客送礼,拢络人心,拉选票,获得不少人的同情和支持。孔祥熙虽下台了,但在部分人士中还不是臭不可闻,仍有一席活动的阵地。孔祥熙通过阎锡山等北方代表,获得了国大代表的资格,扬言要竞选有油水、能敛财的部门,而且是CC系、政法系控制的立法院院长。

这一来,可急坏了CC系和政法系的陈果夫、陈立夫、张群等人,于是暗中联合抵制,孔祥熙最终还是落选了。这是孔、宋夫妇早已料到的,但在众人面前却显示了孔祥熙仍有势力范围和活动力量,仍是一支有参政力量的劲旅。孔、宋带着这一满意的答案飞向美国。

在美国,宋霭龄和孔祥熙住在里佛代尔别墅,这是一处华丽的住宅,是用160多万美金购买的。他们还在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路旅馆租赁有一个豪华房间,孔祥熙每周三次到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上班,他还是中国银行的董事长。

1948年,美国竞选总统,孔祥熙夫妇认为这是一次自己从政再起的好机会,于是令次子孔令杰出动,捐款百万美元支持杜威竞选。结果,杜威落选,杜鲁门上台。不甘心孤独的孔祥熙,辞去中国银行董事长职务,飞抵香港,窥测国内变化。他看到的是中国人民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的数百万军队被歼灭,中国人民解放了上海,、阎锡山如丧家之犬逃往台湾岛。他只好打道回营,由香港返抵美国。

1950年,美国参议员选举,孔祥熙夫妇支持密友尼克松参加竞选,捐出百万美元作竞选活动经费,同时,还鼓动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华侨投尼克松的选票。结果尼克松当选为副总统,非常感谢孔祥熙夫妇,并通过孔、宋关系积极支持在台湾的统治。

195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在台湾搞"国大"选举。孔祥熙听到消息后,想再做一次大官。宋霭龄在一旁吹风:当不上总统,当个副总统。74岁的孔祥熙立即派出曾当过台湾主席的魏道明,从美国返回台湾进行活动。但得到的结果更惨,不仅总统的美梦彻底破产,而且派出去活动的魏道明却被扣留在台湾。后通过宋美龄的关系,台湾当局才让魏道明离台。

1957年,孔祥熙以创始人和终身校长的身份,召开了铭贤学校建校50周年纪念大会,在美的铭贤师生20多人参加了纪念大会,地点设在孔家会客厅。孔祥熙亲自主持,宋霭龄以铭贤学校教师身份出席了纪念会。会上,孔祥熙滔滔不绝,不少师生讲话赞美。事后,印制了纪念册,孔祥熙写了序言。1967年,又在孔祥熙家举行了纪念铭贤建校60周年大会,参加会的只有十多位师生,患病的孔祥熙说话上气不接下气,热闹劲头小得多了,不过在孔祥熙说来仍是值得怀念的一件创业史。

(五)油尽灯枯

1963年,应妹夫之邀,孔祥熙夫妇受宠若惊,由美返台一游。在台不到两年,孔祥熙头晕脑胀,体温或高或低,只得返美治疗。

异国飘零。客厅里,孔祥熙呆躺在沙发上,宋霭龄坐在丈夫身边陪着。孔祥熙突然喃喃开口:"近来我老是作梦,梦见打卦算命先生来了。"宋霭龄开口说:"我也老是作梦,梦的全是我和兄弟妹妹们一块玩耍的事,异乡难埋思乡情!"孔祥熙慢腾腾地说:"唉,老了!"宋霭龄说:"你86岁,我78岁,棺材瓤儿了!""唉!我们回大陆吧?!......愿主保佑!......"客厅里又是死一般的宁静、冰冷。

1967年,孔祥熙疾病缠身,他忽儿冷笑,忽儿发怒,忽儿惧怕,忽儿痴呆,忽儿自语。进入8月,病情加重,住进纽约医院,8月16日病逝,终年88岁。死时,孔祥熙还担任着总统府资政和中央评议委员职务。其葬礼在纽约第五街马布尔联合教堂举行。宋美龄带着一个五人护旗队和蒋经国从台湾飞美料理后事,孔祥熙的中外好友100多人参加了葬礼仪式,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参加了葬礼。呆在美国的宋子文没露面。9月2日,台湾举行了大型追悼会,亲自参加吊丧并写挽联"以国尽瘁"以作思念。另外,从台湾给美连发电传两份,一份由签署的《总统褒扬令》,一份由亲自撰写的约2500字的文章《孔庸之先生事略》。宋霭龄对这两份唁电非常冷淡,苦笑几声扔在一旁。

孔祥熙的棺柩,在牧师的祈祷下和亲朋的哀悼中,安葬在纽约近郊的孔家墓园。孔家墓园,是大型室内芬可利夫公墓的一部分。芬可利夫公墓建于1926年,位于纽约近郊的威斯切斯特郡的哈斯岱尔镇。环境雅静,景色怡人,是美国管理最好的十大公墓之一。孔家墓园,位于芬可利夫公墓的一幢大理石大厦的三楼,三层楼高的室内大理石墓地共有21个墓位,其中孔家购置了两间墓室,内有12个墓位。每间墓室自上而下分隔成大小不一的6个墓位。每间墓室购价25万美元。是公墓内最新、最现代化的室内陵墓。

孔祥熙的棺木,安葬在已隔好的第一层墓位的墓室中。在这个大理石的墓室内,房间的一面墙中空,外用白色大理石板封死,上刻着英文"孔祥熙博士1880.9.11--1967.8.16"。

孔祥熙死后,宋霭龄便病倒了,长年住进纽约哥伦比亚长老医院。患病期间,宋美龄看望了她。姐妹俩谈天谈地,谈得最多的话题还是宋家三姐妹,谈到高兴处她俩苦笑几声,谈到痛心处,俩人泪水洗面。少年流洋,老来流亡。宋霭龄于1973年10月19日病逝,终年83岁。

在牧师的祈祷声中,宋霭龄的棺木安葬在孔家墓园的第一层墓位的墓室中。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孔祥熙夫妇就这样在异国之地的一个公墓园里安了身。

宋霭龄死后,外国记者写过一篇报道,其中有这样几句评语:这个世界上一个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掠夺成性的居民就这样在一片缄默的气氛中辞世了。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妇女,她也许是世界上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

孔祥熙、宋霭龄客死他乡,而异国绝不是他们灵魂的家园。他们曾期望奉安于大陆,奉安于山西太谷的孔家坟茔,这一遗望并非无望,只要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这一"心愿"是能够实现的。

二十三纵观一生

孔祥熙一生从校、从商、从政,特别是后半生投靠后,成为蒋家王朝的重臣,四大家族之一,在民国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为此,研究民国史,尤以研究民国教育史、经济史时,不能不多层面地研究孔祥熙这个历史人物。

(一)纵观一生

孔祥熙这一历史人物的出身、经历、品德、追求、性格及政治主张、客观势态等是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相互制约的。

孔祥熙去世的那一年,外国记者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孔祥熙加以评述,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孔先生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他以前的一位下属最近说:他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他喜欢闲谈,但是他从来不愿意发出明确的指示。至于他的能力,就像所有山西银行家一样,是一位精明的办事员。但是,他不是一位有政治家风度的理财家。

这位记者只纵观了孔祥熙后半生的部分,而未加评述他的前半生的种种表现。从政前与从政后的孔祥熙虽一脉相承,但其定位却有所不同。

孔祥熙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之家,他少年加入基督教,受美国基督教培植,获得小学、中学、大学文凭、硕士学位。他惧怕和反对义和团运动,从义和团围困的教堂中救出三名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协助八国联军办理过山西教案和太谷教案。他反对、不满清朝,立志不做满清王朝的官吏。他创建了铭贤学校,传播了西方文化,培育了大批专家、学者、进步人士。他赞同辛亥革命,身体力行,组织"敢死队"支持革命、参加革命。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他坚决反对,发表义正辞严的讨袁檄文。"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铭贤学校师生上街游行,声援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他非常敬佩孙中山先生,拥护孙中山的主张,还接受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的指令,成功地做过冯玉祥的策反转化工作,促进了孙中山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步伐。在1926年国共合作时,他在广东、武汉政府任职工作。但他也和几个军阀相互往来,结为知交。在经营学校的同时,于北洋军阀时做过两次解决青岛问题、中苏谈判的小官吏。在经营学校的同时与宋霭龄结婚并开办银行,兼营商业生意。在东京干了一年基督教会东京青年会总干事。

综上所述,从政前的孔祥熙是一个激进的知识分子,曾有过进步的表现,他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的多方面条件,但他却走到了另一面,特别是在宋霭龄摆布策划下,脱离武汉革命政府,背叛了孙中山的遗嘱,于1927年后,一头栽到的怀抱,为效劳,并成为蒋家王朝的统治者。发动"4・12"反革命,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孔祥熙从金钱上支持,仇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南京蒋记政府建立后,孔祥熙千方百计策动冯玉祥、阎锡山等拥蒋归蒋,巧立名堂,发债券,印钞票,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对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动数次大规模的"围剿"。"西安事变"逼抗日,孔祥熙如丧考妣,多方奔走,保蒋性命,但他力主和平解决事变争端,在促蒋抗日上起了一定作用。抗日期间,暗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和谈",孔祥熙自愿充当"和谈"代表。日本侵华军队占领东北、华北时,孔祥熙公开宣扬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政府经过改组银行,统一币制,实现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垄断,孔祥熙拼命地把财政、金融大权集中控制在四大家族手中,并与宋霭龄合伙搜刮民财,大发战争财、国难财,成为腰缠十亿钱财的中国第一大官倒。抗战胜利后,创伤需要很长时间来治愈。但借美国的援助,依靠手中几百万强大的军队,悍然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内战。孔祥熙虽下台了,但仍忠实地支持打内战。三年内战以蒋失败而告终,逃到台湾,而年迈的孔祥熙却痛心疾首,留恋蒋家王朝,并坚决支持复出统治台湾人民,在多病缠身、将要不久于人世前夕,还竞选副总统,再做一次蒋家王朝的重臣......,可惜,斗转星移,时不再来,蒋家王朝灰飞尘灭,孔祥熙也落了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戚戚"的异国孤魂。

(二)评述一生

孔祥熙自己说到"庸"字时(因孔字庸之)告朋友:这个"庸"是中庸之庸。待人处事一本所谓中庸之道,做到适可而止,留余地而不为己甚,留退步而不走极端。

有人说,孔祥熙用人是"善善而不能用,或用而仍故掣其肘,不尽人才;恶恶而不能去,或虽免去而仍藕断丝连,不种仇恨"。

与孔打过交道的一位处长谭光说:一般人都以为孔祥熙庸碌,其实,并不如此。孔有时装糊涂,都是为应付一时环境,他很精明厉害。孔是"中西合璧",待人接物,因人而施。特别对的逢迎谄媚,即有内线,更借外力,所以蒋宋(子文)迭起风波,蒋孔则始终如一;孔与各派系纠纷,蒋也不惜纡尊调护。

这位处长还讲:抗战初期,孔祥熙在武汉得任行政院长,是由元老派支持,CC方面自知身份不够,也表示拥护,有心与孔合作,来对付政学系和复兴分子。当时有人建议孔乘机结合这些力量,培植羽翼,巩固政治势力。而孔却不这样干,他对人说:"我们今天完全是由蒋先生的支持而上来,蒋哪天不相信我,我哪天就滚蛋,联合这班人有啥道理。"这固然是孔当时踌躇满志的得意语,也的确是实情,所以孔始终用死心塌地、惟命是从的方法,来博取蒋的信任,因此也巩固了他20年光景的营私误国的权位。

一位孔的部下说:孔祥熙表面上像个宽宏大度的好好先生,可是骨子里却拼命抓权。孔对待部属,非常任性,是个喜怒无常、捉摸不定的人。他发起脾气来,向地下扔公文、摔笔,用英语骂人,是常见的事。原以为喜怒无常是孔先天的性格,日子久了才发现这里面有个规律:他的喜怒变化往往是对他亲疏褒贬的反映。

宋子文一番感受也道出了孔祥熙从商从政的感触:在贫困、落后、混乱的旧中国,商离不了官,富离不了权,生意场上的拼杀必须要有政界、军事的支持。50年前的洋务运动就是前鉴,清末民初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更是实例。所以他自觉走官商合一的道路,决心从政。

有位作者提到孔祥熙时说:因娶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的姐姐,无形中,使孔在当时中国尚以血缘为关系的政治脉络中,得到更高一层的"合法性"地位。从当时以传统"身份取向"为时尚的旧社会中,我们不能否认的确是有"无心插柳"的影响。

一位史学研究者述评孔祥熙是:依教(基督教)发迹,因妻得官,因官发财,因贪下野。

又一位史学研究者述评孔祥熙是:伪善的处世之道,脱俗的,传统的儒家意识,卓越的教育理论,平庸的经济思想,平凡的政治见解。

有人还说孔祥熙:以基督教的人生观而发展出来的目标,也的确有助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沟通与了解。

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曾对的第三夫人陈洁如说:"那个女人(宋霭龄)能抓到手的,她就敢当着你的面抓,她和她的丈夫狼狈为奸。""任何事情在她看来,都是商业行为。"

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跳脚大骂、孔祥熙、宋子文:他们都是贼,他妈的没有一个不是贼。

蒋家王朝的历史告诉人们,和交往过的的大人物,不是沦为他的奴才,就是变成他的牺牲品,孔祥熙属于哪个?笔者认为,两者皆属。既是奴才,亦是牺牲品,不过奴才表现得多一点罢了。他在面前,像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侍候贾母那样,用心揣摸,投其所好,确是一个十足的奴才相;当感到他没有可利用的价值时,就又被高高抬起狠狠摔下来,摔得身败名裂,蒙头转向。孔祥熙就是这样的人物。

这里需要提及的,就是孔祥熙与晋商的关系。孔祥熙出身儒商世家,又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亦生于晋商大贾故里的太谷县;前半生又在这块"执金融之牛耳"的太谷商业集散地从事过政治、教育、商业活动,再加上他的父辈们经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自然地他和晋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孔祥熙亲自加入过晋商行列,创办过银行、杂货铺,展示过他经商的才能;他宣传、研究过晋商成败的原因,在参与晋商的同时,他大量接触晋商大贾,与榆次常家、祁县乔家、渠家、贾家等往来甚密,有的结为亲戚,有的礼尚往来,甚至晋商大贾家的婚丧事都前去祝贺、吊唁。晋商名流聚会时,他大谈晋商经营管理及几百年不衰之辉煌及失利原由。他认为"三晋同胞之病就在于眼睛近视",遂建议一是要"眼光放大",二是要"多送子女上学堂读书"。他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时,主办过《银行周报》,并请人发表研究晋商的文章,刊载票号资料。1936年,他约请著名经济学家魏聚贤主领山西票号历史的研究课题,并亲笔为魏提写书名《山西票号史》,还帮其出版,保存了一大批晋商史料。

纵观孔祥熙的一生,可以用以下几句加以概括,孔祥熙是:因病得教(基督教),以教起家,依教办学,以校得名,辛亥得势,以名得妻(宋霭龄),以妻从政,以官施权,以权刮钱,妻唱夫和,贪财如蝇,凋残零落,异国飘魂。

在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变为社会主义强国的翻天覆地的历史上,深深地留下了孔祥熙各种各样的足迹,并成为民国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何评述孔祥熙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请史学家和人民来评说吧。

(本节由闻众、杨永红执笔)

(责编 王书福)

主要参考资料

1.走访程锡康、温金兰、程树基、吕立中、员文秀、郭振五、曹联荣、张忠、孟守成、孙涞源、王正道、吴连文等老者笔录

2.《太谷地方史志资料选》(第一辑),太谷县志办、党史办编印

3.《山西铭贤校友会会讯》,山西铭贤校友会编印

4.《北京地区铭贤校友联谊会会讯》,北京地区铭贤校友联谊会编印

5.《李鸿章历聘欧美记》,钟叔河主编,岳麓山书社出版

6.《辛亥风云录》,任光椿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7.《与阎锡山》,米建华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8.《顾维钧回忆录》(一、二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中华书局出版

9.《西安事变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孔祥熙其人其事》,寿充一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11.《宋庆龄传》,尚明轩、唐宝林著,北京出版社

12.《宋霭龄全传》,陈廷一著,青岛出版社出版

13.《孔祥熙述评》,赵荣达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出版

14.《孔二小姐》,芜影山・侯新书著,红旗出版社出版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4篇

镇边县衙门的典史章金升心间潜藏了一宗玄秘之事。由此衍生了一种持久的折磨,令他的脾性疯张起来,体现在吃饭睡觉说话行事上,与正常人形成一种既明显又不甚明显的反差,于是人送外号“章疯子”;但他时刻坚强地把握、掩藏着自己,可见尚处于神魂正常的阶段。

那是农历六月初头的一天,率一队捕快在柠条原镇哨探义和团动向的章金升禁不住心间猫挠一般的难受,决意撇下手头的公务,只身再往鄂尔多斯草地东乌审的阿拉昭寺窥探一番。他是一个一旦打定主意就能付诸行动的人,稍事安顿后即动身出发。

座下的大青马雄健异常,践踏着酥松绵软的沙草地,一团黑旋风朝东北方向卷去。第二天前晌就赶到寺院附近。像前几番一样,他做出放野尻(方音读“gōu”)子的架势,躲入一片枝叶肥大的杨柳林子,动作利索地卸去长袍大褂的官服,换了普通商客行头。之后,原地叉开腿,唰唰地尿了一泡,冲开一个豁豁牙牙的串洞。之后,牵着马出来,爽脱、霸气地咳嗽两声,混入熙攘的蒙、汉香客人流,朝位于山梁之上的寺院挤去。

阿拉昭寺拥有耕地百顷、牧场数处,富甲一方。寺主活佛来自藏域,全寺大小喇嘛十五六人。寺庙落成年代无考,不晓得从何年起逐渐成为东乌审佛教活动的中心。寺院占地约五亩,寺前耸立一座白塔。院内建筑沿袭了黄教传统格式,结构独特,样貌生煞,内外装饰混杂了藏、蒙民族特色。寺院从南向北三进院落,前院建主殿堂,两侧各有配殿,一为文殊殿一为普意殿,皆红砖黄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里尽显庄严、肃穆和神圣的气象。正殿前檐正中悬有风磨铜铸金鹿和,金光闪闪,几里之外遥遥可见。四围墙崖彩绘连幅,雕刻精美,经幡、幌伞、宫灯、彩帘、法器或罩或悬或挂或列,令人头晕目眩。地上展铺两排羊毛地毯,彤红一片,供用于诵经、拜忏等大小佛事活动。殿内正中释迦牟尼佛祖端坐高盈两尺的莲花底座之上,座壁环塑一组大小不等身的佛像。佛祖躯体铜铸,佛首金光耀眼,却是用纯金塑铸。莲花座下,金樽金碗摆列,盛装净水、素果供奉。尤显豪富者,烛台、香炉、酥油灯盏一应器物尽为纯银打造。寺中后院阔大,另辟坐北面南的藏式小院,乃是一个清静处,里头住着寺主活佛。东头一排僧舍、库房、僧用膳房。僧用膳房中有一口一人深浅、口径丈余的铸铁大锅,逢遇四月初八庙会或是香客稠密的日子,几个伙头僧就用巨锅煮制奶茶,供不可计数的朝圣敬香者饮用解渴。西侧则是厩棚、草房、茅房,有向佛的杂役侍弄马匹。

章金升拉低带檐的毡帽,在前院细细观察一番,再转游到后院,从拥塞的人群里挤上前去喝了一碗奶茶,抹了一把沾濡奶汁的大嘴,径直朝活佛的住舍蹭去。透过哈开的窗空看到了打坐养神的活佛。活佛头颅长大,毛发稀疏,脸膛红润,一寸长的两绺白眉尽显佛风佛骨,令人敬怯;一串长长的猫眼石捻珠挂在胸前,佛光闪滑,深不可测,特别惹眼惊心。舍内经书满柜,一袭镶着金边的红色袈裟和一顶尖顶桃形黄色僧帽挂在褐紫色的木质衣架上,圆盘形的脚托旁搁了两只红色厚底皮靴,彰显了主人十分尊贵的身份。桌橱之上散置些金银玉质的饮漱器皿及一个紫红色玛瑙鼻烟壶。又见炕桌上搁一盏金玉莲花灯,圆台状羊脂玉石底座,纯金包边,金绦缠护,灯柱高约三寸,托起一朵绽放的白玉莲花……章金升看得眼痴,涎水长流。此刻,滚热的奶茶在肚腹中几经打转回旋酝酿出一个大屁,却是夹之不住终究蹦出一个巨响。惶惑之间正欲抽身走开,蓦然感觉被一股异常粗重的奶腥汗息团团笼罩――一个体量骇人面目凶悍的黑脸膛喇嘛手执五尺长的粗大铁棒铁塔一般逼近身子,眼中放射出锥子一样的光焰。章金升强抑惶恐颤悸,双手合十,口诵“阿弥陀佛”,恭恭敬敬退出小院。直至跨上马背走出老远,贴着马腹的小腿肚子犹自战栗不止,宽大的额头虚汗滴滴。

大青马七八岁,正当英年,一口气跑出了苍茫的草地。

赶第二天后晌时分,NN的蹄声中,章金升出现在镇边县通商大镇柠条原的西街口。缓行至骡马市场通往主街的巷口,正待下马,大青马突然白蹄奋起,一个腾纵将他掀下马背,结结实实摔倒在地。大青马原地兜了一圈,马展一回,安静下来,若无其事,只是两眼不时扫视主人,显出歉疚之色。一股人围拢过来驻足观望,内中几人识得他是县衙门的典史老爷,小声议说,说这匹大青马是章老爷花大价钱买得的,却似有妨主之嫌。章金升强忍疼痛爬缘起来,盘算着把这畜生拉到泰和居客栈猛抽一顿以泄忿恨。这时候,一个打扮干练的毛头后生牵一匹小口的枣红马走过来,望着大青马呆了一呆,禁不住啧啧赞叹:“立地五尺,龙头高举,耳如撇竹,眼如鸟目,真是一匹神驹!――并非妨主,只是鞍架出了毛病。”说罢,径自去了。章金升叫道:“毛头小子给老爷我回来,凭甚说鞍架有毛病?”毛头后生返身说:“你把鞍架卸下检查检查。”章金升大惑不解,过去卸下鞍架。大青马登时欢畅,就地又打了个马展,喷着响鼻,精神抖擞,威风凛凛。章金升已觉得蹊跷,抱着鞍架细细打量,果见贴靠马背的一侧有一颗铆钉鼓突出来,心中释然,于是对毛头后生生出喜爱之心,更想试巴一下深浅,便粗声大气地说:“看你像个马贩子,你给老爷我过来,回老爷我问话――你说老爷我这马几岁哩?”

“小口,七八岁光景。”

“究竟几岁?”

“那要看口齿,如是下中齿黑窝消失就是七岁,下隅齿黑窝消失就有八岁。”

“那你说这是什么种子的马?”

“伊犁大青马。”

“值多少银子?”

“要看在哪里买卖,如果在柠条原马市,该值二百两银子。”

“一天能跑多少路?”

“看精气神,除去途中歇脚、喂饮,搭个成人,一个白天跑五百里上下。”

章金升十分惊讶,心服口服,咯噔一声打定主意,二话不说牵了马,一把拽住毛头后生的胳膊朝泰和居客栈走去。

泰和居是镇上的大客栈,大院四五亩,处在东西主街中央北侧临街位置,门脸是一排硬山式前后廊式起脊双檐大瓦房,入深九檩,宽敞大气。东头三间另辟一院,以伙山墙伙院墙相隔,檐下门头之上高悬“济世堂中药材行”黑底金字大匾。大门典雅,清水脊,蝎子尾,仰合瓦,门楹上镶嵌长方的石匾,镌刻山水人物,并无文字,门墩系青石打磨,壮实阔大,浮雕了一对麒麟。院子主人李函玉,外号李铁拐,增生出身,通晓医道,做药材生意;父亲是大清贡爷,在县城“济世堂”医馆坐诊,医术高超,享誉三边。西边客栈也是李函玉的业产。那头原是一爿生意红火的商铺。李函玉一日从县城拜见父亲回来,便决然地停业关张了,这显然是他对自己违逆父命、弃医从商行为反省过后的一个行动,也是为改善与父亲的僵冷关系所做出的一种妥协和努力。后来,他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挑担(连襟)石长和开了客栈。坊间流传说,石长和认死理,又害怕赔钱,客栈开张后,变了主意,对外人说他一个揽工汉,哪有本账开店?店院是东家的,开店的本账也是东家的,客栈自也是东家的哩,他只做“掌柜”代为经管,其实就是一个伙计,并且一脸惶愧地向李函玉打了交代。李函玉没奈何,也就认了,放话说就当你家的店开,我不干涉不过问不染指。客栈就这么貌似松散、粗放地经营起来。石掌柜笑脸迎客,一步不虚,熬累几个年头,竟把这爿店做成了镇上人气最旺的大客栈。据说,挑担二人的结账方式更为特别:每至年底,石掌柜必定会亲自揣着账簿提着银子褡裢向东家细细交割一年的收支明细,而李函玉却从来不问盈余多寡,也不看账面流水,只吩咐内人李赵氏亲自下厨弄几样小菜,和挑担对饮一番,然后码出银两作一年的薪资、抽成,再添加若干的谢酬。这种生意搭伙的过程和方式,还有斯抬斯敬、主仆和谐相处的象况,自然成为镇上流传的动人故事,更被解读为主人李函玉先生所秉持的一种礼道准则,令人仰视叹服。

“石家贤侄,赶紧的,给老爷我上一桌酒席,酒要山西老汾酒,猪羊牛肉直管上,老爷我饿日蹋嘞!赶紧的,再去把东家函玉贤侄请来,有喜事说给他听!”章金升一进客栈就大声嚷嚷着,又转头以主人的口气吩咐毛头后生拴了大青马,饮水添料精心伺候。石掌柜不敢怠慢,小跑着安顿厨房赶紧备办。又一溜小跑出了前庭,直进药材行,告知东家衙门章老爷已在后堂雅间坐等的事情。

客栈里院西边厩棚比连,毛头后生熟练地卸去鞍鞯之物,拴好大青马和自个儿的枣红马,先打半盆子净水给大青马饮水,一举一动却是与众不同:大青马每饮一口,他即将水盆移开,隔等片刻再让它饮一口,如是反复多遍。章金升大口喝着褐色的边销砖茶水,透过半开的窗户空子瞅着,大声吼道:“你这小伙子还一副童心,咋不叫马一回喝饱?”毛头后生回应说:“老爷,这匹神驹刚刚出了大力,暴饮冷水弄不好会炸了马肺,还是一口一口慢慢喝的好。”章金升骑了半辈子马,却不懂这个道理,想一想也对,由是心间更喜,发狠地嘟哝道:“非得把这小子弄到手不行!”

