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20 18:27:25

小暑诗句

小暑诗句篇1

陶冶情操化暑气

美的诗篇如甘泉,可净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并从中有所感悟。一首好诗,可令人沉醉于美的意境和美的享受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忘却酷暑逼人的烦恼。用心把燥热挡在身外。

我读到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生动逼真地描写了人们对凉风习习的夏日之夜的企盼:“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飘吹我裳。”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季日长夜短。睡眠不足。入夜开轩,晨起关闭,外避暑气,内保清凉。确是富有科学道理的消暑妙法。

宋代人陆游喜欢独自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吹拂的柳树下支床消暑。“携杖来追柳处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暑夏之夜,拄杖追凉来到桥南,此时明月清风,星河半落。夜凉袭人,十分爽快惬意。

绿树葱茏。万木荫蓊的山中也是一个天然的空调世界。唐人姚合的五言绝句写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楼消暑的妙趣:“避暑高楼上。平湖望不穷。鸟穿山色去。人歇树阴中。”高楼树荫生风,大山湖水吸热,真是夏天避暑的妙境!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独坐广庭,心静生凉。不啻一剂消暑妙方!

清风扑面凉意生

几首古诗。几杯凉荼,细品慢吟。独具情趣。让人沉浸于清爽的世界里。“夕阳场圃树荫凉。麦豉瓜姜豆粥香。人坐晚餐牛吃草。蚊烟影里说家常。”子彦的这首《夏夕》诗,俨然一幅恬淡的江南风情水墨画。吟罢心清神怡!

“葵扇摇风绕树行。晚凉新浴葛衣轻。一溪流水随荫绿,人立平桥话月明。”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读着此诗,似感清风拂面,凉意顿生。

“消夏湾头云水深。浣纱人去剩飞禽。石公石姥常相对。坐话沧桑阅古今。”一对老夫妻在乡间的林边赏乌、溪头私语,心情多么悠然自在,精神多么愉悦爽快,毫无“苦夏”之忧!

宋代诗人杨万里则喜欢在月夜的庭院中闲步纳凉。清风频吹,星河半落,自然静中生凉,酷热渐消。有他的《夏夜追凉》为证:“夜热依然午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坡突出体现“静”在消暑中的特殊作用:“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功。空故纳万景。”(《送参寥师》)

陆游的诗就告诉人们面对酷暑不要恐慌,要宁神静气,心静自然凉:“竹梢露滴惊戏梦,荷盖风翻送早凉。暑用酒逃犹有待,热凭静性更无方。”

“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赏画吟诗,消暑纳凉!

无怪乎有诗人描绘这等妙趣:“惟就意所适,扇簟消清暇。我心玉壶冰。足抵千金价。”面对炎热。不要心急气浮。要宁神静气,心静自然凉,这是最好的消夏妙方。

小暑诗句篇2

一、积累与运用

1.按拼音写汉字

rǔ zhī

wǎn jiù

dàng dí

chén

ā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ài

guàn gài

chūn c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读一读,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①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自己的身体。

②(保卫

爱护

保护)________公物是一个人的美德。

③边防战士时时刻刻在________(保卫

爱护

保护)着自己的祖国。

3.改错别字交外打猎________

同半________

大燕呜叫________

悲残________

4.照样子,写词语。

①例:黑沉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例:越下越大: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越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子中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________

(2)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________

(3)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________

6.选词填空

当然 果然 居然 忽然

①西瓜花没授粉,________结不了瓜。

②没想到小高大老远带回来的________是一箱昆虫。

③经过人工传粉,小瓜________结了不少。

④早晨,我________发现穿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

7.好朋友手拉手。

①夹丝网防盗玻璃________   A.消除噪音

②夹丝玻璃________           B.阻挡强光

③变色玻璃________            C.自动窗帘

④吃音玻璃________            D.自动报警

⑤吸热玻璃________            E.藕断丝连

8.照样子,写句子。

例: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狼钻进了羊圈。

狼________钻进了羊圈。

(2)我画看到的杨桃。

我________画看到的杨桃。

(3)小马来到了小河边。________

9.比较下面每组句子,选择意思相同的句子。(

A. ①进入住宅,轻松悦耳的乐曲会立即播放。②进入住宅,会立即播放轻松悦耳的乐曲。           B. ①要想进入住宅必须要输入密码。②只要输入密码就能进入住宅。

10.句子大观园。

(1)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缩句)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改为比喻句)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改为转述句)

(4)那些官绅们都提心吊胆

大气不敢出。(用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5)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你的眼力还不够。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合并为一句)

二、阅读理解

11.阅读理解。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

昔者:________

争:________

触:________

折: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12.课外阅读。

字字皆辛苦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15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改,改了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风餐露宿,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衬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的写作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为了读书,李绅先是寄居在

后来他漂泊流浪,

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十分艰苦

B.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茅房;生活十分艰苦

C. 寺庙里;竹林、渔船、土地庙、破牛棚;生活勉强维持

(2)李绅写《悯农》诗是因为

。他写《悯农》是为了

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

A. 他亲眼看见农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表达对农民的同情;看不起农民。

B.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关心;不想与农民有一样的处境。

C. 他亲眼看见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十分热爱、同情劳动人民。

(3)“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句话表现出李绅(

A. 拥有很多的空闲时间。              B. 写作态度很认真。              C. 写诗的能力还不是很好。

(4)选择意思相同的成语。

A.短小精悍

B.风餐露宿

C.赞叹不已

D.置之度外

E.千锤百炼

①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________

②比喻经受多次的艰苦斗争的锻炼、考验。也指写作的反复琢磨。________

③不在自己考虑的范围之内。指不放在心上,不去管它。________

④形容文章、讲话简短有力。________

⑤称赞不止。________

三、写作

13.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让往事一件一件地在头脑中回放,在回味中搜索六年的小学生活中自己最难忘的是什么,再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写下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乳汁;挽救;荡涤;尘埃;气概;灌溉;春草

2.

保护;爱护;保卫

3.交——郊;半——伴;燕——雁;残——惨

4.

绿油油;白花花;红艳艳;走;快;来;好;跳;高

5.

(1)柔和(2)期望(3)安全、弱小

6.当然;居然;果然;忽然

7.D;E;C;A;B

8.

(1)从一个大窟窿里

(2)认认真真地

(3)驮着小麦的小马来到了一条很宽的小河边。

9.

A

10.

(1)纪昌成了能手。

(2)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静静地流淌。

(3)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他看看。

(4)略。

(5)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

二、阅读理解

11.

