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书格式范文

时间:2023-10-21 17:52:44

任命书格式篇1

在员工调换工作岗位后,通常要给本人通知性文件,说明由原任职位调往新的工作岗位,这就是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

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写作格式

撰写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时应注意:

(1)认真检查员工的姓名及职位;

(2)将原任职工作及新任工作阐述清楚;

(3)写明新任命日期。

员工工作任命更改通知书

一、姓名 文号

二、职位 日期

三、所属部门

四、新任命工作

1.

2.

3.

任命书格式篇2

人事任命请示格式一县委组织部:

鉴于人事变动,经乡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拟对郭玉萍同志职务任命如下:

郭玉萍同志为乡团委书记。

以上当否,请批示!

人事任命请示格式二县政府:

经我公司研究决定,任命XX为我子公司总经理。

妥否,

请批示。

人事任命请示格式三区委组织部:

因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经镇党委讨论,拟将年XX镇中层干部部分岗位调整,现请示如下:

拟任命:余XX同志为集镇管理区主任;

姚XX同志为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陈XX同志为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人事任免请示范文

拟免去:姜XX同志的集镇管理区副主任职务,

陈XX同志的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余XX同志的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任命书格式篇3

内容提要: 司法审查虽然只是英国公民权利救济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日益重要和专门化的司法救济手段。作为普通法国家,英国司法审查之诉在审判组织及管辖、司法审查范围、司法审查理由、当事人、证据、审理程序、救济方式及裁判种类等方面均有着自身的特点,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经验。 关键词: 英国/司法审查/诉讼 一、司法审查在英国公民权利救济中的地位 (一)英国司法审查之诉的含义 英国司法审查之诉是指对如下事项合法性进行复审的诉讼:(1)法规;或者(2)与履行公共职能相关的裁决、作为或不作为。如原告寻求义务令(mandatory ordere)、禁止令(prohibiting order)、撤销令(quashing order)或者根据《1981年最高法院法》第30条(限制某人担任其无权出任的任何职位)的禁令,则须运用司法审查程序;如原告寻求宣告性裁决(a declaration)或者禁令,则可运用司法审查程序。此外,司法审查之诉还可包括但不限于损害赔偿诉讼(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章第54.1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279页。)。 (二)英国司法审查在公民权利救济体系中的地位 英国公民的权利和利益由于行政机关的活动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得到救济:(1)部长。公民权益受行政机关侵害时向部长申诉,主要针对地方政府的行为。(2)议会。公民由于行政活动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本选区议员促使部长注意,也可由议员在国会中提出质问或提议进行辩论,对于重大问题,议会可以通过决议成立调查法庭。(3)行政裁判所。在很多情况下,由议会通过法律成立一些特别裁判所,受理某一类由行政活动所引起的特定争议。这些裁判所不属于普通法院系统,在组织上和行政机关联系,在活动上保持独立性质。(4)普通法院。英国人认为普通法院是公民和自由最可靠的保障。方式有三:一是提起普通法上的一般诉讼即民事诉讼;二是上诉,这适用于制定法有明文规定时;三是司法审查,请求高等法院根据他对下级法院和行政机关所具有的监督权对后两者的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这是普通法上的制度,是英国不成文宪法的制度,不需要制定法上的授权。(5)议会行政监察专员(ombudsman)。这是法律外的救济手段(注:详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第8章"行政法上的救济手段"第131-133页。)。另外,英国加入欧盟以后,英国公民对行政机构以及英国政府的行为不服,还可向欧洲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申诉或起诉。 可见,在英国,面对行政机关的侵害,英国公民可选择的救济途径有很多,既有法律上的救济途径也有法律外的途径,既有行政上的救济也有司法救济,既有国内救济还有域外救济,但正如英国人对普通法院的尊崇一样,司法救济是所有救济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制度,而在三种司法救济方式中,司法审查则是重要的一环。尽管民事诉讼的司法救济途径由来已久,而且迄未终了,但其对于公务行为所提供的救济,只能是一种非专业化的基础性救济,在现代行政日益专门化的今天,以司法审查为核心的专门针对行政行为的司法救济显然是英国行政法领域中司法救济的核心。而且,随着英国司法制度不断改革,不同救济的起诉方式及程序日益简化和统一,司法审查之诉的启动和进行也日趋便利(注:由此也可以看出,英国司法审查之诉并非完全等同于我国的行政诉讼,而只是英国法院针对行政行为实施的司法救济的一部分。)。 二、审判组织及管辖 (一)英国法院结构简况 英国是个多法域国家,各法域都有相对独立的法院系统,而且英国法院的结构比较复杂,并非完全垂直的金字塔式结构,一般按案件标的和诉讼性质确定管辖权。因此,英国法院的分级不完全是为了确定法院的管辖,更主要的是为了确定不同级别法院的判决的拘束效力,以便建立起复杂的遵循先例的体系。就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域而言,法院的层级是这样排列的: &nbs p; 第一级,是欧洲法院(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简称ECJ); 第二级,是上议院; 第三级,是上诉法院; 第四级,是高等法院; 第五级,是皇家法院、郡法院、治安法院。 (二)司法审查管辖 据《英国民诉规则》第54章54.1(2)(g)及其诉讼指引以及《1981年最高法院法》第31条可知,司法审查由属于高等法院后座分庭(Queen's Bench Division,在男性国王在位时,则是the Court of King's Bench)的行政法院管辖。高等法院的正式办公地点,是坐落于Strand的皇家司法法院(the Royal Courts of Justice),为方便诉讼当事人及其诉状律师,在英格兰及威尔士的许多大城市设立了地区登记处(district registries)和审判中心。 具体而言,如司法审查之诉在伦敦的行政法院审理的,则当事人须将文书提交行政法院办公室,地址为:王座法院,Strand,London,WC2A 2LL;如司法审查之诉在威尔士的行政法院审理的,则当事人须将文书提交法院办公室,地址为:the Law Courts,Cathays Park,Cardiff,CF10 3PG;如司法审查之诉情况紧急,须在伦敦或加的夫以外其他法院审理的,则在提交诉状格式之前,应(如有必要,通过电话)向位于伦敦的行政法院办公室咨询,法院可就在伦敦或加的夫以外审理司法审查之诉作出指令。在法官作出上述指令之前,应就审理地点的可行性向主管行政法院的法官咨询(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诉讼指引第54章8.3),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89、892页。)。因此,法院(具体说主管法官)对审理地点有自由裁量权,但被告可提出管辖异议。 三、司法审查范围 (一)可审查原则 由于英国司法审查是依据普通法上的宪法原则而不需要制定法上的授权,所以英国司法审查范围是"可审查原则",所有公法领域的案件原则上都是可以审查的,任何人或者机构只有行使制定法所授予的影响公民的权利或者合法期待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力是法律要求其按照自然公正的原则行使的,那么法院就享有对该权力行使的司法审查权,而且,法院通过调卷令所行使的监督管辖权也扩展到了特权权力的领域以及政府规制权力(prerogative powers and regulatory powers)的领域,即便这些权力不是源于制定法。 (二)可审查的例外--英国司法审查范围的限制 1.制定法上的限制:虽不需要制定法上的授权,但并非司法审查与制定法无关系,制定法在某个具体问题上可以限定司法审查权的行使,甚至规定司法审查权的行使方式。为了保证行政自由裁量权和行政程序的运转,从而不被司法审查随意打断,制定法上往往通过以下条款对司法审查予以限制或排除:(1)意图排除挑战或质疑的条款:a)禁止在任何司法程序中提出质疑(shall not be questioned in an legal proceedings whatsoever),b)应当是最终的(shall be final),c)如同在议会法律中规定的一样(as if enacted in this act);(2)在一定时限内提出司法审查的条款(claus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limit review to a specified time period),在法定期限之后行政决定则免于通过司法审查程序受到质疑;(3)决定性证据条款("conclusive evidence"clauses)。对于制定法上的限制,法院一般做出严格的、狭义的解释,从而排除立法限制,正如丹宁爵士在一个案件中指出的:"除非制定法以最清楚无误的字眼做出明确的规定,否则,调卷令的救济手段决不能被剥夺"。 2.普通法上的限制:主要是基于权力分立宪法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法院的自制,即使制定法上没有明文限制,对一定事项法院一般也认为不具备"可司法性"(nonjusticiable),这些事项一般是:(1)具有高度政策性或政治性;(2)事关国家安全;(3)皇家特权行为,但原来是普通法上的特权,现在一般由议会法案规范它,法院并不单纯看是否属于特权,而是看被诉事项是否具有"可司法性"(justiciability),即某一事项是否构成司法案件、宜于法院所裁判。 