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目字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9-15 19:30:48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1

关键词:“把”字句;“把”字祈使句;使用规律

“把”字句这种在现代汉语中独具特色的句法结构,在整个剧本中所占比重很大,“把”字共出现1168次,除去小部分带“把”字的词语和不属于“把”字句的其他结构,“把”字句不少于900个,其中“把”字祈使句140个。

“把”字祈使句是“把”字句中的特殊情况,在对话中频繁使用,表示要求、请求、命令、劝告、叮嘱或者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其隐含主语为“你”,但是常常省去。其基本结构为“把+宾语+谓语+(其他成分)”。因此,笔者将从“把”字后的宾语、谓语及谓语附带成分阐述其特点。

一、“把”字后的宾语

一般来讲,在“把”字祈使句中,“把”字后的宾语是在意念上有定、交际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或者在动作之前已经存在的人或物。例如:

(1)老球一横拦住了去路:“哪儿去!把银子放下再走!”

(2)季宗布:“景琦,把书打开!”

既然是有定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带上“这、那”一类的修饰语。例如:

(1)“把这酱肉全吃了。”

(2)“景琦!把这块砚给我搬进去。”

而且,“把”字后宾语与谓语的关系比较单一,都为动作和受事宾语的关系。

二、“把”字祈使句中的谓语

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里的动词后不能没有其他词语,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处置式(王力先生将把字句解释为处置式)的目的语后面不能只跟着一个简单的叙述词,必须附带末品补语。”这在“把”字祈使句中同样适用。

1.动词后是宾语,构成“把+宾语+动词+宾语”结构

王力先生将这种情况归结为叙述词之后带另一目的位(近目的位),此时,宾语与动词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作为间接宾语存在的,所以这时候可以转换成双宾句。例如:

(1)景琦走上前:“行啦,把孩子给我吧!”

(2)“嘿!把剪子给我。”

“把孩子给我”、“把剪子给我”都可以转换成“给我孩子”、“给我剪子”。

2.动词后是“了、着”,构成“把+宾语+动词+了/着”结构

例如:(1)“这一路光靠看病我也没少挣,先把房租交了是真的!”

(2)“哎哟姑奶奶,别把孩子闪着。”

3.动词后是补语,构成“把+宾语+动词+补语”结构

这类情况在语料中大量出现,在“把”字祈使句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重。这里的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的结果、 趋向、数量、时间、 情态、处所等等多种情况。例如:

(1)“景琦,把书打开!”(表结果)

(2)“把水给我端过来!”(表趋向)

(3)“把东西搬屋里去!”(表处所)

三、“把”字祈使句的否定结构

“把”字祈使句的否定不是在前面加否定副词“不”或者“没”,而是加“别”,表示警告或者禁止某人干某事,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时还带有请求的意味。语料中所析出的例句有13个都是“把”字祈使句的否定形式。

1.“哎哟姑奶奶,别把孩子闪着。”

2.“我求求您了,别把这事儿说出去,更不能叫王爷知道!”

3.“嘿嘿嘿!干什么呢?别把孩子摔着。”

4.“告辞了,王爷,千万别把老太太生气,老太太想吃点儿什么就让她吃,不必再忌口了。”

5.“别叫我把你的老底儿都说出来!”

“把”字祈使句不总是单独出现的,观察“把”字祈使句出现的位置,可以发现位于其前后的句法成分也是有规律的。

(一)称呼+“把”字祈使句

例如:(1)“景怡!把‘八宝’化到小碗里,快!”

(2)“陈三儿!先把车靠边儿让让,叫王府的车先过。”

(二)语气词(好,行,算了等等)+“把”字祈使句

例如:(1)“那好,把人交出来!”

(2)“对!弄贴膏药,把他的毒!”

(3)“行啦,把孩子给我吧!”

(三)一般的动宾祈使句和“把”字祈使句同时存在

语料中所析出的例句有28个都是一般的动宾祈使句和“把”字祈使句同时存在的情况,列举其中10个如下:

1.“去!把他的马车砸喽!把他的马给我宰喽!”

2.“英子!快去把哈密瓜拿来,叫二奶奶尝尝。”

3.“真吃不下,心里堵得慌,去把他叫回来吧!”

4.“来人!把他赶出去!”

5.“儿子,回来,把烟袋递给我。”景琦又往回走,拣起烟袋递给颖轩。

6.“站住!你把饭盛起来给我吃了!”

7.“把狗抱走,你先出去!”

8.“过来,把这桌子菜都给我吃喽!”

9.“开开抽屉,把钥匙递给我。”

10.白文氏:“等我想想,把这名字改了!”

在汉语中,通常认为语义重心在句末。所以当一般的动宾祈使句和“把”字祈使句同时出现的时候,说话者往往是想强调后面的动作。“来人,把他赶出去”强调的是“赶出去”,“把狗抱走,你先出去”强调的是“出去”这个动作。而且,观察上面的例句1―3,“去”在句子中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宝昌.大宅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中华书局,1984

[3]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2

这两个节目收视率都颇高,一夜爆红,成了“拯救汉字”的英雄。可汉字为什么沦为“被拯救”的对象?

