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14 21:56:35

窦娥冤课件

窦娥冤课件篇1

关键词:戏剧教学 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 人物形象

新课标指出,中学戏剧教学是以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戏剧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本)为主要形式,以品味、鉴赏和表演等为手段,使学生理解戏剧文学的丰富内涵,促进其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不断提高的语文教育活动。本文以《窦娥冤》为例,谈谈中学戏剧教学的鉴赏点。

一.戏剧冲突。

“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戏剧文学作品一般是将一些平淡的矛盾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使矛盾双方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爆发也就较强烈。《窦娥冤》在冲突力度上的强烈主要表现为外在碰撞的尖锐紧张,矛盾层层推进,先是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被害,张氏父子趁势要挟,蔡婆的屈从引起窦娥强烈反对;接着张驴儿误毒死张老头,却嫁祸窦娥,窦娥临危不惧;最后县官严刑,窦娥为了蔡婆招认,以致法场呼冤。紧张的情节中,窦娥与蔡婆、县官、“天命”的冲突,充分地展现出来,窦娥在刑场上指天喝地更使得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戏剧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矛盾冲突,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在戏剧教学中,把握戏剧矛盾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戏剧艺术矛盾冲突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戏剧作品的方法。

二.戏剧语言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形象、戏剧情节、主题思想的表现都依靠戏剧语言来实现。《窦娥冤》属于中国传统戏剧,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曲词和宾白。

古代戏剧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辞别蔡婆,哭诉的一段宾白,语言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并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出她善良的心地。

鉴赏戏剧语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洞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折窦娥的唱词和念白,充分展现这个被封建恶势力吞噬的弱女子面临死亡时的内心活动:[滚绣球]一段唱词,道出了她满腹怨愤不平之气,直斥天地;[叨叨令]、[快活三]两段唱词及其间的念白,反映了她负屈含冤、哀痛欲绝的内心世界;[耍孩儿]、[二煞]等唱词及其间的念白,是窦娥悲愤至极的心情表露,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戏剧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入到剧本中,反复品味语言,深入体验,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在鉴赏语言这一环节中,建议在鉴赏戏剧语言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朗读人物的唱词。

三.人物形象

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戏剧鉴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先要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地位及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展示的性格冲突,人物自身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剧本中的窦娥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把握。

首先窦娥是善良柔弱与刚强不屈的结合。她在公堂上决不招供,当贪官要对婆母动刑时,她却主动承担罪名;在赴刑场的路上,她向刽子手提出绕行后街,担心婆婆看见,精神难以承受。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窦娥刚强不屈又善良柔弱的性格。

其次窦娥孝而不顺,富有抗争精神。窦娥之孝不同于传统孝道观提倡的逆来顺受、惟命是从的愚孝。面对地痞恶霸的逼婚,胆小怕事的婆母劝说儿媳随顺。窦娥以嘲弄的态度拒绝了婆母的劝说,这正是体现了窦娥的孝而不顺。当她面对地痞恶霸的侵害,挺身怒斥恶霸的,并以贞节观为武器捍卫自己的,维护了她高尚的人格尊严,就此体现出她具有勇于反抗邪恶、维护人格尊严的美好品质。

高中戏剧文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戏剧学习中感受体验,重视对戏剧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

窦娥冤课件篇2

当下语文教师总是说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差了,教师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尽快地掌握写作的方法呢?如利用大量的课外材料去总结方法来教学,这实在舍近求远,因为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写作方法可用。

下面就是笔者利用课本,从文本中挖掘素材、总结出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写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这样人物的形象才鲜明、生动,才能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那么什么是人物的个性特征呢?个性特征就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它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表现在人物的身上就是他们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那怎样写才能凸显人物个性呢?其实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多很好的写人方法。

一、利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单独的个体,所以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非常重要。教材中利用环境对人物进行刻画的例子很多。

例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作者将祥林嫂放在了鲁镇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去刻画,她的悲剧就有了必然性。鲁镇是一个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的社会。一句话,在这里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对生命才会如此的冷漠甚至是残忍,从而才有了祥林嫂悲剧的人生。

沈从文的《边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淳朴自然而又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好的湘西景象。环境描写不但向读者展现了湘西质朴的民风和恬静的生活,唱响了“人性美”的赞歌,更重要的是它充当了人物生活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梦似幻的景物刻画更使小说洋溢着种种神秘色彩和烂漫气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在作者笔下这就是一个高度和谐、统一的世界。翠翠、傩送、顺顺他们身上显现的都是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相对立的人性:自然、淳朴自然而又强劲、热烈的生命形态。《边城》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这种美融入到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中,也使作品大有一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风格。山美、水美、人更美。沉浸在这自然的纯美中,读者仿佛听到了一曲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二、选择个性化的事例来刻画人物

刻画人物应该在典型的事件中去体现人物的个性,否则刻画出的人物就会干瘪没有艺术的感染力。当然所选的事例一定要符合文章主旨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中最为突出的为关汉卿的《窦娥冤》。

作者为了塑造窦娥这个人物刚烈反抗的性格,他选择了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三桩誓愿:

(一)血溅白练

窦娥:“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委实”就是确确实实。血溅白练就是“示冤”让在场的人都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六月飞雪

窦娥:“如今是三伏天,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掩埋了窦娥尸首。”窦娥“二煞”中还唱到:“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丝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这里再次希望老天发出征兆——天降瑞雪。“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动上苍让“六月冰花滚丝绵”昭示千古奇冤,以警告统治者。

(三)亢旱三年

窦娥:“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天下,而且还要感天动地,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是百姓有口难言”充分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至此,窦娥性格也得到充分展示,一个善良而又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更趋于丰满、完美了。

三、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是人物性格的直接外化,是人物“这一个”区别于“那一个”的标志。我们可以通过个性化语言透视人物的内心。我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首先通过对语言要求很高的戏剧《雷雨》来证明。

在曹禺的《雷雨》中,对周朴园人物语言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其一:

朴园厉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①

蘩漪:(声颤)我不想喝。

周朴园:冲儿,你把药端到你母亲面前去说请母亲喝。①

周冲:(对母亲)听爸爸话吧,为我喝一点吧,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蘩漪:(恳求着)留着晚上喝不成吗?

周朴园: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跪下,劝你的母亲。②

其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②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②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其三: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③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③

从语句①中看出,周朴园既要显出绝对的权威,又要彰显威严的关爱,在孩子面前,还要以榜样示人。封建家长的面目,通过“不要任性”、“请母亲喝”、“跪下,劝你的母亲”这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真是入木三分。

从语句②看出: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从语句③看出周朴园无情又无义,绝!摆架子,树威信,即使不是在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矜又自持;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

再比如:

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现了这个人物的保守。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人物的迂腐。

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现人物内心的不满情绪。

……

四、用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以形象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

例如:鲁迅的《药》中对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鸿门宴》中对樊哙的描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表现了人物的勇猛和果敢。

五、细节的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传神

比如在《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当过了二年,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她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然而,灾难仍向她袭来。同情的人与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起,把她往死里赶,残酷的精神折磨,逐渐使她精神失常,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尊严荡然无存,人格全然丧失,神情完全麻木,对生活彻底绝望。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

再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套子”的描写:“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刻画出了人物保守、古板的形象。

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引导他们巧妙的运用好文本,笔者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会不断的提高。文本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座宝山,所以攻玉并不一定要它山之石。请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入宝山空手而回,请不要让我们的学生与美玉擦肩而过。

如果能够将课本中宝贵的写作资源利用起来,引导学生从课本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技法,这样既可以不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

窦娥冤课件篇3

[关键词]延展性阅读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02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是收获审美体验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在高考背景下,很多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还处在主观、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由于课程压力、高考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存在一些偏差。那怎样才能协调好高考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把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呢?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文《孔雀东南飞》时,尝试了一种延展性阅读探究的模式――比较阅读模式,即把课内教学问题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通过课内讲授发现探究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性阅读,最后再回归课内,解决并升华探究点内容。下面,笔者就以语文必修二讲授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例,探究语文延展性阅读之比较阅读模式。

一、在课内讲授过程中发现探究点

所谓探究点,应该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能够和历史文化现象或者主流的学术思想联系起来。3.能够与课外相关文学作品相联系。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讲到《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的结尾时,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通过讨论,大多数学

诗”,高一新生接触、阅读诗歌较少,不喜欢阅读诗歌,也不会阅读诗歌。针对这个现状,我先从“读懂”这个角度出发,把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定为:通过理解、品味诗歌的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和意味。通过对课本中四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如何读懂诗人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了延展阅读,学生感悟到了诗歌之魅力,初步掌握了阅读诗歌的方法。同时,结合《雨巷》一课的内容,教师又引导学生收集有关“雨”的意象的古诗词,通过“激趣”――“诵读”――“授法”――“品鉴”,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延展阅读中,进而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殿堂中,鼓励他们在课外自行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之后,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青春的诗行”诗歌“悦读会”,各小组自己找诗歌,自己配乐,自己做课件做视频,自己选择诵读、表演方式,有的小组甚至自己创作诗歌来参加比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相信那节课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同时,我们又力争做到“以读促写”“因写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作文素材,有效避免了学生陷入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境。另外,通过摘抄、赏析阅读材料中的精彩片段,通过写读书笔记,力争带领学生把阅读的作用最大化。

三、阅读时间的延展

在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现状下,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课外阅读上,显然不太现实。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他们自觉阅读的好习惯,我从每周的五个语文课时中,抽出每周星期一的语文课为阅读课,专课专用。当然,短短一节课,学生的阅读量显然是不够的,我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把课内的阅读“延展”到课余时间的阅读。一个学期观察下来,我发现,每周星期一的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学生在课堂上如饥似渴、静心阅读的场面让人感动。最难得的是,他们对手边未阅读完的书籍那种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神态,更让教师觉得欣慰。下课铃响了,教室里依然静悄悄一片,课间不愿出去打闹,课余时间自觉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就连那些平时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也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听家长的反馈,不少学生双休日、寒暑假在家,也都会自觉拿出课外书进行阅读。我知道,经过教师的苦心经营,学生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阅读成了一种习惯,也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其目标是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延展式阅读”模式,是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摸索出来的一套切实有效的阅读课模式,旨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与指导,把课内阅读延伸拓展到课外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和看法:这样的结尾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思想习惯,给人以希望等比较传统粗浅和共性的认识。

