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的呼吸歌词范文

时间:2023-10-24 10:58:41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1

关键词:共鸣; 气息; 发声

共鸣--某物体因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又传播到其它物体上,引起其它物体共振的现象叫共鸣。一个发音体在振动发音时,除了能发出一些基音外,还能同时发出一些微小的泛音。

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以软腭为界分两组:鼻腔、鼻窦和咽腔称为"上部共鸣器";胸腔、喉腔、咽腔和口腔为"下部共鸣器"。各共鸣腔体根据体积的固定性和灵活性,又可分为可调节共鸣器(咽腔、口腔)及不可调节的共鸣器(鼻腔、鼻窦、胸腔)。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在气息的作用下冲击声带而出现基音。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了优美、悦耳的歌声。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

     在日常的讲话中,这些器官不必加以调节即可自然取得共鸣,但是在歌唱时,这些自然共鸣就不够了。歌唱不仅要求音量,而且要求声音圆润、丰满,坚强有力、有弹性、有足够的泛音。因此演唱者必在自然的基础上,锻炼和加强共鸣机构的调节,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如何获得良好的共鸣

人体的各共鸣腔体,只是产生共鸣的先决条件,而如何取得歌唱时的正确共鸣,还有赖于整个歌唱器官的适当配合和调整。首先弄清楚的是声音产生的位置,气息输送的方向,如何产生泛音,以及各发声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在歌唱的一瞬间达到;呼吸自然、流畅、有支持点、声音明亮,圆润,有点有心、不撑、不压、不挤、有弹性、穿透力强,有生命力。

歌唱时更应该注意的是:

(一)将颚骨兴奋提起,保持打哈气的状态,舌头平放、抵于前耻下面,利用呼吸的弹力,在硬顎后端振响,振动鼻腔及各共鸣腔,经过气息的反弹产生明亮而有弹性的共鸣声音。                   

(二)使用正确的起音方法。通常使用的是软起音,即在发音的一瞬间,讲声门关闭,起到挡气的作用,然后轻轻打开声门,平稳、轻巧的声音,从而能使鲜明、干净、圆润的声音迅速的冲出声门,这种软起音能使发声器官更有持久性。

(三)用开口音的感觉唱闭口音,这样能使开口音不散、不撑、不挤、不尖、以至达到声音圆润、甜美的效果。

(四)良好的共鸣产生于正确的呼吸。呼吸的状态不正确,声音的真正潜

力就不能发挥。呼吸必须要解决,不然就会依赖喉咙和咽肌来发音,是声音没有弹性。                                                               

(五)歌唱时,各共鸣腔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要相互协调配合。歌唱者要有

一个完整的共鸣感觉,即混声共鸣,一种上下贯通,均匀、统一的立体感,而不是孤立的依赖某一个部分的歌唱、要使各共鸣腔如头、鼻、咽、胸、腹腔等都发挥共鸣的作用,这样才能获得结实、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

总之,歌唱时肌肉要放松、呼吸要通畅,自我感觉到自如、舒服,那么你的歌唱状态既是正确的。

二、关于头腔共鸣

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认为: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的歌唱。谁能真正运用好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这就说明头腔共鸣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

获得头腔共鸣有以下几点:

(一)交替使用张口与闭口哼鸣发声练习。练习时略带微笑状态,如打哈气把软腭稍提起,双唇自然松弛地闭合,舌头平放,舌头自然触下齿。气息通过声门振动声带产生基因,通过咽腔沿着舌面向前向上移动。软腭轻轻向上提起,使声音在咽腔和鼻腔顶端同时产生共鸣,即眉心有震动的感觉,声音向上发展,双唇逐渐张开,但声音位置保持在鼻腔顶端的空穴里。

   (二)鼻腔是通向头腔的关键通道,要获得头腔共鸣必须打开鼻腔。用打哈气的感觉使软腭和咽壁所形成的咽腔共鸣稍微向上靠拢,便能打开鼻腔,使声音沿鼻腔顶端的空穴产生振动形成头腔共鸣。

   (三)正确掌握换声技巧,是获头腔共鸣的桥梁。有些人自然声区比较统一,不存在明显的换声问题,但大多数需要换声点。所谓换声是自如的掌握母音的变化,使声音很流畅的由一个声区向另一个声区过渡。

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歌曲情绪需要的吸气方法--歌唱中的气息保持和运用,唱歌的人都曾有这样的体会:歌唱中经常感到气短,气不够用,越唱越憋,很吃力。这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吸气状态歌唱有关,虽然吸气吸得很深,但一唱起歌来,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或是很快就跑光了,应该如何保持和运用吸入的气息呢?

