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的启示范文

时间:2023-10-08 14:01:05

格言的启示篇1

“努力,不要泄气!”这句话对我的启示很大,也教会了我遇到困难要如何克服.不灰心。

那是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为了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可以报特长班,我报了笛子组。刚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我看到高年级的同学吹的声音很美妙,可我怎么也吹不好。训练的时候,慈老师严肃的对我们说:“课余时,低年级的同学要跟高年级的同学学一学,如果再不会吹,就不要你们了!”我一听偷偷的哭了,回到家里,我告诉了妈妈,我不想学了。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遇到困难你要努力,不要泄气!既然你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不能刚刚开始就退回去,没有恒心和耐心的人是走不到终点的!”我牢记妈妈的话,暗暗下定决心,虚心的向高年级的大姐姐请教,大姐姐就耐心地教我指法,告诉我怎样连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我终于吹出优美动听的曲子,当然,我就越来越喜欢吹笛子了,而且还得到慈老师的表扬呢!

现在,我把妈妈的话当作一句格言,每当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努力,不要泄气”,它时时刻刻在提醒和鼓励着我!

格言的启示篇2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不要被困难吓倒,你就算跌倒一百次,再爬起来一百次,最后还是成功。

在我的成长旅途中,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路上有好多同龄的小朋友都会骑车子,自己也想下决心练骑车子。于是在那个暑假我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每天从一大早就开始练。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练会了骑车子。人总是要进步的,我也想“更上一层楼”。既然学会坐在鞍子骑上,我就挑战站起来骑车子。

一切都准备好了。于是,我开始慢慢地骑,逐渐地快,再快。最后我终于能站起来骑了,心里暗暗沾沾自喜。可是我忘了自己只是“实习生”,不用站起来太高,屁股离车鞍还是要近一点。谁知,一股莫名其妙的力气贯穿全身,我猛地站起来,车子便像发了疯的小牛直撞小树。

我脑子里一片空白,连最基本的刹车也想不起来。我的双手还下意识地往后缩。车子还没等撞上小树就倒了,把我摔了个脚朝天。我被吓得两腿发软,像是通了电一样地抖,连站起来的勇气都飞到九霄云外了。

顿时我感觉周围的花草树木都在嘲笑我,仿佛在说:“没站起来的勇气,你就别练这招呗!”我耳边突然萦绕起张海迪说的话“站起来!”但是,我的腿却像是灌了铅一样,我强忍着痛,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继续练。

就这样,我摔倒多少次,就爬起来多少次,最终练成功了。

格言的启示篇3

其实,我的写作能力较差,因为,我不喜欢读书,我觉得读书就感觉是痛不欲生。

有一天,我去哥哥家游玩,准备到他的房间参观,结果映入我的眼帘只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和书。我问他:你房间里有那么多的书都是你看的吗?他回答说:这都是我看的。顿时,我都惊讶了。然后,我又问他:你看书有什么好的方法。他回答说:读书还真有许多方法呢。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写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的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在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还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说完后我就想:读书有那么多的方法呀,从现在起我也要读书,过了不久,果然我的作文大大有进步,这使我非常高兴。

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读书只是个看起来很难的问题,可实践起来却很简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道书籍不可以让人进步吗?

格言的启示篇4

【关键词】语言学习策略;学习风格;教学启示

引言

随着应用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学习风格和策略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但关于两者之间联系的研究相对甚少。Oxford (1989)认为“个人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风格之间很可能有很大的联系”,Reid (1999:302)提出假设说“学生的策略和其学习风格相联系”,Rossi-Le’s (1995) 做了一项研究得出两个结果:喜欢团体学习的学生使用与他人交流的社交和互动学习策略;听觉型学习者主要使用记忆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来计划评价。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Oxford (1989)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更成功自主地学习而采取的行为或动作,它直接影响着学习。Oxford(1990)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二、学习风格的定义和分类

Reid (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吸收、处理、保存新信息和掌握新技能的自然、习惯和偏爱的方式,是个人学习和学习策略中的一种普遍特质。Reid (1984)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触觉型、合作型和个体型六种类型。

三、实证研究

3.1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调查结果

根据Reid,主要学习风格的得分范围是从38到50分,次要的是从25到37,被忽略的风格是从0到24。学习策略的均值是从31.5346到36.8000,这说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多风格学习者,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次要学习风格偏好。Reid (1987)和Stebbins (1995)的调查发现ESL学习者总体上偏好动觉和触觉型学习风格。调查表明触觉型和动觉型是学生最为偏爱的两种学习风格。此次调查的主体是高职学生,和其他本科生相比,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实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对话等。

3.2学习者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

根据Oxford,参与者学习策略得分从4.5到5.0表明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3.5到4.4分表明经常使用,2.5到3.4分是有时使用,1.5到2.4分表明通常不用,1.0到1.4分是几乎从来不用。表3.2中的学习策略数据从2.6988到3.3729,表明六种策略中没有一种单一的、最通用的学习策略。Oxford (1990)指出补偿策略是使用策略能力的要点。此项研究证明补偿策略在所有的学习策略中得分最高;情感策略是最少使用的策略。

