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1 20:13:47

书里书外作文

书里书外作文篇1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4)01-0159-02

1 莫里循其人

乔治·莫里循(G·Morrison1862-1920),1862年2月4日出生在英属澳大利亚墨尔本西南方季隆,1879年4月进入墨尔本大学专攻医学,在该校肄业后于1885年1月转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1887年8月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莫里循从小就极负冒险精神,还在18岁的时候就在假期,沿着澳大利亚南海岸徒步旅行650英里,几个月后又乘独木舟在65天里沿墨累河漂流1500英里。然后又作为普通海员航行到南太平洋斐济、萨摩亚等岛屿。紧接着,又领着一支探险队到达新几内亚。甫一返程,莫里循又历时120天,孤身一人甚至连指南针也不带,徒步完成了21年前一支装备完善的探险队所未完成的探险---从澳大利亚北端的卡本塔利亚湾到南端的墨尔本2023英里的行程。或者正因为这种永不满足的探险精神,才能支持莫里循将自己的后半生花在一个他始终没有学会其语言的"陌生而神秘"的国度里吧?

大学毕业后,莫里循环游世界以求职,由欧洲而北非由美洲而太平洋诸岛,最后到达远东。因为错过开往日本的轮船而在1893年到达中国。从上海到溯江而上到重庆,取道云南陆行到缅甸,全程达3000英里,在云南染上鼠疫差点丧命。此行的结果是1895年在伦敦出版他的成名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该书为他赢得声誉的同时,也由于精确的观察和独到的分析打动了《泰晤士报》,莫里循凭此书实现了少年时代向往的做一名报纸驻外记者的梦想。1897年3月,莫里循到达北京,成为《泰晤士报》首位驻京记者。而这带有偶然性质的一待就是15年的记者生涯和8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

辛亥革命后,北京物价腾涨,而《泰晤士报》又拒绝提高薪水待遇,莫里循遂决定辞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职务,返回澳大利亚。正在此时,袁世凯采纳了谋士们的建议,于1912年8月聘莫理循为大总统顾问,任期5年,年薪3500英镑。北洋政府之所以要重金聘用莫理循,主要是看中莫理循长期担任《泰晤士报》特派记者的经历,以及他对世界外交局势了如指掌的渊博知识;此外莫理循自清末以来的言行带有明显的亲华和亲革命色彩,也使他受到中国朝野的欢迎。莫理循在任顾问期间,并不完全赞同袁世凯的政策。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莫理循第一个将"二十一条"内容披露于世。1916年6月,袁世凯死去,莫理循又先后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和徐世昌充当顾问。1917年春,莫理循参与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于1919年作为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的顾问,离开中国。巴黎和会结束后,莫理循没有再返回中国,于1920年5月30日在英国西德茅斯病逝。

2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及文库的特点

2 1 莫里循文库的生成

由于工作的需要,恐怕更由于他本人对于收藏的强烈兴趣,莫理循到北京后便开始了长达20年的收藏一切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籍的努力。他在惨淡经营了20年之后,到1917年,搜集到的图书已达24000册。

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不论出版形式是书籍,是杂志,是小册子,是地图,还是单张的图片以至片言只字无所不收。只要是有关中国问题的,只要是用西方语言撰写的,不管是英、德、法、俄、荷、拉丁、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文字,还是瑞典、丹麦、挪威、芬兰、波兰、匈牙利,甚至希伯来、土耳其、威尔士语,都无所不藏。

正是这种毕收无遗的做法建立了在当时最有价值的有关中国的西文藏书。文库1917年东渡以后所形成的东洋文库,就庋藏亚洲研究的有关文献而言,已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级图书馆---积贫积弱的国家屡丧斯文的事情也非止这一单,迄今为止,不重视文化的事情仍在发生,好象还保留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如定海古城前几年在一片质问声中轰然倒塌一样---东洋文库得以形成今天近百万种的规模,肇因和基础就在莫里循文库。

2 2莫里循文库的特点

2 .2. 1 注重资料的完备。上述各种语言各种出版形式是莫里循文库完备性的最好证明。即使是有关中国的一张传单,莫里循也不放过。对于当时还在世的作者,莫里循亲自写信求其著作目录,连一页论文也不放过。对于书籍而言,则新刊与古本尽在搜罗之列,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尽量搜集齐全。文库中包括自18世纪以来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各有关学会出版从创刊号开始的定期刊物120种左右;中国海关报告;与中国有关的领事报告书和英国议会蓝皮书;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基督教各教会在华传教士的所有著作;19世纪后半叶以来欧洲各国探险家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中亚考察的报告书,等等。

2 2 2 注重版本和资料的原始性。仅他收藏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有西方各国出版的大约50种珍贵版本,包括1485年最初刊行的拉丁语本以及此后直到20世纪初的各种珍本。文库中甚至有未曾切边的新书,还包括在各种图书馆学教科书中都不会定义不会收藏的东西,比如:莫里循在北京租房的契约、总统宴会的菜单等等。

不断扩大收藏范围。莫里循最初将自己藏书的范围定为:有关在国内和海外的中国人,从任何方面反映中国及其属国的过去与现状的,任何一种欧洲语言的著作。后来,这一范围扩大到包括中亚、西伯利亚、日本、暹罗、印度支那和马来亚,以及一小部分涉及菲律宾、印度、缅甸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所以莫里循将自己的文库称做"亚洲文库"。这也决定了今天东洋文库的收藏范围。

