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诗词名句范文

时间:2023-11-22 21:40:41

元宵节诗词名句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1

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谜题: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谜题: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面:从小浑身白,长大变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头顶就晓得。 (打一动物)

谜底:鸡

谜面: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打一动物名)

谜底:公鸡

谜面:头戴珊瑚笔架,身穿五色衣裳,一声高唱,日出东方。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床,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头上一朵红花开,花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一声叫起万门开。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头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转,里生骨头外生毛。 (打一动物)

谜底:雏鸡

谜面:小小哥儿嗓子妙,早上昂头把鸣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谜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语)

谜底:鸡犬不留

解析:“酉戌”对应的生肖是“鸡狗”。

谜面:个子不高,全身长毛,站着不走,躺下乱跑。 (打一物)

谜底:鸡毛掸子

谜面:雀儿栖树间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树中栖鸟闻叽声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鸿江别后又重逢 (打一字)

谜底:鸡

谜面:又见伯劳向东来 (打一字)

谜底:鸡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 (打字一)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2

关键词:诗歌;民俗;元宵节

元夕之夜,灯火通明,据《史记・封禅书》所述,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太一”神, 在正月十五日,从黄昏开始即在宫廷中通宵达旦燃放灯火,用盛大的灯火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也有观点认为此节源于东汉时,因印度佛法传入,视这一天为上元天官赐福的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这一天夜晚在宫廷和寺庙里“燃灯表佛”。也有学者考证,“灯俗”作为正月十五这一节日的重要特征是在隋唐之际才出现,《资治通鉴》记隋炀帝大业六年正月十五夜,“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①。自此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燃放灯火的习俗流传到民间,每到元夕时,灯火辉煌,昼夜通明,不论身份阶层,家家户户流光溢彩。“灯”成为元宵节最鲜明的节日物象,正如苏轼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关于这一节日的名称,唐前直接称“正月十五”或“正月望”,至唐时尊道教为国教,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到晚唐时,“灯节”“元夕”“元宵”等相应称呼也出现。长久以来人们对元宵习俗的关注多集中在宋词中,其实,对于元宵节这一在宋代已经定型的传统节日,在宋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经检索25万多首全宋诗,与元宵节相关的就有600多首。下面笔者从诗歌反观民俗的角度来探查宋诗中的宋代元宵节俗特征和其中的情感内蕴及其传承流变。

一、 万家灯火,长夜如昼

元宵节至宋已基本定型,并发展至一个新的阶段。晏殊《丁卯上元元夕》其二写到:“百万人家户不扃,管弦灯烛沸重城。游车正满章台陌,为报天鸡莫浪鸣。”②即展现元夕之夜的热闹与沸腾。诗中提到元夕之夜夜不闭户,因大家都在外面狂欢,诗中提到宋时元宵节的一大习俗――观灯。宋朝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推崇和赞许,元宵节的节日气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欢程度。文天祥《元夕》:“灯火喧三市,衣冠宴九宸。金吾不禁夜,公子早行春”③,元宵时开放禁令,终夜观灯,出入无阻。《宋史・礼志》记载宋沿袭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④,即放灯时间原本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宋代在此基础上又增加十七、十八两日。宋代还形成了专门的“灯市”,何谓“灯市”?《乾淳岁时记》有载:“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在灯市上,管弦齐奏,歌儿献唱卖艺,纨绔豪商买笑追欢,往往从灯火初上直至更深灯偃。南宋姜夔诗曰:“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深夜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⑤

范成大《灯市行》:“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⑥诗中提到宋代灯市上还有与皮影戏相似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等,足见宋元宵灯之繁盛。 元宵节狂欢结束之后还有“收灯”习俗,晏殊《正月十九日京邑上元收灯日》:“星逐绮罗沈曙色,月随丝管下楼台。千蹄万毂无寻处,只似华胥一梦回。”⑦写节后“收灯”习俗,人潮终将散去,繁华终将落幕,盛筵过后,冷寂苍凉,恰如华胥一梦,何曾梦觉,正所谓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宋代火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烟火也成元宵节一大亮点,“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隐时空。玉皇高拱云霄上,人物嬉游陆海中”展现了宫中放烟花的绝妙美景,游人被烟花吸引的激昂兴奋情状。

宋代元宵时还有“传柑”活动,苏轼诗《扈从端门观灯》:“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有注曰:“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盖尚矣。”⑧《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灯花结尽吾犹梦,香篆消时汝欲归。搔首凄凉十年事,传柑归遗满朝衣。”也写到了元宵传柑。《荆楚岁时记》:“上元夜,贵戚例以黄柑相遗,谓之传柑。”⑨

宋仁宗朝已经开始将谜语书笺贴在元宵彩灯上供人猜射。王文濡《春谜大观》:“旧籍相传,宋仁宗时,上元佳节,金吾放夜,文人学士相与装点风雅,歌颂升平,拈诗成谜,悬灯以招猜者。”⑩另外,丰富多彩的杂技活动也给元宵节增添了别样的奇光异彩。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句“箕诗落笔惊”,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即是宋时元宵节迎紫姑的习俗。苏轼《次韵颖叔观灯》:“永夜出游从马骑,诸羌入看拥千层。”写到了元宵节少数民族的欢游盛况。

二、情丝流转,兴寄遥深

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诗中有句:“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展现了上元节有吃面茧的习俗,面茧即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占前途以及祸福。

