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身武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0:49

防身武术教学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散打;打练结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006-01

武术散打是警校体育课的基本内容之一。武术散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中国文化,是国之精粹,在警校开设武术散打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然而在警校武术散打课上一直存在叶公好龙的现象,学生普遍喜欢武术散打却不愿上武术散打课,究其原因是警校缺少合理的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首先分析了“打练结合”的内涵及必要性,进而构建“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广大同行抛砖引玉。

一、“打练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模式”,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碰撞产生的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学思想为指引,对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和加工,最终找出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的程序性的实施规程。本文所研究的“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正是一种以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引的相对稳定的武术规程。“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对实践的理论性概括,注重提示实践中的一些普遍性规律。本文提出的“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练而无打,练而不打”而言的,更突出武术散打的实用性。

二、“打练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教育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作为中华之瑰宝,武术散打并没有与其他体育项目同步改进,仍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武术散打教学为统编初级套路,内容偏难且与缺乏实用性,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因此,武术散打课应采用“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更简单、更易学、更实用。

在某高校武术散打兴趣调查中显示,60%的学生学习散打的目的是为了防身,但这些同学中大多对散打实战不感兴趣,特别表现在女同学身上。学生们喜欢实战技术,他们想通过套路+对练实战的方法来获得一定的防身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们更适应“打练结合”的教学,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实用性,还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从教学角度来看,“打练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提高了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运动技能看,武术散打可以用来防身,使许多同学满怀热情。从素质教育看,“打练结合”还重视学生武术思维的开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更实用的武术技法,同时学生在相互练习中不断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这正是专业课教学难以做到的。

三、“打练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和教法体系,其中过程结构是骨架,教法体系是肌肉,教学思想是支配骨骼与肌肉运动的神经系统。“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也符合这三个基本要素。

1.注重实用的教学思想。现代体育教学确定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警校学生在校期间除具备必要的体育基础及技能外,还要养成运动行为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这个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让学生对武术散打课感兴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另外,培养学生运动技术,应该将防身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样既体现了武术散打的特色,又为学生定位了学习武术的价值观。“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在注重学生防身技能的同时,又促进了其价值观的形成。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武术散打是以基本知识、技能及民族文化为背景,融健身、防身、修身为一体的实践性课程,特别指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思想。这一思想对“打练结合”教学模式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其实,一直以来有不少人对淡化套路存在疑惑,认为武术不教套路教什么。所谓淡化套路,并非是不练习套路,而是取套路之精华,提炼原有的教学内容,使套路不仅具有攻防的技击性,还突出实用、传承和兴趣。关于教学内容,新出版的一些武术教材在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关于教学形式,是要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实行“打练结合”的模式,即淡化套路“竞技技术”规格,套路中融入攻防技法,拆招、散手对练,并兼习各类功法,是具体化了的教学思想。

2.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思想抽象复杂,而教学过程结构更简化,它是教学思想最核心内容的反映。过程结构是具体的武术散打教学行为框架,其内容规定了教师课堂上的教学行为,使教师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打练结合”教学模式过程结构主要分四个流程:一是利用散打技术与对抗游戏,增强学生的攻防意识和对抗精神,使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兴趣与爱好。二是做基本练习,如拳法、脚法、身体素质等,同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项练习。三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如熟练套路、设计拆招、模拟实战、巩固复习等。四是评价目标的完成进度,如兴趣、意识、体质以及防身技能。

3.突出教学体系。科学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它有两个积极的因素——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观念,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练结合”教学模式除一般体育教学方法以外,还融入了许多特色的教学方法,如对抗游戏法、模拟实战法、专项训练法和启发诱导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在实践中总结来的经验,有的是根据其他课程的优秀教学思想演变而来,它们的结合运用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也是武术散打教学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硕果。

总之,“打练结合”教学模式以套路学练为过程,以拆招设计对练、散手并兼习各类功法为主要内容,淡化套路竞技技术规格、突出攻防实用技法、强调防身应用。此种架构,为武术散打课堂教学提供模式化教学体系,是理论构想和教学实践的统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参考文献

[1]朱永光.继承传统武术技法,构建“打练结合”的散打实践体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

[2]毕力格.对警院武术散打教学中“打练结合”模式的认识[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5).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 武术攻防组合 中小学生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1武术攻防组合的概念、内容与形式

1.1武术攻防组合的概念

武术攻防组合是指在传统武术套路中有针对性地选取攻防含义突出的动作或现代搏击动作、攻防动作、擒拿动作等进行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武术组合形式。它既有别于武术套路又有别于搏击格斗,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对抗的单人演练,类似于武警的擒敌拳。

1.2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内容

武术攻防组合可以是徒手的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擒拿攻防组合、防身自卫组合,也可以是器械类的短棍搏击组合、长棍搏击组合等。

1.3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形式

武术攻防组合的主要形式有徒手攻防组合、器械攻防组合、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等。

2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

2.1中小学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对部分中小学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并不理想,最突出体现在武术教学内容上。目前中学武术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五步拳、少年拳第一套、第二套,青年拳第一套、第二套,初级长拳,外加一些器械套路。有一些中学也在武术课中开设散打等搏击类的内容。

2.2中小学开展武术教学的主要形式

目前中小学武术套路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集体跟学;教师领做,学生模仿等集体教授;学生个人练习体会动作要领要点;学生分小组练习,互帮互学,纠正错误;个人演练、小组演练、集体演练或比赛。散打搏击类的主要教学形式除了与套路教学形式有一些共同点之外,主要以俩人的攻防对抗、教学比赛为主,还有是借助一些器械进行的功力练习和抗击打能力的练习。

2.3中学武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学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学生很喜欢武术,但是不喜欢武术课,不喜欢武术课的内容,不喜欢武术套路;体育教师也反映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兴趣不高,甚至认为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因而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高。而对散打搏击类的教学内容,学生既很想学习它的实用性,但又担心在攻防对抗或教学比赛的击打中造成伤害和伤痛,所以学生的参与度亦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打击,武术就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严重影响了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

3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困境因素

3.1武术套路教学困境因素

武术套路的学习要求动作规范性比较高、虽然有攻防含义,但是攻防针对性不强,而中学生学习武术套路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基本功,学习武术套路中首先要学习基本动作需要一定时间,有弓步、马步、虚步等,这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这个时候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对学习武术失去兴趣。武术套路动作数量多、动作路线变化多和动作包含因素多等特点,中小学生这个阶段领悟能力不够强,对套路动作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学习起来既费劲枯燥又吃力,因此中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武术学习和武术教学的效果。

