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人生范文

时间:2023-12-09 00:59:11

思考人生

思考人生篇1

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一、关注生命,提供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思考生命

高中生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命意识淡薄等诸多心理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参照,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思考人生。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翠翠的内心却无比孤独,因为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因此,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对自身生命的关注,思考自己的人生。《药》中的两个人物夏瑜和华小栓,一个为了“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天下”的人生理念,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因迷信“人血馒头”的功效而命丧黄泉。可以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的价值取舍。

在我们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教育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哲理散文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关注。赵鑫珊的《人是什么》,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都在倡导理性化地关注生命,思考人生。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地工作,人必须把握好现时。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则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因为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时的一种外冷内热、心智极高的人生形象,从而引导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灰心丧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思考生命,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青春少年处在人生的花季,也处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一个支点,引导学生善待生命。

史铁生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双腿残疾,是命运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成功就要到来的时刻,他的母亲却永远离他而去了,他是多么的不幸啊!他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写作是史铁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存在的理想的明证。史铁生让充满劫难的生命活得辉煌灿烂。司马迁遭受宫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忍辱负重,终于写出了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读完《报任安书》,学生就会明白,完成《史记》是司马迁善待生命的最好回报。

三、善待生命,借助好的典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作品中塑造的一些成功的典型人物,还是作者自身,他们都是最好的学习典型。

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勤劳质朴,但在封建礼教等落后思想及各种势力的逼迫下,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以祥林嫂为参照,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一碗阳春面》中的母子三人,面对厄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头碰头”,合力抗挣,终于迎来命运的转机。海伦 凯勒身有残疾,但她并不因此而抱怨命运,厌弃生命。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 凯勒以感人的、富有诗意的情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越苦难的精神。在文中,作者处处拿自己跟健全的人作对比,具有规劝世人的意味。

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样也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最好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 凯勒就是如此。借助海伦 凯勒的人生作为一个典型,不能不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三天,在作者眼里等同于全部生命。三天对于正常人不是很平常吗?健全的人还会让平常的日子总是平淡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惨遭奇耻大辱,身废名败。但是他忍辱负重,执着于信念,终于著就信史照耀尘寰,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精彩的文学经典――《史记》。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是赞颂作品,更是褒扬作者司马迁。学习出自《史记》的《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篇课文时,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赞颂,对蔺相如荣辱观的评价,是司马迁对生命最有价值的诠释,其本人就是值得学习的典型。还有编著《诗经》的孔子,因身处困厄之境而写成《春秋》;遭遇不信任而被流放、写就千古名篇《离骚》的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逆境,善待生命,成就一番事业的诗人、作家,不胜枚举,他们自身就是很好的学习楷模。

如果说一般的正常人很难体会到海伦 凯勒的生活感受,那么请看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罗兰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在《我为何而生》一文中,这位伟人的自我结论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单纯而又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富有生命意识,如《变形记》表现了人的异化,《等待戈多》表现了生命的虚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课文,就能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生的含义,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利用课外语文教学资源,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兰考县第一高中)

思考人生篇2

[关键词] 《朗读者》 阅读 爱与战争 交叉叙述 传统三幕剧模式

长期以来,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在美国文化的建构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好莱坞的银幕形象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教化,体验、感受美国精神的最好的教材。而战争与爱情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好莱坞的大片热潮中,中等成本制作的美国影片《朗读者》公映之后。立即受到了好评。是值得我们介绍和借鉴的。

《朗读者》的导演史蒂芬・戴德利,1960年5月出生于英国的多尔斯特城,他的父亲是一位银行经理,母亲是位歌手。在史蒂芬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业,但是史蒂芬酷爱表演艺术,因此逃离家庭。来到一个青年剧团。史蒂芬早期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公映,直到《绝望的呐喊》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之后又导演了将近100余部舞台剧,他所执导的《罪恶之家》在百老汇演出,并且得到了当年的托尼奖。1997年,史蒂芬接受了英国著名的电影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邀请,进军电影界。1998年他执导了他人生中第一部影片:《八岁男孩》,并且获得了英国学院奖最佳短片提名。2000年。史蒂芬执导的芭蕾题材的音乐片《比利・艾略特》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创下了2000万英镑的首映票房。2002年,史蒂芬执导了改编自同名小说并获普利策奖的《时时刻刻》,这部跨时空的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轰动,先后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美国电影学会2002年十佳影片、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9项提名,史蒂芬自己也获得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及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2009年执导了新作《朗读者》,改编自同名小说《朗读者》,主演凯特・温斯莱特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

《朗读者》的戏剧结构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的三幕剧模式,但是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则以独具特色的交叉叙事的形式。来表现一个异乎寻常的爱情故事。而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阅读者》非常好看,而吸引与打动了观众。