二、找准课外阅读的延伸点

所谓延伸点,就是根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相关提示与启发。比如,讲到《孔雀东南飞》结尾时,我提出为什么刘兰芝与焦仲卿爱情悲剧的结尾却是夫妻合葬,化鸟为鸳鸯这样一个充满喜剧色彩的结尾呢?对这个问题在很多学生得出比较传统认识后,我又趁机引导学生,问他们哪些文学作品或故事传说的结尾和

《孔雀东南飞》类似。学生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窦娥冤》《牛郎织女》等作品。我又问学生,他们读到过哪些外国悲剧作品,很多学生都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问他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结尾是怎样的,学生基本都说不出来。我趁机布置课外延伸阅读内容:全班四组,利用一周时间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具体任务分配如下。

(一)阅读篇目

第一组:《梁山伯与祝英台》《哈姆雷特》。

第二组:《窦娥冤》《奥赛罗》。

第三组:《牛郎织女》《李尔王》。

第四组:《赵氏孤儿》《麦克白》。

(二)阅读核心问题

比较本组阅读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结尾有何不同。继续思考,为什么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喜剧结局。

(三)阅读要求

以一周时间为限,重点探究阅读作品的结尾,要写读书笔记。

三、开读书会,交流阅读心得感受

课外阅读过程中,交流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书的感悟需要分享和碰撞,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激发更长久的阅读兴趣。各组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组:我们读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阅读过程中被梁祝的凄美爱情故事所打动,虽然结尾是梁祝化蝶双飞,貌似美好,但是让我们觉得更加悲凉。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用一近似神话的结尾,反而映射出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悲哀。而悲剧《哈姆雷特》,结尾处几位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反而让人觉得顺理成章,这样的结尾显得更加理性。

第二组:《窦娥冤》看得让人心里难过,结尾设计更显戏剧性,窦娥的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已经反映出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的主题,但后面窦娥父亲窦天章做官为窦娥翻案的设计,我们认为反而削弱了《窦娥冤》的悲剧色彩。《奥赛罗》的悲剧其实就是性格的悲剧,让人看了心碎,却很真实。

第三组:《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爱情传说之一,这个故事让人读起来确实有凄美的感受,但结尾喜鹊搭桥的内容,我们反而觉得很真实,也许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理的作用: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李尔王》读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李尔王的悲剧我们读起来觉得和中国一些帝王的没落有相似点,又有些不同,基本都是权力欲望的膨胀造成理智的缺失,结尾读起来觉得太惨了,心里不舒服。

第四组:《赵氏孤儿》这部文学作品,让人觉得悲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作品中一些人物的侠义精神所感动。结尾应该也属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读《麦克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君王中一些篡权的昏君的形象。结尾处他的死也是属于罪有应得,和《赵氏孤儿》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回归课文,教师总结提升,深入讲解

读书会,教师总结实录:

同学们,有句话说得好,学无止境。学问这个东西很奇妙,你越去研究越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也会促进你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阅读。在你们完成本组阅读任务的时候老师也进行了课外阅读,那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大家都提到了,中国的悲剧作品大多数都是以喜剧来结局,而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为代表的西方悲剧作品却是以悲剧贯穿,结尾也很悲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老师通过课外阅读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因供同学们思考。

1.故事以悲剧为主,结尾有一些亮色,可以向人们表明美好的事物或者情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量,给人以希望。

2.中国人思想里有大团圆的传统与观念。

3.中国人具有宽容精神以及“和”的理念。

4.由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即悲而不怨,喜而不狂。所以,悲剧作品的结尾带有喜剧的色彩正是这种思想“中和”的效果。这才是根源所在。以上理由也正是《孔雀东南飞》以喜剧结局的原因。而西方作品受《圣经》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影响较深,所以,基本是一悲到底。

其实,中西方思想差异的本源,可以从两部作品中体现出来,那就是中国的《论语》和西方的《圣经》。这两部作品是我们本月的课外阅读书目,下个月阅读课,我们交流读书心得。

窦娥冤课件篇4

一、仿写流行歌曲――超男超女尽现风采

时下某些流行歌曲,不仅旋律好而且内容灵动,十六七岁的学生愿意唱,也乐于唱。于是笔者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以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仿写一些不错的流行歌曲。学生在这个时候常常是热情高涨,激情投入,当然也是佳作涌现。比如,让学生仿写歌曲《两只蝴蝶》,涌现出的佳作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现摘录一首《两只海鸥》:“亲爱的,你慢慢飞,海的蔚蓝会让你追随;亲爱的,你动动嘴,阳光味道会伴你入睡;亲爱的,你跟笔者飞,漫步沙滩去看夕阳美;亲爱的,来合个影,快乐滋味永远是珍贵;笔者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淹没这蔚蓝也无悔,相守你一生感动笔者千回,记忆着爱的指纹,往事的美,笔者和你潇潇洒洒执著飞,陪你到天涯也陶醉,等到花开了,花谢花又飞,能留下爱的回味也要追。”还有《空中云雾》《珍重阿姐》《春光跳跃》《一线情》等许多优美的仿写,笔者不再一一摘录。总之,让学生们尽情仿写,并且大胆歌唱,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说写能力,也引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学生的一张张笑脸上,一次次的咏唱中,笔者找到了为人师的价值。

