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8 15:07:05

西门豹教学设计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互动;教案;西门豹

一、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邺县管理这个地方,西门豹走马上任后,通过深入了解,知道巫婆和官绅的害人敛财的企图,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挫败了巫婆和官绅的阴谋,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惩治黑恶势力、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这里贫穷的原因;随后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破除迷信的;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获得了好收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会写14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还要掌握13个词语,在第一课时内完成后还要熟悉课文,时间是比较紧的。

2.我们在山区,学生中还有许多是留守儿童,放学回家事情多,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闭路电视,看电视的时间及收看的节目内容和坝区、城区的学生比相对偏少(住校生在校期间不能看电视);没有父母大人的讲解,看得懂的古装电视剧更少,更没有模仿古装电视剧的想法。孩子们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历史知识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要理解并表演课文内容是有相当难度的。

3.本文是先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再分角色朗读西门豹与他人的对话,进而尝试表演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过程,从中体会西门豹是怎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这对学生而言肯定有相当的难度。

4.理解西门豹为什么这么做,方法奇妙在哪里。口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要完整的表述出来,这对山区的孩子们也是一次挑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学习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进一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深入体会西门豹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西门豹的优秀品质和巫婆、官绅头子的可恶行为,激发学生对西门豹的崇敬与对巫婆等人的痛恨。

2.引导学生做一个爱憎分明、是非分明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表演课文内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解决字词和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以及他的办法的奇妙之处;

2.了解西门豹的优秀品质;

3.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故事。

教学准备:

三个讨论任务条,小黑板写出三个段落的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一节语文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30课《西门豹》的生字词语,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可以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具体是怎么样划分的?

(引导订正:起因是1~9自然段,经过是10~15自然段,结果是第16自然段。)

2.我们就来依次学习课文。

二、师生互动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一)、互动探究故事起因1~9自然段,从茫然到胸有成竹

1.出示问题:

(1)西门豹在什么情况下找老农调查?

(2)西门豹的问题分别是什么?老农怎样回答的?

(3)西门豹为什么没有马上解决?他有办法了吗?这样处理对不对?

(4)小组分三角色(西门豹、老农、其余叙述)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分4人小组自主探索。

3.视情况抽不同的学习小组汇报情况。

4.分角色表演时教师纠正学生的感情朗读,使其表演更加精彩逼真,也更加吸引人。

【答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1原因2首恶3受害者4灾情;对策:送新娘胸有成竹当场拆穿】

4.小结:这段学习得很好,大家找得准确,继续努力。

(二)、互动学习故事经过10~15自然段,看西门豹是如何巧妙救下美女,惩治坏人,破除迷信的。

1.出示讨论题目:

(1)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

(2)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3)官绅和老百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吗?

(4)看哪个学组能够表演而且表演得最好。

2.由于表演需要8人以上,将学生分三组自由讨论探索。

3.抽1个组汇报表演,组长安排角色。其余学生可以配合表演者进行感情朗读。

【答案:(1)惩治巫婆:不漂亮通知

惩治官绅头子:催投河

(2)机智过人安排周密不动声色将计就计假戏真做讲究策略区别对待

(3)骗钱害人,迷信,假的

(表演前提示需要多少人?西门豹及武士3人,巫婆、学徒、姑娘至少3人,官绅头子和官绅至少2人,不少于8人。)

(4)根据表演进行评分。】

4.小结:同学们看书认真,主动学习,回答积极,表演也基本准确,接下来看西门豹又是怎样治理邺的。

(三)集体讨论故事的结果(最后一个自然段)。

1.出示下列问题4人小组讨论:

(1)、西门豹接下来是怎样做的?

(2)、老百姓明白道理了吗?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也应该怎么做?

2.学生看书找答案,可以互相讨论。

3.抽答,更正。

4.有感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答案:兴修水利破除迷信】

三、总结全文,互动提高。

1.西门豹治邺主要做了几件事?——2件

2.西门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足智多谋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3.你想对他说什么?

4.你还有什么问题要和老师一起讨论的吗?

四、拓展角色,完成目标。

1.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办法真巧妙,你还有更好的主意吗?现在我们分三个大组,重新分配角色,在组长的带领下,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对不对?下次准备分组表演,评比优秀的小组,选送到“六一”儿童节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文艺节目表演,好不好?

2.各组课后进行排练。

板书设计:

30西门豹

起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送新娘

经过:惩治巫婆:通知官绅头子:催投河将计就计

迷信害人骗钱

结果:兴修水利破除迷信

教案设计随想:

1.根据我们山区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了调整,把“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教育”这一教学目标,放在表演中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动作中体会。

2.教学中尽力体现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避免老师在课堂上的过多讲解,把任务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氛围交给学生。

3.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不再用一问一答的小问题,尽量设计需要看书讨论的大问题,当然也不能使学生感觉老师的问题是跳起来也摘不下的葡萄。

4.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习形式,要有基本的,即平时常用的,如前后两桌的同学互相研究,使教室显得秩序井然,不影响课堂组织教学;也要有可以灵活变化的组织形式,应适应不同课文教学的需要。

5.课堂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一起探讨,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大家都不能回答也没有关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本课时教案的设计内容对我们山区的学生可能还较多了一点,也许时间会略显仓促。

课后反查小结:

1.采用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确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有趣的课堂里短时间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东西;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轻松,应该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

2.本课时师生课堂互动的做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课前设计好问题,而且最好准备好问题的出现形式(小黑板挂出,电脑显示,投影展示);平时把学生的讨论小组人员固定,免得孩子小了自由组合就找不到伙伴;讨论组由学习成绩相对好的同学担任负责人;讨论的结果,全组同学共享,也就是说答案可以一样;全组的同学都找不到答案,也可以请教其他组的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为了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一般是轮流回答,组长补充。其余各组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答案的对错及其理由,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3.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课堂讨论的内容,肯定不是教材知识的全部。学生一定还有一些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所以,教师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讨论解答,增加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主动质疑能力。有些问题老师也不知道,或者老师的回答不能让学生满意也是正常的。比如本节课就有学生问我:“你见过巫婆吗?”我回答没有。“哦”。学生很失望。我解释:西门豹治邺所发生的时间离我们两千多年了,大家认识了封建迷信的危害,都来反对,所以很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中,以后大家都来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美好。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堂教学 资源

