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见闻范文

时间:2023-12-06 14:25:41

中秋见闻

中秋见闻篇1

中秋的夜晚,我和奶奶、舅舅、妈妈一起到外面赏月。但天上有云看不见月亮,我们在新城广场的花园边坐了下来。

新城广场上人头攒动,很是热闹。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穿着滑轮鞋快速滑动着,他们试做着各种动作,真是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令人钦佩。还有很多小朋友坐在摇摇车上,一扭一摇地暗中竞赛,很是有趣。坦克车、摩托车等各式电动车神气地开来开去。熙熙攘攘的人们装点着广场,装点着中秋之夜。忽然我看到人们都不动了,大家一起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哇!月亮终于出来了,我惊叹道:好大、好圆、好亮的月亮啊!  这时我听妈妈在吟诗:“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我没听懂,就问妈妈说的是什么?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几个秀才在中秋之夜相聚在一起,饮酒赏月,其中有一个号称粤东才子、名为宋湘的秀才在仰望空中之月时,脑子里忽然一闪,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他苦思冥想,拟不出媲美的下联。众秀才也趁着酒性,七嘴八舌,对着下联,但最终也没有一个人能对得上来。一直到岁末除夕之夜,这几个秀才又聚到一起,饮酒守岁。在这天夜里,宋湘忽然又灵感突发,吟出了下联: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妈妈给我解释道,这个对联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上联六个月字、下联六个年字重复运用,道出了岁月交替、时光如流的人生体验,使人每每读起来不仅拍案叫绝。

妈妈还对我说,你看这首对联历时几个月才写出来,说明了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态度,你每次写文章时总是不太愿意修改,这样是写不好文章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说对吗?我点了点头,虽然我还不太懂对联。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是说中秋节时,天上的月亮是圆圆的,我们人间呢是十五日,是一个月的一半时间,所以说是每个中秋都是月圆对月半。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琢磨着……

中秋见闻篇2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赏月,月儿圆圆的,它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把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

刚开始,暮色降临的时候,月亮就像一位怕羞的小姑娘,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的,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不一会儿,月亮开始现形了,可它笼着一层黑纱,朦朦胧胧,过了一会儿,渐渐变得清晰了,把光明洒到每一处地方,风一吹,鱼缸里,泛起了粼粼波光,银粼一般地闪动,幻化出一种动态之美……

很快地,月儿悬挂在空中,给深蓝色的夜空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凉爽的微风带着淡淡的花香,朦胧、柔和与宁静,吹过大地,似乎月儿也跟着笑了,夜给大地罩上了一层不同于往日的纱,家家户户灯光明亮。家中,电视上的歌舞曲回响于空中,窗外,银色的月光洒到柳叶上,使我置身于幻想之中,我来到了梦幻天堂,这里,玉盘似的满月用那皎洁的月光亲吻着人们,透过那密密麻麻的树枝,把光明洒向大地,在地上洒下了点点的碎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境……

此时,风已渐渐大起来了,吹灭了蜡烛,我望着天上的云朵已散去,只有那圆月还在那孤独地挂着,我放起孔明灯,将我的祝福传给我最亲爱的人们……

中秋见闻篇3

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和家人们团聚在一起赏月,月儿圆圆的,它悬挂在深蓝色的夜空中,把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

刚开始,暮色降临的时候,月亮就像一位怕羞的小姑娘,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的,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不一会儿,月亮开始现形了,可它笼着一层黑纱,朦朦胧胧,过了一会儿,渐渐变得清晰了,把光明洒到每一处地方,风一吹,鱼缸里,泛起了粼粼波光,银粼一般地闪动,幻化出一种动态之美……

很快地,月儿悬挂在空中,给深蓝色的夜空又增添了一种新的色彩,凉爽的微风带着淡淡的花香,朦胧、柔和与宁静,吹过大地,似乎月儿也跟着笑了,夜给大地罩上了一层不同于往日的纱,家家户户灯光明亮。家中,电视上的歌舞曲回响于空中,窗外,银色的月光洒到柳叶上,使我置身于幻想之中,我来到了梦幻天堂,这里,玉盘似的满月用那皎洁的月光亲吻着人们,透过那密密麻麻的树枝,把光明洒向大地,在地上洒下了点点的碎银,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境……

