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加工工艺范文

时间:2023-12-07 22:08:32

饲料加工工艺

饲料加工工艺篇1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保;水产饲料

1开发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必要性

对水生动物而言,饲料必须投喂到水中才能被食用。而常规水产饲料一旦入水会受到温度、pH、渗透压、水流冲击等因素发生断裂、剥落、溶解、溶胀、粉化等反应,污染养殖水体环境,影响水产品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据研究表明,传统水产饲料入水5min的重量损失即可达到13%左右,入水2h的重量损失高达24%(范林君和姚维志,2005)。有学者对国内外4种水产饲料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饲料进入水体5min失重率在19.9%~40.7%,表明有1/5~2/5的饲料完全未被水生动物采食,而直接存留在水体中,造成严重的饲料资源浪费和水体环境污染(柳旭东等,2009)。此外,即使被水生动物摄取的饲料,也会因为营养含量、比例问题及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能力限制而不被利用,剩余部分直接排泄到水中,造成环境污染。欧洲研究表明,鲑鱼养殖过程中,饲料中的氮约有20%被直接溶解在水中,60%的氮虽然被鲑鱼摄取,但依然随排泄物进入水体,只有约20%的氮能真正用于鲑鱼的生长(戴子坚和蔡春芳,2002)。一般来说,只有20%的配合饲料可以被水生动物吸收利用,剩下的80%均以各种形式被排放在养殖水体中,造成水中有机氮磷含量升高、溶解氧含量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和细菌,破坏水域环境的生态平衡,进而引发水生动物疾病,或者造成死亡,给水产养殖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赵春平和周庆安,2002)。此外,由于水产饲料中蛋白质来源主要是鱼粉,其添加比例较高,而我国鱼粉产量不足,严重依赖进口;鱼粉价格的走高和其资源的日渐匮乏也提醒我们,要尽可能提高水产饲料中蛋白的利用率,以减少资源浪费(杨志刚等,2009)。因此,提高传统水产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改进饲料加工工艺,大力发展环保型水产饲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2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核心要点

环保型水产饲料是指严格按照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组成及其与水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优化营养配方的设计,使用安全高效的添加剂,改进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等方式,尽可能提高饲料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改善饲料适口性、水中稳定性、沉降速度等指标,减少其对养殖水体污染的一类绿色环保的饲料(杨学芬等,2003)。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4个方面:(1)按照营养平衡理论,结合水生动物的生理特性进行饲料养分的科学配置;(2)添加安全有效的添加剂,促进水生动物对营养素的吸收,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3)提高和改进水产饲料的加工工艺,使其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水中稳定性等;(4)按照水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科学合理的投喂(罗璋等,2010)。

2.1科学合理的水产饲料配方设计不同种类

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性,即便是同一类水生动物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环境和日粮配置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准确估测水生动物的营养需求及所用饲料原料的消化率是科学合理配制水产饲料的关键。但由于水生动物的种类繁多,其生活的水体环境也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因此,进行相关的营养代谢研究十分困难。自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陆续开展水生动物的营养标准研究,先后制定鳗鲡、草鱼、罗非鱼、鲤鱼、中国对虾、虹鳟、青鱼、鲫鱼、大黄鱼等20多种水生动物的配合饲料营养标准(冷向军,2009),极大推动了水产饲料行业的发展。但与美国、日本、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生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相对落后,这些渔业发达国家饲养鲽鱼、鲤鱼、鳟鱼等特定鱼类的饲料系数已在1.0~1.3,饲养其他水生动物的饲料系数也在1.5~1.8,相比之下,我国大多数水生动物的饲料系数还在2.1~4.0,差距很大,在水产饲料营养方面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晴,2006)。

2.2安全高效的添加剂使用

虽然添加剂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量很少,但却有着显著作用。如酶制剂可以降解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水产饲料的营养价值,同时还可以补充水生动物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提高饲料养分的吸收利用,减少排泄物对水环境的污染;微生态制剂可以帮助水生动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同时减少氮的排泄,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诱食剂可以提高水生动物的摄食速度和摄食量,减少水产饲料的浪费;中草药添加剂可以改善水生动物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因此,水产饲料中合理使用添加剂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同时降低排泄物对水环境的污染。

2.3饲料加工工艺技术的改进水产饲料的营

养价值不仅与饲料原料中的营养素含量有关,还与饲料产品的加工工艺密切相关。饲料加工技术对产品的颗粒大小、混合均匀性、饲料形态、耐水性、沉降速度等指标均有很大影响,并直接影响水生动物对饲料养分的吸收利用(李忠平和周岩民,2002)。水产饲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主要包括粉碎、仓储、混合、调制、制粒等工序,而生产环保型水产饲料的要求,主要是对上述工艺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如膨化、氨基酸包膜、淀粉熟化、高油脂添加等工艺,使其产品更加营养高效,同时更加符合环保的要求(杨志刚和陈乃松,2007)。

2.4采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方法

传统水产养殖产业中,有“定质、定位、定时、定量”和“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摄食”的投喂原则。在现代水产养殖中,还需根据水生动物的种类、生理状况、水体环境等情况,合理制定投饵料量、投饵料方法及投饵料比例,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水产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水产饲料的浪费及对水体的污染,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陈淑蕴等,2007)。

3环保型水产饲料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开发应用符合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需求,但在其开发应用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由于我国水产饲料的发展相对较晚,水生动物营养需求研究比畜禽营养落后不少,因此,水产饲料的针对性和使用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都要大打折扣。在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开发中,如何确定水生动物的精准营养需求及据此进行相应的营养配方设计成了关键所在。以合成氨基酸的添加为例,其在水产配合饲料中的使用不仅存在效果稳定性和最适添加量的问题,与畜禽动物相比,还有其他许多因素需要考虑,如水生动物种类、原料组成、合成氨基酸工艺、投喂方式等(刘崇新和谢骏,2013)。其次,水产饲料中使用的添加剂虽然具有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污染和浪费的功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酶制剂的耐热和最适pH范围会影响效果发挥;而酵母等微生态制剂的添加也可能因为原料来源、菌种选择、发酵工艺等因素影响到水产饲料的质量,造成添加效果不佳的情况(黄沧海,2015)。再次,我国水产饲料行业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大部分中小型水产饲料企业缺少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也无力进行饲料加工生产线的更新升级,缺少进行环保型水产饲料的生产能力。最后,由于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养殖生产中对饲料安全越来越重视。但我国在绿色饲料生产标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不太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导致实际生产中乱用添加剂或违禁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推广应用。

4环保型水产饲料发展的对策

针对环保型水产饲料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多方面统筹协调,共同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水产饲料市场的现状,推动环保型水产饲料的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1加大研究投入

