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范文

时间:2023-10-08 12:13:54

巴金的家篇1

巴金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族,巴金说他“从小就爱和下人们在一起,我是在下人中间长大的”。这使他有可能以受压迫者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家。当他怀着愤怒去揭露他所熟悉的封建家族时,他取得现实主义创作的重大成功。这就是1931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家》。他的这部小说连同抗战时期完成的《春》《秋》组成《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品。

巴金在他的封建家族系列小说中,对封建家族的罪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揭露和描写。

一、封建家长在封建家族中实行封建专制

在所谓的君、臣、父、子的等级关系中,父子关系是一个核心,而君臣关系则是放大了的父子关系。君权和父权是不可分割的专制制度的一个整体,其他如宗法制度、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等都是有它派生出来的。而封建礼教、伦理道德、封建迷信等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招牌。《家》中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是高公馆的老主人,在这个阴森恐怖的公馆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话不多,但每句话都是法律,都斩钉截铁,不容辩驳。他的意思都是无声的命令,谁也不准说个“不”字。他虽然很少出场,高公馆的所有罪恶几乎都与他有关。有的是他直接插手,如觉民的婚事,就是他下令与礼教会会长的侄孙女成亲。有的事,他并不出面,只吩咐一声便可了事,他把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就是由大太太转告一声:“今天老太爷吩咐说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还有的连吩咐也不必,家人们会自然地按他的意思或扯着他的虎皮去做。如觉新的婚事,就是觉新的父亲想抱孙子,高老太爷想四世同堂,而断送了觉新的前程。《春》《秋》中曾写到的觉新的娘舅周伯涛,也是一具封建僵尸,他在其封建家庭生活中也是罪恶悲剧的制造者,是他亲手葬送了蕙和梅的幸福和生命。高老太爷、冯乐山这些人在表面上道貌岸然,满口的“仁义道德”,实则男盗女娼,玩花旦,讨小老婆。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封建主子的荒淫、腐朽、阴险、残酷的嘴脸。巴金怀着对封建卫道士的憎恨,对家庭中各层次被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怀着“我控诉”的激情,揭露了封建家族、封建伦理的罪恶。

二、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在封建家庭中受到迫害

在巴金的家庭系列小说中,他着力描写了青年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婚姻恋爱,通过一系列悲剧事件的描写,愤怒控诉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深挖了这一制度的根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制度对于年轻人的摧残。《家》中的丫头鸣凤之死,最动人、最催人泪下。鸣凤不到十岁就失去爹娘,被送进高公馆,辛辛苦苦服侍主人多年。她暗恋三少爷觉慧,但是,当她品尝到一点点人性的快乐,获得觉慧的爱情的时候,高老太爷的一声“吩咐”,就把她推下了万丈深渊,断送了她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对这一小人物是饱含感情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饱含着作者对下层劳动者由衷的赞美和同情,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体现了巴金小说深刻的反封建性。

封建专制与封建礼教,不仅扼杀“下人”的幸福,即使是上流社会的男女青年的命运也难逃专制者的主宰。梅和觉新两位青年相互爱恋,心心相印,可是只因两人的母亲在牌桌上的一点纠纷,就残忍地拆散了一对恋人,梅小姐被母亲随便嫁给了一个她所不爱的人,最后她的丈夫死去,她也抑郁成疾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瑞珏是高家用“抓阄”的方法嫁给觉新的,也难逃一死。此外,还有那个从小被父亲摧残了身心的淑贞,一双小脚,一声声凄惨的悲啼,无不是对封建家长制的血泪控诉。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作家通过一系列悲惨的故事,特别是选取了一个个软弱善良的女子的悲惨命运为例子,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吃人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一切封建制度都是残害人性的,而且那些受到迫害的青年男女得流着眼泪驯顺地走向专制者给他们挖好的坟墓,如果稍有反抗,便会被冠以大逆不道的帽子。

三、新生力量的叛逆和觉醒,吹响封建制度灭亡的哀乐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孕育了一大批封建专制制度的叛逆者。高觉慧就是巴金笔下的封建家庭中最坚决的叛逆者。在家里,他看透了高老太爷、冯乐山的荒淫,在精神和道德上,他高于长辈,所以,他有反抗的勇气和力量。高老太爷病重,陈姨太请人捉鬼,唯有觉慧敢于把这些人拒之门外,并把陈姨太、觉新痛痛快快地骂了一顿。觉慧对觉新的逆来顺受的作揖主义、向恶势力妥协等性格表示深恶痛绝,他帮助觉民逃婚,对下层仆人也怀有同情之心,并且深深爱着丫头鸣凤,他认为少爷和婢女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信相爱的,他认识到,一代新人的力量一定会冲垮包含着种种罪恶的、腐朽的封建家庭的阻挠而走向新生。

小说中出现了另一位重要女性——琴,琴和以上几位截然不同。她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应平等,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人的强烈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是时代的叛逆者,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觉民则是家庭的叛逆者,是高家出门不肯坐轿子的人。他接受“五四”民主精神,敢于反抗家庭,反抗封建的束缚,有正义感,为争取民主自由而斗争,与琴相爱,这在当时是相当大胆的,用逃婚抗拒包办婚姻,使祖父屈服,为他解除婚约。最后,得到个人的幸福,不像觉新和梅那样成为悲剧,表现了觉民的反抗精神。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巴金通过对封建家庭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种种罪恶。巴金的封建家族系列小说展示了封建大家庭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整个旧中国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深入剖析,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及维持它生存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饱含激情地讴歌了“五四”时期一代新青年的觉醒,赞颂了他们的进步和抗争,从而揭示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规律。

