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10-07 15:49:28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1

要鉴赏古诗,应了解它的基本特征。古诗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其中,个性美是指诗中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形象、诗中描写的景与物的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之美。

根据《考试大纲》,古诗鉴赏一般要求鉴赏形象(人物、事物和景物形象)、语言(炼字、诗眼、语言风格)、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技巧)、思想感情以及观点态度。

本节主要谈如何把握古诗的诗眼。

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而这个字一般是诗中的动词或形容词。

“诗眼”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苏轼有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曾提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而“词眼”一词,现存文献资料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可根据诗眼的含义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①全诗的主旨所在的诗句;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③全诗最精彩或最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如:黎简的《小园》一诗:“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问题锁定在首联,所以应重点分析首联。首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山光虽美,小园中的景物却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一句。本为小园的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窥”字不但写活了“山光”的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富有魅力。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精练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字。如王勃的《咏风》一诗:“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这首诗的诗眼应是颈联中的“有情”,具体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这里将风拟人化,构思新奇。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备鉴赏古诗的一般常识,了解诗人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背景,吃透诗中所用典故,抓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情感。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用以翻出新意。如张乖崖的诗句“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不同。

第二,借以增添情趣。如曾吉甫的诗句“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中的“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第三,增强形象性。如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的色彩;秦观的诗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来勾画出线条轮廓。

赏析诗眼(炼字)的题型一般有以下三种:

1.定向赏析型,命题人已将诗句中的某字选出,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定向赏析题可按以下四步来作答: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考虑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2.自选赏析型,命题人不提供赏析的诗眼,只是提供相关范围,要求学生在这个范围内找出传神的字眼进行赏析。学生如果找不准关键的字,就无法得分,因而其难度较大。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2

一见“明月清风”词句,陡然想起我当年在苏州游览名园沧浪亭看到的一副旧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明月清风”本指一种自然的景致,而诗人们往往又用它创设幽远、清淡的意境,以至表达作者淡泊、宁静、坦然、无欲的情怀。对于中国传统诗词而言,意境与情怀是这样一种关系:意境生出情怀,情怀感悟意境,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正如那副旧联,因清风明月无价,而生出近水远山有情;又因近水远山有情,而感受清风明月无价。我以为,诗集《明月清风吟》就是如此。

打开《明月清风吟》,这样的诗作比比皆是,《大河放舟》就是一首代表作。大河放舟,顾名思义,在滚滚黄河上击浪驱船,应该十分豪迈。然而,作者却用淡雅的语言和闲致的心态铺陈了黄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再用“悠悠千古事,都付大河水”两句结尾――很有一点唐代张若虚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写作风格。

大家知道,不同的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从而有着不同的美的创造,对于诗人来说就是有不同的诗作。《明月清风吟》第二、四、六、七、八、九、十部分,分别是《微风送妙音》《锦绣徽杭行》《三晋飘槐音》《呼伦贝尔情》《仲春汴梁梦》《清秋花都秀》《两岸长相思》,描写的是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内蒙古、台湾等地的不同景色。这几个省份的景致人情,在人们眼里是不同的:河南是中州大地,沃野千里,古迹甚多,古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安徽是奇山异水,徽式民风和黄梅曲韵;浙江是江山如画,人物风流,美食之城,越调之乡;山西承三晋遗风,接太行浩气;内蒙古则充满神秘、浪漫、幻想和异域风情;台湾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悠悠的传统中华文化和与闽南一脉相承的语言民俗,等等。而治军欣赏这几个省份的不同景致人情,却能营造明月清风般的意境,抒发明月清风般的情怀。请看这几个部分的一些诗作,这些地方,我大多游览过,颇有点相同感受,值得推荐。

《微风送妙音》:“翠谷起白云,清风送禅音。深山红尘外,妙景正醉人。”(妙景怡人)“杨槐干桠草未青,只觉春里寻常景。忽见眼前碧丝绦,一遇柳色便不同。”(柳色)

《锦绣徽杭行》:“雨霏霏,思飞飞,徽州之行十分美。四周青山如图画,一江碧水送我归。”(告别古徽州)“柳枝婀娜岸边摆,茵茵莲叶如新裁。一湖秀水兰舟动,无边风景西子来。”(望西湖)

