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山中访友范文

时间:2023-12-09 06:25:42

仿写山中访友篇1

学习《山中访友》,读到“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这组句子时,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热烈情感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他们捧读课文,仿佛也在跟作者一道与山中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

站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耳听书声琅琅,眼望着教室外边那些高高的塔松,争奇斗艳的月季花,还有沿墙体攀缘的五星花,以及那一架绿绿的何首乌,我突发奇想,忙请同学们停止朗读,兴奋地对他们说:“我们何不也来与校园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呢?”学生顿时兴致盎然,眼睛里闪烁着见到亲密朋友时的惊喜与亲切。他们有的说:“你好!高高的塔松!多少个春秋过去,你仍然默默地站立在校园的角落里,是在守卫我们的校园吗?”有的说:“你好!美丽的月季花!你张开灿烂笑脸,露珠在你的花瓣上流转,是想让我们与你一样开心吗?”还有的说:“你好!可爱的小银杏树!你摇曳着一片片小扇子似的绿叶,是想呼唤秋风快快来,把叶儿染成金色送给我们做书签吗?”……

学生的回答令我始料不及,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灵气的孩子们!“大家说的太精彩了,我们也来仿照《山中访友》把它写出来好吗?题目就叫《校园访友》!”“好!”孩子们齐声相应,于是灵动与精彩从孩子们的笔尖流泻而出。

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是独特的,是美好的,也是纯真的。当他们大声朗读自己写的一行行真实的文字时,他们是微笑着的,因为有一种成功与喜悦之情在他们的心头荡漾着。

是的,作文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只要老师平时能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那么,这种意识和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依托教材,在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设计整篇仿写、片断仿写、角色转换改写、缩写、续写、写读书笔记、课后问题解答、小型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的练笔,会使学生感到优秀作文离自己并不遥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进步。”作文课,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说教课,而是扎扎实实的读写课。只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技巧,甚至帮他们列出提纲,而不与他们共同去思考,去想象,动笔去写,作文教学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在教学中,师生共同作文,教师的引导在起示范作用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尤其是中等程度及程度较差的怕作文的那些学生,依托教材,低起点,减小坡度,在教师的一路引领下,相信学生会很快走出低谷,会很快走出怕作文的阴影,树立作文的信心。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整体作文水平,进入作文教学的阳光地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眼光不能仅限于课本材料,还应关注课外生活中的材料。结合学校举行的校园集体舞比赛,我与学生一起观察、讨论,共同取材,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当一行行生动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流淌,当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我们的眼前重现时,学生由衷地发出感慨:“原来作文是这样的近在咫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里,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不是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关注,缺少发现,缺少参与,缺少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对作文材料的选择起着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不断深入地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写作实际,与学生一路同行,帮助学生打通思路,拓宽视野,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教材,受益于课外写作,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永远值得我探讨的课题。

仿写山中访友篇2

张(1847~1936年),字朵珊,号石门樵客,别号“云霖”,热河省凌源县南乡石门村人(今辽宁省建昌县要路沟乡石门村)。张家是当地知名大户,他幼年读书时,喜攻书法,尤爱绘画,16岁因父谢世而辍学,在家学画,后奉兄命到附近喇嘛洞自家开的铁匠炉当记账先生。他每天记账之余,仍专心学画。一天他见工人打铁的神态,就画了一张画,工人看后齐声叫好。两年后,他离家去北京拜访名师,以求深造。张到北京后,便在市内一座喇嘛庙内住下,日久,与寺院的喇嘛结为金兰之好,并通过喇嘛结识了一些人。一天,他在房中偶见喇嘛迎进一人,衣冠整齐,仪表非凡,遂将该人的风采、仪容作画一张,悬挂于室自我欣赏。第二天,喇嘛偶至他的房中看他画得非常逼真,就将他介绍给被画者“六王爷”。“六王爷”又给他介绍了京城名师,使他绘事进步很快,25岁考中了宫廷画家。40岁后回故里,隐居山林,作画自娱,很少与外界交往。

张在京时,究竟师从何人学画,受何人传授指点,不得而知。从其传世的作品看,山水有时仿王石谷、米友仁;花鸟有时仿华、恽寿平;其人物画似受清朝中晚期名画家影响。可见,他主要师承的是“文人画”传统,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其山水画最为著名,有工笔山水也有写意山水,以兼工带写者为多;有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以水墨淡设色山水为多。张早期的山水人物画只见有《赤壁夜游图》,此卷作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是他25岁时的作品。著称于世的《怪石图》是其中年时期的杰作。他热爱家乡的群山奇峰,云天林海,怪石云林成为他作画的对象。张中晚期的作品(60岁以后)存世比较多见,如《云龙三观》作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山清爽图》作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李仙像》作于民国元年(1912年)。《花鸟四条屏》作于民国7年,是张73岁时的作品。而刘英琴女士珍藏的这幅张83岁时的山水人物画《携琴访友图》,工笔精绘,一丝不苟,气势宏伟,实属其晚年力作。此卷作于民国18年,据张第六代孙张基介绍,这幅画是张晚年绝笔。