3.2搏击格斗教学困境的因素

有一些中小学开展了散打等搏击格斗教学,搏击格斗的攻击性、攻防实用性强,场面表现激烈,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搏击技术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较难掌握其中的动作要领,在动作上需要较多时间进行练习,包括练习速度、力量和柔韧性及爆发力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习条件过高难度较大。搏击技术有危险性,特别是中小学时期学生的好奇心强,心理不成熟、心理状态不太稳定、容易冲动和偏激,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危险系数也相对比较高,而且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也不允许存在教学安全隐患。因而中小学生学习散打等搏击技术在其年龄的心理上和生理是不太适宜的,也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增加难度,不被学校领导看好。

3.3教师因素

在中小学,接受武术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专业武术教师较少,他们在大学时接受的教学训练基本上是针对武术套路教学和散打等搏击类教学,他们能胜任武术方面的教学。而一般的体育教师对武术的学习不够系统,基本功不够扎实,只能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专业性不强,这些教师在教授武术攻防组合的技术方面和攻防组合的创编方面的能力不够,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武术教学方面的培训。

4武术攻防组合内容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优势

4.1武术攻防组合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小学和中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究心理,同时他们身体处于快速发育生长期,肌肉的力量、耐力、速度及协调等较弱,对于武术套路学习要求的动作规范性不容易做好,对于散打等搏击类的学习和掌握不容易到位,而武术攻防组合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对技术的规范要求不高,但针对性和实用性强,攻防含义和攻防的针对性明显。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内容相对于武术套路的教学内容而言具有会引起学生的鲜新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先介绍攻防组合的基本知识、运用原理和时机及在防身自卫的价值意义,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攻防组合动作不仅有进攻也有防守,既让学生体验到进攻的方法、速度和力量,也能让学生学习到防守的反应和技巧;让学生在获得武术防身自卫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并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容易对武术运动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4.2武术攻防组合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

武术攻防组合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徒手攻防组合、器械攻防组合、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匕首攻防组合、长棍搏击攻防组合、短棍搏击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等。武术攻防组合首先在动作上比较有攻防针对性,有进攻的拳法、腿法、掌指法、膝法、肘法,防守有格挡、拍按、阻截,还有各种躲闪等,攻防变化多、转换快,有很多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攻防的思考和创新空间,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

4.3武术攻防组合实用性强

武术攻防组合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首先,竞争意识是现代社会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精神,中小学生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进入社会将会更加朝气蓬勃而又充满竞争活力。其次,武术攻防组合在强身健体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防身自卫能力的提高,武术攻防组合运动是斗智斗勇、灵活多变的运动。通过攻防组合练习,掌握自身防卫的技能,同时能够提高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巧等身体素质,增强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对提高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好的作用。再次,在发展心智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武术攻防组合练习,能有效提高人的反应与应变能力,发展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尤其是培养人在危难之际保持一种冷静而又从容应对的心理智能。

4.4武术攻防组合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家庭条件好,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缺乏吃苦精神,做事不脚踏实地,半途而废,依赖性强。通过开展武术教育,经过武术攻防组合的学习和训练,可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刻苦耐劳,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困难不逃避,勇敢面对勇于克服,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惯。

5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改革建议

5.1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

武术课的内容应多元化,除了传统套路的学习,还应包括对练、擒拿术、防身术等方面的内容,并把它们创编成为简单易学的武术攻防组合,既有徒手类的防身术攻防组合、擒拿术攻防组合、对练攻防组合,也有器械类的匕首攻防组合、长棍搏击攻防组合、短棍搏击攻防组合等,突出攻防含义特点,突出攻防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训练,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可以适当增加健身养生气功内容的学习,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让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自豪感。

5.2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保持武术教学中的教师领做,学生模仿跟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创新武术教学的方式方法。如小群体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编组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组长带领小组学练,小组成员之间针对学练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武术攻防动作组合,然后进行教学比赛,这样让学生主动去想动作、练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开发了他们的智商同时也可以让他们享受比赛中的成就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些武术动作片或制作武术攻防组合课件,给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了武术知识和武术技能。

5.3加强体育教师武术理论武术技能的培训

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都上了一年或一个学期的武术普修课,虽然武术的学习不够系统,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性不强,但能教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在中小学武术教师少的情况下,要想正常开展武术教学,必须加强组织所有体育教师参加武术理论,特别是武术技术技能的培训。各市区的教育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武术教学方面的培训工作,聘请在武术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练和武师进行教学和辅导,强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武术技术技能、武术攻防组合的教学与创编能力,使他们能尽快胜任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任冬梅.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2]自明,黄琦,董艳国.攻防意识训练在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

[3]林育建.福建省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武术 健身 娱乐 全面发展

引言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人的现代化,更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日益普及,作为高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武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武术进入普通高校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的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它的博大精深是其它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武术独特的健身、防身功能更为青少年所崇拜和吸引。[1]高校武术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从武术的健身、防身、养生和娱乐等功能来研究和探讨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武术的现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1.1高校武术的现状

普通高校武术被纳入大学生的保健体育课程以来,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和加强武术教育工作,大都开设了武术课和武术专项选修课,有条件的高校还把武术列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种拳法,经常锻炼。[2]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实质,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的片面发展和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分析,已经得出非常深刻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其劳动过程中体力与智力统一的过程,是个体在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身体和心理协调统一发展;是人自身进化克服内在矛盾的表现,即个体克服动物性趋向文化性的进化本源;是人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独创和自由发展的能力,适应不断变迁外部的社会条件。

2 高校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

2.1高校武术健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健身是指武术运动本身的健身价值。通过习武不仅能够使人强筋骨、壮身体、调气息、除疾病,而且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及耐力等素质的发展。身体是“本钱”,大学课程的复杂和学习任务的繁重无疑对人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身体能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高校武术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调制作用,而且能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清晰的思维去完成学习任务。现代信息化社会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惰性,大学生亦是如此。长时间的电脑操作,快节奏的上课下课生活,就业工作等压力的逐渐增大,很容易使大学生年轻的身体感到“力不从心”。如何在如今这知识爆炸的年代保持良好的发展呢?无疑健康的身体应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失去了这个基础,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一切都是空谈。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以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套路等简便易学的套路为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高,另外由于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武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很多人将其作为自己的健身活动。[3]有条件的高校大部分都有武术协会,甚至开展了各种武术运动,显然武术的健身功能是吸引我们去实践与发展武术运动的重要动力,因为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进步中,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健身效果和领域逐渐得到广大群众的认识与开拓。武术的健身功能是由武术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武术运动以套路运动为主,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并且符合人的生物学规律,武术练习最明显的作用便是直接改变人体生物学结构,能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预防疾病,能使大学生迅速从脑力疲劳中恢复过来。

