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疾病范文

时间:2023-12-13 11:22:12

眼科疾病

眼科疾病篇1

【关键词】眼科疾病;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

08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075-02

眼科疾病类型较多,如:青光眼、白内障等,患者发病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重影、视力模糊等,给患者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对于这些眼科疾病,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患者治疗后并发症较多,多数患者治疗后会出现复发,严重者将终身失明。为了探讨临床上眼科疾病中使用光动力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自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治疗的80例眼科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治疗的80例眼科疾病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中,有35例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39-84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4±1.3岁。患者中,26例患者为青光眼、14例患者为白内障、32例患者为老花眼,8例患者其他。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患者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如患者的视力功能、体温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光动力治疗治眼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即静脉输液和激光照射。患者将接受光敏药物的静脉注射,输液大约进行10分钟。输液结束后,医生将给眼部滴用表面物,在眼前放置特别的角膜接触镜,开始输液15分钟后用激光通过接触镜直接照射到视网膜上病变区域,照射大约持续83秒。激光能够激活异常血管中的药物而封闭血管和组织渗漏。

1.3疗效标准痊愈:患者视力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生活能够自理。显效:患者视力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有效:患者视力与入院前相比有所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不自如,需卧床休息。无效:患者视力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

1.4统计学处理方法实验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患者视力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

实验组患者有38例患者对我院治疗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光动力医学(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20世纪初,人们通过对某些染料的研究,发现了光动力反应中的一些重要作用和基本规律,为光动力疗法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眼科疾病种类较多,诱因也较多,目前造成眼科疾病的病理原因大概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以及外伤性和辐射性这三种。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眼科疾病中使用广泛。光动力疗法(PDT)是将一种特异的光敏剂(维替泊芬)注入患者血管中,然后随血流达到异常的新生血管中,然后用一种特殊的非热能激光(冷激光)照射,从而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这种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方便、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方法。实验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5%)(P

此外,光动力疗法并不针对DNA起作用,所以能够反复进行而不会产生远期并发症。它属于一种体外治疗,主要攻击目标是光照区的病变组织。治疗眼科疾病时,治疗能在黄斑中心凹下进行尤其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是,患者采用这种方法治疗后会产生光过敏。因此,患者治疗后48h内应该避免眼睛接触强光。实验中,实验组患者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P

综上所述,临床上,医护人员对眼科疾病患者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比较显著,患者治疗后恢复较快,并发症也较少,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瑛,刘凡光,王开,等.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1216例临床分析.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1,10(2):86-89.

[2]丁凯,姜燕荣,黎晓新,等.引起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几种常见疾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中华眼底病杂志,2009,21(2):69-73.

眼科疾病篇2

[关键词] 眼科;视野;视路;视水肿

[中图分类号] R74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c)-022-02

神经眼科学是介于眼科学与神经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眼睛作为人体的感受器官之一,实际上是一个有其自身特点的神经感受器,因此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神经影像学中CT和MRI成像技术,开创了眼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临床诊疗的新时代。然而,通过详尽的病史采集和系统的临床检查进行临床诊断这一基本功常被忽略甚至有丢失的危险。许多眼科医师没有认识到,神经眼科学的关键概念和检查方法应该是自身专业素质的一部分,因而思路狭窄,只关注眼球,对视路和视分析器的神经联系很陌生[2]。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将近年来在日常工作中和进修学习期间,遇到的脑部疾病而首诊于眼科的13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因双眼视物模糊或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发病到就诊最短3 d,最长2年。诊断为垂体瘤6例,脑梗死4例,特发性颅内高压症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和眼底检查,全自动电脑视野检查,并根据情况进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视水肿者进行腰穿测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压力。

2结果

视野检查双颞侧偏盲4例,右颞侧偏盲1例,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1例,均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双同侧偏盲伴黄斑回避2例,双左上象限盲1例,完全右同侧偏盲1例,经CT或MRI检查,诊断为枕叶等部位脑梗死。右鼻侧偏盲、左中央视岛、视野正常和生理盲点扩大各1例,经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眼底检查表现为视水肿,经腰椎穿刺测CSF压力增高,从而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检查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视野检查的意义