张的画一般均有小记,写图名,绘画的时间、地点及画意,最后署名,常写“石门樵客张”,钤印有“张之印”“臣张印”“朵珊”“朵珊书画”等。

张的画还有题画诗的。《花鸟四条屏》末联有一首七绝:“罗游仙子饮流霞,醉倒孤山处士家,几度东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诗情画意交相辉映。张不仅能诗善画,他在清末还编辑出版了《云林别墅新集醒世锦囊》一书,内容有采集的对联和匾额、骈言、别号、联额、图章、丽句等,真可谓是多才多艺。从张学画者有张文玉(女)、赵星阁、李八、王海楼等人,其中张文玉(1889~1930年)擅画山水、花鸟,是张出类拔萃的弟子,也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民国初期的女画家。张弟子的第五代孙、辽宁省知名画家许贵至今还珍藏着一幅张给其祖辈作的画。

经笔者多年考察,张至少有12幅绘画精品流传至今,分别为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朝阳市博物馆、建昌县博物馆,辽宁许贵、刘英琴,日本横滨周晓惠及张后人张松、奚桂荣所收藏。

仿写山中访友篇3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雪猴》这篇阅读课文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在学习本单元前三课《鲸》、《蟋蟀的住宅》、《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事物特点写的基础上,教学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学课文,掌握本文的重点及难点。让学生自悟:课文是抓住了雪猴的哪些特点来写及作者是怎样抓住雪猴的这些特点的。让学生深刻体会雪猴和边防军朋友般的友好和谐的关系。

这篇阅读课文,主要讲了我国云南边境,生活着一种有趣可爱的动物——雪猴,它们是边防军人的好朋友。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向我们叙述了雪猴和边防军人之间的几件事情:一只雪猴送来一小把香蕉欢迎来到边防哨所的客人;雪猴随边防军人一同出操,一同洗漱,一同上课,一同操练,并在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时首先奔上前表示关切和同情;雪猴为到山下寨子里采访归途中的客人和随同的边防军人预报大雨的到来。

这篇课文抓住了雪猴的特点来写,主要突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和谐的关系。雪猴躯体比普通猴子高大,鼻孔高傲地翻向天空。它们既有趣又可爱,是边防军人的好朋友。雪猴随边防军人“起床”后攀枝跃林的身姿敏捷轻巧;它们随边防军人到溪水畔洗漱时用爪子捧水抹抹脸,用脚趾当牙刷掏掏嘴,既认真又有趣;它们蹲在枝头观赏边防军人操练,神情专注,它们咧嘴龇牙狂叫为正在操练的边防军人鼓劲叫好;它们来兴致时模仿边防军人操练,一招一式活灵活现;当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时,它们奔上前又蹦又跳表示关切和同情;战士们上课时,它们也席地而坐,凝神听讲。雪猴把边防军人的客人当成自己的客人,它们会为来到边防哨所的客人送上礼物。一只雪猴为客人送来一小把香蕉,等客人追出去时,这只雪猴还回头看了客人一眼,并向客人点点头,多么可爱、有趣啊!

更为有趣、可爱的是雪猴还能以他特有的方式为边防军人及客人预报雨情。它们把边防军人和客人团团围住,有的把头垂得很低,有的用爪子紧捂朝天鼻,有的甚至把鼻孔抵在肚子上,它们左蹦右跳,扯着嗓子乱叫。以上这些,体现了雪猴的有趣可爱、活泼聪明、通人性、善模仿的特点,表现了雪猴和边防军战士朋友般的情谊。因此,边防哨所的战士服役期满,还舍不得这些雪猴。

同时,从这些有趣可爱的雪猴身上,也折射出边防战士的优秀品质。边防军把雪猴当成可爱的小朋友,足以说明他们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趣。雪猴见了穿军装的人就显得非常高兴,并且当边防哨所来了客人时,雪猴会代主人热情地为客人送上一点森林中的礼物。它们把边防军的客人看作自己的客人,这样纯朴的情感,映射出边防军人对雪猴的真诚与友好。甚至于雪猴每日都要和边防军同作同息,并且在边防军新战士从单杠上摔下来时,它们会首先奔上去表示关切和同情。课文中还反映了边防军人平日对雪猴的友好以及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热爱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内心情感和外在表现。边防军人陪同客人到山下寨子去采访,雪猴王竟会带领众部下去为他们预报雨情,多么真挚的情感!雪猴像朋友一样关注着边防军战士,边防军战士也同样关注着雪猴的一切,关注着自然的一切。人与动物,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和完美,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图画啊!这里是雪猴的乐园,是边防军维护了这一方和平和宁静。这边境线上连绵的大山,茂密的森林,长青的古木,难道不正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象征吗?