传统的教育往往更多地关注人的弱点和短处,强调克服和补救人的弱点和短处,而现代教育则更多地关注人的优势和长处,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优势和长处,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发现、放大、欣赏每个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教学评价放大这些优势和长处,让他们充分自主和合作,让每一张小脸都充满自信的微笑。

一、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有成就感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教师通过斟字酌句的语言推敲,引导学生在读中品析句意,在读中品味句情,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渐渐感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良苦用心,在一次次的感悟中,学生也渐渐读明白了母爱。这种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就像一根神奇的魔棒,指挥着学生的有效感悟。比如:关于读法的评价:“考一考你的同桌,这句该怎么读?”“××用心体会了母亲的心思,再把自己放在母亲的位置上来读,读得不错。”“××和同桌用两种不同方式读,对比效果,你们真聪明!”指导性的评价:“你的阅读更像是父亲,而不是母亲,你再试一试。”“你把儿子和母亲的角色把握得很好,再融进一些深情好吗?”鼓励性的评价:“这些句子不太好读,用心是可以读好的,你再练一练。”“你的阅读比刚才到位多了!”“听了你的朗读,真是享受!”“我的眼泪就要被你勾引出来了!”

这些教学评价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灵动之气、感人之声,这些评价语言也不仅只是语言了,它更是一种不可小视的课堂资源、课程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的利用充分而恰当,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到了进步、成功、自信,进而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在评价中激励自己学以致用

教材没有任何可以浪费的空间,任何一处插图、练习的设计,都是有意为之,都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的,因此,教师让学生对手中的课本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活读书,灵活运用知识才是教师教学最为关键的。

《西门豹》案例:

师:西门豹是谁?

生:西门豹是古时候的一个地方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预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便告诉了我们。

师:你真聪明!从“预习”提示中获取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是一个好方法,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用好课文前的“预习”提示语。不过,这个回答很不明确,我们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来更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学生齐读这一句话。)

师:谁再来说一说西门豹是谁?要说得明确一些。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候邺的地方官。

师:当时,邺属于哪个国家?

生:魏国。

师: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邺属于魏国?

生:“魏王”这个词告诉了我们邺属于魏国。

师:谁再来说一说西门豹是谁?要求说得再明确些。

生:西门豹是战国时候魏国邺的地方官。

这个案例中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渗透了学法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先读后说,紧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回答好问题,这样的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学得实在,“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教师不只是告诉学生“西门豹”是谁,还教给学生充分利用预提示语获取课文相关背景资料这一学习方法。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3

1、树立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灵活,有意义的问题。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操作。例如我在教《水乡歌》时,抓住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采取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画中感悟,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出来。画要画好,课文必须要读懂,学生便饶有兴味地去读课文了。三段的画法也有不同,第一段在充分读之后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得出水乡水多、水绿、水清,先读好这一段再指导学生作画。第二段在自由读后,请一位学生画一只船,教给方法,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教师画上云朵,由画到文,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由画促想,这么多船在干什么?水里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在小组充分交流后再作画。进而有感情读课文,从而认识到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对文本语言创造的过程,读懂了方可画好,画好了自然理解了水乡的生活,便可读美诗歌。动脑读书、动手画画相结合,读懂诗歌,理解重点句,便可入境悟隋。这一设计,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鼓励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我认为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创新意识起始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在精神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全体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允许他们提问。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好,因为他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培养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例如,教了《西门豹》一文,我让学生评价西门豹。多数学生都认为西门豹聪明机智,关心老百姓,是个好官。但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太残暴了,大胆质疑,提出“未经审判,他怎能将巫婆、官绅头子投河使其送命”的观点。由此引起了学生的一场“唇枪舌战”。经过一番群情激动的争辩,双方终于达成共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门豹作为拥有兵权的地方官持有生杀大权,他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个为民除害的好官。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不人道的,应通过公开审判的方式进行。而且老百姓也不会这么迷信,肯定会向西门豹去控告巫婆官绅的。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勇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的问题可能很浅显,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会他们如何提问: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出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教师可以大力的表扬和赞赏,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我请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只要是自己想到的,就可以毫无限制地说出来。学生沉默数分钟后,便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想象才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桃花开放的各种姿态,有的含苞未放,有的只展开两三片花琐,有的全展开了,露出黄的花蕊。几只峋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快乐地采着香甜的花蜜。”有的说:“我仿佛听到鸭子们呷呷地叫着,在招呼同伴们。快到水里来呀,水比冬天暖和多啦!快来找小鱼小虾吃呀!’”有的诰:“我仿佛看到那鲜美的河谚在向我招手,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师,为什么现在吃不到河豚呀?”听到这里,教室里一片笑声。还有嬦生继续要发言,我趁机表扬学生个个都是幻想家,请他们以《春来了》为题,把自己想象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学生愉快地接受了。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4

从引进起家

1956年1月,德国联邦国防军从美国引进了1100辆M47坦克。尽管这种坦克的性能并不是最好的,但在联邦国防军的早期岁月中,德国坦克乘员利用这批M47坦克,在基本战术技能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美国M47坦克号称拥有现代化的悬挂装置和自动变速箱,驾驶起来相当容易。但是,它的缺点也很突出:耗油量特别大(在公路上行驶时,每千米耗油将近8L;在困难路面行驶时,耗油量则会成倍地增加);操纵性能较差;光学器材性能不佳,尤其是光学测距仪,更是故障频仍。

其实,对美国陆军来说,M47坦克只是一种过渡型坦克。1953年,美国开始装备M48坦克。但是,直到1958年,德国才从美国进口了1462辆M48坦克。M48比M47更为可靠,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能方面要优于早期的所有坦克。M48有4名乘员,其内部空间要相对宽敞一些,升级改造的余地也较大。1978年,美国人用北约制式L68型105mm坦克炮,替换了M48坦克上的90mm火炮。德国人甚至还在M48坦克上,探索过安装120mm滑膛炮的可行性。

