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生活范文

时间:2023-10-15 11:17:07

美妙的生活

美妙的生活篇1

作文教学向来是各学段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低年级的"写话"是中高年段"写作"的基础,它是培养儿童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如果能在低年级打好写话的基础,对学生在中高段的写作是有益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通过多年在低年段教学的教学摸索和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一年级下学期就逐渐培养学生写话,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为核心,让孩子深入观察,激发儿童的童心童趣,并凭借教材,积累语言,放开一切束缚,让孩子自由表达,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1.深入观察,捕捉题材

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形形的社会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鲜活素,多多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孩子们会从中获取到许多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应放飞他们好奇的眼睛,让他们用天真无邪的童眼,去观察神奇的自然,用童真的笔去抒写生命的春、茂盛的夏、成熟的秋、冷静的冬,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写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是观察。"

春天,万物复苏,一个最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季节。结合刚上完的课文《找春天》,我利用实践活动课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找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根小草、一朵小花、一颗嫩芽,都是捕捉的目标。"老师,你看,那朵茶花很害羞,她躲在叶丛中不肯露面呢!"如此充满童趣的稚语不时从学生的小嘴里飘出,展示他们个性化的观察、思考、想象。同时,我推荐孩子们找到一些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好词、好句。实践加上阅读,同学们就能生动描写出自己眼中的春天,其中一个学生这么写道:我在校园里找到春天了,春暖花开,校园里桃红柳绿。小草伸着懒腰,探出绿色的小脑袋,探出地面开始成长,迎春花吹着金黄的小喇叭,五颜六色的茶花咧开小嘴对着我微笑,柳树在春风的下解除了冬眠的束缚……

2.捉住时机,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作为写作起始阶段的写话教学,更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乐意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低年级学生所掌握的识字量虽然让孩子写话时无法挥洒自如,但是刚入学儿童对写话都有着极高的热情,教师如果能把要求放低,只要是一句话写清楚就够了,至于这其中哪怕有错别字或标点语法错误,只要他们写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不从成人的角度去做判断,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放手让他们去写,让孩子既有了兴趣,又提升了自信。

新课程是从二年级上册开始要求写日记的,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就提倡学生写"每日一句"。开始让学生以每日一句的形式写话,写在小作文本上,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做要求,但每次都用五角星的多少来表示优与一般。只要稍有优点就加以表扬,并读给大家听,旨在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我还给家长发短信,请家长帮忙,指导孩子写好这"每日一句"。一开始写的句子中,很多同学就只写一句话,内容却是五花八门:"今天我帮老师发本子了,老师夸奖我做得很好。""放学时,我看两只小狗打架,小狗真好玩。"都是类似简单的话,但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毕竟孩子们才刚上学,表达能力有限,但至少他们愿意在日记中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班中有不少学生已能写几句话了,而且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后向学生提出多写几句话,并改一下以前的习惯,不是什么都拿来写,要选择有意义的内容来写。慢慢成了习惯,并乐意为之。

3.凭借教材,仿写诗歌

低年级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表现手法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的妙处,进而开展写话练习。如学生学完《识字4》"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描写了夏天小动物活动的场景,接着问学生:夏天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这些情景外,你还能模仿着编编儿歌吗?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生动、有趣的儿歌。如:青蛙河上呱呱叫,蝌蚪出来找妈妈,萤火虫尾巴挂灯笼……然后请他们把这精彩的儿歌写下来,学生马上来了兴致,真正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我手写我口的境界。

又如在教学完《画风》一课后,我让孩子们观看一组生动的图片后,让孩子们用诗歌的形式写写自己看到的风,许多孩子都写得非常的生动:

风来了,

风把炊烟吹散了,

风藏在袅袅的炊烟里。

风来了,

风把湖水吹皱了,

风藏在碧绿的湖水里。

风来了,

风把书本吹翻了,

风藏在厚厚的书本里。

……

对此,小朋友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思维的火花在相互碰撞中不断闪现,为孩子的动笔写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阅读,丰富语言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种感受,不同的学生也会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学生很会说,能把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学生虽然内心有着许多的感慨,但却成了"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为了让学生有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让孩子们学习蜜蜂创设了一本"采蜜"集,专门采集好词好句。如我引导他们收集有关春天的词句,收集有关雨的词句等。孩子们采集来的词句确实很美,如"春意盎然、含苞欲放、柳絮飘飞、绵绵细雨、山花烂漫、倾盆大雨、冰消雪融、姹紫嫣红……""山上,树木被春风摇醒,睁开睡眼,张开了柔嫩的臂膀,扭着腰肢。"……有了这些好词佳句孩子们在平时的看图写话中信手拈花,唾手可得,使文章增色。