二、学写灵动小诗――尖尖小荷绽露头角

十六七岁正是写诗、读诗的年龄,笔者抓住这一黄金时节,让学生小试牛刀,让他们在写作之中体味诗歌的美妙。高中第二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笔者一改平时的传统教学,转化课堂,让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展开两个比赛:一是分角色演课本剧;一是各小组联系现实为主人公写小诗,进行课堂展示。在小组朗诵诗歌时,学生们不仅情感充沛,而且还借助必要手势和各种道具表露心迹。在此,摘录两首:“将自己裹在灰色的大衣中,摇摇欲坠地挂在枝头,不愿别人打搅,宁静地沉睡,也不愿享受蜕变的美好,就这样在自己织就的套子中,窒息,灭亡!”(《蚕茧》――别里克夫)“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风吹散了阳光,吹来了一把虎耳草,天南角上一刻流星擦亮了她的眼睛,山放弃了水的阴柔,水放弃了山的阳刚,岁月的车轮辘辘不停,生命的字典翻译着阳光,溪边的细节依旧如故……两个同心的圆难以相切,苦苦的身影不曾出现……”(《守望》――翠翠)。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为祥林嫂们呐喊;一边倾听着,一边为翠翠伤感;有的在为水生嫂们鼓掌;也有的因现实中太多太多的别里克夫而激愤。从他们那字正腔圆的朗读中,从那满含深情的双眼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正在现实中跳跃,纯结的心境正在激情中升华。

三、编写对联――同学少年点击爱恨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特殊的节日和活动,引导学生在小小课堂上放眼社会,心系民生。在巴金的诞辰纪念日笔者让学生给巴老写挽联,在“三八”到来之时让学生为女子写对联。现摘录几副如下,写巴老的:“穿越一个世纪,刻画历史巨变,《家》《春》《秋》燃烧生命激情;见证百年沧桑,书写厚重人生,《雾》《雨》《电》点亮灵魂灯塔”“大海扬波,阖家滴悲,《春》《秋》经纬,世人《随想集》录;晴天惊雷,紫雾凝聚,《雨》《电》和声,巴翁驾鹤西去”“激流爱情长存先生随想;巅峰人生永垂巴老不朽”。写女子的:“闭月羞花,清水芙蓉赛貂禅,牡丹含情比贵妃;沉鱼落雁,西湖清波映西子,驼铃清竹刻昭君”。讲到《窦娥冤》时,学生们个个激情万丈,有的对黑暗旧社会痛斥谴责,有的因窦娥的深冤拍案而起,他们的举动让人震撼。笔者抓住时机让学生用对联把这些爱和恨倾泻了出来。例如,上联“冤深似海海水不绝此恨撼云霄”,下联“义重如山山峰连绵此情震寰宇”,横批“碧血晴天”;再如,上联“官重官贵百官判案随其所愿”,下联“民轻民贱众民含冤有口难辩”,横批“天昏地暗”。联系现实生活,点击心中爱恨,触摸时代脉搏,弘扬天地正气。学生们在追思中厚重人生,在感慨中点燃激情。

因此,要让语文和生活紧紧相连,让语文在生活的土壤中绽放缤纷礼花,让语文课堂在生活的海洋中翻涌多彩浪花。

窦娥冤课件篇5

目前我国的高中校园法制教育由于主要依靠召开法制报告会实施,形式单一,教育内容多远离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实际,针对性差,这种只重形式,重劝诫,不重学生实际情况、实际想法,缺乏学生内心共鸣的校园法制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实际上也背离着高中校园法制教育的初衷。

于是,把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就成为我们走出高中校园普法新路子的必然选择。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法制教育既结合学科知识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还能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角度小、形式新、老师亲切,教育频率高,互动性强,从理论上说学生易于接受,教育效果也要好于以往。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蕴藏了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如《包身工》(必修一)可引发关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的讨论,《氓》、《孔雀东南飞》(必修二)《祝福》(必修三)可引发关于婚姻家庭中妇女权益保护及遗产继承方面的讨论,《我有一个梦想》(必修二)可引发的对人权平等、种族平等的讨论;可借《西门豹治邺》(选修一)阐发反对封建迷信的法制思想,可借《师说》(必修三)阐发尊师重教、促进实施全民义务教育的法制思想,可借《拿来主义》(必修四)阐发保护国家文物人人有责的法制思想,可借《将进酒》阐发禁止醉酒驾驶的法制思想……尽管这些资源的分布非常零散,内容各异,但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讲,这却是法制教育非常可贵的契机。

校园法制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利用,下面就结合几篇教材选文来简单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思路。