《三晋飘槐音》:“是谁撒天香?香气直入房。披衣不肯去,雨中把槐赏。淑芳花仙子,淡雅村姑娘。布谷声声唱,山西好风光。”(雨中槐花)“千里杨柳千里花,一片沃野一片家。才见晋中风光好,况值夕阳余晖斜。”(晋中行)

《呼伦贝尔情》:“草青青,路迢迢,呼伦贝尔十分好。千里草原美如画,万群牛羊牧歌飘。”“碧草青,菜花黄,呼伦贝尔满诗行。日照绿色草世界,夏临黄金花天堂。”(草原美两首)

《仲春汴梁梦》:“清明时节到东京,皎皎明月照夜空。上河园里倒时光,徐徐吹来千年风。”(观《东京梦华》有感)“初秋时节到汴京,水光潋滟景物明。醉人之美在何处,临窗望湖茗香中。”(望湖)

《清秋花都秀》:“唧唧沽沽蟋鸟鸣,梦中犹闻天籁声。正疑不知身何处,非梦原在自然中。”(天籁)“花都温泉天公开,静卧雅室听天籁。夜半缘何披衣起,为有桂香入帘来。”(桂香)

《两岸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到何日,除非团圆时。长相思,长相思。欲将相思说谁似,唯有两岸知。”(长相思)“青山碧水画里卧,翡翠盆中一碧螺。秀丽宝岛夜明珠,熠熠光华犹可歌。”(台北)

从这些诗作可以见到,作者志不在遣词造句,而在于遣意造情;文字可以不加修饰,甚至是粗犷型的,有些词句还可以商榷,但感情的抒发是真诚而细腻的,意境的营造是缜密而清新的。这就是他的作诗风格,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因为我一向讨厌虚情假意、无病、矫揉造作的作品。

我曾与治军一起开过会、观过光,也互相唱酬过,发现他诗思时涌,诗笔不辍,真可谓“一路行来一路诗”。何也?亦许在他的《五十畅怀》中可找到答案:“振翮翻飞任自由,不觉鬓霜五十秋。但入诗史百名录,今生何去觅封侯。”

2011年3月13日

(作者系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原厦门市教科所所长)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3

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江春入旧年。3.日月之行,。

4.《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5.曹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他有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在《观沧海》中他用 , ; , 。四句诗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雄伟景象。

6.在学习中,我们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如孔子所言 , 7.“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 ,

8.曹操《龟虽寿》中表明自己远大志向和抱负的四句诗是: , ; , 。

9.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0.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描写田园优美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 。

11. 在我们所学的《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弟子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的两句名言是 , 。

我们要,向先进人物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的学识与修养,12. 工作学习中,

见到不好的人与事,还应该“ ”来反省自己。(用《〈论语〉十则》文中的语句回答)

1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 , 。

15.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

16.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儿童”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从你所积累的古诗词中写出一句与“亲情”有关的完整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2. 潮平两岸阔, 。

23. 《过故人庄》诗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是 , 。

24.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7. 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8.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9. 《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子是 。

30. ,小桥流水人家。31. 秋风萧瑟, 。 32. ,风正一帆悬。 ,江春入旧年。 33. 《论语》十则中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有成效,所以他说:

“ , 。”

35.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6分)

①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阐述光明驱尽黑暗,暖春赶走严冬的人生哲理的名句是 , 。

④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故乡是人生之根,请写出一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名句。

36.《钱塘湖春行》中写花草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3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38.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请写出与这段话意思相同的两句诗。 , 。

39.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 ,小园香径独徘徊。商女不知亡国恨, 。

40.,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41.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 。

42.人们常用朱熹的两句诗,。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

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参考答案

一、1、浅草才能没马蹄 2、海日生残夜 3、志在千里 4、断肠人在天涯

5、日星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7、略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 略

13.却话巴山夜雨时

1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6。潭影空心人

17.18 略 19。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20.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1.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心人

22.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23.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24. 开轩面场圃25. 几处早莺争暖树26. 何当共剪西窗烛27. 山岛竦峙

28.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9.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0. 枯藤老树昏鸦

