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语录范文

时间:2023-10-21 11:17:57

易中天语录篇1

《人民司法·案例》

未实名认证微信聊天记录满足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条件的,可以成为定案证据——肖金平诉简时抡借款合同纠纷上诉案

案例要旨:网上聊天记录属于电子证据,但微信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该如何采用及其证明力的大小,法律界一直存在争议,审判实践中法官在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可采性与证明力时必须进行全新的考虑。既需要考虑电子证据的特殊性,又不得在可采性与证明力方面予以差别对待,但仍主要从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方面进行认定。 案号:(2015)靖民初字第2821号;(2015)漳民终字第3621号 审理法院: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司法·案例》2016年第8期

案情简介:

原告肖金平诉至福建省南靖县人民法院称,被告简时抡因缺乏资金,从2014年12月30日起陆续向原告借款。双方于2015年7月15日通过微信确认,被告尚欠原告人民币66000元。原告经多次催讨未果

起诉,请求判令被告归还借款本金人民币66000元及支付从起诉之日起按年利率6%计算的利息。

裁判理由:

福建省南靖县人民法院一审认为,微信号(昵称嗳財宥導)于2015年7月13日与原告微信号(昵称快速刻章)在微信平台上互应对方要求进行银行转账,根据中国民生银行厦门东浦支行提供的个人对账单,该笔转账交易对方户名为简时抡;结合证人郑建国的证言,可以认定微信号(昵称嗳財肴導)使用人是被告简时抡。

从简时抡微信号(昵称嗳財宥導)于2015年7月15日。在微信聊天平台上向原告微信号(昵称快速刻章)承认“之前不是还欠你35000,—共6万6”的事实,可以认定被告简时抡尚欠原告肖金平借款本金人民币66000元。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正当,于法有据,应予支持。 福建省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相关案例

1.网聊记录可以作为证据,但应当确定使用者身份及内容未被删除篡改——樟芝(上海)投资中心诉深圳牛樟芝制药有限公司等民间借贷纠纷案

案例要旨:原告主张被告向其借款,通过微信方式出具了借条,但其未能充分证明微信借条真实存在,亦未能证明该微信借条为被告出具,故对微信借条的真实性,法院不予认可,该微信聊天记录不能作为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

案号:(2015)沪一中民四(商)终字第965号

审理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2015.08.11

2.庭审中,通过被申请人手机微信提取并拨打的电话号码为申请人的,可以确认被申请人手机微信中微信号的真实身份即为申请人——唐蜀军、刘彪等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民事裁定书

案例要旨:在庭审中,能够确认申请人与被申请人手机微信中的信息一致,当庭通过被申请人手机微信提取申请人昵称的详细资料及电话号码并点击该号码,拨打后为申请人的手机号码的,可以确认被申请人手机微信中微信号的真实身份即为申请人。在没有其他证据予以反证的情况下,申请人认为微信号系伪造的主张不予支持。

案号:(2016)鲁17民特6号

审理法院:山东省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2016.07.19

3.满足条件的微信聊天记录可以成为定案证据——易洪刚诉冯雪赠与合同纠纷案

案例要旨:微信聊天记录属于证据中的电子数据。根据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要求,微信聊天记录在审判实践中作为定案证据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微信聊天记录的来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非实名制微信注册时,应当确定微信聊天的双方为本案当事人;确定微信聊天时间在涉案事实的时间段内;微信聊天的内容不能含糊不清,且具有相对完整性,能够反映当事人想要证明的事实。

来源:新疆法制报 2015.04.13

4.微信语音作为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但不能作为单独定案的依据——李康诉王苗苗、王灿借款合同纠纷案

案例要旨:微信语音作为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但不能作为单独定案的依据。微信语音具备证明效力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保存原始记录;微信语音中记载的内容清晰、准确,双方就

所谈论的问题均有明确表态;由于微信语音存在易改变、难识别等特性,以其单独作为证明依据,有时并不充分,故除微信语音外,还应充分提供其他证据佐证。

来源:法信精选

专家观点

1. 电子数据属于“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范畴 电子数据广义而言,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其他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受或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包括电子通信证据、计算机证据、网络证据和其他电子数据。电子数据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产物,作为信息世界里新的“证据之王”,其具有综合性、易变性、隐蔽性、可挽救性、微缩性、扩散激增性等特征,是来源于七种传统证据,将各种传统证据部分地剥离出来而泛称的一种新证据形式。2004年通过的《电子签名法》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16条第2款、第3款:“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可知,电子数据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具体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作为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电子数据则集中表现为电子邮件、网

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以及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由于电子数据一经形成便始终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可长期无损保存,随时反复重现。相对于物证易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属性,书证易损毁和出现笔误,证人证言易被误传、误导、误记或带有主观性,电子数据则更具客观性和稳定性。但必须注意的是电子数据具有易破坏性。电子数据使用电磁介质,储存的数据修改简单且不易留下痕迹,一旦黑客入侵系统、盗用密码,操作人员出现差错,供电系统和网络出现故障、病毒等,电子数据均有可能被轻易地盗取、篡改甚至销毁,难以事后追踪和复原。因此,根据电子数据容易被篡改的特性,人民法院在审查电子数据时应该把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尤其是其是否被篡改作为审核重点。当然与前面关于视听资料的论述一样,只要当事人提供了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的电子数据,就可被视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杜万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

2.根据微信记录形成的方式,微信证据分为文字微信记录、图片微信记录、语音微信记录、视频微信记录

(1)文字微信记录。包括与微信好友聊天、微信朋友圈的文字以及公众微信号的文章等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信息。此类记录是微信中最常见也是最多的内容,例如常见的“微信借条”。文字记录通过手机截屏、拍照、导出等方式都可以提取与固定。

(2)图片微信记录。包括与微信好友聊天过程中,发表微信朋友圈时和公众微信号时转载、制作、拍摄的图片以及使用的各类表情,图片、表情所表达的意思通常要放置到整个聊天记录、文章中去理解,通常不同的使用者所表达的意思均不同,有时可能不存在任何意义,办理保全公证时一定要将图片与其他记录整体进行公证,不建议单独对图片进行保全公证。

(3)语音微信记录。包括与微信好友聊天、微信朋友圈的语音以及公众微信号的文章等以语音形式存在的信息。语音功能是近几年各大通讯工具设计的新型功能,通过发送语音的方式代替文字编辑,交流更加便捷。与文字微信记录相比,一个是存在形式上不一样,另一个更重要的不同是通过分辨、鉴定语音中的声音来确定使用者身份。

(4)视频微信记录。包括与微信好友聊天过程中,发表微信朋友圈时和公众微信号时转载、制作、拍摄的视频。视频具有直观反映事实的作用,通常使用者自行拍摄的视频更有证明力,转载或者制作的视频因为不知道原始出处或者有后期编辑的痕迹,通常证明力不如自行拍摄的,在办理保全公证时,要注意对视频形成方式的审查。对此类微信记录宜采取刻录的方式提取和固定证据。

(摘自《关于微信证据保全公证的探讨》,潘子文、胡莹莹,《法制与社会》2015年36期)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

意见;(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一百一十六条 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录音资料和影像资料,适用电子数据的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易中天语录篇2

