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3 05:16:06

泰山的诗句

泰山的诗句篇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泰山的诗句篇2

关键词: 泰山文学 古代文献 文体

泰山古代文献浩繁,涉及文体种类广泛。诸多文体集中于一狭小地域,对于古代文学文体变迁研究来说,实为典型的原生态个案。剖析这一个案,明晰古代文体在泰山一域的演变,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当有特别的意义。本文试以《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等传统文体学著作之分类为参照,对泰山古代文体作类举剖析,抛砖引玉,以待泰山文体研究之宏论。

一、泰山古代文体种类分布概况

1.诗、词、曲类。

诗为泰山文学作品最多之文体,其中又以五古、五、七言律、绝最多。最早咏及泰山诗为《诗经・鲁颂・宓宫》[1],四言诗。传为孔子作《丘陵歌》,亦为四言。专咏泰山之四言诗为魏曹植《飞龙篇》。五言诗较先者为曹植《驱车篇》等,后李白《登泰山六首》等,蔚为五言古诗大观。七言诗以东汉张衡《四愁诗》(其一)为先,其辞仍存楚风。五律最著名者为杜甫《望岳》;五言排律以唐代李义府《隽州遥叙封禅》为先;七律以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较早。五绝如张志纯《题桃花峪》,七绝如卢照邻《登封大铺歌》等。二言,元代唐肃《日观赋》中拟汉武帝刘彻登泰山所咏:“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堪为咏泰山仅有之二言诗;元代杜仁杰《天门铭》雄浑、悲壮,实为中国古代三言诗之佳作,惜山东师范大学周远斌《论三言诗》竟未论及,置元代三言诗为空白[2]。六言诗有张志纯《遗世颂》等;杂言诗有明代曾ぁ盾笃皆缧型岳》,王守仁《泰山高》等。除此以外又有:拟作:汪坦《别泰山拟李太白五言长篇》,乾隆《拟子建飞龙篇》等;联句:明代周琉、杨志学、胡缵宗联句《泰山行》;歌谣:明代张位《舍身崖歌》,吕坤《毒草歌》等;乐府:曹植《泰山梁甫吟》,李白《梁甫吟》等;操:唐代韩愈《龟山操》,等等。

因祭祀泰山要用乐,故历代有曲,如:《泰山景》(道曲)[3],唐代《封泰山祀天乐章一十四首》、《禅社首祭地o乐章八首》等。而文人词因其体式与登泰山情怀大相径庭,故数量甚少,有元好问《清平乐・泰山上作》。

2.辞赋类。

泰山辞作较少,多为祭祀实用之作,如宋代鲜于辍对郎翊恰,清代张铎《迎神辞》、《送神辞》等。赋体虽非实用,但因古代之赋多与地理相关,如萧统《文选》收赋分15类,其中“京都”、“纪行”、“游览”、“江海”诸类皆与地理相关[4],又兼赋长于浏物抒怀,故泰山赋作数量颇丰,且多有名家名作,如唐李白大赋《明堂赋》、丁春泽律赋《日观峰赋》,清蒲松龄《秦松赋》[5]等。辞赋类相关文体如:颂:班固《东巡颂》等;赞:《青帝广生帝君赞》、朱孝纯《泰山赞》,等等。

3.论说类。

论说一类,古代文论中区别为多种名目,分别举例如下:论:章俊卿《明堂论》;说:清代褚峻、牛运震《金石图说》;篇:汉代班固《白虎通封禅篇》;解:明代吕坤《观日解》;议:明代沈应奎《岱祠迂议》、《再谒元君议》;注:郦道元《水经注・汶水》;辨:顾炎武《高里山辨》;考:高诲《玉女考》,等等。

4.书记类。

因古代文人“游”多有“记”之故,泰山“记”一类数量甚多,如东汉《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等。书(书信)有宋代石介《与奉符知县书》等。此类中还有:纪要:明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录:欧阳修《集古录》;谱:宋代刘《秦篆谱》,等等。