对于普通法上对司法审查范围的限制,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制定法明文规定,而且法院对制定法的限制在适用时倾向于做严格解释。 四、司法审查理由或根据(Grounds for Judicial Review) 英国的司法审查是普通法上的制度,在议会至上、法治、权力分立的不成文宪法基础上,总的理由或根据是"越权原则"(ultra vires)。具体来说,英国司法审查的理由包括以下方面: (一)不合法(iligality) 1.在权力和管辖权(power and jurisdiction)方面,如果一个公共机构的裁决或行为(1)超越了其法定授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failure to fulfil a statutory duty)即简单越权("simple"ultra vires),(2)管辖权事实错误(error of jurisdictional facts),(3)适用法律错误(error of law)则构成了不合法; 2.在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方面,如果一个公共机构(1)怠于行使自由裁量权,如不合法的委托、放弃或转让裁量权等,(2)滥用自由裁量权,如不相关的考虑(irrelevancy)、目的不正当(improper purpose)等也构成了不合法。 (二)不合理或无理性(unreasonableness/irrationality) 不合理一般有两种意义的理解,一是通常意义上的滥用自由裁量权(上文中的不相关考虑、不当目的,往往被认为构成不合法),二是可独立作为司法审查理由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可能并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不相关考虑、不当目的等滥用职权情形,但却"如此不合理以至任何有理性的当局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也就是所谓的Wednesbury规则--"如此无视逻辑或公认的道德标准,令人不能容忍,以致任何认真考虑此问题的正常人都不会同意它";"如此荒谬以致任何有一般理智的人都不能想象行政机关在正当地行使权力时能有这种标准"。这种标准只适用于行政决定完全的不正当或异常,因此,法官不能仅仅因为他本人不同意或不赞成某个决定就得出该决定不合理的结论,即这是个更高的审查标准以避免用法官的意见取代行政机关的意见。司法实践中很少单独使用这一不合理标准,主要的仍是那些更具体的滥用权力的审查理由或标准(即不相关考虑或不正当目的)。 (三)程序不正当 1.违反法定程序(procedural ultra vires); 2.违反自然公正原则(natural justice),即要求公共机构做出行政决定须符合正当程序的最低标准,包括听取当事人意见、反对偏见(回避)等。 另外,随着英国成为欧盟成员国,侵犯欧洲人权公约规定的人权、违反比例原则等也开始成为申请司法审查的理由。 五、当事人 (一)原告资格(standing to apply for judicial review) 英国的司法基于经验主义,十分重视法官的裁量和判断,没有过多预设的理论框架,作为普通法国家,其通过诉讼创设权利及权利主体方面呈现开放的体系。一般认为英国司法审查的原告资格是"足够的利益"(sufficient interest)标准,在寻求申请司法审查的许可(leave或permission)阶段,法院只有认为原告在申请审查的事项上具有足够的利益时,才会颁发申请许可。而在判断是否有"足够的利益"上法院行使自由裁量权。 在英国,具有司法审查原告资格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1)个人,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不利影响,包括权利、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或合理期待利益受到不利影响;(2)利益集团、压力集团或组织,如工会为了其成员的利益或环保组织为了环保事宜可以挑战相关的行政决定,被视为具有切身利益的情形;(3)检察总长,为了公共利益可以主动申请司法审查,也可以在私人没有起诉资格是出借自己的名义帮助私人申请司法审查,检察总长在其中扮演了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角色;(4)行政当局,在一些情况下,行政当局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的形式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保护的公众的利益。 (二)被告 如果被诉对象是中央政府部门的行为,一般将部门名称或部门首长列为被告,如无适当部门可列为被告,则将检察长列为被告;如被诉对象是地方当局的行为,一般将郡、地区、农村教区行政团体名称列为被告;如被诉对象是公立学校的行为,则将教育主管当局名称列为被告;如对警务部门行为不服,则将伦敦市警察局专门接待人或地方警务部门首长列为被告。总之,英国司法审查之诉的被告是比较灵活的,公共机构或其官员,均可能被列为被告。 另外,需要说明,在英美法中只有原告、被告之分,没有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第三人之说,不同的法律关系可通过诉的合并、反诉或诉的追加等方式救济,但英国诉讼中与第三人概念类似的有利害关系人(interested party),原告送达诉状格式时就需送达其认为与案件有关的所有利害关系人。 六、证据 英国行政法方面的著作及论文较少涉及司法审查的证据问题,正如把司法审查之诉包括在民事诉讼规则中一样,英国司法审查之诉的证据规则基本上适用英国民事诉讼证据及有关证据规则的规定,只是在第54章"司法审查"及其诉讼指引中作了一些修正或特别规定,有关规定如下: (一)原告提交诉状格式,须一并提出如下文书或证据:(1)支持有关诉讼或展期申请书的任何书面证据;(2)原告要求撤销的任何命令副本;(3)若司法审查之诉涉及法院或审裁处裁决的,做出裁决理由的核准副本;(4)原告拟依赖的任何文书副本;(5)任何成文法资料副本;(6)呈请法院进一步核查的基本文书清单(表明所依据的页码索引);以及(7)如不可能提交上述文书的,原告须说明有关文书尚未提交以及目前不能提交的理由。另外,如诉状格式经事实声明确认的,原告可将诉状格式中所列事项作为依赖的证据。 (二)被告以及诉状格式的其他任何受送达人,如拟对诉讼提出抗辩的,可在送达认收书中列明抗辩理由概要,(否则,可不参加决定是否作出诉讼许可的审理程序,除法院另有要求之外),或者在诉讼许可命令送达之日起35日内,提交并送达如下文书或书面证据:1.对有关诉讼提出抗辩的详细理由,或者支持抗辩的其他理由;2.任何书面证据。 (三)除如下情形外,当事人不得依赖书面证据:(1)有关书面证据已根据如下规则或命令送达:a)根据第54章"司法审查"之规定,b)法院指令;或者(2)法院予以许可的。 (四)除法院另有指令外,不要求进行证据开示。 (五)司法审查之诉中不适用对证人交叉询问,也不允许当事人在审理程序中以言词方式作证,原告或被告需在法定日期或警告日之前提交并送达辩论意见梗概。   ; 总的来说,英国司法审查之诉基本上仍奉行民事诉讼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规则。具体而言,在是否作为司法审查之诉予以诉讼许可(审查受理)的问题上,原告承担更多的举证责任;而在受理即法院作出诉讼许可以后,被争议的公法行为或事项是否合法则进一步主要由被告行政当局承担举证责任。同时,作为司法审查标准和原则的越权无效原则、自然公正原则等,已经对行政当局做出行政行为时的证明标准作了要求,而司法审查过程中,法院把握这些标准的过程,也就是行政当局履行举证责任的过程。但是,行政机关在提出能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后,相对人如仍不服,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行为虽符合法律的明示条件但违反法律的目的,其行为恶意、属于滥用职权等,则由相对人承担举证责任。正如韦德指出,如果申请人的自由或财产被侵犯,但他并未指控行政行为违反法定条件,而是指控行政行为存在某些隐蔽的过错,如行政行为出于恶意,或不合理,他就应对此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他提不出相应的证据,法院就对此将做出有利于行政机关的判决。 七、审理程序 (一)一审(初审)程序 1.起诉与受理 (1)需经法院许可:无论是提起司法审查之诉,还是将诉讼移送至行政法院,皆需取得法院许可,即获得向法院申请司法审查的许可。 (2)起诉期限:尽快或无论如何不超过起诉理由第一次出现之日起3个月,而且对此期间当事人不得通过协议展期;其他立法有更短期间规定的除外; (3)诉状格式内容及送达:原告提起司法审查之诉,须向法院提交诉状格式,诉状格式须标明:a)适用第8章可选择诉讼程序之规定;b)原告希望法院裁决的事项或者原告请求的任何救济(包括临时性救济);c)诉讼是否基于法规提起,所依据的法规是什么;d)原告是否以代表资格提起诉讼,他所代表的资格是什么;e)被告是否已代表资格被诉,他所代表的资格是什么;f)原告认为任何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之姓名和地址;g)原告请求法院许可其提起司法审查之诉。同时,提交诉状格式,原告须一并提出有关诉讼指引确定的文书。原告须在签发诉状格式之日起7日内,向被告以及除法院另有指令外原告认为与案件有关的利害关系人送达诉状格式。 (4)送达认收书及其内容:诉状格式的任何受送达人,如希望参加司法审查程序的,须在不迟于诉状格式送达之日起21日内提交送达认收书,并尽快或无论如何不迟于提交法院之日起7日内向原告及诉状格式指定的其他任何人士送达。送达认收书内容包括:如提交送达认收书的人拟对诉讼提出抗辩的,须在送达认收书中列明抗辩理由概要;陈述提交人认为有利害关系的人之姓名和地址;要求法院作出指令的申请书或一并提交指令申请书。 (5)作出诉讼许可或驳回许可的决定:法院考虑诉讼许可问题尤其是拒绝诉讼许可、附条件或给予特定理由方许可诉讼的,一般不经审理程序,如果就诉讼许可问题举行审理程序,法院至少应提前2日通知原告、被告及提交送达认收书的其他任何人;法院应向原告、被告及提交送达认收书的任何其他人士送达作出诉讼许可或驳回诉讼许可的命令及其他任何命令,并列明或一并送达做出有关决定的理由。对法院的诉讼许可决定,原告不得提起上诉,但有权在送达诉讼许可决定理由之日起7日内提交申请书请求法院在审理程序时重新考虑有关决定,被告及诉状格式的其他任何受送达人皆不得申请撤销法院的诉讼许可命令。 2.审前程序 (1)审前准备:一是回复书(reply),被告以及诉状格式的其他任何受送达人,如希望对有关诉讼提出抗辩的或者基于其他理由支持抗辩的,则须在诉讼许可命令送达之日起35日内,提交并送达对有关诉讼提出抗辩的详细理由或者支持抗辩的其他理由以及任何书面证据。