31. 洪波涌起

32. 潮平两岸阔 海日生残夜

3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5.按要求工整地默写。①学而不思则罔②谁家新燕啄春泥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④巴山夜雨涨秋池⑤示例: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6.终为灰土 37。还来就菊花 38。隔江犹唱后庭花

39.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曾相识燕归来

40.莫言下岭便无难 一山过后一山拦

41.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惊起一滩鸥鹭

42.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43.若出其中 44。风正一帆悬45.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46.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7.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8.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4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诗情画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中有不少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再配以悦耳动听的音律。这样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的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庐山的秀美山峰。我利用多媒体从正面、侧面等各个不同的方向展示庐山的秀美山峰,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这些山峰雄奇壮丽,巍峨挺拔,险峻秀美,层峦流翠,风光旖旎,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壮丽景观。同时,配上优美的轻音乐和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老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诗画结合,理解古诗

以画配诗,为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如教古诗《锄禾》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用手中的彩笔,去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挥汗如雨辛勤锄地的农民,餐桌上摆着香喷喷的米饭、雪白的馒头,去画餐旁尽情享受美餐的小朋友。课堂上,我让学生拿着自己的画,上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画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了古诗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利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以及古诗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传统古诗教学中,由于受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的制约,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古诗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我国古诗词的强烈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三、激发想象,感受意境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了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把学生带入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中,于是,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那满湖翠流的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挨挨挤挤的,一阵微风吹过,碧波荡漾。在无穷的莲叶中,一朵朵盛开的荷花,有的像下凡的仙女亭亭立于水上,有的像娇滴滴的新娘子宛转靠在水面。整幅画画面绚烂生动,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四、动画结合,体会情感

学习一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而且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此时教师只有借助电教多媒体软件,将古诗中的意境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品内容简简单单,字里行间却蕴含着诗人时逢秋日黄昏,漂泊异乡时无比悲凉、无比孤独的情感,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诗人这一情感,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我范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两个场景,让学生观察。第一幅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景色苍凉:几根枯藤缠绕着落光了叶子的老树,树上寒鸦点点,声声哀鸣;眼前小蛳铝魉潺潺,破败的农家小院凄凉孤独。第二幅是“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景色幽怨:夕阳西沉,秋风萧瑟,饱尝乡愁的游子正骑着一匹骨瘦如柴的马,在寂寞的古道上踽踽独行。接着学生边读边品,最后让学生交流看到这两个画面有什么感想,学生很快就感受到游子那浓浓的思归之情。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殿堂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温定华.初中古诗词教学应重视诵读和改写[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0).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5

一、不完全句

在一般书面表达中,一个完整的句子离不开谓语动词,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然而在古诗词中,没有谓语或谓语不完整的句子则较为常见,这种句子称为不完全句。最典型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构成的句子,有人称为名词句,如李商隐《商山早行》中的一联: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一联着眼六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寒秋图,烘托了早行的气氛。两句诗,不用一个动词而诗意毕现:茅店上空,一轮寒月吐露清辉,四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我出发了,行走在落满霜花的小桥上,身后流下了一串清晰的脚印。又如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一联: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这一联是对李白诗风的评价,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该联是说李白的诗清新如同庾开府,俊逸如同鲍参军。庾开府,即庚信,鲍参军即鲍照,他们是南北朝著名诗人。诗句中省略了“如”“似”之类动词,但不妨碍理解。类似的名词句在古诗词中大量出现,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辛弃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这些诗句以写景为主,舍弃动词,甚至根本不需要动词,只是铺陈意象,这在修辞上叫做“列锦”。

除了名词句外,还有一些诗句,有谓语,但谓语不完整,也属于不完全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一联: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历历”是一个表意清晰的句子,“汉阳树”则是一个名词,第二句结构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即“短句+名词”,但“汉阳树”与“晴川”的关系,“鹦鹉洲”与“芳草”的关系却是清晰的。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清晰可见;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