不管是水生动物生活习性、营养需求的研究,还是水产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我国与日本、美国、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这也反应在我国水产养殖产量、资源消耗、投入产出比等方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环保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推动水生动物营养需求、饲料营养价值、精准营养配方、高效添加剂使用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消化率、利用率,节约饲料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水产品品质。

4.2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升级

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少不了相关规章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因此,为了促进水产饲料产业规范、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加快推进水产饲料相关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地引导和规范,也会促进环保型水产饲料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对于积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国家应给与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推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促进整个水产饲料行业的产业升级。

4.3加强水产饲料的质量安全监管

水产饲料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着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水体环境的污染情况,也会影响到水产品品质、市场价格和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因此,除了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必须严格执行水产饲料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饲料原料质量、添加剂和药物使用的监控,建立规范的可追溯体系,确保水产饲料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5结论和展望

饲料加工工艺篇2

1.养猪品种没选好

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猪种是养猪的基础和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品种不同、好坏很大程度上对猪的产能、饲养周期、饲料消耗量有着影响。

2.饲料搭配不合理

饲料是猪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养猪成败的关键因素。通常饲料费用占养猪成本的7成左右,如果选择合适的饲料,降低耗料率,提高稿酬率对提高养猪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猪病防治不到位

养殖户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容易忽略因为猪的疾病隐患而为其带来的经济损失,仔猪时应尤其注意健康问题。

4.猪场管理不科学

饲养管理好的猪场不仅可以节约饲料,避免饲料浪费;猪场管理科学可以降低猪的生病率,节省药物开支。

二、猪的养殖技术

1.养猪的生产特点

每个国家对养猪的形式、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同国家的科技水品和农业发展技术也不大相同,概括起来养猪的生产特点有以下几点:(1)猪群应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分为不同的生产工艺群:繁殖母猪群、生长保育猪群、保育仔猪群。(2)建立健全的组织生产体系,明确母猪群的数量,保证生产工艺过程中不同环节对猪的数量需求。(3)建立分工不同专用猪舍,以满足各类猪群生理和生产要求。(4)建立完善的繁育制种体系,以及达到标准的环境处理系统。(5)拥有高水平技术的管理人员队伍对猪群实行标准化饲养。

2.养猪的工艺流程

目前养猪工艺分为具有管理方便,资金少,转群方便的一点一线生产工艺和需要大型养猪场并通过隔离猪群以便达到控制各种疾病的三点式生产工艺。而根据商品猪的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饲养管理方式的差异,一点一线生产工艺详细分为以下五种工艺:两段式、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生产工艺。

3.猪场的选址与布局

猪场对猪而言就好比人的家,人需要有个温暖舒适的家猪也不例外,且猪在出栏前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猪场,因此猪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场址应选在土地发展规划的平坦区域,周围交通便利,处于生活居住区的下风向,布局紧凑。猪场应能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阳光照射充足,通风性能好。在能满足现阶段饲养要求的同时又可为将来技术发展提升预留空间。定期要对猪场及其周围进行彻底的内外消毒,以保障猪的健康。

4.猪的营养与饲料

饲养户应为猪提供各种合理的营养物质以便维持猪的生命与健康,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使用的饲料原料和产品都应该是未受农药和疫病污染,以保障猪的饮食安全。猪的不同生长期所需饲料也不相同,饲料中应添加适量的生活调料,可预防疾病,还应该按照营养需求,搭配适合的的微生态制品。

5.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猪应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点、体格健硕的种猪。体貌具有品种特征,身体健康没有遗传隐患。小种猪2-3个月大时应实行混群饲养,但长大4月个月大时就需要将公猪与母猪分开到不同猪圈饲养。要想使使后备种猪保持匀称结实的体型,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并定期按月对猪进行测量根据变化调整饲料喂量。在饲养哺乳期的猪仔时应注意保持猪圈保持空气新鲜,为了猪崽的安全应在保温箱或保温室并在分娩栏内安装护崽栏。断了奶的仔猪转入正常猪舍前,应清理圈舍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饲养上刚刚入正常猪舍的猪仔在一周内应该控制饮食,两周后对其进行正常喂食。为了让仔猪养成在固定位置睡觉、进食、饮水、排便的习惯,这时候就应该对仔猪进行调教。

6.猪的疫病防治

为了保证猪在不同生理、成长阶段都能正常发育和健康,应该科学饲养,防治营养缺乏。保持环境干净,通风性能好,夏天能防暑降温,冬天能御寒保暖。同时养猪场条件如果允许应坚持自繁自养,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情况,如果要从从外引进猪,应该对猪进行检疫检查,购买后先隔离饲养一段期间,确定无疾病在从其他猪一起饲养。为了消灭病原体,切断疫病传播应进行严格的消毒,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配制不同的浓度消毒药物。

三、总结

通过本文对我国现如今的养殖猪现状和技术进行了探讨猪并对猪的的养殖技术的研究。既为猪的养殖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理论,也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的问题出谋划策。在对猪的养殖方法中多采用先进的办法和科学技术,有效的解决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饲料加工工艺篇3

关键词:蔬菜园艺场;种养结合;规模;匹配

种养结合模式是指将蔬菜种植、畜禽养殖联合成一体,通过设施大棚实现蔬菜种植与畜禽养殖的有机结合,即利用设施大棚种植蔬菜和养殖肉禽,以蔬菜生产与加工的可饲类废弃物为饲料,利用管棚进行畜禽养殖,以茄果类等秸秆废弃物为畜禽养殖垫料,以畜禽粪便与不可利用的蔬菜废弃物等为原料制成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蔬菜园艺场的发展,蔬菜生产加工产生的蔬菜皮壳、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科学处理成为热点问题,众多园艺场种植蔬菜的同时进行鹅、鸡等肉禽养殖,以蔬菜生产加工废弃物作为肉禽养殖的补饲青料,同时将肉禽养殖的垫料和粪肥返回至蔬菜生产。这种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能实现种植、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而且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4]。但是,蔬菜种类繁多、茬口布局复杂,不同种类蔬菜、不同茬口结构产生的蔬菜皮壳、秸秆等蔬菜废弃物量有所差别,不同类肉禽对饲料、垫料即蔬菜皮壳、秸秆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若种植规模大,养殖规模小则不能有效处理种植废弃物,反之则不能满足养殖饲料、垫料的需求,因此解决种植规模与养殖规模的匹配问题非常重要[5]。针对这一问题,多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进行解决[6~8],虽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可实际应用中有一定难度,本文通过简单数量关系推导种养结合规模匹配计算模型。