作为元宵节最应景的食物“元宵”即是起源于宋朝,最早称“浮元子”,后改为“元宵”,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捻粉团栾意”就是指的这种吃食。即我们今天常吃的“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以汤煮、油炸、蒸食,风味各异。圆圆的元宵,凝聚了人们内心里对团圆、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灯”作为元宵节的典型象征,更是在节俗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意蕴。首先从元宵节的起源来看,即与祭神有关,“燃灯表佛”,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人顺年丰。“润泽翻为田父喜,红灯带雨卜丰年”,元夕恰逢下雨,诗人内心却是无比高兴,因为灯影照耀下的甘雨润泽大地预示着今年将有个丰收的年成。“一瓣预祈今岁稼,两枚不受郡人酣”,表达了诗人对丰年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史卫卿《西湖山居灯夕》中有“鹤闲梅下立,人静月中行。长愿岁时好,吟身见太平。”这样祈愿国运太平,人心和乐的句子,让人心生对美好世道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承载着人们虔诚祈愿的元宵节在灯影的映照下使得全民狂欢拥有了精神载体,意蕴无穷。

元宵节一向被视作古人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赏花灯是政府提倡的全民狂欢节,“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姜夔《灯词》),无拘无束的玩赏游乐,只恨四更天来的太快。《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繁华熙攘,满街的花灯,满街的游人,在那灯影稀疏之处,邂逅一场绝美的爱情,也是宋人元宵佳节的一大乐趣。

三、千年以后,灯火依旧

元宵节发展至宋达到一个新阶段,形成全民狂欢的节日性质且将“灯”这一代表意象发展壮大,并开创了流传至今的元宵节吃“元宵”的饮食传统。

从元宵节的流传来看,宋以后的元代过此节依然热闹无比。元好问《京都元夕》“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将大家在元宵节游玩的欢乐展露无遗。元朝时还出现了“走百病”的节俗,周用《走百病》诗曰:“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一般是登高走桥,赴庙行香,认为这样可以去除疾病。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了使京城显得热闹繁华,于是规定从正月初八日就开始上灯,至十七日落灯,将宋时的张灯五日延长至十日,家家户户都悬挂无色彩灯,灯上描绘各种图案,龙腾鱼跃,鸟鸣花飞,异彩纷呈。花灯焰火照耀通宵,笙歌鼓乐,喧闹整夜,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明人唐寅《元宵》诗中有句云:“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展现了明代元宵节的热闹情景。清代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曾在乾清宫设鳌山灯。清人符曾《上元竹枝词》写道:“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生意人做元宵当街买卖

元宵时放灯、观灯、猜灯谜等等非常普遍,尤其是猜灯谜,发展到近现代变成了人们尤为喜爱的一项文化活动。其它民俗事项部分流传下来,部分衰亡了,也有一些新产生的活动项目。明清时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依然普遍,主要用于卜吉凶、祸福、年成丰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紫姑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一习俗也渐趋衰亡。元宵吃面茧的习俗到了明清时还在安徽、陕西、山东等地流传,大部分地区都已失传。明代时元宵节还增加了舞狮子的活动,到了清代,从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等热闹非凡。这些民间活动至今还流传于我国某些地区,只是不像从前那般热火朝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渐渐衰落。

然而元宵的“灯”却依然明艳,现在的花灯已经用电灯泡取代了从前的蜡烛,正月十五日作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包含了人们太多的祈望,千年以后的今天,生活在新世纪新社会的中华儿女,依然在用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的狂欢节,正可谓:千年以后,元宵的灯火依旧。(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注解: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49页。

②③⑤⑥⑦⑧《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册,第1952页;第六八册,第43079页;第五一册,第32038页;第四一册,第25876页;第三册,第1953页;第一四册,第9510页;第四一册,第26038页;第一四册,第9381页;第五八册,第36756页;第五八册,第36404页;第六九册,第43273页。

④[元]元脱脱:《宋史・礼志》,中华书局 1985年版,第2680页。

⑨谭麟:《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⑩王文濡:《春谜大观》,上海文明书局1917年版。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3

汉族的元宵节是最让我沉迷的。

它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盛行是无庸置疑的。

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吃元宵了。不管南方北方,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男女老幼围在一张桌子上,再端上几碗热腾腾的汤圆,在蒸气笼罩的小屋里还不时传来几声幸福快乐的笑声。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放灯,那时可谓是万家灯火连成一片,壮观而美丽,怪不得古时有人说:“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元宵节猜灯谜,从宋代就开始流行,至今不衰。人们将“文义谜”写在绢灯上。《委巷丛演》曾记载:“杭人元夕,多于谜为猜灯,任人商略。”灯谜这个名词从此出现了。明末扬州马苍山把诗歌形式移植到灯谜中,写了《广陵十八格》,开辟了灯谜的新境界。清代灯谜继续发展,文学家还把猜谜活动写入小说中。《红楼梦》里,就描绘了许多贾府猜谜的生动场面。

正月十五,人们在吃元宵、观灯、猜谜之余,不要忘了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比西方的情人节更有内涵,更有传统,而且韵味十足。“一曲笙歌深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这也注定了元宵节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4

关键词:旅游英语 翻译技巧 传统文化 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接待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市场区位和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中国传统文化和旅游名胜向外国友人的介绍无疑要通过翻译。旅游英语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也受到重视。

1 翻译方法在旅游英语文献中应用

初探

旅游英语文献中所介绍的中国文化方面涵盖历史、建筑、中医、宗教、戏曲、书法、茶酒、武术、气功等等方面,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不同,兼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中国文化、风土人情和景区景点介绍转换成旅游英语资料时翻译的介入成为必要。该文从专有名词,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地名书名,谐音文化及著名诗词的中文英译几个方面,对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1 旅游英语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

要理解文章内容,离不开翻译,在此过程中,肯定要涉及翻译理论和技巧。旅游活动涉及食、宿、游、购、娱和文化。一些和旅游文化有关的名词的翻译是要注意提醒和强调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 音译:Liulichang琉璃厂,Tangzhuang唐装;

(2) 音译+意译:Yuyuan Bazaar豫园商城,Huangpu River黄浦江;

(3) 意译: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palm leaf fan蒲扇;

(4) 曲译:the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5) 音译和意译同时并存:Yushan or Father fan羽扇,Qipao or banner dress旗袍。译法灵活由此可见一斑。

1.2 曲译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这里特别提一下曲译,这涉及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

