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预算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9 16:47:40

科研预算管理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1篇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树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意识,建立组织机构。项目预算管理是一项由项目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与全程监控的闭环系统工程。建议成立基于科研项目的临时专项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承担部门、物资、发展、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他们既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责人员,又兼具科研专项小组管理人员身份。在预算编制前提早对小组成员进行科研预算管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人人重视预算的编制,并从编制阶段就实质性地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来,为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做好事先的铺垫与事前谋划工作,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责,真正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参与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严谨的沟通,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支出科目与预算的对应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后续可执行性,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健全与完善项目预算从编制到考核的一系列制度。科研单位对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企业内部制订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通用国家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对内部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涉及的内控制度要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出现的新环境、新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确保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都受相关财务制度约束,变财务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支出管理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的动态费用总额控制和动态预警机制,有效控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报销行为。要特别重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制度的建立,制度中对预算调整范围、条件和审批流程应做出的明确规定,以确保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制约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特别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环节与执行环节的管控。科研项目的各参与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摒弃过去只重视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监管的思想。落实项目预算的严肃性,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整。在预算编制环节需要紧贴项目研究目的,重点关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原则和各类支出科目的控制比例;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通过层层分解预算管控目标,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内部分析、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全方位保障预算整体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在刚性预算管控过程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动态特性,使预算管理兼具适当的灵活性。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完善考核与奖励机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紧密相连,有力的监督是科研项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科研单位应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企业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发挥作用,还同时对企业内控有效性和预算贯彻执行到位性发挥作用,重点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科研项目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制度制约。考核与奖惩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在项目的中期督导与结项验收时针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费用支出的合理性、预算实际完成率等进行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和奖惩制度的设立要客观、公正、合理,以调动科研项目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绩效水平。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问题;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95-02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预算管理方法,更是有待加强。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是管理精细化的需要,也是促进科研预算更好发展的途径。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由于没能科学、客观地编制预算,使科研经费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存在一些漏洞。造成编制预算时没有列支的项目,而在实际科研项目研究又必须开支,导致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的整体效益。预算编制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科研课题成本核算,计划安排课题支出的思路和方法,批准的课题预算是今后课题实施过程中经费实际支出的合法依据,课题结题后的经费决算、财务审计都要依据课题预算完成,因此,无预算开支项目较多。

2.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不力。当前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仍然较为薄弱,不能准确核算科研项目中的各项成本要素支出,尤其是一些间接费用。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和各级管理费的核算不能据实分摊,有些还采取计提方式,从而导致科研项目成本不实。同时还存在着科研项目在经费、人员、设备、场地、房产、等诸多方面相互交叉,界限不清的现象。另外在科研活动中,许多科研人员钻政策的空子,将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或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将科研经费转入私人财产。还有的科研人员,利用单位的实验设备、实验试剂进行非单位课题试验,也增加了经费成本。

3.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科研经费流失较严重。许多科研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就,购置了许多大型仪器设备,科学实验仪器购置费用占科研经费较高比例,重复购置与使用率低下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极大浪费。当前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式还不规范,科研项目确定后往往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浪费了大量资源却出不了高水平成果。尤其是经费一旦划拨,有相当部分变成了名目繁多的个人提成奖励,还有的转化为单位沉淀资金,或挪作他用,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研发、购买研究资料的不多,造成大量科研经费流失。

4.预算的约束力不够。一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的预算法律意识薄弱。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但有些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法律意识,对科研经费管理需要遵循的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较少,在预算执行中有的科研项目随意变更预算,有的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二是表现为科研人员缺乏预算执行的意识,认为预算编制是要钱,只要经费到位,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导致在科研经费支出中,有的项目没有按批复的预算执行,有的没有按科研项目的进度执行,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三是财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力度不够。预算批复书一般由项目主持人保管,财务部门只是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管理科研经费的使用,很难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控制和监督。

三、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方法

国内多采用传统的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滚动预算国外科研单位在发展预算方法上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先后出现了作业基础预算、零基预算、基础预算等诸多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都有一定优势,但均未被科研单位普遍接受。这里主要概述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基础预算(ABB)的研究成果。ABB方法的精华在于闭环模型,由运营环和财务环组成。第一阶段的运营环:一旦作业和资源消耗需求已知,ABB方法的工作就是实现资源需求和可用资源(容量)的平衡;第二阶段的财务环:在运营计划的基础上建立财务计划,当财务计划与预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相适应时就达到了财务平衡。

ABB方法强调预算是由战略首先驱动运营,在保证运营资源平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结果和财务目标的平衡。与传统预算相比,ABB使得预算由侧重财务转向以战略为基础的运营计划,强调预算是由运营驱动的,真正发挥了预算的管理功效。四、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措施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体系

多维预算是做好公共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所以需要以此为基础。多维度预算编制的要求、预测、申报、汇总、审核、批复、预算调整等内容需要严格的按照规程进行,这样才能够逐步的形成完善的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体系。

3.严肃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是项目实施阶段的科研经费管理。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国家政策和项目合同对经费使用的规定,督促和监督项目承担人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一是实行科研项目合同制。通过合同形式约束科研活动的行为。严格要求项目负责人全面认真地履行科研合同,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科研任务;对违约的科研人员应给予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二是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预算一旦通过合法程序,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得更改。因此,科研人员要转变科研经费使用观念,提高预算意识,按批复的预算科目安排科研业务支出。

4.完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实现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是保证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建立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一是科研项目承担者、被授权或委托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的管理机构,要按要求向主管项目部门汇报项目执行和预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项目主管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对检查或审计结果实行公告。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规范化的运作、严密的程序,保证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公开、公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5.注重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实施

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6.强调具体业务预算,保证科研过程处处有预算。项目的经费支出既不能突破项目总经费预算,也不能突破年度科研预算目标,这就需要细化每一项具体业务预算,尤其是开支灵活度较大的费用性预算。研究所为此专门制定了试验费和会议费等预算管理办法,例如,项目在进行外场试验前需根据试验时间、场地、参试人员等情况预测本次试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经相关程序审批并形成试验费预算方案后,项目人员方可进行借款与报销。

五、结束语

总之,要做好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从预算到执行都是管理的重点。因此,科研单位要从预算的编制人手,通过制度完善、审计监督等多种方式,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婕.科研事业单位课题经费管理刍议[J].现代商业,201.1

[2]陈锐.浅析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J].现代商业,2010.

