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10 12:22:54

初夏的诗句

初夏的诗句篇1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后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咸通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僖宗立,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剑南西川节度,进检校司徒,封燕国公,徙荆南节度,加诸道行营都统、盐铁转运等使,俄徙淮南节度副大使。广明初,进检校太尉、东面都统、京西京北神策军诸道兵马等使,封渤海郡王,为部将毕师铎所害。诗一卷。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1}动微风起,满架蔷薇{2}一院香。

注释:

{1}水精帘:又作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2}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译文:

绿叶茂盛,树阴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连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谐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当然,诗人寄情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独得之乐,希望过着超脱现实的恬淡生活。联系晚唐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的悲惨社会现实,诗人这样做,无疑是在逃避现实。

思考题:

1.请你具体谈谈该诗是怎样对景物进行立体勾勒的?

初夏的诗句篇2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前言】

《聚蚊谣》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此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把那些阴险毒辣的官僚比作在昏暗中喧嚣、害人的蚊子,生动形象而又入木三分地描写了他们的丑态,并且坚信他们总有一天会被消灭,从而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铮铮硬骨,以及对腐朽官僚的鄙视憎恨。全诗十四句,前十二句四句一转韵,平仄相间,具有跳跃性的变化。整篇语言较为质朴,但其中有些语句又富有文彩,在质朴中含着清丽,体现了刘诗的独特风格。

【注释】

⑴沉沉:昏黑貌。兰堂:芳洁的厅堂。厅堂的美称。一作“闲堂”。

⑵伺:等待,趁着。

⑶嘈然:声音杂乱貌。歘:忽然。

⑷殷殷:震动声,形容雷声很大。南山:即终南山。

⑸喧腾:喧闹沸腾。鼓舞:鼓翅飞舞。

⑹昧者:糊涂人。

⑺露华:露水。滴沥:水下滴貌。

⑻利觜:尖利的嘴。看不得:看不清楚。

⑼芒:草木茎叶、果实上的小刺。

⑽遏:阻止。

⑾幄:帐幕,指蚊帐。匡床:安适的床。一说方正的床。

⑿清商:谓秋风。

⒀羞:进献食物。丹鸟:萤火虫的异名。《大戴礼记·夏小正》:“丹鸟羞白鸟。丹鸟者、谓丹良也;白鸟者,谓蚊蚋也。”

【翻译】

夏夜沉沉,清静的堂屋门窗大开,飞蚊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声响。喧闹声突然而来,起初听了吃惊,像是隆隆的雷声从南山传来一样。蚊子喜欢在昏暗的夜里嗡嗡地鼓翅飞舞,糊涂人分辨不清,聪明人也感到迷惘。在露水下滴、月上中天的夏夜,尖嘴叮人,难于觉察提防。虽然我有七尺之躯,你蚊子小如芒刺,但是我寡你众,所以你能把我伤。天生蚊子有一定时节,我不可阻遏,为了避开你的叮刺,我只好躲进蚊帐。等到凉风吹来,在秋天的拂晓,你这细微东西就要给丹鸟吃光。

【鉴赏】

诗歌前八句集中笔墨写蚊子的特性,活画出了腐朽官僚的丑恶嘴脸。首先,它们的重要特点是都不敢正大光明地活动,只有在“沉沉夏夜”中,才“喧腾鼓舞”,“伺暗”而动。诗歌第一句“沉沉夏夜闲堂开”,一开始就点出时间,接着写“伺暗”、“喜昏黑”,深刻地表现出了“飞蚊”那种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正因为它们是在黑暗中活动,所以使得糊涂人辨别不清,而聪明者也迷惑起来。其次,它们特别善于聚众起哄,“嘈然歘(音xū,忽然)起”,其声“殷殷若自南山来”,好象从南山传来的隆隆的雷声。这里用雷声来比喻“飞蚊”聚集的鸣叫之声,虽带夸张,但却非常形象,并且暗用了《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传》中“夫众煦(音xǔ)吹气)漂山,聚蚊成雷”的典故,使得诗意更为含蓄、深厚。

