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童话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29 17:21:45

长篇童话故事

长篇童话故事篇1

这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大年三十的夜晚,天又黑又冷,还下着鹅毛般的大学.小女孩光着脚,小脚丫被冻得又红又紫.小女孩的爸爸事业了,妈妈死了.为了维持生活,小女孩不得不卖火柴.

小女孩来到了一个墙角跟坐下,划了一根火柴.从光中,她仿佛看到了死去慈祥的奶奶,把小女孩带到了欢乐的地方.他仿佛还看见了很多事物在摇摇摆摆的向她走来.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小女孩去了极乐世界--天堂.

看完了这篇童话故事之后,想到穷人们过着痛苦的生活,连一个小女孩也不能幸免.

假如她生长在新中国,向我们这样快乐的学习,如果她的学习成绩不好,我们都会帮助她.

假如她生长在新中国,天冷的时候,我会让妈妈给她买暖和的羽绒服.让她住在温暖的房子里,让她幸福的生活.

长篇童话故事篇2

短暂的人生

卡特于1940年5月7日在英国苏塞克斯郡港口城市伊斯特本出生。她的父亲休.斯托克是报业协会的一名记者,整个“一战”期间都在服兵役,战后来到南方的巴勒姆工作。斯托克常带女儿去杜丁的格林纳达电影院看电影,在那里,阿尔罕布拉风格的别致建筑和影星珍·西蒙丝在影片《南海天堂》里的独特魅力给卡特留下了持久的印象,使得“漂亮时髦”和“魅力无穷”在她后来的创作语汇中成为欢乐与赞美的关键词。她的外祖母来自南约克郡,这位见多识广的外祖母与她口中娓娓道出的民间故事对童年时的安吉拉来说十分重要,卡特在回忆录中写道:“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某种自然的权威和与生俱来的野性,如今我对那一切心怀感激,那些民间的传说与故事给我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瑰丽世界。”卡特的母亲是个天资聪颖、勤奋刻苦的人,“喜欢事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在高中时期就通过学术级考试,1920年代,她在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当职员,顺利通过了试用期的相关考核。她希望女儿也能像她一样自强独立地经营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于是,卡特在母亲的建议下进了斯缀特姆文法学校。毕业后,曾一度幻想成为埃及文物学者的她事与愿违地在父亲的安排下来到《克罗伊登广告报》做新闻记者。卡特认为新闻求实性的报道束缚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于是转写唱片专栏和专题文章。21岁那年,卡特认识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位布里斯托技术学院的化学老师。同年,她开始在布里斯托大学专攻中世纪文学。其后,寓言或故事等中世纪的文学形式,以及粗俗到浪漫的多元化笔调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在20世纪60年代反传统文化盛行的时期,卡特接触到“情境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从他们身上挖掘对民俗学的兴趣,并同丈夫一起发现了1960年代的民谣与爵士音乐圈。这一时期,她开始创作长篇小说。1965年卡特发表了处女作《影舞》(Shadow Dance)。1968年再凭小说《数种知觉》(Several Perceptions)摘获“毛姆小说奖”。凭借不菲的奖金与萨默赛特?毛姆奖所提供的旅行机会,卡特在1969年逃离了情感上渐行渐远的丈夫,并带着对黑泽明电影的崇拜选择日本为旅行地,开始了在东方两年的客居生活。日本于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异国生活经历给了她一种崭新的看待自身文化的方式,提高了她从熟悉事物中创造陌生感的能力。这段时间她也接触了佛兰克等因1968年“五月风暴”而落脚日本的法国流亡者,由此加深了与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联系。在日期间,她写了两部小说:《爱》(Love,1971);《霍夫曼博士的地狱欲望机器》(The Infernal Desire Machines of Doctor Hoffman,1972),小说中关于当代现实的冲突变成了怪诞、多样的流浪汉寓言。

从日本归来后,卡特继续在美国、西欧等各地旅行。其间,卡特反复收到来自各个高校的邀请。1976年,卡特被推举为大不列颠艺术协会研究员之一,同时在谢菲尔德大学开设写作课程。1980至1981年作为布朗大学写作计划的客座教授,在澳洲四处旅行、教学,最后定居伦敦,在东安格里亚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卡特与马克·皮尔斯结婚,并于1983年生下一子亚历山大。1984年,卡特以小说《马戏团之夜》(Nights at the Circus)摘得“詹姆斯·泰特·布莱特文学纪念奖”。1992年在伦敦因癌症去世,享年52岁。

