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名言范文

时间:2023-10-27 17:30:50

卡夫卡名言篇1

然而,对大众读者而言,卡夫卡的作品代表著现代人的疏离与寂寞、孤独与绝望,在困境中不断探求、寻索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与荒谬;人,发现自己处在世界庞大组织底下,竟然无路可走。卡夫卡因此被推崇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甚至无神论的头衔;人们普遍认为卡夫卡必然也是病态、忧郁、怪僻与荒诞。

直到一九五三年,卡夫卡终生不渝的知己马克思?布劳德(Max Brod, 1884~1968),写作《卡夫卡传》,展现卡夫卡不同的形象和多面的色彩,他更从民族心理、犹太教教义和宗教神学出发,详细分析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深层含义。虽然学术界不少人批评布劳德:过分从宗教和神学解读卡夫卡,但没有人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无人能比布劳德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卡夫卡。

二十二年终生不渝的挚友

布劳德与卡夫卡,都是住在捷克布拉格的犹太人,同样主修法律,同样是以德语写作的文学家。两人在一九二年相识,成为终生最亲密的朋友。

卡夫卡于一九六年取得法学博士之后,进入保险局担任临时雇员,由于写作时间锐减,于是他和布劳德花了很大心血,寻找时间较短的正式职业。结果卡夫卡进入半官方的「劳工事故保险局工作(1908~1922),布劳德则进入邮政总局担任法律顾问。两人上班时间都是下午两点结束,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下班后一块用餐,然后约好晚上再见面,讨论他们所喜爱的文学(卡夫卡最爱哥德和福楼拜,也喜欢阅读圣经)。两人的交情简直可以用「秤不离铊,铊不离秤来形容。

布劳德比卡夫卡更早成名,第一眼就看出卡夫卡的创作天才。他是卡夫卡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珍视卡夫卡一切作品,即使是两人书信往来的片语只字,他都妥善保存。卡夫卡发表过的作品,几乎都是在布劳德强力游说和鼓励之下,才得以出版,至于生前未发表的作品,也全数交给布劳德加以焚毁。布劳德却没有遵照朋友的遗言,反而出版了《卡夫卡全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布劳德为自己善意的出卖这样辩白:卡夫卡完全了解他不可能烧掉这些遗稿,若卡夫卡真要这样作,他应该交待别人去执行。

根据布劳德,卡夫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健康的,他的精神趋向根本不是病态,而是自然伟大,显示著向上、简朴和绝对的诚实。卡夫卡虽然安静,「可一旦他说起什么,马上会令人侧耳倾听,因为他的话总是内容充实,命中要害。与好友交谈时,他的舌头有时灵活得令人惊讶,甚至激越亢奋,直至忘我,风趣的话语和关怀的笑声简直无休无止。真的,他喜欢笑,笑得欢畅,也懂得如何逗朋友笑。

这样的卡夫卡,实在与他作品中阴暗的角色性格迥异。不论是《审判》和《城堡》中的主人翁K,还是早期的《判决》和《蜕变》(或译《变形记》),读者都可以立刻看出卡夫卡自传式的影子--生活充满苦闷与挣扎,无助地寻求解脱之法,最后却被迫向生存低头。

父亲巨大的身影无所不在

卡夫卡心灵苦痛的源头,很大一部分源自暴君式的父亲。虽然布劳德批评卡夫卡将童年梦魇过度放大,但任何人只要读一读卡夫卡在一九一九年写的《给父亲的信》,就不难理解卡夫卡终其一生,不论是童年还是求学期间,不论是职业还是婚姻的选择,父亲巨大的影响总像噩梦般缠绕著他。信是这样开始的:

最亲爱的父亲,你最近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怕你。同往常一样,我对你无言以对,部分由于我对你的畏惧,部分由于解释这种畏惧涉及太多细节,突然谈及,我一下子归纳不起来。

三十六岁的成年男子,写下这样百余页的一封信,述说自己内心的纠葛。这份血泪的自我剖白,目的不是控诉,而是爱的尝试。卡夫卡一生试著寻求和父亲和解,盼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不过母亲却不敢将这封信转交。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是个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富商。他的体格壮硕,说话充满了自信,动作快速,脾气火暴,他期盼长子卡夫卡像自己一样刚猛,然而卡夫卡瘦弱的外表和性格,简直和父亲有天壤之别,卡夫卡叙述自己在父亲面前自惭形秽。

父亲对儿子的行为总是暴跳如雷,特别是卡夫卡经常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更让父亲火冒三丈。父亲从来不曾试著去理解儿子的才华,也不喜欢卡夫卡所有朋友。虽然卡夫卡的母亲个性极为温柔,总能给儿子许多安慰,但她对丈夫百依百顺,长期在生意上充当丈夫的助手,她能给孩子的时间也就极为有限。

卡夫卡回忆童年有一次,为了找人跟他说说话,半夜藉口要水喝,无理取闹,结果被父亲扔到屋外的走廊,罚站一夜。他说这对他的心灵伤害很大。父亲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每天餐桌上,他最在乎的只是孩子有没有遵循种种严苛的餐桌礼仪,他自己却可以吃得杯盘狼藉,同时剪指甲、挖耳朵,还时时吆喝著:「快!快!吃快点!卡夫卡称父亲是「坐在靠背椅上统治著世界,说自己「像奴隶活在父亲掌控的世界里,他「已经丧失了说话的能力,「父亲的律法单单为他而设,他却没有能力完全满足父亲的要求。

对卡夫卡而言,父亲就是万物的尺度。

如果卡夫卡是个更不顺服的孩子,如果成年之后他能与家人保持较远的距离,或许可以减少一些痛苦。一九一一年底,卡夫卡的父亲生病,要求儿子每天下班后到工厂巡视,卡夫卡沉默不语地顺服。工作的枷锁压得他实在透不过气,发出悲观厌世的言论,布劳德赶紧给卡夫卡母亲发出警告,提醒她注意儿子头上那根轻悬的自杀意念。一九一二年十月八日,卡夫卡的母亲颤抖著给布劳德回信,她鼓起勇气对丈夫撒谎,叫儿子不必再去工厂,同时积极寻找合夥经营人。

头脑里装著庞大的世界

就这样,一九一二年成为卡夫卡写作历程决定性的一年,他通宵达旦写出《判决》,找到了切合自己的独特形式,并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足以让他屹立世界文坛的中篇小说《蜕变》。

《判决》是一部感情如狂风骤雨的短篇。生病的父亲对儿子百般挑剔责难,不管儿子有多善良、顺从,父亲却视他如魔鬼,对儿子宣判溺刑、要他永远消失,最后更从病床跃起像要攻击他,导致惊恐的儿子夺门而出,从桥上一跃而下。儿子最终还轻声呼喊:「亲爱的父母,我一直是爱著你们的呀!然后落水致死。故事嘲讽地结束于「在这一瞬间,来往的交通从未中断。

父亲无所不在的巨大身影,再次出现在同样恐怖的《蜕变》,这次加上软弱的母亲和冷漠的妹妹角色。这是一部描写人际关系疏离的作品,供应全家生计的上班族格里高,一早醒来,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好像大卫在诗篇二十二篇所描述的:「但我是虫,不是人;被众人羞辱,被百姓藐视,卡夫卡让不完美的人,贱化为昆虫,被原来爱他的亲人嫌弃、厌恶。

这部作品最能说明卡夫卡的殊异风格,如梦似幻的超现实意境,交织著缜密逻辑的写实叙事,颇有旧约文体的影子,读来令人紧张万分。卡夫卡的作品被定位为「表现主义,德国文学专家叶廷芳教授解释这种艺术手法,反对对现实直接的模仿,「主张把描写的客观物件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以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角度去探悉同一个事物的本质。

格里高在家人的嫌恶中,逐渐丧失生的意志,终于虚弱而死,家人在获得解脱之后,准备搬家开始过新生活。《蜕变》在妹妹「显现出了她年轻的身材,这样光明的音调上结束。卡夫卡作品常有动物或昆虫和人之间尖锐的对峙,阿尔特(Robert Alter)指出「卡夫卡作品经常出现的外地人或被厌弃者,是一种非人性对人性的入侵,或者广泛地说,是一种对人性内涵极大的不确定性,他认为这是卡夫卡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卡夫卡在日记中称「写作是他祈祷的形式,说自己「头脑里装著庞大的世界,他以创作为天职。虽然在公司受到普遍的喜爱,工作获得高度评价,他对伤残劳工也极为关心,但所从事的毕竟不是他感兴趣的职业。为了独立供养自己不得不为的工作,不断扼杀著他的创作空间,这是导致他染上结核病、英年早逝的主因。阴暗的基调几乎出现在他所有的小说叙述里,卡夫卡公务经验里公文停滞堵塞的流程,受害工人权益受损的悲惨经历,在伟大的长篇《审判》和《城堡》清晰可见。

约伯式的控诉与诘问

《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布劳德从亡国的犹太人处境解读,认为这是一首惊人的悲剧叙事诗,写一个无家可归的陌生人,想要在他所选择的家乡扎根,却不成功。

打破传统小说形式的《审判》,同样没有清楚的时空定位,也无明显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事件,莫名其妙被控的约瑟夫?K,渴望获得一个公正的审判。K却始终见不到最高法官、进不了最高法庭,《审判》结束时有这样一段:

这最后一次工作的失败,应该由那个没给他留下所需力气的人来负。他的眼光注射著那栋俯临石旷的房子,最高层射出一线闪烁的光亮,窗扉突然打开,在遥远的高处,出现一个身子向前倾、手臂伸出的模糊人影。那是谁?一个朋友?一个好人?一个同情者?一个援救者?是一个人吗?还是人类全体?还有救吗?是不是有利于他的证据出现了?当然是的。逻辑虽然无可动摇,却抵不住一个想要活命的人。那个他从未照过面的法官在哪里?那个他不得其门而入的最高法庭在哪里?他举起手,张开所有手指。