“拍脑袋”与“放心里”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

上述这些,或许是马东选择与河南卫视合作《汉字英雄》的原因,但这次合作绝对是“双赢”:2013年7月19日,首播一周后的《汉字英雄》为河南卫视带来平均收视率超0.6%,最高收视率0.8%的好成绩(据央视索福瑞调查),顺利杀入同时段电视收视排名前十;同时,经爱奇艺网播出后,《汉字英雄》百度指数升至45000,网站开发的节目同名手机APP《汉字英雄》仅在节目播出第一周,总体下载量就已冲破 10万。

这些都证明了马东当时的预判:“《汉字英雄》的创意出现在闪念之间,但我越想越觉得兴奋。仅从电视角度来看,汉字节目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在现在的节目形态里,它是没有的类型,而唱歌、跳舞、跳水,基本上都折腾得差不多了。”

创意之后,马东开始组织团队写模式,在这个有些“痛苦”的过程中,他开始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于丹说母亲的‘母’在甲骨文中,两点就是。但当代人显然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于是出现了很多不要孩子的女性。我很想把这些字原来的意思搁到当代重新回顾一下,或许这些字的本意可以在今天带给人们启发,这也是《汉字英雄》节目想要传达的。”

与马东的“瞬间创意”相比,关正文作为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导演,对汉字节目的思考则沉淀了6年多。在过去的6年,他不断制作着其他各种节目,但生活中人们对汉字的滥用与漠视一直挑动着他的神经,“做《听写大会》的想法不断被生活中的观察强化,最终转变成一个电视梦想。我一直在等待一个敢于支持原创的媒体和制片人”。

金越扮演了这个角色,他曾是关正《挑战主持人》时的制片人,两人还有过一起做春晚的经历。2012年,当金越强烈要求关正文“必须得为10套做点什么”时,关正文告诉他“我只想做《汉字听写大会》”。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片头动画中,关正文将汉字的结构进行拆分,任其漂浮在宇宙之间,继而无限重组。“这是多么神奇的文字,如此具有想象力,汉字的美应该令所有中国人尊敬与欣赏”,“节目做成了,就有人说我是拯救汉字的英雄。这帽子实在能压死人,汉字与汉语不是说出了问题要关注,就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中国人也不能冷待它”。

始于1925年的美国传统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郦波对汉字节目已经期盼了很久。作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他也是“汉字危机论”坚定的支持者。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危机两个字还不足以形容汉字面临的困境,危机也不仅仅产生在汉字书写层面。人们的书写形式变化导致对母语情感的淡漠,将会影响文明与文化的传承,这才是真正的危机。”

在他看来,这两档节目无疑掀起了“汉字热”,却还是来得晚了。“此前,我曾去国外讲学,看到美国电视里有个节目叫《全美拼字大赛》(Spelling Bee)。当时就感觉,美国人很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情感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那档令郦波惊叹的美国电视节目,也是关正文的“心头好”。2002年,关正文第一次看到美国纪录片《拼字比赛》时,就对Spelling Bee的竞赛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思考中国可不可以有这样一档电视节目”。

最终,他实现了自己当时的愿望,但仅仅是在电视上。而在美国,Spelling Bee不只是一档电视节目,它风靡全美,竞赛者包括8年级或以下的全部初中生,只要有参赛意愿就可以报名。此后,参加者要通过班选拔、校选拔、地区选拔、州选拔等关卡,最后筛选出的180人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电视只会对总决赛内容进行播出。

“Spelling Bee的总决赛对选手的词汇量要求非常高,测试的词语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即一切可以用英语字母表示出来的单词,包括许多只有大字典中才会出现的专业术语。这个比赛代表着一个国家单词界的最高水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借鉴了Spelling Bee的精髓,但有些是我们借鉴不来的。”关正文说。

无法复制的是美国人对母语拼写的全民坚持,这一坚持始于1925年,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截至目前已经举办86届,共有1100万名学生参加比赛。并且除美国本土外,它还不断向外扩展。2009年,Spelling Bee美国拼字大赛就正式进入中国,当年就有一名来自中国赛区的选手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总决赛。

“其中一年,在Spelling Bee中国赛区的比赛中,因为中国孩子英语单词储备量太大,使得题库都用没了,却还有40多个决赛选手没有比出胜负,节目只好停滞在那里,择期再比”,作为Spelling Bee的“粉丝”,这个情景曾极大地刺激了关正文,一是令他在筹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时丝毫不敢懈怠对题库的准备,二是让他深刻意识到英语早已成为中国孩子学习的重心。

英文之过?