    关键词:陆九渊; 心学; 周易; 易简

zhouyi and lu jiu-yuan’s theory of the heart-mind 

abstract: lu jiu-yuan interprets yi by his heart-mind theory to seek class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ning up of his heart-mind theoretical system. aspects of ontology, moral cultivation training and realm of thought embraced in his heart-mind theor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views on zhouyi. his wisdom reflected in the heart-mind theory also enriched the cultural treasure of the yi learning.

key words: lu jiu-yuan; heart-mind theory; zhouyi; simplicity of yi

    陆九渊虽自称其学乃读《孟子》而自得之,但《周易》在其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展开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其心学的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中,陆九渊都充分发挥了其“六经注我”的心学阐释原则和方法,为其学术思想寻找理论依据,他的心学智慧也反过来丰富了《易》学的文化宝藏,对后人认识《周易》的文化内涵,以及包括《周易》在内的传统经典阐释学都不无启发意义。

一、道塞宇宙,本心即理

    陆九渊学问的理论来源无疑应首推《孟子》,不仅是他自己宣称因读《孟子》而得之,就是当时的人和后来的心学大师王阳明都承认这一点( 据《语录》载,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王阳明在《象山先生全集叙》中也说:“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象山先生全集》卷首))。他的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的理论都是对《孟子》学说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在陆九渊首先顿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初步确立其心学理论逻辑的过程中,《周易》的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观,即天道人道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据。他后来也常常用《周易》的这种思维模式来论证其本心思想的普遍性:

    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有辞、有变、有象、有占,以觉斯民。后世圣人,虽累千百载,其所知所觉不容有异。曰“若合符节”,曰“其揆一也”,非真知此理者,不能为此言也。[1](卷十五《与吴斗南》)

    此引《系辞下传》对八卦来源的解说文字,说明《易》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圣人先觉此理,觉者,心也,故宇宙之理就是圣人之心,下面又结合孟子的存心理论进一步论证本心即理:

    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柔刚,在人曰仁义。故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愚不肖者不及焉,则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贤者智者过之,则蔽于意见而失其本心。故《易大传》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1](卷一《与赵监》)

    此引《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2](卷九,第326页)从道塞宇宙,天地人皆秉此理的角度论证人皆具有仁义之心,此心乃天所予,心即理也。他又强调说:

    是理充塞宇宙。天地顺此而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顺此而动,故刑罚清而民服。[1](卷十《与黄永年》)

    此是引《豫》卦《彖》文来解释“此理”乃天地人共同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准则。那么人如何才能顺此理而动,达到心即理的与天地同其大的境界呢?象山从《乾·文言》“闲邪存其诚”和孟子的“存心”理论提出了以心为主宰的心学主旨: 

    《易》曰:“闲邪存其诚。”孟子曰:“存其心。”某旧亦尝以“存”名斋。孟子曰:“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又曰:“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1](卷一《与曾宅之》) 

    由此他进一步强调此心此理的唯一性: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又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如是则为仁,反是则为不仁。仁即此心也,此理也。[1](卷一《与曾宅之》)

    然后,他又以《坤》卦六二《文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来解释《坤》卦六二的爻辞,结合孟子的良知良能思想,论证此理就是人的本心:

    敬此理也,义亦此理也;内此理也,外亦此理也。故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1](卷一《与曾宅之》)

    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也是天所予我者: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1](卷十一《与李宰》)

    因此,认识此理,不须外求,只要存心,养心即可,因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1](卷十四)此理充塞宇宙,也就是此心充塞宇宙,所以“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1](卷三十六《年谱》)

    这样的学术自然是“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2](卷七《系辞上传》,第259页)所以陆九渊称自己的心学是“易简”之学。他又据孟学理论逻辑提出了存心、先立乎其大的“易简”工夫理论:

    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发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孟子曰:“先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人惟不立乎大者,故为小者所夺,以叛乎此理,而与天地不相似。[1](卷十一《与朱济道》)

    这是以人心解释《易》理,更是以《易》为经典依据来确立其心学理论。

二、三陈九德,易简工夫

    鹅湖之会,陆九渊正式将自己与朱熹不同的学问称为易简之学,其诗说: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1](卷二十五《鹅湖和教授兄韵》)

    认为自己的学术是易简工夫,朱熹的理论支离。他后来解释说:

    后世言《易》者以为《易》道至幽至深,学者皆不敢轻言。然圣人赞《易》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1](卷一《与曾宅之》) 

    这是引《系辞上传》中的话论证说明易简概念及思想来自《周易》。他也以此教学生: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论语》、范氏《唐鉴》。”忽呵之曰:“陋说!”良久复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次日复来,方对学者诵“《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一章,毕,乃言曰:“《乾·文言》云‘大哉乾元’,《坤·文言》云‘至哉坤元’,圣人赞《易》,却只是个简易字道了。”遍目学者曰:“又却不是道难知也。”又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顾学者曰:“这方唤作规矩,公昨日来道甚规矩。” [1](卷三十四《语录》上)

    《易系》上下篇,总是赞《易》。只将赞《易》看,便自分明。凡吾论世事皆如此,必要挈其总要去处。[1](卷三十四《语录》上)

    对于象山的易简工夫,后世学者每每单从其先立乎其大,发明本心的孟学理论逻辑来研究思考,又只注意他教杨简等弟子时所采用的类似禅宗的顿悟方式,于是总感到不可捉摸。其实在象山,顿悟本心固然是根本,但为学的工夫也不可少,否则这悟出的本心又如何与佛禅相区别。实际上,象山屡屡在与学者、弟子的通信和当面教诲中用《易》理来阐说为学的工夫和方法,此在《语录》和书信中有大量记载,全面系统总结一下,就可以看出其易简工夫还是有章可循的。

《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古今解者意见不一,在鹅湖之会时,他就借论卦序的机会来阐述自己的心学思想,也由此阐发了易简工夫的过程:

邹斌俊父录云:“朱吕二公话及九卦之序,先生因亹亹言之。大略谓:‘《复》是本心复处,如何列在第三卦,而先之以《履》与《谦》?盖《履》之为卦,上天下泽,人生斯世,须先辨得俯仰乎天地而有此一身,以达于所履。其所履有得有失,又系于谦与不谦之分。谦则精神浑收聚于内,不谦则精神浑流散于外。惟能辨得吾一身所以在天地间举错动作之由,而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则此心斯可得而复矣。次之以常固,又次之以《损》、《益》,又次之以《困》。盖本心既复,谨始克终,曾不少废,以得其常,而至于坚固。私欲日以消磨而为损,天理日以澄莹而为益,虽涉危蹈险,所遭多至于困,而此心卓然不动。然后于道有得,左右逄其原,如凿井取泉,处处皆足。盖至于此则顺理而行,无纤毫透漏,如巽风之散,无往不入,虽密房奥室,有一缝一罅,即能入之矣。’二公大服。”[1](卷三十六《年谱》) 

    象山此段议论,正是用《易》卦之义来阐说其心学思想,其对卦序排列原因的阐释,正是以其心学思想为根据的,是典型的六经注我。从中隐约可以看出他心学修养的工夫段落。《履》、《谦》、《复》三卦为一段落,《恒》、《损》、《益》、《困》四卦为第二阶段,《井》、《巽》二卦为第三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发明本心,先立乎其大、动静如一、过化存神的心性修养三部曲。关于此问题,《语录》有详细的解释:

  是故“《履》,德之基也”,《杂卦》曰:“《履》,不处也。”不处者,行也。上天下泽,尊卑之义,礼之本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本诸此常行之道。“《履》,德之基”,谓以行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进也。不行则德何由而积?“《谦》,德之柄也”,有而不居为谦,谦者,不盈也,盈则其德丧矣。常执不盈之心,则德乃日积,故曰德之柄。既能谦然后能复,复者阳复,为复善之义。人性本善,其不善者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故曰“《复》,德之本也”。知复则内外合矣。然而不常,则其德不固,所谓虽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德之固也”。君子之修德,必去其害德者,则德日进矣,故曰“《损》,德之修也”。善日积则宽裕,故曰“《益》,德之裕也”。不临患难难处之地,未足以见其德,故曰“《困》,德之辨也”。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夫然可以有为,有为者,常顺时制宜。不顺时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德之事也。顺时制宜,非随俗合污,如禹稷颜子是已,故曰“《巽》,德之制也”。[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认为九卦的顺序,正是人进德修业所必经历的过程,是复人善心的过程,《履》、《谦》、《复》指先立本心,《恒》、《损》、《益》、《困》指发扬本心,扩充本心,《井》、《巽》则指已达到心与宇宙同其大的境界,所以只要依心而行,则动静皆合道。他释“《履》,德之基”,强调“以行为德之基”,是其以尊德性为本,重视践履的心学理论的体现。其对《恒》、《损》、《益》、《困》四卦的阐释,也突出了涵养本心的工夫。其讲《井》卦,则突出“井以养人利物为事,君子之德亦犹是也”,表明其心学的外王事业,体现了陆九渊心学的实践特色。《系辞下传》的“三陈九卦”只是对《易》道的一个方面的解释,但经陆九渊的心学阐释,已包含内圣外王的圣贤工夫,因此他十分重视《易》义,认为:

《易》道既著,则使君子身修而天下治矣。[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于是特别强调《系辞下传》对这九卦的排列,认为:

    九卦之列,君子修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详复赞之。[1](卷三十四《语录》上)

    象山由此详细阐说了其易简心学的工夫理论。

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

    象山以其超凡的心灵智慧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心学体系,但又往往给人某种神秘色彩,以致被朱熹误解为是“昭昭灵灵”的禅学(朱熹每每说陆九渊之学是禅,如《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四载:“子静寻常与吾人说话,会避得个‘禅’字。及与其徒,却只说禅。”吴仁父说及陆氏之学。曰:“只是禅。初间犹自以吾儒之说盖覆,如今一向说得炽,不复遮护了。”“盖谓其本是禅学,却以吾儒说话摭掩。”“为学若不靠实,便如释老谈空,又却不如他说得索性。”)。这其实与象山自少年时就对《周易》的学习有关。《易》本为卜筮之书,难免神秘色彩,后世的哲学阐释虽以理性淡化了其卜筮倾向,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身就难免主观心理体验的成分。陆学是高度心灵化的智慧之学,陆九渊心学的创立既得力于对《易》理的体会,他也以之来阐说其心学的心灵境界。尤其是对《艮》卦之旨,陆九渊特别注重。他甚至将《艮》卦的卦义“止”作为学道之法,读《易》之法:

     “绵蛮黄鸟,止于丘隅”,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不知止,而谓其能虑能得,吾不信也。人不自知其为私意私说,而反致疑于知学之士者,亦其势然也。人诚知止,即有定论,静安虑得,乃必然之势,非可强致之也。此集义所生与义袭而取之者之所由辨,由仁义行与行仁义者之所由分,而曾子子夏之勇,孟子告子之不动心,所以背而驰者也。《书》曰:“钦厥止。”不知所止,岂能钦厥止哉?又曰:“安汝止。”不钦厥止,岂能安汝止哉?汝初信问读《易》之法,诚知所止,则其于往训如归吾家而入吾门矣。[1](卷一《与邓文范》)

    之所以对《艮》卦如此青睐,是由于《艮》卦卦义可以帮助阐明其心学的人生境界。年轻时他就因对伊川《易传》解《艮》卦的不满而悟“无我、无物”的“艮背行庭”之旨:

    复斋看伊川《易传》解“艮其背”,问某:“伊川说得如何?”某云:“说得鹘突。”遂命某说,某云:“‘艮其背,不获其身’,无我;‘行其庭,不见其人’,无物。”[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后来每以此评论一些理论问题,如: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是为不识艮背行庭之旨。[1](卷三十四《语录》上)

    并以此为传道教人的密旨,据《语录》载:

    傅子渊请教,乞简省一语。答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1](卷三十四《语录》上)

    先生于门人,最属意者唯傅子渊。初子渊请教先生,有艮背、行庭、无我、无物之说。后子渊谓:“某旧登南轩、晦翁之门,为二说所碍,十年不可先生之说。及分教衡阳三年,乃始信。”[1](卷三十四《语录》上)

    “艮背行庭,无我无物”,既是象山的工夫,也是由此充实和达到的心学人生境界。艮背行庭之旨就是要通过克去己私,存养“大体”,满心而发,达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天地一体境界。在此境界中,“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1](卷三十六《年谱》)这种境界,陆九渊在一份《易》卷中有详细的阐发:

    涤人之妄,则复乎天者自尔微;尽己之心,则交乎物者无或累。蓍卦之德,六爻之义,圣人所以复乎天交乎物者,何其至耶。以此洗心,则人为之妄涤之而无余。人妄既涤,天理自全,退藏于密微之地,复乎天而已。由是而吉凶之患与民同之,而已之心无不尽。心既尽,则事物之交,来以神知,往以知藏,复何累之有哉?[1](卷二十九《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这是对《系辞》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一句话的阐释。陆九渊认为卦之德和六爻之义在于去人欲、复天理,如此才能使本心发扬广大,与宇宙万物为一,就不会使心为外物所沽没,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尽心上》,第301页)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就会“来以神知,往以知藏”。

    这种境界,已将天人、物我、心理、道事打成一片。所以“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就成为其心学的重要观点,《语录》开头第一句就是: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先生常言之。[1](卷三十四《语录》上)

  他也常以此来教育弟子: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向尝以智愚、贤不肖、过不及之说布复,想洞然无疑于此矣。《诗》称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康衢之歌尧亦不过如此。《论语》之称舜禹曰:“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人能知与焉之过,无识知之病,则此心烱然,此理坦然,物各付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矣。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不然,则作好作恶之私,偏党反侧之患,虽贤者智者有所未免,中固未易执,和固未易致也。[1](卷一《与赵监》)

    无我无物,大化流行,物各付物,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这是世间应当的合理和谐状态,陆九渊认为《诗经》描绘的文王和《论语》所说的舜禹之时就是如此。在这大道流行的时代,此心此理,与天地上下同流,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事无非道,道即在事中,因此到达此种境界,就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的心体流行、与天地合其德的内圣外王一贯的境界,也是陆九渊最终提倡的建皇极,致中和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四、太极皇极,大中之道

    陆九渊也以“理”解《易》,其理是皇极大道,大中之理,与朱熹以太极为本体不动的天理不同。如在程文《黄裳元吉黄离元吉》中,他以中道解释《坤》卦六五和《离》卦六二爻辞,以“黄裳”为“守中而居下”,“黄离”为“所丽得中位”,两卦之时位虽异,但皆以守中为美德,所以“元吉”。他说:

    用中者虽异其时,获吉者皆极其大。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黄,中色也。《坤》中在五,而有黄裳之义。裳,下裳也,黄裳者,守中而居下也。在上者患不能居下,能守中而居下,安得而不大吉哉?《离》中在二,而有黄离之义。离,丽也,黄离者,所丽得中正也。附丽者患不得中正,如所丽之中正,安往而不大吉哉?位有二五之殊,辞有裳离之异,其居下附丽,虽因时而不同,而其为大吉,则一而已。非中之为德,畴克尔哉?