M48坦克在德国国防军中一直服役到1993年。

德-法联合研制计划

由于美国坦克未能完全满足德国的需求,于是在1956年,德国陆军参谋长提出了德国对未来坦克的具体要求。德国对美国坦克的异议是重量重、体积大和车太高。此外,从长期发展角度看,德国工业部门也希望能够自主地探索出一条研制坦克的新路。

起初,德国军方要求研制一种30t重的坦克,并准备和法国一起研制。后来,意大利也欣然加盟。于是乎,有人把这种坦克称做"欧洲标准坦克"。按照法德达成的协议,双方将各自生产坦克样车。然而,到1963年开始试验样车时,由于双方产生分歧,法、德坦克联合研制计划宣告流产。之后,法国在此基础上继续研制AMX-30坦克,德国则致力于研制"豹"1坦克。

"豹"1坦克计划从技术角度上讲,"豹"1坦克的研制和试验是相当成功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坦克相比,"豹"1坦克可靠性好,使用和维护成本比较低。与同期的美制坦克相比,"豹"1坦克具有以下优点:由于采用了周视瞄准镜,坦克的武器效率更高,战场监视能力更强,车长能及时了解战场态势;坦克乘员之间的任务分配更为合理;战术和作战机动性更高;涉水性能得到提升,运输更为方便;由于采用了柴油发动机,坦克不易损坏,寿命更长;第一次在坦克上加装了三防和通风系统;对乘员来说,"豹"1坦克的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可靠性和寿命更高。

但是,"豹"1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要明显劣于M48。

在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坦克中,"豹"1坦克占有重要一席。它的火力与其他坦克相当,机动性极为出色。虽然"豹"1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要优于AMX-30,但肯定低于当时的平均水平。"豹"1坦克之所以选择轻装甲防护的方案,主要是因为德国军方认为,"机动性是生存能力的一部分"。

1965年到1976年期间,德国陆军共采购了2437辆"豹"1坦克。即使在今天,德国国防军坦克部队仍装备有727辆"豹"1A5坦克,其余的已出口。未来几年内,德国军方准备将一部分"豹"1坦克改造成炮兵观察车,用来伴随德军的PzH2000新型火炮。但鉴于其落后的装甲防护,加之已服役了30多年,德国联邦国防军再也不会把"豹"1坦克当作主战坦克来使用了。尽管如此,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希腊、意大利、挪威、土耳其、巴西以及智利等国仍在继续使用"豹"1坦克及其变型车。

美-德MBT70/Kpz70坦克计划

美国陆军和联邦国防军原计划于70年代初,对各自装备的坦克进行换装,即美国淘汰M60坦克,德国淘汰M48坦克。为了实现换装计划,美德两国决定共同研制一种新型主战坦克,用来装备各自的部队,这个联合研制计划就是著名的MBT70/Kpz70计划。两国对该坦克提出了共同的战技要求,后来还推出了联合设计方案。联合设计的MBT70坦克的特点如下:

主炮口径为152mm,能发射"橡树棍"(Shillelagh)导弹和普通弹药;

乘员3名,驾驶员在炮塔内;

采用自动装弹机;

辅助武器为20mm加农炮,可独立瞄准射击;

稳定式光学观瞄装置;

夜视装置采用微光象增强技术;

乘员舱可防辐射;

安装1100kW大功率发动机;

采用可调式油气悬挂装置;

装有空调和三防装置;

炮塔前装甲和车首装甲采用间隔装甲。

1967年,两国开始对MBT70坦克进行各种试验。由于这种坦克的性能指标相当高,相应的研制风险就很大,因此,试验时几乎所有的部件都存在问题。例如,有的部件达不到使用要求,有的则不符合可靠性标准。截止到1969年年中,德国已在MBT70身上投入了近4.1亿美元的研制经费,但仍然达不到装备水平。很显然,MBT70坦克设计复杂,直接导致了使用和维修成本的飙升,乘员使用也不方便。随着部件研制的不断展开,美、德两国工业部门之间的竞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1969年末,两国中断了联合研制计划。然而,在联合计划设计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图2在西德蒙斯特举行的一次机动性演示中,第93装甲教练旅的"豹"1坦克正在跨越障碍图3MBT70坦克装有车高可调的悬挂装置,能根据地形自动调节车高评并没有白费,为以后M1和"豹"2主战坦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英-德联合研制计划

1969年,在装备"豹"1坦克4年后,德国陆军参谋长开始考虑换装这种坦克。

按照军方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型主战坦克将取代"豹"1坦克。英国恰恰对其"奇伏坦"坦克也有类似考虑。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开始和英国谈判,具体协商未来MBT80/KPz3主战坦克的共同战术要求。1972年,双方明确了新型主战坦克的战术要求,并计划从1985年起,采购2180辆MBT80/KPz3主战坦克。

与法德试图研制标准坦克相类似,英国和德国对MBT80/KPz3主战坦克的战术要求各有想法。德方于1973年提出了一些既有趣又非常复杂的设计思想,其中包括"有炮塔坦克"、"武器装在车体内的无炮塔坦克"和"顶置火炮概念"。同年,德国对多种演示坦克(包括车体内装有2门加农炮的VT1-1和VT1-2无炮塔坦克演示车)进行了试验。

1974年,联合研制小组在评估提交上来的设计方案时发现,没有一个方案满足战术要求,尤其是防护性能、车重、后勤支援以及研制成本等均不令人满意。由于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德英坦克联合研制计划于1977年宣告中断。英国坚持在未来坦克设计中采用有炮塔方案,也就是后来的"挑战者"坦克。德国却不认为有炮塔坦克与正在研制的"豹"2坦克相比,能有多大的性能提升。