3.3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关系的调查结果

动觉型和触觉型学习风格和所有的学习策略都是正相关,其中情感和社会策略是最偏爱的策略。视觉型和听觉型学习风格与情感策略的相关系数最高。合作型学习风格只和三种策略显著相关:情感、社会和记忆策略(相关系数r分别是0.225, 0.186, 0.147)。

综上所述,每种学习风格都有相应偏好的学习策略: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最喜欢情感策略,触觉型的学生最常使用社会策略;动觉型的学生喜欢情感策略;个体型和合作性的学生分别最倾向于元认知和情感策略。

四、从学习风格偏好影响学习策略得到的教学启示

由于学习风格影响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学习风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巩固他们所偏好的学习策略和风格,并鼓励他们有意识地使用他们较少使用的风格和策略,因为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策略体系可以通过系统培训改善(Oxford, 1990)。

结论

从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相互联系的研究结果可以证实学习风格对学习策略偏好有很大的影响,学习风格影响学习策略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使学习者意识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者识别自己的学习风格并找到自己偏爱的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尝试更多的学习策略延展学习风格,这将帮助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

【Bibliography】

[1]Reid, J. 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3]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O’Malley and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格言的启示篇5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那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当老师发下试卷时,我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比较简单,而且很多题目我还做过,于是心中暗自高兴。答题了,我做得很快,只花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已经完成整张试卷。这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还没有一个同学能和我相提并论。我偷偷的瞟了一眼坐在我附近的同学,有的甚至连一面也还没做好。就连平时成绩很好的任亚涵和刘冠良也还在皱眉紧思。我心中这一股得意劲越来越强烈。我一边在心里嘲笑那写做的慢的同学,一边玩起了小动作。检查,已经忘的一干二净。等到下课铃声响了,我第一个把试卷交了上去。

第二天,老师捧着批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看着老师脸上微笑的表情,我知道这次大家肯定都考得很不错。发试卷了,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表扬。“黄颖,100分。”“严国鹏,99.5分。”“吴淑文,98分”……怎么?还没有我。一半多的同学都已领会了试卷,难道……难道是老师忘了?或许是老师放在最后再来表扬我吧?“林明?觯?8分。”啊,81分?不会吧。肯定是老师改错了,或分数统计错了!不会啊,老师平时都没有出现这种错误。我低着头上台拿回了这张我期盼已久的试卷,经过初略检查,我发现了试卷中的错误:两道应用题中的数字抄错,三道计算题计算错误,还有很多填空、判断、选择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误。这一个“88分”犹如一声响雷击在我的耳旁,我如梦初醒;又如一根长鞭抽打着我的心灵,教我还敢粗心?这一个“88分”也是我成绩史上最糟的一次。

下午放学了,我低着头回到了家,妈妈问我:“孩子,发生什么事了?怎么愁眉苦脸的?”我说:“昨天的数学考试我只考了88分。”妈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孩子,没关系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嘛。”我听了妈妈的话,吸取了这次考试的教训,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认真,再认真。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句名言永远记在我心中。

格言的启示篇6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

过了一会儿,大概快下课了,老师来到我身边,说:“你上去,把生字读一遍,再把那些容易写错的字跟大家讲讲。”我只好硬着头皮,照着做,讲到最后才把那个错字更正过来。

格言的启示篇7

关键词:启示;真诰;启示录;启示文学;宗教文学

自道教的代化研究开始以来,西方学者就一直较为关注《真诰》,并尝试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真诰》之与“启示”(revelation)即是其中之一。较早可能是司马虚(Michel Strickmann)将《真诰》称之为“茅山启示录”(The Mao Shan revelations)。此后,明确认为《真诰》具有“启示”意蕴的,是以法国学者贺碧来(Isabelle Robinet)的论断为代表:“这一象可以拿来和我们所知的世界范围内宗教中伴随着口授文本的启悟描述相比较,最著名的例子是《圣约翰启示录》、《古兰经》以及斯维登堡(Emanuel Swedenborg)在幻觉中对神灵的所见所闻。”虽然“启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种宗教之中,具有某种普遍性,但像贺碧来这样直接将《真诰》与《新约?启示录》等相联系,可以证明西方学者笔下所谓“茅山启示录”云云并不仅仅是语词的借用或单纯的类比,而是一种比较视野的体。

特别重要的是,这种比较的出发点肇始于《真诰》与《启示录》的文学性上。“启示”与“启示文学”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启示”的本质属性规定了它必然具备一种高华的文学性,表在“启示”文体本身、丰富而奇特的象征和隐喻、戏剧场景及叙事描写,以及冷峻的感情等各个方面,以《但以理书》、《启示录》为代表的启示文学是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中的典型事例。《真诰》作为中国东晋时期南方神仙道教上清系的经典,以“仙真降诰”的独特体式、多样化的表方法、灵动的想像和神秘的意境,同样体出较高的文学性而深刻地抒发了宗教体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诰》与《启示录》在“启示文学”意义上的比较,无疑是一个极富启发并具有重要价值的反思视角。

显然,本土学者对这种来自于西方的比较视野进行正确的解读并进一步思考,对理解与阐发中西宗教文学的内涵与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一、《真诰》与《启示录》的宗教思想核心