大学生必须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使才智、智慧得到充分发挥。[4]武术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健康,还能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各种素质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道德风尚,从而整体上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高校武术的养生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养生,古代又称之为“道生”、“摄生”、“养性”等。中华传统武术养生文化在养生手段上就是通过各种具体的武术健身活动怡情调心、摄养生命、增进健康、防治疾病,使青春常在,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益寿延年。[5]极少有人会对武术的养生功能提出质疑,人们早已普遍认识到,武术具有养生的功效。武术对中华博大的养生术的吸收与融合,使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武术本身即是一种养生术。养生与武术的结合,使传统武术非常重视内在精气神的训练。强调武术训练对养生意识的关注与重视,并非要把养生的功效作为第一或唯一的目的。[6]应该说,在养生促进了武术发展的同时,人们也为延年益寿而选择了武术,练武直接提高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武术的养生功效得到很好的发挥,二者的交融与互动是历史的必然。中华传统武术的养生功能迎合了大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欲望,大学生不但要求生存,而且希望生存得更好;不但要求肉体上的健康长寿,而且精神上追求愉悦舒畅,全面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武术的养生提供了一条极好的实现渠道。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活跃,经受着各种诱惑,必然会不断思考人生。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保持人的正常而和谐的全面发展,养生便提上了日程。武术的内外合一、形神兼修、物我合一、师法自然能培养大学生的身心,使之得到和谐全面发展。武术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年轻的心理与人格得到合理引导与健康发展,武术的养生功能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们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3高校武术的防身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强身健体、养生的价值,而且具有防身价值。“强身健体”与“防身”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不懂得“强身健体”之道就无法真正领悟到“防身”的精妙之处。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大学生无法与社会绝缘,而要主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在社会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诸多社会的丑恶现象,诸如劫财劫色、以强凌弱等。如何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也应成为大学生和整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提供了一种天然的防身功能。所谓武术防身就是人们通过习武从中可以学到和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的技能,提高防身自卫能力。武术的技击价值常被高校武术所忽视,这是极不应该的。其实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防身功能是武术不同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根本的一点,过分强调显然是不适宜的,但过分淡化技击防身价值也是得不偿失的,最终会堕入一种失去武术真义的花拳绣腿而毫无意义。武术讲究实用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其技击防身功能,大学生习练武术并非为了争强斗狠,它更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包括体悟人本能的技击方法,对人体表现的身法以及展现人体的搏击技艺。数字化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在寻找人的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正是来自于对人体本身能力的一种玩味,劲法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打厮杀。武术的防身功能给大学生返朴归真提供了一种经验的宣泄之道,满足了人本性中文明与野蛮交织在一起的社会需求,将“野蛮”文明化的真正人生质量的升华,从而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4高校武术娱乐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

“玩”和“审美”一直是人类的本性,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更应将两者和谐统一起来,统一的途径便是正当合理的娱乐。武术将人的生物性与人的社会性完美地融于一体,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而它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愉快中心。武术的创造性可以防止审美疲劳,为娱乐注入新的活力,使娱乐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不断提高娱乐的质量。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大学生希望把自己造就成比较接近完美而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身体与精神的锤炼,武术提供了这种锤炼的机会。大学生习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享受,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娱乐,武术不仅能使大学生长积下来的疲惫的身心得到一种天然的释放,在运动中产生的类似荷尔蒙的激素还会产生类似性的体验,从而使大学生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和感悟,并主动去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武术是神奇的,本身有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的博大精深、虚怀若谷、天人合一集中渗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武术能将深刻的哲理通过简单的意念与动作表现出来,使人回复原始又不脱离现实,从而达到娱乐的功效。武术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自己的娱乐,还能给观赏者带来愉快的享受。大学生通过武术锻炼发展了精气神,感悟了人生,达到了一种“实用”的娱乐境界,并将这种娱乐进行迁移,从而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学习的过程一旦成了享受的过程,便会把大学生塑造成德智体于一体的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结语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长盛不衰,这与武术本身的功能价值是分不开的。武术的价值取决于武术本身的特点和社会需要。高校武术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武术合健身功能、养生功能、防身功能、娱乐功能于一体,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雄,汪琼.对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21.

[2]周延军,周瑞侠.终身体育与高校武术[J].林区教学,2005,5:71.

[3][4]王忠勇等.高校武术与全民健身[J].体育学刊,2001,1:104-105.

[5]张斌,王凤.论中国传统武术养生文化的现代社会效用[J].搏击・武术科学,2006,3(4):16-19.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福州市 高校 武术 选项课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199-02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和内容,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合一,强调道德修养,具有很强的健身、教育、防身价值的武学体系。保持和延续这一项目已经是一个时代问题,而学校是传授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基地。高校教育对于继承武术文化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将为福州市高校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武术事业,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福州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5所高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查阅并收集国内报刊、杂志上有关高校武术选项课发展的论文,并通过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2.专家访谈法:通过和部分高校担任武术专项课教学教师的接触,了解福州市高校武术教学的状况。利用邮件、电话和座谈的方式访问有关专家,了解武术课以及武术教学改革的设想。通过这些访谈,获得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3.问卷调查法:为全面了解福州市高校武术选项课开展的现状,设计了武术选项课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0%。而问卷的信度通过再测法,随机抽取福建师范大学武术选项课学生20名,进行两次调查,间隔时间20天,计算两次回答之间相关系数R=0.79,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采用了非参数独立性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多选题分析等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选项课教学情况

武术选项学生习武基础调查研究:学生的专业基础状况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习武基础调查发现:有58.8%武术选项课的学生是从未学过武术,选武术只是凭借自己对武术的兴趣爱好,39.1%的选项课学生学过简单的套路和简单的基本功,仅有2.1%学生是系统学过武术套路与基本功。从以上调查结果发现福州市部分高校的武术选项课学生的武术基础比较薄弱,分布极不均衡。因此,武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从头抓起,从而使得学生的武术基础整体上得到提高。

(二)学生的习武动机

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或抑制某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促使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驱动力。从表2得知: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主要动机是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占总比例分别为27.3%和25.8%。表明了福州市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认识是正确的。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武术可以让他们达到防御危险和防身自卫的目的。调查发现有19.4%的学生选择武术选项课的动机是为了学习武术文化。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也有17.6%的学生学习武术是因为武术考试易过,这可能是受到传统的“60分万岁”的错误思想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考试好过才选择武术。因此,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合他们身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来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思想,同时培养他们对武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武术课中得到快乐。

