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11 11:08:38

礼物阅读答案

礼物阅读答案篇1

一、词语书写类

例1 (2009年江苏省扬州市)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相应的汉字。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走过了jin辛探索的30年、波ln壮阔的30年。巍巍蜀冈见证了古城扬州近30年的巨大变化,滚滚长江高zu着文化名城近30年的雄壮乐章。我们赞美这30年,我们u歌这30年。

二、成语判断类

例2 (200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看了火箭队和湖人队精彩的比赛,几个NBA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巨星姚明的突出表现。

B.大冬会期间,哈尔滨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C.春节去海南度假,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D.金融危机爆发后,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乘机横行,这对美国来说可真是祸不单行啊!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正确运用。要准确使用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意思、识别成语的感彩。例2中的A、B、C均不正确。A项的成语可以换成“津津有味”,B项的成语可以换成“卓有成效”,C项的成语可以换成“大好河山”。

【参考答案】D

三、修改病句类

例3 (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下面语段中划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但由于部分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受到制约。②我们要坚决落实各种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切实把学生过重的负担减下来;③要坚决杜绝不能随意增减课时现象;要鼓励和表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的优秀教师。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了考生病句修改能力。做好本题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检查文句,辨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2.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分一一加以改正。3.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他字词)的方法,不能另造新句。

【参考答案】 第一句缺少主语,删去“由于”或删去“使”;第二句搭配不当,把“落实”改为“纠正”;第三句误用否定词,意思说反了,删去“不能”。

四、古诗文默写类

例4 (2009年江苏省盐城市)总书记会见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期望双方再接再厉,努力发展两岸关系新局面。

【解析】该题属于理解默写,考查了考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默写能力。做此类试题时,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原文,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答案具有唯一性。

【参考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综合性学习类

例5 (2009年河南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在2009年,中国最受瞩目的一件大事,无疑是建国六十周年大庆。届时,中国将举行盛大阅兵式。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国庆阅兵可以展示中国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展示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a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据悉,中央要求此次阅兵要“厉行节约”,b既要隆重热烈、鼓舞人心,而且要注意节俭、务求实效。今年,中央政府将把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灾后重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其实也是献给国庆的最厚礼物。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内容: (不超过20个字)

⑵材料中画线的a、b两句有语病,请修改。

ab

⑶分析下列表格,根据表格内容,写出你的感想。要求主题明确,文字简练顺畅,不少于60字。

北京国庆阅兵资料:

【解析】综合性学习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做好本类型的题目要掌握一定的答题规范,包括读题、审题、答题的知识指导。解答时,要明确题目要求,细化考点(许多考点可从单纯的语言运用题的角度去处理),理清思路,仔细作答。

【参考答案】⑴建国六十年大阅兵“厉行节约”务求实效。⑵a.在“今年”后加上“的阅兵”或将“是”该为“举行”;b.将“而且”改为“又”或“也”,也可将“既”该为“不仅”。⑶示例:表中内容反映我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短短六十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已经雄立于世界。我要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要发奋学习为祖国腾飞做贡献。

六、徽标、漫画类

例6 (2009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阅读右边一幅有关“问题奶粉”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出你对这幅漫画的理解。

内容:

理解:

【解析】该题是考查鉴赏漫画的能力。在考题中,有时给出一幅漫画,有时给出一组漫画,但都是表现一个事件或一个过程。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读懂漫画的意思,明确漫画表现的是什么,在说明内容时,切忌太多想象,更不要编故事。2.要特别注意漫画的标题和漫画中出现的文字,这有利于领悟其隐含的寓意。在解说寓意时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延伸,切忌就事论事。

【参考答案】内容:一位妇女抱着因吃了问题奶粉而生病的孩子向相关人士讨个说法,相关人士都推卸责任,直至推到奶农的身上,可奶农却认为责任在奶牛身上,为这个问题的解决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理解:这幅漫画讽刺现实生活中互相推诿、不敢主动承担责任的现象。

七、口语交际类

例7(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下面材料中的古诗、古语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009年3月13日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提问时,有三处引用或改编了古诗、古语。它们分别是“取火莫若取遂,汲水莫若凿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启示: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解题的基本技巧: ⑴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⑵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⑶注意礼貌,语言得体。解答此类题要做到: ⑴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⑵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⑶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 ⑷言之有“节”,即简明。

【参考答案】示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自强自立;未来是美好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八、提取信息类

例8 (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限15字以内)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湖北日报》创刊60周年。在2月6日至3月15日湖北日报开展的形象人物评选活动中,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这次旨在以人物彰显媒体品质,以形象凝聚报纸特征的评选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支持。经热心读者手机短信、网络投票等方式推荐,襄樊籍航天英雄聂海胜以其责任、理性、坚毅的品质以及巨大影响力最终脱颖而出。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考生阅读新闻提取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的时候还应注意几点:①一般采用的句式是陈述句;②要注意思考原材料所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③尽量用材料中的词汇;④一定要注意题干,严格按照要求去组织句子,因为这类题一般都对字数有要求。

【参考答案】聂海胜当选湖北日报形象人物。

九、文段阅读类

例9 (2009年福建省龙岩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朝鲜半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关键时刻,作为紧张局势关键人物的李明博(韩国总统)却急匆匆地访问美国去了。