巴金的家篇2

关键词:《家》 高觉新 形象剖析

文学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非常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人物典型性格的刻画尤为细致。高觉新是巴金《家》中塑造最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尤其是对高觉新畸形性格的描写触人心弦。高觉新的形象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格的典型形象,该形象受到多数读者的议论和分析。分析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和形成的因素,对于读懂其悲剧的一生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

《家》是巴金先生在《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背景。那个时期新文化运动虽然已经全面展开,在高家公馆这样一个仍然处于旧制度治理的“家”中,一直以维护封建传统的制度为准则。在《家》中很多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在高觉新这样一个形象上淋漓尽致的得到展现,指出了封建制度的不足之处,由此发人深省。高觉新也是巴金《家》中塑造较为典型的人物。在该作品中,高觉新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和矛盾性。高觉新是一个善良软弱的性格,他也憎恨旧制度,只是在思想上反抗,不敢付诸行动。高觉新是一个立足于高家大家长和叛逆者之间矛盾之人。因为他这种复杂的性格导致其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对象。在高家这样的大家庭中,他必须遵照父辈人的意思严加看管两个弟弟,尽其所能地维护好高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对自己两个弟弟的遭遇和反叛行为深表同情。因此,高觉新成为一个思想上的新青年,行动中甘于依靠旧制度生活的人。作者巴金曾说:“于是他变成一个具有两重人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两个弟弟在一起的时候,他又是一个青年。”这样的两重人格导致他的性格存在很大的矛盾,也导致他成为无抵抗和作揖主义的人物形象。在高觉新眼中,他们只能沦为这个时代的牺牲品,所以,他无论碰到怎样的情况都没有怨言,好像顺从是他唯一的能力,他拼尽全力维护着奄奄一息的封建势力。他听从长辈们的意思对包办婚姻点头顺从,没有多说任何一句反抗的话语。对于蛮横的长辈他也不敢有半点的执拗,他没有办法阻止制造罪恶者的行为,也不能把封建家长与叛逆少年之间的矛盾进行合理的排除,只能做一个两面说好话的人,两面打着圆场。正是因为他一直遵循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才使他的一生都处于悲剧的生活中,他不仅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权,也丧失了争取光明前途的机会.他没有反对家里人为他做的所有安排.在《家》中写道:“他的父亲让他采用抓阄的办法选择一个不认识的姑娘,并在年内结婚,由此他的升学愿望也破灭了,他的前程也成为无稽之谈。他关上门用铺盖蒙着头痛苦”。他没有反抗,也没有想过反抗,只能听从家人的意思,不敢有怨言。但是,他在心中为自己的命运痛哭,为自己喜欢的少女痛哭。这一段写出高觉新没有一点的反抗主义,他也为自己的顺从无抵抗主义牺牲了最珍贵的东西。他无声的沉默,只能运用泪水发泄一下自己的难过。随后,就会把这些情绪搁置起来。这就是他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心理形式,就是指人在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养成的一种本能的行为方法。他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循无抵抗主义,受到痛苦和不公正的待遇后,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同情,他又觉得外界并不能真正了解他。在该作品中他曾说:“你不了解我,你们大家都不了解我。”自从他和瑞玉结婚之后,就使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高觉新的性格懦弱到极限,在高家老太爷逝世之后,正好是高觉新的妻子瑞玉生产之时,陈姨太说这样会引发血光之灾,高觉新虽然自知这些人所说的血光之灾简直无中生有,但他却没有反驳和反抗,把自己的妻子送到城外,从而致使瑞玉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雪光之灾,从而又断送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就是最为可悲之处。这个时候,他心中奉行的无抵抗主义正发生着微小的变化,他清醒地认识到正是这样的制度、迷信、礼教,夺取了他一生的幸福和前途,牺牲了两个他最爱的女人梅和瑞玉的性命。但是,他好像很健忘,好了伤疤忘了疼,刚刚还在痛苦地痛哭,不一会儿又和弟弟妹妹们愉快的玩耍。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能反思认识到自己导致悲剧人生的原因,却没想过去改变它。

二、导致高觉新悲剧人生的因素

(一)封建思想的毒害

自小就开始接受封建思想的教育,不但使高觉新丧失了反抗的精神,也让他形成了特定的处事方法。封建思想所推行的“礼”“温厚敦实”“谦让”等这一系列的理念已经在那个时代人的心中扎根。那些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这种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心中发芽、生长,融入到血液中。高家老太爷是参与封建的科举考试从而踏上仕途,随后建立了这个等级森严、家教严格的高氏院落,所以封建的思想是高家处理各项事务的教条。在高家大院中封建思想“忍让”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高觉新从小聪慧,受到长辈们的喜欢和宠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接受封建思想的熏陶直至长大,封建思想中的毒害物质也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这里的谦让思想经过特定环境的影响,就变成了一种对父辈人的愚忠、愚孝,只是一味地顺从父辈人的意见,同情同辈人的做法和思想,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所有,忽略自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他开始奉行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慢慢地这两种主义成为其处事的原则。该主义也让他把自己的思想无限制的压抑,一味地牺牲自己,不进行反抗斗争。