(三)高校规定的武术选项课内容及学生所持的态度调查研究

如表3所示,福州市部分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安排较多的是24式太极拳,占58.8%,其次是长拳和太极剑,占总比例为64.7%,可见,目前福州市高校主要是以太极拳和长拳为教学内容,通过访问了解到,所调查的这些学校设定武术选项课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定的,如师资、场地、器械等。可见,设定这些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满意度,做了相应的调查(如表4):在接受调查的武术选项课学生中仅有25.1%的学生喜欢,而有将近75%的学生持不喜欢和一般喜欢的态度。学生不喜欢这些内容的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套路太长,内容枯燥,难以掌握,在课下由于学习任务较繁重,一般也没有时间去复习;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示范能力与讲解能力较差,上课时都看不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且老师讲解也不清楚,他们只能是看着前排的同学动作进行比划。久而久之,也就形成这样的习惯,不看老师的示范动作,只需照着同学的动作做就行了。结果不容乐观,学校应重视武术课程改革。了解学生学武动机,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喜欢武术选项课,在武术选项课中能够愉悦身心。

(四)高校武术选项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是散打(48.3%),其次是南拳和24式太极拳,分别为39%和34.4%。由上述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比较热衷于散打、24式太极拳以及南拳。学校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开展这些内容,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顺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等。

三、结论

福州市部分高校的武术选项课学生的武术基础比较薄弱,分布极不均衡。武术选项学生选择武术课的主要动机是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希望通过武术可以达到防御危险和防身自卫的目的。目前福州市高校主要是以太极拳和长拳为教学内容,有将近75%的学生不喜欢和一般喜欢这些内容。

四、建议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其实比较广,其中武术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大门类。大学生学习自卫防身术一方面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正当防卫。然而就目前自卫防身术来说,在课程开设方面内容仍然不够全面,因此本文结合现阶段自卫防身术教学情况,就如何不断完善课程相关内容展开探讨。

关键词 高校 武术 自卫防身术 课程构建

现阶段尽管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始了武术课程,但是有不少仍然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课程内容上也难以做到完善。而实际上武术在我国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时今日更应该将其发扬光大。而自卫防身术属于目前武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学科门类,通过让学生都能够掌握自卫防身术,一方面能够实现良好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生活实际也大有裨益。然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对自卫防身术并未真正重视,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片面,因此,如何加强这门课程内容的构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现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高校自卫防身课相关理论

在防身术课程构建中,美国起步相对比较早,在美国相当多的大学,均相对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同时充分配合心理训练。在具体的课程内容方面,累计教授主题达到60余种。在自卫防身有关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相关的一些理论概念,然后还需要了解暴力犯罪方面相关内容,并且学会如何进行罪犯分析。对于受害者的一些情况,也应该力求做出较为科学有效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预防意识[1]。一旦发现险情,还应该学会如何进行较为及时的决策,并且充分把握好自身的心理。对于女子而言,还应该学会如何进行预防,在脱身的时候,也需要掌握好一些较为必要的策略。其中美国50%比例学校已经比较注重开设预防犯罪这门课程。而存在31%比例学校已经开设防身意识和警觉有关内容,有29%比例学校注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有23%比例学校开设防身策略内容,还有15%比例学校注重学生如何避免。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需要首先充分借鉴美国高校课程内容,然后以此作为基础,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争取能够有针对性开展教学工作。

二、自卫防身课技术方面的相关内容

第一,应让学生掌握远距离格斗相关内容,首先需要熟悉一些基本的格斗姿势,然后掌握移动技术。在远战方面,也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进攻技术,还有一些防守技术。第二,在近距离格斗方面,也应该掌握相应的技术。第三,应让学生掌握摔法格斗相关技巧,首先应该熟悉如何进行前后侧倒地,然后应该掌握防抓破抓方面一些技巧,以及如何在此情况之下能够维持自身平衡。另外还应该掌握一些较为必要的摔技与反摔技等。第四,主要包括地面格斗相关内容,需让学生学会一些地面散打技巧,以及如何地面解脱。第五,一般涉及擒拿格斗方面的相关内容,例如反关节等[2]。第六,一般涉及解脱格斗相关内容,需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抓臂解脱,或者通过抱腰形式寻求解脱。另外还有锁喉解脱技术,以及抓发解脱技术等。第七,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格斗,如何进行自卫防身。第八,主要包括一些综合类相关内容,比如说如何进行徒手自卫等。

三、自卫防身课战术方面有关内容

第一,通常包括一些远战方面相关内容。应让自卫者学会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移动,和不法分子或者歹徒实现一定距离[3]。同时应该学会如何通过远距离拳脚等手段,来有效还击那些不法分子或者歹徒。同时学会如何通过防踢防打等方面有关技术,能够真正来对付歹徒。

第二,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近战方面内容。特别是如果自卫者和歹徒很近,需要学会通过短拳和肘击,来达到还击对手的目的,并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的一些技术,能够对付歹徒的攻势。

第三,另外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抓摔策略。需让自卫者学会通过一些闪避方法,来能够完全避开不法歹徒,一旦不小心被歹徒抓住,应该学会通过移动和支撑技术,能够首先充分维持自身平衡[4]。并且作为自卫者来说,应知道如何正确倒地,防止摔倒时出现受伤情况,并且还应该学会通过摔法等有效手段,来应付歹徒的攻击。

第四,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锁关节技巧。尤其是对于广大自卫者来说,通过学习此类技术,能够顺利实现攻击歹徒,特别是肘或腕脆弱关节,能够有效击伤击退歹徒,逼迫其能够及时松手,甚至能够当场就范。

第五,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脱技巧。应让自卫者灵活掌握各种技术,这样即使面对歹徒抓抱,也能够最终顺利解脱。

第六,还应该不能忽略地面远战技巧。在倒地这个过程之后,然后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远战,并能够通过远战技术策略,即使是在跪地状况下,也能够实现充分对付歹徒。

四、结语

本文主要就自卫防身术展开一定分析,并阐述自身相应看法。自卫防身术本身实用性比较强,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方面更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身为高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也应该注重加强这方面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将这门课程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相昌庆,陈堂.大学体育开设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5-78.

[2] 杨欣颖.安全教育与自卫防身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512-513.