影片围绕不伦之恋和战后审判两个角度来展开,并且把这两方面作为影片叙事的主线。主要讲述了两个素不相识,年龄相距悬殊的男女(迈克尔和汉娜)产生了爱情,到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分开。若干年后又在法庭上相遇。迈克尔得知汉娜当年为纳粹党工作的真相后变得麻木不仁,没有能够站出来指出汉娜是文盲的事实,使得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有强烈愧疚感的迈克尔用汉娜喜爱的朗读这种方式进行了弥补,但是还是没有完全做到,汉娜最终选择了死亡,而迈克尔选择了坦诚一切。通过对男女主角的经历的描述,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二战所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灾难和恐惧。人们对于社会正义的麻木不仁和逃避,刻画了人性的阴暗面:另一方面通过对男主角人生经历的描写来展示一个人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讲述了15岁的迈克尔与37岁的汉娜从相遇到产生感情到分开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两人由转换为爱这个过程。引入了这段不伦之恋。影片刚开始就给迈克尔与汉娜的相遇创造了机会:迈克尔得了猩红热,在一次回家的途中因为难受半路下了公交,来到了汉娜住处楼下,好心的售票员汉娜帮助了他,安抚了他并把他送回了家。而他的家人得知他得了猩红热之后都疏远了他,这与一个素不相识售票员给与的帮助形成了天壤之别,这也就埋下了迈克尔对汉娜的好感的种子,为感情的发展做了铺垫。第一次正式会见发生于迈克尔病之好后的探望,当汉娜听到迈克尔说“看书”两个字的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由于青涩的迈克尔在第一次看到汉娜换衣服的场景后便匆忙地离开了。也许由于汉娜在他心中的良好形象,迈克尔再一次来到汉娜家,本以为她不在家,所以就在门外张望,然而就在这时被正在上楼的汉娜发现,汉娜让迈克尔到楼下搬煤,在看到搬完煤后脏兮兮的迈克尔后汉娜给他洗澡,由此两人发生了关系。从此,迈克尔几乎每天来汉娜家,迈克尔为汉娜朗读,接着两人就交欢,或许两人在做性与朗读的交易。在后来一次争吵后,两人的感情得到升华,并且两人外出游玩,到此。两人之间由刚开始的转化为了爱。但是由于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和种种矛盾。汉娜最终选择了离开,迈克尔因此进入了大学学习。

影片第二部分是讲述迈克尔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巧遇了汉娜,那时迈克尔作为一名法庭的实习生,而汉娜则是站在被告席上的罪人,迈克尔非常的惊讶,显得焦躁不安。第一次开庭汉娜承认了当年为西门子公司工作,并被审判员认定加入了纳粹党。第二次开庭汉娜对将俘虏从其他营区送入奥斯维辛集中营残杀的筛选工作供认不讳,并且阐述了其单纯的理由,接着汉娜又说出了当年教堂惨案的发生经过,但是面对其他参与者的逃脱和指责,汉娜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的缺陷而独自背了黑锅。然后在一旁静静聆听的迈克尔似乎已经知道了汉娜文盲的真相,并且在得知二战期间让囚犯为她朗读的事情以后,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在面对为她辩驳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上面,迈克尔选择了后者,背叛了汉娜。从此汉娜被送进了监狱,判了终身监禁。

影片第三段:在汉娜入狱十几年之后的一天,迈克尔偶然间看到了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顿时一降悸动,引发了自己对汉娜的愧疚之情。为了弥补他心中的这份缺憾,他想到了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的内容给录下来寄给汉娜听,这使得汉娜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并且使得汉娜学习写字与迈克尔通信,但是迈克尔并没有和她保持联络。只是单向地传送录音带。直到有一天,监狱的管理员告诉迈克尔汉娜即将要被释放,希望他能帮助汉娜,毕竟已经在监狱度过了这么多年,在社会上将不立足,迈克尔答应了,并且在之后为汉娜准备了住房,工作等等。但是他们在监狱的那次会面当中汉娜见到已经变样的迈克尔后。得知以后他不会再为她朗读,汉娜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寻求解脱。迈克尔十分愧疚,即便是把汉娜准备捐给犹太人的积蓄(7000元)捐出之后,迈克尔依然得不到安宁,最后迈克尔选择了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自己的女儿,到此迈克尔终于坦然地面对了自己的过去,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过上面影片的描述,我们可以总结出迈克尔和汉娜的人物特性。对于迈克尔,他对于汉娜的感情是复杂的,迈克尔从年少时体验过性之后到后来对汉娜感情的快速发展,汉娜可以说从感情上占据了迈克尔的全部,这也是导致后来迈克尔离婚的原因。此后,迈克尔发现汉娜作为被告出现在法庭上和汉娜曾 为纳粹党的守卫时,加上同学对汉娜的强烈指责和过激的言论,他彻底崩溃了,迈克尔觉得自己爱上了一个自己本应该仇恨的人,他企图去理解,企图去帮助汉娜,企图去说出真相,但这一切都被自己的麻木不仁给打消了,也就成了迈克尔的心结。此后,迈克尔对其他女人都不能敞开心扉,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对汉娜的惦记和愧疚感始终不能排解,因此麦克以寄送录音带的形式来化解自己内心的罪恶感,此时录音带已经不仅仅是汉娜接下来活下去的依托和学习识字的方式,而是寄托着迈克尔对汉娜的“爱”。但是迈克尔在汉娜整个入狱期间都没有去探望过她,说明迈克尔始终无法原谅汉娜的过去,不能接纳她,迈克尔对汉娜的记忆也始终停留在15岁的那个夏天,总结下来我们可以认为迈克尔是一个麻痹和懦弱的人。

