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队会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20

主题队会方案

主题队会方案篇1

“四支队伍”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印发【中共澄城县委关于落实省委第一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的通知,镇党委【关于召开全镇“四支队伍”人员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结合我村情况,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会议主题

强化创新理论武装,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勇于担当作为,以求真务实作风坚决把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落实到实处。

二、时间安排

“四支队伍”所有成员参加民主生活会,召开时间定于2019年4月24日上午。

三、实施步骤

严格按照民主生活会的有关规定和上级党委制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按照会前准备,召开会议,会后整改三个步骤进行。

(一)精心组织学习研讨。精心组织“四支队伍”人员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题部署,深入学习县委关于落实省委第一书记巡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领会今年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新目标、新思路、新要求,以思想自觉带动行动自觉。

(二)深刻剖析存在问题。“四支队伍”人员要聚焦省委第一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我县突出问题和县镇村层面自查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认领,不找客观找主观,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刻剖析自身问题,认真起草临时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查纠问题根源和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三)严肃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四支队伍”人员要坚持“批评-团结-批评”的原则,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内容具体,批评要透彻,防止以讲道理代替谈问题,一班子问题代替个人问题,相互批评要坦诚相见,开门见山,要出与公心,直截了当,不能以提希望代替点问题,不能以工作建设代替批评意见,不能搞“一团和气”当老好人。对批评意见要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抓好整改落实。会后临时党支部和“四支队伍”全体人员要针对查摆的问题进行再梳理,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事项和完成时限,及时在村部“问题墙+回音壁”公示栏进行公示,实行销号管理,跟踪督办,靠实责任,整改落实,特别要聚焦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最现实的问题,做到发现一件着力解决一件,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四、有关要求

(一)强化主体责任。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认真贯彻县、镇党委工作要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从严从实做好各环节工作,专题学习要扎实,征求意见要广泛。查摆问题要深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深入整改,落实要见效,党委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好带头示范和督促把关作用,通过此次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扎实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务求取得实。 班子成员要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大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思维,立足找准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围绕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三个方面,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活动中明确的四个方面、20类突出问题,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坚决加以整改,务求取得胜利实效。

主题队会方案篇2

活动目的:

1、使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明确什么是好书,懂得只有多读好书才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3、交流读书方法,畅谈读书感受,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4、展示读书成果,提高学生读书的自觉性,让学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一、活动准备

中队长:全体起立,请各小队清点人数。

中队长:全体立正,出旗,敬礼,奏乐。(播放出旗曲)礼毕。(放好队旗)唱队歌(唱歌)请坐。《我读书,我快乐》中队活动正式开始,掌声有请主持人上场。

二、 活动过程:

甲:勤劳的蜜蜂爱跟花朵交朋友,

乙:奋发的种子爱跟土壤交朋友,

甲:刚强的矿石爱跟烈火交朋友,

乙:有为的孩子爱跟好书交朋友。

甲:好书,能使你畅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

乙:好书,能带你去探索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

甲:好书,能使你明辨是非,分清美丑;为你指出生活方向,教给你做人的道理。

乙:好书,还能帮你预知未来,展现前景,使你追求美好发愤向上。

甲: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乙:书是人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甲: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书使我们从无知走向成熟。

乙:书给了我们精神的养料。

甲: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乙: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好书相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合:五(2)中队“我读书,我快乐”活动现在开始。

甲:首先请欣赏快板《读书大串联》(表演者:

甲:和好书交朋友有很大的好处,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学问的人都喜欢读好书,都从好书中得到教益,获取知识,受到启发而对人类作出贡献,谁能来介绍一下这样的小故事。( 名学生讲故事,分别是: )

乙:听了刚刚4位同学的介绍,想必同学们从中也受到了启发与教育。

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以书会友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乙:不错,许多科学家、文学家的成才之路就是从小刻苦读书。我们伟大领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在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局势紧张,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读书,可见他已经把看书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甲:何止是,早在我国古代的孔子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从小就以书为伴,满腹的经纶早已编集成册,流芳百世。

乙:又何止是孔子呢,你们听说过 “囊萤映雪”这个成语吗?看了下面的录象你就知道了。(播放录像)

甲:看了刚刚的成语典故,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

甲:读书的乐趣可真多啊!

乙:我们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智慧,读出自己的理想。

甲:我们从读书中得到快乐。

乙:我们在读书中茁壮成长。

甲:瞧,在前辈们的影响下,一群快乐的读书郎唱着歌向我们走来了。

(欣赏歌舞表演《读书郎》,表演者: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再来说说有关读书的名言吧。(同学们说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

我们的辅导员吴老师也想向同学们推荐几条读书名言。(课件出示)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甲:相信从刚才的读书名言中,同学们又受到了不少启发。

乙: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能从中汲取知识与力量,不信,你听诗朗诵:《书——我们的朋友》。(朗诵者:

)

甲:大家把书说得那么好,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乙:其实,阅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枯燥,只要你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妙花园,让你留连忘返。

甲:书的魅力、文字的美妙,是声音无法表达、影象无法诠释的。

乙:一本好书,可以带你开启知识的宝库;

甲:一本好书可以带你周游未知的世界;

乙:一本好书可以令你激情澎湃、志存高远。

甲:总之,在书的世界中,你可以任意用自己的思想去驰骋;用自己的想象去涂抹;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

乙:读书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读书使我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读书使我们知道了天下的事情,读书使我们广交了世界的朋友。

甲:为什么这些书会吸引大家呢?听听他们自己是怎样说的。几位同学走上台来介绍。(三名学生: )

A我是寓言类书籍,肚子里不仅有好听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你一个深刻的道理,与我做朋友,你自然是一个懂道理的孩子。

B我是幽默类书籍,与我做朋友,准会让你轻松、快乐,解除你学习的疲劳,让你笑口常开,哈哈,哈哈哈。

C 我是科普类书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吗?请与我做朋友吧,会让你满意的。

甲:是啊,书,就像一片海洋,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乙:书,就像一位老师,让我们学会许许多多从没学过的知识。

甲:现在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我们做的读书手抄报吧!(手抄报展示)

乙:看!这一张张手抄报上面写满了我们从书中获得的知识,我们从书中获得的快乐!下面请欣赏快板《读书乐》(表演者:

)

三、尾声

甲:正像高尔基说的:书是知识的源泉!

乙:书啊,当我们捧起你的时候,我们就像捧起了整个世界。

甲:书,带领我们畅游绚丽多彩的知识世界。

乙:书,领着我们探索古今中外的奇闻趣事。

甲:好书能帮我们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乙:好书能帮我们指明生活的方向,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甲:书啊,我们在您的带领下自由翱翔在美丽的天空中。我们在您的陪伴下逐渐成长。

乙: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欢快,那么喜悦。

甲:因为是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阳光充满了色彩。

乙:但是,我们不会忘记,老师是我们的导航者,陪伴我们在书海里遨游。

甲:“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奶奶的这九个字我们会牢记心头。

乙:让我们都来和好书交朋友,让我们在读书中寻找快乐!

四、闭幕

甲:下面请辅导员为我们这次活动进行总结。

亲爱的队员们:

今天,很高兴看到你们精彩的表现。通过今天的活动,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与好书交朋友,老师真心地希望你们都能背起快乐上学,享受属于你们的书香童年!