此时,风已渐渐大起来了,吹灭了蜡烛,我望着天上的云朵已散去,只有那圆月还在那孤独地挂着,我放起孔明灯,将我的祝福传给我最亲爱的人们……

中秋见闻篇4

这一天,曹锦秋刚回到家,李闻香就笑容满面地对他说:“你不是常说没有机遇吗?没有机遇可以自己去制造。我今天帮你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俯身上前,在曹锦秋的耳边嘀咕了几句。

曹锦秋吓了一跳,叫道:“什么?你让我夜里去做飞贼,你疯了!”李闻香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们县衙内的那几个捕快,人人在等案件发生;再说你那水牛脾气,小案抢不到,大案破不了,还能有什么机会?所以只能靠自己。今晚你们衙门内是谁当值?”曹锦秋道:“是秦天涯。”

“原来是秦天涯这个马屁精,这小子除了马屁功厉害,其他也没有什么。他二更巡街,你就三更下手。你把偷来的财物藏在一个地方,再作几件案子后,你就主动请缨去抓贼,过上个十天半月,等知县李大人把你逼急了,你再把那些财物拿出来,就说失物全部找回,飞贼已被你打落悬崖。这样一来,不但死无对证,你也立下奇功一件!升职加薪就有希望了,哈哈!”李闻香得意地笑了起来。

曹锦秋从来不敢违逆老婆的意思,无奈之下,只得穿上黑衣蒙上脸,三更一过,便直奔城西刘财主家。他翻墙进入刘家后院,心里慌得直打鼓,也不知道做贼该从哪里下手。突然,微弱的月光下,又有一个黑衣蒙面人越过围墙,跳入院中。曹锦秋没想到自己来扮贼,还真遇到贼了,兴奋得刚想大喊“捉贼”;马上想到自己这一身打扮,要是给别人看见,还不把自己当作是贼的同伙,连忙闭嘴。

那个黑衣蒙面人也发现了曹锦秋,拔刀在手,刚想冲过来,忽然也想起了什么,连忙止住脚步,向曹锦秋做了个手势,示意他到外面去说话。

两人到了院墙外,黑衣蒙面人一把扯下自己脸上的蒙面布,大叫:“好一个飞贼,看你往哪里逃?”气势汹汹地扑上来。曹锦秋听他说话的声音很耳熟,再仔细一看,连声大叫:“秦天涯,秦老弟,是我!”也连忙扯下脸上的黑布。那人见是曹锦秋,惊叫起来:“曹老哥,怎么是你?你半夜三更不睡觉,打扮得像个飞贼一样,到别人的家里来干什么?”曹锦秋支吾了半天,才道:“我正想问你,我们衙内什么时候规定,巡街要穿夜行衣,还要包上蒙面布?”

“我……”秦天涯也被问得张口结舌,一跺脚,只好说出原因,原来秦天涯的老婆也怪他没有出息,也帮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自己作案,再自己破案,给自己制造机会。他的话还没说完,曹锦秋就笑了起来,“不瞒你说,我也是被我老婆赶出来做贼的……”两人各自把自己的遭遇一说,顿时越说越投机。

秦天涯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无能便是罪。曹老哥,既然我俩想到了一块,不如就一起干吧,然后我们一起破案立功。”曹锦秋一拍大腿,叫道:“你又和我想到一块了!这刘财主是本地首富,我们就拿他开刀。”秦天涯道:“刘财主家宅大院深,也不知他的财物放在哪里。曹老哥,我俩分头行事,一个时辰后,不管得手与否,在这里碰头。怎么样?”“好!”

曹锦秋重新蒙上脸,再次翻墙进入刘家后院,这次他的心里踏实多了。借着月光,见一座小楼建造得十分坚固,窗口加上了手臂粗的铁栅栏,大门上有好几把锁。他兴奋地跳上门前的石阶,只听得“噗”的一声响,一张大网从天而降,将他裹得严严实实。

“抓贼啊!有人偷东西!”大喊声中,秦天涯带了一大队家丁,拿着火把、木棍冲了出来。秦天涯大叫:“哪里来的飞贼,胆大包天,竟敢来偷东西!”曹锦秋急得连声大叫:“秦老弟,是我呀!你带这么多人来干什么?”秦天涯喝道:“你这个‘午夜飞贼’,谁跟你称兄道弟!”上前扯下曹锦秋脸上的黑布,又大叫起来,“你不是曹锦秋吗?怎么当起飞贼来了。平时看你倒像是个正经人,原来私底下在干这种勾当!”