一、重新解读作品主题

作品的主题解读随读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如果我们将作品主题解读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就会有新的发现。如《窦娥冤》(必修四)的主题,我们通常的理解是: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黑暗,对反动官府草菅人命发出了控诉。这些基本的认识都对,但我们想一想,主人公已遭冤杀,她的冤情如何得以?恶人又如何受到惩罚呢?她不屈反抗的积极效果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呢?还不是通过法制的的轨道来进行的吗?尽管借助了她父亲窦天章的力量,但窦天章所代表的不正是法制的力量、正义的力量吗?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有正义的力量存在,所以我们要教学生树立相信正义,依靠正义的观念。再比如《论语十则》(选修二)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通常的理解是在年龄大了之后,社会阅历也随之丰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违背事物的内在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引申:人们到达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明白:只有遵循了必要的法规,在法律限定的范围内做事,才可以实现最大的自由。而这样的理解,刚好也契合了法制精神的本意:人人守法,才能保证人人有自由,能做这样引申的还有《庖丁解牛》(选修一)一文。

二、多方向比较作品背景

高中语文教材中法制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要紧密结合现实社会,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书本世界、生活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达到教会学生感受,教会学生思考的目标。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必修五),林冲受迫害不得已而落草,黑暗力量过于强大,个人力量相对弱小,这时如果我们还倡导依靠法制的力量、正义的力量保护自身权益,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将那“有理无法讲、有冤无处伸”的黑暗封建社会与今天法制健全、民主意识浓厚的现代法理社会进行比对,参照《刑法》,寻求当今社会背景下法制框架内的解决途径,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又加深学生对宋朝末年封建黑暗统治下“”的梁山好汉悲惨遭际的批判理解。而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我们除了理解马丁・路德・金所倡议的以宪法为武器通过法制的途径和平追求梦想的实现这一思想之外,当然还可以将美国与中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比较,以显示出我国在种族平等方面积极的法制建设成效。

这样切入,文章不同的时代背景一下子就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更重要的能在学生活跃、开放、多元的思维中培养他们进行法制教育的感受力。

三、适度拓展作品内涵

对于课文内涵的品味,适当加以拓展,会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必修五)时,学生会对告密行为深恶痛绝,此时他们是否能想到对身边人们隐私的保护?是否能认识到“对于普通公民,法律不禁止的即可行”的法制精神?在学习《包身工》(必修一)时,学生能否联系到外出打工时要依靠法律来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学习《囚绿记》(必修二)时,学生如果能意识到一个人在遭到强制拘禁时的痛苦感受,那他至少会懂得非法拘禁他人的错误及遵纪守法保持自由的可贵。我们在课堂上能对作品内涵加以适度拓展,法制教育可能就潜移默化地完成了。

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从教材内容梳理到课堂实践检查,我感到收获颇丰,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法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以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以法制教育的眼光处理教学过程,这样一种双向的教学研究行为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思维,激发了教师的创造力,也提高了教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二、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实现了最大化:课文内涵丰富了,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了,发挥了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

三、引导师生共同关注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既开发了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又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性的感知,帮助学生领会法律之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窦娥冤课件篇6

关键词:语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91-02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极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很难激起学习兴趣,极少与教师交流互动,多数学生习惯被动地听老师分析讲解课文,加上目前大班化教学,使得学生很少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欲望和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多数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和教学资源库,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具备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学科教学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因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在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必然收到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我在课前运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月满西楼》等歌曲来渲染气氛。特别是歌曲《月满西楼》内容描绘了千年北宋年间那个秋天,阵阵凉意,行行鸿雁展翅南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轮圆月爬上了西楼,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意境。就这样,教师可以运用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激发了学生学习《声声慢》一词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情景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画面、音响、乐曲的特殊效果,让学生突破文字表达的局限,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比如高一语文必修四《窦娥冤》一课,当讲授窦娥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语文老师就可以一边播放悲怆的《滚绣球》的戏曲音乐,一边让学生能够在讲台上配合这样的背景音乐来发挥想象,进行表演,同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把窦娥临刑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的动感视频图像播放出来,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以自演戏曲的形式来更好地感知三桩誓愿的作用――窦娥一方面对天地鬼神进行严厉的指斥,是从根本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另一方面,只能通过感天动地来昭雪窦娥的冤案,来救陷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从舞台和演出的角度来感受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也自然而然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课文的思想主旨。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懂得,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时展的必然,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多上多媒体课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课,让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课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的个性化的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这样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先生当年的教育环境,与我们现代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我们教育人才的目标是没有改变的。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的个性化的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能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必修部分内容中,很多诗词都是写景抒情的,画面美感很强,富有意境,形象很鲜明,很适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比如《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篇章,教师都可以选用一些优美的图片和音乐,同时把这些图片和音乐制作成幻灯片课件,同时配合古筝乐曲,进行深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会唤起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当学生沉浸在诗里的时候,和诗人已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了,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语文是培养学生全方面的个性化人才的极有效的学科,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到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的个性化的人才。