创新炮塔概念

1976年~1978年间,德国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装有顶置火炮的战斗坦克概念。从技术角度上讲,装甲防护优于"豹"2坦克,车重又不超出MLC60t级(约55.4t)的上限,这种设计是很有希望实现的。

但是,也有人对顶置火炮概念持相当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与驾乘有炮塔坦克相比,位于车体内的车长缺乏360°的观察视野,指挥和控制会很成问题;火炮顶置还会增加被敌火力击中的概率;由于无法在装甲防护下抢修武器系统,因此,在紧急情况下,一旦武器出现故障,也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武器系统自身的方向射界为±60°。此外,顶置火炮坦克无法合理地配装高射机枪。

1977年年底,德国把研究重点转到了韦格曼公司提出的低矮炮塔方案。炮塔顶部采用可移动式舱门,使得炮塔更为平整,炮塔的高度因此降低了约30%,坦克重量也相应降低了。1978年年底,德国研究了各种不同的低矮炮塔坦克和前/后驱动型炮塔坦克(1型~4型FT坦克)。

法-德再度合作研制计划

在研究低矮坦克方案的同时,法德两国又开始了另一项联合研制计划(MBT90),目标是从90年代起,装备一种新型坦克,以取代德国的"豹"1和法国的AMX-30坦克。在这次合作中,两国吸取了以往合作失败的教训,在讨论技术细节或生产样车之前,双方力图在重要的基本战技要求上达成一致意见。

在联合研制计划的第一个阶段,双方在以下方面达成一致:

对未来主战坦克的军事要求;

在实施联合研制计划时,政府和工业部门的协调一致;

及时制定计划,分配研制任务,合理分担资金;

实施必不可少的研制步骤,如图4车体上装有2门120mm加农炮的VT1-2型无炮塔坦克样车图5根据韦格曼公司低矮炮塔坦克方案制做的模型评估、合约类型以及赔偿等;

可能出现的国际合作和出口调控问题;

双方认同的主战坦克基本概念。

在联合研制过程中,法德两国在合作方面出现了问题。法国坚持把MLC50t级(约48t)作为坦克的重量上限。此外,由于财政原因,法国还坚持把1991年作为首辆坦克的装备日期。德国的采购资金则用在了购置90式战斗车辆(KW90)上,1996年以前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购新研制的坦克。德国方面认为,与"豹"2坦克相比,联合研制坦克在底盘方面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于是,在1980年,德国决定在"豹"2坦克的底盘上采用新研制的低矮炮塔。可以理解,这一点并未得到法国的首肯,而法国在利用新技术研制坦克底盘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此外,双方在任务分配、原定的单一地点生产重要零部件和出口权利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1982年年底,法国和德国精心策划的主战坦克联合研制计划显然又告失败。

从MBT70到"豹"2

在中止了MBT70计划之后,德国开始考虑简化设计,降低研制风险。到了1971年,德国坦克研制人员终于成功地勾画出了"豹"2坦克的轮廓。1972年,德国制成了首辆"豹"2坦克样车,样车上装有105mm滑膛炮。1972年~1975年,德国共研制了17种不同的"豹"2坦克样车,用于进行各种试验。有的样车采用扭杆弹簧悬挂装置,有的采用液气弹簧悬挂装置;有的安装了105mm滑膛炮,有的则安装了120mm滑膛炮。在分析研究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德国军方把新坦克的重量,从MLC50t级提高到了MLC60t级。从1975年起,德国对新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又一次进行了彻底的改进,战斗室的前部和侧部安装了特殊的装甲组件。这种新坦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豹"2AV。历时7年多,耗资3.25亿美元,"豹"2主战坦克终于可以装备部队。1979年~1992年间,德国陆军共采购了2125辆"豹"2主战坦克。

就效率、性能、尺寸和车重而言,"豹"2主战坦克堪称是优化设计的典范。在与世界其他主战坦克的角逐中,"豹"2主战坦克经常都是"赢家",瑞士、瑞典和希腊先后选中了这种出色的主战坦克。在交付第一辆生产型"豹"2主战坦克约20年后,德国还为瑞典设计和生产了另一种型号的"豹"2主战坦克,这种坦克装有更为先进的设备,装甲防护性能相当出色。

据悉,德国还准备为西班牙生产"豹"2主战坦克,奥地利和丹麦使用的则是改进型"豹"2主战坦克。目前,共有7个国家装备了"豹"2主战坦克。

1984年以来,"豹"2主战坦克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1995年,"豹"2A5开始投产。这种型号的坦克共生产了350辆,主要改进之处有:炮塔前部和侧部增强了装甲防护;乘员舱内装有内衬;新型驾驶员舱,具有更好的装甲防护能力;炮塔电驱动装置;新型车长用潜望镜,能昼夜使用;瞄向后方的电视摄像机,能帮助驾驶员倒车。

去年7月,有关方面达成协议,准备在2001年~2005年期间,将350辆"豹"2主战坦克升级至"豹"2A6。"豹"2A6主战坦克有以下特点:

装有更长身管(加长1300mm)的新型坦克炮;

配用新型动能弹药(LKE2)。上述改进将"豹"2主战坦克的炮口动能从10MJ提高到13.5MJ,初速从1650m/s提高到1750m/s。

除了上述改进之外,德国坦克工业部门,尤其是主承包商克劳斯-马菲-韦格曼公司目前仍在对"豹"2主战坦克进行秘密改进。公司现正在研制演示车,车上装有辅助动力装置,乘员舱配有空调系统。据悉,第二辆演示车上将选装欧洲动力机组(1250kW的柴油发动机)、改进型防雷装置,炮塔后的弹药储藏位置可能也有变化。