曹锦秋道:“秦老弟,你这是什么话?刚才我和你……”话未说完,秦天涯一掌切在曹锦秋的后脑上,曹锦秋哼也没哼一下,就晕了过去。

李闻香在家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天亮也不见曹锦秋回来,不由焦急起来。她故装镇静地上街买菜,听到许多人在谈论昨晚刘财主家闹贼,秦天涯智擒“午夜飞贼”的事。连忙跑到衙门一打听,果然是曹锦秋出事了。

“怎么办呢?”她虽然终日里骂曹锦秋没用,但毕竟是夫妻,总要想办法救他出来才是。急中生智,跑到衙门击鼓喊冤,说曹锦秋最近患了梦游症,半夜三更常会起来做些莫名其妙的事。幸好曹锦秋平日里为人还算忠厚,衙役们也纷纷为他说情,李大人法内容情,法外开恩,终于答应李闻香用三百两银子将曹锦秋保释出去。

李闻香左凑右借,债台高筑,又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才筹足三百两。

曹锦秋回到家又被李闻香好一顿恶骂,但这日子还是要过,第二天一早就出去找活干,他是犯有前科的人,谁也不敢雇用他,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一份夜间打更的苦差使。

这一夜,朔风如刀,白雪纷飞。曹锦秋打完三更,浑身冻得像只过年的腊鸡,没一点暖气,想回家暖和一下。忽然,铺满白雪的屋顶上,一条黑影无声地掠过。“飞贼!”曹锦秋兴奋起来,但他马上想到自己现在是个更夫,闹不闹贼和他无关。可转念又一想,自己总不能这样过一辈子,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如果抓到了飞贼,也许……

他再也顾不得想太多,飞身上房向黑影追去。两人一前一后,在房顶上飞掠;突然,那黑影一闪,从一幢楼房的窗口蹿了进去。“这小子想行窃,我就来个捉贼捉赃,人赃俱获。”曹锦秋心中暗自得意,蹑手蹑脚钻进窗户,屋内扑鼻的香气中,混杂着一种异味。曹锦秋正在奇怪,突然,屁股上给人狠狠踹了一脚,他“哎哟”一声,扑倒在地。

有人喝道:“你这个杀人犯,看你往哪里逃?”房内的灯光亮了,曹锦秋见自己身边的地上躺着一具女尸,浑身是血,他刚才闻到的异味,就是血腥味。不由大吃一惊,再回头一看刚才踹他的人,竟是秦天涯,不由火冒三丈,从地上一蹦而起,大骂:“秦天涯,你这狗贼,刚才是你扮飞贼把我引到这里的,是不是?”秦天涯得意地笑道:“不错!我还可以告诉你,这女人也是我杀的。本大爷现在是县衙的捕头,玩个女人还要我付钱,这贱人不是找死是什么?”

曹锦秋道:“上次你陷害我入狱,你自己却升了职;这次你杀了人,又想让我替你背黑锅,可没那么容易!”向着秦天涯劈手一掌,乘他向旁一闪,纵身从窗口蹿出,跃上房顶。谁知秦天涯早有防备,紧随其后跟上房顶,放声大叫:“杀人啦,快来抓杀人犯!”他这么一喊,曹锦秋的心顿时沉了下去,心想:要是再背上这杀人犯的罪名,自己这一生算是彻底完了。心头火起,见秦天涯追上来,猛的回过身,向他扑了过去。

秦天涯正全力追赶,突然见曹锦秋回身扑过来,连忙想止住身体。不料,铺满积雪的屋顶非常滑溜,一个踉跄,从楼顶上倒栽下来,后脑摔在石阶上,顿时脑浆迸裂。曹锦秋吓得惊呆了,回过神来后没命地跑回家,对李闻香道:“我杀人了,但我不想死,就只有逃,老婆,你多保重!”也不等李闻香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抓了件棉袄裹在身上,逃出门去。

曹锦秋在深山老林的树洞里躲了三天,又冷又饿,第四天夜里实在熬不住了,溜下山来。心想:看来自己真的只能做“午夜飞贼”了。偷穷人家他不忍心,偷财主家怕再中机关;想来想去,还是县衙最熟悉,那狗官李大人也实在不是个东西,不让他破点财有点天理难容。

曹锦秋知道县衙最神秘的地方就是李大人的书房,从不让其他人进入,说不定里面藏了不少宝贝。他撬开窗户进入书房,在里面黑灯瞎火地乱摸。在书架的夹层中找出一个小铁皮箱,沉甸甸的,上面有把精致的小铜锁。“藏得这么好,里面肯定是好东西。”曹锦秋的心狂跳起来。忽然听到脑后劲风响,“砰”的一声,有人一掌切在他的后脑上,他哼也没哼一声,就倒了下去。