2 2 3 注重资料的保护、整理和利用。莫理循为他的藏书特筑防火水泥书库来保护自己的收藏。为了方便读者,莫理循还为藏书编了两大卷1353页的《莫理循博士的亚洲图书馆藏书目录》。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读书人都曾利用过这批图书,为读书而拜访莫理循的人络绎不绝,以致于王府井大街又被外国人叫做"莫理循大街"。据说有很多外国人一到北京火车站,人力车夫便径直地将他们拉往莫理循家,根本不问他们的目的地到底是哪里,因为人力车夫以为所有外国游客都是来拜见莫理循和来看莫理循藏书的。

3 莫里循文库给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启示

3 1 "降低"地方文献的收藏门槛

一般教科书上将图书馆地方文献指称为:地方人士著作、地方出版物、有关一地的著作,或扩大为曾经对当地发生影响的重要人物的有关著作,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强调"珍贵"、"珍稀"等。对比莫里循文库,这一定义恐怕有点陈义过高---像房契、菜单之类跟"出版"无关的东西,肯定不会列在任何一家图书馆的收藏清单上。但这些非一般出版物往往更能从一个非常小的角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多个侧面,而往往是,当时收藏家不重视、学术界忽略的成为极其重要的研究资料,戏曲、方志、实录、民国报刊、甚至大字报都是如此,等图书馆发现其价值

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3 2 促成和兴趣的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用在地方文献工作上一样有道理。图书馆的文献工作尤其是地方文献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铺路石的工作,及身就见到工作的成效,是很不切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恐怕就不可能将地方文献工作做踏实。莫里循的工作固然需要积累文献,但苦心孤诣地搜集相关文献不能不说是强烈的兴趣使然---兴趣还能促成在收集文献时独到眼光的形成。比如词典之类工具书一般图书馆总是新陈代谢的,但只要到手的中外词典包括方言次方言与外语的对译词典,莫里循也兼收并蓄,加上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教材和7000多种各种各样的小册子,因而形成一个几近完整的系列---这些都是汉语方言研究的最为重要的资料了。

3 3 重视"民间的"、"非正式出版品"的收集

现在一般图书馆将收集地方文献的重点放在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书、地方性年鉴手册词典图录、地方报刊、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资料上,所有这些当然无可厚非,但明显地可以看出太过偏重正规出版物。现在很多地方,相当数量的正规出版物或申请地方印刷登记的出版品,往往有庆功或纪念性质,因而资料价值不高,学术价值更低。而"民间"的资料往往是对正规出版品的补充,当然,收集民间资料的时候增加了甄别、选择、加工和判断的难度---而如果只重收集不重整理,利用就无从谈起。莫氏的那些小册子也都经过东洋文库的职员细心地编成目录,再分门别类地装订起来供读者研究。

3 4 对现行图书馆财务制度提出挑战

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当然得益于他工作性质和相对优厚的薪水,当然也和他收集之初,西文资料的市场价格低落有密切的关系。但显而易见的是,他收集的时候不会有一套完整的财务制度来约束他。而在我们现行的财务制度下,尤其在民间资料根本不可能提供符合财务制度的任何票据情况下,如何使用好经费而能做到图书馆与财务审计部门、与业务主管和领导部门的信任,做到地方文献收集人员和图书馆领导之间的信任,并且能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总之,莫里循文库的形成和发展对今天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还能起到多方面的启示作用。现在加强地方文献工作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尤其是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这些在今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有明确的体现。所有这些为公共图书馆开拓地方文献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外部环境,但完善地方文献工作从流程到范围的各种细节的过程还很长,莫里循文库的启示远未过时,甚至可以说,莫里循文库今天在图书馆界无声无息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周振鹤.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A〕.随无涯之旅〔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2〕王冀青.从莫里循文库到东洋文库〔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

〔3〕林文卓.浅谈广西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方向〔J〕.广西地方志,2001,(3).

〔4〕李云峰.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J〕.中国地方志,2002,(3).

〔5〕何荣先.浅谈地方文献的征集收藏与开发利用〔J〕.中州古今,2000,(6).

〔6〕王文龙.浅谈市(地)以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工作〔J〕.图书馆学刊,1994,(4).〔7〕刘乃文.收藏地方文献推进学术研究〔J〕.学会1995,(5).

〔8〕陈志仁.谈谈地方文献及其搜集和整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5).

〔9〕莫凤欣.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广西地方志,1994,(3).

〔作者简介〕杨河源,男,副研究馆员,佛山市图书馆辅导部主任。

〔收稿日期〕2003-08-01

书里书外作文篇2

都是课外书惹的祸

今天阴雨绵绵,太阳也懒懒洋洋地躲在厚厚的云层里不肯出来,天气也很冷。就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班里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

课间时,我正在看课外书,正看到最精彩的时候,急促的上课铃声却响了。我只好把课外书放到位斗里,准备上课。老师吧课堂作业写在了黑板上,我的脑海中仍浮现那本书的故事情节,它总是在我的眼前飞来飞去,害的我不能专心写作业。老师又说:“写完作业的同学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了。”为了尽快看到吸引我的故事,我囫囵吞枣地写完了作业,作业终于做完了。我连忙把课外书拿了出来,开始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突然发现邓文奇也看书,他一定是完成了课堂作业。突然老师让一位同学把他的书没收了。原来邓文奇的课堂作业还没有完成,邓文奇耷拉着脑袋看了看李嘉奇,李嘉奇很懊恼地对邓文奇说:“还我的书!”原来那本书是李嘉奇的。我借的的书生怕也被老师没收了,立刻把书放到了位斗里。

看课外书真是害人不浅啊!看课外书虽然可以学到各种知识,但却要正确地看,在学校里看课外书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坏处,不能专心听讲。而且,有些没有意义的课外书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以后,我要合理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正确看书才能对自己有帮助,不然反会害了自己,这就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书里书外作文篇3

