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句子范文

时间:2023-11-27 06:40:12

对偶的句子篇1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满招损,谦受益。

3、竹径萧条平生壮志三更梦,云山缥缈万里秋风一雁哀。

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5、诚实守信立根本,尊老爱幼树新风。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8、昔我往依,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鸿门宴 桃园盟。

10、三尺讲台迎冬夏,一寸粉笔画春秋。

11、忠魂不泯一腔热血化春雨,大义凛然千秋壮志泣鬼神。

12、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13、东风恶,欢情薄。

14、品美文若饮甘露,读雅诗如沐春风。

1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6、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7、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18、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1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20、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21、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22、亲贤臣,远小人。

23、菱花镜孤哉惨听秋风吹落叶,锦机声寂矣愁看夜月照空帏。

24、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25、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6、我们伫立橘子洲头,漫步湘江两岸;回清水塘,登岳麓山;徘徊板仓小径,依恋韶山故园。

27、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28、枫叶四弦秋怅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29、化险为夷,师徒取得真佛经;怒发冲冠,鲁达倒拔垂杨柳。

30、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3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3、一片苦心育桃李,十载流年孕英才。

34、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35、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36、过五关,斩六将。

37、人去堂空朝雨暮云难见影,琴调弦绝高山流水少知音。

38、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0、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4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42、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43、九载拼搏赢佳绩,一朝腾飞写华章。

44、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4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6、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对偶的句子篇2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富的情感。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语句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以“四六”为主。“四六”,就是文章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形成对偶的形式,“四六”在文章中有五种结构形式,分别是“四四”对偶、“四四四四”对偶、“六六”对偶、“四六四六”对偶以及“六四六四”对偶。

1.四四:就是上句四个字,下句四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对偶句:“三尺”对“一介”,“微命”对“书生”;“三尺”修饰“微命”,“一介”修饰“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句话写出来王勃自己身份地下,地位卑微。这个对偶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宴会上恭敬谦虚的态度,另一方面暗示官位低下,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

“四四”对偶句的语言形式一般出现在一个段落的开头,交代时间、季节、自己的身份以及抒发感情等等。比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等等都是“四四”对偶句。

2.四四四四:就是四个四字句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四四”对偶句:上句“家君作宰”对下句“童子何知”,其中“家君”又和“童子”对,“作宰”又和“何知”对;上句“路出名区”对下句“躬逢胜饯”,其中“路出”对“躬逢”,“名区”对“胜饯”。这句话是说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我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王勃交代了自己参加这个盛会的缘由。

“四四四四”对偶句主要是为了交代情况,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3.六六:就是上句六个字,下句六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个句子就是“六六”对偶句:“酌贪泉”对“处涸辙”,“觉爽”对“犹欢”,虚词“而”对“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能够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六六”对偶句主要是为了抒情,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4.四六四六:就是上下句各由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句子就是“四六四六”对偶句:上句四字句“老当益壮”对下句四字句“穷且益坚”,上句六字句“宁移白首之心”对下句六字句“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应该让自己壮志凌云,哪里能够在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更变心志呢?处在困境之中应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这两句话突出了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志向坚定的美好节操。

“四六四六”的对偶形式主要是为了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这种语句特点是《滕王阁序》主要的语句形式。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5.六四六四:就是上下句各由六个字和四个字的句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句子就是“六四六四”对偶句:上句六字句“屈贾谊于长沙”对下句六字句“窜梁鸿于海曲”,上句四字句“非无圣主”对下句四字句“岂乏明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谊贬谪到长沙,并非君主不圣明?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这两句话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质问,行文摇曳生姿,表现了作者“命途多舛”的感慨。

“六四六四”的对偶形式主要也是为了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要比“四六四六”的对偶形式少得多。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刚才我们分析的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语句方面“四六”对偶句的五种主要形式和特点。当然,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对偶形式之外,文章还有三字对和七字对。其中文章一些七个字的对偶句也成为千古绝唱。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不详细分析了。

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对偶句式,在文中是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使用。一般来说,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这些句式的使用共同表达作者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又对未来充满希望、保持乐观的心态。

对偶的句子篇3

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联语。这个词有“对联这一语言艺术”之意。如清代前期丁应鼎著《海门联语》。现在将对联称作“联语”也十分普遍。

2、联句。联句本是旧时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首﹐相联成篇﹐多用于上层饮宴或朋友间的酬答。后常用作对联的别称,意思是对联是由两边字数相等的句子组成的艺术。如清林纾有《春觉斋联句》,俞樾有《曲园联句》,近人萨嘉榘有《林则徐联句类集》,而明朝林兆恩、清朝杨梦鲤等人的联书都只称《联句》。