也难怪,李明博现在在国内可谓四面楚歌:他强硬的对朝政策引发了核武器危机,他疲软的经济政策引发国民强烈不满,因卢武铉(韩国前总统)自杀而爆发的信任危机更是让他( )。借此次访美,李明博起m想在外交和经济上取得一些突破,转移民众视线,为自己赢得()空间。为此李明博费尽心思,密集会晤美国高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他如何送礼就知道他有多么想示好奥巴马不仅给奥巴马夫妇和大小女儿分别送上厚礼,甚至连奥巴马的岳母都收到了贵重的。这种几乎见者有份的送礼方式在外交场合并不多见。

⑴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会晤() 起m( )

⑵文中横线处应填的正确标点是

⑶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焦头烂额喘息 B.焦头烂额 喘气

C.失魂落魄喘息 D.失魂落魄 喘气

⑷下面的句子有语病,请更正。

甚至连奥巴马的岳母都收到了贵重的。

【解析】这道题考查了考生阅读文段,思考问题的能力,涉及拼写、标点、改错、词语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做好这类型的题目,要针对有关知识点去思考,所以我们在平时练习这类试题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礼物阅读答案篇2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图像识读素养措施

一、图像识读素养的概念

当前,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电影、电视、手机等媒体产生了许多与图像文化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图像比文本更直观、更真实,更便于人们阅读。因此,图像识读素养基于当今图像传播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像、影像及其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图像识读素养表现在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形式特征;能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能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能了解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辨别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指导,帮助学生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获得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和有用的信息。

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意义

图像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传播、交流媒介,在海报、插画、服饰图案等不同设计中随处可见,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经过视觉感知,我们可以不断理解、内化、获知图像的内在含义。首先,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识图能力,从中获取基本的感性知识。在识字之前,人们基本依靠图像来获取知识,如卡片、图画、卡通等,都是直观易懂的视觉图像。其次,图像识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在识图过程中,首先描述艺术作品中各个艺术元素和自己在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其此进行一系列想象、联想,最后通过运用形式原理,深入分析作品中的艺术元素,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最后,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最深层次的素养,主要指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作品和现象,传承中华文化、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融合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感知时代文化。因此,图像识读有助于学生识别民族文化,了解外国文化,建立全面的文化价值观。

三、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不偏离课本,不拘泥于课堂”,将新内容纳入教材,括宽教材的知识面。教师应该在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设计,基于生活情境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2.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形式——以STEAM课堂为例

教师应注重多学科的交互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笔者有幸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组织的“视觉艺术教育论坛”。在两天的学习中,笔者对上海宋庆龄学校姚毅分享的“以创意为核心的STEAM小学跨学科学习活动研究”感触颇深,虽然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但对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同样适用。“STEAM”是五个单词的缩写: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STEAM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学者Yakman提出,STEAM课堂常常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PBL)、基于设计的学习(DBL),强调在看似凌乱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两天的学习与反思,笔者回校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并在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

3.“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以彼得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鉴赏教学为例

教师应通过“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能充分展示人自身自由自觉的意识,以及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鼓励学生在反复欣赏艺术作品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艺术作品的特点,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第一,阅读艺术家信息及其社会背景。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提供的文本材料,学生能够快速了解画家的背景及其作品的内涵。如,在鉴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时,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步骤完成学习单。第二,描述对艺术作品的第一印象或者直观感受。如,在鉴赏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时,学生的第一感觉是作品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凡而温馨。学生指出,画面中的餐桌、演奏的乐师、穿红色和蓝色衣服端食物的人,体现出婚礼的热闹与简朴。第三,分析作品的艺术形式,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空间等。彼得勃鲁盖尔创作的《农民的婚礼》这幅作品,在色彩上表现自然,人物与环境色调统一,整体画面色调偏深色;在构图上采用了对角线构图(餐桌一端斜向展现纵深的空间感)、三角形构图(乐师、端餐人、新娘构成了稳定的画面,突出了主角位置);在造型上人物写实、饱满生动,突出了农民诚实、勤劳而略显笨拙的气质。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笔者有意将同类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让学生自主对比并进行总结,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彼得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与拉斐尔《圣玛利亚的婚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拉斐尔《圣玛利亚的婚礼》画面主要采用对称布局,大量使用水平线、垂直线和半圆线,空间具有延伸感;人物塑造安静而优雅,给人柔美之感。通过对比鉴赏相同题材的不同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第四,结合文化语境,阐释作品的深刻内涵。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创作,画面表现了艺术家怎样的思想感情,往往涉及艺术家的生活背景、绘画风格等问题。文化理解与图像识读是相辅相成的,了解了创作背景,学生才能更深入地探讨以上两个问题。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很快便能找到答案。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彼得勃鲁盖尔以绘画为武器,支持农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表现农民生活,赞扬农民阶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第五,从主观与客观方面评价艺术作品。彼得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从主观上讲,作品人物形象有趣且主题内涵丰富,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画家对当时社会的关注与反思;从客观上讲,这是一幅反映农民生活的风俗画,艺术家采用幻想和写实的手法,寓严肃于风趣的表现之中,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第六,在创作中领会艺术作品。通过“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五步,学生反向临摹绘画,即使用不同的技法,如水彩、素描、速写等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展示与评价学生以画家作品为基础而创作的作品。“阅读—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创作”六步走策略是对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补充和完善。当学生使用这一策略鉴赏作品时,他们可以首先比较分析,其次引出解释,最后形成评价。笔者根据目前学生的认知情况,加入文本阅读和创造性实践两部分,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鉴赏方法中明确问题、在创作实践中解决问题。

