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的格言范文

时间:2023-10-13 09:43:44

关于时间的格言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1

1、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2、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3、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落日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陈师道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岁去弦吐箭。——孟效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8、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9、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10、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莎士比亚

11、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

12、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13、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苏格拉底

14、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15、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16、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17、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拜伦

18、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巴尔扎克

19、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20、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21、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22、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克

23、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24、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25、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26、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27、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莎士比亚

28、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

29、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30、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歌德

31、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32、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33、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杰弗逊

34、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歌德

35、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36、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37、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38、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39、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40、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41、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42、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

4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44、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高尔基

45、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46、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福尔斯特

47、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48、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49、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50、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洛克

51、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52、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53、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54、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莎士比亚

55、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洛克

56、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2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花有重开的,人无再少年。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3

关键词:黑格尔、定位、必然的判断

一、关于必然的判断的定位

黑格尔哲学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因而在学习或了解其任何一个哲学细节或分枝时,首先要做就是将所学习的对象放在黑格尔为其设置的应然位置。只有对于我们所要学习的哲学细节或分枝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进行一个准确且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避免对黑格尔哲学的曲解和牛头马尾丑相的出现。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黑格尔逻辑学从而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我将从结构层次的定位和理论层次上的定位两个维度对黑格尔关于必然的判断进行分析。

结构层次上的定位。所谓结构层次上的定位是指,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的理解所设置的层级与维度。目录则是是我们常见的结构层次上定位。必然的判断是在概念论中第一级维度“主观概念”中的第二级维度“判断”中的第三个维度的子细节。简言之,必然的判断位于黑格尔《小逻辑》第一部分的第三篇的第一章。

理论层次上的定位。所谓理论层次上的定位是指,我们所要学习的对象在作者论述体系的位置。必然的判断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细节。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1]这也就说明了必然的判断是思维最抽象的要素之一。以上是必然的判断在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理论层次上的定位。

二、关于必然的判断的基本内容

要了解必然的判断基本内容就必须了解在黑格尔话语体系中“主词”和“谓词”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主语”、“谓语”、“宾语”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讲,“香蕉是水果”,在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语法中间,“香蕉”是主语,“是”是谓语,“水果”是宾语。在黑格尔话语体系中,“香蕉是水果”这个判断中,“香蕉”是主词,“水果”是谓词。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语法中间,主语是黑格尔眼中的“主词”,宾语是黑格尔眼中的“谓词”。弄清楚“主词”和“谓词”与“主语”、“谓语”的区别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必然的判断。

必然的判断,作为在内容的差别中有同一性的判断,有三种判断形式。[2]在此,黑格尔首先强调了尽管必然的判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形式,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主词和谓词以及谓词中各个部分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差别。同时,他们彼此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同一性。在黑格尔看来,研究差异的目的是为了推进概念自身的完善和扩大,对于这种具有自身差异的概念反而可以更好地使得概念本身以一种圆环式的方式不断地向外开拓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分别对直言判断、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进行了严格的逻辑鉴定。

在谓词里一方面包含有主词的实质或本性,具有共相(共体)或类[3]。在黑格尔看来,直言判断的基本特征是:谓词是对主词的实质或本性的规定,是一种共相或类,但是在直言判断中的谓词并不是无限的类,而是包含了否定的规定性在自身内,设定了自身的界限,因而具有排他性的类,也就是说,这种类同时也是一种“种”,在他之上还存在上位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苏格拉底是人”,“小花狗是狗”这就是直言判断。在“人”和“狗”这两个具有排他性类之上还存在着一个上位概念,“苏格拉底是人”,“小花狗是狗”这两个判断中的上位概念就是“动物”。苏格拉底与小花狗是一个层级,人与狗是一个层级,最高的层级就是“动物”。

按照主词和谓词的实质性,它们双方都取得独立现实性的形态,而它们的同一性则是内在的[4]。假言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主词和谓词双方都取得了独立现实性的形态,从直观来看,他们彼此外在,但是从反思的意义上来看,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同一性,一方的现实性并不仅仅是他自身的现实性,他同时还设定了对方的存在,因而主词和谓词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规定,相互中介。举个例子来讲,“氧气里有氧原子”,如果有氧气,就有氧原子。在这个判断中,氧气与氧原子都是有其独立的存在的现实性形态。这就是假言判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黑格尔看来,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三种判断既存在着差异又相互联系,差异主要体现在主词与谓词的关系以及主词以及谓词内部的差异,他们三者又统一于概念自身的圆环式的运动过程之中,一级一级的推进,一层一层的靠近,最终在直言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的环环相扣中实现自在自为的概念自身的一种回归。