说起来,自己的命苦啊,穷得叮当响,买不起书,还特别喜欢看书,这在我的世界里是个突出的矛盾,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解决好。当然,那时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课外阅读很少。

后来,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有了图书馆,班里指定一名图书管理员,负责统计借阅的书名及收集借书证。每星期允许借阅一次,那时我每周必借的,自己借的书先看,看完了再看同学借的书,等能看的书都看完了,离再借书的时间尚有几日,这段时间憋的慌啊。同桌理解我的苦衷,他是城里人,见多识广,告诉我,县里也有个图书馆,你干脆办个县图书馆的借书证吧,我一听来了精神。当天下午,我就跑到图书馆咨询,结果喜忧参半,忧的是:需要花20元钱,10元钱证钱,另外10元为押金;喜的是:图书馆里的书可以任我选。

自此,暗下决心:攒钱。那时家里每月给我5元钱生活费,让我买菜吃的。当时学习任务重,需要隔三差五吃点菜,补充营养的,我才顾不上这些呢,我让家里给我炒了几罐头瓶咸菜,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历时5个月,凑足那20元钱,将借书证搞定。

图书馆位于胜利山下,楼旧了点,借书要要先查找目录,找好了书名,从小窗**给管理员,管理员再到书架上找书。等上半天,管理员推开窗子说:“没有。”于是再去找目录,这次多找几个书名,让管理员有选择的余地,等上半天,就能从窗口拿到书。图书馆条件虽然差了点,但并不能阻挡借书读书的热情,那时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跑图书馆四趟,平均一天读30多万字,再加上繁重的学习任务,一天下来,觉得自己特别充实。时间长了,跟图书管理员很熟了,图书管理员对我没有什么顾忌了,把一些很昂贵的书也借给我。曾经有段时间,许多人不惜不要押金的代价,将一些多年珍藏的书据为已有,那段时间图书管理员向外借书都很谨慎。我一脸老实相,又爱书如命,绝不会做那种勾当,加上我们很熟,什么书都敢借给我,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书都让我看了个够!

后来,到外地上学了,我与图书馆暂时分开了三年,学校借不到书的时候,也会想起我与县图书馆的那段幸福时光。那段时光,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毕业了,我被分配到了偏远的乡镇,忙里偷闲,也经常光顾县图书馆,多的时候是到县城办事,顺便借书、还书,图书管理员的面孔也都变成陌生的了。这时的图书馆,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观,新书进了不少,借书者可以凭借书证进入图书室自己找书。而且还购置了桌椅板凳,有了阅览室,方便了许多。

那一年,乡里工作任务特别紧,好不容易到县城一趟,忙完工作,急切的来到图书馆,挑来挑去,选中了梁晓声的《雪城》,上下两册,我想全部都借走,毕竟这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说不定以后十天半月难再进一次城,可制度规定每次只能借一本啊。

我就苦口婆心的跟一位大姐讲述我的处境,说来说去,她怎么也不松口,坚持说这是制度。大概我苦苦哀求了半个时辰,我的可怜相可能打动她了,她有了一点松动,就是担心我不还书了。我灵机一动,对她说,将我的押金收据押在这里吧,实在不行,就把我的身份证也押在这里。她同意了,乐得我一蹦三丈高,口中高呼:“万岁!”。

半个月后,我将两本书还上,当时我心里有一种得意的炫耀:我很讲信用吧!我和大姐就这样“熟识”了,我似乎又有了从前的那种幸福感!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加上县委县府十分重视社会文化事业,图书馆乔迁新居,搬进了文化苑,住上了新大楼,“硬件”有了大的提升,并实现了电子查找与自己查找相结合查书方式,并配上了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借书、读书、还书更方便了。

俗话说,“十病九医”。读书读多了,难免手痒,动笔写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通过一番照猫画虎的模仿和练笔,我的名字终于开始频频和报刊亲密接触。如今我已在《淄博晚报》、《齐鲁晚报》、《杂文报》、《微型小说》、《百花园》、《山东文学》、《北京文学》等市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00余篇,多篇作品被《文摘报》、《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作品多次获奖,并有幸成了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

书里书外作文篇4

一、班级图书角可以激发兴趣,热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班级图书角则充分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要求,因樵谕际榻嵌潦椋形式上有别于课堂,体现一种休闲与放松。在课堂中的许多时间里学生总是抬头挺胸,坐得端端正正,一堂课下来身体会觉得很累。可是,在图书角阅读时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去读书,不必像上课那样坐得规规矩矩,可以席地读、倚墙读、站着读、坐着读,怎么舒服怎么方便就怎么读,让阅读成为自己在班级休闲时候的一份美味快餐。而且学生能够通过图书角看到更多的新书,不仅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促使他们更加热爱读书。

二、班级图书角可以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四大名著》《科学世界》《故事大王》等有利于学生阅读的书籍篇目。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所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一般每个学生都购买大量的课外书,看完以后就放在家里,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针对以上情况,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始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书献出来,这样,图书角就多出几百本书,通过班级图书角,学生轮流交换也可以看到更多的图书。为了更好地维护图书角的书籍,老师布置好专人负责保管、借阅。所以,有了图书角后,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图书角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取书来读。每天早晨、课间、放学前后、自习课都可以是读书的时间。比如,课间十分钟学生便可以到图书角阅读课外书;每天中午放学回家,老师可让学生把图书角的书籍借带回家,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又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三、阅读图书角的书籍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读书方法

为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读书效果,提高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老师要组织学生使用好图书角,定期开展读书活动。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指导学生会选择图书,会写读书笔记引导他们把书本上那些精彩的字、词、句、段、篇,或读后感记在笔记本上,以丰富写作语汇。围绕学生阅读的重要书籍,定期开展好读书征文活动,选出优秀的征文进行展评,以激励学生参加阅读的兴趣。还要定期开展名书推介活动,向学生宣传介绍新购买的图书,增强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另外,我们知道读书的兴趣在于培养和引导,老师如果在教室里陪着学生一起读书,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外,也能了解学生读书的动态,对不爱读书的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读书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及时为他们解惑答疑,同时针对他们读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面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来提高他们的读书效果和读书效率。

总之,班级图书角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成为学校图书室的重要补充,运用好班级图书角,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班级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为终身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胥正群.在图书角活动中,培养幼师学生阅读兴趣[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8).