卡特一生创作了8部长篇小说、3部短篇小说集、两部非小说类作品以及大量的报刊文章、诗歌、剧本和儿童文学作品。卡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她除了多部作品获得英国文学大奖,其短篇童话小说《与狼为伴》和《魔幻玩具铺》曾被拍成电影,《马戏团之夜》和《明智的孩子》也被改编成舞台剧于伦敦上演。

卡特一生短暂,只活了52岁,世人还未来得及摆正她的地位,她就与世长辞。英国评论家迈克尔·伍德把卡特与纳博科夫、马尔克斯、贝克特等世界级作家相提并论,还称卡特为“女作家中的拉什迪”、“英国的卡尔维诺”。她去世后,拉什迪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写道: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尽管卡特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在英国本土,某种程度上说,她从没得到应有的地位。但是在卡特去世后6年,美国圣马丁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现代小说家研究专著,其中包括卡特,这意味着她进入了20世纪重要作家之列。2006年,由众多的女性读者自发推动,又在英国掀起了一股卡特作品回顾热潮。两年后,在《泰晤士报》评选的“战后50位英国最伟大作家”的座次表中,安吉拉·卡特位居第十。

对经典的颠覆与戏仿

在卡特一生的创作中,短篇小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也为其赢得了最多的赞誉。其中许多作品集中对欧洲经典童话进行了大胆的戏仿与改写。在她看来,传统童话在充当父权制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机器时,延续并发展了父权制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压制和约束儿童,尤其是女童的有力工具,这些观念通过反复灌输,把儿童自然的本能反抗驯化成顺从。在认识到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童话中暗含的种种桎梏女性的意识形态后,卡特决心采用重述经典的手法, 以童话故事为基底,对其进行颠覆性的改写。其短篇小说集《染血之室》中第十个童话故事《与狼为伴》(The Company of Wolves,1984)即是一例。

《与狼为伴》中的主人公天真无邪,但并不像传统童话中的“小红帽”那样无知,她知道狼的攻击性,并且用匕首武装自己。当小姑娘途经一片树林时,碰上了吃掉她外婆后化装成英俊猎人的狼人。最后的结尾最具颠覆性,到达外婆家后的小姑娘并没有被狼人吃掉,而是帮狼人宽衣解带,在狼人温柔的爪子间睡着了。其中小姑娘和狼人有这样一段对话:“呀,你的牙齿真大!”狼说:“这样才好吃你。”而小姑娘却大笑着说,她知道她不是任何人的食物。在这篇童话小说中,卡特显而易见的是以女权主义者的立场针锋相对地冲击传统男子中心论的道德观念。她没有按照传统观念去构思这个故事,而是挑战男性中心论,最终让主人公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化险为夷。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姑娘不是被动的弱者,而是一位主动的并善于自我保护的新女性。这种对传统童话故事的颠覆,揭露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唤醒了新一代女性主义者的觉悟:女性追求的不是与狼(男性)为敌,而是与狼为伴;要求的不是统治权,而是平等权。

同样在长篇小说《马戏团之夜》中,作者把哥特小说的恐怖离奇与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中的睡美人联系在一起。童话中的睡美人沉睡百年只为得到王子的一吻,以赋予自己新的生命,公主从此也得到真正的幸福,由此告诫女性要有耐心,采取被动的姿态等待,才可获得幸福。卡特指出这一故事存在极大的欺骗性,相信故事而沉迷其中就会陷入“性权术”的圈套。作者着力描写了女主人公在梦中世界所受的折磨与苦痛:“在这些温柔的血管下,她的眼珠不停地移动,好像在看滑稽的芭蕾舞表演。有时候她手脚痉挛、扭动,好像梦见兔子、狗爪的动作一样,有时她则轻轻地呜咽或者哭出声来。”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睡美人的梦境也不是完美的,有力地揭露了原童话故事的欺骗性。如果读者一味地沉迷于故事中,就会如本故事中的睡美人一样,长期沉睡下去,精神变得麻木。作者隐喻读者不仅会身体受到欺骗,更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欺骗。睡美人一味沉睡于梦中,对现实视而不见,在梦境中寻求完美,而卡特指出这个梦中世界也是伪善的。正如卡特想借此揭露童话对女性的欺骗一样,女性朋友因为相信了男权宣扬的思想观念,迷信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命运而沉迷其中,最终得到的是精神上的麻木与痛苦。