李闻香自从曹锦秋出逃以后,像被抽空了灵魂,成天浑浑噩噩。她到了这时才明白,不管男人活得有多窝囊,但对一个家来说,依然是一个柱,少一个柱的家随时会塌。

这天,她正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发呆,邻居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她,曹锦秋到县衙行窃,失手被擒,被判为斩立决,今天午时在菜市行刑,以儆效尤。让李闻香快去收尸。

李闻香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菜市的,她只记得有许多人在大骂“狗贼”,然后是刽子手一刀砍下罪犯的脑袋,她等人潮退去以后,才上前捧起地上的头颅,大哭起来。

突然,有人拍拍她的肩膀,道:“老婆,你抱着别人的脑袋哭什么?”李闻香觉得这声音挺耳熟的,抬头见是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穿官服的男子,但面容依稀便是曹锦秋。不由地吓了一跳,道:“相……相公,你的鬼魂这么快就来带我去了吗?”

曹锦秋哈哈一笑,道:“大白天的说什么鬼话,你相公活得好好的,还当上官了!”原来,这地方经常闹贼,屡禁不止,刑部下派特使来协查,刚好抓住进县衙行窃的曹锦秋,而曹锦秋偷得的小铁盒,里面装的竟然全是老百姓上报失窃的宝物。刑部顺藤摸瓜,终于查清这些年来,是县官李大人在指使秦天涯假扮飞贼,盗取民间财物。曹锦秋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和所受的委屈。刑部将案件上报朝廷,经过朝议,一致认为曹锦秋功大于过,应该给予奖赏,由他出任知县。原来的知县李大人堕入匪道,罪大恶极,就地正法。

曹锦秋笑道:“要倒霉时,想躲也躲不掉;该转运时,想挡也挡不住。做人就是这么无奈。”李闻香看看曹锦秋,犹豫了一下,道:“相公,你做贼都不行,做官能行吗?还是做个普通的老百姓吧,心里比较踏实。”曹锦秋奇道:“你不是一直想要我做官吗?现在有官做了,怎么又要我去做老百姓。我这官是皇上亲口御赐,抗旨不遵可是满门抄斩的死罪,我们能拒绝吗?”

中秋见闻篇5

在新闻采访上

我国出现中文印刷报纸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报纸刊登的大多是访员从官府衙门得到的文件、探听到的内幕、市井社会新闻等,就事报事、支离破碎、内容浅薄、缺乏影响力。瞿秋白打破了这种新闻采集方法,采用全新的、符合新闻规律的方式采访新闻。

采访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1920年10月,瞿秋白担任了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驻莫斯科特派记者。作为中国第一个到十月革命发源地的苏俄采访的记者,他将采访方向定为“研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无产阶级独裁机关、共产主义、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将采访目的定为“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份引导中国社会新生路的责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由于有了明确的采访方向和目的,他为《晨报》、《时事新报》撰写了大量观点鲜明、内容翔实、思想性强的旅俄通讯,并撰写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全面地、真实地向中国人民最早报道了十月革命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动。

采访以理论作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瞿秋白认为,新闻采访“必须令理论的文辞,事实的名物服从于现实的生活”。他在苏俄采访期间,抓紧时间刻苦学习钻研马克思、列宁的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了解、分析、研究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看清社会发展方向,写出了内涵深刻的报道。

采访要求实求真。瞿秋白认为:“一切真理――从物质的经济生活到心灵的精神生活――都密切依傍于‘实际’,由客观立论。”他把这个观点叫做“世间的唯物主义”。他在莫斯科当记者期间,不仅仅是采访当时苏联好的一面,也采访苏联当时的困难、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政策上的某些弊端和一些现象,并恰当地写到通讯报道里,指出这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新国家所不可避免的旧痕迹。这样客观、公正的报道,不仅没有损害苏联社会主义的形象,反而使更多的人正确理解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在新闻体裁和写作上

瞿秋白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本着新闻宣传为革命斗争服务、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精神,对新闻体裁和新闻写作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进和创新。

散文式纪实新闻。瞿秋白在撰写旅俄通讯报道时,一改新闻写作中概念化、公式化、形式呆板、枯燥乏味的写法,借鉴散文的笔法,以见闻录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既有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行踪和言谈,又有人物形象和场景的鲜活描述,还有恰到好处、言简意赅的抒情和画龙点睛、寓意深刻的议论,实现了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思想性、指导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很受读者欢迎。

