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月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4 14:03:02

带月的诗句

带月的诗句篇1

关键词:林逋:晚唐体:隐逸诗人

“神情骨冷无由俗”是取自苏轼《题林逋诗后》尝云:“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情骨冷无由俗”。林逋,一位立足于纷乱时期的真正无心于仕途的隐逸派世人,曾早年漫游江淮间,后归杭州,结庐于西湖孤山。于俗世问仙人;正因承袭晚唐贾、姚之诗风,“梅妻鹤子”为伴,他骨冷,高洁孤傲;也正因他神清,他骨冷,才“无由俗”,才会在临终时写下“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的明志七绝诗(见于《书寿堂壁》)。作为宋初晚唐体隐逸诗人的代表,林逋的诗句已渐出许多与前代不同的开拓之处。

作为晚唐体的诗人,林逋承袭了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多描绘山水风光,其言必透清冷萧涩,着意雕刻字句,似轿作之嫌。但细细地品味却渐显其不同之处,正如“于细处见微异之处”,以林逋《湖村晚兴》与贾岛《雪晴晚望》为例:

湖村晚兴 雪晴晚望

沧州白鸟飞,山影落晴晖。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映竹犬初吠,弄舡人合归。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 野火烧岗草,断烟生石松。

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尽管两首诗在季节、时令、用景上有所不同,但在此仅比较两者相似之处,从中可以发现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以及宋诗在某些方面的创新:

1、全诗写景、用景上色彩的变化

贾诗首联开场就以“溪云几万重”恢宏气势夺人,将一副开阔之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晴雪”、“溪云”等明色、暖色调的景象,又以“倚仗”悠闲的姿态望,首篇就给人以一种看尽沧桑的淡漠之感,但“晴雪”、“溪云”却给人亮色,明目。颔联、颈联中的“寒色”“危峰”“野火”“冈草”“断烟”“石松”等冷色调,荒凉景象铺陈开来,由暖转凉,再转荒,整个意象由首联的宏景拉近,转为近景。但由明色转为淡、灰色,景色萧索、枯涩。景物变化之快,在一定程度上反衬人世变幻无常,瞬息改变。

林诗,全诗读下来,始终营造着一种淡漠,清远之气。用景为“白鸟”“山影”“竹”“水”“月”“林”“寺”“钟”等浅淡色,冷色之景,虽有“落晖”的暖色系列景象却也是以晦暗的青山阴影作为陪衬,更加显得晖暗的。连鲜嫩欲滴的翠林也是以微微的烟云中为背景,使得全诗营造的景色淡远、静寂,透露着淡淡孤寂。同时在“犬初吠”中景象更加显得“幽”全无贾诗中色彩颇动起伏,较为平易流畅,正体现了世人隐士风范,“既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有的只是淡淡清冷之色,似有虚若无的寂渺。这较之贾诗,没有大气开篇,也无跌宕起伏的景物色彩描写,景色凄冷,带有似有若无的沧桑感。

2、颔联意象分析

贾诗“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野外之火焚烧着山冈的杂草,产生的微弱的烟雾若隐若现着奇松怪石。将荒僻险怪的山林之景展现出来,“野”“断”等生僻的字更将其景推入到清冷傲骨的境地。读此诗句不免觉得生涩难懂,且能够看出贾岛对此诗句极其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因而不免会犯苦吟诗人创作时的通病――因过于字字斟酌而损害全诗情与景的展开。

林诗“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溪水在月夜下波光粼粼,更显灵动色彩,翠绿的山林隐现在农家炊烟与晚间薄雾交杂中,舒适、恬静、自然、清新、令人向往。诗句对偶工整,“随”“带”等看似随意的字却将水的灵动、林的生动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且与全文之景有着完美的契合,将读者带入似幻似真的清幽美景之中。虽对字句有着严整的对仗,但读上来却朗朗上口,不失为佳句。