反过来,汉娜身上所体现的个性则是自尊和简单。汉娜不识字,这本来并不是什么太大的罪过,但是在汉娜看来已经超越了一切罪恶和耻辱,使她在面对失去人生自由的时候放弃了为自己辩驳,放弃了本应该属于她的公正,而这一切都源于她自身的自尊。汉娜对于迈克尔的感情是简单的,集中体现在汉娜和迈克尔发生关系的前提就是迈克尔只需为她朗读,可能因为汉娜比迈克尔大二十多岁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处于理性的状态,但是到后来我们也可以看出汉娜对迈克尔的感情慢慢得变得复杂,集中体现在最后汉娜决定离开时在身后抱着迈克尔流泪的场景,然而,这一切迈克尔是全然无知的。后来,在法庭上面对审判者的严词拷问,汉娜的结果竟是逃避。放弃为自己辩驳,这足可以说明汉娜的无知,从另外一方面讲就是简单。

在上面的阐述后,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本片中的三个关键点;朗读、爱和罪。这三者互相构成了关系,并且相互联系,组成了电影的表层结构:朗读与爱、朗读与罪、爱与罪三层关系。

首先,朗读与爱,这两者相互为原因、结果。为汉娜朗读的人,除了在集中营了面的俘虏之外就是迈克尔,在迈克尔与汉娜发生第一次关系之后,迈克尔告诉自己要真爱她,因为有了爱,所以后来迈克尔为汉娜的每次朗读都很高兴,这体现出迈克尔对汉娜的“爱”,这里的“爱”是指迈克尔对汉娜身体单纯的依恋,一种之爱。在影片第三段。迈克尔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在偶然触碰到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之后,迈克尔把自己朗读的声音录在磁带上寄给汉娜,帮助她活下去和学习认字,这就是由朗读变成爱的结果。

第二种关系产生于朗读和罪之间。我们知道汉娜在影片中实际上是一个文盲,在我们看来,这个词并不能和人生自由相提并论,但是在汉娜那里,一切似乎反了过来,“文盲”似乎比任何一切罪都可怕,都难以启齿,显然,在汉娜心里,“文盲”是比其它一切罪都重的罪孽之首。所以,汉娜自认为有罪,并且选择让别人为她朗读,一方面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说明她在心理上寻找补偿虽然自己不能阅读,但是可以通过听来获得知识。反过来,在集中营中,汉娜挑选了一些柔弱的和会朗读的俘虏到她身边,一方面出于同情弱者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目的:朗读。与此同时,没有被选择的人则被送上了绞刑架,这在审判者看来则是一种罪,即使这并非事实。但是源头确实一样的,即因为朗读。

第三种则是爱与罪的关系。这里的爱包括爱情的爱,的爱。人伦的爱:这里的罪包含纳粹党的罪,上代人知情不报,麻木不仁之罪。汉娜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避免他人知道自己“文盲”的事实,或者说出自于对自己的爱,造成了汉娜犯下的两项罪行:身为文盲的“罪感”和纳粹“罪行”。从迈克尔来讲,表面上来讲,似乎是迈克尔为了维护汉娜的名誉,没有说出汉娜的“秘密”,但实际上反映出来迈克尔的麻木不仁,这同样也是一种罪过,而引起这个罪过的原因也是因为爱,迈克尔不想让大众了解这段不伦之恋,不想被牵扯到审判当中,不想自己名誉扫地,他最终选择了沉默,但是这一切都是出自于迈克尔对自己的爱。带着这种罪过,带着内疚之情,迈克尔始终对自己耿耿于怀,内心始终带着强烈的负罪感,因此今后的生活中迈克尔就做两件事:忘记汉娜和掩饰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个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善,迈克尔依旧生活在罪责之中。直到某一天迈克尔发现了当年为汉娜朗读的书,激发了他为汉娜继续朗读的想法,也只有这样,迈克尔心里才能好受一点,才能弥补一点过错,在这里迈克尔的这种罪就转化为了“爱”。

在上面所描述的三层简单的表层关系中,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人性。对人性的思考也就成为了本片的主旨和重点。汉娜的个人尊严和羞耻感,以及她的无知和懦弱。迈克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但是在面临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麻木不仁,对于正义的漠视,都体现出人性的阴暗面。人的尊严和羞耻感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内心有强烈羞耻感的人,往往在外表就会体现出强烈的自尊心,维护住自己高大的形象,不惜以谎言掩盖内心的羞耻。纳粹党的头目希特勒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童年并不幸福,经受了很大的创伤,而他在成年后攀上权力高峰所表现出来的趾高气扬、唯我独尊的的状态,其实恰恰印证了他内心深刻不为人知的羞耻感。所以,我觉得《朗读者》这部电影在拷问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我们是否敢于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我们在面临正义与不公的时候是否敢于伸张正义?这一切都是《朗读者》这部电影所在拷问我们的问题。其次,对于迈克尔的这种麻木不仁,对干汉娜的漠视,是否又在揭示人性的又一阴暗面,在开庭期间的休庭过程中,迈克尔焦躁不安,抱头思索,他在挣扎,一方面他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另一方面出于对汉娜的感情,不能袖手旁观:从另一个角度讲,在面对正义、感情和自己的名誉之问,迈克尔漠然了,变得麻木不仁,但是,迈克尔蕞终说服了自己,选择了继续麻木。这位后来迈克尔内心的愧疚和煎熬起了主导因素,也为最后迈克尔走向正途,坦诚一切做了伏笔。但是影片所向我们提的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单从迈克尔这个人物的成长过程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迈克尔成长的曲折发展史。迈克尔和汉娜的相遇可以说是偶然。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必然。它是促成双方产生不伦之恋的前提和根本,迈克尔的家庭并不幸福,他的父亲没有把他的家庭当做真正的生活,这使得迈克尔对他的父亲以及家庭失望之极,和汉娜对迈克尔的好形成对比,为他们感情的发展奠定基础。然后迈克尔在青春期的激发和汉娜的诱惑下,迈克尔的人生道路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了“失位”,这当然也为后来迈克尔逐渐走向正规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审判,迈克尔扮演了成长者、负罪者等角色,在这过程中迈克尔懂得了明哲保身、趋利避害的道理。成长同时也意味着失去纯真,这也是成长的代价。面对光怪陆离的曲折是非、面对阴差阳错的人情、人性,迈克尔逐渐失去判断力,变得麻 木不仁。在这种情况下,迈克尔慢慢地救赎自己,在反思中最终歪歪曲曲地长大成人,他稀释了当年作为汉娜的朗读者的罪孽,完成了自己和汉娜的双重救赎。逐渐的,迈克尔又重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向正轨,可以说是“复位”。