结语

礼物阅读答案篇3

阅读《氓》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试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21题 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和前天的直接原因。

答案:“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的根本原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前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第22题 解释这段诗句中下面字的含义。

说:

汤汤:

渐:

爽:

答案:说:同“脱”,解脱。 汤汤:水盛貌。 渐:浸湿。 爽:差错。

第23题 将这段诗句中的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其叶沃若:

二三其德:

答案:它(桑)的叶子茂盛润泽。

三心二意坏品德。

阅读《大同》中的一段文字,并回答下列试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第24题 挑出这段文字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

答案:“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等,运用排比,相同的句式紧密排列,给人感觉一气呵成,感情强烈,气势充沛。

第25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隐:

作:

兵:

小康:

答案:隐:消失。 作:起。 兵:指战争。 小康:康,安。依礼而治的小安社会。

第26题 分析概括这段文字中所言小康社会的主要特点。

答案:“小康”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小康”是“天下为家”;

在人事制度上,“小康”则是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小康”则是圣人对“礼”特别提倡的时代,是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的时代;“小康”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小康”是“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在社会治安上,“小康”是“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下列试题。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27题 描写西域的寒冷有何用意?

答案:诗中处处写雪,写严寒,意在突出表现边塞将士处境的艰难及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希望武判官将诗带回京城,使朝廷真切地感受到西域气候之恶劣,从而达到替边塞将士传递心声的目的。

第28题 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案:这首诗中夸张的句子有“……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这种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寒冷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二句。这种比喻带着奇妙的想象,把艰苦的西域从军生活,染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表现了为了保卫国家、甘于奉献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第29题 诗中哪几句写人寒冷的感受?

礼物阅读答案篇4

2009年我省高考英语命题坚持“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原则。在08年的基础上难度稍有降低,试题继续降低了对课程标准中八级词汇的要求,命题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选材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现了命题的真实性、交际性和开放性原则,这必将对我省高中英语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有利于稳定师生情绪,提高教和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具体来讲,今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2009年是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三次高考。新课标试行以来,教材难度有所增加,尤其是词汇量、阅读量有较大提高,对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测试了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试卷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符合新课改要求。

(二)继续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仍然是2009年高考英语试卷所考查的重点。其中词汇和语法知识均考查考生在进入情境,理解题干,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对词汇或语法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完形填空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前后一体性强,强调考查语篇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无论是题材还是体裁都特点鲜明,考查角度灵活多样,真正考查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阅读表达题体现了语言的综合化和语境化因素,在实际的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体现了所解决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能够使学生展示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写作命题要求简洁明了,考查考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到位。

(三)试卷内容贴近现实,体现生活,时代感强

从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让人能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强。文章题材多样化,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生活的不算热点的“热点”。让考生普遍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引导考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反拨作用。

(四)阅读部分继续保持较大的阅读量,充分体现语言的交际运用功能

在与2008年题型保持一致的同时,2009年阅读理解部分有新特点:在选材、用材、以及考查上,保持了较大的阅读量,这既有益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体现对考生语言的交际运用能力的考查,符合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继续发扬主观性、开放性的鲜明特色

与2007、2008年的阅读表达相比,今年阅读表达题的命制更成熟,能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该题型是山东省高考改革的一大特色。书面表达题的设置保持了稳定性和开放性,充分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考生写作的内容不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思路开阔,展开丰富的联想,准确表达个人观点。

(六)在试题整体难度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灵活设置细节难度

1、试卷总词数4,300左右,英语单词3,500左右,新课标词汇量有所增加,体现了对高考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考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到位”的原则。

2、阅读部分复杂句式明显增多。整份试卷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部分的长句、难句增多。在有的文章中,一句话有近30个单词,且独立成段,比如完形填空的第一段就是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分析长难句、突破生词、理解句意,并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多角度考查学生输入、加工和输出信息的能力。

二、试卷分类分析

(一)语法和词汇知识

该题突出了对基础语法和基础词汇的考查。考题设置的情境化更加丰富,语境更加充分,这无疑既降低了考题的难度,又寓语法规则和词汇知识于实际应用中,有利于考生拓展思维,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覆盖面比去年略有缩小,难度降低,其中情态动词、冠词、it用法、虚拟语气皆未考查,而以上几个语法点都是考生认为较难的;非谓语动词的考查也未涉及独立结构等难点。

2、突出重点,侧重考查动词及其用法。

3、题干简短,但语境明确,寓语法规则于实际应用中,有利于考生拓展思维,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4、体现交际,以口语、对话、习惯用法等考查学生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语法和词汇知识考查的重点更倾向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目的。因此,考生需要注意以下解题技巧:

1、利用“特殊关键信息”解题:题干中某些句子或短语会为选择答案提供必要信息,它对选择正确答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称这些句子或短语为“关键信息”。如: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attending Chinese universities ________ rising steadily since 1990.