首创综合新闻。瞿秋白主编《热血日报》时,在报道“五卅”惨案时,无论是报道帝国主义压迫剥削和残害中国工人的状况,还是报道全国各地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都突破了反映单独事件、一事一报的新闻报道格式,将在全国或一个省、几个省,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一条战线或几条战线的情况、动向,组织在一个中心下写成稿件,既有全面的情况概括,也有典型事实的记述,点面结合地反映全局,报道面广、声势大、信息量大,使人们对“五卅”惨案有了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扩展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提倡解释性报道。瞿秋白在《关于红色中华报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党报对群众的某些疑虑,要做富有说服力的而不是机械的解释。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党报“单是指出某某地方用强迫手段的错误是不够的,还要指导各级政府和党部怎样去解释。这就是说,用这中央机关报的名义直接对一般民众说明某种政策的意义和具体的办法,这样可以大大的帮助简单的法令,可以领导民众反对恶化”。他在新闻实践中,在对共产国际,党的三大、四大精神,党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策略等宣传上,发表过大量解释性的文章,开了我国新闻解释性报道之先河。

在新闻文风上

为了使党的新闻宣传能够在广大群众中发挥作用,瞿秋白十分注重改进新闻文风。他在主编《热血日报》时,听到一些工人反映看不懂报纸的文字内容后,就提出了报纸要注意文字通俗,力求用口语,尽量使用方言写作,以及文章要开门见山,篇幅要尽量短小,体裁要形式多样,让工人有空看、看得懂、喜欢看的办报要求。他在中央苏区担任《红色中华》报社长和主编期间,建立和培养了一支工农兵通讯员队伍,积极编发通讯员撰写的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带有乡土味的稿件。

瞿秋白在新闻业务上的探索、改进和创新是我国新闻史上的宝贵财富,值得新闻工作者研究、学习和继承,使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油藏经营管理五区)

中秋见闻篇6

为什么新闻与历史有如此的血缘关系?很简单,不管是记载历史或是采访新闻,条分缕析,都不过着眼一个“事”字。记事之书曰史,“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史和事分不开;凡人类所作为所遭逢皆曰事”,故新闻和事也分不开。

新闻用事实说话不在话下,而历史以史实传示千秋万代,似乎也不会有异议。古之所谓“司记载之官”,即古之二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其实这里的“言”,也非纯粹的议论,而是着眼于事的“言”。这个言和我们现在的言是很贴近的。报纸上发一通议论,泛谈道理的,不能叫新闻;必须有事实,没有事实不能叫新闻。

史和论是有明显区别的,正如报道和评论不一样。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这首先在记事本身。“传者,传也(传播的‘传’)。”《左传》是为论本事而作传的,主要的目的当然在记事,而且事见因果,究其所穷,《春秋》所没有的,左氏作了补充;更重要的是“传事不传义”,所以叫“史学”。而《公羊》和《谷梁》不同,它们为《春秋》作说明,目的是为了诂经,“传义不传事”,所以《春秋》没有的自然不便随心所欲,只受传指而作索引,“微言大义”而已。因此被称为“经学”。为什么同出于记太丁时事的《春秋》,前者是史后者曰经呢?关键在传“事”与传“义”之别,用这个道理反证于新闻实践,似也有其通达之处。

我看,新闻与历史的同,在于“事”;不同者,在于“时”。所谓事过境迁,正是因为时过境迁。有人作过比较,说《南京半日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新闻报道)和《扬州十日记》(清兵在扬州大屠杀的历史记载)没什么两样,“台儿庄”、“平型关”的报道与通鉴上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也无甚差异。这恐怕是写作目的一样,“因事命篇”使然。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以记事为着眼点,在写作体例的沿革上又不难看到其间的联系,史家无不以编年、纪传二体为宗。可见史体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体现了叙事的规律。正如后来的消息、通讯体现了新闻报道的规律形而为体一样。再说,编年、纪传这两种体式,还不仅仅是体例之别,而是写作的立足点不同。纪传体发端司马迁的《史记》,它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横罗史实,加以当时文史不分家,很自然就向传记文学靠拢,很有点像今天的“报告文学”。至于编年体,始于《春秋左传》,是我国很早的一部历史书。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史迹与时代的关系眉目清楚。着眼于事,必然讲究其时;而何事何时,又要联系到何人何地与如何。物有本末而事有始终,那是通过叙事的五要素(即五个“W”)来完成的。叙史如此,新闻亦然。历史与新闻的承传,也在于此。