发展中的“豹”2主战坦克

1983年,德国陆军意识到,在原定的时间即1996年装备未来主战坦克时,显然不会有新的技术可以用来改进"豹"2主战坦克。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开始新的研究,旨在改进"豹"2主战坦克。"豹"2A5和瑞典版的"豹"2主战坦克(即Strv122)基本上都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1984年,由于经费吃紧,首辆新型坦克的装备时间推迟到了1999年。因此,德国国防部开始对主战坦克计划进行研讨,并要求对新的战术要求进行研究。在1988年年底之前,德国工业部门一直在为"装甲战车2000"(PzKW2000)定义新的战术要求。与以往不同,德国陆军不准备在PzKW2000装甲战车上采用创新技术。要想在车重不超过MLC60t级的前提下不断增加防护能力,唯一的途径就是采用"空间优化型坦克"概念,即顶置坦克炮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试验,德国陆军还准备采用双人乘员组布置方式(还有2名替补乘员)。PzKW2000的其他一些显著特点有:

大口径火炮,口径可能达到140mm;

模块化的数字化火控系统;

第二代前视红外探测器和二氧化碳激光测距仪;

采用用于自动捕获目标的多传感器技术;

能传输数字式数据的综合式指挥、控制和信息系统(IFIS);

整车数字式总线系统;

实现了有效的总体防护概念。

按照计划,PzKW2000的火力和生存能力应比"豹"2坦克有很大的提升。但在PzKW2000项目列入1989年德国武装部队计划之前,由于欧洲政治因素以及德国统一的影响,就像KW90项目一样,性能提升要求也被取消了。当时德国国防经费短缺,国防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90年代开始,政治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德国陆军装甲兵兵种裁减了50%。

展望未来,考虑到未来主战坦克的复杂性以及研制的必要性,估计德国未来主战坦克的研制时间约需10年~15年。可以想见,"豹"2主战坦克将在2015年以后更新换代,未来主战坦克的研制已迫在眉睫。

走向未来1997年以来,德国开始搜集有关未来主战坦克的任务描述和作战要求等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已被纳入一名为"新装甲平台"(NDP)的武器计划内。该武器计划要求研制以下装甲车辆:与地面重型目标作战的武器平台;与其地面轻型装甲目标作战的武器平台;能遂行战斗支援任务的武器平台,即自行防空炮和迫击炮车。

为了能够在初定的2008年~2025年的时间内陆续装备这些武器平台,对NDP计划来说,在武器平台的重要部位采用创新的部件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为此,德国开展了一些预研课题和可行性分析,其中包括生产EGS(全防护试验车体)试验平台。EGS平台上有1个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的双人乘员舱,并通过采用降低信号特征和加装辅助防御装置,来提高乘员舱的综合防护能力。目前,德国正在考虑给这种武器平台配装武器系统,很可能是140mm高速火炮或120mm电热化学炮(ETC)。这种新型坦克将安装以下部件:用于侦察、警戒和目标识别的传感器组件、高级的C4ISR系统、数字化体系结构和电驱动系统。

基于以前的经验和教训,这种主战坦克是由德国本国研制还是和外国联合研制,目前尚不明朗。目前,对德国陆军来说,未来机械化步兵战车的研制工作是头等大事。这种步兵战计划于2009年左右装备部队,但在装备前,必须解决许多政治、技术和经济问题。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5

惠营进入自然纪录的圈子不过三年时间,却有这样的好时运参与《我们诞生在中国》,让人羡慕嫉妒恨。但机会向来是给准备好的人留着的,如果他不是幼时在生活过、对高海拔适应无压力,如果他不是在参与过万科基金下的珠穆朗玛峰雪豹计划、积累了野外考察与布设红外相机的经验,如果他不是倔强地在学着汽车动力系统专业的同时还浸淫在从小热爱的生物学里,那他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我从小就喜欢生物,梦想将来做一个自然科学家。2014年5月的珠穆朗玛峰雪豹计划是我第一次跟雪豹触电,从此爱上了这种自带王者之气的高山物种。幸运的是,影像生物调查所(IBE)的徐健老师了解我的工作背景,是他推荐我去正在招募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剧组,当时熊猫组、藏羚羊组、丹顶鹤组都在招募,我选择了条件相对艰苦的雪豹组,我要把与雪豹的缘分延续下去。”

雪豹是中亚高山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顶级的捕食者。2013年在札达盆地发现了最古老的猫科动物化石,与现在的雪豹极为相似,说明雪豹这个物种最早就出自青藏高原,至今它们的分布范围仍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中心、延及周边12个国家。雪豹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包含、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省等区。惠营告诉我们,由于雪豹分布地域范围广泛,加之大多分布在遥远的西部,过去几十年中被人发现和打扰较少,因此很难测算出雪豹的实际数量―有数据推算国内有2000~3000只,到底有多少其实并不确定。

雪豹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物种,生存状况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曾经把野生动物当作一种有利可图的资源,乔治・夏勒博士在八九十年代的调查中也指出过这个问题,当时人们大量猎杀岩羊出口创汇,岩羊的肉制品甚至出口到德国。雪豹也面临同样的灾难,雪豹的皮毛、肉、牙齿和骨头都成为商品。后来国家严格控枪,并且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随着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植被恢复等工作的开展,再加上当地居民意识的提高,雪豹的数量才得以稳定。”

人类拍摄野生动物,一定会遇上它们相爱相杀、生老病死的场景,不管有多心疼,“不干预”是最基本的原则。不以主观意识给野生动物的种群生态带来变化,动物界有自己的自然规律,弱肉强食也是其中一条。“作为一个生命体,我们会对另一个生命体产生同情怜悯,想要救助动物是人之常情,但在尊重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前提下,减少人为干预为好。”

结缘:《我们诞生在中国》剧组里的生活

面试通过之后,惠营很快就跟着剧组出发去青海,在那里断断续续生活了八个月。对于接下来要面临的一切,他并没有太多期待,更多的是未知。

“许多人觉得野外考察、拍摄野生动物特别艰苦,其实还好,这种苦只是相对而言的,无非就是住帐篷、每天徒步进山寻找雪豹痕迹、日出前出发、日落后回营。况且我们的物资补给都很到位,人手也足够,没想象中那么苦。”

