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课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18:26:15

乡下人家课文

乡下人家课文篇1

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从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以此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好好学习,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愿望。“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本次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结合学习《吴文化》这本乡土教材,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让学生对家乡多一份了解,多一份喜爱。

二、活动主题:

爱我故乡

三、活动时长:

2个月

四、过程设计:

(一)课题背景:

在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江南,我们的故乡,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的山水风光、发达的经济,勤劳善良的人民。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你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产吗?你知道它有什么文化遗产吗?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去了解它,研究它。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1.从各个角度了解故乡;

2.学会上网搜索相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做简单地处理;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热爱自己的家乡

2.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产生一种自豪感。

(三)活动过程:

1.确定课题:故乡是最让人依恋和怀念的地方,是我们的家。你想了解它吗?了解它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课题为:爱我故乡。你想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制定研究计划(一课时)。课后的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2.上网搜索信息: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一课时)

3.观察:家乡的变化。请你用图画或照片表现自己观察所得,并作图片说明,写下随感。(一课时);

4.调查:了解故乡的历史、特产、文化、风俗、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一课时)

5.动手:自己动手,做出家乡风味的美食。大家在品尝中感受家乡的好。(一课时)

6.动手:把家乡的美丽画下来。(两课时)

7.活动:开展“美在家乡”的活动,可以以自己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课时)

课时

老师指导

学生操作

第一课时

1.宣布本课的主题:制订本学期的综合活动计划。

2.提出制订计划的要求:切合自己生活实际的,便于操作的课题。每组先确定三个。

3.布置下周活动任务: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

1. 先分组讨论,将本小组觉得合适的三个课题写下来,等待交流。

2. 全班集中讨论,然后汇总,将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课题最后确定一个主题:(1)爱我故乡

(2)美丽的冬季

第二课时

1.指导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组织全班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次交流整理。

2.针对班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说一说家乡的有什么特点。

1.小组交流自己向爷爷奶奶了解的故乡的相关情况。

2.全班同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做介绍,并作一归纳特色。

3.请来自外地的同学说说家乡的特点。(本班学生有一部分是外地的,有的是刚过来一年,对于出生地的情况记忆比较深刻。)

第三课时

1.事先布置上网或图书馆搜索故乡的各个方面的简介。

乡下人家课文篇2

1.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

农村地区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高山、大树、野花、青草、流水、鸟语、虫鸣……四处弥漫着原生态的气息;有着珍贵的人文特色,传统的农作方式、质朴的乡村农友、悠久历史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的方言民歌……洋溢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韵味。所以,在农村初中语文课上,如果我们将这些本土资源引入,那么课堂必然会变得生趣盎然,阅读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行为,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局限于课堂和校园之内,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放宽视野,去接触更多的东西。同时,阅读还是一个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情感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生活感悟或者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而乡土文化可以熏陶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整合乡土资源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1.营造乡土氛围,创设阅读情境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乡土文化气息,营造出乡土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个逼真的、情节化的阅读情境。例如在阅读《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七律・长征》、《革命烈士诗二首》等爱国情怀浓厚的课文或者描写革命年代的诗歌时,则可以结合家乡的有名的革命先烈或者著名的革命事迹等文化资源,营造出氛围浓厚的阅读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又比如在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美丽的西双版纳》、《阿里山纪行》等游记类课文时,则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在风光迤逦的大自然美景中再去阅读课本中的游记,更能引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愫。还有在阅读《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故乡》、《社戏》、《端午日》以及《中秋咏月诗三首》等记叙民俗风情的课文或诗词时,则可以联想家乡的人文风情,有没有什么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戏曲表演等,家乡的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习惯或活动等等。这样,将家乡的本土文化与阅读文本进行了有机结合,借助家乡的本土资源营造出学生们熟知的文化情境,让学生更喜欢阅读、更善于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家乡文化加强阅读学习。