A. is B. are

C. has been D. have been

其中的the number of 起着关键作用,我们非常熟悉它的使用,它做主语时谓语动词一定是单数,又因since是一般现在完成时的标志词,所以选C。

2、利用“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解题:近年来,日常交际用语仍然是单项填空题考查的重点之一。而且,这种题许多情况下是以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来命题的,解答这类题时,切记要撇弃中文思维。

―John and I will celebrate our fortieth wedding anniversary next month.

―Oh,_________!

A. cheer upB. well done

C. go aheadD. congratulations

该题我们首先要理解句子意思,说的是约翰和我下个月将庆祝我们40周年结婚纪念日。按照一般的习惯应该是对别人表示的祝福和祝贺。答案很自然是D。

3、利用“语法分析法”解题:该题常考的语法项目有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句式结构等。这类题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考查的。如果我们能结合试题的语言环境,并运用语法分析法,就会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如:

So sudden ________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

A. did the attack B. the attack did

C. was the attack D. the attack was

so sudden 放在句首,应该是倒装的形式,而且是半倒装。所以排除B、D,然后再来判断助动词,因为主语是the attack, sudden 是形容词,所以判断助动词是was。这句话的原来形式应该是:The attack was so sudden that the enemy had no time to escape.

4、利用“标点或连词”解题:标点符号虽小,但可以提供很多信息。例如:疑问句之后要用问号;感叹句之后要用感叹号;句中有逗号,可提示此处有可能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也有可能为非谓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所以,由标点符号入手,我们可以确定做单项填空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既快捷又准确地获得答案。如:

Whenever I met her, _________ was fairly often, she greeted me with a sweet smile.

A. whoB. which

C. when D. that

这个题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由两个逗号分别隔开,忽略中间的,剩下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时间状语从句。现在中间加了一个成分,而且用逗号隔开,该如何理解呢?既然是逗号,没有连接词,那么说明和整句话是一个整体,是一部分,我们要让它正确地融合在句子中,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想到是定语从句,而且是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用which 来代指前面一整句话的内容,意思是我经常见到她。

(二)完形填空

2009年完形填空体裁为记叙文;讲述了圣诞节收到的一份特殊礼物,共330词;选项设置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动词9个,名词5个,形容词和副词5个,连词1个。20个小题中,有13个题目需要考生逾越句子层次,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断作答。纵观全文,该文的文眼就是一个字Special,作者既仔细叙述了David的special 之处,又描述了David 所送的礼物的special;通过两个special的叙述,读者自然而然地明白了David为何会送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礼物的意义何在,并自然而然地被David和他的礼物所感动。完形填空一般从交待背景开始,依次推进,直至高潮,而后结局,环环相扣,条理清楚,层次异常分明。故在平时训练解答完形填空时,以下策略和技巧值得注意:

1、审题和解题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先易后难原则。

2、加强语感训练、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对文章上下文语境及内在逻辑关系的把握,重视文章的脉络;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章深层次理解能力的培养。

4、加强词义的辨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的近义词的辨析。

(三)阅读理解

2009年的阅读理解选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渗透文化意识;注重体裁、题材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阅读量(1,921个单词)较08年(1,842个单词)略高。命题加大了考查学生对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推理、判断、综合理解等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加大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考查。语篇意识加强,设题手法灵活,提问深入;既注重细节的理解,也重视整体的理解;既重视从语言学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又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策略。

今年的四篇阅读材料真实新颖,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关系民生之类的话题,语言地道,信息量大,体裁主要是叙述文、新闻报道、描写文,主题内容积极健康,能够真正让学生阅读后受益匪浅。这一考查趋势要求考生平时要多关注社会话题,了解社会生活,牢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阅读理解备考策略:在日常备考时,我们应该注意:

1、平时练习应以考纲为标准,熟悉各种文体。

2、对一些常用又重要的单词,需要重新加以认识,可以把这些词进行归纳、比较,可以查词典,全面了解这些词的用法。

3、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英语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它更加强调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中提高语感,唯有精读、泛读有机结合,才能使知识积累更加有效。

4、运用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进行有效阅读,巧答阅读理解。如:略读法,查阅法,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义互释法,判断推理法等。

礼物阅读答案篇5

一、练习课VS阅读课

[课例1]

执教教师从头至尾,基本上没有离开PPT。她一步步地将课文转化成问题,用PPT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读书、回答问题,并通过PPT展示预设的“标准答案”,偶尔穿插一些读书的练习。某张幻灯片实录如下。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 (动作)进行细节描写;从他的这些动作中,我体会到

在讨论过程中可填上:拉、撑、护;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学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课例2]

师:请同学们认真研读4-7自然段,这是一个描写地震的场面,请用心读,看能读出什么。

PPT出示第4自然段:“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哪位同学来朗读,要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比较平淡)

师:请抓住三个感叹号。

(生读,有感觉了)

