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11 16:39:35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1

一、以习惯培养为目标,认真落实常规工作。

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但习惯的培养犹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为了培养学生“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我悉心备课、按时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困生,我坚持跟班,早来晚走,力求日日清,人人清,哪个学生哪一项没有过关,都记录在纸上,发动优生和我一起帮扶,直到改对才划去名字。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把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互帮互教,鼓励优生大胆展示,以优带中,以优辅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交流,还采用同伴互助和小组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二、以确保自主学习为前提,积极推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本学期,为积极推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我不仅学习了学校下发的有关资料,还上网查阅,了解“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认识到它是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现代人素质。有了理论上的认同,我便大胆实践,尝试将教材承载的知识点梳理成问题,尝试编写导学案,将问题的分析习题化,与配套的练习册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可是,在实践中,我又遇到了新问题,整节课热热闹闹却完不成预定目标,学生讨论时还会出现跑题现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如何体现,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该放,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不同,如何平衡等等。应该说,“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适时开展,“辩课议课”活动使我的认识逐渐走向清晰,走向成熟,使我的课堂教学有了思路,让我更加大胆地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主动学习、积极的思考。我则有计划地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组织讨论,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组员分配任务,汇报时让学困生优先,优生补充总结。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理解,人人都能参与讨论交流,我精心设计与习题,布置学生课前在家完成,克服了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的思考时间不同步的问题,我还分批参加小组活动,一个组一个组指导,目前有四个组的发展喜人,也为其他小组树立了榜样。我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改进、完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定会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三、以课题研究为动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在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xx”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有效学习研究》中,我坚持探索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练字、到学文,到口语交际与习作,多方面尝试,并将感想与经验及时撰写成博文,发表在“信息技术环境研究”专栏中,还整理多篇供学生学习的语文学科资源,学法指导,发表在“信息学科学习资源”专栏中让学生共享。本学期,我加强了多媒体运用技巧的学习,重点尝试了多媒体技术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1.学习多媒体制作、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由于对多媒体的运用学习不够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影响课堂效率。这学期,我用过网络、博客学习了一些ppt使用技巧,如:在用powerpoint展示课件的时候,有时需要学生自己看书讨论,这时为了避免屏幕上的图片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可以按一下“b”键,此时屏幕黑屏。学生自学完成后再接一下“b”键即可恢复正常。按“w”键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其次,利用画笔来做标记也非常实用,放映幻灯片时,为了让效果更直观,有时我们需要现场在幻灯片上做些标记,这时可以在打开的演示文稿中单击鼠标右键,然后依次选择“指针选项-绘图”即可,这样就可以调出画笔在幻灯片上写写画画了,用完后,按esc键便可退出。这些小技巧的学习运用,让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提高了多媒体的使用效率。

2.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午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阳泉市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网有一个跟教材配套的资源,特别是里面的生字指导,从读音、字义、组词到范写,一笔一划,边读边写,采用楷体软笔式示范,笔画的粗细、提顿展示得清清楚楚,苍劲有力,比起老师黑板上用粉笔的单线条示范更能体现汉字的优美,学生也非常喜欢。本学期午练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带领学生边看边讲解,然后再临摹,视听结合,使写字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3.借助多媒体展示,强化朗读感悟。

为了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重点抓住了“冒”字,让学生换词。通过与“长”“伸”“钻”“探”“抽”“挤”等词的比较,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仅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还写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接下来,多媒体里出现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正在盛开的,将要盛开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绿的荷叶衬托下,随风摇摆,生机勃勃,学生也像叶老一样被陶醉了。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4.探索多媒体技术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

课程标准非常关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态势,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就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本学期,我尝试了多媒体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有效结合。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口语交际要求学生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并搜集相关资料、图片等为后面的交流做准备。习作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了解学情,我发现孩子们大多去过狮脑山、翠枫山、桃林沟,而且拍有照片。于是,我将学生按三个地方分成三大组,再在组内进行分工,有的负责收集图片,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准备导游词。我也准备了自己桃林沟之行的有代表性的一些照片,按照沿途景物、美丽桃源、湖边美景、欢乐游戏四大块儿排列,意在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观察。