[3] 黄如珍.自卫防身术在卫生职业学院学生中的教学前景展望[J].考试周刊.2010(43):148-149.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6篇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在新世纪里,重新认识中华武术的概念,在学校体育中大力普及开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中华武术的普及与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中华武术 学校体育 普及提高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不受年龄、性别、地域的限制,简便易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新世纪,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使中华武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倡导在学校体育中大力开展武术教学与训练,将学校体育作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载体,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设立选修课、专修课、俱乐部,建立教学与训练机制,树立武术品牌,发扬光大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一、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在与野兽的搏斗中自然地运用了徒手的踢、打、跳、闪、拿、抓和手持天然武器的劈、砍、刺、挑等攻防格斗动作和技能,形成了武术最早的搏击技术。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因而产生了为争夺利益的部落冲突。在战争和搏斗中,人们不断提高格斗技能、经验、战术,使这种出自本能的活动逐步上升为有意识的技击技术,从而产生并形成了武术。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战争的需要,使武术的形式多样化,不但徒手技击逐步完善,而且各种冷兵器也应运而生。武术一方面沿着军事方向发展,用于保家卫国、杀敌护身。另一方面向着民间方向发展,用于防身自卫、强身健体。

那么,现代武术仍然继承了防身自卫和强身健体的功能和作用。在1988年的全国武术学术专题研讨会上,所作的文字定义是:“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那么,武术既然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应该列入学校体育的教学范畴,就应该在青少年广泛传播教育,就应该发扬光大。

二、在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有利于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遵循进步、繁荣发展的基本规律,逐渐演变成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

当前,全国在校学习的大、中、小学生有几千万人,是各行各业中最集中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最大群体。因此,学校是传播中华武术最理想的载体,学生是最理想的传播者,只要教育领导部门重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手段,武术将会在学校中得到大力发展,然后达到一定水平,传播到祖国的各个地方。这样既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提高,又使中华武术得到普及与推广。

体育正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同时,当代体育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国力的强盛、制度的优越、民族的精华的大舞台。纵观奥运会设置的项目,无一不是从某一个民族和传统体育中普及开展。中华武术运动借助奥运会的大好机遇,使中华武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三、中华武术集健身、防身、修身养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是以中国民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徒手、器械的攻防为主要内容,有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的文化特色,经常演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武术中的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对速度、力量、爆发力要求很高。武术中的拧转、俯仰、收放、折叠等身法动作,要求眼疾手快、手眼相随、步随身行,经常练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反应等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二)武术的防身自卫功能

中华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各格斗为运动形式,注意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因此,武术除了它良好的健身作用外,其各种攻防动作的演练,本身就是防卫能力的学练和提高。武术的技击作用十分明显,踢、打、摔、拿的格斗动作,刁、拿、锁、扣、搬、点等擒伏与解脱对抗,器械中刀的勇猛快速、剑的柔中有刚、三节棍的刚烈紧凑,都是防身自卫功能的体现,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武术修身养性的育人作用

武术历来重视武德修养,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纪、忠诚、信义、谦让、宽容”,“未学艺,先学礼,先习德”,注重人的品德的培养。要求练武健身、学习做人,注重“精、气、神”,要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在演练动作的同时,使这项近似于残酷的搏击术,成为教学育人的良好场所。

四、开展武术运动有利于缓解体育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紧缺的困难

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经费的支持和场地设施的运用。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场地设施不足,体育经费不够,使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开展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可以缓解这一困难。因为武术运动种类门派繁多,徒手、器械十八般武艺齐全。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缓解场地设施的不足。且武术动作的演练,需要的经费投入较少,见效快,可以缓解体育经费的不足,这样既缓解了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又使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受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武术的本质特征有了明确的认识,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是国宝精粹,一定要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那么,在学校里普及开展中华武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校体育经费、场地设施不足的缓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岗.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2] 周伟良.传统武术向何处走[J].武林.2001(1).

[3] 陆草.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10).

[4] 王岗.武术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学价值[J].体育文史.1998(3).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学;层次;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28-03

武术进入学校已百年之久,在各时期都存在着其历史意义及价值要点。近期,教育部颁布了重点扶持的七个体育项目,武术是其中之一,强化了对学校武术的重视程度。通过学校武术真正落实学生的体质健康、兴趣爱好、终身体育,彰显武术特性、核心要点,使教师把控学校武术课堂教学,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达成教学效果。本文试从学校武术课堂落实要点、教学内容要点、武术要素把控、具体技法指导要点等,梳理、解决武术在中小学开展中的重难点问题,真正达到教师乐教,课堂能体现武术的特性,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法。

一、落实学校武术课堂教学之要点

根据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要求,结合学校武术运动自身的主要特点,以套路、功法和搏斗为主要运动形式,融汇学生在各水平的身心特点、学情状况,强化通过武术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强身健体,更好地培养民族精神、渗透民族文化,使每个人体验其中的配合练习要点、攻击时机及动作方法、力度。落实学校武术教学,不要只苛求动作学练的数量,而要寻求技术掌握的质量;不要过分地强调传统刻板的练习,而要巧设提高兴趣学练的方法;不要笼统地评价结果,而要使评价方法具有可参照性。真正实现学校武术发展的核心要点:精简动作、体现功用;突出劲力、强调方法;强化评价、具备观测;培养精神、渗透文化。

二、达成武术课堂教学之策略运用分析

1.剖析――武术套路课堂教学

中小学武术套路开展的主要内容是拳术、器械,拳术是以长拳类教学内容为主,器械是以刀、剑、棍术教学内容为主。内容多样,如何把握其中的教学方法、手段成为武术课堂教学关键。

首先,课堂中武术教学的把握要点之一是如何巧妙地导入武术课堂主教材。教师可以采用完整示范给学生带去视觉冲击;也可采用精简讲解方式,在讲解中采用口诀、口令提示,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记忆所学“动作点”,明确学习动作的要点。同时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武术视频做好课的导入,引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次,把握要点之二是辅助手段的灵活运用。套路中技术动作繁多、变化多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应增加学生能体验劲力、攻防等技术要点的练习方法,增加辅助器材的运用,从而达到优化套路、突出方法,注重理解,强调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灵活多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同时明确器械练习需要在拳术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进行学习,由徒手到持械的发力是从易到难的,使劲力可以很好地体现在器械上面,进而很容易学习。配合优化的队列队形,如菱型、U型、散点型队形等,强化对主教材的理解。

最后,把握要点之三是学法指导,学法包括学生听讲、观察、练习、模仿、提问、讨论、展示,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学”,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武术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进行武术动作的体验、自主练习,增加同学配合互进的机会,增强其内驱动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增设一些套路练完后的“擂台比武”的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

2.剖析――散打或防身术的课堂教学

目前,武术散打和防身术在高中阶段开展居多,在内容上可以选择散打规则下的内容,可以稍拓展选择肘法、反关节打法以及要害部位的打法等,也可以抽取套路中的经典动作进行单练。其形式多以自身动作模仿和两人之间配合练习为主。

教学把握要点之一是讲解点,教师在讲解中要清楚散打或防身术中的动作技术要点是如何设置模拟对手情景,练习攻防。教师要提前在备课中提炼出来,以便在课中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巧妙拓展。在“攻防”技术学练时,要多让学生们体验技术动作用法以及防守方法,创造实战模拟场景进行讲述。