美妙的生活篇2

论文摘要:“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以悟“妙”为目的,它所追寻的是人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并通过妙悟自然传达出宇宙之永恒、人生之极境,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营造出艺术、人生、宇宙万物相通相融的境界,表现在艺术中为神、妙、趣、韵、境等,虽然这里也有对“美”的肯定,但最高的美却是与神妙相通的“大美”,而不是形体的艳丽悦目,最美妙的声响是听之以心的“天籁”“大音”,而不是和谐的五音。因此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有美有妙,妙高于美,妙则必美,妙又超越美,美不一定妙,美与妙是不同层次的审美范畴。“妙是中国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因为,‘妙’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的精神,‘妙不可言’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极境;‘妙’是与‘道’、‘气’、‘神’、‘境’属于同一层次的,它要高于‘象’、‘意’、‘韵’、‘味’,最具有形而上意味;妙也最能体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不同”。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它与儒家以“和”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及佛家的空无观念都是相通的。“和”的提出是从物物关系到人人关系,最后上升到人物关系的。其精义主要指多样、差等与统一,更多的反映儒家社会美学和人格美学的特征。社会是由万民之落的帝王和贱如草芥的平民构成,他们组成了多样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和最为贵,上下协调一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其所,各行其事,天下太平,这是儒家的大“和”。“和”是儒家政治、行为、道德、意识的一种审美体现,也是其人格修养的一种境界。而“和”在指向人生及审美的最高境界上,即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对自然、宇宙的精驰神往方面,在追求精神的自由、内心的和谐、人与物的相适一体上与道家的妙又是相近相通的。因此说道家的有关认识,更能显示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从古代文人的内佛老外儒的表现和先儒而后佛老的选择上看,道家的有关认识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精神上的自由,也指向了人们的精神极地。这可能与传统政治的极权化和儒家修身以治国的功利目的有关,因为这种背景很容易造成人格面具或人格分离,而道家所显现的更多的是面具背后的某些东西,道家思想往往因其政治角色的淡化而在精神和艺术领域里尽显其光辉。

    《老子》最早赋予“妙”以哲学和美学意义。它开篇便论及了“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徽。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众妙之门,是妙的根源根本,“妙”是“道”之“无”,是与道为一、非理性又超感性的存在,“徽”是道之“有”,是道的具体的感性存在,两者同出于道,同谓之玄。玄指玄远幽深,是“妙”和“徽”的显现特征。《老子》多次用到“玄”,用意都较接近,如第六章的“玄牡之门”、第十章的“玄德”、第十五章的“玄通”、第五十六章的“玄同”等。老子认为只有观道体道,才能“玄通”,超“玄牡之门”,最后“玄同”于“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而与物反的深远“玄德”正是“妙”,它玄之又玄指向了终极存在的道,妙可以说就是大道之美的体现。《老子》中还论到“微妙玄通”和“要妙”,所指皆偏于玄远精微以至于“无”的大道。《老子》中“妙”主要指与道相通的哲学意义,但同时也包含了美学意义。老子中的“美”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真最纯最高的美就是大道之美,即妙之为美。其次为具体的感性存在的美。如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皆知的美,是可感知的美,如看之宜目,听之悦耳,吃之爽口的东西。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肯定感性美的存在,但却极力反对对感性美的追求。因为过分追求感官快乐,激发了人的欲望,违反了人性,会造成社会不公,天下不安。老子提出“为腹不为目”,既有实用的原因,也有对复性的追求,老子认为人的各种需求中顺其自然的生存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妙”不求宜目悦耳,但却最接近自然、接近大道,因此说《老子》中“妙”通于道,妙高于美。