随后K荒谬地被杀身亡。在这两部长篇小说里,古老约伯的控诉异常明显。

然而,卡夫卡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无罪之人向至高上帝的控诉?事实上,卡夫卡从不认为人是无罪的,他经常藉著小说人物无爱的表现,定人有罪。他说过:「我们全然活在罪恶的世界里,和特定的罪行无关。卡夫卡肯定罪和原罪的存在,明白人类堕落后都活在罪的咒诅之下,这个主题几乎出现在他所有作品里。

藉著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铺张缺乏特定时空的场景,卡夫卡营造出人类脱离上帝之后的失序、失灵,他急于说明远离上帝之现象的感觉,凸显人类一旦离开了「那不可摧毁的,生活就只会剩下荒谬与虚无,丧失生存的意义。《审判》和《城堡》的主人翁,终生和官僚的「中间阶层打交道,始终到不了最高层,中间层次无可救药的错综复杂,正是卡夫卡悲观绝望所在,是阻隔在人与上帝之间巨大的鸿沟,甚至使人失去看见上帝的可能。有人指出卡夫卡的小说是他所锺爱的齐克果哲学的艺术体现,应该也是指这样的存在困境。

卡夫卡的信念与盼望

卡夫卡从犹太心灵感受特别深刻的「流放状态出发,写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迷失了道路。在他的小说里,人类找不到出路、无家乡可归,有的只是绝望。

卡夫卡三个妹妹后来都死于纳粹集中营,生前默默无名的他却早已成为他身后苦难世界的一则预言和寓言。很少有作家的名字化为形容词被收入字典,kafkaesque成了荒诞、恐怖的代名词;另一位享有这样殊荣的是写作《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的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 1903~1950),orwellian指受严酷统治而失去人性的社会。从纳粹和共产主义的兴衰来看,两人都有资格作为二十世纪的预言家。

然而,卡夫卡并不是一直这样阴郁绝望的,在他的语录里(书信、日记、笔记),他写下许多光明的句子:

「我们有罪不只因为我们吃了知识树,也因为我们没有吃生命树。

「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人只须有一次转向善的一边,他便得救了,无须顾及过去,甚至无须顾及未来。

「世界之外存在著许多希望--对上帝--无限多的希望--,但不是对我们。

「结婚、建立家庭,接受所有降生的孩子,在这不安全的世界上保护他们,甚至给予些引导,这些我确信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致。

「尽管如此,你们这些沉默、被推动著的、前进的、互相信任到无以复加的人们,尽管如此,我们不会扔下你们不管,即使在你们做了天大的蠢事时也不会,而且尤其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抛弃你们。

上帝不会撇下人类不顾,这是卡夫卡对上帝出于希望和爱的表白。

仰望现代文学这样高耸的一座奇峰,我们的确需要通过他的小说和语录,更全面地认识卡夫卡的世界观,布劳德说得好:「他虽然想做一团火,但他却是一块透视苦难的冰。

二十世纪落幕了,人类在惨痛的悲剧灾难中步入新的纪元,此时此刻展读卡夫卡,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仍然是本世纪一个指路的人。

参考资料:

1.Alter, Robert, "Jewish Dreams and Nightmares", from What is Jewish Literature?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Philadelphia, 1994).

2.Covan and Guinness, Louise and Os, editors, Invitation to the Classics, Baker Books(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8)

3.Kafka, Franz, The Complete Stories, edited by Nahum N. Glatzer, Schocken Books (New York: New York, 1971).

4.Kafka, Franz, "Letter to His Father", translated by Ernst Kaiser and Eithne Wilkins; revised by Arthur S. Wensinger, Schocken Books Inc.

5.卡夫卡著,黄书敬译,《审判》(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

6.卡夫卡著,汤永宽等译,《城堡》(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7.伊塔罗?卡尔维诺著,吴潜诚校译《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台北:时报文化,1998)。

8.李映荻编译,《德国文学入门》(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再版)。

9.马克思?布劳德著,叶廷芳、黎奇译,《卡夫卡传》(台北:志文出版社,1999)。

卡夫卡名言篇2

关键词: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隐喻 悖论

卡夫卡,作为一名作家而言,你可以爱他,恨他,推崇他,蔑视他……但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领袖而言,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重要性。正如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中所描述的“如果你想选出本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单独的一位作家,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绝望地徘徊在失去希望的人群中,而这时你会注意到卡夫卡在本世纪经典中的中心地位。”卡夫卡,Kafka,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正如作家一生本质品性的速写:内敛,安静,敏感,多疑,以自己表面安详的生活态度对整个世界进行着内心的反抗。卡夫卡所触及的人类精神的困境,正是每个现代人无法绕开的精神梦魇。同样是整个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困境。如果说千百年前的庄子悠然一梦,所见的是蝴蝶翩跹,人生如绚丽的梦境展现了其纯净无忧的一面;而此刻的卡夫卡则告诉我们生活比最可怖的梦境更离奇可怕,这是一场做不完的噩梦,永远没有尽头,或者一梦醒来,你早已不是你自己了,变成甲壳虫,鼹鼠,或者其他什么令人厌恶的生物。卡夫卡的敏锐,使他拥有穿透人内心隐痛的能力;卡夫卡的单纯,使他笔下的形象鲜明可感;卡夫卡的无限想象力使他将梦境和寓言进行了自如贴切的转换……具有无限可能的卡夫卡,让人又爱又恨的卡夫卡,具有不可摧毁性的卡夫卡。

一、无限的可能性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理论著作《小说的艺术》中强调。“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所谓现实,即已经发生的现象:而所谓存在,则是可能存在的现象。卡夫卡小说的一大亮点便在于他善于以他独有的小说情态来演绎那些“未实现的可能”。卡夫卡的大多数小说都是未完成和开放性的,这就为小说的理解和阐释层面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在阅读和阐释的过程中,我们更接近的是卡夫卡敏感的神经还是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啜泣?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沉迷在无限的可能性之中。以小说《饥饿艺术家》为例,文中固执单纯的饥饿艺术家随着理解角度的不同,其阐释的结果也大相径庭,但无一不显示其合理性:从神学立场出发,饥饿艺术家所坚持的是神性的自由和救赎: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饥饿艺术家所坚持的饥饿艺术表演是心灵在误解与隔膜中微弱的挣扎: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饥饿艺术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危机形式。评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沉迷于不同解释的维度,各自认为自己的理解接近本意,而真正重要的却并不是理解阐释的正确与否。令人神往的却是这从单一文本中引发的无限悠远的可能性,《饥饿艺术家》为主的短篇小说所带来的是奔涌不尽的小说理解的维度,它挑战着人的理性与智慧,让不同的人纠缠在不同的意义维度之中,没人能知道卡夫卡在想什么,也没人比自己更了解卡夫卡。每个人心里都有他自己的卡夫卡,纷繁的可能性便是卡夫卡小说的意义,在这纷繁的小说解读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自己,在无限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唯一一条终极指向自己内心的小径。

二、隐喻之外的隐喻

有评论家认为卡夫卡的小说“象征之外有象征,譬喻之后有譬喻,总是探测不到渊底。”卡夫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是传统整体意义的象征,而正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隐喻,是卡夫卡小说所表现出的隐喻的独特性。使得整个作品的意义产生了含混暖昧的风貌,深不可测。这种秘而不宣的隐喻,使得离奇的小说更接近我们所接触的离奇的生之现实。以小说《饥饿艺术家》为例,饥饿艺术家没有名字,他的名字和他的身份合一了,这隐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符号化身份化了,一个人一旦被赋予某种身份的内涵而存在,便无法被当作一个人来感悟,于是在小说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看守对他所谓的饥饿艺术不理解,夜班看守们故意远远地聚集在一个角落里打牌,以便给他留下一个空当让他稍稍吃点东西,这让他很苦恼,他感到不被理解的孤独;为了证明自己始终没有吃东西。他不断地唱歌,可是这竟被人们赞叹为技艺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饥饿艺术家是个彻底的孤独者,无论他怎样做,都没人能够真正理解他,无论是饥饿艺术被人们所瞩目,还是饥饿艺术被人们所淡漠,自始至终他都只是作为一个身份而存在着。这样对于人的身份化的符号隐喻一方面隐喻了人类发展中的异化现象,人越来越多的被当作一个概念来处理;另一方面则深刻的表明了注定的孤独和无法救赎,在人群中每一个人始终是另一个群体中的异类。同样正是由于饥饿艺术家没有名字而以其身份来命名更使他的孤独和悲凉隐喻了更广阔的人类性和共通性。

值得注意的是卡夫卡小说中存在的潜在的隐喻,正如几乎在卡夫卡的所有小说中都存在着一个被取消的理由:没有人知道是《城堡》里的土地测量员是谁派遣而来,为什么派遣而来的;也没有人知道《判决》里为什么格奥威尔会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判决你投河淹死。”就真的毫不犹豫的投河而死;更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格里高尔会一觉醒来就变成一只可怕的甲虫……这些未经解释而又理直气壮存在的原因通常会被人忽视,人们的思维并不集中在追寻这些被隐藏的理由之中,而是在离奇的情节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即便再离奇的故事似乎也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实生活。正如郑也夫在《阅读生物学札记》中所说,生物学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不由得人开始相信:生活比想象更离奇。而卡夫卡正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书写着这荒谬世界的种种现象,其隐喻性也不言而喻:人生比想象更离奇。以小说《饥饿艺术家》为例,故事整理描写了一位执着于饥饿艺术的艺术家的遭遇,但却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理由:饥饿艺术能否称之为一门艺术?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并且不断探寻着新的艺术发展途经,但在创造艺术的同时是否也在被艺术所捉弄?是否有些艺术正以艺术的名目而践踏人类的尊严,成为人类的异己?进而从更大范围来讲我们所执着的一切,无论是信仰或者事业,是否真的值得我们为之坚守至死?我们所坚持的东西会不会真的只是存在于荒谬之中无人赏识无人知晓的无价值的存在?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座最后的堡垒,每个人都在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但这是否值得坚持?当《饥饿艺术家》中被有意缺失的理由被补全之后,我们便很清晰的发现,很多坚不可摧的东西在一瞬间涣然冰释了。这就是缺失的理由所隐喻的可怕的力量,卡夫卡让我们莫名的感动,心痛,疑惑。发现最重要的东西正是这被有意隐藏的一笔,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宿命。