其实这对于汉娜来讲同样也是正确的,汉娜在早期为纳粹党工作,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到后来为了私人目的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罪孽更是加重。汉娜的入狱我觉得对她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就好比凤凰涅榘,浴火重生。汉娜在监狱里学习识字,自我反省,接受精神的洗礼。最终汉娜选择死亡恰恰是她最好的解脱,因为她将面对的是韶华不再,爱情不再。最后一个亲人却犹如陌路:这是何等的痛苦。要是汉娜是一个有高度生命觉醒之人,就不会苟延残喘,在贫困交加中度过余生。死亡是汉娜最好的归宿。

《朗读者》这部电影不仅从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来讲都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影片。着眼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二战,通过对两位主角形象的塑造成功地揭示了二战前后人们的麻木不仁、逃避自我等病态。影片对于二战一笔带过,只提及相关的人。但是通过对影片人物的详细描写和刻画,却能够充分显示出二战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灾难和不良后果。社会的这种恐慌(在描写汉娜上庭接受审判时公众在法院门前所表现的行为可以看出)和不安,对于法西斯的畏惧,都在影片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为了揭示这一现象,导演巧妙地安排了两位主角的分分合合,从而为叙事的进行提供可能。全片线索十分明确。送头贯穿至尾。叙事流畅。导演通过叙事引发了另外一个思考:人生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迈克尔的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的描绘体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同时揭露人性的阴暗面,与影片的另一层方面相呼应,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和意义。

思考人生篇3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能够在宇宙层级上思考问题的艺术家屈指可数,李天元很可能就是这绝无仅有的艺术家中的一个。当然,他对宇宙空间的兴趣不是来自于科学本身的探索,而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实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在人类长期以来只能以肉眼所见的现实中,我们对自然、生命的认识已经十分有限,自从人类以科技手段拓展了宏观和微观这两个恢弘视野,我们才对自然乃至人自身有了更多、更清晰、更精确也更全面的了解。当人类有能力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时,宇航员会对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做出这样的修正:“低头望明月,举头思故乡”。因为当人类做出这样大跨度的空间移位,就必然会改变自己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李天元曾试想:“从800公里以外的太空观察一个人的肖像,这可能吗?把一个肖像的局部用电子显微镜放大3万倍又是什么样子?……”正是出于这种神秘未知的诱惑,天元开始对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创作产生浓厚兴趣。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早作品――《李天元肖像2001.1.11.TSS》,就是在获得高科技的技术支持下,完成了他宏观、微观与现实三位一体的艺术构想。

这一作品独特构想和成功制作,彻底扩展了他的艺术视野。他不再是一个只知一脚踏在大地上做定位思考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借助科技所具有的时空自由度,使他彻底摆脱了从一个恒定的现实视点上看世界的局限,他可以借助GPS把自己悬置在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移位上审视自然、审视人类,也可以借助高倍显微镜审视生命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局部。当他把悼念父亲的悲痛泪水用显微镜放大500倍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类似宏观中深不可测的冰岩景观。他就是用这种全新的图像作为“李天元肖像”的一部分来诠释自己对父亲的深厚情感。

李天元为我们提供的这个新视角、新形式所具有的新颖性和深刻性,如他所说,“它发展了人们的视觉和心里感受,就像在我们面前又打开了一扇窗子,使我们能看到一个新的世界”。并且确认自己的感觉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自己的感觉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就像众多哲学、宗教,同时来解释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完整的,因为没有什么学说能说明一切;个人的感受就是全人类的感受之一”。正是对感觉的自信,使李天元永远处在对新形式的追逐之中。

当天元带着这一无限拓展的新视野重新回到画布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新思考。彩色斑斓的宇宙星空缀满大大小小的“陨石”,这些陨石又被幻化成一个个人的形象。于是“人”变成太空中的“漂浮物”,而当这些“漂浮物”集结、凝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巨大的云团,密密麻麻的人群宿命般地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人的渺小,生命的脆弱,命途的多舛……迄今为止,人类事实上还没有真正主宰自己的能力。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理想,在很多情况下,听天由命才是我们人类被注定的命运。李天元用巨幅画面所展现的芸芸众生图,让我们感到的正是这种生存的焦虑、不安的征兆和人类未来的不可预测。