呼号: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

甲:全体起立,退旗,奏乐,敬礼。

甲乙合:五(2)中队《我读书,我快乐》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参与!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

爱祖国,爱人民,

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

爱祖国,爱人民,

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主题队会方案篇3

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认识到诚信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诚信(诚信有什么重要性?如果我们的身边没有诚信,将会如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时刻心中装着诚信,与诚信同行,培养学生诚信的品德,弘扬中华民族的忠诚守信文化。

二、活动准备:

确定主题,竞选主持人,拟定节目,讨论整个活动步骤。

排练节目

审查节目,将各节目有机组合,确定班会流程。

三、活动步骤:

1、主持人宣布主题中队活动开始。

2、集体诗朗诵《苍天有泪,诚信无痕》

3、演讲:《诚信是什么》

4、讲故事:《毛主席信守还书期》

5、舞蹈《大家一起来》

6、小品《小珊迪》《在金色的沙滩上》

7、讨论:学生发表对小品中现象的看法

8、列举校园中的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树立诚信意识

9、双簧:《百元钞票的自述》

10、诚信小测验

11、宣读《班级诚信守则》并签名做诚实、诚恳、信用、信任的人

12、学生代表讲话

13、请大家合唱《明天会更好》

四、活动过程:

(一)队列仪式

1、各小队整队清点人数,汇报给中队长(邱志鹏)

2、中队长(邱志鹏)汇报给中了队辅导员

3、出旗、敬礼、奏乐。

4、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队长(邱志鹏)讲话:

少先队员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

诚信之风朴实憨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以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欣让位于欺诈。在好多人的人生天平上,诚信高高翘起。诚信变轻了!难道“诚信”真的可以抛弃吗?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诚信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希望大家把诚信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掌声有请主持人:黄洛东、陈丽琼

(二)活动过程

主持人男: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

主持人女: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开放的民族。

男: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哺育着中华儿女。

女:传统的信用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人间。

男:诚信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

女:诚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合:“诚信”还在我们的身边吗?主题班会——“诚信一生”现在开始!请欣赏集体诗朗诵《苍天有泪,诚信无痕》

男:现代社会更需要诚信。下面请欣赏马文宏同学的演讲《诚信是什么》。

女:谢谢马文宏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

主题队会方案篇4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了解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活动准备:

1.组织队员学习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书籍。

2.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阅读书籍、听专题讲座等了解环保知识和方法。

3.根据学校和队员的实际,结合环保排练小品。

4.准备有关海洋、植物、珍稀动物及酸雨、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图片、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集体整理队伍。

报告人数。

出旗。

唱队歌。

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乙:地球存在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这几十亿年时间算作一天,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哪!

甲:到了二十世纪末,地球上的人口可能会达到80多亿,人们需要食物、水、居住的空间和驱动车辆的能量。

乙:这样一来,其他动物和植物的食物和空间就会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甲:像什么全球性变暖啦、酸雨啦、臭氧层窟窿啦等等,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个问题。

乙: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甲: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了解我们地球上的气候、动物、植物。

乙:了解大自然,做环保小卫士。

合:这样我们的地球就会越来越洁净、美丽。

(身穿绿袍,头 戴博士帽的“绿娃娃”上)

绿娃娃:哎,小主持,我也来参加你们的队会,欢迎吗?

甲、乙:请问,你是谁?

绿娃娃:嗨,我是大名鼎鼎的绿娃娃呀!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

(实物投影:出示绿色食品标志)

绿娃娃:(简介绿色食品标志),大家喜欢这位朋友吗?为什么?(队员们说绿色食品的好处)

甲、乙:既然大家这么欢迎你,就请你绿娃娃和我们一起主持队会吧!

绿娃娃:(跳起来拍手):太好了!太好了!

(二)设置情境:

(一位导游装扮的同学,匆匆上来)

小导游:主持人,你们打算从什么内容开始?

甲“小导游,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导游:当然,我是小导游,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客人,而我们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都做得很好,我想应先让客人了解一下我们的学习环境,对吗?

乙:(拍脑门),对,对!应该的,应该的!

甲、乙:就让我们的队会从学校环境介绍开始吧!

(小导游、绿娃娃一起介绍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情况)

甲:你们表演得很好,可是了解我们的环境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

乙:我们还应在大自然中了解一些动植物,还有天气、海洋等等。

小导游:(急忙打断乙的话),您别着急,这个我们早就想到了,自从学校开展环保教育以来,我们中队就成立了几个自然资源考察小组,我给他们做导游,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正在整理有关资料,待会儿,就可以给大家做汇报了。

(三)环保知识小竞赛

甲、乙:绿娃娃,现在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环保知识学得怎么样?

绿娃娃:这个主意不错,我来给大家做裁判,优胜者还会得到我给大家的奖品呢!

(竞赛开始,分组抢答)

1、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2、海洋占地球上多大面积?

3、野生动物有哪些濒灭临绝?

4、酸雨、臭氧层是怎么回事?

5、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四)考察报告

小导游(竞赛完之后上):小主持,我们的考察队员准备好了,现在开始给大家做汇报。

海洋资源考察小队做汇报

(介绍海洋有关动物及自然常识的同时,表演小品:《保护海洋资源》,由学生分别扮演螃蟹公公、螺狮爷爷,珍珠鱼、海底小动物等,通过表演唱、快板、朗诵等形式,介绍海洋被污染的情况,以及人类该对海洋如何进行保护,激发孩子们保护海洋资源之情。)

(学生分别由七、八人组成以上环保小队,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的录像、电脑演示及一些有关雨林、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小故事,以报告形式轮流上台向大家介绍各方面的环境知识及环境措施,并就台下学生提出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答辩)

(五)、活动总结:

甲、乙:听了这么多同学的精彩报告,大家有什么感想?

(小记者即兴采访老师、同学)

甲: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乙:欢迎辅导员讲话。(鼓掌)

辅导员语:队员们,今天的队活动搞得很好,祝贺大家,老师从你们的汇报中,也了解了许多自然环境的情况,希望大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好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将来长大后,用我们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难题,把我们的地球建设得更美丽!

甲、乙、绿娃娃合: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辅导员的话。

集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结束。

主题队会方案篇5

关键词:CIPP;高校;教学团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46-02

高校教学团队作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促使教学团队有效运作,评价是关键。当前,人们对教学团队评价关注度不够,使得教学团队评价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严重阻碍了教学团队的运作和改良。CIPP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团队评价,不仅可以奠定教学团队评价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建构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激发教学团队工作绩效。

一、CIPP评价模式的构成与启示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论专家斯塔弗毕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革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系统确立起来的,主要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组成。斯塔弗毕姆认为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为评价对象的优劣提供证明,而在于改良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更富有成效[1]。而满足一个机构评价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制度化一个全面统一的评价体系[2]。CIPP评价模式的建立则满足了现实发展对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

(一)CIPP评价模式的四种类型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是指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方案目标确定的依据进行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情景内对实施方案存在的需求、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式等。背景评价的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德尔斐技术等。背景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3],以及如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其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能够完成目标的几种可行性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实现目标的方案有哪些,每种方案的优缺点、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方案优劣等。输入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比、列清单、听证会等。实施输入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选择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4],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选择性评价。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执行的程度和进度如何?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实施?方案实施参与人员接受并践行其角色的程度如何?实施过程中外在条件的支持程度如何?过程评价的主要方法为跟踪记录、数据库、现场观察等。进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实施并改善采用方案的设计及程序,提供方案实施的真实过程记录,以便用于解释和支撑结果。

4.成果评价

成果a评价主要是指对预设方案实施后取得的结果所进行的测量、解释和判断。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满足了预定目标或需求?方案实施后产生了哪些预期结果和非预期结果?参与方案实施的人员对取得的结果持何种态度等。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结果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收集参与人员对结果的判断,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实施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全面考察方案的效果。

(二)CIPP评价模式的现实启示

1.重构了教育评价观

如何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选择和实施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评价观是以泰勒的目标评价为主导,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而斯塔弗毕姆的CIPP评价观是一种系统的、改良取向的评价观。他认为教育评价的最大目的在于为学校领导、方案实施人员以及学校教师提供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工作绩效。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全面的、具有诊断性和反馈意义的评价观,对教育评价的革新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创新。

2.突出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IPP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系统、全面地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CIPP在继承了目标评价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出色地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通过实施CIPP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和问题反馈,使评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评价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数量、轻评价。近几年高校教学团队的数量骤升,部级、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层出不穷。很多高校只关注教学团队组建的数量和规模,并以此作为校际间评比的显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学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评价环节,没有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学团队始终停留在组建时的工作状态。

第二,重目标、轻过程。传统的目标评价一直是教育评价里的主导,并影响着各种教育评价的执行。我国教育评价仍有目标评价的色彩,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教研项目、学生成绩及评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来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效。这种一站式的评价很少顾及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够对团队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因此难以保障团队的有效运作。