第三,它们都心地歹毒,在花滴露珠(“滴沥”,水下滴貌)、月色初上的朦胧中,乘人不备,利嘴相加,给人以突然伤害。这三种特性,既是“飞蚊”的特点,也是朝中那些腐朽官僚的特点,他们为了迫害正直的人,也像“飞蚊”那样,暗中活动,造谣惑众,纠集起来,乘机给人以致命的中伤。诗人抓住他们与“飞蚊”的共通处,进行比喻,使他们的本性更加鲜明突出,极为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就比直接写他们生动得多,有力得多。从“嘈然歘起”、“喧腾鼓舞”、“利嘴迎人”这些感情色彩很强的措语中,诗人对它们的厌恶、鄙视之意,也溢于言表。在写法上,诗人纵横交错地来表现它们的特性,既井然有序又变化有致,且便于夹叙夹议,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充沛和强烈。

从“我躯七尺尔如芒”以下四句,写诗人对待“飞蚊”的态度。从形体上看,以堂堂七尺之躯与小如芒刺的“飞蚊”相比,其间悬殊,不啻霄壤,诗中满含极为蔑视之意。但接着却一转,“我孤尔众能我伤”。“飞蚊”虽然小,但却很多,从数量上看,却又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情况是“能我伤”,它们是足以给人造成伤害的,这表现出诗人清醒的头脑。因为只有正视现实,才能采取正确的应付措施。“天生有时”二句,就写出了诗人对付它们的办法:蚊子孳生之时是无法抵挡的,只好暂时躲进蚊帐里去。“遏”是阻止之意,“设幄”即装上帐子,“匡床”即方正的床。两句的意思,就是俗语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此时,作者贬官之后,待罪朗州,他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明显处于劣势。那些如“飞蚊”一样的官僚把持朝政,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气候,诗人一时无法相与之抗衡。他所能选择的,只能是暂时的退避,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来说,当然是明智的抉择,而决不是软弱胆小。这四句写得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但其中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政治意义,启人深思。

最后两句,诗人以坚定的信念,预言了“飞蚊”的必然灭亡:“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清商”即秋风,潘岳诗:“清商应秋至。”“丹鸟”即萤火虫。据《大戴礼记·夏小正》及《古今注·鱼虫》说,萤火虫能吃蚊子。两句说,等到秋天一来,你们这些小小的蚊子,都要去喂萤火虫了。前一句与“沉沉夏夜闲堂开”相照应,夏去秋来,这是季节推移,谁也无法更改,暗示出蚊子的必然灭亡。后一句与上面对“飞蚊”的赫赫威势的描写,也恰成对比,那不可一世,“利嘴迎人”、“能我伤”的蚊子,这时都要被吃掉了。

初夏的诗句篇3

“北窗下卧”本来确有夏日消暑这一实用功能,但由于陶渊明展现隐士风采的事迹在唐代士人中影响深远,因此在唐人心目中,在北窗下坐卧歇息不再仅仅是消暑的行为,它实际上被看作隐逸风度的表现而受到主流文化的赞许和推崇(从后世南宋的《槐阳消夏图》中可以看到,翘足高卧于榻上的人被画家赋予了超然洒脱的隐逸风度,原本单纯功能性的消暑行为因而复杂化,成为高士沉静飘逸的专门姿态之一)。于是,从陶渊明发端的“北窗下卧”行为原型成为“北窗”意义美学符号化的滥觞。

“北窗”成为了超越实用功利主义的美学符号价值,并和人高层次的生活体验――精神追求联系为一体,因而在《全唐诗》的诗人笔下频频被歌咏,“北窗”由其驱暑消夏的功能演进为文人墨客的美学符号诗意象征。

唐人对“北窗”情有独钟,这与今人购房要看“两卧朝南”或“三卧朝南”的价值大相径庭。《全唐诗》中有“南窗”字句的唐诗仅有15首,是唐人疏于“宜居”因素,还是今人缺乏唐人的人文精神?《全唐诗》以“北窗”居多,压倒“东、南、西诸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唐人极力淡化北窗在御寒等方面的实际功能,而强化“北窗”在其它方面的积极作用。有诗为证:“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诗中所述北窗在炎热的夏日纳入北向而来的清风,极具美化驱暑消夏之功用。而白居易在《赠吴丹》诗述:“夏卧北窗风,枕席如凉秋”,同样是大加赞颂“北窗”给人带来的惬意。这在一个没有空调等制冷设备的时代,“北窗”在夏秋的功用是不可替代的,从现代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北窗”也正是夏日里住宅中最重要的建筑元素。