1 蔬菜园艺场废弃物生成与需求情况

1.1 蔬菜废弃物分类及生成量

随着蔬菜种植以及加工配送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化蔬菜园艺场每年产生大量的蔬菜废弃物,包括绿叶菜皮、茄果类蔬菜秸秆等多类废弃物,根据养殖对蔬菜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可将其划分为可饲类、垫料类和沤堆类3类。其中可饲类主要包括生菜、青菜、杭白菜、油麦菜等绿叶菜和卷心菜、花椰菜、西兰花等甘蓝类蔬菜;垫料类主要包括番茄、辣椒、茄子等茄果类蔬菜和毛豆、玉米等秸秆成分较重的蔬菜种类;沤堆类则为蔬菜园艺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既不可直接喂饲肉禽又无法用于垫料的蔬菜,如豇豆、豌豆、黄瓜等藤蔓类蔬菜。通过调查典型蔬菜园艺场得知(图1及表1),可饲类、垫料类、沤堆类蔬菜种植总面积分别为396.198、30.682、148.207 hm2,所占比例分别为69%、5%、26%;各类废弃物总生成量占比与面积比相当;用作肉禽养殖的鲜食饲料及补饲青料的可饲类蔬菜废弃物667 m2生成量鲜质量为1.32 t、干质量0.09 t,干物质比重为6.8%;用作肉禽养殖垫料的垫料类蔬菜废弃物667 m2生成量鲜质量为1.43 t、干质量0.54 t,干物质比重为37.8%,茄果类、毛豆、玉米等种类中玉米的667 m2生成量最高,约为1.26 t;用作沤堆制肥的沤堆类蔬菜废弃物667 m2生成量鲜质量约0.94 t,干质量为0.21 t,干物质比重为22.3%。

1.2 肉禽养殖对蔬菜废弃物需求量调查

利用种植蔬菜的设施大棚进行肉禽养殖,以蔬菜生产与加工的可饲类废弃物为饲料,以茄果类等秸秆废弃物为畜禽养殖垫料,但不同的肉禽种类和养殖方式对补饲青料和垫料的需求量有所区别。

对相关蔬菜园艺场试验性养殖鹅、鸡的情况进行统计,根据蔬菜园艺场的规模及养殖管理技术规范确定,肉禽苗分批入场,一般鹅每月可入场1批,考虑极端低温、高温对鹅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全年入场10批为宜,而鸡苗则2~3月入场1批为宜,考虑批次之间的科学间隔,全年入场5批为宜。相对鸡而言,鹅养殖过程中对可饲类蔬菜废弃物及垫料的消耗量较高。据统计,每羽鹅整个生育期需要可饲青料约400 kg、垫料约4 kg,每只鸡整个生育期需要可饲青料约45 kg、垫料约2.5 kg。养殖一周期后垫料均有所增加,鹅养殖垫料由4 kg增加为

6 kg,鸡养殖垫料由2.5 kg增加为3 kg,回收垫料可用作有机肥沤堆原料。

1.3 种养配比分析

在蔬菜园艺场种植加工的基础上,利用蔬菜废弃物进行肉禽养殖,主要应用可饲类和垫料类废弃物,2种规模相匹配的理论条件是蔬菜种植的可饲类、垫料类废弃物的生成量能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需求量,且利用量接近但不超过生成量,实际操作中还需考虑蔬菜种类、各类蔬菜种植面积比对废弃物生成量的影响及肉禽对废弃物的实际利用率等问题。

2 模型的建立

2.1 符号含义

为了建立种养结合生产模式的模型,现用特定字母表示相关量:

Sc表示园艺场耕地面积(667 m2);

Im表示复种指数;

St表示园艺场年种植面积(667 m2);

Rf、Rb、Rs分别表示可饲类、垫料类和沤堆类蔬菜种植比例(%);

Sf、Sb、Ss分别表示可饲类、垫料类和沤堆类蔬菜年种植面积(667 m2);

UQf、UQb、UQs分别表示可饲类(鲜)、垫料类(干)和沤堆类(鲜)蔬菜废弃物667 m2生成量(t);

Qf、Qb、Qs 分别表示可饲类(鲜)、垫料类(干)和沤堆类(鲜)蔬菜废弃物总生成量(t);

Vfpg、Vbpg分别表示1羽鹅的补饲青料量(kg)和垫料量(kg);

Vfpc、Vbpc分别表示1只鸡的补饲青料量(kg)和垫料量(kg);

Vfg、Vfc、Vbg、Vbc分别表示鹅、鸡养殖补饲青料、垫料总需求量(t);

PQg、PQc和Qg、Qc分别表示鹅、鸡的每批养殖量和总养殖量(羽、只);

Ng、Nc分别表示鹅、鸡的全年养殖批次(批);

MRf、MRb、MRs、MRo分别表示可饲类、垫料类、沤堆类蔬菜和商品有机肥干物质比重(%);

Qo表示有机肥生成量;

Qof、Qob、Qos分别表示可饲类、垫料类、沤堆类蔬菜废弃物可制成有机肥量(t);

Qf、Qb分别表示可饲类、垫料类蔬菜废弃物养殖利用后的剩余量(t)。

2.2 数量关系

根据常识,单纯鹅养殖(鸡养殖)中上述相关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St=Sc×Im;Sf=St×Rf;Sb=St×Rb;Ss=St×Rs;Qf=UQf×Sf;Qb=UQb×Sb;Qs=UQs×Ss;Qg=PQg×Ng(Qc=PQc×Nc);Vfg=Qg×Vfpg/1 000(Vfc=Qc×Vfpc/1 000);Vbg=Qg×Vbpg/1 000(Vbc=Qc×Vbpc/1 000);Qf =Qf-Vfg;(Qf=Qf-Vfc);Qb=Qb-Vbg;(Qb=Qb-Vbc);Qof=Qf×MRf/MRo;Qob=Qb/MRo;Qos=Qs×MRs/MRo;Qo=Qof+Qob+Qos。

2.3 相关量分析及常规假设

模型中使用的各相关量中,St即园艺场年种植面积(667 m2),为园艺场全年种植所有蔬菜面积总和,园艺场可根据往年的种植情况简单统计得出;Im即复种指数,指全年种植蔬菜总面积(667 m2)与园艺场实际耕地面积的比值,由St数据可计算得出,按照综合类蔬菜园艺场生产安排,可假设为5~6;Rf、Rb、Rs 分别为可饲类、垫料类和沤堆类蔬菜亩次种植比例(%),通过生产统计,可常规假设Rf、Rb、Rs值分别为60%、10%、30%;UQf、UQb、UQs分别为可饲类(鲜)、垫料类(干)和沤堆类(鲜)蔬菜废弃物亩次生成量(t),由蔬菜废弃物分类及生成量统计得知UQf=1.32 t、UQb=0.54 t、UQs=0.94 t;Vfpg、Vbpg即1羽鹅的补饲青料量(kg)和垫料量(kg),Vfpc、Vbpc即1只鸡的补饲青料量(kg)和垫料量(kg),经试验养殖统计得知,Vfpg=400 kg、Vbpg=4 kg、Vfpc=45 kg、Vbpc=2.5 kg;Ng、Nc即鹅、鸡的全年养殖批次(批),根据蔬菜园艺场的规模及养殖管理技术规范确定Ng为10批、Nc为5批;MRf、MRb、MRs、MRo分别为可饲类、垫料类、沤堆类蔬菜和商品有机肥干物质比重(%),根据表1中平均值可计算得MRf=6.8%、MRb=37.8%、MRs=22.3%,根据商品有机肥含水量指标知MRo约为70%;根据Qf、Vfg、Vfc和Qb、Vbg、Vbc的值可分别算得Qf、Qb的值。