三、关于必然的判断的附释

在附释中,黑格尔着重阐发了两个问题,一是通过一些例子来分别说明直言、假言、选言判断的特征。二是分析了三种判断内在发展的过程。

关于直言判断,黑格尔举了“黄金是金属”、“玫瑰花是一植物”这两个例子,他强调这两例子中,金属、植物分别是对各自主词的实体本质的界定,是一种具体的共相。黑格尔强调,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只有当我们从类的观点去观察事物,并把事物作为类来决定时所下的判断,才算是真正的判断。因为这种判断说出了主词的本质规定,说出了真理性要素。

黑格尔为了把自己所说的直言判断与形式逻辑中的直言判断区别开来,他举例说,黄金是“昂贵的”和黄金是“金属的”这两个形式上看似相同的判断。在黑格尔看来,这两个判断并不是同一层次的判断,前者只是说出了黄金的一种偶然属性,黄金是“昂贵的”这一判断要基于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所谓的市场调节因素等等,或许在一些盛产黄金的地区,黄金并不是昂贵的,这一判断是一种非本质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或然性。而后者则很明确的指出了黄金的本质规定,黄金是“金属的”,这个判断绝不会因为时间、空间或是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一判断是一种本质性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小逻辑》第63页,贺麟译1954年.

[2] 黑格尔.必然的判断.《小逻辑》第351页,贺麟译1954年.

[3] 黑格尔.必然的判断.《小逻辑》第351页,贺麟译1954年.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4

公司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委关于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发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0,努力培育“爱心·平安”文化,公司党委决定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爱心·平安”格言、征文和故事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爱心·平安”格言征集活动

1、时间

3月20日至4月15日

2、要求

“爱心·平安”格言征集要求全员参加。格言要紧紧围绕“爱心·平安”这一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主题鲜明,富有哲理,令人感怀,符合格言短小精悍的特点,字数限制在100字以下。

3、奖励

(1)活动设置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40名、优秀奖50名。

(2)征集结束后,对所征格言利用办公自动化进行公布,供全体员工相互学习借鉴。公司将邀请有关领导、有关部室组成“爱心·平安”格言评选小组,对应征格言进行评选。对获奖格言除给予奖励外还将择优报枣庄供电公司参加评选。

二、“爱心·平安”征文活动

1、时间

3月20日至6月20日

2、要求

(1)征文活动要求全员参加。鉴于征文工作量和难度较大,各部室(农电分公司以各供电所为单位)、车间和多产公司在全员参加,并自行评选的基础上,每单位至少推荐2篇报工会参加评选,多者不限。

(2)征文必须体现“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内涵,体现“电网安全、员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的要求。

(3)征文体裁不限,通讯、消息、言论、图片都可以,要求言之有物,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字数以不超过2000字为限。

3、奖励

(1)征文设置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给予奖励。©

(2)征文结束后,公司将邀请有关领导、有关部室组成“爱心·平安”征文评选小组,对所有征文进行评选,产生奖项。对获奖征文除给予奖励外还将择优报枣庄供电公司参加评选。

三、“爱心·平安”故事征集活动

1、时间

3月20日至4月15日

2、要求

(1)故事征集活动要求全员参加。鉴于故事征集工作量和难度较大,各部室(农电分公司以各供电所为单位)、车间和多产公司在全员参加,并自行评选的基础上,每单位至少推荐2篇报工会参加评选,多者不限。

(2)故事必须体现“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内涵,体现“电网安全、员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和谐”的要求。

(3)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求内容必须真实,可读性强。

(4)故事可以写个人、写岗位,也可以写企业,体裁以通讯、报告文学、访谈为主,可以配图片,字数600字以上。

3、奖励

活动设置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给予奖励。对获奖征文除给予奖励外还将择优报枣庄供电公司参加评选。

四、应征作品提交方式

(1)应征格言、征文和故事由部室(各供电所由农电分公司负责)、车间、多产公司为单位集体提交。

(2)应征格言、征文和故事一律用电子文档通过办公自动化传至工会王涛处。

(3)应征作品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

五、其他事项

1、本次活动同时也是市公司组织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广泛调动全员积极性,全员参加,对组织不力或者不组织者,纳入月度业绩考核。