因此说“北窗”不仅仅是诗意。诗意之外也不乏现实的应用功能。许多涉及北窗的诗句,还不能说上升到美学符号层面,更多的是在真实告白:夏卧北窗风的美好感受。

唐人对北窗夏季通风凉爽的美好体验并非以一概全。“暑月贫家何所有,客来唯赠北窗风”(白居易《新昌闲居,招杨郎中兄弟》)诗句中也暗示了“北窗”虽有夏日驱暑纳凉之长,也不乏冬日招寒风缺乏阳光之短。如在《全唐诗》中,杜牧《西山草堂》诗一句蔽之:“北窗生晓凉”;而齐已《春雪初晴喜发生至》中的诗句“已尽南檐滴,仍残北牖堆”充分显出“北窗”不受日照的缺陷――以至于冬春雪后,“南窗”冰雪消融,滴水入地,而“北窗”残雪堆积,寒气逼人。

初夏的诗句篇4

[关键词] 深层意象 视觉意象

闻一多曾指出:诗的“内的原素”重“幻想、情感”,诗的“外的原素”重“声与色”。由此而论,幻想有时是虚无的,不确定性的,但情感一定是真切的。我们可理解为“深层意象”。那么,“外的原素”的“声”与“色”则是韵律,也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和“深层意象”合拍,才能产生共鸣。同时,外在意象也是有声有色的。声在无声之中,色在有色之内,形色毕俱,方可供遐思,达到“内外原素”的完美。这样,内外之美合一,才美得让人叹为观止。

谈到台湾诗人的“内外原素”,不得不提到蓉子、彩羽、张秀亚等人。

余光中称蓉子是台湾诗坛上“开得最久的”,是“守望最久的灯火”,好像“展翅的青鸟”,在诗坛上永远飞得矫健、潇洒、顽强。美誉的赢得全仗她心源里流淌着不绝的生活真情。从《夏,在雨中》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领略“祖辈的明星诗人”幻想、情感的悠悠心泉,共赏她那“常青树”般声与色的诗艺才华。

“纵我心中有雨滴 夏却茂密 在雨中/每一次雨后更清冷 枝条润泽而青翠/夏就如此地伸茁枝叶 铺展藤蔓 垂下浓荫/等待着花季来临 纵我心中有雨滴//如此茂密的夏的翠枝/一天天迅快地伸长 我多么渴望晴朗/但每一次雨打纱窗 我心发出预知的回响/就感知青青繁茂又添加/心形的叶子阔如手掌/须藤缱绻 百花垂庇 在我南窗/啊!他们说:夏真该有光耀的晴朗/我也曾如此渴望//但我常有雨 在子夜 在心中/那被踩响了的寂寞/系一种纯净的雨的音响――/哦!我的夏在雨中 丰美而凄凉。”

蓉子曾说过:“有时候,为了表达某一心绪的动荡,我心中如找不到了,我就停止了它的创作,我的诗必须有自己的感觉和旋律。”她的话,正是强调了诗的“内外原素”,而且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这首诗,诗人因为“心中有雨滴”而应和《夏,在雨中》的旋律,随着夏“茂”夏“浓”夏“深”自然之夏的“雨滴”的音响,诗人的心音也随着发出“等待”、“预知”、“感知”、“渴望”的回应,直到夏雨滴得“寂寞”,诗人的心律也静止于“丰美而凄凉”。全诗整体旋律是舒缓的,一般是三个或四个节拍为一旋律,但其间也有一个或两个节拍的旋律,从而使诗缓中有急,舒中有促,旋律便不显单调而动人心弦。

语言的起承转合,变幻多姿,使诗味浓郁而饱满,大大加深了诗情的深度。诗中有顺装句,也有逆换句,诗人在每一节中一般先有逆换句,随后有顺装句,使整体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句更具尾韵。在段与段之间,诗人也很注意衔接的天衣无缝。像第四节开端,一个“但”字,承上启下,段断而意不断,大大缩短了意象间的裂痕,使全诗更加流畅。诗人把“夏雨”和“我心”交叉配合,很具物我合一、水融的诗语功力。诗人如此营造语言,使诗歌在意象上既有朦胧美,又有诗体美;“物”的意象和“我”的意象互相反衬,互相加强,互相交织,使诗的外味和内蕴都大大加强了,从而拓展了诗歌的容纳量和升华度。再者,诗中像“心中有雨滴 在子夜 在心中”等诗句,很具含蓄美;像“他们说:夏真该有光耀的晴朗”则是拟人化,写得生动而传神;像“心形的叶子阔如手掌”“垂下浓荫”“青青的繁茂”等诗句,是对雨中之夏的枝叶的铺陈绘形,很具形象美。总之,无论营造怎样的诗意境界,蓉子都有其不凡的“内外原素”的功力和审美情趣。