李天元显然敏感到被都市化的现代人这种挥之不去的生存忧虑。都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却越来越隔膜。他们生活在自己“产品”的包围之中,越来越远离自然。而与上帝的疏离,更使现代人失去了精神的避难之所。尼采为此痛苦万分,他在宣告“上帝死了”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死因”:是“我们杀了上帝,我们是他的谋杀者”。这“死因”多么令人胆战心惊!他还暗喻上帝死后人所遭遇到的精神困境:“太阳已经被消灭了,夜已降临,天愈来愈黑,我们在无尽的虚无中犯错。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坚固的支撑,我们前仆后跌,步履踉跄”。这位极度敏感的哲人也许将现代人的精神问题过分地夸大了,但问题的存在却无疑是一个事实。李天元的近期作品所展现的正是这种“地球松脱了太阳,我们被剥除了所有坚固的支撑”的感觉,他曾追问:“科技的发展是让人们更痛苦了还是让人们更快乐了?”这个疑问所反映的正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也是李天元在他的作品中所思考的中心。事实上,美国学者诺尔曼・布朗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人类今天仍然在继续创造历史,却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自己的不幸福不快乐才能终止。事实上,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乐,并且还把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称之为进步。”

李天元说,“艺术是思想的预感”,“绘画是沉思,是自身凝视而产生的力量”。而他的艺术所揭示的正是他的“沉思”和“预感”,正是由“自身凝视”所产生的力量。那种把人类命运置放在宇宙空间中的沉思,是一种对人类生存更为深远的忧患意识,更为宏大的生存叙事。

思考人生篇4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往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思考人生篇5

结果到我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洗头发时,一抓自己的头发,就开始一大把一大把地往下掉。

我当时非常惶恐,赶紧去问我爸爸:“是不是你的秃顶遗传给我了?”我爸说:“我开始秃顶是45岁以后的事情,你才20岁怎么就开始秃了?”我有一个好朋友对我说:“徐峥,你不要着急,我告诉你一个秘方,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你抹生姜。”还有一个朋友说:“告诉你一个家传秘方,你不要跟别人说,你抹生姜。”我心想,这是什么“秘方”啊,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从此以后,我就跟着家人踏上了求医问药的“逋尽薄Hチ撕芏嘁皆海探访了很多医生,最后终于得到了一个集大成的处方和生发水,每天拿着生姜往头皮上抹,抹到头皮发红、发热,几乎都要被搓烂了,还要用毛笔蘸上生发水继续往上抹。每次我在宿舍里面要开始治疗头发了,生姜和生发水的味道就开始往外飘,宿舍楼道里面就有人拍着脸盆喊了:“徐峥开始治头发了啊!”

然后大家就围过来,我特别紧张,不小心就把生发水打翻了。这时,同学就在旁边说:“你说桌子上会不会长毛呢?”另一个同学就说了:“你看看他的头就知道了,效果也不怎么样。”又一个同学说:“要不然你去植发吧,你脑袋后面有头发,把后面的头皮切下来盖到头顶上去,做完手术之后头发像长草一样就长出来了。”这时候又有同学问:“那脑袋后面怎么办呢?”

我从小就非常想成为一名演员,我热爱舞台。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我长得比较呆萌、乖巧,被老师选出来,在儿童独幕剧里面演一个古代的“富二代”――一个地主的儿子。因为那个角色演得很出色,所以,我被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选去当戏剧组的组长。

初中的时候我又考到了青年宫艺术剧院,也进入了戏剧组。当时我就想,我现在离自己的演员梦近在咫尺啊!结果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突然就有人阻止我了,说:“徐峥,你这个形象就不要考戏剧学院了。你长了一张娃娃脸,跟小孩似的,你只能演小孩,跑个龙套。而且你的嗓音也不适合,因为它像还没发育好一样,我们搞话剧的人,讲究的是能把声音‘打’到剧场的最后一排,还要反弹回来,震得自己的耳朵嗡嗡作响。”

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我知道做演员不能仅仅靠长相,还要靠气质和实力,我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实力派的演员。所以我没有放过任何一次演出的机会。因为当时我认识一个导演,所以就在影视剧当中出演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说路人甲、小混混、尸体之类的。我还加入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业余剧团,白天上课,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剧场,出演在场上待30秒钟的“重要”角色。

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梦寐以求的上海戏剧学院,梦想的光芒正在照进我的现实。可是,现实也在吞噬我的梦想。虽然我每天都抹生发水,但是我的发际线还是一点一点地包抄上去,我脑袋中间的头发就像一个突出来的小舌头在嘲讽我。当时我真是自卑到了极点,出门永远戴着帽子。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徐峥,你不要戴帽子,戴帽子对头发不好,你要勇敢地把帽子摘下来。”我就勇敢地把我的帽子摘下来,他一看说:“算了,你还是戴上吧。”

就在这种自卑的阴影当中,我煎熬了很多年,掉头发的状况日趋严重,“农村”已经没有办法包围“城市”了,中间的头顶变成了一座秃岛。终于,在一个圣诞节的早晨我下定决心,我要给自己剃一个光头。