上课时,孩子们分组汇集图片、资料,练习介绍,然后选出代表大组汇报,杨钰洁、张泽轩、梁子钰、王家敏等几个孩子带来的电子图片为展示和交流提供了方便,也唤起了孩子们游览时的兴奋与激动,他们纷纷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打破了以往口语交际的沉闷气氛。

习作课上,我按照事先准备,重点辅导了《美丽的桃林沟》。先让学生介绍桃林沟的地理位置及总体映象,然后引导他们说说路上看到的景物,自己的心情、感觉,“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迫不及待”等词语恰当地提示了学生的表达。在引导观察桃花时,我利用图片的放大缩小功能,展示了远看桃园一片粉红,桃花形态万千,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刚开了一半,有的则完全展开;近看桃花,白的、淡粉的、有深有浅的花瓣,嫩黄色的丝丝花蕊,包括浓艳欲滴的花粉都看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从没观察得这么细致过,从没像这样感受过花儿的美丽,教室里赞叹声不断。我启发学生想想桃花的不同姿态像什么,并学习《荷花》一课展开联想,孩子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描述的桃花活灵活现,拟人、比喻手法很自然地运用其中,多媒体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致地展现了景物的特点,让以往没法辅导的写景类文章的习作教学现出生机和活力。观察湖边美景时,我通过幻灯片自动放映带领学生游览,以湖为中心,湖边的垂柳、石头、凉亭,湖上的小桥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放映顺序暗示了观察顺序、写作顺序。多媒体技术与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有效整合,打破了课堂上单调、枯燥、空洞的观察顺序、写作方法的指导,让课堂焕发出活力和生机,让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更有趣味。

5.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我不仅自己利用博客随时记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还鼓励学生将日记佳作上传博客,指导学生展开学习交流。在习作讲评时,打开博客,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然后其他同学一起朗读欣赏,增强了展示的直观性。对于学困生,他们还可以回家后登陆班级博客深入学习借鉴,解决了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了语文教学。我还将此收获写成材料《博客,让教育更给力》参加了矿区优秀教育博客的评选,与众多博友分享。

四、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读时,我按学校安排,带领学生隔周诵读《弟子规》和古诗词,让经典文化丰富孩子们的阅读世界。第八单元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学完课文后,我们举行了讲神话故事比赛,冯嘉琦、杨钰洁、李源等同学态度积极,获得优秀奖。词语积累比赛更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五、寻找不足之处,努力做到更好。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2

一、科学处理文言文教材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教材的科学处理,极为重要。对文言文教材的常用科学处理方式为结构化处理。所谓文言文结构化处理,主要是指在研究中对学习材料予以科学分析及总结处理。在通常状况之下,阅读理解的学习材料会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展现于人们面前,进而帮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及记忆。结构其实就是文言文的框架及脉络,对其结构予以构建处理,就需对文言文材料予以综合化整理、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文章结构中,需能够充分展现出内容间的实质性关系,决不能浮于表面,应充分理解其内部存在的逻辑关系。

如《桃花源记》,文章以“异”字贯穿始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在综合思考探究中对“异”字的体现方式予以分析,进而对文章结构予以剖析处理。在《桃花源记》中,“异”的展现主要为桃花源内和源外生活的反差。在桃花源之外,战火纷飞,处处呈现出一种衰败之相,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动乱。而在桃花源内,人们生活安宁祥和,安居乐业。桃花源内、外景象呈现出强烈反差,进而引起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加强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极为重要,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文言文的大声朗读中,学生的口才及语言能力得以充分提升,而且可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真情实感,产生审美体验,为其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提供助力。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在阅读中对于韵律更为重视,在朗读中可体会到朗朗上口的感觉。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朗读练习。

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文中刘邦的谦虚、樊哙的忠诚及项羽的优柔寡断。在文言文的朗读练习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能得以增强,且反复朗读可培养出学生的语感,一些文言句式、字词用法均可于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重视积累