彩羽的诗,大多是从一棵树、一朵花、一阵风、一抹云入手,他的诗,洋洋洒洒,花草虫鱼似乎都打上鲜明的人生的烙印,他们不再是自然中的自然,而是与我们人类相生相融的自然的思想者。请看他的《端居在芒果树下》一诗:

“树在我的/屋瓦上纹身,屋顶,常是/浓荫的覆盖,室内充溢着/巨树的芬芳//自那日,蓦地/看到芒果花开,几乎终天/自己都在为树打扫着/些许断柯和叶子,始从雀鸟初啼/而到鸣蝉的喧嚷/今儿,突有/一枚熟透了的果子,从空中/跌落了下来/拾在手中,我知道的/这并不是它的失足,而只是/树所投给我――一枚熟透了的喜悦。”

彩羽这首诗,反映了他也是一位注重于“内外原素”的忠实实践者。他把那株巨硕丰茂的芒果象征为一个大师(外的原素)。在芒果树开花结果自然演绎的过程中,诗人也收获了成熟的感动。与其说这首诗在表述芒果树在诗人眼里的风情万种,倒不如说是在揭示一位“端居在芒果树下”的诗人的心路历程(内的原素)。

诗人显然是通过芒果树而感悟的,“树在我的/屋瓦上文身”,树是主动者,它在诗人经意或不经意的时候“文身”,以消解打磨诗人的肉体和灵魂。“文身”这个比喻可谓入木三分,捕捉到了树微妙的变化和动态的美感,刻画出芒果树的良苦用心和诗人的感触之深。“文身”的意义何在?“屋,常是/深绿深绿的”,说明一个季节走过一个季节所带来的变化和思考,也就为后面的“跌落”作辅垫,“浓荫的覆盖,室内充溢着/巨树的芬芳”,一幅深绿的画面,色、香、味俱全,无疑为诗人开辟出一个隽永馥郁的世界,并让诗人沉醉其中。

“芒果花开”应该是亲近感的渊源,照应着诗人智慧之门的洞开。假若说“树在我的/屋瓦上文身”时诗人尚且混沌,现在则有每天都在为树打扫清醒意识。从“雀鸟初啼的”早春,到“鸣蝉的喧嚷”的盛夏,断柯一直结实,叶子持续深绿,诗人也在不断地深沉而明澈。诗人将果子“拾在手中”,就是将“一枚熟透了的喜悦”拾在手中,这枚熟透了的果子,就是“文身”和诗人“为树打扫着”最甜蜜的果实。这就表明了“内外”互动,让诗穿上外衣,又有了灵魂。

一般来说,感情虽是一种很真实且具体的内的原素,可是一旦要在诗中表现它,却往往容易“痛极之思”而往往无言,所以鲁迅才说过于强烈的感情容易戕杀诗美。读罢张秀亚的《名字》,虽然感到它感情真实,但毕竟是处在一种距离状态下写出的诗,因而能够比较冷静地作诗美的审视和理解。

“一切的笑与感伤/原以为已经沉落/如清晨的白月/心窗上更无它的光和影//忽听到有人提到你的名字/那神秘的字音/像是展着美极的翅膀/来而复去/去了还来//到今天我才知道/并未将你忘记/只要有人提起你那有魅力的名字/千重山、万重水/都阻隔不住/携带闪着微光的如萤清梦/向着那炽燃着往事的小灯飞去/――当年,那灯曾照着我们/黄昏彳亍未融的雪地/那脚步清晰一如昨日。”

“笑和感伤”是对既往感情的回顾,它代表感情中的欢乐和痛苦,但是作者把这种感情写成“如清晨的白月”,“原以为已经沉落”,这就不但使感情具象化了,而且有清淡的色彩感。“名字”当然不会翱翔,这是诗人给它装上想象的翅膀。如果沿着前面所写的“心窗上更无它的光和影”的思路发展下来,此时可以说诗人已经从“心窗”里窥见了昔日那一片感情的天空上有一只美丽的夜莺在盘旋。