视野检查是了解视觉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神经眼科学来说,视野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定位价值。视路病变大致分为: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病变,偏盲型视野是视路病变的特征,其定义是垂直正中线正切的视野缺损,它包括早期某象限的缺损。偏盲分为同侧偏盲及对侧偏盲,对侧偏盲主要是双颞侧偏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双眼视野缺损越一致,其病变部位越靠后[3]。本组13例患者中,有10例视野表现为偏盲型,4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一眼颞侧偏盲、另一眼颞上象限盲,为视交叉病变的特征。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经MRI检查诊断为脑垂体瘤。4例表现为双同侧偏盲,为视交叉以上的病变。

3.2垂体瘤

引起视交叉损害最常见的原因为脑垂体瘤[3]。垂体瘤对视神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肿瘤与视交叉的相互位置和生长方向等因素。视交叉与其下方的垂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变异较大,这一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垂体瘤发生时会对视交叉的不同位置产生压迫,在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的视野改变[4]。本组6例垂体瘤患者中,2例视野改变并非为双颞侧偏盲,1例表现为右颞侧偏盲、左颞上象限盲,而1例仅仅表现为右眼颞侧偏盲,系垂体瘤对视交叉的不同部位产生压迫造成。垂体肿瘤对视功能的影响早期是可逆的,早期手术能有效解除对视交叉和视神经的压迫,改善血液供应,恢复视功能,而病程长、视力严重下降或视野严重缺损则预后差[5]。绝大多数脑垂体瘤患者因视力减退而首先就诊于眼科,眼科医师对早期诊断脑垂体肿瘤负有重大责任[3]。

3.3脑梗死

一侧视路自视束起为同侧眼的颞侧和对侧眼的鼻侧神经纤维组成。脑梗死时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某一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双眼同向偏盲。在同侧偏盲患者的视野检查中,可见视野与损伤视野的垂直子午分界线上黄斑区中心视野保留有1°~5°正常未受损害的视野,这种偏盲中保留了黄斑中心视野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如果这一垂直分界线将黄斑中心视野也垂直分开,则称为黄斑分裂。外侧膝状体以上的视路病变均可以出现这一视野特点,但较常见的还是发生在枕叶的病变。有时枕叶的病变也会出现黄斑分裂现象。发生黄斑回避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在黄斑区一定范围内的视觉神经纤维存在着双侧投射;接受黄斑区神经纤维的枕叶纹状区具有双重的血液供应。因此在发生偏盲时仍可保留一定范围的黄斑中心视野[4]。本组4例同向偏盲患者中3例为枕叶梗死,1例为颞顶区脑梗死,其中2例伴黄斑回避。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低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6]。如果脑梗死范围较小,起病缓慢者,尤其是脑分水岭梗死、脑腔隙性梗死,可不伴有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仅影响供给视路某部位的血管,出现眼征而首先就诊于眼科[7]。

3.4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是指在临床上排除了颅内占位、感染、脑积水及其他脑器质性病变后而以颅内压增高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既往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征”、“假性脑瘤”。诊断标准:神经系统检查示,除见有视水肿及其伴有的视觉障碍外,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外展神经不全麻痹除外);腰椎穿刺,CSF压力增高(非肥胖患者>200 mm H2O 肥胖患者>250 mm H2O);细胞及生化检查正常,脑电图无明显异常,头颅CT、MRI或DSA检查正常,长期随访未发现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其他病因[8]。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流行病学调查示其发病率为1/10万~2/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头痛、呕吐和视神经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9]。本组3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均以双眼视物模糊而首诊于眼科。视水肿是视的一种非炎性充血、隆起状态,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颅脑损伤、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寄生虫病、颅脑先天性疾病、良性颅内压增高、脑低氧等。视水肿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眼前发黑或视力模糊,持续数秒至1 min左右,往往是双侧,常有姿势改变而突然引发;慢性视水肿可发生视野缺损及中心视力严重丧失[3]。本组1例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患者因病程较久,视慢性水肿而出现双眼视野不同程度缺损表现,中心视力亦有不同程度下降。本组3例颅内压增高致视水肿患者,经追问病史,均有与有关的阵发性眼前发黑和视物模糊。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降低颅内压为主。症状较重者应及时手术,避免永久性视力减退及丧失[10]。

总之,眼睛作为一个感觉器官,其本身就是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眼科医师,必须掌握与视功能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知识,尤其应注意其与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密切联系,细心观察疾病的蛛丝马迹,以便做出早期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刘家琪,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5.

