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小诗范文

时间:2023-10-23 09:12:28

春分的小诗篇1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分的小诗篇2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春分的小诗篇3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一】

各位听众:

你们好!我是xxx。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听,再会!

2017关于春天的校园广播稿【二】

冬色爷爷送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

春天的阳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开了笑脸,太阳,红红的光束射过来,那温柔地抚摸你,像年轻的母亲的手。

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看见这一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

在这一个温暖 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见春雨在竹枝、竹叶上跳动着。那雨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铉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么是五颜六色的,使人眼花缭乱?啊,原来孩子们在防风筝呀。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生机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

春天到了,各种绚丽的花朵都开放了,都是那么绚丽夺目。田里农民伯伯种的油料作物--油菜花也开了。金黄的油菜花,成了蝴蝶的天地,美丽的蝴蝶在金黄色的舞台上跳着柔和而优美的舞姿。它们一会儿在空中飞舞,一会儿静静地停留在油菜花上。正是这样,给春天也增添了不少乐趣。油菜花的美丽,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劳动人民--蜜蜂,蜜蜂总是不分昼夜地不辞辛劳地给油菜花授粉。偶尔一阵微风吹来,金黄的油菜花立刻涌起了高低起伏的金浪花。远远望去,实在令人美不胜收!

春分的小诗篇4

一、选材要准,切合实际。

小学生还处于身体成长和贪玩的阶段,极爱去上学,又特别贪玩。所以对小学学生学习诗歌必须遵循实际情况而论。首先选材一定要精准,不能选一些晦涩难懂的诗歌,要适合儿童阅读的,既要短小精炼,还要有趣味儿。比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火红的枫叶》:

今天,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想寻找一片火红的枫叶。

每当我拾起一片枫叶的时候,总以为找到了一片最红的。然而不久,我又找到了一片更红的。啊,我终于找到了一片最红最红的枫叶!他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它的样子也好看,就像我的小小手掌。

我把这最红最红的枫叶贴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再写上一首小诗,做成了一张贺卡,送给我的老师。

在这美丽的秋天里,我记得今天是老师的节日。

短短的四段文字描述,处处渗透着儿童的思维,通过一枚“火红的枫叶”贯穿全文,最后升华成学生把它制作成了老师的贺卡。使得整首诗歌唯美而感人,处处都洋溢着儿童的纯真。

再比如陈伯吹先生的《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枝头:

春天的风微微吹动,

柳条跳舞,桃花脸红。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草原上:

春天的雾轻轻细细,

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竹林里:

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田野里;

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

麦苗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

全篇节奏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眼前就有一幅画卷――一群孩子去田野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小诗,其中“春天在枝头上……”、“春天在草原上……”、“春天在竹林里……”、“春天在田野里……”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些困难。但是若把这首诗歌放在正值春天时,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再把他们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感受被春风吹过的感觉。此时在引导他们一起朗诵《春天在哪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朗诵,多给鼓励,少批评。

小学生最易满足,也容易叛逆。你给他硬性规定阅读,他也会阅读,但是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思想,这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如何引导朗诵,这才是关键问题。首先要从古诗入手,因为古诗比较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诵古诗,先让学会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作者是谁。无论朗诵的好坏,都不要批评。尤其是有些老师和家长,朗诵的不好就罚站孩子。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让孩子们更加不爱朗诵,比如,有一个老师,这样引导学生朗读诗歌: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用声音压不过对面班级的声音?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

老师:那咱们就朗诵一首古诗,我看谁的声音最大,谁就是最厉害的。

同学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朗诵的真棒,同学们都很棒,今天分不清谁最厉害,今天的每一个人都很棒。

老师:下面谁先查出来,这首诗歌在那页,作者叫什么名字,谁就是今天最厉害的人。

于是老师假装转出教室了,但是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翻书的声音。最后大家都找不出来了。这样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诵课上老师可以借鉴,家长在家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古诗。这种对话的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它中间潜藏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展示中复述了课文,完成古诗的学习和复习。

三、通过想象再现画面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大多喜爱写风景诗。一首好诗如同一幅画卷,展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根据此一特点,在进行古体诗歌的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画图、配以与诗歌内容相符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地理解诗歌。同时,可以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去朗读。

有人曾做过调查,当孩子们离开学校,走进大自然后,精神立马变得亢奋,当踏进校门的时候,立马变得困顿。尤其拿着一本书的时候,很容易睡觉。于是有学生说,读书可以催眠,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带孩子们去大自然里朗诵诗歌,既可以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操。两者可兼得,何乐而不为呢?

