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诗句古诗范文

时间:2023-10-27 00:13:52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1

元宵节作为一年中最热闹浪漫的传统节日,似乎与历代文人墨客的关系特别地密切,于是乎,人生况味、节日风采、民风习俗等一起糅合成元宵诗词所特有的清幽空灵之美。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元宵节,从宽袍大袖里走出来,从诗风词韵里走出来。一年一年的月光灯火,将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濡染得日渐莹润浑厚,而以平仄错落、含蓄婉约的古诗词为载体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则为元宵节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古朴厚重的人文韵致。

梁简文帝有《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街市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京城百姓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家家户户欢乐愉快、兴高采烈的心境。宋代陆游《十二月一日》诗:“儿书春日榜,女剪上元灯。”说明宋时剪纸做灯是女性应具备的技巧,而且在早些日子就开始制作以备元宵灯节玩赏之用。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生动反映了元宵佳节不仅能观灯赏景,还可以看到歌舞社戏的盛况。元代元好问《京都元夕》中曰:“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他把孩童长者的欢快愉悦兴致表达无遗。盍西村则在《江岸水灯》中写道:“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描写出了水乡元宵夜如梦如幻的感觉,令人无限神往。明代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把乡民村女在迷人的元宵之夜心花怒放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编者提示:同样是咏元宵,因人物身份、性格各异,诗文也就各有风格了,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2

