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口算题范文

时间:2023-11-18 14:29:31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效率;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8-02

解题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数量尽可能多的题目,并保证解答的正确率。笔者经过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发现在低年级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概念,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得相对较好的基础上,仍然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解题方面存在速度慢和丢三落四出错的现象。即可归结于解题效率低。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了导致学生解题效率低的原因及因对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解读题目获取信息能力

现行教材为了解决学生在低年级识字量不大,难以理解题目意思的困难,在课本的设计上采用大量彩版的情景和插图。这样的设计在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门槛的同时,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图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的疲劳感。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在读题目,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眼花聊乱的图文混淆了视听,出现了漏落信息或误解信息的现象。造成解题效率低的结果。

现行教材例题及练习设计采用图文结合,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着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如何又快又准确解读题意,获取信息,根据低年级教材题目呈现的的方式,可以将题目进行分类,再指导学生解读。便于学生又快又准地在题目中找出解题所需的相关信息,并准确进行解答。避免“盲人摸象”似解读题意。

1、按题目展现形式分,现行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题目信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图画信息、文字信息、图文信息、表格信息、图表信息。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96页练十二第2题

这是一道图表信息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表格,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特点和读题办法。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只能莫名其妙胡乱猜测,影响解题效率。

2、按题目的表述形式分,可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例1.成人票每人16元,儿童票每人8元,爸爸带着明明兄弟两去游乐园玩,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例2、二(1)班男女生各有18人,如果平均分成六个组,每个组多少人?

多数孩子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哪些不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数学信息。我们暂且称为间接信息。例如,第一题爸爸的票漏算,第二题参加分组人数按18人算。

3、按照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将信息分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22页第2题

“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与问题无关联,这一信息在解题过程中没起到任何作用,属于无用信息。类似题目在一二年级教材和练习中多次出现,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甄别信息的方法。

二、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

现行教材对应的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低年级所占比例更大。同一份试题,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大概在30――40分钟之内完成,而大部分学生则学要60分钟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计算速度的快慢,对于解题效率有有着重要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新课改提出淡化复杂的笔算教学,重视口算预估算,因此口算显得尤为重要。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解题效率,首先要重视口算训练。

实际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口算能力。二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在课外时间,都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进行计算的训练。例如“100以内加减法”训练:

方法一: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和J、Q、K,剩下1―10,共40张。打乱次序,相邻两张加起来。如:4张4、7、8、2,这样读:4+7=11,7+8=15,8+2=10,也可以直接说得数。这样就练习了20以内的加法。40张牌等于练习了39道口算,既不觉得时间长,练起来又很方便。

方法二:用其中的两种花色,如:方块和红桃,去掉J、Q、K各两张,再去掉一张10,这样就剩下1―9各两张,还有一张10,共19张,打乱顺序,连加,最后的结果是100。也可以玩抽老鳖游戏,抽掉一张藏起来,用100减去加的总数,看算的对不对。在游戏中练习还能提高兴趣。

方法三:还可以用100减去19张扑克牌,练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最后的结果是0。练习方法也可以根据加法那样抽一张,看剩下的数与抽的那一张对不对。

表内乘法除法计算可以一副牌,去掉大小鬼和各种花色的10、J、Q、K。打乱顺序后拿出相邻的两张牌。说出口诀,或是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样的口算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多人比赛形式练习。

三、养成使用草稿辅助解题的习惯

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往往用心算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到二年级,逐渐出现需两步或两部以上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还是依照之前的心算习惯,照成大批量的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

解决策略:活用草稿,巧用草稿,提升解题效率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2

二、 分析本册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

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 这一册的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 这一册中口算,笔算和应用题的分析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单元结束时

期 末

平均错误率

速 度

平均错误率

速 度

整数四则口算

8%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10%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小数加减法口算

15%以内

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4题

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

25%以内

18%以内

五、 课时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5节)

(2) 两、三步计算应用题------------------8课时左右

(3) 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3课时左右

(4)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6节)

(1) 十进制计数---------------------------------------3课时左右

(2)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2课时左右

(3) 减法的意义---------------------------------------3课时左右

(4)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5) 除法的意义---------------------------------------2课时左右