(1) 中国传统节日名字的翻译。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元宵节大家都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吉祥,西方却没有,因而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一般音译做Yuanxiao;但是元宵节有观赏花灯的习俗,英语中有Lantern即灯笼一词,所以元宵节通常翻译为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这样翻译的目的是让外国友人容易理解和记忆,不至于面对名字不知所以然。从这些知识点小地方我们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碰撞和交流。

(2) 饮食文化涉及到菜名的翻译。中国菜名中的一些非常诗意的元素,用英文实在无法体现出来,只好曲译,即把做菜的原料意译出来,故变得平白无味美感尽失。例如白云凤爪chicken leg(鸡脚),鸳鸯馒头shanghai buns(上海馒头)。

1.3 重要地名或书名的翻译方法

比如布达拉宫,英语是the Potala Palace.Potala音译即布达拉,是佛教中菩萨的所在地,即浙江普陀山。Potala和普陀发音相似。以上是关于名词名称的一些翻译法的剖析和介绍。

1.4 古建筑名称谐音文化如何经由翻译

体现

著名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在景区景点旅游英语中也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把它准确的还原成汉语。

中华玉器文化涉及到汉语言的谐音文化,这是英语中没有的。例如旅游文献中有句话是:“Bats and guards were often used as a basis for more than 100 patterns because the Chinese words for bat and gourd sound like good fortun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在汉语中“蝙蝠”之“蝠”与“福”谐音,而“葫芦”之“芦”与“禄”谐音;福禄是三喜中的两喜,有着“幸福美满,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所以蝙蝠和葫芦多见于玉器的基本花样和图案,中国人一看即明白。而这句英语只以“good fortune(好运气)”泛泛的加以解释,外国人并不能明白其中的美好意味,体会不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些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1.5 旅游英语中的诗歌翻译方法

旅游文献中介绍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时会引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这就涉及到诗歌翻译的问题。例如导游带领外国游客游览庐山时,来到花径。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洲(九江)司马时,于公元816年登庐山游览。时值暮春,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却桃花盛开,白居易有感吟诗一首《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fragrance in the human world has withered in the April,while flowers in the mountain (Mt.Lushan) are in full bloom”。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诗歌这种独特的文体,但是英汉诗歌文体各有特色,文体并不对应,这句名诗的翻译保留了诗歌平衡句式,主要意译。

2 结语

中国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翻译,不仅仅涉及一种外语的学习,更涉及到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介绍,这时翻译和文化差异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的,也使得翻译知识的介绍成为必要。该文主要从五个方面介绍和分析旅游英语文献涉及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进一步的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别,并认识各自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1] 初丽岩.旅游交际英语通[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保红.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5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那元宵节的灯谜都有那些呢?今天我们先看看2021年元宵节灯谜字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2021年元宵节灯谜及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年元宵节灯谜都有哪些1.左手五个,左手五个。

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2.四角方方,常随常往。

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3.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

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4.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

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5.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6.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

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7.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

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8.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