(1)从前;争夺;碰、撞;折断

(2)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日月星辰移动和江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

12.

(1)A(2)C(3)B(4)B;E;D;A;C

三、写作

小暑诗句篇3

由于我初三很长的努力很认真听讲每天都完成作业特别的认真,所以总算考上了一中,现在是暑假期间,我的心情也是各种各样。

因为初三的时候就听说过一些关于一中的事情,可想而知第一中学历年的学生肯定全都是学霸, 我的成绩在那么学校肯定也只排中下等到时候我身边生活的肯定都是超级打学霸,我会不会心里会十分压迫?这让我很是焦虑。而且我又是一个懒人,不喜欢去很努力的学习,但我又很好胜,可以不跟特别好的比,但是一定不能比跟我水平相同的同学落后!所以到时候我一定会加倍的努力,而且是三年!想想就痛苦,初三本来就很辛苦了,老师当时还说“初三这点苦算什么,高中就能剥你一层皮!”哎……

录取通知书里还有几张单子,其中一张上写着高一必读的书,但是因为时间紧,要求我们暑假就要读完,妈妈给我买了所以的书籍,共十本,厚厚一沓,何况有的还分上下册……无奈。其中就有一本《红楼梦》,大概六七厘米那么厚。我翻开第一面,就是一张人物关系图,那复杂的关系……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一定要读四大名著,好吧……翻开目录,天啊,章名全是一句诗句,应该是作者自编的,加入了新生群,里面有学长说,他们老师让他们把红楼梦中所以诗句抄下来再背下来……我还说趁着暑假有时间,赶紧先背了吧。

但是步入陌生的高中环境,还是我最想上的学校,想想校园小说,校园电视剧,电影的情节,我又斗志满满,心里都是兴奋。

小暑诗句篇4

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发现。当太阳绕着地球转(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他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时,一年中,有一天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最大(地面物体的影子最短),同时当天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夏至:还有一天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最小(地面物体的影子最长),同时当天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将黑夜和白昼一样长的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就有了最早的4个节气。到秦汉时期。形成我们现在使用的完整的24节气。小暑和大暑是24节气中的两个节气。

24节气在天文上的含义

大家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其旋转轨道面为一椭圆。太阳位于其一个焦点上(如图1),在天文学上,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称为黄道。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看成是一个钟表盘,太阳就好比钟表上固定指针的轴。地球位于指针的端点。但它的转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当指针每转动15度,就安排一个节气。它转动一圈的时间长度就是一年。故一年可安排24个节气。

我们在日历牌上看到。每个节气是有具体时分的(如某个节气是4时27分),这个时分就是指针正好转动了15度时的北京时间。如果以图1中的春分时刻为黄道0度的起点。则小暑和大暑的黄道度分别为105度和120度。

24节气出现在一年中的何时

由于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就必须有两个节气。如果再细分的话。上半月出现的节气称为节气,下半月出现的节气称为中气。在一年中的上半年(农历的正月到六月为上半年,即公历的2月份到8月份),节气通常出现在每月的6日前后。中气出现在每月的21日左右;在一年中的下半年,节气通常出现在每月的8日前后。中气出现在每月的23日左右。这就是24节气歌中说的四句话:“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为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安排在每年上半年的7月。因此分别出现在7月6日和7月21日前后。

大、小暑所在的月份是否是最热天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古人认为小暑前后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才是表示炎热至极。有节气歌谣日:“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我们知道。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为什么夏至前后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这是因为夏至所在的6月虽然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月份。但此时只是地面温度上升。空气温度并不高。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增加。空气持续被加热,气温不断升高,热量在不断地积蓄,于是人们感觉天气越来越热。因此大、小暑节气预示着一年中最热天气的到来。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哟!

大、小暑期间多雷阵雨天气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进人雷暴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我们一定要注意预防。

小暑诗句篇5

“好书是一味心灵良药”,曾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时只觉得这是一句不错的话,看了作者写的故事稍稍感动了下,觉得他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我对于读书也有一些心得体会,还记得暑假看过的《教育先锋者档案》这本书,封面是淡黄的,上面有很多教育先锋者的名字,显得很严肃,那题目也让人觉得书的内容学术性很强。虽然也是教育者,可看到纯理论,学术性很强的书还是会觉得头疼。轻轻的翻开书本,看着“行走在守真归本的路上” 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从批判到课堂教学重构”的韩兴娥老师的新阅读实践;“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的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等等生动的例子,我被吸引住了。更让我惊讶的是沈红旗老师和苏静老师。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也有云“厚积薄发”。沈红旗老师中学时期就阅读大量的名著,并硬性规定每天有一定的熟读背诵量。因为书难买还抄了不少书,直到现在依然保存着《西方名诗选》《普希金抒情诗选》《杜甫诗选》《李贺诗选》《苏东坡诗词选》等的手抄本。高二暑期狂读《辞海》分册里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史”等部分。大一年级时,背熟一本成语词典。大学4年,钟爱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开始拜读弗洛伊德、尼采、孔子、老子和庄子等大家的哲学书。他有句话正说明了他教学成功的关键:用一生的储备激活每一次教学。年仅23岁的苏静老师,在青岛市新教师比武课中,她轻取一等奖第一名,展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特素养与潜在能力。

探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读书时,苏静老师连任了五年文学社社长,同时担任青岛市中学生记者团团长。中师二年级时,参加了山东大学古代艺术专业的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并且对古典诗词创作、古代建筑艺术、甲骨文、音乐学等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三年参加12科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而且门门成绩优秀。在大学专科学校一年级就读时,苏静老师成为惟一的双专学历生。看着他们辉煌的过去,不禁觉得自己如此渺小,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优秀的他们取得成功后仍在努力,那么渺小的我怎么还有唉声叹气的时间呢。那么从现在开始积跬步、积小流吧。

好书确实是一味心灵良药,它会教会我们,面对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人生的困难挑战,将帮助你仰头挺胸走出心灵困境。

小暑诗句篇6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这首颇见锤炼又通体浑成的诗,题为《夏日过郑七山斋》,作者杜审言,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因此非常骄傲,曾说“诗是吾家事”。

《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去郑七的山斋相访,山中访友,在夏天是极相宜的。不但因为山中可以避暑,更兼“有意中人堪寻访”是一种心灵透气甚至精神吸氧。

