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0:25:18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导入设计;文本细读;文本主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堂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那么,现在的语文课堂导入存在着什么问题?又有哪些设计策略呢?笔者就这一专题进行了研究。

一、课堂导入环节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讲究阅读教学的导入设计,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之中。

1.激发兴趣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新课伊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精力分散,需引发学习兴趣。

2.定好基调

《语文教学艺术论》中写到:“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课堂引入,可进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文章结构的把握。

3.融情于课

在课堂中要尽量缩小师生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使学生身心放松,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课堂导入,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目前教学现状看,当前课堂导入存在以下问题:

1.匆匆而过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课,大家把书翻到第*页……”此时的课堂,学生还没有完全从下课的轻松中回过神来,学习就显得被动多了。

2.高深莫测

曾听一位老师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在导入的时候介绍说:“同学们,这是王安石奉诏进京,路过镇江时写的。王安石是个改革家,此次进京,改革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因为前途未卜,不免忧心忡忡。”一会儿奉诏进京,一会儿又是忧心忡忡,结果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3迂回曲折

请看这样一个片段:教师给学生欣赏了一些春天的图画,让学生谈感受;紧接着欣赏了一组夏天的图片,也请学生谈感受;再接着,告诉学生秋天来了,再一次出现秋天的图画,然后揭示课题《秋天的图画》。为了引出“秋天”,教师从“春天、夏天”开始,可谓大费周折。这样的导入也应该避免。

4.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位教师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课堂引入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从“东方红”说起,一直说到了“嫦娥奔月计划”,学生正听得入神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太空生活的趣事。”题目明明是“趣事”,可是教室里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那么课堂导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三、课堂导入,点亮精彩课堂

1.课堂引入与课题紧密相连

(1)精心设疑,整体感知

课题是窥测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窗口。小学生看到课文题目,总会做出种种猜想。如果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能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抓住题眼,把握主线

题眼,是题目中暗示的全文的关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要抓住对题眼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

2.课堂引入与文本主旨紧密相连

(1)巧妙铺垫,把握主旨

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很难准确把握和领悟的。一般来说,主旨的领悟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得出的。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精心铺垫,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服务。

(2)细节入手,生发深层思考

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旨。

3.课堂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1)再现形象,营造阅读期待

设计课堂引入时,如果能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教学也就变得更加有趣味了。

(2)激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

在导入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激活生活经验,就可以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4.课堂引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课堂引入设计的有效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紧紧地和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为课文学习服务,还是游离于课文之外,为导入而导入。当然,课文的导入要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1)还原课文,体验课文内容

低年级的不少课文,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恰当地还原课文,能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效果就更好。

(2)亲身实践,感悟情感历程

《称赞》一文,有一个情感目标是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环节来称赞学生:上课一开始,称赞学生坐得很端正;指名正确读课题,称赞学生读得很正确。教师真诚的称赞让学生笑得很开心,然后请学生谈谈被称赞后的心情和感受。

5.课堂引入与课文拓展紧密相连

课文拓展,可以是课文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字词理解的拓展。但是,如果在导入的时候就能想到拓展和延伸,导入的设计就显得更有效了。

(1)玩玩学学,从玩中延伸拓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导入时让学生尽情地玩,有利于课文学习。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导入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认识了“苍耳”,然后给学生每人一颗苍耳,让学生尽情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苍耳妈妈的好办法了。

(2)检查预习,提升语文能力

检查预习,也是常用的导入方法。如果能精心设计,那么就不仅仅是检查预习了,更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教学环节来看,课堂导入是一个稍不注意就被忽略过去的环节。但是,如果教师能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地遵循导入设计的策略,将课堂导入和课题文本主旨、学生的生活经验、文本内容、文本拓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细微处,就能让课堂导入变得精致有效起来。

称赞教学设计篇2

【主题分析】

感恩节,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接受帮助后要回报要感恩。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赞赏,尤其渴望得到曾经施助过的人的称赞。称赞,即有意无意地给对方以肯定的评价。以称赞的方式去感恩,会产生特殊的心理效果,它能加强或满足人的自尊,愉悦人际关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赞美的话能当我十天的口粮。”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本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一些行为专家认为,赞扬、感恩是和欣慰相联系的,它能促使某些行为的重新出现。

现在的高职生因为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及亲人的呵护、关爱中长大,熟悉的是别人给自己的帮助或赞美,却很少主动去感恩别人,赞赏别人,以为这样才是独立的现代人;还有的学生心里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却羞于感恩别人、赞美别人,怕别人误以为是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这样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活动目标】

1.认识目标:认识感恩、赞扬的必要条件,分清赞扬和奉承之间的区别,掌握称赞的技巧和基本原则;

2.情意目标:让学生体验到称赞别人带来的愉悦和收到感恩后的鼓舞,激发学生恰当地对他人表示赞扬的动机;

3.行为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赞扬技巧、感恩语言、感恩的行为方式,对他人感恩、适度的赞扬以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

