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19:01:44

关于汉字的作文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1

一、“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

正确界定“汉字文化”的概念,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是汉字文化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目前,人们对于“汉字文化”概念的界定,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某些特点,但总体的研究力度还不够,挖掘还不太深刻,概括也不太全面。我们认为,界定“汉字文化”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眼。宏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的起源、演变、构形等基本规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微观的汉字文化,是指汉字自身所携带的、通过构意体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信息。宏观的汉字文化是建立在微观的汉字文化基础之上的,因而,在研究的步骤上,应从微观起步,逐步积累材料,总结规律,然后再上升到宏观的研究上。但微观的研究并不是对单个字符的孤立分析,而是要从整个汉字系统出发,着眼于宏观的背景,并以宏观的研究为最终目的。无论是宏观的汉字文化研究,还是微观的汉字文化研究,都必须围绕汉字这个中心,要以汉字的自身因素为根本的出发点,而不能脱离汉字,把本不属于汉字的东西生拉硬扯进来。

科学解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必须首先了解“汉字”和“文化”各自的本质。就汉字而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有声语言的不足。对此,清代陈澧曾做过精彩的描述:“盖天下事物之众,人日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成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构成之者也。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P8)意义是抽象的,是感觉器官所不能感知的;声音是一纵即失的,只能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不能作用于视觉器官,它虽然能够成为意义的符号,但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却无法传之异地,留于异时。而人类社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在更加广泛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思想交流。这种需要,促成了文字符号的诞生。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以一种特殊的符形将汉语的意义和声音物化下来,从而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可见,汉字的最根本的功能是记录汉语,是否与汉语的词相对应,是判断某一符形是否为汉字的决定性条件。汉语是各种社会文化的载体,汉字记录了汉语,因而也就与文化发生了联系。就文化而言,由于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也就成为难题,各家之说竟多达几百种。有人认为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活动,有人认为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文化泛指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我们比较倾向于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的说法。他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应该是上下位的种属关系。然而,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汉字这一结构成分必定要跟其他成分发生关系,所以“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的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汉字与整个文化体系中除汉字之外的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王宁先生曾作过明确的辩证:“‘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实际上属于文化项之间的相互关系范畴,具体说,它是指汉字这种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文化项之间是彼此有关系的,在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时,一般应取得一个核心项,而把与之发生关系的其他文化项看作是核心项的环境;也就是说,应把核心项置于其他文化项所组成的巨系统之中心,来探讨它在这个巨系统中的生存关系。如此说来,‘汉字与文化’这个命题,就是以汉字作为核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P78)许多学者谈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时,总是笼统地将“汉字”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简单地对应起来,让人觉得汉字似乎是独立于文化之外的,这种割裂“汉字”与“文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汉字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它既是各种文化项之一,又是书写和表达其他文化项的载体。它通过记录语言中词的方式,保存了词的意义所反映的各种文化信息,因而同其他文化项之间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汉字与文化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得二者之间具有着特殊的互证关系。人们既可以从汉字的角度去研究文化,挖掘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构形等各种规律中所包含的整体文化特质和具体文化信息;又可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汉字,探讨其他文化项对汉字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这使汉字文化的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汉字文化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

二、“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区别

在汉字文化研究领域,一些人往往混淆“汉字文化”和“汉语文化”这两个基本概念,将汉语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当成汉字文化现象来研究,从而影响到汉字文化研究的科学性。

其实,“汉字文化”和“汉语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汉字和汉语虽然同是文化的载体,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差别。就其构成要素来说,语言只有音、义两要素,而文字则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的音、义要素是从汉语那里承袭过来的,而形体要素才是它自身所独有的。字形虽然与音义有关,但却有着自己独立的作用和价值,具有自身的构造规律和系统。这就决定了汉字既与汉语有密切关系,又与汉语有着本质的不同。汉字与文化发生关系,一方面是以汉语为中介的,即通过记录汉语而成为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具有了汉语所不具备的文化功能。汉字是表意文字,特别是早期汉字,形体与所记事物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可以从字形当中,窥探出与所记事物相关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有些是词义能够反映的,有些是词义所不能反映的。从主观上讲,汉字构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汉语中的词,它的表意特征是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说,人们采用表意构字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据形知词,而不是据形知物。但从客观结果上看,汉字的表意构形不仅记录了词,而且还记录了除词以外的其他信息。如甲骨文中的“王”字,除了记录了“王”这个词外,还以其像斧头之形的构形告诉人们,古代统治者是靠武力统治天下的。这些信息,由于远古文献的贫乏,我们无法从“王”的词义本身获得。在最初造字时,古人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字形之中,而是由于当时统治者必然拥有武器,人们看到武器极易联想到拥有武器的人,于是,便用武器之形作为记录“王”这个词的字形,以期在字形和词义之间建立一种明确的联系。后来,统治者的形象发生了变化,“王”的词义也随之改变,人们通过“王”的词义本身已无法了解到古代统治者的特点,而“王”的字形则成了古代统治者形象的历史见证,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文化考古价值。由此可见,汉字的文化功能实际上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于汉语中的词,一个来源于汉字的自身形体。前者是汉语的文化功能在汉字形体中的物化,是与汉语文化相重合的,因而仍应归于汉语文化的范畴。后者是汉字自身所独有的,因而才是真正的汉字文化。

在具体研究中,不少人把汉语文化贴上了汉字文化的标签,把许多本属词汇范畴的现象也归到汉字身上。如有人在名为汉字文化研究的文章中,用《说文》“牛”、“马”二部字多的事实,去印证我国古代曾经历过畜牧业时代。我们且不说这种印证有何实际价值,仅在理论上,就存在着混淆汉字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倾向。“牛”、“马”二部的字多,只能反映出当时语言中与牛、马有关的词多,除此之外,汉字字形本身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因此,对“牛”、“马”二部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的研究,只能算是词汇文化问题,而不能称为汉字文化。假如把属于词义的东西都归于汉字,汉字的文化功能就确实无所不包了。如果这样的话,任何文字都是记录词义的,因而也就必然记录文化,那么,汉字与其他文字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我们研究汉字的文化功能,必须从汉字的特殊构形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发掘出汉字文化的本质特点。

三、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

对汉字的文化功能把握不准,甚至随意夸大,是目前汉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不少学者受“汉字优越论”的影响,将汉字夸得神乎其神,说“汉字是一串怪异的密码”,“是古代社会的活化石”,“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像”。这些说法明显与汉字文化功能的实际量度不相符合。

汉字与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互证关系,但这种互证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从总体上来讲,文化对汉字的证明功能要大于汉字对文化的证明功能,因为汉字毕竟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尽管它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它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也不具备最终确认文化的功能,更不具备确认文化所属时代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汉字文化研究时,一定要对汉字文化功能的有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而不能随意加以夸大。在这方面,王宁先生等人所著的《〈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可谓成功的典范。该书《前言》中明确表示:“汉字中所贮存的文化信息,只能从每个字的构形——一个小小的方寸之地,简化了的线条、笔画,以及字与字的关系中得到,所以是有限的,如果夸大它,从自己的主观臆测出发,弄出许多玄之又玄,广之又广的新鲜事来,其实是难以说服人的,也就把《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这个题目给糟蹋了。”(P2)

汉字创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记录语言,而不是为了细致描写文化。汉字字形所体现出的除词义之外的其他文化信息,只是其创造过程中的副产品。如果将这种副产品上升为其主要功能,就会导致对汉字本质的误解。受夸大汉字文化功能观念的影响,一些学者不能正确摆放汉字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汉字和文化的关系。他们不是把汉字看作记录汉语的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了考证和确认文化的灵丹妙药,试图通过汉字构形去构建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于是,他们任意夸大汉字的文化功能,将本来毫无联系的汉字构形和文化现象牵强附会在一起。如有人说:“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活化石,能使我们透过文字的静态形体步入到古人动态的文化意识中去,把文字内蕴所包含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观念以及古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认识事物的方式等揭示出来。汉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P15)作者把汉字比喻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脊梁”,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似乎中华民族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在汉字字形当中找到根据,这无疑是对汉字文化功能的过分夸张。我们认为,汉字构形当中确实保存着不少有关古代社会状况的文化信息,但汉字并不具备细致描写文化的功能,它对文化的反映是有限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因而,仅靠汉字构形无法确认文化,更无法全面构建古代的文化系统。