第三,重指标、轻规划。由于当前受高校评价的显性指标的影响,对教学团队的评价更注重可衡量的指标,如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研究等。这种本位评价倾向,只能够对团队的现状进行评定,但却不能有效地促进团队内在机制的生成。好的评价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对目标的设定、实施、效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里·德斯勒等认为管理者应将评价视为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并将绩效管理定义为一个将目标设定、绩效评估与开发整合成一体的独立的通用体系[5]。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工作绩效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适合高校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变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三、基于CIPP的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

随着高校教学团队数量的增加,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逐步突出,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团队中实施CIPP评价模式,目的是为了摒弃目标评价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种评价,从而激发教学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彰显团队成员的主体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

1.教学团队背景评价策略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对教学团队进行背景评价主要是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规划,掌控影响教学团队运作的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实施教学团队背景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教学团队运作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战略与规划两个层面加以调整计划,保障教学团队实施目标的顺利达成。第二,从博弈论视角分析教学团队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院与教学团队的关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明确各种关系的责、权、利,确保各个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种背景评价有利于对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定位,为教学团队目标设定提供保障。

2.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策略

输入评价是对能够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进行的识别和评价,它是实施背景评价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的重点在于选择最优实施方案,对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与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运作的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输入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论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教学团队运作方案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考察实施方案中教学团队管理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机制,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工作绩效管理机制等。三是考察团队运行实施方案的保障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通过论证考察这些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

3.教学团队过程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团队运作方案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便于为实际参与者提供改进参考,便于对教学团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过程评价强调把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景的交互作用,注重评价对象和评价活动的整体性。实施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深入课堂和教研活动进行实时实地考察,记录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围绕教学团队目标和规划设计访谈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教学督导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了解教学团队运行情况,重点考察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团队领导情况,教学团队分工,团队成员的合作分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研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等内容。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与访谈,将数据分析整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建构教学团队运行监测数据库,分析教学团队运行状况和问题,并作出及时反馈。

4.教学团队成果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成果评价有别于科研团队的评价,科研团队的评价主要基于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而教学团队的评价相对难以量化,而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进行教学团队成果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团队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数量的统计,对授课学生成绩的统计,对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从可视性角度来评价教学团队目标规划的实施程度与效果。其次,采取成果汇报答辩会的方式,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展示成果,专家提问,共同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果,剖析团队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改进教学团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4-85.

[2]Stufflebeam,D.Strategies for institutioinalizingevaluation:Revi-

sited[A].Occasional aper Series(Vol.18)[C].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97:3.

[3]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3):43.

[4]黄静宜.CIPP课程评价模式简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6):39.

主题队会方案篇6

关键词:TBL;贝叶斯网教学;铁路信息技术;案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25-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贝叶斯网(Bayesian networks)的研究起源于人工智能领域,是一种将概率统计应用于复杂领域、进行不确定推理和数据分析的工具[1]。贝叶斯网是以概率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接受知识主要依靠课堂上教师的灌输,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有着重大应用,因此开展对贝叶斯网课程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贝叶斯网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团队学习 (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模式。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以团队的形式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每一部分的课程结束后,教师会根据课程特点精选与铁路技术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然后根据案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完成。教学过程中采取先简单后复杂、层层递进的模式,从最初的基本原理到最后的实际应用,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程度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充分掌握贝叶斯网基础理论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TBL教学法

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是美国Oklahoma 大学教授Larry Michaelsen于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引导式教学方法[2],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1 TBL教学法的一般过程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为了完成团队任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以提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对提纲上的内容进行预习。为了提高预习的效率,教师要提供预习所需要的参考文献、音频、视频、网站等信息。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对个人和团队的预习成果进行评测,根据评测的结果对预习情况进行整体的评估和反馈,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对测试中出现的疑难点进行讨论并及时申诉,教师对申诉结果进行引导和评判[3]。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精选与铁路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和剖析,同时设计与所讲案例相关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对案例的掌握程度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1.2 TBL教学法的特点

(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要想完成任务,就必须主动查阅资料,遇到困难时能积极求助,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时团队之间能够积极讨论。通过这些方法和策略,学生不仅完成任务,还增强了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

(2)强调团队合作。课程任务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的分工,彼此之间信息与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提高本团队的综合成绩,每个人都必须主动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力。

(3)强调实践能力。每一部分课程结束后,教师都会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精讲案例并安排相应的实践任务,学生在理解掌握教师所讲的案例后能够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实践任务,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2 T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在TBL教学法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了解课程特点,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该T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2.1 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和实践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地查阅资料,充分了解贝叶斯网领域一些前沿的技术。一方面由于贝叶斯网知识面宽,一些知识理解难度大,因此教师应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预习材料和预习提纲,避免预习任务难度太大超过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降低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贝叶斯网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铁路信息化人才,案例和实践任务的选择应以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为主,难度要适中,要贴合实际,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合理分配团队成员

在T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合理地分配团队成员十分重要。在教学班级中按照性格、成绩、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尽量排除不利于团队稳定的因素,如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的尽量不要分到一组,同一个宿舍的不要分在一个小组,避免形成小团体,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分组一旦完成则不会改变,从而培养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团队成员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共同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2.3 教学反馈要及时

教师通过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在测试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通常不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提出一些相关性的问题,要求他们再次阅读和思考,提供一些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团队中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及时听取并组织讨论。教师要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早总结,对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再次设计类似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而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3 TBL教学模式在贝叶斯网教学中的具体设计

3.1 教学准备

(1)贝叶斯网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前沿学科,也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贝叶斯网的基本原理,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以便拓宽知识面,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奠定基础。贝叶斯网的教学分为4个部分:贝叶斯网基础、贝叶斯网学习、贝叶斯网推理和贝叶斯网应用[4]。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为学生安排预习提纲,并设计具体的个人测试题目、团队测试题目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

(2)根据授课内容精选案例,同时设计实践性任务。案例的设计要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基础,在进行贝叶斯网基础学习时,案例的设计要简单易懂,可以选择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应急决策方法为案例进行讲解,通过该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对概率论的基础知识、贝叶斯网的概念、贝叶斯网的构造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贝叶斯网推理课程教学时,以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为案例进行讲解,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利用联合分布的分解来简化推理;在贝叶斯网教学中,以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模型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贝叶斯网的参数学习和结构学习;最后在贝叶斯网应用部分,以基于贝叶斯网的铁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为案例,综合各章节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讲解。

(3)合理分组,教师根据上学期的综合考评成绩以及班干部对学生的性格、爱好的反馈信息创建团队,团队成员一旦确定则不变动。团队选出一名成员作为负责人,团队成员必须信任和支持负责人,团队负责人在安排团队学习的任务和时间前必须和队员之间开会讨论。

(4)在开始课堂教学之间的一周,由教师将下节课的授课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发给每位学生,同时提供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自学和团队成员之间讨论学习。告知每名学生要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贝叶斯网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2 教学流程

(1)个人测试。题型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际应用的测试。一方面考查学生预习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查教师在讲解完案例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理论知识的考核题型为单项选择题,考核内容为教师所提供的预习内容和关键知识点,题目的数量为10~15道,在课堂开始后的20分钟内完成,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测评期间禁止交流,禁止查阅资料。教师课堂阅卷评分,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反馈,对大部分学生容易犯错的问题进行记录,同时进行详细讲解。实际应用的测试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进行测试。

(2)团队测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5~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允许学生查阅资料,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团队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后给出答案,以刮刮卡的形式获得即时的反馈,即所有的答案都被覆盖,正确的答案会有一个标志。如果刮涂后不是正确的答案,学生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讨论,直到获得正确的答案,刮开一次获得正确答案得满分,刮开的次数越多,分值越低。最后由团队负责人统计每道题的得分,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后提交给老师。对有争议的题目可进行申诉、讨论、教师反馈并裁决正确答案[5]。