    庄子对“美”和“妙”都有论述。关于“妙”有:《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渔父》中有“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等。庄子论“妙”除了老子“妙”“道”为一的“妙道”之外,最突出的就是“九年而大妙”这一论述,它概括了人生之最高精神境界,它由一年到九年的多年修养,由“野”到“不知生死”,在忘我的超越之后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境界,即“大妙”之境,它是与大道同一的,是体道、悟道之境,是一种既顺从自然又有主体自由的精神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可以感受到人生的至美至乐。它是人生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终极追求。艺术是人生境界的显现,在庄子这里人生境界与艺术达到了统一,艺术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生在超越自我后所体悟到的与万物同的那种旷达、超脱、自由、快乐。中国传统的诗、文、书、画、音乐等艺术所极力达到的正是这种极境。庄子中论到“美”的地方要多于论“妙”。《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田子方》中有游心于物之初而感受到的“至美”“至乐”,《秋水》中有“天下之美”,《齐物论》中有毛崎丽姬之美,《天道》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庄子论美有两层含义,一为与丑相对的美,如毛崎之美、河伯所见之美、逆旅人之妾美等。二为与具体的美相对的“大美”“至美”,这种最完善最高的美就是体道之美,“大美”是天地覆载万物孕育万物、却不自显其功、不为己有、体现大道存在的美,“至美”是游心于物之初所独有的感悟与体验,“物之初”不仅指历时上的初始状态,更是指“无”的状态,即道之所在、孕育万物、决定万物发展变化的潜在可能状态,是一种前在,游心于此,是一种与道为一的观照和体验。“至美”与“大美”同,与“大妙”同。庄子扩大了“美”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丰富了“美”的内含。在肯定具体的美的同时,肯定了最高的美。“美”与“妙”在庄子“大美”“大妙”的层次中被打通了,“妙”也被用于“极妙之言”,指向具体事物的特征,“妙”却反而有具体化的倾向。

    老庄后的汉魏六朝时期,多以“妙”为美或者把通于“妙”的神、气、趣、韵等作为审美的极境,此时“美”也已经成为人们审美认识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但“美”与“妙”的关系仍然承袭老庄已有之论。这主要原因不是“妙”与“美”自身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及审美中对审美极境层次的认识问题,既然审美是人生的自由和快乐的充分显现,是通过艺术追求而达到的人生至境,是人与自然万物、宇宙和谐的体现,那么人们所追求的就不仅在对称比例了。“妙”可以称人、称事、称物,有声妙、曲妙、戏妙、言妙、文妙、才妙、思妙、态妙等,“妙”字在汉代已广泛流行,并被用之于多个领域,并指向审美的奇特发现、感悟、精妙表达等特征。同期的著述中也有些论及“美”。在(淮南子》中有多篇谈到“美”,如(说山训》“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也不能贵”等,“美”与先秦儒道所论接近,指与丑相对的事物中具体的可感知的完美的特征,这与我们当今所论的美丑之美也是完全一致的,而问题在于古人所论之中,不止于美,“妙”的内含比“美”要丰富许多。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变化,玄学的盛行,谈玄体无、超脱自然、同天地精神相往来更是艺术家的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向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是人生的至乐。这是一段社会最动荡、生活最不安定、人生最痛苦、精神最向往超脱自由的时期,相对地是较适合人生艺术化的时期,即用艺术追求替代人生追求,融人生追求于艺术追求。所以,此时被老庄强调的幽深玄远的“妙”字进一步体现其美学含义,曹植《魏德赋》“超天路而高峙,阶青云以妙观”,《世说新语·巧艺》中顾恺之论画“四体妍蛋,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刘裸《文心雕龙·丽辞》“《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也”等,这里的“妙”包括这样几个层次:第一是“妙观”,指生活中的人们及艺术创造者要独具慧眼,独有惠心,能目及心会。第二是“妙思”,即指思之巧妙,更指思与妙通,“寂寞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神思》)第三是“妙得”,这是目与心会,思与境偕时的突然悟人,豁然而明。第四是“妙处”,借艺所传达出的或直接为人感悟的一种境界,在艺术为传神写照,在人生为超脱后的身心自如,两者同为“大妙”之境的显现。这里还有妙心、妙手、妙文等,由此可把整个的审美特征、审美追求概括为一“妙”字。

    到了唐宋,“妙”又与佛家,尤其是禅宗相联系,道与佛在义理上确实有许多相通互补的部分。源于道家以无为本、强调物我一体的自由妙境,与佛家万劫之后无物人心、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有些相似的,这两者又都融人到中国传统的人生追求与艺术创作之中。唐宋以来,诗、词、文、书、画、乐等艺术创作及相关理论中所涉及的“妙”之多是无法统计的。在唐代画论中,常见这样的词语:“妙物”、“万类皆妙”、“制作之妙”、“象人之妙”、“神妙之方”、“妙将人神”,"水之妙”、“无不妙”、“妙之极”、“重深之妙”、“曲尽其妙”、“无法之妙”、“草木之妙”、“各得其妙”、“最得其妙”、“尽造其妙”、“并极其妙”、“妙处”、“妙悟”等等,可谓妙语连篇,妙解天下。比较有意思的是张怀灌论神、妙、能三品时评价每一品每一位艺术家常用之词多是“妙”字,即使是神品、能品也只品其妙在何处。