独自一人面对酷暑就艰难得多,甚至顿生无望之感――“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柳宗元《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是心思很重的人,境遇不佳就尤为痛苦。只看他在夏初雨后都如此寂寞无聊,毫无赏心乐事,便知他到了盛夏定然全身心陷入天气和心情的双重灼烤之中――“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柳宗元《夏夜苦热登西楼》)天气间都是暑气,摆脱无计,无法入睡,独自登楼,仍觅不到凉意,仰望星空也只能倾诉自己的怨愤,最后承认自己不是姑射山上的神人,无法指望像他们那样清净安详。柳宗元是明白人,他清楚因为对天下的忧虑和当权者的不满,那种“暑热”来自心中,是无法得到真正的清凉和安宁的。

比起柳宗元,窦叔向的名号就不太响亮,但这首《夏夜宿表兄话旧》却意味深厚,颇为感人:“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近人俞陛云评论:“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确实如此,全是常情,纯胸臆语,自然流出,自作感喟,不欲人共鸣而共鸣自起。这首诗让我想起情境相似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但情感比李诗更五味杂陈,因此有些接近杜甫感人肺腑的《赠卫八处士》了。

夏天亲友相聚,其实也有不便,就是在动辄汗流浃背的温度下需要穿戴得相对整齐。这样一想,就马上明白在夏天衣冠楚楚地陪伴皇上是何等的苦差使!何况热得发昏之际,照样要面对皇上随时“发难”的“命题作文”,“应制”作诗。宋之问的人品与“君子”毫不沾边,但他确实有才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诗,照样工整精美,而且做到了颂圣、写景、渲染、余味几不误――“高岭逼星河,乘舆此日过。野含时雨润,山杂夏云多。睿藻光岩穴,宸襟洽薜萝。悠然小天下,归路满笙歌。”(宋之问《夏日仙萼亭应制》)《红楼梦》七十六回湘云笑着说“不犯上替他们颂圣去”,但在宋之问,“颂圣”不但是本职工作、是“己任”,而且和他的攀附投机型人格非常匹配,正可发挥才华大展怀抱,因此这类诗在其作品中占了很大比例。

做个闲人,逍遥在山水之间,自然可以清凉许多。但同道中人却也不是时时相聚的。“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这首诗明净恬淡、温润莹洁,有月光,有荷风,有竹露,有在心里响起的琴声,有对友人的思念。荷风,竹露,闲人,那么和谐,那么清净,那么自在,让人对天地心生感恩。

如果只选一首关于夏天的诗,也许犹费踌躇;但若只选一句,那么就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吧,它让人觉得夏天是清凉的,而且清芬四溢,灵光流转。诗人重新命名了夏天。

小暑诗句篇7

风轻轻吹,有叶子应声而落

一叶知秋,季节的冷暖如世事跌宕

人生此起彼伏,褪得繁荣,方得慈悲

慈悲,即是人心温柔,善待诸事万物的来来去去

一叶知秋

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唐宋时立秋之日民间百姓皆戴楸叶,以应时序,还有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花的风俗。可见报秋的不只是梧桐叶。现时里我还看见马褂木树叶落了几件“黄马褂”,柿树上也现出两片红叶,而林间最早群叶明黄的一棵杨树,万绿丛中像是先知先觉的圣贤,它们也都在知秋报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立秋:“七月节,立,建始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自此开始,万物内敛而涵养,大千草木收敛起茂盛恣肆张扬的叶绿,开始消减绿意直至叶黄叶落。

生长在大地上,每一样草木的叶子都真切地身体力行着时令的节律、节气的脉动和时光的行板,都在对光阴一一做着表明。每一样草木之叶都是秋的知音知己知心,每一片叶子的成长都是时光的印证、节气的印证。

一棵树的树叶即可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行程呐。至此时,最先萌生的叶子为苍绿,叶绿沿着生长的次序是苍绿、墨绿、翠绿、嫩绿。就是每一片叶子也有季节的变化,这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逐渐生长的日日新,由新绿到老绿、由淡绿到浓绿,再渐次枯黄和凋落,如若让一片叶子写下自己的二十四节气,那一定是知根知底的熨帖、亲切和精彩。

草木春秋,每一天的叶子都不一样,阳光要热烈到足够、雨水要滋润到足够,才得秋之丰收;足够生长了春夏阳光雨水的叶子,对秋天的懂得才会足够。时至立秋,叶子是切身明了、真实经历、如实感应和体验的,即使它微不足道,它依然在世界的春秋里生长着自己的春秋,又怎能不知不懂秋之来临?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作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我觉得这也是叶子的懂得。凉风来了,叶子应声落;白露生成,附着于叶子上;寒蝉鸣叫,是要在叶子间。原来一叶知秋,也是指这份相知。这样与秋相知,与秋之风物相知,与时光与世界相知,天地即显得多情有信。

一叶有灵,最懂得日月的变换、时令的真情。它懂得时令的真情就尽情成长,懂得日月的变换就珍重光阴,懂得自然的慈悲就自行修行。由青春到苍黄,由繁荣到凋零,这不是衰败,而是长大是熟成,是自修自满的一程,是对自己对季节对光阴对大自然的成全是前行,根本而言,依然是长生长新的不息生生。

一叶知秋,不只在立秋,那是个日臻的过程,立秋时就是个及早提醒。一叶知秋,也不带悲意,而是知音的体己可心,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对春夏的成全、对秋冬的圆满,是季节有情、一叶证之。叶之知秋,自然而然,其实无可诠释,我们惟有学习和认知。

秋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到来的,叶子是随着时光的脚步一步步遇见秋的,芥一样的生命,也是知秋的吧,像这样通过感知季节冷暖、树叶绿黄和草木枯荣,通过先人的智慧和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来认识秋、感知秋、体会秋,也充实着丰盈着自己生命与内心的秋,只是我的果实不是谷子玉米芝麻大豆,那生长着坚实而来的善良仁义,就是我美好的秋收。

暑气退却,天空还以明澈,白云舒展

以处暑为界,草木们静候着历经三季的结局

一定会有个结果的,无论形式

纵使万物皆空,唯因果往复不止

从开始到最后,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何以自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书《群芳谱》亦言:“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处暑是反映气温由高到低变化的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酷暑即将过去,凉爽的金秋正式来临。果然,处暑时节,济南立秋十二天的高温预警解除,金风初送爽,终于可说一声天凉好个秋。

处暑时节,寻思着处暑之“处”,觉得挺有意味:处暑处暑,何以自处?《说文解字》言:“处,止也。”“处暑”就是“出暑”“去暑”“末暑”之意。此“处”,是消减和退却、是终止和潜藏,也是存在是前行、是新的开始。

