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范文

时间:2023-09-20 00:44:05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1

在理桃花潭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人叫汪伦。他很喜欢写诗,也经常和一些当地的诗人来往。

汪伦不想有多么的富裕,却在桃花潭边的南台寺设馆讲学。他常常带着学生到桃花潭的美丽地方游玩。

一天,李白来到看望李云,汪伦听道李白在宣城的消息想请李白到桃花潭来游玩,于是,汪伦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听说先生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不知能否到桃花潭一游,这里美丽极了 ”。

李白接到汪伦的信,非常高兴,于是便去了,李白到了桃花潭,汪伦和他的学生正在迎接李白。李白说:“桃花潭果然很美。 ”他们两个谈了很多话,大笑不止。

汪伦把李白请到自己的馆中,盛情的款待李白。桃花潭的村民听说李白来到,都纷纷把用桃花潭水酿的美酒送给礼拜痛饮。

过了许多天,李白在汪伦的陪同下观赏风光,钓鱼,作诗,他们很愉快。

在李白离走的时候,汪伦带着他的学生边走边唱,到桃花谭送行,李白被汪伦深情厚谊感动了,现场写了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2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3

目录[隐藏 ]

1 诗词正文

2 诗词翻译

3 故事传说

4 作者介绍

5 写作背景

6 诗词赏析

7 诗词鉴赏

8 相关词条

9 参考资料

《赠汪伦》 - 诗词正文

《赠汪伦》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诗词翻译

《赠汪伦》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将欲行:刚刚要走。

3、忽闻:忽然听到。

6.不及:比不上。

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 - 故事传说

《赠汪伦》

据传,桃花潭西岸的万村有一豪士名万巨,学问渊博,以德著名,时年与李白同考进士,两人相交甚欢,互相敬慕,结为至友。万巨考取进士后,感慨官场黑暗,不愿在朝为官,遂隐居家乡桃花潭,教书育人,留恋田园,过起了悠然自得的耕读生活。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李白因官场失意而辞官后,决定寻访万巨。李白从太平湖直游而下,途经歙县,歙县县令为泾川桃花潭汪伦之兄凤思。汪伦世居桃花潭,对李白诗风人品极为仰慕,生平最大心愿便是与李白对酒吟诗。凤思便告知李白行踪,汪伦修书一封盛邀李白来泾川游玩。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此信,兴致大增。

于是天宝14年秋,李白来到泾川桃花潭。汪伦喜出望外,当即热情款待。李白对酒吟诗一首《访巨公吟》:“汪伦说话甚奢华,命子提壶问酒赊。七里哪寻八里店?孤村唯有一桃花。漫行陌下崎岖路,遥望扶风豪士家。曾到街道无酒卖,万村渡口实堪嗟!”汪伦闻后,面带歉意回答道:“桃花者,潭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人姓也,非万家酒店。”李白听罢,反倒笑了起来,丝毫不见责怪之意,并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快事!”然后二人相视开怀大笑,举杯畅饮。两人愉快相处数日后,李白告辞,汪伦特意相赠名马八匹,锦罗十段。汪伦与村民们一路相送。来到桃花潭古岸,在即将登舟而去之时,李白为感激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后人为纪念李白来桃花潭,在送行李白的地方建造了“踏歌岸阁”,在桃花潭西岸建造了“怀仙阁”。《赠汪伦》一诗,便亦广为传诵。历代名流、学者随后纷至沓来,游览名胜,寻访诗仙踪迹。

《赠汪伦》 - 作者介绍

《赠汪伦》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赠汪伦》 - 写作背景

《赠汪伦》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赠汪伦》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 - 诗词赏析

《赠汪伦》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 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小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赞颂了真挚、深厚的情谊。妙处在于结句的比物手法的运用,将无形的情谊转换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自然而耐人寻味。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赠汪伦》 - 诗词鉴赏

(一)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宛敏灏 宛新彬)

李白乘舟桃花潭,千古悠悠汪伦情——泾县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位于青弋江上游的泾县陈村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川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

(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 - 相关词条

《苏幕遮》《石灰吟》《逢入京使》《塞下曲》《梦游天姥吟留别》

《舟中读元九诗》《观书有感》《沉醉东风·渔夫》《青玉案》《长恨歌》

《次北固山下》《咏梅》《归园田居》《子夜吴歌》《水龙吟》

《春望》《南乡子》《少年行》《静夜思》《踏沙行》

《如梦令》《天净沙·秋思》《长相思》《沁园春·长沙》《夜雨寄北》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4

今天早晨秋雨绵绵,我和爸爸还有爸爸的同学一行百余人乘着旅游大巴去泾县桃花潭旅游。

我们来到桃花潭镇。据导游说:桃花潭镇古时称南阳古镇,镇的对岸,有一片深潭位于悬崖峭壁的底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汪伦的人,他很邀想请李白到桃花潭来,于是就想了一条妙计。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这里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楼。’ 李白被这里的美景佳肴所吸引,就来到这里,作下了千古名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确实是人间仙境,环境幽雅群山环绕。四周生长着一株株健壮的竹子和枝繁叶茂的树木。潭水很深,湖水碧绿。潭中央有一个小岛,小岛上长满了挺拔的白桦树和亭亭玉立的柳树。许多白鹭鸟栖息在白桦树和柳树枝上。宽宽的台阶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我们到来时,天上正下起蒙蒙细雨, 桃花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蒙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桃花潭风景美丽,闻名于世,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5