《真诰》与《启示录》的比较,首要重心当然还是宗教思想的比较,这是问题赖以成立的基础。

在基督教的义理上,《启示录》是上帝的启示,由耶稣通过天使传给他的仆人――正被流放在拔摩海岛上的约翰。约翰作为基督耶稣委托的预言者和先知者,写下他所看见的、所发生的以及所要到来的事情――上帝的启示,从而使上帝的教谕宣付到各个教会。《启示录》是以“启示”的方式对正在受到迫害的、面临着行将到来的世界末日的教会的回答,它以“罪恶世――理想未来”的二元对立,揭示上帝的旨意:在末日灾难以后,神圣在与罪恶的最后战争中终将取得胜利。《启示录》目的是鼓励因信奉耶稣而惨遭迫害的教众们恪守他们的信仰,保持坚强与忍耐,以等待上帝在胜利之日奖赏他忠心子民的“新天新地”的到来。

《启示录》的宗教思想核心是末世论(Eschatology)。“末世论”是一切神学之母,普遍发生于世界各种宗教之中,是文明以后创生型宗教关注根本问题的必然表。“末世论”主要是以“预言”的内容体在“启示”的宗教文本中。以“末世论”为基础而生发了多种思想倾向,如“救世主义”或“弥赛亚主义”(Messianism)、“千年王国主义”或“千禧年主义”(Millennialism)。如果从《旧约》到《新约》的历史发展来看,《启示录》集中体的是“千年王国主义”:一切魔鬼被捆绑扔到封闭的无底坑中,而上帝之道的殉教者重新复活,与基督共同掌权一千年。在这一千年中,人类所期望的和平与公义通过上帝的权柄得以实。在一千年以后,上帝实行末日的审判,魔鬼遭受第二次死亡,新天新地彻底到来,从此“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悲哀、哭号、痛苦,因为先前的事情都过去了。”“千年王国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久远,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各种各样的“千年王国主义”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特征:第一是当世的腐败与黑暗已经无可救药,末日审判必将来临;第二是人类必须变革,并且就要在世,借助超自然的存在实这种变革;第三是明白此理者须公开自己的信仰,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变革。

这种末世论包括其重要表弥赛亚思想、千年王国思想都见于古代中国,这是因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实的还是终极的――都有相似之处。比《启示录》稍早一些时候,中国西汉成帝、哀帝时,齐人甘忠可造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声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下教我此道”,其说假德运而兼及终世之论,已经具备初级的末世论意蕴。此后又出《太平清领书》亦即《太平经》,尽管是书真伪参半、思想混杂,但已经具有明显的期望太平、逃脱苦难,乃至于解决根本性问题的思想观念,显然含有以末世论为基础的“救世主义”和“千年王国主义”因素。后汉之末,天灾频仍,政治黑暗,“太平理想”应乎需要,成为庶民之信仰,并造就宗教之革命。“东汉史籍中,凡称‘妖贼’的,多半是指与太平道思想体系有关并以此为号召的农民起义。”《后汉书》卷三十八传论:“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寝横,缘隙而生,剽人盗邑者不阕时月,假署皇王者盖以十数。或话验神道,或矫妄冕服。”“验神道”之中,民众之“太平理想”是其主干,而精英阶层之图谶神学、德运理论及术数之说,则提供了一种技术性支持。黄巾之起,是这些农民运动的集中爆发。奉事“太平道”并“颇有其书(《太平经》)”的张角,尽管其思想基础同样十分复杂,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之说,已经属于较为典型的以末世论为核心的宗教拯救理论,黄巾起义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千年王国”救世运动,开辟了公元一至五世纪风起云涌的民间宗教起义的先河。

在民间宗教运动的基础上,伴随着佛教传播流化的刺激,融汇种种传统信仰因素而形成的道教,无论是较早的北方五斗米道一天师道还是东晋以后的南方神仙道教,都综合地吸收民间宗教的末世观念,同时又糅合佛教教旨,产生出自己的末世主义思想,并相应涌出众多的救世运动。根据小林正美的研究,较为系统的道教末世论,正由上清系所首创,并影响到其它教派,到东晋末期广泛地流行在道教徒之间。《真诰》当然也记录了相关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大灾咎的发生,“五行杀害,四节交掷,金土相

亲,水火结隙,林卉停偃,百川开塞,洪电纵横而啕沸,雷震东西而折裂。天屯见矣,化为阳九之灾;地否阂矣,乃为百六之会。亢悔载穷于乾极,睹群龙示(攫爪?),流血乎坤野,尔乃吉凶互冲,众示灾咎。”二是“壬辰”太平之说和“金阙后圣李君”降世预言。所谓“壬辰”,即终结此世的太平之世来到之年(壬辰之年),同时也是救世英雄的降临之际。“壬辰”太平之说历史较久,至少与谶纬学说大兴密切相关,因此它的具体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所谓“后圣李君”,就是壬辰之时降临的救世者。此一预言本身也是自东汉太平道至魏晋五斗米道一天师道的一脉相承。“金阙后圣李君”预言未来的谶言在道经中的具体内容不尽一致,前后也屡经变化。它也可能是当时流行更广的李弘图谶传说中的另一系列,以“后世圣君李弘降世”为中心思想,主要在南朝上清系中流传。

