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22:51:27

景物描写作文

景物描写作文篇1

关键词:作文教学景物描写 情感

语文新课标提出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三维的课程目标,这就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流露的情感呢?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初中或高中的选文都有很多对景物的描写。从文中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就可很好地体会到抒发的情感,这就为我们把握文章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本文就从对景物的描写中来分析情感的流露,使学生掌握分析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情感的能力。分析景物体会情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景物的外形是景物主要的特征表现之一。一般说来,景物外形就可以传达出作者的心意。景物外形是高大威武的,表现崇敬羡慕之情,如《三峡》中对山的描写;小巧玲珑的,表现喜爱愉悦之情,如《春》中对小草和春雨的描写;强悍凶猛的,表现赞美惊叹之情,如《听潮》中对大海涨潮时的描写;温柔舒缓的,表现沉醉安宁之情,如《荷塘月色》对荷花的描写;阴森恐怖的,表现恐惧惊吓之情,如《岳阳楼记》中对阴雨洞庭湖的描写;丑陋凶险的,表达憎恶愤恨之情,如《蜡烛》中对战场的描写,等等。抓住景物的外形,就可推测出文章要表达的情感。

景物的颜色也是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说来,景物的颜色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色彩艳丽清晰温和朴素的景物,能表现喜悦高兴怜爱甚至崇敬钦佩之情。紫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小草“绿绿的”、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山如眉黛”。这些颜色充分地展示了景物的多姿多彩,给读者以视觉的冲击,流露出喜爱愉悦之情。色彩灰暗杂乱阴冷刺眼的景物,则表现难受悲伤痛苦甚至惊恐惧怕之情。

景物的气味情态可以从嗅觉和感觉上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气味的清新芬芳甜美,可以传达出兴奋愉快之情;气味浑浊污秽腥臭,则流露厌恶憎恨之情。景物中有的会带有一定的气味。“花里带着甜味儿”、“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气味,传达出兴奋愉快之情。阅读时,只要我们调动自己的亲身体验,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就能从气味中分析出抒发的情感。景物的情态也是抒情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是作者对景物切身感受的体现。“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与枝头,轻灵而自由!”紫藤萝“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小草“嫩嫩的”“软绵绵的”、“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些景物的情态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景物的情态可以从整体上展示景物的特有的魅力,也可以充分表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景物的情态是可爱的、高大的、亲切的、俊美的,一般传达喜悦高兴怜爱甚至崇敬钦佩之情;景物的情态是厌恶的、矮小的、丑陋的、凶恶的,一般传达难受悲伤痛苦甚至惊恐惧怕之情。

景物描法和修辞的运用也可流露情感。白描可以勾勒景物主体轮廓,形成境界。如《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了了几笔就画出了雪夜西湖大致的轮廓,营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白描可以粗线条的勾勒景物的轮廓,传达出景物的内在精神,纯客观描绘。对比可以表现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与他物对比,突出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征,例如松树与垂柳的对比,突出松树的刚强坚韧;与自身次要方面对比,突出景物主要方面的特征,如小桥外形的朴素与功用的巨大对比,突出小桥的对人们的作用;与自身过去对比,突出景物现在的特征,如路的现在与过去对比,突出路今天的巨大变化。欲扬先抑可以表现景物值得赞美方面。例如,我们可以说松树没有垂柳的婀娜多姿,没有桃梨的红白芬芳,但有的是不惧严寒,抗争风雨的刚强与坚韧。要注意所“抑”的是景物中次要的方面,所“扬”的是景物中主要的方面,这样可以表达出对景物的赞扬之情。次要方面一般是指景物小的、外表的、形式的、物质的方面;主要方面一般是指景物大的、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方面。欲抑先扬则相反,表现景物应该批判的方面。象征可以丰富景物的内涵,读者可以感受到景物中的精神。如冰心的《小橘灯》、茅盾的《白杨礼赞》等中都用了象征,赋予景物特定的品质,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移觉)等修辞的运用,如果能带来亲切温柔高大壮观的感觉,就能传达出喜爱愉悦兴奋崇敬之情,如果带来凶险恐怖丑陋污秽的感觉,则传达出厌恶恐惧鄙视轻蔑之情。如“它们在笑”、“它们嚷嚷”,运用拟人表明作者对生命的喜悦;“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藤萝花可爱的形象;《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或叫移觉)写出清香给人带来的美妙的感觉;《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写出春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等等。这些写景手法与修辞的运用有力的增强了文章情感的表达。

景物描写作文篇2

一、写景要有顺序

景物描写,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作者或叙述者直接描写景物。另一种是从作品里的某个人物的观察中写出景物。前一种情况,由于作者(或叙述者)是全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他的观察点比较灵活,既可以从俯视角度,鸟瞰全景;也可以平视、仰视,从不同角度写景物的各个细部。后一种情况,由于观察者是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他们的视角和视界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者只能描写他视界中出现的景物,而景物描写必须符合他的观察和体验。只有这样读者才会感到真实。