语文老师最当心的是枯燥的文字表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致课堂气氛的沉闷。如果能有效地运用信息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就可以轻易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上高二语文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我就利用平时自己拍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以及永泰建筑之乡各个文庙古建筑的各种雕刻的照片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照片内容有屏风木雕,精美的石雕砖雕,还有惟妙惟肖的彩色绘画,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天圆地方和谐理念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刚好这些建筑的特征与课文的内容紧紧相扣,于是我把嵩口的明清时代一百多座的古民居的照片结合在语文课文里面分析讲解,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古建筑文化的热爱。当我讲到某些缺乏建筑文化古民居的村民,因为珍贵古老的木雕屏风被盗而觉得可惜,竟主动把原始的珍贵屏风卖掉换成钱,重新伪造假的屏风以防被盗。听到此,不少的学生都在课堂唏嘘不已,感叹道:"真是一群傻子啊!"。现实中拍摄数码照片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现代技术的灵活运用能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提醒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善于发现美,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有文化内涵的人。

有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把生活的素材生动得应用到教学中去,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很有优势的。

3.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步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具有全面性、形象性和多功能性的优势,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在上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一文时,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对于这样的语文篇目,语文老师就可以把秋的多媒体动感图像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调动感官来感悟理解语文课文中的重难点。在上宋词《醉花阴》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演示词中轻烟袅袅、凉意习习和吐蕊的清新寂静的动感画面,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中,更好的感受词人的相思之愁。因此,把现代教育技术适当地运用到语文课堂中,能使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生动而形象的图像演示能使学生见得多、识得广,让学生的眼、耳、手、脑并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些效果都是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现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的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主导精神,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以及健全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根本特征。素质教育是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性、形象性和多功能性的优势正好适应这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适当的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助于营造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氛围;实现语文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达到和谐愉悦共鸣语文教学环境。

4.顺应信息技术的环境,改变传统的语文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钱伟长先生说过:"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钱先生的话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在教育的弊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外在以及内在的各方面的因素已经呼唤我们必须要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传统的语文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很好的硬件条件。但是如果在软件上仍然按照原有的一张语文考卷评价一切的方式来评定一个学生是否是人才,未免还是太过于片面了,如果我们能顺应信息技术的环境,结合语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布置一些评价学生道德品行的语文作业,与同学分享,并进行评比。这样即实现了语文课上的德育教学目标。在现行的语文教学,语文老师把平时对一位学生平时课堂上表现的细节好否以影像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也作为一项内容纳入评价系统当中。也是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方式。把信息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的相应语文课的评价考核模式中,将会为实现语文科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

总之,现代的教育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使得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有助于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面的个性化的人才。语文老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窦娥冤课件篇7

“漂亮固然好,能吸引观众,但是不能长久,最多15分钟。漂亮之后你要拿出戏给观众看,如果没有好戏,时间一长,观众不会因为你漂亮还坐在那里看你。”

不同于剧中少女的柔美娇怯,舞台下的魏春荣清醒、坦率并坚定。她10岁学戏,经历过对昆曲懵懂、被行业困境迷惑、对选择坚守、为追求彻悟等多重心路历程,始终坚持着老师们“沉稳、扎实、不张扬、一步一个脚印……”的教诲,成功塑造出娇憨的农家女胖姑、多情执著的千金小姐杜丽娘、大胆的小道姑色空、忠贞的女勇士费贞娥、泼辣的女鬼闫惜娇、彻悟的优伶珠帘秀等众多身份、性格迥异的舞台人物,终于成为今日北方昆曲剧院的当家旦角、中国北方地区昆曲旦角艺术的代表人物。

“昆曲给人一种恬静的享受,浅浅地送到你面前,又深深扎进心里。”采访伊始,春荣这句颇富哲理的感悟恰如一条捷径,将观众与读者顺利带入她的艺术人生,带入她创作的那些经典角色。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著名昆剧《牡丹亭》中这句脍炙人口的念白不仅适用于剧中的杜丽娘,也适用于少年时初入昆曲之门的魏春荣。

“10岁那年,我父母去新加坡工作,我和妹妹便与奶奶一起生活。”年少的春荣活泼好动,性格像男孩子,经常调皮得让家里人头疼。当时恰逢许多艺术院校在北京招生,姨妈便替从小就能歌善舞的春荣报了名,想让她在发挥特长的同时也能被严格的教育制度“管束”一下。于是,她考上了北京戏曲学校昆曲班,专攻闺门旦、六旦。

“我1982年入戏校,那时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1点放假回家,周日晚7点前返校,其他时间全部在校上课。当时我们早上5点半就起床,6点钟上早课,练到8点吃早餐。”而早餐后的腿功课是春荣最害怕的。“老师的要求是压腿时脚尖儿够到鼻子尖儿,并且最少要保持1分钟。”可双腿又长又硬的春荣直到毕业也没能让脚尖碰到脑门,为此她辛苦备尝。老师为了帮助她练习,从她身后用板子“环”住一条腿,用力向后拉。“我疼得浑身冒冷汗,感觉像有千万只蚂蚁在一起咬。”不过,淘气的小春荣有时也耍耍滑头,压腿时成心把鞋给磕掉,然后趁穿鞋的时候缓缓劲儿。