3、全诗思想的寓意

贾诗与林诗在主题思想上是一致的,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对佛道禅意的空寂悟性。但贾诗在颔联“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中,“野火”“断烟”一明一暗,随时间变化。在此过程中,“冈草”看似柔弱,却有着极强的生命气息,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强不息的强势。因而贾诗又蕴含着生命力顽强,不屈不饶的精神,给人以人生的希望之光。相比较而言,林诗却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全诗带有着沉沉的无奈之感,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隐于山林,逃于现实社会的愿望,保有一颗脱离尘世的淡然之心,充分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沉稳,内敛的气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全诗色彩变化上,开头用景的不同,体现了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主义精神的奇情壮彩,有的是不似于唐人天马行空,牛气冲天的昂扬,态度较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淡薄的成熟气息。再次,颔联意象分析,作为仿于贾岛、姚合诗风的晚唐体诗人――林逋,不再对字句过于锱铢必较,反复推敲,而是颇如白诗般平畅。最后全诗思想,始终保持一种淡雅,闲和的心境,整篇诗拥有一个不似矫作、通畅淋漓的审美意境,脱离了晚唐苦涩难懂的奇峭风格的藩篱,但值得注意的是贾诗透露着唐人不甘寂寞,永折不饶的高昂气息。

作为宋初有名的隐逸诗人,林逋诗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有着东晋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闲适之趣。古有陶公爱菊,以菊自赏,现有和靖先生惜梅,以梅为妻。比较陶潜的咏菊诗句与和靖先生咏梅诗句的异同,便可以看出宋人写诗的独特之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两者都为归隐山林的诗人,其心态都是平淡,淡漠若水的,都有其自喻的代表物。现在仅仅从描法上来分析二者的不同。陶公描述菊,是在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的大背景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摘时,无意见南山,营造了一种禅道所说的“无我之境”,即隐士最佳境界。淡远悠闲,隐逸之风,油然而起,菊在此的意象更为鲜明,所蕴含高洁淡泊的气节与陶公的隐士情操,似有若无的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而林君复并未将梅淡化在广阔的淡静的景物中,转而从细微的微观上去把握梅的外在,并通过外在来表现孤傲的内涵。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水中倒映的梅姿,错落有致,清秀优美,鲜活气象;后一句“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月下梅香,淡淡的,袭人心脾,神韵十足;并以清浅的池水和朦胧的月色做陪衬,烘托出池边月下疏梅暗香的风艳。从各个角度,通过“月”“水”的衬托,突显梅的独特风韵――清淑贞静,孤芳自赏的风韵,这与林君复追求雅洁的襟怀相契合,借花寄情,花品、诗品、人品浑然一体。

林逋,一位一生不仕、不商、不娶,清苦高洁,不慕名利,而是在一种高逸淡薄的境界中寻求属于自己的淡远,也正是如此,其诗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韵。当然从林逋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宋诗不同于前代诗作的特点,这对唐诗诗风向宋诗诗风过渡,宋诗的诗风改革有着很好的协调工作。但也应该看到林诗多为吟咏山林风光,题材狭小,没有详细地反映当时社会风貌,这能看出当时宋代文人名则保身的心态,这样不利于社会的进步,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赫广霖,《宋初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版

[2]郭绍虞辑,《宋诗话辑轶》[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3]陶新民,孙以昭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带月的诗句篇2

关键词:温庭筠 律诗 绝句 晚唐诗风

温庭筠作为晚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尽管有“温李”之名,尽管《全唐诗》收录的温诗有三百余首,而《花间集》中仅有其六十余首词作,但提及温庭筠时多提到的是他的词,而他的诗歌往往被人忽略。

这首先和温庭筠本人的命运有关,由于屡试不中,加之得罪于令狐掏,使得他长期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交际圈中有不少青楼歌妓甚至市井无赖,因此其词曲和乐府诗中不乏艳俗之气,而后人在论及作品时习惯于联系作者的境遇,因为其放浪不羁的品性导致后人对其诗作评价产生偏颇。例如欧阳修在修《新唐书・文艺传》时没有列入温庭筠。明人顾磷极贬温诗:“句法刻俗,无一可法。”

其次他在词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唐代以至后世都有重要影响,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而词的通俗性更易于流传,而其诗偏偏多典故,相对佶屈聱牙不便于在百姓中流传。因此他作为晚唐诗人却以词曲著名,诗名则多被同时代的李商隐所隐。