(6)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量的计量(3课时)

(2) 名数的改写---------------------------------------2课时左右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4节)

(2)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2课时左右

(3)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3课时左右

(4) 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左右

(5)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左右

(6)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五、 小数加法和减法(6课时左右)

六、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2节)

(1) 角的度量---------------------------------4课时左右

(2) 垂直和平行------------------------------2课时左右

(3) 三角形------------------------------------3课时左右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时左右

(5)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3

案例与反思——《加和减》 殷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39页——42页。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加和减。 2、通过对题组的口算,进行比较,发现、总结规律。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下,运用规律熟练地进行口算。 4、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加、减口算,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把总结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软件出示) 童童鞋53元 帽子16元 衣服38元师:“如果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件东西,你会选哪两样?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提问,师分加、减两类板书。二、新授。 1、列式解答。师:“请你列算式解答这几个问题。” ①童鞋和帽子一共多少元? ③童鞋比帽子贵多少元? ②童鞋和衣服一共多少元? ④衣服比帽子贵多少元? 53+16=69(元) 53-16=37(元) 53+38=91(元) 38-16=22(元) 2、学生活动,说一说。师:“现在,分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小结:我们在口算时,要从个位算起。加法注意进位加;减法注意退位减。 3、学生活动,比较。师:“比较两组口算题,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小结:第一组的加法题,相同的是,有一个相同的加数;不同的是,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第二组的减法题,相同的是,减数都是16,不同的是退位减和不退位减。 4、口算练习。 ① 32+57 ② 26+13 ③ 57-32 ④ 48-15 38+57 26+43 57-39 48-29 师:“通过口算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加法题,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也跟着变大;另一个加数小了,和也就小了。师:“通过口算第三组和第四组减法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大的,差反而小。师:“你会学着题组自己写出类似的一组加法或减法题吗?” 生写题组。 5、估算,下面算式的得数是几十多。 38+32 45+12 85-62 51-37 38+38 49+12 85-68 51-13 师:“你们是怎么估算的?” 6、解决问题。大同小学三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如下: 三甲 三乙 三丙男生(人) 3 6 3 8 2 9 女生(人) 2 5 3 2 2 6 师:“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口头解答。”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和减,你能把这些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吗?” 《加和减》教学反思殷蓉 1、关于学生。《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 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4

一、关注格式的分化,建立规定性

从一年级起,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乘法都是从横式开始学习,再到学习竖式的写法。口算是最基本的技能,是学习竖式的基础。从横式到竖式,只是完成一个形式上的转变。简单地说,是完成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形式上的记录过程。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加法、减法、乘法,掌握格式并不会感到困难。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基于认知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尝试着书写竖式,包括结果的探索,而掌握格式是从学法开始的。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次教学除法的竖式格式,我也采用尝试教学法,结果多数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负迁移到除法竖式的学习(如右图所示),究其原因是格式的探究不能基于先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活动经验。这里的学习是一种重组,格式的分化是主要的,必须建立规定性。课堂通过交流反馈,对比格式(如右图),让学生思考竖式中哪些地方不同,学生会发现除法竖式中有被除数、除数、商,不同的是步骤中多了一个6,除号变为“厂”字,还有一个0。“那写成这个格式是什么意思呢?”通过提问,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商是用口诀求出的,被除数下面的6表示商和除数相乘,是从总数里面分出的部分;横线表示相减,结果是0,表示正好分完。这次的学习可以说是对先前学习探索的思维大挑战,克服原有的思维模式,建立符号意识,理解除法的意义。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格式的分化,建立规定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促进学生理解算理,获取有用的信息,掌握计算技能。