[3]顾红,赵敏.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其合理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3).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3篇

1.1项目经费预算所含会计信息的导向作用不突出

在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导向作用,已不仅是数据的统计,而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为科研项目提供全面、行之有效的财务方案,为项目管理者做出正确、理性的决策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长,科研单位的财务不再是简单的预算支出问题,管理办法更趋于个性化、专项化。伴随财务信息系统的推进和完善,实现了由管理资金到资金管理的重大转变,财务管理的统一性、信息的时效性及信息服务的规范性使项目管理与财务结算的无缝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法规部门、物资采购部门)与科研项目以系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业务流程,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导向意义,项目预算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指引作用在需求上更加突显。而在实际操作中,项目预算和项目研究相关性不强,研究和花钱常常是分离的,经费的支出也没有按照项目进度匹配,基本上无法从项目经费的支出和构成比例中分析项目研究的特点,成本控制也仅仅是单纯的压缩控制成本费用,现有的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系统同科学合理的要求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就可能给项目拓展带来不利的因素,弱化了项目预算的执行和实施,强化了个别类型的成本控制,未能从财务角度给予项目足够的决策支持。

1.2资产的开发共享缺乏实质性的管理办法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的优劣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而目前,项目预算中资产的预算都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研究方向趋同的项目,设备重复购置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方法,各二级单位自行管理,缺乏相互的信息共享,调拨、调配机制不强,这是造成资产管理效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1.3预算的约束力不够,没有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科研项目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过程,而是一个全成本、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不断推进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将科研项目的整体目标按照项目要求有规划地进行分解,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对项目经费的高效实时分析,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科研项目的运作目标,实现预算的约束作用。可是,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的相关检查、审计中可见,项目的控制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没有进行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缺乏有效地约束和管控。一种现象是:有的科研人员为了对付不可预见因素,就可能将经费预算打得富余一些,项目结束时造成了部分经费的结余。更有甚者凭借手中项目经费的支配权,将大量不符合财务要求的发票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都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加上财务科目和经费科目的差异,致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监督无从下手,财务监管失控影响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种现象:科研项目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项目验收时,有的科目超支了,有的科目未有支出。固然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变数,但相应的配套调整机制在形式上还是完善的,仅仅是没有人进行实时关注、分析和调整。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控制机制,依托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系统,达到源头控制,实时监督、执行有力。因此,很难保证项目按预算执行,预算的可控性较弱,对项目的验收与审计带来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的成果及验收情况,同时降低了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经费预算的预警机制则有助于科研项目控制经费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效率。

1.4缺乏对预算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

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往来款项、在途资金很少被项目管理人员关注,但在项目验收、审计中在途资金往往是影响项目验收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因一:大额的在途资金会影响项目成本的构成,支出统计的不完整;原因二:周期长的在途款项,会影响项目研究周期,使项目验收时间滞后。所以,在途资金的有效管理,往来款项的风险控制,不仅仅有利于降低坏账出现几率,也有利于项目预算执行力的增加。然而多数科研院所缺乏这方面的风险管理,往来交易中出现的款项未能及时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项目的172正常运行,对在途资金的风险管理的缺失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基于执行,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兼顾项目、承担单位双方需求

科研活动虽然属于创新,课题研究的对象各有不同,但是在一个专业的科研单位,会有一些近似研究路线的项目,可以对这些历史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借鉴,让经费预算编制尽可能接近实际,同时还要兼顾承担单位的管理需要、管理核算要求。①首先把项目经费中属于承担单位管理、核算的部分(如:人员经费、科研院所运行费、管理费)进行单独列示,并考虑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要求(如:国家项目不能列示人员经费、企业重大专项管理费不能超过5%、国家间接经费的比例要求等等)统筹核算,以近3a支出比例为基准,参照编制。②其次,关注重点科目的预算,主要是设备购置、大宗材料的采购、实验分析费等主要成本,考虑项目研究的业务相关性、经济合理性,列示明细,逐项编制。③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进度与指标管理,保证项目预算中各科目预算的执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各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④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的执行,除了课题组、科研管理和财务部门外,也会涉及人事、后勤、物资供应等多个部门。因此,在经费编制预算时,相关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所需数据,经费预算上报前也要将初定预算方案与这些部门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后,有利于编出一份切实可行的科研课题项目经费预算。⑤在整个预算实施过程中,财务人员不仅是提供数据、进行业务核算的操作员,更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反馈的管理者。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实时跟踪,以完善的配套政策环境为保障,做到精细化控制、精细化核算、精细化分析,把精细化财务管理渗透到业务的每个细节,确保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落实,合理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稳步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将项目管理平台、项目预算控制、科研经费管理系统融合使用,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地可控运行。

2.2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

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保证。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财务管理与监督应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从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与验收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变财务管理由事后管理为科研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管理,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项目执行情况及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保证经费合理使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经费的管理,建立起适合的科研资金管理新机制。加大项目预算的数据的分析,对于类似的科研项目预算数据进行总结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档案,为今后相似的科研项目的预算提供支持。建立一套对项目研究成果完成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的评估考核体系,制定符合特定科研院所实际情况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方法,并将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做成动态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对每个项目开展预算、中期、结题评估工作,使评估结果与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挂钩。预算评估结果作为指导经费使用的指导材料;中期评估结果引导项目组在余下的时间充分使用经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逐步改正;结题评估结果作为指导后续项目申报过程中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院所、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督程度,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增强项目预算中固定资产的开放共享性

研究领域的拓展,项目类型的增加,项目与项目之间相关性更加密切,资产的开放与共享是评价一个研究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和项目应用能力的标志。资产的及时调拨、调配,多项目共享、多单位共用,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点。资产管理系统,对实时掌握资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管理责任和使用现状、在用价值,对技术含量高、价值较高的资产进行单个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则是项目预算编制的一个重心,具体表现如下:①会计人员按照相关规定,严格履行固定资产运作的各个环节。从购置论证到预算审批;从资产转移到报废处置,对投入使用的资产按要求进行全周期监管、全动态管理,完善过程控制。②会计人员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规范资产的调剂、调配,从源头提升资产质量,防范风险,对于闲置的资产进行最合理、最有效地调配,刷新管理意识和管理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潜在价值,提高资产的合理利用率,从根本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高效和科学。③项目预算中资产共享性编制,从年度预算到项目预算整体考虑,能开放使用的尽量开放,能共享应用的尽量共享,预算的统筹编制,就能大幅度减少资产重复购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些都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对固定资产重点在于控制,而非核算,不是单纯的记录购置、报废资产,而是重在管理,重在如何及时有效地掌控资产信息,迅速反馈;重在如何运用有限的资产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发展。