(二)特殊的家庭角色

在封建制度下,所推行的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度。高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映射,这里的长房长孙从出生之日就具有维护家族利益的责任和义务。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他是高家的正统继承人。在这样的特殊家庭和特殊背景下,他不但具有承担整个家族的延续和生活的责任,而且也是这个家伦理道德的传承者。封建思想的制度模式让他不断消耗自己的生命活力,致使他形成顺从、软弱的性格。让他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去维持家的情况。在该作品中,高觉新尽其所能地减少长辈人的冲突,宁愿做别人眼中的傀儡。他在自己能力之内配合长辈们,任他们摆布、陪她们打牌。高觉新的性格悲剧的形成有他自身的因素,多数的因素是由这个“家”导致的。高觉新的独立意识和个人意识被家族的伦理观念严重抹杀,导致他的一生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和殉葬品。分析高觉新的性格,我们发现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一直处于游离的态势。高觉新也接受过新思想,非常向往新的生活方式,也很理解同情弟弟们的做法。有时他心甘情愿为他们受罚,弟弟们却不懂为什么大哥要承担这一份责任。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弟弟们可以接受新思想,向往不一样的生活并付诸行动,没有必要承担太多家庭的责任和重担。高觉新这个大哥,从出生之日起就注定需要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弟弟们惹麻烦,他就要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放他们到外面的世界中。所以,弟弟们可以毫无压力地反抗、违背父辈人的意愿甚至离家出走。高觉新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家族的重大责任。顺从地承担所有的负担。哪怕是违背意愿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他也毫无反抗和怨言。特殊的家庭角色让他付出最大的牺牲,悲剧的命运伴随其一生。

(三)对自我的放弃

该作品中,高觉新的人生也是存在自我选择和身份选择的。不可否认,高觉新作为家里的长子长孙,从出生之日起就无法改变。但他是不是要承担该身份所赋予的责任,他有一定的选择性。外界因素对于事物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事物的本质还是由内在决定的。莲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在封建思想的深渊中也会有走出来的强者。高觉新悲剧的一生和他的自我做主的可能,一直以长子长孙的角色而生活。也可以这样说,高觉新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也具有对生存权利能动性选择的机会。可惜,他最后选择放弃自我,把自己放在长子长孙的状态下忙碌的生活,每天复制一般的人生。事实上,高觉新放弃自我选择的机会就注定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三、结语

高觉新是巴金《家》中塑造的最为典型的人物之一。他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他的性格的形成受到那个时代环境和家庭因素的负面影响,高觉新的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映射。分析高觉新性格特征和形成悲剧人生的因素,我们得出一味的妥协、顺从只会丧失自我,从而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兰铁梅.懦者,旧制度的殉葬品――《家》中觉新形象初探[J].语文学刊,2011(24):38,73.

巴金的家篇3

虽然巴金爷爷已经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作家了,还写下了不少的传世佳作,而他却一点儿也没有名人的架子,反而还说自己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一生。他的谦虚让我敬佩不已。

其实像巴金爷爷一样谦虚的人还有很多,我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就是这样的人。她6岁开始打乒乓,先后获得了多项亚洲冠军和世界冠军,被评为世界乒乓球头号种子选手。面对一块块金牌和别人的称赞,她却说:“一切永远从零开始,我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争取下一次让对手见到一个新的邓亚萍。”试想,如果邓亚萍没有像巴金爷爷那样永不自满的精神,怎能获得累累硕果呢?

相反,骄傲自满是进步的大敌,它就像一只害虫,可以吞噬整个成功的果实,许多人都是因为骄傲而导致失败。我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在上届运动会中,我报了男子跳远这个项目。在预赛中,我由于发挥出色,以预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决赛。我兴奋得有点忘乎所以了,就是这种骄傲心理使我与冠军失之交臂。直至今天,那次失败我仍记忆犹新。它使我懂得:在胜利时,要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因为骄傲会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听不进别人的忠告,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

巴金爷爷的信,令我受益匪浅。它使我明白了:我们在面对成绩和胜利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应该把成绩和胜利当作前进的起点和阶梯,再接再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像巴金爷爷那样铸就辉煌!

巴金的家篇4

100多年前,四川成都市正通顺街上有一个李姓的大户人家,因为祖上做官,积下了很大的产业,兴盛时,李家光仆人就有50个。

1923年,这个家族渐渐衰落,富贵如浮云渐渐散尽。

那年春天,这个大家族中的长房一家去街上照了一张合影。(图2)

继母和李家五兄弟,后排最右边是19岁的李尧堂,他以后改名叫巴金。照完相后,巴金和他的三哥就要去上海念书。振兴家族,光宗耀祖是家里的希望,但巴金的心里却是别的想法。

巴金研究专家李辉:他自己是抱着一种信仰无政府主义,信仰社会公平,打破阶级压迫,乌托邦这样的社会理想,离开四川的。

1923年5月的一天,巴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

离家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自由的喜悦,又有对家深深的忧伤。

巴金说,一个理想在前面向我招手,我的眼前是一片光明。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

巴金最初的记忆里,4岁那年,因为父亲去广元任知县,巴金随父母去了那里。深深的县衙大堂,留给巴金可怕的记忆:作为知县的父亲大堂审讯犯人,两边站着拿刑具的公差,犯人跪在下面,一上来,公差把犯人按在地上,打一百个板子,犯人哭着求饶,直到皮开肉绽, “犯人”才如实招供,最后,还要向审问官大喊一声:给大老爷谢恩!挨了打还要谢恩,封建时代奴性中国人的形象,缠绕了巴金一生。

1911年,辛亥年,父亲卸任广元知县,巴金跟家人一起经过著名的剑门关,回成都老家,此时的中国已发生了巨变。

辛亥革命爆发,满清专制被,中国在缺乏思想和经济的准备下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民国时代。在这动荡的年份,作为旧式大家庭的李家也发生了很多事情。

1914年,巴金最敬爱的母亲因病去世。三年后,巴金的父亲也死了。(图3、4)

巴金在回忆文章中说,父亲一死,我的家庭生活就渐渐变得苦痛了。也使我懂得了更多的事情,我的眼睛好像突然睁开了,我更看清楚了我们这个富裕的大家庭的面目。这个大家庭变成了一个专制的大王国。在和平的,友爱的表面下我看到了仇恨的倾轧和斗争,同时在我的渴望自由发展的青年的精神上,压迫像石块重重地压着,我不能够动弹。我不能够摔掉肩上的重压。