   (1)歌唱中要保持吸气状态

吸完气后,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是吸气后,用气前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这个停顿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二股力量的对抗,用气时要尽量利用这种对抗力。它不仅可以保持这种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这种对抗实际上是一种吸气好了的保持状态。这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种感觉便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稳定的目的。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畅通无阻。

   (2)歌唱中保持叹气状态

歌唱中容易出现的气息不够用和憋气现象,除了与吸气状态保持不住有关,还有一点就是与气息不放松有关。那怎样才能做到吸入的气息即能保持又不僵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松和叹气,这里所说的放松是对过份僵持而言的。叹气是指用吸气的感觉,而不是把体内的气全部呼出去。叹气动作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动作,人人都会做,而且比较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2

[摘要]想要使演唱时发出优美的声音必须依靠正确的呼吸支持,这样才能满足专业歌唱者在表达感想感情和自如地运用技巧的各种需要。各种声乐技巧(乐句的表达,高音的调整,声音的连贯统一,情感的表达)都是靠呼吸来调整。

[关键词]声乐技巧 呼吸 乐句表达 高音 情感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64-01

一个歌唱家的演唱,如果能达到不仅在演唱中“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悚然六月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而且在唱完之后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那必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达到这样完美的效果,那必须“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可见想要使演唱时发出优美的声音必须依靠正确的呼吸支持,才能满足专业歌唱在表达感想感情和自如地运用技巧的各种需要。由此我们看出呼吸这门学问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歌唱中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是声音的源泉,是声音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共鸣,以及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是和呼吸密切相连的。所有声音技巧的表达都要以呼吸为基础。因此,歌曲的演唱必须掌握好呼吸气息的运用。呼吸是发声方法的根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声乐演唱的关键问题。积极认真探索和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和技术,才能完美地表达歌曲。因此,我认为所有的声乐技巧都是靠气息来调整的。

一、乐句长短的控制

在歌唱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气唱完一首歌,需要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演唱。一般根据乐句的长短和歌曲情绪的要求来决定,吸气过多会造成紧张,使声音失去灵活性;吸气过少会使声音失去支持。要想连贯起来唱首完整的歌,必须有好的气息控制,不论乐句多长,这样才能保持它不被割裂的连续性。在吸气时,调整好身体各部位的机能,使呼吸动作与要唱的每一句歌曲的感情结合起来,使每个乐句都成为一个呼吸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开始,不是开始于它的第一个音,而是那个音以前的呼吸,吸进气息的多少应与乐句的长短和强弱相结合,在进行的过程中,随着歌曲感情的要求,在一字、一词、一句、一段之间进行各种换气的安排,巧妙地运用各种换气技术。

二、高音的控制

每一首歌曲都有高潮部分,都有高音部分,在演唱的过程中,这一部分的演唱要比中低音相对来说难。但最主要的是气息的控制。在唱高音乐句时,通常会有紧张感,在唱的时候就容易胸口高高挺起,吸气过猛并且很浅,然后憋着一股劲硬扯上去,声音又僵又硬,面红耳赤,还常会唱破。因此为了突破高音,首先在心理上要放松,在唱高音前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气要充分呼完,达到完全放松,把力量放在腰围上,同时胸肩放松,这时将腰部舒展开,将气很深很舒服地吸进去,用唱中音的感觉把高音乐句唱出来,保持轻松自如,上下贯通,没有脱节的感觉。在唱高音时,首先必须要有深呼吸的支持,这种深呼吸的感觉就像是一颗参天大树的根部一样,很深很宽。这时候演唱者的上腹部有稍微提起来一点的感觉,但不是把气提起来,恰恰相反,气有往下落的感觉,胸腔放松打开向下沉。这样,一上一下就形成了一种内在对抗的力量。同时口咽腔里软腭和小舌都有向上提的兴奋的感觉,这就给口咽腔造成一个适当的腔体以及往上唱高音的趋势。这时应该感到气息贴着胸内壁自然地向外流动,气息的对抗支点保持住向下向腰腹周围延伸,加强气息的动力和气息的密度,为高音做一个很好的支撑。

三、声音的统一

在演唱过程中,保持住气息和把气息逐渐吐出,使声音得以均匀地持续,在歌唱与发声时的呼吸动作主要是有意识地操纵横膈膜的活动,扩张肋骨,压紧腹部使气息集中,对气息有所抑制,发声时要善于保持气息,把逐渐出气和使用最小量的气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好了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歌唱过程中怎么吸就怎么唱,唱的过程中想到吸,吸的过程中想到唱,所有的字都要吸着唱,才能使气、字、音结合为一体,形成高中低音区声音统一,从而使演唱能够担负起情感表达的重任。

四、情感表达

歌曲情感的表达,可以用“强弱快慢”来体现。歌曲中强弱、快慢的转换控制着情感、色调的变化,使歌曲张弛有序、情感细腻。声音的表现不同,气息的运用也会不同。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气息的运用就凭柔和,气息在腰腹周围保持住就可以:表现刚强坚定的情绪时,气息的运用就坚实饱满、充足有力,气息的密度就要相对加大;歌唱时,在表现强音时,气息的动力和密度要加强,在唱弱音时,气息的动力密度小一些。在乐句上行时,往往伴随着感情节奏的紧凑及音量的增大,情绪是激扬的,在气息上动力和密度由小变大。乐句下行时,感情节奏趋缓,音量减小,情绪收拢,在气息上动力和密度由大变小。在演唱中根据自己个人的特点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锻炼两肋、膈肌和小腹控制气息的能力,使歌唱的呼吸技巧满足情感表达的需求。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3

春之颂

是谁洒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个时节的灿烂?

是谁抛下了一地紫花和一原野的绿草?

哦!是春天。春天,就如姑娘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使人迷醉。

青山的下面,是一条欢快活泼的山泉,它似乎很爱唱歌:“丁冬……丁冬……”。很快就“跳走了”,“叽、叽”的声音此起彼伏,原来是鸟的鸣叫,这多么像春天的颂歌啊!遥望天空,真是天高云淡,朵朵白云变幻莫测、漂浮不定,让人看了神清气爽,不禁抛开了忧愁,忘却了不如意的烦恼。

夏之恋

《夏天的恋歌》这首我最喜欢的歌声不停地回响在我耳边,它悠扬动听、似梦似幻,叫我久听不厌。

我和朋友欣然来到小溪旁,打开音乐,然后把小脚丫伸进清凉的小溪里,十分惬意。

晚上,群星璀璨,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闪闪烁烁,活像小女孩那天真无邪的眼睛,我很快被深深吸引了,便情不自地禁地唱起那首《夏天的恋歌》!