但其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下面将主要通过对《商山早行》《过陈琳墓》和《瑶瑟怨》的分析,一窥其诗作的深沉意境和对晚唐诗风的影响。

一、忧郁的羁旅之思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

团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首描写旅人生活的诗作和当时很多描绘旅人生活的诗作一样很容易引发共鸣。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也是为后世流传的名句。在韩愈的《六一诗话》中,“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肯定了这句诗对羁旅生活艰辛的描写到位。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则就该句的艺术构思方面分析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

薛雪《一瓢诗话》中记载:“李东阳谓‘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其足,此为最难’。要知五言尚多,七言颇不易,一落村学究对法,便不成诗。陈声伯举‘西风酒旗市,细雨天’为深秋景物,宛然在目,初不假语助而得。叉引自作‘野航秋水岸,林屋夕阳山’、‘酒盆崖树影,茶鼎润松声’,为此,则觉笔力芜弱,且有稚气。”通过对比也认为该句用词巧妙,如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故自作‘鸟声茅店雨,歼色板桥春’以拟之,终觉其在范围之内。”

胡应麟则认为:“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运气,非人力。”认为尽管这两句是写景的佳句,但时代背景所致,始终带有纤细衰飒。

综上可见,先人对这首诗作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温庭筠一生不得志,始终处在漂泊羁旅生活中,而全诗中时刻贯穿着“早行”的意象和“早行”的悲伤。颔联中的月和霜字以及颈联的因深秋天未明时而分外显眼的白色枳花,都是早行的体现,而正如首联所言,“客行悲故乡”,也与“思杜陵”相呼应,思乡之愁可见一斑。而颔联的十个名词十个景物,孤单寂寥之感在这十个普通的字中得到传神的体现。诗中全然没有词曲中艳丽浮躁之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将一个不得志的旅人心中的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这首诗中虽有名句,但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作,社会大背景下难有盛唐时期的同为羁旅诗的豪情。虽不浮艳,但是大量的用典和生僻的字词,也使得那份哀愁淡化了许多。

二、独特的女性关怀

尽管温庭流连于烟花巷柳,也为歌妓写过不少艳俗之词,但同时也有表现女子闺怨的出色的七绝。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此诗虽为闺怨诗,是全诗却无一怨字。蘅塘退士评日:“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全诗仅仅是通过景物的描写,体现主人公在寒秋深夜的寂寞难眠来侧面体现女子的闺怨。

首句中,冰和银都透着一种凄冷,以致冷得难以入眠。第二句却不再写人物的感受而转为写景,夜晚空旷的天空凄冷无趣,也体现着女子寂寞孤独。第三局“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而结尾的“月自明”,则体现出女子的哀愁化在一片月光中,将本是浓得化不开的哀愁借淡淡的月光来描绘,更有一番别韵。

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像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与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

韩僵曾写过《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不成。罗帐回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韩诗创作自觉学习温诗的笔法,“夜寒轻”却没有“夜云轻”的意境,反倒带着晚唐诗风里的一份香艳之气。可见,温庭筠的诗作佳品中不仅无艳丽之感,反倒是平淡的景物描写带出了浓郁的哀愁,“梦不成”三字更是值得品味,也是后人创作的模仿对象。

三、怀才不遇的感伤

温庭筠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然而在当时,温庭筠在文坛上的名气远超过李商隐,也颇为当时文坛名士以及朝臣的赏识,裴庭裕曾佩服他“词赋诗篇冠绝一时”,甚至连宣宗皇帝也在诏书中称赞他“夙著雄名”。

尽管如此,由于得罪权贵,最终不能在政坛上一展才华。《过陈琳墓》就是对怀才不遇的讥讽和哀叹。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帐。欲将书剑学从军。