2、本活动详细情况可拨打工会电话进行咨询。电话:5929、5505。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5

关键词:悼亡诗 弥尔顿 苏轼

引言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现在的文学批评中,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语言文体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当下的各类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是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之间的文学批评方式,可以说语言文体学是较为综合的边缘学科。当下通过运用语言文体学从而对诗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了一种十分常见的研究手法,然而通过语言文体学对更为独特的悼亡诗歌领域的研究还较为浅显。在悼亡诗歌的独特领域中,弥尔顿与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有着十分有趣的元素对比。就西方诗歌领域来说,对于表现爱情和死亡共融的诗歌元素是比较罕见的,而苏轼的悼亡诗则大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中,弥尔顿的《悼亡妻》和苏轼的悼亡诗词之间同样表现出了一种十分深沉的、充满了诗人个人真挚情感的对亡妻的怀念与哀悼。这种元素使得我们能够通过语言文体学的批评方式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进行进一步的对比,从而体会到中西诗人对于悼亡诗歌的审美把握和表现元素。

一、语言文体学及其相关批评方式

语言文体学也被称为风格学,在当下的各种文学批评中,语言文体学主要用来研究文本题材的相关特征、本质以及规律等等,它介于美学、文艺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之间,属于一种交叉式的边缘学科。在语言文体学的具体分析中,通常运用到了语言学理论和相关的方法来研究文本及文体中的包括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我们在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文体学的分析过程中,通常是从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性质来入手,从而进一步结合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作品的审美把握和批评理论等等加以分析。在语言文体学的研究过程中,往往都能够注重兼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观性和文学批评理论两个大的方面。

在对弥尔顿和苏轼相关悼亡诗词的研究中,语言文体学被运用到诗歌的领域,诗歌以一种全面和深切抒发作者感情的、表达丰富的想象的文学体裁,它常常以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出语言的特定排列,抒发思想情感。在对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的欣赏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体学的相关介入,在赏析中能够避免局限在理解诗歌的内容,而同时兼顾了文体学批评的视角。同时,通过语言文体学的运用,进一步分析出诗歌篇章中的语言表达、意向、篇章等等主要的构成元素,从而能够帮助我们运用语言文体学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和结构上做出较为细致的对比分析。

二、文体学下弥尔顿和苏轼悼亡诗歌对比研究

(一)语音层面

在语言学相关理论中,语音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也是构成语言学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文本中,语音和语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能够使得阅读的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情绪上的起伏。在诗歌的语音方面,主要通过对音韵和节奏的相互结合而形成一定的表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中也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富有韵律的语音来表达诗歌的语义和主要内容等。

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歌《悼亡妻》中,通过对重音方面的把握和具体的运用,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悼亡诗歌的具体风格。弥尔顿在自己的悼亡诗歌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十四行诗的表现方式,在英国十四行诗的表现中,较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是采用五步抑扬格的特征。五步抑扬格运用在十四行诗歌中往往能够让诗歌显得更为工整,在节奏和韵律上朗读起来也十分流畅和上口,从而通过对具体音节的安排表现出抑扬顿挫的情绪起伏。在具体的诗歌中,弥尔顿在《悼亡妻》中的前几行就加入了相对较多的长元音,同时通过配合和辅助双元音的运用,共同使诗歌的表达更加有节奏感,在对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运用上,口型表现为较大而圆。弥尔顿通过运用长元音和双元音的特色,使得整首诗歌在朗读过程中显得较为洪亮,发音较为圆润清晰,从而很好地表达出一种抑扬顿挫,尤其是表达哀悼情绪的悲伤情绪,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悲痛之情。同时,在诗歌的表现中,诗人弥尔顿也注重运用了较为短促的音节来表达一种即将要离去的激烈的感情和不舍的情愫,从而体现出一种哀悼的沉重主题。

在苏轼的悼亡诗歌中,则是通过中国古诗所特有的韵律来表达语音上的一种悲痛的情绪。例如,苏轼在《江城子》中,通过对韵脚的选择和对平仄之间的巧妙运用,比较贴切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绪。在《江城子》中,苏轼很好地运用了声调之间的平仄配合,同时在声韵方面,也注重了一定的重复和运用。在声韵上,苏轼主要体现出了一种反复和相间的特色运用,使得整首诗在表现中体现出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哀婉复返的美感。在整首诗歌中,苏轼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韵脚,加入对相同韵脚的运用,特别是在“行”、“妆”、“冈”等字的韵脚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语音和语义之间的自然关系。在这些字的相同韵脚中,往往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口型较为圆润扩大的状态,能够体现出悲伤的情绪,仿佛哀婉的哭诉一般,从而体现出苏轼悼亡词的悲伤内涵。