无论是暑气的结束,还是秋意的来临,都是一种自处,酷暑以躲藏和结束而自处,金秋以开始和丰饶而自处,季节以四季轮回而自处;春与夏、夏与秋、冷与暖、阴与阳、荣与枯、节气与节气、时光与时令,各各自处又相生相得。二十四节气就是时光之环中的一个个节点,特立标识着季节时令,让人更真切地与大自然如实认知、适时顺应、和谐相处。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即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万物开始萧瑟凋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如此,老鹰以猎鸟、天地以冷肃、庄稼以成熟的方式自处,也这样与秋相处。

“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三场雨,扇子高挂起”、“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高粱白露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流传来的这些谚语至今依然实用,都在直接陈述着雨水、庄稼、草木、凉热、冷暖、天气在处暑里的自处和相处。

处暑秋意渐现,暑热浊蒙的天空开始变得湛蓝悠远,云彩也由灰污变疏白、由浓重变轻盈,而变为民间“七月八月看巧云,蓝天白云爽人心”的巧云白云,有些秋高气爽的意思了,秋空秋云如此自处和相处。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忙。”说的就是处暑的草籽渐趋成熟,众庄稼众作物众瓜果众草木也都在积极走向成熟和丰登,“金七月银八月”就是它们的自处。这时天地有了清气,秋虫受感应而由立秋的单调幼稚叫声转为现在的繁声如水,那咭咭哝哝嚯嚯嗻嗻的清鸣就是它们的自处。

处暑时节沿袭下来的一些民俗,像“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像“中元节”的庆赞和祭祖活动、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祭祀和“放河灯”活动,像出游迎秋活动以及处暑吃鸭子吃鱼宴吃盖浇饭的食俗等,既是人在处暑的自处,也是人与节气与秋天隆重的亲密相处,身为自然之子的我们,以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生的自重而自处。

一年一度一处暑,一年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度。世间有大义,千百年过去,仍无改人与自然这份诚实守信、相和相应的至亲相处。真诚的懂得和认知,忠诚的遵循和顺应,即是对天地对自然对自生深情而庄矜的相信相处。“处”字本义还有自持与自我安置之意,在相处自处中,众生善于自持、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是天地与万物的互爱互助、相连相通和相护相生,众生相处,万物熟成,天行健地势坤,厚德载物。万物都在自己的路上,皆有信有时,当立则立,宜处自处,生命这般自足自重,众生方有尊严从容,才有山河安然、岁月可敬。

白露一到,草木们醒来便会露水沾颜

最衬得起白露的楚楚动人,是蔓草萋萋

最当得起美好喜悦的相遇,是适我愿兮

“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叶尖有光影似光阴,有时明,有时暗

白露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里这样的句子优美得太过深入吾心,以至于一提起白露节气,我就想起《诗经》念其白露为霜,觉得那诗经那白露那意境美得相得益彰,就自以为是地将诗经亦作了白露节气名号的缘起。

露水并不是仅从仅在白露时节生,只是此时的露水更为晶莹清艳丰沛,是美名特封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清亮的白露为天地更添一味清秋意蕴。

白露,天生带着一味不食人间烟火的楚楚动人的美。露仅以白冠名,即美得不可方物,平添一段风流。一直以为白露在《诗经》里最美,也一直觉得《诗经》里写及的露水均当在白露节气为好,一己私心里便自以为美地默念一声白露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一番重章叠唱将渴慕的眼神、婉约的伊人、清宁的秋水与苍青蒹葭上的白露阳光相和,清婉多情而无颓然哀伤,遂成白露风景的千古绝唱。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湛湛露斯,在彼丰草。”“湛湛露斯,在彼杞棘。”《诗经·小雅·湛露》里的这份歌唱,加深着露水的清湛印象。这也是对白露的乐歌,湛湛白露与“显允”的君子互见其义,露水湛湛寓情之殷殷德之昭昭,一样可歌。

《诗经·小雅·蓼萧》里“蓼彼萧斯,零露湑兮”“蓼彼萧斯,零露瀼瀼”“蓼彼萧斯,零露泥泥”“蓼彼萧斯,零露浓浓”的递进起兴,那抒写有致、章章推展而祝颂的,也是白露之美,是对大自然的溢美。

《诗经》里将露水写得最为清嘉可人的莫过于《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且不论两情相悦,整篇更像是对草露美人的赞扬。字字珠玉,亦像是草露自己的清歌。那零露漙兮和瀼瀼,那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如人所愿使人喜悦。这是最美好的遇见,惟诗经堪作源头。

那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嘿本寓所的湖边草地上,曾看着朝露待日晞的美景,忆起白露节气家乡的草尖露珠,更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曾在秋夜草丛冷露的清凉里与远方亲人私语,《诗经·邶风·式微》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是来应景的诗意。异国他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怀想的是祖国故园的清露明月,也算不枉一份冰心思想。

曾想着、是诗经将白露美化了还是那青青蒹葭那蓼彼萧斯那美妙蔓草那在彼丰草那为霜白露那瀼瀼泥泥浓浓湑兮漙兮的零露比兴了诗经之美?还是先民那本真的自然美好情怀赋予诗经以诗魂、赋予草露节气以美神?我相信兼而有之。

诗经的本意,白露的本色,节气的底色,心灵的原色,精神的质地,都在世间的纯真、清好、干净、纯粹中融会提升。白露之美诗经之美自然之美,就这么世代流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诗意了人间多少荒烟蔓草岁月的心灵旅程。

白露,我喜欢通过《诗经》找到你;《诗经》,我爱着白露就是爱着你;节气,我读着《诗经》照着白露而温柔庄矜地触摸你印证你诠释你依恋你。如果生命必得历练长夜漫漫,那么,当朝阳升起,我甘愿汲取星光、怀抱露水,对诗经解语,为节气祝颂,向阳光涅槃,向光明朝圣。

秋分,站在秋季的中央,正正好

秋月此时最明,秋水此时最妙

秋阳秋风和煦正好,秋叶秋花丰实清高

更有秋收秋耕秋种的忙碌和期许

劳作与丰收,是民生最美满殷实的皈依

秋以为期

秋分时节,秉持一份清秋清气,再读及《诗经·氓》,格外喜欢那单纯的四个字:秋以为期。在我,此时秋的一切都可期盼,都是人之期待、秋之期许的如期实现。

最喜欢秋分之秋,又淳朴又娇娆,又丰实又清高,又沉静又光荣。在之前的那些节气,就对秋分怀持期待,那也是切实笃定的等待,还有比春夏秋冬自然轮回更顺其自然的自然吗?而秋分亦如愿地真正到来,那颗忠贞的心,端的风情款款、温润如玉。