对英语教育的过度重视,也被很多人视为汉字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研究汉语史的研究员孟蓬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他认为:“由于改革开放,我们需要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需要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这个时候英语开始热是必然的。从本质上看,并不是学英语有问题,而是我们的英语教育有偏差,要所有人都拿出近十年的时间来学习英语可能并没有必要。”

凑巧的是,就在两档汉字节目热播之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媒体吹风会传出消息,2016年开始,英语卷分值将从150分降到100分,语文卷分值将从150分增加到180分。在此之前,江苏省已让英语“退出”高考,采用分级制;山东省也将从明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

多地对英语的“开刀”被很多专家解读为:“当代教育体系中,英语的比重太高,汉语却被严重忽视。这种比例失调,有望在改革后得到缓解。”

但抑制英语就能起到壮大汉语的作用吗?也有人持反对意见。学者秋风认为:“汉语弱化,只能从加强汉语开始,又怎能寄托于减少英语?”他开出的药方是,“还得从改变语文教育体系入手,特别是语文教学法,那种用科学方法去分析语文、分拆段落、总结大意的方法,从建国后就不断使用,把语文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越来越枯燥和机械,这种本身就欠缺优美的教育,如何能教出具有优美汉语能力的学生?”

汉字背后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上世纪70年代,在《听听那冷雨》里,作家余光中如此表达着汉字的神圣。

而这神圣的光芒,越来越黯淡。

郦波最担心“提笔忘字”被轻看,“不是忘掉几个汉字,忘记带来的是对母语情感的减弱和淡漠。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可是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漠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很多文明的消亡都是因为文字消失和母语情感淡化”。

对汉字现实发出“抱怨”的还有作家野夫,在2009年中国当代汉语贡献奖答谢辞中,他曾言语激烈地控诉:“六十年来,没有任何一个官方文本稍带人性和个性……于是,汉语不再庄严正直,不再神圣多姿……而语言的退化又必将带来思想的萎缩。”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孟蓬生,也将汉字失去强大而优美表达的能力与历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上世纪的中国,近百年的时间里有一半是在打仗,由于战乱,建国初期除了汉语研究者、作家等几乎没有人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关注汉语。当时,汉字由繁体变为简体,这段历史曾引发后人热议,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但1949年文盲人数之多更是语言学习的最大现实。此后,“”和“”相继出现,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政治左右着文化,只有与政治相关的内容才会被传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年与少年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学会欣赏汉语?再之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也带来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终日奔波,浮躁功利的价值观在一些人心中成为主导,汉语表达的安宁娴雅几无可能。

或许,是中国的历史最终决定了汉语的无奈,现在有一些变化开始发生。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保护汉语,行政不应缺位。在公开信《保护汉语需情绪,也需行政》中他提出,尽管多年来相关部门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母语,如十几年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刚刚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和连续进行多年的、多个部委联合举办的推广普通话周活动,但这些做法还不够,“行政得还不够多、还不够化,应该用更多行政手段和措施办法保护母语”。

电视人关正文,正悄悄酝酿着一场中国的Spelling Bee,“从明年开始,凡是1999年9月1号后出生的孩子,都可以报名参加第二季汉字听写大会”。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3

[关键词]影视字幕;非英语专业生;词汇习得;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75-02

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任课老师重视发挥影视材料的作用,将其更好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影视字幕帮助非英语专业生的词汇学习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任课老师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些教师肯定影视字幕的作用,认为影视字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有很大帮助。也有任课老师认为,词汇教学中应该避免使用中文字幕,但可以应用英文字幕,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目标语环境,让他们更好学习英语词汇。也有老师反对采用影视字幕,认为字幕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英语词汇的学习。针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影视字幕对非英语专业生词汇习得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便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学家开始将字幕引入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字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影视材料,有效掌握所学内容,深化对影视材料的认识。1983年,美国学者普林斯通过研究发现,字幕能显著提高学生对影视材料内容的理解。之后,也有学者通过研究,相继得出结论:字幕能加深学生对影视材料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节目中的内容,并促进学生对影视材料中的语言的记忆。到9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字幕对词汇习得的作用,一些学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学习英语词汇:带字幕的、不带字幕的、读听课本和传统课本。结果表明,带字幕的小组词汇学习效果比其他三组要好很多。总之,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相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研究,都肯定字幕在词汇学习的重要作用。本文以非英语专业生词汇习得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字幕对他们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指导。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影视字幕能否对非英语专业生词汇习得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观察分析学生最青睐的是何种字幕?带何种字幕的影视材料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九江职业大学2013级的78名大一学生,他们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这些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要低。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试验研究,选取卡通片让他们观看,影视片段的难度适中,内容简单易懂。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观看,有利于他们更好学习影片中的内容。

(三)研究方法

试验第一阶段将学生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6名,分别观看配有不同字幕的影视片段《加菲猫》20分钟。该片段有40%的内容使用一、二级词汇、45%属于大一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三级词汇)、15%属于四级词汇。第一组观看英文字幕的原声片段、第二组观看中文字幕片段、第三组观看的片段无字幕。第一阶段试验完成之后,进行第二阶段的测试工作,主要内容为测试这三组学生对影视片段中的重点词汇的掌握程度,包括语音、语义和词汇的正确使用方法。为确保测试结果客观、真实、可靠,影视片段观看后立即进行测试,避免学生相互交流信息,提高测试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表明,观看不同字幕组合形式的受试者对词汇的语音、语义和语用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第一组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对第一组观看英文字幕的学生进行测试后表明,他们对测试中出现的一、二、三级词汇的语音、语义和语用掌握程度明显优于测试前。由于受试者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对四级词汇只在语音方面取得明显效果,而语义、语用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通过访谈得知,受试者遇到发音困难时,会有意识的模仿影片中的发音。因此,对于一、二、三、四级词汇,受试者在语音方面都取得明显效果。对不熟悉的四级词汇,受试者只能结合剧情猜测其含义,但并没有获得该词汇的正确含义和语用环境,也难以对这些词汇进行科学合理使用。