2.联系乡土文化,加深课文阅读理解

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整合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一般而言,乡土文化资源包含了学生们十分熟悉的地理地域风貌、人文习俗、经济建设、文化习惯等,具有极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这些乡土文化引入到课堂上,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感悟课文深意。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教材中梁衡的《夏》这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家乡的夏季风光与作者笔下的夏景图进行对比阅读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们大胆发言,谈一谈自己所经历的夏季是什么样的景象?或者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夏季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便纷纷举手,有的说“夏季是阳光普照”,有的说“夏季是炎炎烈日”,有的说夏季是“绿树成荫”,还有的人说“夏季里田地都裂开了口、河流都干枯了”等等。那么,你们心中的夏季印象是根据什么得来的?“生活经验”、“我们家乡的夏季就是如此”,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到。根据学生们讨论家乡的夏季景象,教师再因利势导将学生引入到课文的阅读分析之中,与学生一起对比探讨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季与我们家乡的夏季有何异同特点。比如作者笔下的夏季是有颜色的,是什么颜色呢?学生答“金黄色”。“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看到了一大片成熟的金黄色的麦田”。“那么我们家乡的夏季有颜色吗?”“有”“什么颜色”“我们家乡的夏季是绿色的……是白色的……是泥土的颜色……”作者还写到“密密的厚发……黛色的长墙……热风浮动……蝉儿长鸣……”,这些是描写什么的呢?我们家乡的夏季里有没有这些情景或景象呢?作者认为夏季人们的神经是紧绷的、呼吸是急促的,为什么呢?大家在夏季是否有同样的感受呢?你的感受如何呢?通过引入本土资源,让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本课课文,更透彻地理解作者笔下那热烈、紧张而又急促的夏天。

3.挖掘乡土文化开展课外活动,激发阅读情感

阅读是一门学问,浩瀚无边、永不止境。我们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农村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借机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对阅读文本的情感。

例如教学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家乡有特色的建筑或者园林,并让学生们记录下本次参观的内容、写下参观感想。笔者发现,学生们能够活学活用,仿照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手法描写游记。这说明学生们对课文有了一定分析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推荐许多类似的文章,比如吴冠中的《桥之美》、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朱秀海的小说《乔家大院》等,让学生去阅读去感受、去对比学习和思考,扩大学生们的文本阅读范围,培育他们的阅读情感。又比如我们在学习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等描写中秋月夜的诗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家乡节日大调查”的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与村里的老人聊天,了解家乡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了解现在节日习俗有没有变化;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我国其他地区与家乡本地的节日习惯有何差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对节日本身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家乡的文化资源有了更亲切的感受,内心潜在的情愫或情结也开始汹涌澎湃起来。这些情感的激发,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文本中作者的各种思想和感情。

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巧妙地将乡土文化与阅读教学相整合,以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技能和水平。

乡下人家课文篇3

[关键词]独具特色,实践活动,活动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新课程结构的调整的主要课程类型包括: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我们吉林省小学地方课程承担着介绍吉林历史、地理、人文、经济情况,加强安全、环境、国防、民族、法治、禁毒教育等大量教学任务。

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小学地方课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材教法都在不断的更新,它已经由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原变成了良田美地。我们认真研读教材,也对地方课的教学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策略。

地方课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地方课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指导的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的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可见学生的自主性在课题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因此,我们提出"活动是地方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地方课教学的灵魂,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通过动手做、参观、考察、调查、探究、表演等活动,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体验和感受生活"实现地方课程的教学目标:弥补国家课程之不足,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乐观向上品质",这个目标不是填鸭式教学所能达成的,必须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内化。

家乡课是地方课中的一门课。它的教学目的是想通过家乡课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读懂读透了教材,我们也明白了:地方课既不能上成语言文字课,也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教材设计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增删教材内容,灵活的安排教学内容,有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尽情地享受地方课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地方课程时,一定要把握好地方课程的特色:那就是融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于一体,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经历、体验、感悟、综合、提升的机会和条件。

因为家乡课是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所以家乡课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它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完成。

在实施中:

第一步我们教师首先要了解教材,熟悉教材,明确本课的主题。例如一年级上册家乡书,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第二单元是《家乡在哪里》、第三单元是《家乡真美丽》。这册书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家乡有名的山和水。知道家乡的名胜古迹。熟悉了教学目的后我们才能实施教学。

第二步就是活动准备阶段,向学生布置任务。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真美丽》,这一单元主要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我们可以布置学生从山和水两方面来搜集资料。

第三步就是实践阶段,也就是学生搜集资料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了解家乡,关注家乡的衣食住行及各种风貌的变化,进行调查、采访,这一阶段是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和利用资料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阶段。

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组成小组,在小组内搜集,也可以个人搜集。搜集资料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图片资料,可以是录音资料。也就是说家长或者别人讲述的录音。资料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网上搜集,画报剪贴,文字记录,采访录音等。

第四步就是整理资料阶段。每天学生都要向你汇报他们所搜集的资料,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整理资料。教师在整理资料时,要删除跟本课无关的资料,修改文字不通顺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上传图片资料。教师这时的作用是指导、提示。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家乡的节日怎么过》,学生在搜集资料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们家乡有我们独特的节日。《9.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日》、《8月15日老人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别忘了搜集这两个节日的资料。

最后就是汇报阶段。也就是上课。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汇报,个人汇报,讲故事,图片展示等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采取不同的形式。

以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家乡人的生活变化》为例,怎样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讲课?