秋之思

“惟恐秋节至,锟黄华叶衰”这首诗词送来了萧瑟的秋天。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们带来欣喜。

很快,万物凋谢,树儿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杆,孤孤单单,它现在是多么思念春天的绿意盎然、夏天的烈日高照!

冬之盼

孤独、沉寂伴随我来到冬天,推开窗户,寒风刺骨,我便立即关上窗户,“哐当”的声音徘徊在呼啸的风中。

冬天,正如成长的过程,尽是苦涩。

冬天来了,代表春天即将来临,让我体会到了人生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对凡是都充满信心。

让我们迎接春天、扬帆远航吧!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4

关键词:华兹华斯 湖畔派诗人 人文关怀 《孤独的割麦女》

引言

作为英国诗歌史上继威廉・莎士比亚和约翰・弥尔顿之后的伟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虽然说当时所处的工业时代严重缺乏诗性的浪漫,然而,他仍然非常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诗性的审美思考。他的诗歌用词朴实无华,注重表达人的自然情感。其中,他的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正是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创作手法,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追求人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孤独的割麦女》中的人文思想

(一)诗歌简介

创作于1803年至1805年间,发表于1807年的诗歌代表作《孤独的割麦女》,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参读了《苏格兰旅行记》手稿后的灵感之作。该首诗歌中主要描述了一个名叫露西的姑娘在孤独的割麦子,同时也有与她相关的一组情诗等。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是普通老百姓的劳作场面,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对于割麦女孤寂生活与艰辛处境的深刻体会之情,有着很多灵秀之气与声韵之美。

(二)诗歌中的人文思想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创作主题,是诗人选择了在田间乡陌劳作唱歌的普通农家少女作为主要的描述对象,是对普通生活的描述。但是,诗人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抒发出深厚的情感,加之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诗人正处于旺盛的创作时期,他能够以微小处见精致,时刻透漏着一股细腻的人文情感与对自然景象的赞美。诗人凭借着朴实的语言与平凡的词汇,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而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首诗歌共有四个诗节,并以露西姑娘的美妙歌声作为创作主线,表达了一系列人文思想。

《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创作就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人文思想表述,不仅表达了诗人本人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终极关怀,还反映了诗人本人对于底层社会民众的现实关怀。具体来说,华兹华斯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他特意选取了远离城市喧嚣生活的山谷劳作场景,并塑造了一个独自一人在山谷的麦田里进行收割麦子的少女形象。一方面他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意图,另一方面又表明了割麦女虽然孤单,但是,她却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够苦中作乐的进行歌唱,还怡然自得。这不仅是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人文关怀,还是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现实关怀。此外,这首诗歌还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现实困境人文关怀方面的美好愿望,即孤独的割麦女虽然独自劳作,没有伙伴,没有帮手,但是,她仍然能够快乐的歌唱,并让歌声传扬开来。这种美好的歌声伴劳作的少女图景说明了诗人认为人们在最朴实的自然生活中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是快乐的,并没有被生活的重担所压垮。

1.劳作的场景预示人们的勤劳

这首诗歌中的第一节就给读者描述了一个一边在田间收割庄稼一边又在放声歌唱的美丽姑娘露西,她浑身上下焕发着活泼的青春之感,她虽然一个人独自在高高的田野上收割庄稼,但是,她仍然能够轻松地歌唱。这就形成了一幅辛勤劳作的美好画面,让读者看起来就像在欣赏一幅生动开阔的自然美景。诗歌中的人物虽然孤独,没有帮忙收割的人出现,但是,她却能够在劳作的同时,发自内心的唱出美妙的歌曲来。这幅画面看似孤单寂寥,实际上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注与细致体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诗人正是通过这个姑娘孤独但快乐的劳作场景赞美了人们的勤劳与勇敢,这是自然美景与人们劳作相互结合的美妙场景。

2.美妙的歌声反映对生活的热情

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巧妙运用了两个衬托,即荒凉沙漠中的夜莺叫声以及孤立那赫伯利群岛上杜鹃的鸣声。这两个衬托说明了诗人要想表达出这个孤独的割麦女露西的歌声更为美妙动听的创作意图,这些荒凉沙漠里的鸟叫与孤立群岛上的鸟鸣虽然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希望与勇气,还能够驱散内心的孤寂,但是,它们都没有割麦女歌声来的令人感动和摄人魂魄。这个孤独的割麦姑娘在孤独地收割农作物。但是,她一边收割还一边唱着歌曲,她的歌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鼓舞的力量,她虽然生活在高原上、峡谷中,但是,她有着平静且安逸的生活环境,那里空气清新,人们安居乐业,这显然是与当时的工业文明社会的喧嚣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文明社会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活环境破坏的强烈反击与不满,他对工业文明片面重视物质发展的理念极为愤慨,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自然。这首诗歌中孤独的割麦女能够唱出的美妙歌声,正是表达了她对所处孤独却自由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歌曲内容的推测暗示了人文关爱