美妙的生活篇3

一、“美妙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如何打造“美妙课堂”?笔者通过学校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构。

1.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唯有美妙的课堂环境,才能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学生如果是被迫学习,对所学内容就不感兴趣,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所以,教师需要营造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多种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妙课堂”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教师对情境的营造和对学生的引导都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课堂,发现学生细微的变化,抓住每个细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收获;根据学生的神情了解其想法,激发他们的质疑和求索精神,从而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情境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

2.求真、至善、达美的课堂气氛

美妙是人性中对于自然社会等外界事物与内心的人生体验、洞见的综合感受和素养的体现。而这种感受和素养是在一定文化和心理背景下,通过知识和经验的习得,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指向“求真、至善、达美”和人的自由发展。

“美妙课堂”的形成是为了传授能够让人类延续下去的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学生智能具有多元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长,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爱学生的心灵世界,为每个学生创造公平、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美妙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更是朋友,甚或互为知己。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求真、至善、达美”的课堂气氛也是“美妙课堂”的重要特点。

3.讲究艺术的教学语言

教师上课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那么什么样的语言能够使学生身心愉悦,获得审美享受呢?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给一个班的学生播放视听材料,结果显示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最深刻。诙谐有趣的语言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学习氛围。教育家斯维特洛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用幽默之风格为学生解围;当学生有了较好的表现时,教师以诙谐的语言给予奖励。如在语文课上,教师用曼妙的语言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遨游;在历史课上,教师用精炼的语言畅谈古今中外;在数学课上,教师用精确的语言指点学生思考、探索......教师的语言风格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注重其艺术性。

4.注重启发的高效教学

“美妙课堂”必然是追求高效率教学的。高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获得最高之效率。而评断高效与否的标准就是,学生内心的火花是否被点燃,美好的心智是否被开启。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以不同程度的指导。正如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多尔所言:“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张和生成。”思考、领悟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则是引路人和点拨者。美好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获得愉悦体验的课堂,同时也一定是追求高效的课堂。

二、践行“美妙课堂”的收获与思考

经过三余年“美妙课堂”的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与思考。

1.“美妙课堂”是师生诗意的栖息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堪其累,学生不堪其苦。叶澜老师有过经典的描述:“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感都给打掉了”,这就使教师不能体会教之乐,学生无法感受学之趣。相对于传统课堂来说,“美妙课堂”呈现更多的是一种课堂理想。在“美妙课堂”上,教师以启迪学生智慧为己任,学生以探究知识为乐趣。师生关系融洽,共同探寻科学之奥秘,体验人生之百态,获得情感之体验。学生不以学为苦,教师不以教为累。学生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是归属感、成就感、愉悦感。“美妙课堂”的诗意源于真情,源于关怀,使学生走向成长,走向浪漫。

2.“美妙课堂”是师生用心的共同演绎

“美妙课堂”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的智慧与努力,也需要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同时,教师也需要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教师将满腔热血洒在讲堂之上,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们的努力需要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教师毕竟不是圣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也有着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学生的谅解就会化为一股温泉,温暖他们的心灵。“美妙课堂”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美好的体验,也应为教师提供奇妙的感受。

3.“美妙课堂”是师生追求的人生态度

人生美妙,美妙人生。教师的人生连着学生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的人生就是由一节节课串联而成,打造美妙的课堂就是造就教师与学生一段美好的人生旅程。三年来,西交大苏州附中努力践行把每一节课上得精彩,上得美妙,力求让美妙课堂成为常态。课前的精心备课、充分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使学校的每一堂课都美妙起来;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的参与使其思维形成共鸣,使学校的每一堂课都美妙起来;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一堂课都美妙起来。

美妙的生活篇4

“妙悟”最早见于后秦佛经。《涅无名论》云:“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妙悟”说影响最大的是禅宗六祖惠能,他的教义有两大特点:一是即心即佛,二是顿悟成佛,既肯定领悟的直接性,又肯定对象与主体的同一性(自性即物性),这给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妙悟”奠定了基础。

开“妙悟”论诗之先河的是坡和黄庭坚。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这里着重区分了文章的“工”和“妙”,“工”只限于语言文字的功力,“妙”则超越语言文字之外,而又寓于语言文字之中,要达到胜境须凭借悟。