三、隐藏的悖论

正如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叙述的,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悖论,paradox,是文艺学中一个隐蔽的现象,同时也是个被无限永恒言说的话题。卡夫卡的作品中都包含着带有个人印记的悖论性。例如《城堡》 中K的追寻注定是个失败的追寻,他越努力,离自己的目的就越远。K如果成功到达的目的地,那就证明他失败了;而在《判决》中格奥威尔一方面深切的厌恶父亲的统治,而同时却又甘愿收到他的支配做出逆向的选择:既恐惧,又依赖,既憎恨,又敬爱;而《地洞》中,“我”精心的为自己建造地洞,“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突如其来的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越是抵抗越是麻烦,根本就是在劫难逃……

追根溯源从卡夫卡的创作态度人手,在他所留下的很多书信和生平资料中我们发现,他自闭单纯的厌世个性但他同时热爱写作,将写作作为生命救赎的唯一方式。这样个人写作留下的文本同样是期待人们去理解和交流的,一个对世态人情心含绝望的作家,在他自守着内心的安静的同时暗自期待着被理解,一方面是拒绝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微弱的幻想,就这样的创作态度本身便是充满着悖论的。《饥饿艺术家》就是在这样悖论的创作态度下产生的作品:一九二二年春,卡夫卡创作了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同年十月发表于《新观察》。一九二三年,卡夫卡重新修改了遗嘱,要求布洛德将他所写的一切都销毁,但包括《饥饿艺术家》在内的六个短篇却幸免于难。可见这个短篇正是卡夫卡残存的一线希望,同时也是他自身悖论性表现的较为突出的作品。在《饥饿艺术家》的结尾,“‘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胃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的描述,同样可以解读出截然相反的意味。其一,也就是最直观的理解是艺术家对饥饿艺术至死的执着,和对整个污浊世界的对立。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同样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能做的只是坚持着自己最初和最终的梦想永远孤独的固守着不为世人理解的一切,而死亡便是这最高也是最终的代价。饥饿艺术家临终微弱的话语是对自己无限向往的饥饿艺术的承诺也是对无法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的唾弃。这是对文本最初也是最直观的感受,引发了每一个向往艺术以及献身于艺术的人的共通感受。但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却可以发现这其中隐含的相反的声音:饥饿艺术家一生执着于饥饿艺术但却从来不为人所理解,他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超越饥饿的极限挑战生命的可能性,但人们只是把他当作和奇异动物一样的异类在展示。但饥饿艺术家临终前的几句话。与其说是对整个木讷的世界的最终抗争,不如说是一种妥协性的自白:没有人相信有人心甘情愿的忍受饥饿,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坚持值得坚持,那么找个貌似坚固的理由。这样能为人理解的理由自然得到了微弱和歧义的谅解。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适合胃口的食物,存在的只是最无望的渴求理解的心。最深刻的坚持也就是最绝望的妥协,最决绝的对立也成为了最虚弱的沟通,没有适合胃口的食物。一切只是一个借口,就好像一切都没有理由。

对《饥饿艺术家》的解读很可能是一种误读,没有人能理解他,但又没人比自己更懂他。因为,卡夫卡是永恒的,永恒的卡夫卡拥有永恒的解读魅力,也许每一次靠近都是徒劳的,但却都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动。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05,4:353,第一版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_三联书店,1992:42

[3]卡夫卡著,叶廷芳译,卡夫卡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223

[4]同上,1990:46

[5]同上,1990:470

卡夫卡名言篇3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从2001年后,卡扎菲不仅一改往日对美英“不屑一顾”的态度,而且“闪电般”修复了与它们的关系,而这些举措的“幕后推手”据信正是有“卡扎菲二世”之称的卡扎菲之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在让国际社会很是“瞩目”了一番后,小卡扎菲最近又一鸣惊人,于今年8月20日提出了他所规划的新宪法大纲,这让西方媒体惊呼:已在外交领域对卡扎菲成功改造的赛义夫,要着手让父亲在政治领域走向开明,促使利比亚回归国际社会。

引导父亲走向开明

赛义夫是卡扎菲与其第二位夫人的长子,在家里最受父亲宠爱和赏识,很早就被作为接班人着力培养。父亲对他们兄妹要求一向严格,时常惩罚他们,但他的惩罚不是肉体上而是心理上,每逢这时候,父亲就一个月也不理他们。那时由于卡扎菲工作非常忙碌,赛义夫很难见到父亲,但是他对父亲非常理解,知道他有他的难处。他要领导整个国家,还要同美国等西方强国抗争。

赛义夫的名字在阿拉伯语里是“伊斯兰之剑”的意思,也许卡扎菲给他起这样的名字是希望他能有大作为吧,赛义夫确实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但却与长袍披身、住帐篷喝骆驼奶的父亲迥然不同。年仅34岁的赛义夫经常身着T恤衫和牛仔裤,一副现代青年的装束。他曾赴奥地利留学,会说英语、德语和法语,还在赫赫有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攻读政府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对欧洲的认知不亚于对自己祖国的认识,并因此被利比亚人称为“欧洲人”。

作为卡扎菲之子,赛义夫深受父亲的影响。赛义夫时常模仿父亲的行为,外出时常住帐篷,父亲也多次对他的做法表示首肯。他与父亲关系越来越融洽,父子一起到麦加去朝圣,平时经常进行交流,父亲也能接受他的意见。外界普遍认为近期卡扎菲政治理念的巨大转变,与赛义夫向他灌输的“开明思想”不无关系。

务实外交震憾国际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对利比亚封锁的决议后,占出口总额95%以上的石油出口受阻,8年间财政损失高达300多亿美元,经济形势每况愈下,民众多有怨言。海外流亡的反对派趁机掀起了一股强劲的反卡扎菲浪潮。

赛义夫深谙利益至上的西方国际关系规则,一改其父输出革命、统一阿拉伯世界的理想主义理念,促使利比亚的外交变得更加务实。他认为,要化解危机,唯一的选择是与美国复交、融入国际社会。但利美交恶已久,西方社会也心存芥蒂,要赢回信任,利比亚必须要拿出诚意。他说,“换取和平可不是免费的”。

2000年,菲律宾的阿布萨耶夫组织在马来西亚绑架了法德等国的21名人质,并将他们关押在位于马尼拉以南约1000公里处的苏禄省霍洛岛。事件发生后,德法等国政府曾试图自己解决这一事件,但使尽浑身解数却毫无进展,于是德法等国先后派特使到的黎波里请求对阿布萨业夫组织有影响的利比亚政府给予帮助。利比亚政府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赛义夫开始出面为解救这批人质四处奔走。他多次与菲律宾方面谈判,并且承诺为帮助菲律宾南部的经济发展提供近2500万美元的援助,还通过他的助手与菲律宾政府有关人员商谈开发这个国家最贫困落后的地区霍洛岛的计划。经过他的努力,这一牵扯面广、历时久、变数多而备受外界瞩目的人质事件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西方媒体对赛义夫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卡扎菲儿子办成大事,同时也认为这件事、最终有利于改变卡扎菲长期以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眼中的“恶魔”形象。

2001年8月,阿富汗逮捕了8名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国际救援组织成员,指责他们以“救援”为名在阿富汗传播基督教。“9・11”事件发生后,顶不住美英飞机的狂轰滥炸,便将这8名人质作为牵制西方国家的筹码,向布什开价:“如果美国停止军事打击,8名西方人质就能够获释。”对于这样的要求,正在火头上的布什一口回绝。为解救人质,德国外交部绞尽脑汁,游说释放这8个人,但没有成功。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也曾试图说服,但都无果而终。此时,赛义夫再度出马,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与方面接触,劝说尽早释放这些人质。他还亲自探望了这8个人,并最终通过“第三方”与达成了妥协。经过104天的囚禁,这批人质终于获得了释放。这件令西方国家备感棘手的事件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此,法新社、美联社和路透社等西方著名通讯社纷纷赞扬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之子赛义夫对解决这一人质危机事件功不可没。

靠诚意软化美国态度

然而美国对利比亚释放的善意保持沉默,甚至“9・11”恐怖袭击后,利比亚“不失时机”地主动示好,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事,也没能打动美国的心。

赛义夫明白,压垮利美隔阂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空难事件和核武器问题还没有解决。为此,他通过其任职的“卡扎菲国际慈善基金会”,忍痛为空难事件买单。利比亚除了官方公开承认对空难负责,还为两起空难中的受害者家庭支付了将近29亿美元,包括1988年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引爆的一架泛美喷气式飞机,和1989年在尼日尔上空引爆的一架法国客机。利比亚还帮助美国追捕成员以及进行核武器秘密交易的黑市商人。

但卡扎菲多年投资几十亿美元的核计划仍让美国心存狐疑。赛义夫说:“研发核武器原本是为了国家安全,如果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安全,反倒置我们于危险境地,要它还有什么意义?”2003年底,利比亚宣布放弃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