还有一类句子,主谓宾看似完整,稍加留意,仍属不完全句。如李商隐《锦瑟》中的两句: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观察第二句,句中有主语(“一弦一柱”)、谓语(“思”)、宾语(“华年”),看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实不是,“思”的行为不是“弦”“柱”发出的,而是抒情主人公发出的,此句的结构形式为“短语+短句”,可见还是不完全句。本句的大意为:看到眼前锦瑟上密密匝匝的琴弦,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美好年华。如果说此例容易辨别,不大可能在理解上造成困难,那么请看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的两句:

(5)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表面上两句都有主谓宾,结构完整,很容易理解为:“竹喜爱新雨后的时光,山喜爱夕阳下的情景。”错了,“新雨”“夕阳”不是句子的宾语,它是古汉语中的后置状语。正确的理解是:新雨后的竹惹人怜爱,夕阳下的山更加妩媚。

二、压缩句

王维《山居秋暝》中有一联:

(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大意是竹林一片喧闹,那是洗衣女子说笑地回来了;莲花摇动,那是渔民驾着小船下到荷塘去捕鱼。把两句话压缩概括就变成眼前的诗句了,这种句式有人称为压缩句。这种句式在古诗词中十分普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某些成语也带有这种痕迹,如鸟尽弓藏、风和日丽、经天纬地等,它们名为短语,实为句子。下面句子和例(6)相比,略有变化,如李商隐《筹笔驿》中的一联:

(7)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关张”句也有两个句子形式,“无”“欲”是动词谓语。直译就是“关张死了又能怎样?”意思费解。联系“管乐”句,这里用典,赞扬孔明的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关张”句则陡转,意思是说无奈关羽张飞身死,你独自一人又怎能挽救危局呢?可见“欲何如”的主语是“孔明”而非“关张”。对这类句子应多结合上下句或全篇来理解。

三、倒装句

古诗词中为了符合平仄、押韵等声律的要求,有时也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们对语序作了适当的调整,由此产生的倒装句十分常见,它比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更灵活,规律性更不好掌握。现代中学生由于不了解声律方面知识,所以应更多地从语法结构和语义上去理解。现举例略作说明。

(8)“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应为“应笑我多情”。

(9)“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应为“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10)“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应为“环佩夜月魂空归”。

(11)“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应为“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

四、炼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代优秀诗

人特别注重炼句,往往一句出彩,全篇生辉。炼句的关键在于炼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都是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炼字佳话。不了解炼字的一些奥秘,对诗词的理解终究是隔靴搔痒。动词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古诗词中的炼字往往就是在动词的选择与比较上下功夫。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两句:

(1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涌”是动词,也是炼字的典范。“涌”是“涌动”“奔涌”之意,说“月涌”似乎不通,该句其实描绘的是明月投射在奔腾的江面上的壮观景象,月是静止的,水是流动的,月光因流水的衬托获得了动态生命,月光照在水面上就象在水面上奔涌出没一样。“涌”字下得真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杜甫天才般的表现力。本联大意可译为:星星低垂,原野变得开阔,一轮明月在大江中跃起奔流。《沁园春 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也是炼动词的典范。

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时,也可能是炼字。如《沁园春 长沙》中的一句:

(13)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粪土”,本句形象地表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高洁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再看李清照《如梦令》中的一句: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肥”“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属炼字的典范。理解本句,除了解炼字,还要了解“绿”“红”的借代特征,“绿”借代“叶”,“红”借代“花”。用“肥”修饰“叶”,让人联想到“叶”的“肥大”“繁茂”;用“瘦”描摹“花”,让人联想到“花”的“瘦小”“枯萎”。其实这句描写的就是枝叶繁茂,花朵凋零的暮春景象。如不细心揣摩,就不能准确理解词语背后的丰富含义。

副词虽不及实词重要,使用精妙的副词也是炼字。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中的“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中的“还”都是副词中的炼字的典范,品味这些字词对于准确理解诗句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鉴赏古代诗歌,读懂是前提,是关键。我们不妨以句子为抓手,了解古诗句式的特点,串译梳理大意,以达到对整首诗的准确理解。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6