(二)语言风格的比较

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词除了基本的语音上的比对之外,我们可以在语言风格上做出一定的解析。在语言风格方面,弥尔顿的诗歌是比较典雅的,尤其是采用了传统的工整的十四行诗的写法和排列方式,使得整个诗歌在形式上显得十分富有文采,这种文采同时体现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诗歌传统的古典美感,同时也使读者体味到一种十分雅致的诗歌感觉。对比之下,苏轼的悼亡诗词显示出的是另一种语言的美感,从语言风格的方面来分析,是一种接近朴实和真挚的状态。可以说,苏轼在自己的诗词所要表现的风格方面,更加突出地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直接的、类似于陈述和白描一样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由此形成的风格能够让读者产生一种生活化的共鸣,对于苏轼想要表现的最朴实的对于亡妻的哀悼之情来讲,无疑是比较适用的,能够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在表现各自语言风格的过程中,弥尔顿和苏轼也分别注重运用了自己想要体现自我语言风格的词汇来构建其独具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所以就构成语言风格的基本单位来讲,两位诗人在词汇的选用上也是比较用心和精致的,弥尔顿的悼亡诗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典雅的整体感,相对应的,弥尔顿在词汇的运用上也是比较典雅和注意的,通常选用了一些十分雅致的词语,包括十四行诗中的一些古英语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在风格的呈现上表现出了古典雅致的基本特色;苏轼在悼亡词中所用到的词汇则是平易近人的,在这样的词汇运用上,苏轼的词汇呈现出一种真切深刻的特点。这种真切深刻和平易近人,很容易使读者生发出一种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苏轼的词在表现上具有了一种亲和力,读者在阅读到《江城子》的时候,总是会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十分亲近而又充满了伤感气息的词句所深深触动,从而理解作者内心深处最悲痛的情愫。

(三)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

在诗歌的构成中,通过结合语言文体学的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在弥尔顿和苏轼的相关诗歌中,通过各有侧重的修辞手法,从而表现出各有侧重的诗歌风格。在弥尔顿的《悼亡妻》中,诗人充分运用了有关于《诗经》中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亡妻的无限哀悼之情,弥尔顿在诗歌的表达中,运用了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传说,从而将自己的妻子抬高到了一种较为明显的高度,表现出自己妻子的一种十分纯洁的、至高无上的爱情。同时通过引用经典的神话故事,也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对于诗人的妻子做出一种将其置身于神话故事中的深层的想象中,使得诗人的妻子发出一种圣洁的光芒。由此来分析,在弥尔顿的诗歌中,作者更多地运用了一种“用典”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自己的情愫和妻子的形象达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展现。

在苏轼的悼亡词中,相对弥尔顿喜欢用典的修辞表现,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将来图景的构建等等,我们可以称这种修辞手法为“示现”。我们在阅读苏轼的悼亡妻的诗歌《江城子》的时候十分容易被打动,不仅仅是因为苏轼善于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亲切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在于苏轼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法,让那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和图景展现在自己的眼前。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出:“小轩窗,正梳妆”等十分详细的细节再现,加之配合了自己较为平易近人的语言,使得整首词在表达上显示出了一种将往昔的美好日子跃然眼前的景象,而这样的景象也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更随作者一起回忆往昔,再回到现实,从而将词所表现出来的十分深刻的悲痛更涂上了一层无以复加的哀婉。同时,“示现”的修辞方法中,词也变得更加富有人情味,拥有了常人所习惯的回忆与感伤,从而使得整首诗的悼亡主题得到升华,达到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结语

弥尔顿和苏轼在其各自的诗歌表现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悼亡诗倾入了自己的独特表达。在弥尔顿的悼亡诗《悼亡妻》中,更多地使用了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语音配合,同时加上了古雅的语言风格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而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中,则体现出了诗人苏轼一贯的风格,在语言上体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在修辞上则更多地运用了“示现”的手法,从而形成了具有苏轼特色的悼亡诗歌。通过对弥尔顿和苏轼的悼亡诗歌在语音、语言风格和修辞等几方面的比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悼亡诗的主题和中西两位诗人的异曲同工之妙。语

参考文献

[1]杨周翰.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6).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6