【时间地点】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某班教室。

【重点难点】

1.重点:赞扬技巧的掌握以及预防和克服在这一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

2.难点:赞扬原则的掌握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活动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心理体验法、经验分享法

【活动准备】

1.在课前找三名学生,把三个主题情境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表演或口述的准备。

2.找三名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亲身体验道德受表扬时的感受和对后继行为的影响。

【活动过程设计】

一、主题情境创设

1.有人给心理学家带来一个儿童,一个被认为是无药可救的孩子。这个孩子被人说成是不可控制的。心理学家从孩子的父母那里找到一些线索。孩子的父亲说:“这是我见到的独一无二的孩子,简直没有一点可爱的品质。”心理学家尝试从孩子身上寻找某些能给他以称赞的东西,结果,他发现了几点。孩子喜欢雕刻,并且工艺很精巧,在家里因为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来雕刻工具教他使用,同时称赞他:“你知道吗?你雕刻的东西比我认识的其他孩子做的都要好。”不久,他又发现了孩子几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一天,孩子使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没有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间清扫一新。当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这个孩子回答:“我想你会喜欢。”

2.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就是听了父亲的赞扬后,突发奇想的。莱特兄弟在八九岁时,一天晚上两人在树下玩耍。抬头一看,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上。两个孩子高兴地爬上树想去摘月亮,不小心撕破了衣裳,摔伤了腿。父亲知道后,不仅没有指责孩子,反而还给予了赞扬:“你们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是有趣的、新奇的、伟大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月亮很高,站在树上怎么能摘到呢?我希望你们将来制作一种有神翼的大鸟,骑着它到天上去摘月亮。”小哥俩听到父亲的鼓励和赞扬,就去努力了。后来他们不断设计凌空搏击的“神鸟”,父亲也长期当他们的助手。终于成功地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

3.一位高三学生高考失败,他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的积蓄去旅游。准备花完钱就自尽。半路上碰见两个小孩溺水,他奋勇把两个孩子救了上来。周围的人都称赞他奋不顾身的勇气和出色的游泳技术。小孩的父母更是对他感激不尽,称赞学校培养了这样一个品质高尚的学生。他从这件事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重新认识了自我,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二、讨论和辨析

1.这个被认为是不可控制的小男孩为什么能发生转变?是否真的不可救药?

2.如果莱特兄弟的父亲不是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而是狠狠地揍了他们一顿,结果将会怎样?

3.假如没有周围人的赞扬和小孩父母的感恩,这位落榜生还能踏上归途吗?

三、活动体验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1.别人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感恩的话语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影响。

2.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努力帮助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感恩和赞赏时的内心感受。

四、经验分享

请学生说一下:别人对你感恩、赞扬或者你感恩、赞扬别人后,生活、心情、人际关系、同学友谊等发生了哪些变化?矛盾、人际紧张是否得到缓解?

五、策略与技能指导

受到别人的赞扬是一件让人振奋的事情,那么反过来,我们为何不积极主动地感恩、赞美别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难以启齿赞美他人的原因:

1.心理定势的影响

对赞美存在着心理上的误区,把堂堂正正、光明正大的赞美看成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认为说好话的人都是对人有所求或者怀有某种企图。

2.自己缺乏信心

赞美他人就是对他人优点和成绩的肯定,这需要具有对某种价值的评判标准和参照系数,就是暗含有“比”的因素。和比人比一比,就觉得自己矮一截,给对方以赞美也没有权威性,没有分量,没有说服力。其实,只要消除自卑,鼓起勇气和信心去赞美别人,失去的只是胆怯和自卑,得到的是信心和勇气、朋友和快乐。

3.赞美别人的时候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原则:

(1)真诚。如果你赞美别人时,流露的是一种不很诚恳的态度,那么别人会对你的赞扬大打折扣。

(2)要具体明确,不能只讲套话。对他人的称赞、感恩应指向具体的行为、品质等。我们称颂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的行为重现或改善,称赞一个人的工作或学习,会使他更加努力工作或学习。如果泛泛地称赞行为者本人,则容易导致个人的膨胀、骄傲自满或他人的不平,乃至嫉妒。

(3)把握时机。赞美要及时,一旦发现别人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就要及时给予赞扬;赞扬滞后会削弱或失去其应有的动力作用。但如果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完成之前就给予赞扬,倘若功亏一篑,事情没有成功,会使对方陷入难堪,同时失去赞扬的意义。

六、领悟与内化

让学生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受到了哪些启示,明白了什么道理?