     《坤》之六五曰黄裳元吉,《离》之六二曰黄离元吉,尝谓中之为道大矣,世尝玩于其说而莫之省也。夫以尧舜禹三圣人相授受而同出于一辞,则道宜莫大于此矣,而不过曰“允执厥中”。故子思之书反复乎大中之说,丁宁乎时中之论。[1](卷二十九《黄裳元吉黄离元吉》)

    他认为此“中道”即《尚书·大禹谟》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乃尧、舜、禹三圣相传之法,也即《中庸》所说的“大中”和“时中”之道。他在同朱熹辩论无极太极时,又以《周书·洪范》中的“皇极”解释太极之理,认为这就是宇宙根本原理,也是人类社会的大中之道。他说:

    极字亦如此,太极、皇极,乃是实字,所指之实,岂容有二。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岂容以字义拘之乎?中即至理,何尝不兼至义?《大学》《文言》皆言知至,所谓至者,即此理也,语读易者曰能知太极,即是知至;语读《洪范》者曰能知皇极,即是知至;夫岂不可?盖同指此理,则曰极、曰中、曰至,其实一也。[1](卷二《与朱元晦》二)

    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若以为无,则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矣。杨朱未遽无君,而孟子以为无君,墨翟未遽无父,而孟子以为无父,此其所以为知言也。极亦此理也,中亦此理也,五居九畴之中而曰皇极,岂非以其中而命之乎?民受天地之中以生,而《诗》言“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岂非以其中命之乎?《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1](卷二《与朱元晦》二) 

    在《荆门军上元设厅讲义》讲解《尚书》的“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时,他又以《周易》的“太极”解释“皇极”:

    皇,大也;极,中也。《洪范》九畴,五居其中,故谓之极。是极之大,充塞宇宙,天地以此而位,万物以此而育。[1](卷二十三)

    皇极也就是人之本心,圣天子建皇极,首先就要发明本心,“若能保有是心,即为保极”,皇极大道,正是陆九渊心学的外王之所在。陆九渊通过对《易》太极的解释,阐发了其心学的理论指向,正是为赵宋王朝、实即为人类社会指明一条通向秩序井然、上下和谐的大中之道,也阐明了其心学理论的外王之所在,为其心学通向社会现实寻到了落脚点。这也充分体现了陆九渊“异经同旨”〖zw(〗在《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这份程文中,陆九渊正式提出了“异经同旨”的观点:尝观箕子为武王陈《洪范》,其七稽疑曰:“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与《易》言圣人所以成天地之能者异经同旨。(《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九))的心学解经原则。

    总之,陆九渊本着“心解《易》经”和“异经同旨”的心学原则,通过对《周易》的研读、发挥,为其心学理论大厦奠定了经典基础。他对《易》经哲理的心学阐发,直接影响了杨简,《慈湖易传》以己解《易》的方法和原则正是对其的片面和极端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m].四部丛刊本.

 [2]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易中天语录篇3

[关键词]索隐派 解经 思维方式 中国古典文献

[中图分类号]B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89-03

基督教传教史上的“索隐派”是指在华耶稣会士中以白晋为首的一个小学术团体,他们秉持的索隐主义是对中国古书的一种解释体系。至少到18世纪中叶,一般基督徒都相信全世界人类皆是诺亚一家在大洪水之后繁衍的子孙,惟有《旧约》中保存了对洪水之前世界的部分记忆。索隐派则认为,中国古代典籍中也保存着对大洪水前族长时代的记忆,并试图将中国古代人物同《旧约》人物对应,将典籍中某些记载看作《旧约》中的寓言。索隐派的目的是使中国人主动皈依基督教,他们相信,一旦中国人知道他们视为神圣的经典原是《旧约》的隐喻式表现,经典中包含着基督教教义,那么他们信奉基督教就不再有违背中国古训的顾虑。索隐派宣称,中国人丢失了理解古书的钥匙,他们则要为中国人找回那把钥匙。

索隐派对中国典籍的研究成果颇丰,对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经籍的西传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近些年也有很多中国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圣经》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其中李美基、鲍博瑞、唐妙娟的《上帝给中国人的期许》、王敬之的《〈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神学与国学对话录》(以下简称为《对话录》)、陈慰中的《共同的上帝》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是从文字的构型角度论证汉字与神启的关系,后两者是从中国典籍中寻找上帝的印记。本文以王敬之的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另两本书为辅,试图对书中滥用中国典籍的现象作初步的分析和归纳,以求更好地了解索隐派作品,并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另一条思路。

通过阅读归纳,现将索隐派滥用中国典籍的方法初步总结为四点,并在下文一一进行分析。

一、偷换概念

指利用字面上的相似或内涵上的某一点相通,在中国文化的特定概念中注入基督教文化的内涵,使被阐述的概念既具有基督教神学的属性,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壳,以此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抵触和排斥心理,达到传教的目的。这种方法最典型的表现是认为先秦古籍中的“天”与《圣经》中的上帝是同一个神,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事实上,将“天”“天主”论证为《圣经》中的上帝,最早可以溯源到利玛窦。他在《天主实义》中曾说:“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历观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①并不厌其烦地引用《中庸》《诗经》《易》《礼》等多种古儒经籍中含有“上帝”“天”的段落,以佐证基督教的天主观念在中国,特别是在儒家传统中古已有之,如“《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商颂》云:‘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②等等。且其中所引大部分文献在《对话录》中亦是作者的论证根据,可谓一脉相承。

关于“天”的论述,《对话录》中主要引用的论据为《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等等。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天”还是“上帝”,在前秦的古籍中确实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是万物的主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具有一定的人格神特色,所以利玛窦以及后来的索隐派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予以附会。

然而从西周至战国时期,“天”的概念始终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尽管索隐派传教士的关注点在于先秦儒家――亦即其所谓的“先儒”――经典中的相关内容,而对宋明理学持比较强烈的批判态度,但先秦各家在谈到这类概念时,所持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殷商的帝与人是有亲缘关系的,《商颂•玄鸟》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说明殷人将自己视为上帝的后裔,这与基督教中的上帝造人说有着高度的相似。然而到了周朝则变成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成为对天改造的主要特征。同时,天的权威性与殷商时相比也不再至高无上。如《节南山》云:“昊天不佣,降此鞠汹。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对上天的斥责说明天的权威性在人们心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动摇。这些都说明“天”在周人那里更多地具有了自然属性和道德法则的属性,人格神的特征逐渐消除。而这种趋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在孔子手中则更为明显。先秦儒家的天的含义中,最具特色的是伦理学层面的内容,即通过对天的阐释表达出对人世的关怀,以天为参考系规定世俗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了人的身上。虽然在先秦儒家的一些语句表述中,天仍然具有神性的特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特征的地位与天的自然属性、道德伦理属性是绝对无法相比的,且在后代的儒家文化中也从未占据过主导地位。