总起来看,新闻和历史的渊源,有两条线索可以考虑:一条线是事态和时态相联系,时间的因素很关重要。所以记实离不开“时间性”。上面说到的“时差”,正是指记事的时态而言。换言之,有今天、明天和昨天之分,于是情报―新闻―历史三者就联成一线。估计到将要发生的事苗或者未便立即报道的新闻属于情报范围;已经发生并及时报道的时事,便是新闻;事过境迁日后载入史册的,就成了历史。

第二条线,新闻报道要求质朴无华,但又要有自己的文采,不能满足于平平无味的叙事。我国古代文史不分家,所以治史的人大多数是大作家。这是可资记者借鉴的好传统;从写作的角度看,于是文笔―史笔―记者之笔又很自然地联成一线。因之,新闻工作者多读点历史著作,不仅学会知人论世,像史家那样尊重客观事实,而且学到翔实之中寓文情的笔法,使报道写得生动感人,情见乎词又言简意赅。曾有人提倡过新闻“散文化”,我以为并非标新立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从古典散文中吸取营养以打破新闻报道老一套的框框罢了。那么,史家命篇那种笔端带感情的章法,仍值得今日新闻记者学习。

我们强调要用事实说话,绝非有闻必录,而是通过许多具体事实的报道,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才是“着眼于事”的大前提。

中秋见闻篇7

白居易 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老鸨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中秋见闻篇8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古人诗词里的秋真可谓是“声、色、味”俱全,诱人遐思;即便是在现在的乡村,也同样可以领略金谷飘香,蜇鸣唧唧,目断归鸿,西风凋碧树的秋趣。然而,偏偏是在这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秋来,只得“闻”之。“观”秋是不可得的了,灰蒙蒙的天空,哪里去仰望“天高云淡”?四季常青的树木,哪里去拾一片倦意深深的黄叶?

“闻”者,只关乎嗅觉与听觉,即便是浅浅的几痕线索,那也就够了,足够敏感的心感知季节的变易,体验心绪的悸动。

楼下,有一株金桂,阔阔的树冠,却并不高,离我那三楼的窗台还遥远得很,但她却是最早向我报告秋讯的使者。依旧是辗转难眠的暑夜里,忽然一丝丝轻风裹了淡淡的香吹来,晨起,探头一望,那郁郁葱葱的绿叶里已躲满了金黄细小的花朵儿,待到艳阳再次高挂中天,那香便浓郁起来,如裹满了蜜糖一般。花香通常"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难怪有人把桂花喻作“金秋娇子”,称为“仙树”。

天气渐渐凉了,风吹来时,夜里闻着这桂花的香,记起旧日的往事来,姑母在世时,每年会在中秋时节捋下一把把的桂花,挑选出其中花朵肥大完整的来,盛在精巧的小篾盖里,就着清水轻轻漂洗一回,等水干了,便和着白糖贮进小罐密封起来,等到来年初夏,用这渍着桂花的白糖和新鲜的柠檬在广口白瓷瓶里腌制,到盛夏,于酷暑中舀出一碗来冰镇,酸酸甜甜里桂花舒展散发开来,也就有了秋的味道,一口一口的惬意将酷热都消融了。多年已过,那些细小的记忆却越发的清晰了,没有残荷瑟瑟,没有梧桐细雨,这秋意终归还是自心上升起来了。

另一个报告我秋讯的是夜里还在迁徙的鸟,夜半常常听见“哑哑”的叫声自空中掠过,是大雁吗?然而,据说大雁是不会在夜里迁徙的,小时候,嘴里念着“一群大雁往南飞……”,那时的天空可以看见天高云淡,大雁驮着阳光往南飞,不时回望故乡的情景;如今大雁在天空书写的“人”字是好久都不曾见了,倒是飞机飞过时,白色的痕迹天天可见。那么,是野鸭吧,原本野鸭不也该是昼行夜歇吗?而今,“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景色也只得在遥远的记忆和古人的诗句里去寻了。那么,且不管是大雁还是野鸭吧,毕竟这“哑哑”的叫声是秋来的消息了,还有草丛中偶尔不知名的秋虫的叫声。

不过浅浅的几痕线索罢,这城市里的秋到底是来了。

上一篇:端午节手抄报二年级范文 下一篇:公交车上第一次事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