书里书外作文篇5

一、推荐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刚接触课外阅读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把他们带入课外阅读的神圣殿堂。

开展此课题后,我发现班里学生的课外书少得可怜,而且多是作文之类的书,针对这种情况,我给班里每位学生寄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做法告诉家长,希望家长同意以班级为单位,购置课外书,结果95%的家长都同意了。得到家长的同意后,我开始在网上精心挑选课外书籍,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特点,我挑选的书以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文学为主,还有少量科普、中外名著等。这些书一到,孩子们争相阅读。每个星期结束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读完的课外书拿出来,再和别的同学交换看。

教学中,本人也经常依据教材特点,让学生以收集资料为目的,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如在教学以“世界遗产”为主题的单元前,我让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去搜集与我国“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这一搜集过程,其实就是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种激发和培养。

利用教材内容,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及时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在课结束时,巧设悬念,小木偶拥有了人类所有的表情后,在小木偶的身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欲知精彩后文,请大家去借读《小木偶奇遇记》一书。学生被这一悬念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一星期后,我在班里调查,发现很多孩子已经看完了这本书,有的还正在看。

针对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原著,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卡罗纳》一课时,在这堂课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知道这篇感人的文章选自哪部书吗?学生回答《爱的教育》,我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幻灯片出示)《爱的教育》这本风行全球,是脍炙人口的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完成。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国都公认此书为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而争相翻译出版。《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说教,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爱的教育》以娓娓动听的语言和生动感人的事例,启迪人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师长。这样的补充介绍,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感受,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刚开展大量课外阅读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有一天,女儿(我班的学生之一)突然对我说 :“妈妈,我也想看《冒险小王子》(班里订阅的书籍)。”我好奇地问:“为什么突然想到看这本书呢?”她说:“因为我今天听戴文海说这本书很好看,他还讲了一些精彩的地方给我听。听了他讲后,我就迫切地想看。”听了女儿的话,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让孩子们在班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呢?说干就干,拿出一节语文课,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课外读物中的主要内容,谈你认为精彩的部分,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感受和收获,讲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

课后,班里看课外书的身影多了,但一堂课的收效是有限的,此后我还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有时,我也会讲讲自己的阅读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欲望。

三、树立榜样,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很容易放任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在开展本课题后,我会留意班里哪些学生课后或中午喜欢课外阅读,发现一次,我就会在班里大加表扬一次,同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有时发现爱看书的孩子作文或小练笔写得好,我会在班里范读他的文章,并向学生灌输这都是爱读书的功劳这一思想。

其次,我还在班里张贴了一张“我是阅读小明星”的评比表,每星期举行一次评比,读完了一本课外书加5颗星,读书笔记做得好的同学按等级加星,能主动在班里介绍课外读物中的内容、主要故事、精彩片段等可以加5颗星,一周加星最多的5名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带动学生主动阅读。每月进行一次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一个学期里,可根据本学期班上学生的阅读与积累情况,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活动成果展示会。邀请校领导和教师,或其他班级的学生及学生家长一同前来观看。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学生的阅读心得,也有学生的读书笔记;既有学生的阅读书本,也有学生的作文本,还有家长对自己孩子一学期来的课外阅读评价,老师写的阅读笔记。这样做,很多学生会在活动中找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由对优秀学生的羡慕慢慢转化为一种向上的内动力,阅读兴趣也会有所提高。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书里书外作文篇6

门在前面关上,窗从侧面打开

今年27岁的张晶,出生在郑州市金水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2003年,她所在的那家刊物因故停办,女孩便应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的男友之邀,到申城发展。不久,张晶便在朋友介绍下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给老总当助理。

对这个新的岗位,张晶看得很重,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到公司三个月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令张晶始料不及的事。

那天上午,一家与公司有着业务往来的客户突然找上门来,要求为他们赶做4个铝质巨幅广告,对方开价是23万元。偏巧老板到北京办事去了,打了半天他的手机都关着,那位业务主管又不敢拍板。不知从哪里来的邪劲,当时她竟擅自做主代老板答应下来。下午,张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拨通了老板的手机,向他汇报了这一切,没料到老板在那头表扬她说,“你做得很对,不要说有利可图,就算没有利润也该接下,像这样的老客户不在于每次都要赚人家多少钱,重要的是这条线不能断了。”

老板从外地回来,立即炒掉了那位缺乏魄力的业务负责人。又过了几天,他把张晶叫到办公室,将一个厚厚的信封交给她,说是当月的薪水外加这次承接业务的奖金。张晶正暗自高兴,老板却话锋一转说:“不过,我没办法再留你在公司了。”张晶仿佛当头挨了一棒,忙问为什么。老板苦笑一下说:“谁叫你越权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呢?”最后,他有点惋惜地说,“其实我真的很感激你,也想过把你留下。但因为你带头坏了公司的规矩,如不严肃处理,将来谁还会把老总放在眼里?”张晶万万没有想到,一次为公司极负责的举动,竟砸了自己的饭碗。那一刻,委屈的泪水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俗话说:当上帝关了你面前的那扇门,他会向你打开一扇窗。张晶在失去工作的同时,其实也迎来了生命中新的转机。2004年春节后的一天,张晶到男友工作的出版社去玩,见他正指挥着几个人将一箱箱的新书往碎纸机里送。张晶发现,里面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古文和英文书,觉得很可惜。男友告诉她,这些都是印数过多的库存书,有的积压好几年了,放着占地方,久了纸张发黄也不好卖,所以就干脆碎了打纸浆。“即使纸张有点发黄也不影响阅读呀?”女孩还是不明白。“如果你喜欢就买些回去吧,一元钱一本!”男友开玩笑说。