这篇课文围绕人和动物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以雪猴和边防军战士之间发生的有趣生动的故事串连全篇,以最能体现人与动物之间友好和谐的关系的场景作为文章的重点“画面”。在叙述雪猴和边防军战士之间发生的有趣生动的故事时,作者时时注意抓住雪猴的特点来描写,通过对雪猴神情、动作传神的刻画,体现出雪猴的有趣可爱、活泼聪明和善模仿、通人性的特点。

《雪猴》教学设计提示一、指导学生审题。1.看课题,请你告诉大家:这篇课文的文体,大致有哪几种可能?(记叙文、说明文)2.请大家想一想:每种文体,作者可能会写些什么?(记叙文:记叙雪猴的一些事情。说明文:雪猴的外形特征,雪猴的名字来历,雪猴与别类猴子的区别,雪猴的生活习性等。)

二、指导学生自学、自析课文。自学提示:

1.读一读,想一想: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它写了雪猴的哪几件事情?雪猴给你的印象怎样?

2.雪猴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雪猴的这些特点写的?请你具体分析。

3.再仔细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表现了人和雪猴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这给你什么启示?

三、检查学生自学效果。(一)小组讨论自学提示中的问题。

(二)全班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订正。

1.①这篇课文是记叙文。②它写了雪猴的如下事情:一只雪猴送来一小把香蕉欢迎来到边防哨所的客人;雪猴随边防军人一同出操,一同洗漱,一同上课,一同操练,并在边防战士单杠上摔下来时首先奔上前表示关切和同情;雪猴为到山下寨子里采访归途中的客人预报雨情。③雪猴很机灵,很顽皮,很有趣,很可爱。

2.雪猴具有有趣可爱、活泼聪明、善模仿、通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作者对雪猴神情、动作的传神刻画表现出来的。

仿写山中访友篇4

在古代,虽然还没有旅游这个概念,但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也常常出去游山玩水、访古怀吊、修学朝圣,他们具备一定的旅游意识,这些行为可以看作是旅游行为。在茶诗中对这些行为的反映也颇多,主要有茶文化访古游、茶馆休闲游等。从古代的茶文化旅游中我们也能借鉴到一些旅游活动形式,并可以将其运用到现代茶文化旅游中来。

(一)茶文化访古游

古代茶文化中的访古游主要是访茶山和访名泉。文人雅士除了喜欢饮茶,对于茶的原产地和名泉也是魂牵梦萦,再加上茶山和名泉所在地往往景色优美、鸟语花香,在饱览美景的同时还能品得好茶,而且不同的泉水因水质的不同味道也不同,因而文人雅士和好茶者也喜爱拜访茶山和名泉,在茶山中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亲手采茶,别有一番趣味,在名泉边取水煮茶,悠然自得,也能称的上是一种生态休闲旅游。唐代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毗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中写到弟弟到顾渚山游玩的情景,当时正是春光无限,茶芽新抽,弟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为茶芽的清新香味所陶醉,同时也不忘采取些许茶叶,并寄给千里之外的朋友,与朋友一起分享。宋代郑樵在《采茶行》也中写到自己在春深露重的早晨到茶山采茶的情景,悠然自得。清代施闰章到著名产茶地敬亭山游玩并亲手采茶,“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敬亭采茶》),直到鸟归月出了也舍不得离开。许多名泉附近也都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茶艺高手的足迹。元代张雨在游惠山寺时也拜访了名闻天下的惠山泉,赞美惠山泉水依然甘滑如玉,便即要点茶高手点茶,亲自品饮,再来评论泉水的好坏。有的人则专门带上自己喜爱的茶叶去拜访名泉,如清代查慎行在登惠山时就“我携阳羡芽,来试第二泉”(《初登惠山酌泉》)。明代王世贞拜访陆羽泉后有感作诗《陆羽泉》,诗中写道“何似山僧屋后泉”以此可以猜想这可能是今江西上饶城西北广教僧舍旁的陆羽泉,诗人认为谷帘泉尚不如陆羽泉水好,而且陆羽泉泉水还有禅味。明代钱子义的《九龙峰》中描写了诗人游览九龙峰时的所见所闻,在游览九龙峰时也游览了无锡九龙山泉,陆羽祠堂以及祠前的茶灶遗迹,引起作者对陆羽的的怀念之情。由此我们借人们的怀古情绪在这些名山名泉之地开展访古游。

(二)茶馆休闲游

可以说茶馆休闲游自唐代茶馆萌芽时就有了,虽然古诗中涉及茶馆的诗作较少,但是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还是对茶馆休闲文化能窥探一二。首先古代人们在茶馆休闲时往往不只是品茶,还可以观赏茶艺表演,如元代李德载在《赠茶肆》中就对茶馆中的茶艺表演有精湛的描写,“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从诗中我们也可见看到点茶人高超的点茶技艺。其次文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文人爱茶也爱诗,诗与茶常常是不分离的,因此不少茶馆中就专门为文人准备了这样一个场所,文人可以在这里即兴作诗,或写于宣纸之上、或题于墙壁之上,如清代孙枝蔚就曾写过《雍南千一邀过茶舍题二绝于壁上》。由此我们在开展茶馆休闲游时,除了品茗之外,还要尽可能增加一些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活动如茶艺表演、音乐艺术表演、绘画和书法表演、民间曲艺表演等。虽然目前中国茶文化旅游还属于起步阶段,从古人茶诗中描写的内容可以看出,茶文化旅游实际很早就有了,茶诗中反应的这些自古人们就喜爱的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人们依然喜欢,因此,这些旅游活动形式在现代茶文化旅游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在这些古老的旅游活动形式中我们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丰富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形式,如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让游客学习体验煮茶或泡茶过程中的艺术、通过博物馆向游客呈现传统茶文化等等。如广东潮州的中华名茶园就有茶峰揽胜、古驿故址、茶坊习艺、采茶乐趣等观光游览项目,活动形式丰富而具有趣味,在我国其他茶文化旅游区也可以借鉴这些活动形式。