二、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

计算教学的格式是充分体现算理、算法的。理解算理体现在对格式形式的理解上,所以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也是教学中需要重视的。格式的简化主要体现在二年级下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的写法”中,教材呈现从繁到简的过程。教学中采用尝试探索法,学生可以得出如下图右边所示的形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结果十位上是2”“2是哪里来的,表示什么意义”等问题。对比下图中左边的记录形式,学生会主动实现简化,意识到是两次记录结果变为一个形式,只是体现出顺序的合理性,同时懂得算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再乘十位,十位上表示的是几个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格式的简化,建立合理性,迁移到进位的乘法中,明白它与前面加法计算道理是一样的,理解满十进一到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此外,学生今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因有了格式简化的体验,再探索学习其他的知识就有了经验支撑,易于理解记录形式,进而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

三、关注格式的细化,建立层次性

上述格式的简化体现了化繁为简的特点,建立合理性,而关注格式的细化则是建立层次性,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完善认知。格式的细化主要体现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掌握竖式的格式写法。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会尝试探索,但受前面乘法学习的影响,完成一个直接记录形式,如下左图,而缺少如下右图所示,没有意识到要完成两个分解的步骤。交流反馈的关键是弄清先后的顺序,而顺序的确定是根据算理来的,主要的算理体现在采用口算的形式来过渡到竖式的格式写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商是两位数,十位上的2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3,又是哪儿来的?”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体验到这里有层次性,避免一次性的完成,体会到细化。关注格式的细化,建立层次性,使学生对整个除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建立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格式细化,建立层次性,思维清晰、条理性,让学生对计算技能学习和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

计算教学口算到笔算的内容,体现在从横式到竖式形式上的高级发展,而混合运算的教学就综合性地整合了内容和形式。学生在一二年级就接触过连加、连减、乘加、乘减的式子,三年级接触过连乘、连除的式子,学生对这些式子的结果是采用一个等号直接记录书写的,思维具有跳跃性。混合运算从分步到综合,是思维高级形式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混合运算格式的教学,即计算教学要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如下图所示,教学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时,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区分出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并以此深化格式,发挥灵活性。第一次教学“混合运算”时,要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尤其是体会综合算式的优点。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有用的数学信息,明确问题后找到解题思路,把中间的结果清楚地保留下来,完成格式上转变,是思维高级形式的发展。计算教学中关注格式的深化,建立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建立运算的程序性,突出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整合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五、注重格式的优化,建立指导性

优化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计算教学中注重格式的优化,建立指导性,可使学生实现思维的优化。格式的优化体现在估算教学和简便计算教学中。如估算教学中,学生从二年级下册就接触估算的格式(如下图),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而四年级时引进认识约等号。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符号来表示,发挥符号的简洁运算的功能,优化思维,使学生学会数学表达。

再如,教学“简便计算”时,学生主要在四年级集中学习运算律,而先前学习对连减、连除的运算性质是作为习题的形式出现的。综合系统性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辨别是运算律还是运算性质,从一般的形式上找到突破口,寻求到简捷的解题途径,并产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到五年级的学习,学生从拓展上能更好地关注数字的特征,产生优化意识,提高发展运算能力。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中格式的“五化”,既关注了内容,也关注了形式;建立“五性”,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得思维能力逐步发展,提升思维品质。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5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主义心理学与理论为基础,致力于改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图体现新课改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能力。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课时安排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6

本学期我将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一年级教材、教师用书、教辅资料等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原则,确实把本班教育教学工作搞好。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3)数学和本班《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一(3)班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3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工作计划(二)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也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2、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三)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发现有些孩子很粗心,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以至于出错,因此在这学期的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而且在这学期中,要更多的注意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灵活兴、学习的兴趣的的保持,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本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的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安排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力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9、 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举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时间的认识和人民币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7

[关键词] 巨灾风险;巨灾补偿基金;注册地;补偿期权;模拟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40 [文献标识码] A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atastrophe Compensation Fund

PAN Xilong, WU Xueqin, WANG Jialin, LING Panp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evant system,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computing model and algorithm in terms of domicile change and its coefficient calcula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catastrophe compensation fund, calcul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ompensation rate, adjustment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domiciles and types of insurance. These models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fund simulation and actual operation. It is found that catastrophe compensation fund can scatter catastrophe risk effectively which can cross region, types of insurance and time, and can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market efficiency and public welfare, and duality of both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Key words: catastrophe risk, catastrophe compensation fund, domicile, compensation option, simulation study