(3)申诉。学生如果对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进行申诉。首先学生根据问题收集资料,然后针对问题中的疑难点在团队成员之间或者团队之间进行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由团队负责人向教师进行汇报。为了鼓励学生对教学中的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申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作为团队的一个加分项。教师会根据团队申诉的结果进行重点引导评价。

(4)反馈总结。为了验证经过课堂测试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会根据个人测试、团队测试以及申诉的结果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测评中经常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5)实践性练习。针对贝叶斯网在铁路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复杂这一特点,为了降低学生的负担激发起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 教师将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在进行贝叶斯网的实践性教学中,首先由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经典的案例,按照案例设计相应的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必须符合难度适中、贴合案例、真实性和目标性4个特点[6]。

我们以贝叶斯网学习这一部分为例进行说明。

案例: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模型。

自动门系统作为列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列车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在该案例中教师应简要讲解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列车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使得学生能够对列车自动门故障诊断技术有初步的理解。重点讲解如何通过故障参数学习构建贝叶斯网络,从而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智能诊断系统;在教师讲解完这个案例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个人测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对所讲授的案例有深刻的理解。

任务练习:列控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确保与所讲授的案例相贴合,难度适中。团队负责人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将任务进行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到任务中去,最终选择一名成员进行汇报,其他F队可以根据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教师对各团队的汇报成果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进行推理和引导,激发学生深入理解,从而按照要求完成实践任务。

4 结 语

贝叶斯网络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由于贝叶斯网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进行实际运用时必须充分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采用TBL模式对贝叶斯网进行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提纲和关键知识点进行预习,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对预习成果进行测试,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资源共享,可以有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性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连文. 贝叶斯网引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 Michaelsen L K, Sweet M.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m-based learning[J]. Team-Based Learning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2012(7): 9-31.

[3] 刘畅, 郭晓奎, 赵蔚. 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设计和应用[J]. 科教文汇, 2015(10): 61-64.

[4] 李海成. 一种基于规则库的贝叶斯网络开发器的设计与实现[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3(2): 93-96.

[5] 徐金梅, 刘桂娟, 陈井芳, 等. TBL模式在“急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6): 66-68.

主题队会方案篇7

[关键词]文武关系 客观文人控制 主观文人控制 亨廷顿

一、文武关系问题与客观文人控制方案

在文武关系(civil-military relation)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文武关系悖论问题:“我们因为恐惧其他人而创立暴力机构来保护我们,但另一方面我们恰恰恐惧这个用以保护我们的机构。”换成发问的方式,这个悖论可以表达为:“谁来提防防卫者?”如何“确保军事力量对政治权威的服从”同时又使军队有能力完成文人指派的任务?悖论的焦点则是军队的胜任度与危险性之间的冲突。最早关注这个悖论的是柏拉图,他曾提出:“我们是要我们的护卫者成为真正的护国者,而不是覆国者。……我们必须劝导护卫者及其辅助者,竭力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然而,柏拉图意在建立一个哲学家式的军人统治的国家,没有考虑这个悖论的民主目标,也没有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如果考虑到民主政治的要求。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的话,这个悖论就变成了“复杂的文武关系”。其解决必须同时满足三个目标、解决三大问题:(1)必须能让军队强大到足以保护国家安全不受外部威胁;(2)必须能让如此强大的军队不威胁国内政权;(3)强大且不威胁国内政权的军队必须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由于第三大问题的解决将使文武关系能与民主政治适配而具有民主特征,因此,如果一种文武关系同时解决了这三大问题,则可以称之为“民主的文武关系”。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的文武关系?直到亨廷顿之前,这一问题都一直悬而未决。

致力于同时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第一个理论方案来自亨廷顿。亨廷顿将文武关系悖论定义为“必须履行的功能性责任”与“必须履行的社会性责任”之间的紧张,他的解决之道在于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并认为最有效的方案就是客观文人控制(obiective civilian contr01),有时也称作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maximizing of military professionalism)方案。这种文人控制模式是通过培养军人的专业主义,使军人从客观上自发地服从文人领导,来达到文人对军队的控制。亨廷顿否定了他自己所提出的另一个方案——主观文人控制(subjective civilian control),在他看来,这种文人控制模式是通过对军队施加法律和制度上的主观约束来限制其自主性,进而实现文人政府对军队的控制。他认为主观文人控制否认军事领域的独立,而且大多是独裁政体、极权政体中的文人控制方式,其目的是扩大部分而不是整体文人团体的权力,与民主政治相去甚远,而且也损害军事效能。一般而言,使用客观文人控制方式的国家会比使用主观文人控制方式的国家军事能力强。

亨廷顿对18世纪以来的军事专业和现代常备军忧心忡忡。他指出,大规模的现代常备军对民主是一种威胁。对于民主国家来说,军队必须是民主的,常备军必须而且仅仅过专业的生活。在现代专业分工条件下,专业化军事的复杂性使得“个人不可能既是管理暴力以抵御外侮的专家,同时又具备精通政治、治理国家或用武力以维持国内秩序的技巧”。统治精英不得不因技能角色的不同而分离成文人和军人两种群体。而文武关系悖论的解决之道就在于继续推进这种分离,并将其扩大到军队与社会之间,“使军人放弃职权的影响力,以弱势、孤立的态势存在,并与社会大众的生活隔绝”。据此,他建议首先形成军一文、军一社两重隔离;其次,在隔离结构中,军队专务于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文人则专务于政治事务,二者互不干涉,各自自治,这就是客观文人控制方案。这个方案有四个方面的功用:(1)军一文、军一社隔离能将军人限制在军事事务中而不参与政治,并产生军人对文人的服从,从而导致文人控军结构的产生;(2)军队专注于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的发展,又能提升军力以满足国家安全需要、应对外部威胁;(3)对于文人来说,文武隔离要求文人不干预军事事务的自主性,也使得文人更多地专注于政治事务;(4)同时,由于亨廷顿的案例背景主要是美国民主政治,其运转基础在于分权和限权,而将最具危险性的军队的权力最小化、使军队不参与政治也就是对民主政治最大的维护,所以,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也符合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客观文人控制方案对文武关系悖论中的军队胜任度、军队危险性、民主目标三个方面的问题都提出了应对。不难看出,文武隔离、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是其方案的两大支点。后来,亨廷顿进一步将这两大支点阐发为四点内容:(1)高水准的军事专业主义和军队军官对自身专业能力界线的承认;(2)军队对在外交和军事政策上作根本决策的文人政治领导人的有效服从;(3)领导人承认和接受军队的专业能力领域和自治领域;(4)作为上述三点结果的军队干政最小化和政治干军最小化。在亨廷顿看来,文武关系悖论的正确解决之道在于客观文人控制方案,然而这个解决方案却招致了一大批学者的挑战。

二、对军事专业主义的挑战

挑战之一:非社会的军事专业主义是过去时——保安警察概念(constabulary)

简诺维兹(Morris Janowitz)认为,亨廷顿的分析粗陋且过时,他提出了更精细、更符合时代变化的分析——对“保安警察力量”概念的分析。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军队演变成了一支群众型的武装力量,军人不但没有严格与社会隔离,反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取向,具体表现在:“军事专业范围与功能扩大”;军事专业文职化、社会化;军事组织与文人组织汇合,相互渗透;军事专业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由英雄式的领导者、军事管理者和技术专家构成的混合体;军官们也已经不再以追求军事胜利和军事专业能力的最大化增长为全部目标,转而围绕着文人的政治目标使用军力。整个军队正在变成保安警察力量。其结果是:“军队享有巨大的国民资源,对国际关系拥有深远的影响,文武关系和文人控制模式都受到限制”;文人控制的机制产生了组织性的变革;文人控制军队的三种机制——预算过程、分配角色和任务、只向总统的军事政策提建议——大多成了摆设;传统的限制军人与民间社会接触的种种界限也被打破。针对军队这种向“保安警察力量”发展的趋势和后果,文人控制已不能依赖过时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的方案,而应该更多地转移到政治议题、管理以及兵役制度等方面,通过社会控制来实现对军队的控制。