课本中只给我们了一个提示,用比一比的方法来了解家乡人的生活变化。那我们怎样来备这一节课。我通过熟读教材,开发课程,决定就从和龙人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进行备课。因为我们的孩子祖辈大多都是和龙人,他们亲身经历了和龙的变化。他们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讲述出来。这样,孩子说身边事,讲身边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确定了课题后,就要确定活动目标。

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乡的有关知识,引发孩子的积极思考。学习一些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参观、考察、汇报等实践活动,合理安排教与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学会关注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激发孩子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确定活动目标后,我们就要进行活动准备。本课的活动准备有两个准备:一是向家人了解过去的生活变化;二是搜集家乡人过去的生活图片及有关资料。根据活动准备我开始实施第二步向学生布置任务。

在布置任务时,我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搜集。分为衣、食、住、行四个小组从不同方面进行搜集。搜集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

第三步是学生实践阶段,也就是学生搜集资料的阶段。是学生调查、采访、参观等活动。这时的学生是一年级,他们求知欲强,当老师布置完任务后,他们积极响应,有的向爷爷奶奶询问,有的搜集一些照片,拿来让老师看,还有的让爸爸、妈妈帮助搜集。在学生搜集资料阶段,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及时掌握资料的搜集情况,哪一方面搜集的不全。比如,学生在搜集"住"的方面资料时,感觉到过去老房子的资料不好搜集。这时,老师要及时提示学生:可以是爷爷奶奶带有旧房屋的老照片,也可以从网上搜集,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要求去搜集。

第四步是整理资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要逐一审核每一份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音资料等。这一阶段也是老师最繁忙的阶段,学生这时是一年级下学期,由于学生年龄小,有很多文字资料是家长帮助搜集的。有些词学生并不理解,比如"夜幕降临" "喜悦"等词,还有很多语句不通顺,老师都要帮助学生整理修改。可以让让学生搜集一些照片,也可以指导学生从网上搜集图片,有些市区的变化在网上搜集不到,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照相机拍照下来,再传到网上。有些与本课无关的资料和内容重复的资料,老师还要删除,确保家乡课的质量。

最后的阶段就是学生汇报阶段了。在学生汇报前,老师要开课引题,然后再让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家乡美景的图片,以激起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在汇报阶段,老师可以采取小组调查,个人汇报的形式。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研究,选出文字资料的汇报人,然后进行汇报。例如服装方面的文字资料,学生搜集上来的是十份。经过整理筛选和课堂时间的安排,最后只能由4个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图片资料的汇报形式是小组搜集,组长代表展示的形式。为了方便,老师在整理资料阶段,可以把学生搜集的图片资料制作成幻灯片,传到电脑上。再让学生用电脑展示。

汇报过程,第一步就是小组内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汇报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为了增加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学生介绍了和龙的饮食方面的资料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品尝了家乡的美食,表演具有家乡民族特色的朝鲜族舞,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此时的学生已被感染,自然而然地迸发出了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第二步就是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和课文内容对照,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在活动中,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自己调查,自己去寻找家乡的美景,有自己来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不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许多家乡的知识,而且在调查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阶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从内心深处爱上我们的家乡。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各显其能,充分准备。他们抓紧一切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他们开动脑筋,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去调查、去观察。在汇报课上,学生非常专注,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更增加了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了家乡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乡下人家课文篇4

一、家乡资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学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这样教学,这样的课堂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不会大。将家乡资源和品德课堂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课堂上讲的内容是他们熟悉的,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大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家乡资源或具有家乡特色的事、人物或者案例等资源适时地应用到品德课堂教学中。

家乡资源来自本地,可信度高,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山湖景观、历史状况总会特别关注。如果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脱离学生实际的大道理,学生反而没有兴趣去学。如果辅以形象、生动、本土化的口味,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家乡资源的整理和收集

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家乡资源,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家乡的资源怎样才能做到有效收集和利用呢?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应该多去了解国家大事、时事、甚至家乡的大小事都要了解一些。平时看到一些有时效性的新闻可以把它们摘录下来,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一些材料,通过组合加工和整理,变成课堂教学可以用的一些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提高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

三、家乡资源与品德课堂要有机结合

对于小学品德学科教师来说,要让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家乡资源的选择与展示非常重要。要选择一些好的事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选择家乡资源时,要选择那些生动有趣的,没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尽量是现实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人物或事例。比如在上中国近几年来的发展时,我们可以联系我们长兴县的发展,包括城市道路、环境、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体育方面可以拿我们长兴人周苏红作为一个事例来说。这样的课堂和学生的生活贴近,效果就会更好。