马厩外头,石掌柜的小子石云秀尻裆夹一把秃扫帚,串亲戚的外甥女冯巧巧手握一根马鞭,二人玩着骑马马的游戏,弄得黄尘飞扬。石云秀七八岁模样,长方头长脸颊,长一双大眼,一纵一跳骑着马马,口里念念有词。冯巧巧只有五六岁,已经开始裹脚了,此刻尖声喊着“N啾N啾”,手里的鞭子不歇气地抽击拖在石云秀尻子后头的扫帚头,瞅着石云秀一进一退一纵一伏的动作,捂住嘴巴乐弯了腰胯。章金升看着两个娃娃戏耍,也觉可爱,就踱出雅间,来到跟前,瞅空子一把捏住石云秀胯裆的牛牛,逗弄说,你这小子抛硬淮螅骑马倒有模有样的。石云秀被捏得生疼,吼叫说:“等我长大一刀子割了你驴日的老汉汉的老毛!”这时,石掌柜回到里院,听见儿子这么没大没小没王法的混账话,十分气恼,抢上前扇了他一个耳掴子,骂道:“愣种子,你也不看看章老爷是什么身份的人?你龟子孙乱嚼舌头!快快给章老爷赔礼!”石云秀并不理茬,龇牙咧嘴坚持不道歉,执拗得像一头驴条子。章金升心境正好,也不计较,瞥一眼冯巧巧,说这是谁家的女娃,长得花骨朵一样?石掌柜说是他外甥女,跟她娘过来串亲戚,闲住几天。章金升噢了一声,说原来是老家银佛坪冯占山表侄的千金,还认不得。他转眼打量着石云秀这个倔小子,哈哈大笑,说:“石家贤侄,这就是你家那个活捉偷糜子贼的小子吧?”石掌柜连忙赔着笑脸说:“正是犬子,正是犬子。”章金升极有兴致,要囫囵听一回故事,石掌柜觉得脸上有光,就一五一十地学说了一遍――

有一回,他娘想给石掌柜打一件羊毛褂子,就叫儿子去邻家借一副竹签子。石云秀借得签子出来时,却瞅见一个大汉扛着一个口袋从另一户邻居家大门钻出,正是天色朦胧,看不清面目,他觉得不对劲,就轻手轻脚溜过去,拿起竹签子狠劲戳了一下口袋,悄悄说:“主家来哩,赶快跑!”那大汉背着口袋挣命地跑了。第二天一早,邻家大喊大叫,说自家的仓窑让贼娃子撬开了门锁,一口袋黄糜子不见哩!很快聚拢了一群人,石云秀说:“我晓得谁是贼娃子――你们一股大人抄上家伙跟我捉贼去!”五六个庄稼汉半信半疑,抄了铁锨、斧杖跟在他尻子后头,向东庄走去。赶到一户人家门前,石云秀说:“就是这家!”主家出来,矢口否认。石云秀指着地上零零星星的黄糜子颗粒说:“我们从西庄一路跟着糜颗籽走,你贼娃子小子休想抵赖!不交出糜子,拿你见官!”那大汉只得认栽。

章金升听完故事,发出一串爽朗的大笑,直夸石云秀脑瓜灵光,将来长大不得了!这时候,李函玉拄着拐杖一颠一颠走出廊下,章金升笑嘻嘻地和他打了招呼,二人厮跟着进了雅间。趁着间隙,李函玉打问丁知县最近的情形。章金升露出得意之色,说:“镇边县志编修正值收官之时,丁知县忙于订正谬误、删繁补缺、总纂誊抄,已将治安诸事交付于我。”李函玉知道章老爷喜欢显摆,却不恭维,又进一步探问朝廷对义和团的态度。章金升说:“据传京、津、鲁各地义和团势力日渐壮大,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处除灭洋人、诛杀传教士,老佛爷以为‘拳民忠贞,神术可用’,朝廷了维护义和团诏令。丁知县态度明朗,不作限制、打压与取缔,有意扶持,只嘱本官游弋察探、往来巡风,遇有变故,可临机处置。”李函玉长舒一口气,却愤愤地说:“我泱泱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洋人之学,多为另类。即便人生信仰,儒、道、法、佛源远流长,何所择从,是我中国人之自由,何需洋毛子指手画脚,强制推销!什么天主教,分明是对华夏子孙的精神侵略!”章金升连连称是,表示义和团起事之日,定当助一臂之力,一举铲除柠条原的传教势力。他瞅着李函玉额头上落下的伤疤,关切地说:“贤侄一介书生出身,在柠条原洋人布教之事上就不要再出头露面哩,看老夫出手去收拾耶莫支、赵世昌这股蛮子!”李函玉说:“但愿事成,吐一口浊气!”

客人身份尊贵,石掌柜亲自端酒端菜。酒是从瓷坛里舀出又烫温的陈年汾酒,下酒菜全是章老爷平素喜欢吃的烧鸡、牛筋、猪头肉、风干羊排、醋熘绿豆芽、老醋泡花生、清油炝苦菜,又添了陈醋蒜泥和芫荽、韭菜几个小碟,石掌柜进进出出,额头汗涔涔的。章金升一则腹中饥饿,二则揣着心事,不再与李函玉闲话,吩咐石掌柜把院子里的毛头后生请来一搭吃喝。李函玉和石掌柜均感意外,章金升饶有兴致地把前头稀奇之事叙说大概,李函玉点了点头,连说后生可畏,正应验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古语。石掌柜却不以为然,说这后生是定边盐场堡的一个马贩子,马贩子识马有甚稀奇?近一二年间经常住在这里的下等客房,眼下还赊欠着店脚钱哩。章金升撕下一只鸡腿猛吃一气,见石掌柜还在那里犯糊涂,没好气地喝道:“叫你去请你就去请,还愣着干甚?”石掌柜慌忙出门,碎步来到厩棚前,朝毛头后生扬一扬手,说:“徐二驹,你小子撞大运哩――章老爷有请――”他把这个“请”字咬得特别长。二人厮跟着过来,石掌柜走在前边,小声嘱咐说,若是章老爷有赏,得先把店脚钱结清,可不敢再拖沓哩。

章金升示意徐二驹入座,徐二驹涨红了脸却是不敢,立在那里,手足无措。章金升问过姓名、籍贯,冲他说:“徐二驹――这名字就跟马相干,老爷我今天这顿饭就为你后生而来,老爷我要雇你给我章家养马相马买马,做我章家的大马倌!”李函玉见徐二驹还不敢入座,就说:“徐家小兄弟,坐吧坐吧,不必拘礼。”石掌柜掂量餐桌是圆形的,自己坐在李函玉下首,拉徐二驹在自己下首坐下,与章金升隔了几个空位。“章家是三边的名门望族、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嘞!”石掌柜这么说着,斟满两杯酒,恭恭敬敬给章金升和李函玉敬了一回,戳了徐二驹一把,说:“痴眯愣瞪,赶紧的,敬酒敬酒!”徐二驹笨拙地斟了酒,连同石掌柜敬过一轮,又憨实地作揖鞠躬,说:“就怕伺候不好老爷的马,惹老爷害气!”章金升摸着花白的胡碴哈哈大笑,拍了一下桌子就算板上钉钉了。

章金升喝了两壶烧酒。当宽大的脑门冒出亮闪闪的油汗的时候,禁不住讲述了东乌审阿拉昭喇嘛庙富丽堂皇的气象,叹息堆山的金银财宝就是章家人老几辈子也不曾见识过!又自然提起胖大的黑脸膛喇嘛,说这秃驴体重足足有三百斤,手执一根铸铁大棒,足足有五六十斤之沉,据传练就一身好武艺,一棒下去能把磨盘大小的石头砸个粉瓜扬碎,三五个人近不得身。忌惮之色挂在他的脸上,几个人却不明就里,只当生煞的故事听,对藏传佛教更多几分神秘感。直至天色黧麻麻时,酒席才散,石掌柜吩咐徐二驹搀扶已然大醉的章老爷到上等客房歇息,自己挽着李函玉的胳膊一路送出送入。

柠条原处在与边墙(长城)并行的一条古道的一侧,南通关中西近甘宁东达山西北界蒙古,以其区位优势,在明代时已成为陕北塞上通商集镇。传说清咸丰年间,镇内“居民万余,三街六巷,七十二处双梁双榨油坊”,晋冀鲁豫津甘宁蒙川黔鄂粤陕十三省地咸盐商、皮毛商、甘草商、清油(麻油)商纷至沓来,或坐庄收购或输运转销或就地加工,形成商业大埠,声名远播,因而有“驮不完的柠条原”之说;但好景不长,至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因不堪忍受清廷政府的压迫和歧视,于同治初年陆续举起反抗清王朝的大旗,清廷派汉兵镇压,于是演变为一场回汉民族的血腥仇杀,战火吞噬陕北,深重的灾难在同治七年正月初三从天而降,毁灭了古镇。新编县志对这场劫难及后来的情形作了记载:“镇无堡寨,环城只有堑壕。居民在街内据守,街外驻官兵抵抗。回军初至,只以小股人马为疑兵在庙畔出没。晌午,忽然狂风大起,一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回军趁风从北冲来,官兵溃败。回军冲入街道,大肆砍杀,镇内青壮年大部巷战而死,妇女服毒、投井、悬梁自尽者不计其数。出逃的人因环城深壕一时难越,互相践踏而死,直至尸体将堑壕填满,始有人逃脱。这场浩劫死难居民(难民)数万,焚毁房屋无数……继之瘟疫流行,县境内大批人口死去,十室九空,田园荒芜,蒿草成林,恶狼成群。”

和饱受战火摧残的西北各地一样,柠条原镇在蜗行中恢复元气,这个过程极其艰难,尽显沧桑。

一些年后,一个比利时国叫耶莫支的金发碧眼连鬓胡子的大个头男人从宁夏来到柠条原。这人身穿黑色神袍,胸前挂着光灿灿的十字架,在人们惊奇的目光里四处晃荡转游,逢人搭讪,一口一个“你好”“亲爱的”,企图与人捏手、搂抱甚或贴脸、亲嘴,一律遭到生硬惊忿的拒绝,而奇怪的是这些厚脸的行为动作竟不避人,且不分场合不分男女。曾有人疑心他骚轻、勾引婆姨女子,手捉斧杖尾随盯梢,结果均未发现越轨之举。于是人们开始挑剔编量他高大的个码和异族的相貌,一致认为整个看上去活像一根会走路的望桩,头发像马鬃全脸胡像猪毛鼻子像捣蒜锤子脸色像臭狐子眼窝像牛卵子体毛像毛野人。有人妄测他尻裆长一杆类似叫驴的东西,趁他进茅圈时隔墙偷窥,结果并不显著,偏大。

未久,耶莫支使银子铺路,与本地财主赵世昌几个人结识,在南沙口租住下来。他从早到晚忙于布教,操着带京腔的汉话,走到处讲读颂传“圣父圣子圣神”“天父创世”“人的原罪”“人类救赎”“地狱天堂”“忍耐顺从”,开头庄户人个个莫名其妙,以为他是个丢了魂灵的外国的愣疯子,听得多了也就明白了一些。后间,得了不少银子的赵世昌带头顺了教,煽导鼓动富户和穷家加入。不知不觉,耶莫支身边有了人群,开始教唱圣歌、办告解、领圣体、做弥撒……耶莫支似乎有使不完的银子,出手大量购买土地、籽种和牛犋,封赵世昌做了二掌柜,四处放话说,谁家入了教就可便宜租地,并可获得教方免费提供的糜子籽种和牛犋。于是,不少受苦人经不住诱惑入了这个生煞的“糜子教”或是“牛犋教”。

那个时候,李函玉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为人正派,乐善好施,有一副忧国忧民的心肠,虽是书生出身,在柠条原商界已然崭露头角。他为耶莫支的种种行为而惶惑不安,联络乡绅,以“域外洋人行为鬼魅,传播,蛊惑人心,扰乱地方”为由,写成一纸诉状告到县衙。耶莫支去到县衙应诉,据理申辩,并出示清廷护照,知县老爷傻了眼,不敢禁止,草草收场。

乡绅们见天主教势力蚕食周边、日渐坐大,惶恐起来,明里暗里设置障碍牵制对抗,双方屡屡发生纠葛,甚至大打出手,耶莫支一方经常处于下风。其间,宁夏教会组织拨来一批洋枪,耶莫支让赵世昌承头组建了洋枪队,吸收一股泼皮、无赖、二杆子,挎着洋枪,行使“维持管制权”,随意拘押、侮辱、罚没与教会组织唱反调或阻碍传教的乡民,宣称享有治外法权,柠条原教区俨然国中之国。乡绅们惧怕洋枪威力,只好听天由命,放任自流。

耶莫支动作不断,在柠条原东向红柳河东岸坡崖挖掘土窑洞十几孔,设坛布教,教区向东拓展。光绪八年,又在附近的小桥畔庄置买了沙荒地十余垧(三亩/垧),修筑砖木结构人字形教堂一座,从此有了正规的活动场所。三年后,雇佣民复笮送聊荆夯筑寨墙圈地成堡。堡寨周长一百六十丈,墙高二丈,底阔一丈五尺,收顶五尺,砌置垛口以作防卫。堡内陆续建起住舍、库房、棚圈及学校、诊所,并掘水井一眼。自此,小桥畔教堂成为三边及毗邻地区天主教活动的中心之一。

不久发生的一场官司和一个报复行动,使教堂的武力得到凸显,营盘随之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红柳河是无定河的一条上游小河,历史以来有渡口无桥梁,梗阻交通,往来行人涉水渡河,苦不堪言。耶莫支为方便管理、联络和出行,也为感服民心,出资修建了一座木桥。竣工之初,赵世昌从中发现玄机,怂恿在木桥上做足文章,耶莫支认为有理,全权委托。于是,教堂张贴告示,规定凡教民身份的人可自由通行,非教民身份的行人一律收取规费。由此招来了商旅行人和附近乡民的怨怼,双方时常因为过桥发生争吵、谩骂、撕打甚至群体对峙,教堂洋枪队动辄鸣枪示威,寸步不让。此事激怒了李函玉,以强占官道、无理收费、扰通为由提讼,红柳河两岸数百人自发前往县衙声援。原告、被告各执一词,知县老爷调解不成,眼见酿出大事,又不敢得罪洋人,搜索枯肠谋得一策,裁定双方都有理有据、官司不论胜败,由县衙府库出资另修一桥,方便交通。县老爷果然全身而退,一场风波熄去。赵世昌失去一笔收入,又陷教堂于不义,把怨毒撒在李函玉身上,伺机报复。一天傍晚,李函玉从县城老家返回,行至渡口,被几个蒙面人扑倒,暴打一顿,险些丧命。打是一种原始古老而简单有效的解决问题、征服对手的办法。这一打打得教堂声威大张,从此无人敢于头对抗。

至光绪二十五年前后,镇边境内陆续建起六座教堂,教民扩至七十一户、三百余人,准教民二百余人。这期间,三边教会组织先后租得边墙沿线汉、蒙边地四千七百三十五垧,另外趸买沙地千余垧,成为“大地主”。在控制了土地资源命门的同时,他们培植信徒,蓄积武力,多管齐下,继续朝着建立宗教领地的既定目标进发,其势浩荡。

六月初六起庙会。早饭时光,镇上便呈现人流如织、商摊遍地、骡马衔尾、牛羊塞道的繁荣气象。官路、小道上,趱赶的脚步还在继续。操着汉、蒙、回不同口音的商客和江湖艺人一拨一拨楔进镇子,展阔的街道拥堵不堪,终于冒沿挤塌,人流溢向镇外。

西沙口的娘娘庙红火起来。这里前些日子就来了一拨山东省义和团的杂耍艺人,在庙院内的戏楼上悬起红布横幅,上书“强身健体,练拳灭洋”八个铁色大字,一面写着“反帝爱国,扶清灭洋”八个铁色小字的杏黄旗插在庙院中央的铁旗杆上,迎风飘r。三通鼓响,从演艺台幕布下抢出一个山东大汉,一脸黑须,浑身虎气,头上拢着黄包巾,腰间束着红绸带,上身精赤,先朝黑压压的人群鞠了躬,再行抱拳礼,声若洪钟:“在下青山道人,奉白莲圣母之命前来贵地宣传义和团运动。我们的口号是‘行道练拳,扶佐极贫极弱我大清国;打倒列强,赶走洋毛子、铲除二毛子;兴我中华,救同胞于水深火热!’”台下听懂话的几个读书人带头鼓掌叫好,人群里响起盲目的掌声。青山道人从兜里掏出一副竹板,在“叭嚓叭嚓叭叭嚓”的叩击声中,说唱开来: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自信天,不信神,忘祖先。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

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美英德俄尽消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一阵掌声后,只见道人踏开马步,双臂屈伸,作气沉丹田、酝酿神功状,接着使出不同的拳路,先是少林拳,再是武当拳,又是太极拳,劈挂拳,螳螂拳……喝彩声中,道人收拳开腿,就见脚下风起,后蹬腿回旋腿连环腿撩阴腿螳螂腿,腿腿连环。耍到兴头,道人“哈”的一声,朝立在台边碗口粗的石柱道具一头撞去,“砰”的一声,石柱断为两截,道人浑然无事,台下掌声爆响。

道人的两个法名海灯和海船的徒弟开始第二场表演。海灯眉心长一颗硕大的黑瘊子,惹人注意,他仰卧在一张八仙桌上,脑袋、四肢悬空;海船搬了一扇钉满二三寸长铁钉的狼牙红盖钉板,钉尖朝着肚皮放好,上头又覆了一扇半尺厚的石磨;从人群间唤上来镇上党记铁匠铺的两个愣头学徒,手抡铁锤像平时打铁一样重重捶打起来,只见锤下火星四溅,乒乓之声不绝。这样折腾了一会子,两个愣头学徒累得大口喘气,臭汗淋漓,扔下大锤。海船让二人抬开磨盘,取下钉板,却见装死的海灯用手指弹了一下黑瘊子,一个鲤鱼打挺跳到一边,肚皮上只留下星星点点发红的印迹。海灯连说“献丑献丑”,向观众鞠了几个躬,台下响起一片狂呼。接下来,海船表演头顶破砖。他把六块铁磅生硬的青砖码成一摞搁到头顶,端跪在地,只见海灯手执一柄锋利异常的大刀,运足气力,一刀自天劈下――“喀嚓”一声,六块青砖齐刷刷断成十二瓣,海船仍旧跪立在地,面不改色,而台下却有几个胆子的人吓得尿了裤子。青山道人师徒精彩、凶险、诡异的表演令人折服,安边堡的李鞋匠和乌审旗的蒙古人帖木尔抢先报名,请求加入义和团。三四十个热血小子按捺不住,纷纷上台。――这一股人当即行了叩拜之礼,成为青山道人的新弟子。

又一通鼓响,青山道人的师妹红莲道姑和七八个女弟子登台表演。她们一个个正值妙龄,身着红装,一手拎红灯一手拎长剑,从幕布两角闪出,一露面,两队女子二话不搭,抡起长剑对阵厮打。至激烈处,只看见红灯点点、剑光闪闪,哪里辨得清人和剑、剑和灯、灯和人。正当大家眼花缭乱之时,红莲道姑一声喝令,这帮女子打着筋斗蹦蹿至前台,施展轻功,一只只燕子似的嗖嗖嗖飞上戏台墙头,足尖轻点,再飞上戏楼之顶,又是一番腾挪闪跃的猛烈厮打,像一群扑闪闪的花蝴蝶,楼顶的灰色瓦片竟安然无损。直至厮打够了,女子们这才收紧柳腰,团身而起,凌空飘落,像一片片彤云、红花从天上撒落……红莲道姑插起招徒彩旗,镇上正路人家的女子心存艳羡却是不敢妄想,唯有王香香、吴爱爱几个家道破落无人管束暗里放了脚丫的野女子不管不顾,做了弟子。

庙会结束后,义和团在镇子的复兴店扎下营盘,又在娘娘庙设下祭坛,没有显露出开拔远走的迹象。白日里,男男女女喝符念咒,男子修炼气功及刀剑不入之术,女子修炼飞檐走壁的轻功本领,热闹景象里潜藏着一股腾腾的杀气。一个多月过去,义和团吸纳汉、蒙两族团民四百余人,羽翼渐丰。

青山道人拜会了章金升典史,提出攻打小桥畔堡寨、除灭传教的洋人,章金升一心想夺取几杆洋枪,一口答应。青山道人大喜,分派李鞋匠和帖木尔各自返乡招募勇士,串联起事。

七月十五夜里,天穹沉积了乌黄的云彩,遮蔽得月光渗淡。青山道人所部义和团四百余人,帖木尔所率鄂尔多斯草地的鄂托克、札萨克、乌审三旗蒙兵四百余人,安边堡李鞋匠招纳的乡勇二三百人及章金升所带四五十名马快、步快,于子时在镇子西沙口完成集结。青山道人披发仗剑一声令下,山东嫡系弟子作先锋,一千多号人马高举火把,抄着长矛、梭镖、大刀、钢叉、鸟铳,马蜂群一般朝南沙口漫涌过去。教堂神职人员和当差的杂役天黑前听到风声早吓得屁滚尿流逃往小桥畔中心教堂,联军冲杀进去,里院空无一人,于是捣毁祭器,撕碎圣像,又四下里放火,人字形的教堂在冲天的烈焰中轰然倒塌。联军队员张狂失道,嗷嗷叫着,纷纷叉开腿朝火堆尿尿,嗤嗤嗤的响声里,废墟里蒸腾起呛人的尿臊气。

约莫丑时,联军像决堤之水越过红柳河谷冲向小桥畔教堂。堡寨内聚有外籍传教士十数人、教徒百余人,拥有洋枪数十杆、子弹四五千发。自打镇上闹起义和团,教会组织即加紧训练备战,令全副武装昼夜巡风,此刻正严阵以待。耶莫支借着黯淡的月光,在垛口探头张望,发现黑水一样的人群已将堡寨团团围定,下令子弹上膛,但有攀爬攻击格杀勿论。一通鼓声响过,李鞋匠头顶铁锅、手提大刀冲在前头,乡勇二三十人紧随身后,用大绳拽抬着巨大的杨木大梁向东寨门冲去,数百人呐喊涌上。这时,堡内突然打出一颗油浸的棉花火蛋,将寨门口堆放的糜草垛引燃,霎时火光冲天,寨门附近亮如白昼,垛口上的一个排子枪射来,李鞋匠和七八个乡勇中弹死去,攻城人马惶恐退走。

章金升见洋枪果真厉害,强攻难下,献了一计。于是从第二天起,联军队伍撤至远处分兵埋伏,只派小股人马绕堡而行,或放肆或起哄辱骂,企图引诱对方出兵而聚歼之。连着三天如是行事,堡寨内却无任何反应。青山道人再与众首领谋划破寨计筹。到第四天拂晓,联军兵分四路,各抬云梯,趁夜色疾速向堡寨运动。堡内早有准备,墙头探出吊着火蛋的柳椽头,一齐开火,偷袭受阻。青山道人大怒,下令实施强攻。一时旌旗摇动,喊杀连天,土炮、鸟铳、弓箭、梭镖一齐向寨墙高头打击,团勇突击队员架起云梯攀登,鱼贯而上。寨内迅速组织反击,密集的枪声里,教徒一拨一拨登城,掷土弹、抛火球、扔砖头,并施用滚木擂砸,双方激战多时,联军伤亡惨重,教徒六七人死伤。其间,比利时国传教士叶司铎潜近垛口,一杆单管望远镜窥探联军阵势,被团民鸟铳咬住,面部中数十粒铅弹屑而死。战至日头冒花花时光,强攻再以失利告终,联军退远,双方又陷于僵持状态。