2.4建立项目经费预算预警及变更机制

针对不同的项目经费预算制定每一期间的预警标准,经费支出达到预警标准需对相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发出信息,并对预警后的项目经费支出严格管控。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能使频繁的预算变更机制变得有法可依,能起到有效控制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作用。但是必须严格划分项目预算变更的范围,进行项目预算的变更的权限控制,同时预算项目变更的申请、上报、审批、下达等流程应与预算编制的流程相同,在变更预算时,应当由预算执行单位逐级向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各单位的主管部门可根据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以及执行预算差异较大的事项和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等情况,对提出的申请进行审议并提出预算的调整幅度。预算委员会应当对经过审议后的预算执行单位提交的预算变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单位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单位最高决策机构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在预算的变更批准之前,应当按原预算行事。预算的日常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和各部门保持实时的信息沟通,对各部门完成预算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控,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只有对变更原则、变更范围、变更权限、变更程序以及日常控制等进行了严格规范,才能建立有效的项目预算变更机制。这样,才能在出现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时,使预算变更有序进行;变更才不会削弱预算控制的力度,从而促使各执行单位认真负责地执行预算。(本文来自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能源技术与管理》杂志简介详见。)

2.5抓好项目经费中在途资金的风险管控工作

为遵循在途资金管理的三项原则“确保款项回笼,加快资金周转,防范坏账损失”,强化“事前评级授信、事中风险监控、事后及时催收”全过程管理,重点做到防范风险,控制债务发生。对项目预算的审核、经费的中期检查、年度审计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对资金的安全起到保障作用。财务人员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①强化风险管理,深入开展清欠工作,狠抓货款回笼,建立健全大额应收账款申报支付,按照要求,严格控制额度。②强化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建立往来单位信用档案,明确应收挂账款清欠责任,规范合同款,注重合同约束,防范坏账。加强事前管理,防范风险。③加强应收账款事后控制,提醒项目往来资金付款到期日,催促付款,完善应收账款跟踪管理,增加应收账款的回收额,提高资金流动性。④建立应收账款台账,对每笔欠款实施动态监控,快速知晓应收款项回笼情况,确保应收款项及时回笼。⑤加强对应收款项的账龄分析与及时对账,掌控重点,对账龄较长或逾期的应收账款,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尽快催收,提高收现效率,避免出现新的拖欠账款。只有有效保证项目经费在途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科研项目才能高速高效地运行。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 预算 全面预算管理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研院所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研发、创新等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等方面均提供重要的帮助。但是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尤其是科研项目上并未进行成功的应用。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加快推广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概述

预算是指企业利用价值管理的方法对其未来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预测,并利用数字将经营业务的预测数表示出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预测标准和组织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预算管理是企业对未来一段时期整体经营业务的总规划。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全面预算为基础,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财务或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调整和考评,以便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对自身业务、资源、资金等进行全面整合的标准。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的必要性研究

科研院所的收入基本上是由各项财政或非财政补助组成,资金及其有限。为了使科研院所的各项资金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最大价值,达到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科研项目应该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体系,对科研项目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不仅需要对预算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还需要对预算结构进行考评,使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科研项目。

(一)提升科研项目竞争能力

科研院所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财政补贴,预算在科研院所渐渐变成了一种形式,而非从科研项目的战略目标角度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科研院所得不到实质性应用的问题已经极大阻碍了科研项目的进程,打消科研院所人员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所以科研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有效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项目管理制度优化,强化科研院所对于其科研项目的配置能力,避免产生风险。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提升科研项目预算准确性

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的应用并不完善,科研院所对其科研项目的全面预算编制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仅仅是一种形式。科研院所的全面预算不仅仅停留在编制预算上,而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全程性的优势体现出来,使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最终使全面预算的执行力和考评指标的准确性都大大提升。

(三)有效促进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科研项目的支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非财政补贴,此时资金使用的效率考评对于科研院所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长久以来,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的标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缺乏有力的依据,所以科研项目并没有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因此,科研项目可以以预算编制指标的完成程度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提供有效依据。

总而言之,科研项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科研院所加强自身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科研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其对于科研项目顺利的进行和科研院所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问题

1、预算观念薄弱

在我国,大多数科研院所并未制度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所以对于其科研项目也不会有较为有效的财务预算体系。对于大多数科研院所缺乏有效预算体系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单位的管理者对于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的应用上往往流于表面,科研项目的资源使用并不能按照预算的编制执行。

2、预算编制质量较低

预算编制是一个较为严谨的过程,因为这关乎科研项目的进程。目前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置完善的全面预算便便体系,财务人员主观因素对于预算编制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致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科研项目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缺乏监督控制机制

科研院所预算管理仍旧停留在简单、单薄的水平上,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机制。

(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中应用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对于科研项目中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

科研院所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这不仅要求科研院所的管理者也要求科研人员转变观念,提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视,加强对预算管理的宣传。

2、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

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运行机制和科研特点,建立与科研项目相关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和考评过程都进行详细的规划,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真正做到合理有效。

3、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

科研院所应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对科研项目的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是否按照预算执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真正对资金的使用做到有效地控制。

五、结束语

科研院所是我国地位较为特别的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尤其是科研项目上并未进行成功的应用。因此,在科研项目中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对于加快推广科研项目,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郁文骏.全面预算管理在科研院所事业单位中的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科研院所 思考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及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中,对与企业存续相关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其制度安排。严格说,所谓全面预算管理就是通过预算来确定和监控组织经营目标(主要是利润)的系统,具体包括编制、执行、计量、分析、反馈、奖惩、审计和技术支持8个模块。它是目前国外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手段。

预算管理在企业实现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规划方面,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主要有:1.落实企业战略目标2.完善企业管理机制3.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4.协调各部门的工作5.控制各部门的经济活动6.考评各部门业绩的依据。另外,预算编制、实施预算管理还具有激励作用。通过扩大预算编制的参与面,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员工的目标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从而顺利的完成预算任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与作用适用于科研院所