引言

在潘席龙等(2010)针对我国巨灾风险,创造性提出利用补偿基金的模式应对的策略和基本的制度框架,但前期研究还缺乏具体机制和配套相关规则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在原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就一些核心机制做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具体动作时所需要的相关理论模型。为进一步的模拟运作和实际操作奠定机制和理论基础。

一、巨灾补偿基金制度特征

潘席龙等(2010)提出巨灾补偿基金基础制度架构后,王艺洁(2010)对其组织结构,陈东(2010)对基金的运作架构,李威(2010)对基金的财产组织,周夏(2010)对基金发行巨灾债券相关问题,伍弋(2010)对基金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余为良(2011)对注册地区划,陈雪君(2011)对基金一、二级市场的交易制度、周军(2011)对基金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索;刘武华(2012)还对巨灾补偿基金的持仓量问题,潘磊(2012)则以极值理论为基础对巨灾债券的定价、蒋卫华(2012)亦以极值理论为基础对巨灾补偿基金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上述研究,巨灾补偿基金既是一完整的体系,也是一种分散巨灾风险的重要工具。从工具角度看,巨灾补偿基金融合了基金、保险和证券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广覆盖、可持续、高效率等优势,且能很好地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率的统一。

(一)巨灾补偿基金运作模式

这一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巨灾补偿基金公司,负责巨灾补偿基金的经营和管理,包括向投资者发行巨灾补偿基金份额、发行巨灾债券、向遭受巨灾的投资者进行补偿等。巨灾补偿基金的核心机制,是社会账户在未受巨灾时向政府账户上缴一定比例的利润,以获取遭受巨灾时,得到所持基金净值一定倍数补偿的权利,整个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二)巨灾补偿基金主要特点

巨灾补偿基金的主要特点包括注册地制度、双账户、补偿期权、半封闭、公益补偿优先等。其中,注册地制度,是巨灾补偿基金为解决巨灾风险难以精算到具体投保人而设计的解决方案,其目标不是追求对每个投保人巨灾风险的精确计量,而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可接受的准确度的一种更为现实可行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将全国按不同巨灾风险的发生概率和预期损失进行分级分区,根据所掌握的巨灾信息多少及未来巨灾风险变化等,再适时进行调整。社会投资人在购买巨灾补偿基金时,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暴露情况和预期损失的分布情况,指定其基金份额的注册地,在必要的时候,投资人可变更其基金的注册地。这一设计,从根本上克服了巨灾风险不可保的技术障碍,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保险业在追求单个投保人风险精确计量过程中的成本过高的问题。

双账户,指在巨灾补偿基金公司里设有政府和社会两个账户,统一经营、独立核算。政府账户主要由国家各年的巨灾拨款、由国家代收的慈善捐款、巨灾特别税收等资金及其收益组成,同时包含了社会账户定期按比例缴存的收益及这些缴存收益的收益。社会账户,则主要是由社会投资人购买基金份额所投入的资金及其收益(减去向政府账户缴存部分后)构成。双账户设计的关键是,社会账户以定期缴存的部分利润换取遭受巨灾时从政府账户获得自己所持有的基金份额净值一定倍数的补偿权。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巨灾发生后,对资金持有人的补偿资金来自政府账户,这一设计使社会账户得以成功地避开了巨灾风险的直接冲击,为巨灾补偿基金二级市场的建设及其稳健运行奠定了基础。

巨灾补偿基金的补偿期权,指社会投资人通过定期向政府账户缴存一定比例收入所获得的、在遭受约定巨灾时能从政府账户得到持有基金净值一定倍数补偿的权利。这可以被看成是多期、连续的期权合约。社会投资人所缴存的部分收入,可以被看成一定时期内补偿期权的期权费。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的最大损失,也就是这部分缴存的收入,而其可能的收益则是数倍于自己所持基金份额净值的补偿。未发生巨灾的时候、以及未面临巨灾风险的基金持有人所缴纳的部分投资收益(期权费),则是为面临的巨灾风险或其他遭受巨灾风险的基金持有人所做的补偿资金积累。这一期权机制的设计,能有效地将多种巨灾风险在所有基金持有人之间进行分散,从而形成对巨灾风险的有效应对机制。

