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的对偶

时间:2022-08-10 02:52:47

电路的对偶

摘要:电路的元件、参数、结构和定律等均具有对偶现象,利用电路的对偶关系,为分析电路提供一种便捷的方法。

关键词:对偶;电路;对偶关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121-02

引言:

对偶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分析和研究自然规律中,利用对偶现象,可以有效地揭示元素之间一些相似或相对的内在联系,简化认知事物的过程。

一、电路的对偶现象

在纯电阻电路中,串联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关系为:总电阻RS=R1+R2+R3+…+Rn;同样在纯电阻电路中,并联总电导与各电导的关系为:总电导GS=G1+G2+G3+…+Gn。它们的数学表达形式很相似,这种相似性表现为对偶。又如电容元件的电流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关系为:i=Cdu/dt;而电感元件的电压与流经它的电流关系为:u=Ldi/dt。这两种元件的电流电压关系表达式也呈现对偶现象。

二、电路的对偶关系

电路中某些元素之间的关系(或方程),用它们的对偶元素对应地置换后,所得的新关系(新方程)也一定成立,后者与前者互为对偶。[1]电路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偶关系如下表:

(一)电路元件的对偶

组成电路的元件中,两者之间互为对偶的元件有电阻R与电导G、电容C与电感L、电压源US与电流源IS等。下图是电源的对偶:

图1和图2是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模型,其对应的电压和电流表达式分别如下:U=US-RSI,I=IS-GSU,它们互为对偶。

(二)电路的结构对偶

由电路元件组成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对偶有串联与并联、开路与短路、回路与节点等。

(三)电路的定律对偶

基尔霍夫定律包含电流和电压两个定律,这两个定律互为对偶。KCL指出:任一时刻,流入电路中的任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i=0。而KVL指出:任一时刻,沿电路中的任一回路绕行一周,所有支路电压代数和恒等于零,即Σu=0。KCL与KVL是对偶关系。它的子元素如电流与电压、节点与回路、串联与并联也互为对偶。

(四)电路参数的对偶

二端口网络是具有2个端口的电路,端口与电路内部网络相连接。图3是反映二端口网络的阻抗参数的等效电路。

阻抗参数Z的矩阵方程形式为:

Z11 Z12Z21 Z22

图4是反映二端口的导纳参数的等效电路。

导纳参数Y的矩阵方程的形式为:

Y11 Y12Y21 Y22

以上二端口网路的开路阻抗参数Z和短路导纳参数Y互为对偶。

(五)电路结论的对偶

电路中某些结论存在对偶,如开路电流为零与短路电压为0互为对偶的结论;又如数字电路运算中A・A=A与A+A=A这两个结论也互为对偶。

三、电路对偶的分析

由于电路对偶的存在,运用它来分析电路,可同时获得电路及它的对偶电路的解,一举两得。

(一)无源网络的对偶

在单相交流电路中,分析R-L串联电路(图5)和它的对偶电路(图6)的电压、电流的关系。

图5中RL串联电路的等效阻抗为Z=R+jωL;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为U=ZI。图6并联电路的等效导纳为Y=G+jωC。

端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为I=YU。若参数R与G、C与L在数值上相等,且接在频率相同的正弦交流电路中,则两个电路的U与I数值相等。这个关系也可以用矢量图来表示:R-L串联电路的矢量关系为图7;G-C并联电路的矢量关系为图8。

两矢量对应重合,即两电路互为对偶关系。

(二)有源网络电路的对偶分析

如图9是一个有源网络的平面电路,对它进行求解,可使用网孔法,方程组为:

(R1+R2)IL1-R2IL2=us-(R2-rm)IL1+(R2+R3)IL2=0

根据对偶原理,将对偶量相应地置换后,可以转换成另一个电路(图10),它的节点方程组:

(G1+G2)VN1-G2VN2=is-(G2-gm)VN1+(G2+G3)VN2=0

电路分析方法的对偶是电路多种元素对偶的综合体现。上述对偶电路的对应元素有:(1)回路电压法与支路电流法的对偶;(2)电阻串联与并联的对偶;(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对偶;(4)电流控制电压源(CCVS)与电压控制电流源VCCS的对偶。若对偶元素数值相等,则在数值上两个电路同解:IL1=VN1;IL2=VN2。

小结:

1.根据对偶原理,如果导出电路中某一关系和结论,就等于解出了与它相对偶的另一关系和结论。例如,含源一端口电阻网络的两种等效:(UOC,Ri)和(isc,Gi)互为对偶,只要论证了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它的对偶――诺顿定理自然也成立。

2.互为对偶电路的特征方程和特征值相同,由对偶方程导出的各种公式和结果也是对偶的。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翰逊.电路分析基础[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李联福(1963-),男,本科,福建泉州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多媒体课件开发、电力机车电器与控制的教学研究工作。

上一篇:打造特色专业 走内涵发展之路 下一篇:含源线性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