对我们家乡长兴来说,可以利用的家乡资源也挺多的。比如太湖银鱼、水口紫笋茶、银杏长廊等,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灿烂悠久的茶文化,风光秀丽的风景名胜,这些资源都蕴藏着巨大的德育素材。所以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走向我们这个农村大课堂,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生活化、开放化,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能力,形成内化的德育品德,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而服务。

首先,可以把品德学科课程融入乡村大世界,比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去观察,如去太湖观察太湖的水,看看水口的紫笋茶叶生长情况。学生先观察,再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后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学生真实地去体会家乡的变化,激发同学热爱家乡的情感。

其次,可以利用我们长兴激动人心的红色资源。长兴槐坎乡曾经是革命老区,很多革命先烈都在这里生活过和战斗过。槐坎乡作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地,被誉为“江南小延安”,里面陈列了历史照片1000余张,还有收藏文物920多件,在纪念广场上有粟裕同志骨灰敬撒处,有叶飞题写碑名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碑。这些资源都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品德课堂服务。比如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时,联系历史,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红色的家乡资源与课堂结合,学生感官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最后,要让学生感受家乡灿烂的历史文化,体验家乡祖辈们的劳动与智慧。在上《家乡特产知多少》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收集资料,有些特产可能学生自己家里就有,这样就更形象了。长兴资源丰富,特产也很多,课堂上我们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带一些特产,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甚至还可以试吃,这样把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到的东西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就好了。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教师,对家乡的资源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应该非常了解。经常采用家乡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作用:

1.家乡的资源具有亲和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较浓厚,家乡资源它主要是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所涉及的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的需要。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实践也证明了家乡资源比文字、数据甚至从网络上下载过来的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家乡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家乡资源以其“近、熟、亲”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乡下人家课文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教材编写;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91-01

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是学生最为熟悉,距离最近的历史,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起着众多辅导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成为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一、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大河的支流,学生在最为熟悉的乡土历史人文的熏陶下,容易产生“历史情结”,激发起他们对家乡人文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领悟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从而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美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尝试把身边的乡土历史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历史学科正常课时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课本知识适当的辟出一定课时,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适当穿插讲授一些家乡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历史沿革,较为系统地讲授乡土知识,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以乡土史较完整的面貌,印象会更深刻。如讲授古代史时,约四五千年前定西就有人类生存。春秋战国时时,定西属西戎所居。又如,讲到秦统一全国时,秦长城经过临洮、陇西、渭源、通渭。抗战时期,讲述抗日活动家林琪,定西小北街人,曾参加吉鸿昌抗日武装活动。通过地方史的的穿插讲述,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我区历史上重大事件、熟悉了家乡的历史、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教育,也增强了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事件、人物的掌握,弄清了地方史与中国古代、近代史的关系,避免了历史课的空洞,乏味,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史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指导学生有目的去挖掘本乡本土的历史学习资源

在使用教材时,当教材涉及本地区本民族乡土历史内容,教师可适当地补充穿插乡土历史的内容。本乡本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我们急待开发的历史教学资源,也是课堂设计上重点挖掘的对象。学科资源在某中程度上是共有和相通的,努力寻找各学科资源的契合点,挖掘历史教学的资源。主动与相关教师协商沟通,积极担当学生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开展乡土历史人文的研究性学习,增加了对家乡的进一步了解,潜移默化之下,历史学习的兴趣被自觉的激发了起来。

闲暇之余,有意识的与其他学科特别是文科教师交谈,阅读学生的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努力去寻找、拓展相关资源。“文史不分家”,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注意去搜寻与历史有关的诗词和诗人、文人等相关知识,作好收集、积累。这样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的自豪感,自觉地去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国家统编历史教材的学习,还顺带帮助学生积累丰富了语文知识,真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利用乡土历史课内外延伸,帮助学生领悟课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或依人联想,或依事牵连,积极收集乡土历史有关的人名、地名、典故等,在课堂上巧妙引申拓展。如讲授历史上各国交往及战争,则可牵连到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诚信的故事适当引申,使学生对其忠义气节顿生仰慕之情,则给学生补充当时地方在整个民主斗争过程中的英勇无畏。这样,利用中国人天生的浓烈的乡土观念,通过上述方法的适当引申,将时空间隔的历史与学生身边的乡土人物和乡土故事联系在一起,自然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课外除布置一些常规的作业,还建议学生在自己的家乡走走、看看、记记,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本地历史人物、事件有关的建筑、碑刻、故事、传说等介绍给其他同学,要求学生通过上网、阅读报刊书籍查询资料,设计研究课题,学生由于是在研究自己的家乡,甚至是在研究自己本家本族的名人,使课堂得以延伸,增长了学生的见闻。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的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例如,课本上讲到了长城是古代的代表,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很难想象长城的宏伟,我便和学生一起去实地参观,领略长城的风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举办专题讲座,激励学生学史的热情