3、联对。对联的倒语。语出清梁章钜《楹联续话》:“严问樵官山左时,寅好中联对,多出其手。”如近人蔡郕有《联对作法》、王文儒有《联对大全》,今多用于文章。

4、对句。本来是指对上他人所出之句,后即作对联别称。如清梁绍王《两般秋雨庵随笔》中云:“尝见有人写对句云:‘拳石画临黄子久,瓶胆花插紫丁香。’”今多用于文章。

5、对语。对偶词语之意。如清陆以恬《冷庐杂识·对语敏捷》云:“对语不难,难在每捷。”

6、对子。对联的通俗叫法。写对联叫做对子,对对联叫对对子。

不常用的有如下多种:

1、俪言、俪语。本是以对偶形式出现的方辞,后偶作对联代称。俪语,取语句成双配对之意。如清费师洪有《延旭轩俪语》,顾曾烜有《方宦俪语》等。 俪言,犹俪语。如清徐世昌有《藤墅俪言》。

2、骈言、骈语。义同俪言,由汉魏时的“四六体”骈文演变为对联而名。如骈句:“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偶语、偶句。本指相对私语,后取偶为“相对”之义作对联别称。如近人有《偶语百联》。清梁恭辰《楹联四话》:偶句有多用虚字者,亦自生动可喜。

4、楹帖、帖子。义同楹联。常用于书名和其他,如清罗昌荃《楹帖采腴》。梁章钜《楹联丛话》:楹帖始于桃符。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楹联一名帖子。

5、楹句、楹语,义同楹联。如清末江峰青《里居楹语录》、清杨浚有《冠悔堂楹语》,近人徐鋆有《澹庐楹语》,郑丰稔有《楹语享帚》等。清赵藩有《介庵楹句辑抄》,近人赵式铭《睫巢楹句》、《楹句杂录》等。

6、桃符。由春联源于桃符而得名。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云:“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至少从汉朝起就有,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于对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对联为“桃符”。

7、连语。取上下联相连之意而名,今仅见章太炎取自己的对联书名为《荆汉大师连语》。

8、联偶。联语上下骈偶,故称。如近人曾国才有联书名《桔园联偶》。

9、诗余。取对联是诗的变体而名,民国郭立志《曾文正公联语辑录·序》云:“联语亦诗余也。”

10、诗钟。本是兴起于晚清的一种文字游戏,其方法是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如以尺、蜂为题咏二句:“灯下量衣催五夜,房中酿蜜正三春”。因其对仗工整与对联相同而作代称。

11、小道。因过去对联地位低下所云,庄俞《应用对联粹编》:“联语,小道也。” 这种看法现在已得到了纠正,正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所云:“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12、小品。因对联字数少、篇幅小而称之。陈方镛《楹联新话》:薛慰农……所撰联语小品,亦脍炙人口。

另外,对联还有一些简称,如:楹、对、偶、联,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如《俗语集对》、《巧对录》、《四书对》等书中的“对”,即指对联。又如《集宋四家词联》、《绝妙好联》等书中的“联”,均指对联。除以上这些称谓外,集合性的称呼尚有对锦、对类、偶语、楹镜等。而且小类中尚有一些别称。如集句对,称集联、集对、辑对,集字也称集言,又可据所集内容冠以“集”或“联”,如集陶潜诗句的称集陶,集陆游诗句的称集陆,集经书的称联经,集《庄子》的称联庄等等。亦可不用集、联字而另创名称,如清吕佩芬集唐诗的联书称《采唐集》,何栻集苏轼诗的联书称《纳苏集》。再如挽联,也称挽词、挽句、挽言等等,不一而足。

对偶的句子篇4

关键词:《庄子》 汪榕培译本 句式修辞格

一.《庄子》英译本概述

《庄子》的英译本总体上分为两类:全译本和摘译本。全译本即译本包括《庄子》内篇、外篇、杂篇等所有篇目。已知的首个全译本是1881年巴尔佛在上海和伦敦同时出版的《南华真经――道家哲学家庄子的著作》,但此书已失传。此后,翟思理的译本《庄子――道家哲学家和中国神秘主义者》于1889年出版。该译本的语言有维多利亚时代英语的特点,译者在译本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考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英国汉学家的研究状况有一定价值。不足之处在于译者在译本中加入过多的主观思想,因而降低了译本的忠实度。英国汉学家里雅各于1891年出版、1966年再版《东方圣书――道家经典》也收录了《道德经》和《庄子》的英译本。里雅各的译本面向汉学研究学者,因而采用直译的方法,译本中夹杂大量的注释、附录和索引。并在前言部分用37页的篇幅详细讨论了原著每篇标题的含义、篇目的主要内容和反映出的庄子的思想。他的译本反映了当时英国汉学到道家研究的水平。此外,美国汉学家华兹生1964年出版的《庄子》全译本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梅维恒1994年出版的《逍遥游――早期道家古诗和寓言》注重再现《庄子》的文学特征,因此常以诗歌的形式翻译原著中的散文。