(二)第二组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对第二组观看中文字幕的学生进行测试后表明,受试者不管是对新词还是熟悉的词,语音、语义、语用方面都获得比第一组较为明显的效果,并且语音环节的进步明显高于语义和语用方面。在生词掌握方面,语义的测试结果优于语用方面,并且熟词的语用测试也获得较高分数。通过对受试者进行访谈得知,测试过程中,对已学词汇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已经掌握了词义,因而未能获得一些熟词在影片具体语境的含义。由此可见,元认知对学生通过影视材料学习语言的影响较大,这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三)第三组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对第三组测试后表明,观看无字幕的影片对他们的词汇习得基本没有任何作用,仅在简单的熟词且和自己发音较接近的熟词语音习得上稍有成就。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较差,再加上没有任何字幕,虽然学生比较喜欢《加菲猫》这部电影,但一些学生观看几分钟后就失去兴趣。约有2/3的学生最开始以饱满的热情观看影片,但约五分钟后就失去了观看影片的兴趣。通过访谈得知,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对没有字幕的影视片段不感兴趣。即使为他们播放视频,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词汇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启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将影视材料融入英语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方向之一。研究表明,英语教学中通过影视材料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拓展学生视野,更为深入的了解英美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原声带电影是十分必要的。其语言信息丰富,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的视听说能力提升。此外,原声带电影还能从单词拼写、单词含义、单词辨识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4

关键词:声乐语言;字正腔圆;娴熟;应用

1如何理解声乐中的语言

1.1明确语言与音乐(旋律)的关系

声乐是由人所长出来的带有语言的音乐,语言在歌舞表演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语言是声乐演唱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音乐是声乐语言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声乐演唱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了音乐与语言的结合,音乐作品中所具有的情感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会过分注重咬字,对旋律就有点忽视,这就让别人在听他演奏的时候有明显的旋律不清晰的感觉,觉得是在说歌;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却是相反,他们太过注重旋律,咬字模糊不清,都听不清这是在唱的什么。这些都说明,忽视乐曲的旋律,强调用语言来带动旋律,这就成了有辞无声,歌唱的意义也就无法表现出来,相反,若是只注重旋律,放松咬字的清晰,那就会让听众无法挺清楚其中的歌词,久而久之,就产生厌恶情绪。

总之,声音是歌唱的本质,字词是歌唱的基础。歌者一定要能够处理好字与声之间的联系,要能够运用声乐语言来提高自身的歌唱效果,要明白音乐与语言是分不开的,只有两者紧密相联,才能够真正演唱成功一首乐曲。

1.2善于运用“声乐语言”才能实现“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是戏曲歌曲演唱中的最高境界,更是广大听众对于演唱本身所提出一种审美方面的要求,在理论界,字正腔圆是用来对民族音乐数百年发展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因为字正腔圆代表的正是一种美学的要求,是对经验的概括,所以,对于普通的演唱者来说,并不是知道字正腔圆就能够将这个要求完美的表现出来,想要得到这个标准,还需要对于自身的技术细节进行全面的训练。

歌唱中的字正与腔圆其实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两者都进行统一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声乐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能够经过歌唱时所需要的呼吸、发声以及共鸣,在经过正常的呼吸,各个共鸣腔在经过调整之后,就能够经过口腔、胸腔以及头腔的共鸣,声音就能够变的立体化,这样就能够得到腔圆的效果;而要能够达到字正,还需要演唱者将每一个字都唱准,唱清楚、唱到位。声乐艺术是将人的声音、语言以及音乐等等方面的手段都综合在一起,通过演唱表现出来。所以,要能够充分掌握汉字的语音结构和正确的发音方法,才能够在歌唱当中将字唱的符合要求。

1.3运用科学练习方法。追求吐宇的清晰与完整

在歌唱的过程当中曲与词都会发生一定的延伸和变化,每一个字和音都会受到一定的音符时值得限制,而咬字以及吐字是否准确将会对歌曲内容以及情感的表达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能够在规定的时值之内对于各种因素所占有的时值比例都进行合理的安排,以便能够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做得更加准确和完整。为了实现这一个目标,在我国传统唱法中,就将字分成了字头、字腹以及字尾三个方面来进行处理,在演唱的时候通常也都是采用出声、引长、归韵的方法,逐步形成“四呼、五音、十三辙”等咬字和吐字的理论,所以,在声乐的训练过程中,大学生应该要继承并且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字正腔圆的训练。