在东晋南朝时期的道经如《太上洞渊神咒经》、《上清后圣帝君列纪》中,“天地大终”、“壬辰之年”“真君降世”的学说更为细致具体。总体来说,这种末世论认为一种周期性的天地大灾必将发生,只有经过考验被证明信仰坚定、道德高尚的“种民”,并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才能在救世主――金阙后圣真君――的引领下,“过度壬辰”,进入下一个全新的太平之世。

尽管如此,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真诰》中无论是“末世论”还是其重要表“千年王国主义”都是极不充分的。一方面《真诰》并不以当时道教的末世理论为中心内容和宏观背景,不过只是零散的提及,缺乏像《旧约》到《新约》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以上清系为代表的东晋义理化道教的末世论,“是认为此世的终末,是基于天地运行的法则必然会发生的”,因此是一种宇宙末世论。《上清后圣道君列纪》曰:“夫唯二气离合,理物有期,三道亏盈,出处因运,期之至也,因而适之,运有来也,就而抚之”,清楚地表明了“期运”之至实因宇宙规律,而非人事实造就的思想观念。相比之下,犹太一基督教的“末世论”则是一种历史末世论,认为灭亡的灾难、末日审判和最终回归正义、新时代的到来并非自然的规律而是历史与实的必然。这就导致了它对实和人性的彻底悲观和坚决否定,从而主张只有顺从上帝的意旨,并依靠上帝派来的救世主的力量,世界众民才能得救。

宇宙末世论是神仙道教的理论基础,它奠定了神仙道教通过与宇宙的合一而达到摆脱灾难目的的根本教条。宇宙论的取向与历史的、实的取向存在根本的不同,缺乏真正的末世意蕴。《真诰》是“长生不死”信仰到神仙道教发展链条中的一环,它的核心思想仍然还是“成仙”。成仙就是以信仰与技术的双重力量达到一种解脱,亦即追求灵肉俱得不死,而不像大多数高等宗教那样追求超越生命,摆脱肉体的束缚而达至精神的永恒。因此,早期各种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诸多道教因素,往往过多地注重于“技术”手段,带有浓厚的“巫术”倾向而缺乏宗教精神,这一点在《真诰》中仍有大量的遗留。

当然,上清道教对此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提升,《真诰》集中体出两方面的突破:第一是开始树立了以坚定信仰而不是药物、禳祓、禁咒等手段实解脱的实践取向,至少强调精神解脱与肉体长生并重,“上论九玄之逸度,下纪万椿之大生”,主张“不为秽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以排除尘世束缚而保全至素,只有“握玄筌以藏领,匿颖镜于纷务,凝神乎山岩之庭,颐真于逸谷之津”、“游蹑九道,登元濯形,投思绝空,人事无营”,才能“回日薄之年,反为童婴”,并以肉体不死进至精神的永恒,“仰掷云轮,总辔太空”。甚至融合佛教思想,主张迈出形骸,拔越生死,所谓“欲殖灭度根,当拔生死栽;沉吟堕九泉,但坐惜形骸”,进一步尊显出对精神解脱的重视。第二是解决了与世俗特别是一般价值观的关系,最主要的是继承吸收了民间中的天堂地狱、首过忏悔观念,以及佛教因果报应学说,建立起“三官按核”、“墓注冢讼”的功过德罪体系,以地狱、天堂的不同归宿强调前世今生积累功德的重要性,从而完美地结合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一脉相承的“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价值核心,成功地建立起自己的宗教道德与信条。所有这一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消解了“末世论”的观念,同时又实际反映出它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义理化发展,特别是与传统的世界观与伦理价值观的融合趋势。

所以,它不彻底否定实,不进行绝对的道德谴责;不主张末日的审判和救世主的拯救,而强调个人的实践努力,同时不排除技术的力量,比如服食与炼气等。上清道教甚至主张选择某一自然环境以作度灾之府,“辟兵火之灾,见太平圣君”。这种度灾之府并非是上帝的赐予,而是天地自然的形成,“句曲山,其间有金陵之地,地方三十七、八顷,是金陵之地肺也。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见太平。”因此,它的“拯救”主要是对自我的拯救,一如早期道家那样,主张以保全并发扬“真性”而达至在宇宙间的从容与逍遥。《真诰》全部启示的核心,就是实这种自我解脱。为此,《真诰》中的娓娓教谕,都在强调信仰坚诚、向道勤至的重要性,告诫修道者时时保持警惕,以“水火不能惧、荣华不能惑”之不懈心志,通过仙真的种种考验,同时辅以具体的修炼,层层进阶。可以认为,上清神仙道教更接近于宇宙论式的宗教,“宗教的宇宙论关怀所强调的是力图理解宇宙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神话和仪式中为人所牢记的层面。各种表象和符号被用来构成一种‘万物存在方式’的宇宙图景。这些表象和符号反映了‘人是什么’以及‘他如何了解他在万物秩序中的位置’的不同观点。它们表了一种生活的倾向性,一系列人对其宇宙中自我理解的假设和诠释方式。”一言蔽之,即以人与宇宙的和谐化合为解脱,“口挹香风,眼接三云,俯仰四运,日得成真,视所涯,皆已合神矣。”由此,上清神仙道教当然也就和将人从末世罪恶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最后幸福的纯粹的救世宗教,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二、《真诰》的“启示”内涵