初夏的诗句篇5

1、梅子黄时日日清,出自《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梅子黄时指五月,此时正是江南初夏梅雨时节;

2、全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

(来源:文章屋网 )

初夏的诗句篇6

《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杨万里用清新活泼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初夏荷花池的美景,从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诗歌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在尖角荷叶上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美丽风景画卷。

古诗诵读的教学重点为“读”,但是这个读又切切不可只是简单的读,古诗诵读应该是在朗读中融入了老师、学生情感,与文本碰撞共鸣的读。因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每次读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指导学生的朗读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引导性,每一个环节都利用评价从学生诵读古诗的实际出发进行指导,触动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进而用自己的感受读诗,融情于诗,层层递进,引领提高。

诗给我们描述的是一幅美景,我便从这“景”入手,创设“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主动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进行学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物,让学生感受到初夏小池的美,从而对小池、对自然景物产生热爱之情。并在这情景交融之中明诗意、悟诗情,在最后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夏日小池时,也就是在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不仅仅学会了读,更学会了写。

[教学实录]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师:从开学到现在,大家都学了哪些古诗呀?能背给张老师听听吗?

(指名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

师:真不错,学过的古诗大家都能诵读得有滋有味。那同学们知道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7

(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张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小池)

师:来一起把诗题读一遍,《小池》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识字。读通古诗

师:在一个明媚的夏日,一股泉水缓缓的从泉眼中慢慢流出,泉眼是多么舍不得那清清的水儿的离开啊!池边的绿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的柔光,树叶们正在大量着水中的荫庇,左瞧瞧右看看,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这时,一只蜻蜓从水面上飞了过来,落到刚刚探出小脑袋的荷花苞上,有趣极了!

这么关的诗大家一定很想学,但是,在学之前要先自己读读。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书上已经把生字宝宝给圈了出来,看来同学们都在家里进行了认真的预习工作,你们真棒!现在,就请你们读读这首古诗吧,遇到了我们圈出来的生字宝宝就要停下来多读两遍,注意一定要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哦!

(生自读古诗,认读生字。)

师:听同学们读得那么好,老师手上的这些生字宝宝们都快待不住了,他们都想快点和聪明的孩子交朋友呢!就请你响亮又准确的喊出它的名字吧!

(师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泉”:你来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字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吗?

生:我想提醒大家,泉是一个三拼音节的字,读的时候要读准。

师:你读得又响又准,一定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吧7

生:泉字我是这样记的,它的下面是一个水字,泉水正是从下面往上流的,合起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泉。

出示词语:泉眼

师:看看这个词,谁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词。)

2.出示“惜”。

师:请看下一个字,谁能响亮的读准它?

(指名学生读字,后全班齐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的偏旁是竖心旁,有竖心旁的字都是和内心或者心情有关的,

3.出示“流”。

师:再看这个字,先告诉我发音时要注意什么?

生:流是边音,我们读它的时候要把边音读准。

师:好,你来读!(生读字。)全班一起。(全班齐读字。)

出示词语:惜细流

师:再看看这个词,谁来试试?

(指导学生读词。)

4.出示“照”。

师:下一个,请人说说读它时又要注意什么?

生:照字是翘舌音。请大家跟我读:翘、翘、翘。

出示词语:照水

师:诗中的这个词能读吗?

(指导学生读词。)

5.出示“荷”。

师:最后一个字,去掉最上面的草字头,这个字还读(生接:何。)

师:那,你们发现了什么没有呢?

生:我发现了这是一个形声字,它上面的草字头表示它的意思与花草树木相关。师:你真棒,发现了这个生字宝宝的小秘密,那就请你来大声地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个字。

(组词:小荷,最后一个,你来!指名学生读词。)

师:瞧!生字宝宝们都脱下了他们的小帽和你们打招呼呢!小火车,开起来,一边读一边组词,下面的同学请竖起你的小耳朵听清楚他们组的词,然后跟着他读一遍,看谁最会听!

(全班开小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师:现在生字宝宝我们都认清楚了,把它们放回古诗中你们还能读准它们吗?请同学们先在下面试试吧!注意这次读还要把句子读通顺哦!