当我对着镜子看到了一颗闪亮的光头时,我发现自己变年轻了。我好像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全新的我,我感觉自己这辈子从来没有那么精神过。那个让我煎熬了那么久、折磨了我那么久的头发的问题,不就是用半个小时、花5毛钱剃一个光头就能解决的事吗?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懂得,我必须接受全部的自己,才能真正面对我的问题。

等我开始演员生涯以后,我才发现秃顶对一个演员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的阻力了,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找你演戏,不管你是不是秃顶。但是我并没有气馁,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我说:“总有一天会有一个机会来找你的。”终于,那个机会来了,有一天一个制片人来找我,他也是一个光头。他说:“我看过你演的舞台剧,我想找你演一部戏。”我问:“什么戏?”他说:“《猪八戒》。”我问:“我演谁?”他说:“猪八戒。”我相信这部戏大家都看过,就是《春光灿烂猪八戒》。

就是因为这部戏,我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演员。但你们不知道的是,这种家喻户晓将我带上了另外一条“逋尽保我从一个秃顶变成了“猪八戒”。我记得那个时候电视剧还在播放,我在我家楼下的小饭馆里吃面,突然冲过来一群中学生指着我的鼻子说:“看,他就是猪八戒。”

我当时真是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但这只是噩梦的开始,从此以后在各种公共场合,不管是在广场上还是马路边,不管是在地铁里还是厕所里,我都会被别人指出来:“快看,猪八戒,猪八戒。”

我想,怎么会这样呢?我心里明明知道,观众是因为接受我塑造的角色、喜欢这个角色才这样称呼我的。但我心里还是不舒服,难道这就是我做演员要付出的代价吗?我怎么就变成猪八戒了呢?那时候我用很长的时间思考一些问题: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我是努力想改变自己、让自己满意呢,还是努力向别人证明自己?还是我在期待别人把我看成谁?别人眼中的那个人是真正的我自己吗?对我来说,承认我演的角色当中小丑的一面,就像有勇气承认我自己生命当中的缺点和不足一样,而这种时候只有坦然地接受,不断更新,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带给我成就感。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创作的角色呢?我为什么不享受别人对我的称呼呢?我为什么不努力地、用力地去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

当你能够接受别人的眼光和看法的时候,就意味着别人的态度不能够左右你。在一个又一个角色的出演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成功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演员的成功,我渐渐开始关心整个剧本的逻辑。我开始关心其他的角色,关心服装,关心道具,而且开始关心镜头语言的逻辑。每拍一部戏就会获得很多的经验和心得。有一天我在想,我要不要拍一部属于我自己的电影呢?在我拍出《泰濉分后,叫我“猪八戒”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开始叫我徐导、徐导演。

思考人生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个性培养

[作者简介]赵兰畔(1964- ),男,陕西韩城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74-01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无论从院校设置还是学生规模来说,都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应试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国内高校教育理念的主流,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成为主要做法。在这种思想和做法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够优秀的,只是为了混得一纸文凭。其实不然。古人云:“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可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高职学生的方法,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那么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应、往届的高中毕业生,也有未成年的初中生。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落后,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基础较差,进取精神不强;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6~18岁,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宠爱中成长,他们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自尊心。这样的孩子,经过高考的失利,自我否定、自暴自弃是他们的普遍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调整心态,很难从原来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再加上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普遍较差,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容易感情用事,自制能力差。另外,不少学生对未来很迷茫,不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获取知识没有强烈的欲望,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心。

高职学生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并不意味着高职学生就难以成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学校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去积极发掘。在当今“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应将“成才”的概念科学化,在深入剖析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定能够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学生的培养途径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高职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个体发展特性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开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

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设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启迪学生的心智,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应以阅读和欣赏为主,如音乐赏析、文学赏析、美术鉴赏、大学生情感与人生等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自尊、自强、自信,使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注意对现有选修课进行改革,最好面向全院公开征集选修课,加大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比例,更重要的是,应该高度重视公共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工作。例如,严抓授课教师的授课大纲、考试大纲,力求使此种选修课的开展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高等院校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高度结合而生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文化机构。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恰恰也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为实现学校各项职能的服务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第一课堂外接受道德教育及艺术教育的途径,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别于本科院校,其功能包括育人、凝聚、约束。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乐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意志、增强责任感、确立思想信念等;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校园文化来缩小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因为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无论从语言、习惯还是阅历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需要校园文化求同存异,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增强凝聚力;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表现为在制度的约束下,学生遵纪守法,教师为人师表,从而使广大师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理性约束自己,更好地保护共同利益和共同信念。

校园文化对学生陶冶情操、塑造自我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文艺汇演、各种竞赛等校园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余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增长才智,获得美的享受。另外,还应做好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的开放工作,以及板报和校园刊物等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三)推行奖励学分制度

高职院校倡导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但这一过程还需要激励机制来满足学生对成就感和荣誉感的需求。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考虑多元性的问题,不应仅仅局限于学习、竞赛等方面,对学生好的想法、创新行为等进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深化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好的影响,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奖励学分制度就是在这种理念中产生的,它能够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奖励学分办法,奖励学分的认定范围可以包括院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还可以包括省级及以上英语、文化、艺术、体育类竞赛等奖励,还有院级及以上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以及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获奖、职业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拓展等。

(四)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界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概念,强调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这种人才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企业第一线担任管理和技术工作。

高职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而且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注重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大胆尝试项目路径教学,将原本独立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还要开设大量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也可以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融合、制定专业核心能力测试标准、突出重点课程的学习、加大实训力度,将学生真正培养成为企业用得上、上手快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西良,曹静,王哲嵘,等.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3(7).