文言文知识极为琐碎,因此,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做整理和总结,积极积累知识,经常回顾复习。在回顾复习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及阅读理解能力均可得以显著提升。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需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的字、词、句式予以整理总结,为其后期的文言文知识学习提供助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对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固定文言文句式进行认识、掌握,并了解其构成及应用方式。随着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阅读理解能力就会迅 文言文阅读应基于整体感知 吕辞

学习文言文需要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意思。因为只有整体感知后,了解了文言文所写的大致内容,才能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词语、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然而不进行整体阅读感知,单独的字句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诵读与感知、拓展与传承。

一、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培养语文阅读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但培养语感并不容易,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感悟。优秀的文言文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学生想要完全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必须通过不断的整体阅读,接着再进行逐字逐句的理解,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阅读是要带着情感的,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古人写作时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如果学生不去阅读全文,又怎么能体会到邹忌的智慧呢?学生听教师讲解,明白了邹忌很有才,通过自身的例子说服齐威王,但是如果学生不自己去阅读全文,很难真正体会邹忌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在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带着主观情感 速提升。

四、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属于一种极为良好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较为喜爱采用教师翻译、学生记录的教学方式,但教学效果不佳。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展开师生互动讨论方式较为有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针对文章提出一些小问题,如一个词、一句式、一个文学典故等。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自由讨论活动中,对于问题的解答只要确保具有新意且无逻辑错误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不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要做到师生平等,并对学生的观点持尊重态度。

五、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重视对比训练。在教学中,可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及鼓励,促使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更为牢固,且可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对比阅读所占的比例应逐渐加大。因此,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需加强对比阅读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以平和从容的态度面对考试。如在《登高》教学中,教师可将其与《登池上楼》进行对比,指导学生对比两篇文言文的字词用法、情节及中心思想等。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3

那么,该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观察

一、尊重学生,培养他们写作的自主性。

众所周知,尊重学生是培养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前提,学生写作自主性的培养又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体现。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训练是一种相对独立自主化的活动,学生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作文具有很大的自性。我们结合课本教材的编辑,结合第一单元(初中语文第一册)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在这次训练中,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题目自拟,至于体裁,选材等一律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同学查阅范文,汲取构思精髓,回顾家人性格特征,收集家庭琐事,挖掘记忆库中的瑰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取得了成功,同时反映出了家庭生活中的正负面,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当老师简评首肯,学生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二、丰富素材,调动学生写作的主动性。

中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受其活动范围及形式的限制,虽较小学生有所扩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感受生活的机会,获取真实生动的材料。“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有位同学以前对写作文兴趣不大,认为无话可说。前不久学校举行少儿书画展,他们参观时站在一幅“人物素描”前,神情专注的观察,回家后在日记本上写道:这个素描,比例设置合理,主体感较强,主要原因在于墨水的浓度适度。面部表情庄重,一看就知道是个深沉而善于思考型的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恰如其分的思考,就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石。

教师精心的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想像、兴趣、情感等因素,形成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轻松作文。在教学改写《扁鹊见桓公》为荒诞剧时,我首先简介其内容,再要求变换手法,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写,突出“讳疾忌医”的现实意义,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评比,择优排练,参加“五四”汇演。学生大胆想象当时的情境,广泛进行讨论交流,畅所欲言,终于达到了改写目的,在汇演中荣获团体一等奖。这又取决于舞台设计、道具的运用,使主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都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引导观察,激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

观察是创作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源于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强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启迪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及周围的事物,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抓住特点,展开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学《春》一课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观察要求:“桃花、杏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粉的像 ,白的像 ”,填空,并思考“红、粉、白”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由于讲授时正值秋季,不适宜学生观察,因而让学生待到来年春季观察。本学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观察,有一名学生记载如下:桃花的确是红色的,一簇簇像火,但也有粉白色的野桃花,朱自清先生大概写的是家桃花了,更为奇怪的是家桃花是先绽放花,几乎是花开浓艳时才吐出新叶,绿意不影响火红的颜色;桃花怒放时,天公捣乱,还下了点薄雪,这就所谓的“桃花雪”吧。桃花还未开败,杏花又出尽了风头,接着才是梨花绽放。在长达半月时间内,三种花竞相开放,确实是“花赶趟儿”,看看花的竞开,春意甚浓了,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突然我明白:三种花开先后有时间上的微妙差异,其顺序是不能更改的。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就可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写作水平。