章金升在焦躁中又生一计。从这一天起,联军白天休战,夜间擂鼓呐喊,偶尔实施偷袭又迅速撤出,暗里组织一批身强力壮的团兵昼夜不息从远处挖掘地洞,逼近堡寨。

二掌柜赵世昌见联军一连多天佯攻不断,好生奇怪,登上寨墙用望远镜观察,终于瞧出端倪。于是连忙向耶莫支报告,说联军正在挖地洞,必定图谋从地洞运兵至堡内,而后里应外合一举夺寨。耶莫支陷于惊惶,叹息道:“魔鬼掘洞偷袭,天主圣明,给你们以启示,可用什么办法破解呢?”赵世昌说:“只要在寨墙内隔不远放置一口瓷瓮,或注水或空置,派人日夜监测监听,打洞的地方必定发生震动,根据水波或空音即可测定准确的位置。”“天主保佑,天主保佑,聪明的孩子们……阿门!”耶莫支在胸前用手掌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划着十字圣号。

这个主意果然奏效,赵世昌一股人准确地测出了打洞的方向和位置,杀手手执利刃守株待兔。这天夜里,洞内破开地皮,七八个团勇接踵钻出――一声枪响,守候在左近的杀手呼啦啦拥上,顷刻一个个剁翻在地。青山道人已布排好人马,预备从东南两个方向实施攻击,直至破晓,仍不见寨中传出讯号,正自狐疑,忽然发现寨墙上竖起几根高竿,上面悬挂着七八颗人头!联军营内大放悲声,青山道人怒不可遏,不顾天色放亮发动强攻。海川带团众攻打东门,抢至寨墙下,刚刚架起云梯,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顶,扑地死去。王香香和吴爱爱顺云梯飞身跃上墙头,挥动长剑劈死两个教徒,未及闪入壕堑,双双中弹,从寨墙栽下,皆口鼻出血而死。率领蒙军攻打小南门的帖木尔搭弓箭射杀两个教徒,却在嘎叭叭的枪声中塌倒……接连折损几员首领,青山道人只得鸣锣收兵。章金升带着人马只在远处踯躅观战,见几番不能破寨,已是垂头丧气,而对洋人威猛的快枪却更加着迷了。

联军围而不攻,双方泥入持久对峙。过了一个多月,传来惊天消息,有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老佛爷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有说老佛爷在移驾避难途中迫于内外压力,下令各地官兵剿灭义和团。章金升的人马第一家撤跑,联军人心涣散。青山道人半信半疑,勉强撑顶。没过几天,风传陕西巡抚衙门已派员带兵赶赴三边弹压。情势急转直下,蒙兵北撤,团众和乡勇鸟兽散去,青山道人一股山东人也消失在肃杀的秋气里。

第二年,宁夏教会组织将三边教案一宗事闹到北京,借列强威力向清廷提出抗议,要求追查地方政府责任,并做出一应赔偿。清廷诏令陕西巡抚衙门会同伊克昭盟相关三旗王府查办调处。很快,蒙古三个旗和三边的几个涉事官员遭到罢黜,丁知县和典史章金升自是丢了官帽。经多方调停、屡次协商,降为地方事件处理。五月二十八,双方各派代表,在柠条原镇签订了《三边教案和约》,约定由乌审、鄂托克、札萨克三旗赔偿白银十四万三千五百两。乌审旗分担四万五千五百两,因无款可筹,将大淖硷池作抵押。鄂托克、札萨克共承担九万八千两,缴付三万四千两,剩余六万四千两无力筹缴,将边墙外约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方里的扇边地 作抵押。双方约定,抵押期以十五年为限,届期无偿归还。

面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李函玉联络镇边、定边、安边地方士绅数十人,以“地属汉民,不应当作蒙地抵与外人”为由向榆林、陕西署衙提出抗议和诉讼,辗转二三年,花费甚巨,无人理会,不了了之。

三边教案以割地赔款了事后,传教士外依列强内结官府有恃无恐,操纵了这一方边地的土地权,把持了行政、司法权,加紧兴建教堂,发展教民,宗教领地大大拓展。仅镇边境内,二三十年间,教会组织以小桥畔为中心,先后在毛团G、旧伙场、死羊湾等村庄新修教堂十座,总数达十六座之多。鼎盛之时,教区向东扩展至芦子河流域,教民达三千五百余人,准教民两千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直至历史蹒跚百年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他们的后人依旧半精明半糊涂、半虔诚半糊弄地信奉着天主教,抱守着与本土不同的信仰,可见影响之深远。

随着传教范围的扩展,洋教士凭借土地抵押特权,勒令各地汉、蒙民缴纳地租,以“三七”“五五”或“四六”计收。教堂聚敛地租、高利放贷迅速致富,除了拓修堡寨、大量买进枪支弹药强化武力,余款多被调往中国境内其他教区,用于宗教侵略扩张。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5篇

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S.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Van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SinglePebble,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Harold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Chan),保尔.斯科特(Paul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Chang),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

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

通研究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象,它抹煞民族国家或文化个体之具体可感的特征,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标准化、刻板化为容易把握之物,实际上是具有反智倾向的懒惰行为。毋庸赘言,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和通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中国形象从人间地狱到世外桃源,中国人形象从天朝良民到流氓恶棍,色彩纷呈,好坏不等,构成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的混乱谱系。

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并非无中生有,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的片断记录以及旅行家的游记,如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等,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批素材,并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著述中日益丰富。美国电影里面中国形象的生产,其决定要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文化隔膜,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程度的深浅,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与文化焦虑,以及不同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感受力。

二、1905年以前

仅具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艺术在1905年,仍处于孩童时代,1896年至1907年间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形象大多见于纪录片,其主题或是重要的地理场所,如1898年现场拍摄的《香港政府建筑》、《上海警察局》、《上海街景》等七部影片,以及1902年拍摄的《北京前门》和《天津街景》等,或是中国人的举止习惯,如《李鸿章凭吊格兰特公墓》(1896)、《中国人队列》(1898)、《唐人街风景》(1903)和《中国洗衣店在工作》(1904)等。

倒是注定对电影发生影响、而电影也将有所回应的美国文学,其对中国形象的描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活跃时期。十八世纪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中国基本持尊敬态度,这固然受欧洲盛行的"汉风"(尊崇中国的艺术或工艺品)所影响,也因美国与中国较少直接往来,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持景仰态度。的确,在淘金浪潮将中国苦力从自己贫瘠的故乡卷入美国之前,美国人的确很少知道并难以想像中国和中国人的模样。美、中快帆贸易的归来者借助闲言碎语所描摹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抽象而又古老地折射出的,仍旧是模糊而又神秘的异邦形象。而且,相对于同白人经常发生冲突的黑人或印第安人而言,除了蒙古人所向披靡的西征那次遥远的威胁性记忆之外,中国人尚不构成对美国白人利益的直接威胁,所以,此期的美国文学常常将中国描摹成认识论上难以理解的神秘古老的他者。

鸦片战争开始至二十世纪初,欧美列强冲破大清帝国薄弱的海禁,其对中国的殖民扩张行为一发不可收拾,而进入中国内部实际上是从想像界走向现实界,于是发现许多真实景况(相对于想像当然丑陋)。再加上中国国内对基督徒的敌视(教案和义和团事件),以及到美国去的移民(华工或"苦力")对美国经济与就业问题带来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向"蔑视期"。于是,未被同化的异教徒、堂会兴风作浪的流泯恶棍、由黄祸观念而臆想的再度侵略的游牧部落等刻板形象,开始出现在通俗文学作品当中。甚至在弗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罗伯特.钱伯斯(RobertW.Chambers)、杰克.伦敦(JackLondon)等作家笔下,华人也以负面形象出现而遭到批判;除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某些揭发社会顽疾(华人移民作为社会黑暗面)的新闻小说、虚构描写华人入侵的小说等相继出现,共同构成排华小说系列。

布勒特.哈特(BretHarte)的著名短诗《异教徒中国佬》(AHeathenChinee)或《老实人杰姆斯的大实话》(PlainLanguagefromTruthfulJames)从1870年起风行美国,一句"我们被中国贱劳工毁了"成为排华情绪的标语和口号;杰克.伦敦1905年付梓的短篇小说《白与黄》(WhiteandYellow)和《黄手帕》(YellowHandkerchief)站在白人立场对华人捕虾者进行了漫画式丑化,其《空前的入侵》(TheUnparalleledInvasion,1906)将对华人移民的厌恶转化为对整个中国的警惕与戒备,并虚构了对中国进行种族灭绝的故事;弗兰克.诺里斯在《莱蒂夫人号的莫兰》(MoranoftheLadyLetty:AStoryofAdventureoftheCaliforniaCoast,1898)中丑化了广东的三邑和四邑人,在《布利克斯》(Blix,1899)中借两名白人过客所描述的唐人街--与西方遇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斑斓绚丽的色彩,具有东方特色的乐器和演唱,飘渺诡异的香气--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异国图景,并开创了定型化唐人街的先河。美国戏剧也不甘寂寞,1847年百老汇曾上演一名中国女人"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的奇观;哈特笔下的中国苦力阿新(AhSin,意思是"啊,罪恶")成为美国通俗剧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位衣着古怪、言语滑稽、不具内在生命的人物,一次又一次为通俗煽情剧提供廉价的笑料。

虽然势单力孤,仍有作家试图以个人写作纠正这种"流行的错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Goldsmith''''sFriendAbroadAgain)等作品以幽默风格,暴露了华人遭受歧视与迫害的经过,戳穿了美国"自由乐土"的神话;艾姆布洛斯.比尔斯(AmbroseBierce)以《闹鬼的山谷》(TheHauntedValley,1871)和押韵诗体短剧《和平驱逐》(PeacefulExpulsion,1882)冷嘲热讽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自私;其它作家如奎因.米勒(JoaquinMiller)、玛格丽特.霍丝默(MargaretHosmer)和切斯特.佛纳德(ChesterB.Fernald)等,都曾用小说或戏剧试图修正、批判定型化的中国人形象。流行的误识与通俗的趣味在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而电影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艺术,将要以更具影响力的态势介入中国形象的生产与消费。

三、1905-1949年

美国本土在1882年曾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至1943年终于遭到废除。从1905年到1949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面,美国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新闻记者、旅行家曾进入中国,回美后付梓他们形形的中国观感,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归故土之后,对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关系处于相对的"慈善"期。中国问题专家伊罗生(HaroldIsaacs)更为细致的划分是:1905.1937年是美国对政府的"慈善"期,1937.1944年是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之努力的"钦佩"的时代,1944.1949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战争感到迷失与困惑的"醒悟"期。

l、《残花泪》及石灰屋系列

1910年以后追求娱乐的电影工业开始把东方人以恶棍形象搬上屏幕,如《国家》(Patria,1917)等,但此十年间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大师格里菲斯(D.W.Griffith)的《残花泪》(BrokenBlossoms,1919)。这部电影取材于英国小说家托马斯.伯克(ThomasBurke)的小说集《石灰屋之夜》(LimehouseNights,1916),特别是《中国佬与少女》(TheChinkandtheChild)一篇。石灰屋是伦敦的一个贫困地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是大多数华侨居住的场所,小说家常常以此地区作为罪恶、贫穷、污秽的代名词。

小说原著中的唐人街肮脏鄙陋,然而格里菲斯的《残花泪》画面优美雅致,色彩处理极为考究。该片全部手工着色,色调的浓淡变化与情绪渲染暗中契合,而且格里菲斯本人亲自同许多作曲家创作音乐,使整部影片诗意盎然。故事讲述一位嗜食鸦片的单身华人(理查德.巴斯勒美斯饰)爱上白人少女(丽莲.吉许饰)白花,少女之父是残暴成性的职业拳师,常对亲生女儿拳加,发泄比赛失败后的抑闷。父亲发现女儿在黄种人的阁楼后怒不可遏,强行把女儿带回家打得她奄奄待毙,华人赶来目睹此景开枪打死拳师,最后在香消玉殒的白花身旁自尽。

《残花泪》作为大师最后一部杰作广受赞誉,而且中国男人的温柔多情(后来成为另一种定型化形象)与美国恶棍的粗暴残忍形成鲜明对照,这在以黄种人为歹徒的美国影坛是全新的。格里菲斯专家席默尔.斯特恩评论道:"那位多情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黄种人,那位''''黄皮肤的基督徒'''',带着对他周围无所不在的道德沦丧与社会罪恶的罕见而静默的感受,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悲剧性失败的试金石。"不过格里菲斯选择白人演员装扮华人一角,其长辫斜眼、畏缩吸毒等等,仍具有定型化形象的外在特征。正如张英进指出的:"不可否认,格里菲斯美化种族间的谦让和互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减他早年影片《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1915)中对黑人歧视的描写所造成的不良效果"。《残花泪》"对东方文明的赞美本来为的是缓解西方社会的种族冲突,希望电影观众提高修养,认同高雅文化。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好莱坞确定了男性华人在银幕上的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从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年代还有一系列影片选择石灰屋区以及美国许多城市的唐人街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如《唐人街之夜》(ChinatownNights,1929)等,此类影片在三十年代后期再次出现,这是由于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石灰屋布鲁斯》(LimehouseBlues,1934)引起关注的缘故。石灰屋系列大多关注唐人街的神秘因素,如不祥的影子、暗道、凭窗窥视的东方人面孔、颤动的帘幕背后隐藏的陌生人等等。然而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美国人的兴趣转向堂战或帮会之间的怨隙,中国人的、走私活动也成为刻意渲染的内容。

2、异族通婚与异族共处

美国电影史上另一个由来已久的中国人题材是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多是营造白人天生优越的神话以及宣传种族偏见的典型电影。早期较为有名的是1916年拍摄的《打破桎梏》(BrokenFetters),又名《黄与白》(YellowandWhite)。它讲述一名中国少女被卖给一位中国富商,一名美国艺术家与中国少女在邂逅相遇并坠入情网。为了拯救少女,艺术家将所有财产推上牌桌,试图用赢到的赌资赎出钟情的女子。乘老板间争斗之际,艺术家帮少女获得自由。原来这位少女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驻上海前领事的千金。父亲死后,她由一位中国富人收养,于是两人毫无障碍地结成百年之好,并在中国作蜜月旅行。

《黄与白》中黄种人摇身一变为白种人从而皆大欢喜的结局,成为随后十几年间屡被采用的定式,最富盛名的两部电影是《东便是西》(EastisWest,1930)和《神之子》(SonoftheGods,1930)。《东便是西》本是希普曼(SamuelShipman)和海默(JohnB.Hymer)1918年的戏剧作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有数几部用全剧篇幅描摹中国角色的作品,在百老汇风行一时。剧名脱胎于吉卜林著名的诗句"东便是东,西便是西",但一反吉卜林东、西无法融合的观点,而将东、西视为一体。一位美国官员之子与一位中国女子共坠爱河,惹来一系列风波,后来得知她本来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女,小时候被人偷走抱养,这突变的新身份将使新娘毫无阻碍地进入美国西海岸社会。《神之子》只是颠倒一下性别,一位富有的中国人爱上美国少女,因种族偏见而抑郁寡欢,最后男主人公不过是中国人的养子,实际上还是美国人,于是故事仍以喜剧形式收尾。

正当美国通俗文化的始作俑者与观看者乐此不疲之际,一位署名J.S.窦(TOW)的中国人却在纽约力排众议:"象《东便是西》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决不会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子乌虚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病态感情,还因为它并不适合中华民国的旨趣"。窦氏此段文字批判了美国的流行趣味,而且标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文学价值观,他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社会",或者有政治关怀以及国际交流的目的。根据此类戏剧或电影所刻画的扭曲形象来了解中国现实,实属荒诞不经。

异族恋爱或通婚在美国电影中也有作为悲剧加以渲染的。除了《残花泪》,当年还上演过《红灯笼》(TheRedLantern,1919),表现一位中国混血姑娘与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子的爱情悲剧,并反对中国的义和拳运动,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服毒自尽。一再搬上银幕的《武先生》(Mr.Wu,1919/I,1919/II,1927)本是剧作家沃农(HarryM.Vernon)和欧文(HaroldOwen)未曾发表的手稿的改编本,戏剧舞台和小说文坛都颇为青睐这部作品。此电影描画一位中国富家小姐被一位来自英国的花花公子抛弃,她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父亲武先生绑架了那个花花公子,将英国人的母亲诱惑到自己的房间几行非礼,后误服女仆端上的毒药命归黄泉。三十年代的《严将军的苦茶》(TheBitterTeaofGeneralYen,1933)讲述一中国军阀与一美国女传教士在上海的罗曼史,最后严将军也是服毒自尽。《上海》(1935)稍有新意,男主人公为一混血儿,其父是被放逐的俄罗斯贵族,其母为满洲公主,女主人公是一美国姑娘。但故事结尾处他们将面临的悲剧并未发生,上一代人的悲剧拯救了他们的命运。原来当两人准备结婚之际,男主人公的朋友劝阻他们不要重演父辈的悲剧,他母亲曾因那桩婚事自杀身亡。于是年轻的情侣不再公然对抗种族偏见,断绝关系后天各一方。

民族共处主题的一个变化是,中国人被表现成否定形象,威胁或恐吓白人。《曲折的街道》(CrookedStreets,1920)里寻找珍稀花瓶的美国姑娘受到奸诈的中国人力车夫的威胁,后来被爱尔兰冒险家搭救。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把它告诉海员们》(TellIttotheMarines,1926)写中国土匪骚扰汉口的一群美国护士,后被美国海员击溃。这些电影明显是"黄祸"文学的产物,但电影结局并不都是美国白人英雄大获全胜,这就要涉及我们下文专题讨论的形象了。

3、从傅满洲到陈查礼

1913年,排华倾向尚占上风之际,英国人阿瑟.沃德(ArthurWard,笔名SaxRohmer)塑造的恶魔形象傅满洲,却在美国的文学、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百万的读者与观众,使得这一黄祸概念极为典型的定型化形象扎根美国。傅满洲系列有十三部长篇、一部中篇、三个短篇,效仿者多不胜数,而那个对西方构成威胁的人物有如是面貌:"想象一个人,细高干瘦而且阴险,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式的额头,撒旦式的面孔,头发奇短的脑壳,还有真正猫绿色的细长而夺人魂魄的眼睛。如果你愿意,那么赋予他所有东方血统残酷的狡猾,集聚成一种大智,再赋予他一个富裕国家的所有财富,尽管那个国家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想象一下那个可怕的生灵,于是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博士,你心中就有了一个形象"。

这段描述赋予傅满洲智力超人、法力无边的特征,并将东方所有"邪恶"的智慧全部集中在傅满洲一人身上,并让他随心所欲地调动一个国家的所有财富。而且,傅满洲的长相也真是东西合璧:西方莎土比亚的额头,象征着才能超群者的智慧;想像中撒旦的面孔,暗指邪恶狰狞而又法力无穷;猫一样的细长眼,这是西方人对东方人外貌特征的典型想像,见出傅满洲这个人物本身所被赋予的丰富的隐喻含义。何伟亚(JamesHevia)认为,"正是这种东西方的组合使傅满洲比欧洲人幻想中的经典的东方野蛮人入侵更可怕,也比廉价的华工在欧美的泛滥来得更为深刻,因为这种东西方知识的融合蕴含着像骨牌一样西方、破坏帝国结构乃至全球白人统治的可能"。

傅满洲的存在"不受任何自然法则的约束,是邪恶的化身,一个不会死的肉身。"(沃德语)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既带有本土特征,又具有异国情调的"魔"成肉身的形象,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是黄祸焦虑具体化的一幅心像,它暴露了西方十九世纪末直至二十世纪最初二十年风行一时的排华(或是排斥亚洲人)的社会风气。或者如何伟亚指出的,傅满洲"不只是一个通晓东方古代知识的大师、一个聪明绝顶的中国人,一个高手,他也不满足于通过在欧洲大学的学习所掌握的广博的西方科技,他实际上比此野心勃勃得多..为了攫取更多的知识,他一步步渗透大英帝国,从殖民地的边缘直到帝国的中心。"

然而在同一时期,在同一个好莱坞,另一个全然不同于傅满洲的形象却与之分庭抗礼,这便是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厄尔.比格斯(EarlDerrBiggers)创造的东方福尔摩斯--"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个人很胖,可走起路来却步履轻如女人,他生着孩子般的圆脸,白净的皮肤,短而密的黑发,斜挑的眉头,上吊的双目,他从奈佳小姐身边走过时,谦恭而彬彬有礼地向她鞠躬致意。"

陈查理是华裔夏威夷人,而夏威夷在美国社会是最少种族、肤色歧视,也具有最多民族移民的地区。如果试图扭转"黄祸"观念臆造的可怕而又可恶的中国人形象,同时又使新的华人角色具有可信度,那么,温良而又不乏狡猾的陈查理是夏威夷人,是不无偶然的情节设计。陈查礼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美籍华人:谦卑、守法而又不失精明,对美国社会忠心耿耿,但他的容貌举止仍旧与美国白人明显不同。这种他者形象的构造,承袭着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对华人的另一种陈词滥调的评价,华裔被视为滑稽可笑但又知礼守法的"非我族类"。陈查礼系列次要角色包括他能干的长子和次子,另外小说家休.威利(HughWiley)创造出类似的黄姓侦探,他们仿佛东方福尔摩斯,持续侦破各类悬案,是有能力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与傅满洲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虽然傅满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比陈查礼率先问世,但在好莱坞电影世界,陈查礼却比傅满洲更早被搬上银屏。自1926年《没有钥匙的住宅》(TheHouseWithoutaKey)公映以来,二十年代有两部、三十年代有二十部、四十年代有二十四部陈查礼电影公映,最后一部于1949年完成。陈氏的原型是夏威夷州精明干练的华裔探警,比格斯指出他之所以塑造"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一现象,是因为"多年以来,华人歹徒角色充斥犯罪小说,但从来不曾有善于待人接物的华人出现在正义和法律的圈子里,于是我就试图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比格斯早逝,仅写出《中国鹦鹉》(TheChineseParrot,1926)、《帘幕后面》(BehindThatCurtain,1928)、《黑骆驼》(TheBlackCamel,1929)、《陈查礼在行动》(CharlieChanCarriesOn,1931)、《钥匙守护者》(KeeperoftheKeys,1932)等作品。陈查礼得意时每每援引中国圣哲的格言古训,而且每次破案胜利都以这种谐谑场景收尾,这已经成为屡受模仿的经典噱头。实际上,这些格言一方面证明陈查理被美国社会所接受,但另一方面却再一次突显了他的异质性存在,即一名暂获接纳的他者,拥有另一种民族文化智慧的他者,其效果则类似闹剧。

何文敬这样分析道,"陈查理之普受欢迎,主要是透过好莱坞在1930、40年代陆续推出的四十七部剧情片系列。自从1926年好莱坞将TheHousewithoutaKey搬上银幕以来,有关陈查理的影片逐渐在美国造成轰动;于是,好莱坞在比格斯逝世(1933年)后,随即聘来一位名叫麦克唐纳(PhilipMacDonal)的作家接棒。而陆续在银幕上饰演陈查理的白人演员分别是欧兰德(WarnerOland)、托勒(SidneyToler)、温特斯(RolaldWinters)。除了上述之主观条件外,陈查理之广为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193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与扩张,美日关系日益紧张,中美关系则转趋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亦积极塑造善良的华人形象。根据沈晓茵(Shiao-yingShen)的说法,在托勒主演陈查理期间(1938-47),陈查理影片公开向中国和中国人示好;相对的,好莱坞在反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停映有关日本侦探原先生(Mr.Moto)的系列影片。换句话说,美国电影工业将他关进拘留营(internmentcamp)。"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版本,华裔侦探陈查理都能笑到最后,不过小说中大量存在的次要人物:亚裔出租车司机、餐馆侍者、家仆以及共它行业的下层劳动者,却仍在美国社会受苦受难。陈从来不向白人展示愤怒、受挫感与不快,他似乎是一名清心寡欲、安于职守、被白人社会所首肯的"模范分子"。他对白人主人公鞠躬与道歉的谦和态度,象征性地暴露出他试图取悦于白人听众的姿态。傅满洲系列集中于1929年至1932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TheMysteriousDr.FuManchu,1929)、《傅满洲的面具》(TheMaskofFuManchu,1932)等电影系列暴露的是白种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它编织的主要叙事情节是傅满洲亲自出马,或是派遣女儿,兴风作浪,为害西方世界,而苏格兰的史密斯爵士挺身而出,与"恶魔"斗智斗勇,电影的结局当然是白人最终战胜野心勃勃的异类。围绕傅满洲这一典型恶棍形象,之前有伍芳系列(暗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伍廷芳),之后有无情明帝(与飞侠高顿相敌对),此类虚构式中国恶魔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中又改头换面,成为半虚半实的中国军阀,如《严将军的苦茶》、《上海快车》(ShanghaiExpress,1932)、《将军死于黎明》(GeneralDiedatDawn,1936)、《上海之西》(WestofShanghai,1937)等,煽情描写地方割据的军阀之间的争斗,这些形象某种程度上是好莱坞电影中美国匪帮形象的中国对应物。