中学生求知欲强烈,特别是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充满的好奇心。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举办有关他们家乡的专题讲座。这种专题讲座中涉及的地方往往是学生家庭所在的乡镇。涉及的人物,往往是学生听说过的人物。亲切感油然而生,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历史意识在这样的讲座中,悄然印入他们的心灵,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被撩拨起来。对国家统编教材中其他的历史知识自然也充满了兴趣和爱好,迅速消除了时空的阻隔,将学生带入那遥远而悠美的历史长河中畅游,浮想联翩。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

五、利用乡土历史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乡下人家课文篇6

2008年10月25-28日,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联合主办。会议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为案例,通过专家讲学、案例分享、现场观摩和分组讨论等形式,围绕乡土教材的开发及使用这个中心,进行了充分地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研讨活动的有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30多名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

一、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次研讨会上,共有10位专家作了有关乡土教材的专题讲座。专家们分别从理论上阐述了开发乡土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并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通过专家讲学,与会代表进一步了解了乡土教材开发的背景,明确了乡土教材的地位,树立了做好乡土教材工作的信心。

编写和使用乡土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乡土教育。可以这样认为,乡土教育更具生命的活力和与学习者的亲和力,其展示的知识和信息很容易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知识和技能产生呼应和关联,使其所学更具拓展性和关联性,不仅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生动的知识及其相关生态,还易于据此进行探索性的教学和实践。乡土教育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施个性化教育,依据地方的特有资源和优势资源进行宣传。不了解家乡的人何以有根?不热爱家乡的人何以爱国?不关注家乡建设的人何以对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乡土教育的力量和魅力不可小看,因为真实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就是由此建构成型的。因此,开发乡土教材,实施乡土教育,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一件大事。

学校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当地的专家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发挥师生主体作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考虑学校实际可能,才能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设为乡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生机,给乡土教材带来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乡土教材正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视野。因此,乡土教材开发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二、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在这次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就乡土教材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就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共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乡土教材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乡土教材建设中,有些人认为乡土教材的内容多为乡土文化,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帮助不大,开设相应的课程会占用国家课程学习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致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代表认为,在对待乡土教材的问题上应做到“五个尊重”。一是尊重乡情。要理解当地人对生活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理解当地人千百年来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认识,理解当地人做事做人的风格与特点,理解当地人对自己的定位、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的追求。二是尊重乡民。乡土教材一定要反映对当地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与对人类的尊重衔接起来,从地方的文化景观上升或延伸到国家、人类的文明中去,让学习者感受到自身的人类角色,从而建立自我,建立自尊,建立自信。三是尊重学生。乡土教材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乡土教材时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能自信地、主动地学习其他学科课程为目标,以学生获取未来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能力和自尊为目标。四是尊重教师。学校是每个地方文明的中心,教师正是地方文明的代表,也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员,尊重教师是了解地方需要的最好方式,也是乡土教材编写成功的保证。五是尊重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要积极地欣赏与尊重乡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以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幸福为本,把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中的文化内容编入乡土教材,让这些乡土文化影响学生的未来。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持续发展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被学术界称之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为富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源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因此,他们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乡土教材开发要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了乡土教材《美丽的湘西我的家》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目前在全州9所小学试点使用。

乡下人家课文篇7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47-02[ZW(N]

[作者简介]孙佳乐(1985―),男,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江苏省张家港市护漕港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乡土资源指学生家乡的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即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风俗习惯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进乡土资源,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家乡情感,开拓学生视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传统历史教学过于侧重教材,忽略乡土资源的引进,历史课堂略显沉闷。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开拓教学思路,让乡土资源助力历史课堂教学。