正因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写出的作文内容具体生动,充满童真童趣,充满美好幻想,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这样的作文全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作文,真正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创造力。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4

小学语文教学后记实践思考每位教师课前在钻研教材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编写而成的教案,不管经过怎样的精心设计,毕竟是用文字绘写的教学蓝图,拿到课堂上付诸实施,必然会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是“得”,是“失”,是“得”“失”兼而有之,经过回顾反思,皆可择其要者收入笔底。

一、记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虽然未必成大器,但是来自实践,发自肺腑,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后对某一教学规律的探索就会从模糊到清晰。比如:语文课“教”的目的是在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这与课文作者“写”的意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此“教”应该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照搬“写”的逻辑顺序。如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始教学时笔者总是抓住文章叙事的顺序来教学,别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得毫无教学激情了。有一次,在教学第九册第24课《少年王冕》时,笔者突发奇想,试着先抓住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问,尝试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笔者紧扣其第四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舍不得”――“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和他对母亲的孝敬。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好的,要留给母亲;一个是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紧扣教材的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提问,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的是王冕的勤学好学和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得饶有兴趣,又能意识到读书要抓要点。这一教学实践给了笔者启发,笔者便及时记下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记疏漏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周到一些。所以我们要学会冷静下来梳理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进行补充,对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透过现象捉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在《吃西瓜比赛》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比赛中,情感的兴奋点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赛前高度紧张的心情;比赛成功时的喜悦;不幸失败时的伤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这些情感的兴奋点来引导学生表达。如当第一轮比赛中个别学生失败时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教师应引导学生马上谈谈感受,而若等这个学生再观察完其他同学的比赛完全沉浸在兴奋状态时回过来说当时的感受,那么表达出来的情感效果肯定会淡了许多。这样的教学顺序欠妥,未能把握好时机。这样的引导就导致比赛结束,学生都得靠回忆来描述刚才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学生此刻表达出来的习作内容怎么能鲜活呢?写出的文章就怎么会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凡此这些自己设计的有些欠缺的教学过程及时地记下几笔,不断找“疏”查“漏”,辨“差”识“错”,犹如盏盏红灯,提醒着自己在教学道路上不要去瞎撞,得根据科学的教学规律反复思量。

三、记精彩生成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轨道上以后,潜心思考,阅读推敲,常会发表出人意料的见解,生成使课堂生色的精彩。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水乡歌》,在教这篇课文时,笔者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还注意搭建平台,进行了迁移练习:想一想水乡还有什么多呢?孩子们欣赏着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上那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七嘴八舌地争抢道:水乡鱼虾多、桥多、船多……老师继续点拨:你可以仿照文中的诗句,水乡什么多?_________多。千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在小组说一说,再交流。在老师的智慧点拨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点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关注到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有效地丰富低年级的小学生表达的语言,帮助学生无痕中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表达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个学生这样说道:水乡什么多?荷花多,千朵花,万朵花,红的白的连成片,朵朵荷花睡满塘。当时的笔者惊诧于孩子的语言是多么具有魅力啊。一个睡字写出了荷花静态的美,一个睡字赋予荷花以人的动作,使语言更生动,让人感觉到仿佛看到了深夜里,一朵朵荷花仙子躺在清凌凌的水塘中。一个睡字多么贴切地体现了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笔者折服。这就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智慧点拨一下,引导孩子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达,课堂上的生成就会如此精彩。

笔者珍惜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带着如获至宝的心情记录下它们。

四、记再教思路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在一个平面上的移动,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深究。不仅要理解字面,而且要懂得文字的背后,探索可能有的潜在语。深究,不是穿凿附会、不分巨细乱推敲,而是要真正读懂,尤其是重点、难点之处更是不容忽视。