《庄子》的摘译本主要有1981年出版发行的格雷汉姆《庄子》内篇,该译本选择了最能反映庄子思想的内篇。冯友兰翻译《庄子》的内篇,他注重在译文中再现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前言和附录中讨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此外,还有克利瑞翻译的《庄子》内篇和陈荣捷的译本等。

汪榕培的《庄子》英译本是大中华文库的组成部分,是首个由中国人翻译的《庄子》全译本。译者坚持的翻译原则是用流畅的当代英语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1]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尽最大的努力在译本中用原文对应的词语或结构翻译,若出现词义空缺或同一个词反复出现,译文也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无为”在译本中有“none-action”“do not take any action”和“do nothing”对于句子结构差别较大,单纯保留原文的形式不足以传达原著的思想内涵时,译者采用解释性翻译和加译的方法,充分考虑了译本的可读性。

二.《庄子》句式修辞格的特点

《庄子》的文字具有磅薄的气势和清新的风格,句子形式摇曳多变,富于韵律。而这种艺术美感的产生则要依赖于书中句式修辞格的大量使用。据统计,《庄子》排比辞格出现253次,对偶辞格659次,覆叠辞格51次,错综辞格101次。[2]整体而言,《庄子》的句式修辞格使用时有以下特点:一、章句修辞格出现频率较高。对偶、排比、反复、复叠、顶真、层递等句式修辞格交替使用,句子长短交替,层层递进,对后世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修辞格使用自然,无雕琢的痕迹;三、多个句式修辞格连用,从而使句子结构灵活,长短交错富于变化。

三.汉译英实践中句式修辞格的处理

汉语中的句式修辞格主要有反复、反问、对偶、排比、层递等,英语中的句式修辞格主要有repetition(重复)、rhetorical question(反问)、antithesis(对照)、parallelism(排比)、anastrophe(倒装)和climax(递升)等。对于格式和修辞作用上完全相同的重复、排比、对照等辞格,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原文的形式特征。对于倒装、反复、精警等差别较大以及汉语有的辞格如歇后,翻译时难以采用英语中对应的修辞格翻译,可以考虑释义、归化、切分或者数种辞格并用,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修辞特征和语言魅力。

四.汪榕培《庄子》英译本对句式修辞格的处理

1.排比辞格的翻译

排比辞格主要出现在《庄子》描述和说理的语段中,它可以使描述细致入微,意象丰富;使说理层层推进,磅礴有力。由于英语中也有与之相似的parallelism辞格,译本对此辞格采用直译的方法。

山岭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y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笑者,咬者。(《齐物论》)

引文出自《齐物论》的第一章。子綦向子游讲三籁中的地籁,即地所发出的声音。他用“似鼻、似口”等八个名词来描述洞窍的形状,用“激者、y者”等词形容不同形状的洞窍发出的声音的差异。排比修辞格的使用使得对窍及其发出的声音的描述细致入微,形象生动,译者将其译为:

There are crags and cliffs in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hollows an caves in the huge trees. They look like nostrils, mouths and ears, like gouges, cups and mortars, and like pools and puddles. The wind blowing past them makes sounds of the roaring water, whistling arrows, scolding, breathing, shouting, wailing, rumbling and chirping.[1]15

译文同样使用了排比的辞格,在意义上再现了洞窍的形状之多和风吹过时发出的声音之多样。描述洞窍形状时译文重复介词like, 将原文中的名词三个列为一组,每个短语内部构成排比,三个介词短语之间也构成排比,从而避免了单词的简单罗列,这样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再现了原文细致的描写风格。译文用所有格+名词短语和现在分词做后置定语的模式,避免了译文定语过长。现在分词连用不仅运用了并列的辞格,而且押尾韵,读起来与原文一样朗朗上口。上述处理在语言通顺和完整再现意义这两方面找到了平衡,其中排比与谐音辞格的使用功不可没。

又如: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行之,心且成之。(《人间世》)

选文出自《人间世》的第一章,借颜回与孔子的对话描述与统治者相处的艰难。面对专横独断的卫国君主,颜回提出的方法并不足以感化卫君,因而孔子反对他到卫国去,孔子认为,若颜回在卫国庙堂上开口劝谏必然使他们抓住颜回的漏洞而展开辩论,从而使他眼花缭乱,脸色不得不平和,口里只顾得营营自救,于是容貌不得不恭顺迁就,内心也无法自主而顺从。这样必然会死在暴虐的卫君之前。[3]译者将该句译为:

At that time you will feel dazzled, but you will pretend to be calm and make excuses for yourself; finally, with submissive expression, you will conform yourself with him. [1]51