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9.有面无口,有脚无手。

听人讲话,陪人吃酒(打一日常用品)——桌子

10.带着平顶帽,身穿圆筒袄,虽然一只眼,暗中逞英豪(打一日常用品)——手电筒

11.前面来只船,舵手在上边,来时下小雨,走后路已干(打一日常用品)——熨斗

12.小小东西,放在腋底。

有病没病,看它肚皮(打一日常用品)——温度计

13.一只雀,飞上桌,捏尾巴,跳下河(打日常用品)——汤匙

14.鼻子朝天,嘴巴朝地。

敲它一锤,惊天动地(打一日常用品)——大钟

15.金钩吊银圈,姐妹隔座山。

若要来相会,需到天色晚(打一日常用品)——耳环

16.生在山崖,落在人家,凉水浇背,千刀万剐(打一日用品)——磨刀石

17.薄薄一张口,能啃硬骨头。

吃肉不喝汤,吃瓜不嚼豆(打一日常用品)——菜刀

18.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还不凉(打一日常用品)——暖壶

19.有硬有软,有长有宽。

白天空闲,夜晚上班(打一日常用品)——床

20.有风吹不动,它动就生风,若要不动它,待到起秋风(打一日常用品)——扇子

21.一间小药房,药品里面藏。

房子涂白色,十字画中央(打一日常用品)——医药箱

22.一物生得巧,地位比人高。

戴上御风寒,脱下有礼貌(打一日常用品)——帽子

23.一颗小红枣,一屋盛不了。

只要一开门,枣儿往外跑打一日常用品)——油灯

24.屋里一座亭,亭中有个人,天天荡秋千,不荡就有病(打一日常用品)——钟摆

25.不是点心不是糖,软软凉凉肚里藏,不能吃来不能喝,每天也要尝一尝(打一日常用品)——牙膏

26.红艳艳,飘胸前。

像火苗,暖心间(打一日常用品)——红领巾

27.头上亮光光,出门就成双。

背上缚绳子,驮人走四方(打一日常用品)——皮鞋

28.口比肚子大,给啥就吃啥。

它吃为了你,你吃端着它(打一日常用品)——饭碗

29.楼台接楼台,一层一层接起来,上面冒白气,下面水开花(打一日常用品)——蒸笼

30.平日不思,中秋想你。

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日常用品)——月饼

31.一只黑鞋子,黑帮黑底子。

挂破鞋子口,漏出白衬子(打一日常用品)——西瓜子

32.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

(打一动物名)——鱼

33.两眼外秃大嘴巴,有个尾巴比身大,青草假山来相伴,绽放朵朵大红花——金鱼

34.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

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名)——鲸

35.小时像豆号,在水中玩耍。

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青蛙

36.为你打我,为我打你。

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蚊子

37.似鸟又非鸟,有翅身无毛,一脸丑模样,专爱夜遨游——蝙蝠

38.肥腿子,尖鼻子。

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动物名)——蜗牛

39.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

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名)——螳螂

40.娘子娘子,身似盒子。

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名)——螃蟹

41.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打一动物)——蜘蛛

42.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

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名)——蚂蚁

43.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间好姻缘(打一动物)——鸳鸯

44.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

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打一动物名)——长颈鹿

45.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名)——丹顶鹤

46.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

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马蜂

47.脚像细牛脚,身像大狗重。

行象后生子,须象老大人(打一动物名)——羊

48.脚着暖底靴,口边山胡须。

夜里当巡捕,日夜把眼眯(打一动物名)——猫

49.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

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蛇

50.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

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岸(打一动物名)——海豚

2021年关于元宵节的谜语1.滔滔不绝(打一中草药名)——长流水

2.左手五个,左手五个。

拿去十个,还剩十个(打一日常用品)——手套

3.四角方方,常随常往。

伤风咳嗽,数它最忙(打一日常用品)——手帕

4.半个西瓜样,口朝上面搁。

上头不怕水,下头不怕火(打一日常用品)——锅

5.中间是火山,四边是大海。

海里宝贝多,快快捞上来(打一日常用品)——火锅

6.一(打一成语)。

接二连三

7.乖(打一成语)。

乘人不备

8.亚(打一成语)。

有口难言

9.主(打一成语)。

一往无前

10.呀(打一成语)。

唇齿相依

11.判(打一成语)。

一刀两断

12.者(打一成语)。

有目共睹

13.泵(打一成语)。

水落石出

14.扰(打一成语)。

半推半就

15.黯(打一成语)。

有声有色

16.田(打一成语)。

挖空心思

17.十(打一成语)。

纵横交错

18.板(打一成语)。

残茶剩饭

19.咄(打一成语)。

脱口而出

20.票(打一成语)。

闻风而起

21.骡(打一成语)。

非驴非马

22.桁(打一成语)。

行将就木

23.皇(打一成语)。

白玉无瑕

24.忘(打一成语)。

死心塌地

25.中的(打一成语)。

矢无虚发

26.会计(打一成语)。

足智多谋

27.背板过海,满腹文章。

从无偷窃行为,为何贼名远扬?(打一动物名)乌贼

28.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

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打一动物名)麻雀

29.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

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打一动物名)海马

30.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

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海鸥

31.小时像逗号,在水中玩耍。

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青蛙

32.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

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缘。(打一动物名)鸳鸯

33.姑娘真辛苦,晚上还织布。

天色蒙蒙亮,机声才停住。(打一动物名)纺织娘

34.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

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黄蜂

35.两眼如灯盏,一尾如只钉。

半天云里过,湖面过光阴。(打一动物名)蜻蜓

36.播种(打一动物名)布谷

37.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打一日常用品名)——蜡烛

38.猛将百余人,无事不出城。

出城就放火,引火自烧身(打一日常用品)——火柴

39.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

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打一日常用品)——针线包

40.远看两个零,近看两个零。

有人用了行不得,有人不用不得行(打一日常用品)——眼镜

41.尚鲁智深(打四川一地名)——色达

42.刘邦登基诏书(打四川一地名)——宣汉

43.南人不复反矣(打四川一地名)——南充

44.举起鞭儿又紧缰(打新疆一地名)——策勒

45.介胄之士(打湖北一地名)——武汉

46.全面整顿(打云南一地名)——大理

47.美哉嘉陵(打云南一地名)——丽江

48.惩恶扬善(打云南一地名)——楚雄

49.山花红烂漫(打内蒙古一地名)——赤峰

50.驿外断桥边(打一字)。

2021年元宵节经典谜语及答案1、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

元宵灯会

2、除夕守岁数钟声(打一商业用语)。

年终盘点

3、年终岁尾,不缺鱼米(打一字)。

4、除夕夜守岁(打一歇后语)。

辞旧迎新

5、初一(打一成语)。

日新月异

6、一夜有喜(电影名)。

元宵乐

7、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节节胜利

8、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

元宵

9、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

元宵

10、拜年(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11、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

第二节

12、十五花灯艳,万人期中彩(金融词语)。

元宵奖储蓄

13、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

元宵佳节

14、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胖妇人

15、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

元宵

16、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

半月谈

17、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

方正集团

18、元宵(成语)。

一朝一夕

19、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

外行看热闹

20、婚期定在元宵后(成语)。

喜出望外

21、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

混淆黑白

22、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

忙得团团转

23、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

24、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

喜出望外

25、元宵同返家(成语)。

众望所归

26、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

节外生枝

27、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

喜春来、集贤宾

28、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

十五贯、赛虎

29、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不夜城、乡情

30、元宵节(电影名)。

万家灯火

31、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

32、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

二月里来

33、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破题儿第一夜

34、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35、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

寒虎、胜利在望

36、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

十五张美圆

37、元宵回暖(篇目)。

十四寒

38、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望勿纠正

39、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望多关照

40、观赏元宵灯谜(人名)。

张节、文虎

41、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

42、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

节能灯

43、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少年十五二十时

44、元宵(诗词句)。

数问夜如何

45、元宵前后(诗词句)。

十四为君妇

46、举头望明月(打一词语)。

仰光

47、元宵前后(书名)。

二月

48、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

角球

49、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快节奏

50、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节点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6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元宵词后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和对比。

一、宋代元宵词中的比兴手法

(一)什么是比兴?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了。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比兴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宋朝的元宵佳节是最令词人兴奋或生发感慨的时刻,再加上大量的节日娱乐活动、热闹气氛的渲染,大量的元宵词也应时而生。华灯、鳌山、银盏、素月、桂花、箫鼓、凤辇、歌、酒、车马、笑语、雪柳等相应的元宵节特有的事物充斥在词中,同时,元宵词中注入个人情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也提升了其“词史”的地位和品格[1]。这意味着词不再是唐五代时期只为了应歌娱人而作,而是有了寄托,我们以下列两首元宵词为例:

苏轼《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由“灯火”、“三五夜”、“吹笙”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元宵词,作者以元宵夜灯、月、游人的场景为发端,引出自己对人生际遇反复的慨叹,以及对光阴催人孤独老去的无奈,这正是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蒋捷《南乡子》: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词人以“翠幰”、“纸灯”、“绛纱”这一幅“元宵好景”为发端,引出了自己对时代盛衰的慨叹。“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由此可见挥之不去的还是梦里的故乡情结。

这两首词都是先描述元宵节的盛况,然后才引入自己的感慨抱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特征。元宵词有寄托,它的品格才会高,如果单纯地写元宵盛况,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元宵词会采用比兴手法的原因。

二、宋代元宵词中的铺陈手法

(一)什么是铺陈

铺陈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陈叙述,直说其事,反复叙说。

(二)铺陈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首先,北宋王朝承平一百七十载,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得以发展,都市生活繁荣。同时,都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元宵节庆的繁荣,从而为元宵词注了大量的内容。宋代词人在惊叹元宵佳节盛况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热闹场面,在记录的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使用了铺叙的手法。

如万俟咏的《雪明鳷鹊夜慢》: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绣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待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词的上阕从元宵灯节的夜景入手,烘托了“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经过盛装打扮,像阆苑仙境、蓬莱仙岛、光辉灿烂;元宵佳节,寒梅映雪、桂树飘香、月光皎洁。皇帝的宫殿彩灯高挂,绚丽的华灯映透了半天的云彩。下阕则转换角度,表现佳节里京城的繁荣与喧闹。宣和时期,“上元节烧灯胜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2]“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酒坊茶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3]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少女贵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人潮中,鼓乐喧腾,人声鼎沸,杂耍表演,呼卢赌博,万俟咏的词用铺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其次,宋代词体形式的发展,给元宵词的铺叙手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元宵节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这就要求应时应景的元宵词具备一定的叙景纪实性特点。显然,传统的小令受其篇幅的制约已经无法展示元宵盛况,而以铺叙体物为特征的慢词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柳永、苏轼等人的努力下,慢词在北宋日渐流行,对元宵节景象和气氛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们可以进行以元宵节为题材的小令与慢词对比: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情感婉约,感慨青年男女恋情的曲折,风格朴素自然。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写出了元宵佳节欢腾的场面,有转换的嶰管青律,高耸的鳌山彩灯,喧嚣千门万户,灿烂的火树银花,闹腾的箫鼓……这样一派太平时代的欢乐场面,通过慢词这种形式详详细细地铺叙了出来,生动具体。

两词相比,在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中,慢词占尽了优势,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三、对比手法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如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二)对比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

靖康巨变后,金人的铁蹄粉碎了宋人的太平梦,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不少南渡词人发出了今夕何夕的咏叹。宋代朝廷南渡后,文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词人的今昔之感已超出了自身的遭际,而偏重表现为一种故国之思,即在对昔日汴京繁华的追忆与怀念的背景下,与当今处境进行对比,抒发了饱含个人身世的悲凉。

如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离乱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南宋末年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

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后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他如蒋捷的《瑞鹤仙·乡城见月》、《女冠子·元夕》,也都是追忆往昔元宵夜的欢乐情景,抒发世易时移的沧桑感慨和故国之思的佳作:“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眼前虽然是“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一派祥和景象,词人却“懒携手去”、“缃帙离离,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鋼无寐,满村社鼓。”其他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等词,都是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故国之思。

宋朝的元宵词是元宵诗词史上的一个高峰,综观大量的元宵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如此地相似,无论词牌名怎么变,无论内容怎么变,这些词一如既往地使用着比兴、铺陈以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铺陈手法的使用既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宋朝繁盛的城市经济以及元宵节的狂欢密切相关;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则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这段屈辱的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2]蔡涤:《铁围山纵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3]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谢佩源,李永田.词[M].北京出版社,2004:164.

[2]逯雪梅.宋代元宵词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3).

[3]祁高飞.宋代元宵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2010.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7

关键词:下场诗;集唐诗;《牡丹亭》;《长生殿》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下场诗又称“落诗”、“落场诗”,是明清传奇剧本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每出戏的末尾由人物下场时念诵的几句韵语,一般用以概括剧情、突出重要场景和造成期待等。明清传奇的下场诗沿自宋元南戏,在文人作家笔下逐渐定型,最标准的形式是由四句韵语组成.形同一首绝句。剧作家们由喜欢借用古语和古诗,最后集中到完全采用唐诗句,形成下场诗中很引人注目的“集唐诗”。曲论家对这种现象诟病不已,文人剧作家却十分热衷,形成一个矛盾却有趣的现象。那么,明清传奇中的下场集唐诗是如何发展定型的?应该如何评判它的是非功过?本文尝试对此作粗浅的探索。

王骥德《曲律》中说:“落诗亦惟《琵琶》得体,每折先定下古语二句,却凑二语其前,不惟场下人易晓,亦令优人易记。自《玉块》易诗语为之,于是争趋于文。迩有集唐句以逞新者,不知喃喃作何语矣。”作者概括出下场诗的三种类型,这是符合明清传奇下场诗的演变情况的。试以毛晋所编《六十种曲》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六十种曲》作为我国篇幅最大、流传最广的一部戏曲选集,所收60种戏曲中除去《北西厢》一部杂剧,《琵琶记》、《荆钗记》、《杀狗记》、《白兔记》、《幽闺记》等一向被目为戏文外,共有54出传奇,据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可知,作于生长期的有15部,勃兴期的有39部。这54部传奇已经可以涵盖传奇下场诗的所有类型。传奇下场诗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俗型,以俚语、自作语为主,即王骥德所说的“先下古语二句,却凑二语其前”,形式比较粗糙;二是雅俗混杂型,已多采用唐诗句,但仍有大量俚俗语,且形式参差不齐;三是雅致型,集句诗几乎完全取代俗语和自凑语。具体情况看下面列表:

由上表可以发现:

(一)下场诗经历了一个句式、句数和语句的筛选淘汰过程。由句数和句式的参差不齐逐渐统一到整齐的七言四句形式;由广泛杂采古诗、古语到讲求采用不同的唐诗句。

(二)对下场诗的加工改造从生长期就已开始。粱辰鱼、邵灿、郑若庸、高濂、张凤翼等人开创了传奇中的文词一派,“自《香囊记》以儒门手脚为之,遂滥觞而有文词家一体。近郑若庸《玉i记》作,而益工修词,质几尽掩。”文人参与创作传奇,讲求典雅精致,逐渐注诗语文辞入传奇,初步改造了下场诗的滥俗和粗糙。

(三)集句诗一直没有完全统一下场诗。尽管文词派在生长期就已着手雅化传奇,但即使到勃兴期中三种类型的下场诗仍然并存,彼此难分伯仲。这主要与作家们的创作观念相关。戏曲的本色一向被定为通俗易晓,与含蓄蕴藉、讲求韵外之致的诗文雅文学泾渭分明。曲论家一再强调戏曲的这种“本色”。“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日本色。盖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饰词章,填塞学问,了无干涉也。”坚持戏曲本色当行的剧作家会注意作品的演出效果,追求让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红女闻之而然喜,悚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而文词派的剧作家则坚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去俚腐而致藻丽博洽。于是本色派传奇中的下场诗会坚持一贯的朴质通俗,文词派的下场诗则在改造雅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由起初的“雅俗混杂”发展到“雅致”,直至定型为四句七言集唐诗。

坚持本色当行的剧作家使用的语言直白晓畅,能够让受众喜闻乐见。下场诗达到了“场下人易晓,优人易记”的效果。通俗型传奇下场诗中俗语俗句的随处可见也就再自然不过。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奉劝世人行好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夫妻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都是流传众口、耳熟能详的语句,它们或出自小说笔记,或采自佛道语录,或来自童蒙读物,范围特别广泛。另一方面,下场诗中的诗句从唐诗、宋诗到民歌、宋词都有引用,但往往只局限在几首几句。譬如“门阑多喜色,女婿近成龙”(杜甫《李监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欧阳修《再和明妃曲》)、“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晏几道《鹧鸪天》)等等,都在传奇中频繁出现以至滥俗,这样就很难保证每一次使用都能准确恰当地起到下场诗的总结或提示作用。试以“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为例,它出自晏几道的《鹧鸪天》词的下半阙,描写久别的恋人再次重逢的喜悦之情,实际上化用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还秉烛,相对如梦寐”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这两句也受到传奇作者的青睐。他们在传奇中反复使用,往往根据剧情先自凑两句,再缀此两句,构成一出的下场诗。下面是《六十种曲》中的几个例子:

粱辰鱼《浣纱记》第十九出“放归”:自遇烽烟霸业空,三年流落似飘篷。今宵胜抱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陆采《明珠记》第二十出“赘苹”:百岁欢娱今始同,劝君且莫叹西东。今宵胜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汤显祖《紫钗记》第五十二出“剑合钗圆”:薄命回生得俊雄,感恩积恨两无穷。今宵胜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朱鼎《玉镜台记》第三十八出“赏雪”:暴虎当年罹鞠,一朝脱悔喜重重。夜来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袁于令《西楼记》第三十八出“会玉”:何处飞来锦绣丛,新欢旧爱两无穷。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汪廷讷《狮吼记》第三出“访友”:准拟今春乐事浓,休教枉却一东风。樽前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第十四出“赠妾”:喜得双仙驾彩虹,临歧含泪别恩东。今宵试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沈鲸《双珠记》第三十出“遇兄”:敕降仙姬下九重,笑啼交集叙行踪。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在梦中。

此外,崔时佩、李景华《南西厢>第二十七出“佳期”;范受义《寻亲记》第三十二出“寻亲记”;沈Z《义侠记》第六出“旌勇”;徐霖《绣襦记》第三十九出“父子萍逢”;王玉峰《焚香记》第五出“允谐”;张四维《双烈记》第十二出“就婚”;无名氏《四贤记》第三十六出“寻亲”等剧中同样如此,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征引。很显然,上述下场诗大多数并不能很好地表达 剧情,四句截然分作两节,缺少必要的关联,描写重逢之喜的“今宵”两句成为地道的摆设,频繁的出现已经使其变得俗不可耐。下场诗这种不避滥俗的创作距离成功完美传达剧意相差实在太远,更让一些追求雅致的文人作家不能容忍。“上下场诗,乃一出之始终条理,倘用旧句、俗用草草塞责,全本削色矣。”孔尚任的批评可谓代表广大追求雅致作家的心声。

文人参与传奇创作,自然会把接受的雅文化带入作品,更何况有些文人还着意对传奇进行“雅化”,加强剧本的文学意味和可读性。文人通过雅化传奇语言,将语言从鄙俚浅近改造成典雅绮丽,从而使传奇能够为尚雅的上层文人士大夫喜欢接受。这种“雅化”改造自然也波及到下场诗。从明代的传奇剧本中可以发现下场诗的形式渐趋于整齐,从杂言到以五、七言为主,从后两句引用诗句,到前两句也时有引用,从完全的俗语到偶用成诗,最后到四句集句诗,引用诗句的比重不断增加,征引的诗人也逐渐从几个大诗人扩展到大中小诗人。四句七言集唐诗是文人雅化下场诗的最后归宿。汤显祖《牡丹亭》就是一个范例。55出戏中除第一场开场、十六出无下场诗、最后一出大收煞八句以外,全部都是四句七言集唐诗,涉及唐代诗人104人,引用的范围大大拓展。