以下为三岁的,,,

元宵节灯谜20__年元宵节到了,除了吃汤圆,那元宵节灯谜你准备好了吗,在逛元宵节灯谜会的时候,你想不想先知道些元宵节灯谜的谜底吗,现在就来看看元宵节灯谜吧。

五看京剧《梁祝》(打一上元民俗)观灯

如慈母一般(打一北京老字号)同仁堂

晨鸡报晓(打一现代诗集)艾青《黎明的通知》

遍插茱萸少一人(打一北京口语)不够哥们儿

旅游归来(打一北京口语)玩儿完

宝玉低眉听父训(打一电影名)《垂帘听政》

财神爷传奇(打一京剧曲目)《赵氏孤儿》

妇女染发(打两个北京主食)窝头和花卷

跑旱船(打一宋代诗人)陆游

小孩放炮(打两个北京小吃)火烧和爆肚

上元夜景(打一词牌名)灯月交辉

1、鲁迅逝世一世纪。(打一成语)谜底:百年树人

2、建国方略。(打一字)谜底:玉

3、七仙女嫁出去一个。(打一成语)谜底:六神无主

4、拍一个巴掌。(打一地名)谜底:五指山

5、什么动物行也是坐,坐也是坐,睡也是坐?谜底青蛙

6、石头旁边有块皮。(打一字)谜底:破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3

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20xx精选1. 煤球和元宵一样(成语)。 混淆黑白

2. 赶制元宵闲不住(常言俗语)。 忙得团团转

3. 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

4. 元宵节后捷报多(成语)。 喜出望外

5. 元宵同返家(成语)。 众望所归

6. 元宵之后柳吐芽(成语)。 节外生枝

7. 元宵欢度迎佳客(词曲牌名)。 喜春来集贤宾

8. 年年元宵有谜会(电影名)。 十五贯赛虎

9. 万家灯火闹元宵(电影名)。 不夜城乡情

10. 元宵节(电影名)。 万家灯火

11. 灯会元宵初(化学词语)。 烷

12. 元宵前后回家乡(歌曲名)。 二月里来

13. 灯谜会猜庆元宵(古文句)。 破题儿第一夜

14. 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15. 元宵谜会压魁(电影名)。 寒虎胜利在望

16. 元宵佳节望满月(货币)。 十五张美圆

17. 元宵回暖(篇目)。 十四寒

18. 元宵莫来缠·上楼格(篇目)。 望勿纠正

19. 元宵灯火已阑珊(谦辞礼貌用语)。 望多关照

20. 观赏元宵灯谜(人名)。 张节文虎

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20xx推荐1. 正月十五打牙祭(打一成语)。 胖

2. 元宵已无州官讳(商品名)。 节能灯

3. 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诗词句)。 少年十五二十时

4. 元宵(诗词句)。 数问夜如何

5. 元宵前后(诗词句)。 十四为君妇

6. 举头望明月(打一词语)。 仰光

7. 元宵前后(书名)。 二月

8. 十分一个元宵(体育词语)。 角球

9. 欢欢喜喜做元宵(音乐词语)。 快节奏

10. 元宵春灯(网络电脑词语)。 节点

元宵节灯谜大全及答案20xx1. 一夜鱼龙舞(民俗风俗词语)。 元宵灯会

2. 除夕守岁数钟声(打一商业用语)。 年终盘点

3. 年终岁尾,不缺鱼米(打一字)。 鳞

4. 除夕夜守岁(打一歇后语)。 辞旧迎新

5. 初一(打一成语)。 日新月异

6. 一夜有喜(电影名)。 元宵乐

7. 元旦元宵捷报频传(打一成语)。 节节胜利

8. 清明前夜(节日纪念日)。 元宵

9. 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节日纪念日)。 元宵

10. 拜年(打一作家名)。 贺敬之

11. 家家迎元宵(学校用语)。 第二节

12. 十五花灯艳,万人期中彩(金融词语)。 元宵奖储蓄

13. 好歹倒置令心怯(常言俗语)。 元宵佳节

14. 元宵之夜遇徐娘。(《射雕英雄传》人物)。 胖妇人

15. 白糖梅子真稀奇(打一食物)。 元宵

16. 新春佳节话元宵(报刊名)。 半月谈

17. 元宵节开社员大会(部门单位场所)。 方正集团

18. 元宵(成语)。 一朝一夕

19. 元宵出门赏灯(常言俗语)。 外行看热闹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4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5

1、高台对映月分明 (打字一) 谜底:昙

2、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4、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5、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6、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7、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8、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9、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10、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11、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2、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13、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14、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15、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16、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17、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18、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19、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20、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21、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22、谜题:元宵虎会 (打字一)

谜底:夤

23、谜题:元宵节后 (打字一)

谜底:完

24、谜题:元宵节后东陵行 (打字一)

谜底:院

25、谜题:元宵前后共团圆 (打字一)

谜底:期

26、谜题:元宵前后共相聚 (打字一)

谜底:期

27、谜题:举头望明月 (打一词语)

谜底:仰光

28、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 (北京地名)

谜底:圆明园

29、谜题: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打一财经词语)

谜底:调资

30、谜题:元旦元宵捷报频传 (打一成语)

谜底:节节胜利

31、谜题:层云隐去月当头 (打字一)

谜底:屑

32、谜题:家家迎元宵 (学校用语)

谜底:第二节

33、谜题:白糖梅子真稀奇 (打一食物)

谜底:元宵

34、谜题:赶制元宵闲不住 (五字口语)

谜底:忙得团团转

35、谜题:元宵节前后 (现代小说)

谜底:二月

36、谜题:元宵回暖 (韵目带数)

谜底:十四寒

37、谜题:元宵之夜遇徐娘 (《射雕英雄传》人物)

谜底:胖妇人

38、谜题:正月十五晨炊忙 (中骊双珠)

谜底:元宵·早点·火烧

39、谜题:正月十五打牙祭 (打一成语)

谜底:一年一回

40、谜题:十五日 (打字一)

谜底:胖

41、谜题:元宵出门赏灯 (常言俗语)

谜底:外行看热闹

42、谜题:园外隐约闻猿啼,星月小桥听萧声 (节日纪念日)

谜底:元宵节

43、谜题:此时此地 (剧目)

谜底:元宵谜

44、谜题: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45、谜题: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46、谜面:从小浑身白,长大变毛色,若要分男女,看它头顶就晓得。 (打一动物)

谜底:鸡

47、谜面:顶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呼得众人醒。 (打一动物名)

谜底:公鸡

48、谜面:头戴珊瑚笔架,身穿五色衣裳,一声高唱,日出东方。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49、谜面:一朵红花头上戴,一件花衣身上盖。天还没亮就起床,唱得太阳升起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0、谜面:头上一朵红花开,花衣不用剪刀裁。虽然不是英雄汉,一声叫起万门开。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1、谜面:稀奇稀奇真稀奇,外生骨头里生毛,有朝一日稀奇转,里生骨头外生毛。 (打一动物)

谜底:雏鸡

52、谜面:小小哥儿嗓子妙,早上昂头把鸣报。 (打一动物)

谜底:公鸡

53、谜面: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亥 (打一成语)

谜底:鸡犬不留

解析:“酉戌”对应的生肖是“鸡狗”。

54、谜面:个子不高,全身长毛,站着不走,躺下乱跑。 (打一物)

谜底:鸡毛掸子

55、谜面:雀儿栖树间 (打一字)

谜底:鸡

56、谜面:树中栖鸟闻叽声 (打一字)

谜底:鸡

57、谜面:鸿江别后又重逢 (打一字)

谜底:鸡

58、谜面:又见伯劳向东来 (打一字)