因此,尽管索隐派传教士发现了中国早期典籍中与基督教极为相似的内容,但他们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史上某一时段内的“天”,片面地将基督教文化与之进行比附,并对其进行删改,难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值得商榷。

此外,书中将老子的“道”比附为耶稣基督,将孟子的“气”比附为圣灵等很多论述均或多或少有偷换概念的手法,在此不再赘述。

二、以实代虚

中国人在论述问题时以形象思维著称,而西方则习惯于逻辑思维。当基督教文化进入中国并试图将中国文化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中时,如何将形象思维转换为逻辑思维就成了一个难题。虚指、虚数、泛指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古人阐述自己观点时常用的论证手段,甚至大量虚构故事,借助寓言也不足为奇,《庄子》《韩非子》就是最好的代表。而索隐派传教士则常常将中国经籍中的虚指、泛指有意当作定指、特指去理解,进而运用逻辑思维去解释、推理这些内容,一些所谓的孔孟预言即由此产生。《对话录》的第四章《孔孟二圣的惊世预言》中集中体现了这种手法。

书中首先引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在③世者。”并以孔子卒年为起点,通过推算,认定孟子所说的五百年后为公元27年。而作者认为耶稣实际出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年春,公元27年即为耶稣传道的时间。这样,孟子的话就成了对耶稣传道的寓言。

然而考究书证,这段话全文作: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正义》引赵歧注曰:“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④焦循疏文曰:“此一时为孟子之时,谓今时已是圣贤当出之时也……谓前圣既没、后圣未起之间,有能通经辨物,以表章圣道,使世不惑者也。”⑤又引赵注曰:“孟子自谓能当名世之士,时又值之,而不得施,此乃天自未欲平治天下耳,非我之愆。”⑥疏文又引赵佑《温故录》云:“……上言数已过,时已可,而未有王者兴,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我所以有不豫,为此也。否则天诚厌乱而兴王者,使我得如古之名世,大展其尧舜君民之素,何不豫之有。”⑦由此可知,孟子的这段话重点不在“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在“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表达的是孟子以匡世之才自况、却又因天命之故不得施展的心情。“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是为下文蓄势、作铺垫,并非是明确的时间。且即便是明确的时间,参照系也应该从“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算起,而不应从孔子卒年算起。

《对话录》又引《列子•仲尼》篇: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弗知⑧,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智勇也⑨,圣则丘弗知。”⑩“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对话录》的作者将“西方之人有圣者焉”的“西方”解释成相对中国而言,地处西方的以色列,那么“圣人”则自然而然指耶稣了。实际上,文中的“西方”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的虚指、泛指的典型表现。东晋张湛《列子注》云:“圣岂有定所哉?趣举绝远而言之也”,不必一定是实指。

《对话录》又引《论语•子路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安国注曰:“三十曰世”,作者由此认为这是孔子对耶稣三十岁之后开始传道的寓言。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太平御览》中郑注云:“圣人受命而王,必父子相承,而后天下之民能仁也。”又曰:“王者初起,必先制田里,教树畜,使民家给人足,然后以礼义化导之。言‘必世’者,量民力之所能,不迫切之也。”由此可知,“世”在此处是一个泛化的、不确定的时间概念,是“量民力之所能”而定,不必非是三十年。《对话录》将“世”作为定指以附会耶稣传道的年龄,实属大谬。

除了对中国古籍的误读,书中亦有将《圣经》中的虚指当作特指的例子。如第二章中说:“按照保罗的说法,‘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既如此,那真理之声在古时也必曾传到过中国大地。《圣经》称那将来的救主为‘万国所羡慕的’(该2:7),就表明那种对人间救主的渴望,从最初就是深植于万国心底的。”作者抓住“地极”“万国”不放,从中推导出中国也在《圣经》论述的范围,亦是将修辞方法具象化,是化虚为实的手法。

三、将共性解释为特性

这个方法在《对话录》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各宗教共同的特点当作是基督教与儒教独有的特征,以此证明二者是同源的。二是将人类道德修养的普遍标准或普世价值当作耶稣个人独有的品质。

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具有宗教神秘性手法的处理上。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智蒙昧的阶段,与神话一同产生的,因此其中必然掺杂了许多神秘性的因素,如处女感神灵之孕而生子,神灵托梦给人间王者或先知以发出预言等等。这些情节不仅仅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中,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当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故事,更证明了这些表现宗教神秘性的手法是很多早期文明所共有的,而非基督教所独有。因此,《对话录》中将《尚书》等文献中记载的神灵托梦无一例外地解释成是基督教的上帝在与先知沟通是不妥当的。

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对话录》中引用了很多《易经》《论语》《孟子》中关于君子所具有的道德品质的句子。如“象曰:‘(君子)虽磐恒,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以至命遂志”,“孟子曰:‘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等等。这里提及到的谦逊、安贫乐道、坚忍、刚强、推己及人、博爱等品质,本应是个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必然会涉及到的目标,甚至可以当作人类的普世价值去解释。而《对话录》中却将其局限在耶稣一人具有的品质,将上文中的“君子”以这些道德品质为中介将“君子”神化,以达到与耶稣比附的目的。

四、对引书的有意取舍

《对话录》《共同的上帝》的作者在对中国古籍进行索隐钩沉时,对古籍的内容做了有意取舍,其选择对象主要为三类:儒家(主要是《诗经》《论语》《孟子》《易经》)、道家(《老子》)、墨家(《墨子》)。

在儒家典籍中作者又做了进一步的区分性选择。对《诗经》主要引用年代较早、包含天人感应内容的诗篇,如《大雅•皇矣》中上帝对文王的垂训,《大雅•生民》中对姜感帝灵生子以及周人祭祀上帝的描写,《大雅•荡篇》中将殷商的灭亡归结为对上帝法则的抛弃。这些内容一来年代较早,保留了较多原始宗教的痕迹,其宗教层面的相似性可以用来与基督教进行比附;二来天人感应的内容可以与《圣经》中上帝与希伯来先知直接沟通的内容相比附。对《论语》《孟子》的引用主要集中在对君子道德品质的描写上,这在第三部分已有论述,不再重复。对《易经》的引用有一部分也是对君子道德品质的赞扬,更多的是利用《易经》语言的模糊性,对其中的词语进行夸大的解释。《周易》是由符号、文本和解说三种不同的语言载体构成的。符号语言指代宽泛、难以把握;文本语言隐晦不明、解读困难;解说语言抽象随意、高深莫测。加之时代久远,最终造成了《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为各种角度的阐释均提供了可能。如传统意义上对“大人”的解释,既可以是有道德有作为的人,又可以是有道德并居于高位的人,且因其所出现之处不同而含义略有区别。这种概念的不确定性,加之“君子”在道德品质上与耶稣的某些共通之处,便使得索隐派学者有条件将二者比附在一起。