为了使影片场景覆盖到雪豹生活的一年四季,摄制组在青海的拍摄也持续了一年多―2014年4月到2015年6月下旬。他们先进山里拍一个月然后回来休息一个月,再进山拍摄两个月然后出来休息两个月,第三次连续拍摄了四个月。三辆车、十个人,来来回回找雪豹。雪豹是晨昏型的动物,日出前后与日落前后比较活跃,晚上有一段时间也比较活跃。他们就把生物钟调整得和雪豹一样,在晨昏出没,午间光线不妙,雪豹也懒得出来,他们就休息。

“青海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尤其是大型的食肉动物,从生态学来讲,如果一个地区生存着许多大型食肉动物的话就意味着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比较完整。”刚到青海的惠营被这意料之外的收获震撼到了。青海最美的时节是从5月底到9月,有绿油油的草地和漫山遍野的花儿,而其他季节就是枯黄的大地色。冬季的青海比较苦寒,时有下雪,偶尔还会大雪封山;野生动物变得不爱出没,有些动物需要冬眠,如棕熊和旱獭。不过冬季也有让人期待的瞬间―拍到雪豹在雪地里的场景,影片里有几个风吹起雪花飞舞的画面相当唯美。

冬季的高原满目荒凉,再加上长时间看不到雪豹,日子有些百无聊赖,惠营已经开始思念旱獭―旱獭的出现几乎就代表着夏天的到来。当漫长的冬季过去第一只旱獭出现在眼前时,人类竟满心欢喜。“看憨憨的旱獭互相打拳的样子特别可爱。当感觉受到威胁时,它们就会直立着站起来,发出高频的叫声向同伴报警。旱獭是雪豹的主食之一,我们很乐于听到旱獭发出‘NNN’的警报声,那意味着周围很可能有雪豹出没。”

剧组需要补给,补给车每隔两个星期就会去县城里采购蔬菜水果,如果有队员感觉自己需要调节一下,就跟着补给车去县城里放松和休息。在野外,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多芥蒂,更多的是互相照应。惠营说如果他们用望远镜或单筒都看不到雪豹身影的话,就需要带上设备徒步深入,去寻找雪豹的痕迹。这种情况必须两个人以上一组,不能单独行动,而且保持对讲机随时开着。有一次,两个队员晚上出去拍延时,回来的路上遇上了狼,还不止一只,连忙呼叫大本营,大本营的队友把车开出去,对着队员所在方向把车灯调到最亮,用这种方式把狼赶走了。“虽然在这种地方狼与人一般是相安无事地存在着,但深更半夜、两个人在山里遇上几只狼的情况还是很吓人的,好在我们不是孤立无援的,能够互相照应。”

在野外长期作业,最愁的就是一日吃几餐、餐餐吃什么。雪豹组团队里配备了一名厨师,专门负责准备餐食,但时间一长,同一个口味的饭菜特别容易让人失去胃口,于是惠营提出一个办法,若有小伙伴某天休息不进山,就让他代替厨师为大家准备晚饭,借机换换口味,而厨师则进山去体验一下寻找雪豹的感觉。

最惨的时候,他们连续几个星期都拍不到雪豹,而运气最好的时候一天能看到六七只雪豹。要看到雪豹并非易事,许多科考和野保工作者很多年都没有见过一次。一是由于它们的分布密度本来就很低,二是它们的毛色花纹与环境融合得非常好,不容易让人发现,三是它们害羞,或者说是猫科动物的通病―高冷。

于是雪豹组成员之间展开了一场竞赛:谁发现雪豹的次数最多,主摄影师就把他的望远镜奖励给谁。在奖品和荣誉感的刺激之下,大家找雪豹的劲头就更高了。最后竟然是剧组里的一位司机老胡赢走了望远镜。来自北京的老胡眼神特别好,总能很快发现雪豹。果然高手在民间。

续缘:与乔治 ・ 夏勒同行

2015年6月底,随着青海夏季的到来,惠营在《我们诞生在中国》雪豹组的工作结束了,而他与雪豹的缘分延续了下来。

“我喜欢这种动物。雪豹和老虎亲缘关系很近,但老虎比较凶猛――前段时间发生动物园老虎袭击人事件,而雪豹是一种害羞、喜欢独居的猫科动物。我经常被人问到,在野外遇到雪豹会不会很危险? 并不会,因为遇到雪豹的机会很少,发现它的时候就更少,通常我们发现雪豹时,它们都是远远地盘踞在山上、居高临下地看着我们,一副无所谓的高冷模样。”

机缘一个接着一个,2015年11月,惠营跟着乔治・夏勒博士去了青海省海西州做雪豹调查,2016年4月又一起去了青海省黄南州和海北州。在海北州,他们发现了两只雪豹,看上去是一只亚成体的雪豹和它妈妈在一起,所谓亚成体就是指一岁到两岁之间的动物。雪豹是独居动物,幼崽长到成年(通常是两岁时)就会被母豹赶出家门,自立门户。“真亲眼见到了雪豹,还拍到了照片!”惠营说这话时兴奋又得意。

乔治・夏勒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之一,从1980年开始,夏勒每年都会来中国。最初,他的工作是在四川卧龙寻访大熊猫,后来应邀进入青藏高原做野生动物调查,去了新疆、羌塘研究雪豹、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动物。他的足迹遍布全世界。

“夏勒博士做物种保护几十年,有十分老到的经验,曾为国内的物种保护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也非常乐于帮助年轻人,跟他出去能学到很多。”惠营说。“他随时都在记笔记――这是乔治・夏勒博士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他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你能感受到他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他在不停地观察、思考和记录――这也是所有做自然考察或者保护工作的人身上共有的特点,他们都属于Naturalist(博物学家)。”惠营仍然怀揣着那个“成为一名自然科学家”的梦想,当他看到夏勒博士虽然已是八十多岁高龄,在野外做调查时仍然身体力行,背包负重、跋山涉水,三分之二以上的路程都能自己走下来,深深地被夏勒博士这种执着、求知的精神所感染。