原告拟在审理程序中请求依赖法院在诉讼许可决定中指明理由以外其他理由的,则需取得法院许可,在举行审理程序前7个净工作日(如适当时,在警告日之前),向法院以及其他任何人送达诉状格式;二是辩论意见梗概,原告须不迟于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之 日前21个工作日(或者警告日)、被告以及希望在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中进行陈述的其他任何人,须不迟于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之日前14个工作日(或者警告日)提交并送达辩论意见梗概;三是审理案卷,审理案卷须包括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所需的一切有关文书,原告在提出辩论意见梗概时须向法院提交表明页码及索引的审理案卷,被告以及希望在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中进行陈述的其他任何人希望包括的文书,亦需在审理案卷中载明(注:主要参考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54章及其诉讼指引。)。 (2)审前救济:对请求司法审查的受理许可一旦签发,法院可以决定暂停(order a stay)与诉讼请求相关的行政程序,即可决定暂停行政行为或决定的执行,法院还可以给予其他的临时性的救济。 (3)审前和解:在司法审查之诉中,如当事人就终局性命令达成一致的,则原告须向法院提交所有当事人签署的文书(及副本两份),有关文书应载明当事人协议的命令条款,以及法院判断当事人协议的命令是否合理之简短陈述,以及所依赖的有关法律依据或成文法规定副本;法院应考虑当事人提交的协议文书,如果认为应作出命令的,则作出命令;如认为不应作出命令的则应确定举行审理程序的日期(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章诉讼指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94页。)。可见,在司法审查之诉的审前程序中,在法院的主导下当事人可进行诉讼和解。 3.审理:如所有当事人一致同意的,法院可不经审理程序,径行对司法审查之诉进行裁决(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章第18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如果进行审理程序,法院具有对任何人审理的权力,包括经法院准许提交证据或者在司法审查的审理程序中进行陈述(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章第17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但不要求已提供书面证言的证人出庭接受交叉询问,也不允许当事人在审理程序中以言词方式作证(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章第16.1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大部分证据均以宣誓陈述书(affidavits)的形式而非言词方式提交给法院,而且一般也不进行证据开示(discovery of documents),除非有证据表明某一证言是不可靠或引人误解的。可见,英国司法审查之诉审理程序主要是以简易程序进行的书面审。 (二)上诉程序 1.上诉许可:上诉不视为自动进行的诉讼程序,在英国公民心目中,一般假设一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当事人提起上诉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须经原审法院或上级法院初步审查,获得许可方得进入上诉程序。 许可理由是法院认为上诉有胜诉希望和(或)其他强制性理由如一审判决确有错误、一审程序严重违法导致裁判不公等;法院作出许可上诉的,可限制审理的系争事项或附加条件如责令当事人提供上诉费用担保;上诉审法院可以无须经审理程序径行审理许可申请,驳回上诉的要说明理由,而且上诉人有权在驳回上诉许可的通知书送达之日起7日内请求法院举行审理程序重新考虑所作出的决定。除非提出了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惯例问题,或者存在其他强制性理由的,法院方许可提起第二次上诉或再上诉(三审)。 2.上诉期间及方式:上诉人须在下级法院指定期间或如法院未指定上诉期间的须于拟提起上诉的法院裁决之日起14日内,以上诉通知书形式提出请求; 高等法院驳回司法审查申请的,当事人可在裁决作出7日内向上诉法院申请上诉许可,上诉法院可准许其申请司法审查而代替许可其上诉,但案件继续由高等法院审理,但上诉法院另有指令的除外,如高等法院受有关当局制约或给予其他原因受拘束的,则由上诉法院审理(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2.15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5、276页。)。 3.效力:上诉不中止下级法院的命令或裁决的效力,但上诉 审法院或下级法院另有指令、或对移民申诉审裁处的裁决提起上诉的除外(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2.7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4.上诉审:上诉审主要是法律审;上诉审皆限于对下级法院裁决进行复审,但诉讼指引就特定类型的上诉特别规定、或在自然人上诉的情形下,法院认为重新审理程序符合司法利益的除外;上诉审除法院另有指令外不接受言词证据和在下级法院未提出的新证据(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2.11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八、救济方式及裁判种类(注:除已注资料外,本部分还参考了韦德著、徐炳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一)强制性命令即"强制令"或"义务令"(mandatory order,原来的order of mandamus) 用于强制一个机构履行制定法或普通法上的公法义务,当有拒绝或不合理的迟延履行公法义务时法院便会给与当事人这种救济。该义务需能合理地特定化或具体化,因此,如果不履行义务的程度和方式涉及政策和法律依据的有效性,强制令就是不恰当的,这些"政治性"的责任应通过在议会或媒体上批评等手段救济。但要求义务具体化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明示的,强制令不仅可命令实施一种明确的权力(power),而且可要求依法(如相关考虑、符合法律目的)行使某种自由裁量权。不遵守或执行强制令将被视为藐视法庭而被罚金(机构)或拘留(人员)。 (二)禁止性命令即"禁止令"(prohibiting order) 适用于禁止一个公共机构或官员作出任何越权的行为或决定。 (三)撤销的命令(quashing order,原来的certiorari) 适用于撤销一个越权或违反自然公正原则的决定。 法院可以将有关事项发回作出决定的机构,以及指令作出决定的机构根据法院判决对有关事项重新审议;如法院认为将有关事项发回作出决定的机构重新审议没有必要的,则可以成文法为依据,自行作出决定。但在成文法赋予审裁处、有关人士或其他机构以法定权力的情形下,法院不得自行作出决定(注:参见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54.19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需要说明的是,强制令、禁止令、撤销令这些特权令一般不能针对国王(Crown)但可以针对国王的大臣、部长(ministers)。 (四)宣告令(declaration) 本是私法上的救济手段,没有强制执行力而只是宣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但没有强制力并不损害其效果,一种公共机构的行为被宣布为不合法通常意味着该行为足以被纠正。鉴于传统上的国王特权,那些强制性的救济令状在司法审查中不能正对国王本身签发,而宣告令则不仅可针对大臣、部长而且可针对国王Crown自身。宣告令可用于审查行政机构的所有决定和行为,包括行使各种行政的、司法的、立法的权力。 (五)禁令(injunction) 可以是强制性的也可是禁止性的,前者用于命令做出某种行为已纠正补救一个违法的行为;后者用于阻止、禁止某种侵权行为,如禁止越权行为、禁止违反法定义务、禁止公共妨碍(如频频封闭或堵塞高速公路)等。在司法审查中寻求禁令的当事人必须符合"足够的利益"标准。 (六)赔偿令(damages) 在司法审查中赔偿请求必须与其他救济同时提出或附带提起,而且一般须权力滥用侵害了原告私法上或可诉的公法权利(actionable public law right)。 需要说明的是,在司法审查之诉中是否给与救济属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权,这意味着即使申请司法审查理由成立的话,原告也未必得到救济,如原告有不良或不合理的行为、起诉迟延、有损于行政效率方面的公共利益等,这些情形下法院可能拒绝给与救济。 注释: 张越.英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88,57,752,753. Catherine Elliott and Frances Quinn.English Legal System[M].Longman,2002.Fourth Edition. A.W.Bradley and K.D.Ewing.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M].Lonman,2003.13edn.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hilaire Barnett[M].Cavendish Publish Limited,2000.P1017. 宪法与行政法·英文版[M].(2 edition,2002),Alex Carroll,law press,郎文.培生法学基础系列,276-314,327,328,327,329,330,327. 徐昕.英国民事诉讼和民事司法改革[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100,99,81,364,368. 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83、891、892,275,270,271. 姜明安.外国行政法教程[M].法律出版社,1993.