[2]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613-1011232970.htm,2011-04-01.

[3]罗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056-1012008375.htm,2011-05-01.

[4]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285-1011031861.htm,2010-10-01.

[5]王新菊.对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今日科苑,2010(14).

[6]夏华凤.浅谈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J].大众科技,2011(1).

思考人生篇7

关键词: 高校 国防生 人生观

一、高校国防生人生观的现状

1.有高涨的爱国热情,但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

国防生们普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维护国家的名誉和利益。绝大多数国防生把“”、部队的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团结作为最关注的问题。虽然国防生的爱国热情极高,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献身国防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在当代国防生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缺少武器装备事业兴则我兴、武器装备事业衰则我衰的责任感、使命感,认识不到武器装备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为在部队与地方都是为了工作,没有投身军营的光荣感、自豪感;不能正确对待奉献,没有认清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为社会尽职尽责、尽其所能,其人生价值就是崇高的;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注重生活享受,怕吃苦、怕受罪,忘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毕业时不愿分配到艰苦地区,更有甚者在毕业之前毁约,违背自己当初对祖国、对部队的承诺。

2.有迫切的成才愿望,但功利性的色彩浓厚。

绝大多数国防生从小就崇拜部队,崇尚军人职业,把军营视为圆梦成才的舞台。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利用军政训练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良好的作风和生活习惯,追求完美人生和高尚人格,具有强烈的自我成才愿望,渴望成为绿色军营的佼佼者。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人的成才意愿及最终的努力实现被打上了某种功利色彩的烙印,他们觉得付出应有回报,这样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与平衡。他们有的迫于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把学校当作自己学技术、拿文凭的公费大学,“曲线就业”的跳板,为日后脱下军装驰骋市场做准备;有的想到部队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把部队当作“镀金”的工厂,为今后到地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把成就定格为高职称、高学历、高成果,只愿意干容易出成绩的工作;不能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个人的前途,不能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命运与人民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3.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但军人的纪律性观念淡化。

国防生民主意识强烈,渴望在公平、公正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希望领导和教师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对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成绩给予应有的评价和荣誉,要求实事求是地论功行赏,不搞平均主义。但国防生们普遍缺少部队民主生活的实践,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作风养成方面有一些与军营生活不相容之处:有的把严格管理视为“以官压人”,把必要的规章制度视为“条条框框”,不能自觉执行;有的解决矛盾时习惯于到高校规则里寻答案,思考问题时偏重于到校园价值体系中找支点;有的在处理与教师、同学的关系时比较刻板固执,沿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事原则;有的纪律意识、集体观念比较差,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现象时有发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强调“服从、服从、再服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对于未来担负着特殊任务的国防生来说,没有铁的纪律是万万不行的。

二、高校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

1.“精忠报国”的人生价值教育。

首先,对国防生进行爱国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是增强国防观念的基石。在当代,对国防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教育他们坚持爱国与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教育他们努力拥护和支持改革,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教育他们对党忠诚,自觉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权威;教育他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军民鱼水深情,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誓死捍卫国家、安全和统一。

其次,对国防生进行报国教育。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爱国主义归根到底落实在为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奋斗、勇于献身上。这种责任感体现在国防生身上则表现为“精忠报国”。爱国奉献、忠诚报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这既是国防生斗志的力量源泉,又是国防生斗志的标志。一名国防生,有了赤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才能具有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自觉行动,才能具有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的不竭动力,才能具有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境界。当代国防生精忠报国,要把“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和忠于军队”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利益、军队集体利益而奋斗。

2.“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教育。

“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在当代国防生身上应表现为:首先,对国防生进行奉献观教育。要教育他们淡泊明志,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到国家前途之中,要求他们在行动中讲求无私奉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自觉体谅国家困难,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抵制和反对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思想。

其次,对国防生进行苦乐观教育。军人是与艰苦相伴的。作为国防生,要经得起痛苦和困难的磨练,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一方面,要树立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有在挫折和失败面前百折不挠的勇气,学会把逆境的压力和痛苦变成自己的财富,在挫折中自觉磨练自己、激励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强者。

再次,对国防生进行生死观教育。“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勇敢精神激励多少军人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当代军人发扬革命英雄主义,必须弘扬邓小平倡导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努力把勇敢与正义、智慧结合起来,做到“以义率勇”、“以智役勇”。

3.“居安思危”的人生意识教育。

首先,对国防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增强国防观念的前提。对国防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就要将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同培养军事素质、军人作风、军人修养结合起来,同学习军事科技知识、武器装备技术性能和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结合起来;把学习研究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防建设和爱军习武的良好习惯。这种忧患意识来自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应成为一种清醒的自觉理念支配着国防生的行为。

其次,对国防生进行神圣使命感教育。人类跨入21世纪的大门,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新形势和新时代,我军面临着两个历史性课题: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根据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要把使命感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对国防生进行神圣使命感教育。