一、穿插乡土资源,引活历史课堂

从目前来看,大多历史教学以教材为本,很少穿插其他内容。历史学科本身很枯燥,如果教师不注重运用鲜活的学习资源,那么历史课堂会更显枯燥乏味,学生就会没有学习激情。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穿插乡土资源,以鲜活的乡土资源激活初中历史课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教师课前搜集了当地各种各样的粮票、布票、肉票、米票等,利用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实物增强学生的认识。看到这些票以后,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老师,这些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布票是用来换布的吗?不用钱直接交易吗?”……学生七嘴八舌,很快历史课堂活跃起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只是微笑,引导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利用这些票换购的情景,以此向人们展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课堂教学结束后,为了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些实实在在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当地老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向他们咨询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的事情,并做好记录。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搜集这些票,并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通过穿插乡土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起来,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引进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将历史学习与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起来,利用乡土资源,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课时,教师以学生家乡为研究对象,设计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史。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小组学生可以研究家谱、家庭收入、饮食、服饰、发型、住房等(符合家史的研究内容即可)。

2.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家乡名字的由来、变迁故事、家乡经济发展变化、人口变化等。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家乡,采访家乡老人、村委等,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查阅互联网资源、书籍等。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得出与探究主题相关的信息,形成报告,小组派代表展示。这样,历史课堂就变得生动有趣,更具乡土气息,更贴近学生生活了。

三、开展参观活动,深化学习体验[HT]

每个地方的历史遗迹、故居、纪念馆等,都是活生生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为教师所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参观,与学生一起学习相关历史内容,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了优化参观效果,教师还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时,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历史学习更加有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西的鉴真东渡纪念馆,让学生想象当时高僧鉴真东渡时的情景。通过参观一幅幅历史图片,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鉴真大师的风范,感受到了他博爱、和平、开拓、开放的思想和精神。

[HTH]四、设计多元活动,弘扬乡土文化[HT]

文化需要传承,但是传承的前提是学生深入了解文化。因此,在引进乡土资源时,教师可以设计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这一章后,教师设计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调查,并写出调查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日本侵华时,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每个地方都有抗日传奇故事,都有为抗日而牺牲的烈士。教师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家乡,调查家乡中的老人,向他们询问家乡有关抗日的故事、人物等,并记录下来,写成抗日调查日记。这样的历史活动让历史学习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充满兴趣。调查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历史舞台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将当地某位抗日英雄的事迹表演出来,从而深刻体会当时的场景。当然,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铭记历史,学习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我,将来为祖国效力,使其不再受别国侵略。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学校所在地,挖掘本土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学校所在地的手工业、工业的发展史及历史遗迹等,并以历史小报形式弘扬这些乡土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总之,每一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深入挖掘乡土资源,将这些乡土资源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精彩而高效的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杰.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乡土历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乡下人家课文篇8

关键词:葵乡;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一、开展葵乡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实践研究的基础

1.开展本土课程研究势在必行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内许多地方都开展研究如何把本土文化教育引进幼儿园课程,笔者检索了国内在幼儿园与本土文化教育相关的文献。检索结果发现,随着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日渐重视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幼儿园对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日益成槿鹊恪4游南字蟹⑾郑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研究的内容几乎都是体现某一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也就是说都是作者所在或熟悉的当地传统文化特色。比如,许瑜瑜的《闽南本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欧惠中的《对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本土民族文化的思考》――以广西为例等,都是关于作者本地区本土文化的研究。而研究新会的葵乡本土文化引进幼儿园教育这方面的成果暂没有找到。所以说,国内幼儿园对新会葵乡本土传统园本课程的研究成果几乎为零,这就有待对葵乡本土文化课程的研发。

2.葵乡本土文化资源的现状

(1)葵乡本土文化资源丰富

我们的家乡――新会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有名扬天下的梁启超故居、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葵艺和葵扇。家乡如此厚重的历史沉淀,独特的人文景观,为我们开展葵乡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研究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传承葵乡文化的迫切需要

具有千年文化历史而闻名天下的新会葵艺和葵扇,由于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经济转型等原因导致葵艺工品被逐渐淡忘。但随着近几年中国对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视,情况有所好转,在2008年新会葵艺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就在同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北京组委会的相关人员来到新会要求在新会订购大批量的高档葵扇作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纪念品。当时,新会接到这批订单,悲喜交集,最后,因无力承担这个任务,最终放弃了这份对国家、对地区经济都有重大价值的好商机。原因一是现在懂得做葵艺的人很少;二是做葵扇的物质资源缺乏。为此,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传承文化,幼儿园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幼儿阶段了解和体验家乡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是十分重要的。

二、积极探索葵乡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

1.提高对葵乡本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为研发课程奠定基础

(1)多形式、多渠道了解和收集本土教育资源

开始阶段,为了充分挖掘葵乡本土文化资源,我们走访熟悉新会本土文化的学者、专家,向他们了解新会葵乡的发展等相关信息,订购与查阅大量《新会地方县志》《葵艺史话》等书籍史料,到新会文广新局及向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新会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旧八景与新八景之别,到新会陈皮村了解陈皮发展文化等;我们收集到了大量的课程内容素材,为其后各领域课程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本土文化知识的园本培训