【活动拓展】

根据感恩、称赞练习,让学生设计某种情境,两个同学之间进行模拟训练。一周之后调查学生演练的情况和效果,并给予指导和评价,同时展开讨论,交流体会和收获。

【活动反思】

1.让学生体验到称赞和批评、挑剔挑剔给人的不同感受,让学生要认识到感恩、称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称赞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广东;高校教师师德;调查研究

    教师作为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职业,社会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其师德建设情况更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高校师德问题的研究为数不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师德的内涵和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等[1]。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与对教师、学生的调查不够深入有关。因此,我们对广东省高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从高校教师的视角,了解当前高校师德的真实现状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高校教师自身不仅对高校师德现状非常关注,而且对高校如何进行师德建设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内三所部属和省属高校的教师。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问卷328份,回收率为74.5%,有效问卷321份(个别题目漏答不影响整个问卷分析的按有效问卷处理),有效率74.3%。

    调查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同时,还通过与高校教师的访谈对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扩展。我们结合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及影响高校教师发展的其它因素,设计了高校教师师德状况的调查问卷(除个人基本情况外,共计40个题目,其中选择题39个,开放式题目1个),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高校师德内涵的界定

    关于高校师德的内涵,一些官员和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2]。多数学者认为师德应体现在三个层次,即“学高为师——师德之基,身正为范——师德之本,热爱学生——师德之魂”[3]。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多数教师主张,师德应是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准则,其中选择“基本的职业规范、准则”的占68.5%,选择“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标准”的占27.6%,选择“可以达到的、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标准”的占7.6%。同时,高校教师普遍赞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涵也应该不断发展变化,选择“完全赞成”的占27.6%,选择“比较赞成”的占33.7%,选择“赞成”的占32.7%,选择“较不赞成”的占1.9%,选择“不赞成”的占4.1%。

    2.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认识

    在为何选择当高校教师的问题中,选择“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的占55.4%,选择“有较高的收入”的占2.1%,选择“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的占30.9%,选择“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的占7.4%,选择“其它”的占4.2%,与性别、学历显着相关(p<0.01),与职称相关(p<0.05)。在是否有离开学校,寻找其它发展的想法方面,选择“有”的占24.4%,选择“无”的占75.6%。至于离开高校的原因,选择“工作压力大”的占25.4%,选择“收入和福利待遇低”的占28.8%,选择“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占10.2%,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的占33.9%,选择“其它”的占1.7%。半数以上教师因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自由性而选择当高校教师,其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更高,达67.2%,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最低,职称越低的教师,所占比例越高,但副教授所占的比例要低于教授。相当部分男教师选择当高校教师是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此项所占比例也更高。

    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提法,“完全赞成”的占13.1%,“比较赞成”的占22.0%,“赞成”的占33.8%,“较不赞成”的占17.5%,“不赞成”的占13.7%。在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取向方面,选择“培育人才、奉献社会”的占53.4%,选择“义利并举、德利合一”的占42.7%,选择“等价交换、按劳取酬”的占3.9%,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就自己如何处理个人、部门和学校三者的利益关系,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的占62.8%,选择“先部门、后个人、再学校”的占19.5%,选择“先个人、后部门、再学校”占17.7%,与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有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多选择“先学校、后部门、再个人”。

    在是否认为“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会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相矛盾”问题,选择“完全会”的占7.1%,选择“比较会”的占12.3%,选择“会”的46.3%,选择“基本会”的占25.2%,选择“不会”的占9.1%,与职称相关(p<0.05)。在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之间,选择“作为教师,应该将奉献精神置于首先地位”的占6.4%,选择“应该首先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的占34.9%,选择“处理得好,二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的占58.7%。半数以上高校教师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选择“平等关系”的占60.4%,选择“服务关系”的占13.0%,选择“教育关系”的占26.6%。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选择“关系亲密”的占13.2%,选择“比较亲密”的占67.4%,选择“一般”的占18.8%,选择“疏远”的占0.6%,无人选择“很疏远”。

    参与调查的教师对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总体评价一般,选择“非常好”的占2.3%,选择“较好”的占27.3%,选择“一般”的占57.9%,选择“较差”的占9.0%,选择“很差”的占3.5%。对当前的师德状况,教师最不满意者涉及几个方面:选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的占43.2%,选择“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只求不过不失”的占14.0%,选择“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的占24.3%,选择“只完成教学时数,对学生不管不问”的占14.0%,选择“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的占4.5%。

    至于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较多教师认为是考核制度的问题,选择“对学校没有认同感”的占11.8%,选择“教师个人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占22.8%,选择“经济压力大”的占21.3%,选择“考核制度方面的问题”的占38.8%,选择“师生关系疏远”的占5.3%,与学历相关(p<0.05),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认为“考核制度有问题”所占比例最高,占41.4%。

    3.对高校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的了解

    在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品行方面,选择“刻苦钻研业务”的占9.2%,选择“工作严谨,认真负责”的占43.7%,选择“以良好的品德行为影响学生”的占37.1%,“谦虚谨慎,维护其它老师的尊严”的占0.9%,选择“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的占8.7%,选择“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占0.4%,与职称相关(p<0.05)。