“我进戏校之前看过京剧、黄梅戏,但从来没看过昆曲,在不知道昆曲是什么的情况下就走进来了。不过,等到腿功、毯子功等基功练得差不多时,我也开始慢慢认识了昆曲。”

“奴把袈裟扯破,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

经过两年的基本功积累,她12岁开始学习韩派昆曲代表剧目《胖姑学舌》、《春香闹学》、《下山》、《相约 相骂》,14岁学习《思凡》、《刺虎》等,15岁学习《游园惊梦》,“我是随着年龄增长学习相关的戏,有一个很科学的、由浅入深的自然接受过程,也因此开始逐渐领略到昆曲的美。”

很多年后,她在校时的恩师林萍这样评价当年的学生:“魏春荣悟性强,扮相俊美,声音洪亮,而且戏路宽,花旦、闺门旦、刺杀旦的戏她都能演。她还很会利用自己一双漂亮的大眼睛传情,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在蔡瑶等老师的教导下继续成长,在舞台实践中增加认识:“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她觉得自己一定要好好演,“我在发现昆曲的过程中从一无所知到对它越来越喜欢,甚至不再觉得它辛苦,‘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应该就是最好的注释……”随后,春荣又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少年时的自己,她更希望它能吸引现在的观众,带他们走进“百戏之祖”昆曲的大门。

“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经,弃了木鱼……把钟楼佛殿远离,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昆曲《思凡》中,小尼姑色空忍受不了出家人的孤寂,趁夜逃离了空门。“20世纪90年代时,昆曲的孤寂不亚于空门。”那时候,正值妙龄的魏春荣站在北方昆曲剧院狭小的宿舍中练习色空的念白:“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而这念白与真实生活恰是那么相像。

与昆曲鼎盛时期有1000多出剧目相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大约留存下来400出,传到以蔡正仁为代表的昆大班们,剩约200出,传到春荣这一辈,能凑够100出戏就很不错。而与剧目相比,昆曲人才更是匮乏。10多年前,全国大约只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被称为“八百壮士”;全国7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我们到剧院参加工作后没有太多戏可排,很多空闲时间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加上外面的诱惑不断,总听到一些演员、歌星通过‘走穴’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万元户’,于是我的很多同学都去拍影视剧、MTV,甚至转行。”

春荣为此困惑不解,但当她的亲朋好友也介绍她去拍影视剧,工钱比剧院工资翻几十倍或上百倍时,她却渐渐想清楚了自己的选择。“面对寂寞与金钱,的确让人感到困惑,但经过反复思考,我终于明白放弃工作去赚外快只是为自己着想,这样做会对不起精心培养过自己的老师。”直到今日,春荣仍有这样的感慨:“老师们的境遇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对昆曲的执著要远远超过我们。所以,当我有时感到灰心或失落,只要一想到他们就坚持下来了。”

春荣记忆中有一个美好又酸楚的时刻,就是和班里15个同学一起演《牡丹亭》中众花神的“堆花”。“那是我第一次登台,但现在,当年的15个同学只剩下4个还坚守在昆曲领域,为此,我更想坚持下去。”在被老师们的精神鼓舞着的同时,责任之念也在春荣心中潜滋暗长:“一门接近完美的民族艺术,虽然在当下没有走在流行前沿,但是有了甘心寂寞的老前辈,有了有责任心的新一辈,它就永远不会泯灭。昆曲神韵,岂止悠悠六百年!”

“誓把沉冤泄,方显大明朝有个女佳人”

怀着坚定的信念,魏春荣在昆曲之路上执著前行,至今已逾20年。20多年间,她先后演出了《活捉》、《琴挑》、《偷诗》、《秋江》、《断桥》、《斩娥》、《小宴》等折子戏,主演了《牡丹亭》、《晴雯》、《闫惜姣》、《玉簪记》、《关汉卿》、《西厢记》、《长生殿》等新老昆剧剧目,树立了清新、细腻并富含激情的表演风格,荣获了2002年文化部“促进昆曲艺术奖”、2007年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十佳”演员奖、第二十一届梅花奖、2009年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等许多荣誉,开办过数次个人专场演出;此外,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她还多次代表国家、北京市和北方昆曲剧院出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法国、瑞典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示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20多年间,她始终未曾停止对艺术的探索,每一次演出前,都为角色不惜自己、付诸全力,终于在完整传承韩世昌表演风格之后达到化境,使《窦娥冤・斩娥》、《铁冠图・刺虎》、《孽海记・思凡》、《水浒记・活捉》等专家和戏迷公认的最难表演的韩派折子戏成功插上魏氏标签,成为自己的代表作。

“《窦娥冤・斩娥》是根据我国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改编的。我的老师蔡瑶铣为了符合原著和突出这个人物,在设计上让演员带上刑夹并添加了甩发、跪步等动作,因为旦角以前不甩发,所以我根本不会。”为了练会甩发,她下了很大工夫。“我天天练,后来脖子疼得连觉都睡不了。”她练跪步,特意不带护膝,膝盖都磨破了,“这是我体会人物蒙冤受屈的方法,它让我表演时的情绪更真实。”还有一次,春荣在排演中不慎扭伤了小腿胫骨,夜里疼得辗转反侧。但她以一位老艺术家的名言“练功中的伤疼,对演员是一种营养”为支撑,竟将随后的整个排练坚持了下来。