对《老子》的引用主要着眼于“道”所具有的某些形而上特征,如自本自根、“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等特点。而据《圣经》记载,上帝在何烈山上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出3:14-15)这种超越时空限制、为世界万物的起源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囿的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为索隐派的比附论证提供了便利。

对《墨子》的引用主要是看中了墨子“兼爱”的思想。墨子在《兼爱》中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主张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反对互相争夺。这与耶稣所说的“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3-45)有相似之处,可以被拿来比附。墨子的这一观点在《对话录》中被解读为“从自然的动转、朝政的兴衰、善恶的报应等多方面论述了上帝的大爱,并指出人当以爱回报于天”。

除了对古籍的有意取舍外,作者在使用古籍时对版本的选择也很值得商榷。所引古文均采用吴树平、赖长扬主编,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白话四书五经》。该书属于普及型读物,受众为对四书五经只需大致了解、不需作深入研究的普通读者,学术权威性较差,不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引用材料。在处理被引用文献时作者没有利用前代注疏,而是仅凭翻译过后的白话进行说解,可信度较低。且作者在引用古籍时不仅出现了很多如上文注释中指出的字词错误,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汉武帝建元五年本应是公元前136年,作者却误作“公元136年”;《尚书》即使是《今文尚书》的成书年代、内容真伪目前依然存在较大争议,而作者在对其进行描写时用“其历史年代跨度长达1700年之久,是一直公认的可信的史料”这种绝对肯定的语气亦是不专业的表现;孔颖达本为隋唐时人,却被误做宋朝时人……这些初级错误使得书中原本突兀、断裂的论证更缺乏可信度。

以上四个方面是索隐派学者在进行比附论证时使用的主要方法,除此之外,循环论证、使用感叹语气的判断句式等方法亦有散见,在此不作详细说明。

五、结论

通过索隐派的解经方式得出的结论,虽然很大程度上令人难以信服,但在明清之际却着实实现了中西方两大异质文明的实质性碰撞和交流,对中西方的文化和历史进程都有着功不可没的成就,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虽然索隐派的最终目的在于传教,然而对于他们所研究的中国古籍来说,其中所蕴含的宗教性因素,例如敬天、祭天、祖先崇拜等却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且给予了大量的论证和解释,而这些正是中国传统注疏学所忽略且不会主动去发现的内容。因此,索隐派的解经方法可以说是另辟蹊径,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传统典籍提供了另一条思路。

注释:

①②利玛窦:《天主实义》,《利玛窦中文著译籍》,朱维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21页。

③《对话录》引作“在”。按,原文作“名”,《对话录》引文有误。

④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第309页。

⑤同④,第309-310页。

⑥⑦同④第311页。

⑧《对话录》引作“知”。按,原文作“敢”,《对话录》引文有误。

⑨《对话录》引作“智勇也”。按,原文作“仁义者”,《对话录》引文有误。

⑩原文此处有“曰”字,《对话录》引文阙。

原文此处有“焉”字,《对话录》引文阙。

杨伯峻:《列子集释》,1979年10月第1版,第121页。

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第531页。

程建功《论〈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及其成因》,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1月。

黄黎星:《圣哲垂范:道德智慧的启示――〈周易〉“君子”“大人”“圣人”析》,东南学术,199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王敬之.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神学与国学对话录[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利玛窦.天主实义.利玛窦中文著译籍[M].朱维铮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4]杨伯峻.列子集释[M],1979年10月第1版.

[5]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1版.

[6]程建功.论《周易》语言的多重模糊性及其成因[J],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1月.

易中天语录篇4

关键词:卡片;有效;词汇;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53-03

词汇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的词汇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种能力。而随着词汇量的增多,有效地掌控和应用这些词汇逐渐成为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一日又一日的背诵和听写让学生不堪重负。2011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多样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要把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学习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课业负担、身心健康等作为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要多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卡片式词汇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在新的形势下,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又可焕然一新。

一、卡片式词汇教学的意义

成功的英语教学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实践,卡片式英语教学则是体现出了它的积极意义。首先是卡片的多样性(形状,色彩)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有时,思想的形成不需要语言的参与。学生对于自制或喜爱的卡片,不需要语言的支持,爱屋及乌,也会爱上卡片上的内容,这也是非语言手段的魅力。其次是卡片的便携性。卡片可大可小,也易于装订,便于整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也便于携带,随时随地记录易错、有意义、喜爱的词汇和短语。它最大的功能还是便于交流,无论课堂内外,通过引导学生对卡片内容的展示、认知、辨论、修正、整理、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这一体验过程可极大地刺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卡片式词汇教学的内容

1.文本为本,稳扎稳打,记录课文单词。学习词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单词可以成串地学,而记单词和词组却需要一个一个地记,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积累。从学生学的情况来看,一节课的单词量不宜过多,重点单词10个左右已是极限,对于这些重点单词可以让学生做听力训练记录。如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记,也可以学生先记录,老师读一个,学生选出一个。如新目标八下开始,reading的词汇量突增,Unit one的reading单词就有21个,相当于以前一个单元的词汇量,许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我先让学生来个书写比赛作为家庭作业,根据书写的情况,分成一、二、三等,分别积分5、3、1分,再利用课堂的五分钟,进行pairwork,一人朗读,一人圈选。也可以小组比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记录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这些预设的铺垫下,最终达到利用的目的。词汇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以求达到质的飞跃,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有词可用,用得恰当,用得生动;在阅读中能快速的透过字面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传达的信息;在鉴赏中能够体会美的情趣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2.触类旁通,根据需要,记录衍生词汇。词汇的衍生和分层对于学生准确地把握词的含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一个词根衍生出各个单词,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会对于它们有一种思考,Givn曾说: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如果对于词汇有了一种思想,就会对于其相对应的句法形成一定的体系。如记录八上health这个单词,它的相对应单词有healthy,healthily,unhealthy。学生自然会去想它们之间的关联,在句子中具体的使用,有的甚至会想到unhealthily是一个副词。分层的记录词汇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记录所需的单词,有的学生只需记录关键的词,而对于心力均有余的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单词的具体用法及相衍生单词。

3.增强输入,积极引导,记录课外词汇。平均每个学生每周大约要做3~4篇阅读,而这些阅读的文章中有不少课本内没有的词,学生往往有一种想求新但又畏难的矛盾心理,这时往往畏难心理占上风,对于这全新的词,会一闪而过,但如果稍做提示,记录在卡片上,那就会形成第二次的记忆,甚至于第三次,有的自然而然成为了学生永久的记忆。还可以记录自己喜爱的词汇。如在上七年级上Unit5,在讨论所有体育器材时,有一学生特喜欢篮球,我发现在他的卡片上,有Point Guard组织后卫、Shooting Guard得分后卫、Small Forward小前锋、Power Forward大前锋、Center中锋等与篮球相关的词汇,他以之为傲,并详细地讲解给其他学生听,使学生不仅增长了篮球知识,而且了解了这些词汇。如能长此坚持,类似于语料库语言学,无论场景如何变换,学生均有自己的语料库。

4.及时反思,互相监督,记录易错词汇。允许学生犯错,学生要从被动到主动,从关注知识的答案和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要积累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大多数的老师每星期总有那么几次的听写。听写过后是订正或重新听写,但过一段时间后,很多的词汇又会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学了unit2忘了unit1。我对于此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记在卡片上,要求每天的晨读,先读易错的单词,并进行相互的监督,形成词汇的多次记忆。或者让他们回去后作为家庭作业,提高他们自我完善能力,真正的做到“高效,低耗”。