赛义夫真心诚意的“大手笔”,终于软化了美国的态度。2004年4月,美国放宽了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6月,美利复交,但停留在联络处的级别上。2006年5月,美国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新开放驻的黎波里使馆,并为利比亚摘掉“流氓政权”的帽子。

积极推动改革开放

1977年卡扎菲通过《人民权力宣言》,取消各级政府,代之以各级人民委员会,确立了直接民主模式。而从今年年初起,卡扎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利比亚”论坛中与西方知名政治理论家探讨民主,到赛义夫最新推出的新宪法大纲,卡扎菲正悄悄放松先前“人权和政治改革不在议事日程之内”的禁令。在建议新改革的同时,赛义夫强调,在宪法中必须达成一致的“底线”是伊斯兰教教法的适用、国家安全与稳定、国土完整及其父卡扎菲的地位问题,此外要确保中央银行、最高法院、媒体以及民间组织的独立性,这意味着利比亚的政治改革开始起步。

卡夫卡名言篇4

虽然卡夫食品公司已经107岁了,但在吉百利面前仍然相当干一个楞头小伙儿,后者创立于1824年,迄今已有186年的历史。早在去年9月,卡夫这个全球第二大食品企业就报价170亿美元,向吉百利这个垒球第二大的糖果商“求爱”,被吉百利方面直接斥为“敌意收购”。经过一番“口水战”,吉百利最终还是禁不住195亿美元的诱惑,倒进了卡夫的怀抱。坊间认为,这场收购的关键人物就是卡夫的CEO艾琳・罗森菲尔德,正是在她的铁腕下,卡夫才冲破了吉百利的不屑,乃至股东巴菲特的异议,成功上演收购大戏。

女强人摘走“王冠上的宝石”

吉百利方面毫不保留对卡夫的不屑,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塑料奶酪公司。然而,不屑也好,无奈也罢,这家历史悠久的巧克力公司最终还是没有躲开被对方收购的命运。

成功签下收购协议后,吉百利董事长罗杰・卡尔说,做出达成协议的决定是“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刻”。相比之下,这已是一个很委婉的悲痛表达法,吉百利创始人约翰・吉百利的第四代后人费莉西蒂・劳登则更为直言不讳:“对于我们来说。将公司卖给一家根本无法和我们相提并论的企业,简直太可怕了。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历史和特质。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一家塑料奶酪公司,而我们是王冠上的宝石。”

吉百利强烈的挫败感缘来有因,通过长达近200年的精耕细作,这家公司已经成为誉满欧洲的贵族品牌,而卡夫公司则是以零食和快餐等速食品发家,被其收购,吉百利情何以堪?不过,吉百利虽不情愿却也不冤枉,卡夫公司的年收入高达420亿美元,是吉百利的5倍有余,而其雇员人数也是吉百利的2倍多。

但我们必须承认,艾琳主导的这场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因为吉百利一开始就摆出不妥协的阵势,所以她带领的团队丝毫不敢怠慢。为了吞下这个“贵族”,在近5个月的交易谈判中,卡夫光在咨询和资金筹措手续费方面就花了3.8亿美元。在英国监管部门设定的协议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卡夫公司还和吉百利进行了最后24小时的紧张谈判,最终以上调报价和提高付费现金等优惠措施,敲定了这桩“婚姻”。

除了吉百利方面的阻力,艾琳还需要对付难缠的大股东巴菲特。后者声称卡夫若在这场收购中动用过多股票,他就将行使否决权让收购计划流产。迫于压力,艾琳只能将由股票支付的比例由60%降为40%,原定发行的3.7亿新股也减少了1亿股。

为什么艾琳如此迫切地需要这场收购?因为在这位女强人为卡夫规划的长远发展版图里,收购吉百利是一条投入最少、收益最大、见效最快的扩张途经,也是最好的一条途径,她不用再花精力去塑造知名品牌和编织销售网络就能实现“糖果女王”的梦想。这位年少时曾梦想当总统的女人,在实施这一战略的最初半年里,就为公司每股盈利增加了1.6美元,而现在她有更大的资本让这个盈利变得更多。

《金融时报》披露说,卡夫在北美独占鳌头,再加入吉百利的欧洲线,合并后的新公司每年将在营运费用上节省3亿美元,行政管理上减少2.5亿美元,市场和广告方面降低1.25亿美元。但同时艾琳和她的卡夫目前也面临着一个困境,因为在竞购吉百利公司位于凯恩舍姆的萨默代尔工厂过程中,卡夫一直表示会继续维持该工厂的运转,但吉百利公司却宣称将关闭该工厂,并把其中的500个工作岗位转移至波兰境内。上个月卡夫公司也突然改称将在2011年关闭这家工厂,因此英国收购和合并委员会不得不就此展开调查。

热爱慈善的“糖果女王”

“铁腕”只是艾琳工作中的面孔,在生活中她总是一副热心肠,最热衷的便是慈善事业。

艾琳在食品行业早有名气,《福布斯》杂志推出的“2009年全球最有权势的100名女性”榜单中,她排位第六;而在《财富》杂志推出的“2009年美国商界最有权势女性”榜单上,她则摘取了榜眼之位,仅次于百事CEO英德拉。

在熟悉艾琳的人看来,她所取得的这一切并不意外。早在学生时代,她就是一名优秀的女孩。1953年5月3日,艾琳出生在纽约郊外韦斯特伯里镇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会计,在二战中服过役的他,―直努力为艾琳姐妹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视父亲为偶像的艾琳也用每年飘红的优异成绩来向父亲证明他的辛劳没有白费。

除了学习成绩,艾琳也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无论在学校的科学实验室里,还是在全国法语竞赛的赛场上,抑或学校剧团的表演中,都能见到她消瘦的身影。据说,少女时期的艾琳还钟爱体育运动,尤为喜欢篮球、滑冰和网球。她的高中同学对她的评价是:富有书呆子气,却又不乏开朗。如今虽然已年近六十,但她仍保持着对体育的热爱,曾为芝加哥申办2016年奥运会积极奔走。

艾琳于1971年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康奈尔大学,学习心理学。毕业后,她并没有急于就业,而是继续留在母校深造,相继拿下了工商管理硕士和市场统计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生导师、康奈尔大学教授维萨拉评价道:“艾琳很出众,她是真的凭着兴趣在学习。”在艾琳询问导师,自己是否适合从商而不是做学术研究时,维萨拉颇有先见地告诉这名弟子,“无论你做什么,都能出类拔萃。”

事实证明,维萨拉的眼光十分精准。艾琳经过一番打拼,最终成为了领导卡夫的“女王”。除了这名可以充当引路顾问的导师外,艾琳还在母校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菲利普・罗森菲尔德。两人于1977年结婚,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菲利普十分支持艾琳从事食品行业,夫妇二人在生活和事业上都颇为合拍。遗憾的是,就职于IBM的菲利普1995年因病去世,为了纪念前夫,抹去悲伤的艾琳一直使用着他的姓氏,即便她后来再嫁给投资银行家理查德・伊尔根后也没有改变。

随着个人财富的激增,艾琳经常给母校康奈尔大学和一些医疗机构捐款,各种慈善晚会上也常能看到她的身影。而每一次她都低调出席,因为在她心里,慈善是一颗必须播撒的种子,而不是沽名钓誉的工具。就如她学习是凭着兴趣而为之一样,对慈善的关注和慷慨,也是艾琳发自内心的情感。

卡夫卡名言篇5

[关键词]卡夫卡;自我分裂;悖论;“卡夫卡式”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他作品中体现着或隐或显的悖论思想,成为了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悖论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又可称为悖谬,其中含有倒转、二律背反、自相矛盾等意思。卡夫卡的悖论思想就表现为一种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进行的滑动,逻辑上相悖的对立的双方在艺术世界中和谐共存。一些文学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把悖谬当作一种思维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卡夫卡来的作品中,悖谬同样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同时又是一种美学特征和艺术方法。

一、对卡夫卡的悖论写作缘由的探究

卡夫卡出生于欧洲动荡的十九世纪末,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对儿子的否定式教育,对卡夫卡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惯于发号施令,并要求绝对服从。恐惧,弥漫在卡夫卡的生命中,这实质上是一种面对死亡的恐惧。著名人生存论心理学家E·贝克尔的认为,死亡恐惧是人类心理中最为普遍、也最深刻而隐蔽的存在性不安,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致命伤口。恐惧占据着他的全部生活,对父亲的安排逆来顺受,总是下意识地规避一切可能产生对抗的矛盾性因素,肯定一方的同时又不否定另一方,做出结论之后又将它,使他的写作以分裂、变形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严重的自我分裂。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悖谬,甚至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常常具有分裂的人格和分裂的意识。可见,卡夫卡的悖论写作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卡夫卡试图解释过自己的矛盾心理,他这样说道:“在我内部总是存在着两个冲突的自我,其中的一个是你想让他成为的那种人……然而,第二个自我,除了工作什么也不想,这是他唯一的兴趣。这两个自我被捆在一起互相斗争,……第一个自我依赖第二个自我;第一个永远不会……取胜。”自我分裂成为卡夫卡身上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换句话说,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悖论。作家性格的独特性及人格的复杂性通过文学向世人展示了出来。他完全出于表达内心的需要而进行创作,可以说卡夫卡的文品和人品是完全统一的。他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凭技高超的写作技巧获得作家的桂冠,甚至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写作纯粹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他生存的一种方式。卡夫卡创造出一个梦魇般却极度真实的世界,当人们走进这个世界,透过梦魇般地狱的表象,却能听到直达人类灵魂底部的呼喊!