2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声乐语言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时间和空间艺术,可是声乐语言的训练确实具有着具体和实践的特征。学生一定要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按照一定的步骤,遵循科学的规律去练习,逐步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当学生接触到一些新的音乐作品的时候,就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联系,以便能够娴熟的应用声乐语言。

2.1认真地朗诵歌词

学生一定要能够认真的朗诵歌曲的歌词,这是为了能够对于歌词有个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表现出歌曲内涵,抒发出自身的音乐情绪。另外,认真朗诵歌词,还是为了能够训练自己对于气息的控制能力。声乐演唱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有足够的气息来支持,通过大量高的朗诵,能够让学生对于气息的运用进行训练,以便能够获得气与声之间的统一,最后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对于语言的感悟。通过认真的朗读,对于歌曲中每一个字都具有清晰的发音,从而做到准确,清晰的吐字。

2.2跟着旋律、带着音高朗诵歌词

在汉语语言构成的因素中,主要有声母、韵母以及专用调构成旋律的两个因素主要是音高和节奏。任何旋律的造型都是来源于语言音调,语言音调对于吟诵音调具有一定的影响,吟诵音调对于歌唱的音调又具有一定的作用。所以,一定要能够跟着旋律,带着音高来朗诵歌词,要能够将语言中的音高和节奏作为自然歌唱的必要因素。

2.3在音高朗诵的基础上带着韵去朗诵

带着韵来朗诵歌词,就是要能够紧紧把握住歌词所具有的主韵,也就是韵脚,要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韵脚的发生进行强化。在歌唱中对于语言进行处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咬字以及吐字方面,要能够进行准确的收音和归韵。归韵,就是要能够对词韵的音韵,进行收尾处理,主要是用收音来辅助结束字音。其实,也可以是用吃音的方法来突出归韵,这样就可以强化歌唱中所蕴含的语气和语势。

在演唱或者是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人们最看重还是演唱者是否能够做到字正腔圆,每一首作品中的词都具有其独特的韵脚,通常都是在歌词的母音上将韵脚的长音以及歌曲的特点表现出来。所以,再经过朗诵练习之后,就能够将爱神对于歌词中韵脚的熟悉度,字与字之间的归韵以及收音的特点也能够更加的清晰,掌握程度也就更加牢靠,这样才能够将一首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充分演绎出来。

2.4在音乐和韵律的基础上融入旋律

学生还应该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结合声乐演唱的具体实践,跟着旋律,将这些具有音高的字都联系在一起。在气息的支持之下,正确把握歌曲的节奏,清晰流畅的演唱中歌曲的歌词,将曲调和音调进行结合,呈现出字正腔圆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够对声乐语言进行娴熟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淑珍.论声乐语言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3):101-103.

[2] 顾晓丹.腔圆字正 字字珠玑――浅谈声乐语言艺术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06):73-77.

[3] 黄敏姣.民族声乐演唱语言训练技巧[J].艺术教育,2013(01):57.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5

[关键词]语用视角 切入点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4

目前,基于文本内容的阅读教学仍然占主流地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总喜欢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时间长了,这种基于文本内容的阅读教学就显示出诸多弊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在语用视角下展开阅读教学呢?

【案例】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我感觉写得太好了,我认为我们要加深对它的印象,这样才能在以后与别人交流时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来。我们就一起来听写这个句子吧。写之前,老师先把这个句子读两遍,然后你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这句话默写下来。

师:(读两遍)“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学生听完之后,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这句话写出来,然后打开书本进行比较,看看丢掉或者多出什么字词来)

师:同学们,通过对照,你们默写得如何呀?(学生有的说默写全对,有的说丢掉了“永远”……)

师:好,有的同学把“永远”给忘记了,那我们就用笔把“永远”这两个字去掉。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1:(读)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师:与去掉之前的句子比,读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2:不能去掉,因为去掉之后总感觉不出态度坚决的意思来,描述上感觉非常平淡。用上“永远”这两个字,就是在强调要想找到春天,就要往儿童多的地方去找。

生3:如果去掉了,就会感受不到强烈的情感,特别是后面的一个感叹号,与“永远”这两个字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师:那我们再把它改成陈述句来读三遍。感受一下效果如何?

生4:不行,它表达不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师:不错,那我们再一次用作者那种强烈的情感来读这一句话吧。

……

在这堂课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的感受还不太深刻,所以教师通过让学生去掉“永远”这两个字,再读一读,然后进行比较。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教学行为,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与感悟,让学生懂得不同的句式表达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并能自觉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通过这一则案例,我们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大基本属性来谈一谈基于语用视角的阅读教学切入点,它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两点启发。

一、品词悟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就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地用文本中的语言来进行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案例中,教师抓住“永远”这个词,让学生自主阅读,比较阅读,然后再进行自我反思与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用上“永远”这个词语。因为它可以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对于“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强烈情感。学生通过自由对话,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