古籍《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寒暑平的秋分,无春的幼稚夏的炎热,也无暮秋的凋零严冬的冷酷,正是人说的“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美好宜人的时节”,果然如期如意。

秋月是此时的明。《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的就是秋分祭月的古风。最初的祭月节定在秋分日,后为取圆月之美而调至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月了,让人膜拜至今,中秋佳节亦成年年团圆天伦之乐的期许。

秋水是此时的妙。但见古诗意中的秋水即可明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妩,都属氤氲。”再没有什么水堪比秋水那明净清澈优雅的好。

秋阳秋空秋云是此时的灵。“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阳光不徐不厉,和煦正好;晴空一碧如洗,湛蓝纯粹;秋云随意舒卷,轻灵曼妙。而秋风是此时的清,秋声是此时的安,清清安安都是人间美好的心愿。

秋叶秋花是我大爱的此时的美。春萌夏荣的叶子黄黄红红,性情升华,铅华洗尽,如期自新。恰桂花为清秋添香,秋菊为秋花代言,吾偏爱那漫山遍野清秀洗练的野,那是海子诗里“野兽的琴”“安详燃烧的灯”“和平与情歌的村庄”“大地彩色的屋顶”,美不胜收。

当然,最美最好的还是这时节秋天的田野。“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秋分棉花白茫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齐鲁大地上,且不说苹果梨子石榴红枣的累累硕果,且不说茄子丝瓜辣椒萝卜等菜蔬的当令熟成,那些谷子稻子大豆高粱芝麻花生棉花都在等着丰收呐,一年里最重要的两茬庄稼玉米和小麦于此交接,收好玉米、清空土地、施肥灌溉后就该种小麦了,开始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遍地充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最为动人的人间烟火,是民生最美满殷实的皈依。

多喜欢,这秋花秋果秋草秋风秋月秋阳秋天秋地,这一年一度的期会、这长在长新的季节,约定着、结盟着、生长着多少有约无约的忠实情义。世事虽无常,人心多变故,但、总有些法则无可改移,总有些感情无从辜负,总有些美好无所离弃,世界自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唯心主义,那些生生不息的恪守与前进才是真正的意义。一如当下好个秋,尽可期许。

秋分的一切都这么值得深爱和珍惜,四季循时周而复始,至此更知乾坤天地大仁大义的真谛。有最喜爱的秋天可以为期,有真愉悦的心境可堪赴约,时光与人生、自然与运命、节气与心灵,当如此这般地去做有所信守的最为稳健坚定的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小暑诗句篇8

夏天来了,冬天还会远吗?每每到炎热的夏季,就会边摇着扇子、吹着空调、吃着西瓜、撑着遮阳伞诅咒这愤怒的太阳,边默念着要是现在是冬天多好啊。

白居易在酷热的夏天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恒寂禅师在房间安静的坐着。白居易说:“禅师!这里好热哦!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对这事有所感悟,于是作诗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这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禅理。

大“夏”戏游之古语篇

成语话“夏”

夏虫语冰:夏虫,只生活在夏季的昆虫。语,谈论。夏天的虫子不能活到冬天,因而不能与它谈冰。比喻见识受时间条件限制,也喻见识短浅。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也作“夏虫疑冰”。

夏虫朝菌:夏天的虫子活不到冬天,菌类早上生,晚上死。比喻生命极为短促。语见于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

夏炉冬扇:夏天给炉子,冬天送凉扇。比喻做事不合时宜。语出汉代・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也作“冬扇夏炉”。

夏日可畏:夏天的太阳晒得人难受,令人望而生畏。比喻为人严厉,难以亲近。出自《左传・文公七年》:“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夏五郭公:夏五,指夏五月。郭公,古人名,无传。原指《春秋》中的脱漏之处。后泛指书中文字缺漏。语出《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晋代杜预注:“不书月,阙文。”又《庄公二十四年》:“郭公。”杜预注:“无传,盖经阙误也。”

夏雨雨人:雨人,雨下到人身上。指夏天的雨滴落到人身上,使人凉爽舒适。比喻及时给人以教育或帮助。语出自汉・刘向《说苑・贵德》:“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例:我们对犯罪的青少年如果能做到夏雨雨人,那他们也许会悔过自新,成为有用的人。

无冬无夏:不管冬天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语出自《诗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冬温夏:,凉。冬天使老人温暖,夏天使老人凉爽。形容儿女对父母的照顾无微不至。语出自《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昏定而晨省。”又见于明・无名氏《群仙朝圣》头折:“孝者侍养双亲,昏定晨省,冬温夏,以报生身之恩。”

用夏变夷: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室分封的各诸侯国。夷,古代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用诸夏文化去影响和同化其他民族。比喻用先进的去改变后进的。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夏九九歌

严冬有“数九歌”,广为人知;酷暑有“夏九九歌”,则鲜为人晓。

夏九九歌,即从夏至(六月二十一日)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逐日记录“九”的进程及气温变化情况,到“九九”八十一天,则暑消秋凉。

下面是一首早在宋代陆泳撰著的《吴下田家志》中就载有《夏九九歌》:“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摆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无独有偶,清代杜文澜撰著的《古谣谤》里也有首《夏九九歌》: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顶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音ji,用炭末做的块状燃料)。”此歌与上首有别,但总的意思差不多。

夏季的异名雅称

在我国,古人给夏季以很多异名雅称,说来饶有趣味。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为孟、仲、季。四月称孟夏,五有叫仲夏。六月谓季夏,简称“三夏”。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东晋陶潜《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

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长别长。

朱明:我国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天》: “夏为朱明”。东晋训诂学家郭璞注: “气赤而光明。”

朱夏: 《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魏曹植《槐赋》: “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 ”

昊天: 《尔雅・释天》: “夏为昊天”邪璞注: “言气皓旰”,亦名“中昊”、“泰夏。

长赢: 《尔雅・释天》: “春为发生,夏为长赢, ”也作“长赢”。赢,通盈,谓使草木长盈者为夏。

炎节:南梁元帝萧绎《纂要》: “夏天日昊天,风日炎风,节日炎节。”又称“炎序”、“炎夏”、“夏序”。

槐序:槐树夏季开花,故称夏为槐序。明彭大翼《山堂肆考》: “夏日槐序。”明扬慎《艺林伐山・槐序》: “槐序,指夏日也。 ”

大“夏”戏游之诗歌篇

古代诗人避暑纳凉诗

古人没有电风扇、空调等降温设备,每逢骄阳似火,署气逼人的炎炎盛夏,如何纳凉消暑?但古人还是巧妙利用各种自然环境避暑纳凉。历代诗人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形象生动的纳凉诗,现细细品读,别有情趣。