“妙悟”以直觉为审美特征,以回复生命的本明、用智慧观照为其基本内核,它与西方逻辑理性的分析有根本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继承和发扬“妙悟”美学的优良传统,或许更切近母语的特色。

“妙悟”,以悟作为途径,以妙为终极目标。语文教学必须诉诸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的过程,不是外在知识的灌输,学习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调动和自主性的培育,语文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心领神会”。

妙悟,注重情感的激发,妙悟的基础是生活中的体验。严羽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新课改提出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局限于课堂,拘泥于书本,花大力气于各种练习题。能否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并有切身的体验,语文教学就要关注儿童的喜怒哀乐,让语言文字的教学伴随他们的精神成长。

妙悟,提示我们语文教学须处理好“意”“象”“言”三者的关系。“意”是表达的内涵,“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通过“言”得以显现的。“象”在文学作品中有形象的意思,语言所塑造的形象并非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读者通过想象的再加工而丰富它,接受它。语文教学同样有一个意―象―言的关系问题,其实不必在工具性或人文性的概念上争执,关键在于创设优化的教育情境,让教师的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学习意愿,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单调乏味地讲述和冰冷枯燥的练习。意是出发点,言是结果,语文教学的目的当然是提高语言水平,但教学的关注点并不在意与言,更要在“象”或“境”上下工夫,在过程方法上下工夫。教者如此,学者也是如此。

“妙悟”须处理好与“学养”的关系。严羽说:“夫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并不放弃学养,而是主张熟读名家名作以形成感悟的能力。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在知识量的多少,“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悟”而后有感,语言之感即为语感,它诉诸审美直觉心理。文本理科化、训练习题化、考试标准化,如此教学离语文之大道似是渐行渐远。

“妙悟”是与“法度”的辩证统一。悟而无法,则缥缈虚无;法而无度,则死板僵化。法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死守规矩又失去创造的活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得法,即是能在教学模式中体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如清人叶燮所言,以“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为自然之法,“妙悟天开,当从至理实文中领悟”。

美妙的生活篇5

1、一会儿,我钻进了奥妙无穷的数学天地。

2、自从我跨入小学的大门以来,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奥妙无穷的自然课。

3、哦,天空,你不仅仅是美丽,你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像神话一样美好,像神话一样奥妙无穷,像神话一样永远富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4、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5、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6、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气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

7、是啊,多读书,可以从中吸取到许多知识,这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让你开阔眼界,知道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8、最近发现的这个洞穴真是奥妙无穷充满惊喜,尤其是那些五彩的石头。

9、同样,色彩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和研究领域,()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0、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11、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俯仰之间,眼中势派大相径庭,自我心态变迥然不同。

12、文祥不懂禅机,只觉得教主最后一句话蕴藏无穷的奥妙。

13、魔方发明后不久就风靡世界,人们发现这个小方块组成的玩意实在是奥妙无穷。

14、色彩是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5、奥妙无穷的反义词有一成不变和一定之规等等。

16、他得等着瞧瞧,在这个奥妙无穷的洞天福地里,他究竟能得到多大的好处。

美妙的生活篇6

1、一会儿,我钻进了奥妙无穷的数学天地。

2、自从我跨入小学的大门以来,我上过许许多多的课,有生动活泼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奥妙无穷的自然课。

3、哦,天空,你不仅仅是美丽,你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像神话一样美好,像神话一样奥妙无穷,像神话一样永远富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4、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的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5、当我们凝视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6、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气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

7、是啊,多读书,可以从中吸取到许多知识,这对你有很大的帮助,让你开阔眼界,知道大自然的无穷奥妙。

8、最近发现的这个洞穴真是奥妙无穷充满惊喜,尤其是那些五彩的石头。

9、同样,色彩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和研究领域,()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0、读这部书,有如读《巴黎圣母院》,奇谲诡变,奥妙无穷。