众所周知,科研单位的各项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各项非财政补助收入,其总量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资会量的情况下,使各项资会的使用产生最大效用,这应该是其预算管理的核心内容。事业单位和企业一样面临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而且不仅要有合理的预算,还需要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对预算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从而真证发挥预算应有的作用,借助于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科研预算实现这一目标。

三、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科研系统事业单位经费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务管理不断加强的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院所内部对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和认识存在误区

科研院所没有真正树立预算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的理念。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不强、对全面预算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那不过是一种数字游戏,许多指标就如同以前的计划任务一样,只要完成当年任务就行了,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消极应付。内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基础,认为目前所实行的预算管理不是预算,仅仅是计划,甚至错误地认为这种计划管理是符合科研院所发展需要的,这就暴露出科研院所上下对于预算管理知识的匮乏。还有的员工认为做预算是浪费时间,存有抵触情绪。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理解。

(二)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严密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

大部分科研院所没有建立预算管理专门的组织机构,只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层次不高,权威性差。负责预算管理的财务部门与各职能部门、各经营单位缺乏沟通和协调,所得到的预算数据和资料与业务时有脱节。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持不够。在这种没有一定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的情况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使全面预算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管理控制功能和作用。

(三)预算管理机制无法协调有效的运行

部分科研没有建立起以财务预算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对全面预算的认识存在许多盲区和误区。认为预算只是财务行为,甚至把预算理解为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的计划,缺乏对现金流量预算的管理。科研院所在预算管理的每一重要环节所存在的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四)预算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从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看,大部分科研院所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预算控制的动态性、及时性、有效性较差,很难适应当前复杂信息处理的要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是无法完成这一巨大的工程的。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无法达到高效、准确地管理效果。

四、完善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应统一思想,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学习与研究

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科研院所应该充分认识和推广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从院所领导做起,深入到每一名员工。通过学习、培训、内刊等进行宣传和推动,使全体员工真正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提升科研院所管理工作的意义。

(二)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等。科研院所法定代表人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负总责。依照目标、效益、权责分明、权利分级、全员、全过程的原则,构建科研院所多层次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具体架构为:一是建立预算管理决策层。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二是建立预算管理职能部门。设立预算办公室。成员由对预算负有专业管理职责的部门组成。对各部门的全面预算进行审查、汇总平衡,并根据预算委员会批准的预算,组织各预算责任部门执行,负责预算日常事务的协调以及跟踪、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实施预算考核;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并为科研院所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三)构建科研院所全面预算的管理体系

在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新设计预算指标体系。预算要实行“归口管理”,即“谁干事谁编预算,干什么事编什么预算”。预算办公室作为预算管理部门,负责对各专业管理部门及预算责任单位的全面预算进行审查、汇总、平衡。财务部门负责编制总预算,包括编制损益预算、资产负债预算、整体现金流量预算、财务费用预算。二是建立预算编制程序制度。预算管理委员会要对预算责任各部门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预算管理责任各部门进行调研,下达编制年度预算的通知。

三是完善预算执行与管理程序。科研院所的预算一经上级批复下达,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 施,将预算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以致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实行预算执行信息化管理,通过网络科技,迅速反馈 预算执行信息,及时纠正执行偏差,化解预算和财务风险,保障预算顺利完成。四是建立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控制制度。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它的实施效果最终决定着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预算管理是内部管理控制中的一部分。加强预算管理是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一个有力的手段。五是建立预算执行中的分析与考评制度。公科研院所应该建立预算分析制度,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全面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研究、落实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实施有效的考评。在期末终了,对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对内部各部门的预算执行者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体现客观公正,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四)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

科研院所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工作效率。多年来,大部分科研院所推行了财务电算化工作,较好的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信息和决策的支撑。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全面预算工作在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中,具有及时性、准确性,而不至于因为预算环节的统计、计算、汇总、调整、审批、考评等一系列工作而影响最终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军.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1)

[2]蔡敏红.浅议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3]邢士清.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11(03)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科研单位 目标 信息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科研院所单位就已经逐步启动了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期间预算管理工作逐步从在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的“为预算而预算”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较为科学规范的预算模式,这种模式在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得到了完善。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科研单位全面预算不全面、基础配套不完善、员工配合不积极、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这对于科研单位实施有效的全面预算不利,需要引起所有科研单位的重视。

一、全面预算的内涵

著名管理学学者戴维认为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和环节融合在一个系统中,在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受到了推崇,全面预算管理的主线在于价值创造和实现单位战略目标,它通过系统的管理,提高经济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全面预算管理之所以可以实现以上的功能,最主要和其内涵有关,简言之就是“全面、全员、全过程”。

“全面”体现在全面预算的内容上,全面预算会涉及到经济主体的经营管理各个层面,除了日常的经营预算外,单位还会制定相应的生产费用、成本预算等,另外有些单位在某些年份也会制定相应的资本预算,这种多层次的内容构成了全面预算的内容全面性。另外,“全员”体现出全面预算的参与度,全面预算需要单位的各个层级员工参与进来,包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推广人员、财务人员等等,它需要各个部门都参与到这些预算的各个方面,这种全员参与提升了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最后,“全过程”指全面预算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包括了编制、执行、调整、分析和反馈等方面,真正的全面预算需要在这些环节当中实现编制质量不断提升、执行效果不断加强、责任不断强化、基础配套不断完善的效果,这样的效果需要这个过程的完整性予以保障。

二、科研单位全面预算实施过程分析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全面预算流程应该从单位的年度经营计划开始,同时贯彻于整个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考核、分析等全过程中,只有这样的全面预算才是合格的全面预算,才能够真正推动科研单位的发展。

(一)编制好年度经营计划是全面预算的基础

很多科研单位多年来都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是一些单位忽视了全面预算必须以单位的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为基础,有些单位在做预算的时候跳过了年度经营计划这一个环节,客观上也妨碍了全面预算的提升和改进。单位应该在做好自身5年的发展战略规划后,继续做好年度经营计划这个关键环节。结合笔者的经验和总结的一些案例,笔者认为年度经营计划应该包括未来发展战略概要、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单位为达成年度目标应当采取的经营管理思路和策略、单位为达到目标拟采取的措施、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部门之间如何分工协作、资源的投入、下属单位和关联单位给予的支持等。年度经营计划是单位厘清自身的年度工作方向、目标、思路和工作重点的重要步骤,也是战略实现的重要环节,单位通过确定年度经营计划可以更好地控制自身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推进全面预算。全面预算也需要结合年度经营计划进行指定,这样才能够将其真正和企业的发展目标及战略结合在一起。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内容和操作模板