    关于做一个好的教师最突出的方面,选择“科研成果突出”的占6.6%,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占19.5%,选择“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占54.0%,选择“深受学生爱戴”的占19.5%,选择“同事公认”的占0.4%,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与学历显着相关(p<0.01)。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在哪方面做得最好,选择“科学研究”的占12.3%,选择“教学”的占30.1%,选择“科研和教学均好”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6.9%,选择“和同事们相处”的占4.8%,与性别、行政职务相关(p<0.05),与职称、学历显着相关(p<0.01)。履行教师职责时花费时间最多的方面,选择“教学”的49.4%,选择“科研”的占33.8%,选择“和学生沟通”的占10.4%,选择“社会服务”的占1.1%,选择“参与管理”的占5.2%,与职称、学历、行政职务显着相关(p<0.01)。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同教学和科研均突出的观念,而男教师的比例要高于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的教师越认为自己教学和科研均好,男教师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教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科研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高,特别是教授,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副教授。职称越高的教师选择“在教学上花费时间最多”比例越低。

    在对高校教师师德的内容及具体要求的了解方面,选择“非常了解”的占6.3%,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3.8%,选择“一般”的占34.1%,选择“了解一些”的占11.0%,选择“不了解”的占4.7%,与性别、职称相关(p<0.05)。至于获悉途径(可多选),高校教师多是通过《教师工作手册》、“岗前培训”及“相关文件”来了解。有43.6%的高校教师选择“《教师工作手册》”,有48.1%的高校教师选择“岗前培训”,46.8%的教师选择“相关文件”。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基础,高校教师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了解较多。有67.7%的高校教师了解《教育法》,63.7%的高校教师了解《高等教育法》,46.5%的高校教师了解《教师资格条例》。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师师德内容及其具体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男教师比女教师了解得深入一些,职称越高的教师了解越深入。

    4.高校师德建设的成效

    在高校师德建设必要性方面,选择“非常必要”的占28.0%,选择“较必要”的占19.1%,选择“必要”的占32.5%,选择“有些必要”的占14.3%,选择“没有必要”的占6.1%。关于当前师德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选择“教师缺乏献身精神”的占8.6%,选择“教师缺乏责任感”的占37.9%,选择“师德教育流于形式”的占47.9%,选择“其它”的占5.7%。

    在是否赞成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方面,选择“非常赞成”的占11.4%,选择“比较赞成”的占15.9%,选择“赞成”的占21.6%,选择“基本赞成”的占20.6%,选择“不赞成”的占30.5%,与职称显着相关(p<0.01),与学历相关(p<0.05)。在对学校对师德建设采取过什么措施方面(可多选),有54.2%的教师选择“制定教师职业规范”,有39.1%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有39.1%的教师选择“考核中有师德要求”,有9.5%的教师选择“制定学术道德规范”,有5.9%的教师选择“师德标兵评选和师德报告会”。在所在学校师德建设取得的成效方面,选择“显着”的占4.7%,选择“较显着”的占28.1%,选择“一般”的占47.2%,选择“有些效果”的占9.0%,选择“没有效果”的占11.0%。

    教师虽认为高校师德建设较有必要,但除比较了解“制定教师职业规范外”,对其它措施都不太了解。对高校是否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态度多样,虽多数教师持赞成或基本赞成态度,但不赞成的教师也为数不少,特别是低职称的教师基本上持不赞成的态度。

    5.高校师德的评价方式

    在评选高校师德标兵的必要性方面,选择“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4.8%,选择“较有必要”的占26.4%,选择“一般”的占28.6%,选择“有些必要”的占4.7%,选择“无必要”的占25.5%,与职称、学历相关(p<0.05)。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0.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10.8%,选择“了解”的占12.3%,选择“基本了解”的占23.4%,选择“不了解”的占52.8%。高校教师较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选择“完全认可”的占5.6%,选择“比较认可”的占75.0%,选择“认可”的占5.6%,选择“基本认可”的占5.6%,选择“不认可”的占8.3%。在是否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项目上,选择“完全会”的占4.5%,选择“比较会”的占10.3%,选择“会”的占31.9%,选择“基本会”的占25.8%,选择“不会”的占27.4%。

    对最了解的师德评价方式,选择“自我评价”的占11.9%,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1.5%,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6.4%,选择“组织测评”的占9.6%,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0.7%。关于最赞成哪种师德评价方式上,选择“自我评价”的占7.0%,选择“集体评价”的占27.9%,选择“学生评价”的占41.2%,选择“组织测评”的占7.7%,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6.2%,与职称相关(p<0.05)。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对目前师德标兵评价标准了解程度较低,“不了解”的占52.8%。其结果导致教师虽基本上认可目前高校师德标兵的评价标准,但部分教师不会把师德标兵作为自己仿效的对象,甚至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越低职称的教师越认同“学生评价”,越高职称的教师,越不认同“学生评价”,教授认同“学生评价”的比例明显低于副教授。