二、融情入境,丰富学生的语用情感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带有很强的情感在里面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丰富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不同的课文中,感受不同作者的人生与情感经历,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以后的语言运用过程中也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情感,如何带着某种情感来与别人交流。就好比案例中那样,首先,让学生把“永远”这两个字去掉,学生就会在心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教师硬要去掉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去掉之后会怎样。当学生的脑海中产生诸多疑问时,就会有一种渴望,就是去掉与不去掉“永远”这两个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疑问、思考、答疑的情境。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反复阅读带有“永远”与不带有“永远”的句子。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永远”这两个字的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使他们知道不同的词语在表述时,会给别人带来不同的情感。

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与语用情感。基于语用视角来展开阅读教学,就要找准语用课堂学习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6

关键词:赋形思维;构成思维;描写;焦点觉知;附带觉知

一、对传统“描写”定义的批判

(一)只有表层的写作路径思维,没有赋形思维的控制

现作学中,“描写”的定义为:把描写对象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实态具体地、逼真地描摹、刻画出来,展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复杂缤纷的人、事、景、物,不可能都成为文章行文的描写对象,怎样判断、选择描写对象组织成文?这需要我们以写作的主题为标准进行筛选,能突出、渲染主题的对象才能入选为描写的目标。

因此,描写就是要选择那些能够渲染主题、有助于主题清晰化的事物进行描画,这种思维操作技术,就是赋形思维。但是,现行的“描写”定义缺少了描写的关键思维过程――赋形思维。它只点明了描写所需运用的路径思维――“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却没有阐述如何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即路径思维的实践过程。因而,现有的“描写”定义,不仅缺失赋形思维的控制,其点到的路径思维也是表层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的空洞表述。

(二)只有描写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没有“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波兰尼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觉知分为两种:“焦点觉知”与“附带觉知”。“焦点觉知”是指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认识对象整体的觉知,是一种对目标最后落实的操作完成状态;“附带觉知”是指构成对象整体的细节虽并非我们的注意力焦点所在,但仍能被我们所觉察。附带觉知是一种前提、条件、导引,是一种选择、把关、控制,是一种“未完成状态”的决定性力量。

波兰尼指出,在人的每个现实的觉察认知里,这两种觉察因素是同时存在的。例如:在讲话或者写作的时候,其“焦点觉知”、“目标觉知”是文本形式的形成;而“附带觉知”则是材料、词语的理解、选择与结构以及思维如何展开而形成有序的意义体系,是讲话和写作行为的前提条件、途径和手段,也是表达行为是否成功的关键。

然而,现作学的“描写”定义中,只说明了描写的“焦点觉知”――文本形式的形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的空间和状态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而对于描写的控制、选择和实践的思维机制――怎样选择事物;对所选的描写对象是否贴切,是否可以很好的表现描写主题等问题的思考;材料的展开顺序、组织结构等描写之“附带觉知”的问题,却并未揭示出来,因此这不是真正的、科学的、有效的描写理论。

(三)传统写作学中“描写”定义的后果

现作学对“描写”定义的阐释中,只有表层的路径思维而缺少赋形思维的控制,只有“焦点意识”而没有“附带意识”。这将会导致人们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出现:不知道如何选择描写对象(要对哪些事物进行描写);也不知道怎样对描写对象进行控制、展开与组织。这就往往使得描写成了是自然主义的“录像”,而不是艺术化(有所选择、组织)的经过剪接、加工的“电影”。

二、象形字的描写思维规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以线条描画事物外形轮廓结构、表达字义的方法就是描写的表达方式。然而,许慎却没能道出象形造字背后的思维原理:象形字究竟是如何象形的?换言之,许慎的象形定义中只有“焦点意识”――“画成其物”和表层的“附带意识”――“随体诘诎”,缺乏明确的“附带意识”:选择事物外形轮廓中的哪些部位作为描写元素进行描写――如何判断、选择所要描写的部位(赋形思维)?怎样结构、组织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路径思维)?这些象形字描写的选择与组织的问题,是“附带觉知”要解决的问题。

象形造字首先建立在对事物的构成性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成果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古人渐渐形成了统观论的思想,有了集合性的概念,能抓住各类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在本质,从而能对世间万物进行分门别类,也能对种类内部各个事物的结构、构成元素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

在对各类事物外形组织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象形造字才能抓住事物各自的典型外形特征为“字眼”、描写的主题,选择事物(或借助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外形轮廓中能代表或渲染主题的部分进行描画、赋形、结构字形。无论是对事物能表现自身特征的各部位的描写,还是借助周围环境的衬托对主体事物进行渲染,象形字每个部位的每一笔描画,都是一种赋形思维的途径:对事物轮廓特征的层层渲染,对字义主题(事物典型特征)的重复性、清晰化赋形。在对所选的各个描写元素进行描写的过程中,事物的典型特征被不断地重复、强化,其物形、字义也就愈发突出、清晰、明朗。同时,不同特征的象形字之间又形成鲜明的比较、对照,在相反、相对的事物的反衬中,各自之间形成很好的区分。重复与对比两种赋形思维双管齐下,从不同角度对物体形象进行强化,二者运用的越多,事物的外形越形象、生动,字义信息越鲜明、清晰。例如:“犬”(甲骨文、金文、小篆)字,描写了犬类瘦腹、尾巴上翘的典型外形特征的同时,又对头、耳、四肢等其他身体部位的外形轮廓进行描写、赋形。由此一来,“犬”字不仅主题特征突出,而且,在其他部位的层层渲染下,其形象更加鲜明,字义就不言而喻了。同时,“犬”又同“马”(小篆)、“象”(甲骨文、金文、小篆)、“鹿”(甲骨文、金文、小篆)、“豕”(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四蹄哺乳类的其他动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好的突出各自的典型特征。