[关键词]语言 劳动 相互作用 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516.59;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3-0019-06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着以探讨劳动的辩证法为主线的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把批判物化劳动、使人从物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关注点。由于物化劳动观点中包含着科技理性批判的因素,因此,它逐步演化为对劳动的技术性理解与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尔诺就提出反对“实践第一性”的观点,他把劳动主要理解为人支配外部自然的技术性活动,理解为对道德实践的侵蚀。他认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是指向主体自身的内在的道德行为,而经过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改造,则把它“向外翻转”,使之成为改造和控制外部自然的技术,把它同谋取物质利益的活动结合了起来。由于技术性劳动对实践的侵蚀,因此,人对自然的技术控制模式又被运用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使人受到科技理性的全面统治。他由此得出了悲观主义的结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思想家,哈贝马斯既继承了阿多尔诺批判技术性劳动侵蚀道德实践的观点,又试图克服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主义倾向,推进社会批判理论。他提出,不能把实践归结为劳动,而要凸显实践的主体间伦理关系――相互作用的意涵。他于1967年发表的论文“劳动和相互作用”,就是力图设置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框架。为了给他的这一框架提供理论支持,在这篇论文中,他考察了黑格尔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这部早期手稿中就包含着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思想。他通过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资源的发掘,论证和阐释了他自己的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思想。

一、对黑格尔早期精神哲学分类方法的研究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中,创立了一个语言、劳动和伦理关系三种模式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他后来又放弃了这一理论体系。哲学界并未意识到黑格尔早期精神哲学的独特价值,而是把它视作《精神现象学》的理论准备。哈贝马斯指出,在技术进步的目的理性活动模式冲击着相互作用的当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黑格尔的这部手稿,发掘黑格尔区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思想,将劳动和相互作用这两种要素严格地区分开来。

哈贝马斯认为,在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中,青年黑格尔创立了一个不同于后来《哲学全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哲学全书》把精神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发展阶段不同,在耶拿手稿中,在客观精神阶段之前的不是主观精神阶段,而是一个似乎更适合于被称之为抽象精神的阶段。黑格尔把这一阶段的精神理解为理智和意志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在语言符号表述、劳动和伦理关系的基本联系中建立起来的。[1] (P34-35) 在这里,黑格尔提出了语言、劳动和伦理关系的分类方法,他把语言、劳动和伦理关系作为辩证联系着的“三种等价模式”,它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协调主客体[关系]”。“[它们]涉及的还不是似乎是按照同样的逻辑形式形成的诸阶段,而是形成本身的不同形式。” [1] (P4) 这三种辩证模式结合在一起,才把精神显现出来,才形成自我意识。此外,上述三种辩证模式还与不同性质的经验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各逻辑形式都因其产生的经验的不同而相互区别。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早期的这种分类方法和理论框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哈贝马斯指出,在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中,黑格尔是从自我出发的。然而,黑格尔所理解的自我超出了康德、费希特关于孤立的自我的反思关系,提出了主体间相互联系的思想,认为自我意识是以主体间的相互承认为基础的,是主体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衍生物。诸个自我不是首先作为孤立的主体而存在,然后才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主体间的关系,而是通过沟通而“相互形成为主体”。黑格尔把自我理解为普遍和个别的统一,这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自我只有经历一个从主观性过渡到客观普遍性的过程,才能与他人相互认同;自我也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实现自我认同。

与康德所理解的自我是抽象道德的、理论的和技术的意识的统一不同,青年黑格尔认为,自我是通过伦理关系、语言和劳动的媒介而形成的,是在诸种自我形成模式及其辩证统一中实现自我同一的。黑格尔认为,“那个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实存――作为中介的意识――就是作为语言,作为工具和(家)产的意识的存在,或者是作为简单的一个存在:记忆、劳动和家庭的意识的存在。” [1] (P15)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哈贝马斯最关注的是伦理关系。他首先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探讨这种关系。他指出,在黑格尔那里,伦理关系是主体间通过斗争而得到“相互承认的意识”。主体间通过斗争而走向成熟的相互承认关系既是一种家庭伦理实践关系,又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每一方都通过相互承认而领悟到自我同一性的独特意义。