11、视角是个奥妙无穷的东西。俯仰之间,眼中势派大相径庭,自我心态变迥然不同。

12、文祥不懂禅机,只觉得教主最后一句话蕴藏无穷的奥妙。

13、魔方发明后不久就风靡世界,人们发现这个小方块组成的玩意实在是奥妙无穷。

14、色彩是广告设计中的一种必要技巧,使广告色彩奥妙无穷。

15、奥妙无穷的反义词有一成不变和一定之规等等。

16、他得等着瞧瞧,在这个奥妙无穷的洞天福地里,他究竟能得到多大的好处。

美妙的生活篇7

学校旁有一条小街,音像店莫名其妙的多。走到那里,魔音入耳,狂轰滥炸,有调的没调的,有词的没词的都来了,让人疑心华夏五千年的礼乐传承去哪了。一天,我突然听到一阵美妙的琵琶声。那美妙的声音,不由吸引住了我的脚步。我顺着声音轻轻地走过去,原来是一位中年男子正自得其乐地在柜台玻璃上练习敲击琴键。那画面,宁静而美好。那情景虽然过去很久了,可耳边似乎依然还有那美妙的旋律。(琵琶声,能不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引出呢?中年男子的形象,能不能用一个细节进行雕琢呢?)

【失误问诊】

读此片段后,我们难以说出其有什么鲜明的亮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手法单一,缺少描写,如“那美妙的声音”如何美妙?因为缺少描写,这种美妙没有得到展示。

【升格指导】

修改时,可以侧重从以下方面来美化语言。

1.增加景物描写。恰当的景物描写,不仅能展示语言的美,还能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如在引出音像店故事之前,可以加入对周边树木的描写,以反映自己对宁静生活的追求。2.运用修辞手法。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的文章,往往离不开各种修辞。就本片段而言,描写琵琶之音美妙时,可以将它比喻为“一支误入尘世的白莲”。如此一来,便语言出彩,令读者能感受到了。

【升格片段】

校园边有一条小街,两边是两溜参天古树。行走在那绿荫如盖的小路上,我总是仿佛进入了远离城市的绿色世界。(景物描写笔墨不多,却让语言顿时有了不一样的光彩。美好的景物,与下文内容也形成了巧妙映衬。)只是这里音像店莫名其妙的多,走到那里,魔音入耳,狂轰滥炸,有调的没调的,有词的没词的都来了,让人疑心华夏五千年的礼乐传承去哪了。忽于通俗歌曲中觅得一曲琵琶,像一支白莲误入尘世。(将“一曲琵琶”比喻为“一支白莲”,真美!)我循声走去,一个小小的音像店,独处一隅。一个清瘦的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正自得其乐地在柜台玻璃上练习敲击琴键,竟不察我的到来。我怡然自得,驻足听完一曲琵琶,微笑。(“戴”“敲”“笑”,将人物静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愿生命静好,于繁弦急管中独处一隅,怡然自乐。

【升格心得】

写作不能满足于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感,还得展示自我才情与底蕴。因此,学会综合表达的技巧格外重要。表达出彩的技巧有很多,下面两类最为重要:

美妙的生活篇8

摘要“迁想妙得”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理念,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画家面对物象,不是孤立、静止、片面地思维,而是“迁想”连绵,情思无限,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借代手法来表现对象,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精神,这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思考、思索并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中,去感悟、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才有“妙得”。

关键词:迁想妙得 精神物象

中图分类号:J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迁想妙得”的概念及创作理念

“艺术就是创造,就是无中生有”,这是著名画家陈子庄先生的名言。那么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做到创新呢?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中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在这段画论中首次提到“迁想妙得”这一经典词。所谓“迁想”就是由此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甚至更多物象,由此而“妙得”的一种新的“精神物象”,这种“精神物象”就是现实不存在的艺术产品,是精神升华了的物象,这就是中国画“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思想。此与西晋陆机《文赋》中所谓“浮藻联翩”含意相若。但“迁想”比之“联想”更为广泛,更有目的性。

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迁想”的首要前提是意念集中,这在中国画创作中叫“入境”,“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妙得”是顿悟,是“迁想”的必然结果。“迁想妙得”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创作理念。艺术家只有通过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迁想”才能达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物象的神态气质,才能“妙得”自然的意韵,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在作品里表现出独创性和超现实性来。

“迁想妙得”的主张,实际上是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发挥画家的主观能动性,不为物象所束缚,自由地抒发画家的情感,也就是中国画“形而上”的造型观念。用西画的造型观念说,就是如何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迁想妙得”的思维方法,实质上就是艺术(绘画)创作的“悟性”问题,是和艺术家的学养紧密相联的,学养越高,灵感越多,顿悟越强,思维就越丰富,越容易“迁想”而越有所“妙得”。因此是艺术创作的宝贵经验,是作品“气韵生动”的必备思维活动,这种创作理念对后世绘画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 “迁想妙得”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的体现