任命书格式篇4

聘任部门(单位)(甲方):

受聘人(乙方):

甲乙双方依据xxx(200x)30号文件《xx大学关于实施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的办法(试行)》、xxx[200x]44号文件《机关及直属单位的聘任方案》及《xx大学岗位津贴实施细则》,经学校公开聘任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聘任书。

一、聘任岗位:甲方聘任乙方在xxxx岗位工作,享受xxxx岗位津贴。

二、聘任期限:自xxxx年xx月x日起至xxxx年xx月xx日止。

三、乙方的岗位职责:

(.........)

四、乙方对岗位职责的承诺及工作计划

(.........)

五、本聘任书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聘任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校人事处备案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二、岗位聘任书】

聘任部门(单位)(甲方):

受聘人(乙方):

甲乙双方依据xxx(200x)30号文件《xx大学关于实施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的办法(试行)》、xxx[200x]44号文件《机关及直属单位的聘任方案》及《xx大学岗位津贴实施细则》,经学校公开聘任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聘任书。

一、聘任岗位:甲方聘任乙方在xxxx岗位工作,享受xxxx岗位津贴。

二、聘任期限:自xxxx年xx月x日起至xxxx年xx月xx日止。

三、乙方的岗位职责:

(.........)

四、乙方对岗位职责的承诺及工作计划

(.........)

五、本聘任书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正式生效。聘任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校人事处备案一份。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三、岗位聘任书】

中华世纪城前台咨询岗位任命书

为适应新形势下公司经营发展需要,经公司董事会决议,决定任命_______为陕西东圣学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华世纪城校区前台咨询一职。隶属市场部,直接上级市场主管,聘期二年。聘期内工作内容详见岗位职责说明书。

该任命决定自之日起即开始执行。

受聘人承诺:本人已认真阅读了岗位责任书中的相关条款,完全同意条款中的内容,并承诺在聘期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

受聘人签字:单位领导签字:(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备注:本表一式两份,受聘人一份,人事部存档一份。

【四、工作岗位聘书填写说明】

岗位聘书填写说明

一、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填写说明

1、聘任岗位统一填写为“XXX专业技术职务XXX级”岗位。例如“农艺师九级”岗位”。

2、聘任期限为了1-3年。首次岗位聘任时以此聘书

进行聘任,以前的聘书(含未使用完的聘书)不再使用。

3、此聘书作为以后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的参评依据之一。在本单位岗位设置完成之前,使用原聘书并且聘期未满的人员,在以后申报晋升职称时,原聘书的聘用情况也要作为参评依据之一,并需经单位或主管部门签字盖章认可。

二、职员岗位聘书填写说明

1、聘任岗位统一填写为“管理岗XXX级职员”岗位。例如“管理岗九级职员”岗位。高职低聘人员填写保留待遇情况。

2、首次岗位聘任时以此聘书进行聘任,聘任期限为1-3年。

3、此聘书需经聘用单位和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认可,作为以后职员晋升职务的参评依据之一。

二、工勤岗位聘书填写说明

1、聘任岗位统一填写为“工勤岗XXX级XX工”岗位。例如“工勤岗三级高级工”岗位。高职低聘人员填写保留待遇情况。

2、首次岗位聘任时以此聘书进行聘任,聘任期限为1-3年。

3、此聘书需经聘用单位和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认可,作为以后工人晋升技术等级的参评依据之一。

三类岗位聘书一式二份,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各执一份。

绿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0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五、企业聘任书格式范本】

企业聘任书格式范本

企业聘任书格式范本

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联系人_______ ___年__月__日

报到时间___年__月__日 上 下午__时__分

报到地_________________

企业名称_____ 负责人____

贵公司于_____年__月__日所发录用通知已经收到。本人肯定按贵公司所要求时间报以,保证如约到贵公司就职,上述保证由本人亲属提供担保。

姓名______(签字或印鉴)现住址_________________

亲属担保人______(签字或印鉴)现住址___________

_____年___月___日

任命书格式篇5

“(或间接写“任命书“) 各部分: 经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研讨决议,现聘任***担任***,任期*年,特此告诉! 人力资源部 ----------------------------------------------------------

例 北京市工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任命书(格式) 经公司决议,现任命 (国度级监理工程师注册证号: )(北京市总监任职资历证证号: ) 同道为我公司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在该项工程中施行总监理工程师职责.

特此任命. 聘用企业称号:(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签发工夫: 年 月 日 --------------------------------------------------

董事长任命书

根据《中华群众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及有限公司章程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则,经董事会选举并任命下列同道为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事长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本届董事长任期自公司赞同成立之曰起1年。

本届董事长: 董事会成员签字: 姓名 签字 工夫 ======================================

某某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命书

我代表某某有限公司,兹任命 某某某教师/女士担任某某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其职责和权限为: 代表企业实有限公司治理.贯彻施行国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强迫xing标准,施行企业的治理制度,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组织... 某某有限公司董事长 : 签字 日期

(一)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任职证实

巢湖市事业单位登记治理局: 兹证实 同道具有完好民事行为才能,可以独立承担民事义务。经正式任命,在 担任 职务。是该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根据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治理暂行条例》的规则,拟请求筹划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特此证实

主管部分担任人签字: 主管部分(公章) 年 月 日

(二) 任 命 书( 样本)

经股东选举决议,现任命___________为珠海___________有限公 司的施行董事、经理,任命_______________为公司监事。(不设董事 会的小范围公司用)。

股东签名(盖章):

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人事任命书 为顺应新情势下公司运营展开需求,经公司治理层会议决议,决议对以下同道中止新的人事任命,现予以: 任命_______同道为事业部总经理,掌管事业部的日常权利; 任命_______同道为事业部副总经理,负债辅佐总经理完好权利。 任命_______同道为人事部总经理,掌管人事部的日常权利; 任命_______同道为人力资源部经理,掌管该部分的日常权利; 以上任命决议盲目布之日起即开始施行。

总经理: (印章) 年 月 日

姓 名

原 职

现 任 新 职

部分、职位、月支本薪额、部分、职位、月支本薪额

自 年 月 日起生效附 注

核定:

任命书格式篇6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信息平台

1对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认识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毕业设计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1]。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1毕业设计的类型

毕业设计按其内容和过程的差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解决工程应用问题为主的设计类毕业设计,一类是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论文类毕业设计。理工科多选择设计类毕业设计,此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来自生产实际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学生除了完成相应的设计作品外,还要撰写与设计作品相对应的设计说明书。文史哲、法律、管理等学科多选择论文类毕业设计,此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来自本专业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学生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就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写出相应论文。因此,设计类毕业设计的结果包括设计作品和设计说明书,论文类毕业设计的结果主要是论文。

1.2毕业设计的目的

一般认为,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1]有以下三个:

(1) 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受到工作与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撰写研究报告、设计说明书和论文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特别是像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这种工程性很强的专业)来说,除了以上三点外,毕业设计的另一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分析、规划、设计、计划、分工、协作、交流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组织规划能力、分工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意识。

1.3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

根据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要求,毕业设计是由学生、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会共同参与的一个特殊的教学活动,不同角色所经历的毕业设计过程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大体分为选题、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和工作计划、设计和实验研究、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设计大体分为命题、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检查与指导、设计结果和论文鉴定、答辩等主要环节。对于答辩委员会来说,毕业设计可分为本届毕业设计工作准备、命题审核、组织答辩、毕业设计成绩鉴定等环节。

2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目前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基本采用早选题、早设计、早答辩的“三早”模式。毕业设计选题一般都提前到第7学期的前半学期,希望学生尽早准备,早设计,毕业设计的答辩时间提前到了第8学期第10周前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主要在学生自己的计算机上分散完成;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活动主要集中在选题、下达任务书和各种检查方面;在关键环节――毕业答辩的组织方式上采用小组一次答辩模式;在管理方面采用每届学生临时制定管理政策,管理手段为人工管理;管理机制为答辩委员会与院系行政混合机制;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用《毕业设计工作手册》来记录。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管理效率看,这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缺乏严肃性、规范性,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命题环节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命题规范、命题原则和有效的题目审核机制,导致教师在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时缺乏依据、指导和限制,毕业设计的命题质量很难提高,甚至出现了多年重复的毕业设计题目和不适宜的毕业设计题目。

(2) 选题环节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教师对命题内容的详细介绍,多数学生不了解相关命题的研究内容、技术基础等问题,导致学生选题缺乏依据,盲目选题;另一方面,由于采用人工管理,学生选题方式单一、时间弹性过大、选题结果很难快速确定,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

(3) 指导环节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集中的毕业设计环境,学生的设计任务要分散完成,指导教师很难及时查看学生的设计过程,因而设计过程的具体指导只能依赖于学生的主动提问和规定的各项检查,指导作用很难发挥出来。论文指导的重点放在了论文格式方面,很难实现对论文内容的全面指导。

(4) 设计时间的问题:虽然提前了毕业设计教学的开始时间,但由于第7学期毕业生的其他课程教学任务量依然繁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了毕业设计任务书之后,很难安排时间进行毕业设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从寒假开始就进入了“找工作”阶段。因此,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投入严重不足。

(5) 管理手段的问题:人工管理,在各阶段的时间管理上很难按照“刚性”时间段进行管理,导致工作的顺序后延,影响后续工作,管理手段不适应毕业设计教学的需要。

(6) 管理制度的问题:毕业设计的相关管理规程[2]可操作性较差,缺乏具体的工作条例或工作细则,特别是普遍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后,这一问题更显突出,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大,再加上沟通的不及时,使得管理者、指导教师、学生对同一事情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诸多误会而影响毕业设计教学。

(7)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混淆问题:长期以来,为了归类表述,在有关的文件和资料中,对不同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型毕业设计和论文型毕业,合并表述为“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数专业不按专业特点区分设计型毕业设计和论文型毕业设计,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学安排中,习惯性的统一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表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比如选题类型、毕业设计结果、论文格式、论文最低字数要求等。