[2]童绎,金崇华.神经眼科学范畴和中国神经眼科现状和展望[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6):365.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3-224.

[4]刘家琪,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08-709,715.

[5]王玲,钟彦霖.垂体瘤26例眼部表现分析[J].人民军医,2008,51(5):304.

[6]王维治.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

[7]于建康,蒋国兴,肖建江.眼科首诊的脑梗塞28例[J].国际眼科杂志,2005,5(1):202.

[8]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04.

[9]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10]倪俊,李瞬伟.良性颅内压增高病因分析[J].北京医学,2002,24(6):371.

眼科疾病篇3

临床研究表明,用乌鸡自凤丸可治疗以下几种眼病:

1、麻痹性斜视麻痹性斜视是一种以双眼复视、眼位偏斜、眼球活动受限为临床特征的眼病。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卫外失固、肝肾之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而乌鸡白凤丸有气血双补、益于肝肾之功效。临床上有医生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该病患者6例,其中外直肌麻痹者3例,内直肌麻痹者2例,上斜肌麻痹者1例,其病史均在一个月左右。这些患者用乌鸡白凤丸治疗1-3个月后均获得痊愈。用乌鸡白凤丸治疗麻痹性斜视时,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3个疗程即可见效。

2、外伤性低眼压 眼球受到钝挫伤后,由于房水分泌受到抑制和血管舒缩不稳定等原因,可导致眼压降低,出现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眼球萎缩。中医认为,眼外伤可损伤气血和脉络,导致气机不利或血瘀停滞,也可导致气随血失、气血虚弱、房水失养,从而易引起低眼压。而乌鸡白凤丸有补气养血之功效。临床上有医生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该病患者16例,其中眼球挫伤性低眼压14例,巩膜裂伤性低眼压2例。在这些患者中,经服用该药2周治愈的2人,经3-4周治愈的9人,经5~8周治愈的4人,有1人因眼球萎缩而治疗无效。用乌鸡白凤丸治疗眼外伤性低眼压时,每日服2次,每次服9克,半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2-4个疗程即可见效。

3、视疲劳视疲劳是目前眼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眼病,多由用眼过度所致。患者常会感到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等,严重时还可有头痛、恶心、眩晕等症状。中医认为,视疲劳多因久视劳心伤神,损脾耗气,伤肝肾之精血,使气血不能濡养目窍所致。而乌鸡白凤丸有补益气血、濡目润睛之功效。用乌鸡白凤丸治疗视疲劳时,每日服2次,每次服9-18克,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即可见效。

小偏方

治疗月经先期

原料:玫瑰花10克,茉莉花5克,槐花、橘络各3克,冰糖15克。

制用法:将上药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一剂,于每次月经来潮前5日开始饮用。

功效:平肝解郁。

眼科疾病篇4

【关键词】生三七粉;眼科出血疾病;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5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保健活动不断开展,随着我国老年人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眼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眼科出血疾病作为一类视神经损害类疾病,它通常发病迅速、并对对患者眼睛造成破坏,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1]。本文通过对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眼科出血疾病患者,将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展开临床数据回顾性分析,对生三七粉治疗眼科出血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眼科出血疾病患者,男性113例,女性67例,年龄范围9-66岁,平均年龄326岁;将1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97例109眼,前房积血43例47眼,单纯视网膜出血29例33眼,玻璃体积血25例29眼;接受生三七粉口服治疗。对照组83例89眼,前房积血29例35眼,单纯视网膜出血23例28眼,玻璃体积血21例26眼;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眼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参考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肝等重要器官和血液、内分泌系统病变者,妊娠期妇女,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

12方法

121观察组口服生三七粉,成人4g/次,儿童剂量根据实际病症适当减少,使用温开水送服,3次/d,不适用其他止血剂等类似药物。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如安络血篇,口服:成人每次25mg-5mg,每日3次;肌肉注射:每次5mg-10mg,每日2次-3次。儿童用药酌减[2]。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眼科出血疾病用药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接受用药治疗后,积血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积血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患者积血有所吸收,但仍有部分积血;无效:患者积血没有吸收或者积血程度加重。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120例耳鼻喉科急性感染及术后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在观察组97例109眼中,前房积血43例47眼,单纯视网膜出血29例33眼,玻璃体积血25例29眼。前房积血43例积血完好吸收;单纯视网膜出血29例,27例积血完好吸收,2例积血有所吸收;玻璃体积血25例,22例积血完好吸收,3例积血有所吸收。在对照组83例89眼中,前房积血29例35眼,单纯视网膜出血23例28眼,玻璃体积血21例26眼。前房积血29例,24积血完好吸收,5例积血有所吸收;单纯视网膜出血23例,18例积血完好吸收,2例积血有所吸收,3例无明显吸收;玻璃体积血21例,16例积血完好吸收,3例积血有所吸收,2例无明显吸收。