中国对傅满洲小说、电影系列的反应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文学、电影创作的影响。最初的傅满洲小说产生于1913至1917年,此间中国刚刚经过辛亥革命,而后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尚且无暇顾及洋人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1928年,政府一方面制服诸大地方军阀,另一方面又将共产党逼上长征之路,统治相对稳定,而美国的电影又可以在中国国内上映。为了维护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中的形象,曾派外交人员向美国政府交涉。当1932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公映时,驻华盛顿的中国大使曾提出抗议;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排华倾向有所减弱,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慈善的时代";而赛珍珠的《大地》(TheGoodEarth)于1931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诸种原因终于暂且使傅满洲系列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根据《大地》改编的积极描写中国和中国人的电影相继问世,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了美国人心目里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转型。尽管美国人也许认为中国官方及大众对傅满洲缺少一点"幽默感",但这些小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并定型化了中国人的形象。有趣的是,在美国电影界,傅满洲曾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傅满洲形象的夭折促使美国人不得不塑造出一位新的"全能"人物来取代他,这颗新星便是英国作家弗莱明(IanFleming)风靡世界的"007"詹姆斯.邦德。

威廉.吴(WilliamF.Wu)曾经指出,大多数美国作家只是将华人移民描述为牺牲品或歹徒,中国人是作为奴仆、吸食鸦片者、暴力作案者或是被动的劳动者形象显影于美国文学的图谱。即使布勒特.哈特笔下的狡猾型人物如四邑(SeeYup)、阿非(AhFoes,意思是"啊,敌人"),也都更具群体的共性,而缺少个性特征。傅满洲形象却全然不同,尽管邪恶,他却是一个睿智强大的领袖人物,他可以利用唐人街的秘密帮会,调遣不同于基督教的教派成员、毒香与奇虫怪兽,独自与白人世界抗衡。他成为整个黄祸的"魔"成肉身,并与福尔摩斯、人猿泰山、超人、007等形象一道,成为美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

4、《大地》和其它正面描摹

三十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从而更真实地表现中国的电影脱颖而出。纪录片首当其冲,大型影片《中国发言》(1932)以孙中山的长篇发言作结,旅行见闻片也大量问世,如《东方之鼓》(1932)、《上海》(1932)、《香港大曝光》(1936)、《香港,东方的中心》(1937)、《今日中国》(1938)等等。此外,探究中国文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故事片也有佳作,例如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影片《中国灯油》(OilfortheLampsofChina,1935),其作者是当时与赛珍珠、诺拉.沃恩(NoraWaln)齐名的爱丽丝.霍芭特(AliceT.Hobart)。《中国灯油》描写一位美国石油公司雇员,作为理想主义者,试图用设计出来的省油灯来代替中国原始的蜡烛,结果连逢败绩,主人公最后黯然回到美国不知所终。

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地》(1937),它展现了对中国主题的全新探讨。赛珍珠的小说原作《大地》在美国畅销的状况是空前的,它连续两年位于美国畅销小说的榜首,随后重印了多次,总销售量达数百万册之多,有三十多种文字的译文。《大地》的风格是中国传统叙事模式与西方《圣经》传统的结合。它在保留写实主义的同时,又因自迢遥的中国带来的异国情调而变得迷人。但《大地》在中国却受到不同层面的批评。最具影响力的是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5日《与姚克书》中的话:"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来做,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待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不足为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另有中国学者认为《大地》描写失真,丑化中国,譬如康永熙在《新共和》上说地主不可能与奴婢通奸;也有蔑视农民从而蔑视农村题材的江亢虎发表《一位中国学者对赛珍珠夫人小说的见解》(《纽约时报》,1933年1月15日)。赛珍珠则以《赛珍珠夫人答中国批评家》为题,在同天的《纽约时报》上反驳后来出任汪伪考试院院长的江氏,尤其是他的农民"可能构成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肯定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言论。赛珍珠后来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1954)中谈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似乎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他们应当为自己的普通人民大众骄傲。这些普通人民大众是中国的光荣和力量之所在。......我不禁要问:如果任何国家的大多数人不能代表这个国家,那么谁能代表.......我从成百上千的经验和江教授的文章中又一次明白了这种态度。在对待劳苦大众的残酷态度中我早已看见过这种感情的流露:为了显示高傲而藐视没有文化的农民,完全忽视无产阶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民遭受过像中国人民那样饱受自己国家的军阀和知识分子领袖们的折磨与压迫。"

"大地"在赛珍珠笔下具有神奇色彩,它是生活的基本根苗,也是祛除烦恼的灵丹妙药。中国农民顺应天命、固守土地被渲染成一首田园牧歌,远离城市的动荡与暴乱,远离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电影版《大地》在戏剧性地描绘中国农民的家庭生活时,有力地修改了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定型化中国人形象,不再将中国人表现为奇怪、神秘、阴险、难以理解的人种,而是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相类似,在大地上生存,经受生活的恩赐与考验。《大地》的成功标志着一种新的趋势,即,美国银幕更愿意描述真实的华夏而非幻想的中国,《大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该电影从美国本土走向世界,以严肃题材攫取了好莱坞的关注和想象,这为二战时期对中国的正面刻画奠定了基础。

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影坛开始出现对中国新的现实主义的表现。1941年的《中国在反击》刻画了中国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反抗,随后两年上演了几部大型纪录片,包括《中国之战》(1942)和《被蹂躏的土地》(1943),另有短小作品如《在战时中国内》(1942)、《中国》(1945)、《中国在行动》(1945)等。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故事片则刻画二战时期的中美合作关系,此类影片非常关注美国通过缅甸为中国提供物资的过程,如《缅甸护运》(BurmaConvoy,1941)描写一位年轻的美国人驾驶卡车在缅甸公路运送物资,他帮助中国人挫败汉奸的破坏活动。《缅甸路上的美国人》(AYankontheBurmaRoad,1942)刻画一位军事冒险家独自穿过缅、中国界,并率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故事。《中国少女》(1942)也触及此类题材,此外,《飞虎队》(FlyingTigers,1942)和《上帝是我的副驾驶》(GodIsMyCo-Pilot,1945)则描摹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这类题材的电影若干手法陈旧俗套,《上帝是我的副驾驶》)等电影态度较为严肃认真。抗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电影主要关注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英勇抵抗,最重要的影片是《中国》(1943),叙述一位情感冷漠的美国人面对日军的暴行,立刻放弃中立态度,积极参加抗日。基于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DragonSeed,1944)讲述了一个和睦的中国家庭投入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中国领空》(ChinaSky,1945)则表现中国游击队阻止日军侵略时,顽强不屈的战斗故事。

5、其他形象

当三十年代定型化异邦想象在正负两极间对峙摇摆之际,最著名的中国形象无疑是改编英国作家希尔顿(JamesHilton)同名小说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1937),它将精心虚构为一个

香格里拉,一片相对于美国经济萧条景象而言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一个批判美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异国乌托邦。四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王国之钥》(TheKeysoftheKingdom,1944),小说原作是克罗宁(A.J.Cronin)著名的畅销书,讲述一名苏格兰牧师作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偏远省份的生活经历。美国乃至西方有关中国本土的想象大多得益于传教士的记录,然而刻画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经历的电影却寥若晨星,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王国之钥》是一部杰作,是"美国银幕上描绘中国最精确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完全是在好莱坞拍摄的"。

二战结束之后,冷战开始以前,意识形态的束缚被短暂解除,关于中国的电影又复归煽情悲喜剧、爱情奇想、包含插科打浑和凶杀命案因素的离奇故事等,叙事场景往往选在上海、新加坡、澳门或是香港,此外,远东的走私、黑市、贩毒等题材也沉渣泛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的亚洲想象问题,美国人常常将亚洲人混为一谈,美国电影界也常常将中国人与其他亚洲人、或者将新加坡与中国其它城市不加区别。亚洲人与亚洲文化虽有相似之处,然而美国电影界的误读和混淆,仍然暴露出美国对亚洲的有限了解,以及笼罩在中国想象之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四、1949年以后

1949年至1972年中美重新建交之前,是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时代,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时期中美两国的对峙,使中国人再度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美国大众文化。赛珍珠的作品《北京来信》(LetterfromPeking,1957)将新中国描写成一个极度压抑的地方,男主人公是中美混血儿,曾经将妻儿送回美国,自己宁愿留守北京,为中国效力,但他最终大失所望,在试图逃离苦海、跨越边境时,被开枪打死。另一著名作家罗伯特.爱列根特则以稍晚出版的《王朝》(1977),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把描写成一场骗局--非要放弃正常的夫妻、父女亲情才能效忠革命,非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与性情变成没有个性的革命机器,才能汇入当时中国的主流。对中国大陆的负面描写与美国境内的排华情绪互相呼应。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带来中美关系"和好"的时代,史景迁更为精细的历史分期是:1970-1974年,"重新唤醒的好奇";1974-1979,"天真的迷恋";1979-1980年代,"卷土重来的怀疑"。此间美国境内的华裔艺术家借助黑人人权运动、反思越战情绪、以及校园反文化运动的势头,开始猛烈抨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诸种定性化偏见,白人艺术家也开始积极反思和批判"自我/他者"之间主观建构的各种关系。约翰.赫赛七百页的巨著《感召》(TheCall,1985)思考了西方传教士个人善意的思想启蒙与物质援助,在何种程度上会成为殖民侵略与掠夺的帮凶,并鉴别自己的传教行为里究竟渗透多少意识形态的毒素。这部总结了主人公、作家本人乃至美国本身"所有成见与关注"的作品,"选择来观照传教冲动本身--它的帮助、改革、傲慢与控制和可能性",从而洞察了数十年来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的诸多误识和偏见,为两种文化之间漫长的理解和沟通之路设下一块厚重的里程碑。

l、"红祸"系列

中美关系的破裂使中国人以及中国共产党成为美国人眼里的赤色恐怖力量,美国电影不惜牵强附会地进行政治宣传。1952上映的《撤离地狱》(Retreat,Hell!)讲述美国军队最后撤离北朝鲜的一个水库,那里被中国军队所占领,成为"人间地狱"。《水深火热》(TheBambooPrison,1954)描述一名共产主义者试图在朝鲜或满洲投射原子弹嫁祸美国,一位美籍华人从那名"赤色分子"的阶下囚那里得知情报,舍身阻止了这一阴谋。《北京快车》(PekingExpress,1951)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将药品暗中提供给黑市,背叛自己的政府......冷战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在好莱坞中国形象的工作坊里几乎立杆见影。

伴随着新的"红祸"系列,"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又卷土重来,无情明帝也重新粉墨登场,《中国门》(ChinaGate,1957)用画像影射红色中国的领导者便是傅满洲的化身,此类影片成为典型的政治幻想故事。

2、女性形象:《生死恋》,《苏茜.黄的世界》,《大班》

著名华裔影星黄柳霜(AnnaMayWong)在美国影坛留下了邪恶的"龙女"、蒙昧无知的婢女、受种族歧视自杀身亡的满洲公主、抗战期间救国救民的新女性等一系列形象,但其表演才华大多湮没于此类定型化的次要角色之中。

1955年改编自韩素音自传小说《爱情多美好》(AMany-SplendouredThing)的影片《生死恋》(LoveIsaManySplendouredThing)以一混血女性(有中国和比利时血统)为主角,该片荣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前夫1949年丧生于中国内战,她热恋的战地记者也魂断朝鲜战场,最后女主人公孤苦无助地走向当年的定情地,并追忆往昔。作为一名异族女性,电影结尾处她的境遇颇富象征涵义:被拒斥于美国男性的怀抱,被拒斥于不无敌意的美国社会,而她作为非我族类、个人主义者、女性、及左翼人士受到排斥与怀疑,这正是美国不堪回首的五十年代,到处弥漫着冷战、麦卡锡主义、情绪和朝鲜战争的阴影。

《生死恋》里,中比混血儿有机会成为主角,但该角色仍由白人演员扮演。直到《苏茜.黄的世界》(TheWorldofSuzieWong,1960)里,华裔影星关南施(NancyKwan)才有机会荣任女主角,这在好莱坞是空前的。该片改编于理查.梅森(RichardMason)广受好评的小说,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它讲述的是一位白人艺术家与一位中国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有些程式化的"殖民言情"影片:男主人公在本国名不见经传,漂流香港寻求成功与名望;女主人公误入风尘而不失良善之心,饱受生活折磨,最终被白人英雄救出,获得幸福安宁。尽管浪漫的感情掩饰了殖民者的心态,但片中透露的若隐若现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仍旧表明这只是一部成功的跨国跨文化的"救风尘"。

基于姆斯.克莱威尔同名小说的电影《大班》(1986)则充斥着性、暴力、残忍与冒险,女主人公作为大班的女仆和妻子,她与大班的关系典型反映出西方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心态。她乐于成为他的奴隶,愿意承受他的,希望成为他的太太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作为大班,作为中国女性眼中强大的异族英雄,他将占有那个女人,并在隐喻意义上,讲述西方占有东方的故事。虽然大班对自己的中国女仆并不反感,甚至有几分喜爱,但该片所呈现的,仍旧是西方对待东方如同强者保护弱者的姿态。

3、《龙年》,《太阳帝国》,《末代皇帝》

对于娱乐性商业片所构造的中国形象,当然有观众不去苛求、置疑其意识形态缺陷,甚至抱轻松态度一笑置之。然而,作为全美颇具影响力而且以编导政治问题片著称的重要人物,奥立佛.斯通亲自执导《龙年》(YearoftheDragon,1985)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为他将戴利(RobertDaley)的同名小说改写成这样一个剧本:一个越战退役的白人警官带着好战斗勇、惩恶扬善的姿态,试图铲除纽约唐人街黑势力的暴力故事,他对虽然的确存在但不至于如此罪恶滔天的黑帮夸大其辞,而且将纽约华人黑帮指认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华人性",于是《龙年》在全美的公映,裹挟着奥立佛.斯通的声威,会消极影响美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文化认知,该片遭受世界范围内华人的严重抗议,就势在必然了。

斯皮尔伯格改编自巴拉德(J.G.Ballard)同名小说的电影《太阳帝国》(EmpireoftheSun,1987),在讲述一名英国男孩1941至1945年间在上海的经历时,将上海消减成一个巨大无言的背景。虽然故事完全发生在上海,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作为重要角色,中国人是以遭受伤害的群体形象出现的,或是被表现为外国人的仆役。这种缺憾在另一部影片《去华捷径》(HighRoadtoChina,1983)中更为明显,在这部兰博式的影片里,中国人被表现为残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异类,而中国则成为西方主人翁猎奇冒险、获得刺激的游戏场。

西方人对于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赫然呈现在眼前的现当代中国,远不如对更为古老的更兴趣盎然,而溥仪所代表的,正是那种即将消逝的神秘与变幻无常的传奇。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曾经撰写名著《紫禁城的黄昏》,李敖为中译本作序时曾指出:"古今中外亡国之君很多,但是亡国以后数十年间,饱更忧患,忽而御苑称孤、忽而出宫道寡、忽而以王被尊、忽而因夷就攘,最后满洲为帝、赤塔成囚、东京受审、抚顺观天,垂老又以一介平民,重回故宫,重游他当年做皇帝的所在,为难友作义务导游......这几十年的荣枯对比与浮沉奇遇,不但是古今中外帝王所绝无,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平民所仅有。"溥仪的一生的确太动人了,而一直拍到末代皇帝1967年去世的这部荣获九项奥斯卡奖的巨片,作为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杰作,几乎将本世纪中国重大的风云变幻全部摄入眼里,带着某种韶华终逝的溢彩流光,以及认为西方对中国产生正面影响的价值判断,它所涵纳的是不无西方优越感的观照姿态,以及对于中国漫长而神奇之历史的惆怅。

4、美国华裔电影的兴起

美国华裔电影(包括华人创作、编导和演出等)的兴起与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掀起的浪潮密切相关。早在五十年代,黎锦扬荣获CommonwealthClub奖的小说《花鼓歌》(FlowerDrumSong)就先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公演,但《花鼓歌》却将美籍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极为不均衡的状况、移民两代人的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异国情调式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这反而强化了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定型化偏见。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Chu)的小说《吃一碗茶》(EataBowlofTea)以同情的笔触,从普遍洗衣工及餐馆服务人员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与问题,它没有忽视社区的虚弱,但也没有掠过那里所存在的内在勇气,从而较为现实地展现了唐人街男性社会存在的性压抑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吃一碗茶》没有像《花鼓歌》那样风行一时,也没有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因为真切描写了华人在狭小的唐人街社会的情感与境遇,没有屈从于异国情调式的、或怪诞邪恶的、或认同于美国社会的媚俗写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实性而被大众遗忘,现在却被批评家们重新忆起,著名华裔导演王颖还将其拍成同名电影于1989年公映,颇受好评。

更受关注的美国华裔电影包括根据谭恩美(AmyTan)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喜福会》(JoyLuckClub),它透过两代华人母女在美国的命运遭际,探讨了美国社会极为普遍的母女冲突与和解的问题。根据黄哲伦(DavidHenryHwang)荣获Tony奖的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蝴蝶君》(M.Butterfly)探讨了西方(男子)/东方(女子)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与文化误识,并局部颠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国军官殉情)的东方主义叙事。《蝴蝶君》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法国外交官痴迷于中国京剧旦角演员,而此演员不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国政府的特工人员,最后白人外交官自杀身亡,借此,黄哲伦戮穿了东方/西方认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权与殖民谎言。此外,华裔影星陈冲和尊龙等人也在美国影坛迅速掘起并站稳脚跟,而另一类重要的类型片-中国武侠电影,经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的发扬光大,已经影响了美国影坛正面塑造具有阳刚之气的东方英雄形象。

五、结语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6篇

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S.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Van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SinglePebble,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Harold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Chan),保尔?斯科特(Paul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Chang),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

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研究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象,它抹煞民族国家或文化个体之具体可感的特征,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标准化、刻板化为容易把握之物,实际上是具有反智倾向的懒惰行为。毋庸赘言,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和通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中国形象从人间地狱到世外桃源,中国人形象从天朝良民到流氓恶棍,色彩纷呈,好坏不等,构成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的混乱谱系。

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并非无中生有,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的片断记录以及旅行家的游记,如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等,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批素材,并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著述中日益丰富。美国电影里面中国形象的生产,其决定要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文化隔膜,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程度的深浅,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与文化焦虑,以及不同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感受力。

二、1905年以前

仅具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艺术在1905年,仍处于孩童时代,1896年至1907年间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形象大多见于纪录片,其主题或是重要的地理场所,如1898年现场拍摄的《香港政府建筑》、《上海警察局》、《上海街景》等七部影片,以及1902年拍摄的《北京前门》和《天津街景》等,或是中国人的举止习惯,如《李鸿章凭吊格兰特公墓》(1896)、《中国人队列》(1898)、《唐人街风景》(1903)和《中国洗衣店在工作》(1904)等。

倒是注定对电影发生影响、而电影也将有所回应的美国文学,其对中国形象的描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活跃时期。十八世纪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中国基本持尊敬态度,这固然受欧洲盛行的"汉风"(尊崇中国的艺术或工艺品)所影响,也因美国与中国较少直接往来,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持景仰态度。的确,在淘金浪潮将中国苦力从自己贫瘠的故乡卷入美国之前,美国人的确很少知道并难以想像中国和中国人的模样。美、中快帆贸易的归来者借助闲言碎语所描摹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抽象而又古老地折射出的,仍旧是模糊而又神秘的异邦形象。而且,相对于同白人经常发生冲突的黑人或印第安人而言,除了蒙古人所向披靡的西征那次遥远的威胁性记忆之外,中国人尚不构成对美国白人利益的直接威胁,所以,此期的美国文学常常将中国描摹成认识论上难以理解的神秘古老的他者。

鸦片战争开始至二十世纪初,欧美列强冲破大清帝国薄弱的海禁,其对中国的殖民扩张行为一发不可收拾,而进入中国内部实际上是从想像界走向现实界,于是发现许多真实景况(相对于想像当然丑陋)。再加上中国国内对基督徒的敌视(教案和义和团事件),以及到美国去的移民(华工或"苦力")对美国经济与就业问题带来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向"蔑视期"。于是,未被同化的异教徒、堂会兴风作浪的流泯恶棍、由黄祸观念而臆想的再度侵略的游牧部落等刻板形象,开始出现在通俗文学作品当中。甚至在弗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罗伯特?钱伯斯(RobertW.Chambers)、杰克?伦敦(JackLondon)等作家笔下,华人也以负面形象出现而遭到批判;除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某些揭发社会顽疾(华人移民作为社会黑暗面)的新闻小说、虚构描写华人入侵的小说等相继出现,共同构成排华小说系列。

布勒特?哈特(BretHarte)的著名短诗《异教徒中国佬》(AHeathenChinee)或《老实人杰姆斯的大实话》(PlainLanguagefromTruthfulJames)从1870年起风行美国,一句"我们被中国贱劳工毁了"成为排华情绪的标语和口号;杰克?伦敦1905年付梓的短篇小说《白与黄》(WhiteandYellow)和《黄手帕》(YellowHandkerchief)站在白人立场对华人捕虾者进行了漫画式丑化,其《空前的入侵》(TheUnparalleledInvasion,1906)将对华人移民的厌恶转化为对整个中国的警惕与戒备,并虚构了对中国进行种族灭绝的故事;弗兰克?诺里斯在《莱蒂夫人号的莫兰》(MoranoftheLadyLetty:AStoryofAdventureoftheCaliforniaCoast,1898)中丑化了广东的三邑和四邑人,在《布利克斯》(Blix,1899)中借两名白人过客所描述的唐人街--与西方遇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斑斓绚丽的色彩,具有东方特色的乐器和演唱,飘渺诡异的香气--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异国图景,并开创了定型化唐人街的先河。美国戏剧也不甘寂寞,1847年百老汇曾上演一名中国女人"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的奇观;哈特笔下的中国苦力阿新(AhSin,意思是"啊,罪恶")成为美国通俗剧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位衣着古怪、言语滑稽、不具内在生命的人物,一次又一次为通俗煽情剧提供廉价的笑料。

虽然势单力孤,仍有作家试图以个人写作纠正这种"流行的错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Goldsmith''''sFriendAbroadAgain)等作品以幽默风格,暴露了华人遭受歧视与迫害的经过,戳穿了美国"自由乐土"的神话;艾姆布洛斯?比尔斯(AmbroseBierce)以《闹鬼的山谷》(TheHauntedValley,1871)和押韵诗体短剧《和平驱逐》(PeacefulExpulsion,1882)冷嘲热讽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自私;其它作家如奎因?米勒(JoaquinMiller)、玛格丽特?霍丝默(MargaretHosmer)和切斯特?佛纳德(ChesterB.Fernald)等,都曾用小说或戏剧试图修正、批判定型化的中国人形象。流行的误识与通俗的趣味在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而电影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艺术,将要以更具影响力的态势介入中国形象的生产与消费。

三、1905-1949年

美国本土在1882年曾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至1943年终于遭到废除。从1905年到1949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面,美国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新闻记者、旅行家曾进入中国,回美后付梓他们形形的中国观感,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归故土之后,对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关系处于相对的"慈善"期。中国问题专家伊罗生(HaroldIsaacs)更为细致的划分是:1905?1937年是美国对政府的"慈善"期,1937?1944年是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之努力的"钦佩"的时代,1944?1949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战争感到迷失与困惑的"醒悟"期。

l、《残花泪》及石灰屋系列

1910年以后追求娱乐的电影工业开始把东方人以恶棍形象搬上屏幕,如《国家》(Patria,1917)等,但此十年间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大师格里菲斯(D.W.Griffith)的《残花泪》(BrokenBlossoms,1919)。这部电影取材于英国小说家托马斯?伯克(ThomasBurke)的小说集《石灰屋之夜》(LimehouseNights,1916),特别是《中国佬与少女》(TheChinkandtheChild)一篇。石灰屋是伦敦的一个贫困地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是大多数华侨居住的场所,小说家常常以此地区作为罪恶、贫穷、污秽的代名词。

小说原著中的唐人街肮脏鄙陋,然而格里菲斯的《残花泪》画面优美雅致,色彩处理极为考究。该片全部手工着色,色调的浓淡变化与情绪渲染暗中契合,而且格里菲斯本人亲自同许多作曲家创作音乐,使整部影片诗意盎然。故事讲述一位嗜食鸦片的单身华人(理查德?巴斯勒美斯饰)爱上白人少女(丽莲?吉许饰)白花,少女之父是残暴成性的职业拳师,常对亲生女儿拳加,发泄比赛失败后的抑闷。父亲发现女儿在黄种人的阁楼后怒不可遏,强行把女儿带回家打得她奄奄待毙,华人赶来目睹此景开枪打死拳师,最后在香消玉殒的白花身旁自尽。