除此之外,还有毕业设计的环境条件问题和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问题。近年来,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很多学校一度放松了对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要求,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毕业设计的建议。这些都导致了对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认识偏差,毕业设计所需的实验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散、考核不严,毕业答辩走过场,答辩形式不严肃,答辩场合不庄重,甚至连“XX届毕业设计答辩会”的标题都没有,不仅学校无法形成毕业设计答辩的历史记录,也很难让学生重视毕业设计,更无法给学生留下“里程碑”式的学习记忆。

3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

鉴于目前的特殊条件,要顺利有效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必须对现有毕业设计教学各环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3-4],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新的与本科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相适应的、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3.1明确认识,合理区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明确认识,按专业类型合理区分设计类毕业设计和论文类毕业设计,分类制定不同的选题要求、毕业设计结果要求、封面格式要求、内容组成要求、最低字数要求等。比如,对于设计型毕业设计,选题可要求具备工程背景或实际应用价值,毕业设计结果要求提供设计作品和与之对应的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的格式可参照国家相关的技术文档要求。比如,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其设计说明书参照软件工程有关技术文档的格式要求、绘图标准等来编写;网络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其设计说明书参照网络工程有关技术文档的格式要求、绘图标准等来编写。设计说明书的最低字数要求应明显高于一般论文的最低字数要求。

3.2完善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设计管理

(1) 建立与“二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学校制定原则性的毕业设计规程,各二级学院按照专业特点和要求,制定本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条例或实施细则,对指导教师命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指导、答辩、成绩评定、检查、评优等一系列问题做出要求和规范,完善、精简、规范各种表格,分类制定论文模板和毕业设计说明书模版等,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对学生、指导教师、管理者、以及毕业设计过程具有约束作用的毕业设计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

(2) 编制对各类人员有参考价值的《毕业设计工作手册》。可将各级各类与毕业设计教学相关的政策、规程、条例、细则、格式模版、表格及其填法、答辩秩序、成绩评定标准等需要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遵守的工作规范及职责,收集成册,统一印刷装订,形成具有真正参考价值的《毕业设计工作手册》,统一发放,使学生、指导教师和管理者心中有数,随时可查。这样的工作手册不仅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有指导,也对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有帮助,更能提示管理者“依规管理”,起到约束学生、指导教师、管理者以及毕业设计管理过程的作用。

3.3增设命题介绍环节,提供选题依据,允许自选题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选题环节之前,明确增加“命题介绍”环节,专门预留一段时间,要求指导教师就自己的命题所涉及的研究内容、目前研究现状、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技术基础、系统环境、理论基础、参考文献等问题向学生作较为全面地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命题以及正确理解命题内涵、技术难度、工作量等问题,为学生提供明确、充分的选题依据。与此同时,在制度上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并选择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将大大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盲目性。

3.4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基于目前的二级管理体制,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毕业设计工作流程以及各项管理规范,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毕业设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信息、资料下载到命题、审题、选题、下达任务书、检查、提交、格式审查、成绩鉴定、答辩资格、答辩秩序、成绩评定、成绩管理、历届毕业设计资料管理等内容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比如论文及设计说明书格式的自动审查问题,尽管有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模板,但由于缺乏一致的毕业论文撰写、编辑工具,再加上学生本身的“格式意识”差以及“人为疏漏”的不可避免性,提交的毕业论文格式都要由指导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检查,从而削弱了对毕业过程和论文内容的指导,这有悖于毕业设计指导的初衷。解决此问题可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开发基于MS WORD的格式识别系统,对学生用MS WORD撰写的论文格式进行自动格式匹配。另一种是开发一套能够按模板定义格式、操作封闭的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工具,让学生在模版格式的控制下填写内容。

3.5充分发挥内部科研机构在本科毕业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校内科研机构应该成为本科实践教学的校内“实习基地”,应该承担本科毕业设计指导任务。通过这些科研机构参与毕业设计指导,既可提高毕业设计题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性比例,又可将具体项目“分包”给学生来完成,使学生得到“实战”训练。从长远看,这不仅有利于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

4结语

对于大多数“地名+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本科教育时间短,主要专业才有两、三届毕业生,一些新专业可能还没有一届本科毕业生,因此,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基本模式有待逐渐形成或进一步完善。如果能明确认识,把学生回归到毕业设计教学主体的位置上,在工作细则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有所突破,并将学院内部的研究机构与毕业设计教学挂钩,成为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完善自身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本科教学的一大特色,更能对同类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产生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事司. 高等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259-262.

[2] 肇庆学院. 肇庆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Z] . 肇庆:肇庆学院教务处,2006-8:79-87.

[3] 余伟. 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6):66-67.

[4] 叶志军,徐爱江. 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6):108-111.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in Teaching Pattern of Bachelor Graduate Design

YANG F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Bachelor graduatio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ltivate Programs in colleg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icator of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of graduate design is the teaching pattern of bachelor graduate design. The process and the features of bachelor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n bachelor graduate design teaching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ive way to innovating teaching pattern of bachelor graduation design were proposed at last.

任命书格式篇7

一、维特根斯坦图象论中的构成识度

“构成”这个词在本文中大致意味着“使得某物当场出现并可能”,特别要与“对某种现成物的表象”及“由某些我们已熟悉的基本单位组成”这样的意思区别开来。《逻辑哲学论》中的“Bild”通常被翻译成“象”或“图象”,并且被不少哲学家,比如罗素、派尔斯和马尔克姆,理解为表象意义上的图象,因而失去了它的构成含义。按照他们的看法,维特根斯坦的图象理论意味着命题图象以对应的方式来表象由对象组成的事态(Sachverhalt)或原子事实,即命题中的名词(比如,“苏格拉底”、“智慧”)以及这些名词之间的组合关系(比如“苏格拉底具有智慧”)对应于现实中的对象和由这些对象组构而成的可能样式。这是对图象论的一种从本质上有缺陷的解释,因为它没有看到此图象的一个关键的功能,即正是通过图象的构成性,上面讲的对应式的“表象”才可能。由于这个缺陷,这种有还原论倾向的解释(即认为“对象”是一种现成实体,由它组合成事态)很容易被转变为一种关于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并且,按照这种看法,维特根斯坦所坚持的命题的逻辑形式本身不可被表达的观点是古怪的、乃至反理性的。比如,罗素和卡尔纳普就认为,虽然一个语言可能无法被用来表达它自己的逻辑形式,但却可用更高阶的元语言来表达这个语言的逻辑形式。[2]

本文的这一部分将要论证维特根斯坦图象理论的非还原论的以及非唯理论的本性,我称之为“构成的识度”。并且要表明为什么图象的构成功能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构成的思路,逻辑形式的不可直接表达性以及它与“逻辑句法”的区别就清楚了。

首先应该弄清楚早期维特根斯坦诉求于“Bild”或“图象”来探索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可能性问题的动机。在我看来,这个动机来自两个主要的考虑。一是语言的意义一定要与表达式的真值(“真”或“假”)有关。而且,维特根斯坦这时的真理观还是符合论的,即认为语言表达式的真假取决于它们是否与实在相符合。由于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与实在相对应”的要求,他也如其他许多分析哲学家一样认命题(Satz)、即有真假可言的语言表达式在众多种语言表达式中占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代表了语言的本质。维特根斯坦的第二个考虑可以被称为“意义在先”,即要求语言表达式或命题陈述句子必须在被确定为真的或假的之前就具有意义;不然的话,我们就根本无由去确认它们的真假。

这样的两个考虑似乎是相互冲突的,因为后者要求一个语句的意义独立于它事实上的真假与否,而前者则意在将意义与真值联系起来。弗雷格却认为这两个要求可以同时被满足,为此提出了“一个句子的意义即其真值条件”的意义观。但是,在涉及实在世界的语言中,如何真切地理解“真值条件”呢?比如,如果用“S”代表“雪是绿的”的这句话,它的真值条件应该是“S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绿的;否则S就是假的”。问题在于,这种对真值条件的语义学解释似乎在原地踏步,并不直接有助于我们理解真值条件到底如何决定了这个句子的意义。所以,经验主义者认为应该将这句话的真值条件或意义解释为:

S是真的,当且仅当,S所描述的事态“雪是绿的”可被感觉经验所证实;否则,S就是假的。

但是,这种解释丝毫无助于意义问题的解决,因为它实际上是跳过这个问题,假定我们已经知道了“雪是绿的”是怎么一回事或理解了这句话的意义,所要做的只是去证实它的真假。

维特根斯坦的“图象(Bild)”意义论就是为了处理这样一个两难局面而提出的。他对于上述的两个要求(“维系实在”和“意义在先”)所造成的这样一个紧张局面的内在含义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因此,他也不能同意弗雷格和罗素那种还嫌稀松的意义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认为专名不只有意谓或指称对象,还有意义;命题可被视为一个复合名词,等等。维特根斯坦坚持,只有在命题或句子(命题符号)的层次上,意义才出现。因为只有命题句才能构成(bilden)有关实在的图象(Bild)。以这种方式,他相信那两个要求被同时满足了。