奇幻主义风格

卡特自1966年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惊险小说《影舞》起,一直采用哥特式的奇幻主义创作风格,但这并不等于说她只停留在描写传统意义上的恐怖故事层面上。卡特对哥特式的理解可见于其故事集《烟火》。她说:“我所描写的哥特式传统极大地忽视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面对的全是世俗的人情,主题是和食人俗,人物和事件也被夸大得脱离现实。这样的风格往往会流于辞藻华丽而显得不自然,因此也就与人们相信文字为实的愿望背道而驰,其幽默也只能是黑色幽默……”卡特认为哥特式故事应是去解读而非记述故事:残忍的、神秘的、恐怖的、荒谬的故事都直接与那些无意识的意象相关——镜子、外化的自我、废弃的城堡、鬼魂出没的森林……卡特利用哥特式奇幻风格营造恐怖氛围,描写离奇神秘和暴虐的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摇曳生姿,吸引了各类读者。

卡特对哥特式场景的展现主要体现于对墓地、森林、荒废的古堡的描写,且蕴含有现代气息。如在《血室》中,女主人公将要成为年老的侯爵的妻子,经过火车的长途颠簸后,来到了阴森的古堡。这个古堡坐落在海的怀抱,但既不在陆地,也不在水中,而位于神秘的水陆两栖的地方,到达城堡的路则是每日潮退后海面上浮现出的甬道。这个越海到达的城堡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而新娘夜探禁地密室时见到的是曲折迂回的长廊、威尼斯的挂毯、刑罚台、斩头机、文艺复兴时期工艺的棺材、血水、骷髅、尸体、钥匙上洗不去的血迹等,无一不让人感觉毛骨悚然而突出其恐怖气氛。

卡特天马行空的想象让人叹为观止,这不仅在于她的文字技巧。经由卡特的“改写”,一直以“爱情”和“喜剧”等面目示人的传说和童话,被剥开柔情脉脉的面纱,揭露出了社会关系乃至权力关系的真实面目。

长篇童话故事篇3

有灵魂的幻想

童话创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幻想境界的创造。以为将生活故事或小说中的人物简单改成动物便是童话了,是对童话艺术的误解。优秀童话作品中的幻想境界既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也有丰富的精神意义。

在堪称王一梅成名作的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中,一只蚂蚁偶然被夹进一本书里,这并不构成幻想境界;但紧接着,这只蚂蚁被压扁了,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而书本里的字被蚂蚁感动,也学着蚂蚁的样子,走起来,动起来,然后又不断地组合成新的故事,这就构成了幻想的境界。这幻想境界的构成,既新鲜而又不失自然,既大胆而又恰到好处,既神秘莫测又能引发美丽想像。它的审美意义就源此而产生。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小小的蚂蚁和文字竟然能托起大大的变化无穷的故事;原本呆滞不动的字在蚂蚁的感召下动起来,就获得了生命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小与大、静与动之间的奇妙转化,就形成了这幻想境界里所蕴涵的精神意义。于是这小小的童话,就有了无比宽广的边界,有了活的生命。

在《木偶的森林》这部长篇童话里,幻想境界因其篇幅大而具有不同的层次。作品一开头,那表层的幻想境界就无比地引人入胜。在一个宁静的图书馆里,居然走进来一只熊,熊像人一样安静地读书;当人发现了它是熊的时候,熊悄悄地离开了;然而图书馆的管理员却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熊常常到这里来看书。这里的神秘感是层层递增的,从熊进来看书,到熊突然消失,再到管理员说的话,每一层都给人以超越现实的神奇,每一层都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想像的天地。这就是幻想境界的魅力,也就是它的审美意义之所在。然而它所给予我们的,还有对于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多种暗示,以及作者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抱憾。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幻想境界的精神意义。它所给予儿童读者的影响和感召,是蕴涵在审美过程中的,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脱离审美过程的灌输和说教。

优秀的童话作家从来不是为幻想而幻想,而总是在幻想中构建着某种灵魂的通道。他们幻想的笔既超越现实,又与现实丝缕相连,在亦真亦幻中勾画着美,寻找着理想。王一梅正是如此。

富有爱心的童话人物

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童话人物的性格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执著与坚忍。在她的第一部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中,小鼹鼠米加为了完成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给好朋友尼里发明一台洗衣机――而独自远行,锲而不舍,直到实现梦想才返回家乡。在她的另一部长篇童话《住在雨街的猫》里,雷莎太太为了等待出海远航的船长,放弃了女巫的身份、法术和所有的财富,住进雨街的小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直到去世;雷莎太太死后,黑猫阿洛接替雷莎太太,守护着小楼,继续着漫长的等待,等待那一封来自大海的信。还有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里的阿汤先生和木偶人罗里,甚至那棵被砍伐后留下的橡树墩,都无不具备着执著坚忍的个性,长久地坚守着某一个目标与梦想。