汉字构形系统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很强的历史层次性。但当汉字积淀为一个完整的构形系统时,这种历史层次性已深深地隐藏在整个构形系统的背后,变得很难甚至无法考察了,因而也就无法运用汉字去确认文化所属的时代。汉字构形中包含的一些文化现象,究竟应归属于哪一历史层面,是很难有确切的结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汉字考证文化时,一定要持谨慎的态度,要尽可能排除主观随意性,在汉字构形和文化现象之间建立起客观、真实的联系。有人不了解这一点,而是笼统地不分时代层次地去考察汉字的文化功能,其结果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如同样是《说文·女部》字,有人根据从女的字多,认为“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完全可以从汉字字形中得到充分的证明。《说文》中女部下面有258个字,可以看出早先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又有人认为,女部中的“大量贬义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受歧视受侮辱”;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的结论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说文·女部》字本身的复杂性,它们决不可能是同一时代产生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反映某一个时代的社会观念。究竟哪些汉字起源于母系社会,哪些汉字起源于父系社会,现在已无法考察,所以,单凭女部字,既不能证明“早先”妇女的社会地位高,也不能证明“古代”社会女子地位低。《从女偏旁字看古代妇女的尊卑嬗变》一文,更是试图通过女部字去描述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史。作者认为,我国古代妇女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地位极尊,从商代开始由尊向卑转化,到西周以后地位极卑,这种演变过程都可以在汉字构形中找到证据。作者似乎对哪个字起源于什么时代、反映哪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胸有成竹,但实际上,他在证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妇女地位高时,用的是商代的甲骨文;在证明商代是妇女地位的转化期时,用的还是甲骨文;甚至在证明西周时期妇女地位低时,仍然用甲骨文就已产生的例字。那么,究竟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现象,哪些甲骨文反映的是商代的现象,又有哪些甲骨文预先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现象呢?这种缺乏历史观念的做法恐怕值得商榷。

汉字是一个符号系统,每个字符的存在都受着系统的制约,它既以某种方式与其他字符相联系,又以不同的构形与其他字符相别异。联系和别异是每个字符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汉字符号的本质内涵。汉字符号的系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分析汉字构形时,一定要从系统性原则出发,而不能孤立地分析单个字符。有些学者受夸大汉字文化功能观念的影响,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汉字字形,习惯于到字形当中去为某种文化现象寻求印证。如有人认为甲骨文“母”字中的两个指事符号象征“胸前两乳十分发达”,并据此论证原始社会存在女性生殖崇拜。我们认为这种论证是十分牵强的。汉字造字最初采取的是依类象形的方法,而象形就是要突出事物的显著特征,只有如此,才能将相类似的事物区分开来。如“牛”、“羊”二字的构形就突出了牛角和羊角一个向上弯、一个向下弯的特点,从而使二字的形体有了明显的区别。“母”字的构形之所以突出两乳,也是出于与其他字符相别异的考虑,因为“女”字所表示的母亲和“女”字所表示的女子在外形上很难区别,除了母亲的乳房比一般女子较为发达外,其他特征很难在字形中体现出来,于是,古人便在“女”字的基础上加上表示乳房的两点,作为“母”字的构形。这种构形,既保持了与“女”字的联系,又体现了与“女”字的区别,显然是为了满足汉字构形系统性特征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表示什么生殖崇拜。可见,汉字是一个具有严密系统性的符号体系,每个字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整个系统制约的。因此,我们不能为了一时方便而胡乱讲字,否则就会造成讲了一个乱了一片的严重后果,给读者造成困惑。

总之,“汉字文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能违背汉字的发展规律,也不能违背文化的发展规律。汉字文化学是科学,不是幻想,更不是个人无根据的联想和猜测。”汉字构形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研究方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我们在研究汉字文化时,一定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用谨慎的态度去操作,要树立正确的汉字文化观念,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量度,合理分析汉字的构形;要明确汉字文化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弄清汉字文化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正确认识汉字文化学方法的适用对象,避免出于赶时髦心理的随意滥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汉字的文化功能得到正确的体现。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既需要有坚实的汉字学功底,又需要有较高的文化学修养,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 陈澧.东塾读书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王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

王宁,等.《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李逢甫.汉字的文化积淀[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3).

陈建民.语言与文化漫话[J].宏观语言学,1992(1).

何毓玲.从《说文·女部》窥古代社会之一斑[J].古汉语研究,1996(3).

殷寄明.从女偏旁字看古代妇女的尊卑嬗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5).

李家祥.原始生殖崇拜在甲骨文中的表现[J].贵州文史丛刊,1995(2).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2

关键词:汉字特点 语文教学 文字教学 字本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09-02

语言和文字是汉语教学的基本内容, 汉语教学始于文字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项教学任务就是识字与写字。但与其他汉语教学要素相比, 汉字教学从研究到教学一直都处于滞后状态。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汉字是对汉语的再编码,是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神秘图画。与中外历史上已经湮没的,以及正在使用的文字相比,汉字称得上最为璀璨的一种。要学习汉语,特别是要获得汉语读写能力,就一定要学习汉字。因此,该文章将从汉字的特点出发,探究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汉字教学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思想感情寄托于语言来表达,语言借助于有形的文字传达”,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

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一定数量的汉字,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汉字的能力,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读、写、讲、用。也就是说,认识一个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把学过的字运用到实际语言环境中去。

2 汉字的特点

要突破汉字教学的瓶颈,就要建立科学的汉字观,换一双眼睛看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本身是一个系统,字母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字母属于字母文字阶段,汉字属于古典文字阶段,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阶段”[1]。作为世界上三大古老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的文字。

在寻求汉字特点的过程中,最具积极意义的无疑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字本位”理论。人们将以字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汉语研究思路称为“字本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字’是中心主题,‘词’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的副题。”[2]这从汉字的书写上就能看出来,每字呈方块形,不连写,只见字不见词。“字”才是汉语结构的本位,是研究语音、语义、语法、词汇的交汇点,更是汉语言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2.1 汉字具有理性和逻辑性

首先,形体固定的汉字,专字专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与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是相适应的。汉语是单音节语,它的结构单位本身没有语法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用一个汉字表示,“儿化音”以及少量多音节汉字,如“尽保ㄊ克)、“俊保ㄇЭ耍外。

其次,汉字经历了形体的变化,却还是表示同一个字。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语音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方块汉字没有变,“一个字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是书写形体本身的变化,还是同一个字”[3]。如“明”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明”(楷体)。

2.2 融形、音、义于一体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3]音、义是语言必备的两种元素,而汉字基本都结合了形、音、义三种元素,以形为核心,以意为内容,以音为物质外壳,有机地构成了一个三维合成信息码。

汉字构形复杂,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记忆,不易书写,平面型方块汉字,笔画平行或纵横交错,多向展开。汉字笔画、偏旁数量繁多,仅基本笔画及其变体就有三十余种,汉字的偏旁只以现代通用字统计就有1500个左右。

每个独立的汉字,无论其内部笔画有多少,结构差异多大,都能表示至少一个音节。汉字的字形与语音发生直接联系始自形声字的产生,《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多达7697个,占了总数的82%还多。在现代近7000个通用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占56.7%,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相当重要。

汉字造字之初是根据字义构形的,汉字字形“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4]在古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字形与本义的关系上,而现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是字形与现代常用义的关系。