教学把握要点之二是武德精神的渗透。对于攻防实战性比较强的散打或防身术的教学来说,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是学校武术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借助对抗性练习去感受和体验武德的重要性,就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楚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易犯错误,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上课之前和课堂之中把抱拳礼始终贯彻其中,明确其内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并可通过武术谚语让学生明白些武术道德规范,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等予以阐述,增强学生对于德行的重视,真正把武德贯彻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三、汇聚武术要素之要点把握

1.剖析――武术技术动作(姿势)

在武术练习中,武术动作姿势是武术技术练习的根基,动作的姿势正确是首要条件,只有把基本动作要领掌握好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其他拓展技术要点的练习。技术姿势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动作要点,对运用时机以及使用情况准确把控,难点是做出正确的动作姿势,明白防守技术的应用方法。因此在动作姿势教学方面,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动作的规格、尺寸和角度,尽量以可测量的标准进行讲解,明确动作姿势的轨迹,掌握一般性的动作要求:挺胸立腰,力从腰出,眼随动转,头随眼摆,沉肩坠肘等特点。

2.剖析――对练(攻防技术)

所谓“攻防”是指两个人之间一攻一防的动作技术,它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标志,在武术不同的内容中存在着不同的方式。如在武术套路中,“攻防”是对技术动作的夸大化,与实际的攻防对练有一定的差距。教学的重点是体验攻防含义,难点是在动作练习中体现出来。因此在套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取“攻防”含义明显的动作组合,短小精悍,减少过渡动作。然后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做到两点:(1)假定“对手”的存在,强化意识的培养,明确套路是运用技击元素的艺术创作,使动作更加逼真,体现“阳刚美”。(2)体现出动作的方法,幅度要展现开合,才能使动作大气、浑厚更有气魄,让学生以攻防的形式体现美的效果,就像电影中出现的那样,引人入胜,同时展示出学生的勇敢、拼搏、自信、不畏困难等品质。

在散打或防身术中,一招一式具有固定的招法或编排成一攻一防的两人对练,重点是掌握技术动作,难点是学生“攻防”意识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两人保持安全的距离进行一攻一防,相互交换练习,使学生增强动作“攻防”意识。同时明确方法要点和保护措施,进行武德的教育,确保万无一失。

3.剖析――武术动作力量的体现(劲力)

所谓“劲力”就是动作力量的体现,它与武术的“攻防”是相辅相成的,在一攻一防中体现“劲力”,是攻防技术应用的基础。劲力练习的难点是发力的顺序,决定着发力的大小,它是武术本质属性的核心点,是攻防动作完成的支撑力,这也就是把它作为重点进行学习、练习的原因。因此可以采用辅助手段进行力量或两人之间较力的方式练习,那就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简易器材或正规的手靶、脚靶器材,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武术动作体会用力,再用辅助器材试一试,用器材反馈的“声音”判断动作正误以及发力的大小。也可以采用两人之间的配合进行学练,一人攻击,一人防守,两人之间推手、擒拿对练等方式的“摸劲”,各自找出自己的发力点,劲是力达末梢的,多次尝试后逐渐找出发力的顺序。

4.剖析――武术的韵味(精、气、神)

古人常言:“化精转气,化气转神”,可见“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精和气”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动作形态,只有“神”是通过神态依稀可见,具有观测性的,可以用神态判断出习武者的武术韵味。武术的韵味是一种靠外部表情和身体形态表现出的气质,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教学的重点是营造气氛、聚焦焦点,难点是让学生表现出来,具有心理暗示的效果。要想体现的充分、明显,教师需要提供场景或引导学生让其聚精会神,为学生提供一种模拟擂台争霸赛或用套路练习善用的“假想敌”的方式引导场景,增强心理暗示,还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认识武术的正能量,用故事使其产生敬畏,因而心中充满能量,激发其内心的热情。在散打或防身术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把目标集中在对手的出招和自身的防守与攻击点上,以及对完成任务的向往,对任务的聚集点上,如此武术韵味自然产生了。

四、把控武术技术教学之要点指导

1.剖析――武术套路技术教学指导

套路中的武术技术动作是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包含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以及跳跃动作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基本动作的变化练习,多采用辅助手段增强体验,使学生体会武术的动作以及应用方法,真正地从技术动作组合学练方面的指导,逐渐落实到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解决要点。

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有肩功、腰功、腿功、桩功、手形、手法、步形、步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和组合动作。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指导比较多,下面以技术学练重难点为突破口,来阐述教学手段。如冲拳、歇步练习方法(表1、表2)。

通过以上方法对于不同的重难点给予不同的解决方式,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体现教与学的融合。因此在中小学套路动作整体技术学练时,应提炼其中的动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单练,尽量找出内在的动作攻防技术,设计方法,巧用器材。

2.剖析――散打或防身术技术教学指导

对于散打或防身术的技术动作教学,其实就是一招一式的实战应用练习,有前期的单招以及熟练之后的组合练习。在教学手段上多采用循序渐进,就单个技术点进行突破。如腿法的鞭腿的劲力,是由弹腿转化而来,只是改变方向,所以在掌握弹腿的劲力之后,鞭腿自会掌握。动作方法的重难点主要是把握母劲,把握弹腿的教学重难点至关重要,解决手段如表3。

在鞭腿运用时机与使用情况方面,是当双方距离不在拳所击打的范围时,恰好或者运用步法移动后鞭腿能击打到对方的身体时,可以是对手的小腿、大腿、腰部、肋部、头部等,迅速出击直达技击点。对于鞭腿的防守技术同样重要,其重难点主要是把握对手进攻时机,当对手用鞭腿进攻时,迅速判断之后,最直接的防守方法是身体往前移动,躲开进攻点、发力点――脚踝,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并验证方法的正确与否,调整心理反差,进而明确防守方法的正确性,突破学生心理的障碍,敢于直面困难和防守。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体育教学的四个层面阐述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要点及重难点的解决方法,层层深入分析其中问题,从整体定位、课堂教学、要素解析、技法指导进行剖析,从整体到归类再到具体的实例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使教师在明确武术教学要点及重难点解决方法的情况下,改进其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解决其困惑点,使其增强对武术教材教学的掌握,促使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改变无从着手的现状,真正落实新课改对武术的要求,更大程度的发展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武术。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田芳兵.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30-131.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8篇

摘 要 本文对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的现状进行剖析,从习武动机的现状分析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激发他们的习武兴趣。结果表明:近年来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招生规模开始减少;在校女生很少,选择武校的男生还是占了多数;武校学生习武兴趣浓厚;但强制习武是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武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在习武动机呈现多样性,且动机之间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绝大多数学生到武校习武绝非一个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会随时变,较注重防身自卫、升学就业、表演比赛等,缺少健身、修身、陶冶情操等趋势。