不幸的是,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死了,死亡是这座深宅大院留给巴金最深的记忆:六十多岁的老书童病死在门房里,抽大烟的仆人因为偷了祖父的字画被赶出去沦为乞丐,最后冻死在街头,一位老轿夫被人诬蔑偷东西,用一根裤带吊死在大门里面,从小照顾巴金长大的丫头和女佣也先后病死在那里。

军阀割据的炮火也总是惊扰着这个大院。

李辉说,生活在一个大家族中,几代人在一起,四世同堂这种氛围,对十八九岁的年轻人,确实有一种恐惧,有一种压力。

少年巴金是忧郁的,他在思考,在寻求解除恐惧,释放压力的出路。

80多年前,巴金和他的同伴经常聚会,相互传阅进步书籍,出版刊物。那时巴金还参加了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适社”。因为那年冬天,他看到一本小册子,介绍了俄国著名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家克鲁泡特金。他的文章《告少年书》,让巴金真诚地相信:只要奋斗,万人享乐的新社会与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一切的罪恶就会立即消失。

巴金在回忆文章中说,那时候我已经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而且参加了社会运动,创办了新刊物。那些日子里我觉得十分快乐。我只有一个希望:谦逊地牺牲自己,不要人知道我的姓名,知道我的一切。我的心中只有对朋友们的友情和对人类空泛的爱。

1923年,巴金经过近一个月的航程,来到大城市上海。那时,他不仅仅是个初次离家的少爷,也不仅仅是个青年学子,他已经成为一个确定信仰和奋斗目标的战士,怀着极大的勇气来面对外面广阔而又陌生的世界。

来到上海后不久,巴金考上了南洋中学。不久,又去了南京就读东南大学附中。

离家的最初4年间,他奔波于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结识了国内外许多无政府主义者,办刊物,写文章,翻译作品。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巴金忙碌着,漂泊着。

1927年,巴金再次远行,从上海乘船前往法国。在船上,他写信给朋友说,我现在的信条:忠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爱那些需要爱的,恨那些摧毁爱的。

李辉说,当时法国是世界无政府主义活动中心,尤其十月革命之后,俄罗斯的一些流亡者,集中在法国,巴金到法国去,也是为了社会革命,为了融入到世界性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之中。

在法国度过一段孤独寂寞的日子后,巴金开始翻译俄国革命家的传记,这也刺激了他的文学想象力。在法国略显寒冷和破旧的公寓里,巴金开始了小说创作。

巴金回忆文章说,过去的回忆继续来折磨我了。我想到了上海的活动和生活,想到那些在苦斗中的朋友,想到那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快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我想到那过去的一切,我的心就像被刀割着痛,那不能熄灭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巴金研究专家李存光说,他要通过这本书,告诉他大哥,你的弟弟要干的是什么事,要走的是什么路,跟你所期望的完全不一样。

1928年10月,巴金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出版,小说写了一个蕴蓄着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和灭亡,极像当年巴金的心态。他强烈感受到无政府主义理想的遥远和改变中国残酷现实的困难。

在法国生活了两年后,巴金回到上海。小说《灭亡》的出版激发了创作的欲望。他准备再写作一部名叫“”的作品。

就在那时,一直资助他的大哥从成都来上海看他。

一同欣赏着他们喜欢的歌曲,兄弟俩开始了交谈。

巴金回忆文章说道,我们分别了六年,如今又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两个人都很高兴。我们谈了别后的许多事情,谈到三姐的惨死,谈到二叔的死,谈到家庭间的种种怪现象。我们弟兄的友爱并没有减少,但思想的差异却更加显著了。他完全变成了旧社会中一位诚实的绅士了。

巴金的大哥是李家的长房长孙,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一切行为都得从家族的利益出发,由不得自己;甚至婚事,也是在祖父的主持下,通过抽签的方式来决定的。

那样的环境,一点点地吞噬掉大哥的热情和理想。

巴金大哥之子李致说,父亲本来也想到上海、北平去学化学,以后到德国留学,因为他是长子,必须承担起这个家庭的任务,所以他毕业以后,我祖父很快给他找到一个工作,没让他继续读书,他的美梦破灭了。(图5)

曾经的成都市劝业场是当年成都最繁华的地方,巴金的大哥中学毕业后就在这里工作,为了24块银元的月薪,他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局混乱,战火四起,到处是一片流离失所的景象。

面对纷乱的世事,巴金的大哥背负着沉重的生存压力,作为一家之主,他一直苦苦支撑着日益破败的家庭,上奉继母,下养妻子,还要资助两个弟弟在外读书。

巴金决定以大哥为原型,创作一部小说《》,来揭示一个旧式大家庭衰败的历史。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李致说,我父亲非常支持他,后来回成都写信给他说,我早想写了,可是我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你要写,我非常高兴,我要恭恭敬敬地给你鞠躬。他说写完之后你再寄给我。

巴金回忆文章说,那个时候我好像在死胡同里面看见了一线亮光,我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公了,而且还有一个有声有色的背景和一个丰富的材料库。故事虽然没有想好,但是主线已经有了。我不是在写消逝的渺茫的,我写的是奔腾的生活的激流。

那段时间,巴金几乎不外出,闭门写作,并把小说的名字改成了“激流”,准备连载的报社也发表了预告。

1931年4月18日,《激流》在报上发表,也就在这一天,巴金接到了大哥自杀的消息,因为投资失败,家庭破产。

巴金说,我的悲愤更大了,我的悔恨也更大了。我责备自己为什么不早把小说写出来,让他看清楚面前的深渊,他也许还有勒马回头的可能。我不曾好好地劝告他,帮助他。现在太迟了!我只好把我的感情,我的爱憎,我要对他讲的话全写到我的小说里。