《残花泪》作为大师最后一部杰作广受赞誉,而且中国男人的温柔多情(后来成为另一种定型化形象)与美国恶棍的粗暴残忍形成鲜明对照,这在以黄种人为歹徒的美国影坛是全新的。格里菲斯专家席默尔?斯特恩评论道:"那位多情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黄种人,那位''''黄皮肤的基督徒'''',带着对他周围无所不在的道德沦丧与社会罪恶的罕见而静默的感受,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悲剧性失败的试金石。"不过格里菲斯选择白人演员装扮华人一角,其长辫斜眼、畏缩吸毒等等,仍具有定型化形象的外在特征。正如张英进指出的:"不可否认,格里菲斯美化种族间的谦让和互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减他早年影片《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1915)中对黑人歧视的描写所造成的不良效果"。《残花泪》"对东方文明的赞美本来为的是缓解西方社会的种族冲突,希望电影观众提高修养,认同高雅文化。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好莱坞确定了男性华人在银幕上的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从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年代还有一系列影片选择石灰屋区以及美国许多城市的唐人街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如《唐人街之夜》(ChinatownNights,1929)等,此类影片在三十年代后期再次出现,这是由于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石灰屋布鲁斯》(LimehouseBlues,1934)引起关注的缘故。石灰屋系列大多关注唐人街的神秘因素,如不祥的影子、暗道、凭窗窥视的东方人面孔、颤动的帘幕背后隐藏的陌生人等等。然而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美国人的兴趣转向堂战或帮会之间的怨隙,中国人的、走私活动也成为刻意渲染的内容。

2、异族通婚与异族共处

美国电影史上另一个由来已久的中国人题材是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多是营造白人天生优越的神话以及宣传种族偏见的典型电影。早期较为有名的是1916年拍摄的《打破桎梏》(BrokenFetters),又名《黄与白》(YellowandWhite)。它讲述一名中国少女被卖给一位中国富商,一名美国艺术家与中国少女在邂逅相遇并坠入情网。为了拯救少女,艺术家将所有财产推上牌桌,试图用赢到的赌资赎出钟情的女子。乘老板间争斗之际,艺术家帮少女获得自由。原来这位少女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驻上海前领事的千金。父亲死后,她由一位中国富人收养,于是两人毫无障碍地结成百年之好,并在中国作蜜月旅行。

《黄与白》中黄种人摇身一变为白种人从而皆大欢喜的结局,成为随后十几年间屡被采用的定式,最富盛名的两部电影是《东便是西》(EastisWest,1930)和《神之子》(SonoftheGods,1930)。《东便是西》本是希普曼(SamuelShipman)和海默(JohnB.Hymer)1918年的戏剧作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有数几部用全剧篇幅描摹中国角色的作品,在百老汇风行一时。剧名脱胎于吉卜林著名的诗句"东便是东,西便是西",但一反吉卜林东、西无法融合的观点,而将东、西视为一体。一位美国官员之子与一位中国女子共坠爱河,惹来一系列风波,后来得知她本来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女,小时候被人偷走抱养,这突变的新身份将使新娘毫无阻碍地进入美国西海岸社会。《神之子》只是颠倒一下性别,一位富有的中国人爱上美国少女,因种族偏见而抑郁寡欢,最后男主人公不过是中国人的养子,实际上还是美国人,于是故事仍以喜剧形式收尾。

正当美国通俗文化的始作俑者与观看者乐此不疲之际,一位署名J·S·窦(TOW)的中国人却在纽约力排众议:"象《东便是西》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决不会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子乌虚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病态感情,还因为它并不适合中华民国的旨趣"。窦氏此段文字批判了美国的流行趣味,而且标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文学价值观,他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社会",或者有政治关怀以及国际交流的目的。根据此类戏剧或电影所刻画的扭曲形象来了解中国现实,实属荒诞不经。

异族恋爱或通婚在美国电影中也有作为悲剧加以渲染的。除了《残花泪》,当年还上演过《红灯笼》(TheRedLantern,1919),表现一位中国混血姑娘与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子的爱情悲剧,并反对中国的义和拳运动,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服毒自尽。一再搬上银幕的《武先生》(Mr.Wu,1919/I,1919/II,1927)本是剧作家沃农(HarryM.Vernon)和欧文(HaroldOwen)未曾发表的手稿的改编本,戏剧舞台和小说文坛都颇为青睐这部作品。此电影描画一位中国富家小姐被一位来自英国的花花公子抛弃,她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父亲武先生绑架了那个花花公子,将英国人的母亲诱惑到自己的房间几行非礼,后误服女仆端上的毒药命归黄泉。三十年代的《严将军的苦茶》(TheBitterTeaofGeneralYen,1933)讲述一中国军阀与一美国女传教士在上海的罗曼史,最后严将军也是服毒自尽。《上海》(1935)稍有新意,男主人公为一混血儿,其父是被放逐的俄罗斯贵族,其母为满洲公主,女主人公是一美国姑娘。但故事结尾处他们将面临的悲剧并未发生,上一代人的悲剧拯救了他们的命运。原来当两人准备结婚之际,男主人公的朋友劝阻他们不要重演父辈的悲剧,他母亲曾因那桩婚事自杀身亡。于是年轻的情侣不再公然对抗种族偏见,断绝关系后天各一方。

民族共处主题的一个变化是,中国人被表现成否定形象,威胁或恐吓白人。《曲折的街道》(CrookedStreets,1920)里寻找珍稀花瓶的美国姑娘受到奸诈的中国人力车夫的威胁,后来被爱尔兰冒险家搭救。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把它告诉海员们》(TellIttotheMarines,1926)写中国土匪骚扰汉口的一群美国护士,后被美国海员击溃。这些电影明显是"黄祸"文学的产物,但电影结局并不都是美国白人英雄大获全胜,这就要涉及我们下文专题讨论的形象了。

3、从傅满洲到陈查礼

1913年,排华倾向尚占上风之际,英国人阿瑟?沃德(ArthurWard,笔名SaxRohmer)塑造的恶魔形象傅满洲,却在美国的文学、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百万的读者与观众,使得这一黄祸概念极为典型的定型化形象扎根美国。傅满洲系列有十三部长篇、一部中篇、三个短篇,效仿者多不胜数,而那个对西方构成威胁的人物有如是面貌:"想象一个人,细高干瘦而且阴险,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式的额头,撒旦式的面孔,头发奇短的脑壳,还有真正猫绿色的细长而夺人魂魄的眼睛。如果你愿意,那么赋予他所有东方血统残酷的狡猾,集聚成一种大智,再赋予他一个富裕国家的所有财富,尽管那个国家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想象一下那个可怕的生灵,于是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博士,你心中就有了一个形象"。

这段描述赋予傅满洲智力超人、法力无边的特征,并将东方所有"邪恶"的智慧全部集中在傅满洲一人身上,并让他随心所欲地调动一个国家的所有财富。而且,傅满洲的长相也真是东西合璧:西方莎土比亚的额头,象征着才能超群者的智慧;想像中撒旦的面孔,暗指邪恶狰狞而又法力无穷;猫一样的细长眼,这是西方人对东方人外貌特征的典型想像,见出傅满洲这个人物本身所被赋予的丰富的隐喻含义。何伟亚(JamesHevia)认为,"正是这种东西方的组合使傅满洲比欧洲人幻想中的经典的东方野蛮人入侵更可怕,也比廉价的华工在欧美的泛滥来得更为深刻,因为这种东西方知识的融合蕴含着像骨牌一样西方、破坏帝国结构乃至全球白人统治的可能"。

傅满洲的存在"不受任何自然法则的约束,是邪恶的化身,一个不会死的肉身。"(沃德语)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既带有本土特征,又具有异国情调的"魔"成肉身的形象,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是黄祸焦虑具体化的一幅心像,它暴露了西方十九世纪末直至二十世纪最初二十年风行一时的排华(或是排斥亚洲人)的社会风气。或者如何伟亚指出的,傅满洲"不只是一个通晓东方古代知识的大师、一个聪明绝顶的中国人,一个高手,他也不满足于通过在欧洲大学的学习所掌握的广博的西方科技,他实际上比此野心勃勃得多??为了攫取更多的知识,他一步步渗透大英帝国,从殖民地的边缘直到帝国的中心。"

然而在同一时期,在同一个好莱坞,另一个全然不同于傅满洲的形象却与之分庭抗礼,这便是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厄尔?比格斯(EarlDerrBiggers)创造的东方福尔摩斯--"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个人很胖,可走起路来却步履轻如女人,他生着孩子般的圆脸,白净的皮肤,短而密的黑发,斜挑的眉头,上吊的双目,他从奈佳小姐身边走过时,谦恭而彬彬有礼地向她鞠躬致意。"

陈查理是华裔夏威夷人,而夏威夷在美国社会是最少种族、肤色歧视,也具有最多民族移民的地区。如果试图扭转"黄祸"观念臆造的可怕而又可恶的中国人形象,同时又使新的华人角色具有可信度,那么,温良而又不乏狡猾的陈查理是夏威夷人,是不无偶然的情节设计。陈查礼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美籍华人:谦卑、守法而又不失精明,对美国社会忠心耿耿,但他的容貌举止仍旧与美国白人明显不同。这种他者形象的构造,承袭着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对华人的另一种陈词滥调的评价,华裔被视为滑稽可笑但又知礼守法的"非我族类"。陈查礼系列次要角色包括他能干的长子和次子,另外小说家休?威利(HughWiley)创造出类似的黄姓侦探,他们仿佛东方福尔摩斯,持续侦破各类悬案,是有能力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与傅满洲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虽然傅满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比陈查礼率先问世,但在好莱坞电影世界,陈查礼却比傅满洲更早被搬上银屏。自1926年《没有钥匙的住宅》(TheHouseWithoutaKey)公映以来,二十年代有两部、三十年代有二十部、四十年代有二十四部陈查礼电影公映,最后一部于1949年完成。陈氏的原型是夏威夷州精明干练的华裔探警,比格斯指出他之所以塑造"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一现象,是因为"多年以来,华人歹徒角色充斥犯罪小说,但从来不曾有善于待人接物的华人出现在正义和法律的圈子里,于是我就试图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比格斯早逝,仅写出《中国鹦鹉》(TheChineseParrot,1926)、《帘幕后面》(BehindThatCurtain,1928)、《黑骆驼》(TheBlackCamel,1929)、《陈查礼在行动》(CharlieChanCarriesOn,1931)、《钥匙守护者》(KeeperoftheKeys,1932)等作品。陈查礼得意时每每援引中国圣哲的格言古训,而且每次破案胜利都以这种谐谑场景收尾,这已经成为屡受模仿的经典噱头。实际上,这些格言一方面证明陈查理被美国社会所接受,但另一方面却再一次突显了他的异质性存在,即一名暂获接纳的他者,拥有另一种民族文化智慧的他者,其效果则类似闹剧。

何文敬这样分析道,"陈查理之普受欢迎,主要是透过好莱坞在1930、40年代陆续推出的四十七部剧情片系列。自从1926年好莱坞将TheHousewithoutaKey搬上银幕以来,有关陈查理的影片逐渐在美国造成轰动;于是,好莱坞在比格斯逝世(1933年)后,随即聘来一位名叫麦克唐纳(PhilipMacDonal)的作家接棒。而陆续在银幕上饰演陈查理的白人演员分别是欧兰德(WarnerOland)、托勒(SidneyToler)、温特斯(RolaldWinters)。除了上述之主观条件外,陈查理之广为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193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与扩张,美日关系日益紧张,中美关系则转趋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亦积极塑造善良的华人形象。根据沈晓茵(Shiao-yingShen)的说法,在托勒主演陈查理期间(1938-47),陈查理影片公开向中国和中国人示好;相对的,好莱坞在反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停映有关日本侦探原先生(Mr.Moto)的系列影片。换句话说,美国电影工业将他关进拘留营(internmentcamp)。"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版本,华裔侦探陈查理都能笑到最后,不过小说中大量存在的次要人物:亚裔出租车司机、餐馆侍者、家仆以及共它行业的下层劳动者,却仍在美国社会受苦受难。陈从来不向白人展示愤怒、受挫感与不快,他似乎是一名清心寡欲、安于职守、被白人社会所首肯的"模范分子"。他对白人主人公鞠躬与道歉的谦和态度,象征性地暴露出他试图取悦于白人听众的姿态。

傅满洲系列集中于1929年至1932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TheMysteriousDr.FuManchu,1929)、《傅满洲的面具》(TheMaskofFuManchu,1932)等电影系列暴露的是白种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它编织的主要叙事情节是傅满洲亲自出马,或是派遣女儿,兴风作浪,为害西方世界,而苏格兰的史密斯爵士挺身而出,与"恶魔"斗智斗勇,电影的结局当然是白人最终战胜野心勃勃的异类。围绕傅满洲这一典型恶棍形象,之前有伍芳系列(暗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伍廷芳),之后有无情明帝(与飞侠高顿相敌对),此类虚构式中国恶魔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中又改头换面,成为半虚半实的中国军阀,如《严将军的苦茶》、《上海快车》(ShanghaiExpress,1932)、《将军死于黎明》(GeneralDiedatDawn,1936)、《上海之西》(WestofShanghai,1937)等,煽情描写地方割据的军阀之间的争斗,这些形象某种程度上是好莱坞电影中美国匪帮形象的中国对应物。

中国对傅满洲小说、电影系列的反应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文学、电影创作的影响。最初的傅满洲小说产生于1913至1917年,此间中国刚刚经过辛亥革命,而后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尚且无暇顾及洋人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1928年,政府一方面制服诸大地方军阀,另一方面又将共产党逼上长征之路,统治相对稳定,而美国的电影又可以在中国国内上映。为了维护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中的形象,曾派外交人员向美国政府交涉。当1932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公映时,驻华盛顿的中国大使曾提出抗议;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排华倾向有所减弱,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慈善的时代";而赛珍珠的《大地》(TheGoodEarth)于1931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诸种原因终于暂且使傅满洲系列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根据《大地》改编的积极描写中国和中国人的电影相继问世,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了美国人心目里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转型。尽管美国人也许认为中国官方及大众对傅满洲缺少一点"幽默感",但这些小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并定型化了中国人的形象。有趣的是,在美国电影界,傅满洲曾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傅满洲形象的夭折促使美国人不得不塑造出一位新的"全能"人物来取代他,这颗新星便是英国作家弗莱明(IanFleming)风靡世界的"007"詹姆斯?邦德。

威廉?吴(WilliamF.Wu)曾经指出,大多数美国作家只是将华人移民描述为牺牲品或歹徒,中国人是作为奴仆、吸食鸦片者、暴力作案者或是被动的劳动者形象显影于美国文学的图谱。即使布勒特?哈特笔下的狡猾型人物如四邑(SeeYup)、阿非(AhFoes,意思是"啊,敌人"),也都更具群体的共性,而缺少个性特征。傅满洲形象却全然不同,尽管邪恶,他却是一个睿智强大的领袖人物,他可以利用唐人街的秘密帮会,调遣不同于基督教的教派成员、毒香与奇虫怪兽,独自与白人世界抗衡。他成为整个黄祸的"魔"成肉身,并与福尔摩斯、人猿泰山、超人、007等形象一道,成为美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

4、《大地》和其它正面描摹

三十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从而更真实地表现中国的电影脱颖而出。纪录片首当其冲,大型影片《中国发言》(1932)以孙中山的长篇发言作结,旅行见闻片也大量问世,如《东方之鼓》(1932)、《上海》(1932)、《香港大曝光》(1936)、《香港,东方的中心》(1937)、《今日中国》(1938)等等。此外,探究中国文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故事片也有佳作,例如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影片《中国灯油》(OilfortheLampsofChina,1935),其作者是当时与赛珍珠、诺拉?沃恩(NoraWaln)齐名的爱丽丝?霍芭特(AliceT.Hobart)。《中国灯油》描写一位美国石油公司雇员,作为理想主义者,试图用设计出来的省油灯来代替中国原始的蜡烛,结果连逢败绩,主人公最后黯然回到美国不知所终。

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地》(1937),它展现了对中国主题的全新探讨。赛珍珠的小说原作《大地》在美国畅销的状况是空前的,它连续两年位于美国畅销小说的榜首,随后重印了多次,总销售量达数百万册之多,有三十多种文字的译文。《大地》的风格是中国传统叙事模式与西方《圣经》传统的结合。它在保留写实主义的同时,又因自迢遥的中国带来的异国情调而变得迷人。但《大地》在中国却受到不同层面的批评。最具影响力的是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5日《与姚克书》中的话:"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来做,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待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不足为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另有中国学者认为《大地》描写失真,丑化中国,譬如康永熙在《新共和》上说地主不可能与奴婢通奸;也有蔑视农民从而蔑视农村题材的江亢虎发表《一位中国学者对赛珍珠夫人小说的见解》(《纽约时报》,1933年1月15日)。赛珍珠则以《赛珍珠夫人答中国批评家》为题,在同天的《纽约时报》上反驳后来出任汪伪考试院院长的江氏,尤其是他的农民"可能构成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肯定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言论。赛珍珠后来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1954)中谈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似乎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他们应当为自己的普通人民大众骄傲。这些普通人民大众是中国的光荣和力量之所在。......我不禁要问:如果任何国家的大多数人不能代表这个国家,那么谁能代表?......我从成百上千的经验和江教授的文章中又一次明白了这种态度。在对待劳苦大众的残酷态度中我早已看见过这种感情的流露:为了显示高傲而藐视没有文化的农民,完全忽视无产阶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民遭受过像中国人民那样饱受自己国家的军阀和知识分子领袖们的折磨与压迫。"

"大地"在赛珍珠笔下具有神奇色彩,它是生活的基本根苗,也是祛除烦恼的灵丹妙药。中国农民顺应天命、固守土地被渲染成一首田园牧歌,远离城市的动荡与暴乱,远离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电影版《大地》在戏剧性地描绘中国农民的家庭生活时,有力地修改了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定型化中国人形象,不再将中国人表现为奇怪、神秘、阴险、难以理解的人种,而是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相类似,在大地上生存,经受生活的恩赐与考验。《大地》的成功标志着一种新的趋势,即,美国银幕更愿意描述真实的华夏而非幻想的中国,《大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该电影从美国本土走向世界,以严肃题材攫取了好莱坞的关注和想象,这为二战时期对中国的正面刻画奠定了基础。

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影坛开始出现对中国新的现实主义的表现。1941年的《中国在反击》刻画了中国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反抗,随后两年上演了几部大型纪录片,包括《中国之战》(1942)和《被蹂躏的土地》(1943),另有短小作品如《在战时中国内》(1942)、《中国》(1945)、《中国在行动》(1945)等。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故事片则刻画二战时期的中美合作关系,此类影片非常关注美国通过缅甸为中国提供物资的过程,如《缅甸护运》(BurmaConvoy,1941)描写一位年轻的美国人驾驶卡车在缅甸公路运送物资,他帮助中国人挫败汉奸的破坏活动。《缅甸路上的美国人》(AYankontheBurmaRoad,1942)刻画一位军事冒险家独自穿过缅、中国界,并率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故事。《中国少女》(1942)也触及此类题材,此外,《飞虎队》(FlyingTigers,1942)和《上帝是我的副驾驶》(GodIsMyCo-Pilot,1945)则描摹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这类题材的电影若干手法陈旧俗套,《上帝是我的副驾驶》)等电影态度较为严肃认真。抗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电影主要关注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英勇抵抗,最重要的影片是《中国》(1943),叙述一位情感冷漠的美国人面对日军的暴行,立刻放弃中立态度,积极参加抗日。基于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DragonSeed,1944)讲述了一个和睦的中国家庭投入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中国领空》(ChinaSky,1945)则表现中国游击队阻止日军侵略时,顽强不屈的战斗故事。

5、其他形象

当三十年代定型化异邦想象在正负两极间对峙摇摆之际,最著名的中国形象无疑是改编英国作家希尔顿(JamesHilton)同名小说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1937),它将精心虚构为一个香格里拉,一片相对于美国经济萧条景象而言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一个批判美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异国乌托邦。四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王国之钥》(TheKeysoftheKingdom,1944),小说原作是克罗宁(A.J.Cronin)著名的畅销书,讲述一名苏格兰牧师作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偏远省份的生活经历。美国乃至西方有关中国本土的想象大多得益于传教士的记录,然而刻画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经历的电影却寥若晨星,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王国之钥》是一部杰作,是"美国银幕上描绘中国最精确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完全是在好莱坞拍摄的"。

二战结束之后,冷战开始以前,意识形态的束缚被短暂解除,关于中国的电影又复归煽情悲喜剧、爱情奇想、包含插科打浑和凶杀命案因素的离奇故事等,叙事场景往往选在上海、新加坡、澳门或是香港,此外,远东的走私、黑市、贩毒等题材也沉渣泛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的亚洲想象问题,美国人常常将亚洲人混为一谈,美国电影界也常常将中国人与其他亚洲人、或者将新加坡与中国其它城市不加区别。亚洲人与亚洲文化虽有相似之处,然而美国电影界的误读和混淆,仍然暴露出美国对亚洲的有限了解,以及笼罩在中国想象之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四、1949年以后

1949年至1972年中美重新建交之前,是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时代,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时期中美两国的对峙,使中国人再度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美国大众文化。赛珍珠的作品《北京来信》(LetterfromPeking,1957)将新中国描写成一个极度压抑的地方,男主人公是中美混血儿,曾经将妻儿送回美国,自己宁愿留守北京,为中国效力,但他最终大失所望,在试图逃离苦海、跨越边境时,被开枪打死。另一著名作家罗伯特?爱列根特则以稍晚出版的《王朝》(1977),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把描写成一场骗局--非要放弃正常的夫妻、父女亲情才能效忠革命,非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与性情变成没有个性的革命机器,才能汇入当时中国的主流。对中国大陆的负面描写与美国境内的排华情绪互相呼应。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带来中美关系"和好"的时代,史景迁更为精细的历史分期是:1970-1974年,"重新唤醒的好奇";1974-1979,"天真的迷恋";1979-1980年代,"卷土重来的怀疑"。此间美国境内的华裔艺术家借助黑人人权运动、反思越战情绪、以及校园反文化运动的势头,开始猛烈抨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诸种定性化偏见,白人艺术家也开始积极反思和批判"自我/他者"之间主观建构的各种关系。约翰?赫赛七百页的巨著《感召》(TheCall,1985)思考了西方传教士个人善意的思想启蒙与物质援助,在何种程度上会成为殖民侵略与掠夺的帮凶,并鉴别自己的传教行为里究竟渗透多少意识形态的毒素。这部总结了主人公、作家本人乃至美国本身"所有成见与关注"的作品,"选择来观照传教冲动本身--它的帮助、改革、傲慢与控制和可能性",从而洞察了数十年来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的诸多误识和偏见,为两种文化之间漫长的理解和沟通之路设下一块厚重的里程碑。

l、"红祸"系列

中美关系的破裂使中国人以及中国共产党成为美国人眼里的赤色恐怖力量,美国电影不惜牵强附会地进行政治宣传。1952上映的《撤离地狱》(Retreat,Hell!)讲述美国军队最后撤离北朝鲜的一个水库,那里被中国军队所占领,成为"人间地狱"。《水深火热》(TheBambooPrison,1954)描述一名共产主义者试图在朝鲜或满洲投射原子弹嫁祸美国,一位美籍华人从那名"赤色分子"的阶下囚那里得知情报,舍身阻止了这一阴谋。《北京快车》(PekingExpress,1951)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将药品暗中提供给黑市,背叛自己的政府......冷战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在好莱坞中国形象的工作坊里几乎立杆见影。

伴随着新的"红祸"系列,"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又卷土重来,无情明帝也重新粉墨登场,《中国门》(ChinaGate,1957)用画像影射红色中国的领导者便是傅满洲的化身,此类影片成为典型的政治幻想故事。

2、女性形象:《生死恋》,《苏茜?黄的世界》,《大班》

著名华裔影星黄柳霜(AnnaMayWong)在美国影坛留下了邪恶的"龙女"、蒙昧无知的婢女、受种族歧视自杀身亡的满洲公主、抗战期间救国救民的新女性等一系列形象,但其表演才华大多湮没于此类定型化的次要角色之中。

1955年改编自韩素音自传小说《爱情多美好》(AMany-SplendouredThing)的影片《生死恋》(LoveIsaManySplendouredThing)以一混血女性(有中国和比利时血统)为主角,该片荣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前夫1949年丧生于中国内战,她热恋的战地记者也魂断朝鲜战场,最后女主人公孤苦无助地走向当年的定情地,并追忆往昔。作为一名异族女性,电影结尾处她的境遇颇富象征涵义:被拒斥于美国男性的怀抱,被拒斥于不无敌意的美国社会,而她作为非我族类、个人主义者、女性、及左翼人士受到排斥与怀疑,这正是美国不堪回首的五十年代,到处弥漫着冷战、麦卡锡主义、情绪和朝鲜战争的阴影。

《生死恋》里,中比混血儿有机会成为主角,但该角色仍由白人演员扮演。直到《苏茜?黄的世界》(TheWorldofSuzieWong,1960)里,华裔影星关南施(NancyKwan)才有机会荣任女主角,这在好莱坞是空前的。该片改编于理查?梅森(RichardMason)广受好评的小说,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它讲述的是一位白人艺术家与一位中国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有些程式化的"殖民言情"影片:男主人公在本国名不见经传,漂流香港寻求成功与名望;女主人公误入风尘而不失良善之心,饱受生活折磨,最终被白人英雄救出,获得幸福安宁。尽管浪漫的感情掩饰了殖民者的心态,但片中透露的若隐若现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仍旧表明这只是一部成功的跨国跨文化的"救风尘"。