原文采用排比的辞格描述颜回直言劝谏的后果。译文用三个“you will+动词短语”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排比结构,“色将平之”和“口将营之”用并列连词and连接,“容将行之”被翻译成介词短语置于“心且成之”的前边。考虑到英语语言形合的特征,译文用“but, and, finally”等连词表现原文的逻辑关系。总体上看,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现出了原作的意义,同时也考虑到了译文的通顺与流畅,对译文忠实与通顺的两个纬度把握得恰到好处。

2.对偶修辞格的翻译

《庄子》中对偶辞格出现频率最高,但书中的对偶多为宽对,并不刻意要求句式的工整。对偶或与反复、排比、顶真等辞格连用,或层层嵌套,使原文的句式变化多端,错落有致。

对偶辞格可以用英语中的antithesis来翻译,但当多种辞格套用时,反复、顶真很难在英语中能够再现,译者要注意形式忠实与内容重视的平衡度。

彼富,则人归子;归,则下之;下,则贵之。(《盗跖》)

选文出自《盗跖》的第三段对话。无足和知和分别寓指不知足的人和知中和之道、守分清廉的人。无足对知和说:众人没有不愿建立名声和追求名利的。如果他富有人们就会归向他,归向他就会对他低声下气,对他低声下气便使他高贵起来。原文对偶与顶真并用,句式工整,音节和谐。译本将其译为:

When you are wealthy, others will flock after you. When they flock after you, they will take the inferior position. When they take the inferior position, they will worship you. [1]531

考虑到英语语法刚性的要求及语言形合的特点,必然要在译文中增补主语、增加连词,从而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规范,而增加主语和连词后译文很难再现原文的对偶和顶真的辞格,因此译文将上述两种辞格转换为英语中“when… They will…”形式的排比句,在充分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增强了译文的文采和可读性。

又如:

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人间世》)

选文是孔子对颜回的劝诫,告诫他不要到卫国去。道是不宜喧杂的,喧杂了就会多事,多事就会受到搅扰,受到搅扰就会引致忧患,有了忧患就是自救也来不及了。原文综合使用了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格,说理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译者将其译为:

Tao must be kept intact;otherwise there will be too many things to attend to, which will lead to confusion, and then to worries and finally to destruction. [1]49

对偶、顶真辞格所产生的用字精炼、环环相套的特点很难在译文中再现出来,因此译者舍弃了原文对偶和顶真的形式,用解释性的翻译表达原句的意思。译文将原句分为三个意群;“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和“忧则不救”。第一个意群中“道不欲杂”和“杂则多”译成英语中两个独立分句,用otherwise连接,而“多则扰”则译成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后两个意群采用省略的形式与“lead to confusion”构成排比结构,但是译文容易这样处理很容易产生歧义,认为“忧”和“不救”是“杂则多”的结果。

3.错综修辞格的翻译

错综又被称为拗语,为了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改变语句常态,形成参差交错的结构。[4]它可以避免句式呆板僵化,使行文的句式多样,从而增强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感染力。《庄子》中的错综与排比、对偶和反复辞格混用,使其语篇中的句式摇曳多姿,增强了《庄子》的文学魅力。

天地尊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变化之流也。(《天道》)

原文通过交替使用长短句使句式交错。选文试图说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天地的尊卑,季节的变化和万物化生都是不断变化流转的。译者将其译为:

The heaven is high above and the earth is down below-this is predestined position. Spring and summer go before while autumn and winter follows behind-this is the ordering of the four seasons.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s in the world have their distinctive signs; their growth and decline are but phases of change.[1]209

译者将原文的前两个分句译为独立的句子,用英语中的antithesis归化原文的排比和错综辞格,使的译文句式整齐,增强了说理的气势,原文的最后一个分句翻译时舍弃了对偶的形式,转而将其语义表述出来。总体上看,用释义和归化的方法虽然不能再现原句的句式多变的特征,但译者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句表达的思想。

四.结语

《庄子》原著中排比、对偶、错综等修辞格的使用增强了其描述的生动性和说理的雄辩性。汪榕培的英语全译本在处理排比修辞格时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很好把握了再现原文气势和传递原文思想内容两方面的平衡。对于原文中频繁出现的对偶辞格,译本常以英语中对应的antithesis归化之,而对于对偶与顶真、反复等辞格嵌套的情况,译者采用释义的方法或将顶真或反复转换成英语中的排比等辞格。错综辞格使《庄子》的语篇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但它很难在英语中再现,译者多采用解释性翻译的方法再现原文的深刻含义。总体上看,汪榕培译本对原文本句式修辞格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了修辞格在再现原著文学色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句式修辞格交替使用的情况采用多种译法并用来处理,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也保证了译本语言的通顺性和可读性,达到了译者在译者序言中提出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汪榕培.Zhuangzi[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16-18.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381.

[4]刘红芹.错综修辞格的民族化根由[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09.