2.3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具有理性化的特点,但这决不意味着汉字是一些互无关联的抽象符号,或是抽象的、冰冷的描述工具,汉字是最基本、最深厚的文化载体。

首先,汉字是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例如,“筷子”的“筷”就反映了古代的民俗,“筷”,古作“箸”,“箸”与“住”声音相同,因船家忌讳“住”,于是反其意取名为快,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变成了今天的“筷”。

其次,汉字是我们解读史前文化,记录当代文化,储存未来文化的重要工具。蔡邕在《笔赋》中赞扬汉字“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功勋”,将汉字与宣扬儒家思想和政治理想联系起来,赋予其社会政治功能。

最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古代不同毛色不同性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千里马叫做“”,三四岁的马叫做“”,马高七尺叫“Q”,马高六尺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因此,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了。

3 “授之以渔”―― 汉字特点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汉字教学中采用的策略不外如下七种:主流的“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支流的“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谜语识字”“听读识字”。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辛勤探索的结果。不过,为推进汉字教学改革,我们迫切需要将汉字的特点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去。

3.1 以字形为切入点

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属于象形表意体系的文宇。自从秦朝统一中国后,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虽然方言各不相同,但是人们却通过汉字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对于汉字,我们以“形”为基点进行研究,在于更好地理解汉字在视觉传达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因为“包括图形在内的视觉意象可以为理论性的观念提供知觉等同物”[5]。

比如,“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山、日、月”这些与自然事物比较相似的字形大多意义比较生动易懂,适合讲授给汉字入门阶段的学生,以增加趣味性。象形是独体字,只能孤立地、静态地表达意义,而会意字和指事字则集合地、动态地表达意义,比如,“梦”,其甲骨文为“”,其字形为睡着的人躺在床上,一只手指着眼睛,因此可以分析其字义为“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看不清”,这就是“梦”。

“授之以鱼”弗如“授之以渔”,汉字是一套特殊的书写符号,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字形是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2 归纳汉字读音规律

与印欧语系文字不同,汉字的字音不能通过形体直接拼读,但这并不代表汉字读音无规律可寻。谐音与形声现象是汉字读音的两大特点,分别代表了汉字读音与字义和字形的联系。

汉语发音原理有五种情形:拟音、音拟、谐音、紧缩、外来。其中拟音、音拟、谐音这三种方式,无论汉语或其他什么语言,其原始的音义联系都是如此产生的。拟音是模拟事物的声音。如:动作时发出的声音,呼、吸、呵、哈、欠、吼、嚎、号、囔、嗦等,拟音是汉字发音的源头。

谐音是汉语语音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汉语普通话共有四百多个音节,平均每个音节有六个同音字。比如,“hàn”这个音节,就可以表示“汉、汗、瀚、焊、旱、憾、撼、悍”等字形。

谐音即音近意通。形声现象是汉语语音的另一特点。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多最常见的一种字,有首歌谣对形声字概括的非常到位:“形声字,好识记,声旁帮着读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3]

方块汉字不能直接拼读出语音,但通过建立字音与字形字义的联系,汉字读音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3.3 据形析义

“义起于形,形为义设,义为形存”的独特个性使汉字为人们的认读和理解带来便利。“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6]汉字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形体上具有可视性,主要表现为汉字能够见形知义,通过考察汉字字形,就可以解说该字的字义,发掘、揭示字中隐藏的丰富意蕴。

比如“马”本是象形字,它本身固定下来的“马”这个意义始终没变,当它作意符组成“骏、驭、驰、驯、骑”等形声字时,也是靠它自身固定下来的意义来表示与“马”有关的意思。只要了解“马”的意义,一旦见到以“马”为偏旁的字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个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与马有关。

但是,汉字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正如安子介所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它没有像古代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那样成为历史的遗迹,而是历久常新。例如,“骗”在《集韵》中表示:“跃而乘马也”,“骄”在《说文解字》中表示:“马高六尺为骄”。字义本与“马”有直接联系,可是现代常用义“欺骗”“骄傲”与“马”无关,所以,关于汉字的形义关系,在汉字教学中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汉字难学,其实只是表面现象,是没有用科学的识字方法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无奈的表白。张志公先生曾说,汉字在初学阶段难,并且很难。所谓初学阶段,指的是学会千把字之前,尤其是五六百字之前这一阶段。等学会千把字以上汉字在学习上的优越性将会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7]。汉字与汉语的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汉字是汉语学习的基础,汉语是汉字学习的前提。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汉字是汉文化的代表,它在汉语学习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4.

[2] 袁毓林.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64.

[3]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3-184.

[4] 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41-48.

[5] 杨开昌,何顺超.“六书”理论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作用[J].河套大学学报,2010(9):39-41,45.

[6] 任建霞.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9):30-31.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3

关键词:汉字;视觉表现;海报设计

一、汉字与海报设计

中国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谨的象形文字,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是视觉符号,支撑着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形成体系。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自身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汉字不仅具有抽象意义也有具象的意义,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意义深厚的图画,所以汉字本身就富有图形化的特点。汉字在不仅具有图形化特点,还具有图形所无法替代和表达的东西,那就是汉字本身富有的深厚文化底以及民族化特点,这些特点在海报创作中非常重要。海报设计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抽象元素来表达最复杂与深刻的内涵,而汉字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以及民族化的特点,在海报设计更能体现出民族化、情感化的特点,这使得汉字成为一种新兴的的视觉符号,除图形外最符合海报设计需求的设计元素。除此之外,汉字还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恰当地运用汉字能提高海报设计中视觉传达的目的。

二、汉字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1.汉字字体的选择运用

在海报设计中对于字体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字体的个性内涵,以及字体的空间层次感,所以,在海报创作中选择字体时,字体的繁简、种类、大小等都要符合海报整体的设计需求。在海报设计中,如果文字信息比较突出,就可以选择视觉冲击力强,且有张力的字体,而突出图形或者插画的海报设计作品,在选择字体时就要本着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的原则,选择比较规则或者比较中性的字体,文字处于从属、补充的地位,用来衬托图形或者插画以及海报主体。在设计中对于字体的选择运用,不仅要符合海报整体的设计需求,还要注意海报内容与字体在造型上包含或象征的意义相吻合。所以说字体的选择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2.汉字在海报设计中的排版运用

海报中文字排版是要通过独树一帜的个性鲜明的版面来刺激阅读者的视神经,从而引发阅读者的阅读欲望,基于此,就要合理地运用文字排版将所要表达的信息完整地传达给阅读者,所以,在海报设计中如何运用文字的排版十分重要。文字排版要想取得杰出的视觉效果,关键在于找出海报中设计中要运用的各个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进行和谐的排列组合,不仅要保持各个字体的视觉特点,还要让字体排列时有整体感、协调感。而在海报设计中,字体的风格、方向、大小、明暗度等方面的对比,则可使海报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在设计中还要考虑到人们的阅读习惯,依据人们的阅读习惯进行排版,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最后达到海报的目的。

三、汉字在海报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1.汉字互渗视觉

汉字互渗视觉是指汉字根据需要结合的物体表象形态进行互相渗透。例如,在香港设计师靳埭强的海报作品中,将汉字与水墨进行互渗视觉,把汉字字体笔画融于水墨文化之中。靳埭强海报创作中最典型的元素之一就是对于水墨书法的运用,在他的作品他在海报《自在》系列中(如图1),通过水墨书法的造型手段与汉字图形的随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水墨特有的视觉美感以及书法独特的形式美和极高的民族文化魅力。