    三、讨论

    1.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不少高校进行师德建设,但成效一般。原因是不少高校教师对学校的措施不认同。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基本已形成共识,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但不少高校领导,对师德内涵的看法仍偏于泛化,过于务虚,与多数教师的看法差距甚远。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措施难以为教师所接受,如高校师德标兵评选,主要是其立意太高,远远超过了高校教师对师德内涵的共识。一些与师德建设有关的措施,也不受教师的欢迎,如要求高校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态度因职称、学历的不同而差异显着。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广泛了解教师的需求,所采取的措施方能切实可行。

    2.对教师职业性质的新看法影响师德的塑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也在发生改变,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及自身行为。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性质的认识,有传统的一面,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选择也出现了。如一些教师对“教师应是全社会的表率”的提法,持不赞成的态度,一些教师把“把按劳取酬、等价交换”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一些教师认为“个人或部门利益高于学校利益”,多数教师不赞成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不少人在选择当高校教师时,多是从“它的稳定性和自由性”和“为了实现学术上的目标”等方面考虑,而没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对其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的一面。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现状不甚使人满意,部分源于人们对高校教师职业性质的错误认识,不少教师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如调查结果显示,四成多的教师对师德失范最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加以一定的引导,使高校教师认同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3.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目前不少高校的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过分看重教师的科研成果,虽然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也包括了教学和社会服务。原因是教师的科研成果除了易于量化考核外,还会给对学校带来许多好处。由于现行考核评价制度的引导,不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对教学则得过且过,对学生不管不问。不仅如此,个别教师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在科研上造假甚至剽窃他人成果。因此,一些高校的现行考核制度有必要加以改变,应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要给教学适当的重视。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不能仅看是否完成教学时数,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付出,在这方面教师的师德最容易体现出来。至于师德评价方式,应重视“学生评价”,原因是高校教师比较了解“学生评价”,也比较认同“学生评价”。

    四、建议

    1.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规范代表的是一个行业的成员一致认同的合适的行为准则。国家或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首先制定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让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有据可依。作为一个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始就应该熟悉职业道德规范。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已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如《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但缺乏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解释。教育部人事司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对职业道德虽有所解释,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个因素组成,但学校难以以此作为考核内容的依据,教师也难以遵守。因此,国家或高校应结合高校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尽快制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约束教师的行为。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后,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师了解,并加以遵守。

    2.应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

    近年来,不少高校非常重视师德建设,但效果一般,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教师的参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参与,如高校师德标兵的评选,许多教师难以参与评选过程,而且选出来的师德标兵,多是有行政职务、高职称的教师,难以成为青年教师仿效的对象,并使他们认为无必要评选师德标兵。缺乏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师德建设效果倍受影响,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为了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师德建设,选择对他们比较公平,也比较为他们所认同的措施非常关键。如目前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方式多样,但低职称的教师多认同“学生评价”,这也是多数高校青年教师比较认同的方式。原因是相对其它评价方式,如“组织测评”、“社会评价”、“集体评价”,“学生评价”对青年教师更为公平一些,把他们和其它教师置于同一起点上。因此,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时应考虑层次性,面向青年教师所采取的措施应更切合青年教师的实际,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76-78.

    [2]周济.爱之责任——师德之魂[J].人民教育,2005,(8):2-3.

称赞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情感需求;三层次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身处新时代的消费者已经对原有产品产生了更多的需要,曾经的“形式追随功能”“功能追随形式”或者“设计追随销售”的设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而且伴随着社会进步,资源共享度越来越高,市场上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在功能、质量、价格等基本品质方面已经差别不大,尤其是消费类产品,如汽车、手机、电器、家具等,产品的同质化趋势非常明显,竞争日趋激烈[1]。针对这样的情况,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UCD(user-centered design)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正是情感化设计出现的心理学依据。也就是说,以消费者情感需求为设计出发点,才是当下产品设计的取胜之道。

一、情感化设计概要

在英文里,情感化设计一般用affective design和emotional design来表示,那么情感化设计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也未曾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不过可以引用美国Donad・A・Norman教授在其著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的一段话来体现情感设计的本质,“尽管它有点难用,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小心一点就好了。它好看得能让我微笑,这是清晨的第一件事,没什么比这更重要[2]。”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相关的理论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Donad・A・Norman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3]。下面主要介绍Norman教授的三层次理论依据及在其基础上的深入研究。

二、三层次理论

Norman教授在他的书《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中提到人类的大脑活动的分为个层次:先天部分,被称为本能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被称为行为层次;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被称为反思层次。而依据这些Norman教授将情感设计也分为了三个层次:本能层次,主要指产品的外观;行为层次,用户使用时的愉悦和效用;反思层次,一个设计对用户自我形象的改变,个人在某方面的满足和回忆。

三、基于三层次理论的深入研究

(一)几条消费者心理的情感化诠释

1.面子心理

从三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面子心理应属于本能层次与反思层次的结合部。当消费者试穿一件衣服时,可能从其自身角度并不是十分满意,但是在导购人员热情而又看似真诚的称赞下,消费者情绪上已经被其感染,或者说干预,而后很大可能就购买了一件日后并不是很喜欢的衣服,这种现象在日常消费中十分常见。同时在反思层次上,消费者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到自己在购买了这件产品后,会不会给自己的面子工程加分,也就是当这件产品,包括服装,与消费者一起出现在他人面前时,是否会引起他人的称赞。