唐代刘禹锡喜在水亭内纳凉,有诗为证:“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箪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陆希声也有“天明清凉绿树荫,水亭高卧涤烦襟”的诗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消暑方法是:独坐院中,修心养性,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而自得其乐。他在《消暑》诗句中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宋代坡的《洞仙歌》诗云:“自清凉无干,水殿暗香满”把在水殿乘凉的惬意写得别有情趣。

宋代大诗人陆游喜欢独自一个人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在轻风飘拂的柳树下支一张床,这里既有沁人心脾的莲花香味,又有微风吹拂的阵阵凉意,还有圆圆的月亮、悠扬的笛声。他在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着起,风定莲池自在香。”对此,杨万里颇有同感,他在《暑热游荷花池》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芷碧伞中。”

元代诗人释英,他为辟蹊径,选择山中去避暑,请看他的一首《山中景》:“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树木葱郁,气清风爽,两者相比,自然青山更可爱。

宋代诗人梅尧臣夏日纳凉,既不去荷花池畔、深山老林,也不去临水亭台,而是选择了寺庙。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吟道:“高树秋声早,长消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志归。”

清代诗人江堤写了一首消暑诗,使人读了顿生清凉之感:“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枝实画风,风来无质堆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

古诗词里的西瓜

西瓜又称 “寒瓜”,以清甜、营养丰富著称,素有“夏季瓜果之王”的美誉。早在汉代时就传入我国,东汉刘祯有诗赞曰:“杨晖发藻,九彩杂糅,蓝皮蜜里,素肥丹瓤。”非常生动地描绘了西瓜的神韵。

自古以来以西瓜为题的诗不胜枚举,而最脍炙人口的当数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寥寥数笔,言简意赅,把西瓜的形、色、味及切西瓜的动作、啖瓜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堪称妙极。“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实沾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水衣襟骨有风。”这是元代诗人方夔的《食西瓜》,在诗中当时的佳人俏妇们尽情食西瓜的欢乐情景尽收我们眼底。明代的李东阳对西瓜是这样称赞的:“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勾勒西瓜的外形,而且把西瓜的美味、特性也写得生动传神。而清代才子纪晓岚的《咏西瓜》:“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更是把西瓜的品种、美味、和特征描绘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祖国医学认为,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暑,生津利尿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元素与纤维素等,南宋方回的《秋热诗》这样写道:“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生动地告诉人们西瓜能消暑解渴。

西瓜,翠绿相间的波浪条纹,切开一口咬去,半块落肚,一种沁凉和甜津直抵肺腑,那舒畅那爽口,让人心旷神怡。清代诗人陈维崧有一首《洞仙歌・西瓜》:“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堪称咏西瓜诗词中的精品,读来简直使人馋涎欲滴。

白居易的避暑方法

白居易给我们的印象是写了不少感叹时事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做到“老妪能解”,算得上是个“人民诗人”。而且,他还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比如他的一系列夏日之作就颇有经验地教给我们避暑的“良方”。

先看这首《何处堪避暑》,简直就像是一册避暑指南:“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白居易自问自答,自有一番避暑的深刻体验,用现代人的话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避暑一日游”,为你全程打造的避暑之旅,什么都替你想周全了。住的是“林间背日楼”,玩的是“池上随风舟”,饿了享用美食,吃完继续“泛舟”。游累了再睡上一觉,醒来饮一杯凉茶,眼睛睁开就看看青山绿意,听听溪水流淌。然后就闲坐下来,“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一通,好不惬意。

再如《夏日作》:“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宿雨林笋嫩,晨露园葵鲜。烹葵炮嫩笋,可以备朝餐。止于适吾口,何必饫腥膻。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婆娑庭前步,安稳窗下眠。外养物不费,内归心不烦。不费用难尽,不烦神易安。庶几无夭阏,得以终天年。”按白居易的观点,一单衣一纱帽即可度过炎夏,坚持的原则是“只要适合自己的身体,何需精美的被子,只要适合自己口味,何需荤腥”。吃些清淡的竹笋时蔬,饭毕闲庭漫步,在窗下安然入睡,不烦不燥。所谓“不烦神易安”也是“心静自然凉”的另一种注解了。

白居易总结的避暑体会,从出行到饮食,再到心情的调理,一应俱全,放到今天来,甚至还十分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有趣的句子在他的诗作中还有很多,炎夏之中不妨找来一读,也不失为一种避暑的好方法。

大“夏”戏游之生活篇

趣谈古人消暑工具

扇子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扇子,摇起来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达官贵人可以享受“人工风扇”。汉代,“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这四个字很令人震撼,不过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运之”的“一人”满身臭汗。

凉屋 唐代出现了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自然凉快。此法比“人工风扇”和“叶轮拨风”效果好得多,不论从科技角度看,还是从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种进步。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不乏科学道理。

冷饮 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瓷枕 瓷枕的枕面是一层釉,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觉来当然凉快,这正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古人在夏天为躲避蚊虫,一般都要躲在蚊帐里睡觉。有人还别出心裁地挂上香囊,让香囊中的药材帮忙驱赶蚊虫,堪称不用燃烧的环保蚊香。

享受夏天

雨是夏天的表情。绵密泼洒的雨脚繁衍着夏日里所有的梦想,调配出最浓酽、最丰富的绿色。绿意拓展着田野的深度。浅绿,深绿,碧绿,墨绿,绿在加深着人们视觉的层次;豆绿,橄榄绿,苹果绿,苔藓绿,水晶绿……绿在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力。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绿在恣意着它的动感;“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绿在繁衍着她的质地。自然造化在用腻了那只幻化出五彩的神笔之后,开始钟情于绿色这一至真至纯的色彩。用雨水调配,加上神思飞扬,调剂出一个绿意缤纷的夏天。

如果说春秋是一幅细腻传神的工笔画,从花蕊花瓣到叶片果实,铺展出色彩的绚丽与精致;冬天就是笔力劲健的木版画,黑白套色,大俗大雅,境界悠远;那么夏天则是神笔下的大写意,浓墨重彩,酣畅淋漓,绿意盎然。

夏天着一身绿萝袍,从头到脚,扯天连地,恣肆着人们的视觉。山林里绿云缭绕,田野上绿意铺展,湖面上绿水荡漾。到处是一个凝碧的世界。不论是雾霭朦胧的早晨还是斜阳西坠的黄昏,置身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吞吐的都是绿意浓浓的空气。