对偶的句子篇5

论文关键词:概念整合 对偶语意 完形性

论文摘要:语意的完形性是对偶句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偶句式上下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互为补充,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对偶句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认为对偶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引言

对偶,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从先秦古文到汉代骈赋,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对联,大量精致典范的对偶句贯穿于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对偶句形式上整齐划一,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语义相对、韵律相衬,总体上给人一种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形式美感。与形式美同样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前后两句形式上虽相对独立,内容上实则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前后配合表达出一个整体的意义,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广阔的图景。许多学者已经在对偶的表达形式、表达效果和形成原因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从认知角度对对偶的在线意义构建方面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探讨对偶诗词在线意义构建中所包含的心理过程,并从认知角度解释对偶语意的完形性。

二、对偶形式的独立性与语意的完形性

对偶的完形性,指的是对偶句在语意表达方面的整体性效果。清代贺贻孙《诗筏》中说道:“诗律对偶,圆如连珠,浑如合璧。连珠互映,自然走盘,合璧双关,一色无痕”。“合璧双关”指的是形式,可以通过字数、声律、词语的对立、对称和重复完成;而“一色无痕”指的则是内容,是说对偶语意的完形性。对偶句式虽由两句组成,意义却是浑然一体,体现出“两”与“一”的关系: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是“两”,由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偶却是“一”。对偶句式中的两个句子不是孤立的、自足的,而是在内容上相交引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意义,从而传达出跃然于纸面之上的更为广阔的意蕴。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上句写月色迷蒙中的梅花,下句作为背景映衬梅之“影”与“香”。诗人精心选用了“疏、横斜、清浅、暗、浮动、黄昏”等词语勾勒出四种物象:梅之“影”,梅之“香”,梅下“水”,梅上“月”。这些词语如果孤立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妙处,但是把这些寻常的词组合到一起却构成了一个谐和圆融、无懈可击的完美意境:梅花稀疏的枝影横横斜斜地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阵阵清香,丝丝缕缕地在朦胧的月色中飘荡。上下两句互相交融构成了一幅雅致的溪边月下梅花图。对偶句这种外部形式的整齐相对、内部语意的浑然一体,使得对偶两句相合无间、“一色无痕”。

有的学者,如祝克懿用“耦合”来指称对偶上下旬相互交融所产生的这种语意的完整性。本文采用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把这种完形性语意的构建过程叫做“整合”。本文认为,对偶句式语意完形性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对这一过程做具体分析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概念整合理论。

三、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美国加州大学Fauconnier教授于1994年在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一文中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理论的理论架构日趋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今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uconnier,Turner,Coulson和Sweetser等。

从本质上讲,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在线意义构建的一种理论,旨在探索人类进行信息加工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该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这种认知操作能力在人们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整合是在包含多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网络中进行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唤起的对人、事物或事件的各种语言的或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以概念小包的形式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成分或结构在类比、一致和转喻等各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跨空间映射。这些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又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构成了类属空间。同时,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又被选择性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复合空间中去。在复合空间中,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种认知操作产生突生结构(emergent structure)。组合操作把来自不同输入空间的成分组合到一起,并建立起一些原本两个输入空间中都不存在的新关系。通过完善,又叫做模式完善(patterncompletion),与这些组合成分有关的概念框架或背景知识被激活并引入到复合空间中。扩展是指根据复合空间概念内容自身的逻辑对其进行运演(running the blend)。突生结构的产生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复合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产生的推论等突生结构又可以被逆向投射到输入空间中去,引起对输入空间概念内容的修正。在这一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而是产生于四个空间的动态运动过程之中。

Fouconnier&Turner[s]用一个谜语来说明概念整合在思维和语言中的作用。

A Buddhi st monk begins at dawn one daywalking up a mountain,reaches the top atsunset.meditates at the top for soveraldays until one dawn when he begins t0 walkback to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which hereaches at sunset.Making no assumptionsabout hi s starting or stopping or about hispace during the trips.prove that there is aplace On the path which he occupies at thesame hour Of the day On the two separatejourneys.(一僧某日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在山顶冥思数日后,某日迎着朝霞原路返回,日落之时到达山脚。如果不考虑途中的走走停停及步伐的快慢,请证明路上存在这样一个点,该僧上下山在此点处于一天当中的同一时间。)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这段话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①中,一位僧人迎着朝霞徒步上山,日落时到达山顶;输入空间②中,这位僧人在山顶小住几日后,某日清晨沿原路返回。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对应成分,如山坡、僧人、时间等联系起来。类属空间中包括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成分:移动的人、位置、路径和时间等等。输入空间①和②中的成分被选择性的投射到复合空间中去。有的成分,如山坡、时间等被融合(fused),有的成分依然以独立的形式显现。通过对输入空间成分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复合空间中出现了“两人相向运动”这一突生结构。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人相向运动必会在某时某刻相遇于一点。因为复合空间和输入空间始终联系在一起,复合空间中两人的相遇点可以被逆向投射回输入空间①和②中,问题得以解决。