5.序跋类。

序:宋代刘《秦篆谱序》;叙:明代雍焯《泰山志・叙》;引:《岱史引》;跋:朱熹《跋泰山秦篆谱》;例:《岱史・凡例》,等等。

6史志类。

史志类文体集中于《泰山志》、《岱史》之书,如表:《岱史・山水表》,其他文献中也有名作,如书:《史记・封禅书》;传:王之纲《玉女传》,等等。

7.祭告类。

泰山为历代帝王封禅祭祀之所、民间朝拜祷告之地,故祭告类文章众多,体例丰富:封禅:《汉武金泥玉检文》、《宋玉牒文》、《宋真宗登封玉册》等;祝:《唐高宗玉牒祝文》、《宋大中祥符元年御祝文》等;祭:北魏高允《祭岱岳文》,宋欧阳修《祭东岳文》等;告:宋济南守曾巩《告岱岳文》等;符:东汉光武帝刻石《河图会昌符》等;咒:后晋《总持咒幢》;法旨:《大元国师法旨碑》,等等。

8.诏令类。

历代帝王、地方政府多关注泰山,故制令甚多。其文体有:制:唐开元十四年制《听王希夷致仕还山》,明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制《去泰山封号》等;诏:汉武帝《改元元封诏》,东汉章帝元和二年《东巡诏》等;谕:明代《巡抚都御史何起鸣宣谕》等;禁约:元代《王母池禁约刻》等;牒:金代《玉泉寺牒》、《香严寺牒》等;执照:元代《泰安州申准执照碑》,等等。

9.奏议类。

此类文种颇多,如:唐代长孙无忌等撰《请封禅表》等;疏:北宋孙]谏疏、明代王在晋《青龙神吐火疏》等;奏:东汉张纯《请封禅奏》等;策:元代《东平布衣赵天麟上策》等;驳议:粱代许懋《驳封禅议》等;议:唐代颜师古《封禅议》等;对:汉代嚎怼斗忪对》等;移:《岱史公移》,等等。

10.碑铭类。

泰山自古为刻石胜地,碑碣石刻数不胜数。其文体有:铭:《秦李斯刻石铭文》,汉武帝《鼎铭》,唐玄宗《纪泰山铭》等;碑:汉代《泰山都尉孔宙碑》等;碣:《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等;墓志:宋代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等;墓表:姜潜《故李侍郎墓表》等;墓碣:《陶公墓碣》等;题勒:《供石题勒》等;题名:《刘仁愿题名》等;题识:《明代钟惺题识》,等等。

11.其他。

小说:《胡母班》等[6];戏曲:元代《病打独角牛》[7]等。

二、泰山古代文体种类分布特点

1.泰山文献中文体种类分布广泛。

以上各类见于《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文章缘起》等文体著作的文体70余种,种类丰富。对于一座山岳而言,此种情况甚为少见,值得深入研究。

2.泰山诸文体作品数量分布差别很大。

以《岱览・艺文总录》为例,全书收录作品凡765篇,其中文体种类分布情况:诗最多,古、近体诗共556篇;赋15篇,乐章神词琴操48篇;其他各体文章如诏诰制15,表疏7,奏对9,议驳8,状策2,书1,序11,颂4,赞7,符命2,传注考7,论篇辨说觚20,记志纪录随笔跋35,碑文1,墓志2,祭祝告谢文15,共146篇。其中诗文数量最多的原因在于,游览泰山抒怀、记游需要。实用文体的丰富,是缘于泰山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3.泰山诸文体作品的时代分布有较大差异。

仍以《岱览・艺文总录》为例,765篇作品,其时代分布为:汉22篇,魏晋南北朝29篇,唐五代78篇,宋75篇,金元32篇,明340篇,清189篇。以明代最多,其原因除文献流失外,明代去泰山封号,民间朝拜、游览之风盛行,所以明清文人吟咏之作遂多。