半封闭,指巨灾补偿基金投资人的投资份额,只有投资人所投基金份额的注册地是巨灾受害地时才可赎回,否则不得赎回,只有通过二级市场转让变现。这一设计旨在增强社会账户资金的稳定性,从而能提高长期投资的占比,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增强政府账户的积累能力。

公益补偿优先,是指政府账户在按一定倍数对遭受巨灾的社会投资人进行商业性补偿之前,要先对所有遭受巨灾的民众给予公益性补偿,以确保在救灾期间所有灾民均能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剩下部分才用于商业性补偿。

综合来看,巨灾补偿基金以其注册地制度解决了巨灾风险不可保的困难,用双账户解决巨灾风险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问题,以半封闭设计解决了社会账户资金的稳定性和收益性的矛盾问题,以公益补偿优先解决了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兼容问题。

二、巨灾补偿基金运的组织结构与运作程序

巨灾补偿基金属于公私合营的基金公司,以市场机制为根本运行机制。在行政和管理上,其最高权力机构为基金投资人大会,即由所有基金投资人,以投资份额为权数选举产生的投资人大会,代表全体基金投资人进行事关基金发展方向等重大事件的决策。投资人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选举和聘请和考核相关领域的专家委员会主席,由各专业委员会主席负责设立相应的专业委员会,处理相关专业事项。基金的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巨灾补偿基金组织结构与运作程序

其中,专业委员会具体可分为巨灾风险专家委员会(根据不同种类的巨灾,再设相应的分会)、注册地管理委员会、补偿与价格委员会、投资及外包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承担各自的专业职能,由其主席直接向投资人大会负责。

监事会也是由投资人大会选举产生,并直接对投资人大会负责,其职能是对专业委员会和理事会进行监督,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理事会是基金公司日常业务的运作机构,下设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作详细讨论。

巨灾补偿基金的补偿流程,如图3所示。其过程是,巨灾一旦发生,相应的巨灾风险专家分会将首先对巨灾级别和大概的损失情况,判断是否属于基金补偿所规定的巨灾,如果是,则迅速确定巨灾的影响范围,再由注册地管理委员会受灾注册地相关信息;然后由补偿及价格委员会根据巨灾地人口、经济、历史巨灾频率与损失情况等,计算和宣布不同注册地的公益补偿额与商业补偿标准;巨灾补偿基金公司的财务部门,首先向救灾机构或指定的公益补偿支付机构(如商业银行)拨付公益补偿金,由其运用这些资金开展公益性救助工作;同时财务部门根据遭受巨灾投资人在巨灾发生日所持基金的净值额度,根据公布的补偿标准,计算出补偿额后迅速开始补偿工作;最后,由信息部门加强灾前、灾时和灾后的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并就各次巨灾的补偿情况、效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研究,形成专门报告提交给投资全国人大巨灾委员会或相关专门机构备案,并向社会及时公开相关情况。

三、巨灾补偿基金定价模型

为了便于发行、管理和普通投资人投资,巨灾补偿基金的价格,不是体现在发行价格上,而是采用统一固定价格发行,在后期的补偿倍数上体现其价格的方式。而要确定政府账户在特殊巨灾发生后对某一注册地投资人的补偿倍数,则需要首先分析巨灾补偿基金双账户的资金变化情况。

(一)巨灾补偿基金双账户资金变化分析

设当前该注册地投资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额为Vi,即可得到注册地巨灾补偿基金投资额与当地当期GDP的比值IRi=Vi/GDPi,再设基金投资的总收益率为Yi,则注册地投资人在巨灾补偿基金中的投资额Vi的预期收益为IVi*Yi。当期基金收益中分配给政府的部分为ygi,分给社会账户的部分为ysi,即巨灾补偿基金投资收入中,分给政府的比例为:αi=ygi / Yi,则同期社会账户的分配比例则为βi=1-αi。