将命题视为“实在的图象”(ein Bild der Wirklichkeit)[3] 是一个极为新颖有趣的思路,表现了维特根斯坦那种领会问题要求所在并深究到底的思想特点。讲“图象”,首先意味着命题与实在(“事态的存在与不存在”,2.06)之间有着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命题图象中的成分与可能事态中的成分相对应,由此就有命题表达式中的单纯符号构成的样式与事态中的对象的可能构成样式之间的对应。(3.21,2.1514)以这种方式,图象理论满足了“对应实在”或“与命题的真值相关”的要求。然而,这种“对应”很明显不会是实现了的对应,或与“事实”的对应,那样的话有意义的假命题就不可能了;而只能是命题图象与事态单纯成分(对象)的可能组合样式的对应。(2.15,2.202)但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我们能知道一个命题所表达的是一个事态的可能形式而非无根据的“非存在”呢?这是图象论或意义理论的最吃紧处,稍一放松就会滑入经验证实论或先天观念论。上面已讲到,经验证实论(在类似的意义上也包括先天观念论),实际上是以脱开真正的意义问题的方式来设定意义的标准,因而不可用。

《逻辑哲学论》的2.0123节至2.0271节及3.263节似乎是在表述这样一种判断事态的可能形式是否存在于命题之中的标准;即要看命题中的成份所对应的事态中的对象是否存在。而经验主义者、比如罗素等则倾向于将这些对象解释为经验的对象,比如“雪”,“绿”,“白”、等等。如果它们存在,则由这些成份组成的命题、比如“雪是绿的”就具有由这些对象所构成的样式的图象,也因此是有意义的;否则它就无意义,并非一个可真可假的命题。如果这些对象的事实上的组合样式(比如“雪是白的”,如果用语言表达的话)与该命题的成份的组合样式(“雪是绿的”)不同,则该命题为假;否则为真。简言之,即命题成份所对应的对象的存在与否决定命题有无意义,对象事实上的组合方式与命题成份的组合方式之间的符合与否决定命题的真假。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到底如何能“看出”命题成份所对应的对象是否存在呢?如果诉诸经验观察,实际上就是假定我们有某种直接了解对象或名词意谓存在与否的方法;而且,由于经验对象总是通过命题所描述的具体事态而被观察到的,这实际上也就假定了我们已经在某些场合知道了与这些对象相关的某些命题的意义。这岂不又漏掉了意义问题本身?因此,维特根斯坦一再强调只有在命题(词的合乎句法的组合)和事态(Sachverhalt, 奥格登的英译为“原子事实”,不甚妥当,因为它只是可能的事实)即对象的构成样式(2.0272)的层次上,词(名字)才有意谓(Bedeutung)(3.3), 对象才能被思想(2.121)。我们根本无法离开命题及其意义来考察对象的存在与否。这里我们又面临一个充满了张力的局面:一方面命题有无意义要看其成份指谓的对象是否存在,另一方面对象又无法在脱开事态及其命题的孤立状态中得到思考。(2.0122) 在这里,我们语言的表达能力看起来已达到了极限。维特根斯坦的图象意义论便是为了充分承受这一层层的(解释学)张力和消解其中的对立而提出的,并因此而满足了“意义在先”的要求。

命题图象说的关键是“象”(Bild)的自身显示(zeigen)的含义。这也就是说,只有一幅图象,更确切地说,是一幅逻辑的和有清晰的表达节奏的(artikuliert,3.141)图象才能让我们在某个意义上看出它确是关于事态的图象而非(比如)概念形而上学的虚构。命题图象所显示的、即一个逻辑形式的存在,恰恰是命题无法作为内容而正面说(sagen)出或表象出的。(4.121,4.1212) 因此,上面讲的关于此图象如何对应于事态的说法和例子(“雪是绿的”)都应被进一步修正和深化。“雪是绿的”这个命题的主谓结构或形式化的表达“(X)(F(X)L(X))不可能就是此命题的逻辑形式,因为在这个层次上此命题并不是一幅能被当场理解的图象。此命题的成份及它所指谓者必须是比“雪”和“绿”更单纯也更到底的的名字和对象,以便能在形成或音节清晰地表达出命题的同时,既作为被构成者又作为此命题的形成所必需者参与进去。(2.02,2.021)。对于这样的逻辑化、单纯化并因此而图象构成化了的对象,已经无法去谈论它们的数量乃至存在与否(4.1272);这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的可能性只能通过命题图象而显现出来,因为这种单纯化了的对象“仅仅能够决定一个形式而非物质的属性”(2.0231)。所以,命题图象的形成意味着对象的内在组合样式和有关对象的“第一次”出现。在最终的意义上,这些对象并不现成存在于命题图象的形成之先。这也就是说,维特根斯坦讲的对象是世界的实体,但不是现成的实体。

正是因为单纯对象的组成样式(事态)自发地出现于命题图象的形成之中,在这事态与图象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在此形成中建立起来的、被构成的联系。这也就是说,命题的内在形式与世界的结构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已经耦合了起来,(2.1514) 即两者都已经预设了或共享了逻辑(形式)和整个的逻辑空间。(3.4 - 3.42)由于在根本处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先于真假区别的共享,命题的图象乃是那可以在还未与实在进行比较之前就描画此世界的逻辑的图象(2.182)。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根本的在先性,逻辑本身或逻辑形式本身无法被命题象事态那样地表达出来,而只能通过“音节清晰地说出”(3.14,4.032) 和形成命题而自发地被显示出来。基于同样的理由,逻辑(不同于逻辑句法)是不能被有意识地违反的(3.03 - 3.0321)。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维特根斯坦讲的逻辑具有一种亚里士多德、弗雷格和罗素的逻辑所没有的原初含义。所以,维特根斯坦这样写道:“人具有去构造语言的能力;凭借这种能力,每个意义都能被表达出来。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不需要预知每个词是如何意谓的以及意谓着什么。--这正如人们在不知道每个单音是如何发出的情况下能够说话一般。日常语言是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并且并不比这个有机体更少复杂性。人类不可能从日常语言中直接抽取出语言的逻辑。”(4.002)实际上,只有在这种“不需要预知每个词是如何意谓的以及意谓着什么”并且“每个意义都能被表达出来”的情境下,有意义的假命题才是可能的。[4] 考虑到维特根斯坦的“与实在相关联”的意义要求,这种反还原论的天然语言观就更令人感到不寻常。维系着这两种倾向的纽带就是命题的逻辑图象理论;而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他关于对象或世界实体的“形式”的、即被命题当场表达的可能性的独特理解之上的。通过图象论,实在论和先验论被在某种意义上贯通了起来。“图象”比实在论讲的“事实的图象”和先验论讲的“先天形式”都更原本,并因此带出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后果。

其后果之一就是“逻辑”不再被理解为思想的正确推理形式或思想中的现成“逻辑对象”(4.441)之间的关系,而是那在命题图象的形成中被显露出来者。是它使得语言和世界形式之间的对应可能。这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逻辑与图象的结合在西方哲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其后果之二就是这种使得语言表达可能的逻辑及其形式不能再被命题有意义地表达,因为逻辑形式根本不是任何现成者。去说它最多也只意味着通过它自身、以不同的形式去表达它,因而导致重言式。除了这种“在先性”之外,还可将这种逻辑形式的不可表达性理解为:单纯对象实际上超出了明显可命名的范围。[5] 所以,由命题图象和此类对象的可能构合形态共享的逻辑形式也就比任何可表达的语法的规定性要复杂丰富得多。[6] 所以,维特根斯坦在4.002中认为日常语言具有一种象人类有机体一样的复杂性,其逻辑是不可表达的。这也就意味着,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比对语言的任何语法分析都从根本上更复杂、更微妙也更明白晓畅的过程。(3.262)[7] 这也就是他所讲的“只有命题句才有意义;只有在命题的构合中,一个名字才有意谓”(3.3)的深层原因。命题对维特根斯坦“不是一些词的混合”,(3.143) 而是一种被清楚给出的、原本的、并靠自己的“内在性质”(4.124)而显现自身意义的语言使用。在“与实在相联系”的要求面前,命题是唯一被真实使用的和具有构象功能的语言单位。单纯对象的名字不可能有自己的意义,它只能在命题的图象构成中不期然而然地却又是合乎逻辑地获得它的指谓。换句话,单纯对象是形成命题图象所要求的和原发地显示出来的,而非经验上给予的。维特根斯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与此相关,图象意义论的第三个后果便是逻辑句法或逻辑学家们所从事的逻辑不等于维特根斯坦讲的逻辑形式或逻辑,前者只是达到后者的某种必要条件而已。逻辑句法的功能就在于不涉及符号意义地保证符号使用的单一性和一致性。(3.325-3.33) 语言活动需要它,以便让人能够在说出命题时“自动”地、即在还未与实在做比较的情况下形成图象或显示出逻辑形式。这两者--逻辑形式与逻辑句法--的不同可具体地表述为:逻辑形式不可被直接表述,逻辑句法可以被表达或从外在形式上得到规定;前者不可在语言使用中被违反,后者却可以;前者由命题图象与被此图象所描画者共享,并因此就是此命题的意义,而后者却与意义无关;前者是被自发形成的,后者是在关于逻辑句法的书中被事先规定的。因此,如果我们仍然遵守《逻辑哲学论》的语词用法的话,卡尔纳普的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他通过在元语言中构造语言的逻辑句法而证明了语言的逻辑形式是可表达的、是站不住的。而且,逻辑句法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并不总是与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连系在一起,日常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合乎逻辑句法的。(4.002,5.5563)哲学上的混乱只是由于被它的外在形式的含混所欺骗而导致的。