巴金这部最重要的小说出版时取名为《家》,作品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数知识青年读了这部小说后纷纷逃离旧式家庭,走向革命。这部作品也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

但大哥的自杀,以及几年后三哥的病死,一直让巴金耿耿于怀。

李致说,他老是讲,我的两个哥哥都是因为没有钱才死掉的,现在我有钱了,我也没办法帮助他们了。平常我没有见过他流眼泪,但这一次他放声大哭。

《家》完成后的第二年,上海遭遇战火,日本飞机猛烈轰炸这座繁华的城市,巴金居住的住所也被炸毁,从此巴金开始了没有家的漂泊生活,他一边旅行,一边写作。每每想到日本侵略势力日益蔓延全国,而自己又处在流浪之中,巴金总会自言自语说:我不怕,我有信仰。

1937年7月,巴金搬到上海市霞飞路霞飞坊居住,这里成了他临时的家。他在这里过着隐居的生活,白天读书或者从事翻译工作,晚上9点以后开始写作小说。

10年时间,巴金完成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创作,这也成为巴金创作生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作品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那时,巴金会接到很多读者的信件。1936年,巴金接到一封特殊的信,信里夹着一张照片,写信的女孩叫萧珊,他们已经通信一年多,决定见个面。萧珊在照片的反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图6)

巴金和萧珊在当时上海有名的新雅饭店见面,还是中学生的萧珊惊讶地发现,心中崇拜的大作家和偶像原來是一个个头不高,滿口四川腔,说话頻率很快,又不善言辞的中年人。而巴金也发觉,这个给他写信的大胆的诚恳热情的小姑娘,不仅纯洁可爱,而且有着一双可以透彻心灵的美丽大眼睛。

那年萧珊16岁,巴金32岁。(图7)

旧家庭的种种缺陷和罪恶,令巴金反感和憎恨,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坚持独身,萧珊的出现,改变了巴金,8年后,他们结婚了。

经过20多年的漂泊,巴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一个充满温馨的家,伴随着他走过一生。(图8)

李辉说,他从一个反叛的、激情的,不顾一切的革命青年,转向一个务实的,有了中年心态的,回归日常状态的男人,和以前不一样了。

当年,巴金从成都离家远行,1941年,时隔18年后巴金再次回到故乡。以后,他还回来了4次,最后的一次是他83岁的时候。

经过岁月的沉淀,当年曾让人痛苦和仇恨的家也渐渐变得温馨起来。晚年他曾这样写到: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在巴金童年住过的地方,有两棵当年的皂角树,当地人把它们命名为“巴金树”。大树历经100多年,依然茂盛葱绿。(图9)

巴金的家篇5

论文关键词:创作思想 人道主义 文学作品

论文摘要:创作思想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作品中的审美体现,它影响和决定着作家的创作成就。本文考察了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渊源,探讨了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在《急流三部曲》中的渗透形式,为人们进一步理解《急流三部曲》开拓了新视野。

一、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渊源

1.巴金受母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巴金童年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封建宗法色彩的大家庭里,父母的爱,骨肉的爱,别人家的爱使巴金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巴金曾说过:“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我已经说过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她使我知道了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贫或富;她叫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奴婢,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巴金母亲这颗仁爱之心和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使幼小的巴金具有了仁爱和博爱之心,从而造就了巴金宽广而又博大的人道情怀。

2.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巴金早年选择了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义),并用它作为反抗旧社会的武器。他在《在断头台上》里写道“我自己早已在心灵中筑就了一个祭坛,供奉着一切为人民的缘故在断头台上牺牲了生命的殉道者,而且在这个祭坛前立下了一个誓愿: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日,便要一面宣扬殉道者伟大的崇高的行为,一面积极地为他们的壮志前进。”这是巴金为自己立下的人生誓言,表明了他的人生愿望和价值追求,最终形成了为他人而放散、为他人而牺牲的爱的生命哲学。

二、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与其文学创作道路

1.由无政府革命到文学革命。巴金在进行无政府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要实现革命理想,不单是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不断的启发民智,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在《无政府主义与恐怖主义》一文中,巴金写道:“民众的不觉醒,民众组织力量不足,这使的社会延续下去。”这说明巴金已经认识到要启发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不能没有文学来参与。于是,在无政府主义破产后,巴金便正式走向了文学创作道路,这一点与当年鲁迅弃医从文有点相似。

2.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巴金在接触新文学创作后,用自己批判的笔、战斗的笔不停地探索人的心灵,创作出了不朽的文学巨著。在《谈春》里,巴金说:“倘若我的作品果真能够给当时的青年带来一点温暖和希望,那么我这一生便不是白活了。作品能够帮助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的好东西,这才是作家的光荣”。巴金怀着这样的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追求现实人生,批判旧道德,呼唤独立人格,鼓励人们为争取个人的生存而努力奋斗。

三、《激流三部曲》中人道主义创作思想的渗透

(一)作品主题中渗透着人道主义。《急流三部曲》是揭示封建伦理道德“吃人”本质,再现“五四”时代民主精神,奏响封建家族灭亡葬歌的家庭系列小说,作品主题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显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正是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根本。

1. 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灭亡。20世纪初,中国封建制度自身肌体的逐步腐烂、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国内军阀混战连绵不断,这些内容在《急流三部曲》中都不同程度的有所反映,巴金用他热情的笔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由兴盛走向灭亡的全部历史,再现了封建家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逐步走向衰弱的全过程,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全貌,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的残忍,表达了巴金反帝、反封建、反旧社会制度的人道主义思想。