谜底:鸡

59、谜题: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60、谜题: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61、谜题: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62、谜题: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63、谜题: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64、谜题:万家灯火闹元宵 (电影名)

谜底:不夜城、乡情

65、谜题:灯谜会猜庆元宵 (古文句)

谜底:破题儿第一夜

66、谜题:元宵莫来缠·上楼格 (篇目)

谜底:望勿纠正

67、谜题:元宵灯火已阑珊 (谦辞礼貌用语)

谜底:望多关照

68、谜题:观赏元宵灯谜 (打人名二)

谜底:张节、文虎

69、谜题:小毛头约会:元宵节晚八点 (诗词句)

谜底:少年十五二十时

70、谜题:元宵 (诗词句)

谜底:数问夜如何

71、谜题:元宵前后 (诗词句)

谜底:十四为君妇

72、谜题:元宵春灯 (网络电脑词语)

谜底:节点

73、谜题:欢欢喜喜做元宵 (音乐词语)

谜底:快节奏

74、谜题:离别四十年,本聚在元宵。 (打字一)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6

关键词:唐代 洛阳 近体诗 诗韵

元稹(779~831),字微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集与白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本文以其近体诗诗歌用韵为研究对象,旨在归纳元稹诗歌的韵部系统,进而揭示中唐通语与洛阳方音在元稹诗韵中流露出的某些信息。本文的工作底本为《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和《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韵书依《广韵》,必要时参以《集韵》。

根据统计,今存于世的元稹近体诗551首,共有551个韵段。本文归纳出近体诗用韵27部,其中阴声韵12部,阳声韵15部。下文对元稹所作近体诗的用韵系统进行分析,每部均以《广韵》为参照,指出各韵之间的分合疏密关系,并酌举典型诗例证之;对不合官韵规定的出韵、借韵现象,则将其韵例专门列出;另外,我们还根据各韵的独用同用情况分析其押韵部类,必要时对特殊韵例和韵字加以说明。

一、阴声韵12部

(一)歌戈部

本部包括《广韵》歌戈二韵,共13个韵段。《广韵》歌戈同用,元稹近体诗歌韵独押1次,歌戈互叶12次,二韵通押占92.31%,亦同用。

歌戈同用:《和乐天早春见寄》叶“和戈歌多歌波戈何歌”。

(二)家麻部

本部包括《广韵》麻韵,《广韵》麻独用。在本部全部13个韵段中,麻韵独押10次,占76.92%,基本符合唐代功令。

麻韵独用:《虫豸诗・巴蛇・一》叶“蛇花沙麻麻”。

麻韵与佳韵的“涯”字混叶3次,1次为首句借佳韵:《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及诸公登龙山落帽台佳宴》叶“涯佳花纱芽车麻”。另有两例为出韵:《酬乐天见忆兼伤仲远》叶“赊家花麻涯佳斜沙麻”;《放言五首・二》叶“沙家鸦斜麻涯佳”。

“涯”字,《广韵》佳韵五佳切,又支韵鱼羁切,《集韵》新增麻韵牛加切。关于“涯”字的中古音韵属,黄炳辉的《中古“涯”字韵属证》曾专门讨论,他认为中古“涯”字有麻韵一读。此字与麻韵混叶,应当是时音的表现。