三、高校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途径

1.努力营造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高校文化环境建设,改善育人环境,优化校园小气候,这是开展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对策。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报、校报、校有线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栏、阅报栏、党校、团校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占领学校的思想文化阵地;要充分依托“两课”主阵地、主渠道,使国防生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国防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使国防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一些重大问题的基本了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刻苦学习服务国家的自觉性。针对高校国防生未来服务部队的特殊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适当突出军事特色和国防教育,促进国防生牢固树立军魂意识。高校可以举办一系列国防教育活动,开办讲座或与部队联谊;等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都要加强。

2.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德育工作者的教育作用。

首先,发挥党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为提高国防生思想政治觉悟,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作用。(1)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党团组织要积极关心要求进步的国防生,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身作则,早日加入党团组织。此外,学校党团组织还应积极组织国防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受到好的感染和熏陶,加深对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认识,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2)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高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国防生人生观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国防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要全面实施国防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生观教育活动;要加强对优秀团员的培养,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工作;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加强团的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党建的重要任务。(3)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高等学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是党领导下的大学生群众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学生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共青团指导下,针对国防生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人生观教育活动,把广大国防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国防生人生观教育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其次,发挥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高等院校要培养国防生良好的人生观,不仅要有合理的管理机构,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系统的运行程序,更要有一支精明能干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德育工作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效,关系到人生观教育的整体效果。

3.认真重视国防生的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成长为合格的部队后备人才的重要一步,必须重视在军政训练的过程中对国防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备献身国防、听党指挥、英勇顽强的军魂意识。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层次性,根据国防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第一年主要抓好国防生生涯的奠基教育,着重明确为什么选择当国防生,通过军装发放仪式、《国防生守则》的学习,树立军人意识,上好国防生第一课;第二年主要做好立德成材的导向,通过开展讲座、演讲及各类活动,锤炼国防生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品格及爱军精武的品格;第三年主要抓好合格军官的定型教育,努力将国防生培养成“技术指挥合一”的后备军官;第四年主要抓好让国防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与挫折。

4.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国防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课堂的延伸和国防生接触社会与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对国防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有效作用推进对国防生的人生观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社会实践方面:引导国防生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国防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国防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国防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激发国防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引导国防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国防生到革命纪念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的地方参观学习,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与成就,增强国防生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激发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教学实践方面:大力倡导科技文化创新活动,鼓励国防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引导国防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技术改良、工艺革新,提高国防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崇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总之,学校要经常组织一些带有“军味”、“兵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模拟行军拉练活动、军歌歌咏比赛、军事大比武等,让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着力引导国防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国防生的成长历程中,内因是最根本的,外因必须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与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在采取种种措施从外部促进对国防生人生观教育的同时,必须着力引导国防生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唤醒国防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国防生的主体热情,调动国防生的主体积极性,启发国防生的理性自觉,提高国防生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使国防生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郑传璞,姚林.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J].海军院校教育,2004,(4).

思考人生篇8

时下,在中学的一部分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上网成风,在网上浏览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思想空虚、厌学等现象的存在令人不可忽视,存在这些现象的中学生被社会讥讽为自私、固执、无责任感、冷酷无情的一代。

中学、中学教师也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指责为无能,不负责任等,使中学和中学教师感到困惑,更为严峻的是现在的学校基本上是由独生子女学生、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家长组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学校和教师在方方面面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

社会瞬息万变,中学生人生观教育也应该因时而变,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人生观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要求中学教师在包括人生观教育等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不断创新上下功夫。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必须改进和完善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紧迫课题。探索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实际效果之所以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主体未能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方法的创新。因此,我们要深化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探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是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教育内容变化的需要,是适应新的教育理论的需要,是消除传统中学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局限的需要。

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进行中学生人生观教育,应有方法上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并不是主观随意性的,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在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应遵循哪些原则呢?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性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整体性原则,即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它有特定的方法要素、结构方式和运行机制。

第三,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相结合的原则;第四,与时俱进原则。

三、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创新的设想

第一,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

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单纯强调经验应用向经验运用和理论提升相结合的转变。二是从教育方法上的权力压制性向教育方法上的平等性要求与权威性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三是从注重单独的方法要素功能的优化向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二,教育方法结构体系的创新。

依据对人生观具有系统的结构分析,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结构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宏观结构体系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部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体系,它包括确立人生观教育目标的方法、确定人生观教育内容的方法、制定人生观教育计划的方法、实施并监督计划执行的方法、人生观教育效果评估的方法等。如调查研究的方法、借鉴比较的方法等。

第二个层次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中观结构体系。如学校教育应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家庭教育可通过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强化受教育者的认知行为和行为践行的自觉性;社会教育应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新闻、影视、广告等都应严格把关,当好“守门人”,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人生观的教育。

第三个是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的微观结构体系,即人生观教育活动的方法体系。这有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的人生观教育活动都包含的价值认知、情感激发、意志磨练和行为养成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他方法也应有自己的特殊性;

二是对某一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人生观教育是“终生教育”,而人的一生有不同的阶段,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身心、生活环境以及人生际遇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这两种情况决定了人生观教育的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以及人生观教育的不同阶段中,都应有相关的方法。

第三,方法运用的创新。

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体系中的每一方法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方法运用的创新首先是要强调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其次,要充分吸收现代科学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完善各种方法的已有功能,发掘其潜在功能。

再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影视传媒等手段,融合不同的方法为一体,优化各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整体功能。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精选范文 下一篇:数学学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