三、卡片式词汇教学的运用

1.合作互动,实现学生卡片共享。词汇教学的理论,主要包括Sinclair提出的两个原则—开放选择原则和约定俗成原则。开放选择原则必定要求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分享,在分享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分享的过程中势必也有一个语言输出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七年级上unit6整理水果名时,有一个学生整理大量的水果名,Lemon柠檬、Pear梨子、Banana香蕉、grape葡萄、Peach桃子、Orange橙、Strawberry草莓、Mango芒果、Pine apple菠萝、Cherry樱桃、Date枣子、lychee荔枝,等等,他甚是高兴,于是他说,I like eating watermelons.另一个说,I like eating big watermelons.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也不甘示弱,于是说,I like eating big watermelons after dinner every day.学生自然而然地有了更多的语言的输出。在另一方面,卡片制作的过程也是与别人分享的过程,以提高动手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之间友谊。

2.巧设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增强记忆,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积极而持久的认识倾向,它与大脑皮层中思维活动的兴奋中心相伴随。借助游戏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缓解因词汇学习而带来的枯燥和压力。游戏可以是竞争类的,看谁集的词汇卡片数量多,谁做的卡片漂亮,有的学生将卡片做成心形的,也有花形的,更有做成自己的形象的。我们也可以比比谁在课堂的词汇记忆中拔得头筹,并以积分的形式记录。质疑类活动,如猜卡片上的内容,老师将一张写有“company”的卡片放在桌上,让一学生比划卡片上的内容,其他学生猜。窥一点,猜全貌,教师在一张白纸上挖个小洞然后把它盖在一张单词卡片上,让学生透过小孔看一个字母“R”猜单词“robot”。看谁反应最灵敏,在上八下unit8,考虑到学生已尝过很多关于动物的单词,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mouse这个单词,让学生猜可能还有哪些单词,学生自然地想到有spider,snake,hamster,turtle,pot-bellied pig,rabbit,fox等词,由此让学生将动物单词进行归类。

3.反复梳理,提高学生的积累意识。反复多次对词汇的记忆,才能把单词真正记住。此过程是为了巩固学生记忆过的单词,我的做法是:每天上课前五分钟与学生共同回忆前一课时的单词,从易到难;或要求学生每学完一单元都精心为自己做一份单词卡用于平时对单词的记忆;或让学生用该课时的个别单词组成句子写在卡片上。同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识记,回忆和再认,最后,教师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对英语兴趣,教育其要有恒心,持之以恒地天天接触英语,让学生随身携带卡片,每天早晨回忆自己卡片上的单词,午休回忆自己以前背下来的单词,使学生意识到单词在不断地背,但如不及时进行引导,复习巩固,就会不断地忘,就不能达到有效提高英语成绩和积累更多词汇的目的。

四、卡片式词汇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卡片易损耗,需要学生使用较厚实的纸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剪出不同的形状。第二,要不间断地整理,可以做成一本卡片集,并进行各种分类,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第三,要及时反馈,要求学生先进行自检,再互检,最后老师检查,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第四,要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无论是否成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适时地奖励。第五,卡片要可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提醒学生注意卡片的美观,注意书写的正确,注意要与人分享,以真正提高卡片的利用率。卡片式词汇的教学是力图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挖掘文本,促进拓展延伸,提升词汇的价值。

易中天语录篇5

[关键词] VBA编程; Excel; 场地预定; 无纸化办公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40

[中图分类号] TP3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72- 01

1 问题的提出

天津市A大学新体育馆中有15个羽毛球场地,学校体育馆对羽毛球场地预定的规则为:场地提前3天预定;12点到14点及17点到19点实行半价收费;17点后加收灯光费;可以集体名义长期预定场地。为配合羽毛球场地预定,工作人员打印出周一到周日共7张场地表合订一块作为一本,用其中的一本单独记录长期预定场地的相关信息,新的一周开始,均要将此记录手抄到新的记录本上,用以标记已被提前预定的场地,再将此新记录本用于记录本周的场地预定。现在面临的问题为:每周进行新记录本的抄写比较辛苦,而且容易出现遗漏、错位;不知道长期预定场地者当天是否已经来交费;记录不利于长期预定场地信息的经常性修改;记录中场地预定信息不能一目了然,不利于管理;晚上时间段忘记加收灯光费;学生优惠时间段全价收取。种种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场地预定非常麻烦、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学生的满意度也较低。

2 场地预定系统需求分析

为了方便体育馆羽毛球场地预定的管理,作者以办公软件Excel进行编程制作羽毛球场地预定系统,此场地预定系统有如下要求:不用进行新记录本的抄写,不出现长期预定信息的遗漏、错位等错误;能清晰地看出不同时间段的本校学生优惠政策,以及是否加收灯光费;能方便地修改长期预定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能一目了然看到场地预定信息;不再需要一大堆纸质材料,实现无纸化高效、环保办公,减轻工作人员劳动量。

3 场地预定系统的实现

3.1 表格结构及功能介绍

利用Excel表格建立新的工作簿,并建立14个工作表如图1。

工作表分为两组,第一组由“周一,…,周日”组成,第二组由“壹,…,柒”组成;第一组表是用于每天的场地预定,第二组表是记录长期预定信息;两组表结构一致,第一组中多了几个功能按钮。两组表有一一对应关系(如“周一”与“壹”),如第二组工作表的单元格有记录,单击第一组表中相对应工作表的左上角按钮后会自动将对应的单元格变成红色,表示此场地已经被提前预定。表中的3种不同的浅底色,用于提示工作人员注意优惠情况及加收灯光费情况。

预定场地时,只需选取场地单元格后,点击“预定场地”按钮,此场地单元格将变成深蓝色,表示此场地已经交费预定;对于已预定的场地单元格,可选取后点击“取消预定”按钮将预定取消。“清除当天”按钮是用于清除场地的预定信息,以用于下次场地的预定。如果在当天清除场地预定信息前还存在红色单元格,说明此场地的长期预定者未交费。

3.2 第一组工作表中相关按钮的VBA编程

(1) 左上角绿色按钮VBA编程。用IF语句判断长期预定信息工作表的单元格是否为空,若不为空,则在相应的工作表单元格中对其Color属性进行赋值。如“If Excel.Sheets("长期预定信息工作表名").Cells(i, j) <> "" Then Excel.Sheets("对应工作表名").Cells(i, j).Interior.Color =颜色值(如:255)”

(2) “预定场地”按钮VBA编程。用语句“Excel.ActiveCell.Interior.Color =颜色值(如:16711680)”

(3) “清除当天”按钮。用for循环语句对所要求清除的单元格进行操作,用语句“Excel.Sheets("工作表名").Cells(i, j).Interior.Pattern = xlNone”将单元格清空(底色为白色),如果需要让单元格有不同的底色,可以通过对当前单元格的ThemeColor和TintAndShade属性进行赋值。

(4) “取消预定”按钮VBA编程。使用语句“Excel.ActiveCell.Interior.Pattern = xlNone”可将当前活动单元格变空(底色为白色),如果需要让单元格有不同的底色,可以通过对当前单元格的ThemeColor和TintAndShade属性进行赋值。

4 结 语

Excel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用极为广泛,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在Excel中结合VBA编程进行相应功能的开发,可以将一些重复性、繁琐的工作大大简化,使工作准确率、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本文采用Excel VBA编程实现了A大学体育馆羽毛球场地预定系统的制作,这仅为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例,也希望此文章能对相关读者进行类似问题处理时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富强. Excel VBA 在课表制作中的应用[J]. 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9(6).