2.汉字拟人化

在海报创作的过程中,汉字进行拟人化、夸张化也是常用的一种视觉表现手法。汉字本身带有的情感因素使海报具有情感化色彩,而在海报创作中对汉字进行拟人化、夸张化是给汉字赋予了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借以抒发海报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引起共鸣,使汉字在海报设计中充满趣味性与幽默感。在汉字拟人化的海报作品中,如香港设计师靳埭强设计的《互动》主题海报,设计师采用拟人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把“互”字字体本身进行设计,把汉字笔画简单化,呈上下对称,左右均衡的感觉,结合“互”本身的结构笔画特征,表现出相互融合的感觉,而“互”字中心的圆形则成了点睛之笔,使图形看起来像人的眼睛,在配合虚拟的两个脸型的轮廓图形,呈现出一种互相交融的感觉,从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主要在于思想上的交流。可见,设计师采用汉字拟人化这一视觉表现手法,将图文和谐的相互结合,这种在设计中的信息传达方式,更好地表达出了设计的意图和主题。

3.汉字图形化

在海报设计中经常利用汉字本身做设计,例如把汉字图形化,利用汉字的笔画结构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蕴,让汉字融入设计之中,把汉字与图形在构成形式以及外部形态上进行变化。例如香港设计师陈幼坚的茶语系列海报,对于汉字图形化形式的运用最为明显,设计中运用了书法艺术,将大片的汉字图形与杯子形成黑白正负形,将汉字打散排列形成茶杯口的缕缕热气的图形,汉字随着热气的走向排列,栩栩如生。海报设计中取茶杯形象也汉字元素相结合,体现出了中国的本土文化,极具传统性。

四、结语

现在,汉字不仅越来越成为现代海报设计中常用的视觉元素,也成为了现代设计中的常用视觉元素。但是,在创意泛滥的今天,很多汉字招贴海报中出现了抄袭和刻意模仿,关于汉字类的设计作品滥俗而僵硬,影响了汉字本身的文化传承,不利于汉字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因此,如何利用汉字这一优秀的传统元素进行创作设计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开始关注的问题,而我们作为设计师,必须深入的了解汉字所富有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内涵,在设计创作中,加强对汉字的开发利用,在设计中将汉字的“形”和“意”结合起来,使汉字在传达一定精神观念的同时,也要表现出汉字的设计美感。所以挖掘汉字的文化魅力,传承汉字文化,让汉字这一视觉符号成为更多的设计元素,使汉字艺术绽放光彩,是我们的探索之路,也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曹方著.文字艺术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孟华著.汉字:汉语和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许慎著.说文解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唐汉著.发现汉字:图说六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刘志基著.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孙明明著.浅谈汉字在现代文字海报设计的视觉表现[J].包装世界,2010(06).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4

一、识字目标的工具性取向

不同的目标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从不同的价值取向认识识字教学,才能准确把握识字的方向,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 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及其目标导向。课程价值取向就是我们对课程的一种基本认识和态度,或称“课程取向”。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研制和实施具有调控和引导作用,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课程的实施受制于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课程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我国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文与道的侧重或统一。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古代没有语文课程,但有语文教育)的基本取向,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伦理道德和与识字读经结合的启蒙教育和经文教育;辛亥革命后的近现代语文教育,则强调民主自由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而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语文教育则经历了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训练到当前的人文教育和语言工具掌握的价值取向转变。

不同的价值取向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导向,如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强调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培养知书达理但要老老实实接受统治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母语教育经历了三次大讨论,母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工具性”与“思想性”的争论中摇摆,20世纪末“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讨论,使得争论进入白热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中,出现了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语句。虽然新课程的目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感觉目标的天平已经逐渐偏向人文性,于是课堂上又充斥着空洞的所谓“人文教育”,语言文字训练被忽视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缺乏扎实的基本训练。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时地对这种现象进行修正,重新强调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根据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和价值取向来确定,包括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其中,工具性目标就是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取向,在这一取向的主导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以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等这类工具性目标。

2. 识字教学的工具取向目标。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文”与“工具”两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并从三个维度教学目标进行表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这一维度,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与此同时对“工具”目标也作出更为明确和符合实际的规定。下面我们主要分析“工具”目标。

(1) 进一步明确了识字写字的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地位已经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被表述为三个“基础”,其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有着鲜明的工具价值取向,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表达中是听和说,在书面语表达中就是读和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可见,作为基础的基础,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工具取向相当明显。

(2) 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低学段识字教学目标,虽然首先强调“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培养学生形成独立识字能力提供动力。从第一学段的“学习独立识字”、到第二学段的“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再到第三学段的“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教学有着极为鲜明而又循序渐进的工具目标指向,即在强调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下,识字教学最终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为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实用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识字教学中“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理念。依据小学阶段不同年龄学生语言发展特点和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情况调查结果,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作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调整之后,低、中年级适当减少了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整个小学阶段识字写字总量保持不变,仍然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先认字,多认字不仅是学生能够尽快阅读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语言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我们的识字教学就使学生明白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为使他们能够尽快阅读打基础。

二、汉字本体的系统性特征

教学内容的本体特征既体现其认识价值也决定了认识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识字教学就必须遵循汉字的特点。

字形是汉字的本体。王宁认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它的音与义来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初步形成与其他文字不同的本体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出鲜明的表意性和严密的系统性。

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符号就是一种记号、一种标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认知体系,符号包含其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的形式。人类生活离不开符号,从最简单的一条白线、一个铃声,到红绿灯、警报声,再到复杂的语言文字,都传递着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信息,也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类交际的最主要的辅助重要工具。语言和文字的共同特点,都表现在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不同的是,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凭听觉获取,而文字以图像的形式呈现于视觉。

汉语是汉民族言语与情感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记录的是音和义;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则以形表义,成为汉民族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辅助工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从最初的简单的象形图形发展成为一套复杂的表意符号系统。

2. 汉字是表意系统。文字学根据记录语言的方式和性质,把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体系和表意体系文字。表音文字又叫字母表文字、拼音文字,是用视觉符号——少量的字母来记录语言的声音,其特点是见形知音;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是用象形符号记录语义的文字体系,其特点是见形知义。

作为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汉字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以形表义。汉字在隶变之前,从甲骨文到金文,都是以描绘事物或描述事理的象征符号来表达字义的,具有鲜明的象形色彩;隶书以后,汉字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先前的有图画特征的线条变成了比较抽象的符号,虽然大多数字体已经很难从外形直接看到表达的形意,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溯源”来以形推义,其数量最多的形声字尽管有表音的声旁,但其实也都借用象形、指事和会意字。因此,虽然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大多数已经抽象化、符号化,但仍然改变不了作为表意文字的属性。

3. 汉字是音形义统一的系统。汉字的本体是字形,但如果没有和音和义建立起联系,汉字就失去其工具价值。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由音义构成,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系统。表音文字见形知音,形和音构成直接的关系,通过形了解其读音,进而联想到口语中相应的意思;反之,表音文字还可以通过读音推测其字形。汉字听其音未必能见其形,还必须和表达的义联系起来。从形音义关系看,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与其他汉字不同的形体符号、一个单音节的读音和至少一个意义,这个意义一般地说就是现代汉语单音节的词或语素的意义。在实际使用中,汉字的形音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例如,听到“zì”这个音节时,可能是汉字的“字”,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再如,“冠”字,读平声和读去声,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儿”在“花儿”这个词中,只表示“huā”这个音节的卷舌动作,但是,在“儿子”这个词中,却有自己读音和本义。因此,当我们要完整准确掌握一个汉字的时候,不能只凭形推义,必须结合音、形、义进行综合考虑,把握汉字音、形、义统一的特点。

三、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要求

识字即对文字的认知,识字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一般人对文字的认知过程是在学校经过专门的指导训练完成的,因此识字认知离不开识字教学。识字认知过程或识字教学的科学性是由识字目标的工具价值取向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汉字系统构成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人的认知规律的顺应。