二、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一)创新设计风格各异的品茗环境

从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历来煮茶、品茶都喜欢在野、幽、清、静的环境中进行。唐代僧人灵一就曾有诗咏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通过此诗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副有野泉、烟火、白云、青溪,环境清幽,悠闲自得,极具禅意的饮茶仙境,因此我们可以就茶馆品茗的环境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主题,或是唐宋风,或是清代风格,也可以是生态的或是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风格。对于仿古风格的建筑环境应建有亭台楼阁,室内悬挂名人字画,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生态型的茶馆应多设置流水岩石、花鸟树木,甚至可将饮茶的位置设置在流水岩石旁或花木掩映的凉亭之下,尽量给人回归自然的感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茶馆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可设计的更有个性,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茶馆可分成不同风格的几部分,比如可以设置专供游客读书喝茶的空间,能自己体验煮茶的空间,能边观看风光等影片边品茶的空间等等。

(二)设计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

足够丰富而新颖的旅游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使旅游者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此茶文化旅游就不能只局限于采茶、品茶上,而是要向旅游者传达足够多的茶文化,并能让旅游者得到亲身体验,除上面提到的可以有茶山生态观光、访茶文化遗迹、观看茶叶制作过程、体验茶叶采摘和制作、观看茶艺表演,还可以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茶馆休闲等等。此外,为增多游客的参与体验,可在观看茶艺表演后让游客根据自己的爱好体验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谈到的七饮、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谈到的三饮等不同的品饮法;在观看仿古代宫廷茶宴表演或文人茶会中,也可让游客参与进来,比如在仿三清茶宴中,可以让游客作为茶宴中的成员,让其身临其境,体验古代宫廷茶宴的恢宏气势、宫廷茶礼、品尝三清茶等。这些体验宫廷茶宴的活动形式可以运用在自古以来有名贡茶茶乡旅游中,比如自唐代就是贡茶之乡的顾渚山就可以开展模拟唐代宫廷茶宴的表演。另外,从古典茶诗中我们能看出茶叶具有祛病、美容、保健、养生的功效,如李白在《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一诗中就说到仙人掌茶具有“采服润肌骨”的美颜功能。在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茶叶的功效也应当得到更好的利用,茶叶除了饮用,用茶叶洗浴、敷面膜、洗头发都有很好的美容保健效果,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美容养生,更多的也是追求保健过程中的享受,因此可以在现代茶园的茶文化旅游当中增加茶叶保健项目,让旅游者能在这里体验茶叶沐浴、茶叶足浴、茶叶美容等。

(三)设计富有诗意的茶文化旅游线路

诗歌本具有陶冶情操、使人愉悦的功能,将茶诗与旅游线路结合,设计富有诗意的旅游线路会使整个旅途都充满诗意,如杭州推出的“南方有嘉木”茶文化专题旅游线路,线路从官巷口到三潭印月,再从苏堤、花港到龙井御茶园,虽然此旅游线路的名称不是出自茶诗而是出自陆羽的《茶经》,但旅游线路新颖而富有诗意,使整个旅途轻松愉快。目前国内像这样的精品旅游线路很少而且不具有吸引力,因此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可考虑引用或化用茶诗,如探寻名茶的可以是“寻访草中英”,(郑遨《茶诗》),旅游线路还可以细化成几个部分,比如游茶山部分可以叫“春山半是茶”(宋范仲淹《潇洒桐庐郡》),尝茶部分可以是“佳茗似佳人”(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三、挖掘茶诗文化蕴涵,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特色茶叶

加工制作特色茶叶除了制作茶产区当地的茶叶,仿制龙凤团茶等,还可以开发新型的茶叶。从古代茶诗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煮茶文化的盛行,而后因泡茶的方式简单方便,煮茶的方式逐渐沉寂下来,在人们看中休闲文化的今天,也可以尝试推出煮茶文化,而且据研究煮茶能使茶叶释放更多的抗癌物质,而茶叶长时间的泡在壶中反而会减少抗癌物质,因此煮茶比泡茶更有益人体健康,但是目前市面上适合用来煮的茶叶很少,所以可以大力开发适合煮的茶叶。此外,也可以开发适合沐浴、洗发、做面膜的茶叶产品。

(二)泡茶水

纵览传统茶文化,泡茶最好的用水莫过于泉水、江水、冰雪水,但是在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今天,能直接取来泡茶的水已经很少很少了,人们对无污染、甘清冽的水的需求越来越多,开发适合泡茶的水也越来越有必要了,目前市场上专用泡茶水也比较多,旅游地可直接引进这些产品,但如果旅游地能开发一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泡茶专用水,应该更能满足旅游者特别是一些茶艺爱好者的需求。如在杭州龙井之乡,龙井历来都与虎跑泉搭配的,这里可以用虎跑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再如贡茶之乡顾渚山下有金沙泉,金沙泉自古以来也是被人们称道的好泉,这里也可以用金沙泉水制成专用泡茶水。