一.古代旅游诗的发轫期

中国古代旅游诗的发轫期,可追溯到先秦战国时期屈原流亡途中用诗歌记述“被旅游”经历的作品。如他流放湖南期间留下的《哀郢》、《涉江》、《怀沙》等名篇,其中有些佳句和片段,就具有“旅游诗”性质。例如《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汉代最早的“旅游”诗,应该是汉高祖的《大风歌》(公元前195年),那是他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之后,从都城长安“巡行”到家乡去“摆谱”时哼的。为此,在他的故乡江苏沛县留下了一处叫“歌风台”的古迹。这也成了今天的一个旅游景点。其次,是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前往山西祭祀后土(土神),泛舟汾河,饮宴中流时写的《秋风辞》。时值秋气肃杀,鸿雁南归,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文采斐然的绝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诗经》里最有名的记游诗是《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诗对青年男女结伴春游的过程进行了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反映了先秦时代郑国每年仲春时,少男少女们齐聚溱河、洧河河畔交往的习俗。这首诗是记游诗不假,却并非“旅游”的产物。诗写的是作者家乡的事和景。写此诗时,作者既未外出“旅行”,也未离开住地“远游”,与旅游学科对“旅游”的定义,显然是不符的。由于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诗歌中当年的风景,今天也并未成为旅游景点;而且,连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既如此,就不宜生拉硬扯把它塞入“旅游文学”的范围,认定为旅游诗歌的源头了。

二.古代旅游诗的生长期

旅游诗中的一个分支──山水诗,一般认为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0)。如冯乃康主编的《旅游文学作品选》以及湖南旅游局主编的导游资格考试科目《汉语言文学》教材,均将曹操的《观沧海》列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齐朝的谢I、梁朝的王籍、陈朝的阴铿,都是期间较为著名的山水诗人。阴铿的《渡青草湖》,更是公认的最早描写洞庭湖的名作,可称得上是完整的旅游诗歌[2]: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梁・王籍《入若耶溪》:“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名句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的手法更是“为后代诗歌在山水意境的表现及欣赏方面提供了辩证艺术思维的方式”。[3]

三.古代旅游诗的繁荣期

唐宋两朝是古代旅游诗的繁荣期,其特点是题材丰富多样,题材涉及诸多方面,如咏史、怀古、边塞、风俗人情等,可谓繁花竞秀。唐代有一种与科举制度并行的潜规则──“行卷”。即有心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把自认为最得意的诗作呈献给达官贵人,请他们加以宣扬,为自己的出名造势。“行卷”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参试结果。“行卷”中的有些诗,便是古代的旅游诗。唐代的文人格外喜欢漫游。所以唐代旅游诗中,反映不同地域独特人文景观、民情民俗的风俗诗很多。如张祜的《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中的扬州,有十里长街,繁华市井,醉人月色,卧波长桥,窈窕丽人。尤其是禅智山,风景旖旎,简直使人想要在那里买一块墓地,美死在那个地方。

唐宋都有描写边塞生活、抒写爱国情怀的边塞诗。两朝边塞诗有所区别的是:唐代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周边国家祸乱入侵,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边塞旅游诗的作者,往往抒发投笔从戎、边关杀敌、塞上立勋、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誓死报国、英勇无畏、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风胜概。故唐代边塞诗如黄钟大吕,大气磅礴,使人振作,催人奋进。如有过军旅生活经历的骆宾王、陈子昂,亲身经历过边关战争或长期戍守边疆的岑参、高适、严武,亲身游历过边关的王昌龄、李颀,奉命出使,亲身到过边关的王维等,均有边塞诗名作流芳百世。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描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了豪气冲天的英雄主义精神。宋朝统治者对侵略国一味退让,使侵略者得寸进尺,造成宋代边塞诗整体上显得悲壮凄凉。如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政策,可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赂敌求和的国策。这样,他的词《渔家傲》就是一派悲凉的意境: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作者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求和政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就沉郁、悲壮、凄凉,令人感慨万千。