2.寻求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五四”以来,中国妇女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不断追求个性解放,她们为挣脱封建礼教枷锁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巴金敏锐地感受到这一时代脉搏,凭着自己人道主义的良知,着力描绘了在封建家族和礼教枷锁迫害下中国妇女的苦难生活。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批判了维护封建礼教的旧式妇女,赞扬了具有新思想的现代女性。

3.反映新旧社会的爱情生活。“五四”前后自由恋爱的爱情观已初步确立,新的爱情和婚姻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巴金以人道主义情怀和良知,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反映了新旧爱情观和婚姻观。《急流三部曲》把主要青年人物的性格、命运发展与其爱情、婚姻密切联系进行描述,对后人起到了良好的警世和教育作用,这是巴金人道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作品中的年轻人都在为获得自己幸福爱情和婚姻生活而不懈努力,但只有觉民和琴等少数青年对封建家庭反抗的比较彻底,获得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像觉新、觉慧、梅、瑞珏、蕙等大多数青年由于缺乏反抗,导致了自己的爱情悲剧命运。

(二)作品人物形象中渗透着人道主义。在《急流三部曲》中,通过塑造一系列叛逆者、妥协者、维护者的人物形象,揭示这些人物的心理历程,展示作者的爱憎情感,同时表达了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生命充实型。觉慧、觉民、琴、淑英、淑华等人有着年轻人应有的青春和朝气,他们对封建礼教给予唾弃和蔑视,是作者讴歌的对象。觉慧这一形象是巴金自己的缩影,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先进青年,也正好体现了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反叛是觉慧性格中的基调,他参加请愿,加入均社、创办《利群周刊》,最后与封建家族彻底决裂,成长为一名革命者,把自己的理想同革命的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

2.封建礼教的妥协者——生命委顿型。觉新、枚、瑞珏、蕙、淑贞等人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青春之花过早凋零。觉新是巴金以自己大哥为模特塑造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觉新受过西方文明洗礼,但压抑的家庭生存环境使他性格扭曲变形,“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成为其逃避现实的行动准则,使其不仅成为封建旧礼教的维护者、杀人帮凶,而且成为封建旧礼教的受害者和妥协者。作者对这些生命委顿型的妥协者,流露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结,这正好是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又一体现。

3.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生命腐朽型。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周伯涛、冯乐山等人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维护者和代表,他们虚伪、凶残、怯懦又荒淫无耻。高老太爷有着没落阶级的共同特征,蓄婢纳妾、追求享乐、冥顽不化。当他意识到无法抗拒时代前进步伐的时候,为了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高家统治,他让克明去当律师,让觉新去办公司,借此分散高家投资方向,力保高家家庭经济繁盛,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代表封建大家庭统治的他已经无法阻挡新生事物的产生,只能在惶惶不安中打发日子。巴金给这些生命腐朽型的维护者安排这样的结局,折射出作者反封建、反旧道德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综上分析,巴金一生的创作都是用文学作品来体现、传播、捍卫他的人道主义,进而达到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目的,每一部作品都渗透着他的人道主义创作思想。

参考文献:

[1]宋曰家著:《巴金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陈丹晨著:《巴金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

[4]张慧珠著:《巴金创作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贾植芳著:《巴金写作生涯》,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巴金的家篇6

巴金,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回到上海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创作了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解放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巴金是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

巴金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据已故作家汪曾祺《寻常茶话》所记:“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

然而,汪曾祺却没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岁高龄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为巴金先生冲工夫茶者,是名闻中外的紫砂壶制壶大师许四海。许四海在成名前当过兵,所在部队就驻在潮汕地区。他对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情有独钟,进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间老紫砂罐,到1980年复员回到上海时,随身带回大量壶类古董。后来他不满足于集藏,便到宜兴拜师学制壶工艺,终于成为当代制壶名家。

许四海是因为向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捐款而结识巴金老人的,巴老让女儿李小林泡茶给许四海喝。茶泡在玻璃杯里,且有油墨味(因巴金先生将茶叶放在书柜里),所以喝后,许四海表示下次来一定要给大家表演中国茶艺。一个月后,许四海给巴金先生送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特地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来,为巴金表演茶艺。巴金平时喝茶很随意,用的是白瓷杯,许四海就用他常用的白瓷杯放入台湾朋友送给巴金的冻顶乌龙,方法也一般,味道并不见得特别。然后他又取出紫砂茶具,按潮汕一带的冲泡法冲泡,还未喝,一股清香已从壶中飘出,再请巴金品尝,巴金边喝边说:“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又一连喝了好几盅,连连说好喝好喝。”(沈嘉禄《茶缘》)

由此可见,巴金先生至少饮过两次潮汕工夫茶,只不过前后相隔近半个世纪。

巴金的家篇7

1、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巴金

2、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

3、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麽就讲什麽;自己怎麽想就怎麽说这就是说真话。——巴金

4、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巴金

5、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巴金

6、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8、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巴金

7、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巴金

8、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9、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巴金

10、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巴金

11、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巴金

12、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巴金

13、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巴金

14、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巴金

15、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巴金

16、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17、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

18、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巴金

19、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巴金

20、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21、书籍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一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巴金

22、生的目标是什么 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巴金

23、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6、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巴金

24、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巴金

25、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巴金

26、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巴金

27、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巴金

28、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巴金

29、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巴金

30、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巴金

3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 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 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巴金

32、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巴金

33、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巴金

34、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巴金

35、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巴金

36、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巴金

37、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

巴金的家篇8

关键词:逆周期资本;东道国;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9-005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3