深究教材的目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多懂得一点,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巧设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夹竹桃》一文时,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一般都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的有韧性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但笔者讲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1)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想想他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2)你还觉得夹竹桃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吗?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夹竹桃吗?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质疑引导学生再阅读,在文本资源的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感悟,继而鼓励学生深思文本深层次的意蕴。笔者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前,对教材以外的一些资料也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疑,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巧妙点拨下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课后,笔者记下了这个再教思路,并提醒自己教学是十分精细的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新的教学思路要随时记录下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5

纵观历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考核题型和内容,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考核的课内和课外文言文语段,二者之间必有联系。或是体裁相同,如《小石潭记》和《黄冈竹楼记》同是游记类;或是主题类似,如《二章》与《新序》节选段,都是讲治国之道;或是题材相似,如《桃花源记》和康与之的《昨梦录》都写了封建社会中的理想化生活,等等,这对于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无疑起到了“引”的作用,可以对语段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揣摩类推,对于内容、主题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

二、实词、虚词的考核,必是课内出现过相同的用法并向课外延伸。如《黄冈竹楼记》中要求解释“不可具状”一词中的“具”,《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都是“详细”的意思。又如《新序》中解释“至于鄙”中的“鄙”,《为学》中有“蜀之鄙有二僧”,译为“边境”。虚词的考核莫不如此。

三、开放拓展题逐渐介入,比分也在加大,形式新颖,出题方式变化多端,难以把握。这个难度最大,也是学生老师最为头疼的。复习时无从下手。如2006年题要求补写对联“见永州石潭,乐山水树竹,感受凄寒之景;登黄冈竹楼,宜琴棋诗壶……”这不仅要求学生整体理解文段内容,筛选相关信息,还要求掌握填联的相关知识,如要对仗等。又如《桃花源记》和《昨梦录》中有“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的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这一题,既要求学生能抓住文章的要点,又要求在回答真实性上,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还要做到论据充分。对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确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的特点,对课外文言文的复习与阅读练习时,应该抓住要点,有的放矢,方可做到事半功倍。

一、立足课内,迁至课外

课外文言文的复习如果不立足于课内,将是一句空话。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内精选文章作为基础,反复研读,背熟析透,力求做到看到某个词或句,要有“似曾相识”之感,由此及彼,培养出对文言文的语感,考试时才会游刃有余。加强积累,掌握常见句式,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如“……者……也”式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各种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等。

二、重在积累,巧在归纳

对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考核重点,更要分类整理,扎实记牢。如“故”就有①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②特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③原因(公问其故)④所以(故余虽愚)。在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筛选。要注意词古今异义的情况,如“欲穷其林”和“人穷则反本”中的“穷”,前一个是“穷尽”,后一个是“不得志,走投无路”。

三、抠字琢词,重在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要逐字逐句,总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熟练掌握下列几种方法:一、“留”,即将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等直译,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晋太元、武陵人就只需照直译。二、“补”,即补充省略部分,如“一鼓作气,再而(气)衰,三而(气)竭”,省略了括号内的士气,译时要补充。三、“删”,即发语词、音节助词等去掉,如“公将鼓之”中的“之”可不译。四、“换”,如将“岁”换成“年”,“汝”换成“你”。五、“调”,即将宾语前置等句式调整顺序。六、“选”,一词多义的情况下,要认真揣摩,选合适的词义。七、“固”,固定格式有固定译法。八、“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引申、借代等要做到意译。

四、结合实际,有理有据

对于开放性试题,必须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重点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找出文中能反映中心或作者议论抒情的段落或句子,体会它带你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在答题时,尽量做到联系生活实际,有理有据。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6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比较难学。内容不多但要记的内容不少,从每个字到整篇文章,显得比较繁杂。如何加强文言文的教学,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文言文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习惯。那么,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是自主阅读的重要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特别是文言文,学生在语言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堂上应尽可能用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例如在教文言文课文时,先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注解。查阅有关的工具书诵读课文,翻译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有条件的话让学生网上搜集与课文有关信息,便于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要让学生在诵读翻译的过程中,把不懂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只是一个预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预习上先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二查、一译疑。三读指: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三读欣赏玩味,品佳句。二查: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译指:学生分组讨论翻译后,再分段译在笔记本上;另一疑指:学生在串解过程中肯定有问题,发现问题放在课前质疑。