二、写景要有选择

景物千差万别,各有特点,要准确描写景物,必须抓住其特点,才能把景物描写得生动逼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写景时应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如老舍写的《在烈日与暴风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一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一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一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对暴风雨将来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简略作了处理。这样,抓住景物的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其文字准确而精炼。

三、写景要有情致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将主动情感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渗透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见在写景时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它能使文章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如鲁迅先生写的《故乡》一文中,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象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力。”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相映,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四、写景要简要生动

也就是说,语句要尽量简洁、精炼,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组合恰当、优美的语句来描写,使读者临其境,确信无疑,从而达到景物描写的目的。如朱自清写的《春》一文中描写即是如此:“小草偷偷地从土里…….;草软绵绵的。”“桃树…….,还眨呀眨的。“语句简短精炼,文字优美生动,把春天的两大特色——青草、鲜花写得楚楚动人,写活了春天。读着这些佳句,人们不但享受到了文笔的流畅美,而且恍若浸身于清新蓬勃的春天里,舔抿着春天的气息。

景物描写作文篇3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写景状物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展示了我国古典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创作内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针对能够融合自身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的具体艺术描绘。从文学角度来说,诗词景物的描写,必须注重诗人写景状物的语言表现形式与技巧。本文结合自身对文学诗词的认识,阐述了古典诗词景物描写的表现形式。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做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了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面与侧面描绘的融合

古典诗词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实对比与变化的结合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具体地说就是景物的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意象与现实的体现。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常常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去表现各种景物,实现借景抒情达意的文学艺术效果。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四、远近层次变化的结合

自然物象的再现,由于观察者所处的方位、远近、角度不同,造成的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古典诗词中诗人从不同角度进行景物描写,能够引导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全面、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诗中分别描绘了秋山远景与近景,生机勃勃,清新刚劲,给人一种视觉变幻的层次美感。

五、景物对象点面形体概括的描绘

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由不同的点线面形体元素构成的概括性物象。诗人在写景状物时,往往不单独表现主体景物,还运用点面结合的衬托手法,描绘出相关的景象,使主体形象更丰满。如柳宗元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通过对人、鸟、孤舟的描写,烘托出千山、寒江的辽阔,运用了点面结合方式,刻画了诗人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六、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词的景物描写,诗人利用感官体验及亲身感受,从多角度去描绘写景的同时,经常要涉及物象的声音与颜色,通过语言修饰的艺术化处理,往往会具有很高的艺术效果。比如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对鸟鸣声音的描绘再现了春涧的幽静。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有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景物描写作文篇4

在高一上学期执教记叙文写作时笔者坚持双管齐下,既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读促写,通过名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通过解析名作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考虑到同学们平时的观察训练与日常写作,笔者将课堂重点确立为:通过阅读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写技巧,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进而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两项:一是如何写景,即引导学生从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二是如何景中传情,即教会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向名作学习景物刻画的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将眼前景化作笔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课伊始,笔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图,让学生作口头描写,字数不作要求。同学们完成得比较轻松,但大多数都很概括和空泛,谈不上生动和具体。接着笔者向同学们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虽然沪教版教材将该文放在高三学习,但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已经早有涉猎。即使有学生没看过,单就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学生齐读之后,对比自己的口头作文,都感觉大相径庭,一致认为朱自清描写的荷叶、荷花比自己描写的美。于是笔者启发同学们思考: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这段描写形象生动;有的说描写细腻传神;还有的说感觉意境很美,有一种静谧的美。笔者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充分肯定,紧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写得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尽可能地去发现作者写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启发,比如我问:“该段文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呢?”学生答:“荷叶、荷花”。又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荷花的呢?”学生根据笔者的启发,经过讨论,发现了朱自清在这段文字中的描写技巧:有的说写荷叶主要是描绘形状,写荷花主要是描写颜色;有的说描写的角度多,如视觉和味觉;有的说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还有的看到了动态、静态描写等。笔者很为学生们的发现而高兴,并及时地把他们的发现书写在黑板上:

1.绘形、着色

2.视觉、味觉

3.比喻、拟人

4.动态、静态

在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通感”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辞格,并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对该段文字进行续写。比如写完动态、静态的荷叶荷花之后,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继续往下补充,增加别的角度和环境条件。比如“下了一阵小雨,雨滴打在荷叶、荷花上,……”再如“一阵秋风吹来,万木萧条,……”可见,只要用心,描写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开的。学生都感觉老师说得有理,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再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从朱自清绘形、绘色,描写视觉、味道,描写动、静态中再发现一些具体的东西。眼光犀利的学生经过老师提醒,马上发现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些非常细小的规律,即写景顺序问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环境或位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接着交代描写对象“荷叶”,且前有修饰语;接下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辞对荷叶作形象、细致的刻画。接下来也是如此,“层层的叶子中间”是交代位置;“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引出描写对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饰语;然后用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连用叫博喻)等作精细的描写。同理,作者在写“清香”的时候也是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于是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个规律:先交代位置或环境,接着引出描写对象,再用各种修辞多方位展开描写。