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中:“诗意之明显者,无可论著,惟意之隐僻者,词必纡回婉曲,必须发明。温飞卿《过陈琳墓》,意有望于君相也。飞卿于邂逅无聊中,言语开罪于宣 宗,又为令狐绚所妒,遂被远贬。陈琳为袁绍作檄,辱及曹操之祖先,可谓酷毒矣。操能赦而用之,视宣宗何如哉?又不可将曹操比宣宗,故托之陈琳,以便于措辞,亦未必真过其墓也。起日‘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言神交,叙题面,以引起下文也。‘词客有灵应识我’刺令狐绚之无目也。‘霸才无主独怜君’,‘怜’字诗中多作‘羡’字解,因今日无霸才之君,大度容人之过如孟德者,是以深羡于君。“石麟埋没藏春草”,赋实境也。‘霸才无主独怜君’,忆孟德也。此句是一诗之主意。‘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盲将受辟于藩府,永为朝廷所弃绝,无复可望也,怨而不怒,深得风人之意。”

《瀛奎律髓汇评》中记录:见遗文不独诧孔璋之才,正深服魏武之深度也。不惟罪状一身,而且辱及先世,乃曹公但知爱才,一不介于胸。今我于斯世,岂有此嫌,乃使我流落于此尔?纪昀:“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

薛雪《一飘诗话》中则评价《过陈琳墓》一起,汉唐之远,知心之迩,千古同怀,何曾少隔。三四神魂互接,尔我无间,乃胡马向风而立,越燕对日尔嬉,惺惺相惜,无语可告。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中:“言袁绍非霸才,不堪为主也。有伤其生不逢时意。魏武亦难保其荒台,对活。”

该诗首句以一种崇敬的语调开头,首先以“青史见遗文”指出陈琳是以文章著名于世,而今天诗人终于可以亲眼目睹敬仰的陈琳的墓地了。颔联紧承首联。温庭筠曾因问得罪与令狐掏,终不得志,而陈琳曾经为袁绍写檄文而得罪了曹操,但是却能得明主赏识。其以陈琳自比,希望得明主而一展才华,但也表现出对当今无曹操一样的霸主可以大度容人。颈联中写墓碑已经被荒草掩埋,只有铜雀孤单的在荒野中伫立,也意指当今无人可以赏识人才,以至于陈琳的墓地荒凉,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尾联指出既然没有人赏识文人,那么不如投笔从戎,但是生逢乱世,从军就会是好的出路么?所以只能空有慨叹。

从温庭筠的这几首作品中很难看出晚唐的诗风,由于政治上的腐败使诗人认识到抱负无望,因而压抑情怀。将写作的重点从关心政治转移到怀古伤今、爱情闺阁或者描写自然风光和平常生活中去。因而晚唐时期的诗风也是凌乱的,难以统一的。杜牧以悲凉抑郁的怀古诗见长,贾岛等苦吟诗人则选择与僧人隐士交往,诗句多脱离生活,陆龟蒙、皮日休所突出的是表现淡泊和避世的心态,而对于温庭筠来说,他的大多数诗作和词作一样,诗中带有词的韵味,同时带着艳丽之气。因而对后人来说温的诗句影响不大,但与之齐名的李商隐则研究广且深。认为他朦胧的充满隐喻的诗歌意象和他凄艳的风格都足以堪称一代大家。

尽管如此,但就温庭筠以上的几篇内容题材不同的律诗绝句来看,温庭筠的律诗沉郁劲健虽不如义山,但没有义山浓而不化的毛病;用典精工,而不像义山那样生僻。可以说他的诗和他的词有相通之处。便是通俗,但通俗的律诗却不似乐府和词曲一般带着艳丽之感,反而透着简单清秀之气。

同时,在晚唐时期,虽然政治地位上温庭筠不及李商隐,但他的名气远大于李商隐,这在裴庭裕的《东观奏记》及《旧唐书》中均有明确记载,甚至在《李商隐传》中有“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词清丽,庭筠过之”,在李商隐的传记中赞赏温庭筠,可见当时温的名气,而他的诗风词调也为当时文人所效仿。这既是因为其诗通俗易懂,也因其诗善于模仿诗经的创作风格。