二、课文诵读是文言文语感开发的重要基础

作为语文学科,我们深知诵读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文言文亦是如此。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因此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多读,以各种形式的读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因此,让学生养成多读的习惯,这对于他们文言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当然,读,并非单纯的只是嘴巴的机械运动,而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活文言文生活意境体验与共鸣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创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到文言文并不难,还很有兴趣。比如教《桃花源记》这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时,可以利用录像片再现晋太元中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神奇的过程,和桃花源中良田美池连绵、桑竹参差、鸡犬相闻、老少怡然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理解“渔人出源后为什么不遵嘱咐而将桃花源道与外人”、“太守为何立即遣人寻源”、与“寻之不得为何给人们留下深深的疑惑和遗憾”,学生就会自然地把原因归结到桃花源的令人神往。 转贴于 继而让学生讨论归纳自己观看录像后的感受,弄清“桃花源是一处什么样的境地”,就再也不会启而不发了。因为那清新的音乐、明丽的画面给人描绘了一幅“景色优美、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恬适安然”的生活图景,这图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尽情地陶醉在这美的情境氛围中。

四、问题意识是创造性阅读的基本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特别传至今日人们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首先要向学生说明怀疑、不盲从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性,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有的同学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不容易理解。当学生的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集体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及容易弄错的地方教师给予点拨、指导……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动脑筋,才能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使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吸收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扬弃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五、知识迁移能力是语文“习得”的最终目标

中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如何将课堂中的“学得”通过考试化为“习得”,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也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不少省市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迁移上,已作了积极的尝试。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只要我们坚持不断挖掘,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日新月异,取得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克帮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话题设计思考.《语文建设》,2008,3。

[2]张景明 阅读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2011,10。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7

【关键词】适时运用 电教媒体 优化 语文课堂 高效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手段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其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为教学创设了互动、和谐的教学模式,使以教师的教为主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把握电教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以达到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手段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目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呢?

一、揭题、质题后及时使用

教师在揭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尽快了解课文所描述的景物的心理状态。此时适时映出课文描述的画面,可以使学生正确感知文章所描述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看幻灯、电视录像等画面,加以获得深刻而形象的印象,为理解文章的词句提供了鲜明的形象。如教《桂林山水》这一课,当板书课题,质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打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

二、观察事物时适时使用

观察有序就是观察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要不然就容易犯观察不全、丢三落四的错误,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观察结果,当一幅投影片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作用于学生感官的首先是投影片的大概轮廓,其次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观察。在教学《夹竹桃》这课时,我首先把复合投影片(开红花的夹竹桃与开白花的夹竹桃)投影出来,学生兴趣顿生,纷纷被夹竹桃绿色的叶片,红白两色的花朵所吸引。我让学生自由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谈印象,提高观察的效果。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谈感想。有的说:“这夹竹桃叶真密。”有的说:“我见到夹竹桃,仿佛感到它的生命的力量。”……在学生求知欲上来时,我抓住时机提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夹竹桃的?”这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方法的,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观察。

为了克服观察的随意性,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这时,我先投影开红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再投影开白色小花的夹竹桃让学生观察,最后,把两种夹竹桃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地了解事物,系统地分析判断,使学生印象加深,更全面,更系统地认清事物的表象、本质,进而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时,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结果,学生“总起--分述--总结”的表达顺序十分清楚。

在学习3--4节时,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先分别投影出春、夏、秋三季的花,春季的迎春花、桃花、杏花;夏季的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秋季的。并告诉他们这些花只开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就凋谢了。然后再在每个季节上复合投影出夹竹桃的形象。夹竹桃的特点一下子就出来了。这时提问:“夹竹桃与其它花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马上说:“它一年三季都开。”“它是有韧性的花。”这样投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使学生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使学生对夹竹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三、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时灵活使用