面对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与脆弱,王一梅的童话显然是在向儿童读者们彰显一种与浮躁、脆弱相对立、相抗衡的人格与个性。这种人格与个性似乎有些太过传统,也不符合时尚潮流,但它却是美好的,是人类精神经久不变的传承,也是对人类心灵永久的慰藉。

王一梅塑造的童话人物几乎都是富有爱心的。她的童话中很少有极端的反面人物出现,即便有反面人物,也很少做极端的坏事,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是柔弱的,如《住在雨街的猫》里的灰衣人和《木偶的森林》里的木偶罗里。因此,王一梅在她的创作中也从不对反面人物痛下杀手,而总是采用温柔的方式去感动他们冰凉的心,使他们也变得善良起来。读王一梅的童话,我们会从头至尾沉浸在爱的暖流中。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没有“恨”作为对立物的爱。

当一种普遍的爱成为童话作家主动的理想和追求时,决不能以为这是一种浅薄;相反,她是作家艺术风格的个性之所在,体现了作家独树一帜的人文追求和艺术境界。王一梅曾这样说,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下雨天也是晴朗的”。这仿佛就像是她的“爱”的宣言,不光要让“爱”照耀快乐的天空,即便在困厄与忧伤的“雨季”中,“爱”的阳光依然明媚。

在当代中国的童话创作中,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成为创作的一个“软肋”;批评者总是责难童话界,推不出能站得住脚的个性化的童话人物形象。然而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特别是在她的长篇童话中,对于个性化的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作者倾力追求的目标。在她的《鼹鼠的月亮河》里,王一梅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不循规蹈矩,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精神的鼹鼠形象。他和别的鼹鼠不一样,不愿意打洞,却异想天开地想造一台洗衣机,并为此执著地付诸行动,开始一次漫长而孤独的旅行。在我读过的童话作品中,这样富有现代感、富有创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童话人物形象,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出现在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里的木偶人罗里,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童话人物形象。我们都记得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里那个著名的木偶人匹诺曹,它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人物。然而王一梅塑造的罗里却和匹诺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匹诺曹渴望成为真正的人,并且最终实现了它的愿望;而罗里却在他恢复理智后,选择了返回大森林,和他的树墩生活在一起。一个走向人类,一个返回自然,两个木偶人都有着活的灵魂,但命运选择却截然不同;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其实是不同时期人类精神的体现。从开发自然到回归自然,人类精神不是倒退了,而是升华了。

王一梅塑造的童话人物形象既是孩子气的、透明的、幻想的,又是有个性的,有新意和有灵魂的,它代表着中国童话界的新的突破,值得童话界为之惊喜。

和谐优雅的艺术风度

王一梅的童话,与她的前辈童话家相比,既没有周锐的恣肆夸张与锐利讽刺,没有冰波抒情童话的壮美华丽和婉约细腻,也不同于张秋生的精致凝练和举重若轻,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品格。

她的童话体现出一种和谐、优雅的艺术风度。在她创造的幻想境界里,想像和夸张总是大胆而又克制。她善于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做柔软而又舒缓的过渡,而不是做强硬的突兀的刚性的切换。她童话中的情节,既生动有趣,悬念迭起,却又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对抗,没有尖啸与喧哗;即便反面人物也是柔性的,非极端邪恶,非极端粗暴;他们的转变过程也是柔和的,诗意的,抒情的,非动作性的。她童话中情节的发展,常常是倚靠着丰富的的情感与情趣来推动,而不是倚仗剧烈的矛盾冲突。她的童话并不总是快乐的,相反,忧伤的情感也会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然而,她笔下的忧伤,似乎总是隐藏在快乐之中,读者需透过快乐的外表,才能品味到那层淡淡的,却是深刻而痛切的忧伤(如《住在雨街的猫》中雷莎太太的忧伤)。

和谐是王一梅童话最鲜明的美学品格,也是她作为童话家的可贵的精神诉求。这也使我联想起她所生活的地方。她的家乡在江南,在水乡苏州。水乡是多雨的,水乡是柔性的,水乡女儿的性灵如水一般柔和;苏州人即便吵架,声音也是柔软的,即所谓吴侬软语。王一梅童话的文学品格,不正是江南水乡的柔性与和谐品性的生动写照吗?