二、卡夫卡的悖论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卡夫卡的作品让读者时常感到荒诞离奇,但事实上却是真实的再现。他的许多作品犹如噩梦的重现,但他从来不把梦称为梦,而是将它们直截了当地作为小说的现实叙述出来,以最平常、最不引人注意的语气和态度进行叙述,就像描述一件最稀疏平常的事。他叙述的事件和境况常常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而叙述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却毫不惊诧。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这实属一件如噩梦般荒诞离奇的事情,但在作者笔下却显得异常平静,主人公自己仿佛也轻松地接受了这一现实。米兰·昆德拉这样评论到:“就格里高尔这个甲虫式的人物而言,总的说来是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也就是非现实的,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而言,就他周围的社会关系而言,则又都是现实的,是一定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像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常被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描写,明显与常理相悖的事情发生得却那么合理正常,和真实交织在一起。这种由卡夫卡深入介入的表现方式在实质上是极为主观的,但在形式上又是完全客观的。这里体现的就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的悖谬观。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初唯一的、最为深切地体验到人的自由的真实含义的作家。他在作品中从多种层面上展现了人在生存中所处的介于自由与奴役、自由与权威之间的尴尬境地,揭示了人在自由的追求与放弃上所体现的悖谬特征。

人的自由在形式上体现的主要是选择的自由。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几乎都是自由的:《判决》中的格奥尔格虽然被父亲判决去投河淹死,但是并没有人逼着他去这么做,他完全有选择不去投河的自由;《诉讼》中的约瑟夫·K虽然被捕了,却并未被关押、拘禁起来,反而有选择是否出庭的权利;《城堡》中的K.甚至是自作主张地跑到村子里来,他不仅享有绝对的人身自由,并且可以随时离开。表面看来,这些人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甚至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他们的命运总是处于某种神秘的必然性之中,因此人的自由是相对于种种匿名的权威而言的,在权威的重压下的苟延残喘。这就导致了人们在寻求绝对的自由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自由,最终不得不与那些同他对抗的匿名的权威相妥协。

弗洛姆曾说,人自由了,可同时也就孤独了,这是一枚钱币的正反面。在卡夫卡的作品中,自由是相对而又虚幻的,而孤独则是绝对而又真实的。这种孤独感主要体现于人与社会的分离、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人与自我的分离以及人与世界的分离。因此,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们一方面渴望绝对的孤独,另一方面却又惧怕孤独,渴望与别人融在一起,以此逃避孤独的痛苦。然而,竭力逃避孤独,却只能使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从而陷入孤独的悖谬之中。

卡夫卡总是在作品中刻意描写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我之间扭曲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扭曲造成的人的恐惧感与孤独感。由于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几乎不可能,因此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似乎总处于别人的某种程度的误解中。《变形记》中的妹妹出于对主人公的“爱护”,坚持要把格里高尔房间里的所有家具都搬走,结果却给格里高尔造成巨大的伤害,并招来了致命的一击,以为这种“爱护”是建立在误解之上的。《判决》中的父亲把主人公渴望结婚的愿望鄙视为“因为她撩起了裙子”。《诉讼》中的K似乎专门在寻求女人的帮助,先是比尔斯纳小姐,后来是法庭听差的老婆,最后是这个小护理,可是这些女人都误以为K所需要的不过是男女私情,是肉体的安慰。

事实上,卡夫卡笔下描写出来的人物是真实的,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能性。他把生活中一些悖乎常理的荒诞因素加以显微化处理使之变得真实、可信。这些荒诞生活因素的艺术真实,经过显微化处理后,被一再地重复、强调,就跟世事人际关系中应有的正常关系脱了节,从而显示出情节上深层的荒诞性。与客观现实的真实相比,艺术的真实性往往更具慑服力,这种深层的荒诞性从总体上反映出客观荒诞世界的现实真实,特别符合人们对这种真实性的内心体验。读者通过这种整体合理化的艺术描写,更为深刻、真切地体察到了现实关系的内在荒诞性。

三、结语

卡夫卡创造的世界里充满着悖谬,危机四伏,而陷入其中的人根本无法找到出路。悖论作为贯穿卡夫卡思想和创作的一条主线,是了解卡夫卡最好的契机和切入点。它不仅给卡夫卡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创作也孕育在其中,并赋予他的作品以“卡夫卡式”的独特艺术风貌。卡夫卡在人们难以想象的精神磨难下,依然怀着极大的热情,执着地探寻着人的真实生存境况,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卡夫卡最终也没有找到一条出路,但是他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字描写本身就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卡夫卡名言篇6

黑旋风“百夫长”

如果你舍得掏3万英镑,就能够获得与戴安娜“共枕”一晚的机会――这则广告刊登在美国运通为百夫长卡(Centurion Card]客户发放的《百夫长》杂志上。已逝的前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弟弟厄尔・斯潘塞,虽然已经相当富有,但显然想钱想得有点发疯,决定向有钱的美国游客出租戴安娜曾经住过的卧室。精于商道的厄尔知道,百夫长卡的拥有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钱人,而是运通公司挑选出的顶级客户,他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消费者。

1999年,运通公司精选白金卡持卡人中的顶级客户,为他们发行了百夫长卡。因为定位人群的高端和尊贵,百夫长卡不做广告,也不接受公开申请,只有使用美国运通信用卡年刷卡消费超过15万美元的顶级客户才有资格申请,并且年费高达2500美元。这张信用卡又被称作黑卡,俨然成为世界最奢华信用卡的代言者。

百夫长卡有的,不仅是高门槛而已,它的特别服务也超出人们想象。其持有者拥有24小时的个人旅行顾问为其制定旅行计划、预订机票,自动升级为头等舱客户是自然的,更甚的是与其同行的旅伴也同样有此优惠而且完全免费。

购物狂们对“百夫长”更是爱不释手。他们不但可以在一些高级时装店使用贵宾试衣间,甚至可以让“萨克斯第五大道”这样的高端百货商场在午夜时分向其定向开放,免费试用名牌跑车长达一周,还能够保证在纽约最热门的餐馆、酒吧订到位子。

除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服务之外,百夫长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卖点,那就是“圈子”。因为持有这张黑色卡片就等于拥有了所谓上流社会的护照,是最有力的地位标签。“百夫长”不宣传、不推广、对客户一切资料都完全保密的一贯风格,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进而让更多的富人改用运通的信用卡以求获得申请百夫长卡的资格。于是,运通黑卡又成了一个尊贵圈子的象征。

世界“黑卡”

特殊服务其实价值不菲,且不说超高的年费,单是那一笔笔大额消费的交易佣金,已经让银行赚得盆满钵满,更别说循环信贷利息。这棵摇钱树金光闪闪,在发卡机构里刮起一股黑卡风。知名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与MBNA集团就联手向年刷卡消费额在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推出了一张同样为黑色,信用额度高达25万美元的VISA卡。继而效仿者激增。

不久前,一向擅长排名游戏的《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全球最豪华信用卡,让富人们再一次擦亮自己的眼睛。

雇资银行世界卡

作为英皇室的御用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的一员,雇资银行(Coutts&Co.)推出的世界卡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望。只有身家超过数百万英镑的雇资银行客户才有资格申请世界卡。除了所有典型的旅行升级和奢侈品服务以外,持卡人甚至可以在午夜到喜欢的百货商场购物。

Stratus奖励VISA卡

这种“白卡”专为对特别机场休闲室或头等舱不感兴趣,只愿坐私人飞机的客户所设计。幸运的是,Stratus公司是马奎斯飞行租赁公司的合作伙伴。该卡向其客户提供各种特色产品服务,比如雅趣旅行社(A&K)推出的旅行套餐,一对一销售服务和奥斯卡大腕级别的礼品包。

美国运通百夫长卡

百夫长卡的持卡人每年的最低消费额是25万美元,持有该卡将令你成为名人和富人俱乐部的一员。

妮梦・马科斯内圆卡

总部位于达拉斯,以圣诞目录著称的豪华商品零售面妮梦・马科斯去年将其信用卡部出售给汇丰银行,但仍向在该公司及其兄弟公司伯格多夫・古德曼的商店里大额消费的持卡客户提供忠诚项目服务。消费满3万分的客户将获得免费参加纽约时尚周的机会;消费满200万分将获得到热播肥皂剧《活力充沛都市男女》客串的机会。

万事达史密斯・班尼总裁卡

这是花旗银行专门为私人客户而设的信用卡。用户的公司必须有100万美元资产,当然如果有500万美元的话会获得更多优惠。持卡人若买正价机票的话可获得积分在指定商店获免费购物额。而如果客户用这张卡来支付包机费,则可以获得在指定合作酒店免费入住三晚(价值900美元)的待遇。

花旗银行Ultima卡

这张信用卡在德国、俄罗斯、亚洲和中东部分地区发行,它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包括预定私人喷气式客机或宾利轿车接送服务,并可以有机会租用法拉帝游艇连船员享受一天海上旅程。用户还可以凭这张信用卡预订一个私人小岛享受隔世清静。花旗银行在阿联酋也推出了另一张有类似服务的“大来精英卡”,可以预约德国最红的三星级名厨沃法特的“一对一”服务,也可以订购最受欢迎的足球赛门票。

中国“钻石”

今年3月,中国内地第一张真正意义的顶级信用卡问世,审慎资质调查前提下的邀请加入制,最高授信额度为300万元(人民币),年费高达10000元(人民币),仅这几个要素就可窥觑一二。这张由民生银行发行的钻石卡掀起的波澜,甚至要让银行站出来辟谣――谣传部级官员是钻石卡的重点客户群。