1. 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取决于识字的目标和汉字的特征。识字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阅读和写作打基础。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必须掌握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获得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3500个汉字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识字教学量的目标要求,并把独立识字作为能力目标,把会读、会认、会写、会用汉字作为掌握的标准,具有很鲜明的工具取向;以此同时,也强调“喜欢汉字、了解汉字文化”,则体现的是识字的人文取向目标。识字教学工具取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实用性和适应性。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八、九万个字,从实用性的角度看,汉字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平时的阅读和写作的需要确定识字量。为什么确定3500个汉字作为量的目标要求呢?因为3500字是经过科学测算后,证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字集,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常用字需要。”

汉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这个复杂系统的认识和掌握需要了解其形成和运用的规律。从汉字本体角度看,作为表意文字,汉字最早是象形符号,但发展到现在真正能够从字形看出字义的字微乎其微。要真正认识汉字,只有通过寻根溯源,才能找到汉字的本来形体,如“步”的甲骨文写成“ ”、金文写成“ ”,象形脚趾,到小篆写成步,由上“止”下“反止”组成,表示两脚相继而行。知道“步”这个字体演变的来源,我们就不会把下面的偏旁写成“少”而成为“歩”。

2. 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对汉字体系形成规律的把握。王宁认为要“注重汉字教学的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科学的汉字教学,首先是符合“汉字本体构造和使用的规律” 。近年来致力于汉字科学性教学研究的金文伟认为,当前识字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最突出、最明显的是忽视汉字的表意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和汉字的系统性规律。”从以上关于汉字系统性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系统性规律首先表现在汉字是成系列的,汉字以一个简单的基础字为根,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了汉字的系列。在识字中主要掌握这个基础字的字音,就可以读出同系列字的音,了解偏旁部首的意思,从字形中就可以推出字义。如“人”与“木”分别以人形和树状造字,均为象形字。以人为偏旁部首的相关系列字的意思都和人有关,如“他、伍、体、从、众”,在以“木”为偏旁的系列字中,或与树木的意思有关(如“根、本、枝、“杈”)或与“木”读音有关(如“沐”、“狇”“炑”),“人”与“木”会意则构成“休”,可以再以其音为旁构成“咻、庥、髹、貅”。因此,依照汉字构形规律来教学,可以起到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认得快、记得牢。

按照汉字规律教学的前提是,老师必须掌握必要的汉字学知识。比如,老师在纠正学生写“步”多一点为“歩”的错误时,如果能够借用汉字学关于汉字构形特点教学溯源,让学生知道步是上下两个脚的造型,那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个字,并且基本不会再出现多一点的错误。

3. 识字教学科学性体现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识字阶段(学龄前期)的儿童刚好处于前运算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尤其是学龄初期,儿童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较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感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字形比表音文字更具有形象直观的特征。

艾伟在20世纪20年代曾经研究汉字音、形、义之间形成的心理过程,结论认为:儿童在认知汉字过程中,形义联结较形声联结耐久;对呈现的字形加以解释所组成的联结,较不解释的耐久性高;采用释字法,不但形义联结强而耐久,形声联结也较不释字的联结强而耐久。金文伟带领的课题组进行的识字教学相关研究中,让老师运用汉字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对汉字字形溯源分析,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笔者有幸观摩金老师课题组的几次研讨课,课上老师熟练而准确地利用汉字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字形溯源学习汉字。几节课后,笔者惊喜地看到,这些课老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确实起到“讲对一字,教好一串”的效果。因此,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充分证明:在识字教学中利用汉字构形原理进行溯源分析,不仅符合汉字的科学,而且顺应了儿童的认知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其构形的基础是事物的外形,学生对一些独体字可以凭借其外形联想到字义;虽然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大部分已经与原形相差甚远,但通过溯源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了解音形之间的联系,不仅符合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而且能激发儿童对汉字、汉字文化的兴趣。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5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汉字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掌握汉语书面语的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提高对汉字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结合汉字的特点和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http://

关键词 :汉字;汉字教学;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9-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我区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NGJGH20140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简称为对外汉字教学。它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认读汉字,书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①长期以来,对外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难点,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此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还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对外汉字教学的意义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汉字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对外汉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与汉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汉字,不但不能顺利进行书面交流,即使是口头交流,也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词。而运用汉字的能力又不是天生的,不能像语言那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习得,必须经过系统正规的学习。因此外国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就必须首先学好汉字。

1.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形、音、义3要素,在这3个要素中,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又有着直接的联系。汉语单音节词的意义,其实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的意义,而汉语双音节词的意义往往也就是所用汉字的组合意义。因此,认识汉字,理解汉字,对掌握汉语、运用汉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掌握汉字还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会说汉语,能听懂汉语;二是能正确使用汉字。但是,由于汉字与拼音文字有本质的区别,而且数量庞大,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在留学生的眼里,就像一幅幅“难懂的画”,因而产生畏惧心理。当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克服这一个个障碍后,就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二)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同时,汉字本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汉字既承载着文化,又作用于文化,创造着文化。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传播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千百年来,汉字的形体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却一直保留至今。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深入挖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无疑会大大加速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虽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已经引起了广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外汉字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汉字教学明显落后于口语教学,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与表音体系的文字相比,汉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复杂,难认难写,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障碍。要想克服这一难题,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课时来进行汉字教学。可现实情况是,由于受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影响,许多学校过分重视口语教学,强化会话训练,而忽视汉字读写。有的学校只在第一学期每周安排2—3课时的汉字课,从第二学期以后就不再安排汉字课了;有的学校甚至在第一学期也不安排汉字课,而是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汉字。众所周知,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要想掌握常用汉字,至少也需要二三年的时间,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呢?汉字教学的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增加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也导致了留学生汉语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二)教师素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从事对外汉字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没有受过对外汉字教学的专门培训,从理论上缺乏对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特点的认识,也不了解国外进行汉字教学的情况和方法,缺少必要的汉字教学的实践经验。严格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很难适应对外汉字教学工作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受外语教学的影响,总是习惯于把词和句子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而汉字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有人认为,文字既然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那么语言就是第一位的,汉字是第二位的,因此主张先教会话,后教汉字,于是普遍出现了重口语、轻汉字、重阅读、轻书写的倾向。

除此之外,没有掌握汉字的认知规律,也致使教师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片面地突出汉字理论教学,而不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国内的汉字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汉字的认知是从形象入手的,汉字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行为,因此需要反复地感觉刺激,反复地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汉字难学的问题。

三、对外汉字教学的方法

要解决对外汉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外汉字教学水平,首先从宏观上要加强汉字理论研究,掌握汉字特点;提高对汉字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加教学时数;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汉字教学水平。其次从微观上,可以尝试以下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字理教学法

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字规律。字理教学法也叫字理识字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的方法”。②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汉字这一构造特点为汉字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汉字字形经过长期的演变,虽然象形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但汉字业已形成的据义构形的方法和表意的部件系统,仍然没有改变,这就使据形识义成为可能。

字理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讲解那些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象形字如:“人”像侧立的人形,“木”像一棵树,“果”像树上结的果实。指事字如:“本”在“木”下加一符号指树底下的根,“刃”在“刀”上加一符号指刀最锋利的部分。会意字如:“涉”从“水”从“步”表示徒步过河,“休”通过人倚靠着树表示休息,“明”把太阳和月亮放在一起表示明亮。

通过汉字的理据性来教学汉字,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增强汉字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学习汉字和汉语的信心,从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二)系联识字法

系联识字法和字理教学法有着内在的联系。所谓系联识字法,就是指在汉字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形声字形符和声符的系联,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系统性和理据性,并自觉地遵循汉字规律去学习汉字的一种教学方法。

系联识字法主要适用于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利用系联法去认知、理解、记忆形声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以“氵”为意符的字,多与水有关,如“江”“湖”“流”“溯”等;以“扌”为意符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推”“拉”“提”“抓”等。再如以“里”为声符的字,多读为“li”,如“理”“锂”“鲤”“俚”等;以“皇”为声符的字,多读为“huang”,如“煌”“潢”“簧”“璜”等。

实践证明,系联识字法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使留学生认识到,汉字虽然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但也不是一盘散沙,其构成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汉字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二是运用系联识字法,避免了一个汉字一个汉字地去孤立识记,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从而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文化导入法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符号,不仅记录了汉语中的词义,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代先民在创造汉字时,采用什么形象,选用哪些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心理的影响,他们要通过汉字来反映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等。今天我们分析汉字的形体,就能反观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③

汉字难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回避,但如何克服这一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是摆在对外汉字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文化导入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汉字笔画繁杂确实给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独特造型与它象征的东方古老文明对西方人来说颇具新奇感和吸引力”。④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充分挖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不但符合外国留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汉字学习效果。

注 释:

①卞觉非.汉字教学:教什么?怎么教?[J].语言文字应用,1999,(1):71-72.