诗歌中,诗人并没有明确描写割麦女歌曲的内容,而是对其歌声中表达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与暗示。这种不明确指出歌曲内容的做法,实际上正是诗人创作的独到之处,表达了他对劳苦百姓的深切关爱之情。在该首诗歌中,诗人一共对露西姑娘的歌声内容进行了三次大胆的设想,比如说,他认为露西姑娘在歌唱以前发生过的令人心酸的往事,抑或是在抱怨多年前曾经发生过的惨烈战争,或者是在歌唱现在众人皆知的现实事物。这三种猜测表面上是说割麦女露西的歌曲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实际上这个露西姑娘是普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人物,她的歌声内容,无论是歌唱人类还是歌唱大自然,无论是歌唱哀愁,还是歌唱希望,都是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人文关爱。这位露西姑娘朴实又勤劳,孤独却很坚强,她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通过歌声寻找到了快乐的途径,并通过辛勤劳作来维持这种愉快的心情。

4.悠扬的歌声缔造出了和谐的画面

在《孤独的割麦女》这首诗歌的最后一节中,诗人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姑娘的歌声上面去,让读者深深地陶醉于这种美妙动听的歌声里。后来,诗人又开始由近及远地把诗歌的描写转移到高高的山岗上,跟姑娘的歌声逐渐远离开来。但是,虽然姑娘的歌声慢慢远了,却能够长久的停留在诗人的心目中,并在诗人的思维中不停地穿越着,回响着。这说明了唱歌的姑娘虽然看不见了,她的歌声也已经听不见了,但是,她和她的歌声却能够长留在诗人的心中,这说明了姑娘的歌声已经是一种永恒的象征,它能够缔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场景,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动力与希望。

二、华兹华斯的人文思想

(一)对人类回归自然的终极关怀

华兹华斯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吸收了前人关于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又添加了自己的人文思想内涵。他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呼唤人类要在建设工业文明的同时,回归大自然的温暖怀抱。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能够与人类实现心灵沟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华兹华斯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的人文思想。因而,他的创作诗歌的时候,大声疾呼人类要尊重大自然,善待动物,合理开发并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物质效益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他的这种人文终极关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提醒着我们要亲近并善待大自然,要有高尚的信仰与美好的心灵。

(二)对底层社会民众的现实关怀

华兹华斯除了对人类普遍生存状况表现出人文关怀,还对现实生活中生存困难的社会底层民众表现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这是他人文思想的又一大特色,即从宏观的关注芸芸众生的自然生活状况转移到微观的关注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因而,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塑造的悲苦人物形象。这反映了他对这些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关注这些底层人物的生活困顿和艰辛,而是揭露了他们在遭遇生活苦难时所折射出来的内在人性与心灵追求。他认为人们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那些最简朴,最能与自然契合的人的生活,不沾染任何虚伪之气的人,才是社会上最能获得快乐的人。应该来说,他的这种人文现实关怀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也有学者把他称之为“穷人的诗人”。

结语

总之,浪漫主义诗人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华兹华斯创作的《孤独的割麦女》,通过女主人公露西美妙而悠远的歌声,深情的呼唤着人们应该尽可能消除自身人性丑陋的一面,积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让人类面对生命之源的大自然时,能够以一种人文关怀的眼光来看待并对待大自然,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诗人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不幸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微观上的现实人文关怀,对他们的坚强意志表现出热情的赞颂之情,而且还进一步升华到对人类生存状况的终极人文关怀,即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冯梅.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选读[M].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高秀雪,潘冬磊.《孤独的割麦女》――文体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2(3).

[3]李勤,张倩.华兹华斯和他的《孤独的收割人》赏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4]李旭.论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意识[J].太原:中北大学学报,2006(6):38-40.

[5]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5

[关键词] 高中声乐教学 气息 情感

高中学生已经能够长时间的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面。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学生能初步领会气息与情感的灵活运用。如能在进行气息的培训与练习的时候,将气息教学与歌唱情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就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一、气息与情感概述

气息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就是情的化身,人活着就有情,人时刻生活在某种情绪之中,而各种情绪的呼吸状态又都不相同。我们不妨举些对气与情相关联的词来说明它们的密切性,如平心静气、扬眉吐气、垂头丧气、上气不接下气……不胜枚举。我们歌唱时的气息,不能脱开歌唱的情感而单独存在。当你歌唱时,气息够不够,深不深,运用的是否妥当,是否自如,是否准确地表达了歌曲的情感,那就看你对气与情的关系处理的是否得当,抛开情感而单独的说气息是说不清的,因为你失去了谈气息的可靠依据。

气与情在声乐歌唱中应该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歌唱者的情要依靠正确的呼吸支持而获得,而气息又以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素有深厚的声乐传统“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中国人对弦乐 (丝)、管乐 (竹)、声乐肉)的经典看法,弦乐是用手指拨弹人工制作的琴或瑟、琵琶等),管乐是用气息吹奏人工制作的笛、管、笙、萧等,声乐则完全以气息与人身上的天生乐器――嗓子共同完成。显然,这种观点表示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越自然的,越接近天籁的,越是好的。同时,正表明了只有声乐是最具非常丰富的情感的,是歌唱者本身的喜怒哀乐最直接的情感表现。所以,在中国传统音乐里,声乐为主流,仅以民间音乐而论,它的五大类 (民歌、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中声乐就占了4个。这种特别重要的地位完全是由于声乐歌唱中气息与情感的完全统一所决定的,声乐的情感是任何乐器所无法取代的。人喜时欲高歌一曲放声歌唱;悲痛时哭着唱着,特别是人在大悲之际,很多人在哭泣中加着带有音符的唱腔,而这一切都是由歌唱者本人的情感而左右。以声乐演唱方面,气息与情感更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最自然的呼吸也是情感所致。