关键词 中学生 习武动机 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一)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在校人数状况的统计分析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的发展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是不容乐观,并有急剧恶化的形式,在学校的人数规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在2007-2008年之间学生数在逐年增加,而从09年开始学生数在逐年减少。学校的招生开始变得困难,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性别分布看,在校女生很少,选择武校的男生还是占了多数。

(二)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喜欢程度的分析

通过对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兴趣调查得知:喜欢武术的学生占90.62%,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武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可见,对武术的强烈喜欢是推动他们参与武术学习的根本动力。另外,不喜欢武术的学生占9.38%,在这部分不喜欢武术的学生中,大多是由于家长要求参加武术学习,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逼迫他们练习武术,这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对学习武术产生畏惧心理。出于就业、升学等目的,他们参与武术训练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三)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的整体分析

1.防身自卫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为了掌握防身格斗技能的占29.85%,居各项动机之首。这说明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武术的防身自卫价值有较充分的认识,且相当重视,有通过习练武术而获得防身自卫和枝击格斗技能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并且武术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是一种能够防身自卫的功夫,甚至三岁中孩也明白,所以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以防身自卫动机习武的人数较多。

2.培养意志

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使许多中学生从中生活条件优越,缺少在艰难环境下的锻炼,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加之现在多是独生子女,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娇生惯养,容易使他们养成怕苦、怕累的习惯,意志薄弱,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差。他们对千变万化的社会认识不充分,对事物的发展估计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差,处理问题不够沉着,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如此下去,很难健康成长。因而,加强意志品质教育十分必要。

3.比赛表演

长期以来武术艺术表演形式广泛的存在于民间的喜庆集市上,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以此吸引着众多的习练者。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为了参加各种武术表演和竞赛占总人数的17.16%,表明学生对进行武术表演和竞赛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武术竞赛同样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和激励作用。对抗形式的竞赛气氛紧张,激烈刺激,情况瞬息万变,在不断地斗智,斗勇、斗力、斗技中能获得情感、意志、个性等发挥和体验。套路竞赛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抒发其情感和创造情感,充分进行自我能力的表现和展示。学生希望通过参加武术比赛来获得以上感受,并取得优异成绩,以提高和实现自身价值。

4.强身健体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习武动机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占8.21%,说明武校学生对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虽都有认同,但对此方面的需求则表现为不够强烈。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且喜欢运动,有着一定的武术基础,在身体素质和体格上明显优于一般学生。故而呈现出对习武健身强体的动机不强,要求不高。

5.丰富生活

少林鹅坡武术专修院中学生对习武的动机选择中,丰富生活占9.70%。表明对武术修身养性的价值只有少部分学生予以重视和认可,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平淡,有一部分学生则持否定态度。反映出中学生对此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要求较低。武术不仅具有健身、防身,娱乐观赏的功用,同时还有着丰富生活的作用,是武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中学生年龄较中,缺乏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学习与了解,仅注重武术表面的外在形体上的掌握和感受,而忽视了武术内在的精神情操上的追求和修炼。致使他们对武术修身养性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因而则表现出在习武活动中对此方面的需求较低,动机较弱。

二、建议

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习武动机,练习时引导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建立武术社团或辅导站等;加强与武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场馆器材等;生活中,家长们多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课余武术训练,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促进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在教学中重视武德教育,提倡正义感,为社会增加稳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54).

[2] 蒋善宁.苏北农村居民参于武术做身运动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0.9.

[3] 陈丽.国内武术的推广及策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

[4] 孟捷.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探析与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1).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武术;现状;改革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Present Wushu Teaching and the Students’ Study Desire in Henan Common Colleges

ZHANG Zhu-ping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Henan Zhengzhou  450002)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resent Wushu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student s’ study desire were found. Also the paper gav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materials. The purpose of it was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material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Wushu;Present Wushu condition;Reform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纳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依据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两个“纲要”对学校体育的要求,正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和归宿。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说,在教学观念、项目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没有突破“学科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通过规范化的动作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武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仍处于统一呆板、封闭状态。具体表现为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等。教学只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递、“注入式”教学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种传习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反馈通路,武术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终身体育思想相适应的新的教育内容、手段、方法。以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其目的是武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地作用。

1.研究对象

为了了解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作者对河南省18所高校的2003级、2004年级学生共14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还对以上高校部分体育教学部门负责人和武术教师共25人进行了访问座谈。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A卷共设计十二项,调查各校武术教学的基本情况,由武术教师或部门负责人填答。第二种为B卷,共设计十一项,调查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爱好及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掌握情况和影响动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由学生自己填答,本次调查于2005年5—7月份进行,A卷发出20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18份,有效率100%。B卷发出1460份,回收1354份,回收率为92.7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91.5%。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分析被调研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武术课教学内容,同时,大量收集整理国内高校有关武术教学与改革方面的资料。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部主任或武术教师,探索武术教改的方法策略。

2.4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分别对A、B问卷逐一进行统计处理。

2.5比较法

对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愿望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探索改革之路。

3.结果与分析

3.1 A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A卷共设置问项12项,其中主要包括:学校开设体育课的年限,武术课的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材、场地、师资、经费情况,课内外结合情况等。

(1)被调研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被调研高校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1可以看出:①初级长拳有17所学校开设,占样本率的94.44%。②简化太极拳有14个学校开设占77.78%。少年拳有9个学校开设占50%,其次它们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初级器械、散打、气功、锻位规定拳械、女子防身术。这说明现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是以初级长拳为主、太极拳次之,同时也表明它于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出入,而散打、气功等项目前只在极少数学校中开设。

(2)学生与武术课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材情况见表2。

表2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材情况统计表

(3)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见表3。

表3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教学场地情况统计表

(4)武术课教学器材情况见表4。

表4 被调研学校武术课器材情况统计表

由表2、表3、表4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研的学校都存在着武术课教材缺乏、场地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领导的思想观念滞后,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3.2 B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省18所普通本专科院校的2003级、2004级两级在校学生共1336人的调查问卷显示。

(1)对武术课很感兴趣的人共有1013人,占总数的75.82%。

(2)喜欢上武课的人有837人,占总数的62.65%。

(3)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见表5。

表5 被调研学校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5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这充分表明了现代大学生对防身意识和健身意识的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以及突出个性、战胜自我、表现自我的个性追求。

(4)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见表6。

表6 学生认为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排序表

由表6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是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散打、气功。分析其原因:一是这些项目都是徒手项目、便于练习。二是具有较高的实用防身价值和健身价值。