巴塞尔系列协议(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I、1996年的巴塞尔协议I.5、2004年的巴塞尔协议II、2009年的巴塞尔协议II.5和2010年的巴塞尔协议III)自诞生之日起,便将自身的适用范围定义为国际活跃银行。然而,在各国对巴塞尔系列协议的实践中,其适用范围却远超过了国际活跃银行的范畴。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制定巴塞尔系列协议的巴塞尔委员会,其成员国也已经由1998年时的十个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扩展为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27个国家或地区。作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特别是G20成员国,在享有政策讨论权的同时也承担了率先实施巴塞尔协议的义务。从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各成员国的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正式公布了巴塞尔III的实施草案,日本已经正式公布了最终的实施方案;而发展中国家实施相对较为缓慢,阿根廷、土耳其等5国至今仍未正式公布实施草案。究其原因,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具有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特征,很难用相同的标尺对其进行衡量和监管。另一方面,针对国际活跃银行而制定的监管规则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小银行而言适应性有限。因此,如何在G20的发展中国家中推进巴塞尔系列协议,特别是危机后提出的巴塞尔III,在加强全球金融监管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当前经济的冲击,并充分体现巴塞尔协议在各国的适应性,是巴塞尔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当局密切关注的问题。此外,与已经实施了巴塞尔II的欧洲国家不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实施巴塞尔II,所以同时面临着从巴塞尔I直接过渡到巴塞尔III的挑战。

一、巴塞尔III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施现状

自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正式推出巴塞尔III之后,根据其对G20各成员国于2013年之前相关实施草案的规定,目前全球各成员国对巴塞尔III的实施已全面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2012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交G20峰会针对28个经济体(包括巴塞尔委员会27个成员国和欧盟)的研究报告总结,在2012年5月底之前①。沙特阿拉伯、日本和印度对巴塞尔III的实施推动较快,已经先后公布了监管协议的最终实施方案,其中印度、日本将先后与2013年1月和2013年3月正式实施巴塞尔III。截至2012年5月末之前,加拿大、德国、中国、南非等18个国家都已正式公布了巴塞尔III的实施草案,而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7个经济体尚未公布正式的实施草案。从整体上看,大部分成员国都处于征求草案意见阶段到制定最终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目前成员国内部还没有国家开始正式实施巴塞尔III。

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区分,发达国家实施巴塞尔III的积极性更高,并与巴塞尔III内容及要求更为一致,改动也较小。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为滞后,同时对巴塞尔III的监管内容及要求改动较多。从发展中国家的实施情况来看,印度、沙特阿拉伯的实施进度最快,最终的实施方案已经,距离正式实施也为期不远。而金砖四国中其他三个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目前中国和巴西已经正式公布了实施草案,而且中国也已于2012年6月公布了资本监管相关内容的最终实施方案;俄罗斯的实施草案也将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公布。但是相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巴塞尔III的实施过程中更为积极、迅速。在7个尚未正式公布实施草案的国家中,除美国、中国香港外,其他5个均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然而中国、印度等金砖四国受到强力的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日趋成熟等条件的驱动,实施巴塞尔III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巴塞尔III中表现出的犹豫不决和行动迟缓是具有其内在原因的。从各国的经济环境来看,发达国家在实施巴塞尔III中具有显著的成本和技术优势,各项监管条款都具备明显的针对性。但由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相对不成熟、经济环境波动较大等特点。笔者将从三个视角分别阐述巴塞尔III在发展中国家可能存在的不适应性和负面影响。

二、巴塞尔III的相关要求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应性

巴塞尔协议是针对国际活跃银行所提出的,虽然其在近期的实施中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其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国际活跃银行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实施带来了不适应性。另一方面,巴塞尔II.5和巴塞尔III都是针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展开的,其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欧美金融体系在危机中暴露出的不足。因此,将巴塞尔III的监管标准照搬到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一种“西方生病,东方吃药”的做法,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过早加强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可能会阻碍经济金融的繁荣。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特别是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危机中显现了较高的风险隐患。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场外交易市场实施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然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其实施过于严苛的监管可能反倒会阻碍衍生产品的发展,从而不利于衍生产品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其应有的剂和资产定价等作用。即使是对于那些衍生品场外交易市场已经成型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衍生产品的监管也应该视其发展状况和程度而定,当其没有发展成为系统重要性金融工具时,对其如何采取监管也需要不同视角的考量。

判断经济周期的前瞻性指标可能缺乏国际一致性。在巴塞尔III逆周期资本监管指标的选择中,目前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信贷/GDP这个指标对于当前的经济周期进行前瞻性的判断,然而该指标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也较大,且在经济运行中常运用计划性等强制性手段进行信贷调控,因此简单运用信贷/GDP这一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发展速度和波动条件下的信贷深度。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巴塞尔III逆周期相关要求时,可能更多选择违约概率等其他表征经济金融周期的指标以完善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1]。

流动性覆盖率(LCR,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不低于100%)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可用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不低于100%)是巴塞尔III新提出的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针对危机前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失,这两大指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约束。然而其中某些细节定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适合,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对LCR和NSFR相关监管体系的构建并不十分热衷。一方面,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缺失可能在客观上导致发展中国家银行的流动性无法满足监管要求。巴塞尔III中对优质流动性资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一般来说,政府债券是最好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但是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国债发行量较低,为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商业银行可能不得不大幅持有本身就较为稀缺的国债。而企业债券只有达到AA-的评级才能被称为优质流动性资产,对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家的评级不高,具备AA-评级等级的企业债券也十分稀缺。这样,由于金融市场中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的流通量非常稀少,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实现巴塞尔III中关于流动性监管指标的最低要求。为此不少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引入发达国家发行的政府债券,然而导致较为显著的汇率风险。最终使得流动性监管变得形式化和机械化,而并没有真正起到监管的目的。另一方面,巴塞尔III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特别是优质流动性资产和稳定资金的划分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国家,国有机构股票、大额资金等都被视为其稳定性最高且质量最好的资金来源,但是这些金融资产在巴塞尔III中却并不被视为优质、高稳定的流动性资产。同时为满足LCR和NSFR最低要求,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更多的短期小额贷款、放弃长期大额贷款,从而可能对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挑战,造成资金的结构性短缺。