王一梅的童话十分讲究结构。她的长篇童话绝不是短篇作品的系列连缀,而是真正的有完整结构的长篇。在她的长篇童话中,不止一次出现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的叠架式结构,如《木偶的森林》中,这样的结构竟巧妙地出现了两次。这使我又想起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那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墙外有墙、山外有山、一步之外别有洞天的园林景观,仿佛与王一梅的童话结构有着相通的神韵。

读王一梅的童话,你仿佛能听见江南的雨、江南的水,看见江南的雨街、江南的园林,能感受到飘逸在水天间的江南神韵。这也许不是作家所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饱受江南文化熏陶养育的童话家在创作中自然天成的流露。

当我们寻求童话艺术的民族化、本土化时,也许症结并不在于写不写巫婆,用不用洋名字,而在于是否在创作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是否在作品中蕴涵着本土山水的灵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感觉在这方面,王一梅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十分可贵的启示和成功的范例。

童话的儿童本位

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成人童话”的时候,坚守童话的儿童本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在外语中,童话这个单词是怎么拼写、什么含义,童话在中国仍然应是给孩子们看的。

在王一梅的童话创作中,作者始终坚持着为孩子讲故事的质朴创作心态,她的文字清新、简约,从不为孩子制造阅读困难。她的童话语言充满着智慧与幽默感,飘动着丰富的想像力,能使儿童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获得由衷的快乐。

在她的童话《住在雨街的猫》中,老鼠面包师要送面包给“我”(人)吃,“……我说:‘我不饿。’他们说:‘我们明明听见你的肚子在叫,你却说不饿,人类就是这样善于撒谎。’”在写到雷莎太太家有一只爱啃桌腿的老鼠时,作者在说了她家的桌子是三条腿后,又接着写道:“她家里的椅子也是三条腿的。她的眼镜是一条腿的。她的伞……本来应该有十二根伞骨,现在已经只剩下十一根了。”

像这样充满智慧和想像力的语言,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几乎俯拾即是,常令人忍俊不禁,让人发出会心的笑。智慧的童话语言,成为王一梅童话最出色的品格。智慧的语言不同于搞笑,不同于粗俗;智慧是一种艺术,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它能将原本没有笑料甚至有些苦涩的生活,用一种笑的方式巧妙地呈现出来,虽然在笑中依然包含有苦涩。

优秀的童话作家常常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大师。王一梅在她的童话中,使用的是简约的白描手法,然而却并不缺少细节,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她的童话中,常有极美的画面感。若干个富有想像力的细节,构成了宁静幽远的童话境界,令人心驰神往。可以说,既简约而又丰富,也是王一梅童话语言最精美的特色。

王一梅童话的儿童本位,还体现在作品中儿童意识的主体地位上。她的童话中的童话语言和童话人物思维都极富儿童情趣;即便是童话里的成年人物,他们的情感与心灵也常常荡漾着儿童般的趣味,能给阅读它的孩子带来审美的快乐和情感的体验,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这种始终不变的儿童本位,是作为成年人的童话作家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童话家最可宝贵的品格。

年轻的王一梅也曾写过一些较粗糙较空乏的作品。这也许是成长的代价,也许是忙碌琐碎的日常工作使她不易保持稳定的写作状态。但王一梅始终有追求,并且不为时尚而摇摆,这决定了她能够具备成功的潜力。

■链接

长篇童话故事篇4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ƪ1 我利用周末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

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2 《格林童话》这本书是由雅可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合写的,你们可能以为他们只写童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

他的故事素材来源于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如《石竹》、《白雪公主》、《熊皮人》等;第二则是动物以及动物与人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山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是常人童话就像中国的民间故事一样,《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

他写作的特点也有三点。首先,格林童话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比如,月亮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被剪下来;一睡就是一百年;胖仆人能一口将大海的水喝干。其次,这些童话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温馨。因为格林兄弟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人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了人世间的忧患困苦,因而更加懂得人间的温情,如《三兄弟》。最后,也是格林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赞美勇敢、机智的人物,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宣扬善良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灰姑娘》和《白雪公主》了。

故事大多围绕四个主题叙述的。好有好报,恶有恶报;诚实守信;贪心贪婪;心地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典型作品有《小红帽》,大灰狼虽然吃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但被猎人剪开了肚子,最后死了,小红帽和她的祖母也得救了。诚实守信的代表作有《青蛙王子》,小公主虽然答应和青蛙成为朋友,可真正要她做,她却犹豫不决,不守信用。贪心贪婪的典型作品是《渔夫和他的妻子》,因为渔夫妻子无止境的贪婪,最后还是使自己一无所有。心地善良的代表作有《金鹅》,白发矮人只所以总是帮助小傻瓜,都是由于小傻瓜心地善良的缘故。