2.炫耀心理

炫耀心理也是反思层次在产品设计上的一种体现。反思层次主要指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释放,它可以是一段回忆,也可以是朋友聚会时聊天的焦点,当然也可以是值得拿出来炫耀的资本。比如你的一块手表具有独特的时间显示模式,那么只要遇到一个稍微对这块手表感兴趣的人,你就会特别骄傲的为其解释,这个过程中你对这块表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自豪感。炫耀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喧嚣,而炫耀心理就是消费者的一种情感需要。

3.草根心理

作为普通人,都有成为明星的梦想,如何使消费者成为其他人关注的焦点?两个字――分享。这方面比较突出的还是电商,比如说淘宝推出的买家秀,虽然更多的是成为了买家吐槽商家的阵地,但也为淘宝带来了更高的人气。分享的背后,是将消费者从线下带到了线上,满足了普通人对成为焦点的需求。消费者渴望获得除产品功能外的附加值,其中更多的是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为消费者增强自我存在感,是一种草根文化的表现。

(二)非己情感因子对三层次理论的影响

非己情感因子指除用户自身的情感因子,主要为其他社会成员对用户施加的情感因素。当用户家中的吊灯引起客人的称赞,同时赞许用户的正确选择,之后用户便会产生自豪感,讲述选购过程等。这一过程中,用户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引起用户自身情绪变化的原因,则是来自他人的情感影响。再例如你的一件衣服得到了身边朋友的称赞,那么这件衣服在日后的出镜率会更高。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他人的情感对用户的情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你穿着被朋友称赞过的衣服出门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自信,而这种情况的产生都是由于他人情感因子在你大脑中的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情感化设计已经被提出很久了,虽然国内研究者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但是结果并不如所愿。本文只是浅显的在三层次理论基础上对情感化设计做了一些新的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研究者带来新的思路。正如当代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所言:“我并不关心设计看上去是什么,我只关心它们激发的用户情感!斯达克认为,在设计中应将设计师所有的精力和感受力倾注到一种事物中――设计不应该被理解,而应该被感受,被体验!”[4]。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目前设计的核心问题,任何设计如果忽略了情感需要而机械地进行,那其结果一定不会是成功的,毕竟任何设计的对象都是人,而情感是作为人的存在性中最明显而且最突出的,抓住情感需求才是未来设计的正道。

【参考文献】

[1]HUFFMAN C,KAHN B.Variety for sale:mass cus-tomization or mass confusion?[J].Journal of Retai-ling,1998,74(4):491-513.

[2]丁俊武,杨东涛,曹亚东,王林.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理论、方法及研究趋势[J].工程设计学报,2010(01):13.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尹建国,吴志军.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方法与趋势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61.

作者简介:董健(1990.06-),男,汉族,河北省沧州人,硕士在读,工业设计工程。

称赞教学设计篇5

(一)提升多元艺术氛围

“时尚不仅仅是做一件合穿的衣服,更是要通过这件衣服来反映社会现状”,在一种充满创造力的艺术氛围里解读时尚和文化,所绘制的和设计的产品就不会流于拙劣和无趣。无论寻求革命性的服装理念和服装形态、尝试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画家的思维方式的交融、还是尝试出新的色彩碰撞和组合、专注于面料的再次设计和实验室的革新,创作氛围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形成“课程链接”式教学

(1)实用的速写课程内容的强调,为服装设计课程作辅垫。

(2)效果图表现技法课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技法阶段和项目设计阶段。

(3)调研内容的重视。

(4)设计图作品完成的成品形式。

(5)评定方式。

二、拓宽教师国际化、跨学科的发展空间

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不失时机地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一是对所有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二是为教师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尝试“外引内培”的方式。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心有多大,思维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金斯(RobertMHuchins)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不是教授具体的事实、理论和法则……不是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育宁可拨乱他们的固有思想,而能促进学生开阔眼界,启迪他们的聪明才智……”教育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现有很大比例的技能型的助教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讲师、专任教授、专任讲师、专任助手(协助实践教学的助教)、“特别勤讲师”(来自企业的兼职讲师)。此外,还将社会上有学术成果、实践知识和敬业精神的优秀人员请进高校。尤其是来自知名企业的资深设计师或工艺技术师来担任的兼职讲师,不仅直接传授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和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的设计课题展开教学研究。

三、大力营造“实验性艺术”的实质性

实践教学环境国内的实践教学环境正努力的方向:开放性、多元化、国际性、跨学科。一方面,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共建、校外实习等形式,高校落实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指校内仿真型建设,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英国为代表的国际艺术教育更注重学生作品的观念化表达,强调社会前沿话题的社会批判性,跨学科、跨媒介成为大趋势。国外的实践教学环境:来看一份关于英国设计委员会和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赴美调查访问的报告:

1、现场项目:学校将真实世界的情景和实习约束作为创造力之动因,这一重要性得到普遍地认可。即,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作业情景,并且给予其真实的财务和时间约束。此外,项目使用企业模型和项目计划书竞争,学院准许在公司里工作的学生把产品带到市场上去。

2、企业文化和教学赞助:项目领导很关注行业赞助商的需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也把他们称作“顾客”,把学生称作他们的“产品”。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有个很有趣的赞助模式:赞助商赞助的金额多达20万美金,可以加入行业联合体,并以此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产权。

3、区域性特点:走访的各个城市都展现了各自不同风格的设计和创新,但共同点就是都反映了紧密的行业联系。

总之,美国的这些区域性设计和创新环境体系使其社会经济环境得到认可,也是建立在与工程、商务和行业关系之上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设计行业的实践教育存在了不小差异。调整学科设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是很多学校实践教改的重点。但如何让学生快速完成角色转换,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不是单纯靠学校可以实现的,只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更多的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有效解开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才能真正打开中国服装设计现有的尴尬局面,才能切实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飞跃。

称赞教学设计篇6

(一)教材内容、地位与作用

《学会赞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节口语交际课。口语交际课与阅读课、作文课、综合实践课一样,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板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口语交际课,但遗憾的是它现在已经被人为地架空,学生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前不擅言辞的老实人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能说会道”将成为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好口语交际课既是一种尝试,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势在必行。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本节课制定如下目标。

1.工具性目标:①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②能具体生动地讲述见闻,努力用语言打动人;③能根据生活中的不同情境敢说、会说、能说。

2.人文性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用明亮的眼睛发现美,用真诚的心感受美,用诚挚的语言去赞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慷慨赞美、会赞美。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岁左右,正是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日益增强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表现欲、竞争欲易被激发。但他们由于平时很少受过专业的口语训练,虽有说的热情,却缺少说的能力。这要靠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

三、说教法

1.生活即教育。我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用评选“校园之星”这种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2.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为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即时应对能力,我创设了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组内成员说感想或祝贺这些具体的交际情境。

四、说学法

为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最后到能说的训练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从说一句话到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再到自由抒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题,提出要求

1.板书“美”字,让学生组词。

2.教师小结说带“美”字的词语(32个):美丽、美好、美观、美妙、美食、美味、美容、美貌、美意、美感、美称、美言、美化、美景、美人、美事、美发、美梦、美德、美满、优美、甜美、完美、健美、美不胜收、美中不足、美玉无瑕、完美无缺、两全其美、十全十美、成人之美、天公作美。

3.导入,板书课题。

4.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两点要求:①认真听;②积极说。三个目标:①敢说;②会说;③能说。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只有听得清楚、明白,才能说得正确,符合当时的场景。特提出以上要求。]

(二)创设情境,指导听说互动

1.推荐“校园之星”候选人

①课件出示评选项目及条件

[设计意图:五颗“校园之星”的评选,既激起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又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涵盖了德、智、体、美、劳五育。]

②让学生推荐候选人,也可推荐自己,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赞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不求说的质量,只求说的态度,让学生打开思路,达到敢说的目标。]

2.让学生讲述事例,努力用语言打动人

①分组商讨,一组给一个名额,看哪个候选人的事例最突出。

②讨论后小组比赛,一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说候选人的事迹,看谁说的事迹最能打动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说一句话到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③小组代表在说候选人的事迹时,为了调动其说的积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特设计从五个代表中评选出一位“赞美小明星”。为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达到“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我让没有说的学生转述,并用评选“转述小明星”的方法来激励学生。

④评出“校园之星”、“赞美小明星”、“转述小明星”,颁发奖品。(课件出示颁奖背景音乐,创设颁奖现场的氛围)

⑤让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获奖学生,同组内说感想,同组成员向获奖学生表示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达到会说,使学生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

(三)拓展思维空间,扩大赞美的范围,由人到世间万物

课件出示一组画面,看后让学生自由抒发感想,想赞美什么就赞美什么,让学生排队逐个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抒感,达到人人能说的目标。]

(四)作业

把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说给他人听或动笔写下来。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成果,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并为写作做好生活储备。]

(五)结课

为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学会赞美,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我告诉学生他们要学会的东西还有很多。我送给学生四个字——“学无止境”,以此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做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略)

称赞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教学评价乐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评价态度是否亲切,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只要老师对学生比较关心,他们就很愿意接近老师,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由此而喜爱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由此可见,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乐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动手操作体现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在过程中提升对数学的兴趣,乐学、好学。

数学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利用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评价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换钱游戏进行简单计算。

1 师: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做一个换钱游戏,好吗?一张2角的钱可以换几个1角的钱?一张5角的钱可以换几个1角的钱?小朋友们,动手换一换吧(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小朋友,你们看聪聪、明明在干什幺?