三、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加剧了巴塞尔III实施的负面影响

巴塞尔III的实施虽然有利于防范类似金融危机的再爆发,但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复苏造成冲击,还可能对相关金融业务发展形成压力。然而结合发展中国家特有的经济金融特征来说,这些短期的、局部的负面效应可能被放大了,甚至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对于盈利来源和资本补充机制单一的发展中国家银行来说,监管要求的提高可能倒逼银行选择简单粗放的规模扩张模式以达到合规要求,从而加剧了金融体系的大而不倒问题及其带来的道德风险。在巴塞尔III中,较高的资本要求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在控制分母的同时大大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分母的控制将导致无法更多涉足相对高风险的借贷业务,从而带来盈利水平的降低。由于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较为单一,特别是在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等尚未实现自由市场的经济体中,可能被倒逼走上一条盲目扩张,追求简单业务的规模已追求利润的发展道路。而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可能使得原本的规模就已较大的银行或系统重要性银行借助自身强大的龙头地位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及市场份额,从而加深银行的大而不倒程度及其带来的道德风险,加大监管当局对其进行监管的困难。

巴塞尔III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融资的发展,这对更多依赖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负面影响可能更为深远。贸易融资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信贷能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在巴塞尔III关于杠杆率和流动性等监管指标的规定中,对于风险较低的贸易融资给予了较高的权重设定,从而可能会阻碍贸易融资的发展,特别是使得资产较小的客户受到较大的影响。在杠杆率计算的过程中,包括贸易融资在内的大部分表外资产一并被赋以100%的转换系数,但是由于贸易金融具备风险低、期限短等特点,因此相对较高的转化系数明显限制了贸易金融业务的发展。虽然2011年10月巴塞尔委员会调低了贸易融资等此类业务的风险权重,但整体来看,该业务所需资本仍然过高,其造成的贸易融资成本的提高及业务量的降低,不利于所在国的发展,尤其对于一些贸易金融发挥极为重要作用的发展中国家。

巴塞尔III的实施并未解除监管体系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过分依赖,而这对于自身评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金融机构来说较为不利。无论是在计算风险加权资产还是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过程中,不同评级水平的资产在计算中都分配有不同的计算权重。因此,评级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监管资本和经营成本的高低。然而包括穆迪、标普等大型国际评级机构在内的评级体系都规定,任何机构的信用评级都不会高于其所属国家(或地区)政府的信用评级。即使是对于风险水平相当的机构,高信用评级国家的机构往往比低信用评级国家的机构所获得的信用评级要高。因此,由于不少国际活跃银行注册国的评级往往为AAA和Aaa级,因此其子公司即使在面临相同的风险暴露情况下,也会由于其东道国信用评级较低,可能会要求比母国标准下更多的资本准备。不少发展中国家认为,国际评级机构过分低估了其金融环境的稳定性,这种信用评级上的国别歧视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采用高利差的形式以抵消评级较低带来的高成本。

监管的本土效应依然存在,东道国经济可能会受到母国或母行的影响。目前,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及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国家起到的作用日益重要,为此,这些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所在国在应对突发经济问题及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理应得到相应的知情权。然而受到本土效应的影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都没有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或机构做出应当的信息披露。这时,由于这些子行在东道国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突如其来的金融政策或监管标准的滞后反应势必会导致东道国金融体系的动荡。

四、发达国家实施巴塞尔III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溢出效应

巴塞尔III的实施都会给各国金融环境乃至经济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金融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金融联系的不断加深,在发达国家实施巴塞尔III的过程中可能为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带来的溢出效应值得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关注。

巴塞尔III中资本监管的实施为国际活跃银行带来了经营管理的难题,使其子公司无法为东道国继续提供有效的经济金融服务。不少国际活跃银行,如花旗、汇丰等,在某些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有些甚至达到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一般来说,这些国际活跃银行子公司100%的股权可能都由其母公司所有,这将导致这些子公司无法轻易通过可转债等资本工具获得大额融资,从而造成这些子行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导致其不得不采用提高借贷门槛、降低存款利率等方式获取成本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子公司在与东道国银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这些国际活跃银行的母公司在制定政策、发行资本工具等过程中并不能完全考虑不同成员国在资本监管标准的不同,因此子公司在所在国发行金融产品、发放贷款及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东道国监管部门的逆向制约甚至喊停。从而导致这些子公司其无法为东道国继续提供金融服务,为其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杠杆率指标的监管压力下,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去杠杆化行为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巴塞尔III中杠杆率指标及其配套监管措施的推出使得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进程逐渐加速,这不仅导致了发达国家自身流动性环境的恶化,其去杠杆化过程中产生的溢出效应也通过流动性的传染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加剧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动荡。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大型银行业会受到杠杆率监管指标的影响,为了满足监管需求从而降低信贷供给,进一步加剧了衰退市场中的流动性紧缩。

五、政策建议

巴塞尔III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标志着国际银行业监管改革的方向,也代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大方向。在全球金融一体化和监管合作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在实施国际统一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使得本国金融体系既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保持竞争中的后发优势,又能保护本土经济金融秩序,使其处于萌芽状态的金融体系得以健康稳定发展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针对国际金融监管标准中不适应本土金融体系之处应加以识别,并充分运用监管当局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调整。其次,充分意识到国际监管标准可能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并结合本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状况对其进行评估,尽可能地进行弱化和改善。最后,对于发达国家可能造成的溢出效应做到早识别早防范,切断或控制风险的传染路径,保护本国金融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冬天里的春天范文 下一篇:保安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