与伦理关系不同,“语言并不包括行动着的和生活在一起的主体的交往,而仅仅是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并给物以命名的孤独的个人的符号运用。”[1] (P15) 语言是“命名的意识”,它使想象的、图像的王国变为名称的王国。语言的出现使人有了记忆力,有了意识,学会把意识与意识的对象区分开来。语言具有综合的功能,它能够将多样的事物按其共同特点冠之以同一个名称。语言具有代表性,它不仅能表征一个事物或事实,而且能“表达出它对我们的意义”。通过运用语言符号,主体既能客观地把握事物,又能意识到自己是主体。语言还具有人民性,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因此,“在语言的范畴中,精神是世界的逻各斯,并不是孤独的自我意识的反思。” [1] (P16)

劳动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的生存欲望的活动,但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直接满足生存欲望的活动,它通过工具的中介而使欲望的满足得到延迟。满足欲望的对象只有先生产出来,然后才能进行消费。劳动活动、劳动产品是暂时的、易逝的,而工具则留存了下来,它可按其所体现的劳动规则反复地被任何人用来征服自然。因此,工具和语言符号一样,都具有长久持存性、普遍性。工具的中介表明,劳动是技术性的“机巧的意识”,是意识让工具代替自己作用于对象。

哈贝马斯对黑格尔耶拿时期自我意识形成的三种辩证模式的考察,强调了这些模式的“异质性”和“等价性”,认为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如果把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式提升为主导的模式,都会歪曲黑格尔的哲学,形成相互分歧的理论。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勒把符号表述的辩证法作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模式,用以解释康德哲学;卢卡奇只是抓住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劳动的辩证法方面,来说明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过程;新黑格尔主义者蒂欧多・里特则按照为承认而斗争的辩证法模式提出精神的自我分段概念。[1] (P21) 由于他们各执一端,因而都失之偏颇。

二、语言、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分别考察了上述三种模式之后,哈贝马斯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哈贝马斯指出,在黑格尔所说的上述三种模式中,语言符号的运用是抽象精神的第一个规定,后两个规定都以它为前提。首先,主体间的交往活动离不开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稳定的、有效的文化传统包含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相互作用取决于大家都熟悉的语言交往”;其次,工具性的劳动也离不开语言。劳动离不开人们的语言沟通与协作,同时,劳动中也伴随着对事物的命名活动。但从根本上说,劳动是主体支配自然的独自的活动。

哈贝马斯又考察了抽象精神的其他两个规定――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哈贝马斯强调指出,劳动和相互作用的联系对于耶拿时期的精神哲学来说是中心联系。[1] (P28) 具体而言,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们相互区分,互不依赖。交往规范是以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它不依赖于工具性的劳动,劳动虽然要在语言交往的条件下形成,但人对自然的技术规则不同于主体间的交往规则;工具活动遵循的是自然界的因果性,而主体间的交往活动遵循的则是命运的因果性。因此,“把相互作用归结为劳动或者从相互作用中推论劳动,都是不可能的。”[1] (P23) 其次,劳动和相互作用又是相联系的。黑格尔通过考察法律规范同劳动的联系说明了这一点。黑格尔认为,法律是人们的相互承认的制度化,但这种相互承认只涉及对他人财产权利范围的承认,并通过这种承认而确定自己的财产权利,确定自我的同一性。“财产作为法律承认的实体”产生于工具性的劳动,是劳动的产品。“因此,在得到承认的劳动产品中,工具活动和相互作用是相联系的。”[1] (P23) 契约是通过主体间的利益权衡和斗争而达成的,是主体之间相互承认和遵守的共同意志,是自由平等的关系的确立。所以,“自我同一性的制度化,法律上得到承认的自我意识,是劳动和为获得承认而斗争这两个过程的结果。”前一个过程是从外部自然中获得解放,后一个过程是从人自身的内部自然中获得解放。这两个过程交织在一起:“我们赖以从直接的自然力量的律令下解放出来的劳动过程,包含在争取承认的斗争中,以致在这种斗争的结果中,在法律上得到承认的自我意识中,也包含着通过劳动获得解放的要素。”[1] (P24) 不过,哈贝马斯强调,劳动和相互作用的联系是以它们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黑格尔“既不把相互作用降低为劳动,又不把劳动提高为相互作用”。[1] (P24-25)