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编制需要在年度经营计划已初步确定并经同意后进行的细化与分解工作。从业务流和资金流两条主线逐级分工进行预算编制,要求对主要预算假设进行充分的说明,关键预算指标持续改善并与经营计划衔接,实现资源配置与重点业务的全面对接,以促进各单位细化管理、优化流程、防控风险、全面提升绩效与管理水平。

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的现状和主要的法规政策等,科研单位需要对经费进行课题制管理,在预算编制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课题的内容。在预算编制的时候需要根据课题管理的政策,根据管理规定和课题的任务书等,编制相应的课题预算。我国的科研计划体系庞大,各种科研课题管理方式不同,需要以课题管理的方式规范各类科研计划的管理,实现科学的管理。科研单位需要对本年度的科研课题按照横向和纵向进行划分,根据资金提供者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预算编制,将国家和企业提供的课题进行归总分类管理。同时,科研单位要做好收入的预算。同时,科研单位需要编制科研产品的销售情况,一方面要包括科研单位对纵向课题的预测和争取,当然这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也要包括科研单位和企业的项目收入,同时科研单位还可以对自身所产生的科研产品和专利等进行销售的预测。另外,科研单位需要编制相应的支出预算,课题费主要包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投资支出、其他研究经费等。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单位在预算中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不得在国家资助的课题专项经费中重复列支。间接费用是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等管理支出、房屋和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三)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调整、分析和反馈流程

单位的预算体系可以分成编制、执行和控制、分析、考评几个阶段。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其预算的起点和前提,单位在掌握并分析了相关的信息后,主要由单位主管预算的编制小组或者委员会完成。一般而言,任何单位的预算编制主要是上下结合的方式完成。第二阶段的预算执行和控制阶段是预算过程的核心阶段。每个部门需要根据该预算方案进行严格的执行,严格控制既定的成本。第三是单位的预算分析阶段。它主要是将实际执行效果和预算规定的目标和手段进行对比,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归类分析,分析出差异的原因,并为该预算后期的考评提供支持。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为提升下一期的预算准确性提供经验。接下去是单位的预算考评阶段。预算编制要保证可以有效地实现单位目标,这就需要对每个部门和员工的行为进行考核。预算是单位考评的重要依据,单位需要采用预算方案和实际工作的效果比较进行考评,提升考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例如,北京矿冶总院在2010年通过提高其总院的集团管控能力,加强预算的执行与控制,提高了资金管理水平,优化配置全院资源,提高集团化运作水平。北矿总院通过做好“十二五”规划第一年的各类科研项目计划的立项申报工作,推动总院的技术创新战略,集团获得了科技成果奖励31项,全年新批准的立项和签订的横向项目达到了344项,合同经费达到了3亿元以上,纵向项目则是都达到了3.18亿元,同比增长较大。

三、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的工作组织和信息化建设

(一)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的工作组织

预算管理需要充分调动各个部门、职工的积极性,让人人都成为预算目标执行的实现者,这就需要单位的全员参与、全员考核,从组织层次而言,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需要三个层次加以支持。

首先是预算管理委员会,这是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全面预算的管理机构和决策组织,委员会召集人必须是单位的最高领导者,同时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要成为这个委员会的成员,该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主要是审议批准预算管理的目标和制度、审议预算方案和预算执行情况、审议年度预算分析报告、审议预算考评奖惩方案、审议年度预算调整方案、审议预算机构的变动等。其次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这主要是指单位内部的预算管理办公室。这个部门是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执行和办事机构,预算管理办公室的职责主要是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等。这个部门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和综合部门的人员参与。其次,预算的责任部门和具体执行部门是单位的基层部门,这些部门是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的职责在于将预算指标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基础工作的结合,并将预算管理的执行等信息及时反馈到预算的职能部门,它们也是考评的对象。

(二)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的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及时性、全面性等多个特点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这也带动了全面预算的信息化水平。

在实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科研单位可以将全面预算的模块分成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和预算考核四大模块,该系统需要支持灵活的预算方案定义,并对预算的全流程提供流程支持。由于全面预算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因此系统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同时提供预算管理的流程,自动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汇总,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在数据的分析时候需要能够提供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定义各项费用项目的控制数,对于超支项目需要分析原因并提示调整,业务活动的发起人和审批人员要能够从系统中获得预算的信息,提升预算系统的数据整合能力,保证模块的无缝连接,保证预算流程的数据及时准确,以利于业务人员判断业务流程的进展情况。在预算的评价系统上,系统要通过追踪相应的指标趋势和数据等,如资金到位率、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率、资金结余比率、课题产出价值等,实现对预算的准确全面评价。

当然在全面预算的信息化工作中,科研单位还需要通过广泛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技术操作和掌握能力。

例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是中央所属的部门预算单位,是我国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组建的企业集团,由于其全国的科研所较多,单位预算的信息化工作非常重要,为了达到对预算的良好控制,集团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做好预算管理模块的设计,聘请用友公司开发这些模块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这种预算管理也是电子科技集团得以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超额完成了原定目标。

本文主要立足于科研单位的全面预算,结合一些实践中的方法等进行探讨,对全面预算的主要特点、主要方法等进行分析。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提出的措施难免有一定的不足,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单位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家玲,刘兵. 试论全面预算管理[J] 公用事业财会-2011年3期.

[2] 高宇强. 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现实障碍与对策[J] 审计与理财-2010年9期.