通过对三七粉近年在临床上的应用数据研究发现,三七粉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又名田七粉。三七粉的成分和三七主根一样,富含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有效成分,具有止血、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滋补强壮、抗疲劳、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3]。三七粉: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尿血、瘀血等各种内、外出血症;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纤维化等肝病以及失血、产后、久病等原因导致的体虚证[4]。

生三七粉口服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各类因素造成的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它具有积血程度小、治疗时间迅速、积血吸收时间快的功效,是一项值得临床推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5]。

参考文献

[1]郑茵红,高瑞兰,朱大元,钱煦岱,牛泱平三七总皂苷及其单体对人骨髓造血祖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03):11-12

[2]姚悦,林兆全,姚志道参七蛋黄乳膏的制备与治疗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09(03):07-08

[3]张广荣,孙大宝,李晓梅,吕宣新,雷华,张道元三七总甙活血化瘀治疗基底节出血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05):22-23

[4]景丽华三七及其制剂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J]山西中医,2001(04):49-50

眼科疾病篇5

桃红四物汤,方出于《医宗金鉴》,由桃仁、红花、熟地、川芎、白芍、当归组成,具有养血活血逐瘀功效。笔者将其加减化裁,治疗多种眼科疾患,获效满意,兹选介如下。

1 眼外肌麻痹症(风牵偏斜)

王某某,男,48岁。主症:头部外伤后头痛,右眼眼球不能转动,口角明显向左侧口呙斜。于1个月前因酒后骑自行车不慎撞及电线杆而到地。当时,鼻出血,呕吐,头面部肿胀青紫。经治疗后,头面部肿消退后发现上述情况。曾经西医治疗1个月,效果不明显,转求中医治疗。检查:右眼上睑下垂,睑裂宽度5.2mm,眼球向各方向转动均受限,屈光间质清晰,眼底正常。右侧面部知觉减退,口角明显歪向左侧,对答缓慢,头晕头痛,舌质淡、舌边瘀斑、苔白,脉细。诊为风牵偏斜(眼外肌麻痹症)。治则:活血祛瘀行气通络。处方:桃仁12g,红花、当归、川芎、没药、枳壳、地龙各10g,生地、赤芍各15g,乳香、甘草各5g。服上药20剂后,头痛明显减退。去乳香、没药,加入祛风通窍之品。2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再加入升麻3g,前后服药100余剂,基本恢复正常。

按:本例患者由于有外伤史,因伤致瘀,脉络不通,故而眼球转动受限口口呙;又因病久气虚不能运血,致面色萎黄、舌淡、脉细,乃为气虚兼气滞血瘀之象。诚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所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治当不拘泥于阴虚阳亢动风,而使用养血活血祛瘀之桃红四物汤,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使气血流通,瘀消痛止。

2 视神经萎缩(青盲)

王某某,男,41岁。主诉: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约半年。半年前,曾有头部外伤(脑震荡)史。此后视力进行性下降,经某医院检查,视力:右眼4.4,左眼4.0。诊断为视神经炎合视神经萎缩。经用西药治疗,视力恢复到右眼4.6,左眼4.4,而后无效果,要求中药治疗。诉:现感头晕头痛,眼前似有雾状物遮住。检查:视力右眼4.6,左眼4.4,外眼正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神经色白,边界清楚,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双眼周遍视野基本正常,有比较中心暗点,颅骨CT摄片正常。诊为视神经萎缩。患者胃纳尚可,大便润,小便清,舌质瘀暗,脉涩。治宜活血祛瘀益气开窍。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各10g,党参、白术各15g,黄芪20g,生地12g,陈皮、甘草各5g。服药14剂后,检查视力右眼4.7,左眼4.6。再以桃红四物汤为主,随症加减经过1年治疗,恢复了正常视力(右眼5.1,左眼5.0)。愈后随访3年,视力正常。