1 “迁想秒得”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

在中国画写生中,中国人有自己一套观察自然和写生的办法。人在静坐中去思考,在游动中去观察,用心在体验、在“神游”。当画家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面对美好的景色,画家不仅是画眼睛能看到的,更画心中所想的,不拘泥自然对象的束缚。写生讲求“面面观”、“步步游”,在游动中去感受、“意会”、“神遇”、“迁想”,用心在写生,所谓“宏观探道,微观探真”是也,这就是所谓“神游”状态的写生。

清代的大画家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遇予神遇而迹化也。”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中国画写生中人和山川的关系,体现了物我融一、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没有“迁想”是无法完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这种民族特有的写生方法,和西方静止的焦点透视写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神游”状态的写生时,画家一定要带着饱满的感情,集中精力去看,带着毫无成见的眼睛去看,看得熟透;去“迁想”,充分发挥中国人“畅神”、“富于迁想”的优点,深入生活去思考,善于发现那些前人未能发现的东西,去努力扑捉自然之“魂”。

当画家打开“迁想”的闸门,展开丰富的想象:看到雄伟的大山,想到那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看到行云流水,想到那是柔情多姿的女人;看到一组杂树,想到那是一群互相交谈、神采飞扬的人;看到大石头中有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母抱子”,大石头周围堆满小石头,画家认为那是“如母携子”;看到青松,画家“迁想”到那是威武不屈的英雄;看到河边随风飘动的柳树,画家“迁想”到那是在河边洗发的美丽女子……可见,把自然人性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缘物寄情,借景生情,自然中的一切物象在画家的眼中变得风情万种,充满人性化。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画家表现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表现自然景物的精神,表现的是自我,自我的理想和自我的愿望。

通过“迁想妙得”,人们给很多自然美景命名,如“神女峰”、“飞来峰”、“象鼻山”、“梦笔生花”、“猴子观海”、“狼牙山”……又根据自然风景,演绎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桂林“刘三姐”的故事,华山西峰“劈山救母”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等等。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创作“迁想妙得”的思想。

有了对自然深入的观察和体会,画家带着激情投入创作中,这种创作实际上是“神遇”的迹化,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的情感“迁想”,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迁想”创造的过程,情感迹化的过程,在自然山川中自由穿梭飞翔,毫不拘束。余剑华在《国画研究》中谈到中国山水画写生:“如坐飞机左右回翔,如乘电梯,上下任意,故能近睹村树,远瞻遥山,上观峰顶,下瞰幽谷,左右逢源,取舍随心。游某处之山,不必面对某山作画,只于游完以后,全山景象,宛在目前,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行淘汰,重行组织画出以后,一望而知为某山,然实考之则又不似某山,此种遗貌取神,不即不离之写生方法,乃国画之长,为西洋固定方法之不及。”这一切都是在自由灵活的“迁想”中完成,作品来自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如此可见“迁想妙得”在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中的重要性。

谈到山水画与人物画的关系,当代著名画家石鲁说:“你要把它当做人来画,有的高大,有的坚强,有的优美;要把它当成个大人来画。山水画就是人物画,如果只把山水画当成山水,你就不见了,对象也就是那个样子。山水画要画的有气魄!什麽气魄?人的气魄。”他又谈到:“是人融入画中,不仅客观的对象变成人,还有你自己。山水画本身是人化了的!你的人伟大,你的人坚韧,你的人雄浑,你的人沉浮,他都必然注入到山水画里面。”可见,山水画不能画成写生,要主动“迁想”,表达自然精神,表达自我理想和个性。

2 “迁想妙得”在人物画创作中的体现

“迁想妙得”在传统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得更为丰富。把人物画表现自然化、动物化,成为中国画创作思想的重要理念,男人如雄伟的大山,威武不屈;女人如行云流水,柔情多姿。

以元代《永乐宫壁画》为例,整幅画以玉皇大帝为中心,为了表现人物的主次,画家把主要的人物玉皇大帝比例放大,如同高山丰碑,突出而醒目,次要的人物仙曹、玉女、五星、八卦、十二宫神、二十八宿等比例相对缩小,整个壁画人物表情极为丰富,顾盼呼应,栩栩如生,烘托出庄严神圣的气氛。表现武将时,画家把人和动物联系起来,“迁想”动物的凶猛,表现武士的勇敢。如剑眉、豹眼、狮口、獠牙、胡须竖立如雄狮,脖子是短粗的“鸽颈”,身材高大雄伟、肩宽胸阔、虎背熊腰、魁梧威猛。仙伯则是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神清气爽,儒雅不凡。表现玉女时,画家在形象塑造上,将玉女描写成柳眉、凤眼、樱桃小口,天鹅一般修长的脖子,蜜蜂一般的腰身,皮肤如凝玉,身材如仙鹤,舞姿如蝴蝶翩翩,歌声如鸟鸣啧啧,像微风一样轻柔,像白云一样飘渺,像鲜花一样美丽……