(三)居鱼部

本部包括《广韵》鱼韵,《广韵》鱼独用。元稹近体诗鱼韵独押15次,鱼虞混叶(仅为去声御遇通押)1次,鱼韵独押占此部16个韵段的93.75%,亦独用。

鱼韵独用:《贻蜀五首・张校书元夫》叶“书于如徐鱼鱼”。

去声御遇通押1次:《西还》(五言仄绝)叶“树遇去御”。

(四)虞模部

本部包括《广韵》虞模二韵,《广韵》虞模同用。元稹近体诗虞模通押21次,占本部26个韵段的80.77%,二韵同用无疑。

虞模通押:《奉和权相公行次临阙驿逢郑仆射相公归朝俄顷分途因以奉赠诗十四韵》叶“符虞炉都模趋驱]蹰夫虞途模珠虞壶模诛虞谟图模儒虞”。

(五)尤侯部

本部包括《广韵》尤侯幽三韵。《广韵》尤侯幽同用,此三韵于元稹所作近体诗中共出现39次,两两通押24次,占61.54%,亦同用。

尤侯同用:《酬许五康佐》叶“俦尤鞴侯州愁流牛舟秋游求尤”。

尤幽通押:《酬孝甫见赠十首・十》叶“G幽浮愁尤”。

(六)豪刀部

本部包括《广韵》豪韵,《广韵》豪独用。豪韵于元稹近体诗中共出现5次,皆独押,不与效摄其他三韵发生纠葛,自是独用。

豪韵独用:《送东川马逢侍御使回十韵》叶“豪高刀涛袍骚槽糟毛劳豪”。

(七)萧宵部

本部包括《广韵》萧宵二韵,《广韵》萧宵同用。元稹近体诗中此二韵共见13次,通押9次,占69.23%。其中萧韵共见9次,皆与宵通押,萧宵同用无疑。

萧宵通押:《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叶“遥椒销朝娇桥宵跳萧苗宵条萧招宵”。

(八)齐西部

本部包括《广韵》齐韵,《广韵》齐独用。齐韵在元稹所作近体诗中共见13例,皆独用,不与他韵相混。

齐韵独押:《送王协律游杭越十韵》叶“凄稽溪题栖低齐提迷泥携齐”。

(九)佳皆部

本部包括《广韵》佳皆二韵,《广韵》佳皆同用。佳皆均属险韵④,在元稹近体诗中仅入韵2次,其中佳皆二韵通押1次,占本部韵段的50%,与官韵规定大体相同。

佳皆同用:《襄阳为卢窦纪事・二》叶“怀皆钗佳”。

佳皆灰混叶1次:《遣悲怀三首・一》叶“乖皆钗佳槐灰斋皆”。“槐”字出韵,原句作“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十)灰醪

本部包括《广韵》灰醵韵,《广韵》灰跬用。元稹所著近体诗以灰跷韵者共计22首,其中同用不分者18首,占81.82%,二韵同用无疑。

灰跬用:《酬卢秘书》叶“才开台裁趸赝腔依趵谆野趺放慊也虏醵衙交一以醣灰莱苔酢薄

(十一)支之部

本部包括《广韵》支脂之三韵,《广韵》支脂之同用。在本部54个韵段中,支脂之两两相叶或三韵通押共38例,占70.37%,三韵同用无别。

支脂之通押:《酬李六醉后见寄口号》叶“诗棋之篱支饥脂奇支龟脂”。

(十二)衣微部

本部包括《广韵》微韵,《广韵》微独用,元稹近体诗用韵也基本符合这一功令。本部共14个韵段,微韵独押13次,占92.86%,独用无疑。

微韵独用:《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叶“稀非违归微依威机衣肥飞闱微”。

微之混叶1次:《月三十韵》叶“辉微威依飞帏几巍闱菲衣圻徽霏扉k矶归围微旗之讥畿违机稀妃希非玑微”,“旗”字出韵,原句作“从星作风雨,配日丽旌旗”。

二、阳声韵15部

(一)东宫部

本部包括《广韵》东韵,《广韵》东独用。元稹所作近体诗以东韵字为主要韵脚⑤的诗作共42首,其中东韵独押39首,占92.86%,基本符合功令要求。

东韵独押:《酬乐天春寄微之》叶“蒙笼中同风东”。

钟韵字混入东韵1次:《会真诗三十韵》叶“栊空茏桐风童蒙栊虹宫东通蒙丛笼融丰躬东松钟穷终衷同虫俞院炫詈璩逯卸”,“松”字出韵,原句作“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

冬韵字混入东韵1次:《行宫》叶“宫红东宗冬”,“宗”字出韵,原句作“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拢”,《广韵》上声董韵力董切,“拢略,又拗拢,筹也,谓酒律。”“摺保《广韵》去声送韵千弄切,“叨病薄4肆阶钟谠稹近体诗中皆入韵1次,押入平声。东钟董送相叶:《春六十韵》叶“中风隆东衷宫栊融终忡弓同戎峒洪枫翁鸿酆蒙空东咚秃炝崇虹忠功丰M雄铜通公聋工烘东拢董葱瞳充茏虫蓬^o聪腹僮穷童桐鞫冲钟筒熊穹东冲钟丛东”。