4.泰山文体源流清晰,绵延数千年不断,文学成就斐然,实为文体发展史之典型个案。

泰山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文化中心,所以也是文体汇萃之地。诸体文章多有文体开创之功、发展之力。如游记一体,诸多游记专著以《封禅仪记》为中国古代第一游记,而究其实质,《尚书》关于禹巡狩泰山之行记,则为更古老之游记发端。泰山诗文等多有该文体历史上第一流作者、第一流作品。如五古之曹植,五律之杜甫,古风之李白,皆为诗歌史之顶峰,其泰山诗作亦为诗歌史上一流作品,影响深远。而秦代李斯之泰山刻石文,形式模仿雅、颂,三句为韵,四言为句,开碑文体先河。泰山文体的研究,对于中国文学史,对于整个古代文学的文体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列文章篇目,除特别注明者外,皆出于汤贵仁,刘慧主编.泰山文献集成[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5.

[2]周远斌.论三言诗[J].文学评论(京),2007,(4):75-81.

[3][5][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泰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478,547,468.

[4]许结.赋的地理情怀与方志价值[J].济南大学学报,2005,VOL15,(5).

泰山的诗句篇3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例如:我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尤其是写作文、或是做难题时,思虑堵塞,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出现一道亮光,出现一点灵感,开启你思维的闸门,困难立即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有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境遇看似无望却忽逢转机的情形不是常常看到吗。“天无绝人之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泰山的诗句篇4

1924年4月,应中国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当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时,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的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难得呀。

搭载泰戈尔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呱呱叫,我想什么就来什么,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了。”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

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在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泰戈尔的诗集里面的全部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地握着阎锡山的手,他赞赏地对阎锡山说:“你是具有诗人情怀的军人和国家管理者。”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知道泰戈尔是一个思想丰富、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贵宾。丸子、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烧山药,再加一个玉米汤。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中央、国酒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邦。”听了阎锡山的话,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一时间气氛非常融洽。对这充满山西地方风情的饭菜,泰戈尔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饭后,泰戈尔激动地再一次握着阎锡山的手说:“凡是被征服的、被压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应该联合起来,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他一个和谐、本来充满了生命的世界。”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说:“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哲学,也成为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泰戈尔的情形就会感慨万端,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在他的理念里也影响着他的后半生。1949年8月27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诞辰2500年纪念典礼的讲话,再次提到和泰戈尔面谈一事:“泰戈尔问我,从上海到天津、北京,没有看见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说,你到太原也看不见,你到乡间或者能看见。这样,泰戈尔先生就指定一位研究农村的英国人在乡下考察了六个月,临行时,那个英国人说,中国的文化确在乡下,由人民生活的常态中略得端倪。”

在台湾的11年时间里里,阎锡山远离军政、看淡时事风云,在阳明山潜心写书,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和关于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探讨文著。1960年,77岁的阎锡山病逝。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象征着其人生哲学:“发于仁,归于中。”

泰山的诗句篇5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杜甫的《望岳》没有出现一个"望"字,却句句都是望着东岳而写。乍一望见泰山,诗人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只是揣摹、惊叹、仰慕"岱宗夫如何?"。跟随着诗人的眼睛,我们望见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仔细观望,只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让人心胸荡漾。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豪气干云,成为流芳千古的传诵佳句。试着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有着雄伟气魄、远大志向、崇高理想、开阔胸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人,望见了这样雄伟壮丽的东岳,难道不会有登岳的意愿吗?若能登上山顶俯视一切,该是何等的气概。因为《望岳》,所以一生必要去一回泰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热爱自然、喜欢交游,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绚烂的阳春三月,友人要远行繁华的扬州,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送行,站在黄鹤楼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在浩淼的长江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处,诗人的心也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总之,黄鹤楼因为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传西汉时西域的和田美玉,都要经过玉门关才能进入中原,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所以玉门关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很神秘。在王之涣的诗句里,玉门关既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一面是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另一面是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撇去玉门关国防重镇的地理位置,那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却有着摄人心魄的美丽。这是一幅用纯净的蓝天、洁白的云朵、葱郁的绿草、以及荒凉的戈壁所组成的神奇画卷,令人心驰。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也没有哪句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能比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了。在诗人的笔下,晴日的西湖水波荡漾,泛着粼粼波光,一幅休闲怡人的景象。忽然而至的雨,却把西湖周围的群山笼罩在烟雾中,迷迷蒙蒙,若有若无,更是显得空灵。诗人喜欢西湖,所以才给了西湖很高的赞誉,把西湖比做了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使得西湖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加传神。这样的比喻奇妙又贴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西湖是晴姿还是雨态,都如那风姿绰约、婀娜多姿的西施一般美丽无比,所以出行的计划里,也必须有西湖两个字。