二、海德格尔的象论

在西方哲学中,另一位赋予“象”以根本的存在论意义的思想家是马丁.海德格尔.不过他并不是在他的最著名作品《存在与时间》(1927年)中,而是在1929年出版的旨在澄清《存在与时间》的真实思想含义的《康德书》(全名为《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讨论“象”的。如上所言,“象论”的出现在维特根斯坦那里是与“对应实在”和“意义在先”这两个理论前提或要求密切相关的。在其后期,由于放弃了“对应实在”这个要求,维特根斯坦就不再需要图象论来阐明他的语言意义观。不过他绝没有丢弃图象论中蕴含的构成识度。海德格尔则从来没有接受过“对应实在”的要求,也没有相信过“真理符合论”。所以,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中,他无需通过“象”来表达自己“存在意义在先”的思想。但是,正如他所说的:“到1929年,事情已经很清楚,《存在与时间》中讨论的问题被人们误解了。……康德所写的文字[《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成为了一个避难所。我在那里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问题的支持”。[8] 就这样,当海德格尔要通过与康德这位同时持有“真理符合论”(对应实在)和“先验论”(意义在先)的哲学家的对话而澄清自己的哲学立场时,他随康德一起、并超出康德而达到了一种对于“象”或“图几”(Schema)的存在论观。

在这样一个通过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对话而进行的思想探讨中,海德格尔亦面临一个类似于维特根斯坦所面临的“两面夹逼”的局面,即“对应实在”与“意义在先”这样两个似乎相互矛盾的要求并存的局面。当然,这两个要求是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具体表达的。在康德那里,知识的可能性在于:(1)通过感觉直观而与对象相关;(2)通过知性概念(范畴)以思维此表象,从而获得思想的自发性。康德称它们为使我们知识可能的“心灵的两个最基本的源泉”。[9] 简言之为“心灵的接受性”和“知识(理解、知性)的自发性”。[10] 康德亦发现如何使这样两个条件统一起来,或使先天的知性概念获得感性,是他的整部著作所要对付的最必要、最困难、最耗他心力的问题。[11] 他在"知性纯概念的演绎"和"知性纯概念的图几论"两章中全力解决这个难题。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对话就主要涉及这两章。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的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讨论的就是这样一个“纯概念的可感觉性”[12]的问题。它实际上也就是“为形而上学置基”这样一个存在论(本体论)、而非仅仅认识论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会面临这个“二合一”的问题,是因为康德视人为一有限的存在者,人的知识不可能是纯概念的,而必须通过与感性直观的结合以获得意义或可感性(Versinnlichung)。这样,康德在《批判》第一版的“演绎”和“图几论”中,被这个问题的张力所趋迫,走入了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他在直观的接受性和思想的自发性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更本源的第三者,即先验的想象力(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和由此想象力构成的纯象(rein Bild)或几象(Schema-Bild)。在海德格尔看来,先验想象力的居中地位绝不意味着它只是从知性到感性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或三种认知能力中的一种。如果那样理解的话,康德的演绎就是不成功的,因为它只不过靠举出又一种认知能力或存在者来回答一个“认知的先天综合何以可能?”这样一个实际上是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想象力的“这种居中(Mitte)是结构性的”[13] 和本源性的。这也就是说,想象力作为产生一切纯粹综合的能力,[14] 是使得感性直观和知性统觉可能的本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才能使后两者相互关联起来。[15] 海德格尔特别引用康德《批判》第一版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他的这种解释是有根据的:“因此,想象力的纯粹的(产生性的,produktiv)综合的统一原则,先于统觉,是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之所以可能的依据”。[16] 这表明,适合于“演绎”需要的原本的想象力不只是一种“再生的(reproduktiv)”表象能力;而必是一种产生性的(但并非创造性的)、纯粹的综合能力,并因而是一切知识及自我意识的前提。由这种想象力构成的象也因此不是一般的心象,就如同维特根斯坦讲的图象不只是表象式的图象一样;而是使概念获得意义和可感性的纯象(das reine Bild)或几象(das Schema-Bild)。[17] “此几象……在真实的意义上乃是概念的图象”。[18] 它与维特根斯坦讲的图象一样都有“使……可能”的存在论意义上的构成功能。

纯象或几象必须是什么样的图象方能使纯概念及由纯概念构成的判断具有可感性呢?对于康德、特别是海德格尔来说,这种图象不可能是一个关于现成的经验对象的图象或心象,因为那种由再生的想象力产生的具体摹象(像)无法“够到”知性的普遍概念。[19] 何况,那样的象已经有了某种现成的含义和存在性,因而漏掉了原初的意义和认知可能性的问题。知性概念本身是“空的形式”,所需要的是纯构成的象,以便原本地、第一次地赢得可感性和认知意义。康德将这种图象视之为由产生的想象力所构成的纯图象。它与由它衍生出的表象型的图象之间不必有、甚至不能有形状上的类似。康德给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关于一般三角形的图象不可能是直角、钝角或锐角的三角形图象,而只能是一个三角形的几象。[20] 只有这种几象才能成为三角形概念的图象,使得几何学中的理解成为可能。而靠列举出所有现成的三角形图象的作法于事无补。因此,这种几象类似于维特根斯坦讲的命题的“逻辑图象”。它是“一种可能的几象,对于它没有任何哪个特殊的[有形之象]可以专擅”。[21] 通过这种纯粹的图象,知性和直观才被构合成一个统一的、可经验的过程,我们的认识才可能。所以,产生几象的先验想象力乃一切先天综合之源。

对于康德,这种几象说到底就是时间。这个被关于概念可感性的演绎所逼出的时间已比“先验感性论”中讲的作为直观纯形式之一的时间更本源。海德格尔认为它和先验图几论乃是《批判》的真正中心,[22] 因为康德在这里将最根本的“可能性”的问题与时间内在地联系起来了,尽管他本人没有真正理解这一联系的存在论意义。[23]

按照海德格尔,康德之所以会在《批判》第二版中从原来的以先验想象力为一切综合本源的立场上“退缩”,[24] 就是因为康德还囿于笛卡尔式的主体观,未能将“演绎”贯彻到“主观方面”去。康德进行“演绎”并达到“图几论”的动源就是人的有限性,[25] 而这种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与视人的本性为一先验的主体的观点不相容。换句话说,正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有限的存在,他必须以一种接受性的方式来提供“让对象站在对面”(Gegenstehenlassen)的可能。[26] 而要以一种“有限的”和“现象学的”方式来理解这种可能,靠列举直观与知性的能力都无济于事。只有纯构成性的先验的想象力和几象能中止无穷后退,在感性与知性、可知与不可知的交界处提供出适合于人的有限认知的先验可能。但是,先验想象力的而非统觉(“我思”)的中心地位威胁到了传统的主体观,将康德带到了一个令他感到毫无依凭的“深渊”面前。“他只能退缩回去”。[27]

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存在与时间》就是沿着这条从“人的有限性”到 “先验的想象力”、再到“几象”或“时间”的道路继续深究的结果。“Dasein”(缘在)更鲜明地体现出人的有限性与存在问题本身的关系。这种Dasein的“生存性”、“能在性”和各种“存在样式”可以被视为海德格尔所理解的“几象”。它在《存在与时间》中最纯粹的体现就是“时间”。可见,海德格尔与康德的对话是极有引发力和针对性的。不过,尽管康德看到了认知或有限存在的可能性与时间的关联,他对于时间本身的看法却仍然是传统的和非构成的。

三、对比与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见,尽管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与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阐述的象论之间有许多不同,比如理论来源不同——一为弗雷格、罗素和叔本华,一为胡塞尔、康德和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一为语言的意义可能性问题,一为存在论知识(表现为概念的可感性)的可能性的问题;许多具体的讲法和词汇的内涵不同,比如对于“真理”的看法、对于“象”的细节上的解释,对于“逻辑”“对象”这些词的运用方式等等。但是,两者共享着某种类似的思想结构或识度。它表现为:

1、两者对它们的研究所涉入的基本形势的有限性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它们来说,这种有限性并不意味着相对主义;而是对于一种彻底性和终极性的要求。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这种研究的“逻辑必须将自身都管起来”。[28] 换言之,两者要调查的都是某种最根本的可能性;由于它,才有了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理解和存在。而且,更关键的是,两者对这种调查的原发性都有特殊的敏感,尽其所能地排斥一切“漏掉”或已预设此可能性的做法。

2、两者都以满足两个似乎对立的要求为此调查的成功指标。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这两个要求是“(在某种意义上的)对应实在”与“意义在先”。与此类似,在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那里,它们是“接受性(容纳对象)”和“先验性(不依靠现成对象)”。这也就是说,必须在真正地遭遇到实在之先以影响到人的方式刻划出实在的特征。