师: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生死攸关。

PPT出示:我们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师:这是多么惨烈的画面,读……

[点评]在课例1的课堂上,我越听越感觉到这是一堂练习课。教师不断地显示问题,不断地推出标准答案。所有问题问完了,课堂教学也结束了。就像游客被导游领到有秘密契约的店铺完成了消费,导游的任务就结束了。课例2则抓住了场面教学,注重了指导朗读,重视了启发想象,善于引领思维。阅读课怎么上才有效,怎么上学生才会有发展,课例2给了我们更多有益的启示。

二、司法思维VS生活思维

所谓“司法思维”就是证实或证伪思维,先提出观点,再为观点寻找证据。所谓“生活思维”就是从事实中自然诞生观点,它的思维流程跟“司法思维”的流程是相反的。

[课例1]

师:通读课文后,你们认为霍金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中有一段话对霍金形象进行了概括,你能找出来吗?

生: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师:找得对极了。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是一个生活强者,他具有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板书:物理天才 生活强者 不断求索 勇敢顽强)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哪些内容告诉我们霍金是物理天才,哪些内容告诉我们他是生活强者,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他的不断求索与勇敢顽强。

[课例2]

师:请同学们自读5-7自然段,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印象?请用笔圈画出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思考。

生1:顶礼膜拜。顶礼膜拜是佛家用语,表示对佛的至高崇拜。这里表示人们对霍金的敬重。

师:人们为什么敬重霍金?

生2:因为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生3:他还撰写了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在全世界拥有无数的读者。

师:不过,他享受这种顶礼膜拜吗?

生4:不。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

生5:他撒谎了。他在办公室门口挂上一个牌子,说主人正在睡觉。其实他没有休息,他常常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

师: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却没有停止探索。

生6:霍金好喜欢他的孩子。你看,他在几盆植物中间摆放着他的三个孩子的照片。

生7:他不只是工作狂,他还会享受。下午,他会和研究生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探索科学。

师:一个有着宁静祥和的内心世界的人才会真正看淡挫折,走向豁达人生,也才能取得更多常人所不及的成就。

[点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反思课例1,就犯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忌讳,学生还未读,教师就已经将解读成果公布了,就好似“导”着游客去特定的店“购”特定的物。课例2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导游只能将游客带到特定的景点,并就景点的人文典故进行讲解(对游客来讲这就是难点),但他不能取代游客对景点的感受与体验。语文教学亦然。

礼物阅读答案篇6

一、整体感知能力考查题

即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了解。如记了什么人,什么事,怎样的顺序,反映了什么情感。考题通常有以下几种:

1.内容整合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1题:“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述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月夜探访,按‘示例’,说说作者探访了哪些对象?”天津市《家书》第1题:“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线索整理类。

例如:山西实验区《唐家寺的雨伞》第1题:“小说以一把油纸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_________丢伞________得伞的过程。”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1题:“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这些整体性感知能力考查题,一般出现在阅读分析前几题,难度一般。应对这类试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利用“浏览”、“粗读”的阅读方法,用简明的语言依文章的顺序进行概括。答题的完整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基本要求。

二、分析能力考查题

即对文章内容的某些方面通过阅读、思索而有收获的一种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如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对标题理解等。考题通常有以下几种:

1.词语内涵类。

例如:绍兴市《掀开“巫山人”的神秘面纱》第1题:“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动摇’一词的含义?”山西实验区《唐家寺的雨伞》第5题:“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完璧归赵___________;瘫__________。”

2.句子含义类。

例如:兰州市《母亲的月光》第3题:“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连云港市《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第2题:“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标题理解类。

例如:海南课改实验区《最美好的礼物》第3题:“怎样理解标题‘最美好的礼物’的含义?”河北课改实验区《我看到了一条河》第6题:“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这些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题,都要结合具体文章、具体语境回答,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题目的双重含义。答题时要抓住要点,挖掘内涵,语言连贯。

三、概括能力考查题

即对文章中心、材料、人物的把握,这是一种综合阅读能力,包括对人、事、物、景的概括和评价。考题通常出现以下几种:

1.片断概括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2题:“第2段和第4段,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湛江市《赌》第2题:“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用三个词语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括完整。”

2.情景概括类。

例如:济宁市《家园落日》第2题:“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江西《听雨》第4题:“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来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3.人物概括类。

例如:襄樊市《小葱青青》第2题:“本文从多方面对小姑娘进行细致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天津市《家书》第2题:“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本文分析他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吗?”