基于姆斯?克莱威尔同名小说的电影《大班》(1986)则充斥着性、暴力、残忍与冒险,女主人公作为大班的女仆和妻子,她与大班的关系典型反映出西方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心态。她乐于成为他的奴隶,愿意承受他的,希望成为他的太太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作为大班,作为中国女性眼中强大的异族英雄,他将占有那个女人,并在隐喻意义上,讲述西方占有东方的故事。虽然大班对自己的中国女仆并不反感,甚至有几分喜爱,但该片所呈现的,仍旧是西方对待东方如同强者保护弱者的姿态。

3、《龙年》,《太阳帝国》,《末代皇帝》

对于娱乐性商业片所构造的中国形象,当然有观众不去苛求、置疑其意识形态缺陷,甚至抱轻松态度一笑置之。然而,作为全美颇具影响力而且以编导政治问题片著称的重要人物,奥立佛?斯通亲自执导《龙年》(YearoftheDragon,1985)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为他将戴利(RobertDaley)的同名小说改写成这样一个剧本:一个越战退役的白人警官带着好战斗勇、惩恶扬善的姿态,试图铲除纽约唐人街黑势力的暴力故事,他对虽然的确存在但不至于如此罪恶滔天的黑帮夸大其辞,而且将纽约华人黑帮指认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华人性",于是《龙年》在全美的公映,裹挟着奥立佛?斯通的声威,会消极影响美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文化认知,该片遭受世界范围内华人的严重抗议,就势在必然了。

斯皮尔伯格改编自巴拉德(J.G.Ballard)同名小说的电影《太阳帝国》(EmpireoftheSun,1987),在讲述一名英国男孩1941至1945年间在上海的经历时,将上海消减成一个巨大无言的背景。虽然故事完全发生在上海,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作为重要角色,中国人是以遭受伤害的群体形象出现的,或是被表现为外国人的仆役。这种缺憾在另一部影片《去华捷径》(HighRoadtoChina,1983)中更为明显,在这部兰博式的影片里,中国人被表现为残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异类,而中国则成为西方主人翁猎奇冒险、获得刺激的游戏场。

西方人对于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赫然呈现在眼前的现当代中国,远不如对更为古老的更兴趣盎然,而溥仪所代表的,正是那种即将消逝的神秘与变幻无常的传奇。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曾经撰写名著《紫禁城的黄昏》,李敖为中译本作序时曾指出:"古今中外亡国之君很多,但是亡国以后数十年间,饱更忧患,忽而御苑称孤、忽而出宫道寡、忽而以王被尊、忽而因夷就攘,最后满洲为帝、赤塔成囚、东京受审、抚顺观天,垂老又以一介平民,重回故宫,重游他当年做皇帝的所在,为难友作义务导游......这几十年的荣枯对比与浮沉奇遇,不但是古今中外帝王所绝无,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平民所仅有。"溥仪的一生的确太动人了,而一直拍到末代皇帝1967年去世的这部荣获九项奥斯卡奖的巨片,作为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杰作,几乎将本世纪中国重大的风云变幻全部摄入眼里,带着某种韶华终逝的溢彩流光,以及认为西方对中国产生正面影响的价值判断,它所涵纳的是不无西方优越感的观照姿态,以及对于中国漫长而神奇之历史的惆怅。

4、美国华裔电影的兴起

美国华裔电影(包括华人创作、编导和演出等)的兴起与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掀起的浪潮密切相关。早在五十年代,黎锦扬荣获CommonwealthClub奖的小说《花鼓歌》(FlowerDrumSong)就先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公演,但《花鼓歌》却将美籍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极为不均衡的状况、移民两代人的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异国情调式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这反而强化了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定型化偏见。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Chu)的小说《吃一碗茶》(EataBowlofTea)以同情的笔触,从普遍洗衣工及餐馆服务人员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与问题,它没有忽视社区的虚弱,但也没有掠过那里所存在的内在勇气,从而较为现实地展现了唐人街男性社会存在的性压抑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吃一碗茶》没有像《花鼓歌》那样风行一时,也没有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因为真切描写了华人在狭小的唐人街社会的情感与境遇,没有屈从于异国情调式的、或怪诞邪恶的、或认同于美国社会的媚俗写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实性而被大众遗忘,现在却被批评家们重新忆起,著名华裔导演王颖还将其拍成同名电影于1989年公映,颇受好评。

更受关注的美国华裔电影包括根据谭恩美(AmyTan)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喜福会》(JoyLuckClub),它透过两代华人母女在美国的命运遭际,探讨了美国社会极为普遍的母女冲突与和解的问题。根据黄哲伦(DavidHenryHwang)荣获Tony奖的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蝴蝶君》(M.Butterfly)探讨了西方(男子)/东方(女子)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与文化误识,并局部颠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国军官殉情)的东方主义叙事。《蝴蝶君》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法国外交官痴迷于中国京剧旦角演员,而此演员不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国政府的特工人员,最后白人外交官自杀身亡,借此,黄哲伦戮穿了东方/西方认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权与殖民谎言。此外,华裔影星陈冲和尊龙等人也在美国影坛迅速掘起并站稳脚跟,而另一类重要的类型片-中国武侠电影,经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的发扬光大,已经影响了美国影坛正面塑造具有阳刚之气的东方英雄形象。

五、结语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7篇

史景迁(Jonathan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S.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Van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SinglePebble,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Harold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Chan),保尔?斯科特(Paul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Chang),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Lowes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美国与中国作为历史上的一对"怨偶",在"地球村"与全球化的世界里,会更为频繁地相互关注、遭遇并构造相互的形象。

民族国家(或文化)的差异性进入文学、电影、电视等领域,可以显影为某一民族国家(或文化)所构造的另一民族国家(或文化)的他者形象。研究此类异国形象的关键,并不在于核实形象的对错与真假,而是要考掘内在于此类想象的话语霸权,意识形态机制,以及社会政治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异国形象的消极一面,可以表现为stereotype,即,定型化、程式化、成规、老套、刻板、固定的形象,它抹煞民族国家或文化个体之具体可感的特征,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标准化、刻板化为容易把握之物,实际上是具有反智倾向的懒惰行为。毋庸赘言,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和通俗文化中俯拾皆是,中国形象从人间地狱到世外桃源,中国人形象从天朝良民到流氓恶棍,色彩纷呈,好坏不等,构成了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跳荡摇摆的混乱谱系。

定型化的中国形象并非无中生有,早期耶稣会传教士的片断记录以及旅行家的游记,如利玛窦的中国札记、马可?波罗的游记等等,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批素材,并在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与哲学著述中日益丰富。美国电影里面中国形象的生产,其决定要素包括中美之间的社会差异与文化隔膜,双方相互交流接触程度的深浅,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诉求与文化焦虑,以及不同艺术工作者的世界观和感受力。

二、1905年以前

仅具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艺术在1905年,仍处于孩童时代,1896年至1907年间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形象大多见于纪录片,其主题或是重要的地理场所,如1898年现场拍摄的《香港政府建筑》、《上海警察局》、《上海街景》等七部影片,以及1902年拍摄的《北京前门》和《天津街景》等,或是中国人的举止习惯,如《李鸿章凭吊格兰特公墓》(1896)、《中国人队列》(1898)、《唐人街风景》(1903)和《中国洗衣店在工作》(1904)等。

倒是注定对电影发生影响、而电影也将有所回应的美国文学,其对中国形象的描摹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活跃时期。十八世纪至鸦片战争前,美国对中国基本持尊敬态度,这固然受欧洲盛行的"汉风"(尊崇中国的艺术或工艺品)所影响,也因美国与中国较少直接往来,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持景仰态度。的确,在淘金浪潮将中国苦力从自己贫瘠的故乡卷入美国之前,美国人的确很少知道并难以想像中国和中国人的模样。美、中快帆贸易的归来者借助闲言碎语所描摹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抽象而又古老地折射出的,仍旧是模糊而又神秘的异邦形象。而且,相对于同白人经常发生冲突的黑人或印第安人而言,除了蒙古人所向披靡的西征那次遥远的威胁性记忆之外,中国人尚不构成对美国白人利益的直接威胁,所以,此期的美国文学常常将中国描摹成认识论上难以理解的神秘古老的他者。

鸦片战争开始至二十世纪初,欧美列强冲破大清帝国薄弱的海禁,其对中国的殖民扩张行为一发不可收拾,而进入中国内部实际上是从想像界走向现实界,于是发现许多真实景况(相对于想像当然丑陋)。再加上中国国内对基督徒的敌视(教案和义和团事件),以及到美国去的移民(华工或"苦力")对美国经济与就业问题带来的冲击,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转向"蔑视期"。于是,未被同化的异教徒、堂会兴风作浪的流泯恶棍、由黄祸观念而臆想的再度侵略的游牧部落等刻板形象,开始出现在通俗文学作品当中。甚至在弗兰克?诺里斯(FrankNorris)、罗伯特?钱伯斯(RobertW.Chambers)、杰克?伦敦(JackLondon)等作家笔下,华人也以负面形象出现而遭到批判;除了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某些揭发社会顽疾(华人移民作为社会黑暗面)的新闻小说、虚构描写华人入侵的小说等相继出现,共同构成排华小说系列。

布勒特?哈特(BretHarte)的著名短诗《异教徒中国佬》(AHeathenChinee)或《老实人杰姆斯的大实话》(PlainLanguagefromTruthfulJames)从1870年起风行美国,一句"我们被中国贱劳工毁了"成为排华情绪的标语和口号;杰克?伦敦1905年付梓的短篇小说《白与黄》(WhiteandYellow)和《黄手帕》(YellowHandkerchief)站在白人立场对华人捕虾者进行了漫画式丑化,其《空前的入侵》(TheUnparalleledInvasion,1906)将对华人移民的厌恶转化为对整个中国的警惕与戒备,并虚构了对中国进行种族灭绝的故事;弗兰克?诺里斯在《莱蒂夫人号的莫兰》(MoranoftheLadyLetty:AStoryofAdventureoftheCaliforniaCoast,1898)中丑化了广东的三邑和四邑人,在《布利克斯》(Blix,1899)中借两名白人过客所描述的唐人街--与西方遇然不同的建筑风格,斑斓绚丽的色彩,具有东方特色的乐器和演唱,飘渺诡异的香气--构成一幅扑朔迷离的异国图景,并开创了定型化唐人街的先河。美国戏剧也不甘寂寞,1847年百老汇曾上演一名中国女人"说汉语并用筷子吃饭"的奇观;哈特笔下的中国苦力阿新(AhSin,意思是"啊,罪恶")成为美国通俗剧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形象,这位衣着古怪、言语滑稽、不具内在生命的人物,一次又一次为通俗煽情剧提供廉价的笑料。

虽然势单力孤,仍有作家试图以个人写作纠正这种"流行的错误"。马克?吐温的书信体小说《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Goldsmith''''sFriendAbroadAgain)等作品以幽默风格,暴露了华人遭受歧视与迫害的经过,戳穿了美国"自由乐土"的神话;艾姆布洛斯?比尔斯(AmbroseBierce)以《闹鬼的山谷》(TheHauntedValley,1871)和押韵诗体短剧《和平驱逐》(PeacefulExpulsion,1882)冷嘲热讽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自私;其它作家如奎因?米勒(JoaquinMiller)、玛格丽特?霍丝默(MargaretHosmer)和切斯特?佛纳德(ChesterB.Fernald)等,都曾用小说或戏剧试图修正、批判定型化的中国人形象。流行的误识与通俗的趣味在朝夕之间难以改变,而电影作为一门逐渐成熟的艺术,将要以更具影响力的态势介入中国形象的生产与消费。

三、1905-1949年

美国本土在1882年曾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至1943年终于遭到废除。从1905年到1949年这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时段里面,美国大批的商人、传教士、新闻记者、旅行家曾进入中国,回美后付梓他们形形的中国观感,而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回归故土之后,对中国的社会和思想发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关系处于相对的"慈善"期。中国问题专家伊罗生(HaroldIsaacs)更为细致的划分是:1905?1937年是美国对政府的"慈善"期,1937?1944年是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之努力的"钦佩"的时代,1944?1949是美国对中国国内战争感到迷失与困惑的"醒悟"期。

l、《残花泪》及石灰屋系列

1910年以后追求娱乐的电影工业开始把东方人以恶棍形象搬上屏幕,如《国家》(Patria,1917)等,但此十年间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大师格里菲斯(D.W.Griffith)的《残花泪》(BrokenBlossoms,1919)。这部电影取材于英国小说家托马斯?伯克(ThomasBurke)的小说集《石灰屋之夜》(LimehouseNights,1916),特别是《中国佬与少女》(TheChinkandtheChild)一篇。石灰屋是伦敦的一个贫困地区,位于泰晤士河北岸,是大多数华侨居住的场所,小说家常常以此地区作为罪恶、贫穷、污秽的代名词。

小说原著中的唐人街肮脏鄙陋,然而格里菲斯的《残花泪》画面优美雅致,色彩处理极为考究。该片全部手工着色,色调的浓淡变化与情绪渲染暗中契合,而且格里菲斯本人亲自同许多作曲家创作音乐,使整部影片诗意盎然。故事讲述一位嗜食鸦片的单身华人(理查德?巴斯勒美斯饰)爱上白人少女(丽莲?吉许饰)白花,少女之父是残暴成性的职业拳师,常对亲生女儿拳加,发泄比赛失败后的抑闷。父亲发现女儿在黄种人的阁楼后怒不可遏,强行把女儿带回家打得她奄奄待毙,华人赶来目睹此景开枪打死拳师,最后在香消玉殒的白花身旁自尽。

《残花泪》作为大师最后一部杰作广受赞誉,而且中国男人的温柔多情(后来成为另一种定型化形象)与美国恶棍的粗暴残忍形成鲜明对照,这在以黄种人为歹徒的美国影坛是全新的。格里菲斯专家席默尔?斯特恩评论道:"那位多情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黄种人,那位''''黄皮肤的基督徒'''',带着对他周围无所不在的道德沦丧与社会罪恶的罕见而静默的感受,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社会悲剧性失败的试金石。"不过格里菲斯选择白人演员装扮华人一角,其长辫斜眼、畏缩吸毒等等,仍具有定型化形象的外在特征。正如张英进指出的:"不可否认,格里菲斯美化种族间的谦让和互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减他早年影片《国家的诞生》(TheBirthofANation)(1915)中对黑人歧视的描写所造成的不良效果"。《残花泪》"对东方文明的赞美本来为的是缓解西方社会的种族冲突,希望电影观众提高修养,认同高雅文化。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好莱坞确定了男性华人在银幕上的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从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十年代还有一系列影片选择石灰屋区以及美国许多城市的唐人街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如《唐人街之夜》(ChinatownNights,1929)等,此类影片在三十年代后期再次出现,这是由于派拉蒙电影公司拍摄的《石灰屋布鲁斯》(LimehouseBlues,1934)引起关注的缘故。石灰屋系列大多关注唐人街的神秘因素,如不祥的影子、暗道、凭窗窥视的东方人面孔、颤动的帘幕背后隐藏的陌生人等等。然而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美国人的兴趣转向堂战或帮会之间的怨隙,中国人的、走私活动也成为刻意渲染的内容。

2、异族通婚与异族共处

美国电影史上另一个由来已久的中国人题材是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大多是营造白人天生优越的神话以及宣传种族偏见的典型电影。早期较为有名的是1916年拍摄的《打破桎梏》(BrokenFetters),又名《黄与白》(YellowandWhite)。它讲述一名中国少女被卖给一位中国富商,一名美国艺术家与中国少女在邂逅相遇并坠入情网。为了拯救少女,艺术家将所有财产推上牌桌,试图用赢到的赌资赎出钟情的女子。乘老板间争斗之际,艺术家帮少女获得自由。原来这位少女不是中国人,而是美国驻上海前领事的千金。父亲死后,她由一位中国富人收养,于是两人毫无障碍地结成百年之好,并在中国作蜜月旅行。

《黄与白》中黄种人摇身一变为白种人从而皆大欢喜的结局,成为随后十几年间屡被采用的定式,最富盛名的两部电影是《东便是西》(EastisWest,1930)和《神之子》(SonoftheGods,1930)。《东便是西》本是希普曼(SamuelShipman)和海默(JohnB.Hymer)1918年的戏剧作品,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有数几部用全剧篇幅描摹中国角色的作品,在百老汇风行一时。剧名脱胎于吉卜林著名的诗句"东便是东,西便是西",但一反吉卜林东、西无法融合的观点,而将东、西视为一体。一位美国官员之子与一位中国女子共坠爱河,惹来一系列风波,后来得知她本来是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女,小时候被人偷走抱养,这突变的新身份将使新娘毫无阻碍地进入美国西海岸社会。《神之子》只是颠倒一下性别,一位富有的中国人爱上美国少女,因种族偏见而抑郁寡欢,最后男主人公不过是中国人的养子,实际上还是美国人,于是故事仍以喜剧形式收尾。

正当美国通俗文化的始作俑者与观看者乐此不疲之际,一位署名J·S·窦(TOW)的中国人却在纽约力排众议:"象《东便是西》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决不会存在。这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子乌虚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病态感情,还因为它并不适合中华民国的旨趣"。窦氏此段文字批判了美国的流行趣味,而且标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与文学价值观,他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社会",或者有政治关怀以及国际交流的目的。根据此类戏剧或电影所刻画的扭曲形象来了解中国现实,实属荒诞不经。

异族恋爱或通婚在美国电影中也有作为悲剧加以渲染的。除了《残花泪》,当年还上演过《红灯笼》(TheRedLantern,1919),表现一位中国混血姑娘与一位美国传教士之子的爱情悲剧,并反对中国的义和拳运动,在故事结尾处女主人公服毒自尽。一再搬上银幕的《武先生》(Mr.Wu,1919/I,1919/II,1927)本是剧作家沃农(HarryM.Vernon)和欧文(HaroldOwen)未曾发表的手稿的改编本,戏剧舞台和小说文坛都颇为青睐这部作品。此电影描画一位中国富家小姐被一位来自英国的花花公子抛弃,她毕业于牛津大学的父亲武先生绑架了那个花花公子,将英国人的母亲诱惑到自己的房间几行非礼,后误服女仆端上的毒药命归黄泉。三十年代的《严将军的苦茶》(TheBitterTeaofGeneralYen,1933)讲述一中国军阀与一美国女传教士在上海的罗曼史,最后严将军也是服毒自尽。《上海》(1935)稍有新意,男主人公为一混血儿,其父是被放逐的俄罗斯贵族,其母为满洲公主,女主人公是一美国姑娘。但故事结尾处他们将面临的悲剧并未发生,上一代人的悲剧拯救了他们的命运。原来当两人准备结婚之际,男主人公的朋友劝阻他们不要重演父辈的悲剧,他母亲曾因那桩婚事自杀身亡。于是年轻的情侣不再公然对抗种族偏见,断绝关系后天各一方。

民族共处主题的一个变化是,中国人被表现成否定形象,威胁或恐吓白人。《曲折的街道》(CrookedStreets,1920)里寻找珍稀花瓶的美国姑娘受到奸诈的中国人力车夫的威胁,后来被爱尔兰冒险家搭救。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把它告诉海员们》(TellIttotheMarines,1926)写中国土匪骚扰汉口的一群美国护士,后被美国海员击溃。这些电影明显是"黄祸"文学的产物,但电影结局并不都是美国白人英雄大获全胜,这就要涉及我们下文专题讨论的形象了。

3、从傅满洲到陈查礼

1913年,排华倾向尚占上风之际,英国人阿瑟?沃德(ArthurWard,笔名SaxRohmer)塑造的恶魔形象傅满洲,却在美国的文学、电影、电视、广播电台,吸引了数以百万的读者与观众,使得这一黄祸概念极为典型的定型化形象扎根美国。傅满洲系列有十三部长篇、一部中篇、三个短篇,效仿者多不胜数,而那个对西方构成威胁的人物有如是面貌:"想象一个人,细高干瘦而且阴险,双肩高耸,长着莎士比亚式的额头,撒旦式的面孔,头发奇短的脑壳,还有真正猫绿色的细长而夺人魂魄的眼睛。如果你愿意,那么赋予他所有东方血统残酷的狡猾,集聚成一种大智,再赋予他一个富裕国家的所有财富,尽管那个国家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想象一下那个可怕的生灵,于是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博士,你心中就有了一个形象"。

这段描述赋予傅满洲智力超人、法力无边的特征,并将东方所有"邪恶"的智慧全部集中在傅满洲一人身上,并让他随心所欲地调动一个国家的所有财富。而且,傅满洲的长相也真是东西合璧:西方莎土比亚的额头,象征着才能超群者的智慧;想像中撒旦的面孔,暗指邪恶狰狞而又法力无穷;猫一样的细长眼,这是西方人对东方人外貌特征的典型想像,见出傅满洲这个人物本身所被赋予的丰富的隐喻含义。何伟亚(JamesHevia)认为,"正是这种东西方的组合使傅满洲比欧洲人幻想中的经典的东方野蛮人入侵更可怕,也比廉价的华工在欧美的泛滥来得更为深刻,因为这种东西方知识的融合蕴含着像骨牌一样西方、破坏帝国结构乃至全球白人统治的可能"。

傅满洲的存在"不受任何自然法则的约束,是邪恶的化身,一个不会死的肉身。"(沃德语)对于西方人来说,这种既带有本土特征,又具有异国情调的"魔"成肉身的形象,正如作者本人所言,是黄祸焦虑具体化的一幅心像,它暴露了西方十九世纪末直至二十世纪最初二十年风行一时的排华(或是排斥亚洲人)的社会风气。或者如何伟亚指出的,傅满洲"不只是一个通晓东方古代知识的大师、一个聪明绝顶的中国人,一个高手,他也不满足于通过在欧洲大学的学习所掌握的广博的西方科技,他实际上比此野心勃勃得多??为了攫取更多的知识,他一步步渗透大英帝国,从殖民地的边缘直到帝国的中心。"

然而在同一时期,在同一个好莱坞,另一个全然不同于傅满洲的形象却与之分庭抗礼,这便是美国新闻记者兼作家厄尔?比格斯(EarlDerrBiggers)创造的东方福尔摩斯--"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个人很胖,可走起路来却步履轻如女人,他生着孩子般的圆脸,白净的皮肤,短而密的黑发,斜挑的眉头,上吊的双目,他从奈佳小姐身边走过时,谦恭而彬彬有礼地向她鞠躬致意。"

陈查理是华裔夏威夷人,而夏威夷在美国社会是最少种族、肤色歧视,也具有最多民族移民的地区。如果试图扭转"黄祸"观念臆造的可怕而又可恶的中国人形象,同时又使新的华人角色具有可信度,那么,温良而又不乏狡猾的陈查理是夏威夷人,是不无偶然的情节设计。陈查礼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美籍华人:谦卑、守法而又不失精明,对美国社会忠心耿耿,但他的容貌举止仍旧与美国白人明显不同。这种他者形象的构造,承袭着十九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对华人的另一种陈词滥调的评价,华裔被视为滑稽可笑但又知礼守法的"非我族类"。陈查礼系列次要角色包括他能干的长子和次子,另外小说家休?威利(HughWiley)创造出类似的黄姓侦探,他们仿佛东方福尔摩斯,持续侦破各类悬案,是有能力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与傅满洲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虽然傅满洲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比陈查礼率先问世,但在好莱坞电影世界,陈查礼却比傅满洲更早被搬上银屏。自1926年《没有钥匙的住宅》(TheHouseWithoutaKey)公映以来,二十年代有两部、三十年代有二十部、四十年代有二十四部陈查礼电影公映,最后一部于1949年完成。陈氏的原型是夏威夷州精明干练的华裔探警,比格斯指出他之所以塑造"模范少数族裔"侦探陈查礼这一现象,是因为"多年以来,华人歹徒角色充斥犯罪小说,但从来不曾有善于待人接物的华人出现在正义和法律的圈子里,于是我就试图创造一个这样的角色"。比格斯早逝,仅写出《中国鹦鹉》(TheChineseParrot,1926)、《帘幕后面》(BehindThatCurtain,1928)、《黑骆驼》(TheBlackCamel,1929)、《陈查礼在行动》(CharlieChanCarriesOn,1931)、《钥匙守护者》(KeeperoftheKeys,1932)等作品。陈查礼得意时每每援引中国圣哲的格言古训,而且每次破案胜利都以这种谐谑场景收尾,这已经成为屡受模仿的经典噱头。实际上,这些格言一方面证明陈查理被美国社会所接受,但另一方面却再一次突显了他的异质性存在,即一名暂获接纳的他者,拥有另一种民族文化智慧的他者,其效果则类似闹剧。