挑战之二:军事专业主义葬送民主的文武关系——文人至上(civil supremacy)方案

芬纳(Samuel E.Finer)认为客观文人控制方案是在葬送民主的文武关系,军事专业主义不但不能防止军人干政,反而还会使军队产生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情怀,从而导致军人干政。他用亨廷顿所提出的案例反驳亨廷顿:亨廷顿所尊崇的德国军队是最专业化的,但德国历史上,军队却多次干预政治。因此,他认为民主的文武关系首先需要防止军人干政,而防止军人干政最好的方案是文人政府至上而不是军事专业主义。他提出了四种防止军人干政的因素:对武装力量战斗能力的恐惧、军事将领对内战的恐惧、对干政后可能发生军队崩溃的担心、文人政府至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文人政府至上。

挑战之三:军人作为法团主义者——法团军事专业主义(corporate military orofes,sionalism)

薄穆特(Amos Perlmutter)指出了一种普遍的价值偏见:社会科学家不像认可文人统治那样认可军人统治,甚至给军人政府贴上极权主义的标签。这种偏见的另一种极端则是排除军人的任何权力影响,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方案则可以看作是这种极端做法的一个后果。薄穆特认为,所谓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的军队,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即使所谓的专业军队也不是纯军事专业主义的,而是法团军事专业主义的,它会主动保护自己不受外部政治控制。军事组织不会将全部活动仅仅限于军事领域,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部分政治活动;而且,亨廷顿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可能会导致文人控制的逻辑链条不复存在。能否产生文人控制取决于军队的法团军事专业主义是否被激发。如果政体不稳定,军队法团军事专业主义受到威胁和激发,军队就敢于挑战文人的权威。此时,军事专业主义则无法导致文人对军队的控制,亨廷顿必须考虑军事法团要素。单纯的军事专业主义方案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并不必然导致文武关系悖论问题的解决。

挑战之四:现实中的军事专业主义——均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

萨奇先(Sam C.Sarkesian)提出均衡模型挑战亨廷顿。萨奇先认为现实中的军事专业已经呈现出新专业主义的特征。西方工业民主国家的文武关系特征,并不是亨氏理论所认为的军事的非政治化,专业军人和文人精英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基于二者分离的冲突一控制模式,而是二者非对称性地均衡。在均衡模型中,亨廷顿理想的军事专业主义被修正为现实的军事专业主义,军队的非政治化被修正为在政治过程中扮演为民主理念尽义务的角色,军人与文人的敌对与冲突被修正为友善的敌对,军队与社会隔离被修正为军队与社会共生。均衡模式并不把文武关系设置成谁控制谁,或者谁与谁隔离,而是将之设置成由旨在强化民主政治制度恒久性目标所指导的一种动力性的关系。民主制度要求军队不干预政治行动、不参与政党纷争,但是军队仍然可以有政治知识、政治利益以及政治意识尺度上的政治。这类的政治尺度越多,军队越不容易干预政治。军队如果保持政治尺度,进行政治活动对民主是有益的。

挑战之五:军事专业主义是失败的——客观军人控制(objective military control)

阿戈拉·奥马·奥索洛(Agola A.Osolo)用非洲国家特别是尼日利亚的案例检验亨廷顿的方案,认为军事专业水平高并不能遏制军队干预政治,亨廷顿的方案对于非洲尤其是尼日利亚是无效的。在非洲案例中,除非军人对文人统治完全满意,否则军人会挑战甚至文人统治。在客观文人控制方案中,亨廷顿将控制上的天然合法性给予了文人,奥索洛则把这种合法性给予了军人,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客观军人控制方案。他认为,非洲素有战斗主义传统,军人干预政治是常态,也是武士主义传统的一个基本方面。在非洲,不仅军人发动,文人也发动,但是文人由于没有垄断武力,其常常失败,其统治无法长久。军人由于垄断了武力,常会取得成功,其统治也更容易长久。基于非洲的案例,奥索洛指出,政治客观上由军人控制才是最佳方案。

挑战之六:军事专业主义与政治兼容——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democratic pro-fessionalism)、新军事专业主义(new pro-fessionalism)

塞缪尔·斐齐(Samuel Fitch)和乌尔里希(Marybeth P.Ulrich)提出“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以挑战亨氏理论。斐齐认为,亨廷顿的方案在经验和理论上都存在不足。在经验上,其方案不包含拉美国家的经验。在拉美国家,军队会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卷入国内政治。这些国家军事专业化的增长并未产生军人回到军营或者军人与文人分离、军队与社会隔离的结果。而与纯粹的军人统治相比,拉美国家在许多方面都带有部分的民主特征,比如,军人的权力受到限制、国民警卫队可以制衡军队、军官招募由地方的地主控制、政治体制中引入了半议会体制、总统由文人充任等等。这些经验现象同时也表征着亨廷顿理论在概念上的无力,因此,他提出“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者”概念,试图从理论概念上与亨廷顿相抗衡。另一位学者乌尔里希则指出,亨廷顿的文武关系理论并未致力于理解转型对军事专业主义造成的影响。他认为文人控制和军事专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政治过程,军事专业主义并不会产生文人控制。民主的文武关系需要“民主的政治控制”和“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双重过程。其中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过程把专业军人转变为民主下的专家,该过程假定军事专业主义与政体相连,不同的政体对应不同的军事专业主义,国家从威权政体转型为民主政体时,威权的军事专业主义也要相应地转型为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阿尔弗雷德·斯蒂潘(Alfred Stepan)则以巴西和秘鲁为例,提出新军事专业主义理论。他认为亨氏的军事专业主义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范式。军事专业主义与军队的政治性是相容的,拉美国家的军队一方面军事专业化水平很高,另一方面又广泛地政治化。军人和政治并不相斥,反而是互动关系,军队拥有处理国内安全问题的技术和专业能力,因此可以在处理政治问题上起到关键作用。文武关系的主旨并非倾向于控制军队而是帮助军队进行角色扩张。

挑战之七:军事专业主义方案存在漏洞——威胁环境理论(threat environment theory)

迈克·查尔斯·德什(Michael CharlesDesch)认为,亨廷顿没有解释内外威胁程度差异对客观文人控制方案有何影响。对此,德什提出了一个结构的解释:作为结构要素的内外部威胁影响文人控制的强弱。根据威胁作用方向的不同,内部威胁的影响作用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当内部威胁作用的方向是社会威胁军队和文人政府时,可能会产生军队支持文人独裁的文武关系;当威胁的方向是国家威胁军队和社会时,可能会产生军人。两种威胁组合成的不同威胁结构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当文武关系的环境背景为外部威胁高而内部威胁低时,文人的控制最强;当外部威胁低,而内部威胁高时,文人的控制最弱。前一种情况产生客观文人控制型的文武关系;后一种情况产生主观文人控制类型的文武关系。此一结论对亨廷顿的挑战在于:威胁结构的存在使得解决民主的文武关系面临的三大问题不能再像亨廷顿提出的那样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当文武关系处于特定的威胁结构时,三大问题中的某个甚至是某两个问题都不必解决,甚至是不存在的。比如,冷战时期,外部威胁高、内部威胁低,在这种状态下,文武关系根本没有失控之虞,亨廷顿无需三面俱到,而应把重点放在提升军事能力以应对外部威胁和民主目标两个面向上;如果提升军事能力需要军人与社会和文人发生广泛的联系,这也应该被准许,而不必再按照亨氏的建议,死守文武分离、军社隔离的陈词滥调。而冷战后,外部威胁的降低必然会带来主观文人控制结构,这是亨廷顿所不愿意看到和极力防止的。因此,亨廷顿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冷战后的危险。

三、对文武分离的挑战

挑战之一:并非不可调和——调和理论(concordance theory)

瑞贝卡·席芙(Rebecca L.Schiff)认为,亨廷顿的文武分离理论源自美国的经验,它假定了美国的文武分离制度可以适用于所有其他国家,因而忽视了其他文明类型的文化和历史条件。席芙将文武分离、军队与社会的分离均修正为合作关系。民主的文武关系的实现取决于军人、文人精英、公民三方是否能达成共识。如果他们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国内出现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达成共识的能力水平则决定着一国防止军人干政的能力。如果三方能在上述四个方面都达成一致,就会产生军队对文人权威最大化的服从。但是,三方达成共识的能力、在结果上能否达成一致,最终都取决于他们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然而,政治文化和历史条件在各国案例中又都是独特的,亨廷顿基于美国经验的文武分离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方案,也只是美国这种独特历史条件和政治文化条件下所能适用的方案,放到其他文化和历史条件中将寸步难行,因此它并不适用于美国以外的经验。