2.4 模型建立

理论上,可行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应满足

Qf≥0、Qb≥0,即有条件的种养相结合,计划制定时可根据园艺场原先的种植规模及品种结构计算养殖规模或通过可行的计划养殖规模合理调整种植品种结构,从而形成规模相匹配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考虑实际生产中蔬菜园艺场以种植为主,且废弃物利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浪费,一般可饲类、垫料类蔬菜废弃物养殖利用率计算值不高于70%,即Qf/Qf≥0.3,Qb/Qb≥0.3。鸡养殖中对场地及管理措施要求较高,而对废弃物的需求量相对较低,可饲类、垫料类蔬菜废弃物养殖利用率不足20%,因此单纯养鸡时Qf/Qf、Qb/Qb值需控制得更高,即Qf/Qf≥0.8,Qb/Qb≥0.8。因此,鹅养殖、鸡养殖模型可分别总结为,鹅养殖:PQg≤70%Qf/(Vfpg×Ng)且PQg≤70%Qb/(Vbpg×Ng);鸡养殖:PQc≤20%Qf/(Vfpc×Nc)且PQc≤20%Qb/(Vbpc×Nc)。

另试验养殖中发现,可饲类废弃物的利用率高于垫料类,因此计算养殖量时可根据Qf值计算,后以Qb复核更为简便。

3 模型的求解

按照20 hm2规模的蔬菜园艺场计算,考虑上海地区蔬菜园艺场的蔬菜品种以绿叶菜为主,设定:Sc=20 hm2,Im=5,Rf=60%,Rb=10%,Rs=30%,则根据UQf=1.32 t、UQb=0.54 t、UQs=0.94 t可算得Qf =1 188 t、Qb=81 t、Qs=423 t。

“菜―鹅―肥”模式:根据Qf/Qf≥0.3以及 Ng=10批、Vfpg=400 kg算得Qg≤2 079羽、PQg≤207.9羽;按照2 000羽计算,Qb/Qb=0.9,验证知可行;按PQg=200羽、Vfpg=400 kg、Vbpg=4 kg计算得Vfg=800 t、Vbg=8 t,Qf=388 t、Qb=73 t;根据MRf=6.8%、MRs=22.3%、MRo=70%可计算得Qo=276.74 t;综上可知,20 hm2耕地规模蔬菜园艺场按照常规Im=5、Rf=60%、Rb=10%、Rs=30%的种植方式,可承载2 000羽鹅的年养殖量,全年分10批进行,同时可产生276.74 t有机肥。

“菜―鸡―肥”模式:根据Qf/Qf≥0.8以及 Nc=5批、Vfpc=45 kg已知量算得Qc≤5 280只、PQc≤1 056只;按照5 000只计算Qb/Qb=0.85,验证知可行;按PQc=1 000只、Vfpc=45 kg、Vbpc=2.5 kg可计算得Vfc=225 t、Vbc=12.5 t,Qf=963 t、Qb=68.5 t;根据MRf=6.8%、MRs=22.3%、MRo=70%可计算得Qo=326.14 t;综上可知,20 hm2耕地规模蔬菜园艺场按照常规Im=5、Rf=60%、Rb=10%、Rs=30%的种植方式,可承载5 000只鸡的年养殖量,全年分5批进行,同时可产生326.14 t有机肥。

4 模型应用讨论

利用文中所建立的模型,可依据规模化蔬菜园艺场的生产情况,通过基础生产数据的调查统计,便捷测算出养殖存载量,但仅适用于鹅养殖或鸡养殖的单一种养结合生产模式应用计算,若某规模化蔬菜园艺场条件允许,可同时开展鹅养殖和鸡养殖,则该模型应用需进一步深化,可分4步进行:首先,按照单一模式进行测算,计算出相关数据量,如鹅的养殖存载量;其次,将鹅养殖量减少并定量,以确保鸡养殖,并计算出鹅养殖中各类资源实际使用量;第三,依照相关数量关系计算出鹅养殖之外各类资源的剩余量,再通过单一鸡养殖模型测算存载量;最后,核算鹅养殖和鸡养殖对各类资源的实际需求量,以确定能共同存载。

参考文献

[1] 党常英,张兴东.“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的应用[J].可再生能源,2004(3):53-54.

[2] 刘月华.种养结合良性循环饲养模式之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5(1):57.

[3] 胡振鹏,胡松涛.“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06(7):638-644.

[4] 孙进杰,崔鸿麟,祝洪林.种养结合生态互补――以沼气为纽带的设施农业生产模式[J].设施园艺,2000(4):15-16.

[5] 于贵瑞.种植业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6] 罗明安.运筹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 杨志坚.种养结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模型的建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4):8-9.

[8] 杨志坚.种养结合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实例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1):147-148.

Research on Scale Matching of Planting-breeding Combined

Pattern in Vegetable Farms

LIU Chong1, ZHANG Ruiming2, LI Zhenzhen2, CHEN Jue1

( 1.Jiading District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Shanghai 201800;

2.Shanghai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

Abstract: Planting-breeding combined production pattern was considered as a scientific processing and utilizing way for the wastes in large scale vegetable farms, and the scale matching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became the critical factor. Based on the essential data of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goose and chicken breeding, this paper gave the scale matching calculation model of planting-breeding combined pattern through the simple quantitative relation, and also provided credible calculation basis for the "vegetable-goose-manure" and "vegetable-chicken-manure" production patterns in large scale vegetable farms.

饲料加工工艺篇4

问:出台《规划》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饲料工业是养殖业生产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养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饲料工业抓住种植业加速发展、养殖业蓬勃兴起的历史机遇,集成动物营养、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积极开发利用国内外饲料原料资源,在拉动种植生产、保障饲料供给、提高养殖效率、促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现代养殖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现代化的饲料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养殖业。目前,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饲料大国,年产商品饲料超过2亿吨,建成了包括饲料加工、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饲料机械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现代饲料工业初具规模,对养殖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点任务,种植业和养殖业都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饲料工业必须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大局,顺应新形势新要求,把握住新的历史机遇,妥善应对好问题和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我们制定出台《规划》,就是要加强指导引导,推动我国饲料工业全面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更好发挥对现代养殖业的支撑服务作用和对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拉动作用。

问:从统计数据看,近三年饲料产量增速明显放缓,您怎么看今后一段时间饲料工业的发展潜力?

