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格言》

时间:2022-07-12 03:09:01

《萨迦格言》是藏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成书于13世纪上半叶,作者为萨班・贡噶坚赞。“萨迦”,此指萨迦班智达,即本书作者贡噶坚赞。格言,藏文原意指优美的言论或语言。

全书共9章,457首格言诗。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为政主张,勤学求和和处世哲学等12个部分。由于贡噶坚赞身兼萨迦教派的首脑和本地区的政治领袖,因此《萨迦格言》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阐述了以佛教治理、提倡政教合一制度的思想。其中写道:“国王应遵佛法卫国护众生,不然就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如果太阳不能消除黑暗,那是发生日蚀的象征。”贡噶坚赞非常强调佛教的神学世界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和对政治的指导作用,这对以后藏族社会形成政教合一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贡噶坚赞在格言中提出了施仁政、反暴虐的政治原则。他虽然主张以慈悲护佑百姓,但毕竟是新兴农奴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其一切思想和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君主和奴隶主能更容易地获得奴仆,这正是其两面性在格言中的反映。

贡噶坚赞还教导人们要勤学求知,以期成为有用的人才。竭力赞美好学不倦的精神,批评懒惰厌学的行为。他还推崇内在美的高尚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贡噶坚赞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洞察世态,通达人情,注意个人修养。在格言诗中用很多诗篇论述了这方面的道理,对后世藏族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萨迦格言》在艺术上的成就除了使用大量的形象比喻、并列对比和民间谚语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格言的格律全部运用4句7音节的结构形式。这种4句7音节的格律诗,在8―9世纪翻译的汉文《报恩经》及印度学者的格言诗中,已被普遍采用。但像贡噶坚赞这样大量使用的,就目前所知还是第一人。

四川的读者来信希望了解五台山藏传佛教寺庙

五台山寺庙与藏传佛教结缘始于元代。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1260-1263),经八思巴推荐,胆巴谒见忽必烈后被封为金刚上师,驻锡五台山寿宁寺,是为五台山有藏传佛教之始。此后绵延不绝。清代初年,顺治皇帝用佛教政策怀柔蒙藏地区,选中五台山为圣地,将五台山10座寺庙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为了与五台山传统佛教寺庙相区别,当地僧侣将这些寺庙统称为黄庙(因格鲁派戴黄帽,被称为黄教)。这10座黄庙是罗T寺、台麓寺,寿宁寺、三泉寺、万寿寺(玉花池)、七佛寺、般若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皆由黄庙首寺菩萨顶寺统辖。由于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黄庙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除了上面提到的黄庙外,还有出于罗T寺的广仁寺(十方堂)、作为五塔山标志的塔院寺、圆照寺以及作为章嘉活佛驻锡地的镇海寺。此外还有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避难住过的观音洞。就是不属黄庙体系的其他佛教寺庙,与藏传佛教也有程度不同的联系。如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乌思藏噶举派喇嘛得银协巴至北京。次年,封得银协巴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哈立麻后住五台山显通寺(五台山第一大寺),并重修了大白塔,圆寂后在显通寺塑有身像。其他寺庙也可见到藏文的碑铭,如南山寺等。五台山住寺的僧侣有很多人学习藏文,将藏文经典、史籍译为汉文,如广宗寺法尊法师等。

湖北的读者来信希望杂志介绍一下藏文的创制背景和字体

公元七世纪,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不便,遂从几百名才俊中挑选出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名青年,派遣他们携带大量黄金前往天竺学习。这16名青年中有15位先后病卒,只有吞弥・桑布扎孑然一身到达天竺,拜婆罗门黎敬和学者拉热白森格为师,学习梵文和语言。吞弥敬重佛法,刻苦习修,成绩优异,故被天竺人敬称为“桑布扎”,意为贤良之藏人。

吞弥・桑布扎学成回到吐蕃后,以玛尔文为蓝本,并参照古印度的古巴达文创制现行的藏文,并确定了乌金(楷书体)和乌梅(行书体)两大书体。据史料记载,到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前,大德们创造过蟾体、列砖体、雄鸡体、稞体、串珠体、蜣螂体、鱼跃体、腾狮体等8种不同的字体。随着后弘期译经事业蓬勃发展,藏文书写又迎来了巨大的变革,先后出现了白徂体、朱匝体、徂仁体、徂同体、伊体、雄体、酋体等多种字体。

上一篇:AI+才是人工智能的真意所在 下一篇:如何围绕资金属性做好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