挑战之二:责任上并不分离——责任共担理论(theory of shared responsibility)

道格拉斯·布兰德(Douglas L.Bland)提出挑战认为,军人与文人至少在责任上不是分离的。他将民主体制下的文武关系修正为两种性质的关系:地位关系和责任关系。在地位关系上,文人和军人隔离,文人统治者控制着军人。在责任关系上,则不是文人一方绝对地控制军人一方,双方是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国家责任:文人行动者可以指导军事并决定责任如何分担,可以控制各种国家政策的实施、国防资源的分配以及武力的使用;而军人可以分担规章纪律的制定、计划的实施等被授权的责任。责任共担方案通过文人领导人和军事官员之间的责任分担来实现文人控制,军人精英和文人精英都有责任对军事机构实施引导,文人控制的衡量标准也不再是谁的政策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而是谁最终把军事机构引导到什么目标上。

挑战之三:文人主动监视和惩罚——委托一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

皮特·费弗(Peter Feaver)以他所提出的委托一理论来挑战亨廷顿。他认为,亨廷顿的文武关系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冷战后的美国文武关系,而且亨氏的理论太过宏观,无法应用于日常管理,因而,费弗将分析层次由宏观改为微观,提供了一种微观的解释。费弗利用策略博弈并结合民主体制中经典的委托一关系,把文武关系模拟成策略互动的赛局,由此提出委托一理论。“委托一论聚焦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两者在各自的角色内按照设定的规范行动。“文人委托人寻找确保军人人行为适当的各种办法”,其行动选择为监视与不监视、对军人的行动决定实施惩罚还是不惩罚;军人人则在角色内选择干活或偷懒等行为。每一方选择实施哪一种行为是根据对方可能作何反应来决定的,文武关系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文人委托人和军人人之间的互动。在费弗那里,民主的文武关系不再是亨廷顿设置的文人不干预军事事务、允许军人在军事专业主义范围内最大程度地自治,而是变成了文人不断发展监视技术,对军官实施侵入式的监视和管理。高级军官之所以严格按照文人的政策办事,并不是亨廷顿所说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自然导致的,而是因为文人对军人的监视和惩罚技术发达,对军人实施了有效的控制,军人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约束。

挑战之四:文人主动干涉——文人干涉模式(civil intervention model)

科恩(Eliot Cohen)抓住了亨廷顿的一个致命缺陷:“亨廷顿理论公式的悖论在于当客观控制可能将军队对政治的参与最小化时,它也降低了文人对军事事务的控制。”科恩认为,民主的文武关系并非由亨廷顿所建议的文人不干涉军事事务而导致的。“‘客观控制’理论并不足以说明实际发生的情况和应有的情况”,尤其是进入战争状态时的情况。他认为,文人积极地参与军事事务,有利于军事效能的提高。各专业军队中,军官虽是一种职业,但其最终的目标却是模糊的;军官虽然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在实际战争中可能并不实用,真正起作用的可能是意识形态、民间经验等一些非军事专业的要素;受过专业培训的军官甚至无法完成非专业人士也能完成的任务;实际战争中,掌握专业技术的军官、专业军队往往败给那些被意识形态灌输的或者非专业的军队。所以,根本不能放任专业军队自治。在战时状态下,所谓的专业军队也没有基本的独立能力,军事上的专业和政治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分别:以军官职业化为由,从政治目标中分隔出一个自主的军事领域在实际战争中往往行不通,在高层决策中,政治和军事战略的区别很小;在后勤问题上,所谓的“管理武力”和民间活动相似,所需的许多技能实际上都来自民间。基于军事专业的不胜任和非独立性考虑,亨廷顿的方案要有所修正。如果是战时状态,这种修正就更加必要。在战时状态,不但没有必要放任军队自治,而且还要对军队大力干预。

四、对制度路径的挑战

亨廷顿的客观文人控制方案依托已有的制度来实现文人控制,是一种制度路径的方案,其方案以成熟的民主国家为案例背景。在这些案例中,国家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制度结构,文人对军人的控制有制度条件作为支持。但是转型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则不具备此类条件。在这些国家中,要么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要么制度本身质量不高,在对军队的控制上没有真正的制度条件作为支持,因此也就无法按照亨氏的制度路径去寻找解决方案。基于这些考虑,一些学者转而从根本上挑战制度路径,寻求其他非制度化的方案,尽管他们有时声称自己是制度主义者。他们的方案更关心文武关系三大问题中的第三个问题,即民主目标问题,甚至将“民主的文武关系”的三维标准降为一维,认为只要解决第三个问题,即实现了“民主的文武关系”。

挑战之一:转型民主中文武可以讨价还价——议价过程(bargaining process)理论

阿奎罗(Felipe Agttero)以新兴民主国家为案例,提出挑战认为,制度路径的文人控制并不能解决转型国家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议价方案。在转型国家,民主的文武关系的发展,取决于文人精英和军事领导之间的讨价还价。转型初期,二者能共享转型中的利益:民主转型能提高民主制度的制度化程度,军事一方能获得制度化的特权,文人行动者也能获得民主。但是转型深化后,两者就开始互相争斗:文人执政时,会限制和排除军事压力在文人政策领域内的影响,并将自身的控制系统伸向军事领域;军人则谋求最大化的自治并抵抗文人的侵犯,追求最终谈判地位,力图保证军队能从外部实施控制。在整个争斗过程中,各方相互议价形成的相互牵制,成为约束各方的行为约束机制,受这个机制的影响,行动者为了获得想要的结果,可能会收回也可能会实施各种确保行为、威胁行为。每一方都尽量获得他们能聚集的资源,也算计另一方能得到什么。各方相互独立但又互相牵制,形成沟通和议价。文人和军人都不是绝对的控制者,而只是议价当事人之一。

挑战之二:从民主控制到民主质量——能力建设议程(issues of capacity—building)

科泰(Andrew Cottey)、埃德蒙兹(Timothy Edmunds)和福斯特(Anthony Forster)指出亨廷顿方案忽视制度的质量,因而他们提出过程理论,并将过程区分成两个代际议程:第一代议程是从制度上和结构上建立民主的合法体制;第二代议程则为能力建设议程,主要是操练对国防和安全部门的有效治理能力。第一代议程只是创建制度架构,第二代议程才是建设民主的文武关系的实质性步骤。因此,在具体内容上,民主的文武关系就是国防和安全部门在民主结构中的有效治理,这主要依赖国家能力,尤其是执行国防政策的能力,而具体的实现渠道有三个:(1)通过民主机构和有效的官僚一行政结构执行;(2)对武装力量和国防政策的议会监督;(3)更宽泛的介入和监督——市民社会的介入。这三个渠道都必须以能力建设为要务。能力建设议程理论以中、东欧转型国家案例为理论基础。中、东欧国家有共产主义式的文人控制传统,而且国内政治中也基本没有军事干政问题,文武关系三大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不是文人控制,而是民主目标的实现问题,能力建设议程方案所瞄准的也正是这一问题,其方案的目的正是通过文武关系治理过程来提高民主质量。

挑战之三:选择影响控制——强势策略(robust strategy)