其实张晶从小就爱好看书和写作,上班后每个月领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三分之一的薪水去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尤其到上海这几个月,她买的中外“文化精品”几乎堆满了小屋。逛书店时,张晶还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现在的书太贵,动辄几十、上百元,恐怕以后连书都买不起了!对此,她也很有同感。难怪很多学生为了省钱,宁可去买错字连篇、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呢!望着眼前小山似的一堆库存书,张晶突发奇想,自己何不将这些“废品”全部买下来,开一家旧书店?其中不乏精品,只要价格便宜,一定会受工薪族欢迎的。最后经出版社领导同意,张晶仅花2万元就买下了近3万本图书,装了满满一卡车呢?

接着,她在徐家汇“秀水家园”旁租了一问60多平米的店面,经过装修,3月18日,这家名为“淘宝”的旧书店开张了。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人们成群结队地光顾张晶的书店。她所经营的书籍均4折出售,其中既有《围城》、《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之类的中外名著,《辞海》之类的工具书,也有《新婚必读》、《科学育儿大全》系列的生活用书等,这些物超所值的书籍顿时成了抢手货。开业第一天晚上,张晶一结账,发现销售书款竟然达到6000多元!

虽然张晶并没有经营旧书店的经验,但钞票却像长了腿一样,硬是住她口袋里跑,一个月下来居然赢利4万多元!起初,连她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于是就反复查账、核算,当知得这4万多元不掺任何水分时,张晶震惊了:这是她有生以未第一次赚这么多钱!

因正版的打折书很受欢迎,“淘宝”诞生不久,仅靠一家出版社供书已明显不足,张晶开始向上海其他出版社联系采购。仅半个月,就与7家出版单位达成了采购协议,大大增加了书的品种和数量。

初战告捷,张晶兴奋极了。可是这种热销的劲头仅仅持续两三个月,人们便提不起兴趣了,昔日人气旺盛的书店渐渐恢复平静。这时,张晶开始琢磨,怎样才能突破“瓶颈”,将旧书业务向外拓展呢?

市场扩大:从旧书到古书

紧靠书店的“秀水家园”是一座高档老年公寓,里面住着不少台商和归国华侨。一天,有位姓马的老先生说,他和老伴都喜欢看繁体字的书,市面上却很难买到,问张晶能否帮他找些这类的旧书,并称价钱加倍都行。老先生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般敲醒了张晶。她想,我们国家以前用的是繁体字,许多老年人当年读书识字时用的都是繁体,后来虽然推行了简体字,可相当多的老人还是习惯性地认为繁体字看得更亲切更顺眼更有感情。加之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参加许多户外活动,他们生活单调,很多人都只能在家看看书报消遣。如果自己“淘”一批繁体字的书,一定会受到他们的青睐。再说,上海的老年人起码有上百万,这可是个庞大的读书群体啊!

可是到哪里去弄这些旧书呢?张晶跑到上海市各大书籍批发市场转了一圈,结果繁体字的书竟然一本也没买到。后来她听说,上海城区的文庙路上,每逢星期天,一个个旧书滩摆满整个书市,不少人都把家里多余的旧书拿到这里来出售或交换。星期天来到这里,张晶果然“淘”到了几麻袋宝贝。她把这些旧书拿回店里刚摆上架,“秀水家园”里的许多老年人就闻讯赶来,一个个面露惊喜,如获至宝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书籍,6000多本书两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如此火爆的场面,还真让女孩颇感意外。

第二个星期天,张晶带人早早来到文庙路,虽然挑选了一天,个个累得腰酸背痛,但总算“淘”到2000多本古书。这批货,在短短几天内又销售一空。其实“淘书”是件很费神的事,比如缺少封套及内页残缺的书,哪怕内容再好,其价值也只能为零。此外,有的古书摊上还夹杂着一些盗版书,稍不留神就会失手。

一次,张晶不小心进了一批仿真

的古书,许多顾客买走后发现不对劲,纷纷来退货。他们说这种书的质量太差,不但有很多错字,而且不少地方印刷得太浅,别说老年人看不清楚,就是年轻人看着都吃力。张晶二话没说,就将这些劣质书籍付之一炬。尽管为此损失了五六千元钱,却维护了“淘宝”的声誉。

因为上海老年人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对古书的需求量很大,很长~段时间,张晶都为货源问题发愁。后来,她又发现地处小木桥路的雄洲商厦里,有一个古玩旧书市场,她在此淘到不少好看的古书。还有上海老街的藏宝楼,每个星期六凌晨四五点,总有很多书商摆地摊,她也会准时去那里淘货。时间久了,一些书商认识了张晶,凡收到有价值的图文书,都会打电话及时通知她。

有一次,张晶在一位书贩处看到两套保存得很好的185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随手翻了一下,发现书里有八百多幅精美铜版画的故事插图,都是出自英国名画家约翰・吉尔伯特之手。她知道此类书的珍贵,19世纪的欧洲版画,是一支活跃而敏锐的力量。吉尔伯特作为印象主义画家,这里的八百多幅插图,以强烈的黑白对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作品的神韵。张晶立即用2000元的高价,把这两套书全买了下来。不久,就有人提出用每本1万元的价格买下收藏,张晶却怎么也不舍得出手。