哈贝马斯指出,黑格尔的上述思想在后来的《精神现象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发展。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考察了自我意识形成的历史,说明自我意识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上获得的主客体同一都是克服主客体对立的结果,但这种同一又都是暂时的,而不是对立的最终解决,因而意识又要怀疑和识破这种同一的假象而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主奴关系的论述,是他唯一一次从伦理学理论中完整地提出劳动和相互作用的辩证联系的观点。黑格尔指出,从表面上看,奴隶只是单方面地承认主人,依赖于主人,没有独立自主性,但奴隶却又通过单方面地支配自然而显示出自身的独立自主性;主人看上去是完全独立的,但主人的生活却依赖于奴隶的劳动,他只有承认奴隶的劳动才能成其为主人。这样,主奴就通过斗争的辩证法而相互承认,获得各自的自我意识。但由于这时黑格尔已放弃了原来的研究模式和分类方法,建构了实体即主体的框架,因此,劳动和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已经失去它在耶拿时期所具有的“构成模式”的意义。这在后来的《哲学全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那里,语言、劳动不再是精神的形成原则、构成原则,而是成了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成了从属于绝对精神的东西。诚然,在黑格尔后来的哲学中,伦理关系的辩证法对精神的构成依然具有自身的价值,但这已不是主体间爱和斗争的辩证法,而是孤独的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即是绝对伦理。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后来之所以放弃了早期的研究模式,这并非偶然,在其早期精神哲学的研究中就包含着这种可能性,这是由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在耶拿手稿中,“黑格尔已经以精神同自然的绝对同一性为出发点,而这种同一性以既定的方式预断了精神形成过程的统一。”[1] (P26) 在青年黑格尔那里,语言和劳动涉及的是主体与自然客体的关系,语言表述的辩证法和劳动的辩证法是在认识和行动着的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展开的。但自然客体只具有物性的外观,它同主体一样,在本质上也是精神的。既然客体不过是有语言表达能力和劳动能力的主体的对应物,那么,就可以把以语言和工具为中介的主客体关系想象为主体借助于中介外化自己的本质力量并将其收归自己所有的过程了。与语言和劳动的这种主客体模式不同,伦理行为的辩证法是在主体间层面上进行的,因此,它不是精神外化的模式,而是经历斗争、暴力的异化的模式,它的运动的结果不是对客体物的占有,而是主体间的和解,是被破坏的友谊的重建。然而,在黑格尔那里,既然自然客体的本质同主体一样也是精神的,那么,人同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为主体人同隐藏着的另一主体(客体)的关系了。这样,就可以用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模式代替主体间的辩证统一模式,即用主体的对象化和重新占有对象的模式代替主体间关系的异化和和解、重建友谊的模式了。尽管黑格尔在耶拿时期非常强调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但黑格尔完全可以不借助于这种关系而考察精神的自我同一。黑格尔哲学的上述唯心主义性质使得他后来就放弃了早年关于劳动和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模式。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范畴 “绝对精神是孤独的。绝对精神同自身的统一,以及同它与之相区别的作为它的它物的自然的统一,最终不能按照行动着的和有表达能力的主体通性模式来想象”。[1](P28) 因此,在黑格尔后来的哲学中,不再是自我在他人中认识自己,而是主体在他物(隐藏着的主体)中进行认识。这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在对应物中重新发现了自己”,[1] (P28) 是主体自己反思自己,自己认识自己。这样,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变成了主体经验的自我反思。哈贝马斯推断,黑格尔是“根据自我反思的模式来想象绝对精神的运动”的。[1] (P28)

由上可见,在语言、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劳动和相互作用都离不开语言的媒介,因此,哈贝马斯主要考察的是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尤其是强调了劳动和相互作用的区别。“在‘劳动’的范畴下,哈贝马斯主要考察的是有关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技术统治的问题,在‘相互作用’的范畴下,他主要探讨的是关于交往的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伦理关系)的问题。”[2] (P30) 前者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技术性统治,后者标示的是人与人的道德行为模式。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人类的解放不能等同于技术的进步。

三、黑格尔早期精神哲学的思维范式转换的意义

哈贝马斯高度评价了黑格尔的耶拿手稿,认为它在哲学史上具有思维范式转换的意义,它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主体的自我反思模式向主体间反思批判模式的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7

关键词:室内设计语言;心灵;互动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3–0049–02

作者简介:李冬萍(1985-),女,山西汾阳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建筑室内设计语言的巧妙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室内设计的合理化发展,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通过以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与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达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1室内设计语言的表达

1.1叙述

室内设计语言的功能在于将室内设计的具体信息有效传达给用户,包括设计的理念、功能属性以及使用方法等。这就需要室内设计语言具有良好的叙述能力,能够对室内设计的具体信息准确的描述出来,并将其准确的告知用户。在室内设计当中,设计语言符号对用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室内设计语言往往通过色彩、形态、材料等形式进行表达,要从人的心理层面加以考虑、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以及设计样式都是影响用户心理体验的主要因素。在设计当中,应当从用户的心理需求考虑,通过室内设计语言的叙述表达,以更好的服务于用户[1]。