(二)龙钟部

本部包括《广韵》钟韵,《广韵》冬钟同用。元稹近体诗以钟韵字为主要韵脚的诗作共有8首,其中钟韵独押7首,占87.5%,另与东韵混叶1次。

钟韵独用:《度门寺》叶“松重浓墉峰封冲容从锋喁茸踪蓉壅龙钟憧舂逢钟”。

钟东混押:《虫豸诗・x蜂・一》叶“蜂东踪胸逢钟”,“蜂”字出韵,原句作“巴蛇蟠窟穴,穴下有巢蜂”。

(三)庚清部

本部包括《广韵》庚耕清三韵,《广韵》庚耕清同用。元稹近体诗庚耕清两两相叶或三韵通押共计54次,占本部64个韵段的84.38%,另与青韵混叶1次。

庚耕清通押:《病减逢春期白二十二辛大不至十韵》叶“生庚盈清行庚轻声名清萌耕情清兵庚营清”。

庚清青混押:《虫豸诗・蚁子・一》叶“生庚咛青鸣庚声清”,“咛”字出韵。

(四)青星部

本部包括《广韵》青韵,《广韵》青独用。元稹近体诗青韵共出现3次,皆独押,不与他韵相混,自是独用。

青韵独用:《赋得数q》叶“q星零青形龄青”;《琵琶》叶“玲星听青”。

(五)蒸登部

本部包括《广韵》蒸登二韵,《广韵》蒸登同用。元稹近体诗蒸登韵共见5例,其中二韵通押3例,占60%,与功令要求基本相符。

蒸登通押:《赋得鱼登龙门(用登字)》叶“登鹏登凭凌澄升蒸”。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南家桃》(七言仄律)“南家桃树深红色(职),日照露光看不得(德)。树小花狂风易吹,一夜风吹满墙北(德)。离人自有经时别,眼前落花心叹息(职)。更待明年花满枝,一年迢递空相忆(职)。”此诗职德同用,与阳声韵蒸登通叶相合。

蒸登与庚混押1次:《虫豸诗・{・三》叶“兴蒸澄庚棱登登”,“澄”字出韵。

蒸登与耕冬混叶1次:《纪怀赠李六户曹崔二十功曹五十韵》叶“徵称蒸弘藤肱登冰乘蒸鹏登胜蒸崩能登陵绳蒸层登兢鹰蒸曾朋登升蒸⑦蒸蒸灯登蝇仍凭升蒸D登矜蒸憎登渑蒸增恒登症蒸簦登耕罾僧登\菱应膺凌惩蒸登凝蒸K登兴蒸冬澄蒸登登”,“”“”两字出韵。

(六)江窗部

本部包括《广韵》江韵,《广韵》江独用。元稹所作近体诗以江入韵者共见4首,皆独用,符合功令要求。

江韵独用:《泛江玩月十二韵》叶“邦双江幢G窗泷缸降撞江”;《岳阳楼》叶“窗幢江江”。

(七)阳唐部

本部包括《广韵》阳唐二韵,《广韵》阳唐同用。元稹近体诗阳唐韵共出现31次,同用23次,占74.19%,阳唐同用无别。

阳唐通押:《虫豸诗・蟆子・三》叶“量香阳光茫唐”;《赠吕三校书》叶“郎唐狂娘床伤阳”。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五言仄律)“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铎。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铎。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药。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铎。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药。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铎。奏书金銮殿,步屣青龙阁铎。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铎。”此诗药铎同用,与阳声韵阳唐通叶相合。

(八)真谆部

本部包括《广韵》真谆二韵,《广韵》真谆臻同用。在本部49例韵段中,真谆通押31次,占63.27%,真谆同用无疑。

真谆同用:《酬乐天寄蕲州簟》叶“春筠谆人珍鳞尘身真”。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闺晚》(五言仄律)“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术。素臆光如砑,明瞳艳凝溢质。调弦不成曲,学书徒弄笔质。夜色侵洞房,春烟透帘出术。”此诗质术同用,与阳声韵真谆通叶相合。