惠营回顾以往的野外调查经历,一时感慨:“其实,我们常常登山。有时候是负重几十斤在雪地上徒步登山,上下山的动作和姿势都有讲究,还要想着如何防备棕熊,也算户外探险了。”

纪录片是一个时代的灵魂

虽然在剧组的职务是现场制片,惠营不需要像主摄影师拍摄素材那么拼,但也做了不少拍摄相关的工作。在涉足摄影圈之前,惠营就特别喜欢影像的东西,曾经自己购置拍摄器材,自己摸索,在这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影像方面的朋友与老师,再加上一些偶然的商业拍摄,逐渐把他推上了摄影道路。

雪豹组里有汉族、藏族、外国人,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工作方式也不一样,各有分工。惠营说这种在一个综合的集体里做事的方式与他以前单枪匹马或与两三好友一起干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也由此见识到,国外真正把电影做成了一门工业,每一部电影都有详细的流程,每一个步骤都非常严谨。

惠营曾参加过一次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借机了解到国外纪录片市场的运作模式。“国外纪录片市场是这样的:主创人员先根据自己的创意,写一个简单的脚本,拍出一个简短的概念性的片花,带到纪录片大会上去展示介绍,就像一个创业项目一样,剧组需要面向各种各样的投资方提需求。有的剧组可能需要资金,有的需要后期的发行,你都可以提,就像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一样。”也许这是我们可以向国外学习的地方。

那国内的纪录片市场是什么情况?惠营觉得还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国家近年比较注重推广纪录片市场,提出了一些硬性要求,比如每年在卫星电视播出的纪录片时长必须达到某个标准。现在做纪录片创作的个人、公司也越来越多,拍摄器材越来越便携,手机、运动相机、无人机等都在广泛地运用于纪录片拍摄,所以门槛已降低。”

“有一位电影大师说过,纪录片是一个时代的灵魂,这个时代没有纪录片不足以称其为一个时代。纪录片是对社会、生活现状最真实的还原。”惠营说,虽然在五花八门的纪录片题材中,自然类题材偏少,但发现近些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有所提高,自然教育正在融入年轻人和下一代的生活,所以当《我们诞生在中国》悄然诞生时,受到的关注超出了所有主创人员的预期。导演陆川曾在采访中说票房达到4000万就可以开庆功宴,但明显出品方低估了片子对观众的吸引力,在排片率极低的情况下,本片票房最终冲破了6200万,打破了由《海洋》保持的自然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中国的荒野之美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也排在世界前列。但是我们国人以及全世界对这种美的认知和赏析还比较缺乏。惠营肯定,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中国人制作的关于中国自然之美的纪录片呈现给观众,通过欣赏和认识,我们会更加热爱和珍视这片土地。

对话惠营

惠营

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北京自然影像纪录(NFD)创始者,不过他通常会在这张名片后面加上更多称谓:摄像、录音、剪辑、包装、大厨、司机、背夫、龙套……自嘲身兼多职。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他在《我们诞生在中国》(Born in China)中的角色――担任雪豹摄制组的现场制片。

outdoor:《我们诞生在中国》这个剧组对你个人而言有什么吸引力?

惠营: 当我听到“诞生在中国”这个主题时就来兴趣了,预感到这部片子出来之后一定会非常受关注。选择几种中国的代表动物,系统地讲述它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中国人以及全世界人来说都非常有吸引力。再加上能和国际电影界的大公司迪士尼自然、SMG以及陆川的环球艺动一起合作,能参与到他们项目里面学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感觉挺荣幸。这些都是吸引我的地方,另外,青藏高原对于我来说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outdoor:在青海拍摄那么长时间,你们会无聊吗?有什么娱乐活动没?

惠营: 我们每个人电脑里都有些电影,但除非是真的什么都没拍到,我们才会看看电影打发时间。其实我们每天还是围绕着工作来分配时间,当天工作完成了才有可能考虑娱乐的事情。每天我们回到营地,都会聚在一起整理素材,看看拍到些什么、给素材分类等等,也会分享当天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吃晚饭时,大家再讨论一下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另外,我们还会做一些体育锻炼,比如俯卧撑大赛,看谁做俯卧撑做得多。

outdoor:网上流传着一个搞笑的小视频,一只直立的旱獭突然张大嘴巴发出一声粗狂的怒吼,那是假的吧?

惠营: 那是网友恶搞做的配音,反正我从未听到旱獭那样叫过。旱獭和岩羊的报警声音很相似,都是高频的“”的那种声音,这两种声音都是我们在拍摄雪豹过程中最期待听到的,那就意味着雪豹很可能就在附近。

outdoor:目前国内有哪些组织机构正在从事雪豹研究与保护?

惠营: 2015年我参加了在玉树举办的首届国际雪豹论坛(编者注:采访当天第二届国际雪豹论坛正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说明有很大一拨人对雪豹很关注。国内从事雪豹研究的组织主要有几个:

一个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开始也是在乔治・夏勒博士的鼓励和帮助下进行的,主要考察区域在青海三江源地区,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另一个是北京林业大学的时坤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甘肃的盐池湾部级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珠峰雪豹保护中心以及青海等地区都进行过雪豹研究。

中国最早关注雪豹的是中科院新疆的马鸣老师,他和徐峰、程芸共著了一本《新疆雪豹》,看后让我获益匪浅。马鸣老师特别受人尊敬,也特别耿直,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叫“防水、防盗、防马鸣”,因为马鸣老师太直爽了,有什么看不惯直接说,哈哈。

另外,“荒野新疆”志愿者团队也在雪豹研究和保护工作方面作出很大贡献,他们付出很多精力在野外布设红外相机、做调查,在乌鲁木齐南山监测到22只雪豹,现在准备扩大监测范围。

除了以上这些机构,在四川卧龙保护区、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也有科考人员用红外相机拍到过雪豹。

outdoor:你前面谈到不干预野生动物的生死规律,那么令人困惑的是,那些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救助动物的行为算不算干预呢?如何去考量?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6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识字积累,掌握识字的方法和技巧。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3.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4.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