三峡歌

宋・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泰山的诗句篇6

邀,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

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

划,当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具特

色时,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

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

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充满哲理和情愫

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

难得。

泰戈尔乘坐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

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

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

呱呱叫,我想啥就来啥,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

了。”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

家常,话题转到了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

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

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

中呢?”

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

‘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

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

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

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

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

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

泰戈尔诗集里面的全部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

地握着阎锡山的手。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知道泰

戈尔是一个思想丰富、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

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外国贵宾。丸子、

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烧山药,再加一个玉米

汤。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

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

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中央;国酒

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邦。”

听了阎锡山的话,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一时间气氛

非常融洽。对这充满山西地方风情的饭菜,泰戈尔

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饭后,泰戈

尔激动地再一次握着阎锡山的手说:“凡是被征服

的、被压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应该联合起来。

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他一个和谐本来充满了生命的

世界。”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

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他

更像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

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哲学,成为阎锡山终生难

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

泰戈尔就会感慨万千,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在他

的理念里也影响着他的后半生。1949年8月27

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2500年诞辰纪念典礼

的讲话,再次提到和泰戈尔面谈一事:“泰戈尔问

我,从上海到天津、北京,没有看见中国文化是什

么。我说,你到太原也看不见,你到乡间或者能看

见。这样,泰戈尔先生就指定一位研究农村的英国

人在乡下考察了六个月,临行时,那个英国人说,

泰山的诗句篇7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另外,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死气沉沉。许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词进行肢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可终身受用无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古诗词六步导学法,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归纳起来,就是"六会"。即"会读"、"会写"、"会译"、"会析"、"会悟"、"会用"。

1.会读

古人对"读"早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可见,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那么,该怎么样读呢?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出节奏、停顿。只有这样,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要反复读,直到琅琅上口,自然成诵,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 。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词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词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希望课堂上能少些慷慨激昂的讲解,多些声情并茂的诵读。教学中可借助标准的朗读磁带,让学生听准读音,再标示节奏停顿,最后模仿,熟读成诵。

2.会写

就是能正确默写,不出现错别字。能读能诵只是口上功夫,重要的是会写。语文教学强调读写结合,读的最终目的还得落实到写上。我总结出了"五官齐动法",就是眼看、口读、耳听、手写、心记,让学生多种感官同时互动,读写记三位体,相互结合,提高记忆效率。

3.会译

就是能整体感知文意,理解其中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语文书上的注释就能办到。

4.会析

就是会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来具体感知。思想内容包括,诗词中描写了什么人,叙述了什么事,勾勒了什么景,介绍了什么物,抒发了什么情,阐明了什么理。概括起来就是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艺术形式抱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象征、用典等。分析时要抓住意象进入意境,品味其中的情感和理趣,受到美的熏陶。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1)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2)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意象,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这样的意境: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情境交融,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5.会悟

就是对诗词中的人、事、景、物、情、理六个方面中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感兴趣的再进行深度揣摩,最重要的是景、情、理。要引导学生抓住意象,进入意境,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审美体验,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如杜甫的《望岳》。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由此让人产生联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6.会用

就是学以致用,将诗词中的名言用于口语交际或写作中,使自己的文化品位提高,文学素养加深。如用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朋友表达美好祝愿,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鼓励人们乐观面对挫折失意,用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倡导发扬奉献精神等等。

泰山的诗句篇8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②痴儿:指作者自己。③朱弦:琴的代称。④佳人:知心朋友。

8.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2分)

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3分)(意合即可)

9.(6分)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

“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上一篇:生日祝贺词范文 下一篇:述职报告的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