②戴汝潜.汉字教育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53.

③沈兼士学术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202.

④石定果,万业鑫.关于对外汉字教学的调查报告[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http://

参考文献:

〔1〕张德鑫.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3〕费锦昌.对外汉字教学的特点、难点及其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李宝贵.汉字理据性和对外汉字教学[J].汉字文化,2005,(1).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6

关键词: 汉字教学 教学模式 先语后文 非汉字文化圈

引言

汉字是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关,“学习效果差”、“汉字太难学”等是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尴尬问题,许多外国学生掌握了汉语的听说技能,但读写技能却是大问题,对汉语水平的全面提高有一定的影响。赵金铭先生曾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汉字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语言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只有突破汉字教学的瓶颈,创建具有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才能全面提高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什么样的汉字教学模式是最有效的?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基于汉字本身特点的教学理论

关于汉字教学的教学理论,不得不提的是“字本位”理论。虽然对外汉语教学界一直存在着“词本位”和“字本位的争论,但一些实证研究(王骏,2005;吴健雄,2012)的结果表明,合理应用“字本位”理论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赵元任先生是较早对“字”的性质做出论述的学者,他认为汉语句法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上世纪90年代徐通锵提出“字本位”理论及依据: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就是字,1个字=1个音节×一个概念(意义单位),它是非性的单位和意义的结合,是音义关联的基点。这种看法是以“字”为汉语研究基本单位的汉语言系统观,支持从汉字的内在规律出发研究汉语。潘文国在徐通锵先生的理论基础上呼吁建立自己的本位语言学,建立自己的语言理论。法国学者白乐桑和国内学者张朋朋合作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是一本以“字本位”原则编写的汉语教材,此书大获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按照汉语的本来面目来教汉语”,张朋朋提出的“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虽有争议,却也丰富了汉字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国内外的汉字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外的汉字教学一般采用“语文并进”、“先语后文”和“语文穿插”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语文并进”就是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国内多数高校采用这种方法。“语文并进”最大的好处在于一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汉字的重要性,汉字与汉语的关系决定了汉字的不可回避性,汉字融入文章中也让学习者对汉字组词及字义有较深的认识。但是在这种模式中,汉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随课文的编写而定的,很难兼顾汉字系统自身的特点和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这是该模式遭诟病的最大原因。另外,语法和课文的教学在课堂上占用了很多时间,汉字教学的时间也会被严重压缩。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在综合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单独的汉字课,这可以看作是“语文并进”模式的一种补充。单独开设汉字课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但一些调查报告(王汉卫,2007)却显示为零起点的学习者开设汉字课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原因在于单独的汉字课中出现的汉字数量有限,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满足不了学生扩大汉字量的学习动机。虽然学习之初的作用比较明显,一旦学生初步具备课汉字能力,汉字课就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语文穿插”的模式致力于汉字出现的随机性与汉字认知规律之间的平衡,课文中如果出现笔画、结构较复杂的汉字,超出了学生的汉字认知水平,则用拼音代替。此模式构想很好,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有一定困难。虽然一些学者对汉字认知规律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还是很难标准化地界定某一学习阶段哪些汉字应该出现哪些汉字不该出现,所以该模式难以推广。

“语文分进、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在国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比较多。所谓的“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利用拼音先教授口语,一开始并不出现汉字。在汉语语音教学基本结束、学习者具备了初步的汉语口语基础之后开始学习汉字。汉字阶段,先只认读汉字,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再开始描红汉字,为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基本笔顺。最后脱离描红开始进入汉字的书写,同时进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阶段。“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一些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实施,究其原因在于汉字是以表意为主的语素―音节文字,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拼音文字与印欧语之间的关系,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对汉字这种二维的方块结构没有“字感”,对汉字的学习普遍具有畏难心理。为了减少学习者的畏难心理,让更多的人愿意学习汉语,并且持续学习下去,“先语后文”的模式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探索的可行性。

三、“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设想

(一)国内外“先语后文”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海内外的汉语教学尝试过一些“先语后文”教学设计,举例如下:

1.崔永华曾介绍过瑞士苏黎世大学早期的汉语教学安排:学期开始采取“语文分进”的做法,主要练习听说,不让汉字成为口语教学的障碍。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和1000左右的常用词,并且具备一定的口语基础后集中识字。20天里学会633个汉字,可以阅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

2.法国雷恩大学的安雄提出了一种汉字教学的创新尝试:第一阶段,利用已掌握的拼音知识,对1000左右的常用词和基本语法进行大量的听说练习,以便能用汉语口语熟练地完成相关的任务;第二阶段,在口语或课文后设汉字环节,汉字环节介绍8―16个在相关的口语练习中已接触到的汉字,要求学生记住每个字的字形。一共45个汉字环节,共汉字550个;第三阶段,自编教材出版。

3.孙雁雁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口语先行”的教学探索:该校30名来自非汉字文化圈国家的零起点学生,所学的词语和句式均在口语课中先出现,然后在综合课中以汉字形式深化,再在听力课中复现。

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所有“先语后文”教学设想和实践都是基于汉语和汉字的特点而考虑的,同时考虑了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受到了学习者的欢迎,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先语后文”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先语后文,是从有声语言开始学习的,获得语音能力后再引进汉字教学。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语音能对汉字认读起到促进作用。石定果的认知实验证明,在中文认知的初级阶段,字音的作用显著。汉语初学者如果能用拼音掌握初级的口语能力,就有助于汉字的认读和识记,为发展书面语打好基础。江新的实验结果显示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间的关系跟学生母语背景有关,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韩日等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可实行“语文并进”,对母语为拼音文字的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实行“先语后文”,效果可能更好。

结语

与其他汉字教学模式相比,“先语后文”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合理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读和书写的汉字如何选择、是否需要分流等,但仍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安雄.汉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崔永华.基础汉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世界汉语教学,1999(1).

[3]李蕊,叶彬彬.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能力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实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3(11).

[4]秦建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模式的构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9).

[5]王汉卫.精读课框架内相对独立的汉字教学模式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7(2).

[6]伍英姿.初级阶段“语文并进”模式下的汉字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吴建雄.对“字本位”理论及其论据的实证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02(3).

[8]张朋朋.词本位教学法和字本位教学法的比较.世界汉语教学,1992(3).