上面例子中的概念整合现象较为明显,实际上,大多数概念整合操作是不被人感知的,是一种“幕后认知”。此外,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认知能力,概念整合也大量体现在其它非语言领域,如数学、艺术和宗教中,是多种认知产物背后的共同规律。

四、概念整合理论对对偶诗词语意完形性的解释

对偶语句完形性语意的产生包含着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的过程中,运用词句所提供的信息,构建起输入空间.,再对输入空间中的内容进行投射、组合、完善和扩展等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整体意义。这里以中国古典对偶诗词为例分析这一整合过程。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各自是一个独立的、并置式意象的组合,上句写水田上白鹭飞翔之姿,下旬写夏木中黄鹂婉转之音,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进行相互投射:漠漠对阴阴,水田对夏木,飞对啭,白鹭对黄鹂。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内的概念内容向复合空间内进行投射,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在复合空间中建构起了一个关于夏日田园风光的整体意义。在复合空间里,读者可以构筑起这样一幅图画:白鹭在广漠空漾、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翩翩飞起,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鸟在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这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写得画意盎然。读者理解这两句诗时,不会把它们当作两个独立的、不相关的写景句,而是会积极运用概念整合思维把这两句交汇融合成一幅整体画面,从而尽可能贴切的去体验诗人当时真正的感受。动与静、显与隐同时显现,视觉与听觉同时作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这两句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七言律诗《无题》中的颈联。《无题》总体上是抒发对恋人的相思之情,而这两句通过设想对方的爱情相思之深之苦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上句写主人公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怕只为一夜双鬓又添白发,容颜更加憔悴而愁苦不已。下旬写主人公因相思夜不成寐、吟诗遣怀时想必觉得夜色凄清吧。上下两句为读者构建起两个输入空间。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联系起来:上句的“晓镜”和“云鬓改”对应下句的“夜吟”和“月光寒”。在复合空间中,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概念内容的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读者对这两句诗构建起一个整体性的理解。通过对复合空间的运演,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身居异地仍矢志不渝、夜不能寐时吟诗遣怀、晓妆出镜时顾影自怜的恋人形象。所以,通过概念整合,上下两句所描写的情景被自然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把心心相印的刻骨相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这两句诗,充满着哲学的睿思,表达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向对立面转化的辨证思想。而读者对这两句诗深层含义的解读也是通过概念整合操作得到的。诗人沿江漫步,随意而行,直走到流水尽头,再不能往前走时,就索性坐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在两个输入空间中,“行”与“坐”相对,“水穷”与“云起”相对。在复合空间中,“行”转化为“坐”,“水穷”转化为“云起”。也许水并非真的穷尽,它只不过是化作天上浮云。通过对这一概念内容的进一步扩展,此诗的深层含义——对人生哲理的表达就展现开来。作者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既然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也就不必执着于人生的苦难,充满信心地向前看,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景观,或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达到人生的另一番境界。对作者真正意图的理解是通过概念整合得来的。否则,就难以领悟作者的真正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表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者在理解对偶语句时,对来自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概念成分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操作,在复合空间中构建起一个对偶句式的完整意义。所以说,概念整合理论解释了对偶句式的语意完形性。

五、总结

对偶的句子篇6

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

对偶的句子篇7

关键词:《论语》;翻译;句法;修辞;诗歌美

翻译是美的艺术。翻译家约瑟・拉姆斯登( Joseph Ramsden) 指出:“翻译之美集中表现于修辞美、意境美、采风美、形象美、典型美与宏观美……起潜移默化、陶冶感染的作用,可使读者获得感情上的享受与精神上的满足。”好的译本能使人如痴如醉,跨越语言的障碍,与原文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而翻译美又是译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可以说,审美能力是翻译优劣的主要条件之一。

《论语》法译本译者程艾兰在2015年人民大学的一次翻译研讨会中提到,对于《论语》翻译,困难的是做到忠实性与文学性的平衡,在翻译实践中,她选择了更加偏向文学性的翻译方式。这也是她的译本的一个重要特点,与其他译本相比,在兼顾忠实性的同时,程艾兰的译本是最富有文学性的。中法混血的特殊身份,加之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程艾兰的译本用词准确到位,句式灵活修辞丰富,表达贴切地道而又富有新,同时兼顾文化和审美层面,呈现出一种诗歌的和谐美,因此她的译本在西方与辜鸿铭所译的《论语》英文版并称双璧。