钻石卡的申请办理所采取的特别邀请制,即通过资信调查,给民生银行认为有资格领取钻石卡的人发出邀请,充分证明钻石卡所具有的“黑卡”特性。其首批在重庆邀请的?0人中,就包括了“重庆摩帮三大佬”力帆集团总裁尹明善、隆鑫集团董事长涂建华、宗申集团总裁左宗申,南方集团孙甚林等当地有名的民企人士。在浙江杭州的8人邀请名单中,浙江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光宇集团董事长冯光成、华立集团董事长汪立成等名人位列其中。

相比而言,旅行全程保险、私人健康全过程管理、顶级高尔夫尊贵服务、首创私人律师服务、不限车牌号码的全国道路救援等民生银行宣称的15项增值服务,几乎与该行同时推出的白金卡完全相同,反倒没什么亮点可言。

“三高”人群的白金卡

民生钻石卡尚未推出之前,白金信用卡一直是中国务大银行号称的最高端产品,主攻人群是银行业内所指的“三高人群”――商务外出或旅游机会较高的人、对服务便利性要求较高的人、以及对信用卡的用卡安全要求高的人。因此,大部分银行在设计白金卡时紧紧贴合的是商务人士的消费需求。

目前内地分别有工行、招行、广发、浦发、中信、中银、光大等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白

金信用卡。

高准入

相对于普通信用卡大张旗鼓的推销方式,白金信用卡显得有点故意疏远大众。除了采取会员制以外,不少银行的白金卡不接受客户申请,而是由银行“邀请”。如工行牡丹白金信用卡的客户,由工行总行牡丹卡中心邀请。同样,要想成为中信银行的白金信用卡客户,必须由客户经理推荐,一般只针对银行的贵宾客户。

浦发白金卡则主打“年满25周岁、年薪(税后)达到人民币25万元的人士”;招行的白金卡对于客户虽没有财力的硬指标,申请流程上和普卡看似一致,但曾经尝试申请该卡的一位客户透露,申请人的个人资产必须超过100万元,家庭居住的面积也要在200平方米以上。

高授信额

白金信用卡持卡人可轻松获得超过5万元以上的授信额度。招行、工行、浦发、中信等都给出了“5万+N”的额度,有些银行则给出了10万元,比如光大的白金卡客户可以得到"10万+N元”的额度。

中银长城国际白金卡的授信额度更是高达10万美元。一些银行更给予白金卡持卡人急事急办的特权,比如光大的持卡人,一旦遇到特殊情况,经与银行协商,在提供一定担保的基础上,可临时增加额度。有的银行更为简便,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得到临时额度。

高规格服务

通常来讲,白金信用卡的贵宾服务会包括以下几项:机场贵宾室服务、名车机场接送、高额飞机意外伤害保险、24小时道路救援、高尔夫俱乐部免费或优惠服务、理财服务等。除此之外,各家银行也挖空心思强调自己的卖点。如浦发给予白金卡持卡人最优惠的积分奖励计划,每消费12元人民币或1美元即可累积1分,比一般信用卡的最优积分率更多40%,而且积分可?:?转换成航空里程。同时,还有24小时白金秘书专人服务,提供各类文化活动或餐饮娱乐场所的信息咨询及预订服务。

工行的牡丹白金卡客户则专享10项服务费用的减免费权,包括挂失手续费、补发新卡手续费、调单手续费、补制对账单费、信函手续费、开具证明手续费等。此外,持卡人在境内进行异地存取款及转账交易均不收异地手续费。

光大银行更针对白金卡客户开展了某些国家签证服务,并为他们提供留学方面的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持。其“炎黄白金卡”,则主打“健康牌”。该卡为持卡人提供国内18个主要城市最高等级医院或诊所的VIP门诊副主任级以上医师的预约服务,并可在北京、天津、南京、蛇口的SOS国际诊所以会员价格享有诊疗服务;在北京、上海等指定的城市享受医生预约出诊的服务。此外,持卡人若在旅途中身体不适或生病,银行将根据其所在的地点及其身体状况、病情等,向其介绍并推荐当地尽可能符合治疗要求的医疗机构。

高年费

各家银行主卡的年费在2000-3600元间;中信、工行、光大的收费是主卡2000元,附属卡1000元;招行、浦发对主卡收取3600元,可附送两张副卡;招行则对副卡收取2000元。

卡夫卡名言篇7

9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先生因脑溢血医治无效,在该国首都塔什干不幸逝世,享年78岁。次日,主席发去唁电,称他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3日,总理前往乌兹别克斯坦驻中国大使馆进行吊唁。同日,张高丽副总理作为主席的特使,在卡里莫夫总统的故乡――历史名城撒马尔罕,参加了为他举行的国葬。作为大使,我有幸在乌兹别克斯坦工作了四年八个月,卡里莫夫先生对中国人民真诚的一个个画面,清晰地重现在我眼前。

非凡的经历

1996年10月16日,我在格鲁吉亚任大使一年七个月刚过,就接到改任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的调令,甚感荣幸与高兴。乌兹别克斯坦有四五千年文明史,历来被称作“中亚之中心”。古代丝绸之路,在中亚“直穿乌兹别克斯坦而过”。在苏联时期,就整体综合实力而言,在俄罗斯、乌克兰“老大”“老二”之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三个加盟共和国难分伯仲,并列苏联“老三”。

1999年11月上旬,卡里莫夫总统访华期间,我作为驻乌大使、陪同团团长向汇报时,他说:你们部里写的总统履历表看过了,面面俱到,大使可否用三言两语,作个印象深刻的概括。我对说,总统的经历非凡,可谓个“全才”:读过两个大学,一个是工学院,另一个是国民经济学院;当过财政部长、计委主席、副总理、一个大州的第一把手,五十岁那年,当上苏联一个重要加盟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苏联解体后,即当选为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之后,一直连选连任,在乌兹别克斯坦大地上,任第一把手长达27年)。他在俄罗斯氛围长大,俄语讲得很棒,口才出众,能言善辩。

“中国领导人是我为数不多的朋友”

卡里莫夫总统四次访问过中国,六次来华参加庆典和国际会议。 李景贤大使佩戴乌兹别克斯坦友谊勋章

卡里莫夫总统授给我乌兹别克斯坦友谊勋章时动情地说:这既是对大使为发展乌中友谊所做贡献的褒奖,也是对乌中伟大友谊的称颂。还说:“我的朋友不多,中国领导人是我本人为数不多的朋友”。总统与我私下交谈时,又多次清晰地表达过这层意思。我理解,总统所说的“朋友”,指本真意义上的朋友,以真为贵。中国领导人在这位总统心目中,真诚,真心,真知,真践行,完全值得信赖。

1997年2月18日,我到塔什干履新。次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不幸逝世。当天,在欢迎立陶宛总统访乌的国宴上,卡里莫夫总统致辞时,脱稿对中国这位杰出领导人表示沉痛的哀悼。使馆设灵堂后,他立即派二三把手――议长、总理来吊唁。议长向我面交了总统的唁函。信中说:“邓小平先生是乌兹别克斯坦各族人民的真诚朋友。我当选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后不久就前往中国访问,当时最大的愿望是见一见这位伟人,可惜的是,他践行‘全退’这一诺言,因此未能如愿以偿。”又说:“邓小平先生站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前头,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引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为国家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卡里莫夫总统与我国领导人多次举行会见,我作为外交部主管乌兹别克斯坦的欧亚司负责官员和驻乌大使,曾有幸参加十多次。总统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终生难忘:睿智,坦诚,务实,沉稳,富有战略眼光。他总是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细节;字字中的而不冗长;语句深刻而不深奥。同总统很谈得来。有一次,他们本已进行了小范围会见和大组会谈,但仍感意犹未尽,后来在中南海瀛台(当年囚禁光绪帝之地)又单独会见和宴请一次。朱F基总理见到卡里莫夫时风趣地说:总统阁下这次来华,享受到中国皇帝客人的待遇,这在来华的外国领导人中,可谓绝无仅有。总统与我国领导人的谈话要点,我试作如下归纳:

一、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这一立场是明确的,坚定的,从来没有过一丝一毫动摇。在乌中建交公报中,有这么一层意思,对乌兹别克斯坦与台湾发展民间关系和非官方经贸关系,中方不持异议。虽然如此,我仍然明确指示我国各有关部门,连与台湾的民间关系和非官方经贸关系,我国也不应建立,因为居心不良的政治人物会对此加以利用,以达到其某种政治目的。

二、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是世界性毒瘤,在中亚、中东及中国新疆,其毒害犹为显著。有一次,应我国领导人的请求,卡里莫夫花了一个小时介绍世界极端主义、分离主义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他指出,这两股势力的滋生,既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又有当今的“政治实用价值”,只会越演越烈,越来越暴力化、国际化。卡里莫夫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时,还多次主动介绍这两股势力在中亚、中东两大地区活动的具体情况,并说出对其实施打击的思路与措施。

1997年3月11日,卡里莫夫总统接受我所递交的国书后,与我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他强调随时随地警惕、防范极端主义、分离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其破坏行动是有形的,易为人们重视,而在思想上对人们的侵蚀作用,常被忽视,这是很危险的。

后来事态的发展表明,这位乌兹别克领导人的预见是正确的,他提出的措施是有效的。

三、乌兹别克斯坦外交的基本方向,是卡里莫夫与我国领导人交谈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解释说,从乌兹别克斯坦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只能在大国(指美、俄)之间搞平衡。在立国之初,政府急需大量资金,放眼世界,俄罗斯靠不上,你们中国目前也帮不上大忙,除了靠美国和西方国家,另无他选。难怪希拉里・克林顿作为国务卿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卡里莫夫总统和夫人亲往机场迎送,并陪同她到外地参观访问。这种非同寻常的举动,一时间震惊了外国驻乌使节。