之所以最后限定在集唐句,个中缘由应该与有明一代的诗歌风尚密切相关。明代诗歌流派叠兴,但基本上都推重唐诗,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贬斥宋诗,“宋诗尚理,主于议论,而病于意兴。”很多传奇作家就是这些诗歌流派的拥趸者。文词派的兴起与明代的诗歌风尚更是密切相关。“自粱伯龙(粱辰鱼)出,而始为工丽之滥觞,一时词名赫然。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崇尚华靡。”这种诗歌风尚下,传奇作家选择集唐诗而不是集宋诗、集宋词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另一方面,宋诗相比唐诗更加的生活化,宋词自不必说,这在崇尚本色的戏剧家那里或许会更加适合,本色的传奇中仍不乏宋诗宋词的句子,如欧阳修、寇准等人的诗句被引用的频率就很高。但到后来,作家们就有意避免除唐诗以外的其他诗句词句,以求得典雅和谐。

集句诗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迎合了文人追逐才情,炫耀学识以求喝彩的心态。它的创作难度非常大,“按集句诗者,杂集古句以成诗也。……盖必博学强识,融会贯通,如出一手,然后为工。若牵合附会,意不相贯,则不足以语此矣。”“《柳塘词话》日:徐士俊谓集句有六难,属对一也,协韵二也,不失粘三也,切题意四也,情思联续五也,句句精美六也。贺裳曰:集之佳者亦仅一斑斓衣也。否则百补破衲矣。介甫虽工,亦未生动。沈雄日:余更增其一难,日打成一片,稼轩俱集经语,尤为不易。”(可以想见,下场诗使用集句既要符合诗的审美标准,又要贴合剧情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很多下场集句诗就弊病百出,招来很多批评声音,王骥德说其“不知喃喃作何语”;黄振说“上下场诗,前人多集唐句,文气本不贯穿,不过拈一两句与本出稍有沾染者入之,余皆闲文,且滥套可厌。”综合看来,传奇下场集句诗主要有三弊:一是四句杂凑,文气难以贯通;二是语句晦涩难解,“不知喃喃作何语”;三是不能很好地贴合剧情,大量闲文“干卿何事”。但是剧作家既然选择集句诗形式就会尽量避免这些为人诟病的地方。因此,下场集唐诗中工稳出彩者也不乏例子。《牡丹亭》和《长生殿》就是为人称道的典范。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为得意和看重的一部传奇。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清晖阁批点《牡丹亭还魂记》卷首)。他曾极力反对他人的改动,将之与王维《雪里芭蕉图》被改一事相提并论。《牡丹亭》下场集唐诗可圈可点的很多,仅以《惊梦》一出为例略作分析。此出描写杜丽娘在花园中梦见与柳梦梅相遇的故事。四句诗作“春望逍遥出画堂,间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首东风一断肠。”此四旬平仄合律,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绝句诗,描写春游的一种感受。第一句写出游,出自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诗;二句写所看之景,出自罗隐《桃花》诗;三句四句抒情写怀,出自许浑《早发天台中岩寺度关岑次天姥岑》和韦庄《春陌二首》,丝毫不见牵合附会的痕迹,达到“如出一手”的艺术境界。放在传奇中,此诗也与剧情非常贴和。第一句概括杜丽娘受到春景的触发走出闺房到园中赏春。第二句写杜丽娘所睹春色,其中又暗合柳梦梅的名字。三句与戏中柳梦梅吟诵的上场诗相照应,“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人,今朝阮肇到天台。”可见汤显祖将梦中相遇的柳梦梅与杜丽娘比作阮肇天台遇仙女。而下场诗中的三句却从杜丽娘口中发出,形容其好梦被母亲惊断与柳梦梅分开的过程,四句刻画杜丽娘醒后的怅惘痛苦的心情。这样诗句与风华秀美的曲文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很难想象如果把它们替换成流传众口的俗语俗句将会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情。

作为“一部闹热牡丹亭”,《长生殿》在言情的主题上向汤显祖看齐,在艺术形式上也直接步武《牡丹亭》,“罔敢稍有逾越”。除第一出“传概”外,《长生殿》中下场诗全部采用集唐句,内容上贴合剧情,形式上更加齐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如“傍讶”、“幸恩”、“复召”、“偷曲”、“舞盘”、“埋玉”等出都是值得称赞的代表。试以“幸恩”一出为例作具体分析。春日禊游中,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杨贵妃因此醋意大发,触怒龙颜被谴出宫。此出写虢国夫人回味被皇帝召见的独自以及和韩国夫人的对话,突然闻报贵妃回家。与之相配的下场诗是“传闻阙下降丝纶,出得朱门入戟门。何必君恩能独久,可怜荣落在朝昏。”此四句分别出自刘长卿《狱中闻收|京有赦》、贾岛《上杜驸马》、乔知之《折杨柳》和李商隐《槿花》。前二句叙说贵妃被谴回家的事件,三句点出被谴原因,四句感慨君恩无常,有叙有议,文气贯通,畅达明白,与剧情配合无间。作者没有具体写杨贵妃被谴回家的具体过程,下一出开场直接写其在家的情景,因此一定程度上这首下场诗又有串联戏剧冲突的作用。可见,集唐句的运用并未造成削足适履、东拼西凑的不良效果,恰恰相反,作者一样可以自由驱使唐人诗句为己所用,使其与戏剧情节完美的融为一体。集句诗中经常出现的弊端在这里都已被化于无形之中了。

《牡丹亭》的创作年代当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以后,成书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经过五年的创作过程。汤显祖有充裕的时间对《牡丹亭》进行推敲斟酌。《长生殿》则是洪升“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花费的工夫更多。而且,汤显祖和洪升两人都是出色的诗人,只是诗名为他们的传奇所掩盖。洪升的诗集现仍存《稗畦集》、《稗畦续集》和《啸月楼集》等。正是高度的诗歌修养和反复地打磨,《牡丹亭》和《长生殿》才能共同贡献出高水平的集唐诗。可见,下场集唐诗的成功需要作家的才情和充裕的时间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至善至美。