(生自由读古诗,要把古诗读通顺。)

师:谁来把你读的展示给大家听听!读的同学大声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听听看他的每一个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起来试试,注意刚才你们提的意见现在可别再犯哦!

(指名学生起来读古诗,师生共评。)

师:刚才大家都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相信在这些同学的提醒和帮助下,你们会读得更好,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小池》(宋)杨万里,预备起

(生齐读古诗。)

三、填充画面。感受诗意。品读古诗

师:嗯!每个字音都像播音员一样读得可准了!请小广播员们看看树上的这副图:你们瞧!泉水正轻轻的、慢慢的从泉眼中流出来,池旁的大树又绿又茂盛,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漂亮的叶子忍不住打量着水中光彩迷人的自己呢!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读第一、二行诗呢?赶快自己试试吧!

(学生自由试读第一、二行古诗。)

师:有谁愿意把第一行诗读给我们听听?

(学生慢慢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听了你读的,让人感觉到泉水流得很慢很轻!谁再来试试?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听了你读的,仿佛你就是那泉眼,真的好舍不得泉水的离去啊!

(学生很有感情很舒缓地读道:“泉眼无声惜细流”)

师:嗯,老师听出来了,泉水真的舍不得离开它的家,流得很慢很慢。

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来把第一行诗读一读,想象你现在就是泉眼,很舍不得,很爱惜这泉水。

(女生齐读古诗的第一行。)

师:找个男生来读第二行诗。

(一男生大声地读道:“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听了你的读,我觉得你的树叶受到了强光的照耀。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的大树,它长得怎么样?

生:我看到了树长得很好,有很多叶子。

生:我发现太阳照着这棵树在,树的叶子都泛着黄

光。

生:我觉得太阳一定很喜欢这棵树。

师:那你来读读第二行诗。

指名一男生读第二行诗,这次读得比较柔和。

师:看来你真的很喜欢大树,用你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它呢!如果你是叶子你又会怎样读?

指名一男生起来读,朗读极富感情。

师:嗯!听了你的读文,我感觉现在你正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阳光的抚摸下照着镜子呢!

师:刚才是女生读了第一行,现在我们来听听男生们读的,男生请注意,现在你就是这棵树上的叶子,享受着阳光的照耀,怎样才能读出你对它的喜爱,齐……

(男生齐读第二行古诗。)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真的很喜欢这样柔关的阳光。

师:我们男、女生一起合作把这两行诗合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古诗的第一句。边读边指黑板上的画面。)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咦?这幅图上似乎还差点什么,还差什么呢?请同学们赶快读读诗的最后两行,然后告诉我!

(全班交流,贴图展示,让学生先感受画面之关,从而更好的指导学生把诗读关。)

师:谁发现了,这副画上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副画上没有荷叶。

师:那你觉得,画里的荷叶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荷叶一定是绿绿的。

(师出示一片绿绿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你发现了它,就请你上去把它贴出来。你是一片绿绿的荷叶。感谢你又为这个小池增添了一点绿意!能读读这句诗吗?

(生读古诗的第三行。)

师:再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荷叶?

生:我觉得池塘里应该还有圆圆的荷叶。

(师出示一片圆圆的荷叶,交给学生。)

师:好,就请你把圆圆的荷叶把它贴上去。能给大家读读这句古诗吗?

(生读古诗第三行。)

师:听了他读的,你们还发现池塘里会有什么样的荷叶吗?

生:啊!我发现了池塘里应该还有尖尖的荷叶。

师:可以,你去讲台上找找,看有没有尖尖的荷叶,也把它放进我们的小池塘里去。

师:这真是――指名一学生生接:小荷才露尖尖角。

师: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小荷叶,害怕打扰这种宁静。还有哪些小荷叶想读读这句诗?

(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行诗。)

师:除了荷叶,池塘里还有什么呀?

(孩子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生:蜻蜓。

师:蜻蜓在干嘛?是在池塘里飞来飞去的吗?

生:不是,蜻蜓它飞累了,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师:你从哪儿知道蜻蜓正停在荷叶上休息呢?

生:因为古诗里写的是:“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哦!它飞倦了停在尖尖的荷叶头顶上休息呢!请你把我们的小蜻蜓送到池塘里休息吧!你能把你发现的这句古诗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一学生读古诗,“立”字重读。)

师:你是一只飞倦了的小蜻蜓,来到荷叶上头休息呢!谁还来?