(九)文云部

本部包括《广韵》文韵,《广韵》文独用。元稹近体诗以文入韵者共见16例,皆独用,与官韵规定相合。

文韵独押:《早春寻李校书》叶“云裙纹分君文”。

(十)魂痕部

本部包括《广韵》元魂痕三韵,《广韵》元魂痕同用。元稹近体诗以元魂痕入韵者共计15首,其中三韵通押或两两混叶者共13首,占86.67%,三韵同用无别。

元魂痕通押:《东台去》叶“言元浑魂园元恩痕”。

(十一)寒桓部

本部包括《广韵》寒桓二韵,《广韵》寒桓同用。元稹近体诗以寒桓入韵者共见16次,其中寒桓二韵通押9次,占56.25%,基本符合功令要求。

寒桓通押:《放言五首・四》叶“安寒峦桓乾寒端欢桓”。

(十二)删山部

本部包括《广韵》删山二韵,《广韵》删山同用。元稹近体诗以删山为韵者共计17首,其中同用不分者13首,占76.47%,二韵同用无别。

删山通押:《酬乐天待漏入合见赠》叶“关班I删山山颜删闲山攀删殷间山还删”。

(十三)先仙部

本部包括《广韵》先仙二韵,《广韵》先仙同用。元稹所作近体诗以先仙韵字为主要韵脚的诗作共计32首,二韵通押20首,占62.5%,先仙同用无别。

先仙通押:《虫豸诗・巴蛇・三》叶“天年烟先船仙”。

先仙与山混押1次:《宿石矶》叶“山鹃先船仙”,首句借山韵。

“膻”,《广韵》上声旱韵徒旱切,“肉膻也”,于元稹近体诗中入韵两次,皆押入平声。先仙旱相叶:《酬窦校书二十韵》叶“传圆全连仙怜先钱权仙弦先然禅仙田先偏鞭仙膻旱专仙前先迁仙天牵悬先”;《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叶“翩仙贤年先延仙肩先宣筵仙天千先先联传仙笺先旋全仙悬先鞭篇穿仙仙烟先鲜川仙前怜弦先甄偏铅蝉仙玄边先旃仙膻旱煎捐娟专a褰仙燕编田研先圆然涟仙坚先泉痊仙妍先”。

近体诗异调相押有违法度,平上相叶尤为罕见,以上两例说明“膻”字在唐代洛阳方音中可能有平声一读。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曹十九舞绿钿》“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屑。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薛。[袅柳牵丝,炫转风回雪薛。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屑。”此诗屑薛同用,与阳声韵先仙通叶相合。

(十四)侵寻部

本部包括《广韵》侵韵,《广韵》侵独用。元稹近体诗以侵入韵共11次,皆独用,符合功令要求。

侵韵独用:《秋相望》叶“衾阴深岑侵”;《西归绝句十二首・六》叶“襟沈心侵”。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月暗》“月暗灯残面墙泣缉,罗缨斗重知啼湿缉。真珠帘断蝙蝠飞,燕子巢空萤火入缉。深殿门重夜漏严,柔年急缉。君王掌上容一人,更有轻身何处立缉。”此诗缉韵独用,与阳声韵侵韵独用相合。

(十五)覃盐部

本部包括《广韵》覃谈盐添四韵,《广韵》覃谈同用、盐添同用。元稹近体诗押咸摄此四韵的诗作较少,共计4首,因韵例较少,权且归为一部。

覃谈通押:《寄浙西李大夫四首・四》叶“南覃甘谈潭覃”;《除夜酬乐天》叶“锌澳馅像三谈”。

盐添同用:《杂忆五首・四》叶“兼添檐帘盐”。

“厌”,《广韵》艳韵于W切,“嫌弃、厌恶”义;琰韵于琰切,“厌魅”;又叶韵于叶切,“厌伏,亦恶梦”。《集韵》新增平声盐韵于盐切,“安静、安适”义。入韵一次,《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叶“添添签淹髯奁詹廉占盐缣添盐嫌恬添阎尖檐帘纤盐甜添炎盐拈添镰厌潜瞻黔盐盐谦兼添箝盐”。原句作“野鸟终难絷,鹪鹩本易厌”,依义当取《集韵》平声一音,《广韵》未收。

另附入声韵近体诗一首:《志坚师》“嵩山老僧披破衲合,七十八年三十腊盍。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合。初因怏怏S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盍。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合。”此诗合盍同用,与阳声韵覃谈通叶相合。

通过上文我们系联出元稹近体诗用韵27部系统,总结如下:

阴声韵12部:歌戈、家麻、居鱼、虞模、尤侯、豪刀、萧宵、齐西、佳皆、灰酢⒅е、衣微;

阳声韵15部:东宫、龙钟、庚清、青星、蒸登、江窗、阳唐、真谆、文云、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侵寻、覃盐。

注释:

①韵目以小字列出,附于相应韵字后。若某韵字下未注韵目,则表

示其与后字韵目相同。如此例“歌”“多”二字俱属歌韵,故于“多”字下标注韵目“歌”一并示之。以下所举韵例皆与此同。

②参看黄炳辉《中古“涯”字韵属证》,《语文研究》1982年第2

期,第116-118页。

③对于包括仄声韵例的近体诗韵部,我们在统计用韵情况时,只列

出其相应的平声韵目,举平以赅上去入。

④有的韵,可选用的字很少,叫做“险韵”。见张岳琦、张昕《诗

词格律简捷入门》上册第46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⑤所谓以东韵字为主要韵脚,是指全诗中有一半以上的韵脚字隶属

东韵,下同。

⑥元稹近体诗冬韵仅见两次,其中一次与东韵混押,归入东宫部,

参见东宫部东冬混押例。另一例见蒸登部。

⑦“”代表缺字。下同。

⑧元稹近体诗未见臻韵用例。

参考文献:

[1][宋]丁度.宋刻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郭芹纳.诗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黄炳辉.中古“涯”字韵属证[J].语文研究,1981,(2).