很多人以为古书都是“垃圾货”,价格很便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年代久远且当时的出版量很少,除阅读欣赏外,很多古书还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呢!以最不起眼的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为例,随着其精美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发现,一些早期版本由于难觅芳踪,就成了当代“文物”。近年来投资小人书的人越来越多,其升值潜力不可估量。

张晶说,她店里有一本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小人书,被一位女白领用3800元买走了;她收藏的一套64册1958年版的《三国演义》,去年在一次大型连环画拍卖会上,被拍出了1.6万元的高价,买主是一位日本人。“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如赵宏本、沈曼云等人的作品,有些已成为稀世珍品。不做这一行真不知道,旧书里竟有这么多的学问!”女孩感叹说。

除了能赚钱之外,淘旧书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未知的惊喜,这才是令张晶感到“斗志昂扬”的原动力。2005年4月初的一天,她到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书市场淘货,大冬天的清晨,冻得脚趾都快掉了,还要咬牙坚持。幸运的是,那次她不仅买到一批年代久远的珍贵线装书,还意外淘到了一本廖静文女士的书,那是徐悲鸿去世后她住院的时候买的,一本雷蒙托夫的诗集,上面有廖女士抄的两句怀念徐悲鸿的诗。这种偶遇让张晶的人生闪出了很多火花。“没想到我跟她相隔那么多年,还能拥有同一本书。而早晨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此番我可能遇到什么,这就是旧书蕴含的巨大诱惑!”

近百万元钞票,尽在旧书中

由于“淘宝”书店的图书种类十分丰富,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夏天开始,店里的生意一直很火爆,不光当地人流连忘返,甚至有不少港澳台的同胞也慕名而至。此时,张晶每月的纯利润都在5万元以上,就连许多大书店都对之羡慕不已。

~天,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比尔先生,十分意外地在这里发现了一套19世纪《莎士比亚》英文原版全套书。比尔先生万分激动,一个劲地喊“上帝”。要知道,这套书是他多年来跑遍世界各地都没有收集全的。“太珍贵了,真是太珍贵了”抚摸着这套书,洋绅士兴奋得双手都在颤抖。不就是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吗?在外行看来也许根本就不屑一顾,但对一位资深收藏者来说,这种版本的珍品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还有一位在上海任教的德国教授,无意中在这里“淘”到一本1868年版的但丁《神曲》,不仅是原文版的,里面还有72幅艺术价值很高的名家铜版画,由此带给他的惊喜可想而知。“这里的宝贝太多了,你为什么不把它们放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临走时,他向张晶提出这样一条建议。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晶不由想到,是啊,如今有了充足的旧书货源,干嘛不在网上经营,让世界各国的读者都能买到自己的书呢?2005年8月,她的旧书在几家国际网站上一露面,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首先是新家坡的一位女士,汇来300美元订购了一本1920年版的《聊斋志异》。接着印尼的一位华人,又买走了线装古书《大唐西域记》和《儒林外史》等。当然,因为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书每本都价格不菲。后来,订单如雪片般从纽约、巴黎、早昂、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地飞到了张晶手里。这些购书者,多是海外华人及研究东方文化的欧美学者,还有一部分来自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机构。

事实上,张晶的私人藏品也十分丰富。近几年,她先后从上海外文书店旧书部和北京报国寺、潘家园等处,收集了1886年出版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史》全套,有近二千幅黑白、彩色铜版画插图,大多出自世界名画家之手;零碎收全了1928年以前的日本美术全集,共36本:搜集了上千本1910――1949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及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百多年前的老课本等。

有一次,一家出版社的女社长到张晶的住处做客,看到这些旧版图文书,马上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翻阅了几下后,她对那些精美的图片更是爱不释手。于是就提出要与张晶合作,将有些英文书翻版重做,译成简洁的中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让现代人既享受到明快流畅的外国文学,又欣赏到典雅优美的铜版画。因为张晶搜集的都是1949年以前的旧版本,按版权规定,图片发表了50年后,就没有版权了。她作为提供者,因此也将有一笔不菲的资料费。

这套书籍顺利出版后,出版社又与她合作出版了不少书,比如以清新明快的文笔缩写了1895年出版的世纪经典名著,配上原版书中的247幅精美插图,使图文相得益彰、栩栩如生。张晶也因此收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更让张晶自豪的是,现在有不少出版社都喜欢到她家去淘宝,有的是借图片,有的是借资料。有朋友开玩笑说你这里简直就是上海的“大不列颠图书馆”。听了这话,美女老板开心地笑了。

书里书外作文篇7

小学一年级,我的外公送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内容已忘,只记得它是彩色的,图画书,它使我萌生了对故事和色彩的神往。

三年级时,父母带我去镇上,给我买了《365夜》,鲁兵主编,黑色封面。经常能想起这本书,之前一直如获至宝地保存着,可惜的是,搬家时,所有书都愣是让大人装到了一个大麻袋,之后搬到新家,我却怎么都不能从那麻袋里找回我的《365夜》了,有时兴起,会在网上搜这本书,可以搜到这样的介绍:“《365夜》(故事),使幼儿读物突破了只供孩子自己阅读的框框,首创了由父母读给孩子听的幼儿读物。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舆论的重视,在1981年获全国儿童读物优秀一等奖。在城市家庭中影响颇大,成为普遍备用的书。”不过,那时我已不是幼儿,书是自己读的,以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惠及“城市家庭”,对“农村”孩子也会“影响颇大”。