《铁冠图・刺虎》讲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义军攻破北京,宫女费贞娥不甘大明朝的覆灭,暗下“报家仇国恨”的心愿,混入宫中诈充公主,借与义军将领“一只虎”李固成婚之机将其刺杀,后自刎殉国的故事。春荣为了驾驭这个内心坚毅、表演复杂的角色,不仅勤读史书揣摩人物,而且苦练面部表情。“贞娥在面对仇敌‘一只虎’时不断有忽恨忽媚的情绪转化,简直像‘变脸’。”为此,她经常对着镜子表演哭笑、深思、悲愤、谄媚等表情,有时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经过反复苦练,我终于能做到随意调动面部的每根神经,表演出各种预先设计好的面相。”

如今,不论春荣在剧场商演还是送戏进校园,只要贴出这折《刺虎》就能吸引众多昆曲戏迷捧场,当成熟的她在台上斩钉截铁地唱出:“誓把九重帝主沉冤泄……方显得大明朝有个女佳人”时,观众无不动容,胸中燃起和贞娥一样的豪情,和春荣一样对追求的赤诚。

“不唱戏……老天生我做什么”

2001年5月18日,一条令全中国昆曲人和昆曲迷振奋的消息传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名列其中。同年,台湾作家白先勇与江苏省昆剧院合作,历时三年打造出昆剧大戏青春版《牡丹亭》,2003年公演后,在华人世界、华语地区掀起一股昆曲旋风。至此,曾经如睡去般的昆曲开始缓缓苏醒,甚至在某些媒体的宣传中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这些转变让如魏春荣般走过寂寞、走过血汗,依然坚守昆曲阵地的演员们群情激昂,也让昆剧创作者们看到了希望。“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几乎带动起所有昆剧院团的积极性,也带动了一批剧目的创作和上演。比如2006年首演的江苏省昆《1699桃花扇》、北京皇家粮仓的‘厅堂版’《牡丹亭》等等。2007开始,我们北昆推出了新编大戏《关汉卿》、大都版《西厢记》,我都担纲了主演;而上海昆剧团新排的四本《长生殿》也邀请我参与其中。通过参加这几出大戏的创作,我的演唱、表演等各方面技艺都得到了提高,尤其在排练大都版《西厢记》跟胡锦芳老师学习后,对闺门旦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表现大家闺秀的少女更多了几分收放自如的把握,这种把握也渗透我演出的其他角色中。”

随着几台大戏的轮番上演,已贵为北昆台柱子的魏春荣越来越频繁地曝光于媒体面前。其中,“最喜欢饰演的哪个角色”算得上被问到最多次的问题,而她的回答也干脆:“我最喜欢珠帘秀、陈妙常、崔莺莺,因为她们性格复杂不单纯,演起来过瘾。”

2007年10月23日,讲述元代最伟大的杂剧作家关汉卿和当时顶尖的杂剧演员珠帘秀在艰难险恶的生活条件下,摒弃终成眷属的世俗幸福,毅然为杂剧事业奉献余生的昆曲大戏《关汉卿》于京首演。11月,春荣在自己的论坛中写道:“《关汉卿》打动了我,珠帘秀让我心疼、让我心动,迄今为止,只有这个角色让我在演出过程中差点控制不住自己。”

这个角色到底动人在何处?且听她口中唱出的歌:“十八年急管繁弦迷五色,蚀心透骨把那魂灵儿雕琢。杂剧就像栓心的锁,优伶们谁不是扑灯的蛾。珠帘秀早成了绕梁的歌,歌儿离了歌台怎生活?不唱戏老天生我做什么,珠帘秀今生唯在戏中活!”

“我和她都是演员,只不过时代不同烦恼不同。她是忍受着当时社会对伶人的轻视和作贱,一心盼脱籍从良,而我们的苦恼仍然是如何让昆曲被更多的人知道、被更多人喜欢、怎么发扬光大。但当她终于得到盼了18年的脱籍文书,获得嫁为人妇的机会时,她却放弃了……我特别理解她那一刻的选择,因为聚光灯下的舞台对演员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每次唱到‘不唱戏老天生我做什么,珠帘秀今生唯在戏中活’时我都会忍不住哽咽,因为这句话就像是我自己对观众的诉说……”

窦娥冤课件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德育;审美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6-01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1.引导学生充分欣赏文中之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美和形象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如窦娥冤中窦娥等悲剧人物形象,由于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从而在我们内心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她的勇气震撼了世界,《巴黎圣母院》那个外貌奇丑的打钟人,由于他的心灵洁白无暇,他的形象在人的心目中却永远是美的。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挚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2.捕捉美好形象感受人物之美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3.加强朗读,提高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朗读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

3.1 激发兴趣,注重积累。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来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上一篇:冬日雪景范文 下一篇:地理教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