[4]刘根辉,尉迟治平.中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9,(1).

[5]孙捷,尉迟治平.盛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2001,(3).

[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

[8]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9]赵蓉,尉迟治平.晚唐诗韵系略说[J].语言研究,1999,(2).

[10]张岳琦,张昕.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上)[M].北京:中国文史

出版社,2010.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7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秋”字还是一个姓氏。鉴湖女侠秋瑾,即姓秋名瑾。秋瑾在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至今仍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出自清代诗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怀》一诗,全诗是:“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元宵节的诗句古诗篇8

元旦,指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指农历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周朝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岁首”。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了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于是有了两种年、两个元旦,为了加以区别,又因为农历元旦正处于“立春”前后,所以称农历元旦为“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式采用公历,将每年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元旦改称春节。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写元旦的最著名的诗是王安石的七绝《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日,正月初七。古代礼俗规定:“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唐宋以前,人们对这个节日很重视,到这一天,家家吃“七元”――用素菜、谷料等七种东西混煮而成的一种粥。据说,吃了这种粥可消除百病。并且制作一种叫“人胜”的礼物相互赠送,这种礼物是用金箔、银箔剪成的人形发饰,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物别在发髻上,能够在一年里求得幸福安康。隋朝薛道衡有诗《人日思归》,写得很动人:“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灯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是“过年”活动正式结束的一天。所以,在灯节,人们尽情嬉乐。灯节的习俗有赏灯、吃元宵、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放烟花爆竹等。这一天,各街道放灯,各店铺放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形成灯市,人们游览观赏猜灯谜,热闹非凡。元宵又称汤圆,宋代称“元子”、“浮元子”。吃元宵意在求得全家人在新的一年团圆幸福。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社日分春社和秋社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这日,人们带着酒肉饭菜去祭祀土神,祷求夏秋丰收。之后便相聚欢饮,吹箫击鼓,尽情娱乐。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借春社散后村落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表现了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同时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在望的情况下所必有的极度喜悦的心情。

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寒食日不得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本节日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事,因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寒食与清明两节,本是分得很清楚的,后来因为人们不太适应禁火寒食,寒食节也就越来越淡化,到清代,寒食不再提倡,民间也没有禁火习俗了,寒食节便并入了清明节。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前后。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草木萌发,一片新绿,给人以清净明洁的新鲜感觉,故称此为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一是祭墓、扫墓,无论官员衙吏还是仆佣乞丐,这一天都要上坟拜扫,献祭品,烧纸钱。二是踏青,古人称为郊游。踏青时,常常还野餐、采百草、扑蝴蝶、斗鸡、拔河、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三是赏柳、折柳、插柳、戴柳。柳树是最早吐绿,是春天的使者。人们赞美春天的生机盎然时,常常描绘柳的形象。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韩愈的“绝胜烟柳满皇都”,再到清代高鼎的“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曾有多少诗人把欣赏的目光投注到柳树的袅袅万丝上。折柳,常用以表惜别之情。古代折柳赠别,一是因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相赠可祝愿远行人处处顺利;二是柳与“留”同音,用它相赠可表达挽留之意。插柳、戴柳之俗始于唐朝。起初插柳于门,后来戴柳于发,相传可以在一年中免去蜂蜇蛇咬。

端午,指农历五月初五。原来“端五”是每个月的头一个五日,端是最初的意思,为了与其它月的端五相区别,就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五月为午月),一音双关,明确了端午是指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一般认为起源于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吃棕子、饮雄黄酒、插菖蒲、佩香袋等。