据此发现,笔者当堂布置了作业:选取校园一处景物作描写,如校园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学生掌握了规律,写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不少学生写得非常出色。

二、从名作学习景中传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写并非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云:“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道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为了使学生认识景物描写的深层意义,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安排。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上段的景物描写大胆猜测一下朱自清在写这一段景物时的心情。学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内心的一丝迷茫、一丝困惑或淡淡的喜悦。然后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如果写景仅仅是为了写景,那么写景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高明的作家都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景物描写要为传达情感服务。为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提供了一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羡林《清塘荷韵》)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这些片段虽然描写的对象都是荷叶、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文字却不一样。笔者让学生齐读,然后比较这几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几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题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就不一样。笔者赞同他们的看法,并与其一同对这组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这三个片段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不一样,分别表现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顽强和怀念恩师。笔者告诉学生,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会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而向同学们强调在作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感情基调。描写色调的明或暗,所着的颜色是亮丽还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调来决定。感情基调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给我们的方法对这个描写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细刻。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强调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要求,即带着感情观察,带着感情取景,带着感情行文。

作文教学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记叙、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经过这样一堂写作课,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鉴。课后,笔者将学生这次的作文结集为《杨柳集》,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写得有情有韵,不仅景物描写生动具体,而且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关于作文的秘诀问题我们都服膺鲁迅先生的说法与做法,即反对对所谓秘诀的迷信。在《作文秘诀》中他在调侃了所谓的做古文的秘诀后指明了应有的作文态度,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中学生学习写作同样需要具有这样的观念。作文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所谓的秘诀,真正的思想情感、真正的技巧是有机地结合在文章之中的。在对前人名作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写作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各种表达手段,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景物描写作文篇5

写景记游的抒情散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散文,它的语言力求如诗如画,力求收到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写这类散文时,既要写景,又要言情,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古今中外,自然之景,千姿万态,人类对它们的描摹不知已有多少,但流传至今的名句却少有雷同,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笔下的“景”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情”。自然景物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笔下的景乃是眼中之景,没有寄托感情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感人;其实,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写景的过程中,要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通过对花、草、风、雨的大量描写,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中既有绘画的色彩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作家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于字里行间,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流动的、立体的图画中表现了出来。

再如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篇《荷花淀》中写道:“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犁笔下的荷花英姿勃发,杨万里描述的荷花绚烂热烈。为什么会有这种见仁见智的分别呢?这就是因为作者写景时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中的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着于景物之中而升华的情感。所以,在散文中,“情”与“景”总是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情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学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面对相同的景物,因为抒发的情感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特征就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去写景,让“景”中含“情”。比如,同样是写雨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写成饱含喜悦之情的“喜雨”,也可写成满怀忧伤的“泪雨”。

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往往也少不了景物描写。只是这类文章中的写景,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情;要么是为了交代环境,揭示背景;要么是为了为后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要么是为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写法也不同。

其次,要注意景物描写与全文的联系,不能只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使对景物的描写游离于全篇之外,写景必须与全文有机结合在一起。

再次,在景物描写的方法上,必须明确:景物描写往往不是写作的目的,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作者描写山、描写水、描写花等,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或为叙述事件服务的。所以在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应该经过慎重考虑,要有所寓意,要“别有用心”,这就叫“借景抒情”。

第四,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大多是粗略的,而且大多要有人。因为有了人,景物才会有灵性;而要想让读者被你所描写的景物吸引,你必须要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自己所写之景带有你的个性体悟。所以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要讲求“恰到好处”,在其应该出现的地方出现,在其应该停止的地方停止。

第五,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大多借助细节来抒发真情。要知道,表达激越的情感,不一定非得浓墨重彩,也不一定非得连连惊呼感叹,有时使用细腻的笔触,把整个心力倾注于细节中,同样也能够收到强烈的反响。在这类散文中,借助叙事抒发真情,并不是重于叙事、捎带着抒情,而是把浓郁的情感融于对事件的叙述中。这也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对细节的处理下一番工夫。

写抒情散文,往往要借助修辞来巧妙地抒发真情。修辞是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修饰文字词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抒感的重要方式。抒情散文多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蕴涵着艺术形象,并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描绘,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其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服务的。