(一学生读古诗,“早有”读得较重,很活泼。)

师:你是一只快活的小蜻蜓。

(一学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是一只轻快的小蜻蜓,轻轻的落到了荷叶上头。

四、熟读成诵。配乐背诵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金啊,都找出来了,那有谁能把这两行诗连起来读给我们听听呢?

(指名学生读诗,师在评价中指导学生朗读。)

师:真美呀!我的眼前仿佛就有这样一个夏日小池了。来,对照我们一起完成的这幅夏日小池图再把整首古诗合起来读一遍吧!

师:我看到有好多同学都能把这首诗给背下来了呢,真厉害!可是,光能背出来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把全诗有滋有味的诵读出来,能让别人从你的诵读中听出你对此情此景的无比爱惜呀!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请同学们自己在下面试着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背这首美丽的小诗吧!

(全班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师:谁能站起来试试?

一学生站起来背诵,比较流利且有感情。

师:你可真像一位小诗人,对这个小池疼爱无比。

师: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人背诗,其他三人听,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请你提醒提醒他,当当他的小老师,指导他把诗读好,每个人都试试,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就请他们上来为咱们展示展示,

(小组合作背诗。)

五、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师:听你们读得那么关,老师也想来试试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松一下,听老师为大家再把这首古诗来读读!在这个夏日里,在这个美丽的小池里,还会出现些什么呢?

(闭眼感受,拓展想象。)

生:我觉得池塘里一定还有许多石头。奇形怪状的石头。

生:我觉得池塘里还有小鱼,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的。

生:青蛙,蹦蹦跳跳的青蛙。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回家后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你心中的夏日小池给描绘出来吧!可以拿起你的画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也可以拿起你的钢笔描述出一段美丽的夏日故事!

附:

小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诵读,领会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基于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把握,在教学本课时,我对学生每一次的古诗诵读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有层次的进行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我不是单纯教孩子们该怎么去读好每一句诗,而是充分地运用了我的评价语言来指导孩子们的朗读。

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句古诗时,我先是用充满激情的话语给学生描绘出一副夏日树荫照山泉的美景,配以黑板上的画,学生立马就能感受到本诗的意境之优美,此时,再让学生读诗,已经是句句含情了。我再用我的评价:“听你读这句话,我觉得你就是那眼泉眼,多么不舍得泉水的离去啊!”指导学生在读时应读出“爱惜”之情。那么,下一个站起来诵读的孩子自然就知道该怎么更好地去诵读这一句诗了。没有过多过繁的讲解,学生已经很能用读来表达诗中的情感,也达到了低年级古诗诵读的要求了!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而,在本诗后半部分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读古诗,给画补图”的教学环节,采取“扶半放”的教学模式,先让孩子们读诗,自己发现诗中所写之景,再用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贴图”形式引导他们进行学诗、读诗。学生不仅仅在诵读古诗,还能动手贴图了,多有意思呀!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自觉的去读诗,去思考:诗里写了小池的哪些景色,黑板的画上还缺哪些景色?此时此刻,孩子们非常愿意去读诗,是主动的在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诵读指导非常有效,因为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十分高涨,无论是指名学生读,还是全班齐读都很有劲儿。而我恰好扮演了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仍旧是用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评价去思考怎么把古诗读好,在引导中提高!

同时,孩子们一边读诗,一边贴图,实则是在一步步的再现诗文所描述的诗情画意,等到诗读完,画也贴好了!一副美丽的夏日小池图就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孩子们惊觉诗中所描述的意境之优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走进了诗的意境,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悟到了诗的意蕴,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诵读好了古诗,并通过图画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抓住细节给学生描绘画面,最终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美读入境,入境美读!