前面所述,叹气、喜气、怒气冲冲等完全是情感的变化而形成的,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但是,气息对情感的表现非常重要,在声乐歌唱中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持和保障很难想像歌唱者能把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在声乐歌唱中,首先,人的声音是由气息做动力而产生的物理现象,它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响,就在于它是由具有丰富思想情感的人所演唱的。无论歌曲的体裁如何,曲式结构如何,主题如何,他的情感总是第一位的,歌曲的主题都是很鲜明的。

情感的表现一定要有非常好的气息去支持,而歌唱的情感又是歌唱者气息变化的主要因素,什么样的情感需要什么样的气息支持,什么样的情感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气息变化,并且产生什么样气息;气息在歌唱中既是一种物质现象又是一种精神体现,表现为物质但体现着精神,而情感表现为精神的。其实,它也包含着物质,如欢乐时,人会手舞足蹈,全身洋溢着欢乐,轻松了许多,在声乐歌唱中气与情合二为一。无论是气,还是情它,都是由心而发,由景而生。都是声乐最吸引人的、最基本的要素,更是声乐歌唱所区别于其它器乐的根本所在。一架钢琴无论他的音色怎样丰富、音域怎么宽广,表现力多么强,它都是不具备感情的色彩,他静静地躺在那里,他所表达的情感完全是被动的由人去用双手演奏的,就是用心演奏它表达的情感也是演奏者所赋予的,而且并不能完全表达弹奏者的心靡。而声乐则不同,因为声乐是由人演唱的,歌唱者本身就有着丰富的情感,演唱就是一种情感的表露,是真情的渲泄,歌唱者自身的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由自身的歌声而发,而歌声的主体支持者就是与情感相融合的气息。

二、歌唱气息的训练

是否可以说,在歌唱技巧中就不存在单独的气息问题吗?我们说是存在的,而且技巧性很强,因为歌唱是呼吸的艺术,正确的呼吸方法在歌唱训练中至关重要,是声乐学习取得成效的极为关键的环节。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世界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卡鲁索说过:“一旦掌握了呼吸艺术,学生也就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其实,唱本身也是一门气功。因为气是声的源动力,没有气就没声。在运用气息方面,主张很多,说法也不一致,呼吸的方式也有许多种,但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声乐这门学科也在发展和变化,现在基本上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统一要求是深呼吸。声音的位置越高,气息就越深。

中国传统歌唱中,就强调“气沉丹田”。歌唱时小腹略收,上腹略挺、两腰窝扩张,立腰、顺背、平肩、坦胸、两肋飞起之感,这样呼吸是舒畅的,支点是积极的。但是这样一个状态,绝非是保持始终,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情感的变化而变的。就好像杂技团顶杆演员一样,在他顶起的杆上还要爬上两个小姑娘,他的负重是不轻的,但他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时地移动自己的身躯,使重心保持平衡,如果他一动也不动,那么就会僵化,就不能保持平衡。但他又是在负重的情况下移动,并没有抛开杆上的两人。我们唱歌也是这样灵活地运用气息,负担着歌声的重量,掌握着歌唱的重心:既要用气,又不能僵化,但也不能为了灵活而使气息浮飘起来。在发声时,最好保持吸气的状态,好像打哈欠一样,吸气时要吸得深,腹部腰部都感到充气而丰满,但不要吸的太足,有八九成即可,然后用丹田之力,使气息形成一个小小的柱体上升,这个柱体的支点在隔膜以上,保持在胸部,随着声音的高低上下的调整,这个气柱去接触声带前三分之一的最小部分使它发出一个结实而穿透力的声音――一个有生命力的基音(应是泛音色彩的),然后再进入必要的共鸣腔体中把声音加工扩大。这一连贯的过程始终是在吸气的状态中进行的,而不能是呼气状态。

在气息的积极支持下,一个美好的声音诞生了,并且飞出去了。它飞的那么高,那么远,但是它仍然不能摆脱气息的连线,就像放风筝,气息就是线,飞的再高再远都不能断线而去,仍然用线牵着。歌声就是风筝,在歌声结束时,要做到从那里飞出还回到那里去。这样的歌声才是始终在气息支持下的美好声音。但这一系列的技巧性的动作、状态都依附在情感上,所谓感觉也是感情的一个分子。感觉好,感觉灵敏对学习歌唱是大有好处的,那么感情真挚,感情丰富对歌唱更是不可多得。在练习歌唱中可以对气息作些探讨,切记情为气之本,气为情之身,做到情气相印,气情交融。因此,在声乐歌唱中,情与气是一体的,是歌唱者心灵深处所跳动的音符,他的每一个音都是歌唱者情与气的完美地结合,是流动着的带着音响的情与气。

参考文献: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6

论文摘要: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打都起看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人们在歌唱时的状态很多,有呼吸状态、发声状态、情绪状态等等。这些状态对歌唱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彼此相互联系的。可以说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人体就好比是一部大机器,机器是由若干个主体、副件及螺丝钉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个主副件及螺丝钉都起着它应有的作用。人体在歌唱时也一样,人体的各个器官在歌唱时的各种状态,都与歌唱有着直接关系,直接影响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所以分析、理解、领会歌唱时的三种状态对歌唱是最为重要的。