这些精彩的童话故事确实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格林兄弟能写出这么多,这么好脍炙人口,流芳白世的作品,真让人敬佩呀!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3 我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我们对书的选择上也非常的合适。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坏书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处于人之初的我们来说,人生最初的几本书尤为重要。我从小就爱看童话和寓言故事,因为它具有感化和教育我们儿童的力量。在这些书中,我最爱的是《格林童话》。在那些新颖、鲜活、生动的童话中,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多彩而真实的世界,幼小的心灵认识和感受到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看待自己身边的一切。

在《格林童话》的故事中,既有我还牙牙学语时就认识的老朋友: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幼稚纯朴的小红帽、可爱善良的灰姑娘,也有我认字之后结识的新朋友:漂亮机智的马琳、朴素善良的汉斯、自作聪明的小卡特里斯。我非常喜欢这些形形色色的朋友,关注着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常常为他们悲伤的结局感到惋惜,为皆大欢喜感到快乐。我对故事中那些纯真善良的人物充满了爱,而对那些阴险、狠毒的人物充满了恨。在《格林童话》神奇美妙的故事中,还常常会有一对恋人出场。他们的爱情有欢乐,也有曲折。在他们由于坏人的破坏而分手时,我为他们捏一把汗;在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我又为他们开心。总之,我牵挂着《格林童话》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一起跌倒,一起爬起。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深深的陶醉在《格林童话》神奇的世界中。

《格林童话》这本书使许多像我一样的小朋友有了一个梦幻般的天堂,有了梦幻般的朋友,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十分充实,对未来充满了纯真的美好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它会更加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以一颗充满爱的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格林童话》真是一本适合小朋友们读的好书呀!

阅读格林童话心得体会范文篇4 《格林童话》写的很精彩,一口气就看了十几篇故事。下面,我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吧!

我觉得,看《格林童话》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放飞,看看故事情节体味一下其中的意义,欣赏欣赏其语言艺术的特色。犹如采撷最丰硕的花果,吮吸最甜美的甘露,来滋养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格林童话》是通过寓教于故事的形式,让读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懂得道理,汲取到健康成长的丰富养料 。 并且,通过寓言故事,教懂读者一些课本上未能学到的道理。教会读者分辨善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人不能懒散、智慧是进步的阶梯、遇到危险要冷静等做人、待人的道理。

长篇童话故事篇5

一、教师泛读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将学生带进瑰丽的童话世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整体感知,拒绝过分肢解,以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想境界,以一种科学、正确的视角来对待语文教学。小学生喜欢听故事,但不喜欢搜肠刮肚地收集信息、整理思路来回答教师的提问,因为那样会破坏故事的整体性,影响学生对于故事的喜欢与理解程度。笔者主张,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泛读,以自己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无限的美丽想象,将他们带入那个瑰丽的童话世界。

在讲授苏教版童话课文《猴子种果树》的过程中,笔者就在文章泛读层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读到猴子的心理活动时,就加快语速,升高语调读出猴子的急切心情,读喜鹊、乌鸦、杜鹃对于猴子的告诫时,就放缓语气语速,以意味深长的口吻来读,读到最后,也运用自己的朗读技巧读出了猴子的懊丧与追悔莫及。可以说,这节课正是由于教师精彩的朗读,使得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既定的故事氛围当中,很好地理解了猴子所犯的错误在于没有恒心,没有主见,缺乏足够的耐心,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从儿童角度出发解读童话文本

一般来讲,童话教学课堂也有朗读、识字、解读文本几个板块的内容,其中在解读文本环节,以思想教育为甚。美中不足的是,很多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从我们历经生活磨炼后的成人心理出发,忽略了小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固有的形象认知与直观思维,在随意否定学生的认知以迎合教材答案的同时,也抹杀了孩子们学习童话的兴趣,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效果。笔者主张,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多角度、多维度地解读教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讲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蘑菇该奖给谁》这篇课文时,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们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小白兔敢于和骏马赛跑,敢于和强手竞争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妈妈把蘑菇奖给小白兔也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但有一名平时较为怯懦,很少发言的学生举手问道:“妈妈在家里总说我不够自信,让我和不如我的同学们多比较,这样会增强我的自信。老师,是妈妈错了吗?”我一时语塞,顿时感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简单对教材的理解一刀切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于是和这名学生解释道:“妈妈的做法没有错,是因为你平时就比较自卑、谦逊,兔妈妈也没有错,只是想教育小黑兔不要自负,要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所以才奖给小白兔的。”学生听完以后露出了笑容,在以后的课堂上开始不断地举手发言,不但语文成绩有所提升,而且还带动了其他各科成绩的全面发展。从这件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多角度、多维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是多么重要!