奥里尔·科沃桑特(Aurel Croissant)、戴维·库恩(David Kiihn)等通过把文武关系放在决策过程中来挑战亨廷顿的制度控制路径,认为策略选择更重要。他们提出,在新兴民主国家,民主的文武关系能否实现,根本上取决于文人削弱军队权力的能力,而是否能成功削弱军队权力,关键在于文人是否选择强势战略。首先,文人控制军队的能力受文武关系互动形成的特殊制度结构、观念所约束,建设民主的文武关系,需要克服文武关系原来的路径依赖,打破旧的制度结构。其次,也需要考虑资源和各种限制。因为文武关系也受到所能动用的资源以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最后,文人要在这些约束和限制之下选择强势行动策略,以便得到充足的资源,抵消各种限制因素,实现真正的民主控制。婚选择的策略越强势,原来的路径越可能被打破,越能增加对军队的控制。崔库纳思(Harold A.Trinkunas)也认为,民主的文武关系最终取决于文人强势。文人对军人有讨好、监督、分化一征服和实施制裁四种策略可用,对军队的控制取决于文人选择何种策略,选择的策略越强势,文人控制就越强。

五、挑战结果分析

以上各挑战理论皆触及了客观控制方案的各种弱点。然而,如果以能否真正替代被挑战理论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各种挑战总体上是失败的,其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客观控制方案以美国案例以及美国案例中的传统实践经验作为事实基础。客观控制方案所选择的美国案例,一直是文武关系悖论三大问题得到成功解决的典范。客观控制方案的军队与文人隔离、军队与社会隔离并非虚构,而是直接出自对美国经验的归纳和概括。美国在文武关系的实践中正是这样操作的。几十年来,不但美国军官必须牢记亨廷顿的理念,而且由于美国是唯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其他西方国家处理文武关系的思维也受其影响。以转型或者新兴民主国家的案例为背景提出的种种挑战,与美国及其经验的强势地位相比,都逊色很多。这一类的挑战虽然能够证明亨廷顿总结的美国经验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并不适用,并且提出了基于这些国家案例的新理论,但是并不能证明亨氏的理论对于美国经验是失败的。客观控制方案的这种案例优势,是基于其他案例经验的方案很难具备的。也有一些挑战,比如简诺维兹、萨奇先、费弗等人提出的挑战,同样也是基于美国的案例,但是相比之下,亨廷顿的客观文人控制方案很好地捕捉到了西欧直至美国建国以来的军事专业主义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而成。简诺维兹、萨奇先等人虽能根据美国现实的变化攻击亨廷顿的理论的某些地方已经不合时宜,但并不能论证客观控制方案与传统的美国经验不相符合。对于美国传统经验,客观控制方案仍是成功的。

第二,亨廷顿的方案旨在突破文武关系的基本悖论,而各个挑战方案则缺少对悖论基本问题的关怀。政体中固有的文武关系悖反问题自柏拉图起就已经被发现,直到托克维尔那里,都被认为是不可解决的。美国建国时期,也曾热烈讨论过民主政体之下如何控制军队的问题,但在亨廷顿之前,从没有理论家对文武关系悖论给出理论上的解决方案。客观文人控制方案同时指向民主政治中文武关系悖论的三大问题,瞄准了民主政体最基本且从未在理论上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案建构,其学术上的功能是直接开启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这种创新性和突破性是其他各种挑战理论都无法比肩的。各种挑战理论针对的也都只是亨廷顿的理论方案,而对于亨廷顿方案所瞄准的基本问题大都没有深切关注。

第三,亨廷顿的理论方案涉及面宽泛且逻辑精巧,而各种挑战理论的攻击面过窄。亨廷顿理想的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方案虽然简洁,但是其理论非常宽泛,兼顾民主价值、对军队的控制、军事效能、军队专业化发展、军队权力、文人权力等多个指标,将价值追求放在如何持续排除军队对民主政体的威胁上,体现了对民主价值的兼顾;对军队的控制以及对军事效能的追求则分别体现在其所设定的“必须履行的社会性责任”、“必须履行的功能性责任”两大目标上;军队的专业化发展由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来实现;对军队权力和文人权力的兼顾则体现在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与文武隔离的自然结果中——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文武隔离,则军队权力自然减小,文人自然获得对军队的支配和控制。他的整个方案中,各种理论解释之间的逻辑环环相扣,相当精妙:客观文人控制改变文人和军人之间的相对权力,将军人权力最小化,同时不扩张文人的权力。这样做产生的客观结果就是:军队变成绝对的被控制者,文人权力却并没有因此而膨胀,从而避免了可能的权力滥用;军队通过专注于军事专业主义来提升军事能力,满足了国家安全目标对军事能力的需求;这样,“客观文人控制确保文人社会不受外敌威胁,并且也不受军队自身的威胁”;同时,由于既获得了军人服从又避免了文人权力滥用,因而也保证了政体的民主。以亨廷顿的理论作为衡量,各挑战理论均没有与亨氏方案在理论上形成全面对峙,往往攻击面过窄,甚至只攻其一点,因而解释逻辑也就显得非常单薄。

第四,各挑战理论虽有精彩之处,但从其自身的理论构成看,都各有缺陷、自立不稳,这也是这些挑战失败的原因之一。简诺维兹的挑战很好地捕捉到了二战后美国军事领域的变化,但是其关于美国军队会变成拥有大量先进致命武器的维持治安的队伍,以后只能起到警察作用的预言却是荒谬的。直至目前,美国军队也无此发展迹象。简诺维兹理论更大的弱点还在于没有真正挑战亨廷顿理论的两大支柱——军事专业主义和文武分离——中的任何一个,其理论仍然是军队与社会隔离的副产品。芬纳对军事干政的研究堪称经典,但是“在民主社会中,无军事并不表示文人和军人领导人没有冲突”。他虽然提出以文人至上作为解决方案,但对民主的文武关系并无进一步的论述。薄穆特的法团军事专业主义概念使亨廷顿军事专业主义与文人控制的因应关系在充分性上受到了沉重打击。不过,亨廷顿对薄穆特也有回应。在为薄穆特《现代的军队和政治》一书的序言中,亨廷顿承认法团主义会导致军人干政,但也坚持认为这和军事专业主义最大化并不相关。亨廷顿认为薄穆特推理的逻辑链条是:军事专业主义导致法团主义,法团主义导致军人干政,从而致使文人控制的理想预期无法实现。但他指出,薄穆特在推理的第一步就已失去基础,法团主义并不是军事专业主义导致的。萨奇先将亨廷顿的理论框架扩展成文人精英、军队、政治一社会体系三个领域的系统互动,把军人与文人的关系设置成友善的敌对、文武均衡,但是却失去了军事专业主义本身对国家安全目标的诉求。斐齐、乌尔里希所提出的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的挑战,没有考虑到在经历了民主的军事专业主义过程之后仍然会回归到亨廷顿军事专业主义路径上的情况。斯蒂潘所提出的新军事专业主义的挑战只是把军事专业主义嫁接在军人政体上,并不能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军事专业主义的增长恰恰是军人干政造成的。军队以谋求政治权力和国内政治集团利益为动力增加军事能力,其结果将是其他非军事型政治势力受到压制,军队虽在国内无敌,却在国家外部安全上无力。同时,斯蒂潘的方案让民主理想屈从于拉美现实,失去了亨廷顿对民主目标的关怀。德什的威胁作用理论隐含着一种危险,即它通过夸大外部威胁来实现民主的文武关系,这会导致民主国家变成军国主义国家。与亨廷顿的方案相比,德什的理论还缺少民主关怀,在服务目标方面低了一个层次。席芙的理论提供了调和模式,对亨廷顿理论的两大支柱之一的文武分离进行了批判和修正。然而,她没有对军事能力问题作出解释,其调和理论不能保证军队有能力满足国家的安全需求,因而仍无法从根本上替代亨氏理论。费弗以及科恩的方案中,文人都是军事事务的积极干预者和军人犯错的制裁者。其中,费弗的理论方案更为系统,其应用也比亨廷顿的理论范围更广,更令人信服。但费弗过于把军人和文人局限于作为特殊行动者的角色,并且把本来丰富的文武关系全都归结到命令一执行这种关系上,政府和议会以及其他组织都被排除在理论之外了。费弗只假设了文人委托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偏好并发出明确的指令这种情况,而在实际状况中,文人一般并不清楚自己的偏好,其指令也常常是模糊的,他也遗漏了文人可能在军人提供信息和知识后才形成决策偏好的情况。科恩明确地把自己的方案的应用前景限定于战时,但正因为他以战时情况的应对之策攻击和平情况下的方案的合理性,所以其攻击缺乏力量。布兰德承认军人和文人在地位上存在等级差异,但却主张两者在责任上共同承担,这实属一厢情愿,没有权力地位的军人何以承担只有有权力才可承担的那些责任?责任共担方案根本无法付诸实行。

对制度路径提出挑战的各方案同样也有自身的问题。能力建设议程理论只重视文武关系的民主治理能力,但自相矛盾的是,对于民主治理必备的能力内容——军队军事效能的提高问题——却不甚关心。这一理论主张,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建立制度,关键还是制度的质量建设,这无疑是对的,但中、东欧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安全威胁,尤其是北约和美国的威胁,在此过程中,不重视军事效能的提高问题将是致命的。强势策略理论和议价理论都过于强调精英的策略选择的作用以及精英意志对文武关系悖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但对这些选择有何种可行性以及其选择的助力来自哪里却并无交待。试图通过选择比较强势的策略来建立文人控制,也显得太过幼稚。在转型民主国家中,相对于强大的军方,文人属于弱势,期待弱势者通过选择强势策略来解决问题,无异于与虎谋皮,文人何以能保证这些强势策略得到执行呢?