四、在朗诵中让领会诗意。

闻一多先生提出了诗歌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诗的美,不仅是有这“三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

如骆宾王的这首《咏鹅》,绘画美变现的就很强烈。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学习这首诗歌,可以依循鹅的形象来读。诗歌一开始就以“鹅,鹅,鹅”的连续反复,突出了描写对象。鹅在禽类当中,体大身健,尤其是长长的颈项更是别具特色,所以诗人抓住特征,突出了鹅的“曲项”――鹅的颈项长长的,本来并不弯曲,因为它要唱歌,这才弯曲着颈项,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可爱了。鹅儿浮游其中,多么自由自在啊!鹅儿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悠悠绿水,激荡起一圈圈清澈的水波,雪白的躯体不断前行,又多么快乐!

诵读这首诗歌,我们不难从中体味到童趣。在儿童眼里,鹅鸭嬉戏,猫狗相斗,乃至蚂蚁搭桥等等,无不充满情趣,妙在诗人仔细观察,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以诗的语言画出“鹅儿戏水图”,因而更加富有感染力了。

五、 诗歌朗诵能让人快乐。

当我们精神上有伤害的时候,我们可以倾诉,我们可以喝酒,我们有很多的方式发泄。但是我们的小孩子们呢?他们其实也有困惑,心情不好的时候除了哭,还会把这种沉闷放在心里好些天,如果不说出来,他一直都会闷闷不乐。那么我们如何给他们寻找到一种最好的发泄方式呢?除了唱歌外,我想最好的就是朗诵。我们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小孩,分成几个小组,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看那一组朗诵的好。在给予一些玩具当作奖励,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全部心思花费在朗诵与听朗诵的主体上来了,这样还可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

春分的小诗篇5

盛夏,我在西安拜访了儿童诗诗人王宜振老师。

笛王的故事

王老师,我很久之前就听说过您的一个称号――西北的笛王,能跟孩子们讲讲这个称号的来历吗?

王宜振:上世纪90年代,我出过一本诗集叫《笛王的故事》,其中有一首和诗集同名的诗,那是一首带着淡淡忧伤的少年诗,一个少年告别童年、告别妈妈的时候,心里总会有脆脆的笛声在回荡。那是一种挣扎,也是一种成长。这本诗集很受大家的喜欢,后来就渐渐地有人称我为“西北的笛王”。一转眼已经过去十几年了,而事实上,“童年”和“故乡”这两个已成为我情结的词语,始终是我诗歌创作的主题。

我前几年写过一首诗《父亲从乡下来》:父亲从乡下来/乡下的父亲/伸开粗糙的双手/手心里握着四个季节……草帽、蛙声、烟袋,这些都是我记忆中的事物,它们深深地扎根在我的生命里,在我创作诗歌的时候就会自己跳出来,变成诗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诗心就是童心

写一首诗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写一辈子的诗。这么多年,您都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王宜振:写了这么多年的诗,要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觉得给孩子们写诗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而很多诗歌的灵感也来自于他们。小孩子和大自然走得最近,他们的天性是有灵性的,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真实自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是啊,孩子是天生的诗人,跟他们在一起,我们老师都会变得诗意盎然。那么,您写诗的灵感都是来自哪里呢?

王宜振:我喜欢看孩子,有时候看着我的小孙女,就很想把她写到诗歌里去。比如《小丫的话是红的辣的》,就是写了一个十分率真又自然的小姑娘。我喜欢简单的生活,许多年住在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以及周围的一切都成了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对它们用心的时候,写出来的诗歌就能打动读者。我自己很喜欢的一首诗叫做《红蜻蜓》: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其实你身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周遭事物怀有敏感和照顾的心,就是一颗孩子一样的心。

读诗比写诗更重要

王老师,此次来拜访您之前,很多孩子想托我问问您:什么是诗,怎样才能写好诗。您能为他们解答一下吗?