何文敬这样分析道,"陈查理之普受欢迎,主要是透过好莱坞在1930、40年代陆续推出的四十七部剧情片系列。自从1926年好莱坞将TheHousewithoutaKey搬上银幕以来,有关陈查理的影片逐渐在美国造成轰动;于是,好莱坞在比格斯逝世(1933年)后,随即聘来一位名叫麦克唐纳(PhilipMacDonal)的作家接棒。而陆续在银幕上饰演陈查理的白人演员分别是欧兰德(WarnerOland)、托勒(SidneyToler)、温特斯(RolaldWinters)。除了上述之主观条件外,陈查理之广为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193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的侵略与扩张,美日关系日益紧张,中美关系则转趋密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亦积极塑造善良的华人形象。根据沈晓茵(Shiao-yingShen)的说法,在托勒主演陈查理期间(1938-47),陈查理影片公开向中国和中国人示好;相对的,好莱坞在反日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停映有关日本侦探原先生(Mr.Moto)的系列影片。换句话说,美国电影工业将他关进拘留营(internmentcamp)。"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版本,华裔侦探陈查理都能笑到最后,不过小说中大量存在的次要人物:亚裔出租车司机、餐馆侍者、家仆以及共它行业的下层劳动者,却仍在美国社会受苦受难。陈从来不向白人展示愤怒、受挫感与不快,他似乎是一名清心寡欲、安于职守、被白人社会所首肯的"模范分子"。他对白人主人公鞠躬与道歉的谦和态度,象征性地暴露出他试图取悦于白人听众的姿态。

傅满洲系列集中于1929年至1932年,《神秘的傅满洲博士》(TheMysteriousDr.FuManchu,1929)、《傅满洲的面具》(TheMaskofFuManchu,1932)等电影系列暴露的是白种人自身的危机意识,它编织的主要叙事情节是傅满洲亲自出马,或是派遣女儿,兴风作浪,为害西方世界,而苏格兰的史密斯爵士挺身而出,与"恶魔"斗智斗勇,电影的结局当然是白人最终战胜野心勃勃的异类。围绕傅满洲这一典型恶棍形象,之前有伍芳系列(暗指当时中国驻美大使伍廷芳),之后有无情明帝(与飞侠高顿相敌对),此类虚构式中国恶魔形象在三十年代以后的电影中又改头换面,成为半虚半实的中国军阀,如《严将军的苦茶》、《上海快车》(ShanghaiExpress,1932)、《将军死于黎明》(GeneralDiedatDawn,1936)、《上海之西》(WestofShanghai,1937)等,煽情描写地方割据的军阀之间的争斗,这些形象某种程度上是好莱坞电影中美国匪帮形象的中国对应物。

中国对傅满洲小说、电影系列的反应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对文学、电影创作的影响。最初的傅满洲小说产生于1913至1917年,此间中国刚刚经过辛亥革命,而后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尚且无暇顾及洋人对中国人形象的丑化。1928年,政府一方面制服诸大地方军阀,另一方面又将共产党逼上长征之路,统治相对稳定,而美国的电影又可以在中国国内上映。为了维护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中的形象,曾派外交人员向美国政府交涉。当1932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公映时,驻华盛顿的中国大使曾提出抗议;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排华倾向有所减弱,中美外交关系走向"慈善的时代";而赛珍珠的《大地》(TheGoodEarth)于1931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诸种原因终于暂且使傅满洲系列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根据《大地》改编的积极描写中国和中国人的电影相继问世,这些因素合力促成了美国人心目里中国及中国人形象的转型。尽管美国人也许认为中国官方及大众对傅满洲缺少一点"幽默感",但这些小说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破坏"并定型化了中国人的形象。有趣的是,在美国电影界,傅满洲曾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傅满洲形象的夭折促使美国人不得不塑造出一位新的"全能"人物来取代他,这颗新星便是英国作家弗莱明(IanFleming)风靡世界的"007"詹姆斯?邦德。

威廉?吴(WilliamF.Wu)曾经指出,大多数美国作家只是将华人移民描述为牺牲品或歹徒,中国人是作为奴仆、吸食鸦片者、暴力作案者或是被动的劳动者形象显影于美国文学的图谱。即使布勒特?哈特笔下的狡猾型人物如四邑(SeeYup)、阿非(AhFoes,意思是"啊,敌人"),也都更具群体的共性,而缺少个性特征。傅满洲形象却全然不同,尽管邪恶,他却是一个睿智强大的领袖人物,他可以利用唐人街的秘密帮会,调遣不同于基督教的教派成员、毒香与奇虫怪兽,独自与白人世界抗衡。他成为整个黄祸的"魔"成肉身,并与福尔摩斯、人猿泰山、超人、007等形象一道,成为美国社会家喻户晓的人物。

4、《大地》和其它正面描摹

三十年代开始,关注中国从而更真实地表现中国的电影脱颖而出。纪录片首当其冲,大型影片《中国发言》(1932)以孙中山的长篇发言作结,旅行见闻片也大量问世,如《东方之鼓》(1932)、《上海》(1932)、《香港大曝光》(1936)、《香港,东方的中心》(1937)、《今日中国》(1938)等等。此外,探究中国文化以及中美关系的故事片也有佳作,例如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的影片《中国灯油》(OilfortheLampsofChina,1935),其作者是当时与赛珍珠、诺拉?沃恩(NoraWaln)齐名的爱丽丝?霍芭特(AliceT.Hobart)。《中国灯油》描写一位美国石油公司雇员,作为理想主义者,试图用设计出来的省油灯来代替中国原始的蜡烛,结果连逢败绩,主人公最后黯然回到美国不知所终。

最重要的影片无疑是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地》(1937),它展现了对中国主题的全新探讨。赛珍珠的小说原作《大地》在美国畅销的状况是空前的,它连续两年位于美国畅销小说的榜首,随后重印了多次,总销售量达数百万册之多,有三十多种文字的译文。《大地》的风格是中国传统叙事模式与西方《圣经》传统的结合。它在保留写实主义的同时,又因自迢遥的中国带来的异国情调而变得迷人。但《大地》在中国却受到不同层面的批评。最具影响力的是鲁迅先生1933年11月15日《与姚克书》中的话:"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来做,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待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在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不足为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另有中国学者认为《大地》描写失真,丑化中国,譬如康永熙在《新共和》上说地主不可能与奴婢通奸;也有蔑视农民从而蔑视农村题材的江亢虎发表《一位中国学者对赛珍珠夫人小说的见解》(《纽约时报》,1933年1月15日)。赛珍珠则以《赛珍珠夫人答中国批评家》为题,在同天的《纽约时报》上反驳后来出任汪伪考试院院长的江氏,尤其是他的农民"可能构成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他们肯定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言论。赛珍珠后来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1954)中谈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似乎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他们应当为自己的普通人民大众骄傲。这些普通人民大众是中国的光荣和力量之所在。......我不禁要问:如果任何国家的大多数人不能代表这个国家,那么谁能代表?......我从成百上千的经验和江教授的文章中又一次明白了这种态度。在对待劳苦大众的残酷态度中我早已看见过这种感情的流露:为了显示高傲而藐视没有文化的农民,完全忽视无产阶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民遭受过像中国人民那样饱受自己国家的军阀和知识分子领袖们的折磨与压迫。"

"大地"在赛珍珠笔下具有神奇色彩,它是生活的基本根苗,也是祛除烦恼的灵丹妙药。中国农民顺应天命、固守土地被渲染成一首田园牧歌,远离城市的动荡与暴乱,远离中国复杂的社会现实。电影版《大地》在戏剧性地描绘中国农民的家庭生活时,有力地修改了早期好莱坞电影中的定型化中国人形象,不再将中国人表现为奇怪、神秘、阴险、难以理解的人种,而是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相类似,在大地上生存,经受生活的恩赐与考验。《大地》的成功标志着一种新的趋势,即,美国银幕更愿意描述真实的华夏而非幻想的中国,《大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该电影从美国本土走向世界,以严肃题材攫取了好莱坞的关注和想象,这为二战时期对中国的正面刻画奠定了基础。

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影坛开始出现对中国新的现实主义的表现。1941年的《中国在反击》刻画了中国对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反抗,随后两年上演了几部大型纪录片,包括《中国之战》(1942)和《被蹂躏的土地》(1943),另有短小作品如《在战时中国内》(1942)、《中国》(1945)、《中国在行动》(1945)等。

与此同时,好莱坞的故事片则刻画二战时期的中美合作关系,此类影片非常关注美国通过缅甸为中国提供物资的过程,如《缅甸护运》(BurmaConvoy,1941)描写一位年轻的美国人驾驶卡车在缅甸公路运送物资,他帮助中国人挫败汉奸的破坏活动。《缅甸路上的美国人》(AYankontheBurmaRoad,1942)刻画一位军事冒险家独自穿过缅、中国界,并率领游击队抗击日军的故事。《中国少女》(1942)也触及此类题材,此外,《飞虎队》(FlyingTigers,1942)和《上帝是我的副驾驶》(GodIsMyCo-Pilot,1945)则描摹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这类题材的电影若干手法陈旧俗套,《上帝是我的副驾驶》)等电影态度较为严肃认真。抗战即将结束时出现的电影主要关注中国人对日本人的英勇抵抗,最重要的影片是《中国》(1943),叙述一位情感冷漠的美国人面对日军的暴行,立刻放弃中立态度,积极参加抗日。基于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龙种》(DragonSeed,1944)讲述了一个和睦的中国家庭投入战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中国领空》(ChinaSky,1945)则表现中国游击队阻止日军侵略时,顽强不屈的战斗故事。

5、其他形象

当三十年代定型化异邦想象在正负两极间对峙摇摆之际,最著名的中国形象无疑是改编英国作家希尔顿(JamesHilton)同名小说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LostHorizon,1937),它将精心虚构为一个香格里拉,一片相对于美国经济萧条景象而言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一个批判美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异国乌托邦。四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王国之钥》(TheKeysoftheKingdom,1944),小说原作是克罗宁(A.J.Cronin)著名的畅销书,讲述一名苏格兰牧师作为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偏远省份的生活经历。美国乃至西方有关中国本土的想象大多得益于传教士的记录,然而刻画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经历的电影却寥若晨星,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王国之钥》是一部杰作,是"美国银幕上描绘中国最精确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完全是在好莱坞拍摄的"。

二战结束之后,冷战开始以前,意识形态的束缚被短暂解除,关于中国的电影又复归煽情悲喜剧、爱情奇想、包含插科打浑和凶杀命案因素的离奇故事等,叙事场景往往选在上海、新加坡、澳门或是香港,此外,远东的走私、黑市、贩毒等题材也沉渣泛起。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电影的亚洲想象问题,美国人常常将亚洲人混为一谈,美国电影界也常常将中国人与其他亚洲人、或者将新加坡与中国其它城市不加区别。亚洲人与亚洲文化虽有相似之处,然而美国电影界的误读和混淆,仍然暴露出美国对亚洲的有限了解,以及笼罩在中国想象之上的西方中心主义。

四、1949年以后

1949年至1972年中美重新建交之前,是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态度时代,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时期中美两国的对峙,使中国人再度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美国大众文化。赛珍珠的作品《北京来信》(LetterfromPeking,1957)将新中国描写成一个极度压抑的地方,男主人公是中美混血儿,曾经将妻儿送回美国,自己宁愿留守北京,为中国效力,但他最终大失所望,在试图逃离苦海、跨越边境时,被开枪打死。另一著名作家罗伯特?爱列根特则以稍晚出版的《王朝》(1977),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把描写成一场骗局--非要放弃正常的夫妻、父女亲情才能效忠革命,非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与性情变成没有个性的革命机器,才能汇入当时中国的主流。对中国大陆的负面描写与美国境内的排华情绪互相呼应。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带来中美关系"和好"的时代,史景迁更为精细的历史分期是:1970-1974年,"重新唤醒的好奇";1974-1979,"天真的迷恋";1979-1980年代,"卷土重来的怀疑"。此间美国境内的华裔艺术家借助黑人人权运动、反思越战情绪、以及校园反文化运动的势头,开始猛烈抨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诸种定性化偏见,白人艺术家也开始积极反思和批判"自我/他者"之间主观建构的各种关系。约翰?赫赛七百页的巨著《感召》(TheCall,1985)思考了西方传教士个人善意的思想启蒙与物质援助,在何种程度上会成为殖民侵略与掠夺的帮凶,并鉴别自己的传教行为里究竟渗透多少意识形态的毒素。这部总结了主人公、作家本人乃至美国本身"所有成见与关注"的作品,"选择来观照传教冲动本身--它的帮助、改革、傲慢与控制和可能性",从而洞察了数十年来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的诸多误识和偏见,为两种文化之间漫长的理解和沟通之路设下一块厚重的里程碑。

l、"红祸"系列

中美关系的破裂使中国人以及中国共产党成为美国人眼里的赤色恐怖力量,美国电影不惜牵强附会地进行政治宣传。1952上映的《撤离地狱》(Retreat,Hell!)讲述美国军队最后撤离北朝鲜的一个水库,那里被中国军队所占领,成为"人间地狱"。《水深火热》(TheBambooPrison,1954)描述一名共产主义者试图在朝鲜或满洲投射原子弹嫁祸美国,一位美籍华人从那名"赤色分子"的阶下囚那里得知情报,舍身阻止了这一阴谋。《北京快车》(PekingExpress,1951)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将药品暗中提供给黑市,背叛自己的政府......冷战意识形态的潮涨潮落在好莱坞中国形象的工作坊里几乎立杆见影。

伴随着新的"红祸"系列,"黄祸"的化身傅满洲又卷土重来,无情明帝也重新粉墨登场,《中国门》(ChinaGate,1957)用画像影射红色中国的领导者便是傅满洲的化身,此类影片成为典型的政治幻想故事。

2、女性形象:《生死恋》,《苏茜?黄的世界》,《大班》

著名华裔影星黄柳霜(AnnaMayWong)在美国影坛留下了邪恶的"龙女"、蒙昧无知的婢女、受种族歧视自杀身亡的满洲公主、抗战期间救国救民的新女性等一系列形象,但其表演才华大多湮没于此类定型化的次要角色之中。

1955年改编自韩素音自传小说《爱情多美好》(AMany-SplendouredThing)的影片《生死恋》(LoveIsaManySplendouredThing)以一混血女性(有中国和比利时血统)为主角,该片荣获三项奥斯卡金像奖。故事讲述女主人公的前夫1949年丧生于中国内战,她热恋的战地记者也魂断朝鲜战场,最后女主人公孤苦无助地走向当年的定情地,并追忆往昔。作为一名异族女性,电影结尾处她的境遇颇富象征涵义:被拒斥于美国男性的怀抱,被拒斥于不无敌意的美国社会,而她作为非我族类、个人主义者、女性、及左翼人士受到排斥与怀疑,这正是美国不堪回首的五十年代,到处弥漫着冷战、麦卡锡主义、情绪和朝鲜战争的阴影。

《生死恋》里,中比混血儿有机会成为主角,但该角色仍由白人演员扮演。直到《苏茜?黄的世界》(TheWorldofSuzieWong,1960)里,华裔影星关南施(NancyKwan)才有机会荣任女主角,这在好莱坞是空前的。该片改编于理查?梅森(RichardMason)广受好评的小说,风靡一时,影响深远。它讲述的是一位白人艺术家与一位中国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有些程式化的"殖民言情"影片:男主人公在本国名不见经传,漂流香港寻求成功与名望;女主人公误入风尘而不失良善之心,饱受生活折磨,最终被白人英雄救出,获得幸福安宁。尽管浪漫的感情掩饰了殖民者的心态,但片中透露的若隐若现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仍旧表明这只是一部成功的跨国跨文化的"救风尘"。

基于姆斯?克莱威尔同名小说的电影《大班》(1986)则充斥着性、暴力、残忍与冒险,女主人公作为大班的女仆和妻子,她与大班的关系典型反映出西方男子对中国女子的心态。她乐于成为他的奴隶,愿意承受他的,希望成为他的太太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作为大班,作为中国女性眼中强大的异族英雄,他将占有那个女人,并在隐喻意义上,讲述西方占有东方的故事。虽然大班对自己的中国女仆并不反感,甚至有几分喜爱,但该片所呈现的,仍旧是西方对待东方如同强者保护弱者的姿态。

3、《龙年》,《太阳帝国》,《末代皇帝》

对于娱乐性商业片所构造的中国形象,当然有观众不去苛求、置疑其意识形态缺陷,甚至抱轻松态度一笑置之。然而,作为全美颇具影响力而且以编导政治问题片著称的重要人物,奥立佛?斯通亲自执导《龙年》(YearoftheDragon,1985)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为他将戴利(RobertDaley)的同名小说改写成这样一个剧本:一个越战退役的白人警官带着好战斗勇、惩恶扬善的姿态,试图铲除纽约唐人街黑势力的暴力故事,他对虽然的确存在但不至于如此罪恶滔天的黑帮夸大其辞,而且将纽约华人黑帮指认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华人性",于是《龙年》在全美的公映,裹挟着奥立佛?斯通的声威,会消极影响美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文化认知,该片遭受世界范围内华人的严重抗议,就势在必然了。

斯皮尔伯格改编自巴拉德(J.G.Ballard)同名小说的电影《太阳帝国》(EmpireoftheSun,1987),在讲述一名英国男孩1941至1945年间在上海的经历时,将上海消减成一个巨大无言的背景。虽然故事完全发生在上海,却没有一个中国人作为重要角色,中国人是以遭受伤害的群体形象出现的,或是被表现为外国人的仆役。这种缺憾在另一部影片《去华捷径》(HighRoadtoChina,1983)中更为明显,在这部兰博式的影片里,中国人被表现为残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异类,而中国则成为西方主人翁猎奇冒险、获得刺激的游戏场。

西方人对于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赫然呈现在眼前的现当代中国,远不如对更为古老的更兴趣盎然,而溥仪所代表的,正是那种即将消逝的神秘与变幻无常的传奇。溥仪的洋师傅庄士敦曾经撰写名著《紫禁城的黄昏》,李敖为中译本作序时曾指出:"古今中外亡国之君很多,但是亡国以后数十年间,饱更忧患,忽而御苑称孤、忽而出宫道寡、忽而以王被尊、忽而因夷就攘,最后满洲为帝、赤塔成囚、东京受审、抚顺观天,垂老又以一介平民,重回故宫,重游他当年做皇帝的所在,为难友作义务导游......这几十年的荣枯对比与浮沉奇遇,不但是古今中外帝王所绝无,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平民所仅有。"溥仪的一生的确太动人了,而一直拍到末代皇帝1967年去世的这部荣获九项奥斯卡奖的巨片,作为贝纳多?贝托鲁奇的杰作,几乎将本世纪中国重大的风云变幻全部摄入眼里,带着某种韶华终逝的溢彩流光,以及认为西方对中国产生正面影响的价值判断,它所涵纳的是不无西方优越感的观照姿态,以及对于中国漫长而神奇之历史的惆怅。

4、美国华裔电影的兴起

美国华裔电影(包括华人创作、编导和演出等)的兴起与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掀起的浪潮密切相关。早在五十年代,黎锦扬荣获CommonwealthClub奖的小说《花鼓歌》(FlowerDrumSong)就先后被改编成百老汇音乐剧和电影公演,但《花鼓歌》却将美籍华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极为不均衡的状况、移民两代人的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古怪奇特、异国情调式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这反而强化了美国大众对中国人的定型化偏见。

然而1961年出版的路易斯?朱(LouisChu)的小说《吃一碗茶》(EataBowlofTea)以同情的笔触,从普遍洗衣工及餐馆服务人员的角度展示了唐人街的日常生活与问题,它没有忽视社区的虚弱,但也没有掠过那里所存在的内在勇气,从而较为现实地展现了唐人街男性社会存在的性压抑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吃一碗茶》没有像《花鼓歌》那样风行一时,也没有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因为真切描写了华人在狭小的唐人街社会的情感与境遇,没有屈从于异国情调式的、或怪诞邪恶的、或认同于美国社会的媚俗写法。在六十年代,《吃一碗茶》因其真实性而被大众遗忘,现在却被批评家们重新忆起,著名华裔导演王颖还将其拍成同名电影于1989年公映,颇受好评。

更受关注的美国华裔电影包括根据谭恩美(AmyTan)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喜福会》(JoyLuckClub),它透过两代华人母女在美国的命运遭际,探讨了美国社会极为普遍的母女冲突与和解的问题。根据黄哲伦(DavidHenryHwang)荣获Tony奖的同名戏剧改编的电影《蝴蝶君》(M.Butterfly)探讨了西方(男子)/东方(女子)之间存在的二元对立与文化误识,并局部颠倒了普契尼《蝴蝶夫人》(日本女子向美国军官殉情)的东方主义叙事。《蝴蝶君》取材于真实的故事,一位法国外交官痴迷于中国京剧旦角演员,而此演员不仅是男性,而且是新中国政府的特工人员,最后白人外交官自杀身亡,借此,黄哲伦戮穿了东方/西方认知模式里的西方文化霸权与殖民谎言。此外,华裔影星陈冲和尊龙等人也在美国影坛迅速掘起并站稳脚跟,而另一类重要的类型片-中国武侠电影,经过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人的发扬光大,已经影响了美国影坛正面塑造具有阳刚之气的东方英雄形象。

五、结语

五柳先生传教案范文第8篇

1.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申请书;

2.《报关企业注册登记许可材料签收表》一式两份;

3.《国际货运企业备案表》复印件(从事国际货运业务的企业提交);

4.《外商(或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副本复印件(从事国际货运业务的外商(或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提交);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6.企业章程复印件;

7.出资证明文件复印件(主要指《验资报告》);

8.拟聘的5名及以上报关从业人员的《报关员资格证》复印件(报关员已在海关注册但没有办理注销手续的,申请不予受理);

9.从事报关服务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10.报关业务负责人工作简历;

11.报关服务营业场所所有权证明、租赁合同复印件;

12.授权委托书(申请人委托人提出注册登记许可申请的提交);

13.海关需要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二则、小学绿色示范校园申报材料

绿意红妆映谐趣露甘果香身心宜

——小学绿色示范校园申报材料

西边林立的群楼,南北茂盛的树木庄稼,东边恬静和美的农家小院,将一处绿意红妆的园地环抱掩映,这片充满生机的园地就是不断成长壮大的宣化区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9.6亩,绿化用地5000平方米,绿地率为10.1%,绿化覆盖率25.3%。学校在环境绿化的整体设计、布局上因地制宜,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校园内树种丰富,绿树掩映,花香四溢,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四季都能让你感受到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

几年来,市区校园文化建设检查团来我校参观视导,感恩教育现场会在这里召开,中国儿童报社记者、宣化区电视台、宣化区多所学校小记者来学校宣传采访,学校获得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在绿化建设方面的特点是:

一、立足校园,提升品位,打造东郊绿色学校。

多年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一贯坚持立足本校,面向东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环境育人这个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树木花草种植等方面认真谋划,大胆开发,促进学校绿化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快了校园绿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步伐,在宣化区东郊学校的绿化工作上走在了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因地制宜,合理种植,构筑特色景观

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在绿化规划上,以绿色校园为理念,依托现有自然环境条件巧妙构思,绿地布局均衡,功能合理。根据不同的地势,分别栽种松树、柳树、白杨树、槐树、枣树、桃树、海棠树、串红、矮牵牛、万寿菊等各种花草和各种蔬菜,合理布置花圃、花坛、垂直绿化等多处小景观。学校现有花木10余种。真是“翠柳垂荫,白杨护墙、甜枣环绕,苍松守屋”,做到了“四季常绿,三季花开,一季有果”,学校还设立了一处绿色蔬菜种植园,无公害无污染的西红柿、茄子、辣椒、大笋、油菜蓬勃生长,秋季红彤彤的大枣和一串串海棠果映红了每一个侯小人的面颊,那绿荫场上踢球的健儿,树荫下读书的身影……,我们培育着,我们收获着,学校处处俱呈现出浓浓绿意和无限生机。

三、发挥人文优势,构建和谐校园

徜徉于清新典雅的校园,流连在绿树红花之间,随处可见花木葱茏,绿意盎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着一种和谐典雅的氛围。以建筑、绿地、文化墙等设施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蕴涵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在这里,育人与育林共同发展,高大的乔木和郁郁葱葱的小草错落有致,宜人的观赏树木和结果的各种果木相得益彰,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品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内柳树遮荫的文化墙和秋季果实累累的枣树、海棠树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

我校在绿化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宣传有力,责任落实

我校始终高度重视校园绿化工作,成立了校园绿化工作领导和工作小组,负责全校的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每年春季和秋末都聘请树木种植培育的专业人士来校指导如何修剪和帮助树木过冬等技术作业。并制定了《校园绿化管理规定》等绿化管理制度和措施,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学校绿化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学校每年都大力做好绿化宣传工作,利用校报、校园网和学校小广播、橱窗、标语等宣传方式,宣传绿化、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得绿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职工全部投入到学校的绿化和管理中,绿化意识逐年增强。

二、科学设计,整体规划,精心管理

每年春秋季,学校聘请专业人士到校对学校的整体绿化进行改进,提出设想,学校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和现有绿化出发,合理采纳各方面关于绿化的设想和意见,做出季节性的绿化规划,对现有绿化做到勤查看,勤施肥,勤修剪的“三勤”管理。在绿化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树种、草皮采购,确保苗木质量,确保绿化质量。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今天的校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四季风景瑰丽多姿,学校已经成为宣化区东郊的一张亮丽名片,赢得了同行及各级领导的广泛赞誉,被评为宣化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