初夏的诗句篇7

素善养生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平时重视午睡,他在《食后》一诗中写道:“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年老时,他尤其注意午睡,又有诗曰:“旦昼两疏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他自称“香山居士”,当时与胡杲等九人宴集,皆年七十者,人绘为图,称“香山九老”,至75岁卒,可谓寿高之人。

唐代诗人柳宗元则在《夏昼偶作》一诗中写道:“南洲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睡开北牖。”

“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这是北宋大政治家、“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的诗句,意思是:看书看累了,靠在竹席上小憩,打个盹儿,有返老还童之妙。还有如下妙句:“午梦觉来闻鸟语,歌眠似听朝鸡早。”“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闲梦鸟相呼。”午睡,大诗人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由午睡带来的宁静心境,确为养生长寿之一大“法宝”。

北宋诗人蔡确也有一首题为《夏日登车盖亭》的午睡诗:“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因读书而疲倦,于是枕石而卧,酣然入梦,醒来时听到水边数声渔笛,一种怡然自得的心态描绘得恰倒好处,给人以无穷回味。

一生中“读书万卷”,写诗万余首,至86岁方卒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喜欢午睡,有诗曰:“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相忘相安,及至客人已去,诗人仍睡意正浓,一觉醒来时,西窗的夕阳已是无多了,心态是何其的怡然自得!

初夏的诗句篇8

一、背词,回顾作者概况

同学们,还记得《清平乐 村居》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师生齐背。这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词作者是谁还记得吗?(辛弃疾)对于辛弃疾你了解多少?学生各抒己见。

师: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写于同一时期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看看这首词又展示出怎样的农村风光?

二、初读,把握词的节奏

1.请一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

2.学生评价。

3.诗词的朗读说简单也简单,无非也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说难也难,就是难以读出诗词的味道。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要把诗词的味道读出来,恐怕技巧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展现出诗词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译读,感知夜行山村

1.疏通词的大意。

先说说自己的疑问。“明月别枝(别枝即另一枝;斜枝。唐方干《字字有功》诗:“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沉砺《感怀》诗之六:“新蝉噪罢夕阳移,更曳残声到别枝。)惊鹊”意思是说月光明亮惊动了栖息在树枝的乌鹊,乌鹊飞离所在树枝。另一枝也在月光中摇动。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清风中传来蝉鸣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浓郁的稻花香里听到“今天一定是个丰收年”。

“听取蛙声一片”,意思为听到青蛙细心协力地欢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有七八个星星,稀稀疏疏的挂着。山前落下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曾经住过的土地旁树林边的茅草小店在桥头转弯时,突然出现。

2.发挥想象力,说说作者夏夜所见所闻所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夏夜所见:明月、别枝、惊鹊、稻花、稀星、山雨、茅店、溪桥。

夏夜所闻:鹊声、蝉声、蛙声。

夏夜所感:月夜行田间,听到蝉鸣声,惬意。闻到稻花香,想到丰收年,喜悦。遭到山雨淋,来到茅店前,惊喜。

3.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两阕写的是两种不同的夏夜风光。上阕写晴,下阕写雨。天气不同,但夜行于山村的词人,感情是不变的,那就是:喜爱农村风光以及对丰收在望的喜悦。

4.带着夜行田间的惬意,带着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带着丰收在望的喜悦,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想来语气要轻柔些,语调舒缓些,心情愉悦些。

四、赏析,品味语言之美

1.回顾所学的写景的常用手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描摹。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调动多种感官。

(4)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5)虚实结合。

……

2.这首词在描绘夏夜风光时用了哪些手法?请同学逐字逐句地读一读,找一找。然后集中小组同学的智慧,讨论讨论。

(1)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

(3)运动多种修辞:对仗、拟人。

(4)抓住景物特点。蛙鸣声、稻花香、两三点雨等。

3.辛弃疾被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是名不虚传的,虽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但是写起田园风光来也得心应手。 赏析诗词的一般方法:

(1) 指出表现手法(修辞或感官或借景抒情或其他手法)(2)诗句的主要内容(大意)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词句表达效果(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可这样赏析:

一般思路:(一)这两句对仗工整,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夜风光(或动静结合),写明月惊动了栖息的乌鹊,清风中传来蝉鸣,表现出夏夜的静谧,体现出作者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从炼字角度:(二)这两句对仗工整,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夜风光(或动静结合),“惊”字传神地月光出现时乌鹊的情态,衬托出月光之明,“鸣”写出半夜蝉叫声之清脆悦耳,衬托出夏夜的静谧。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夏夜的喜爱。

五、诵读,演绎词的情韵

坡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化用这句诗:“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唇齿香。”我们不妨就在课堂上把这首词背上,边背边想象其意境,领会其感情,说不定也背着背着唇齿含香,“三月不知肉味”,像孔子听了《韶乐》一样。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诵读。

六、拓展,积累稼轩豪放词

上一篇:马的古诗范文 下一篇:微笑的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