(三)特色茶具

茶诗中给我们呈现了各种精美的茶具,可以为现代制作茶具做一些参考,制作有特色的茶具可以是仿制古代某一时期的茶具,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茶具结合,比如根据陆游的《兰亭花坞茶》等诗中对绍兴茶文化的描述,可以设计兰亭形状的茶盒,盒身可雕刻出陆游在此饮茶的情景和诗句,既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又体现绍兴茶文化特色;有些茶具易碎,一整套的茶具体积较大不易携带,而且一些消费者不具有购买一整套茶具的消费能力,可以将茶具按比例缩小若干倍,将其作为一种工艺品展现给游客,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四、挖掘茶诗文化蕴涵,利用茶诗进行营销宣传

茶诗语言优美、脍炙人口,本身对茶产地、名茶、名泉都有宣传作用,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双井茶由于黄庭坚的一首《双井茶送子瞻》而后逐渐名声大震。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同样可以利用茶诗进行宣传。

(一)广告宣传

用人们熟知的或具有趣味性的茶诗茶联作为宣传的广告,如四川蒙顶山茶就曾用“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等作为宣传广告,这样的宣传广告给人以诗意的享受,也比较容易让人记住;通过电视媒体广告宣传时除了展现茶乡美景之外还可以设计古人与今人在自然环境中饮茶作诗的情境,让人产生向往之情。此外还可以为茶诗词谱曲,使之广为传唱,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二)举办茶诗会

文人喜好饮茶,除了自烹自酌,还常常举办一些茶会,以茶会友,与好友一起品茶叙旧,吟诗作乐。茶会之中人们以茶代酒,互话诗情,唐代钱起说“杯里紫茶香代酒”(《过张成侍御宅》)、“绿茗代榴花”(《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茶会中文人们常常会边品茶边作诗,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地区一年举行一次茶诗会,可以趁着谷雨前,也就是茶叶采摘期举行,在茶诗会中可以用现场制作的茶叶请远道而来的各界茶诗爱好者、书法家等品尝。这样茶诗会不仅可以通过诗会吸引各界人士来进行宣传,而且还能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茶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古典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茶文化,因此在现代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是离不开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的。我们一方面可以利用茶诗语言优美的特点用其进行宣传、根据茶诗中的茶文化设计出丰富多样以及新颖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线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根据古代文人早已出现的茶文化旅游活动形式来创新现代茶文化旅游活动,从而使现代茶文化旅游在紧密结合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更富有活力更具有吸引力。

仿写山中访友篇5

大自然是一曲曲最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最抒情的诗,是一个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故事。我们都有过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受自然的经历。面对朝晖夕阳,花开叶落,雄奇的山峰,深沉的海洋……我们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引发怎样的思考?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就让我们踏上书写与“自然”有关的作文之旅吧!

一、走入自然,细致观察,找到景物的特征

写作前要进行观察,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

观察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林海》一文中,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而《山雨》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的音韵美。

我们如果写“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该怎么写呢?

如,观察一棵树:

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认真仔细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闻一闻。闻闻花儿、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一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

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二、发挥聪明才智,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草虫的村落》的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的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而《山中访友》更是想象丰富、新奇,富有浪漫色彩。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想象是写景时必用手法,就是写真实的记叙文,也要通过想象高于生活,“太真实不是文章”。

如写“走进音响世界”: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可以先去听各种声音,如,自行车铃声――“哎哟哎哟”的叫声――敲门声――倒茶声――谈话声――再会声……

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前后联系起来,发挥想象,来说一说。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如《索溪峪的“野”》结构清晰:第1自然段总提一个“野”字,第2至5自然段分别写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由静到动,由物到人,很有条理。第6自然段以“野”收束全文,点出自己对“野”的美好感受。而《山雨》则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写,条理非常清楚。

我们如写“暑假中的一次游历”,就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移步换景”,属于动点描写的一种,就是不断地变化观察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统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而课文《草虫的村落》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这样描写体现出了作者热爱田野、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语言的美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使文笔生动活泼,富有文采;有文采往往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或者使文章具有内在的气势,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如:《索溪峪的“野”》在写山的“野”时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索溪峪的山的独特的美。在写水的“野”时,作者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把静态的山和流动的水写得很有人的特点,把风景写活了。《山中访友》的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流露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下面请看我三位学生的杰作:

到了林中,百鸟的喧鸣,仿佛奏起了一曲永不休止的乐章,连那微微颤动的树叶都好像在歌唱着。你听,高音的、中音的、粗嗓子的、细嗓子的,简直是各种流派、各种声调的歌唱家,正在这里举行歌咏大赛。

――裘恺

乐曲开始了,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很快便把我带入如诗如画的境地。只见夕阳映照着万顷碧波,湖面上点点白帆悠然往来。渔夫们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满舱的鱼是。他们怀着丰收的喜悦,一边悠然自得地哼着小曲,一边摇桨,把一船的丰收摇回家去了。此时,那悠悠的歌声,轻轻的桨声,与水声汇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合一的美妙景象。

――张杰

一条清澈明净的小河潺潺地流淌着,舒缓安静的声音在耳边回荡,一个小男孩站在河边,望着他面前的那一片河水,心里想:它要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才能融进大海呢?