三、精心养护,科学管理,创造优美环境

绿化工作,管理养护是关键。学校不断建立健全绿化专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绿化美化责任区的管理制度、校园花木维护保养规则等制度,使绿化养化养护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学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花草树木的常年管护。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和师资优势,和附近宣化县技术职业学校的林果系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学校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绿化管理提供技术帮助,体现了科学化管理的特点让所有老师和学生参与到树木管理中来,比如:通过每人认领一棵树木,每人养育一颗花草等活动,即让学生参与绿化,又实现了树木精心养护成大材的良性循环,绿化成果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四、加大投入,不断促进学校绿化的稳步发展

学校将绿化资金列入年度预算,本着节约、有效的原则,逐年加大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0余万元用于绿化建设。

我校的绿化美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绿化先进学校相比,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无论是资源数量,还是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仍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关于校园绿化的总体要求和自身实际,继续深入实施绿化建设,努力把学校建成树路相依、树场相依、生态廊道相连的生态体系。

“绿意红妆映谐趣露甘果香身心宜”。

今后,宣化区小学的自然环境、求学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全体感恩侯小人的扎实创新的工作努力下,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三则、小学创建五星级学校申报材料

多措并举力求实效创建五星级学校

——小学创建五星级学校申报材料

根据市、区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教育局基础教育科通知要求,我校按照《标准》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积极争创五星级学校,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地处宣化东郊,现有教师28名(包括3名支教教师),35岁以下青年教师17名,占全体教师的56.7%,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师学历全部达标,有12人已取得本科学历,有区级骨干教师1名。学校现有学生331人,一、三年级实行单轨教学,其他年级实行双轨教学。五、六年级实行语数分科教学,其他年级语数不分科。

一、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近年来,我们不断健全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先后制定出台《小学管理制度手册》和《小学考核评估手册》。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所有工作严字当头,向严格管理要效益,向严格管理要质量,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校每周每日都有领导老师值班,检查学生到校后的活动情况,检查教师出勤情况,检查学校日常工作,做到人人是检查者,人人是学校形象的维护者。拿全体教师的考核工作来说,我们把教师的工作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三部分,每部分占不同比例的分数,每部分还有细致的考核细则,如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们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业务素质、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教师辅导、教育科研、教学成果七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健全的规章制度,,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避免了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多年来,我校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规范收费行为,不该收的费用不向学生多收一分钱,该给学生退、免、减的费用,全部按时足额退、免、减,决不扣留学生一分钱。我校于年月全面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及免除部分学生杂费和部分教科书费。几年来,我校一直高度重视“两免一补”工作,并与各村村委会一起认真落实学生家庭情况,把这项惠民政策用于真正贫困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校严格作息时间,按要求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家庭作业量,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学生课余时间补习班。我校现有10个教学班,最多班容量为45人,对在校学生我们一视同仁,合理配备师资,不分快慢班,不搞实验班,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歧视、哄撵后进学生。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三、端正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管理规范

近年来,我校按照“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思想,认真安排部署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在工作中,我们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尽量开齐课程,力争开足课时。在开足各年级体育课,保证两操两课的同时,我校每天都为学生留有一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上下午各半小时)。活动时间内,师生共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年底,区关工委专门就此项工作到我校调研,对我校的学生体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我校教育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教学成绩连续名列全区农村学校前列,年,被区政府授予“教学工作进步学校”荣誉称号。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化氛围浓郁的校园

近几年来,在校园基础建设方面,我们投入很大精力,学校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可以说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学校软硬件建设都跨上新台阶,与城区学校差距越来越小;在重视环境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在思考如何在农村小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1、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投入百万余元,建成了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多功能室、微机室、语音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传统中寓于现代,科学中蕴含人文,为校园文化建设搭好了骨架。同时,我们开通知心广播站,添置了文化、艺术、体育、摄影、摄像等设备,建立多媒体操作平台、电子备课室,保证了师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时,我们注意继承学校已有的校园布局,在此基础上,注重分区规划,功能区分。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我校行政区、教学区与活动区划分明显。活动区活动设施较齐全,活动场地布局合理。在绿化工作上,我们坚持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绿化原则,认真选择树种,合理种植花木,现有草坪四块,花池六个,花廊两行,并开辟菜地两块,甬道两侧、操场四周、教室屋后栽种有各种树木近两百株。今年,我们将投入大量资金在足球场地种植草坪,现在已播种草籽约6亩。现在,步入侯小校园,给人的感觉是:整齐、清洁、生动、充满活力,整个校园呈现一种朝气蓬勃、清新雅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宽阔平坦的操场,350米环行跑道,小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及其它运动健身场地整齐划一。校园内水泥通道平坦宽畅,道路两边绿树环绕,到处绿草茵茵、花团锦绣。

2、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和积累,我们逐步将“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农村品牌学校”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并形成“文明、健康、勤奋、向上”的校训。为将办学理念和校训深入人心,让侯小每个成员都树立一种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努力的氛围,我们将以上目标和校训用醒目的铜字置于学校门口。同时制作8米*2.8米大型展板一块,以“全力打造农村品牌学校,全面构建依法治校办学平台”为标题置于甬道西侧。去年八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我们在全校推行实效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感恩教育,我们自己编印了《感恩教育手册》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我们长期开展感恩教育的载体,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今年三月,我们又将中国经典启蒙教育引入校园,为配合两项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又投资制作8米*2.8米大型展板四块置于甬道西侧,主题分别是“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经典光辉穿越千年时空,博古通今塑造完美人格”、“忆往昔厚德载物上谷郡,看今朝自强不息宣化人”和“浩瀚苍穹孕育百万载东方神奇,炎黄子孙缔造五千年华夏文明”。同时,“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诵数而通之,思索以贯之”等经典名句或以铜字、或以标语等形式置于校园中、功能教室内,让学生随处可见,随时可念。其他如校园规划图、校歌、八荣八耻等教育内容在校内展板中都可见到。另外,在各个教室,彰显本班特色的小展台也内容各异,教育功能明显,这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实物展台和教育形式将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隐性校园文化凸现出来,整个学校呈现一种主题鲜明、意义深远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我校都坚持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德育处定期举行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以及文艺会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我们积极参加教育系统以及其他文艺汇演活动,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每年我们都选送优秀节目参加宣化区的彩色周末活动,并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的延伸范围和拓展空间,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能够展示本校办学特点的校园文化体系。

五、创新工作思路,彰显办学特色

近年来,我们本着“质量为根,特色为翼”的工作思路,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创农村品牌学校”的办学思路,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各方面工作取得很大进步。

年月,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结合我校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决定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感恩教育。迄今为止,感恩教育已开展一年有余,我们也看到了明显的成效。与开展以前相比,学生更加懂文明讲礼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中未发生一起打架事件,未发生一起意外伤害事件,未发生一起校外扰乱公共秩序和违法违纪事件;在家中懂得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家务,帮父母干农活的学生越来越多,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同时,感恩教育的开展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校教学成绩在农村小学继续稳居前列,并且稳步提升,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发展势头。年,区教育局在我校召开全区感恩教育现场会,《中国儿童报》资深编辑李强对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在年月日的《中国儿童报》头版以《感恩的烛光闪闪亮》为题予以报道。现在,我们正以我校自己编印的《感恩教育手册》为蓝本,着手编印《小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因此,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彰显我校办学特色的亮点。我们将继续以“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抓手,以感恩教育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利开展。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毫不动摇的把教育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加强德育、少先队的教育功能建设,全力实施名师工程和品牌学校工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把中心小学真正打造成一所“五星级学校”和农村品牌学校。

第四则、市级优秀教师申报材料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用这句话评述界首市段寨中心学校教师绝不为过。,男,汉族,中学二级教师,37岁,本科文化,现任八(2)班和九(4)班语文教师。在从教的十五年中,他勤恳踏实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努力钻研,任劳任怨无私无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爱心洒在学生柔嫩的心田,把团结融在教师队伍的行列,把奉献留在学校的每个角落,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体教师以及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十几载的春华秋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描绘着无悔的年华;诠释着奉献的精神。现将该同志的先进事迹情况介绍如下: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他潜心钻研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为更好地适应工作,他订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因为他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干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总之,他时刻铭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为了不断地追求这门无止境的艺术,他迈出了不息的步伐。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广泛地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教学专着。为了求得鲜活的教学经验,不仅拜同校的教师为师,还积极参加市县的各种培训活动。如今又把学习转移到了网上,凡是有课堂实录或视频在线的网站,一有空他就下载下来听,有时一天还听两节,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不放过。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他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特点——生动活泼、重点突出、注重积累、培养迁移。教学中他坚决摒弃那种“教师一言堂,学生瞪眼望”的一潭死水般的课堂气氛,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营造有利于互相探讨,自主学习的氛围,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们反映,在司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听课再也不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而是成了一种主动参与的享受。

三、投身杏坛,以教为乐。

刚刚毕业时,老师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怀揣着美好的梦想。然而当他刚踏上段寨中学那片土地时,却有些震惊:斑驳陈旧的校舍,尘土飞扬的小道,简陋狭小的办公室......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有点茫然失措了。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师的收入低下,这样他既要踏实教学还要承受生活的压力,条件艰苦不足以让他退却,倒是那些鄙视的目光让他内心惊动。可当他第一次走上神圣的讲台,面对着那些祈求知识的目光,和那一声声稚嫩的童音时,他发现,自己找到了多年梦想的起点,心底燃烧着一团烈火。为了这群孩子,更是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他痛下决心----投身杏坛,以教为乐。

四、爱的奉献,硕果累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司老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座右铭,上届学生王亚凯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原先生性好动的他总爱在课堂上给老师们添麻烦,不是这节课和同桌讲小话,就是那堂课要做小动作,一句话“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办公室里常常会看到他的影子。司老师多次找他谈话,并针对他的具体情况,采取了耐心说服从宽处理的原则,每天的课堂上,哪怕他只有一点小小的进步,就及时表扬他,有一点转变就适时鼓励他。在司老师宽严有加,细心浇灌下王亚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希望,他变了。如今,这位曾令许多老师头痛的孩子在去年以671分的成绩,考入了界首一中。他经常对学生们说:“咱们在课堂上是师生,下课后是朋友,如果你们遇到什么疑难问题随时欢迎大家来咨询。”学生们认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老师,所以下课后他的身边围满了学生,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他总是热情而又耐心解答,在他的教育下,学生们都养成爱学习,爱劳动,尊敬师长,兴趣广泛的好习惯。

老师教育教学业务突出,他在省市级,多次在教育局组织的业务大赛中获奖,期中在年荣获全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及语文规范知识大赛三等奖,年第四届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获优胜奖,更是助段寨中学在年中考全市升学率排名第一名。

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使他真切地感受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担负着教育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他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并为此奋斗一生。

第五则、省规范化学校建设的申报材料

求实创新抓管理素质教育结硕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校于年创建,始称模范小学。年月改称小学。年设初中部,并更名为公社联办中学。年迁校并改称中心中学。学校占地130亩,建筑面积20745平方米。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6人,教职工152人,其中市优秀教师2人,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2人,市教学能手4人,市劳动模范2人,县优秀教师8人,县教学能手12人。几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依靠先进的办学理念、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坚持走“内涵发展,质量立校”之路,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以质量立校,教学为本全面育人;以科研强校,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以特色兴校,学科优势铸造品牌;以管理治校,科学发展开拓创新。实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的全方位教育、管理和服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学会创造”,构筑了和谐管理、优质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渠道、多环节组成的素质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年年盘升,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被评为部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省现代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市规范化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优秀家长学校”、“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市绿色学校”、“市AA级健康校园”、“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市中小学管理十佳学校”、“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市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市书香校园”、“市创建平安学校先进单位”、“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在近几年全市年度综合考核中连续进入前三名,学校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抓好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建设是学校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外在标志,也是我校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自创建“市规范化学校”以后,我们就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更高更远的境界,对学校的物质建设目标进行了科学规划。一方面,我们将学校面积由原来的七十亩扩展为现在的130多亩,同时根据学校的地理特点对学校的布局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努力将校园打造成了“三区一场”的基本格局,即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和文化广场。它们相互辉映又相对独立,展示着我校校园格局的独特魅力。现在,一座能容纳1500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餐厅、两栋具备近2000个床位的学生公寓楼及其他附属设施,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舒适的条件;矗立在校园中轴线上的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和42间为补充的平房教室满足了近2000名学生的学习需要;铺有8×400m塑胶跑道的运动场以及比较齐全的体育设施,为师生的健身、娱乐提供了安全宽阔的活动场所;投资40万元建成的校园文化广场上,名为“超越”的大型雕塑已经成为学校不断超越昨天创造辉煌明天的精神象征……另一方面,我们根据科技的发展和教学的要求,完善和扩建了特种室,对某些教学设施和器材进行了补充和更新。现在,学校已拥有达省规范化标准的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还有电化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书法室、心理咨询室、德育室、卫生室、劳技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等特种室30多个。这些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

我们通过“用事业凝聚人心、用赞美遂人心愿、用关怀尊重人性”的“人文”文化建设,把“为了学校大发展,更为自己发展好”的管理理念逐渐内化为师生的情感和意志,进而最终凝结成为以学校利益为目标,并围绕学校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学校精神;通过建设路边文化(标语、宣传栏、路牌等)、流动文化(广播站、校报、手抄报等)、生活文化、广场文化、班级文化等来搞好环境文化的建设,全方位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通过建设制度文化,使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完善、科学、实效,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了和谐、安全、有序的环境,并确保了学校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成效”;在建设“品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学校的品牌文化定位于为社会服务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提出了“服务人,发展人”这一代表学校品牌文化的口号,并用师生形象展示学校形象,用教育质量唱响学校的品牌文化,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赖、支持和投入。通过对学校“人文”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品牌文化的精心经营,把校风、学风、教风和美化校园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人文”文化为主体、环境文化为熏陶、制度文化为保障、品牌文化为形象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从而提升了我校的文化水准,提炼出了社会认可的学校精神,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储了力量,埋下了积极向上的种子。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我们不仅重视物质方面的建设,而且更重视干部、教师、学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并使之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

1、我们创建了干部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实行“分管即主管”的管理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一线工作与后勤保障、教学区管理与生活区服务、科室与级部、级部与班级所担负的责任明确到人,做到“谁分管谁主管”,将管理权充分下放,给每一个领导干部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在整体工作上科学决策,适时指导,灵活协调,为各部门的工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二是实行“学校办公会提案制”。领导干部和教师就学校工作的某些方面,用提案的形式每周向学校办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三是实行领导干部周工作汇报制度。在每周的学校办公会上,所有领导干部就所分管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下周工作打算向办公会汇报。同时,我们加大了领导干部值班巡查的力度和密度,设计运用了《班级上课人数检查表》、《宿舍餐厅管理量化表》、《课堂教学常规检查情况表》、《干部值日情况记录表》、《日常管理检查汇总表》等可以全方位涵盖学校管理的运作方式,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尽收“眼底”,便于学校及时、准确地把握各方面工作的运转情况,保证了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学校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得到了上级及社会各方的瞩目和肯定。学校也因此以绝对优势荣获“胶南市十佳管理学校”、“胶南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德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我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在胶南市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交流推广,也多次被《胶南教育信息》、《胶南新闻》、《现代教育导报》等新闻媒体报道。

2、我们创建了教师管理运行机制: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专业化教师队伍,提高教书育人水平,根据市教体局和镇教委的意见和要求,学校开展了“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主题师德教育活动,在主题师德教育活动中,学校根据主要活动安排表开展活动,尤其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使广大教师明确八项要求。在明确要求的前

提下,加大教师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1)弘扬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就人为出发点的人本管理思想。(2)逐步建立完善民主、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学常规制度、过程考核督导制度和对教师的发展性考评制度,树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思想,努力做到扁平化管理,无缝隙管理,精细化管理。(3)建立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搭建教师成长舞台。把教师的思想统一到研究教学上来,统一到精益求精上来,统一到想办法出点子提高成绩上来,努力让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为此,学校还采取各种活动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一是紧紧围绕如何“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主题,采用集中学习、个人反思、交流讨论等方式,就新课程改革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在评价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征集优秀论文,广泛开展评选活动,使广大教师树立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人才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以开展“双学三创”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以“创品牌、练绝活、争一流”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教学创新、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成果展示等活动,鼓励和推广教师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心理辅导、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展现“绝活”。学校还组织了课堂教学大比武、优秀教案评选、课件制作比赛、教育教学优秀案例征文评选等活动。三是在教师节期间,根据标准条件积极组织师德先进典型评选,为教师们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调动了广大教师学先进、赶先进的积极性,形成了崇尚师德先进、学习师德先进、争当师德先进的良好风气。

3、我们创建了学生管理运行机制:以德育为龙头,把握素质教育育人之本,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德育工作制度化。形成德育工作骨干队伍,组成“全员德育网”齐抓共管,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加强班级量化管理,落实班主任工作“七个必到”。二是坚持教育活动系列化。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形成风气,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上学途中等做好事;运用各种载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如广播、板报、宣传栏、德育室、国旗下讲话、看电影、听报告、参观精品园、企业等。组织体操比赛、文艺会演、运动会、各种知识竞赛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坚持行为习惯规范化。组织新生进行军训;学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岛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并进行测试,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证制度和相互监督制度(建立举报箱、通报栏等);学校还大力开展了我为文明社区、文明村庄、文明学校、文明班级做贡献活动。同时还立足镇区村居,开展助老扶弱、助困扶弱、保护环境、公益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广泛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如团委组织的迎奥运、环保教育知识讲座、保护母亲河行动和学团章、唱团歌、戴团徽、做好团员等活动;为使学生远离网吧,学校购置微机100多台,还实现了卫星教育和光纤网络入校,并定期组织学生上网。

三、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学校坚持把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贯穿于每项活动的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

1、坚持自学和培训相结合

(1)教育理论培训。帮助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运用教育观和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行为。(2)课程标准培训。重点学习所教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3)新教材培训。了解新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应用能力。(4)科研素养的培训。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以科研促教研,培养专家型教师,建立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5)教学基本功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自我培训和学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新课改培训计划,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培训的具体内容、时间、地点。同时立足于岗位,把教研活动作为新课改培训的重点形式。一是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安排一节课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二是开展“课堂教学互听互评”活动,同学科组每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进行评课。三是积极开展“五个一”活动。教师每周都坚持写一篇好教后记,探讨一个问题或解决这个问题的新思路,写出教育心得、教师心语、师德警句。四是加强教育科研培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研究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研究能力,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2、坚持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

学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学习交流。首先,学校在明确教师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或本校在某方面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同时由学校中层以上业务领导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和模糊认识进行专题辅导,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定期对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并把教师撰写的论文或经验文章在校级经验交流会或成果会上交流,对于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向刊物推荐。其次,加强我校与外校的互相交流、互通有无,在师资、设备、信息等各方面做到资源共享。对于校外培训,主要是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研讨课、上级业务部门组织各类讲座和教研室各学科组织的研讨会等。

3、开展“反思式”教学

学校要求任课教师要在上完每堂课后,都要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教导处则定期对教案中的教后反思一栏进行检查,对教后反思比较成功的个案,在校报上公开发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落实单元达标测试、期中、期末检测、学科竞赛制度,加强了对平时教学质量的分析诊断和反馈调控,如定期开好班级教学质量会诊会,做到“勤总结、快反馈、重过程、求实效”,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由于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检测机制,各科教学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还加大了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力度。随着课改实验的全面推开,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更加规范。如语文开设的“诗词赏析课”,地理开设的“导游课”,美术开设的“艺术教育课”,同时在组织出版《小荷尖尖角》、《花季的畅想》、《奥运之梦》三本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又组织合作编写了以介绍东佳、星火纺机创业史、产品性能等为主的校本教材——《纺机,我心中的歌》。

4、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李岚清同志说过,“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这就说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大众教育。根据这一思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推优转差,分工负责,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策略。首先,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使之与各层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相适应,不让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掉队。第二,推优转差,对基础较差学生的教学,

第六则、申报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的汇报材料

雅语似春暖乌蒙文明如镜映天河

——地区民族中学申报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各位领导、专家:

根据地区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的安排,结合学校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学校扎实有效地推进语言文字示范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从五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

一、学校概况

地区民族中学创建于1992年,是全区唯一一所集“民族性、农村性、扶贫性”于一体的地直全寄宿制民族高级中学。学校座落在市倒天河畔,占地4.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运动场约2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静,布局别致,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古典与时尚融为一体,自然与人文集于一身。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

现有39个教学班2500余名在校生,教职工15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中高级教师近70%,硕士研究生6人,地区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共30余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独树一帜,争创一流。牢固树立“关爱每个学生、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重和厚德、艺体见长”的办学特色。学校是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教改实验先进学校”,是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先进学校”、“绿色学校”、“少数民族体育基地”、“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年6月被评为第六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名列全省第二。年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年10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年月,学校被地区教育局评为“地区高中教学质量二类学校”。建校十八年来,学校已为北大、清华等“211工程”院校输送了近三百名优秀毕业生,近年来,升学率均保持在90%以上,实现了“中进高出、低进中出”的培养目标,为实验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高度重视

年月,地委行署发出《关于开展地区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检查评估的通知》,市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迎评工作正式启动。为响应地委行署的号召,学校迅速成立了以书记、校长吴浩亮同志担任组长,三位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明确教学副校长王祥分管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科研科,科研科副科长陈明军担任办公室主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推进。健全的工作网络,良好的工作机制,加上必要的制度保证,使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形成了上下齐抓、内外共管的管理格局。

多年来,学校始终将培养师生良好的语言文字意识,全面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凝炼文化特色的基础。以创建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推进校园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师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

三、措施有力

为卓有成效地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设置宣传标志、永久性宣传标语牌。“校园之声”广播站把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音传送给全校师生,成为宣传语言文字的窗口,充分发挥了宣传与示范的作用。校刊《天河》,学生“唤海”文学社报《唤海》,学生会刊物《学生会通讯》,从不同角度刊登学生优秀习作,从不同侧面推介办学成果,宣传规范语言文字有关信息。同时,每个班级都有学习园地,利用“五·四”、国庆等重大节日,每年每班至少出2期黑板报,把规范字作为黑板报的检查评比的标准之一。

学校在躬行楼、学思楼、大成楼等楼道前后制作了120余条名言标语;后勤工作科把学校各科室的规章制度全部统一规范,加上了学校的校徽标志;教学工作科把对教师的规范文明用语写进了教学常规,并作为教师评优晋职的条件之一,举行了“我说我行”教师演讲比赛;团委联系各科室、学科组每年举行一届“多彩校园魅力民中”艺术节,把现场“三笔”书写、挑战支持人、演讲、诗词朗诵、英语演讲等比赛融入其中;教研科举行了教师优质课大赛,明确把“普通话,规范字”作为评价的标准;学生工作科、宿管科举行了教室、寝室文化设计大赛。

学校利用大型集会、主题班团会、国旗下的讲话、经典诵读、“推普主题周”等形式,宣传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了师生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人才培养,教师为本。学校教育是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教师是推普的主力军。为提高教师的语言文字基本素养,学校制定了长期的教师培训、考核计划,加强推普工作队伍建设。把专家请进来,让学科骨干走出去,不断提高推普工作实效。全校117名教师有着强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普通话测试合格率达100%,其中5人成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一支脚踏实地,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正在民中的语言文字征程中昂首向前。

四、成绩突出

勤奋铸就的,是成就与骄傲;汗水浸透的,是奖牌与花环。

年月,学校被省教育厅确立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年月,学校再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年月,学校被地区教育局评为首批“星级文明学校”;年5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年月,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年月,学校被地区教育局评为“地区高中教学质量二类学校”。

校领导和师生在各种评选和竞赛中频频获奖:吴浩亮校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并赴京参会和国庆观礼;特级教师张永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谢军老师荣获全省“五四青年奖章”;闵诗中老师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萧会等三位老师荣获“全区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吴浩亮校长、邱国援副校长等八名老师分别被评为地区“名校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在全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丁宇老师荣获二等奖。

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张雷同学荣获全国一等奖;史润、徐娜、罗贤美分别荣获省二等奖和三等奖;万娟同学在地区“祖国好家乡美”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刘湖同学在地区现场书法比赛中获得软笔组一等奖;毛倩同学获得地区首届“校园十佳女星”称号;在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大赛”中,全校189名师生榜上有名;仅09年,我校师生在地级以上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101篇,参加各种评选和竞赛获奖121人次,参加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优质课、示范课等评比获奖63人次。

五、共创和谐

规范语言文字,共创和谐校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学校是语言文字规范的主阵地,是推进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窗口。

时不我待,任重道远。我们深信,只要全体民中人坚定信念、凝心聚力、勇于创新,一定能创造出民中更加规范和谐的明天。灵峰毓秀,翰墨风香,吸纳天河灵气,传承文明之光。创建是手段,不是目的;成绩是基础,不是终点。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书,做文明人。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坐标点上,民中人将坚持规范与特色并重,巩固与发展同求,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谱写试验区人民满意的民族教育的新篇章。

上一篇:鼓浪屿之波教案范文 下一篇:云南的歌会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