答: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后,我国工业饲料在养殖业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在生猪养殖中约为75%,在蛋禽和肉禽养殖中超过了90%。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养殖业进入了生产减速、结构调整、区域转移、产业整合的新阶段,这种变化必然会传导到饲料工业。总体看,我国工业饲料将进入低速增长期,但仍有稳定的拓展空间。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2020年全国肉类、奶类和养殖水产品预期产量分别为9000万吨、4100万吨和5240万吨,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实现这个增产目标需增加1600万吨配合饲料。此外,生猪、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增加配合饲料1000万吨以上。同时,随着养殖业综合技术进步,未来5年饲料利用效率可望提高3%以上,节省配合饲料600万吨左右。综合“两增一减”三个因素,预计未来5年工业饲料消费年均增长约400万吨,增速约为1.9%。从增速看,与过去相比是放缓了;但从绝对量看,仍是难得的机遇。

问:饲料工业发展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您认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答:从产业自身看,虽然我国饲料工业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看仍处于从饲料大国向饲料强国迈进的爬坡过坎期,还存在一些制约产业加快升级的矛盾和问题。如在加工装备、管理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不多;饲料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不够紧密,产品销售环节多费用高;技术支撑机构人才装备建设滞后,基层监督执法体制机制不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管控和日常监管没有全面落实到位;抵御大宗原料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采用新技术新装备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从外部环境看,“十三五”期间,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空间拓展更难、质量安全要求更严、资源环境约束更紧等诸多挑战,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动能转换。

饲料工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好新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全面提升产业素质。一是要产管结合,保障安全。既注重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督执法,又推进企业实施质量安全管理规范等有效措施,保安全与谋发展并重。二是要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技术潜力,以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三是要坚持市场主导,激发活力。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把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都用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要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国外的饲料资源和技术引进来,让好产品和优秀企业“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

问:落实好您讲的四项对策,应该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答:在具体工作层面,《规划》明确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巩固饲料原料这个基础,稳定供应谋发展。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保障能力,挖掘饲草料生产和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潜力。二是坚守安全这个生命线,提升监管能力谋发展。重点是着力健全规范标准、安全评价、监测预警、监督执法等支撑保障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有效衔接的监管制度。三是瞄准安全高效环保这个方向,依靠创新谋发展。重点是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加快构建精准配方技术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动饲料产品质量升级。四是挖掘工艺装备这个潜力,节本增效谋发展。重点是以智能化、精细化、高效低耗、安全生产为方向,提升装备水平,推广先进工艺,推动饲料加工水平升级。五是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原则,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谋发展。重点是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全球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做大做强饲料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问:下一步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打算从那几个方面推进《规划》落实?

饲料加工工艺篇5

针对我国饲料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通过调查我国饲料资源存量,集成我国常规能量、蛋白质饲料资源替代技术和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成果,建立我国新型饲料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的技术体系,提高我国常规和非常规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增加饲料原料供给,以缓解我国饲料资源短缺是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

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解决我国饲料资源短缺提供有力的帮助。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筛选脱除有毒有害物质,提高NSP和蛋白质消化利用率的单一或复合菌株,建立节能型发酵工艺和装备,生产新型生物饲料。同时根据传质传热原理,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节能技术(如不同能源形式)、通风技术等,开发高效节能的新饲料资源干燥技术,研制成套装备,攻克各种资源干燥技术的应用难题。我国的发酵工业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发酵产物对大豆、棉子及菜子饼粕中有毒有害物质及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明显。对蛋白质大分子降解为小肽等作用显着。能提高蛋白质及NSP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达到节约饲料消耗的目的。通过新型发酵豆粕、棉粕及菜粕等产品开发,不仅能使饼粕中抗营养因子及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降低到一个最低的水平,而且能使饼粕总蛋白分子的肽键降解50%以上,这在开发小肽营养产品和功能性肽产品方面将有很大的潜力。另外应用生物技术如酶工程技术,可开发高蛋白质含量的浓缩蛋白等系列产品如大豆、棉子、菜子浓缩蛋白(CP≥65%),这也将进一步扩大饼粕饲料产品的用途。

随着我国粮油加工、轻工食品发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加工副产品和发酵副产品,如玉米酒精粕(DDG5)、酒糟、酱渣、醋渣、果渣、味精渣、酵母蛋白等,这些资源的工业化利用,将产生大量的饲料原料,同时也伴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红薯淀粉废渣是红薯分离淀粉后的下脚料,约占鲜薯重量的75%,仅湖南省目前就有上百家红薯淀粉加工企业。马铃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经济作物,世界上50%~70%的马铃薯被加工升值,发达国家高达80%。虽然我国目前加工比例不到5%,但北方地区每年有上百万吨的鲜马铃薯渣。我国酱渣、醋渣资源量更大,但由于长期未解决含盐量高等问题,工业利用率低。通过应用新型高效低成本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干燥技术,将能对糟渣类饲料资源的开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宗饼粕饲料资源,将进一步完善制油工艺过程中饲用效价的提高技术,比较研究脱皮(壳)热榨、冷榨配套脱毒工艺的技术、经济优势,探讨油子直接浸出法、水酶法、水剂法取油等制油新技术,并同时保护植物蛋白品质。我国除有大宗油料资源大豆、油菜子、花生、棉子、葵花子外,还有很多小品种油料资源。如油茶秆、沙棘、核桃、紫苏、花椒子、红花,亚麻子等。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大宗油料作物(除花生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对小品种油料而言,却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经济林总面积已达40995万亩,油茶林面积则达到5400万亩;近20年来,全国沙棘林总面积已达3000万亩;核桃栽培面积已达1300万亩以上,产量约30万吨左右;我国红花播种面积每年在45万亩~90万亩,其中新疆是红花的最大产区,种植面积为25万亩~40万亩,产量为全国的80%左右。因此特种油料饼粕开发潜力也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油桐和蓖麻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国家。年产桐粕30余万吨,主要产地分布在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南,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因此提高特种油料饼粕资源饲用效价也有一定潜力。

在我国粮食谷物产量徘徊不前的今天,通过基因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高产饲用谷物育种和栽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饲料稻及饲料用高粱比普通杂交水稻、高粱的产量高20%以上,出糙率也高10%以上,作为能量饲料的成本下降10%,具备与玉米竞争的潜力,但这些谷物不宜作为食用。另外优质蛋白玉米(OMP)也在一些营养特性上具有较好的价格竞争力,开发利用高产饲料作物资源具有很大潜力。因此在进一步研究能量饲料中淀粉和NSP特性及生物利用率基础上,有待开发出提高饲料有效能值及利用效率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饲用玉米替代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步伐。