三、重视课外阅读,以童话为载体,给学生打开一扇真善美的窗户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海量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策略,尤其是童话教学。教材在选取文本篇目的时候,由于要兼顾多种文体、多个范畴,(下转第36页)(上接第32页)童话故事的入选篇目显得非常有限。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而且教师要亲力亲为,认真筛选、推荐,做好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并以此为契机,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真善美的窗户。如学习了《小动物过冬》《三袋麦子》《蚂蚁和蝈蝈》等童话文章后,要建议学生看《小稻秧脱险记》《宝葫芦的秘密》《笨狼的故事》等中外童话名篇,并且要为孩子们有效阅读提供课本、环境、时间等因素的便利。

长篇童话故事篇6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1年级-2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达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低年级已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3年级-4年级)“阅读能力”的要求中,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年级-6年级)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新课程改革立足于人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主旨。关于文学审美能力的培育标准如“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正是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增长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而且促进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教于乐。由此可见,语文新课改需要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老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呼唤

2000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提到“小学注意儿童化,多读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指导意见》中所提到的童话、儿歌、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都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畴。也就是说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收入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小的船》、《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狼和小羊》、《井底之蛙》、《“三颗纽扣”的房子》、《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和祖父的园子》、《神笔马良》、《穿山甲问路》、《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会走路的树》、《狐假虎威》、《雨后》、《快乐的节日》、《问银河》、《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乌鸦喝水》、《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雨点》、《我最喜欢》、《春笋》、《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司马光》、《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鲁班和橹板》、《咏华山》、《这儿真好》、《蚂蚁和蝈蝈》、《小松鼠找花生果》……

据统计,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体裁样式,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童话、寓言、科学文艺等体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体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这说明儿童文学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样的教材结构,意味着语文教育应该重视文化的熏陶、情感的浸染以及人格的和谐发展,意味着儿童文学必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童话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古今中外童话等;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老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老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

“而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语文老师在继续教育别渴望能解决这些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国儿童文学师资严重不足,“现在全国高校,专职的儿童文学教师大概不会超过5个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的中文系、文学院设有儿童文学教研室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儿童文学师资已急剧流失、萎缩。”目前只有极少的师范大学配有儿童文学专职教师,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等,而华东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师大、陕西师大都是空白,有的师范大学竟然从来没有开过儿童文学课!目前全国只有两位儿童文学博士导师,即北师大的王泉根先生和上海师大的梅子涵先生。于是今天我国数以万计的小学语文教师几乎9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学与修养(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中文系、教育系不重视、不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导致了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使他们不懂得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创作手法与儿童接受心理、儿童文学文体,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作品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讲课时才能够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老师的继续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必须把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必修课进行培训。“试想,作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懂得儿童文学,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文学细胞,那将是何等糟糕。”

四、语文教学的开展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会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面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教学,应该成为我们探究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探寻新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儿童文学教学的特殊性。如童话,充满幻想,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生动,运用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其幻想源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歌,其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想象大胆,新颖独特;小说以儿童形象为主;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充满悬念,细节真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儿童科学文艺,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健康的思想内容、准确的科学知识、活泼的艺术形式,每种体裁都顾及了儿童的年龄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教益……。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通过对相关教材的恰当处理,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新自身观念,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系统学习和通晓中外儿童文学史和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应该具有朗诵的基本功、教师通过泛读、教读、背诵、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或分组比赛朗诵等形式,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美;应该掌握一定的讲述技巧,通过表情、动作、节奏、语速、语调等来把握故事中人物和情节的特点;学会童眼看世界,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做到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中的真善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其审美愉悦的功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感受、发现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有趣之处,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达到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目的,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号:07J021Z>阶段成果;咸阳师范学院2007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立项号:07XSYK105>阶段成果。]

长篇童话故事篇7

你是说驴小弟变石头是真的?来自另一个星球上的小王子是真的?蜘蛛救了一头猪也是真的?正常的成年人不禁要问。

这里所谓的正常人,是指被坚硬的生活磨掉了想象力的大人。童话作家是了解他们的,比如圣埃克苏佩里,在完成《小王子》后本来要题献给一个成年人,后来转念一想,还是把童话献给这个成年人“是孩子的时候”他明白,成年人一旦“正常”起来就不会理解童话,更不用说喜欢了。而孩子们的态度却是两样。