元宵节诗词名句篇8

再看大的方面,即“大处着眼”,则《红楼梦》章法结构之对称,更是显而易见了。比如:

一、第一回,贾雨村中秋吟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脂砚朱笔眉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此批明确指出,《红楼梦》全书结束,时序在中秋佳节,内容“即诗”,与第一回“中秋诗起”,正呈前后对称之势。

二、第一回,香菱上场。疯癫僧人对怀抱香菱的甄士隐口念四句言词,道是: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脂砚在“好防佳节元宵后”句旁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我们知道,脂砚所谓“云前”,是指元宵节香菱的丢失及随后而来的甄士隐家遭火灾,而“云后”是指贾府元宵节元春的暴亡及随后而来的贾府被抄。甄士隐家遭民火,贾府家遭战火。而“元宵节”,实乃霍启之始,(脂砚点明:“霍启”谐“祸起”。“菱花空对雪澌澌”其中含义之一,是寓香菱后为薛潘霸占,同时,亦宣告香菱元宵节后死亡。)甄士隐家落难,实与贾府落难,成前后对称之势。而时序,均以元宵节为“祸起”。香菱后来死亡了,而贾府湘、林后来亦同归死亡。香菱确有谐“湘、林”之意。

三、第二十一回:“贤袭人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此实乃后面“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一回的引文。换言之,二十一回的“贤袭人”与八十回后“薛宝钗”回,正呈前后对称之势。(庚辰本二十一回脂批节录如下: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卅回,犹不见此文之妙。此曰“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曰“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

四、庚辰本第十七至第十八回,有一条脂批明确指出:至末回“警幻情榜”,(类似脂批,另有多条)。而“情榜”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太虚幻境。此与第一回甄士隐梦中地点相呼应。但更重要的,是与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呈对称。我们可以确知,“警幻情榜”里,有正钗、副钗、又副钗,而宝玉是“诸艳之冠”,与“绛洞花王”相合。但“警幻情榜”里,决不会有所谓的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周汝昌老师之观点)。因为此说与贾宝玉神游太虚境不合,破坏“对称”。第五回“太虚幻境”里,正钗、副钗、又副钗,均择要录之,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神效,结尾“太虚幻境”录出一百另八“脂粉英雄”,岂不味同嚼蜡,“神效”尽失?至于畸笏批“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针对于脂砚的错批而引发的议论。因为脂砚未见雪芹的“后卅回”,却想当然地批又副册“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茜雪、平儿等人无疑矣”。(畸笏所言的“方知正、副及三、四副芳讳”,实是为加重批驳语气而已,而不是说真有正、副、再副、三四副芳讳。此犹如贾母斗牌时说笑,“我那里记得什么抱着背着的?”此“抱”据“鲍二家的”而来,但“背”字只是顺嘴说说,凑趣而已,实无义。

五、第四十三回,巧姐生病。刘佬佬应王熙凤之请,为之取名“巧姐”,并说:“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都从这巧字上来”。靖藏本于此有脂批曰:“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这足以说明,贾巧姐将来的命运,必与刘佬佬说的这段话,成遥相呼应之势,也即是“对称”。

事实上,带有脂批证明的“大对称”、“小对称”,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

《红楼梦》里许多谶语式的语言表达,都可以来为“对称”两字作佐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第二十二回,有隐寓众多姐妹最终命运的“春灯谜”。这“春灯谜”发生在元宵佳节,无独有偶,五十回及五十一回,共有十四首“春灯谜”(包括宝琴怀古诗),出现在元春省亲后的第二个元宵节之前夕,如果我们承认并看重“对称”一说,则可以很快领悟到,二十二回“春灯谜”,与五十回、五十一回“春灯谜”,正是两相对称。故,五十回、五十一回之“春灯谜”、“怀古诗”,性质与作用当与二十二回春灯谜一样。——当然,其侧重点不一样,具体细化、深化程度会不一样,但对于贾府最终结局,对于金陵十二正钗及宝玉最终命运,必有明文交代。

情节上的对称还有很多:如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实际上,她们二人之死,明显是一种对称。晴雯死时,宝玉不在身边;而黛玉死时,宝玉同样不在身边。再有,晴雯之死与黛玉之死一样,均是受诬而死。她们俩人同是芙蓉花,当然,也同是花神。宝玉诔晴雯,脂批明说“实诔黛玉”。因此,我们说晴雯与黛玉是一种“对称”,一点不差。

第二十八回,写到蒋玉菡与宝玉互换汗巾子,其中隐寓着蒋玉菡与袭人将来成婚之事。八十回后,蒋、袭果然成婚,并侍奉宝玉、宝钗(据脂批)。此即是前后照应,明显对称。十八回,元春省亲,那场面、那气派,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到了全书结尾处,贾府被抄,家亡人散,其场面之凄凉、悲惨,决不是我之笔墨所能形容。前后对比,天壤之别。这当然是大比照,但同时,当然也是大对称。

《红楼梦》一书里,“对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比如黛玉、湘云先后死于芒种节;比如秦可卿之死与尤二姐之死(实代表二尤)均死在冬季;又比如宝钗扑蝶与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与麝月篦头,等等,无处不见对称之影。即便是红楼人物,也能见到对称,比如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尤二姐与尤三姐,贾琏与贾珍,刑夫人与王夫人,贾母与刘佬佬,贾环与贾雨村,甚至贾宝玉与薛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章法结构,具有明显的对称性,这一对称性,实已形成铁律,而且可以看出,这铁律根本就是曹雪芹的有意而为,“既定方针”。它并不是在某一点、某一处、某一层面上偶然地呈现,而是在《红楼梦》书中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甚至在各个人物中普遍地、全面地呈现,研究《红楼梦》,必须了解与把握书中这一对称性铁律,体会曹雪芹的匠心独运。

(作者单位:黄山市委党校)

上一篇:关于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重阳节祝福语送父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