由此可见,象形造字是赋形思维控制下的构成思维操作:利用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在字形的组织、结构中,将事物的典型类别特征充分具体化、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

三、解决的办法、出路

象形字的描写思维与技法,对于解决传统写作学描写定义的局限,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在路径思维的基础上建立赋形思维的认识

赋形思维是描写行为的起点,也是描写行为的最终目标和理想,但它缺乏方向感、操作性,是一种空间性的写作思维状态,而不是时间性、逻辑性、程序化的写作思维状态。因此,要对描写的赋形思维达到操作性的境界,就需要结合路径思维――描写行为的具体实践途径――分析与综合。整个描写行为的过程是:

首先,确定描写对象:用赋形思维选择、确定可以渲染描写主题、立意的人、事、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然后,用路径思维确定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对所选对象进行描写、组织与结构成文:可以采用因果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构成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过程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程度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等方法来实现对所选对象的具体描写过程。以赋形思维引导路径思维,以路径思维实践赋形思维,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顺利而成功地实现描写过程。

(二)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

在描写的写作行为中,创生描写的言语形式进行表意的意识,是“焦点觉知”。按描写的话题、主题进行材料与语言的选择与组织,将描写的主题具体化、修辞化、赋形化的意识,是“附带觉知”、“附带意识”。后者是实现描写行为的前提条件与关键所在。

可见,描写的写作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选择化、组织化与秩序化的过程。选择和组织的依据、思维操作模型(赋形思维、路径思维)就成为附带性知识本身。描写选择的本质就是要把符号体系的外延中那些非“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排除出去;把那些能够表现“事物或行动的固定场境所固有的”意义的材料、语言符号选择保留下来,从而组成文章结构。

故波兰尼说:“说话就是创造符号、观察其贴切性并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虽然动物也具有这三种官能,但是它却不能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不止是“说话”,所有的写作行为(包括描写)都是如此。“创造符号”就是为了表达主题,而创生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等语言形式“符号”,这是写作的“焦点觉知”、“焦点意识”。“观察其贴切性”就是考察、理解、评价、判断“语词、句子、结构、话语”的表达意义的“贴切性”(即“赋形思维”),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而“解释其种种可选的关系”,也是说话、写作的一种依据主题、意义对语词、材料、结构的选择问题(即“赋形思维”),这也是一种“附带觉知”、“附带意识”。这些“附带意识”都进行完毕,句子、段落、篇章的组织才能生成,焦点目标――话语语篇、文本得以实现。描写作为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现过程也是经过“附带觉知”下的选择、判断与组织(即“赋形思维”)之后,才能最终实现“焦点觉知”的文本呈现形式。

因此,围绕描写主题,在“焦点觉知”、“焦点意识”的基础上,建立“附带觉知”、“附带意识”的技能意识(即:赋形思维控制下的路径思维的立体性思维结构和状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描写写作行为。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四川新华彩印厂印刷,1981.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4]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王筠.说文释例[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7]李白鹤.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7

关键词: 中学英语教学 语音学习 部分问题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是当前师生共同揣摩实践的目标。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克服的困难。比如,语音就是一个容易忽视进而会造成自主学习困难的拦路石。学生对于音标的无知或者一知半解,会影响学生的有效沟通,限制学生表达;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拼记单词,进而对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形成阻碍。掌握语音是学生能否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克服这个学习障碍迫在眉睫。

二、语音影响英语学习的几个方面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是学英语的三大要素,音标的学习又是语音学习中的重点。学好了音标和拼读,那么学单词、拼读单词和记单词就容易多了。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个“小”的因素,而是将更多力气放在语法、句型的学习上,轻视了语音这一关,久而久之,给英语学习尤其是发音和单词拼写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产生了很多弊端。

(一)阻碍了学生的有效沟通。

所谓“沟通”(communication)是双向的,简单地说,就是既要听懂对方说了些什么,又要让对方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要做到双向沟通,必须具备足够的单词和扎实的文法基础,但若能以正确的发音来传达讯息(information)将更为有效,学生对音标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没有相应的语音认知基础,因而经常用汉字或拼音标注单词的读音。如Good morning标成“估得猫宁”,two成“兔”,am标成“爱母”,等等。这些汉字及拼音都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读音经粗略的辨析标出的,语音不准确,学生在拼读过程中容易走音,以致在朗读句型与对话时,语音语调生硬,不准确,无法顺利交流沟通,往往还会制造很多误会和笑话。