四.古代旅游诗的发展期

元、明两代,古代旅游诗虽然不如唐宋繁荣,但并未消歇,而是得到了继续发展。

1.元代旅游诗的著名作家有赵孟\、萨都剌、张养浩等。

赵孟\为西湖景区增色的名作是《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萨都剌咏史抒怀的名作是《百字令.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张养浩用《中吕・山坡羊》的曲牌写了的一组怀古诗名作。如《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骊山怀古》: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2.明代旅游诗中最出色的是边塞诗,其成就虽不如唐代的边塞诗,但却远在宋、辽、金、元诸朝之上。“唐代边塞诗繁荣之后,宋人难乎其继,金元的边塞诗更……陷入低落。这个状况到了明代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明代由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武人多能诗,戍边将领和因公差或遭贬谪出塞的文士都写下大量的边塞诗。其中表现边将、边民艰苦卓绝的昂扬斗志和爱国情怀之作尤为动人。”[4]其代表作家,或本身即为疆场杀敌的将帅,如戚继光、俞大猷、王越等;或为有过从军经历、纵游过边塞的文人,如徐渭、尹耕、屠隆等。而主题,则是抗击西北蒙古瓦剌部族的入侵和打击骚扰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表达边疆将士、军民保卫领土的决心。如戚继光的《马上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王越经过今甘肃礼县红石山写的《过红石山》:

冬来天气正严凝,红石山高策马登。风向眼中吹出泪,霜于髯上冻成冰。

平胡岂止如擒虎,用将何须似养鹰。记得去年经此地,铁衣流汗苦炎蒸。

屠隆的《出塞》:

强兵一夜度飞狐,大雪连营照鹿卢。明月五原容射猎,长城万里不防胡。

单于塞外输龙马,天子宫中出虎符。独有流黄机上泪,西风吹不到征夫。

徐渭的《龛山凯歌》: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五.古代旅游诗的复兴期

清代旅游诗是续唐宋旅游诗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曾指出:“元明两代诗歌出现了例退的摹仿逆流……穷则变,变则通,……清诗正是适应此规律,在总结明代复古逆流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继承发展前代遗产的实践中,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社会现实土地上,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如钱谦益的黄山游诗,姚燮的四明、普陀游诗,刘光第的峨眉游诗,都是数十首为一组的刻画祖国壮丽河山的杰作,前代诗人从未有过这样宏伟的规模。”[4]清代旅游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从满人入主中原(1644年)到康熙中期,约四十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旅游诗作者的主体为从明入清的遗民,体裁以怀古、咏史,借景抒情为多,主题大多是叹惜明朝的灭亡,讽刺士人的失节降清,醉心功名。如屈大均的咏史诗《春日雨花台眺望有感》:

烟云霏霏碧草齐,断肠春在孝陵西。松楸折尽寒山露,无处堪容杜鹃啼!

在封建时代,皇帝陵墓周围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作者登上南京雨花台时看到的,却是孝陵――朱元璋的陵墓,四周的松楸已砍伐殆尽,只剩一片光秃秃的山体,这使他不能自已,悲从中来。但来自胜利者阵营的满族诗人纳兰性德,对明王朝灭亡的观感,却与屈大均不同,表现得相当理性。他在咏史诗《秣陵怀古》中写道: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诗人眼看秣陵(南京别名)的冷落,思绪却飞到了北京旁边埋葬了明王朝十三代国君的十三陵,想到那里也是一样的萧条。于是,诗人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史上,人们总爱讲南京是一个不吉利的地方,不利于建都。凡是建都南京的王朝,大都是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小朝廷,而且很快就会灭亡,就如同六朝。正因为如此,明王朝的第三代帝王朱棣,在夺取了侄儿朱允傻幕饰缓螅立即把都城迁往了北京。但是,这个拥有中原一统天下的大明王朝,不同样灭亡了吗?

这就证明:明朝的灭亡,与建都何地,毫无关系,而是另有原因。即与六朝一样的官场腐败,权贵荒淫,民不聊生。显然,纳兰性德的“怀古”旅游诗歌,比遗民诗人的伤情,思想要更有深度。

以上诗歌作者借两地墓陵从不同角度吟咏明朝皇帝,可他们中谁又能预料到,这两地墓陵,在今天却成了重要的旅游业资源?