这些考题既需要分析,又需要总结概括,还需要用恰当的、精练的词语表达出来,回答的空间较窄,难度较大。应对这些题目,一定要按照试题概括的具体要求,能够统揽全篇,抓住要点,提纲挈领,综合归纳。答案有的蕴含在文章内,有的要求自己概括,最好分条列出。

四、欣赏能力考查题

这种能力通常涵盖两个方面,即对文章整体的评价和对语言的品味,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包括对文章写作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对语言、内容、情感、主题等的揣摩、欣赏。考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词语、句子赏析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5题:“选文中有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评析。”金华市《那枝康乃馨》第3题:“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读书卡片。”

读书摘录卡片

标题:《那枝康乃馨》,作者:朱克波

出处:《时文选萃》

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结构赏析类。

例如: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5题:“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一方面举例分析。”黔东南州《让铺》第4题:“你认为文章中哪些细节真切、感人?写出来并进行赏析。”

阅读欣赏是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应答这类考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有非常清晰的感知,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分析作品的形象、特色及其作用,能够感受语言魅力。答题时应从文章出发,联系已学的知识,做到观点清晰,语言连贯。不过这类题目通常给考生较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出个性的理解。

五、探究能力考查题

即对人物内心、文章主题、自我感受等进行探讨、深究的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在一段现代文阅读中一般只出现一道题目,形式也大致相同。

例如:厦门市《亲吻爹娘》第2题:“……写出小三子此时的心里话。”山西省《与我同行》第6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嘉兴市《父亲的眼神》第5题:“‘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

应答这类题目,要针对文章内容、写作意图,将阅读、思考、探究、创造、表达等多种能力调动起来,既注重文本内容,又要有自己的创造性,观点鲜明、独特,言之成理。要防止为了追求新颖,抛开文章具体内容和情景的“自由谈”。

六、实践能力考查题

即将阅读文章后的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导向。这道开放型的阅读题总是出现在阅读分析的最后,题目形式如下:

例如:湛江市《赌》第4题:“读了这篇小说后,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6题,“……读了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河南《妹妹扮演的角色》第5题:“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家长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应答这类开放型实践题时,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从文章主题出发,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次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的积累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展现出自己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上从以上六个能力角度出题,虽然文章不同,题目不同,但题型大体相同,题干在4~6题左右。考试时做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整合信息,把握主题;立足原文,逐一解题,一定能突破难点,取得好成绩。

礼物阅读答案篇7

一、学的角度:文体知识及有关表达知识的建构不系统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考查散文阅读的有8套,考查小说阅读有9套。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

拿小说阅读来说,小说阅读试题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识,就不太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

例如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第(2)题考查的是情节中“细节”的作用:“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就很难回答出“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说‘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及解读路径”(表现主题作用)和“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情节自身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题目直接设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般说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从神态特点看性格,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等间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这些“人物”知识,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就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的就更多了。如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描写的意图。”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节车厢》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江西卷《晚秋》的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回答这类问题,只有熟知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才可能根据具体的景物描写,有针对性地答题。否则就只能信口开河,不得要领。

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有关表达知识直接设题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考生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人称使用知识,回答问题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也难免答得不够全面。

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体及表达知识,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点,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就更难找到路径。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只能是贴标签、述名词,也同样会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题专家深度研读和考生浅层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都是通过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实现的。命题专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拟定参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广益。而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阅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命题专家很难相提并论。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失分。

例如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文中出现“针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综合。第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开头,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针挑土”。这句中的“针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参考答案)。再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这里“针挑土”的内涵,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并概括出这两点来,实在不易。更不容易的还在于参考答案的另一点,是作为第二小点呈现的,即“‘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可以说,这个参考答案有点莫名其妙。一是文本叙述“湘援游”时,根本就没有出现“针挑土”这个词,与题干“反复出现”的表述不符;二是参考答案所挖掘的“内涵”,是小说中间部分情节的内涵,而不是“针挑土”的内涵。(怀疑在删改时删掉了某个带有“针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这一点呢?此题赋分6分。也就是说,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两分几乎没有得到的可能。

再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说,命题专家对这段文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晶出非常完美的三点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笔者不知道评分细则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仅答出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绝不可能得到满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须回答出其中的两点或三点才能得满分的话,也应该给考生一个提示,把题干改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这样的话,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情感了,失分的几率就相对少些。

考生对文学类文本探究类试题的回答,和命题专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这样的: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两点“思考”当然没有问题。可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思考也许远不止这些。难道第9节车厢的乘客就没有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写出参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难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不变通

有人说:“高考语文成绩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课堂上学来的吗?不是。是从考场上考来的吗?也不是。高考语文成绩是阅卷老师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试卷批改对语文分数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批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方面,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大都为主观表达题,考生想得到小题满分很不容易。因为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形成的答案,很难与参考答案高度吻合,或多或少都有些出入,这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认为答案概括不全面、层次不清晰、表述不准确等,从而被扣分。

例如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2题:“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本题4分。相关情节在文本的第④段:

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点:(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师的嘉许和关爱;(2)同学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这样的参考答案无可挑剔。可考生在考场上,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组织和表达到这样的程度。此题的评分细则要求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没有作具体说明只笼统回答的酌情扣分。

请看一位考生的答案:表现了孟弗之对这几位同学的赞赏,对他们拥有爱国之情的感动;也表现了他对同学们的关心之情;(以上没有具体点出“递”这个动作细节)手帕全湿,表明学生满怀爱国热情,之间的递、接显露友爱之意。(没有关于“还”这一细节说明)这样的答案在高考阅卷时得1分。

再看另一位考生的答案:孟教授递去手帕,表达了对志愿者的关心,为他们愿为祖国战斗而感到欣慰;几位学生传递手帕,表现了他们共同努力,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有着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这位考生对“手帕细节”的理解是准确的,答案组织得也不错。可由于笼而统之,且仍缺少“还”的细节分析,这位考生在高考阅卷时只得了2分。