作为宗教概念的“启示”或“天启”,简单地说,就是神向人显示真理或旨意。希腊文apocalypsis的喻指意义是指“暴露”或者“揭去”,意味着移去封闭真理的阻碍。但实际上,所有的启示都是人而不是神对其所处当下的一切内在意义的发,“人创造了他所说的历史,并以此为屏障来掩盖启示的运行。”

《真诰》不是简单的“扶乩”产物,确实具有“启示”的意蕴。但这种“启示”更多地来自于萨满教人神沟通仪式以及“神灵附体”行为。南方地区直至南朝时期仍然“巫风”较盛,留有大量的萨满遗存,上清创教者正是借助于此从而创造了仙真降诰的“启示”形式,同时并进行了义理化的提升。

表面看来,杨羲并不像是真正的萨满――一中国世界中的古巫,他并不是天神之子,也不是献祭者;他不能治病,更不能上天入地或进入阴间召唤灵魂,不具备法力和冒险经历;甚至不能像古代的“巫”那样以舞娱神,他只是被动地接受仙真们的降临。杨羲唯一的禀质,就是能够“通灵”,亦即只有他才能“接真”,并能转达仙真们的旨意。但这恰恰是萨满最核心的质性所在,萨满们的其它一切能力,都是这种通灵能力(交通天地、人神)的准备、铺垫和发挥。萨满交通人神,其核心意义在于揭示了另一个世界,在上

清系的宗教意义上,就是使仙真世界的“奇迹”成为可能。“萨满的‘奇迹’不仅确立了和巩固了传统宗教的结构,而且还刺激和丰富了人们的想像力,消除了梦境与当下实之间的障碍,开启了通往诸神、死者与精灵世界的窗口。”在这一点上,《真诰》所构造出的杨羲并不逊色。尤其重要的,上清创教者对萨满古巫进行了扬弃,在另一个方面构建了理论,亦即通过存思与冥想并辅以其它修炼使得“仙真来游”。依靠个人的修行努力,而不完全通过萨满,这正是上清系义理化的核心。总而言之,上清系的人神交通一方面继承古代萨满教的遗存而强调“通灵”异禀,另一方面强调个人修炼,天启的接受者与记录者始终不是上帝所委托的先知和预言人,而是一位对“万物存在方式”的体悟者。

因此,这种“启示”更接近于“宇宙启示”。“宇宙启示”是以宇宙神论作为宗教内部视角的必然结果。如上一节已经论述到的,宇宙论或日宇宙的视角,根本点在于强调与神的内在统一,它在从道家到神仙道教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与以历史和民族的视角而形成“先知启示”的犹太一基督传统迥乎有别。

“宇宙启示”往往导致神秘主义的体验。宗教神秘主义(mysticism)“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元经验的(meta-empirical)、直觉的、对某种非时间、非空间、不朽和永恒之物的统一性体验,无论该物是一个人格神,或者是一个超人格的绝对者,或者仅仅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一种超越了自我的、与某物或者在某物之中的‘一体性’的实,无论这种一体性是在完全的同一性中或者在密切的结合中被体验到。”它的本质是使自身融合到万物的一体性亦即宇宙之中,消除任何的主客体隔阖,而达到一种宁静的愉悦。所以,南方上清系道教尽管具有义理化的提升,并对前此种种实践方式与技术手段进行了较大程度的革新,但因其“宇宙论宗教”以及“宇宙启示”的本质,使之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因素。

《真诰》排斥低级的方术如黄赤合气等,其所尊尚的“并景双修”,倾向于人神的精神和合。《真诰》虽然也重视金丹、服食、导引、炼气等等“技术”方法,但更强调它们与精神活动的融合:“研玄妙之秘诀,诵太上之隐篇,于是高栖于峰岫,并金石而论年耶!”在真人诰语中,真人们所强调的前所未有的修行方式是“存思”,这种修行手段虽然渊源有自,并从《黄庭经》开始就有所发展,但却是在《真诰》中达到了一个极致。《真诰》的“存思”不再仅仅是对身体内神的观照以修炼肉体本身,而是扩大至对一切永恒高尚的超验体的存注与冥想,服日餐霞、奔辰步星,以祛除邪恶、荡涤污秽,使人“聪明朗彻,五藏生华,魂魄制炼,六府安和”,最终仙真来迎,上登太霄。在根本上,它更倾向于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肉身修炼。同时,存思的冥想既不完全是内敛与返观,更不是寂灭的入定,它的想象生动灵活,不拘一格,它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这样的精神活动,最终达至与存思对象融合为一,使心灵进入到神圣而永恒的境界。“道成,则同与天地共寓在太无中矣。若洞虚体无,则与太无共寄寓在寂寂中矣。”毫无疑问,上清经法属于一种“自然的”神秘主义,而并非是对神或神性发生深邃体验的“有神的”神秘主义。