王宜振:我想,要给诗准确地下一个定义,实在不好下。每个小朋友都会说话,但要把每个小朋友都想说却都没有说出的话写出来,我想,这可能就会是一首好诗。比如有一个小朋友看到大树上有一个鸟窝,他就写了一首诗:鸟窝,是大树的一只眼。这样的句子,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能说出来的,这个小朋友说出来,我就可以说他写出了一首诗。

也常常会有家长和老师问我,如何教给孩子写诗的方法和技巧,其实我倒认为,读诗比写诗更重要。现在的作品确实很多,但一定要引导孩子阅读经典的诗歌,让经典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孩子的诗歌创作能力。儿童诗的欣赏与创作特别强调自由,无需过分在意孩子是否能创作出优秀的童诗。引导孩子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享受美好的语言、纯净的思想,让他们在课堂与生活中都被诗意环绕,这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如果一定要说写诗的关键,我认为是要从小处着眼去写,这样才有抓手。太大的话题是很难把握的,要写得打动人心就更难了。而别人都在写的东西是不是还可以写呢?其实也可以的,以另外的角度,一反常态去写,有时候就能推陈出新,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读者们,看了臧老师对王宜振爷爷的访谈,你们是不是对童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与大作家同台

萧瑟的秋风中,你们是否在想念着春天的温暖?那就让王宜振爷爷和鲍泽慧同学带你们走进诗意的春天――

初春

王宜振

春天的毛毛雨

洗得小树发亮

一些新芽,像鸟嘴

啄得小树发痒

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

说是浅绿,更是鹅黄

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

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

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

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

掀开一页书,贴耳倾听

能听到每个字儿都变成蜜蜂歌唱

一只只蝌蚪游在池塘

像美人的雀斑一样漂亮

夏天来了,定有一片蛙鸣

在房前屋后低吟浅唱

春天在我的心上荡漾

春天在弯弯的小路徜徉

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

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采一片树叶做一支叶笛

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

走进家门抖一抖衣袖

竟抖出一地春的芳香

春的味道

鲍泽慧

春的味道

在每个角落里

看,远处的

迎春花

三朵一簇

五朵一串

像在演奏金色的乐曲

春的味道是热情的

瞧,缀在树上的

梨花

像被水洗过

在阳光下

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

还散发着清香哩

春天的味道是文雅的

听,百鸟回归

在枝头婉转歌唱

那歌声优美动听

春的味道是清脆的

摘一片春天放进嘴里

让春慢慢

融化

你会尝到更多

春分的小诗篇6

唐代诗僧皎然有一首《和邢端公登台春望句句有春字之什》也是同头诗,诗曰:“春日绣衣轻,春台别有情。春烟间春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这首诗每句首字都是“春”字,全诗有景有情,意境浑融,可称为同头诗的佳作。皎然为诗众体兼长,极于缘情绮縻,因此为时所重。本文所引之诗可见一斑。

同头诗也可歌咏时事。南宋初,民族英雄岳飞屈死风波亭,正直之士无不为之鸣不平。在民间流传着一首同头诗,诗曰:“臣飞死,臣俊喜,臣浚无言世忠靡。臣桧夜报四太子,臣构称臣自此始。”此诗写得十分诙谐,十分辛辣,通过几个有关人物对岳飞之死的不同反映,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枢密使张俊参与杀害岳飞,助纣为虐,听到岳飞被杀的消息当然很高兴;手握重兵的张浚虽主张抗金,但与岳飞有隙,闻讯心情复杂,作声不得;韩世忠为抗金名将,被解除兵权,被迫隐居,闻讯后虽不平,却又无可奈何;秦桧是杀害岳飞的主谋,卖国求荣,阴谋得逞急于向金邦首领金兀术报告;宋高宗赵构为坐稳帝位,纵容秦桧等奸贼杀害岳飞,以向金人献媚,名为一国之君,实为异邦之臣。诗中的“臣”字所指不同,内蕴十分丰富。