从《论语》本身记载的内容来看,在“雍也篇”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两条很好地体现了孔子对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视,内容要“尽善”,形式要“尽美”,二者平衡起来才能做到“文质彬彬”。实际上,这两个章节也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基础,就像孔子集儒家之大成一样。因此,在这种文艺理论的指导下,《论语》虽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却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和诗歌性,读来朗朗上口,对仗工整,韵脚整齐,充满着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这些句子在传达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孔子学识渊博且涉猎极广,对于诗歌和艺术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论语》里面有很多引自《诗经》里的句子,孔子爱用诗句来教导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些诗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忠实,更要做到形神兼备,才能让读者领略《论语》之美;孔子把“始可与言诗矣”作为对弟子的最高赞赏,足可见他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如上文所言,他不仅希望学生可以有志于学,施行仁义礼乐,同时也寄望学生“文质彬彬”,成为一个文采出众、品味高雅的有识之士。

正因为译者的审美追求向诗歌性的倾斜,《论语》作为原文本与诗歌文体相契合,才为译本诗歌美的传达奠定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使之可知、可感、可行。而诗歌之美主要表现为对称、复沓、韵律等三种基本形态,其形成的源泉是对偶、复沓、押韵等多种句法修辞方法在翻译中的恰当运用。下面我们将从对称、复沓和韵律三个角度分析程艾兰译本中的诗歌美。

一、句法对偶修辞与对称美

对称美在自然和艺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或者说由于自然的对称美被艺术家们所借鉴,从而创作了充满对称美的作品。古希腊的雕塑,中国的古典建筑,绘画等,都是人们感知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创作产生的。对称美体现在句法修辞中,则主要表现为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偶符合形式美的对称法则,能带来语言形式的美。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Le Ma?tre dit : A l' homme d' intelligence pla?t l' eau, à l' homme de ren la montagne ; à l' un le mouvement, à l' autre le repos. L' homme d' intelligence vit heureux, l' homme de ren vit lontemps.

原文是非常整齐的对偶句,“仁者”与“智者”相对,“水”对“山”,“动”对“静”,“乐”对“寿”。而译文也采用严格的对偶形式,相对的两句字数几乎相等,结构也完全相同,充分还原了文本的原汁原味。对比下面Couvreur的译文,高下立见:

Le Ma?tre dit : ? L' homme intelligent aime l' eau, et l' homme honorable les montagnes. L' homme intelligent se donne du mouvement ; l' homme honorable demeure immoble. L' homme intelligent vit heureux ; l' homme honorable vit longtemps. ?

对比发现,“知者动,仁者静”这一句程艾兰分别用“l’un”和“l’autre”来代替“知者”和“仁者”,避免了重复和冗余,符合法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实现了对偶,而Couvreur的译本不如程艾兰的简洁,显得累赘拖沓,句式长短不齐,结构也不相同。因此,程艾兰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文本的对偶修辞手法,再现了原文的神韵,使读者在体味孔子对于仁者和知者的绝妙比喻时,感受到诗歌的对称美和和谐美。

二、句法重复修辞与复沓美

复沓,又叫复唱,语出《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成玄英疏:“沓,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复重沓前箭。”复沓形式用于指有某些句法成分在字面上不止一次出现在诗歌中的形式。所以反复、排比等人们熟悉的句法形式可以归入复沓形式。

排比是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论语》之所有传诵甚广,除了其深刻的思想性以外,也因为它包含大量的排比对偶句,语气一致,结构相同,读来朗朗上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程艾兰的翻译:

Le Ma?tre dit: A quinze ans, je résolus d' apprendre. A trente ans, je m' affermis dans la Voie. A quarante ans, je n' éprouvais plus aucun doute. A cinquante ans, je connaissais les décrets du Ciel. A soixante ans, j' avais un discernement parfait. A soixante-dix ans, j' agissais en toute liberté, sans pour autant transgresser aucune règle.

程艾m很注重形式的统一,我们说她的翻译具有诗歌美主要是基于这一点,而诗歌就是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译文结构整齐划一,结构一致,每一句都是“A...ans, je...”的句型,用词和句型都比较简单明了,整体读来却又含义丰富。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按反复的对象分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2.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论语》翻译中较常出现的是词语反复和句子反复。如:

2.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nne Cheng的翻译是:

Le Ma?tre dit à son discipline: Zilu, veux-tu que je te dise ce qu' est la connaissance? Savoir qu' on sait quand on sait, et savoir qu' on ne sait pas quand on ne sait pas, c' est là la vraie connaissance.