想想吧,哪个小孩不是仰着脑袋听童话听得津津有味,听完了还意犹未尽不肯入睡?哪个小孩没有期待过在树冠上看见大龙猫?他们一相信,童话是真的,所以他们的期待往往不会落空。孩子们的眼睛如同星星一样纯洁,他们能看见的事物,常常是成年人已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了――这令人感到悲哀。

可是那些身体力行写出童话诗篇的人却深谙:童话确实是真的。他们不仅听到了美人鱼的倾诉。而且在深夜亲眼目睹极地快车从家门口风驰电掣……于是,他们记录下这

些故事,并负责任地告诉读者:用心灵的眼睛去看就看得见,用心去倾听就听得清。当然了,如果你的心涂抹了尘垢,那便怪不得你在童话面前呆滞得像个傻瓜了。童话不计较

你是否瞎了聋了,因为失明或者失聪的人未必不对童话心领神会。哪怕他们已经成年,他们的眼前和耳边也许都是阳光与音乐。当然了,童话作家更多的时候愿意面对小孩子,他们是不折不扣忠实的知心人,他们总是信心百倍地坚定地说:哦,那些童话是真的……

是真的。安徒生小时候的确是丑小鸭,长大后变成了天鹅。王尔德的邻居就是一个自私的巨人,由于耶稣,这个有花园的巨人最后拥抱了孩子们。一头猪赢得了一个人的心.怀特像童话里的蜘蛛夏洛一样爱它,为救它心急如焚,生活中的确有过这码事。于是,怀特用童话《夏洛的网》记述了这个故事。

童话不仅仅来自于生活之真实。更重要的是说出了真理。记住哦,我们了解和喜爱的那几个经典童话故事。均不是黄口小儿编造出来的,而是出自几位人生阅历丰富,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家之手。在心灵几经创伤后,他们才讲出了这些饱含人生真谛的故事。最优秀的童话是真理的诗篇,无论言说哲学还是言说信仰,对我们这些长大了的人同样富有启迪作用。

长篇童话故事篇8

钱钟书先生曾幽默地把《伊索寓言》读出了新意,在《读(伊索寓言)》中认为该书“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皇帝的新装》原本也是写给成年人读的,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阅读经验有限,当他们仅仅停留在对虚荣、愚蠢发出嘲笑时,便不会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皇帝的新装》不仅是对愚蠢的取笑,更是对从众虚荣的讽刺。对纯真人性的召唤!当作者犀利的笔锋指向那个现尽洋相、丢尽脸面的皇帝时,它同时也无一例外地对准了那群谙于圆滑世故、泯灭童心的成年人!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更多的是具有了一种严肃的警世意味。

故事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整个情节都是围绕一个骗局展开的:两个骗子借助一个精心编制的谎言,让一千虚荣而又圆滑的人合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世相大戏。其实,故事的原型来自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一个邪恶的魔法师拿着一面魔镜来到人们中间,自称能照出人心的善恶……《皇帝的新装》中,两个骗子挥舞着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道具――谎言,启动咒语,洞悉人们的圆滑世故,照彻他们的虚荣心理。这个谎言其实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陷阱,稍懂现代逻辑的人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命门――它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世故圆滑和内心虚荣的弱点:谁都不愿也不会落得个傻子或不称职的名声。所以,上至万乘之尊、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仆隶走卒都迷失本性,开口说谎。作品中那两个自称能织成世上最漂亮衣服的人,与其说是骗子,不如说是这幕笑剧的高明导演,他们巧妙地剥去了人们虚伪的外衣,了人们灵魂上的可怕痼疾,然后悄悄隐去,他们也许就在幕后放声朗笑,欣赏着人生舞台上一幕盛大的滑稽表演。

童话结尾安排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孩子的话像是一泓清泉,一缕阳光。冲散了成人世界里由圆滑、虚假造成的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又像是一柄利剑,刺破了弥漫在成人世界中的虚伪与怯懦。为什么小孩子可以说出心里话?学生的意见可能是多样的,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涉世不深,还不会从现实功利的角度出发去限制自己的言行,所谓无知者无畏,所以敢说真话。

所以说,那个王国里的成年人与其说是被骗,不如说是在骗人。正是虚荣心理在作祟,他们心甘情愿成了骗局的帮凶!当我们发出笑声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那个睿智的丹麦老人给我们写的童话,它是专供成年人读的,或是写在那里,等孩子长大成人后阅读的!

上一篇:企业年会策划范文 下一篇:谷雨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