设有某注册地j,0期的GDP为GDP0,且投资于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占财富总量的比例为IR0,则第一期运行后,社会账户从最初投入时间第0期初到第0期末的投资收益率为y0,总收益由于巨灾补偿基金的半封闭式特征,社会账户的净值只会因巨灾发生后出现赎回才可能减少,并不会因为GDP的负增长而减少。鉴于财富总量和GDP增速的变化,需要考虑各年投资于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额的增加问题。设每年政府新拨款为Hgi。其中Hg0=Ag0,如果只考虑期末值的话,不考虑0-T期内不存在的补偿支出的情况下,第T期期末时社会账户如式(5):

再设某注册地j第T期初发生的补偿额为CjT,如果出现了政府账户余额不能满足第T年补偿之需,即政府账户出现了负值时,按融入的资金额即资金负值的金额乘以假定收益率的d倍计利息成本,则第T期初的政府账户A'gjT可表示为式(10):

其中,AngjT表示当注册地j政府账户余额不足当期补偿时融入资金的数额,(1-d*yji)表示按假定收益的d倍扣除了利息成本。

(二)单一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

假设巨灾发生时,巨灾补偿基金将对相应注册地的居民提供公益性补偿,其比例为当年当地GDP的千分之一。由于公益性补偿是在商业补偿前支出的,所以,商业补偿的可用资金,是补偿基金政府账户余额扣除公益性补偿后的部分。在这一节中,将重点讨论商业性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问题。

从单一注册地j来讲,设国家为该注册地投入的初始资金总量为Vjg0,该注册地投资人为巨灾风险C1投入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为当期GDP的一定比例,该比例为IR,再设巨灾补偿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为y,在不考虑其他注册地对该注册地的影响的情况下,到发生巨灾时,这一注册地在政府账户所累积的资金总额,扣除公益性补偿后,如式(8)所示。再设注册地k发生巨灾C1的概率为pc1k,发生巨灾C1时的补偿倍数为mkc1,到巨灾发生T时,社会账户的价值如式(9)所示。

以巨灾发生时社会账户价值AsT的mkc1倍进行补偿时,则补偿额CPT如式(11):

为了保持政府账户的持续运作,则这时的补偿额不得大于注册地j在政府账户的资金余额,这样,补偿倍数mkc1应满足式(12):

从单一注册地,完全靠本地投资和本地政府出资额来积累补偿资金时,其补偿倍数将直接取决于政府所出的初始资金、基金的收益率和在巨灾发生前基金的积累时间。积累100年后和刚设立基金就发生巨灾,将是非常不一样的。

这里的时间T的长短,对不同的巨灾,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地震的发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难以预测;而洪灾和台风,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一般而言,某注册地发生巨灾的间隔时间,与该注册地巨灾发生概率呈一定的减函数关系,也就是巨灾发生概率越高,巨灾的间隔时间越短;巨灾发生概率越低,巨灾间隔时间越长。即:

则结合式(12)和式(13)可知,就单一注册地来讲,巨灾发生概率越高的地区,补偿倍数必然越低、反之亦然。

(三)多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与调整

与前面单一注册地相比,多个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相同之处是也需要先从政府账户中扣除公益补偿额后,才能用于商业补偿;不同之处是,资金来源不再仅限于单一注册地的政府初始资金及其增值和注册地投资人社会账户投资增值的缴存;当然这时的g政府账户,要承担的补偿范围和责任,也是同时涵盖了全国的各种巨灾风险。

和前面讨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同分级的注册地,其发生巨灾的概率和预期损失是不一样的,因此,其补偿倍数也应有所不同。

根据前面对单一注册地的讨论,则多个注册地商业补偿倍数的计算,不区分具体的注册地和巨灾风险种类的情况下,单次巨灾的补偿倍数m可按式14计算:

式中,j和J分别指所有的注册地,即不区分是否发生巨灾的所有注册地;而j’和J’表示的是发生巨灾的补偿地,未发生巨灾的补偿地被排除在外。

对比前面单一注册地的补偿倍数计算,可以看到,最关键的,就是分子和分母,均增加了不同注册地的加和部分。式(14)计算的,可称为在时间T某次巨灾发生时,政府账户的资金积累相对于特定巨灾发生地的社会账户净值的倍数,也就是此时,政府账户积累的资金余额,最高能承受的补偿倍数。要说明的是,这个最高承受的补偿倍数意味着,将政府账户的余额全部分完,实际操作中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为此,可以根据政府账户的实力和全国巨灾发生情况,设定不同级别注册地的最高补偿倍数上限,在上限之下时,使用式(14)计算的补偿倍数,如果式(14)计算的倍数高于最高补偿倍数时,则使用限定的最高补偿倍数,以确保基金的稳健运作。

但这个最高补偿倍数的确定,却很难简单进行人为规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某个时间窗口,比如10年、20年或50年内为基础,计算出全国发生巨灾时政府账户可支持的最高补偿倍数的移动平均值。这个时间窗口的长短,需要根据巨灾补偿基金掌握的巨灾数据和基金运行数据合理进行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在确定的时间窗口内,可确保基金运行的可持续性,不至于因为过度补偿而无法维持。从目前来讲,由于这些数据都不充分,可先按10年左右的巨灾数据为基础,以移动平均的方法滚动推进,在必要的时候,再进行调整。这一时间窗口如果更长,其稳定性可能相对更好,但对巨灾动态反应的及时性可能不足;如果时间窗口过短,则可能反应动态较好,稳定性又不足。

具体到某个注册地的补偿倍数,则需要对照该注册地巨灾风险的发生次数与全国的平均次数,如果其发生次数更多,则补偿倍数应越低,这是因为基金是按同样面值发行,而补偿是按持有人的基金净值为基础的一定倍数进行。这时,需要引入另一个参数,就是注册地系数,其计算方法为:

设某巨灾类型共有J个注册地,共发生巨灾NJ次,其中,注册地j1、j2、…jJ发生的巨灾的次数分别为nj1、nj2、…njJ,且NJ=nj1+nj2+…+njJ。各注册地巨灾损失分别为Lj1、Lj2、…LjJ,所有注册地的总损失为LJ,则注册地j1的注册地调整系数Ij1为式(15):

同理,设有C种巨灾风险注册地,共发生巨灾NC次,其中,巨灾风险c1、c2、…cC发生的巨灾次数分别为nc1、nc2、…ncC,则Nc=nc1+nc2+…+ncC。各种巨灾损失分别为Lc1、Lc2、…LcJ,所有注册地的总损失为LC。从巨灾风险种类的角度,计算出巨灾风险类型的调整系数lc1为式错i: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风险种类还是从注册地方面进行调整,其调整系数都是与损失成正比、而与发生次数成反比。这实际是在单次巨灾损失额和发生频率之间的一种平衡。单次巨灾的损失额,与巨灾的严重程度、巨灾类型、注册地的抗灾能力等直接相关;而发生次数,与特定的地质、地貌、区位等相关。这种平衡的实质,是由巨灾补偿基金按面值统一发行、按对政府账户的贡献度和兼顾公平等目标所决定的。

在上述两种调整系数的共同作用下,某注册地j发生某种巨灾ci后,其基础补偿倍数mBcijj可按式(17)计算:

(四)补偿额计算标准与方法

根据式(17)的基础补偿倍数,某注册地j发生某种巨灾ci后就可计算出其基础补偿额CPBcijj,如式(18):

其中的m,为式(14)计算的一定时间段内中国巨灾补偿基金可支持的补偿倍数的平均值。

按式(18)计算出来的,只是注册地j在巨灾c1发生后的基础补偿额,也是最高补偿额。具体某个投资人的实际补偿额,还需要根据其持有基金的最短持有期和持有基金的净值等进行调整。

设某基金投资人P,其投资于补偿基金的投资额,在巨灾发生时的净值为PVT,所持有的基金的天数为dp,如果最短持有期为D,且在最短持有期以下时其补偿倍数需要按实际持有期占最短持有期的比例进行调整的话,则其可用于计算补偿额的实际净值PVeT如式(19):

则在注册地j巨灾c1发生后,投资人P可获得的补偿额CPp如式(20)所示:

可以看到,个人的补偿额,实际就是巨灾发生时,个人投资额的净现值先乘以最短持有期调整系数,再乘以按注册地和巨灾风险类型确定的基础补偿倍数。这表明,投资人获得的商业补偿取决于其初始投资资金、投资的时间长短、收益高低和相应注册地发生特定巨灾风险的概率与损失情况。

四、结论与讨论

在相关制度研究的基础,本文对巨灾补偿基金运行会涉及的注册地变更及其变更系数的计算、巨灾补偿基金补偿比例的计算与调整、不同注册地和不同险种的调整系数等,都提出了理论的计算模型和算法。这些模型,为进一步进行基金的模拟和实际运行奠定了基础。

从相关模型分析来看,巨灾补偿基金确实能有效做到跨地区、跨险种、跨时间进行巨灾风险的分散,也能同时兼顾市场效率和公益性、同时兼顾政府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二元性。当然,这些结论在本文中还只是数理模型的推导,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做模拟和实际运行来检验。

[参 考 文 献]

[1]Wind数据库,中国环境数据库(EPS)

[2]陈东.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3]蒋卫华.巨灾补偿基金定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刘武华.巨灾补偿基金的持仓限额设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潘磊.基于极值理论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陈雪君.巨灾补偿基金交易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7]余维良.我国巨灾补偿基金注册地区划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周军.巨灾补偿基金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9]周夏.巨灾补偿基金发行巨灾债券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0]伍弋.中国巨灾补偿基金资金运作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1]李威.建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的财产组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12]潘席龙,陈东.设立我国巨灾补偿基金研究[J].西南金融,2009(1):24-26

一年级下册口算题篇8

下面结合几年来对第一学段进行估算教学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如何开展好估算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

1估算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

人教版最早出现估算专项学习是在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虽说学生还没有进行过近似数、约等号等学习,但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只是在这里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纵观第一学段乃至小学阶段有关估算的题材,其教材呈现的就是生活(购物)中经常遇到的估算知识,都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如:二年级下册98页例5收集矿泉水瓶的估算、三年级上册18页例2对动物种数的估算等都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真实体会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能让学生从小就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在边远的农村,有些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中、在购物中都会经常用到估算方面的知识。

结合教学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加深对估算的认识,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励学生学好估算的方法,自觉进行估算技能训练。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构在学习者已掌握必要的知识、已具备必要的技能为基本前提条件。学生对估算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一年级适当渗透估计和估算内容,二年级开始初步接触简单的加减法估算的专项学习,三年级较多地进行了较大数量的加减估算以及简单的乘除法估算。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2估算要以准确熟练的口算为基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进行估算的学习前已经掌握了必要的口算知识,而熟练的口算是进行估算学习的基础。

如:估算39+42,学生的口算基础有: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又如:估算29×8,学生的口算基础有:表内乘法,整十数乘一位数。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或没有较好地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法等相关的口算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学习并掌握好估算的知识、形成良好的估算技能。因此,教学中要切实通过多种训练方式,让学生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口算,为学好估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3倡导估算方法多样,忌讳老师追求统一答案

在估算中,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化整估算法(将基本数量看作整十、整百数再算)、数位估算法(根据积的位数与因数位数的关系、商与被除数和除数位数的关系来算)、循规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和联系实际估算法(考虑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来算)等几种。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估算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在估算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的不同,所采用的估算策略也会是不同的,教学中应让学生灵活采用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切忌在老师的“引导”下追求“统一答案”。这不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悖于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如:学生在进行39+42的估算时,可以有以下几种:①把39看作40,42看作40,和大约是80。②把39看作40,42看作50,和小于90。③把39看作30,42看作40,和大于70。④把39看作40,34看作35,和大约是75。……

笔者认为,在具体估算的过程中,估算的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估算过程。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按照合理的策略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合理就可以采用;而不一定要让学生生硬地认为如上所述中的第一种才是唯一的估算方法,和一定要“大约是80”才是“最佳”答案。

上一篇:白居易的诗全集范文 下一篇:学习雷锋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