易中天语录篇6

一、课堂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1.养成静听的习惯。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学校的英语教学改变了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陈旧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教师提供了现代教育的手段。对于教师通过口述、听录音、放录像等手段示范的语言材料,学生要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无论是整体内容的把握还是口形发音的观察,学生都要集中注意力,互不干扰地通过听音进行,不要急于模仿。对于示范时间稍长的一些语言材料,在听与思的同时,要做适当简易的记录,注意语言材料中出现的五个“W”,即从实际出发:Who,When,Where,What,Why,随时准备回答、提问,使听力过程活跃,不致出现疲劳。

2.养成敢于说英语的习惯。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不能把它当做死的语言学习,所以“说”非常重要。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开口讲英语的环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与任课教师、同学交谈,不要害怕出错,也不要感到难为情。要养成大胆练习讲英语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做到错了就改,改了重来。只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说”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积极参与大量语言实践活动。如复习步骤中的值日生报告、角色表演、三分钟演讲;操练步骤中的动态操练、分组操练、个别操作;巩固步骤中的总结归纳和听写,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的多次重复或周期性循环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有意而去,学生有意而来,学生能紧跟教师思路,教师减少重复性指令,形成师生密切配合、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4.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难度很大,一开始就养成这个好习惯,对进一步学习极为重要。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尽量用英语讲课,尽量使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形象语言紧密配合。学生要在情景活动中坚持运用英语交际,在阅读活动中读与悟同步,避免读完一句后又返回头考虑意义的“母语干扰”。

二、养成课外学习中坚持自学的好习惯

学习英语要大量实践,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发展自学能力。

1.养成晨读和晚读的习惯。中学生课程繁重,难以用许多时间学习英语,因此,每天除正常的英语课堂学习外,可抽出15分钟,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学习。早晨空气新鲜,大脑清醒,易于接受语言知识,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每天起床后放声朗读或背诵,晚饭后复习旧课,预习新课,睡觉前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知识,如能坚持,必有成效。

2.养成听录音的习惯。对录音带、广播英语、电视英语,要多听、常听,边看、边听、边读,甚至边听边做其他事,属于无意识记忆。要让学生明白,一首歌曲没有专门去学却会唱了,就是与以上习惯有关,英语学习也是如此。

3.养成阅读英语材料的习惯。从商标广告到笑话小品,以及英文报纸杂志、简明文学读本,学生都应该抱有很大兴趣。接触大量语言材料,使其可见、可感、可猜、可查,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4.养成心译的习惯。尽可能将自己周围的所见所闻随时心译成英语。例如,在学校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上学和回家路上见到的人与事,看电视时见到的一闪而逝的广告或在报纸杂志上偶尔遇到的单词等,虽仅仅视为一种消遣,但这样做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笔头能力打下基础。

5.养成以第一人称单数描绘事物的习惯。以第一人称单数抄写和记忆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各种句型或习惯用语,并将所学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有趣的段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然后将复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便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6.养成善于总结、提高的习惯。不要太注重反复看教师没有讲过的练习题,而是注意教师每次讲解或批改练习题时提到的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或知识点,每次都将它们整理在笔记本中,以使今后再碰到这一类问题时就不容易出错了。

7.养成在理解基础上去记忆的习惯。在理解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或短文中的某一段落。先以句为单位背,然后将句子连起来整篇或整段背。一定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而不是离开上下文的内容机械地背诵。

易中天语录篇7

1、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

2、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

3、一滴水,一滴油,不让一滴白白流。中国谚语

4、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5、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

6、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关朗》

7、克勤克俭,无怠无荒。《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

8、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中国谚语

9、一粥一饭皆辛苦,半丝半缕应节约。中国谚语

10、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

11、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弘一大师《格言别录》

12、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中国谚语

13、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宋·王安石《风俗》

14、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1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

1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7、勤能生则,俭能聚宝。中国谚语

18、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中国谚语

19、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中国谚语

20、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卷六二《李彪高道悦列传》

21、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22、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23、俭朴是我们美德的可靠卫士。婆罗门谚语

24、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25、家有良田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中国谚语

26、奢未及侈,俭而不陋。汉·张衡《西京赋》

27、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中国谚语

28、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29、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宋·林逋《省心录》

3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31、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32、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清·魏禧《目录里言》

33、多求不如省费。宋·司马光《言招军札子》

34、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

35、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薛宣《读书录》卷七

36、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资治通鉴》卷八九《晋纪十一》

37、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清·钱泳《履园丛话·俭》

38、居丰能俭,在富能贫。《晋书·陆云疏》

39、声色之害,甚于鸩毒。《明通鉴》郑五,太祖语

40、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1、惟俭养德,惟移荡心。《明通鉴》卷六,太祖语

4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

43、勤,锄头上的黄金;俭,米缸里的白银。中国谚语

44、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

45、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易中天语录篇8

【导语】

批次院校代码院校名称科目组名称最低录取分空军招飞批90046空军航空大学理工类514空军招飞批90046空军航空大学文史类554本科提前批10001北京大学文史类654本科提前批10003清华大学理工类679本科提前批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工类592本科提前批100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史类605本科提前批10018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理工类539本科提前批10018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文史类581本科提前批10027北京师范大学理工类634本科提前批10027北京师范大学文史类628本科提前批10032北京语言大学理工类587本科提前批10032北京语言大学文史类601本科提前批10033中国传媒大学理工类612本科提前批10033中国传媒大学文史类611本科提前批1003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理工类619本科提前批1003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史类617本科提前批1004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理工类524本科提前批1004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文史类592本科提前批10042国际关系学院理工类581本科提前批10042国际关系学院文史类553本科提前批10052中央民族大学理工类539本科提前批10052中央民族大学文史类549本科提前批10056天津大学理工类628本科提前批10060天津理工大学理工类365本科提前批10066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工类425本科提前批10151大连海事大学理工类514本科提前批10175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理工类487本科提前批10175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文史类515本科提前批10200东北师范大学理工类573本科提前批10200东北师范大学文史类587本科提前批10246复旦大学理工类669本科提前批10246复旦大学文史类642本科提前批10248上海交通大学理工类632

说明:1.艺术本科第一批包括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的清华大学等15所院校、可不编制艺术类本科专业来源计划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以及经批准在该批次录取的院校,由院校自行划定本校艺术类本科的文化和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艺术本科第三批为除艺本一批院校外的使用校考成绩录取的其他本科院校;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校考科目不同,这两个批次仅公布文化科目最低录取分。

2.自主招生批包括有保送生、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资格的院校及专业,取得不同类型资格的考生享受不同的录取优惠政策,所有取得资格的考生均在阳光高考平台和我院网站上进行了公示。

3.此录取最低分为各批次正式投档和多次征集投档后最终录取考生的最低分。

上一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下一篇:邂逅霍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