因此,尽管温诗的艺术成就在今天看来不及他在词上的创作,更不及同代齐名的李商隐,但是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过陈琳墓》、《过五丈原》及《寒塞行》、《商山早行》仍是有千古佳句传世的名篇。了解这些诗作,也有助于全面认识温庭筠的创作风格,他不仅是一个只关注女性写艳丽辞藻的浪荡的词人,也是同当时时代背景下的诗人一样,关注劳苦大众,关注女性闺怨,也会因自己的境遇而写下怀古伤今的抑郁之作。

带月的诗句篇3

一、考点解说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加以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这一“闹”字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雀跃枝头的情景。

“诗眼”分“句中眼”和“篇中眼”。所谓“句中眼”,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所谓“篇中眼”,往往就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篇中眼”有的是词、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句子。

二、典题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2014年湖北卷)

分析:本题考查“篇中眼”,诗题“早发”,即“早晨出发”的意思。回答此题,首先要考虑有哪些事物可以表现出发时间之早。由此结合全诗,找出能够体现“早”的关键词语,如“灯残”“酒醒”“闻鸡唱”“独向长空”“微有路”等,然后条理清晰地描述出来。

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2014年四川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考查“句中眼”。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诗人面对这“寒山”“斜阳”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下句“新月”,是上弦的如钩的月亮,很快就会西沉,而现在却偏偏照临在落叶的疏林之上,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一个“偏”字,正和苏轼中秋词“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的“偏”字同一意蕴,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怨悱惆怅。

答案:“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2014年全国卷)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考查“句中眼”。在诗中,“过雨”暗示刚刚遇雨。诗人仅仅用一个“过”字表示雨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凸显出来。“随”字则极为简洁地表现出诗人随山转折、山道迂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的情境。回答此题,要重点体会“过”字与“随”字有何表达效果,放到具体的诗句中加以品味。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三、方法指要

1明确类型。分清诗眼是“句中眼”还是“篇中眼”。

2分析作用。“句中眼”一般先要解释作为“句中眼”的那个词的含义,再放入诗句中描述景象,如果涉及修辞或其他表达技巧,也要指出来加以分析,最后写出“诗眼”在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方面的效果。“篇中眼”的分析方法更要着眼于全篇的结构、内容或主旨。

带月的诗句篇4

1.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D.晏殊

3.《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4.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C.似曾相识燕归来

5.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6.“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8.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0.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诗词的积累,在背诵诗词时,应该了解诗词的作者以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

名师解析:

1. A.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意思是:空空的山野里看不见人,但是隐隐约约可以听到人说话的声音。B.出自《三字经》,意思是: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C.出自两汉时期的《长歌行》,意思是: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D.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意思是:又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到了青云之上。故答案为C。

2.A.辛弃疾,两宋时期豪放派代表人物。B.柳永是婉约派代表诗人。C.秦观是婉约派代表诗人。D.晏殊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故答案为A。

3.A.张养浩,元代散曲家。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B. 马致远,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又是“元贞书会”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天净沙•秋思》。

C.元好问的代表作《小重山》。故答案为B。

4.A.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译文: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C.出自宋代词人晏殊的《浣溪沙》。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译文: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故答案为B。

5.A.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B.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译文:竹林外边两三枝桃花初绽开放,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C.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译文:太阳出来,江边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江水就如蓝草一般碧绿。D.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 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故答案为C。

6.“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生长于蜀地眉山的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在北宋时期皆是名动一时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且皆名列“唐宋八大家”。“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三班”指班彪、班固、挺超,是历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名家。故答案为A。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思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故答案为B。

8.A.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泊秦淮》是唐朝诗人杜牧游秦淮时所作,诗人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译文: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小舟和白沙。B.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在听到王昌龄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下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译文: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C.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译文: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D. 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译文: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的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故答案为C。

9.A.出自唐朝诗人李涉的《岳阳别张祜》。译文:(年轻人)要努力向着理想前程奋勇前进,不要像老来一事无成的人那样只知道空叹息,因为到那时叹息也是没有用的。B.出自宋代诗人牧童的《答钟弱翁》。译文:放牛一天,回来后饱餐一顿,累了,在明月朗照下不脱蓑衣便酣然睡去。无忧无虑,天真无邪。C.出自朱熹的《观书有感》。译文: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D.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浓艳欲滴,妩媚动人。故答案为A。