[9]赵金铭.初级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先语后文”辩证.世界汉语教学,2011(3).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7

关键词:汉字教学;初级水平;汉字教学法;汉字教材

一、学生以及教材情况介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近年来致力于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我于2016~2017秋季学期任教该校初级班汉字课,班级实行小班教学,班上共有7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所用教材为《汉字速成课本(第二版)》。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品类繁多,但汉字相关教材相对较少,《汉字速成课本》为目前国内各高校所采用的较多的汉字教材。《汉字速成课本》不依赖于任何综合教材,可以独立学习;注重教授学生掌握汉字构字规律,以利学生从形、音、义三方面迅速掌握800个基础汉字。它是专为零起点欧美学生编写的汉字教材。①

《汉字速成课本(第二版)》全书共20课。每课分为“汉字知识”、“奇妙的汉字”、“学习建议”和“复习”四个部分。针对学习的难点与可能出现的偏误,设计了“奇妙的汉字”与“学习建议”。另外,课本中的练习数量较多,类型丰富,按照记忆原理,将每课较多地生字分成利于记忆的小组块,提高汉字的记忆效率。课本中笔画分为基本笔画与复合笔画,基本笔画包括基本笔画和基本笔画的变形;复合笔画包括依附笔画及其他笔画。

《汉字速成教材(第二版)》所用的处理汉语、汉字关系的方法是字本位的方法。这是一种把汉字作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的方法。此方面的教材,最典型的是法国巴黎狄德罗第七大学白乐桑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张朋朋先生合作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教材开卷就介绍了汉字的概貌,其中特别突出了汉字的笔画。教学顺序则是:字、词、句、文。作者以“字”为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和教学的起点。白乐桑的字本位教学思想贯彻教材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在字的书写、字的理据、字的扩展三个环节上。教材抓住了汉字的特殊性,较好地认识到汉语和汉字的特殊关系,在以词本位为主旨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独辟蹊径,很有研究价值。

二、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类: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从文字的形体直接显示语义信息的。它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并且持续不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有着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从字形的特点来看,汉字是在两维空间的平面上进行构形的,因此也被为“方块字”。汉字在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对外汉字教学,是“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汉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讲清楚现代汉字的形、音、义,帮助学生读写汉字,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书面语。”

对外汉语教学创始于1950年,至今有60年的�v史。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学学会对外汉语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正式诞生。1984年正式确定学科的命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各国同中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在逐步加快,汉语逐渐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语言之一。王力先生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辞中写道:“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

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会长柯彼德在国际汉语讨论会中说:“汉语教学今天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一方面是文化和语言教学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汉字的教学。如果不接受这两场挑战并马上寻找出路,汉语教学恐怕没有再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相对困难,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侧重听、说、读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文字书写训练。作为书写形式符号系统的汉字,既是认识汉语文化世界的工具,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是汉字具有的认知和交际功能。

乔姆斯基曾说过:“语言教学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国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就是汉字,大部分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古老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向往,汉字的学习是了解中国文化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关键。通过汉字使用频率的统计,常用字在三千到六千之间,通过对这些文字进行分析发现:汉字有一百六十多个的基本部件组合而成,每个部件就是一个独立的象形字,由于文字的演变,字根的增减变形,每个象形字的背后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所以,对外汉字教学作为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而困难的部分,其教学研究是重中之重。

三、教学实践所用的汉字教学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在汉字课汉字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部件教学法

就是利用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来,进行汉字结构分析的教学方法。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部件的分类:根据能否单独成字分为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例如“门”“目”“厂”为成字部件,“氵”“犭”为非成字部件。

汉字拆分原则是:首先,字形结构符合字理的,按字理进行拆分。例如:“分”拆分为“八、刀”,“晴拆分为“日、青”。其次,无法分析字理的,或字形与字理矛盾的,依字形进行拆分。如:“朋”拆分为“月、月”,“执”拆分为“扌、丸”。最后,笔画交叉重叠的,不拆分。如:“串”不拆分为“中、中”,“东”不可拆分为“七、小”;拆开后的各部分均为非成字部件或均不再构成其他汉字的,不拆分。如:“非”不可拆分。因构字造成基础部件相离的,拆分后仍将相离部分合一,保留部件原形。如:“裹”拆分为“衣、果”。部件教学法从汉字自身特点出发,通过分析汉字的内部构造,将音义形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并非依据汉字的字理加以分析辨别,无形中割裂了汉字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无助于外国学习者汉语思维习惯的养成。(二)声符教学法,又叫音符教学法

形声字的声旁也叫做声符,是结构中表音的部分,无论是声韵调相同还是不同,声符的表音都有一定的规律。声符教学法就是运用形声字声旁对于汉字读音的识记,以声旁字与由它所组成的形声字之间的读音关系,以及以声旁字与由它所组成的形声字的常用程度之间的联系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的方法。

例如:“迷、咪、谜、眯、脒这些字都有共同的声旁“米”,声韵相同,声调不同。“芳、坊、防、妨、肪、房、仿、访、纺、舫、放”等这些字是以“方”为声符的形声字,教授一个“方”字,就带出了10多个以“方”为声符的形声字,这对于教师进行汉字教学或学生们来学习汉字都是十分方便的。又比如,以“旁”为声符的形声字有“滂、螃、耪、膀、磅、蒡”等。这样“以声串字”的方法,对于学习者识别汉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声符教学法对于初级水平的外国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的克服汉字的畏难思想,使他们尽快掌握所学的生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关于声旁的归纳还没有一个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分类,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独体字没有明显的声旁,所以,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存在一定弊端的。

(三)义符教学法

义符又叫意符、形旁,是通过形旁与汉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的教学方法。汉字系统中有大量的有规律可循的形声字,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录小篆形体9353个,其中形声字就有7697个。②绝大多数形声字的形旁与意义都有一定联系。比如“提、抱、揣、握、抓”等字都有共同的形旁“扌”,表示的都是与手部有关的动作。“吃、叫、呼、吸、吐”等字都有共同的“口”,表示的都是与“口”有关的动作。而这些表示意义的字符追根溯源,都是可以独立成字的整字。对外汉字教学中,义符教学法着眼于整字,利用象形字中的形态联想来帮助学习者记忆。字形的右旁是“又”,“又”是手的意思,表示人用手旋转纺锤。这样详尽生动的解释,不仅让学习者记住了同一形旁,不同意义、不同读音的生字,还了解了跟这些汉字息息相关的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

四、总结

关于汉字的作文篇8

汉字的参数化设计方法,有可能为现代技术与文化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打上个人的印记。

关键词:汉字 笔画 结构 参数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15-03

1 引言

21世纪,移动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子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技术革命在带来信息迅捷传达及便利的同时,也或多或少抹杀了,人的个性特征,使情感交流“快餐化”;在文字的载体从有形逐步走向无形的进程中,如何去保留文字之个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价值,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文化传播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下,文字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基本载体,其作用日益凸显;而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角看,相关于文字的设计与研究同样不可或缺。

2 汉字设计

2.1 文字的属性

文字的属性,主要体现为:1)可视性与可读性。文字以视觉表义符号的形式,再现口语的声音;文字的基本个体是“字”;2)文化传承与思想交流的载体。文字可以突破口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记录知识、传达思想;3)再约定与再设计。文字是人类约定创造的视觉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重新约定,从而形成文字改革;而形式的设计则基于应用之需求。

2.2 汉字设计的方法

汉字设计作为汉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成果,其设计应用领域也已得到有效拓展。传统的汉字设计一般分为两大类,即汉字字库设计和基于汉字的图形设计。

汉字字库设计

专门的汉字设计者根据某种汉字结构或者外形的特点,系统地设计整套字库。其设计周期较长,一个字库中的每个字都必须有统一的细节特点。典型的设计思路是:1)以宋体或黑体作为基础字体,加工改造设计新的字体;2)由一些手写体延伸而来,手写体的作者先进行书写,再由专业的字体设计师对扫描后的手写体进行再设计与规范,最后录入字库中,从而得到具有个人特色的整套手写字体,比较著名的如方正徐静蕾体。

伴随技术的进步,电脑应用字体设计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常用的电脑字库有十几种,每种字库都有几十种到上百种不等的字体。

基于汉字的图形设计

设计者只是对单个字或几个字进行图形上的改变,根据字的具体特点,通过对汉字的结构、色彩、肌理的创造性改变,得到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设计字体;这种设计赋予字更多的传播寓意,可运用于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中。

汉字设计思维

汉字兼有图形与文字两种属性。现有的汉字设计研究主要关注汉字的图形属性;而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万物》一书中提出汉字的“模件体系”,将汉字结构分解为“模件”系统,“模件”可以反复组合构成,这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的艺术与社会文化的设计思维方式。