这条小河里的水,可能是珠穆朗玛峰上融化的一滴雪水,可能来自黄果树瀑布,也可能是从岩洞中流出来的幽泉,不论它来自何方,想要到达终点站,又岂会一帆风顺?

仿写山中访友篇6

那么,我们在习作训练中,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模仿呢?

(一)阅读课文,提炼方法

小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仿写的范本不要舍近求远,课文就是最好的“榜样”。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注意提炼和总结对学生有启发的习作方法,带领学生去阅读、赏析、感悟、仿写,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与课文相联系去仿写,是练笔的很好方式。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和作者对话,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设身处地,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练习表达,还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读写结合,相得益彰,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必须好好把握。

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我们要学习作者独特的写法,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自己的朋友,通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亲切感人。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山林里,鸟儿喳喳,是在呼唤我的名字,不是我的朋友么?露珠晶莹剔透,闪闪发亮,就像在眨眼睛,不是在和我交流么?这样写很传神,很有亲和力。

“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了好风景。”云雀飞天入地,唧唧喳喳,作者写他们在交谈,谈论得热火朝天,谈论着沿途美景,不亦乐乎。

再看,六年级下册朱自清的《匆匆》中,当“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作者善用叠词,节奏明快,给人一种音乐美感,艺术享受。在《匆匆》里,时间溜去的样子,我们似乎看到了,无形变有形了;“轻轻悄悄”,写太阳的挪移,蹑手蹑脚的,不易察觉;“伶伶俐俐”,同样写出了时间的飞逝,那身影好矫捷。

我们阅读课文,就要总结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在比较中归纳分类,在归纳中获得启发,然后以课文为范本,在习作中模仿运用,假以时日,不断熟练,最终化为己有。

(二)从点到面,分类模仿

我们要引导小学生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词语运用、句子训练、段落组合、篇章布局等几个方面进行模仿训练,慢慢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1.模仿词语运用

很多优秀的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用词准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抒情达意的必然选择。我们要积极模仿,反复推敲,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五年级上册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中写道:“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

可见,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语言材料,就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即使每次吸收一点点,哪怕没有完全抓住要领,都会对学生的初期习作有好处。

2.模仿句子训练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句子,我们要认真分析,精心模仿,尤其要学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做到形象具体、生动传神。

例如,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有句话很好:“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我们就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模仿:

a.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把智慧的钥匙 ),也是(你心中的启明星 )。

b.一首你喜爱的歌就是(你的一个好伙伴 ),也是(你心灵的知己 )。

c.一颗你喜欢的宝石就是(一只会说话的眼睛 ),也是(你黑夜的明灯 )。

又如,六年级上册朱自清的《匆匆》开头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学生可以模仿写:燕子来了,有再去的时候;杨柳青了,有再枯的时候;桃花开了,有再谢的时候。那么,智慧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就能自由自在地展开想象,模仿写作,久而久之,获得启示和方法,慢慢学会把一句话写得更具体,更具感染力。

1.模仿一段话

例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开头这样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话环境描写很典型,蓝天、圆月、沙地、西瓜组合在一起,画面清晰,和谐静谧。再看少年闰土穿着不俗,充满地域特色,动作麻利,不急不躁,寥寥数笔,一个机敏勇敢的少年,豁然矗立我们眼前。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模仿这一段话,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此为蓝本,就可以娓娓道来:瓦蓝的天空中升起一轮火红的太阳,下面是河边的黑土地,都种着大片大片的青翠豆角。其间有一个八九岁的少年,脖子上挂着一块玉石,手拿一根小木棒,像一头小白猪用力地投去。那猪却“吱”的一声,从他眼前逃走了。

2.整篇模仿

我们学习了六年级下册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要鼓励学生全文模仿,不断感悟林清玄的写作技巧。林清玄的语言平实直白,就似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那么熟悉、自然,但蕴含丰富,寓意深刻。作者借助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说明育人之道,可谓妙手天公!