饲料资源发展战略

积极开发利用我国能量饲料资源

(1)有效利用我国南方大量的稻谷资源,进一步开发稻谷加工副产品尤其是早籼稻制配合饲料技术,研究开发提高稻谷加工副产品能量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2)大力开发收获玉米加工技术,减少风干成本及高温对玉米营养成分的损失,开发利用其他湿玉米加工新技术,如湿玉米青贮技术等,提高玉米的利用效率。

(3)大力开发和优化利用我国每年6000万吨以上的糠麸、2000万吨以上的糟渣和近3000万吨的薯类资源,提高其能量利用效率,减少饲料粮的消耗。

大力提高我国现行蛋白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

(1)通过制油工艺技术改造提高饼粕饲用效价的产业化技术开发,脱除饼粕有毒有害物质及皮壳杂质,提高其蛋白质(氨基酸)利用率,争取在2010年~2015年能应用到50%左右的制油企业。

(2)采取经济而又有效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综合利用各种营养调控手段,优化利用各种低质蛋白饲料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我国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有效利用高蛋白质含量的食品、轻工下脚料。大力开发利用适用的无鱼粉低豆粕日粮配制技术,减少鱼粉及豆粕等优质蛋白源的进口。

建立饲料原料生产体系,挖掘耕地潜力

我国传统的大农业结构是典型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饲料生产在农业生产体系中尚未建立起应有的地位。种植业品种单一,布局不合理。基本上是南方产水稻,北方产玉米的格局,农业的第一性产出量低。特别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比较效益低,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骤减,使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加剧。国家尚未制定出合理的饲料作物种植区域规划,饲料用作物品种的培育仅取得初步进展,有待以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最大量的能量饲料及蛋白质饲料。

(1)在我国南方地区应减少早籼稻种植面积,研究推广高产饲料稻种植面积,这样才能较大幅度降低稻谷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应开发其他高产饲料粮的种植面积。

(2)扩大无毒棉和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棉菜子饼粕饲用效价。

(3)采用高蛋白(氨基酸)、高糖品种,如扩大高赖氨酸、高糖玉米种植,提高单位面积营养物质产量。

(4)增加高产青绿饲料的种植,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位面积可利用养分产出量。

充分利用非耕地增加饲料生产,推广青贮和氨化秸秆饲料

(1)我国尚有宜垦荒地48亿亩,如能开发250万~300万亩种植饲料。可增加1000万吨饲料用粮。另外,我国还有大量零星非耕地。如荒山、荒滩、水滩地及各种小流域,应鼓励大力开发。

(2)充分利用水面(2亿亩)发展水生饲料。

(3)利用田埂种植大豆等饲用作物。

(4)合理利用我国6亿吨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我国南方大片的草山、草坡,促进我国养牛及养羊业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饲料市场调节国内盈缺

饲料加工工艺篇6

关键词: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餐厨垃圾成分复杂,不便于收集、运输、处置,以餐厨垃圾为原料进行资源化处置,即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又获得了清洁能源,餐厨垃圾合理处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文章阐述了目前餐厨垃圾的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介绍了餐厨垃圾处置技术:堆肥技术、制燃料乙醇、制氢、制沼气以及提取生物降解性塑料的技术。从餐厨垃圾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处置对策及建议。

一、餐厨垃圾特性

餐厨垃圾是指家庭、学校、机关公共食堂以及餐饮行业的食物废料和食物残余,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餐厨垃圾目前全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约为6000万吨/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城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厨垃圾产生量还会连年递增。餐厨垃圾含水量高,极易变质、腐烂、滋生蚊蝇,散发恶臭气体,来源复杂,含有各种细菌和病原菌,会造成水体和大气污染。与其他垃圾相比,餐厨垃圾有机物含量、油脂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其富含氮、磷、钾、钙等微量元素,有机物含量占干物质的80%以上,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目前,餐厨垃圾在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规范化的处理方式。数量庞大的餐厨废弃物被随意处置,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潲水油,严重危害着居民健康,餐厨垃圾如何妥善处理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的关注。

二、餐厨垃圾处理方式

(一)厌氧消化

厌氧消化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作用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厌氧消化工艺类型较多,按进料方式可以分为续批式和连续式,按进料含固率可以分为干式和湿式,按反应温度可以分为中温和高温,按反应级数可以分为单相和多相。厌氧消化工艺耗能低,处理效率高,二次污染小,臭气控制好,并且可以回收垃圾中有机物的能量,能真正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国内新建的餐厨垃圾处理工程例如重庆黑石子和北京董村等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都是应用厌氧消化工艺,在建的处理工程大部分也选择厌氧消化工艺,但是由于运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使得能顺利运行的处理厂较少。

(二)焚烧

焚烧处理是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焚烧处理量大、减量程度高,且能回收垃圾中的热能,实现了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垃圾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餐厨垃圾含水量在70%以上,热值较低,若直接用焚烧处理需添加辅助燃料,会大大增加处理成本。

(三)饲料化处理

餐厨垃圾的饲料化处理原理是通过粉碎、脱水、加热、烘干等物理手段消灭垃圾中的病菌,通过微生物进行发酵生成高热量的动物饲料。饲料化处理方式投资少、见效快、资源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但是由于蛋白同源性问题的存在,生产的动物饲料也存在销路不好的情况。

(四)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易被生物吸收的肥料,好氧堆肥方式工艺较为简单,且能改良土壤,餐厨垃圾的有机物含量高,C/N比较低,富含微量元素,非常适用于作堆肥原料,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建立了餐厨垃圾堆肥处理厂,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处理周期长;餐厨垃圾中的高浓度盐分不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从而造成堆肥效率不高;堆肥处理生产的肥料受餐厨垃圾成分的影响,且肥料中的病原微生物未得到彻底消除,导致肥料质量不高,农民不愿意使用,肥料的销路不畅。

(五)卫生填埋

卫生填埋是目前世界各国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它是利用微生物将垃圾中的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从而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卫生填埋作为垃圾的传统处理方式具有处理量大、投资运行费用低、操作和工艺流程简单等特点。但是填埋会占用大量可用土地资源,垃圾中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和沼气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很多国家已经禁止未经处理的餐厨垃圾进入垃圾填埋场。

(六)两段干湿式厌氧消化

两段干湿式厌氧消化是一种优化的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它由预处理系统、淋滤反应系统、厌氧反应系统、沼气净化和发电系统、除臭系统等部分组成。餐厨垃圾经过简单的预处理去除金属杂质后进入淋滤反应器进行酸化水解反应,通过淋滤作用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被脱洗出来并转化成有机酸和其他水溶性分解产物(随后,包含有机酸的水解产物被送入厌氧反应器进行甲烷化过程生产沼气。发酵生成的沼液经处理后排放,沼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两段干湿式厌氧消化与传统的干式、湿式厌氧消化相比有诸多优点。