因此,生活在乡间的农夫比城里人更有福气,枕着绿色,伴着虫鸣,会做一个绿意葱茏的梦。

夏给人的不止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听觉味觉的享受。

在乡间,蝉是才艺双全的鼓手。蝉鸣从一棵树传到另一棵树,用高亢的音符串联起夏天的每一个细节。或一蝉独唱,或双蝉齐鸣,或众蝉合唱。用自己嘹亮的歌喉将生命的夏季填得满满的。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很难想象没有蝉鸣的夏季会是一种怎样的空旷与荒芜。

此外,鸟儿的声音也是夏天的组成部分。布谷鸟、云雀、麻雀、乳燕、斑鸠的叫声杂然相间,此起彼伏。布谷鸟独自飞翔于田畴、山林的上空。雌雄的叫声迥异,或悠远苍凉,或急促有力,互相应和酬答,让天空渺远大地空旷,却决不比翼齐飞。我至今也没能分清雌雄的不同叫声。云雀是乡间的女高音,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被称作叫天子的鸟,声音清唳。麻雀是刮过田间地头的疾风骤雨,土里土气的它们从没有感到拘束,栖身于农夫的屋角檐头,成群的如珠落玉盘,嘈切杂乱。乳燕的啁啾可爱,斑鸠的老气横秋,作老人打鼾般的鸣叫。所有这些都如同结在房前屋后树上的果子,俯拾即是,让置身其间的人感到自然亲切,带来无限的向往。

在绿意更浓的田野深处,阳光于绿色的结晶在沉淀发酵。红薯在地下孕育情事,不小心将消息露出,绽裂了畦垄。大豆摇铃,玉米灌浆。夏天的田野到处熏蒸着发自大地母腹的馨香。

满野乱窜的乡村孩子,潜入果园瓜园,摘桃摸瓜,大快朵颐。而这种尝青、偷青的行为只要不是故意糟蹋是不为过的。那种惊险的经历,让每一个有过此等体验的人至今记忆犹新。折一根甘甜的玉米秸,作为礼物献给钟情的女孩,看着对方细细地咀嚼吮吸甘美的汁液,让自己也感到无比的甜蜜。夏天的田野让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初尝初恋的滋味,那就是玉米秸汁液的清纯甜蜜。或者挖几个红薯,摘几串豆角,火烧火燎地烤着吃,吃得满嘴焦香。夏天的滋味让人感受到大地的丰厚和底实。

享受着葱茏苍翠的夏天,我们感到生命的充沛与无限张力。

趣话扇子

扇子,最早称“”,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 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 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 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 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 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 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 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 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 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 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 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 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 恽寿平的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 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 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坡用“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 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 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 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 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 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 一柄桃花扇。

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计》中诸葛亮羽扇 轻摇,烘托出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剧演员阳友 鹤,仅使用折扇的姿态就有70多种。过去相声演员,手里常拿 一把扇子,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

在国外,扇子也有很多趣话。古埃及人早会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 扇。以后,扇子被看成权贵的象征,扇子越大,坐在扇子下面的 人越是显赫。公元9世纪,日本人发明了小巧玲拢的折扇,他们 把折扇看成能带来幸福的祥物。欧洲从16世纪中期开始,折扇 在宫廷和仕女界大受青睐。法国作家伏尔泰说:“不拿扇子的女士 犹如不佩剑的男子。”可见扇子和剑在当时上流社会风行之盛。 1797年,英国人威廉・科克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学》,其中提 到对付一个突如其来的献媚者,小姐们用起“扇语”来简直就像水 兵们用旗语一样娴熟。右手使劲挥扇表示“我爱另一个人”,如果 来者不开窍,她再用左手照样来一遍,这叫做:你还是走开的 好!他就应该马上走开,这时,如果小姐突然让扇子坠地,聪明 人就会顿时喜出望外,因为这一动作意味着“让我们言归于好 吧”!至于将扇子贴近脸颊,这是“我爱你”的意思。

大“夏”戏游之动物篇

金蝉鸣夏

夏,蓬勃而热烈。蝉,使足了劲儿为她歌唱。童年,在夏日的蝉鸣里清爽而欢愉。

一渠清水从村前流过。夹岸树木成林,夏荫蔽日,蝉便在这里安顿下来。

夏天是醒来的季节,蝉似乎醒得更早一些。蝉鸣,像一个醒目的标题,横在夏日的乡村里。平淡的村庄,多了几许亮朗和激越。

无数只蝉一起歌唱。蝉鸣渐密渐浓,嘹亮清越,裹着渠水的轻吟,从丛林里泻出来。

蝉,盛夏而歌,歌声一浪高过一浪。如鼓乐齐唱,如风潮迸涌。那气势,似乎能把天空举起来。一缕蝉鸣是一朵花,缕缕蝉鸣叠起来,把夏的神韵,渲染成一幅浓翠的画,挂在乡村的饰壁上。蝉,一会儿合唱,一会儿独奏。其声时断时续,或高或低;恬亮纯粹,深邃迥阔。好一曲美妙的天籁之音!

夏日蝉鸣,清脆撩人,萦徊于耳。像一只温软的小手,把孩子们的童心抓痒了。捉蝉是件有趣而向往的事。

儿时捉蝉的方法很独特,回味起来,仍能感觉出它的美妙和光鲜。取一丝细长的马尾,折捻起来,做成一个可自由收缩的马尾套。用一根长的竹竿,顶部绑一细棍,把做好的马尾套绑在细棍上,然后小心翼翼地靠近蝉。蝉有一对薄而透明的羽翼,披一身黑褐色的文彩,样子可爱极了,捉蝉能让孩子们快乐得跳起来。将马尾套缓缓地移向蝉,在它面前微微晃几下。有趣的是,蝉不知是计,慢慢抬起两只前爪,像是要移去前面的障碍物,但它不会主动往马尾套里钻。这时,只需轻轻下移马尾套,让蝉的两只前爪被动钻进去,随后快速拉动竹竿,马尾套猛一收缩,嘿嘿,蝉就被牢牢套住了。蝉感觉不妙,使劲闪动羽翼,发出一串狂鸣,但已无法挣脱。孩子们将蝉握于掌心,只管尽情地赏蝉。小时候,我用这种方法,不知捉了多少蝉。有时还要爬上树,去捕捉树梢顶端的蝉,乐此不疲地做同一件极为快乐的事。