[3] 王宏鑫. 试论高校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开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21期.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 科研院所

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快速增长,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切实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就应不断提高其管理尤其是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水平。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预算管理符合国家对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法制化、正规化、合理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国内众多科研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规范单位科研活动中财务收支的需要。预算做的科学有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杜绝国家科研经费的流失和浪费。因此,建立真实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科研院所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普遍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处于计划管理下,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完成科研任务而不是控制成本和将科研任务与预算相结合,这就造成课题负责人在进行科研经费申报时不依据课题的实际情况,普遍存在虚华浮夸、盲目承诺、虚报预算现象,导致科研预算形同虚设。而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超支和任意开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参与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虽然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但缺乏科研专业背景,并且自身的财务工作占据着主要时间,较少参与科研项目的讨论、规划和决策,难以开展全面的基础数据搜集工作,因此只能通过参考历史数据,在以往类似科研项目预算基础上修改、添加,并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项目的实际需要,造成预算编制存在缺陷和漏洞。

(二)预算调整不及时

科研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总在不停的变化更新。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项目的调整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而传统预算监控与审批程序繁琐,不能及时获得项目调整所需资源,无法做出相应的快速反应。预算调整不及时,不采用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会使预算管理本身和战略规划失去存在的意义。

(三)预算数据缺乏科学依据,数据笼统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人才紧张,一人同时参与几个科研项目的情况非常普遍,对其相应占用的资源等指标很难准确衡量,造成测算依据不足或者不科学,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情况差距加大,导致预算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和控制意义。

(四)现实与预算制度相冲突

项目支出与现有的国家、行业领域制度相冲突,造成预算编制中存在虚报、浮夸现象。例如,国家科研经费明确禁止用于支付课题参与人员的工资及相关支出,但一些科研单位的工资考核标准却以科研人员负责的项目以及相应的科研经费为衡量依据,允许课题负责人从其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部分工资,造成课题负担部分课题参与人员工资,占用了预算中的其他类支出比例,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三、强化科研院所预算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预算管理体系,保证预算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1、全员参与,建立预算编制体系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科研单位要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部门、行业领域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明确规定预算编制的原则、要求、规范和约束机制,并建立起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预算管理体系。

首先,单位领导必须提高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要重视和关注预算管理工作,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构建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其次,各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财务部门要有专人及时有效的提供财务制度方面的服务和监督,协助项目负责人按规定提供编制预算数据;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及合同的管理,配合好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在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要听取财务人员的财务意见和建议,并积极配合调整更正。

2、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财务人员在协助科研人员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科研活动中经费科目的含义,还要充分理解项目活动中对设备、材料及人力方面的需求,将财务制度与科研需求有机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增强预算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为日后的项目执行夯实基础。因此,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加强对财务制度的学习和掌握,还应了解科研业务活动需求,将服务前移,加强对本单位涉及的各类课题从申报、预算编制、经费管理规定及报表填制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切实解决科研人员项目申报中的实际问题,使科研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能更好衔接。

(二)对预算执行的核算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为确保科研经费能够有效地、符合预算地支出,财务管理和监督应贯穿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财务人员应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对支出内容、支出标准及财务收支等方面进行监督。在整个核算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应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项目负责人要积极落实各预算执行责任人,将预算详细分解,让各责任人能够明确预算目标,并建立反馈制度实时监控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预算执行还要紧密的与财务核算、财务分析相衔接。科研院所应建立起分析与评价系统,并增加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积累同一领域和类型的项目数据,为今后项目申请打好预算基础。还应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建立预算管理考核方案,设定费用支出标准,为今后的项目考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提高预算在整个科研管理中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动态监督与预警机制

应利用网络技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控,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将经费的使用情况传递给管理者和使用者,以便做出相应对策和调整,保证项目预算的顺利实施。目前中国科学院各科研所,均应用了ARP管理系统,其中的预算管理模块,为动态、实时的预算管理提供了可能。 在预算管理系统中,可以根据科研课题的类别设定不同的预算模板,如国家863计划预算模板、973计划预算模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预算模板等,模板中的科目名称都应与国家及相关部门规定的预算科目一致。课题在申请成功后,负责人将课题预算录入相应模板。这样,在课题经费支出时,财务人员将支出金额录入系统后,系统会实时自动的与课题预算模板数据相比对,如果有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系统会自动进行提醒或强制不予支出。同时,系统还应设置邮件或短信提醒,当总课题支出或明细支出超出预算时自动给该项目负责人发送邮件或短信,进行实时提醒。这既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又能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建立严格的考评和奖惩制度

科研项目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科技项目的考评应不仅局限于专业方面,预算执行、财务考评也是整个考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吸取国际上科技工作绩效考评经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不同学科特色,建立适合我国的项目考评系统和机制。对于项目执行优秀、预算执行突出的科研院所及项目负责人,应将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上给予奖励、增加,以资鼓励。对于项目执行不力,财务预算执行不合规,擅自调整预算,控制不严,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研究机构及项目负责人要进行批评及处罚,并在经费支持和项目的审批方面应给予限制。

四、结束语

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全面预算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优势,是保证科研资金高效使用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会逐步市场化,因此其应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预算编制,落实预算执行,建立预算监督,加强预算考核,以使科技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能够达到最优化,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 科研预算方法及财务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9) :25-26

[2]徐晨: 浅谈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J].安徽水利财会, 2011(3) :17-18

[3]黄景: 如何加强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 2008,(2):48-49

[4]葛家澍,林志军.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5-108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优化路径

科研经费是搞好国家科研工作的基础,任何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都需要科研经费支撑。科研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的充分利用、合计规划和实施起着重要的管理和指导作用。但是同时关于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不单单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整个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根据科研工作的进度适时调整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工作是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积极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一、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的预算意识不足

谈到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问题,科研经费预算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工作中没有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认真有效的计算与审核,其次就是经费预算工作人员在进行预算工作之前并没有对科研部门的工作进行实地的调查与沟通。经费预算工作人员对于科研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数量不了解所以导致估算不准确。这是导致科研经费预算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提高经费预算相关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思想重视度,认真搞好预算工作。

(二)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严重的浪费

由于科研经费管理预算的不严格不准确,不能准确核算出科研项目各项成本要素的支出费用,于是出现了科研经费浪费流失等不良状况。比如一些科研部门不深入思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的现实情况而将科研经费盲目的投入不应该投入到的领域,于是造成经费的严重浪费。还有一些大型的科研计划往往需要巨大的科研经费投入,但事后发现科研计划的决策失误于是就造成了巨大的经费浪费。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投机取巧不合理使用科研经费,将申请的科研经费用于装修办公室购买豪华办公用品等使科研经费使用在不该使用的地方造成严重的经费浪费。