当代水墨画家晁海的人物画,跳出了写实性的表现手法,继承了传统绘画“迁想妙得”的表现手法,大胆地夸张,表现出一种苦涩悲壮的美。画中的关中农民如高山一样雄伟高大,像黄土泥巴做成的雕塑一般浑厚朴实,表现出关中农民纯朴坚韧顽强的个性,显现出画家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

3 “迁想妙得”在传统花鸟画创作中的体现

在花鸟画创作中,画家把自然界各种花卉“迁想”为美丽女子,并且每朵花寄托着不同的感情,牡丹的富贵,菊花的朴素,莲花的纯洁,玫瑰的浪漫,还有红豆的相思。在画家眼中,鸟更像活波的小孩,又如美丽的女子,使得鸟语花香,充满了人性化,作品中传递着丰富的情感。

在明代,徐渭的花鸟画具有鲜明的风格,他的画风大胆泼辣、乱头粗服、气势豪放,如同他的书法,表现出他倔强不驯的个性。在《墨葡萄图》中题诗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反映了画家以“明珠”自喻,怀才不遇的激愤心情。这里的葡萄、明珠和自我之间关系,是“迁想妙得”在艺术创作理念中的体现。

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他的画形象精炼生动,不拘形似而神完气足,也是他的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写照,他的构图丰富奇特,画外之境无穷,发人深思,使人“迁想”连绵,情思无限。他笔下的鸟总是斜瞪着眼睛,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态,这里的鸟是人格化了的鸟,是画家的自我“迁想”。

在传统文人画中,文人以梅兰竹菊自喻,称其为“四君子”,体现了文人孤傲、高洁的品性,也是“迁想妙得”在艺术创作理念中的体现。

郑板桥是清末扬州“八怪”之一,是以画竹闻名的画家。他性情直率,作风狂放,常借竹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反映自己自命清高,落落难合的态度。竹杆挺拔不曲(屈),空腹“虚心”,节节向上,象征了他的性格和气节,由竹的性格到人的性格,就是一种“迁想妙得”。他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自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这种由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竹影”得到的启示,就又是一种“迁想妙得”,是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一个“迁想”飞越,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是又一个艺术表现的飞越。

徐悲鸿喜欢画雄狮和奔马,因为它象征着自己的祖国,寄托着画家对祖国热爱之情,希望祖国如睡狮梦醒,又如奔马前程似锦,这种“迁想妙得”,反映了画家美好的愿望。

三 “迁想妙得”创作理念的核心及现实意义

无数的艺术家利用“迁想妙得”创作完成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作品虽然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是符合艺术的真实,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古人想象不存在的事物,现在许多都变成了现实。飞机就是“筋斗云”,电话、手机就是“顺风耳”,望远镜、卫星就是“千里眼”,天气预报就是“神仙”,人工降雨就是“雨神”。卫星上天、地下矿藏开采,真正实现了人类上天入地……可见“迁想”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迁想妙得”不仅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理念,而且是中国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理念,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画家面对物象,不是孤立、静止、片面地思维,而是“迁想”连绵,情思无限,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借代手法来表现对象,把人物画表现自然化、动物化,借动物和自然之性表达人的个性。而在花鸟画和山水画表现上则人性化,通过花鸟和山水,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一幅作品不仅仅描写物象,而且要表现出内在精神,这就要靠内心的体会、思考、思索并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对象中,去感悟、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才有“妙得”。

“迁想妙得”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法宝。正确理解“迁想妙得”这一理论精神,能够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使我们不为法所拘,给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自由地创作。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艺术创作理念,对于我们文艺创作者具有深远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灵感,以情动人,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注:本文系咸阳师范学院科研立项《中国山水画创作》,编号:DSXSYK241。

参考文献:

[1] 陈子庄:《陈子庄画语录》,(陈子庄口述,陈滞冬记录整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 石涛:《石涛画语录》,天津市古籍书店,1996年版。

[3] 沈心友编:《芥子园画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4] 余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梁鑫哲:《石鲁谈中国画》,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 薄松年:《中国美术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500字范文 下一篇:教师节的祝福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