(三)不断模仿,逐步创新

小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模仿,不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能力不断增强,文学积淀日渐丰厚,慢慢就可以“丢开拐杖,独立行走”了。

模仿不是目的,创新才是目的。小学生从感悟开始,通过模仿,走上独立习作之路,习作就会如春花般灿烂,如秋实般丰硕。

仿写山中访友篇7

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友谊,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这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过去人与人之间交往,近的,上门拜访的时候,递上一个名帖;远的,不能见面,就用书札,互通款曲。人与人之间,表面上是比较疏阔,但事实上,那心灵抵得很近。

喜欢读古人来往的书札,还有诗词唱和。两个相隔遥远的友人,彼此思念,于是就有唱和,通过诗词你来我往,就像在酒席上推杯换盏一样,那友情就在这一来一往之中,日渐醇厚。

古人的这种友情,其实就是道家的“相忘于江湖”。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相忘看起来疏阔,其实那心灵是相通的。所谓“相忘于道术”,说的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的友情,就是这样不拘形迹,一年半载不见面,那友情也丝毫不会褪色。这其实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古君子风的友情,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那内容,说到底,与势利无关,只与心灵有关。两个人脾气相投,气质相近,就可能发展出深厚的友情。至于这种友情是否可以给我带来实在的好处,古人是不在乎的。高山流水,钟子期与俞伯牙,也不过是相互欣赏,哪里有什么实利可图?正因为有古君子风的友情,在乎的是那份心`相通,所以他们平时见面的频率高不高,实在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杜甫思念李白的时候,就写首诗把这份思念传达出来,至于李白有没有看见,看见了会想些什么,杜甫其实是不在意的。当杜甫写到“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时候,他是真心为李白抱屈,至于这种抱屈李白是否感激,杜甫写之前,是根本不会去考虑的。

我说古君子风的友情,显得疏疏落落,彼此给对方非常大的自由的空间,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没有文学上的夸张。但是我看今天人们之间的友情,却完全是另一番模样。今天的人们,仿佛感觉到一天彼此不见面,那友情就会淡退不少似的,所以就要把彼此紧紧捆绑到一起,有时简直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住在同一个城市的朋友,强调的是随叫随到,无论是打牌还是喝茶喝酒,不能随叫随到的朋友,算不上铁哥们。住得远的朋友,要的是天天在QQ上见面,特别是微信朋友圈,你发个帖子,我来个点赞,总之必须是须臾不离,那才叫真朋友。这就导致我们天天手机不离手,仿佛一刻不看见手机上的微信朋友圈,就会冷落了朋友似的。

我越来越感觉,今天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显得华而不实了。聚会越来越多,酒越喝越多,但感情越来越淡,越来越像纳兰性德的一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经常在微信圈中看到同学朋友聚会的画面,一大桌子菜,边上是一圈泛着酒红的脸。我自然不是说这样的聚会没有意义,我只是想说,除了喝得脸红脖子粗之外,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更为简单朴素的表达友情的方式,只不是这些方式,已被我们淡忘了。

当友情变成单纯地刷存在感的时候,这种友情其实已经堕落了。我常常想起古人的那些你来我往的书札,彼此不能见面,又思念得紧,于是鸿雁传书,在笔墨之间,寄托深深的依恋之情。那是多么深婉动人的情景!“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g。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王维发给老友裴迪同游蓝田山的邀请函,是多么玄远优雅,超越绝伦。这种清远犹如笛声的友情,岂止是在朋友圈中来上几个点赞可以梦寐以求的?

仿写山中访友篇8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唐・王维

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隐居终南山后,作《答张五弟》诗一首赠与好友张湮(张五弟),诗的主旨在于引起好友对终南隐居生活的兴趣,希望朋友前来与自己品茶论道。由此诗可以看出王维当时恬淡的心情和闲适的生活。

自古修道,终南为冠。多年前有一位名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撰写了一本名为“空谷幽兰”的书,曾风靡一时,几经重印,发行总量达30余万册。笔者也曾追赶时髦,购买过一本。单看书名也不觉得有别样,只是在书名的下方有一行小字:“寻访当代中国隐士”。看到这行小字,我想但凡生活在当今繁华都市的人都会为之心动……

2013年秋季的一天,笔者有幸寻访到《空谷幽兰》一书中所描述的终南山隐士。确实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他们吃的很少,穿的很破,住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

在到达此次寻访目的地之前,已和访谈的对象可一法师约好。可一法师,俗家名为贾师伟,1982年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已在终南山修禅两年多。初见可一法师,心中十分诧异,因为他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修士有所不同。我们想象中的修道之人,多为白髯老者,弓腰拄杖。但是可一法师十分年轻,面目俊朗,体形清瘦,双目炯炯有神。心中不免疑惑,如此之人为何落发为僧。

我实在忍不住心中好奇,脱口而出:“法师为何会选择出家这条路?”可一法师并未急于回答我的提问,而是抿了抿嘴角,泰然地微笑。我猜想:估计这个问题我不是第一个问的。可一法师思索片刻娓娓道来:“关于我出家的因缘,实在不像别人描述的那样传奇。我一向秉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以及当代净慧长老‘生活禅’的理念,坚持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道路。有人问我什么事想不通出家了?我说想不通早都跳楼了!是什么事都想通了才出家的。当代佛教产业兴旺,而佛法事业衰落,僧才匮乏,教义歪曲。一个和尚有很多种社会职能,然而最重要的角色莫过于心灵导师了!出家没有那么多理由,只是想做一个和尚该做的事!”当听完一位如此年轻的僧人道出自己出家的缘由时,我对他的敬重更加浓重了。

可一在出家前写过一首偈语:“男儿不为戏子业,丈夫落发还僧袍。莫披袈裟扮佛戏,唱念打坐演和尚。装模作样戏子僧,不如自宫当阉人。”他认为大丈夫不应该做表面上的逢迎之事,不需要花言技巧,只需要直指人心即可。