按:本例患者因外伤致气滞血瘀,脉道阻塞,目失所养而神光泯灭;病久血瘀,瘀久必虚,不胜攻逐。《血证论・吐血》曰:“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拟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配以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益气扶正,取其攻补兼施,收效甚好。

3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暴盲)

姜某某,男,65岁。主症:14天前,右眼突见红影,视力很快减退,视物似有幕状般遮住,视力为眼前手动。患高血压病十余年,病前曾因家庭琐事与人有过争吵。发病后,经某医院诊治,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要求中药治疗,来本院后停服西药。检查:视力右眼4.0,左眼5.1。右眼前节正常,眼底所见:视边界模糊,静脉明显扩张、迂曲,动脉变细,A∶V=1∶3,视网膜水肿,以为中心广泛放射状、火焰状出血波及黄斑部,黄斑部结构不清,有白色渗出;左眼动脉呈二期动脉硬化性改变,未见出血和渗出。其他检查:血压180/110mmHg,胆固醇7.77mmol/L。脉弦而有力,舌尖微红、苔黄稍腻,微感头昏,睡眠、饮食、二便尚正常。诊为暴盲证。治则:通窍活血化瘀止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2g,生地、荆芥炭、白芍各15g,川芎、柴胡、红花、当归、桔梗、枳壳、牛膝各10g,旱莲草30g,甘草5g。服14剂后,

视力好转,出血有所好转,连续服药2个月,视力恢复致4.8。查眼底:边界清,静脉迂曲明显改善,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但沿静脉分枝处网膜有椒盐状改变,黄斑中心凹光反射仍不见,且有黄色星芒状硬性渗出,色素增生紊乱,间有灰白色条纹。随访两年情况良好。

按:本例患者素体阳亢,暴怒伤肝则气血逆乱,致眼内气血回流受阻,瘀阻眼底,见静脉扩张迂曲、视网膜水肿;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则头昏;脉弦为肝郁气滞血瘀之象。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行气活血祛瘀;生地、旱莲草、荆芥炭清热凉血止血;柴胡、桔梗、枳壳疏肝理气;白芍养血柔肝;牛膝导瘀血下行;甘草缓中。诸药合用,收效明显。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暴盲)

李某,女,48岁。主诉:糖尿病史6年,近1年来视力下降。检查:视力双眼4.9,眼前节正常,-1D窥见双眼底,视边界清楚,颞侧色稍淡,A∶V=2∶3,左眼黄斑部周围的小血管弯曲度增高,末梢有针尖大小边界明显的血管瘤,颞上枝静脉旁有一片状出血斑;右眼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幽暗,视网膜周边部有多个圆点状出血灶散在。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形体消瘦,口干舌燥易饥,舌红苔薄黄,脉数。诊为胃热炽盛型。治宜活血祛瘀养阴清热。以桃红四物汤为主,佐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牛膝各10g,黄连3g。服药10剂后复诊,诉“感觉好转”。检查:视力双眼5.0,眼底情况比前改善,出血斑晕减小,色变淡。原方减桃仁、红花,加入养阴类药物。继服14剂后,诸症进一步好转,嘱继续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按:糖尿病中医属“消渴”范畴,发病的主要原因,多责之于阴虚、燥热、血瘀。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等病变。故用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佐以石膏、知母、天花粉清肺胃之热,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血下行以降火。标本兼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达到良好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眼科疾病篇6

风湿免疫性疾病与眼病高度相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古洁若教授指出,眼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高度相关,比如干燥综合征会引起眼睛的干燥,首诊可能会到眼科去看;脊柱关节炎有30%的人也会以虹膜炎作为首发的症状,很多血管炎比如红斑狼疮会引起眼炎、血管炎的病变会发生在眼睛里。

古洁若举了最近接诊的一个病案:一位20岁左右的男性病人,三年来葡萄膜炎反复发作,受尽折磨。由于局部长期用激素,出现眼压高、青光眼及局部白内障等症状,转诊到风湿科后,系统检查发现,他是患上了外周型脊柱炎,累及眼部,在使用对症的生物制剂后,眼病也随之痊愈。

“临床上很多全身性的疾病是以眼病为主的,有不少患者主诉眼病,但左治右治眼病不见好转。”葛坚教授补充道,“特别是40岁以上女性,首诊眼压升高还有炎症,首先要考虑到是不是免疫性疾病。”