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八回有三首同头诗。其一为“福”字诗,诗曰:“福星光耀世尊前,福纳弥深远更绵。福德无疆同地久,福缘有庆与天连。福田广种年年盛,福海洪深岁岁坚。福满乾坤多福荫,福增无量永周全。”其二为“禄”字诗,诗曰:“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泰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康健,禄享千钟世太平。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思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其三是“寿”字诗,诗曰:“寿星献彩对如来,寿域光华自此开。寿果满盘生瑞霭,寿花新采插莲台。寿诗清雅多奇妙,寿曲调音按美才,寿命延长同日月,寿山如海更悠哉。”全篇全是吉祥如意之语。

有人以联句(即多人各作一二诗句,组合成篇)的形式来作同头诗,也很有趣。如梁与古人联句:“秋月圆如镜(王步兵),秋风利似刀(萧郎中)。秋云轻比絮(梁),秋草细如毛(渚葛长史)”。此诗见于古记小说,所及之人应是作者虚拟的。不过从同头诗的觉度看,本诗还是写得不错的。

古人作诗,有时会将一个字重复地镶嵌在每个诗句中,这种诗被称为复字诗。有人将复字诗与同头诗混为一谈,就在于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二者虽都镶嵌同一个字,但同头诗所嵌字无一例外地要出现在句首第一字的位置上,而复字诗所嵌字则可置于句首,也可置于句中,也可在一句诗中重复出现。试看南朝梁代萧绎的《春日诗》,诗曰:“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夏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入。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是惜春时。”全诗18句都有“春”字,其中“春”出现于句首的有8句,出现在第三字的有7句(另有4句,“春”字在句首和第三字位置上均出现),出现在第四字的有3句。这与同头诗所嵌字一律出现在句首是明显有区别的。

就算是一首诗所嵌字出现在句首之外其他固定的位置上,也并不能算为同头诗。如王丽真的《字字双》,诗曰:“床头锦裘斑复斑,架上朱衣殷复殷。空庭名月闲复闲,夜长路远山复山。”诗中“复”字均出现在第6字位置上,但此诗只能叫做复字诗,而不能叫做同头诗。

春分的小诗篇7

【关键词】古诗词 想象力 情境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3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人教版的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今的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存在如下几方面障碍:一、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理解较为困难。二、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难以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让小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何教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展开联想,培养想象力。

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所见》作者是袁牧,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二创设意境,渲染氛围。

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见到那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描写夏天的“连雨不知春去,一觉方觉夏深。”;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这样,便将对于小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古诗词生动化,引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小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训练具有可行性,一般而言,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没有任何杂念,记忆力好,小时候一旦学会,终生都不会忘记。更重要的是,文化熏陶、道德修养自然渗透在古诗文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诗文经典诵读无疑是一种极好的素质教育。多种多样的背诵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背诵,如我们可以采用表演背,据义背,据时背,创设情境背等等。

春分的小诗篇8

关键词:绝句 语言 审美规范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88-02

《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指“不遇”,即想要入园一游却因没有遇见主人而未果。在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这首七言绝句产生之前,在唐代和北宋时期就有不少诗作以“不遇”入诗。如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以及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北宋魏野的《寻隐者不遇》。上述诗作中诗人们所拜访的友人,大多是高洁不群的隐士。韦应物在《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一诗中,把要拜访的诗人的“诗思清人骨”的原因归结为“门对寒流雪满山”。正是由于这些隐士在寻访者到来时没有出现,寻访者才有闲暇留意居住者的环境。而对清静幽雅的环境的描写,又恰恰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隐者遗世独立的精神品质,或借此表达诗人对隐士诗品的赞赏、仰慕。而《游园不值》却与上述诗作都不同。