三、《真诰》与《启示录》的“启示文学”

《真诰》是一种汇编性的手稿,在某种意义上和《圣经》一样是一部多样化的文体集成。《真诰》和《启示录》在文学意义上的比较,当然是就其某种共同的文学质性而言的。从根本上说,《真诰》与《启示录》得以在文学比较意义上联系起来的是“启示文学”。

在圣经文学的意义上,“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是指以特殊文体(literary genres)以及特殊的文学表方式来承载独特的宗教内容的一种文类作品,它源于古希伯来“先知文学”,公元前165年以后出了一大批作品,并在崛起的基督教中继续发扬光大,《新约》中的约翰《启示录》成为杰出代表。思想上,“首先,启示文学具有将世界截然地分为善与恶的双重性特征。其次,‘启示文学’是关于世界及人类最终命运的文学,主要关心未来事件,特别是那些关于终极历史的事件。”文学性上,“启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形式,“启示文学”在语言、故事叙事、戏剧化描写、体裁、风格、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征,但最根本的是象征主义的表方法。按照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理论,所有的“启示”必然都是象征性的,因为神话和象征符号是发并描述神圣事物的表达方式。

尽管犹太基督教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历史的宗教”,但《启示录》的种种象征也并非与具体历史事件一一对应,在这一点上《真诰》同样如此。“启示”作为一种文体,其核心在于它的隐喻意义大于表面的意义。虽然《真诰》的象征可能不像《启示录》那样扑朔难明,但其所具有的隐喻的本质是毫无疑义的。事实上,无论从神谕还是从预言、占卜的角度说,天机总是不可用明显的文字泄露而只能以象征和寓言来传达,它需要信仰者用智慧来体悟,获得自己的答案。因此,《真诰》作为一部“仙真降诰”,无愧于“启示文学”的文体禀性。换言之,《真诰》既然具有“启示”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它具有“启示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特征:丰富的象征性与隐喻意义。

但由于在宗教思想和历史渊源上与《启示录》存在显著差异,《真诰》的象征意义当然也就有明显的个性。

文学主体的主观倾向是第一个关键要素。就圣经文学而言,整体《新约》的文学性本身有一些特殊之处。《新约》大体上是没有受到过系统教育的下层人士的创作,语言简单质朴,并且多有错误,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而接近于民间文学。这个特点是由早期基督教历史状况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真诰》则显出一种复杂的相对性:一方面,《真诰》文本无疑是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至少是处于社会中层的士人的撰作,其诗歌和大部分叙事都属于严格的书面文学范畴。它作为一部手稿,书法水平尤高,属于当时的顶尖层面。另一方面,《真诰》同时存在很多口语化或者是“俗语”的对答,与《新约》相同,也有很多流行的和杜撰的词汇。其诗歌虽然词藻华丽、形制俨然,但水平并不很高,许多篇什因此而晦涩不明。总体上,《真诰》的文字水平与当时的杰出的理论著作相距甚远。不过,这种相对性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矛盾性并不能否定它的精英性本质,这同样也是上清道教义理化努力的结果。总体而言,《真诰》文学的主体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与《新约》作者――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下层庶民,显乎不同。

作为被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宗教寄托,《启示录》重在“更加具体地描绘末日审判的恐怖景象,更明确地用近距离的镜头显大决战的恐怖情景,以及在大决战之后,旧天地毁灭,新天地诞生,弥赛亚的降临,和理想的大同世界的实”,因此它以奇异甚至是恐怖的象征为主:龙、异兽、血、鼓号、蝗虫、无底坑、硫磺火湖……。总之,《启示录》种种象征符号所要表的,是“撒旦与天使的天上争战与敌基督者在地上的横行霸道构成一幅立体的整个宇宙大变动的恐怖图画。……即天地间充满不祥的预兆――天灾人祸,战争、动乱与饥荒、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甚至可以说启示文学所揭示的中心内容就是末世这突如其来的最后的日子,它以全地普遍的、巨大的灾难为先兆,所以启示文学无不极力渲染末世

的黑暗、恐怖、惨烈。”

而《真诰》则以华丽的象征展示仙境的美妙,如琼台、紫宫、绿景、朱房、天池、绛云、灵轸、琅轩、金庭、玉圃、香风、玄峰等等。这些都不是世间之物,而是某种想像的创造。即使是一些具体物件,也被加以种种新的美化和陌生化,如“白羽紫盖”、“佩玉金铛”、“流金之玲”、“金真玉光”、“八景之舆”、“白羽黑翮”等,不仅成为仙道的象征,而且成为法力之器。《真诰》虽然同样注重仙、尘的二元对立,但重在强调仙界之美,而不在揭示尘世之恶,所以它描绘俗世的文字不过是“尘滓”、“浊波”、“泥渎”、“尘波”、“沉疴”等泛泛之语,与《启示录》中详细的恐怖图画,相差极大。