内分泌两大疾病和眼病有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翁建平教授称,内分泌疾病里两类疾病跟眼科的关系特别大,一个是糖尿病,一个是甲亢。

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在我国已超过1亿人,不少患者因为延误治疗最终导致失明。在美国,第一大失明原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不可逆的,一定要早预防早治疗。

“对于糖尿病患者,很大的一个误区是,他们觉得自己没严重到那个程度就不重视。”翁建平说,“首次确诊糖尿病的人,据了解,80%的患者都没有做眼底照相,这是很可怕的。”

为什么“可怕”呢?翁建平解释,眼底照相对于患者有无视网膜病变和今后的对照治疗非常有用,因为很多初发的糖尿病患者已经出现了肾脏病变,而眼睛跟肾脏病变几乎是同期发生的,甚至视网膜病变还会更早。

他还指出,甲亢引起的眼病主要是突眼,甲状腺相关眼病会比甲状腺功能紊乱出现得更早一些。

眼睛有状况时需排查

虽然内分泌疾病和风湿病是跟眼科关系最密切的两大疾病,但是当身体出现一些眼部异常表现时,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当眼结膜上布满了毛细血管,有充血现象,此时要警惕高血压或血小板缺乏;干眼症超过3个月,还有沙粒感,则要怀疑是干燥综合征;如出现偏头痛、眼胀、恶心呕吐时,小心是青光眼急性发作……

眼科疾病篇7

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上海市内分泌临床质控中心的报告显示,甲状腺疾病已成为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占三级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总量的一半以上,二级医院也达19.3%。其中,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结节和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为占前三位的病种。

其中,突眼是甲亢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虽然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率数据,但甲亢是导致这一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的风险。”上海长征医院眼科主任魏锐利告诉《t望东方周刊》。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这种眼眶病虽然叫做甲状腺相关眼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甲亢突眼都伴随着甲状腺机能紊乱。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陆志强介绍,突眼的病人中,约75%~80%合并甲亢,而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仅占20%左右,有不到5%的突眼病人甲状腺功能是减退的。

魏锐利表示,不同地域和不同方法研究得出的患者无甲亢史的比例有所不同,如美国的马里兰州是8.6%,而加利福尼亚州则为2.5% 。

“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突眼的发生与甲状腺疾病有关。”陆志强告诉本刊记者。

甲状腺相关眼病,轻者可以导致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重者可以导致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从发现到如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一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已经得到肯定的是,它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内分泌轴功能紊乱有关。

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据魏锐利介绍,根据甲状腺机能是否紊乱,甲状腺相关眼病可以分为功能正常型和功能异常型两类。

从发病特征和发病人群上来说,功能异常型甲状腺相关眼病,通常多双眼发病,并且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功能正常型甲状腺相关眼病,多单侧或者双眼先后发病,中年男性患病率较高。但总体来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对于功能异常型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而言,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与甲亢突眼的治疗同等重要。有些患者的突眼症状会持续几年,甚至更久,“有些医生治疗经验不足,忽视突眼的诊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陆志强说,“甲状腺相关眼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到了细胞增生的阶段,通过药物治疗使突眼回缩就困难了。”

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所长肖利华告诉《t望东方周刊》,对于在诊断时并无甲亢的患者来说,仍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因为少数患者数年后仍有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

由于甲状腺相关眼病涉及到多学科专业,“眼科医生应了解甲状腺的疾病,内分泌医生也应知道眼科诊断和治疗方法。”肖利华说。

心理疏导

据本刊记者了解,大部分的甲状腺相关眼病为轻度,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大约有5%的患者会发展为重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甲亢突眼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容貌改变,这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

突眼带给患者的身心痛苦甚于疾病本身。有数据显示,在德国40%以上的突眼患者不再工作或者停止社交。甚至有研究称,甲亢突眼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等同于HIV感染。回到原来的样子,几乎是所有患者的心声。

肖利华说,对于甲状腺相关眼病,医生和患者认识上还存在不足,“多数患者和一些医生认为,甲亢治好后,眼部情况会好转,但这只占少数。”

魏锐利也告诉本刊记者,大部分病人的病情不会随着甲亢疾病的好转而自愈。

据了解,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素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一些辅助治疗。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表现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