3.3武术教学现状与学生学习需求及主要相关项目的比较见表7

表7 武术教学现状(A卷)与学生学习需求及相关主要项目(B卷)比较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和比较显示:现代大学生对武术课是很感兴趣或感兴趣的。大多数学生喜欢上武术课、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而在问卷问及武术课的哪些内容便于他们从事课余锻炼和终身锻炼的项目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①女子防身术,②散打,③太极拳。这也与他们希望武术课开设的内容基本吻合。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武术课学习的需求。也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发展充满了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其次要有随机应变的各种反应能力和智慧。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希望武术课能在每学期都开设一定时间或是开设(1年的)武术专选课。还有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武术教学场地不满意,这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掌握动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再就是,通过比较,信息反馈告诉我们现有的武术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已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武术课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改革。

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观念

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必需条件,如果没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就无法保证学校体育任务的完成。多年来,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即它不受场地、器材、季节等因素的限制,单位领导往往忽略了对武术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这一点从我们对前面各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就可以看出。这与高等教育的属性是完全不相称的。在现代教育大系统中,初等教育首先得到发展,其次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高等教育。这种垂直发展的逻辑顺序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他们要掌握高深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并能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都势必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偏见。

4.2改善课程结构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的发展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课程问题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观念的种种分歧清晰地反映在不同的课程理论中,任何一个时期教育方面的重大改革,归根到底都要牵涉到课程领域,或者说,只有从课程领域中着手变革,才真正触及到教育改革的内核。通过我们前面的调查用素质教育的眼光来审视现行的高校武术教学,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结构上、功能上还是模式上,都有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首先应从武术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除了继承原有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武术套路项目之外,还要改变以往以武术套路为内容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应大量增加学生喜爱、好学的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太极拳、气功等内容。

4.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因此,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两方面积极性,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改变以前只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向以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在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创新、广泛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代音像技术、电化、多媒体教学等)、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4.4选编教材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实质性要素,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获得发展的“养料”,在高校武术课中,如何选编教材,并使之所选教材对学生具有较高的实用、发展和教育价值,是武术教学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4.5完善课余辅导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对于发挥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部门要大力配合、支持、提供必要的场地、器材及部分经费,加强组织管理,才能使得课外活动规范化,才能实现“课内外一体化”。

4.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就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①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②要更新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③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④要加强科研、自学能力的培养。⑤要加强综合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改革,高校武术教学才有出路,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谈振华等.课堂教学理论读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颜军.体育心理论稿[M].南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章志光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绍曾.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突出“高等教育”属性[J].体育学刊1999(5)108-111.

[5]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院学报.2000.26(1)1-9.

[6]王宗平,赵国梁,庄惠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0(2)54-58.

[7]张培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刍议[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4)71-72.

[8]曲励.高爱国等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0.10(3) 55-56.

防身武术教学范文第10篇

事实上,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武术不同于广泛概念上的武术,它是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因此,学校的武术内容也不是社会背景中武术的简化版,探寻武术在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则必须遵循学校课程内容的构建模式,实现武术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化改造。在课程构建理论中,美国学者塔巴(Hilda Taba)提出的课程编制过程的七个步骤中,“预测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则是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教育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3]等。如此,了解学生对武术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了解他们对武术的需求则成了进行武术教材与教学化改造的首要任务,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方向,设计、构建武术的教学目标及内容。本研究对北京市的100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希望能够充分挖掘他们对中国武术真实、深入的看法。

一、中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武术,基本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有64%的中学生认为武术既是一种防身术也是一种健身方式,长期练习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还有人认为武术是古代用于修身养性的运动项目,是古人一种养生之道;而现代的武术是体育运动项目,是一项技能,一门艺术,其实用性不强,不能用来打架。在文化层面上,有半数的中学生认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其中有的学生还谈到武术是中国魂,是一种精神,一种标志,作为中华儿女应当继承与发展(见表1)。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能够从武术的健身与养生、防身性、文化与精神等层面来看待中国武术,反映出其对武术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

此外,尽管中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武侠小说(56%)、影视等作品或电视节目,但可以认为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对武术产生所谓的误解,而“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的说法也不够准确。而且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武术的认识是作为中华儿女的本能意识想出来的,正如北京四中一名高中生谈到:“我喜欢武术,做武术动作时有说不出的一种‘劲’,很有吸引力,这与跆拳道完全不同。”当问及武侠影视作品是否会影响其对武术的认识时,他说:“不会,在中学学习了数理化之后就明白了电影中武术的有些内容不可能是真的,有很多夸张的手法,那不是真实的武术……”足以见得,中国人对武术感情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很自然的存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和精神,同时也说明中学生开始用比较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看待中国武术,并不会一味地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基于此,在武术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认知与中学生进行武术方面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地认识武术。

二、中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武术学习态度比较积极,有利于教学开发

有半数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武术,还有42%的学生对武术的感觉“还行”,处于比较中立的态度,而表示“不喜欢武术”的很少(见表2)。访谈发现,喜欢武术的学生普遍认为:武术不但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既好看又好玩;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练习武术有助于切实体会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学生的这种认识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启迪,结合青少年对武术的需求以及积极态度,努力构建有利于武术文化体验与传承的学校武术内容体系是突破学校武术教学瓶颈的关键。

另外,我们还需深入分析中学生对武术持中立态度的原因,这种 “还行”的态度如果可以被“吸引”或“转变”过来,武术学习将呈现出一片光明。“女生多认为武术更适合于男生习练”“缺乏对武术的认识,信息来源太少”“有健身效果,但由于时间限制想学好不太现实”“用于防身不太现实”等等,这些是他们对武术学习的真实感受和看法,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需要解释和完善的问题。

三、中学生对武术具体学习内容的需求

当谈到具体想学习哪些武术内容时,中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明了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见表3),但总体来看也可以反映出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的武术内容的特点,概括起来为:1.基础性,初学较易入门。2.防身性,具有一定的技击和对抗功能,体现其实用价值。3.应体现一定的美观和精彩程度,不能太难看。4.性别差异较大,男生喜欢比较刚烈有力的动作,女生喜欢柔美舒缓一些的动作。5.内容需求的多样性,既有拳种的需求,也有器械的需求。6.养生和放松身心的需要,这对于学习比较紧张的中学生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在选择和编制武术教学内容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上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和实施武术教学。

四、结语

武术在学校的教学情况不理想,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武术教材的开发、一线教师对武术相关文化、武术核心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制约学校武术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中学生对中国武术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明确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目的,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构建和拓展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教材),丰富和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武术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仅仅通过几个武术动作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在基于现代社会背景、学生认知以及教育所需的情况下,构建出武术及其文化相应的、具体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可就此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武术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摆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上一篇:视觉艺术理论范文 下一篇:地方文化常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