对于俄罗斯,卡里莫夫总是用一种隐讳语言讲,让我国领导人既听得懂其真意,又不至于感到太直露。乌兹别克人在帝俄、苏联生活了两三百年,卡里莫夫在苏联这个国家生活、工作了五十三年,他对俄罗斯、对俄罗斯领导人的了解与认识,比绝大多数外国领导人要实在得多,深刻得多。我在场听后,屡屡感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关系,总是在卡里莫夫视野之中,是其对外关系中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有的时候甚至没有“之一”。

四、卡里莫夫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时,一般不议论俄罗斯领导人,偶尔提及,讲得也颇为正面。新千年到来前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提前把位子让给普京,卡里莫夫认为此举“完全正确”,连连使出“强者之举”“勇者之举”等点赞之语。对于普京总统,这位乌兹别克领导人的赞美更是溢于言表。他说,普京的魅力在于其坦诚、坚韧、持之以恒,而俄罗斯的复兴,从此就与“普京”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不苟言笑背后的温馨

卡里莫夫给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严肃有余,人情味不足。不过,像我这种曾多次零、近距离观察过这位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的人,得到的印象就会不一样。其实,卡里莫夫先生挺有人情味的,也不乏幽默感。在我的日记里,记下了不少生动实例,现选出一些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第一件事,是在2001年1月31日,是总统63岁生日。乌报界友人阿洛事先告诉我,63岁在乌兹别克人心目中,是个大日子,被称作“先知之年”。他建议我在贺信中写上“祝总统阁下进入先知之年”一语,说总统看到后肯定会感到特别高兴的。三天过后,他一见到我就高兴地说:“我成了先知啦,可惜还没有‘修行’到这一天”。他思索了一会儿又说:“大使先生与我同龄,只是小一点儿,等到您生日时,我也祝您进入先知之年。”

第二件事,是在我递交国书后与总统交谈时,我称乌兹别克斯坦为“三金(黄金、棉花――白金、天然气――兰金)之国”,并说,我们两国目前这“三金”产量(开采量)不相上下,但按人均算,我国只有乌兹别克斯坦的2%。卡里莫夫听后直摇头,谦和地说:一国之力,不看人均,绝对值才是硬标准。总统一说完,便站起来与我再次热烈握手,祝愿中国的“三金”一两年就翻番。

第三件事,1999年底卡里莫夫访华时,委员长宴请他和夫人结束后,问夫人是否去过北京友谊商店购物,我真没想到,总统抢先这样回答:她呀,一进商店就出不来啦,可是,我们家呢,每月的“预算”不算太大!此话一出,宾主夫妇四人便哈哈大笑起来。

卡夫卡名言篇8

作为全美最大、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Kraft Foods Inc)的董事长兼CEO,艾琳•罗森菲尔德(Irene Rosenfeld)一直都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这一点在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卡夫收购英国糖果公司吉百利(Cadbury)案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2009年9月,卡夫对吉百利提出以3英镑现金加0.2589股卡夫股份,换取1股吉百利股份,总价值约为102亿英镑的收购要约。吉百利方面很快就拒绝了这份要约。不甘心失败的卡夫于11月9日对吉百利发起了恶意收购,这一次的收购要约与上一次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卡夫的股价有所下跌,因此收购总价反而降至98亿英镑。吉百利又一次拒绝这样的收购要约,并称卡夫所提出的报价简直是在“搞笑”。

然而,罗森菲尔德却不认为自己的公司是在“搞笑”。“我们很重视对于吉百利的收购,也对该计划的成功抱有很大的信心。我们仍旧相信,合并卡夫和吉百利两家公司具有非常高的战略价值。”罗森菲尔德在卡夫第二次被吉百利拒绝后接受采访时说道。

熟悉罗森菲尔德的人都会说,她应该不会将吉百利的拒绝当回事,因为她总是能够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该宗并购成功,卡夫将成为“全球零食和糖果巨擘”,拿下全球近15%的市场份额。

不过这次,自信的罗森菲尔德恐怕要面临失败的窘境了。

“女强人”独爱卡夫

罗森菲尔德1953年5月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地区,在上中学时,她就不止一次地向同学和老师表示,自己长大后要成为美国的第一位女总统。1971年,罗森菲尔德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学院,在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后,她又先后获得了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和营销统计学博士学位。现在,罗森菲尔德是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学院的名人堂成员之一。

在大学时代,罗森菲尔德就表现得与其他同学不同,她似乎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最佳:在学习成绩方面,她始终是教授们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在校园活动方面,她曾担任过约翰逊学院的学生会主席;在体育活动方面,她曾是康奈尔大学女子篮球队的得分王,并在滑旱冰项目上显示出过人的天赋。

“艾琳是个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人,她会直接告诉一个人,她是喜欢你还是讨厌你。” 罗森菲尔德的校友回忆道。

1980年,完成学业的罗森菲尔德先是加盟了纽约Dancer Fitzgerald Sample广告公司。一年后,她来到通用食品公司(General Foods)担任市场调查员。1985年,美国烟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收购了通用食品公司。1988年,该烟草公司又收购了成立于1903年的通心面和奶酪生产商卡夫公司,并于两年后将通用食品公司与卡夫合并为卡夫通用食品公司。1995年,卡夫通用食品公司更名为卡夫公司。

在此期间,罗森菲尔德一直在通用食品公司以及卡夫公司担任不同的职位,亲历了卡夫的成长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1991年,罗森菲尔德被任命为卡夫通用食品公司饮料部门执行副总裁和总经理;3年后,她又被调至点心和零食部门担任总经理。1996年,罗森菲尔德被调往加拿大,担任卡夫加拿大分公司总裁,在这里,罗森菲尔德将卡夫在加拿大的业务进行了重组,确立了以包装食品为核心的新的业务模式。在她的带领下,卡夫加拿大分公司用了4年时间发展成加拿大最大的包装食品生产商,并成为卡夫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地之一。

2000年,罗森菲尔德任卡夫食品部门副总裁和卡夫运营、技术和采购部门总裁。就在这一年,卡夫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委任罗森菲尔德主导收购美国曲奇饼干生产商纳贝斯克公司(Nabisco)。经过几个月紧张的报价、竞标等环节,卡夫击败了联合利华(Unilever)、莎莉集团(Sara Lee)等竞争对手,以189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纳贝斯克的大多数股份和商标的所有权。这样一来,成功地将奥利奥和趣多多等著名饼干品牌引入旗下的卡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饼干公司,占据了13%的世界市场份额和47%的美国市场份额;其次,卡夫将自己旗下的顶级品牌数从55个增加到73个,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再次,卡夫在拉丁美洲的规模几乎扩大了一倍,在亚洲和欧洲的实力也有了很大增强;最后,卡夫也凭借这次收购成功地提高了自己在零食领域的实力。总之,这是一笔可以写进教科书的收购案,时任菲利普•莫里斯CEO的杰弗里•拜伯(Geoffrey Bible)对这次收购的顺利完成感到欣喜,他称这次收购是美国食品领域最重要的收购之一,并称赞罗森菲尔德为“食品领域的超级女强人”。

2001年2月,罗森菲尔德又在原来职务的基础上开始掌管卡夫在墨西哥和波多黎各的业务。尽管身兼数职,但罗森菲尔德却显得游刃有余,她将自己在加拿大成功的那套方法又搬到了墨西哥,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还帮助卡夫在2001年完成了上市工作,并成为卡夫公司董事会成员。

在卡夫于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那一天,罗森菲尔德作为代表之一发言时说:“我很高兴能够为卡夫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十分喜爱这家公司……”。

这番话绝对不是客套,熟悉罗森菲尔德的人都知道,她从小就十分爱吃卡夫的通心面和奶酪,上了大学后,她又开始喜欢喝麦斯威尔咖啡,再加上奥利奥饼干和Jell-o布丁,卡夫的产品几乎陪伴着罗森菲尔德的童年和大学生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她会在离开Dancer Fitzgerald Sample广告公司后加盟通用食品公司的原因。

罗森菲尔德对卡夫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中,她与丈夫正是在卡夫工作时认识的,她的两个女儿也对卡夫的食品情有独钟。而每次和家人去超市时,罗森菲尔德总会关注超市货架上卡夫产品的摆放位置,如果她觉得不满意的话,她会要求超市工作人员重新摆放产品,有时她甚至自己亲自动手来做这些事,也因此和超市的工作人员产生过争执,弄得“丈夫和女儿都不愿意和她一起去超市”。

在百事证明自己

尽管罗森菲尔德在卡夫工作了20多年并为卡夫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2003年12月卡夫公司管理层换届时,时任卡夫国际部门总裁的罗杰•德罗梅迪(Roger Deromedi)脱颖而出,成为新的CEO,而之前呼声最高的罗森菲尔德却意外落选。2004年9月,罗森菲尔德接受了来自百事公司的邀请,担任百事旗下分公司菲多利(Frito-Lay)的董事长兼CEO。

没有资料表明,罗森菲尔德是因为没能当上卡夫CEO而选择离职,但无论如何,离开了工作了22年的卡夫转而投靠其竞争对手,多多少少显示出罗森菲尔德的不服气和要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的决心。

幸运的是,罗森菲尔德又一次成功了。

菲多利是美国最大的休闲食品生产商,也是百事公司旗下盈利率最高的子公司,其最著名的产品有乐事薯片等。百事正是看中了罗森菲尔德在食品行业22年的从业经验,以及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能力,才将自己最重要的部门交给她管理。