1 歌唱时的呼吸状态

在声乐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呼吸的方法很多。但如忽视了掌握控制呼吸状态这一重要知识的学习,最终会事与愿违,无法使你筑起科学的发声大厦。教师只有不失时机重视到学生的呼吸状态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超过声乐学习中这一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1]

2 歇唱时的发声状态

歌唱时掌握好和呼吸状态是首要的,是发声的基础。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分析、理解、探讨呼吸的运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声的正确,唱出好的声音。因为声音才是歌唱中和声乐学习中最终的目的和结果。歌唱就是需要运用圆润、优美动听的声音来表达塑造形象。所以在学习掌握呼吸状态的前提下,认识、理解、掌握好正确的发声状态是关键。

在声乐学习中,许多学生喜欢用喉咙叫,发出一种干、直的喉音和白声。这种声音一个是没有良好的的呼吸支托,另一种是没有正确的发声状态。因此唱得很吃力,脸红脖子粗,唱几下声音就疲劳了,或者嘶哑,甚至连说话都变调了。还有的学生把声音灌在鼻子里,从而使声音暗淡、憋闷,给人以挤而不通的压抑感觉。特别是唱高音时,又尖又细,还难以唱上去,出现诸如此类的声音现象,这时如果教师还一味的强调学生的呼吸或者反复加以不断的声音示范,而未能抓住产生不良声音的原因所在,恐怕学生难以理解和做到发出正确的声音要求,教师不断的停顿反复讲,学生会稀里糊涂,不知所措,久而久之,还会丧失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及时的提醒学生是由于未能掌握好正确的呼吸原因所导致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呢?应该是在保持正确的呼吸状态基础上,自然张开嘴,成半打哈欠状,舌部防平、放松、脸部保持微笑状态,摆正喉头的位置。在此状态下,控制喉咙开放的大小,用气用力的多少,声带闭合时放松的程度,以及上下共鸣调节的多少等。用气息冲击声带,得到共鸣腔体的反射,并且横隔膜及两肋支持住气息,发出松、圆润而又明亮的声音,在整个发声状态的过程中,人体的呼吸器官与发声器官是共同协调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因为人体歌唱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学习中不可孤立的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好歌唱发声技能,而熟练自如的掌握了歌唱时的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发声状态,才能发出好的正确的声音,才能自如的找到自己所需要找的喉咙开放正确的位置、共鸣调节的正确位置,才能发出既明亮又圆润又优美的声音。

3 歌唱时的情绪状态

在声乐学习实践中,除了应该重视学生的呼吸状态和发声状态,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学习和演唱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因为歌唱时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个体各个器官的调动和积极的能动作用,它是歌唱时呼吸和发声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歌唱是情感艺术,是通过声音表现的,具体的说:是通过旋律、速度、节奏、音色、力度等要素直接表达情感。但有时情绪的外显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实现感染观众的一个有利手段,关键是把握好分寸。因此歌唱演员每次在演出之前尽量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把注意力和情绪集中投入歌曲作品的艺术情境之中,这样才会有好的演出效果,发挥出应有的歌唱水平。还有的歌唱演员在上台演唱时,一味的追求情绪的渲染,过分的展示由情感而引发的外部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等外在的东西。这样就会使演员沉醉在与作品整体风格不符的单一情感之中,延误作品内在的含义及整体思维的全面表达。从另一方面讲,人通过、词汇感念、术语或者声音符号对客观事物及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关系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反映,在反映过程中,人应该明确清楚自己感知到的是什么对象,做的是什么事情,思考的是什么问题,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等。在声乐演唱中,演员也同样必须时时刻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唱什么、怎么唱以及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等。由此可见,自觉的、有意识的反映具有极大的能动性。过分的强调情绪的外显性,就会抹灭人的意识主观能动性。演员在演唱中必须做到喜而不狂、怒而不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也就是说演员的喜、怒、哀、乐、放在心里、声音里。通过音乐的本质要素将自己内心的情绪传达给听众才会真正发挥声乐艺术的魅力。在声乐学习中也是一样,如果当学生的注意力很不操中,精神呆滞、萎靡不振、中气不足、声音疲惫,完全没有状态,更没有想要学习的欲望,这时,如果教师一味的只管上课,要求学生深呼吸,保持发声状态,连续不断只弹练习曲等,那就糟糕透了。教师一个人在讲,讲的眉飞色舞,学生却站在那里麻木不仁。这就变成了教师在“自做多情”,学生连唱歌学习的欲望都没有,气也提不上来,还能谈得上呼吸技能和发声状态的掌握吗?这样的课效果可想而知了。学习中学生之所以存在并产生上述不良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以下几种:①身体不佳状况,感冒或者局部有什么病变。②睡眠不足,造成声音疲劳、嘶哑,③对歌唱学习的信心不足,找不到感觉所导致。④周围及生活琐事,以及其它科学给自己精神上造成暂时性的压力,以至于心情不快。⑤对任课教师的方法,观念持怀疑态度和教师的观点不一致,应付上课,被动的接受,上课时唱教师的方法,下课时唱自己的方法等。