首先,类似题材的唐代诗人诗作往往从客观现实角度出发,交代被访者外出的原因,或是“采芝”,或是“采药”。而叶绍翁不仅没有遇到被访者,更是因为闭门而不得入,整个画面中只有诗人一人。于是,对这位园主不开门的原因,诗人便有了进行主观猜测、想象的空间。也许园主外出有客观的现实原因,但是诗人却想象道:“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人担心造访者的木屐在他爱惜的青苔上踩出印记,所以才会“小扣柴扉久不开”吧。在这一句中,把惜春之情作为园主不在的原因,看似无理,却有一种特殊的理。“在诗歌想象性的形象中,‘理’是一种抒情的、审美的‘理’。按通常实用理性来考虑,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按想象的逻辑来考虑是很有审美的道理的。”[1] (P.319 )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实用理性与主观感情之间存在“无理而妙”的现象,“无理而妙”的关键是因为有“多一曲折”的逻辑[1] (PP.319-320 )。如果仅交代未遇园主的现实原因,就不能为读者提供填补空白形象的兴趣和空间;而“多一曲折”,就把读者带入了想象的领域,读者在心中构建爱惜春景的园主形象,也对园内的春色多了一份期待。

其次,诗人没有继续停留在刻画园主人惜春的特征上,而是有了新的发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的正常语序应为“关不住满园春色”,这一句省略的主语应当是园主人。同时,“关不住”属于“V住”动补结构的扩展形式。在“V住”动补结构中,当V为双音节动词时,搭配的名词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当V为单音节动词时,搭配的名词多为具体的,并且是施事直接接触受事,带有[+使稳固]的语义特征[2]。而“春色”是抽象名词,并且是一个带有静态色彩的名词。诗人在此处打破了汉语的语法规范,赋予“春色”以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而这园内的景色,又如何能让园外的诗人得以窥见?原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这似乎有了生命力的春色中,最活跃的却是那一枝红杏,率先跃出墙头报春。诗人选择“一只红杏”来描绘,使读者聚焦于此。尽管读者发现的仅仅是“一枝红杏”一个点,却能够通过想象补充出整个园中的春色。

然而,要充分认识《游园不值》的艺术魅力,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北宋诗人陆游早在《马上作》一诗中已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两句,那么,为何相比之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更为脍炙人口?

第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句没有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一样具备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杨柳不遮春色断”的正常语序是“杨柳遮不断春色”,而“遮不断”这一动补结构后可接具体名词也可接抽象名词,“遮不断春色”的组合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并未利用艺术想象进行加工,语言的“陌生化”可以看作是在诗歌表层形式方面发挥想象;第二,《游园不值》在读者心目中地位更高的原因,还在于诗歌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深层次的感情变异。“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绝句》中谈到诗的起承转合中的‘转’时说:‘绝句之法,要……句绝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乘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3] (P.732 )具体来看,《游园不值》的前两句还是相对独立的单句,而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与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构成了“流水”句式,也就是说,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紧密相连的,否则句意就都不能完足或者毫无诗意。这样的句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多次出现,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一改前两句出现的运用意象的表达方式,将诗人从客观的意象组合中解脱出来,赋予诗人以主观感情超越客观意象的能量。诗人感叹这满园的春色似乎在此刻具有了生命,这小小柴扉也关不住它。读者的目光此刻也被第三句牵引着,试图探寻诗人感情变动的原因:原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正是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蓄势待发,“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现,使得红杏这一普通的春景也具备了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灵动之美。从这个角度而言,陆游《马上作》的后两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句式上便没有这种变化,与前两句“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出翠霭浮”一样,同样是描绘画面。杨柳、红杏同是春的象征,两个意象的出现仅仅意味着量的叠加,而读者没有感受到诗人心灵的跃动,难免有呆板之嫌。因此,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比陆游的《马上作》更脍炙人口,其感情的转折带来的结构的精致之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细读《游园不值》不难发现,诗人欲游园而不得其门而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可以读出,诗人并非一无所获。“不遇”的价值,就体现在这跃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欣赏到了旁人未曾留意到的春色,发现了其中的审美价值,这也许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造访所不能获得的,也是本诗的美感所在。造访的目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造访过程中的发现。好比《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4] (P.224 )

虽然王徽之与叶绍翁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在这一点上,两人竟有相似之处。对“游园不值”而有意外发现的诗人叶绍翁来说,能够带来审美愉悦的“一枝红杏”,便是此行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2]王晓红.“V住”及其相关问题的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转引自: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范文 下一篇:谷雨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