三、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应用

(一)发展垃圾综合处理技术

在采用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技术的同时,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适度规模、资源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填埋、堆肥、焚烧、分选回收等两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去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从而避免和降低因处理不当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和资源的浪费,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树立垃圾是资源的观念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将垃圾资源化放在垃圾处理工作的重点,引导和推进垃圾资源化发展,加快垃圾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应树立垃圾是资源的观念,积极参与垃圾资源化进程之中,让“变废为宝”成为公众的自觉意识。只有全民的认可和参与,才能推动垃圾的资源化,从而提高垃圾的可再生利用率。

(三)生化制蛋白饲料

生化制蛋白饲料技术是把餐厨垃圾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再生

成蛋白粉、有机肥和油脂。整个工艺可分为发酵前处理系统、发酵及生化处理系统和干燥系统等,最终把餐厨垃圾资源化生成为高蛋白饲料或蛋白粉、有机肥。

其原理是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出的益生菌菌种加入餐厨垃圾密封贮藏,菌种通过代谢活动对饲料原料中的某些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使原料中不易被牲畜和家禽利用的大分子物质转变成为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同时,微生物菌种得到增殖,由于微生物菌体的单细胞蛋白含量很高,因而提高了成品饲料的

蛋白质含量,这就是广义的微生物蛋白饲料。整个过程有四部分组成,即餐厨垃圾的预处理、菌种制备及扩大再培养、固态发酵、低温烘干。

目前,生化制蛋白工艺在韩国、我国台湾等地应用较多,其工艺具有路线简单、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处理时间短、产品市场销路好、资源再生利用率高等特点,特别适合小规模餐厨垃圾的集中资源化处理。

四、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发展趋势

从资源化效益最大化出发,对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国内有学者通过论证得出最佳的资源化层级原则是“优先生产饲料,其余生产肥料”。从实际出发,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成分,将其饲料化具有相当的优势。而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于“同源污染”的问题,欧盟已经全面禁止餐厨垃圾蒸干制成的饲料产品重新进入人类食物链的可能。国内有关餐厨垃圾的蒸干饲料化应用尚未禁止,但相关应用如:我国某市2002年相继启动处置餐饮废物示范工程与泔水处理系统,通过脱水、高温灭菌、干燥破碎和筛分,使餐饮废物转化为固体高蛋白饲料;另外一个城市2006年将餐厨垃圾变成饲料和肥皂,由于技术的缺乏与认知的不成熟,国内基本上都是使用餐厨垃圾蒸干制饲料,无法逃避“同源污染”的问题,制出来的饲料认可度不高,一直得不到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广。目前,国外餐厨垃圾饲料化技术比较成熟,主流技术是生化制蛋白,成功案例也较多。在韩国、我国台湾、新加坡等多有应用。当前我国餐厨垃圾生化制蛋白技术相对不成熟,国外投资者已经瞄准这点开始这方面的投资。由此可知,餐厨垃圾的生化制蛋白将是未来餐厨垃圾饲料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展餐厨垃圾饲料化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即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是为创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垄断做出贡献。

结束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垃圾也体现了连续性、永恒性和不断增多的特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需要我们制定研究切合实际的城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政策和技术,以保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媛媛,许鹏,刘丽清,谢海燕.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研究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02.

饲料加工工艺篇7

关键词 L-苏氨酸;发酵;流程;成本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114-02

1 苏氨酸市场需求情况

L-苏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它作为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饲料、保健食品和医药工业。近年来,苏氨酸生产增长迅速;使用植物型饲料,成畜必须添加赖氨酸和苏氨酸。目前全世界苏氨酸的需求量不应低于8万t/年,缺口较大,且每年将以10%~12%的速度递增。在医药方面,苏氨酸是氨基酸大输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常用于手术前后、创伤、烧伤、骨折、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的辅助治疗,是临床用量很大的品种。

发酵法生产苏氨酸,其优点是可利用廉价的葡萄糖原料直接生产产品,菌种特性专一,发酵液中几乎不含其它氨基酸,提纯后产品质量好,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选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酸、高转化率基因工程菌种,生产苏氨酸,不但附加值更高,而且能够发挥氨基酸发酵企业自身的优势,改变氨基酸发酵企业产品单一,利润较薄的状况。

2 发酵法L-苏氨酸生产工艺情况

以淀粉为原料,经液化、糖化制得高质量糖液,既而经苏氨酸基因工程菌通过种子罐、发酵罐发酵、发酵结束的苏氨酸发酵液膜过滤后的清液经脱色、浓缩、结晶、干燥、包装得到L-苏氨酸产品;膜过滤后的滤渣经浓缩、喷雾造粒、筛分、干燥、包装得L-苏氨酸菌体饲料蛋白产品。苏氨酸发酵菌种可采用国外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产酸、高转化率菌种。

3 发酵法L-苏氨酸技术特点

发酵法L-苏氨酸生产可采用国内外发展成熟的先进技术,使L-苏氨酸生产工艺达到更高水平。

1)制糖可采用美国高效喷射液化技术和复合酶糖化技术,提高淀粉―糖的转化率和DE值,降低生产成本;

2)发酵可采用先进的培养基连消技术,高精度空气膜滤技术,采用高糖流加技术,全面采用自控技术,严格控制发酵参数在理论范围,确保发酵指标;

3)可采用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去除发酵液中L-苏氨酸菌体及部分蛋白质,以利提高提取收得率和L-苏氨酸质量,同时L-苏氨酸菌体及蛋白生产L-苏氨酸菌体饲料蛋白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4)普遍采用热偶联、二次蒸汽多次利用、用蒸汽泵进行真空冷却、高压蒸汽拖动空压机组、水多次利用、中水回用等节能措施,省汽省电省水。从而获得良好的节能效果,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

5)采用国际先进的真空连续结晶工艺,确保结晶工艺控制点的稳定运行,L-苏氨酸的结晶收率大为提高,晶型整齐,外观漂亮,提高了产品档次;

6)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及回用方法,彻底消除废水污染,而且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做到清洁生产。

4 发酵法L-苏氨酸生产工艺关键过程介绍

4.1发酵菌种的选择

可采用大肠杆菌作为基因工程菌,将苏氨酸质粒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的操纵子上,构建新型的整合工程菌,进而解除反馈抑制,使代谢途径向产苏氨酸的方向进行。筛选能在较低的溶氧条件下和较短的发酵培养时间内有较高的产酸和转化率的优良工程菌。重组工程菌的细胞呼吸强度、能量代谢、最高菌浓和细胞干重均需明显优于比照菌株,表达质粒能维持较好的稳定性。