其中,译者对“on sait”和“on ne sait pas”进行了词语反复,起到了强调作用,而为了句法和语法的平衡,”知之为知之“里的第一个“知之”翻译为“savoir que”句型,跟后面的“不知为不知”的“savoir que”形成了句式反复,使得整个译句节奏平衡流畅。

可见,能够真正带来复沓美的复沓形式,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多样的统一,又有统一的多样。既不是单调乏味的,又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内部、外部都和谐的。

三、句法押韵与音乐美

所谓押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诗歌自产生之日起,便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歌二字相连,也形象地说明了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最早的诗歌都是能配合音乐歌唱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的每一首诗,在当时都是可以歌唱的。《诗经》中的,《风》、《雅》、《颂》的区分,就是以音乐的不同来作为区分标准的。所以说,诗歌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在《论语》及其翻译中,则集中体现为押韵。《论语》中严格押韵的句子并不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部分押韵是通过语气助词如“也”体现出来的,如“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语气助词的使用,使得句子内部仿佛有一种无形的气流,使人读罢通体舒畅,而这种流畅的音乐感,是需要在译文中表达出来的。如: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Anne Cheng译本:

Ma?tre You dit :

Quand parole est donnée selon le Juste

Parole peut être tenue

Quand respect est d? selon les rites

Point de honte ni d' infamie

Quand l' ami est comme un parent

C' est le meilleur des guides.

Pierre Ryckmans译本:

Ma?tre You dit: ? Que vos promesses soient conformes à la justice et vous pourrez tenir parole ; que votre courtoisie soit conforme aux rites, et vous serez à l' abri de toute insulte. Le plus s?r soutien est celui que l' on trouve insulte. Le plus sur soutien est celui que l' on trouve chez ses proches. ?

Couvreur译本:

Iou tzeu dit: ? Toute promesse conforme à la justice peut être tenue. Tout respect ajusté aux rites éloigne honte et déshonneur. Si vous choisissez pour protecteur un homme digne de votre amitié et de votre confiance, vous pourrez lui rester attaché à jamais. ?

原文是“……也”的结构,再加上多为四字句,行文富有节奏感。前两句是对偶句,语义相近,语气相同。程艾兰的译本不仅做到了押韵,“Juste”对“rites”,”tenue”对“infamie”,句子长度上既无法强求一致,但也做到了大致整齐,同时在形式上还原了排比句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而对比Couvreur和Pierre Ryckmans译本发现,他们只是做到了忠实,句式上没有兼顾对偶、排比和押韵,节奏上也将“四字一顿”拉长了,和原文节奏是不相符的。如果用许渊冲的“三美论”来评价这三人的翻译,则Couvreur和Pierre Ryckmans的译本只做到了“意美”,而程艾兰的译本则做到了意美、音美和形美,既体现了原文的形象美和形式美,又兼顾了节奏上的音乐美。

四、结语

综上,《论语》作为文学性文本,自身就有着一定的美学价值,而当译者的审美取向和文本的审美取向相符合时,翻译便不再是简单的语言间的转化,而是一个再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程艾兰的译本在忠实的同r还追求诗歌般的美感,而这种诗歌美集中体现在对称美、复沓美和音乐美上,因此她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也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启发:将自己置身于文本的语言意境中,用心感受文本的风格和审美取向,先浸入其中,而后方能在翻译过程中还原乃至创造美,尽力实现原文和译文的美质的对等。

参考文献:

[1] Anne Cheng.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Paris,Editionsdu Seuil. 1981.

[2] Séraphin Gouvreur.Les quatre livres. Chine. Impré-meriede la mission catholique. 1895.

[3]Pierre Ryckmans. Entretiens de Confucius. Editions Gallimard.1987.

[4]段曹林 .唐诗的句法修辞与诗歌外形的和谐美[J].修辞学习,2004.

[5]段曹林.句法修辞与唐诗的风格美 [A].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

[6]黄龙.翻译的美学观[J].外语研究,1988.

对偶的句子篇8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结构形式相同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虚实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三、对偶的结构

1.上下两句整句对偶。例如: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②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刘成章《安塞腰鼓》)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2.句子中内部成分的对偶。例如: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冰心《观舞记》)

四、对偶的作用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特征:

1.形式上整齐匀称,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例如: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音韵上优美和谐,给人以唯美的听觉享受。例如: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3.表意上凝练集中,给人以完美的精神愉悦。例如: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流沙河《理想》)

4.抒情上酣畅淋漓,给人以真挚的情感熏陶。例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五、注意事项

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手法,总的原则是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化,而忽视表现的内容主题,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六、跟踪训练

1.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构成对偶的下一句。(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扬州名胜很多。如瘦西湖、何园、个园、史公祠、琼花观等等。)

平山堂下花似锦,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上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

①请选择其中的“一荣”,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荣于服务人民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选择其中的“一耻”,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坚持耻在危害祖国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照画线部分,使句中没有画线的部分与它形成对偶。

①大别山,青山起伏,峻岭绵延;洞庭湖,绿水荡舟漾波,湖面波光粼粼。

大别山,青山起伏,峻岭绵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天空中的朵朵白云,似飘逸的梦,又似精妙的幻想。

山间炊烟袅袅,如丝如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修辞手法之对偶》

1.瘦西湖畔柳如烟2.选择一个方面构思即可。3.①洞庭湖,绿水荡漾,波光粼粼②空中朵朵白云,似梦似幻

《例说用语简明》

上一篇:清明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