《启示录》也有上帝之城的描写,但并不是它的主要目标。同时,《启示录》中的上帝之城“金碧辉煌、珠光宝气,连每块石头也仿佛冒着蓝宝石般的火焰”,则是一个燃烧的火焰、炽热的天体的神谕原型,它象征着通过水深火热的磨难而达至天国。这种象征在中国宗教中只能属于地狱世界,而绝不会出在天堂图景中,因为“天”作为宇宙论宗教中人的最后归宿,它必然就只能是和谐的与平静的。

与前述基本主体倾向相关联的,尽管《真诰》的比喻象征繁杂丰富,但却不仅没有《启示录》那样的“异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象征并不与实和预言相关。《启示录》中的魔鬼巨龙、巴比伦、兽,以及七印、七号、七碗,显然都是以象征手法指向某种实状况,可以相信的是,这些奇异的象征一定会被约翰最初的听众或读者一眼认出。《真诰》的数字、色彩、物件、谜语或隐语并不具备《启示录》的指向实的隐喻意义,而是以丰富的技术性和秘密性内容指向人体、宇宙的本质规律,这是它神秘主义的特质所决定的。中国古代信仰以宇宙论视角为基石,力求通过技术性的分析发宇宙、人类社会的终极规律。由于认识水平所限,他们往往从朴素直观的方式来进行这种技术分析,因此首先建立起“互渗”的观念,将万事万物都归结为一种直接的因果联系系统,然后将它化为某种运算方式,又运用到各种物质的与社会的规律的探讨中,其直接的成果就是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代表的一种思维方法、符号与关联模式。表在道教特别是上清神仙道教中,就是关于金丹、服食、导引、炼气以及存思冥想方法的神秘隐语系统,《真诰》中如“交梨火枣”、“山源天马”、“泥丸玄华”等,比比皆是。显然,尽管它们充满奇特,但并不是《启示录》那样惊心动目的“异象”,更不是关于实的隐喻。

由此,《真诰》与《启示录》所共同拥有的多样化体裁,如叙事、戏剧化场景、诗歌、书信形式等,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内涵。《真诰》的叙事主要是神仙事迹或修炼故事,以寓言文体实劝讽向道的功能。《真诰》也可以视为一场演出持续数年的宏大戏剧,每一次降诰都是一个戏剧化的场景。但它极为细致的戏剧化叙事却不像《启示录》那样重在强调末日的背景,而是旨在开启一个传达教义的喻指空间,并诱导接受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以填补其中的意义空白。如安妃与杨羲的相会,乃是以男女因缘际会的戏剧效果,喻指一种“并景双修”新的人神化合之道,使向道者由事兴感,妙达真旨。因此,《真诰》戏剧化场景本身仍不过是一种宇宙论式谕示。而《真诰》的诗歌更与《启示录》乃至《圣经》中的所有诗篇都存在一个显著的不同:它是一种玄思化的诗歌,如同东晋玄言诗用诗歌来表达玄学思考一样,《真诰》用大量的诗歌传达其宗教旨趣,而这些诗歌尽管在感情上和内容上因讽喻教旨而缺乏文学价值,但仍然能以丰富的想像营造出瑰丽的图景,以传达那种与道合一的神秘性体验,体出以象寄意、委婉含蓄的典雅文学特征。

最后,所有关于《真诰》与《启示录》在“启示文学”意义上的诸多文学性的比较,都可以总结到文学风格这一关键的美学要素上去。毫无疑问,《启示录》具有史诗的风格特征:规模宏大、情感丰富、气氛激昂。利兰?肯顿总结认为,《启示录》不仅采用了史诗的表手法,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具有彻底的史诗性质,表了末日来临与拯救的剧烈的矛盾与冲突,叙述了基督征服撒旦与魔鬼并建立永恒天国的故事。而《真诰》则以其秘密神谕睁性质,呈出一种属于修道者个人的乌托邦式风格:华丽、浪漫、飘逸、宁静和愉悦,与《庄》、《骚》及魏晋游仙诗以来的神仙美学一脉相承。

格言的启示篇8

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借助亚太地区两大影展的影响力,打造微纪录片《创艺启示录》,以更精神层面的方式与目标消费群体深入沟通。

如果你混豆瓣、上凤凰网,或者喜爱观赏花样滑冰这类优雅的运动项目,又或者知道“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乐队,还关注各大影展,对美食有很多感悟,是个追求生活品质的人,那么你很可能知道甚至购买过海尔旗下的高端家电品牌卡萨帝。为什么?

 

其实观察一下家电卖场中的卡萨帝品牌家电,会发现相对于大众更熟知的品牌,卡萨帝的产品种类偏少并且价格偏高,是时尚、设计感强但是“物美价不廉”的类型。

原因在于,来源于意大利语,意为“家的艺术”(casarte)的卡萨帝品牌,其定位是“创艺家电、格调生活”,那些热爱艺术、喜欢深度阅读,追求生活格调,属于精英阶层的文艺范儿群体,正是卡萨帝要影响的人群。

 

家电的“气质相投”