3、两者都由问题的彻底性和两要求之间的张力所引导,达到了以“图象”为中心的意义观和存在论知识观;并都认为此居中的图象既非某种现成对象的映象或心象,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两者之间的本源的构象,或称为“逻辑图象”,或称为“几象”、“纯象(比如时间)”。这种本源图象不可能靠外在形式来描画世界,因为构象者还未在主客相对的意义上“见过”实在,而只能够通过无形的、内在的构成形式来显现它。

4、这种图象的最重要特性就是能被人这个有限存在者直接构成和理解,并使“指谓”和“存在者”这样的状态可能。人的存在和认知的本性就是构成这种意义上的图象。人的有限性使他必须能够在确认由这种图象而来的命题或判断的真假之先就构成该图象并直接理解它。并且,在这么作时,又必须使此图象所刻划者是事态或存在者状态的、而非概念逻辑意义上的可能性。图象论恰恰是用来回答这个最根本的“……何以可能?”而非“……可能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的。

5、由于这种图象的“两栖性”,即既可先验地理解又对应于世界的和人的可能性。图象理论既说明了意义和认识的先天依据,又没有落入唯心论和唯我论。维特概斯坦和海德格尔都已从思想方式上超出了近代西方哲学中流行的主体观(包括康德的主体观)。因此,维特概斯坦讲:“世界与人生为一体”。(5.621)“这里我们看到,严格贯彻的唯我论与纯粹的实在论相重合”。(5.64) 海德格尔的“Dasein”更是与世界相互构成的生存之人,而非主体。

6、所以,在更深的意义上,图象为维特概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所提供的是一种最本源的构成场所,在那里人与世界、先天与经验、逻辑与表象相交相遇并相互构成。称之为“象”或“图象”并非因为它与某个现成的存在者相似,而是它构成性地提供了命题、认知与世界相交接和相符合的可能。只有被人在运用中自发地构成者而非对象或主体可以有先在的意义。

7、这种自发地或由先验想象力构成的图象本身无法再被命题表达,因为,如上所言,通过构成所显示者从本质上比任何被表达的对象都更本源。前者是后者的意义来源。维特根斯坦对这个问题的强调已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视先验的想象力(纯构成或综合的能力)乃是存在论知识之真正源头和中心的看法也断绝了这样一种可能,即纯图象的本性可以被某些由主词和概念组成的判断(不论它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表达。在这个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与他们各自的老师都是很不相同的。弗雷格、罗素、胡塞尔都赞成一种语言的或意向结构的等级制,即认为低一级的语言和意义结构可以被高一级的语言和意向行为所表达和反思。

卡尔纳普反对维特根斯坦的“基本命题的逻辑形式无法被说出”的观点,认为他在元语言中构建的逻辑句法系统表达出了对象语言的逻辑形式。他没能看到,他讲的逻辑句法并不等同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逻辑形式,因为前者并不来自图象的内在构成性。此外,他也未看到海德格尔关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已经根于先概念的图象或Dasein存在方式的纯构成,不再是概念形而上学的了。实际上,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一致认为传统的概念形而上学中缺乏真实的意义机制,并且都持有“哲学终结”的看法。

8、由于这种原初构成的意义观,这两位思想家都认为(自然)语言不仅是交流现成观念的手段,而且更主要地,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他们在其后期都强化了这方面的论述。

注释:

[1]《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Heidegger and Modern Philosophy),M. 穆瑞(Murray)编辑,纽黑文和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1978年,80-81页。

[2]见B.罗素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所写的“引言”;及 R.卡尔纳普的《语言的逻辑句法》(The Logical Syntax of Language),London:K.Paul,1937年,282-284页。

[3]L.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C.K.Ogden 编译的英德对照本,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86年; 4.01,以下引用此书,只给出段落数码。不少评论者将维特根斯坦的“命题是实在(Wirklichkeit)的图象”(4.01)的主张说成是“命题是事实(Tatsache)的图象”,违反了《逻辑哲学论》的本意。那样的话,有意义的假命题就不可能了。对于维特根斯坦,“实在”意味着“事态(Sachverhalt)的存在与不存在”(2.06),因而为不表达事实的假命题留下了逻辑可能。“事实”只相当于“事态的存在”(2);因此,作为“事实的图象”的命题从道理上讲是不会假的。

[4]参见《1914年-1916年笔记》(Notebooks 1914-1916),下文简称《笔记》,G. H. von Wright and G. E. M. Anscombe 编译,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9年,1914年9月30日条目。

[5]同上书,15年6月21日。

[6]同上书, 15年6月22日。

[7]并参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43节。

[8]M. 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下文简称《康德书》,海德格尔《全集》第3卷,Frankfurt: V. Klostermann,1991年, XIV页。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判》,统一标准页码,A50,B74。

[10]同上书,A51, B75。

[11]同上书, A98,Axvi;《康德书》,113页。

[12]《康德书》,19节, 91页。

[13]同上书, 64页。

[14]《批判》,A78, B103。

[15]《康德书》,103页。

[16]同上书, 80页; 《批判》,A118。

[17]《康德书》,103-104页, 97页; 《批判》,A142, B182。

[18]《康德书》,98页。

[19]同上书, 21节; 《批判》,A141, B180。

[20]同上书, A141, B180; 《康德书》,21节, 99页。

[21]《康德书》,98页。

[22]同上书, 18节, 22节。

[2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Tuebingen:Neomarius,1949年,23页。

[24]《康德书》,31节, 165页。

[25]同上书, 16节, 29节, 38-40节。

[26]同上书, 16节。

[27]同上书, 168页。

任命书格式篇8

2018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街道办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广泛动员,多措并举,建管并重,提升服务,强力推进厕所革命各项工作,我街道办三年厕所革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工作举措

1.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专题研究。成立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厕所革命领导小组,充分认识厕所革命既是省市的策略部署,又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街道厕所革命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结合街道实际进行多次专题研究。

2.吃透政策,明确标准,召开动员会、培训会、现场会。街道领导小组在吃透政策,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召开三级干部会,进行动员培训,对时间、标准进行了明确要求。

3.加强统筹,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以村为单位,一村一策编制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数量、建设内容、进度安排、考核验收等内容,细化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安排,与1个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推进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4.强化宣传,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利用村村响、村务公开栏、发放宣传资料、在显著位置挂横幅和入户和各种会议,走村入户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大力宣传改厕的目的和意义,街道办多次召开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及业务培训会推进会,强调卫生厕所、无害化厕所标准、重要性、实用性,逐村逐户开展入户宣讲,实现政策宣讲全覆盖。除正面宣传外,结合村组、各户实际宣传,用土话进行宣传。

二、总体情况

白鱼村现有农村居民人数2741人,农户815户。2018年底达到卫生厕所的农户数81户,占全村总农户数的10%,未达到卫生厕所标准的农户数496户,占全村农户数的60%。经过2019年两次对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摸底,确定需新(改)建卫生厕所且有条件的农户为496户。通过卫生厕所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全村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90%。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改厕原则。

坚持“以农户为主体,村委会负主责,政府引导”的原则。村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尊重群众居住习惯和厕所布局意愿情况下,建立村委会、农户和施工方协作的联系机制,统筹推进户用改厕工作。村支部、村委会是推进辖区农户改厕的责任主体,负责改厕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各农户要积极主动,全力配合改厕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改厕。

(二)改厕要求。

1、建设标准

按照《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19379-2012)、《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2012)等相关标准进行建设,达到方便、卫生、舒适和无害化要求。厕屋要有墙、有顶、有门,面积应不低于1.2平方米,且应配置内部照明,通风良好,地面应进行硬化;厕具应安装陶瓷蹲便器或座便器和冲水设施;厕所化粪池有效容积达到1.5立方以上,密闭、无渗漏,过粪管安装符合要求。

2、改厕模式

全村户厕推广使用三格化粪池。为保证农村户厕建改进度和质量,推荐农户使用适合本区域的“模压式玻璃钢”三格化粪池,沼气池。

坚持农户自愿主动的原则,确保群众满意。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因户施策、一户一策,适合采用什么模式就采用什么模式,什么模式实用就采用什么模式。坚持科学选址,以方便群众为主,怎么方便、怎么合理、怎么选。

按照卫生厕所标准要求,农户可“自主设计、自主购料、自主施工”或委托工匠实施。村支部、村委会负责监督,农户负责改厕,达到改造标准后,完成一户,验收一户。

(三)改造方式。

坚决把好材料关、技术关、验收关。一是确定建设方式,由农户自行(或委托)采购所需的建设物资,选择施工人员进行建设;二是请上级业务部门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精准掌握卫生厕所建设技术规范;三是抽调责任心强的人员配合政府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农户厕所进行逐一验收,初验合格进行公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两委会其他同志为成员的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小组,负责本村卫生厕所新(改)建推进工作。同时,村两委会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的改造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统筹部署,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要协调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合理安排进度。要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年工作任务要求,倒排工期,确保按时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好各类支持政策,统筹好各级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引导农户积极投工投劳和筹措资金,打造干净、整洁、卫生的文明院落。

(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厕所革命”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强化环境卫生意识,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存在问题

上一篇:你不知道的事歌词范文 下一篇:毕业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