(二)造成单词识记障碍。

学习发音,除了能使沟通更为清楚外,对于单字的记忆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国立政治大学外语学院前院长金陵教授曾在《学习英文单字的要诀》一文中指出:语音(pronunciation)和单字拼法(spelling)之间,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若能熟知单字的发音,便能很快地从读音去联想字母,从而正确地拼出该字。例如“breakfast”这个单词,如果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来记忆便很容易记牢,如光是死记硬背就很难完全记牢了。许多学生只靠反复抄写,来增强对单字的记忆,绝对是事倍功半的错误方法,非但不易记住,反而因勉强记住,而常易遗忘,或与其他类似单字混淆。

(三)阻碍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不懂音标,预习与课外学习难度就会很大,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未掌握音标,无法通过词典掌握读音,给新课预习带来了困难,而且一部分学生会形成“等着老师来教”的依赖心理。反之,学生就会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样兴奋异常,他们会主动尝试所有的拼读机会,运用刚掌握的本领尝试读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从中获得令人愉悦的成就感。

三、如何开展任务型音标教学

(一)先听音,后开口,听清发准。

先听音,后开口,听清发准有利于音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学生语音不准主要归咎于听得不够,或听得不准就开口了。按照目的,可以把听分为两种:以模仿为目的的听和以辨音为目的的听。在以模仿为目的的听中,教师可以用录音带,也可以自己范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并告诉学生听完以后要模仿。在以辨音为目的的听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于区别和比较。可以把两组或多组音先后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辨别该组单词发音的异同;也可以把一个音标写在黑板上,读一个句子或一组词,让学生辨出含该音的词。每次听的时间不需太长,但听的练习应该经常做。

(二)适当教授发音知识。

中学生对人体各部位的名称及功能基本了解,因此告诉他们发音的常识比盲目被动地模仿收效大。比如发音与发音器官的关系,唇、舌的运动轨迹,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程度,声带的震动与否,气流的通道是口腔还是鼻腔,声音的长度,等等,都能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在理性指导下的模仿是积极的,学生能对自己的发音进行即时矫正。但是,也不必过分强调,不要把音标课上成了语音学课。如果学生对某个音能模仿得很准确,没什么困难,就不必画蛇添足,过多地讲授发音知识。

(三)在单词教学中贯穿音标教学。

在语音入门阶段,老师可以对学生学过的26个字母进行回顾,从归纳字母读音入手,逐步进入简单单词的音标学习,采取相对集中,难点分散的音标教学方案,从单个字母到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把音标教学安排在字母和单词教学当中,让学生根据音标拼出字母和字母组合,结合大部分学生熟悉的单词,对其音标进行分解,或单音素拼读,或留头去尾,让学生尝试拼读,使学生初步分清开、闭音节和长、短音。事实上,在学习英文的过程中,若能时时留意“语音”和“单字拼法”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了解“音标”和“字母”的相对关系,比如:

(1)下面单字中的,a,e,i,o,u,左列发长音,而右列则发短音。

这些对应的关系,并不仅限于上述五种,此处不再列举,可以帮助和鼓励学生自己试作分类。而这些对应的关系并不需要死背,只要在每次碰到新的单字时,勤查字典,把音标记牢,再把对应关系加以理解,就可以了。了解了这个原则,以后即使看到了较长且陌生的单词,如anticipation,discrimination也能不假思索且精确地读出来。

四、结语

音标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认识48个音标,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教会学生音标的认读及拼读之后,注意培养学生按照读音规则,把单词的音、形、义联系起来迅速反应的能力。每次教新词时,不仅要会发音、会拼读,还要与旧词联系,进行一些归类性的训练。用这样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自觉地把单词、音标作音、形比较,直至掌握一些规律,逐步学会听音知形、见形知音的本领。这样的训练,也能培养学生速记单词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正音,不让语音退化。对句子的语调、会话、朗读的感情,都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在这种训练下,语音才会越来越好。

学生一旦养成靠音标读准单词、靠读音想音标拼出单词、自动运用音标和单词比较法记单词等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更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运用音标的能力,提高运用的水平,使他们及早养成自动运用音标的习惯。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英语单词的强有力的武器,为他们扫清了英语学习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葆青编著.实用英语语音.高等教育出版社.

带有目字的成语篇8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但是,目前,有的教师仅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师整堂课没有离开鼠标;又有人给有关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画,输入电脑,学生整堂课没有离开读连环画。可见,目前,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只在把教材搬进电脑,或简单地给文字配以图象、声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体教学。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这一点勿庸置疑。但以上种种做法都有为用电脑而用电脑的倾向,而对于学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一样,不是盲目、无原则、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这种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则可能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其二,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像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像,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像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其三,文字作品贵在以情感人,语文教学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的讲解和分析,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是十分有益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每个有经验的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上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首投足、脸部表情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的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另一种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的“满堂灌”。

上一篇:男士面部皮肤保养范文 下一篇:三国梦想貂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