电教媒体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声、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可合理地选用幻灯机、录音机。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用电脑电视将课文插图放映出来。画面展示出:“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不仅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人们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在他们的心田激荡。音乐把他们从柔媚、和谐、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粗旷、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产生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联想……

这样学生不仅深入地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而且懂得联想是由于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要合理,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声画的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听器官,也使学生由对优美乐曲的无意注意转变到对画面上盲姑娘陶醉在乐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来。这样营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为学生体验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情感内涵铺平了道路,消除了“时空距离”。

四、朗读课文时巧妙使用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课文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利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容易进入文章的意境,让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先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

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学生找到了差距,练得更欢了。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五、欣赏课文时配合使用

在欣赏课文时,配合电教手段,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入领会课文的意境。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映出幻灯图象,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表情朗读。再如教完《桂林山水》后,可以放映教学电影《桂林山水》,这样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整本的感受,在电影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解说伴同下,学生们好似“荡舟漓江上,人在画中游”,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美的情感。

六、指导复述、背诵时合理使用

课文中的内容可以在图上形象直观地显现。而图上的内容,在文中又能找到与之相吻合的具体表述的语言文字。因此在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时,教师恰当地放映画面,可以让学生依据画面内容,进行记忆或复现,起到引路的作用。指导学生背诵《夹竹桃》时,依次出现夹竹桃的几种形态和作者幻想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几幅画面的幻灯,有利于学生记忆,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而获得的信息,其遗忘率最低,且便于旧知复现。再如《飞夺泸定桥》中“夺桥”是重点,教完后,可再次利用映片,让学生根据情节发展,抓住指导员们神态、动作、语言和主要词语,看图练习复述夺桥的经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还如,改写《嫦娥奔月》为记叙文时,就要让学生复述故事的情节,这时我再次投映画面,让学生细致观察画面。通过观察,把王母娘娘心狠手辣、蛮不讲理、冷漠无情的神情、动作鲜明地表达出来,为改写打下了基础。

总之,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适时运用,对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的积极参与者。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真正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的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乐的目的,实现真正的课堂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国光《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桃花源记练习题篇8

一、利用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较多,文质兼美,体裁多样,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学情绪。为了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上新课前,教师可以发给学生文言文学案,指明每篇文章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提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初步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及主要学习内容,通过预习自学课文,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预习自学时,要交给学生会用一些符号来标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句,如“”表示通假字;“ * ”表示词类活用现象;“”表示一词多义现象;“_”表示特殊句式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应用这些符号做批注,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抓住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点拨。还能使学生在复习时根据标记抓住重点难点,这样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例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好多古今异义词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学案中就把这个难点当作课前预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去自学寻找答案。让学生在翻译文章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分类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再逐个提问、解决。对比写作手法的学习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之一,所以在学案中就先要提出这个问题,“文章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写法。还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目标,有了针对性,学生就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多了,就自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课堂上也能更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的最常见方法是讲授翻译法。老师死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被动的做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学习的效果很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面、音乐、影像等把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的美好图景展示出来。陶渊明的画像、桃花林美丽的景色、桃花源美好的环境以及热情好客的人们、朗读的声音、优美的音乐等,就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知不觉的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眼、耳、脑、口、手都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灵活背诵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须的。通过熟读成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但不理解其意义的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一定要让学生能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轻松灵活背诵的方法:

(一)理解原文,感受其美。很多学生因为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语言又绕口难记,背诵起来相当困难,难免引起厌学情绪,不愿学,不愿记。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将文言文译成现代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根据意思去记。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例如:《爱莲说》一文中描写莲可爱形象的句子,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先翻译为现代美文,理解之后再还原为文言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

(二)根据内容,设置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教师要设置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来回答。例如:在背诵《醉翁亭记》的第三段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1)作者是怎样描绘“滁人游”这幅图画的?(2)“众宾欢”是怎样一种热闹场面?(3)作者是怎样描写太守醉态的?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理清了语段的写作思路,化繁为简,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去记,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课文记住了。

运用多种多样的背诵方法进行背诵,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快速背诵课文,让学生快乐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记忆中。

四、学以致用,重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文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上一篇:成功创业故事范文 下一篇: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就业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