幼儿园制定了相应的园本培训计划,组织有针对性的园本培训,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葵乡历史文化的本土元素,使课程构建更具“新会”本土性。为教师购买有关新会知识的书籍,多次邀请新会葵艺传承廖人惠林大师来园为老师讲述葵艺的发展历史等,让教师掌握知识。幼儿园还组织老师到葵艺厂进一步深入了解葵扇加工的过程,现场观摩葵艺工人演绎葵艺作品、现场亲身操作体验葵扇制作的部分工序,学习相关的知识、术语,如葵扇制作的具体步骤。我们还通过自主学习和“葵乡知多少”的知识竞答活动、葵艺制品手工制作比赛等方式,促进教师学习和了解葵乡本土文化知识。

2.创设充满葵乡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

(1)塑造充满浓郁葵乡文化特色的公共环境

我们在幼儿园大门口最醒目的地方,通过布置大型壁画展示“葵乡文化,光耀千年”的景象,让大家时刻感受葵树与葵林的韵律、和谐、自然之美。幼儿园楼梯拐弯角等地方错落有致地挂着新会家乡好风光的照片,让大家时刻领略葵乡风光。另外,幼儿园门口大橱窗里还收集了展示葵艺编织的蓑衣葵编坐垫等充满葵乡风味的葵艺作品,形象、直观、全面地展现葵乡文化,让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中产生丰富的构想。

(2)打造家乡味十足的游戏活动功能场室

幼儿园在园内会堂创建了“古岗葵韵・新会印象”葵乡传统文化馆,天花板装上了别具特色有灯光效果的葵叶风扇、葵灯,还有鱼灯吊饰,窗户挂上印有新会几大风景的布幔,一进馆便有浓浓的家乡气息扑面而来。另外,墙壁柜里展示各种葵制品,包括葵扇的种类、葵扇制作过程、葵扇制作的工具等等。周边环境陈列了各种家乡特产,如新会柑、陈皮、陈皮制品、柑普茶等,文化馆充满着新会葵乡传统文化,幼儿置身其中深受感染并激发起动手创作的欲望和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对培育幼儿传承本土文化的情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创设生活化的班级本土文化体验环境

幼儿园各班老师将葵文化与本班环境创设相结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育需要,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家乡的本土文化。如有的班布置墙壁画“葵博园”,有的班用葵叶和葵棕布置了“玉湖”“小鸟天堂”等,让葵乡风景自然地渗透在孩子们的身边。还把葵文化的元素渗透于游戏区域,如角色游戏《快乐小舞台》可用葵蓑衣、葵帽、葵蓝、葵扇等进行表演,师生的无限创意扩展了葵乡文化的内涵。

3.紧扣《纲要》《指南》精神,构建了葵乡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

研发课程的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我们通过有关参考文献、史料的记载等发现很多内容都是要经过精心筛选才能适用于幼儿园的课程,为此我们发挥教师团队的智慧,集思广益,我们设计了以美丽的葵乡为核心主题,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把葵乡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生成一系列本土教育活动课程,如“葵艺之韵”“葵乡风貌”和“新会特产”三大主题,每个大主题都包含有小中大三个年龄语言、科学、艺术、健康、社会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以及在游戏生活化体验的内容。如“葵艺之韵”主题内容:

(1)3~4岁小班

健康领域:游戏《大风吹》等;科学领域:《认识葵制品》等;语言领域:《小葵扇》;艺术领域:音乐《小葵扇》等。美术:添画《狮子》《美丽的葵扇》等,葵叶粘贴《雪梨》等,手指点画《绿油油的葵扇》等,手印画《葵》,欣赏《葵艺作品》等。

生活化体验活动:运用葵扇:两种葵扇投放在游戏区域供幼儿自由取放;认识葵树:在美工区提供葵棕、葵衣、葵叶、葵籽等,幼儿美术创作活动。

(2)4~5岁中班

健康领域:游戏《接力葵扇》等;语言领域:故事《谢安与葵扇》等,谈话《我爱葵乡》,诗歌《咏葵》;科学领域:《认识葵制品》等;艺术领域:美术:编织《葵席》,装饰画《葵扇》,拓印画《葵林》,绘画《葵花》等,葵叶粘贴《小狮子》,欣赏《葵树摄影作品》;音乐:歌曲《大葵扇》等,舞蹈《葵扇舞》,欣赏《葵乡欢歌》。