重点

1.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一件事情。

2.积累形容人的成语。

教学

难点

理解,准确概括句子表达意思,长话短说。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八,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出示课件2)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________的文章,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就像《王戎不取道旁李》是________,王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让人深受感动;《西门豹》中,西门豹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故事两则》中的两则

_________故事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道理。(板书:完成填空)

2.识字积累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课文内容,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抓住重点,学会长话短说。】

冈——纲(

受——授(

建——健(

普——谱(

伐——阀(

专——砖(

宗——综(

具——俱(

(板书:识字积累)

2.理解运用

(1)复述本单元课文中的故事,《西门豹》中重点部分详细复述,体会《扁鹊治病》注意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叙述,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

(2)抄写词语,注意不要写错字。

(3)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思考并概括主要意思,学会长话短说。(板书:复述课文)

缩写句子。(出示课件3)

a.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b.蔡桓侯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跑掉了?”

c.纪昌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板书:长话短说)

师总结:通过练习,学会理解大意,概括大意,学会长话短说。

3.日积月累。

(1)学生读读背背(出示课件4)

眉清目秀

亭亭玉立

明眸皓齿

文质彬彬

相貌堂堂

威风凛凛

膀大腰圆

浓眉大眼

白发苍苍

鹤发童颜

慈眉善目

步履蹒跚

(2)解释词语:文质彬彬

鹤发童颜

步履蹒跚(出示课件5)

(板书:说说词语的意思)

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了解词语含义的理解,积累运用到写作中。】

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

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步履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

形容走路腿脚不方便,歪歪倒倒的样子。

上面的这些词语可以形容阳光帅气、

英俊潇洒、

温尔儒雅这样的人。

(3)仿照例句,用下面画横线的词语说一句话。(出示课件6)

A.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连说话也那么文雅,真讨人喜欢。

B.李爷爷年近九十,依然鹤发童颜,身体硬朗。

C.战士们个个威风凛凛,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件7)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抓住重点,长话短说,复述课文,还学积累了一些描写人的成语。收获不少呀!

【设计意图:将写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完成填空

识字积累

语文园地

复述课文

长话短说

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

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备课素材

形容人的词语

英姿飒爽,喜形于色,婀娜多姿,国色天资,

艳若桃李,花枝招展,秀色可餐,面若桃花,

如琬似花,宛如天仙,气质非凡,秀而不媚,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右脑开发 探索教学

一、转变教学思想

教师在培养和评价学生智力时要从只注重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集中思维、分析性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向在创造性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右脑功能的创造性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转变。根据教材特点,在阅读、识字、看图作文等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把印在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

如学习“颤抖”一词,在学生理解词语后,还可让学生想象再现“颤抖”的形象,以训练右脑。又如学习《翠鸟》一文时,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有三个词语──“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学生从文字上并不能认识这三种颜色的特征,老师先拿来这三种颜色的羽毛,告诉学生什么是淡绿色,什么是深绿色,什么是翠绿色;再拿出翠鸟的标本让学生辨认羽毛的颜色。学生亲眼看到了真实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三种鲜明的形象积累起来,深深地印在了脑中。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要求

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功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其接受、加工的信息,获得的知识经验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平常体验到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在教学中,老师在进行“说”(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有些词语只需“意会”即可,无需花许多宝贵的时间硬背解释,如:“高山峻岭”、“瘫痪”、“畚箕”、“大汗淋漓”、“废墟”等词语,只要学生知道这些词表示的是什么,怎样的情形,就可以了,不需要学生去死记书面的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不但有碍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右脑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右脑是加工形象信息、鉴别图形、处理非言语材料的中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让大脑两半球共同活动来完成任务。

1.借助电教媒体

阅读教学首先要注意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实学生的感知,丰富学生头脑中表象的积累,提供再造想象的基础。

根据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主管人们的视知觉,形象记忆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借助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借助录像再现桂林山水“静、清、绿”,“奇、秀、险”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视、听觉、形象记忆,能非常清晰而深刻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丰富了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产生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2.启发联想、想象

文章是作者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进行思考后写成的语言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读者可以通过作者提供的语言符号,调动已有表象──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想象相关形象,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想象文章描写的场面,想象文章描写人物的性格、心情,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和周围环境的情景等一些再现性和创造性想象。

如学习《西门豹》一课时,让学生想象西门豹去送新娘时假装的一副非常相信的神情;官绅、巫婆吓得面如土色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人物的神态有表情地读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你现在就是当时在场观看的老百姓之一,当你开始看到西门豹来“送新娘”时你怎么想?有怎样的表情?当看到西门豹将巫婆投入水中时呢?最后呢?

这些设计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绘图(画)

对于一些课文,我们可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根据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绘图(画)。

如《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课中有一段描写小村庄从前的美丽景色。教师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后,让学生将这幅美丽的图画创造性地画下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用蓝色的波纹线加上快活的小鱼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几只戏水的小鸭子表现水的清澈,有的用鲜艳的美丽的花朵和花丛中的蝴蝶表现空气清新,还有的用密密的树木和林间的小鸟表现空气清新……

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文章的印象,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审美能力,训练了右脑,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门豹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笔者现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这样定位:①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②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的方法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③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二.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预习时,要做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预习要做充分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

三.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加深认知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空间,对阅读文本实施内容创新、改革,并分角色表演。结果发现,学生在文章的结尾处加上了自己的真实感慨:即:扮演“小孩”的学生,蹦蹦跳跳地出场了,说:“巫婆死了,姐姐得救了,我们又可以在一起玩了。”扮演“书生”的学生,一边捋胡子,一边说:“西门豹有胆有识,高明!高明啊!”扮演“农夫”的学生弯着腰驼着背颤巍巍地说:“哎,以前我们怎么会那么相信巫婆的鬼话呢?多亏了西门豹大人,以后,我们有好日子过了。”等等,丰富了阅读教学形式,展示了学生的才思敏捷,升华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本文是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立项号:TS[2016]GH005。课题名称:新课程理论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上一篇:我心中的最美教师范文 下一篇:意林笑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