歌唱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几乎每前进一步,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技术上的问题是能够通过大量的持之以恒的练习得到解决。但它的前提是不能忽视歌唱时的三种状态这一细节。这正象柏拉图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小石头,大石头也不会稳稳当当的矗立着”。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演唱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歌唱时声音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展现音乐的魅力所在。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7

《倾听者》让无数读者着迷的同时,也一直吸引了众多文学评论家的旷日持久的研讨。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珀塞尔(Purcell,1943)等评论家就努力进行过种种解读;到了五十年代,评论家格温(Gwynn,1954)更是明晰的指出:“困难不在于寻找这首诗中的旅行者和倾听者的寓意,而是因为能够找到的寓意实在太多。”到了六十年代,皮尔逊(Pierson,1964)认为这首诗表达的是那位旅行者的英雄气概、忠诚、迷惑以及那些倾听者的冷漠。当代德拉梅尔研究专家安妮・本廷克(Bentinck)认为:那位旅行者代表着人类的英雄气质,他是“面对种种黑暗势力,仍然坚守承诺的人”。

德拉梅尔本人在与其友人的通信中说道:“关于《倾听者》,经常有人要我解释它的寓意,而我通常的建议是他们应该保留自己从诗中感悟出的寓意。”德拉梅尔的诗学理念是:“诗歌不在词语中”,“诗歌存在于你的反应之中”。

《倾听者》一诗为什么会有如此恒久的魅力?毫无疑问,这与它高超的创作艺术、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

《倾听者》一诗描绘的是一位神秘的旅行者,无人知晓他来自于世界的何方,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月高之夜,人困马乏,匆匆赶到黑色森林中一座荒废的别墅之前,前后三次扣响了别墅的大门。谁会前来迎接这位孤寂的旅行者?唯见荒弃的别墅内,幽灵般的幻影,在缓缓移动的月光下,叠叠重重。眼前的一切让孤寂的旅行者神情紧张,仿佛濒临绝境。他情不自禁地高声呐喊:“屋里有人吗?”。他竭力的呼喊了三声,别墅之内唯有一群幻影在倾听。孤寂的旅行者也感觉自己是在与别墅内的“幻影倾听者”交谈。他内心深感蹊跷,跨上马背,疾驰而去。幽静,重新笼罩黑色森林。

一、奇异浓郁的幽静氛围

英国文学史专家哈里・布拉迈尔斯指出:“在二十世纪善于塑造氛围的诗人中,瓦尔特・德拉梅尔堪称他们中间的大师。”德拉梅尔塑造氛围的艺术,尤其是幽静奇异的氛围的艺术已是炉火纯青。

众所周知,诗歌只有拥有了诗的特质氛围,才能成为一首好诗,才能吸引读者。无论是英语诗歌还是汉语诗歌,一概如此。在《倾听者》中,德拉梅尔成功地塑造出一种整体混一的幽静氛围。诗人首先巧妙地选择了适宜的背景:时间:一个月高之夜;地点:黑森林、废弃的别墅;人物:孤独的旅行者和他的马匹。随后还有:别墅内幽灵般的幻影;旅行者心底里蹊跷的感受。凭借这些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景色,诗人就轻易地为我们渲染出一个虚幻缥缈的境界。

“虚实交融”、“以动衬静”。德拉梅尔善于使用并经常采用“以动衬静”、“虚实交融”等有效的艺术技法来渲染诗歌的氛围。这一点与很多英语诗人的艺术偏爱相去甚远。比如,诗歌第九行至第十一行所描绘的就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源自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但这些虚景(空白)却与诗中的实景相得益彰,有力地渲染了幽静的氛围,艺术效果绝妙。德拉梅尔还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黑森林的幽静:马的嚼草声,惊飞而出的鸟声,都迫使本来就寂静的环境更为静幽。特别是惊飞之鸟的描绘,多么类似我们的“鸟鸣山更幽”,唯独多了一丝恐惧色彩。

意象丰富,内涵深刻。德拉梅尔是刻苦追求艺术之完美的诗人。他从不在自己的诗歌里直抒胸臆。他要挖掘诗歌语言的无穷表现力,要凭借诗歌字里行间的魅力,来呈现难以言说的内蕴。德拉梅尔认为,唯有通过想象力,人们方能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更加逼近“真实的世界”。这种艺术追求在英语诗歌史上难能可贵。

语言质朴,韵律优美。德拉梅尔的诗歌凭借的是质朴的语言和简洁的句式。《倾听者》的语言平淡如话。简简单单的几行诗句,不事雕琢,给人一气呵成的感受。运用普通的话语创作出不普通的诗歌,是大诗人的功力。德拉梅尔也喜欢使用一些“古词汇”,纯粹是为了渲染“遥远”、“古久”的氛围。他的诗歌音乐效果迷人,韵味醇厚,耐人咀嚼。

二、梦幻境界的人生探索

德拉梅尔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的艺术创作就是他的人生追求。他的艺术情趣就是要通过一些看似不可理喻、不可确知的事物编织起来的梦幻境界探索人生的真谛。评论家乔・格里非思(Griffiths)说:“他(德拉梅尔)利用鬼怪故事或对人生前世的透视,这是他探索人生中令人惶恐不安的问题的一种曲折迂回的方式。”。德拉梅尔对于二十世纪以来,那种把功利主义、物质财富奉若神明的社会风气,深感不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塑造出迷人的文学形象,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重新审视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的做法。