主题队会方案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针对性开展编研工作、个性化信息服务、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等课题,而目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由于存在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员培养制度、未能做到与院校管理队伍有机融合等问题,无法适应这些新课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重视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促进档案管理研究,加强档案管理交流沟通,建设一支具有自身特点的专兼结合的院系两级的学习型管理队伍,以适应现阶段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队伍现状分析

1、人员结构存在“五低一高一差”。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档案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其档案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均存在不合理,存在“五低一高一差”现象,主要体现在:档案管理梯队尚未形成,缺乏引领院校档案管理与研究的领军人或技术骨干,档案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普遍存在职称和学历层次较低,档案专业技能水平较低,档案专业研究水平较低,兼职人员调整变化频率高,队伍稳定性差。

2、档案管理队伍与院校管理队伍未能做到有机融合。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是为院校管理工作服务的,是院校管理工作历史的记录,档案管理与院校管理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但目前高职院校往往为收集档案而抓档案管理,为抓院校管理而忽视档案管理,未能做到档案管理队伍与院校管理队伍的有机融合,往往是为应付档案管理而临时组建一支档案管理队伍,未能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无法做到工作的系统化,在管理工作中协同效应不强、凝聚力不够。

3、缺乏对档案管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培养机制。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往往被视为非技术性工作,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不被重视,长期充当院校管理中的配角,经常还兼做档案管理外的一些杂事,感到工作枯燥乏味,思想压抑,其专业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缺乏工作激情;档案管理人员被视为普通行政后勤人员,他们的工资、福利与其工作业绩联系少,个人利益与其专业贡献没有直接挂钩,不能体现其价值,无法起到激励作用;没有建立起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进修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没有在职称、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的政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这一工作可有可无,导致档案管理兼职人员频繁更换,档案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二、高职院校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1、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坚持抓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

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高职院校必须在管理队伍建设中坚持专兼结合,抓好档案管理的“一把手”工程,努力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具体如下:

其一、坚持专兼结合,做到院校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具有双重性,它既要遵循高职教育管理规律,又要符合档案管理规范和业务流程。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队伍应该由组织管理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兼职管理人员、技术保障人员组成,其中档案管理组织人员是档案工作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把握档案管理及编研的专业技术方向和提供技术支持,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档案的收集与管理,而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实现与改进需要技术保障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支撑。由于高职院校工作是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展开的,其档案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记录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细节,故其档案管理队伍的组成应该体现高职教育管理与档案管理的有机融合,应建立起以复合型档案专业技术骨干为带头人、辅以各自管理职责范围内兼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保障人员的管理队伍,形成一支既懂院校管理又熟悉档案业务的专兼结合的院系两级管理队伍。

其二、抓好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队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与院校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重视息息相关,院校主要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树立“档案管理水平体现院校管理水平”的观念,要优化环境,建章立制,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要抓好档案管理“一把手”工程,坚持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各处(室)、系(部)均是档案管理的责任部门,档案管理主管部门“一把手”主抓全校档案管理,配置档案专业技术人员,各单位均要“一把手”主管,配备档案兼职管理人员,形成院系两级档案管理格局。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稳定档案管理队伍

建立档案管理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问题是增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事业心和成就感。激励机制的建立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因事、因时而定:一是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以及同一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来建立激励机制,二是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来确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考核、评价、奖励、惩罚等环节,每个环节又可以运用不同手段和方法,相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激励机制要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性的激励要量化、可操作,要逐渐打破对档案管理人员按级别、工龄等“资历”考评、奖励、晋升的方法,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院校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考核津贴及其职称晋升与档案管理工作业绩、工作量、工作性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健全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业绩”考核。如对档案兼职管理者,可根据档案整理与收集、工作效率、管理手段与技术改进、档案研究成果等各项指标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考评和奖励,这样就能调动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用心用脑,尽职尽责地工作。高职院校要建立档案管理团队岗位职责、职称职务聘任制度,逐渐将档案管理团队的成员转变为档案系列的职称聘任制度,激励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重视对档案管理软硬件建设,要对档案管理队伍实行优惠政策,改善档案工作环境,加大对档案工作硬软件设备的投入,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档案管理队伍的文化氛围,给档案管理人员以精神上的富足感。论文参考网。

3、规范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良好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全面的档案专业知识和行政管理知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阅读能力、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等。尤其是作为档案管理带头人或技术骨干除了具备以上素质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研究把握最新档案管理与改革方向的能力。为此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思想观念。要通过培训端正档案管理人员的心态,树立服务第一、服务光荣、服务自豪的观念,促进档案管理人员树立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工作心态、较强的奉献精神;二是提高综合素质。要通过培训培养档案管理人员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三是组织业务培训,要进行管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和档案管理动态、档案政策等专业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增强档案管理者现代管理意识和竞争创新意识。在实施中可以通过请主管部门领导或专家来校做有关档案政策、管理知识、法律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报告或讲座的“请进来”的培训形式,或通过轮流让管理人员去听课或集体研讨、派往外校学习深造、攻读学位等“走出去”的培训学习形式,将档案管理队伍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团队。论文参考网。

4、推动档案管理研究,创新档案管理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在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合理资源利用、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值得探讨与研究,档案管理也必定会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不断发展,必定会不断出现许多新问题、新课题,要逐步将档案管理由过去视为“经验管理”转变为 “科学管理”,做到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相结合。论文参考网。可以通过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去探讨、去研究,丰富、发展、创新档案管理,奖励档案管理研究工作中突出贡献和优秀成果的工作人员。高职院校应该重视以档案管理研究项目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以便创新档案管理。

5、顺畅档案管理交流与沟通渠道,构建和谐档案管理团队氛围

交流与沟通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支持的基础。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渠道,是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的基础,是创建管理团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人员锻炼能力、提高业务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交流与沟通渠道包括院内档案管理人员间、院内档案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院内档案管理部门与上级档案主管部门间、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间、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沟通等几个层面。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掌握学校最新的档案管理和研究进展,也要熟悉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政策与信息,充分发挥这些信息优势,在管理中一方面要主动地向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并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及时地将主管部门的意见反馈给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帮助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做相应的调整或改进。只有建立起通畅的横向和纵向交流和沟通渠道,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者的枢纽作用、桥梁作用,才能使相互间形成相互沟通、彼此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局面,从而真正达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力量倍增,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这样的档案管理就不仅仅是一种服务,而是直接的推动,也就是“档案管理水平体现院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平.档案管理的学习型团队组织建设.南北桥[J].2009.6:9-10;

[2]曾苇.论高校档案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电脑知识与技术[J]2009.6:4590-4591;

[3]陈鹏.论档案利用与档案队伍建设的关系.兰台世界[J].2009.12(24):26-27;

[4]吴晶. 以人本思想建设档案编研的创新团队.机电兵船档案[J].2007.5:30-31。

 

上一篇:我的风景范文 下一篇:开学计划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