(三)科研经费预算工作缺乏充分监督和管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对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也日益增多,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进行严格地充分地监督管理是搞好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对于科研经费预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缺乏对科研经费预算的全过程控制。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预算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有些科研人员的法律淡薄在工作中对经费的管理不当没有按照财务部的规定进行经费支出使用,于是导致科研经费严重的支出浪费。还有财务部自身的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强大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做到实时监控管理,从而造成经费超标阻碍了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创新发展。

(四)科研经费预算人员的能力有限素质较低

科研经费预算人员是搞好科研经费预算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科研经费工作的质量。在目前科研单位中的经济预算工作人员往往并非学科的专业毕业,多数是从别的岗位调来的,因此缺乏经费预算专业的知识与预算技能,更有甚者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在私人利益的驱动之下违规使用经费进行贪污受贿。

二、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优化路径的探讨

(一)提高科研预算的思想层面重视度

要想搞好科研预算管理工作,首先要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这就需要科研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对科研预算管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充分认识到科学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不断提升科研预算管理的水平。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能。

(二)完善科研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管理体制是搞好科研管理工作的保障,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切实加强科研工作与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在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全程进行检查监督并且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支出管理工作。科研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外界公开,让人民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实现人民对科研工作经费使用的监督让科研经费的使用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以此遏制浪费贪污现象的发生。

(三)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素质

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对于科研经费预算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研经费预算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的经费预算能力,更要拥有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科研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训练,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技能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来提高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提高道德修养。在选拔任用人员时,要要公开公正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和实习期的试用,挑选出专业能力强对科研预算工作流程具有一定认知和经验同时思想道德水平高的人作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人员。

三、结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科技的力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要搞好科研工作就应该就高度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让经费花在该花的地方避免出现严重的经费浪费,并且在思想层面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搞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不仅仅有利于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更是对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相信我们一定能不断改进科研经费预算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川,娄祝坤,王志成.科研经费管理效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08):1193-1202.

[2]李欣苗.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科研经费管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9):2-3.

[3]魏涛.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公司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应用——以A公司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2):230-232.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 预算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07-02

近年来,为全面推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预算编制,推行预算评估,规范预算执行,开展绩效评价,提高了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有效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分别从增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提出建议。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首先,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编制预算的目标就是申报项目,只要把项目争取下来就可以了,没有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测算、精心编制。其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自己单打独斗,凭经验估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及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及验收评价。

2.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导致专家评审时对编制虚高的预算进行削减,对编制偏低的预算未能给予调增,从而影响了项目(课题)经费的申请、执行及结题验收。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一般不宜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又如差旅费、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根据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

3.测算依据过于笼统。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说明不够重视,,测算依据过于笼统、模糊,不够细化和明确,致使专家无法确认项目的经费需求,也无法鉴别经费需求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了预算评审结果的沟通反馈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次补充说明的机会,但意见的反馈是否详实,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否充分,都将会影响到预算补充说明质量,同样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

(二)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监管

1.法人责任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赋予项目(课题)组科研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有些单位责任意识淡化,单位领导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能有效地履行法人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疏于管理、监管不力。

2.部门协同管理的责任缺失。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课题)组之间未形成有机业务链,预算管理流程中部门的责任缺失,导致科研项目经费过程监管不到位。

3.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不力。首先,平时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验收时,调账频繁,没有真正起到预算前期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作用。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没有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且有部分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虚列支出以及编造虚假合同违规转移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大大改变了科研立项的初衷。

(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科研人员大多缺乏财务知识,虽然经费主管部门一般都要求课题申报单位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但实际操作时,由于上报预算要求的时间较紧,财务人员参与度不够,即使在预算上报财务审核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由于时间的关系,预算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论证及修改。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以及对科研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两者沟通不足,未能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使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将大打折扣。

(2)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由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且不同领域、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给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带来困难。因此,以定额标准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尚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2.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监管的原因。

(1)执行预算的意识淡薄。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把科研项目经费拿回来,对后续的预算执行考虑较少,再加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致使在实际执行中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相差较大。一些科研人员的思想理念中,片面强调科研自,对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抵触,习惯拿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为借口,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甚至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

(2)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首先,项目预算控制与财务核算系统脱节,未能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其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未能形成合力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从而使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认识

1.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应树立“用好经费,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

2.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开展财经法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让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科研经费。

(二)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1.强化法人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提升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链,将预算管理科学化渗透落实到预算管理单元中去,促进预算管理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2.明确职责与强化协同。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权;推进预算管理的协同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具体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和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1.熟悉预算编制方法,把握支出科目内涵。认真领会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仔细阅读预算编制说明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和方法,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

2.预算编制坚持“三性”原则。课题预算应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出预算需求,认真贯彻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财务部门应对国家相关财务制度、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等进行把握;科研管理部门应会同课题负责人,结合课题目标的任务对所列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把握。

3.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早筹划、早安排,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允的范围内据实编制;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等要求,各科目测算依据应尽可能地准确可靠,预算理由应充分合理,特别对设备、主要原材料的购置等需提供详尽的论证材料,来提高实际经费支出与经费预算的吻合程度;预算的上报时间要求比较紧,必须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先期介入,分工协作,与课题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在审核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匆忙,致使预算未能很好的修改与完善。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1.建立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承担单位的经费监管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对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财务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的关键在财务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2.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以财务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对经费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等做细致的规定,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

(五)建立科研服务及信息化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项目(课题)预算管理和控制平台,在方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和便捷地了解财务信息的同时,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建立定期的经费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逐步摸索科研活动相应的成本补偿机制,为今后编制项目(课题)经费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创造条件。

(六)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科研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实现需消耗的资源、资金,同时确定绩效目标。这种新的预算理念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先明确追求的“结果”,根据“结果”来编制预算,投入资金。该预算方法赋予了单位更大的预算执行权,让最熟悉情况的管理者自己决定资源的配置,给科研人员有充分的自和适当的弹性空间,也避免过多的检查,牵扯科研人员更多的精力。

2.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探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构建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及管理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看其任务书的绩效目标是否完成,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是否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如何等,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引导和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3.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预算安排挂钩,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好的项目需要继续安排的要优先安排预算资金,绩效差的要削减预算甚至取消同类项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实效,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2] 李清明.科研课题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1(4)