生活化体验活动:表演区:设计小小舞台,让孩子在小舞台中表演本土的歌曲和诗歌,准备一些道具,如葵扇、葵帽等等;美工区:设计葵扇――用纸皮制作成葵扇,在葵扇上做装饰。传统文化馆体验制作活动:葵制作的艺术品。

(3)5~6岁大班

健康领域:游戏《葵乡接力赛》;语言领域:古诗《题蒲葵扇》,故事《葵的故事》,诗歌《葵城春日》;科学领域:《我们的葵艺》《新会哪里有葵树》(亲子调查活动)等;艺术领域:音乐:欣赏《葵乡谣》,创编葵乡儿童剧《葵乡宝贝》;美术:绘画《线描葵树》《葵林》《葵宝宝》《美丽的葵扇》,葵叶粘贴《向日葵》等,葵叶编织《毛毛虫》《葵席》;社会领域:《我爱我的家乡》《葵的光荣史和发展史》(家乡人介绍),家乡名人《梁启超》《芒果树的光荣史》。

生活化体验活动:传统文化馆的活动:欣赏制作鱼灯视频,学习尝试体验制作、装饰鱼灯;看编织葵艺视频,尝试编织葵制品;观看葵扇制作过程视频,装饰葵扇等等。

与此同时,在“葵乡风貌”和“新会特产”主题中,同样研发了适宜大中小班级年龄特点的生活化体验活动课程内容。在建构课程体系中,我们根据课程的实施与幼儿发展的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三、实施葵乡本土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促进幼师共同发展

1.组织实施本土文化课程,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教师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针对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注重钻研、切磋、实践探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各种有效的教育策略。一是制定本土化课程的教育目标,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注重活动的价值取向,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二是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让幼儿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及能力等,从幼儿如何学习这个角度设计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形式,注重幼儿的尝试、操作和体验,此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具、学具的准备等,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在游戏和节日活动中渗透了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

为了促进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我们将本土内容融入孩子的游戏活动。根据活动需要,开设美工区,让幼儿大胆想象设计制作,运用剪、画、拼、贴等方法进行制作,拼贴出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学习线描葵扇、装饰葵扇等,教师还注意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来完成作品,为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幼儿的动手及合作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其中的乐趣。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学习,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自己的疑惑和出现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进一步提升老师的组织能力与实施效果。教师从实践中的问题入手,注重钻研活动目标,课前充分预设,注重培养幼儿的尝试、操作和探索能力,体现教育活动的实效;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对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过程的自我分析能力,有效把握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整个动态过程。组织教师开展葵叶制作、葵乡园本课程课件制作、教学活动设计等活动的比赛,在活动中,老师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研究、思考、反思,教师的手工制作、美术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等明显提高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家园携手共促葵乡文化传播

我园在家长中做动员,要求家长协助共同推进《构建具有葵乡传统文化的园本课程》的研究相关工作和葵文化活动的开展,我们积极鼓励家长到葵博园参观学习、带孩子到新会的大街小巷走走看看,了解有关葵乡的一切,带孩子到新会的特色街了解新会特产,到“新会八景”游玩,为孩子创作葵乡歌谣,与孩子们共同收集葵乡的资料图片,为葵文化系列活动的开展铺垫了情感基础、认知基础和环境教育基础。

在幼儿园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家L们的积极配合下,经过努力,教师撰写的二十多篇论文、诗歌、课例分别发表和荣获省级、区级奖项,师生美术作品分别荣获多个奖项,《葵宝宝》的课件被江门市推荐参加广东省的课件制作比赛等,一人荣获葵乡手工艺达人秀奖项。我们创编的幼儿舞蹈《葵乡欢歌》《小鸟天堂》、儿童剧《葵乡宝贝》都成为我园的园本特色教材。家长创编诗歌《葵林中》入编了江门市童谣征集作品选《新童谣》。我园多次向同行们展示本土教育活动的教研开放日活动,深受广泛好评,在本地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总之,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构建了系列的葵乡本土文化园本课程,我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本土文化教育,使教育回归生活,幼儿在本土环境中体验本土文化。葵乡文化引进童心世界,它将唤起师幼、家长对葵乡文化的热爱之情。期望借着葵乡传统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带动更多热爱葵乡的人关注葵乡、关注幼儿教育,立足孩子们的身边和我们熟悉的家乡本土文化,努力开发葵乡传统文化课程,创作更多的适宜幼儿教育的作品,发挥葵乡文化对孩子们身心发展教育的影响,让葵乡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上一篇:国庆节的黑板报范文 下一篇:开除通知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