对于“终南山隐士”的称呼,可一并不认同,他说:“我等住山之人,首先不是中国传统的‘士’,也没有完全的‘隐’,所以我们不是隐士,我们只是在山里面禅修。”面对当前类似追求“隐士”般的“时尚生活”的方式,可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今人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往往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如一次有一机构请他去讲授传统文化,到了现场,机构方要求可一法师讲解所谓的传统文化里的“茶道”,而他却厉声回道:“我不懂茶道,只会倒茶。”简单的“茶道”和“倒茶”,却道出了他对今人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反思。

可一法师最崇敬的一位高僧就是中国近代的弘一法师。当年他去杭州,曾在弘一法师的灵塔前写过一首偈语:“不见虎跑古寺,唯留悲欢交集。大师塔下落泪,南山乘愿再来。”可一在正式剃度前发下誓言,永不再从事与自己在俗时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如果有导演请他饰演弘一法师,他可以不收取任何费用,义务演出。可一虽然敬仰弘一法师,但是并不提倡模仿弘一,认为弘一也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包括他的书法艺术。

除参禅修道之外,研习书法成为可一日常重要的修行方式。在可一法师看来,书法也是修道的一种。佛教讲五明(源于古印度婆罗门,后被佛教接受,指五门学科):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五明为菩萨所求正法的内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能够在实践上得到体现。菩萨求学五明,是为了使无上正等菩提的资历很快圆满,就是说逐步学习五明能获得各种智能。而书法应归属于工巧明。研习书法也是参修的形式。

“佛教有一句话叫‘无碍清净慧,悉从禅定生’。一切圆满无碍的般若,都来源于三摩地,也就是禅定。而训练禅定的形式是多样的,不一定拘泥于打坐。在我看来书法就是很好的手段,在笔墨与纸接触的瞬间,对线条变化的观照,正是心念的如实反映。尤其抄经的过程,更能有效培养修行人‘放松的专注’。禅,是中道,既不能使劲,也不能不使劲。因为一使劲就是执着,一不使劲,就是昏沉。书法也是一样,使心松弛并且专注,才能让作品达到最佳效果,才能让心保持正觉。弘一大师未出家前在中国艺坛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然而出家后,诸艺尽废,唯留书法作为接引大众、弘法利生的手段。书法除了记录佛教典籍传播佛法见地外,更重要的是它的书写过程与僧人的内证修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一如是说。

可一法师5岁时便开始习字,欧、颜、柳、赵诸体皆有临摹,现在主要研习魏碑、山人、王铎、傅山等书艺。从可一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他书写的魏楷,书风高古,笔力遒劲,却又蕴含了稚拙的趣味,刚而不猛进,拙而不呆滞。当我问到:“如果有一天您的书法作品在市场流通交易时,您会有何看法?”可一法师毫不隐晦地说:不会在意这些,要是自己的书法能变成货币,用这些货币来弘扬佛法,也是一件好事。

对于收藏,可一法师用佛教的思想作一阐释。他认为收藏不能成为一种执着,要以玩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情。收藏不是一种传统的延续,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不要做样子,直心是道场。收藏里也有禅,书法里也蕴含着禅,就连劈柴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禅。禅是离不开生活的。藏品不能成为助长自己执着的一个工具,而是某种精神的延续。佛教里讲“衣钵传人”,所谓的衣钵就是一种精神。所以玩收藏,无论是瓷器、玉器等等,我们要玩就是要玩人文的东西。最高级的收藏品是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结合。对一块稀有的石头,不能因为其稀缺性而收藏,这就失去了玩的意义。我们在好玩的同时,要引导大家对生命的觉知,要想明白你是在玩古玩,还是在演玩古玩的人。我们要对生活保持醒觉的态度,而不能将收藏家看作标榜自己比他人高的一个称谓,不能认为收藏家是具有商标价值的一个代表。

在可一法师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道心”去做,对于收藏也不例外。对于收藏的器物,不能把它们看成一个简单的,更高层次的认识是把它看成一个法器。佛教里的器物更多的是具有表法的功能,所以即使是家里的一个老瓷坛子,它也是表法的。古人对待生活的精致和用心,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过去人其实是在用一生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今人得到一件老物件,要以这种毕恭毕敬的姿态去体悟其中的精神。

面对当前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可一法师建议烦躁的人们可以读读佛经,佛经可以使人的心安静下来。可一以“身心灵按摩师”自诩,他认为出家修道之人,除了弘扬佛法之外,也要尽可能地普度众生,为人们排解心灵上的困扰和烦恼。

万事万物皆蕴含着种种禅机,无论你是沉浮于闹市,还是像可一法师一样隐匿于山林,禅和道是不会变的,只是看我们每个人以什么样的形式或方式去参悟它和理解它。可一选择了打坐、念经、书法、劈柴。而身在这喧嚣凡尘的我们又该选择何种途径来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禅呢?我想这没有统一的制式,只能审视自我,各寻通途。

上一篇:员工拾金不昧范文 下一篇:红楼买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