听导游姐姐说,当年李白是被汪伦“骗”来桃花潭的。汪伦很想结识李白,知道他爱游山玩水,爱喝酒,就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此处有千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看了信就来了,可是他来后却只看到一个风景如画的水潭和远处孤零零的一个酒店。汪伦解释道:“这潭叫桃花潭,有千里深,这就是‘千里桃花’;那边的酒店老板姓万,人们都叫它‘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哈哈大笑,与汪伦结成好友,并在桃花潭住了一个多月。据说,李白一共在桃花潭边写了五十余首诗,《赠汪伦》是最最有名的一首。

到了桃花潭边,阵阵 凉 风习习。放眼眺望,桃花潭不算太大,潭水清澈,水面上有渡船在来来回回。对岸的青山郁郁葱葱,石阶蜿蜒。听导游说,山上就有李白当年喝酒的地方。

坐船到了对岸,导游介绍说,山上有个排仙亭,就是诗仙李白饮酒赋诗的地方,还能看到酒坛子等酒具哪。我和妹妹抢先沿着石阶冲上山。只见排仙亭四面八方都是门,里面有个小桌,旁边有几个石凳,但是没看到酒坛子啊。这时,导游姐姐跟上来,“亭子的奥妙在门。看,中间的大门像酒坛,旁边的小门都是酒杯!”我们循着她手指方向望去,真的耶!那个门居然就是个倒扣的酒坛呢!里面的美酒一定被李白喝光了吧,倒扣下来一滴都不剩!旁边的“酒杯”也不少,真是有趣!

从排仙亭下来,我们又跟着导游在桃花潭镇里寻访“万家酒店”。小镇都是徽派建筑,一律白墙黑瓦,古色古香。居民家的院墙上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路边到处都是凤仙花,红的、白的、紫红的、粉的,五颜六色。很多人家还有小菜园,种满了应季的蔬菜。终于,导游姐姐带我们拐进一条古老的、深深的小巷,“万家酒店”遗址到了。在这儿,我发现了“新大陆”:“ 嘿,生意真好!看,门槛都被踩扁了!”“这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妈妈笑吟吟地说。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6

李白到那里一看,果然有很多桃花,汪伦带着村子里的人来迎接他,李白感激万分。

汪伦带着李白去参观,说:“我们村不仅有很多桃花,还有一个桃花潭,潭水很深,掉下去的话肯定会淹死的,所以你要小心。”李白说:“多谢提醒。”

李白说:“我明天要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李白说:“因为我有些事要做。”

第二天,李白不想惊扰乡亲们,就自己悄悄地走了,汪伦醒来没看到李白,就知道李白悄悄地走了,汪伦就赶快召集乡亲们去送李白。李白乘上船快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很多人一起走路的声音,他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来送我了,李白说:“就算桃花潭水再怎样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

李白乘上船以后,就在船上写下了这首诗赠给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7

1、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好友。

2、汪伦(722年-762年),字文焕,一字凤林,歙州黟县(宣州太平县,今安徽黄山市黄山)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诗人,著名诗人李白好友。

3、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潭。

4、汪伦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桃花潭水深千尺篇8

高山流水,巧遇知音。

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琴,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缘分,千里相会有缘人。一见如故是知音,只恨相见很晚。当伯牙心中高山而弹奏时,子期说“巍巍乎若高山”;当伯牙心中想着流水而弹奏时,子期又说“浩浩乎如流水”。能有什么比得人生一知己更为宝贵的呢?伯牙认定子期是唯一懂他之人,以至于之后子期逝世,伯牙愤然摔断琴,自誓不复鼓琴。的确,死亡是分开了他们,可伯牙会寂寞吗?子期会寂寞吗?倘若两人最初未相遇,那么后半生也只有在完全孤寂中度过,一丝美好的回忆也没有。我想:他们此生足矣。

桃花潭千尺深,不及汪伦之情。

诗仙李白向来是那个活得最潇洒的人,“人生得意须尽欢”。他不缺酒,与友人畅饮的他,全然不是那个对月独饮的寂寞之人。他将寂寞都酿入了酒中……李白汪伦的友情素来为我们称道,从小学的懵懵懂懂中似乎就开始对这种友情幻想了。自古离别皆生愁,李白乘小舟将行,而汪伦却出人意料地在岸边踏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境界,什么情怀?与他们的友谊来比,这千尺的桃花潭水又怎能相媲美呢?李白不寂寞,汪伦不寂寞,友情是最美的醇酒。

无论是高山流水的知己相逢,还是桃花潭的友谊,都是最动人的,寂寞所无法赋予的。有朋自远方来,乐乎;邀友对坐,缓缓将寂寞注满一杯,相视一笑,饮了,畅快。

上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木兰辞原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