1.2风格表达

风格是重要的设计语言,将室内空间的功能与形式有效的融合在一起。通过风格性语言的表达,能够大体的了解设计的信息。受到不同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建筑室内设计风格。我国的传统建筑与欧洲的传统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也有着有很大的不同。结合设计风格,就可以有效的了解设计的功能属性。在当前的室内设计当中,风格语言的表达不能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而是需要从用户的需求入手,对生理、安全、社交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风格语言的表达,能够将新颖的设计理念传达给用户,并得到其认可和接受,从视觉表面能够挖掘到其中的内涵,以达到风格表达的效果。

1.3象征性表达

不同功能属性的室内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同,比如住宅环境和室内工作环境。通过对象征性语言的理解,能够了解室内设计的理念以及室内空间的功能属性。在室内设计当中,除了室内空间给人的宏观感受之外,细节设计同样值得注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与叙述表达和风格表达相比,象征性语言并不是直观的表达,而是需要心灵的感悟,这是室内设计语言与心灵的更深层次的互动[2]。

2室内设计语言与心灵的互动

2.1预见性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室内设计需要一定的预见性。在设计阶段,对于设计的成果以及用户的体验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在室内设计当中应该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室内语言设计同样也是如此。对于空间与心灵的对话要有效的预见,以避免出现偏差。设计者需要打破常规的思维,不能以自身的感觉体验来影响设计。设计者对于所设计室内空间功能属性了解的并不全面,另外,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室内空间的功能属性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是在设计当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需要透过空间的功能性,来预测处于该空间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以此为依据,选择正确的设计语言。而通过设计语言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其目的在于引导用户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建筑室内空间具有不同的职能,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以及娱乐等多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当中展开相关的活动。室内空间语言与人的心理的沟通和联系,从中预见人的行为。这是在设计阶段所采取的办法,目的在于预见到室内空间设计所达到的效果,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对多种可能情况进行考虑,有效的预见该空间内人的心理感受,进而确定设计方案[3]。

2.2心理体验

在室内空间设计当中,通过空间和材料作为最主要的媒介进行传达,与用户进行沟通交流。如何让用户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是室内空间设计当中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从空间、时间以及直觉密度等多个角度,对用户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进行分析。首先,室内设计语言与用户心理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影响用户的行为。空间是行为功能的载体。其次,室内设计语言给用户带来的心理体验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第三,知觉密度是影响用户心理体验的重要因素。心理会有不舒适感。一般在住宅室内设计当中,知觉密度是重要的参考要素。同样也是室内设计语言的具体表现[4]。

2.3联系生活实际

室内设计语言的有效表达,需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室内的设计的目的着重于舒适性和实用性。以住宅室内空间设计为例,室内设计语言的有效利用,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的居住体验。首先,根据不同的生活需要划分不同的区域。其次,合理化的布局,功能空间之间利用过道进行设置。卧室、客厅、厨房等空间区域要合理的规划设计,方便使用的同时,相互之间不受影响。第三,室内的采光与通风同样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合适的采光和通风,能够给用户带来舒适的感觉[5]。

3结束语

室内设计语言是建筑室内环境的关键性的元素,通过设计语言的表达,给用户以舒适的体验。以色彩、形态、材料等形式呈现出的室内设计语言,通过叙述表达、风格表达以及象征性表达,加强与用户进行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互动,实现设计语言与心灵的互动,以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程鑫.国内关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关系的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建筑设计管理,2015,08:53-55+62.

[2]谷晓红.浅析室内设计的色彩语言[J].美术教育研究,2014:104.

[3]王杰.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美学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72-174.

[4]康淑颖,蒋继华.浅析室内设计中对人的情感需求[J].设计,2015(04):112-113.

[5]马辉.情感化室内设计及其空间特质表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25-29.

关于时间的格言篇8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5、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6、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7、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

8、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9、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1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1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12、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1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14、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16、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 ——陆珑

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18、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19、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20、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21、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2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23、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

2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2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2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8、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0、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31、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3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33、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34、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

35、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

36、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

37、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

38、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

39、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

40、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

4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42、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

43、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44、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45、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罗曼·罗兰

46、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47、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4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5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6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上一篇:中班幼儿故事范文 下一篇:祝福语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