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古典修辞

时间:2022-08-23 10:04:52

美妙古典修辞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中指出:“往往常识性地理解文学素材,却依靠语言来深切感人,这可说是中国文学的理想。”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细细想来,很多古典诗词,论题材其实很平常,它们之所以打动人心,成为千古名作,主要原因便是在精美的语言修辞上。修辞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的事,它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离开了这些修辞,也就没有所谓思想。换句话说,一首古典诗词,说它好,一定有其得体的修辞方式、精美的表达技巧。

怎样的语言便对应了怎样的情境,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是无法翻译成白话文的,因为修辞变了,翻译后的诗意也就丧失了。比如宋代晏几道《临江仙》的名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在其《中国诗学》一书中分析说:“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西方式语言)的解读里,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所见不过农村常见的景色而已。但它通过词语错位的诗句,将夏夜旅行的美妙、夏夜清风的爽快和感受丰收的喜悦等等都写了出来,令人百咏不倦。这种效果是如何造成的呢?正是语言。细细品味,此词多用颠倒、错位的句式,比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正常的句式应该是“明月惊鹊别(栖)枝”、“清风(逗)蝉半夜鸣”,翻译成白话,是“月光将树上的鸟惊起,飞离了栖息的树枝,清风逗引着蝉儿在半夜鸣叫”,但这样写,哕嗦不说,无论如何都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样形象和动人。所以,读古典诗词,没有别的办法,吟诵、体会那种语言美就是了。

清人吴子述有一首《鬓云松令》,被称为“堆絮体”:“掩纹纱,开宝鼎。一树梧桐,一树梧桐影。络纬啼烟秋欲暝。翠玉楼前,翠玉楼前井。凤衾寒、鸳帐冷。好梦无端,好梦无端醒。离别团栾今夜并。愁倚阑干,愁倚阑干等。”所谓“堆絮”,是指后面一句重复了前面一句,再在后一句的最后加上一字,仿佛棉絮越堆越高。且莫小看这样一种“技巧”,细品此词,所要表达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情别绪,这样的“堆絮”,不正好体现了离情的难以排解和愈来愈强烈的情状吗?

闲暇时间,多读一读古典诗词吧。这种古典美是无法复制、更无法改造的,所以它真正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当我们进入那个由语言构成的美妙的另一个世界之后,我们不由得会在心里发出一声感叹:热爱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文化!

(原载《今晚报》)

曹飞忠 荐

推荐者说

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我们当然能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但更要靠“心灵的妙用”。

上一篇:冰爷 第4期 下一篇:玉姐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