此外,若说小学时代对我“影响颇大”的,还有:经语文老师介绍,订阅《中国少年报》两三年,它打开了我的眼界,那时的我,不但爱看书,也喜欢开始写点关于书的残思断想了。

儿时的我,爱上书以后,便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外公的床底下,一个大纸箱里,藏着大量的连环画,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济公传奇》、《隋唐演义》、《三毛流浪记》等等,那时的外公,现在想来,很是重男轻女,表哥要看连环画,向来是可以随便拿的,我却不行,看本书,还得向外公写借条,一星期为限,到期不还下星期还没得借,也正是如此,我对看书,更是如饥似渴,直到看光了那一纸箱子的连环画,记得那时外公还封了我个“小人书大王”,经常拿我当教材教育我的那些哥哥姐姐要多看书。

小学四年级,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步行到离家还有点远的光明桥头,是为第一次出门买书,记得想买一本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词语手册”,记得那时作业总有一项叫“解词”,有了“词语手册”,就不怕有解不了的词了。到了桥头,找到了书店,却没买到书,只好失望而归。回到家,看到母亲买来一本书,竟是“小学生词语手册”,囊括了小学语文所有词语,着实让我转了好一阵子。这也算较早的教辅书了,那时课本之外也就一册“双基”(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而已,不像现在这般残酷。大概也是这一年,我还是和那几个同学,步行到七八里外的红山买书,没找到书店,却在一地摊买了几本,除《小学生字典》外,竟有《古代诗词》、《李白纵横探》,那时的水平,着实还看不懂,却满心欢喜的买回来了,一直看了好几年才略懂。可惜的是,这两本书也都于搬家时丢了。如今的地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城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卖书的摊位,但都时一些时鲜的杂志罢了。 

再一次记得是五六年级了,暑假,我和另一同学,共驾一辆自行车,去十余里外的坎山镇,在那里的新华书店和门外的书刊亭买了好些书,多半是些作文选之类的,看看别人刊登的文章都是怎么写来着,自己也开始想投个稿之类的了。

除了买书,必须提及的还有我的表哥。那时他自己虽不怎爱看书,但读书时,却经常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些书给我看,特别是《绿野仙踪》,讲的是小女孩多罗茜和狮子、稻草人、铁皮人结伴寻访奥茨国魔术师的故事,而今又买这本书读给班里的孩子们听,读着听着,仍觉特别亲切。表哥还订了《少年文艺》,每一期都带给我看,因此一当周末,我就去问他杂志来了么。此外,我还读过表哥借来的《萌芽》杂志,也零散购买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巨人》,以及《山海经》等书刊。那段日子,那些书本,让我度过了愉悦的年少时光。

初中时,订《春笋报》,时朦胧诗、现代派正火,一拨追逐风潮的文学少年也赤膊上阵,吞吐了一些新异蹊跷的文字,我也常常眼球发热,并摩拳试之。不记得什么时候了,曾邮购过《五人诗选》和一本朦胧诗研究著作,喜欢一切有关朦胧的东西,那时和班里同学去照相店拍几张艺术照都拍成朦胧的,朦胧的书,朦胧的岁月啊!

高中,忽神往“哲学”,专门去买了卢梭《忏悔录》(那时还把忏读作纤)后来又买叔本华的《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及朱光潜《美学书简》,这三本书的具体内容忆模糊不清,但足以让终生难忘,至少我开始接触“欲望、痛苦、悲剧、诗意、生存、美感、审美”等等这些借得珍惜的词。

有高燥,也有浅鲜,所以迷过一阵子席慕蓉,抄过几首汪国真,买过席的《写给幸福》和一本诗选,汪的一本《年轻的风》,都已不知去向,但席叫我至今喜爱桐花,汪让我记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倘有人让你惦着一种花、念出一句诗,足矣。

大学,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做了大量摘记,虽只意会了一点皮毛,像“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三种境界”,却也深植于心。在大学附近的小书店里购《飘》、《百年孤独》、《简·爱》,品尝外国小说的魅力,再次翻读高中时买的《忏悔录》,始知“忏悔”的魅力。

大二时,受吴教授指点,借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又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此盯上了尼采,也盯上了周国平,后又在校内地摊购得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这些书让我懂得自省、自明、自信。想当年对尼、周真乃饥不择食,求其书其文亦不厌不倦,哪怕见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也要复印了,待到尼、周的书遍布街市,我似乎再未正经翻阅过。

或是这一年,曾购林语堂、梁实秋、胡适、周作人、徐志摩等人散文集,叹过去“大师”太多,购贾平凹自选集之《闲人》、《油月亮》,又叹当今代“大家”太少。

那几年还读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想及“荒谬”与“非人”、爱与永恒,我写下一句话:“有意味的小说形式就是意味着多种可能”。

大学时,还补习过“古典”,主要是“四书”及《老子》等。选读或重读了莎士比亚悲喜剧代表作,卡夫卡小说(《地洞》、《城堡》),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都足以终生难忘。

工作后,购书越来越少,读书也越来越毛,记忆特别深刻的真的不多了。能想到的有:《卡夫卡全集》,《小王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该看书了,经常这么和自己说……

书里书外作文篇8

文艺着的私人图书馆

2666图书馆是第一家私人图书馆,由文化人Btr、俞冰夏、钱小昆等五人创办。于2011年5月7日,诞生在静安别墅136号,同社区读者一起在这里享受一隅安静。

所谓私人图书馆,是区别于大型图书馆而存在的,它私人所有,所以具有开办者独特的文化气质。2666图书馆名字源于智利作家贝托・波拉尼奥最著名的小说《2666》,五位开办者一致认为这是“21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同它的名字一样,整个图书馆充满着神秘趣味,那一本本静待的书就是未被发掘的宝藏。