2.中期。康熙后期至鸦片战争前,约一百五十年左右。这一时期,是满清王朝的文字狱搞得最凶的时期。人们稍不小心,就可能因文字而招来无妄之灾。这一时期旅游诗的特点是:题材大多为山水风景,在写法上,一般只描写而不议论抒情,但很注意技巧和艺术性。这些诗描绘了祖国如诗如画的山河,不同地域的风景,在旅途中对世态人生的感受,风格多样,生动活泼。如黄景仁描写富春江上游的《新安滩》: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刘大魁的《西山》:

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岗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

西山为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在诗人的笔下,这里的景色美如江南,以致使他想把它们画成十幅屏风摆到家中去,好早晚看个够。

查慎行描写江南春天美景的《晓过鸳湖》: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鸳湖即今天浙江嘉兴的南湖,长水塘是鸳湖附近的水塘名。诗的后两句,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洪N的《钓台》,借写严子陵钓台之名,称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是“千秋”才有“一个”的难得之人,即赞扬他在做了皇帝之后并没有忘记他自己当老百姓时的朋友,抨击那些―阔脸就变的势利小人,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达了对世态人情的喟叹:

逃却高台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

3.晚期。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七十年左右。这是清代旅游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的繁荣期。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和各种反清社团的成长壮大,使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摇摇欲坠。这个时期旅游诗的特点,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人才的召唤,对革命的渴望,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外敌入侵的悲愤。如谭嗣同的《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中的“河”指黄河。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仍嫌原野束服了它。高山聚集在潼关,简直使人不知道何为平地。既是写景,也是借写景抒发渴望自由,不畏艰险的壮志。

魏源的《居庸关》:

十里缕嫱幸怀蹋连云虎跨是关城.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

居庸之高险,一连十里,都是高山峻岭,只有到关口,才可歇息一下。它高连云天,形如猛虎跨踞。雄伟的山冈,警惕地注视着边塞的形势。滔滔的涧水,高唱着走出边关、保卫疆土的战歌。

康有为的《过虎门》,则是对林则徐被朝廷错误打击的满腔愤慨:

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

“万龙轰斗“指林则徐当年率虎门军民与英军的血战。当康有为路过时,这一切已“事如了无痕”了。但林则徐的浩然正气是永存的,游客看到遗垒、残石,就会怀念这位民族的英雄,就会感情汹涌,义愤如同浪涛翻滚。

梁启超的《太平洋遇雨》,写于失败后的1899年.当时,作者正在从日本赴美国的途中: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

诗人在诗中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说法,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前仆后继,决不放弃斗志的坚定决心。诗人告诉人们:他的“远游”美洲,绝不是去游山玩水,而是“挟风雷”,即怀抱革命的雄心壮志去进行革命活动的;出国,是为了有一天回国再度投入战斗。

秋瑾的《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更是晚清旅游诗中的奇葩: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画图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在波浪滔天的东海上,在只身赴日的旅途中,诗人关心的,只是革命的理想,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

六.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诗

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诗包括民国与共和国时期的旅游诗。

1.民国时期的旅游诗。民国(1911-1949)40年间,中国大地上,先后经历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基本上是烽火连天,战伐不息。少数经济上相对富裕、生活上相对安定些的人,虽有少量可称为“旅游”的行为,但是,对时代和社会并未产生大的影响,旅游诗词相对较少。只有诗词中那些记录革命生涯、战斗生活、历史巨变的诗篇和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少数旅游诗,很有影响力。如家喻户晓的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沁园春・雪》、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还有郁达夫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很有名:

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诗中的“江山也要文人捧”,对今天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有着重要启示。

2.共和国旅游诗(1949-今)。这一时期,旅游诗的作家作品比民国时期多,以写景抒情和军旅旅游诗歌影响较大,但名家名篇仍然不多。其间,贺敬之的《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影响很大。其中,最出色的是《桂林山水歌》,一开头就不同凡响: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哟,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战士出身的公刘,则有一些出色的军旅诗、城市诗。如从军时描写边塞风光的《运杨柳的骆驼》:

大路上走过来一队骆驼,骆驼骆驼背上驮的什么?