据魏锐利介绍,功能正常型甲状腺相关眼病极易被眼科医生误诊而延误治疗,它与眼眶炎性假瘤极易混淆,如果没有眼眶超声以及眼眶CT或磁共振的检查常常较难鉴别。

对已经明确诊断的甲亢病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看是否存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对于长期原因不明的流泪、怕光、眼胀、视力疲劳和眼球较原来突出的患者,应该怀疑是否有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可能。

吸烟也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病程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需要拒绝主动或被动吸烟。“吸烟的患者与不吸烟的相比有5倍以上的突眼发病率,同时对治疗也不敏感。”陆志强说。

另外,有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总是处于紧张、易于发生应激的社会环境中,也容易患上甲状腺相关眼病。

眼科疾病篇8

但是眼科学的临床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光眼是较难为医学本科生掌握的内容,因为该疾病缺乏直观的病理性改变,视功能的变化又与前房角等眼压相关解剖距离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对青光眼的概念做比较完整清晰的阐述。我们尝试利用词源分析和关于青光眼定义的变迁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各种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特性,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应:

1以词源学方式解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升高时,前房角关闭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的解剖基础为眼球直径小、前房角狭窄、晶状体因年龄关系体积增大,因此在亚洲地区的中老年女性多发。急性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和绝对期[2]中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是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作,症状上表现为剧烈的眼胀、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同侧头痛、甚至恶心呕吐,患者难以忍受,因此不会被忽视。体征上,因为眼内压的急剧升高,导致球结膜高度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括约肌麻痹后散大。因此眼球在外观上因为角膜水肿和瞳孔散大后虹膜颜色观察障碍,加上球结膜的红色充血反衬,显示角膜区域呈青灰色而且朦胧发光的外观。 “青光眼”这一称呼就是对这一改变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描述性的命名,青光眼在中医又叫绿内障,或风内绿障。其中“绿”表示了上述的角膜外观变化,“障”描述了该病会导致视功能的障碍,“内”则提示了导致视力障碍的原因是来自眼球内部,以区别翼状胬肉、角膜翳等眼表异常引起的视力障碍,“风”在中医中往往被认为一些急性疾病的来源,这里提示了这个疾病起病急剧。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以“青光眼”、“(风)绿内障”的名词来解释急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能使学生从他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记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介绍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病因不明的青光眼。因眼压升高时房角任然开放为特征。在发达国家流行病研究中一直占据永久性致盲疾病的前三名,但最近以社会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3],无论是在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中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可能高于闭角型青光眼,大于80%的患者因未被诊断而延误了治疗。这种延误的结果与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绝大多数病例被漏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该疾病不像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发病,开始时表现为眼内压间歇性轻度到中度升高,眼内压的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而缓慢升高,此时患者也适应了这种中度高眼压状态,因此在全病程中患者可以有轻度眼部不适或无任何临床症状。伴随眼内压的升高,患者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视神经逐渐萎缩,视功能永久性丧失,最终致盲。但是因为隐匿性起病,视力丧失过程缓慢而不易被察觉的原因,和医患双方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重视该疾病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始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该疾病的教学一直是眼科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因为没有特征性的临床改变,眼压改变的因素在于前房角,病理性变化在视神经,解剖学上的相关性亦不易被学生理解。我们尝试以历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学》中关于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来强调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的相关性。其内容如下: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4];具有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5];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6];具有病理性高眼压足以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者称为青光眼;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时,称为青光眼[7];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

通过这一系列定义的变化,不但强调了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这三者在开角型青光眼中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告诉学生,对任何一个疾病的认识,都是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一步步地揭示真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来面对临床医疗的学习。

3小结

眼科学的教学、诊断和病历记录形式一直是形态学为主的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理解的抽象性的内容,青光眼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尝试使用通过对青光眼的中医释义和对青光眼名词解释的变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容易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眼科学》的教学和临床中,以往需要笔记、粉笔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是,还是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来对应不同特点的疾病,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记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晋晖. 如何做好“青光眼”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设计[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59-61.

[2]Liang YB, Friedman DS, Zhou Q,et al. Prevalence of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in a ruralChinese population: the Handan eye stud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1):8250-8257.

[3]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学教研组.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40.

[4]中山医学院.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7.

[5]毛文书.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6]毛文书.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7.

[7]严密.眼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7.

上一篇: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范文 下一篇: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