10.A.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的景色最美,风光与其他季节不相同。B.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译文: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C.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译文:让人怜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闪亮,月亮弯得像弓一样。D.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译文:春天到了天气转暖,这时候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由于雨很细很密,所以落到地上,就感觉软绵绵的,大地是慢慢被滋润的,春天的小草刚发一点小芽,是淡绿色的,而且也很疏,远看一片草可以看到成片的绿色,但如果近看,就不明显了。故答案为B。

参考答案:1.C2. A3.B4.B5.C  6. A  7. B8.C9.A  10.B

带月的诗句篇5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诗中着重描写了西湖荷塘的景色。六月的一个清晨,诗人在净慈寺前送客,看来不会是久别远剐,所以作者未将“别”作为描写的主体。这时,西湖旖旎的风光把他迷住了,不禁由衷地赞叹道:“毕竟是西湖的六月,风光独好,与其他季节不一样啊!”“毕竟”二字,增强了感彩。这里用了概述手法。紧接着就是具体写景,抓住了六月西湖最有特色的景象,描绘出了一幅绿海点红,香清色艳的夏日西湖破晓图,足以令人尽情领略西湖美景。根据这首诗的题目,应有送别友人这一内容,但是除了题目,诗中却无一字提到送友。这跟一般的送友诗大不相同,是别具一格的。字面上虽一字未提送友,但我们从诗句所表达的明朗情绪来看,诗人送友时的心境是愉悦的,因此诗人在送友时,就以极大的注意力描写西湖的景色,以别致的风光作送别的背景,来抒发自己送友时的欢愉心情。由此可以看出杨万里虽然送别友人,但诗句中并没有强调送别二字,而是用景来描述当时送别林子方的心情,并且从诗句中能够体会到这次分别的时间并不长久,所以诗人并没有表现出送友的那种悲凉的心情。诗人用“接天”写莲叶覆盖之广,用“无穷”写莲叶数目之多。在这样的前提下,又特别强调一个“碧”字,这样,境界就显得更为广阔,色彩也很鲜明。莲叶与荷花,碧与红,因为分别有天空与阳光作陪衬,所以色彩极为鲜艳,使人觉得六月西湖清晨旖旎绚丽的风景确乎与平常不同,不禁与诗人在一二两句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发生共鸣,因而惊叹赞赏不已。

带月的诗句篇6

一.欲夺天下的狂气

秦始皇出巡,威仪万千,看得刘邦眼红,不禁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看得项羽心动,口吐狂言:“彼可取而代之。”此种欲夺天下的狂气,有的是通过诗歌表现的。

李忱曾经遁迹山林,成为僧人。有一次与香严闲禅师同行。禅师说自己吟咏瀑布得一联诗,但后面的接不上了。李忱愿意续成。于是禅师说出前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续出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四句合成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千古名诗。

诗歌首句写瀑布出处,“不辞劳”赋予瀑布人的坚韧品质。次句既写瀑布之高远,含出身高贵之意,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岂能”与第四句“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极其形象,令人如睹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其后李忱登上帝位,其欲争帝位的志向先见于此诗矣。

黄巢小时候,有一年秋天,家中庭园盛开,他爷爷在园中设宴,召集子侄孙辈赏菊吟诗。黄巢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是一首名为《题》的绝句诗,开头两句是说满院在西风中挺立,可惜此时蝴蝶已逝去,不能飞来,徒然辜负了的美丽芳香。后两句是说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当了司春之神--青帝,那就告诉,让它也跟桃花一起开放。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为鸣不平,要重新安排它开放的时令,足见他年龄虽小,胸襟抱负却十分远大。后来,黄巢果然当了起义军领袖,几乎终结了唐朝政权的统治。

金废帝完颜亮一向野心勃勃,夺位之前,多次以诗明志,其咏龙诗云:“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前两句是说自己暂且不露真面目,和一些平庸无能之人混在一起;三四两句是说一旦时机成熟,便要龙行天下,一统山河,其抢夺帝位的野心,暴露无遗。