另一方面,目前高考阅卷大都是网上评分,为了公平、公正,每小题都至少由两位阅卷老师评判,两位老师对同一考生答案的评判一定会有差异。因为考生的回答是主观的,阅卷老师对考生答案的理解也是主观的,而参考答案又是客观的。考生答案的主观和阅卷老师评判的主观,很容易造成失分的“客观”。就拿上面所举的第一位考生的答案来说,如果不甚苛求的话,孟弗之对学生的关心之情点到了,递、接的友爱之意答出了,完全可以评定得3分,至少也应该得2分。可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这道小题,如果一位阅卷老师评1分,另一位阅卷老师评2分或3分,或者一位老师评2分而另一位老师评3分的话,那就一定要打回去让阅卷老师重新评判。重新评判不仅影响阅卷速度,更要被批评,影响个人形象。怎么办?很简单,“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来:表述不够一致的,一律算错;似是而非的,一律为非。这样,阅卷老师似乎没有错了,可考生的得分就大打折扣了。

礼物阅读答案篇8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文学阅读 探索性实践 阅读素养

一、初中生英语文学阅读的现状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和英语课外读物,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在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牛津英语》的最新教材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7B和8B的阅读中分别引入了英语文学作品Alice in Wonderland和Gulliver in Lilliput的选段赏读,这令人为之欣喜。在经合组织开展的PISA项目中明确指出了阅读素养是测定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就目前初中英语课本中提供的这两篇文学作品来看,数量上还远远不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量。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少量的课文,而应该是大量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因此以课外英语文学作品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授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方法,拓宽学生的阅读思路显得迫切且必要。

探索性实践理论主张师生在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彼此对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笔者基于这一理论指导,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尝试通过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缩减版原版小说The Gift of the Magi,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阅读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体会人物情感,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学作品,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解读文本,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之美,提升课堂语言生活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探索性实践教学

探索性实践理论是由Dick Allwright和Kathi Bailley发起,它强调在语言课堂中,教师应首要关注语言课堂的生活质量;其次,教师应该提高语言课堂生活质量的理解;最后,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教与学这两种行为的交往性和共存性。该理论提出七项基本原则:1.把“课堂生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2.充分理解课堂语言生活;3.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4.教学把每个人都融合在一起;5.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6.教学任务与实践结合起来;7.教学是一项持续的事业(Allwright 2003)。这七项原则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内容:语言教学要把理解语言课堂生活的质量放在首位;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彼此得以发展的过程;教学可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总之,由探索性实践理论指导的教学过程,不仅促进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重视师生间课堂语言的对话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探索性实践理论在The Gift of the Magi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选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教学材料是在在保C文本语言质量的原则上,不删除情节,对文本进行简写而成。这一改写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在圣诞节到来之际的平安夜互赠礼物为题材,男女主人卖掉了各自最为珍贵的东西(金表和长发)来给对方购买圣诞礼物,但最终却发现由于自己的奉献而使对方的礼物变得“没有价值”。故事引领读者体味了一段悬念迭起、悲中有喜、喜中含泪的情感故事。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进男女主人公的世界,被两人的情感态度和行动深深吸引。

(一)课前任务设计

学生中不乏对英语课外阅读意愿不强的学生,英语文章中较多的生词和结构复杂的句子是他们不愿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的主要原因。笔者选择的The Gift of the Magi虽是简写版原版文学作品,但由于篇幅仍较长,阅读难度较大,因此层层递进的阶梯式阅读十分关键。教师需要设计相关任务降低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使他们在把握全文的过程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一:完成表格,了解故事。

Read the stor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任务二:重新排序,理清脉络。

Rearrange the sentences.

a. Della looked at Jim and cried.

b. Jim looked about the room curiously.

c. Della held the gift out to Jim.

d. Jim held Della in his arms.

e. Della bought Jim a platinum fob chain.

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实践证明,学生在进行课前阅读时,可以对课文有全局的了解,阅读意愿不强的学生在了解作品大概的基础上也有了进一步阅读的动力,但仍存在对于细节把握无从下手的问题。可见,课前的任务设置必不可少。完成好课前任务,也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任务设计

从礼物导入课文,笔者给学生带了两份礼物,一份是关于作者欧亨利的背景知识,另一份礼物即这篇名为礼物的文学作品,导入直接、切题。文章共12段,笔者已将其分为三个部分,任务设置形式多样,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文本、运用并反思文本的阅读素养。

任务三:抓住关键,归纳大意。

Read and answer.

1. How much money did Della have?

2. What things were Della and Jim proud of?

3. How did Della get the gift for Jim?

学生通过回答以上3个问题,便在笔者的指引下找到了文章第一部分每段的大意,即Save money, Two possessions和Sell her hair。笔者用追问How long did it take Della get $1.87?和What do you know from it?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的信息Della很穷。

任务四:根据动作,进行排序。

Read and rearrange.

a. Jim seemed quickly to wake.

b. Jim's eyes were fixed upon Della.

c. Jim got the gift from Della.

d. Jim asked Della question.