景物描写作文篇6

1、情景刻画叙事描写训练

叙事,是文章的主干。抽去掉人物刻画,场景渲染等因素,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完整的叙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在叙事的手法上讲究文章脉络的整体性,起笔紧扣思想主题,经过此起彼伏,承上启下,结果干净利索,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叙事讲究陈述过程有条不紊,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常见的叙事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的发展顺序等。小学作文教学在叙事的训练中,需循序渐进。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以生活中的情景为基调,让学生进行训练。虽然叙事的过程有点像记流水账,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叙事是作文的基础。学生通过训练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达到“有事可写”。要想写好文章,首先需要抓住叙事的主干,其次才是对其添枝加叶,最后通过丰富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让文章生动出彩。

2、关注细节人物描写训练

人物描写,细节是要点,出色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人物细节,是人物在某一局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言行、心理的详细描述。它有助于我们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的描写。从描写的手法来看,在人物描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恰如其当的语言凸显人物的性格与情感。这也是人物细节描写的要点。对于人物描写的训练,在教学中应该设置生活情景。通过设置情景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描述一个场景:“语文课开始了,老师发下了批阅的考卷,拿起卷子,我紧张的要命,害怕考试不及格。”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在人物的描写上略显粗陋简单,没有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可以要求学生以该场景为基础,从动作,神态,行为以及心理的角度,重新对这一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效果就出来了。上述场景设计只是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一种方法,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的主题来,比如,“操场上,小红正在兴高采烈地跳皮筋。”,“教室里,老师正在上课”等等都是可以设置的场景主题。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多次的场景设计描写后,学生对人物的刻画越来越细腻,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注重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本叙事的能力,以及人物细节刻画后,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词汇,写出好的文章已经不成为问题。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发现,应用情景模式可以加快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予学生一副图,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个场景,让学生自己用词汇去描述,而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请用词来描述此时的神态与心理。”通过学生总结,可以用“闷闷不乐、局促不安、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呆若木鸡、目瞪口呆”描述神态,用“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来描述此时的心情。教学实践表明,经常如此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词汇的积累,为学生写文章夯实词汇基础。

4、结束语

小学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紧扣生活,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依托,在教学中分步训练,注重学生细节的描写,点滴积累。设置作文情景,加强基础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景物描写作文篇7

各地有各地的不同景色,自然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各种各样。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写景的作文要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或仰视或俯视或平视,或近看或远观,或目视或心视,随意变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景象多姿、景趣横生。

1、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

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这样才可以全面客观地描写景物,这样才可以避免单一片面的描写。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我们往往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身,笔下的景物才会更有立体感和真实感,我们的文章才会生动得多、鲜活得多。这样的文章才会更生动,文章才会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让修辞手法为你的文章添彩。

我们写文章时可以运用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妙喻联珠,生动贴切,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绘声、绘形、绘色,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景物的神韵。

3、风景是生动的,动静结合描写景物。

写景的文章既要写景物的静态,又要写景物的动态,注意动静结合。自然界的景物有静有动,在绘景时如能动静结合文章效果就更佳,感染力就更强。让你的文章生动起来,让你文章里的风景生动起来。

4、全方位感受,用心观察,情景交融。

每一种事物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全方位真实感触景物特点。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主观感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拿起笔来,写出我们心里所爱的美丽风景吧!

习作要求

你一定去过一些风景如画的地方,那里的美丽一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就拿起你的生花妙笔,写下这些美好的风景吧!

景物描写作文篇8

仔细观察描写对象,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例如形状、色彩、声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特点。只有细心地看、连续地看、多角度地看,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景物的特点。

描景时,不可能将观察到的全部写入,要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一景物最好是你自己熟悉的,在颜色、形态、神韵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的景物,选出这样的景物,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突出景物的特征。

二、要让学生安排好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在作文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叙述,描景作文也不例外,因此在写景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作文一般有以下几种写作顺序:

1.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一处景物,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景象,为了把它们全面地介绍给读者,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依次描述出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的景象。

2.按照空间顺序来写

一个景物总是由各部分组成的,为了把一个景物完整地表现出来,可以按空间顺序来观察和体验。为此,可采用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等顺序来描绘景物。

3.采用定点写景的方法

4.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

三、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写景记叙文表达中心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以景明理。

例如,《家乡的秋天》一文,在对家乡秋季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充满了对自然、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往往会收到情从景生、情景交融的效果;又比如《夕阳》一文,作者通过对夕阳美丽景色的描写,告诉人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道理,提醒人们要珍惜青春时光,以景明理,立意高远且顺理成章。

四、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为体现景物的某个特征,就要适当地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联想到诗词佳句、故事轶闻、历史传说、民俗谚语等;也可展开想象,将自己看见的景物与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还可以穿插对历史的联想,这样可使文章的内容丰厚,趣味横生,充满文学色彩,更富有感染力。

五、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景物的特点

上一篇:距离作文范文 下一篇:春节作文600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