七夕,也称“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每年七夕,喜鹊们到天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七夕之夜,妇女们要用针线做各种游戏,向织女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如:望星空,穿快针;捉喜子,盼结网;用镜子,照瓜果;陈巧果,请评巧。民间有《乞巧歌》反映了乞巧妇女的心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日正值秋季的正中间,所以叫中秋。这夜,月亮最圆、最明,月色最美好。家家户户亲人团聚,一起观赏月色,共享天伦之乐。中秋这一天成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跟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也跟古代的礼制有关。古代人把月亮看作月神。传说月神心地良善,常降福于人间;世人若犯了天条,她便代天帝发出警告。人们对月亮很崇敬,因而有了祭月的礼制。祭日在春天,祭月则是在秋天,魏晋以后,祭月时间基本上固定在中秋。明代在北京修建的月坛,是专为皇家祭月用的。中秋节的习俗是赏月、吃月饼。古诗文中借此节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者居多。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属性,即使是数字也不例外,“九”就是数中最大的一个。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九;九是阳数,故又称重阳。一因双“阳”相合,喻示着刚阳之盛;二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合乎人们想长寿的心理,所以重阳被视为吉祥的节日。这个节日正处于秋高气爽的金秋季节,又是收获的时节,因此更增添了节日欢快喜庆的气氛。古人每逢重阳日便通过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咏诗等活动表示庆贺。王维以重阳节为背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既饱含着作者深切的思亲之情,也反映了古代重阳的节日风情。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天同夏至一样,是昼夜更替的转折点,它是全年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此后,昼逐渐加长,夜逐渐缩短。从冬至始,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大地万物“还阳”。古人从冬至开始“数九”,按九天为一个时间周期,数九次。数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然而数九结束,便是春暖花开时节。中国历朝代都视冬至节为大节,朝廷常举行盛大的朝会,民间也如同过年一般热闹非凡。

祭灶节,古人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小年,小年夜则指这天的晚上。此时已接近年根,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形同过年。古人要在小年夜祭祀灶神,所以称之为“祭灶节”。灶神还有灶王爷、灶君菩萨、灶君司命等名称,它是神话传说中专管人间善恶之事的神。人们祭祀灶神,是为了求得来年无灾、得福。

除夕,也叫大年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贴门神、春联、年画,要洒扫庭院,要家人团聚吃年夜饭,还要守夜(也叫守岁),意思是自旧年守候到新年,表示辞旧迎新。

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是“月”。月亮有许多别称。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悬钩。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悬弓、弓月。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圆盘、金镜、银镜、玉镜。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冰蟾、蟾宫。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因传说月中有两座宫殿――广寒宫、清虚宫,故称广寒、清虚。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望舒。因传说嫦娥(娥)住在月中,故称嫦娥。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婵娟。

月亮是著名的风景物,而且,正因为有月亮的照耀,夜晚的其他景物才得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无论古今,人们描绘夜景时,总忘不了留给月亮一席之地。从《诗经》开始,写月的名句不胜枚举。月亮是相思之情的载体。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普照天下,则无论人在何方,都能看到,所以相思的各方都可以借月亮传达情愫。所谓“千里共婵娟”,就是靠月亮沟通双方的思念之情。有圆有缺,则正可用以喻人事,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宋朝吕本中的词《采桑子》便是用月亮的上述两个特点来喻人事的典型作品:“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古诗文提到的花草树木中最重要的有松、竹、梅、莲、兰、菊等。其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一曰“画中四君子”)。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亦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早开,美丽绝俗,乃是坚忍不拔的人格的象征;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兰,一则花朵色淡香精,二则多生于偏僻之处,所以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相传孔子以兰为友,便是慕其作风谦逊。菊,是我国栽培历史最久的名花之一,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凌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所以向来被用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自陶渊明始,多有诗人感菊言志,抒写自己的节操胸怀。

古诗文提到的飞禽走兽很多,如燕、莺、孔雀、精卫、杜鹃、鹧鸪、乌鸦、画眉、比翼鸟、虎、狼等。燕、莺、鹤、孔雀、画眉鸟等,或形象美丽,或啼声佳妙,常用以描写宜人的景色。精卫鸟,相传是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后所化。精卫填海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诗词中提到精卫,喻指报仇的人或努力奋斗的人。乌鸦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惨的氛围。比翼鸟总是指相爱而不分离的男女。虎狼常喻指凶恶的势力。

鹧鸪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常比喻无望之事,如辛弃疾《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第一句是说人正处于愁苦之中,第二句以鹧鸪的叫声喻收复失地的无望,鹧鸪的声声鸣叫使人愈加愁苦。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莫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如唐朝郑谷《席上贻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听唱鹧鸪曲,表达了作者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杜鹃,又叫子规,传说是蜀王杜宇所化,所以又叫杜宇。杜鹃鸟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诗人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唐朝吴融《子规》诗的后两句:“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意思是,傍晚的杜鹃的凄切叫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杜鹃啼血可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琵琶行》中的“杜鹃啼血猿哀鸣”。还可用以比喻忠贞,如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的赤胆忠心和他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上一篇:关于清明的诗句古诗范文 下一篇:小学元宵节的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