4.2 选用廉价发酵原料

根据本地条件,结合实际情况,可选用合适的碳源和氮源。采用淀粉糖作为主要的碳源,玉米浆作为底料的氮源,玉米浆除能提供必需的氮源外还含有利于产酸的有益生长因子,同时辅以适量的无机盐和其他微量元素。

4.3 发酵工艺流程

斜面种子摇瓶种子一级种子罐主罐

从摇瓶到一级罐最佳接种量为0.05%,从一级种子罐到主罐最佳接种量为10%左右,根据一级罐和主罐的体积接种量可适当调整。

4.4 发酵条件及控制

苏氨酸发酵过程中产大量的热,控制发酵温度37℃;控制最佳PH6.7~7.0,确保菌种生长和产酸。苏氨酸发酵为耗氧发酵,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代谢的方向,进而影响产酸和转化率,过程中必须控制溶氧大于20%;改良培养基配方和控制条件,减少菌种对溶解氧需求;定期环境消毒,控制排污,控制活菌的排放,定期清理空气过滤系统,减少染菌机率。

4.5 精制条件及控制

发酵液的质量高低决定着精制收率与产品质量,同时发酵液必须先经过加热、调酸处理,然后经过陶瓷膜过滤,除去菌丝体,大分子色素,杂质等;同时料液需经过活性炭进一步脱色与纯化;结晶过程中要做到结晶浓度、结晶速度、颗粒大小的控制;采用先进的流化床技术使成品在颜色,水分,颗粒大小等有良好的控制。

5 发酵法L-苏氨酸成本分析与经济效益

5.1 产品方案

饲料级L-苏氨酸,L-苏氨酸菌体蛋白饲料。

5.2 产品成本估算

发酵法生产L-苏氨酸,淀粉单耗可控制在每吨苏氨酸2.378t左右,水、电、汽成本可控制每吨2 000元以内,生产饲料级L-苏氨酸生产成本可控制在10 000元/t左右(生产成本,不包括人员工资,设备折旧,销售管理等费用),当前的市场平均售价约为15 000元/t(含税),相比其他氨基酸产品利润要大,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更好。

参考文献

[1]贾冬舒.苏氨酸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饲料广角,2OO6 (1):28-29.

[2]冯烁.L-苏氨酸的生产工艺.广东饲料,2010(5) .

饲料加工工艺篇8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饲料,是指我国境内新研制开发的尚未批准使用的单一饲料。

本办法所称新饲料添加剂,是指我国境内新研制开发的尚未批准使用的饲料添加剂。

第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农业部提出申请,参照本办法规定的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由农业部公告作为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但不发给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

(一)饲料添加剂扩大适用范围的;

(二)饲料添加剂含量规格低于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要求的,但由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者稀释剂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除外;

(三)饲料添加剂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自获证之日起超过3年未投入生产,其他企业申请生产的;

(五)农业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研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应当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环保的原则,保证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

第五条 农业部负责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组织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审。

第六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投入生产前,研制者或者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农业部提出审定申请,并提交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申请资料和样品。

第七条 申请资料包括:

(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申请表;

(二)产品名称及命名依据、产品研制目的;

(三)有效组分、化学结构的鉴定报告及理化性质,或者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报告;微生物产品或发酵制品,还应当提供农业部指定的部级菌种保藏机构出具的菌株保藏编号;

(四)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在配合饲料或全混合日粮中的推荐用量,必要时提供最高限量值;

(五)生产工艺、制造方法及产品稳定性试验报告;

(六)质量标准草案及其编制说明和产品检测报告;有最高限量要求的,还应提供有效组分在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中的检测方法;

(七)农业部指定的试验机构出具的产品有效性评价试验报告、安全性评价试验报告(包括靶动物耐受性评价报告、毒理学安全评价报告、代谢和残留评价报告等);申请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的,还应当提供该新饲料添加剂在养殖产品中的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分析评价报告;

(八)标签式样、包装要求、贮存条件、保质期和注意事项;

(九)中试生产总结和“三废”处理报告;

(十)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声明。

第八条 产品样品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来自中试或工业化生产线;

(二)每个产品提供连续3个批次的样品,每个批次4份样品,每份样品不少于检测需要量的5倍;

(三)必要时提供相关的标准品或化学对照品。

第九条 有效性评价试验机构和安全性评价试验机构应当按照农业部制定的技术指导文件或行业公认的技术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开展试验,不得与研制者、生产企业存在利害关系。

承担试验的专家不得参与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工作。

第十条 农业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申请资料和样品交评审委进行评审。

第十一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评审采取评审会议的形式。评审会议应当有9名以上评审委专家参加,根据需要也可以邀请1至2名评审委专家以外的专家参加。参加评审的专家对评审事项具有表决权。

评审会议应当形成评审意见和会议纪要,并由参加评审的专家审核签字;有不同意见的,应当注明。

第十二条 参加评审的专家应当依法履行职责,科学、客观、公正提出评审意见。

评审专家与研制者、生产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三条 评审会议原则通过的,由评审委将样品交农业部指定的饲料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复核。质量复核机构应当自收到样品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质量复核,并将质量复核报告和复核意见报评审委,同时送达申请人。需用特殊方法检测的,质量复核时间可以延长1个月。

质量复核包括标准复核和样品检测,有最高限量要求的,还应当对申报产品有效组分在饲料产品中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申请人对质量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质量复核报告后15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检。

第十四条 评审过程中,农业部可以组织对申请人的试验或生产条件进行现场核查,或者对试验数据进行核查或验证。

第十五条 评审委应当自收到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申请资料和样品之日起9个月内向农业部提交评审结果;但是,评审委决定由申请人进行相关试验的,经农业部同意,评审时间可以延长3个月。

第十六条 农业部自收到评审结果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决定。

决定核发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由农业部予以公告,同时该产品的质量标准。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投入生产后,按照公告中的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决定不予核发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在生产前,生产者应当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取得生产许可证。生产新饲料添加剂的,还应当取得相应的产品批准文号。

第十八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监测期为5年,自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核发之日起计算。

监测期内不受理其他就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提出的生产申请和进口登记申请,但该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超过3年未投入生产的除外。

第十九条 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应当收集处于监测期内的产品质量、靶动物安全和养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等相关信息,并向农业部报告。

农业部对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的质量安全状况组织跟踪监测,必要时进行再评价,证实其存在安全问题的,撤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条 从事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需要保密的技术资料保密。

第二十一条 从事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工作的相关人员,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或者、、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的,农业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由农业部撤销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审定;以欺骗方式取得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的,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其他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上一篇:印刷工艺范文 下一篇:绿色建筑设计范文