2 (出示课件并配音)聪聪:“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着一堆钱):“我拿10个1角钱去买一把尺。”聪聪:“你拿这幺多l角钱,丢了一个多可惜呀!”“那怎幺办呢?谁来帮帮我?”(请学生回答)明明:“谢谢!现在我知道了,10个1角钱可以换1元钱。”(板书“1元=10角”)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进行自评、互评,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再适时给予合理的评价,则能激发学生心底的好学本能。

二、小组合作体现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以“三维一体”为目标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称赞是树立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孩子对鼓励与称赞的需要,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如何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中体验成功,拥有一份自信,很大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评价中运用鼓励与称赞的艺术语言进行有效评价。

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握不同的评价尺度。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因称赞带来的激励意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为称赞标准过高而无法实现,失去促进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称赞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尺子衡量的不是任务的大小,而是为了任务的完成,付出努力的多少。只要努力去完成任务,都可为本组积累分数。

给学生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能力高低完成难度不同的任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目标都是存在挑战但又可实现的,学生才会不断追求进步。

三、交流讨论体现激励性

分享其实是对过程的体会,体验、回顾、反思自已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小孩子获得成功时,内心是非常渴望与他人分享的,他们渴望分享就如种子渴望养料一样,这时进行交流讨论,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短时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分享却能把成就感和自信心延续到40分钟以外,更牢固、更持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的分享应该着重于肯定学生获得的成功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是进行激励性的分享。

心理学家成廉・詹姆斯有旬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以,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我们千万别忘记与其分享。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更持久地影响,就是要把评价结果直观化和形象化。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简单的“回答得真好…你真棒”等评价手段就能达到激发学生乐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必要时,让同学、家长一起分享成功,处于一种被众人认可的境地,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内心产生的学习动机才会持久,克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才会因此而增强,从心灵深处就会产生乐学的动力。成绩落后的学生,与人分享成功的渴望更为强烈,这需要老师不是简单的分享,而是要把积极的鼓励渗透当中,以其点滴成功为支撑点,让他相信自己获得的成功,自己对自己充满希望,众人对自己充满希望,从内在和外在彻底改变落后的处境,也就是通过鼓励性的分享,创造一个崭新的开始,激发心灵深处乐学源泉。

称赞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 评价

一﹑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许多改变,焕发出人文气息,冷面孔少了,简单﹑粗暴﹑挖苦,甚至随意谩骂就更少了。但是,也随着出现了这样一下情况:

1.评价的语言,动作机械单调:“Good”“Very good”“Great”…个个发言都是这样的评价,到底好在哪,棒在哪,学生也弄不明白。

2.教师评价就是简单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多余而无效,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3. 轻率下结论,有时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就加以否定,有时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也不再启发,有时学生说得不到位教师也不及时点拨提升。

4. 激励手段单一、过频过滥。小红花﹑大拇指﹑五角星等过于频繁了,学生只注重奖品,不注重学习内容,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闭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副作用不容忽视。

二、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

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若我们的评价能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喜好,一定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评价真正发挥其激励和促进的功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的艺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就能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原则

1.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简练,自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有声语言或肢体语言来完成,使学生能及时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语言要自然,得体,必要时才可以使用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表扬要恰如其分,绝不能随意使用鼓励与表扬的语句。如果表扬来的太容易,学生就会对此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问题浅尝辄止或随意应付。

2. 对小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要明确对小组评价的目的。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相应的评价,而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小组评价促进了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并发挥了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和鼓励的作用,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种评价强调内在的激励作用,尽可能的弱化外在的甄别或淘汰作用。

教师要考虑评价的方式,时机,以及细节的处理。对小组的评价可以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并非用于每个活动的每个环节,否则,这种评价就会过多占用课堂时间,甚至增加师生的负担。

四﹑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实施

1.有效的称赞。如何让孩子在英语课堂中体验成功,拥有一份自信,很大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评价中运用鼓励与称赞的艺术,进行有效的称赞。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握不同的称赞尺度。同一个班的学生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性格特点都存在着差异,若用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称赞过于频繁而失去因称赞带来的激励意义。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会因为称赞标准过高而无法实现而失去促进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会使称赞毫无效力,变得毫无意义。

2.趣味性的奖励。简单的“Good”“Wonderful” 的评价手段已不能满足,吸引学生了。如何让评价对学生产生更持久的影响,就要把评价结果直观化和形象化。根据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获得不同的奖励,避免了只有学习优秀的同学才能获奖,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就得不到奖励的弊端,更有利于调动后进者的学习积极性。

3.人性化的评价。在英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评价表,若评价表自身能吸引学生,让学生爱上它,那么评价本身也会更容易被学生接纳。评价表要吸引学生,一定要符合学生性格的特点,制作得形象、直观和充满色彩,若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效果会更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相信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总而言之,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怀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节课,正确运用评价语言,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活力。

上一篇:安全学习范文 下一篇:门店转让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