罗森菲尔德上任伊始,北美地区的土豆、玉米的价格就开始增长,以这些东西为原材料的菲多利的成本也随之上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罗森菲尔德决定减少采购墨西哥和美国出产的土豆和玉米,转而向巴西等地购进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材料。同时,罗森菲尔德也顺应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需求量增大的趋势,提出了“健康休闲食品”(Healthy Snacks)的口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开发黄瓜口味的乐事薯片,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口感以及含有维生素的新型薯片,还减少了生产薯片时土豆的消耗量。此外,在美国薯片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罗森菲尔德成功地扩大了乐事薯片在亚洲,特别是在印度、中国以及西亚地区的市场份额。2005年,菲多利的年收入达到1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菲多利与百事非碳酸饮料部门成为当年百事旗下唯一的两个年收入较一年前有所增长的子公司,也成为百事成功削减亏损额的首席功臣。

因为这些成就,罗森菲尔德在《财富》杂志列出的“2005年全球50个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中名列第27位,较2004年上升了4位。

重返卡夫

正当罗森菲尔德在菲多利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她的老东家卡夫却陷入了不小的麻烦中。自2001年起,美国社会就兴起了一种健康饮食热,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能否带来健康,这个潮流很快就传遍全世界,然而卡夫却没能跟上这样的潮流。2003年就任CEO的罗杰•德罗梅迪为人严谨、思维缜密,但对新鲜事物缺乏全面的认识。在上任后他先后采取了裁员和关闭工厂等措施来减轻公司成本,但很显然成本并不是卡夫问题本身的关键所在,缺乏创新才是主因。2004年,卡夫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3%,净收益同比下降23.3%;2005年,卡夫的营业收入同比上涨3%,净收益下降1%。而卡夫的市场份额开始下跌,其饼干制品原本在美国拥有超过45%的市场占有率,但在达能等外来品牌的冲击下,2005年,卡夫饼干的美国市场份额罕见地跌到40%以下。而卡夫引以为傲的奶酪制品却因为缺乏创新而停滞不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卡夫仅仅推出了一款叫Jalapeno的奶酪制品,显然已跟不上产业的发展步伐。百年卡夫似乎陷入了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可怕深渊而不能自拔。

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高层很显然发现了问题的所在。2006年6月,德罗梅迪辞去CEO一职,罗森菲尔德随即就被任命为新的CEO。在上任后不久回康奈尔大学演讲时,罗森菲尔德很不客气地指出了前任的失误:“卡夫在这几年失去了灵魂。公司在削减成本、重组和裁员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弄得自己精疲力竭、浑身是伤。”

罗森菲尔德将自己振兴卡夫的计划命名为“重联卡夫”(rewiring Kraft),这份计划没有包括华尔街分析师们所预测的裁员和出售品牌计划。在上任的第一个月,罗森菲尔德奔波于卡夫在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与员工们交流,倾听他们对于重振卡夫的意见;她要求员工们不要将卡夫当成一个食品巨头,而把它当成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企业;她还在互联网上开通了名为“为艾琳出主意”的网站,鼓励员工们献言献策。

与此同时,罗森菲尔德对公司的领导层进行了改组,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公司的120名高管几乎换了一半,而新晋的人员大多来自外部,包括出生于印度、担任卡夫国际运营部门总裁的Sanjay Khosla,来自可口可乐的欧洲分公司总裁迈克•克拉克(Mike Clarke),以及来自强生的北美地区总裁托尼•弗农(Tony Vernon)。

此外,罗森菲尔德为卡夫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立新的绩效考核机制,奖励直接与各部门的经营业绩挂钩;建立了价值创造长远机制,形成一种公司盈利增长、员工收益增加的良性循环机制;创新食品理念,推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健康、低脂、低糖、多纤维、多维生素的食品),改变卡夫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走贴近消费者的路线;宣布增加广告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投资,告诉消费者“卡夫回来了!”;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通过完善食品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环节,建立高效低耗机制以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

罗森菲尔德的举措得到了外界的肯定。投资顾问公司Gardner Russo & Gardner经理托马斯•鲁索(Thomas Russo)表示:“艾琳的计划完美无缺,相信这对卡夫的振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鲁索曾在2001年帮助卡夫上市,也在此过程中认识了罗森菲尔德,他当时就认为罗森菲尔德是美国食品企业管理精英中的“一颗新星”,也曾在2004年罗森菲尔德离开卡夫时直言卡夫失去了未来10年的最佳领导人。

逆境求生

正当所有人都以为卡夫会在罗森菲尔德的带领下重回正轨的时候,卡夫公司却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2007年1月,更名为Altria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宣布将卡夫从其资产中剥离,卡夫则成为一家独立的公众集资公司。在分拆计划于2007年3月完成后,罗森菲尔德又被任命为卡夫董事长。

罗森菲尔德在新卡夫上市开盘第一天对新增的80多万卡夫股东说:“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我们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出我们旗下那些伟大的品牌的所有潜力。”她表示,新卡夫计划投资3亿-4亿美元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以期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3个百分点,届时有望给每位股东带来每股1.75到1.80美元的红利。

但华尔街的不少评论家们却看衰卡夫,他们认为没有强大的Altria公司的支持,自负盈亏的卡夫很难应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局势,罗森菲尔德的措施也许很有效,但不知道卡夫能不能撑到这些措施发挥作用的时候。

罗森菲尔德对卡夫则很有信心:“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所从事的是食品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永远也不会退步。人们总是要吃东西的,这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发展的机会。”她还认为自己为卡夫所建立的管理团队“高效、富有激情并且了解市场”。“我们在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实力,这会让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最终胜出。”

2007年2月,也就是新卡夫成立前一个月,罗森菲尔德和她的管理团队提出了“卡夫三年复兴计划”,除了刚上任时提出来的那些措施外,新的复兴计划有了更多、更细致的内容:

一是将公司的产品重新归为4个种类:休闲食品(包括饼干、咖啡等)、健康食品(包括奶酪、乳制品等)、方便食品和副食品。并确立了休闲食品和健康食品为公司的主要业务;二是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特别是符合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健康食品;三是强化公司的销售能力,深挖公司产品的市场潜力;四是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了相应的市场策略。比如在北美市场,卡夫加强了自己占市场优势的五大产品:奶酪、饼干、比萨、黄油和咖啡的销售;而在欧洲区,卡夫则是稳步建立自己的咖啡及巧克力饮品品牌,在主要关键市场通过常规渠道来建立并巩固自己的品牌基础,为以后的市场份额扩大做好市场储备。

2007年,卡夫先后推出了十几种新的产品,其中以奥利奥巧克力夹心蛋糕(Oreo Cackster)和Live Active系列奶酪最受欢迎,前者是奥利奥系列产品的一次全新扩张,这种不失传统奥利奥饼干口味的巧克力牛奶混合香味的蛋糕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柔软口感,同时还有草莓夹心和花生酱夹心两种口味可选;而后者可以说是罗森菲尔德最中意的产品,添加了益生菌的新型奶酪不仅保质期更长,卡路里含量较低,也有助于消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已经没落了很多年的卡夫奶酪又重新崛起了。

除了加大自身新产品研发力度外,罗森菲尔德也在积极寻找合适的收购目标。2007年8月,卡夫以72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达能公司的饼干部门,吞掉了自己在这一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后,卡夫的世界第一饼干生产商的地位更加无法撼动。随后,卡夫又以17亿美元出售了自己的谷类食品部门,进一步优化自己的产品种类。

2007年,卡夫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2006年都有所下降,所幸的是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大。2008年,卡夫的营业收入为38亿美元,同比下降4.5%,净利润为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

还在路上

从上面两份数据可以看出,罗森菲尔德的三年计划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并不显著,不过这已足以让那些曾质疑卡夫未来的专家们收回自己的话了。有的专家指出:食品行业不可能像IT行业那样一夜暴富,罗森菲尔德的三年计划的效果可能要到2009年和2010年才能完全显示出来。

由于股市对于卡夫的业绩反应较为谨慎,因此罗森菲尔德在2007年年初所承诺的股东红利直到2008年年底才算正式兑现。不满于这种情况的罗森菲尔德于2009年年初宣布,卡夫将会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以实现更好的盈利目标。

为了达到目的,罗森菲尔德将目标锁定为英国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糖果制造商吉百利,一是吉百利所擅长的巧克力和糖果业务恰恰是卡夫较为薄弱的环节,如果收购成功的话,卡夫在休闲食品领域的实力无疑会再上一个台阶;二是吉百利在英国和欧洲地区有着不错的人气,无疑会对卡夫欧洲分公司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三是2007年卡夫成功收购达能饼干业务部门,让罗森菲尔德很有信心完成这笔收购。

但实际上卡夫能成功收购达能饼干,要更多地归功于当时正在调整核心业务的达能“自己送上门来”。而核心业务数量小的吉百利则不同,它不需要调整业务,而且经营状况一直不错。这也就是为什么吉百利董事长罗杰•卡尔(Roger Carr)认为,卡夫98亿英镑的报价是在“搞笑”。

在2009年9月初次遭到吉百利拒绝后,卡夫的股票下跌3.1%至每股26.7美元,而卡夫2009年第三季度的盈利下跌了40%,迫使它将2009年预期收入增幅下调2%。不过,由于有充足的现金流(2009年为30亿美元,同比增多17.6亿美元),卡夫还是在11月份发起了对吉百利的恶意收购。

11月19日,有消息传出,来自美国的巧克力生产商好时(Hershey)和意大利巧克力商费列罗(Ferrero)将联合与卡夫竞争收购吉百利,随后又有消息传出世界第一大食品公司雀巢也会加入到竞购吉百利的大军,再加上卡夫收购吉百利的首席顾问布鲁斯•威瑟斯坦因(Bruce Wasserstein)在10月份去世,卡夫想要成功的难度很大。

上一篇:经典名人名言范文 下一篇:座右铭励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