青绿青绿的是杨柳条儿吗?千枝万枝要把春天插遍沙漠。

明年骆驼再从这条大路经过,一路之上把柳絮杨花抖落,

没有风沙,也没有苦涩的气味,

人们会相信:跟着它走准能把春天追着。

此外,郭小川的《西出阳关》、《雪满天山路》,也是出色的边塞旅游诗歌。而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写的旅游诗,则大多为领袖们的诗作。如的《水调歌头・游泳》、《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到韶山》、《登庐山》。还有、董必武、等人的部分诗歌。其中董老的《谒昭君墓》是影响很大的作品: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近年来,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大力倡导下,传统诗词的创作老树新花,梅开二度,大有欣欣向荣之势。但共和国新时期旅游诗词方面的名家名篇,仍需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李元洛.红紫芳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9月,第004页.

[2]沈文雪编注.古诗三百首[M].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125页.

[3]杜贵晨选注.明诗选・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4]钱仲联选,钱学增注.清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3-8页.

基金项目:1.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增强湖南文化旅游业实力与竞争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2014BZZ140);2.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挖掘湖南旅游文学资源内涵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传承的研究”(项目编号:14C0957);3.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XJK014CZY068)阶段研究成果。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7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教学法。古诗词的对比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所谓对比教学,一是指同一诗人不同类型诗词的对比,二是指不同诗人诗词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风格和各诗人的特点。王维和孟浩然都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但二人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在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时,就可拿王维《鹿柴》或《鸟鸣涧》来比较。可以看出,孟诗主“淡泊”,王诗主“幽静”,二人的特点很快就分辨出来了;又如对辛弃疾的学习,历来把他视为豪放词人,但是,他除了悲壮雄浑的词外,还有不少清新隽永的词作。要把握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就有必要拿他具体的词作来比较。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是典型的“悲壮词”(题注: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我们可以拿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和《清平乐》(茅檐低小)二首来作比较,能够看出,后两首的风格与前首明显不同,是典型的清新活泼的作品。这样,我们对于辛弃疾这个词人的不同风格就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代表性的诗词进行比较。如果所选的诗词缺乏代表性,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适得其反。

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词篇8

1.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D.晏殊

3.《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4.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

5.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6.“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8.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积累,在背诵诗词时,应该了解诗词的作者以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

名师解析:

1. A.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意思是:空空的山野里看不见人,但是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B.出自《三字经》,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C.出自两汉时期的《长歌行》,意思是: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D.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意思是: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到了青云之上。故答案为C。

2.A.辛弃疾,两宋时期豪放派代表人物。B.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诗人。C.秦观是婉约派代表诗人。D.晏殊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故答案为A。

3.A.张养浩,元代散曲家。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B. 马致远,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C.元好问的代表作《小重山》。故答案为B。

4.A.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C.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文: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故答案为B。

5.A.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B.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译文:竹林外边两三枝桃花初绽开放,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C.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译文:太阳出来,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江水就如蓝草一般碧绿。D.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故答案为C。

6.“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生长于蜀地眉山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在北宋时期皆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且皆名列“唐宋八大家”。“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三班”指班彪、班固、挺超,是历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名家。故答案为A。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故答案为B。

8.A.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泊秦淮》是唐朝诗人杜牧游秦淮时所作,诗人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译文: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小舟和白沙。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在听到王昌龄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译文: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C.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D. 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译文: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故答案为C。

9.A.出自唐朝诗人李涉的《岳阳别张祜》。译文:(年轻人)要努力向着理想前程奋勇前进,不要像老来一事无成的人那样只知道空叹息,因为到那时叹息也是没有用的。B.出自宋代诗人牧童的《答钟弱翁》。译文:放牛一天,回来后饱餐一顿,累了,在明月朗照下不脱蓑衣便酣然睡去。无忧无虑,天真无邪。C.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译文: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D.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故答案为A。

10.A.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美,风光与其他季节不相同。B.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C.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译文:让人怜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闪亮,月亮弯得像弓一样。D.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译文:春天到了天气转暖,这时候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由于雨很细很密,所以落到地上,就感觉软绵绵的,大地是慢慢被滋润的,春天的小草刚发一点小芽,是淡绿色的,而且也很疏,远看一片草可以看到成片的绿色,但如果近看,就不明显了。故答案为B。

参考答案:1.C2. A3.B4.B5.C  6. A  7. B8.C9.A  10.B

上一篇:骑马过独木桥范文 下一篇:写给爸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