这篇文学作品是站在Della的角度创作的,女主人公的情感是随着Jim而变化的,因此Jim的动作变化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可从Jim的动作这一显性变化入手,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就容易得多。

笔者以局部故事情节排序为突破口,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第二部分故事发展顺序;然后以大量后续追问为脚手架,帮助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

课堂任务以问题为主,启发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地阅读文章。Jim盯着Della看是一个很常见的动作,而笔者对于这一动作起因的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该动作背后的原因是Della的长发变成了短发。Della的头发是她最珍贵的东西,而Jim给她的礼物也只有长发才能相配,Jim盯着Della看表现出他的震惊。于是,他连问了Della两个看似需要回答,答案却显而易见的问题。从动作到语言更显他的强烈的情感,Jim无法相信Della剪去了心爱的长发,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一切。不是因为Della剪去长发就不美,也不是因为自己不爱Della,而是因为自己用心良苦卖掉了家传的金表换来的圣诞礼物,此刻失去了用武之地。当听到Della以为自己不爱她是因为减去了头发,当听到Della说头发是因为自己而剪去,当听到Della说没有人能够数的清她对自己的爱时,Jim突然醒悟过来。笔者在此设置了一个问题,Jim此刻醒悟了,那么在最初见到Della见了短发后,Jim怎么了?连词but指引我们找到原文“But if you open that package you may see why you had made me going awhile at first”可知Jim went awhile at first。那么在这我们可以猜测一下go awhile的意思,是睡着了还是另有原因?从上下文可知,Jim是因为太惊讶而走神了。回答这些问题的难度不大,但笔者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去发现需要关注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动作及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丰富作用。最终Della拿出了用自己的长发换来的表链作为礼物送给Jim,他没有打开而是放在一边,坐在椅子上笑了。实践证明,通过以上一系列教师的追问,学生已经能在此自己进行追问Jim为什么没有打开礼物盒子,为什么笑了。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每个人都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学习过程。

任务五:合作表演,深层思考。

The Gift of the Magi这部文学作品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而理解这一情感的最好方式就是站在任务的立场上感受这些情感的变化。笔者根据文章已准备好剧本,但在剧本中做到部分留白。学生便可在理解性输入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输出。

最终,Della剪去了自己心爱的头发为Jim买了可与金表相配的表链,而Jim卖掉了珍贵的金表为Della买了一套长发所需的发梳。此时,故事的焦点都聚集到这两份礼物上,笔者设计了带有批判性思维的问题Are their gifts meaningful? Why or why not?“批判性”一词源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引申为敏锐、精明的意思。从广义上讲,批判性思维就是发展和完善人们的世界观并把它高质量地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具体一点来讲,批判性思维就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的问题时能够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谷振诣、刘壮虎,2006)实践证明,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和课堂教学灵活地指导可以获得学生高质量的输出。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从各个角度谈了对这两份礼物的看法,大致包括3类:1. The gifts are meaningful, because they can show the love between each other. 2. They are useless. The gifts can't be used at present, but when Della's hair get very long and when Jim is rich enough to get his watch back, their gifts can be used. 3. Useless doesn't mean meaningless. Although the gifts can't be used, they show the love between Jim and Della.@项教学任务把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了较高的语言课堂生活的质量。

任务六:找到麦琪,柳暗花明。

这篇文学作品的题目是The Gift of the Magi,那么the Magi是谁呢?笔者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1. Who are the Magi? 2. What did the Magi do? 3.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the Magi? 4. What did the writer think of Jim and Della?来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部分并深入思考Jim、Della、the gift和the Magi的关系。Jim和Della相互赠送了礼物,传递了情感。然而他们的礼物最终却失去了使用价值。可是礼物是彼此间传递情感的方式,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表达了对对方的爱。

任务七:持续学习,实践提升。

探索性实践理论指出,教学是一项持续的事业。课堂上完成的任务对于这篇作品的学习还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1.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again, you can get more. 2. The writer wrote the story in Della's shoes. Try to write a story in Jim's shoes. 3. Here are two more recommended books by O. Henry for you to read, one is “The Cop and the Anthem”, the other is “The Last Leaf”.实践证明,通过这几项作业,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加透彻,基于文本的故事改写给了学生自我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在阅读新的两部作品时也收获颇多。

四、探索性理论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实践总结

本文将探索性实践理论在初中课外文W作品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文学作品The Gift of the Magi的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上避免单一的问答,采用任务型、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以自主学习、课堂集中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多样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际授课时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思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理解的支架,增加了课堂语言生活质量。教学设计始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独特的表演环节和主题的升华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以及大量表达思想的机会。理解和深化文本解读的同时,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素养,增加了课堂语言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笔者希望通过此次实践,用实际课例证明文学作品阅读在初中课堂的的可行性,将探索性实践理论用于文学阅读课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强、积极性更高,也让教学这一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但是就选材问题、教学地系列性问题和如何将此类教学更多地应用到初中的英语课堂中,还需要做更多的实践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傅云山.高中英语文学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教师,2012,(11).

[2]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丁欢红,郑志恋.EP原则在高中英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英语教学,2014,(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Allwright D.Exploratory practice: Rethinking practitioner research in language teaching[M].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3.

[6]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2005.

上一篇:献给老师的话范文 下一篇:演讲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