卡萨帝的“创艺”范儿,可以从卡萨帝联手discovery探索频道推出《创艺启示录》三支微视频看出来,三支以音乐、设计、美食三个领域有独特个性的人物,拍摄其从平凡生活汲取灵感并升华为艺术性创造的历程,在短短三分钟的微视频之内讲述他们的创作宗旨和气韵,及他们对生活、创意、艺术的独到理解。用更精神层面的方式彰显卡萨帝精致优雅的格调生活和富有艺术气息的家电品牌形象。

 

对,喜欢某个家电品牌的人也是要跟这个品牌气质相投的。

《创艺启示录之声想篇》中,治愈系的民谣乐队“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中的小娟说,真正好听的声音都源自于内心,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倾听到外界的自然之声。整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是动静交织,温暖而放松的,仿佛在这三分多钟的时间里,连呼吸也跟着慢下来了。

 

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态度不是人人皆有的。就拿卡萨帝在凤凰网的《创艺启示录》专题页面来说,整个专题打开时是黑色为主调,用html5效果、flash动画和图片瀑布流的风格呈现给网民,动感、流畅、绚丽、有质感。不同寻常的网页设计意味着,从打开这个页面的这一刻开始,就决定了这个用户是不是与卡萨帝品牌的气质相符。

 

卡萨帝主导了三支微纪录片,但全程都只是在以温润的节奏探讨品质生活的态度,片中并未出现卡萨帝的产品植入画面,仅在前后贴片的位置出现品牌名称,不强迫观看者记忆的态度会提升品牌本身的形象和好感度。

 

在凤凰网打造的整个专题中,卡萨帝品牌不仅利用微纪录片展示自身的气质和魅力,更多的是加入了凤凰网的独特风格,引发网民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感受和分享。除了三支微纪录片,凤凰网还以同样音乐、美食、设计三个角度选择小提琴艺术家吕思清、《美女私房菜》主播沈星、《完全时尚手册》主播李辉倾情加盟,展示他们对生活、创意、艺术的独到理解,与《创艺启示录》互文呼应,深化卡萨帝品牌的“创艺”理念。

 

小投入大收获

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精致地描述了人类的集体心态,为了避免网民中常会产生的极端化、情绪化、个性被淹没等现象,凤凰网与卡萨帝采取了用意见领袖影响大众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撰稿人、影评人、杂志主笔的兰波、木卫二、风月主笔以评论家的角度对三支微纪录片,从名人经历、叙述手法、镜头语言等角度进行点评,不仅仅在快餐化的信息接收情境下流于微视频的形式,而是挖掘出深层次的优雅与平和,让读者在阅读影评的时候再次心生暖意,体会家的意义。

 

在专题中有一个“创艺启示图片墙”板块,用html5技术以动态图片墙的形式,展示周迅、豆叔、蔡琴、陈丹青等不同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一人一句创艺启示名言,图片流的展现形式不仅在视觉上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也借用名人对创艺启示的态度,在内容层放大创艺启示的影响力,彰显卡萨帝的品牌特性。

 

这三支微视频的传播,选取了东京和釜山两大亚太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的时间点,在凤凰网的电影节专题页面中进行硬广投放,以电影节专题pv超额完成356%、点击超额完成110%的传播效果,提高了关注度和曝光量,将更多凤凰网的网民引流到《创艺启示录》活动页面。

 

同时,配合《声想》、《食悟》、《家作》三个主题凤凰网利用凤凰娱乐、凤凰非常道等相关板块的硬广、官方微博进行同步多角度推广,在热点时段的集中传播优势,也获得了良好的传播、互动效果。活动结束后数据显示,卡萨帝创艺启示录专题上线2个月内,专题总pv达5248万,视频总浏览量1557万余次,超额完成995%,相对于硬广投入而言,活动真正达到了小投入、大收获的效果。

 

找对人说对话

在营销3.0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信息海量涌入,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标签,人们对信息的取舍也更严苛,导致品牌在营销层面找到并深入影响目标受众的难度增加。营销从业人员一方面感叹生硬的广告很容易被用户自动忽略,另一方面也在寻求用受众自动参与的方式展开品牌推广策略。

 

找对人,说对话一向是营销的基本准则。与其大声“叫卖”造成多数投入在广告上的时间精力被浪费,做了无用功,不如想想怎样做好内容营销,让目标受众主动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并且成为品牌的二次传播代言人。

 

就卡萨帝案例的成功因素而言,其品牌锁定的高端人群与凤凰网用户重合度很高,据凤凰网统计,本科以上学历用户占整体的60%左右,且这些用户的家庭月收入平均超过2万元,在人口统计层面属于高品位、高消费群体。

 

找到了高端群体,更要提供符合他们兴趣和生活方式的内容。纵观卡萨帝2012年的品牌宣传活动,不管是“跨界之美创艺表达”与艺术大师对话的活动,还是“优雅冰之梦创艺卡萨帝”花样滑冰的“冰童”选拔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即在创艺格调生活的主线下,强调营销活动本身的品质同时兼具营销效果。

 

这就与2012年凤凰网提出的全新“凤凰影响”的营销理念不谋而合,不管是以融合、创新等要素的品牌营销服务,还是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下重新描绘门户网站在营销3.0时代下的新趋势,都更贴近内心,也因此能说对话。

 

上一篇:导购员职责范文 下一篇:带有成语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