流连书架,手指触摸书籍,或许就可以发现乔治・佩雷克最著名的作品《人生拼图板》、让・热内的《小偷日记》,还有各种旧版珍藏、小语种如日、法、德,西班牙的小说、港版书籍、甚至还可以找到博尔赫斯的西班牙语原版等等。你可以漫无目的在书中游荡,发现属于你的“新大陆”。

如果说近日新开的“字里行间”书店以实行会员制为噱头,2666图书馆的读者不免一笑,早在两年前,这里就已经开始会员制了。只需一部《变形金刚》的价钱,就可以享受一个月的特殊待遇。

在巴黎,堪称世界上最美的图书馆――莎士比亚书店,除了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而声名大噪外,它时而举办的文艺沙龙,时而作家、翻译家和读者见面,时而有诗人、音乐人、画家来这里冥想等等,让莎士比亚书店成为一座文化桥梁。另人兴奋的是2666图书馆也兼具这样的功能。

你可以在这里参加“2666夏夜诗歌朗诵会”,和马来西亚作家紫黎书分享“告别的年代”,可以观看孙甘露的新电影《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或是和赵德民教授《从略萨到波拉尼奥》,谈谈拉美文学……

2666图书馆除了周末一位难求以外,最热闹,也最让读者期待的要数每年的上海书展,一个月7、8场的讲座,几乎要把2666挤瘫掉。

可惜,这种盛景在两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7月13日,宣告停止。因没有“身份”,2666图书馆暂别静安别墅。那一天,社区里弥漫着告别的忧伤,各家媒体也对于独立书店难以为继,发表感叹。

曾经庆幸过可以有枝可依的读者,曾经无数次在这里孤独狂欢的人们,这座文艺着的私人图书馆将和你们告别。

不禁让人审思,在网络冲击下的实体书店,又改以何面貌同这个快要遗弃他们的世界相处。

原店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1025弄静安别墅136号

中古书店里的时尚范儿

生命的延续是后代,而书店的延续是重开。6月26日,距离2666停业第351天,2666图书馆中古书店重新开业了,对于文化界无疑是重大的喜讯。“2666图书馆又回来了!”人们人口相传。

待我联系到书店创办人之一“Btr”,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以前好玩”了。不免有些伤感。我依旧抱着曾经对2666图书馆的眷恋,在未采访前提前造访。

位于新天地时尚广场二楼空中走廊的2666很难找,似乎在和那些“不喜欢”它的人捉迷藏。到二楼最里面,经过一段长廊,转过申活馆,再向里面望去,才看到门口醒目的“2666”,以及一排小字“2666图书馆中古书店”。那一刹那,感觉2666像是位深闺的少女,在受了欺凌后,独自躲在申活馆后面疗伤。不过,依然能在这里见到她,已经心存感激。

此时的2666褪去了昔日慵懒的文艺范儿,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几层台阶上,地板映着明晃晃交错的灯光。很有未来感,时尚感,和魔都的气质相符。区域被分割成三块,左边将原来的走廊装饰变成书架,中间供观光客、读者、购物者们行走,右边则开辟出一排座位,供读者阅读。

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像是书店,也像T台,不过和阅读者无关。

2666的改变也从自家的“文学客厅”变成了“公共走廊式书店”。昔日俞冰夏还曾强调,2666是图书馆,不是书店。Btr说:“和申活馆合作是因为没租金的压力,先让它活下去,总比关了好”,“现在这个地方毕竟不属于我们,也没办法办活动,只能大家凭着以前对2666的感觉”。言谈间均是无奈。

开业之初,2666在书籍的摆放上也别出心裁,按照颜色来分类,红、黄、蓝、黑,分别排列。Btr说:“唯一的目的就是想跟电子书有所区别,想做出一个不传统的样子”。不过,来这里看书的人太多了,在我去的时候,“按颜色分类”早已看不出模样。

这样T台式的书店看着很新颖,不过也会引发问题――丢书。没人监管,结账要到申活馆,有些书就被直接顺走了。于此Btr倒显出了一个书籍爱好者的宽容,“雇一个人至少要三千,偷书也不至于到这个价位。何况,如果他们拿走了真的是为了看书,倒也无妨”。

来2666图书馆中古书店的,有匆匆的过客,有安静的读者,也有耐心逐步浏览书目的探寻者。

这里的书没有顺序,除了走廊两边的书柜是外文书籍外,这里的书都需要你去偶遇。

而偶遇,也是一次美丽的造访。

新店地址:上海市马当路245号 新天地时尚购物广场L2空中走廊

知道More:

中古书店:所谓中古是源自日本的一个词汇,也称二手书店,如今在香港、台湾,中古的概念很普及。相较于新时尚,这种二手的时尚也在民间流行。

Btr推荐的中古书店

1、复旦旧书店:

特色:价廉书美,阁楼,数不尽的旧书,大学生、教授们的私密藏书室

简介:复旦的旧书店开业年代久远,很难找,开在国年路菜市场二楼。一间40平米左右的屋子,书籍摆放得满满当当,多而不凌乱。从屋子的中层被分成两部分,上面的阁楼很好玩,但是个子高的想去寻书要弯着腰。几块钱一本书,十分便宜。

地址:上海市政肃路55号国年路菜市场2楼

2、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

特色:国营、密室

简介:很多读者都在打探这家传说中的旧书店,开在瑞金二路,面积大概有70多平。这家店有个密室,如果有鉴赏家或者重要的人物前来,书店里的一排书架就会像机关一样打开,很神秘。同样也有很多旧书,看腻了独立书店咖啡相伴的调调,不妨来国营书店感受下。

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410弄3号

(注:推荐和知道更多可以字小一些,配一张复旦旧书店的照片)

这四张图组合排列,图书如下:

上一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歌颂老师的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