德拉梅尔是一位梦幻境界的人生探索者。《倾听者》全诗以旅行者先后三次的敲门为线索而展开。诗歌描绘的内容看似简单,其实许多细节内容都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追求。我们就以旅行者的三次敲门为线索,展开分析。

在旅行者第一次敲门时,德拉梅尔着力描绘了背景:黑色森林,神秘的“旅行者”,单人匹马,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月高之夜,风尘仆仆地赶到一座废弃的别墅之前,敲响了别墅的大门。这是一种介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特殊境界:

“那儿有人吗?”旅行者问,他敲响了月光笼罩下的门。

德拉梅尔贯于在梦幻的境界中进行人生真谛的探索。因而,诗中看似神秘、恐怖的氛围只是诗人呈现主题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正如拉赛尔・霍本(Hoban)所说:“他是一位精神探险者,不断地探寻人的命运和世界之谜的答案;不断往来于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相接边缘。”

旅行者第二次敲门时,仍不见任何人前来迎接。唯见别墅大厅之内,月光朦胧,幻影重叠。这让旅行者心绪复杂,他从灵魂深处感受到幻影的蹊跷。经过短暂而焦虑万分的等待,他情不自禁的再次大声疾呼:“那儿有人吗?”

旅行者的呼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此时此刻的旅行者,好比人生道路上的一位不畏艰辛的探索者,探索着人类精神领域的“新大陆”。当人孤寂地面对苍茫天地之时,人的灵魂深处难免感到一丝对宇宙的无可名状的困惑和蹊跷,禁不住要迸发出一声震天撼地的呼喊。这位旅行者的呼喊,显得那样的苍老,仿佛他已进入非人世间所能拥有的境界,唯有“幻影倾听者”给予了他“无声的回答”。

对德拉梅尔而言,《倾听者》中的“幻影倾听者”象征着人类生活中一切无法理喻的事物。诗人希望通过象征的联想,创造出人类常情难以理喻的境界,从而更加逼近“真实的世界”。我们可以说,德拉梅尔就是诗中的旅行者。他既是人生路途上的探寻者,也是未知世界的倾听者。正如诗中所描述的:他是“一位来自于人类世界的、唯一的醒悟者”。

当旅行者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敲门之时,诗歌浓郁的幽静氛围已经形成。缓缓移动的月光使旅行者在视觉上产生了奇异效应:客厅之内的重重幻影,被他想象成一群“幻影倾听者”,一群可怕的“怪物”,窥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旅行者从其灵魂深处,感悟到这群“幻影倾听者”的蹊跷。他终于“绝望”地发出了雷鸣般的呐喊:

“告诉他们我来过了,没人迎接我,可我履行了诺言。”

这两行是意义非同寻常的诗歌之“眼”。它唤起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它让读者对旅行者的古怪行为仿佛有了合乎情理的猜想:旅行者既然是前来赴约。可是他单人匹马,星夜奔走,为的是怎样的约言?是十年前约定下的骑士般的生死决斗?还是约在二十年后的朋友会面(像美国作家奥.亨利所描绘的那样)?其实,我们人类的一生难道不也是一种约言?对于读者的类似疑惑,德拉梅尔从不会提供任何答案。这是由德拉梅尔“开放性”的诗歌特征所决定的。

德拉梅尔的许多作品,包括诗歌和小说,描绘的场面始终给人一种似梦似真、难以捉摸的感觉。这是德拉梅尔诗歌主题的虚淡空灵的特征。虽然主题显得虚淡空灵,场面也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常情,然而它“却符合一定时代、民族的心灵运动的情理,具有艺术的本质真实性”。

孤单的呼吸歌词篇8

赣州城外,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连绵起伏的山,葱葱茏茏,成千上万的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远远望去,或深或浅的绿,明艳的跳动着,像一个个有生命的小精灵,有一种说不出的生机。环绕赣州的江有两条,一条是章江,一条是贡江,它们潺潺地流着,欢快地歌唱,如同一条银光闪闪的腰带装点着赣州。雨后,来到城外,深呼吸一口气,混杂着泥土芬芳的新鲜空气扑鼻而来,令人感到十分愉悦。赣州的山和水,让赣州变得更加美丽。

赣州城内,华灯璀璨,车水马龙。一条条笔直的大路,四通八达,像蛛网一样铺在地面上,路上的汽车,更给大路增添了几分热闹。还有街边的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远远望去,车灯和路灯,像繁星点点,散布在漆黑的天空上,和万家灯火交映辉煌,夜晚的赣州,有如人间仙境。赣州的人和车,让城内更加热闹。

赣州还是个文化古城呢!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赣州宋代古城墙、巍然壮观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壮观的文庙、艺术宝库通天岩等。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城西北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主要是由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等五个岩洞组成。

赣州还深深吸引了众多诗人。郁孤台为江西着名的古建筑之一。在赣州市西北隅的田螺岭。当时就是它的秀丽风光吸引了着名词人辛弃疾,令诗人写下了名作《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词,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借郁孤台下东流水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它位于市西北隅的田螺岭上,因郁然孤峙于章江、贡江交汇处而得名。古人称其为“冠冕一郡。。。郁孤台景色,在苏轼笔下颇有点神秘感:“烟云缥缈郁孤台,积翠浮云两半开。想见芝罘观海市,绛宫明灭是蓬莱。”而赣州不仅郁孤台很有名,通天岩,古城墙,八镜台等也很有名。

这就是赣州——我的家。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词范文 下一篇:三分钟演讲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