太平天国洪秀全,更是狂气十足。他吟的诗是:“一张天榜蔑古贤,文王武王皆是犬。屈指迄明世,风流数我洪秀全。”他蔑视前王,骂他们是狗,说自己从古到今乃至未来只有自己才配称王。后来果然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为天王。

二.气吞山河的豪气

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有一首《咏初日》的绝句诗:“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作为开国之君,心中自然充溢着英雄气概。在描写太阳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把这种气概投射给太阳,不仅太阳本身光芒万丈,而且千山万山都被照亮。太阳升到天上,晨星陨落、残月消失,哪个敢跟太阳老大抗衡?一个一统天下、高居万人之上的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

明太祖朱元璋带兵征战,到了淮扬,露宿旷野,写了一首《行军淮扬露营述怀》:“天如罗帐地如毡,日月星辰陪我眠。一夜不敢伸足睡,惟恐蹬倒太行山。”这首诗原本没有题目,后人编写时,才给加上题目。此诗虽然文气不多,但那种喝令日月,压倒山河的豪情壮志,实在令人称叹不已。

朱元璋登基那天,突然听到一声鸡鸣,他以为是祥瑞吉兆,于是诗兴大发,以《咏鸡鸣》为题,赋诗一首:“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这首诗前两句点明描写对象是鸡鸣;后两句渲染雄鸡鸣给世界带来光明的无穷威力。表现了他敢与日月争辉,与天地比大的豪情壮志。

三.唯我独尊的霸气

朱元璋登基后,有一次微服私访,到了金陵城外的燕子矶,即兴作诗道:“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这首诗要用石矶作称砣,用长虹作称杆,用天边的弯月作称钩,用这些庞然大物构成的巨称,来称称我的江山社稷分量究竟有多么重。表现一代帝王一统天下的伟大气魄,以及天地间唯我独大的冲天霸气。

少年写过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开篇两句写的是青蛙的静态,他孤独盘踞在池塘边,头顶绿荫修身养性。一个“独坐池塘”,把青蛙那种万虫之王的英雄气概刻画得入木三分。后两句是写别看青蛙此刻蹲在池塘边默然无声,但当春天到来时,它的叫声将震撼天地。这两句将诗人天下无敌的英雄气概推向高潮。全诗托物言志,展现了少年诗人“万里江山,我主沉浮”的高远志向,以及啸傲寰宇的凌云霸气。

带月的诗句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 深层次 解读

笔者最近观察了江苏十年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从选材、考点及答题等方面,发现了如下现象:1.选材严格依照《考试说明》,以唐宋作品为主,诗选唐,词选宋,且诗为近体诗,词为小令、中调。只有两次例外,且所选诗词无论篇幅短还是长,都是内容浅显易懂、主题明确之作,体现了“浅显”要求。2.考点是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3.设题的角度切入口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且所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如此看来,高考诗歌鉴赏的总体难度不大,遗憾的是每年的得分率都很低,笔者结合最近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误区二: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答案呈现大而空的毛病。有的学生甚至连题干都不能领会清楚,竟然凭借自己的感觉盲目答题。误区三: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而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

二.如何去深层次解读诗歌呢

首先,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其次,可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这些诗因为题材相同,大多情感相近、手法相似,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一些辅助方法来理解诗歌。

1.把握标题信息,带着标题去读诗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当然,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时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诗中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颔联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背景就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2.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懂得结构章法还是很关键。

以近体诗为例:绝句的前两句写景,是次要内容,后两句抒情,是主要内容,其中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还讲究起承转合。再来看看词,上片写景,是次要内容: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是主要内容。

3.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借助2011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题(1)(2)两题的题干语“开头四句对李白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颈联)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基本可以确定本诗的“构思脉络”。

诗不仅要来读,更要来赏。平时要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一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

带月的诗句篇8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

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

乙:去年咱们合作中,你我常常获殊荣。今日你我共登台,同盼依旧载誉归。

上一篇:感恩的话范文 下一篇:小狗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