蝉蛹,腌后用油榨了,味道极佳,捕捉蝉蛹是儿时时常要去做的事。蝉蛹,蝉的幼体,土黄色,样子怪怪的,我们习惯称之为“知了猴”。夕阳落去,夜幕降临,我和小伙伴相约捉蝉蛹。或拿手电,或提马灯,在林子里蹿来蹿去。有的蝉蛹爬到了树上,有的在地面爬行,有的未及出洞就被捉住了,每晚能捉上百只,收获颇丰。蝉蛹夜间从泥土里爬出来,傍晚时分是捕捉蝉蛹的绝好时机。雨过天晴的时候,也可捉蝉蛹。这时蝉蛹已将洞口挖出一个小孔,裸在地面上。轻轻抠一下,就能看到里面的蝉蛹了。把手指伸进去,再慢慢提上来,蝉蛹就紧抓手指顺势出了洞。但有的确是狡猾,死死不肯出来。捧点积水向洞里浇去,不一会儿蝉蛹就自动往外爬,真是一件有趣的事。

蝉是一种同翅目昆虫,学名叫“金蝉”。俗名很多,各地叫法不同,如“知了”、“爬杈”、“雷震子”等。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不同时期。蝉往往将卵产在嫩树枝里,树枝干枯落地腐烂,卵入土中,一般四年成蛹。有的蝉的幼蛹,在深土中隐居17年之久。每年仲夏时节,大量蝉蛹破土而出,很快蜕变成蝉。蝉在树上仅能存活1-2个月左右,令人扼叹。

弄懂了蝉的道理,再去听蝉鸣。蝉在雨天不唱歌,在阴天也很少唱。蝉,是追求光明的阳光下的歌手。其歌声嘹越感人,令人振奋。蝉,为夏天歌唱,还为生命歌唱!

蚊子爱咬谁

蚊子爱叮什么人主要取决于人体向蚊子发出生物信号的强弱,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汗液等通过空气传播,都是引导蚊子找到目标的有效信息。呼吸时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人,在蚊子的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比较清晰,便于定向追踪。因此,肺活量大的人、胖人更容易被蚊子叮咬。孕妇临产前的呼气量比没怀孕时高21%,对蚊子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人体排出的汗液在空气中挥发,也向蚊子“暗送秋波”。易出汗的人,以及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人更爱招蚊子。女性在月经期或者妊娠期新陈代谢加快,排汗量增多,对蚊子的诱惑力更强。最近,德国科学家证明,排卵期女性最受蚊子“关照”,因这时的血液饱含脂肪。

此外,蚊子最喜欢在较弱的光线下吸血。白天,人们穿着深色衣服时,反射的光线较暗,刺激了蚊子的吸血欲望;另外,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强,不利于散热,使体温升高,也会吸引蚊子。

除了香茅油、桉叶油的气味有驱蚊作用外,大多数化妆品中都含有吸引蚊子的化学成分,所以使用香水、发胶、面霜等带香味的化妆品时,被蚊子叮咬的几率都会增加。

为了减少和蚊子的“亲密接触”,应做到:运动后尽快洗澡,保持皮肤清爽;出汗后及时用纸巾、手帕等擦去汗液。日常活动场所内的蚊子较多时,尽量穿长袖衣服,借以遮掩汗液等分泌物的气味。户外运动时最好穿白色或浅色衣服。穿上吸汗效果好的袜子不仅能有效降低皮肤湿度,还可遮掩人体的气味。尽量不使用气味浓郁的化妆品、香皂和沐浴液;驱蚊水不与防晒霜、香水等混用,以免降低驱蚊效果。

为什么蚊子叮了会痒

几乎每个人都有被蚊子“咬”的不愉快事,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6枝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短针就是蚊子摄食用口器的中心。

无论是在漆黑的房间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室外,吸血蚊子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位置,并飞去吮吸他(它)们的鲜血。

原来,蚊子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确定位置。一是在人或哺乳动物呼吸时所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蚊子能凭这种气味准确地找到人或哺乳动物。二是感觉到人或哺乳动物的体温。三是嗅到人或动物皮肤上的气味。在这三点之中,由二氧化碳确定位置尤为重要,有人曾用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对此进行了验证。

不光是蚊子,吸血性昆虫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反应都很敏感,并可顺着气味找到猎物。

这些短针吸人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蚊子还会放出含有抗凝血剂的唾液来防止血液凝结,这样它就能够安稳地大快朵颐―番。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但是,痒的感觉并不是因为短针刺人或唾液里的化学物质而引起的。我们会觉得痒,是因为体内的免疫系统在这时会释出一种称为组织胺的蛋白质,用以对抗外来物质,而这个免疫反应引发了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当血液流向叮咬处以加速组织复原时,组织胺会造成叮咬处周围组织的肿胀,此种过敏反应的强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对蚊子咬的过敏反应比较严重。

只有雌蚊才会叮咬哺乳动物,因为它们每隔三,四天得吸一次血,以取得制造卵子所需的蛋白质;而雄蚊则主要摄食花蜜,雌蚊利用动物的体热和生理电波变化来搜寻目标,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的脚踝和足部较常被蚊子叮的原因,因为这些部位的血管比较接近体表面,所以释出的体热较多。

以蚊子的种类而言,美国有超过200种的蚊子,而全世界则有2500种以上。事实上,除了南极以外,到处都看得到蚊子,它们还会传染疾病,例如疟疾,黄热病、脑炎,还有西尼罗河病毒等,每年被蚊子传染疾病的人口超过7亿。

用蚯蚓避暑

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的阿迪斯山区有一种奇妙的巨型鼻蚓,这种蚯蚓长达2米,宽5厘米,粗看像一条土灰色的蛇。这种蚯蚓长期生活在地下,靠吃含有腐殖质的泥土生存。每逢雨季,地下含水量增高,它们会游到地面上一伸一缩地游动。雨一停,地下水位降低后又钻到地下。在炎热干旱季节,阿迪斯山区人家的家门口、树阴下出现一道奇妙的景观,那些避暑纳凉的人身上好像都缠上粗粗的绳子,走近一看,原来他们身上缠着巨型鼻蚓,脖子上缠一条,双手臂上各缠一条,腰里缠一条,因为蚯蚓的体温只有10摄氏度,能起到驱暑降温的作用。那些缠在人身上的蚯蚓显得很老实,只有尾巴在轻轻扭动。这些巨型鼻蚓完成降温任务后,又被人们放到被水浇湿的泥土中,让它们省力地钻进泥土里休息,等需要它们时再从泥十中挖出来。由于蚯蚓身体光滑,出土的蚯蚓都很干净。

动物避暑趣话

人热了扇扇子、吹风扇,享受空调。可动物逢炎炎夏日又是如何避暑的呢?说来十分有趣。

上一篇:体育节口号范文 下一篇:关于思乡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