2.3 现代社会与技术语境下的汉字设计需求

随着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变化,人们对汉字字体应用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既有的汉字字体已经无法满足新的要求。

汉字设计需求的用户心理机制

今天,主要的文字应用方式已经转向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递与记录,人的情感表达因为文字“可拷贝”,而使原先带有个人印迹的交流方式显得弥足珍贵。

汉字记录功能演变带来的新设计需求

“汉字是汉语的书写与表示符号,作为一种符号必须要求其本身能够完整地反映所要表示的内容,并且能够准确地传达所要指示的信息。”当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社交模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QQ、微信中充斥了新鲜语汇时,汉字的记录职能也随之发生转移。这种职能转移对汉字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用变异字形、增加构件和重新造字等手段创造新字或者新用法,从而引起记录某个语词的汉字结构发生变化。

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需要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设计资源;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完成汉字文化的再创造,将带来汉字设计与研究的新需求与新视角。

3 参数化汉字设计的方法

3.1 汉字解构与结构特征分析

3.1.1 汉字结构分析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笔形四个层次(从落笔到抬笔即为一笔,称为笔画,笔画的具体形状叫笔形)。 (表1)

3.1.2 汉字的结构类型

根据汉字中部件的多少,汉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独体字具有如表2所示的结构特点。

而合体字有多个部件,根据部件之间的方位关系,合体字结构主要有12种,如表3所式:

所有汉字的部件组合都可以归类到上述的某一结构形式。

3.2 汉字的形状参数

根据汉字构成的结构层次关系,设定形状参数以描述汉字的笔画、笔形。

常用的汉字笔画共有31种,如表4所示。

3.2.1 笔画的分类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基本单元,同样的笔画又因为笔画长短、角度、弯曲形态等属性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笔形(如上表1中,撇就有3种不同的笔形);不同笔画可设置的参数数量、形式也不相同。基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先对笔画进行分类;分类原则如下:

单一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提6种;

复合笔画按照起始第一笔分类;

带有“弯”的复合笔画较为复杂,单独作为一类。

据此,形成如表5所示的汉字笔画类别;根据笔画对应的纵横数值,形成笔画的特定代码(如“J”的代码就是31),以实现后续设计程序中的笔画调用:

3.2.2 样条曲线引入描述笔形

为了准确描述汉字笔画中为数不少的曲线笔画,我们引入样条曲线(NURBS)。所谓样条曲线(Spline Curves)是指给定一组控制点而得到一条曲线,曲线的大致形状由这些点予以控制。样条曲线不仅通过各有序型值点,并且在各型值点处的一阶和二阶导数连续,也即该曲线具有连续的、曲率变化均匀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恰恰能够很好地描述汉字笔画的曲线特征,并为笔形的调整留下设计契机(如图6)。

3.2.3 笔形参数的设定

笔形参数的设定,主要依据笔画分类进行:

单一基本笔画之横、竖、点、提的参数,用首末两端的相对位置描述;而撇、捺之笔形表现出一定的曲率,所以还应加入一组样条曲线型值点说明其特征。

根据表4复合笔画的分类与构成情况看,所有的复合笔画都可以看成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笔形参数的设定,包含3类点的位置:1)笔画的首末端点;2)转折点;3)样条曲线型值点。(如图7)。实现对这3类点位的控制与调整,就可以有效改变笔形。而笔画代码的导入,则明确了相应的笔形参数点的数量。

3.3 汉字的结构参数

根据前文对汉字结构的解析,明确汉字的结构参数,既是对汉字部件的组成形式与笔画的构成关系的描述。

3.3.1 汉字的第一类结构问题:汉字类型和结构形式

汉字分独体字与合体字两大类,汉字独体字的结构特征完全由组成字体的笔画关系所表达;而合体字共有12种结构,其结构特征不仅取决于笔画关系,还与结构形式直接关联。

定义第一类结构参数,以实现以下目标:1)区分字体的类型(独体字的代码为“10”/合体字的代码为“2a”…“21”);2)在明确合体字的结构类型的前提下,形成部件调节参数(按部件移动、缩放)。

3.3.2 汉字的第二类结构问题:笔画的结构关系

汉字笔画的结构关系其实就有两种:相交或者不相交(如表1中的“秋”字,其间横竖笔画相交,点则不与其他笔画相交);所以,可以用笔画之间是否存在交点,说明两笔画之间的关系。第二类结构参数就应该包括两类:1)汉字及部件对应笔画的数量(单体字只有笔画总数;合体字则是各部件对应的笔画数量);2)交点存在于否及其位置,说明笔画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笔画平移、旋转、缩放可以调整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3)笔画尺度关系(比例、方向)。

3.3.3 汉字设计的效果参数

汉字设计的效果参数主要用于控制汉字的基本特征。汉字的外形是矩形,可以通过把字形拉长、压扇、左斜、右斜,或酌情使用圆弧、梯形等方式,使汉字的外形轮廓、高宽比发生变化,形成新的设计效果。

3.4 构建参数化汉字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4.1 建立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参照系

建立汉字参数化的设计参照系是描述笔画位置、调整笔画与字体形状的基础;设定一个500*500px的图框,每个汉字在设计过程中,将被置入该设计框内:以此为依据调整笔画、部件位置及比例关系。当完成整个字体的设计后,通过调整该框的整体形态、高宽比,可以调整整字的设计效果。

3.4.2 汉字参数化设计的数据库系统

解决汉字的参数化设计问题,不仅需要探讨笔画的形状,还需要探讨笔画或部件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如同笔画的形状可以用3类型值点表达一样,汉字的部件与构成笔画也需要事先加以表达。不同的是,汉字笔画的数量有限,而常用汉字的数量就有数干。

具体的解决思路是,分别建立汉字设计的笔画形态参数数据库(数据包括表3所列笔画的编码、对应3类型值点的数量与位置)、基础汉字库(存储于云端,具有开放的数据结构,可以满足数据信息的扩充和数据信息的共享;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汉字参数化设计“元”;存储两类汉字结构参数)、自定义字库(设计完成的个性化字体,可以存入该数据库,以便用户调用)。

汉字个性化设计基础数据库的数据积累,可以通过如下两条途径形成:1)在建立基础数据库结构的同时,录入常用汉字的基本数据信息;2)建立开放的“众筹”数据信息端口,不断扩充数据信息;即提供对常用汉字以外的“新字”自主搭建的功能,并将就此形成的数据导入到存储在云端的基础数据库中;从而不断充实字体设计的基础数据库。汉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对汉字的造型和笔划结构已经熟知。这是汉字基础数据库“众筹”模式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

3.4.3 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程序模块

以黑体为设计参照,汉字参数化设计应用程序应考虑“新字搭建”、“字体设计”和“字体信息输入与判定”3种不同功能需要,设计应用程序架构和流程(如图8),其中“存入字库”的操作,可对应“基础汉字库”和“自定义字库”;所提供的操作具有选择性,即可选择“存入”/“不存入”相应的数据库。

3.5 汉字参数化设计应用程序的交互特征分析

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普通用户提供开展汉字设计、赋予汉字个性化特征的技术解决方案与相关应用程序。因此,汉字参数化设计的应用程序应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保障汉字结构的规律性,使设计生成的汉字可辨识;2)注重设计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特征,从操作程序和界面设计两方面,提供用户友好的操作感受;3)在尊重用户个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云端数据库提供用户共享字体设计信息的便捷;4)关注设计过程的趣味性,通过字体设计成果体现用户的个性与审美取向。

4 结论

汉字的演变,使人类使用文字的方式从“画图”转向“写字”。线上阅读、网络社交平台、电子邮件、个人主页等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信息获得、传播与交流方式,也对汉字的个性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汉字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为普通人开展个性化的汉字字体设计提供可能;现代技术与文化语境下的信息传播,有可能因此打上个人的印记。

上一篇:只在乎曾经拥有范文 下一篇:春节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