[3] 崔嵬.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1(1)

[4] 陆学文.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之管见.财经界,2010(1)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31)

科研预算管理范文第10篇

一、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特点

其一,预算管理体制大多以“统分结合式”为主要形式。在这种预算管理体制下,内部组织机构是二维平面管理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树状结构。单位能够通过及时调整内部结构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样就使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能够根据外部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做出必要的反应,同时也能使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撑,使各部门之间的人员交流成为可能,为内部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支持的平台,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共同促进、科学引导、和谐发展的人本主义管理要求。在这种预算管理体制下,预算的编制基本上采用“二上二下”的方式。“一上”是各基层预算责任主体根据本主体年度工作任务将年度预算上报预算主管部门;“一下”是预算主管部门根据共年度总工作任务、总预算规模自上而下下达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控制目标;“二上”是各预算责任主体再将下达的预算控制目标结合工作任务进行调整,在预算控制目标范围内将新编制的年度预算上报预算主管部门;“二下”是预算主管部门将最终审定的各预算责任主体的预算方案下达到各预算责任主体,作为其年度预算目标具体落实。采用这种“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能够保证总目标的有效实施。

其二,预算管理以“成本费用控制”为核心。目前预算执行的好坏,预算目标的实现与否,是以成本费用的消耗为考核依据。在这种前提下,预算方案的编制就是以成本费用预算为起点,预算控制就以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程度为控制主线,预算绩效考评就以成本费用的执行率为主要指标。是在单位任务明确、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根据以往年度历史资料,结合物价上涨因素、劳务性支出上涨因素、非资金消耗因素等确定预算指标体系,再将预算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预算责任主体,通过预算责任主体的成本费用消耗来达到预期任务目标的一整套过程。由于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事业性质和工作任务特点,决定了其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经常性经费和完成特定目标的专项经费基本上是有保障的,而且这部分资金来源主要是以中央财政拨款或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不必为经费是否有保障担心。正是由于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标准,严格预算标准的执行,不随意扩大成本费用支出范围,不随意提高成本费用支出标准,使国家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是当前科研院所等单位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也就必然把“成本费用控制”提到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

其三,预算管理板块复杂化、多元化。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预算管理工作也要围绕着中心工作去做。然而,一些大型的、组合式、集团式的科研单位由于种种因素,由专项业务、科学研究、职能管理、后勤保障、技术支撑、社会公益和生产几个模块构成,不同模块的工作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对预算管理的实现目标、预算指标的分解、预算考核的办法都不相同。

二、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A研究院为例

A研究院是一家以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为主的科研单位,为了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中央本级预算管理要求,实现中央部门预算的改革,但目前单位的预算管理与国家预算管理政策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未能结合A研究院管理工作实际,将预算管理作为实现A研究院改革与发展目标的组织手段和管理工具。

第一,缺乏统一的预算管理机制。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要表现在职能机构重叠,预算管理政出多头,预算管理的职能不能有效统一。A院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是财务资产部门、专项业务管理部门和基本建设部门。其中财务资产部门主要负责事业经费预算、住房改革支出预算、离退休经费预算和事业收入(支出)预算管理;专项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预算、业务保障专项经费预算和其他(地方、横向、社会)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基本建设部门主要负责中央计划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地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自筹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单从A研究院本身的预算管理设置上来讲,其预算管理的职能分散,造成了预算管理上的缺位、重位和漏位,从预算管理机制上讲,预算管理职能的分散、不统一,从而导致了预算管理内容不科学、不全面、不统一、不完整。在这种预算管理体制下,各部门只负责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内容,各自只按照自己的经费来源、管理模式、职责范围来编制预算、安排预算,而没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内部综合预算,从而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统筹、综合,各部门的预算执行都无法全面反映A院的整个年度的预算收支情况,无法发挥预算管理的统筹协调作用。

第二,对内部综合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由于无法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组织协调,各部门只是按照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编制自己“份内”的年度收支预算,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在执行起来往往存在着偏差,与A院整体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预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经费来源的落实,而不是把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放在重要位置,预算执行的效果也往往被忽视;各部门编制的预算是分块的、割裂的、不完整的、缺乏必要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对单位决策者来言,往往会起到错误引导的作用。

第三,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坚持全面预算这一最重要原则。由于预算职能的交插重叠,预算的编制又缺乏有效的统一,预算往往没有按照预算管理的基本要求,对以前年度的历史资料分析不够,预算收入、支出没有涵盖单位所有内容的经济事项,各部门在编制各自的预算过程中,只考虑的是本部门预算管理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预算的编制和报送也都是“单线联系”,存在着预算申报过程中出现重报、漏报的现象,导致部分预算内容出现有预算无支出、有支出无预算的情况,甚至出现非主观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违法行为。

三、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完善对策

其一,对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按照其性质建立分类预算的管理方式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差异,其职责、目标和任务也各不相同,宜采取各不相同的内部预算管理方式。科研板块的预算管理的目标是推动科研任务的完成,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确保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发挥国家财政资金的前沿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出更多更大的科学成果,进一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好务。基本建设板块的预算管理目标则是要在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为单位的基地规划和后续发展做好准备,如何在改善职工办公环境、保障科研设施、促进队伍建设方面做好调查研究,把基本建设资金管好用好。基本收支板块的预算管理目标则要以如何提高竞争力,保障单位稳定、发展为第一要务。将预算管理的内容切块分解,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对各责任中心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通过绩效目标的实现来督促预算目标的落实,通过绩效考证的办法,将科研院所多年来无法破解的激励机制得以实现。

其二,科学合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基本支出预算要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充分分析,结合单位年度内工作任务内容和可能发生的人员变化、物价变动、国家财政政策变动和单位会计政策变动的前提下,对各项费用内容进行分解测算得来的。项目支出预算则要求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课题)组,对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对工作量和可能影响项目预算内容的有关技术条件进行前期调研,再按照预算编制的要求按内容编制项目预算。

其三,强化预算执行率的监督。为了使执行的预算内容按编制要求实施,需要强化对各责任中心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反馈,主要是从支出内容、支出标准、是否随意调整、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方面进行监督,出现错误及时改正,出现偏差及时修正,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

[2]陈静、刘懿德:《“不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理论界》2005年第8期。

上一篇:科研财务管理范文 下一篇:小学课堂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